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策略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第1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政策设计;管理策略分析

一、“创业型经济的含义及意义”

创业型经济,简单的解释就是以创业和创新来带动经济的商业模式。它在其制度结构、政策和战略上支持并保证经济创新,用经济创新促进企业的不断成长与蜕变,并且可以带来大量新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创业型经济的主要特征为: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化,企业网络发达;经济体制开放,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快。创业型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整体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一,要想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发展创业型经济。我们既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又要肩负起走出危机阴影的主要责任。创业型经济都离不开创新与创业活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创新和创业水平就必须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改变”。

其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前提是发展创为型经济。我们不仅要自主创新,还要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吸收并再创新的能力。我们不能单单鼓励企业高技术含量的创业活动,还要鼓励本土和草根的创业和创新。这样才能使整个中国创新思想活跃,创新发明与专利不断涌现,达到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其三,发展创业型经济是帮忙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有效保障。创业型经济鼓励个体经营,个体创业,并通过公司创业实现个人主动就业。创业者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人就业。

二、浅析创业型经济的政策设计和管理策略

影响创业活动水平的因素多且不确定,为了更具体的分析创业型经济的政策,我们一般用一个框架来进行分析。欧盟提出的“三维度”框架是准确有效的框架,所以现在利用此分析框架来了解我国目前存和于创业型经济中的政策问题。

据报告显示,推动创业的全步骤分为三个水平:个人、企业和社会。

第一大类:从个人水平而言,如何引导更多的人去创业?引入障碍,风险和收益,培育技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可获得性。

第二大类:从企业水平而言,如何促进初创企业的成长?主要包括6个因素:环境的调整,税收,可获得的有技能的劳动力,可获得的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发掘知识和国际机会,企业家精神和法人资本。

第三大类:从社会水平而言,如何去营造一个创业型社会。这包括两个因素:对创业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并鼓励创业,还有就是创业在取得社会目标上的作用。

通过对创业型经济政策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创业型经济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应及时完善我国创业政策、建立完整的创业型经济社会。以下是整理的几条建议。

1 从个人角度出发,应该逐渐降低创业者创业的门槛

为了减少创业障碍,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协调的管理体系,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减少进入管制,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创业者的积极性。

在创业目标的人群定位方面,我们不应仅仅拘泥于留学归国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我们更应该重视普遍的创业活动。尤其是对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的创业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他们不像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他们面临的风险更大,而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却非常的弱,所以他们更需要政府在创业政策上给予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的创业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更应该注重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的培养,创业精神表现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求索并创造财富的过程。我们既要做到创业知识教育的传授,更要完善创业精神的培养。

2 从企业角度出发,政府制定创业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企业的行政管理负担、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以及设法筹集创业投资资金上

一是改变创业优惠政策。政府必须对各类型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机会均等,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创业政策的实用性和意义所在。

二是促进创业资本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创业资本产业规模小,体制落后。政府应鼓励对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发展贷款担保机制。

3 从社会角度出发,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社会对创业的认同度

(1)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

我国的教育起步较晚,在对青少年创业的热情、干劲和创造性发展教育上还远远不够。我国的青少年缺乏创业精神,对未来的选择绝大多数集中在学位教育和之后的求职道路上。因此,政府部门有责任通过制定相应的合理政策来引导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到创业活动的实践当中,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

(2)政府要鼓励面向社会的创业教育和活动。

创业教育应该被普及,要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对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创业者应该成为年轻人的偶像,成为他们学习的目标,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

结合中国实际,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鼓励与支持创业企业开发新产品,运用新科技、新知识、新工艺、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培植科技创新和高成长型企业,形成一种导向,从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第2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代园林;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pla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garden.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overall landscape ornamental effect, must b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plants in landscape design. Combining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s in the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are analyzed, discussed the existence of plant arrangement and plant landscape in question.

Key words: modern landscape;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 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园林景观设计策略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内部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设计策略时候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其中最应该遵守的就是在保证方便城市居民的起居生活的同时,同时保证园林景观的整洁环保性。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才能够从实际中出发,改善城市的环境气候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功能,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才能够真正建设一个高质量、高品质的绿化空间的环境。通过这样的园林设计策略,我们能够建立一个舒适的、和谐的、休闲的、并且能够有利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园林景观设计策略,更好的而服务于居民,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大众。

1.1园林景观设计策划要植物群为主,草坪设计为辅

植物群的设计策略首先要仔细的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以及特点,对于生长环境的相关要求以及与草本花卉的搭配方式,我们通过对于他们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相关的层次性的搭配种植,做到丰富美观且不复杂,同时有利于园林工人的管理。我们的园林绿化设计的策略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该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植物群园林,从而能够发挥城市最佳的生态效益,并且我们要从园林景观的植物群改善城市环境功能的程度入手,选择出一种能够创造出最佳的生态效益植物群结构,从而在节约一定土地面积的同时发挥园林绿化设计的最佳生态环境效益,我们种植植物系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应用草坪辅助的配合植物群对于城市生态的保护,但切记不能以草坪为主,它不仅需要大面积的土地面积,并且与植物群相比其自身的生态效益不高。

1.2 园林景观设计策划要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城市的绿地是整个城市居民的共同享有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城市绿化用地,所以我们在园林绿化设计的策划中就必须积极考虑下集中的中心绿化用地的相关的设计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城市居民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彼此的关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考虑到过度的集中绿化中心用地不仅浪费城市的基本用地,同时环境难以安静,人员过多比较复杂,这样在实际的城市治理过程中非常不方便,所以我们也同样要考虑建立适当的分散性绿化景观,相对的团块绿地建设,能够形成相对的安静的环境和空间,更利于城市居民的休息和生活。

1.3 园林景观设计策划要把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对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对于城市的基本用地的绿化进行设计,而不是对于公园、动植物园、旅游区的绿化设计,我们在注重美学艺术的同时,更要做到对于城市的实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绿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空间以及人文关怀,从而给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充满美丽和舒适的生活空间,在我们的而规划设计策略确立时更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相关需求,满足城市居民对于绿化城市环境、满足自身需求等方面,做到在美观的同时更能够充分发挥它自身的实用性。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

2.1 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2 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2.3 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2.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3、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3.1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3.1.1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

3.1.2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包括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生态脆弱地带。

3.1.3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1.4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

3.2合理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

只有应用生态平衡原则创建的生态系统才可能稳定,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协调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应用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应用互惠共生原则,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而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例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则不宜种植在一起。

3.3因景得宜的原则

地形是园林景观建设的基础。园林景观会因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地组景,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的美景为我所用,因此,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进行地形规划。

3.4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园林景观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统一规划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保留绿地,并用绿地环绕市区外缘。营造公共绿地时,尽量少建园林建筑和小品,以提高绿地率。营造生态风景林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安排各林种的布局。北方受风沙困扰的城市应该发展防风固沙林;黄土高原、山区及江河沿岸的城市应重视营造水土保持林;干旱缺水的城市要建水源涵养林;干燥炎热地区的城市应建设用于气候调节的林地。

4、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理念

4.1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着眼于景观规划设计作品中民族文化个性的培育,并把其注入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4.1.1积极推动跨文化理解。深刻理解文化中的共有性与差异性,进而才能很好地整合两者在景观规划设计创作中的作用。

4.1.2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化。坚守民族文化精神,就应当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而且要把这一原则推及到对待“他者”文化的行为之中。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4.1.3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就是如何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既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又不失却自身传统的特色,这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第3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摘要】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氛围的感知是跟周围的环境景观设计离不开的的,本文以景观设计中问题和对绿色城市的贡献作为议题,举例论证了在景观设计中的几种营造手段,对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作出分析和阐述,指出景观设计的研究将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处理人—环境—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对环境景观的主要要素提出了绿色设计的策略,以期对我国特别是北方的景观设计活动有所借鉴。

【关键词】 景观设计绿色生态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色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前几年就有人提出了,现在也算是个时髦词,人们对这个词也理解不同。所谓绿色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试问绿色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绿色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绿色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现状。作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绿色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国外现状。国外的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城市环境景观绿色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绿色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绿色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绿色景观的重要元素

景观建筑的绿色生态设计策略。 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绿色建筑降绿色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绿色排放,发展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绿色建材策略。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绿色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城市交通系统的绿色设计策略。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绿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绿色化进程的重要方面。随着绿色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 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绿色城市交通。 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绿色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植物造景的绿色设计策略。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绿色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景观设计和绿色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发展。但二者又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并促进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的提高,会更加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第4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初探体验经济为新农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一方面新农业发展需要多元化和特色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发展相应的学农实践基地,为参加农业生产等提供保障,要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互动与探究式教学,推动教育趋势要向体验教育、启发式教育转化,其中农业体验教育受到了广泛支持,兼具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的教育农业应运而生。教育农园以农业为基础,以体验为形式,以教育为目标,注重启发式教学,已成为中小学生课外个人能力提升的最佳选择。

1教育农园

1.1教育农园概念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农园的概念尚未统一,学者张海[1]认为教育农园应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兼顾其他人群,利用农业文化、自然生态、乡村风俗、农业生产、动植物等资源,提供认知、体验、教学活动,同时具有休闲娱乐性的一种农业专类园。罗依浓等[2]学者认为教育农园是依靠农村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城市中青少年提供农村生产生活体验,并具备科普教育和农业生产作用,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发挥良好的资源整合配置的作用。本研究的教育农园基于中小学生人群,以围绕“农”形成的生产、生活、生态景观资源为教育来源,并通过农事或与其相关的体验活动来达成教育目的,这一类地块不只是在乡村,也包括在城市中的具有弥补农业方面教育的地块。教育农园以教育为目标,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与市场上的其它休闲旅游产品相比,其教育意义是重点。相较于学校教育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为主,教育农园更多是科普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个性以及启发思维,有助于孩子学习、工作和生活思维方式的改变。

1.2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研究内容

对于教育农园的研究,从政府、经营者、使用者三个相关联人群角度进行分析,政府主导宏观发展,经营者旨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使用者着眼于体验需求,而景观设计是站在使用者角度。景观设计具有文化性、景观性和使用性三大作用,据此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教育农园景观的三大要素,分别是教育要素、空间要素和设施要素。因此,本研究着眼于中小学生这一使用主体人群,对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的教育、空间、设施3个要素进行分析,并依据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2教育农园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2.1教育农园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以教育为名的农园多且杂,按照景观资源总结出教育农园三大类型与相应的景观特点,以相关案例为支撑,对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策略进行分析。教育农园景观包含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方面,通过总结分析,教育农园景观问题体现在:第一,在教育上的景观体验活动类型单一且数量少,游客体验性差;第二,贴着教育标签,定位不明确,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景观环境差;第三,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基础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不达标。针对农园的实际情况,要使教育农园从同类型的休闲农园中脱颖而出,必须抓牢教育这个关键词,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优势,会比三方面都一手抓的农园更具有竞争力与特色,并利用好景观这一手段,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3-6]。

2.2教育农园的类型

教育农园可分为生产教育型、生活教育型、生态教育型三大类(表1),划分依据一是基于本课题对教育农园的定义,以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教育来源;二是将乡村三生理论作为指导,乡村三生系统是指经济生产系统、聚落生活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据此将教育农园按照景观资源进行分类较为科学。教育农园的教育源自体验,景观以生产体验、生活体验、生态体验为方向,使农园景观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7-8]。结合三生理论各类型的景观资源特点,发现生产教育型农园、生活教育型农园、生态教育型农园3种类型分别有以下特点。生产教育型农园主要营造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资源有农、林、渔、畜牧,涉及农业生产整个过程,包括育种育苗、饲养栽培、管理、收获、加工、观赏、食用等,教育以农事体验活动为出发点,如种植、认养、采摘、创意手工等。以台一教育农园为例,主打生产景观,集农业生产、教育多元发展,以种子的一生为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利用花这一产业,并将其巧妙用于教育,规划了植物科普、花卉手工、蔬菜种植、机械播种、有机栽培等体验区块,生产空间规划合理,活动丰富多样,在强烈的景观氛围中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9]。生活教育型农园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的,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行教育,如日常劳作、民俗节日活动、乡规民约、以及风土人情等。以上海创智农园为例,这是一个位于开放街区的社区农园,属于生活空间的一部分,致力于儿童自然教育与体验,促进居民与自然的互动,景观规划有一米菜园、互动园艺、公共农事、朴门菜园等区块,教育活动包括开放的自然教育课程、专业沙龙、农夫市集、植物漂流等,按照居民的生活日常需求打造集日常服务、社区互动、自然教育三位一体的景观,可参与性强[10]。生态教育型农园突出自然生态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动植物等,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景观包括一系列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和保护活动。例如美国霍桑山谷教育农园,这个农园起初由鲁道夫·斯坦纳教育农业协会建立,目的是以有机学理论为基础实践生物动力农业,旨在形成一个自我包含的、充分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农园经过多年发展规划了包括幼儿教育到十二年级的分级教学,景观设计以自然生态牧场为基调,开辟了各种与分级教学课程相衔接的区块,教育活动包括农作物种植、搭建房屋、认养、学习气象学、研究乳制品等,儿童可以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教育,体会农业生态。

3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建议

教育农园景观设计需要紧扣游客需求,把握市场的导向,按照政府的政策目标,依托农园自身的优越资源,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始终贯穿寓教于乐这一目标。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育农园,景观设计都要围绕教育、空间、设施3个要素,故提出丰富体验教育活动、改善体验空间环境、提升体验设施品质三大策略,以全方位提升游客在教育农园中的体验感。

3.1丰富体验教育活动

这一策略主要体现在互动性景观项目设置上,体验设计结合农业规律、教育需求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对个体、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等形式有所区分。教育农园重在教育特色,来体验的学生大多会以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在得到沉浸式体验的同时,满足学生自我主导的需求。根据活动类型,通常由学生兴趣以及能力所主导这一特性,提出建议:一是为满足学生需求的空间布局要合理,活动类型要丰富,综合考虑解说学习型、五感体验型、手工创作型、场地实践型、游戏拓展型等多种活动类型;二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景观项目按照中小学生的年龄能力综合考虑多种难度系数的体验项目,充分考虑到孩子对教育的接受度,让孩子在愉悦氛围中实践、学习并得到成长。

3.2改善体验空间环境

景观空间设计着重于空间氛围的营造,让游客在各个功能空间中引绪变化。人在体验景观空间时,通过对空间的综合感知,重新整合各感知器官捕捉到的片面景观信息,从而获得对外在环境的整体性认识[11]。因此,在尊重现状、满足空间功能的前提下,设计的景观要综合多种感官刺激体验。儿童通过感觉认知世界,那么塑造结合五感的景观空间能够让儿童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样,基于中小学生爱好结伴同行的心理,在地形、道路、植物、建筑小品等景观的四大要素设计上,应着重服务于群体活动,旨在烘托环境氛围[12]。当人漫步于农园中,看到“春秋收万颗子”,听到“茅檐日午鸡鸣”,闻到“春风花草香”,尝到“好竹连山觉笋香”,感受到“汗滴禾下土”等环境氛围,让游客在这种沉浸式的景观体验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3.3提升体验设施品质

中小学生年龄跨度大,代表了孩子身高及智力水平相差大,基础设施要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设计时要考虑突出教育内涵、利用农业资源、注重景观体验、提高艺术审美、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教育内涵重在突出景观的科普教育性,包括一些知识性标志标识介绍、智能化产品技术的使用等;利用农业资源是要符合农业的情景,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可以配合设置传统农业互动设施,如水车、石磨等;注重景观体验强调在保障儿童的安全下,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发掘景观价值,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调动孩子玩耍好动的本能,设施需能让孩子玩,而不只是摆设;艺术是贯穿全园的重点,形式美传达的教育极大影响孩子的审美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就要求基础设施的材质以自然材料为主,支持可循环利用材料以及废弃物利用,设施建造宜选择环保材料,并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的运用,同时注重设计构成,包括图案、造型、材质、颜色效果,加强视觉心理认知[13]。此外,可以融入情景互动设施,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直接刺激儿童的感觉,唤起他们的想象力与活力,达到人与景观互动的目的。

4结语

教育农园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产物,景观设计要紧跟教育农园的发展,充分发掘教育农园的农业价值与教育意义,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教育农园景观设计者要紧跟时展要求,要注重游客从农业体验中获得教育的需求,让教育农园更好发挥其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及科普教育的功能,也让中小学生在景观体验中受到启发,主动探索,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海.教育农园的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2]罗依浓,马尚平.教育农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9):101-102.

[3]邵丽兰,陶晶.体验经济时代下关于教育农园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4):207-208.

[4]吴刘帅.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0.

[5]陈奕捷,李敏.农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从休闲农园到教育农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03):16-23.

[6]李玉清,徐敏轮,董维春.我国农教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8(04):24-30+93.

[7]童成程,吴冬蕾.浅析“三生整合”理念下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90-91.

[8]郑豪.“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9]韦持章,韦优,卢艳春,等.浅谈新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教育农园[J].中国热带农业,2016(01):68-70.

[10]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09):16-22.

[11]毛天慧.关于教育农园农业科普项目设置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7(10):32-34.

[12]凌翔,马军山.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城市农园设计与建设策——以中成智谷火车菜园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02):33-37.

第5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特点;分类;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118-02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街道景观的分类,且做好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彰显城市文化的内涵。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加强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其的设计。就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当前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文化性

文化性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特点之一。城市街道的建筑系统与道路系统的有效规划形成了城市的街道景观,在物质实体的背后其所承载的是城市文化内涵,能在了解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基础上加上对城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

1.2视觉传播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直接受益者主要是街道两边的住户以及街道上的行人,其视觉感官和使用感受是做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标准,因而仅凭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与哲学美学是难以将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有效的设计并体现出来,所以作为设计人员必须从住户与行人的角度去做好城市街道的设计,妥善处理街道环境与行人间的关联,并确保街道景观能有效的合理的将其蕴含的城市文化内涵传递出来[1]。

1.3整体持续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连续性较强,同时也是构成城市线性空间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城市的环境、建设的情况以及文化背景等作为基本元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从而更好地彰显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持续性的特点。

2.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彰显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就必须在设计之前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分类,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分类过程中,主要分为交通类、生活类、步行街、文化街、滨水区。交通类街道即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车辆与行人的通行,承载着整个城市运行的重要功能,常见的交通类街道景观主要有城市的主干道、飞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隔离带等。

生活类街道作为最常见的街道类型,其对居住空间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延生,组成的元素主要有两侧的建筑物、绿化、地面以及公共设施等,与交通类街道相比,其不仅车流量小,而且形成速度较慢。步行街在城市中主要是供人们购物的街道,因而此类街道往往集中在商业区,所以其安全性十分重要,为城市人们提供安全的购物环境。文化街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性的街道,因而具有较强的传统地域文化,因而此类街道主要用于对街道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滨水区则是城市定的空间,主要是指与河流、海洋和湖泊等与水体区域相接的土地[2]。

3.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探究

某大道工程是近年新修建的综合性干道,由于因尚未全线拉通,所以此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由于路西的绿化景观带是市民的聚集地,而路段内仅设置一处过街天桥,大量人流往返道路之间,对此路的车辆通行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分流工作。以下结合本工程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

3.1交通类

在交通类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鉴于其流通性较强的特点,因而一般应采取直线的方式进行道路的设计,当道路需要转弯时,必须确保转弯半径的合理性,尤其是转弯半径之内严禁设计遮挡视线的物体,在沿街建筑设计时,应确保街道宽度与树木高度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性,所设计的街道不一定非要等宽,但应采取放大局部空间的方式,把城市的绿地和广场等引进街道空间之中,从而不断丰富街道空间,提高交通类街道空间的形象。由于交通类街道包含了诸如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标志广告牌、安全护栏等设施,做好此类设施设计,能有效的完善和补充道路的功能,并达到美化街道的需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降低设计人员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应对其视觉效果进行强化,切实做好快速路的修饰与美化设计工作,从而更好地将城市文化元素融入街道设施之中,给在快速路上的人们带来一种城市的温情。对于高架桥、立交桥等较为特殊的交通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由于其与地面存在高差,正是由于高差的存在形成了立体的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设计相应的攀爬类植物,使其更好地绿化高架桥、立交桥的桥体的外侧,亦可在桥的两侧设置固定的盆栽,以更好地形成立体感较强的绿色景观[3]。

3.2生活类

对于生活类街道景观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活性街道景观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注重生活类街道的邻里感与场所感,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形式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与居民需求相符的具有较强服务性的区域,例如生活超市、购物广场、菜市场等,再结合生活类街道功能的特点,充分考虑到街道空间在变化过程中带来的美感,并尽可能地利用多种元素去丰富空间,为现代人提供相应的交流场所,加上此类街道的行人较多,因而在进行绿化设计过程中,应精心选择行道树,既要在夏季达到遮阴的效果,又要确保冬季日照的足够行,亦能选取花坛与花池等方式为街区的景色丰富带来更大的可能。

3.3步行街

在步行街设计过程中,由于其注重的主要是安全性,并集文化识别性、需求性和便利性为一体。因而首先必须在确保步行街街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的基础上,即尽可能地避免和预防机动车的进入,而这就需要设置相应的隔离设施,以最大化的确保安全隔离效果。但是由于步行街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在行走时难以察觉周边的危险因素,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必须确保街道地面铺装具有较强的平坦性,尤其是在井盖口周边不得出现高差变化,并充分考虑所选铺装材料的性能,并结合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的不同,针对性的选用材料。

3.4文化街

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具体可以通过选取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题材的元素并应用到街道小品中,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以文化街中心的雕塑设计为例,城市中的雕塑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市民的文化素质及修养,好的雕塑品必然与环境协调并形成城市中标志性的象征。雕塑与环境相结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气氛和氛围,创造一种精神生活空间,使观者在这一精神生活空间或崇敬、或恐惧、或愉悦、或轻松,产生各种情感和联想,从而影响其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优秀的建筑与雕塑组合,不但装点了市容市貌,美化了城市街景,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5滨水区

滨水区的街道景观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从而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4]。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紧密结合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切实做好交通类、生活类、步行街、文化街、滨水区等街道景观的设计,以最大化的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以精心的设计提升现代城市人生活的品位。

参考文献:

[1]叶慧.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08:3498-3500.

[2]刘凯.我国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艺术教育,2008,11:132-133.

第6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屋顶绿化;景观设计;构造技术;寒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迅猛的建设,人们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城市居民居住区生态环境景观的改善成为了及其突出的问题。屋顶绿化是一种简捷有效的补偿办法。结合哈尔滨神舟名邸小区屋顶景观绿化设计的实践证实住宅建筑与屋顶绿化的结合确实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居住环境。哈尔滨神舟名邸小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446号百脑汇电子大世界处,是哈尔滨市中心地区,紧邻哈尔滨工业大学,周围是哈尔滨繁华的电子产品集散地。由于其建筑是以一层直五层为商服五层以上为住宅的形势,所以住宅部分没有相应的地面绿化景观空间。这样就将五层屋顶的平台作为公共绿化区域进行屋顶绿化景观设计。

1 寒地屋顶绿化设计方法分析

在国内外寒冷地区,屋顶绿化的设计方法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在哈尔滨神舟名邸小区屋顶绿化景观设计中,应该尽最大可能满足以下条件,这样才能是居住者身心愉悦,更好的满足居住者其心理需求:(1)屋顶植物调节室内外的湿度、温度能够吸收过量CO2和粉尘颗粒,提高用户的居住生活条件,同时植物可以有效屏蔽来自住宅周围的噪音。(2)在屋顶绿化景观设计中,屋顶植物的布局能够起到阻隔人流的作用,营造空间的私密性,保护居民的隐私作用。(3)屋顶绿化同时可以调节人们的心理健康的。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可以让人身心愉悦,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

2 构造技术及解决对策

与地面绿化相比,屋顶绿化肩负着既要保证植物的有力生长,又要保护屋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是屋顶植物种达到标准,植物的基本生长几层,为屋顶绿化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保护屋面,通过屋顶建筑为植物根须的生长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并且保持了充足的水分,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空间,对屋面的物理功能进行良好的维护。能营造出多元的屋顶景观,但技术和维护比较复杂。以轻质土壤为基础的屋顶绿化系统:系统构造一般是(从上到下依次是):种植苗木、种植层、过滤层、排水层、保护层、防水层、保温层、防潮层、屋顶结构板。屋顶花园植物配置和屋顶防水技术、造景技术、屋顶绿化介质和屋顶承重技术、相关材料的研发、屋顶排水技术等。在哈尔滨神舟名邸小区屋顶绿化设计中,考虑到设计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出以下解决对策:(1)屋顶绿化的目的:实用作为屋顶绿化景观的目的是衡量一项屋顶绿化景观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屋顶绿化景观设计中,绿化覆盖率作为其一项重要衡量指数,一般屋顶绿化其覆盖率达到了50%至70%,这样才能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屋顶绿化的特色:精美可以作为屋顶绿化特色的最终总结。由于屋顶绿化的受到环境影响尺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屋顶绿化要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游憩环境。(3)屋顶绿化的保证:安全是屋顶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前提。建筑物能否承受屋顶绿化的荷重,是衡量屋顶景观绿化设计成功的重要标准,它包括了许多方面,比如植物土壤和其他设施的重量。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水处理,在屋顶上进行绿化种植、水体设计、园林小品时,极易造成破坏,使屋顶漏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对屋顶绿化景观设计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因此要给与其重视。

3 植物的选择与维护

(1)植物的选择。在品种选择中,应选择低矮灌木、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等,可少量选择耐寒小型乔木,避免选择高大乔木等。同时为了生态性考虑,应选择抗污性强,可吸收、滞留有害气体或污染物质的;须根发达的,不宜选用根系穿刺性较强的。综合考虑,屋顶绿化植物选中,应有以下特征:1)阳性、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2)选择具有乡土地域气息的植被;3)耐修剪、易栽种、成活率高的植被;4)常绿树木为主,能够耐寒越冬的植被;5)抗寒性强、耐旱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哈尔滨神舟名邸小区屋顶绿化植物种植中,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既美观大方,又具有经济性,同时又符合神舟名邸小区的整体设计定位。由于东北的寒冷天气,考虑到,考虑到其特殊的寒地地理位置与气候,四季变化分明,在植物的选择上要选择抗旱性强,植物根系不发达,同时在选择上要注意植物的四季变化,如颜色变化、花期果实、高矮搭配变化、孤植群植变化等等,避免单调乏味、起到变化丰富、因地制宜的作用。譬如在在冬季神舟名邸小区可种植如红瑞木、彩叶草等具有色彩的植物,这样在冬季避免了植物的色彩单一,起到了丰富环境的作用。同时,在冬季为了避免其单一,也可考虑移动的花钵等手法解决,根据气温的不同,可将花钵灵活的进行移动,同时根据具体的景观环境,同时根据花钵的大小、形状的不同。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组合。组合形式可分为几何式、集中布置、自然式、混合式、散置等等,采用的植物更是多种多样,如串红、旱金莲、美人蕉、大丽花、小丽花、矮牵牛、吊兰、三色堇、鸡冠花等,同时也可种植小型乔灌木。

(2)植物的养护。1)灌溉。屋顶绿化与地面绿化相比,不需要灌溉太多的水,一定要以少量的浇水为原则,防止屋顶出现渗漏等情况的发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建立屋顶空调冷凝水和屋顶雨水的收集回灌系统,周期一般是1~10天。2)施肥。屋顶绿化的施肥选择一定要环保,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可行性前提,在种植时,要注意土壤板结与盐分的积累。与地面相比,肥料的选择要控制植物的生长,防止生长过为茂盛加大建筑荷载和维护成本。3)病虫害防治屋顶绿化种植设计中,由于其特殊性,屋顶植物的病虫害不一定会容易传播,但是在养护方面时要非常注意,因采用如人工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环保型农药防治等措施等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防治措施。

4 神舟名邸小区设计策略

第7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发展和气候环境的急剧变化,城市所遭遇的生态困局频频有所报道,一些城市动不动就会遭受严重的城市内涝,变成泽国,主要就是因为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导致城市路面和土壤硬化,导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加之城市并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就会演变成严重内涝,好的景观设计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并且对城市地下水的质量和含量也会有大幅地改善,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同样重要。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现在的小区生活居住空间有限,高楼林立,人们休息、娱乐的空间较少,且城市中居住区的位置远离山林,在享受居住区设施便利的同时,缺少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因此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在居住区中开辟出供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区域,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园林景观的乐趣,为居住区邻里之间架起亲近的桥梁。而与居住区协调的景观设计,在美化环境的同时,通过植被的种植,响应城市绿化号召,居住区因自成一个生态系统,于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优化。且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发展,无论是科技、文化各方面有着非常精湛的成果。而城市居住区中的景观设计,在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的同时,更是一个融会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设计传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合谐共存,居住区景观设计实现人们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更是文化的传递、传统的一种继承。而每个居住区景观设计都是有着特有的文化寄托与深刻寓意的,楼盘与景观错落有致,景观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设计中在实现这一目的要下真功夫。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追求风格,缺乏人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立足之本,不过当前的设计师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园林风格、手法和外显形式等设计环节上,设计时考虑到的只有建成后的形象,缺乏对景观功能的思考,缺乏对人文元素和人性的挖掘。 

 2、景观研究落后时展

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十分匮乏,一些人简单地将景观设计等同于花草种植、堆石修水———虽然一些专业人士走出国门目睹了西方世界几何对称园林,也将这些西方元素融入到国内景观设计,但是,却只是盲目地照搬形式,没有结合东方古典园林特色,很好地考虑园林景观的功能作用。

3、缺乏对植物群落的重视,过分关注草坪建设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上,受到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感染,对其过分追求。不管任何设计都侧重于草坪上,经常产生草地变道路的情况,其美化作用没有发挥,居住环境的和谐又被破坏了。在设计植物群落时完全可以制造一点神秘感、层次感,防止居住区产生一眼望穿的情况。

三、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1、坚持以人为和本与共事性的景观设计理念当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时,我们才正在实现了设计的人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宜人与亲人,自然、历史以及文化等有机结合。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客观需求和行为模式,不仅要继承先辈的设计精华,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不同年代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符号和印记,若设计过程中总是跳不出崇古的藩篱,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基于此,以商品房为例,不仅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人工景观创造,让全部住户都能均享优美环境;同时,设计时还要强化围合功能,尤其要注重形态各异、要素丰富以及安静院落的构建,给人以归属感和温馨、朴素的居家环境。

2、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发挥文化功能和社会效应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景观艺术就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展现本城市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内涵。真正的景观建设不应该是简单的花木种植,雕塑堆放。而是应该和周围的住房、道路等联系起来,展现丰富性,多元性和延续性。景观的设计有其渗透性和包容性,富有文化气息的景观设计不仅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文化,能展示优秀的文化底蕴,也将陶冶附近的居民,具有很好的传播文化的功能。一个具有丰富优秀内涵的景观能够促进社区和谐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和谐社会建设,成为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将“绿色城市”、“园林城市”打造成为城市名片。出色的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城市品牌,城市品位。产生巨大而积极的社会效应。

3、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本土性与材料选择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为避免过于突兀、不和谐,就必须充分体现出该地方的自然特色,即本土性。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把握住我国的地理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比如海滨城市青岛的碧水蓝天、白墙红瓦;南国风情海口的椰风海韵以及山城重庆的错落有致和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的小桥流水。不同的居住区景观都有其自身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应当结合本土特色,设计富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同时,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材料的选用,实践中应多选用当地比较常见的施工材料,这也是本土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材料应用趋势是:非标制成品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玻璃、荧光漆和PVC等特殊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特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色彩的表现形式。

4、运用配置绿色植物的艺术手法和基本原则来提高整体环境现代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中,绿地设计是不可缺少的,是生态效益的基本保证。居住区的绿地种类较多,主要作用是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为居民的健康着想。绿地建设中,如何配置绿色植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配置绿色植物时应该以绿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利用不同植物的搭配,使环境得到美化,空气得以净化;在绿色植物的配置中,讲求以植物造景,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美丽,给居民一个赏心悦目的氛围。

5、重视公共健身设施的构建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当前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要课题,建设生态园林仅是其中的项目之一,项目内容包括多项内容,而公共健身设施的构建即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衡量以人为本的城市居住区生态园林的建设标准,公共健身设施项目的完善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其中设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体现在颜色的搭配、设施的位置、设施的状态、设施的实用价值等多个方面。只有公共健身设施的完善,生态园林才能彰显特色,园林的构建意义也才由单一的观赏价值而转化为多项实用价值,居民才会配合养护人员维护环境的长久保持,才能使生态园林的建设发挥美化环境与彰显特色功效。

结束语

城市在居住区建设景观将大大的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幸福感,是有助于提高民生水平,整合调节城市功能,促进和谐绿色发展的重要工程。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还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造价问题。如果景观设计的造价过高,就会给开发商的利润带来一些影响。所以,在居住区小观设计中,一定要做到美观与经济实用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刘忠山.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1(13)

第8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养老社区;景观设计

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是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两大趋势,随着城市的扩张,60岁以上居民也在增加,养老社区的建设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自然生态、可持续的原则,结合养老社区的特点,针对养老社区中的环境景观设计作关于景观设计在养老社区中的价值,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策略及原则,以及设计模式探讨。

一、景观设计在养老社区中的价值

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是结合艺术和科学,创造出适合老年人的,并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及精神等因素的空间。景观设计对于养老社区品质的提升,健康需求的满足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商及设计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具有环境、健康、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

(一)提升环境品质

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应立足于使用群体,结合微气候、建筑特征,通过进一步的整合,做到建筑与环境相互适应,使室外空间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生机盎然。

不同的建筑形态,需要有不同的景观设计与之协调。景观协调建筑,并被赋予一些功能,拓展建筑的表象及内涵。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的美通常体现为一种简单宁静的美,美化环境又具有品质。

通过景观的手法及语言去讲述养老社区的故事。例如对于过渡空间的设计,通过植物、构筑物、铺装等形式使建筑与环境平缓地连接,缩小室内与室外的突变,消除身体及心理上的唐突感。

(二)满足健康的需求

好的景观环境,注重软质景观(绿化、水体等)及硬质景观(铺装,构筑物等)的搭配,给人赏心悦目,并能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在我国,“景观疗养”的理念近年来受到重视,与自然地接触能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调节心理压力并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是现代养老养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品质的户外环境是设计是追求的目标,它能够鼓励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从而增强体力及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能够刺激老人的感官,调动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能力;一些养老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工作习惯和态度,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

(三)体现人文关怀

老年人是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财富,他们中的很多人年青时为家庭、社会做出过很大贡献。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龄,希望能安享晚年,同时又会出现心理落差。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而好的生存环境是体现政府,社区及家庭安乐的重要方面。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户外室外的渴望,希望亲近自然,接触自然。而老年人存在一些行动上、感觉上的障碍,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养老社区景观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包括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身体及行为特征进行考虑,做到创造人与自然接触,使人感到舒适的室外空间环境。

二、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应结合政府或开发商的需求,结合老年人的喜好以及他们对某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期望而展开。养老社区空间首先从市场分析、项目定位、总体规划、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等方面入手,此外满足基本功能基础上,兼顾美学、生态及意境的价值。

(一)设计目标

养老社区以健康、长寿、智慧、快乐的需求为目标,它不只是住所,更是体验自然,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设计要汲取中国的养生理论、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兼顾适老性,安全性,生态性,体现科技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二)设计依据

1.保留场地特征

养老社区通常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在设计时要保护并使用这些要素,挖掘场地的精神内涵,使人工痕迹、自然特征、历史沉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突出项目个性和特色。

2.使用人群的分析

老年人的性别及文化背景,经济能力,健康状况,行为能力等。一方面,要从老年人的喜怒哀乐中去寻求景观设计创作的源泉、动力和方向;另一方面,也要设计师引导老年人,这两方面要结合起来。作为当代景观设计师既要照顾到受众,也要考虑到品位的提升。

(三)设计手法

1.利用景观要素来控制和调节天气条件对社区环境的影响

过强的光线、过大的风,过冷过热以及蚊虫都会降低老年人对社区环境的使用。设计师需结合风、日照等进行整体设计,如通过廊架缓解眩光,提供遮阴场所;如设计植物绿篱等遮挡冬季盛行风等。

2.利用景观要素促进老年人的感觉

挖掘不同景观元素的特征,让老年人产生体验的愉悦感和收获感。这就要求设计师站在老人的角度,细微的观察体味生活,赋予场地很多的内涵和意义。这种设计是触碰心灵的,它给人接近香喷喷的植被,触摸树叶和枝,听到潺潺水和其他的东西,刺激感官的可能性,提供丰富多彩的植物和传统生活元素,如,老人看到人,自行车,狗等,获得了体悟生命和思维恢复的经验。

3.利用景观要素的调节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愿望

很多时候,老人会感到孤独,尤其是在养老社区内部。孤独会导致抑郁症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所以,老人的人际交往尤为重要。老人们往往守卫自己的室内领域,并感觉到孤独。(下转第300页)

(上接第298页) 所以封闭的沟通方式并不可取,而在开敞的花园里,老人们会说话自如。当他们来到花园里,不觉得是局限在一个花园,而会感觉比较有活力。老人选择短距离散步和放松,坐着,聊天,喝咖啡,看着周围的环境,或在读报纸。通过增加户外交往活动,可以促进老人感官和心灵的刺激,邻里之间的默契度也会提高。户外座椅应该能自由组合,这样的花园被老人认为是会议的场地。

三、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模式探讨

从某种角度来讲,养老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具有压力。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相关的理念及手法提升项目,并且取得长期效益是共同关注的话题。换言之,不应该让养老问题成为“负担”的代名词,而是要想办法让这个产品(产业)真正的在其衍生的产业链中活跃,从而取得环境、社会、家庭等方面的价值最大化。

(一)政府政策支持

养老社区建设应纳入到政府土地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中来,以保障养老设施用地。在新建或改建住房中,可以考虑安排一定建筑面积用于社区养老服务。政府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试点开发旧厂房、市区的闲置建筑,盘活市区旧建筑。

政府需整合开发商、医院、社保等部门资源,针对养老、康复等问题做研究,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养老设施的建设和配套。

(二)开发设计协作

养老社区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社区和医疗机构的建设,它既是居住社区,又兼备养老、医疗等功能,这就给设计单位及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项目推进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及开发商,策划师、经济师、设计师等对项目的选址、定位、市场调研做深入研究。同时,规划、景观、建筑多专业协调设计,规划师、建筑师以及景观设计师同时接入项目,做到多沟通,多协调,保证项目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三)长效运维管理

设计符合养老社区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要求,完善项目商业配套,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发多样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养护注重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特别是景观配套设施、植物及水体养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总 结

养老社区的建设是为老年人谋福利的项目,是需要在充分了解老年人身体及心理特征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去设计的课题。一方面老人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需要设计保证私密性和安全性,免受干扰和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激发性设计,刺激老年人的感官,创造一个具有意境的、鼓舞人心的环境。二者是相容的,即创建安全的、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9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谐统一;建筑思维

引 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在关注建筑设计实用性的同时也关注到景观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补充与协调作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互融合是对建筑效果的完美呈现,二者相辅相成,其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它与建筑设计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当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景观设计的出现往往还是局限于修饰效果,虽然建筑设计的形态千变万化,然而景观设计却始终难以摆脱花草拼贴的命运,建筑因素与景观因素的结合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呈现。

1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论述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对于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于人们工作生活都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传统钢筋水泥的建筑环境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绿色环保建筑模式成为了当前建设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回归自然是当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结合的初衷所在,类似花园小区或是景观住宅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方面实现了对现有建筑形式的创新,这样的建筑风格广受欢迎。可见,当前人们在选择住宅时除了对功能结构等因素的考虑之外,更多地是将重点置于社区环境建设方面,是否做到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

从图1景观设计的构成分析,景观设计的内容极其丰富,并且景观设计学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设计师纷纷意识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并且二者的互相融合也是当前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更加突出了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它是对传统建筑设计方案的完美补充。景观建筑学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出发,将城市规划发展与景观设计规划相互联系,突出了风景园林景观与建筑设计相互映衬的别致效果,是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统一的有效路径,同时这一举措对于提高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及舒适性方面也大有裨益。以景观建筑学作为指导,风景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规范一脉相连,这一设计理念也成为了当前城市规范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因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与内容极其广泛,因此在实际建筑设计过程中顾此失彼的问题仍旧难以避免。

2 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

2.1 设计思想

建筑设计与景观意识的相互融合从广义范围分析是将城市建设视为一个整体,再通过局部设计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来体现景观意识的渗透作用。而狭义范围内的建筑与景观结合主要从设计思想方面将景观意识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像是建筑设计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设施或是基本构造等,这一协同关系的体现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融入了景观意识之后的建筑设计其主体部分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从城市单元组成方面突出设计过程的动态变化效果。由此可见,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出发,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应当对城市景观要素中的轮廓线以及面宽等内容进行细致划分,突出景观意识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效果。

2.2 设计策略

2.2.1 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

在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建筑创作模式进行创新,从极端的单体设计心态中积极融入景观设计意识,将周边环境或是视域环境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形成全新的建筑设计导则。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重视对建筑主体风格的突出,从环境主色调方面突出景观设施的导入价值,这一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过程正是环境保护与建筑设计的有效统一。

2.2.2 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

从既有环境中对新建项目进行改造需要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出发,重视建筑后入式原则中建筑设计与环境关系之间的调整。这是由于后期形成的单体改建过程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而景观意识的融入正是从新元素组成方面对现有建筑与环境形成强而有力的冲击,在适度调整中突出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的重点。

2.3 细部设计与规划

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还需要从细部设计与规划方面突出建筑与景观之间的互相配合,实现对细部设计的精加工。整体是由多个细部构成,因此这一零散的设计部分需要与整体设计风格相一致,在有机组合过程中突出细部对整体的促进作用。景观意识中的细部设计需要突出各尺度间的有效把控,无论是微观设计还是宏观设计都需要实现与细部内容的相互呼应,体现设计效果的精细化。只有实现细部设计与整体设计的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设计与景观意识的和谐统一。

3 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意识

相较于建筑设计而言,景观设计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之中,从这一生命周期变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意识的植入必要建立在理性化态度基础之上。

3.1 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

景观设计中的生产过程是从科学化角度对景观实施途径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在综合考虑景观设计经济、功能、技术以及生态等诸多要素之后再对其建筑意识的融入进行合理分析。此外,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气候因素也是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从垂直模式方面分析景观场地的生态环境是对现有水平式分析的有效补充,这对景观场地区域功能的提升以及适应性的完善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这些科学性依据的存在都为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造园作品的存在往往忽视了对景观主观设计意图的呈现,景观意识与建设设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深入体现。

3.2 通过建筑理念实现对景观设计深度的挖掘

由于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理论建设都亟需完善,加之景观设计的总体水平良莠不齐,甚至还存在盲目抄袭的问题,因此理解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理念是现阶段实现景观与建筑设计融合首要解决的问题。建筑意识指导下的景观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花草装饰或是平面延伸阶段,而是通过建筑的设计与分析模式来对景观设计进行美化,突出建筑思维对于经管设计的影响,构建更加系统化的现代景观设计模式。

3.3 建筑手段与景观创意的结合

3.3.1 突出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有效拓展

当前景观设计的畅想空间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相较于传统植物造景意象而言,景观空间的拓展更加依赖于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手段。由此不难分析,建筑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空间的拓展不容小觑。以伦敦西部的卷曲步行桥为例,它在利用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影响作用下使得桥体呈现出变化的发展动态效果,或是圆形状或是弧形状,景观设计的空间效果被有效延伸,这不得不说是建筑技术对景观设计的创意效果。

3.3.2 建筑思维对景观限制的有效解决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景观创意呈现往往会面临各种因素的限制,像是场地或是经济因素等,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筑思维来对现有的景观设计模式进行变更,以突破各种限制性问题带来的设计困扰。例如城市夹缝地带难以突出城市造景效果,或是受制于场地的限制无法体现出必要的景观功能,我们就可以利用建筑思维中的经济适应原则来突出建筑与景观的巧妙融合。又或是由于城市狭窄区域的限制隐藏了道路本身的视觉功能,我们就可以通过彩色喷涂的方式来明确人行与车行之间的界线,是对视觉形象的创意呈现。建筑思维通过最为经济简单的方式实现对景观设计的合理变更,而这一思维对于景观限制的解决也有着显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成功的建筑设计需要景观设计与之相对应,景观设计与建筑创意的结合不仅使得设计本身的功能更加突出,同时它也从视觉形象方面给人以无限设计美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设计境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需要从造型设计、风格设计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得以体现,而针对细节部分的刻画我们还需要突出景观设计对于建筑思维的导向意义,重视设计过程中建筑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值得注意的是,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部分,而是需要在最终设计目标的指引下全面考虑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要素,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构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渗透方式,彰显现代化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新概念。

参考文献

[1]丰兴军.城市建筑与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识别[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2):148~150.

[2]何志勇.浅谈中国建筑与景观的特色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