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第1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文化包装

一、景观设计文化包装

文化包装(culturalpacking)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广义上主要指对某事物进行形象塑造,为其注入文化要素;在设计艺术中主要是指以表达某种文化价值、挖掘文化观念、实现文化内涵为目的的设计活动或者设计成果,文化包装应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审美性以及象征性等等特性。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应具备文化包装意义,景观设计文化包装的作用应该是突出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效应,在传统的景观设计功能性基础上强调文化意义上的标志性、美化性、地域性等。

二、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包装现状

城市滨水是指在城市中同江、河、海、湖等水域濒临的陆地建设而成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的边缘地带,将这一区域为对象的景观设计即为城市滨水景观。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人居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载体,它呈现出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和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因此实现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包装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目前城市滨水文化包装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各地区滨水景观日益注重文化包装,但依然呈现强调文化的彰显与挖掘深度不足的矛盾。2.各地区滨水景观文化包装中注重历史文脉依托性,但依然呈现文化内涵与“套路化”设计手法的矛盾。3.各城市滨水文化包装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入并存在不平衡性。如河南省郑州市西流湖滨水景观,打造出了具有郑州城市特色的生态型城市滨水景观带。西流湖在过去一直是郑州西区的“大水缸”,在郑州有着“小西湖”的美称,可见其景色之优美,见图1。西流湖承载着郑州西区人民的重要记忆,后来由于水位下降、垃圾倾倒、污染、填湖建房等问题,乘船游湖、垂钓纳凉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因此在设计中强调呼唤往昔游湖生活、恢复郑州西区文化的主旨,在设计中以原生态的修复与保护为主,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老郑州西流湖的桥梁、寺庙、花圃等等,并将雕塑公园等公园景观建设和其呼应起来,以强调郑州西区传统文化形象,并结合时下郑州人注重环境和生态文化的要求,在设计中着力打造生态湿地、生态林带、生态廊道等多种生态型景观,形成了新老文化相结合的城市界面景观区、生态密林景观区、疏林草地景观区、滨水特色景观区、湿地生态景观区五个部分,见图2。

三、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包装的实现方式

城市滨水景观以城市水域、水际线、陆域为设计对象,具有强烈的线性和双重边界性特征,在强调其连续性和可观性时,其文化包装内涵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好的设计可以使使用者与景观互动并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且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景观环境中。1.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性。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是紧密结合城市日常生活和历史环境的变迁,形成流动的、生生不息的有机体,并在演进中不断地重构、整合,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足迹,它是可继承、可延续并对城市具有影响力的。滨水景观的文化内涵首先在于发现、保存和丰富这一城市历史文化痕迹,任何人文景观也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文化载体,没有特定城市历史文脉内涵的景观设计必将随波逐流。如敦煌市党河水利风景区,将敦煌壁画、古代城阙、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当中:以沿河两墙为核心,形成两岸沿线为延伸的文化景观带,以瓷文化展示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以影雕的形式展现了中华二十四孝,以石雕展现图腾柱、飞天壁画、敦煌景等,以浮雕形式展现了丝绸之路线路图,还创建了独具现代特色的手模印、文化墙,呈现出独特的敦煌风格,见图3。2.塑造人文景观,强调设计中的文化符号性语汇。滨水景观是一种特定的景观设计类型,文化包装的重要手段则是加强文化景观,而文化景观作为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是被大量承载特定信息的符号(碑刻、楹联、历史存留建筑等等均可作为某一个特定文化符号)所传达并构成了景观的固态文化内涵。如敦煌市党河水利风景区内建造了仿唐式建筑群,建筑采用传统园林散点式布局手法,将唐文华中的建筑符号融入整个滨水景观之中,见图4。3.承载独特仪式和活动。这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没有使用者参与的景观是不具备生命力的。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滨水景观区域内特定的仪式和活动,使得使用者融入景观中来,将景观文化延续与发扬,如上述敦煌市党河水利风景区定期举办具有中国传统风味的龙舟大赛,以竞技的方式使参观者融入滨河景观之中,更加强了敦煌“沙漠绿洲”的城市形象。4.突出系列化文化包装与价值内涵。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包装并非是多个文化景观片断的机械叠加,而是景观在地域、空间、时间和人的情感碰撞等多维交叉状态下的立体网状呈现,我们应当将各个文化节点串联与并联,实现文化的立体化价值,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实现系列化。

结语

美国人类学家A.K.克拉柯亨强调“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滨水区是一般城市门户性、标志性景观形成地,也是城市精神和人民整体价值观念的展现地,做好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包装是实现以景观承载城市文化,以文化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2]廖程程,贾德华.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

[3]袁凤宾.城市滨水景观特色的挖掘与塑造[D].武汉大学.2005.6,37

[4]黄瑜,龙岳林.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策略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

第2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他们长大进入高校,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面临着如何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笔者结合以往关于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与实际工作试图寻求解决留守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30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LJKJY1426B)

收稿日期:2015-04-16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涌现。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现在这些“留守儿童”长大成人,进入了高校。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留守经历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系统研究。笔者从以往关于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中试图寻求解决留守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现状

主观幸福感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主观上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可分为三个不同来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它支持。以往的研究者指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梁彦红、王秀华对大学生(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得出,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社会支持状况良好,主观幸福感越高。相反,社会支持状况不佳,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大学生,体验到消极情绪较多,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低下,总体上自我评价幸福的程度会比较低。在已有的研究中,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大学生中,对于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相关研究较少。

2 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由于其留守高职学生特殊的成长生活和教育环境而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在来访的学生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曾经处于留守阶段或者正处于留守阶段,他们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自我评价低等特点。

(1)自我评价偏低。留守儿童 “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困惑,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让他们较多地体验到消极情绪。而其他的监护人对其心理发展需求的疏忽或者教育方式不对,可能会导致其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即使父母偶尔回到身边,但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有些甚至采取简单的打骂方式,忽视了孩子的需求,从而使孩子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出现自卑、自我否认、自我厌恶等问题。

(2)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家庭是个体身心成长的重要环境,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留守儿童因为家庭主要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缺乏亲密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他们难以获得适当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家庭支持解释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42.5%。而在学校的同伴群体中,又因为自我评价的降低导致缺乏社交安全感和信任感,其自卑,敏感,内向等性格特点更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使他们更加退缩,更加封闭,孤独感在社交需要和社交障碍的矛盾中更加突出。

(3)情绪不稳定,负面情绪较多。由于性格上的自卑,自我评价低,同时缺乏一个安全和信任的外界环境,留守经历的高职学生情绪更加不稳定,更加敏感多疑,感到抑郁、焦躁、恐惧、无助等,而这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又不能通过家人朋友得到很好的疏解和宣泄,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压抑、否定、退行等消极的防御方式。

3 提高留守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策

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较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高的自尊。那么在高职学校要做好留守大学生心理工作,矫正他们不良心理问题,提升他们主观幸福感,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寻求家庭支持补偿亲情。新生入校时,高校要对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学生工作队伍如辅导员、班主任可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多关心学生,指导他们如何有效的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家庭的角度寻求更多的支持,弥补亲情的不足和情感的缺陷。同时也可以鼓励班级同学在班级里给予留守大学生家庭式的温暖。通过各种方式弥补他们亲情缺失,使其家庭支持系统得到修复,以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增强朋友支持,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活中,朋辈群体的作用非常大,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与朋辈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退缩的行为,因此,要教会他们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纠正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认知偏差和消极情绪,提高人际交往的有效性,从而结交更多朋友,正确理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学会面对由于自己性格缺陷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3)增强自信,提高自我评价。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型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加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重新寻求自我定位,认识自身价值,提升自尊。

(4)专业心理疏导,培养良好情绪。辅导员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结合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其生活动向,经常与其沟通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与及时的指导帮助,教会他们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正确认识到留守经历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依旧会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短时间内还将存在,因此,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规模会逐渐扩大,对他们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依然是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2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

3 Adela Y,Noreen E M,Thomas JY.Social support and wel—being nearly adolescents.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M].Thousand Oaks,2001(2)

4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5)

5 梁彦红.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5)

6 王秀华.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4)

7 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8 张建人.黄懿.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

9 丁新华.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10 倪林英.高职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8)

第3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1.1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目标不明确

我国有很多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人员,可是并未真正具有非常多的能够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目标进行确定的设计工作者。即便具备非常强的景观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可是并不能够将城市发展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设计当中并未充分的将园林景观的功能实用价值全面考量,并未有充分的长远规划景观设计的思想。

1.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着盲目追风的现象

目前发展非常迅速的园林景观,一味的照搬照抄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的问题非常严重,当前园林景观建筑一般都无法将大众对园林景观欣赏的需进行满足。与此同时,当代的城市对原理景观建筑的需要量非常巨大,有的企业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经常照抄园林景观,一旦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肯定会出现明显不搭的情况。

2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城市发展要求为园林景观设计目标的规划依据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将综合城市建设理念和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保证现代园林景观与城市发展的需要相吻合,两者能和谐发展。这样通过对城市园林景观方案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设计工作,保证城市景观效益、生态效益达到最大,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的落实。

2.2园林景观生态要与城市本身生态要求相适应

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园林景观作为重要的部分,设计的同时要将城市自身对生态的需要进行满足,帮助城市建立良好形象。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帮助城市美化环境,还从一定程度上将城市旅游业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能否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与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设计工作人员进行设计的同时要关注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的吻合度,尽量的保证园林景观与城市自身相融合。此外,因为目前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在居住区以及工业区建立绿地,保证处于重型工业建筑当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2.3注重生态优先原则并遵循生物的多样性

将来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步会发展为园林生态景观设计,遵照生物多样性的标准,保证科学和艺术性综合起来,实现景观生态统一,将园林动植物科学配置,保证动植物之间能够更加和谐,保证生态效益。为了更好的保证城市绿色原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特征,需要做到适地适树。而且,根本原则是要因地制宜,防止出现反季节的园林绿化施工,防止在不适宜的温度中进行绿化,对苗木的存活以及生长有非常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慢慢的将各种健全合理的植物群落以及草木结合起来,保证达到更好的效果,构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2.4处理好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要按照一定的规律,保证小为主要,中小结合。现实的原理景观设计中,要保证空间绿地和绿化相协调,保证整体绿化体现多层次,植树造林当中,要按照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律,选择适宜种植的树种。城市园林绿化需要充分考虑很多内容,不但要充分考量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变,同时,充分考量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要给予城市生态社区的建设更多的重视。同时要关注应用园林景观,在设计景观的过程中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证以人文本理念贯穿到生态环境建设当中,贯穿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矛盾,不但要充分对目前的利益进行考虑,同时还要关注园林绿化工程的长远利益。

2.5明确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

以人为本,重视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保证人性化、便捷利用,保证人可以更加轻松愉快,是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思想。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要将心理和行为艺术综合引进到园林规划设计当中,表现不同人、环境、条件的相互补充的关系,保证将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扩展起来。保证园林景观的使用用户在使用的流程中能够感受到设计的精巧,保证人心情愉悦,同时将内心的快乐表现为审美意象,将园林景观所表现出来的实用、生态、功能等目标表现出来。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有非常久的历史,在历史的时间里面并未被遗忘,而是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主要是因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具备非常高的价值。

2.6园林景观设计要和城市长远规划相一致

伴随着当代人们不断提升的思想觉悟,人们在现代都市建设当中要非常关心利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了更好的将城市建设流程中使用的资源、能源的消耗降低,方便打造一个节能型社会,将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提高,保证城市科学发展。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工作人员一定要非常关心城市景观设计作品以及城市本身设计观念以及长远规划融合,将园林景观的长远进步性提升,保证城市发展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相适应,保证城市景观和生态效益统一。

2.7多学科高度综合应用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高度综合了人文科学以及园林学、景观学、林学、城市规划。需要城市园林设计工作者不但要利用感性的思维去观察,更好的要利用科学理性的方式研究自然环境,使用合理的方式对城市园林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园林设计工作人员需要紧密的和资源、生态、生物、水环境保护等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的学者进行交流合作,保证产生比较新颖的思路,征集好的设计思路,更好的将整体规划设计水准提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保证按照有关的园林设计理念来进行,不能够完全照抄西方先进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而是要充分将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光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情况,综合西方设计观念和我国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观念,保证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不断的提升,保证全面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作用表现出来,同时能够将人们的需要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1]张新佳.对符合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发展趋势的思考[J].花卉,2016,(20):37-38.

[2]许再臻.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18):77.

[3]封心宇.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思路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4):238+246.

第4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生态设计最早提出见于1969年,伊恩•伦若克斯•麦克哈格(LanLennox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设计尊重自然”,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让现代景观设计有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这种生态设计意味着设计尊重自然环境的原貌,即物种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维持动植物生长环境的质量。而生态设计的概念是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n)于1996年定义的: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但是,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意识到景观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生态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并重视。如果说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生态设计,那么生态设计原理应该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但是目前的景观设计都是以人类本身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很多时候“生态”都要为“人”让步。这种做法只会让人类越来越背离自然和生态,背离人与自然和谐的初衷,从而导致环境的恶化,从近年来困扰我国各地的雾霾天气就可窥见一斑。生态设计的提出和被重视表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渴望,景观设计不再是人类单方面的工作,还让自然环境、生态参与设计。有些学者对生态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最少干扰原则、尊重场地生态发展原则、4R原则[4]。又如自然优先原则、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5]。以及地方性原则、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原则、让自然做功原则、暴露自然原则[1]。这些原则都集中体现了生态设计在作用于环境时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避让,说明只有在对场地现状进行足够的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设计才是适宜的,才是对人类有益的。设计手法包括保留原有场地元素和尊重场地原有生态发展过程;生态优先,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对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利用自然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6];等等。

二、生态语境下的低碳景观设计的特征

(一)低碳景观设计

低碳景观设计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新的概念。低碳,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7]。而低碳景观设计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宗旨的绿色景观设计[8]。低碳景观作为景观学领域的新概念,其内涵也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概念相对应的基本层面的低碳含义,那就是减少景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9]。在景观的设计和施工中我们倡导节约其过程中所需的能源和减少碳的排放量,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让人与之共存[10]。因此低碳景观设计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符合生态语境下当今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低碳景观设计有了长足的发展。宏观上,景观工作者本着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等目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场地,让设计符合环境,充分让自然做工。微观上,低碳景观在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及维护的整个过程中都注重减少碳的排放,促进形成和谐发展的景观体系,这也是生态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但是,低碳景观设计并不就是生态设计,它与生态设计有相类似的方面,但也有不同之处。生态设计主要针对于环境而言,主体是环境,生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而低碳设计可以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主体是人和人类活动。因此低碳景观设计不只是注重设计对环境的作用,也注重人的活动本身。它是研究人类和人类活动在作用于景观时所产生的碳的排放量的问题,更低的碳排放量是低碳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从对坏境的影响上而言,低碳设计与生态设计有共同之处,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生态设计更加注重目的,而低碳设计更加注重过程的低碳。生态设计更宽泛,而低碳设计注重结构的优化和细节的处理,因而更容易见效,也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低碳景观设计的特征

在生态设计理论的影响下,低碳景观设计体现出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更加尊重场地,设计结合自然。在生态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低碳景观设计尽量利用场地的有利条件,协调和解决场地的不利条件甚至变不利为有利。利用场地已有条件和物质基础必定会减少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尊重场地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设计而不是“归零设计”,那种仅凭技术而无视场地现状的肆意妄为的做法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景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景观生态系统包括景观与外部系统、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都是动态平衡的关系[11]。生态系统的跨尺度性要求低碳景观设计力求平衡这些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而景观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之后也会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第三,生态设计指导下设计生态。生态可以被设计,低碳景观设计在生态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设计生态。众所周知生态系统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它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涵了很丰富的内容并自成体系,因此生态系统不能被设计也很难被设计,但是设计可以发挥作用,人工设计的生态应该被纳入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在低碳景观设计过程中实际上是设计生态,是模仿自然设计生态的过程。只有如此设计出来的景观设计,在项目完成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第四,减法设计,节约人力物力。低碳景观设计主张做减法设计,不浪费精力。不但在景观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期,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秉承能少则少,节约人力物力的原则。要减少碳的排放量,只有更大程度地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低碳景观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都注重节约人力物力,以达到更少的碳排放的目的。第五,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低碳景观设计以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为原则。很多低碳设计打着低碳的旗号,事实上并不低碳。说低碳并不低碳的例子很多,如为了打造更好的自然效果,千里迢迢去找材料,或为了一两种植物跑几个省份。以及不珍惜资源,随意浪费能源,这些做法只注重了目的性,而忽视了过程的低碳,也不是低碳景观设计的正确做法。这也是生态设计和低碳设计最大的不同。

三、低碳景观设计的应用模式研究

低碳景观设计的应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基于生态设计理论的低碳景观设计目前的应用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自上而下的模式与自下而上的模式

我国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国外有很大区别,国外的景观设计项目一般而言要通过社区居民讨论,规划师、建筑师也要加入到景观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而在我国则是政府行为,先立项,政府通过了之后到达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之后才进入到景观设计师手中。但是很多景观项目实际上负责人都不是景观行业从业人员,这给景观设计的具体开展带来了难度,甚至出现一个设计方案改十几次或几十次的情况。由于低碳景观设计很多时候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体现经济效益,在讲究效率和效益的现实条件下,低碳景观设计开展起来也困难重重。如果管理者(包括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重视民众的声音,尊重设计师,给设计师更大的权限和空间,景观项目由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这样才有可能给低碳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局面。

(二)千层饼模式

这是一种叠加模式。设计师麦克哈格在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提出了强调“土地适宜性”的“千层饼模式”。千层饼模式是将影响景观设计的自然因子都列举出来,进行叠加,然后可以从叠加模式中看出垂直自然生态过程,并可据此判断出该设计与环境适不适合。到了设计阶段,将要做的设计分层进行,叠加之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方案。然而该模式仅注重垂直的自然生态过程,而忽略了水平生态过程,因为设计的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此势必割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低碳景观设计成为形而上学的一种模式而达不到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三)场地拼嵌模式

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分析景观的一个基本模式,即“斑块—廊道—基质”[12]。这是一种场地拼嵌模式,是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将景观场地分为斑块—廊道—基质的形式,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方式。这个模式也有缺点,有可能注重局部而忽视了整体,而且并不是每个景观场地一定包含这三个内容。就这几种模式而言,有景观设计程序上的,有方法上的,但是低碳景观设计并不是单一的或机械的使用这些模式。低碳景观设计应该以生态整体性为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模式进行设计,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也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结合其他的模式进行研究或设计。

四、景观设计要素的低碳应用方法及实例解析

第5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安全隐患

在城市化发展中,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一些设计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充分重视景观设计质量,留下了很大安全隐患。因此从理论层面加强景观设计的安全隐患研究分析,及找出解决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居住环境的发展情况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及能源的大幅度消耗,对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人们在城市化生活中,对自然环境的向往更加强烈。在这一需求下,居住环境方面的景观设计领域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对人们的自然向往的心理得到了相应满足[1]。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居住环境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景观设计以及居住区的规划发展上也逐渐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城市小区的改造工程也都纷纷开始,并经过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在多年的发展后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

2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问题现状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住宅商品化的迅速发展对我国住房市场的竞争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处在当前的个人购房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楼盘的整体素质也有着愈来愈高的要求。开发商为能推动楼盘的销售发展,对室外景观环境的设计规划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开发商和消费者两者的设计理念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使得景观设计的市场还处在混乱的发展阶段,从而就出现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诸多安全隐患问题[2]。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过程中,一些开发商只注重设计的形式,但是对功能方面就忽视了,并没有从消费者自身的角度进行全面化的考虑,一些拼盘的设计现象就比较突出。这些景观设计中的安全隐患,对消费者日后的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也带来了很大威胁。

3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3.1交通系统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交通系统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在上世纪90年代前,我国的汽车拥有量相对较小,在人车共存的道路设计方面就相对较为经济。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提高,在经济能力上也有着大幅度进步,汽车的拥有数量也逐渐增高。一些居住区的交通规划方面就不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在交通道路的设计上比较混乱。有的居住区汽车采用路边停车,这不仅占据了居民的活动场所,对居住区居民的安全及整体居住区的消防都带来的不小的安全隐患。

3.2水景观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安全隐患还体现在水景观方面。一些开发商为能增加买点,就在水景观的设计方面有着充分重视,但是由于没有做好安全措施,居住区的水景观安全隐患也比较突出[3]。尤其是在夏季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溺水事件,对居住区小孩的生命安全有着很大威胁。有的居住区水景观设计中,设计比较牵强,只是为了有水景观而进行的设计,并没有从安全角度进行充分的考虑。上海中远两湾城发生的亲水平台小孩溺水,以及合肥政务新区天鹅湖经常发生的溺水事件。这些都是水景观的安全防范措施没有做好所导致的。

3.3硬质以及小品景观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在一些硬质以及小品景观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安全隐患。没有在这些层面加强安全保障措施实施,没有充分重视设计的质量等。以及在植物景观的设计方面没有注重植物栽植的位置,以及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没有合理化的呈现。

4景观设计中的安全隐患处理措施

4.1加强景观的科学安全性

加强对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科学安全性,在城市居住区的道路交通设计方面,就要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在道路的设计上能进行分级设计,设计的深度要达到使用的要求。道路交通的设计要对细节以及弹性方面加强重视。从细节的角度来说,主要就是在交通流动特性的程度上科学充分的把握,可通过人车分行以及快慢分行的设计方式,从性质上进行分流就能对道路交通的细节得到准确把握。而在弹性的设计把握方面,就需要在交通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增添特殊性的交通形式。

4.2消除安全隐患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观安全隐患的消除,就要注重多方面考虑。在对水景观的深度设计方面要注意,通常的水池以及溪流的深度是0.2~0.4m深度左右,在池底就要做好防滑处理工作。水岸坡和临水防护设施方面要完善,要对水景观设置上护栏以及自然缓坡。水景坡度的设计中可通过阶梯式的堤岸方式加以应用,对岸坡度的宽度设计也要重视,宽度不能过于狭窄。居住区的水景设计的尺度要和人的生活尺度作为标准,能有效符合人的空间尺度。而为了能够将亲水感觉得以体现,尺度上和水面距离池壁的顶面为0.1~0.2m为宜。

4.3加强安全措施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的硬质以及小品设计和植物的栽植设计等,要能按照规范进行实施。在小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和居住区的整体环境相和谐,在设计中的安全措施要加强,对一些存在着安全隐患之处能及时性的消除。植物栽植中对绿化设计的标准严格遵循,结合实际来制定统一性的居住区绿化技术标准,在绿化的覆盖率以及和人们的生活需要相结合。对绿化的规划设计人员业务水平能力要不断的提高。只有从多方面加强重视,才能保障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安全性。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保障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就显得十分关键。通过从多方面加强景观设计安全措施的实施,充分重视设计及施工的每个环节,遵循既定的设计标准,就可避免很多安全问题,保障居民安全。

作者:戴鑫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宋雁航.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9):31-32.

第6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景观;地域文化;设计研究

现代景观设计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融合的浪潮中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高速发展的现代媒体技术加速导致了一些地域文化的失语现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表现一些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并发扬当地文化的特有魅力成了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中重要研究方向。地域文化是对自然、人文和社会三个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当地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景观设计是对一定空间和土地位置上的物体进行协调和安排的能力,并以此达到人与物的相互和谐的效果。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一定程度结合了地理优势、空间和环境优势以及文化价值优势进行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化的现代景观。

1 地域文化背景下现代景观设计的现状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生态性和开放性,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做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个系统的统一于和谐发展,保证其发展的平衡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任何的景观设计系统都不是决定的静止状态,它是基于一个外部良好的环境中产生的,所以在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对外界结构的理解和转化是衡量现代景观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使文化进行开放性的交融,有利于现代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当前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之下,尽管有现代景观设计原则的驱动,但是依旧存在了许多不可调和的问题发生。首当其冲的就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得地域文化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信息的发展不仅具有高速特性还具有跨越地域的特点,一种独特的当地文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毫无障碍的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原始的传播方式,而一些地域文化中较为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经验在全球化的发展中逐渐消失。现代景观设计中各个地域文化逐渐被趋同化,这主要表现在景观建造中的材料相同、结合相似,建造技术的统一等方面。在实际社会发展中,由于各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巨大的冲击还影响着地域性景观的设计与建造。在景观设计市场的发展中,专业化的交流逐渐提成了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文化素养,增加了地域间景观设计的共性和多元化,同时也突出了不同地域的个性。但在景观设计交流最聚集的中心地区对于国际化的景观文化也逐渐渗入国内,使得国内地域文化的内涵融入受到压制,使得国内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不断被趋向边缘化。

2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研究

2.1 从文化本质出发挖掘地域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的设计不能脱离于指定的场所和地域,其宗旨是建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和环境,这种景观设计除了要具备地域性外,还需要包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从不同的地域文化本质出发,对其自然、人文特色进行了解,使景观设计带有强特的特色性,不仅保有了不同地域风俗的文化沉淀,还使得景观设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景观设计工作者需要具备较高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正确的环境观,才能对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做到富有生命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魅力。要挖掘地域文化的本质首先就需要了解景观和人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发生改变,在地域景观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不仅具有较高的人文内涵的情怀,还显示了地域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

2.2 从客观因素分析重视地域景观设计的表达

在地域景观设计的表达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对客观因素的分析,其中包括了自然条件、地理地形、气候条件、植被植物和地方民俗等客观因素。在地域景观设计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自然条件,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运用于实际的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进行发挥和应用,这需要重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化和合理运用。随着景观工程的不断开展,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土地或地质的损坏、土壤结构性质的改变,使得土地的稳定性下降,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所以在实际景观设计中应该高度保障土地结构的合理性运用,在支持原地貌稳定的基础上对景观建筑进行设计。气候条件的客观因素是通过该地域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得到体现的,是人们对当地景观建筑直接的视觉和触觉的感受,所以在进行地域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注意到气候条件的因素,来提高外部环境的质量,改善人们的感官。植物植被主要是对当地特有的乡土植物和一般景观性植物的选择利用中,乡土植物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物种,大部分只适应当地的环境,对乡土植物的高度利用,可以较大程度上的提高景观植物的成活率,保证原生态的承传和保留,且能发展当地较为特殊的景观特色,突显地域景观设计中的个性。地方民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客观因素,它是一种集体精神形式,在地域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对地方民俗的借鉴、创新、发展和传承。

2.3 从设计载体探索建立地域景观设计的体系

由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地域文化之间产生了差异性,虽然在全球化的发展下这些差异性变得逐渐模糊,但是其地域差异的本质依旧不会改变。在景观设计中需要从设计的载体进行探索,从而重新建立起地域性景观设计的体系。从物质、精神和行为进行挖掘和保护,坚持地域文化的独特品质与特点,作为地域景观设计的指导,激发地域文化的活性,创建品牌效应,提升当地的地域文化形象,从而构建当地的地域将官设计体系。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载体进行保护,在发扬其本质意义的同时,创新发展其内涵属性,坚决杜绝传统机械的复制行为的发生,对设计载体进行探索分析,从传统的文化中做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关注不同地域文化中社会主体人的生活方式,在景观设计中进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升地域景观设计的人文价值,使地域景观设计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达到社会功能、结构功能、文化功能和视觉功能的高度统一,实现现代景观设计的有效价值。

3 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加入不同地域文化的方式,具有高度的设计研究性,这是一种运用现代化手段创造性的对不同地域的精神文化承传的体现。从现代景观的设计层面来看,对环境、文化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成为了现代景观设计中独特文化呈现的主要方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视觉的体现,还是对一定地域下的文化、生活的人们和环境等等因素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并非单纯的模仿和生搬硬套,而是对这些特有文化的深度融入与结合。对本地自然环境、文化风俗的尊重,对当地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并将之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是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且赋予了当地地域文化新的养料和生命力。基于地域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研究,需要建立在当地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上进行创新和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宏俭.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1(23):6-7.

第7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摘要]本文笔者对我国景观设计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做了整体概括,通过对未来景观设计中要坚持的设计原则的阐发,提出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下设计发展方向:功能发展方向、大众审美发展方向、景观艺术设计的独创与时空发展方向等。

[关键词]设计环境艺术景观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家居环境、生活环境品位的提升,使得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景观设计的热潮。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下,如何在设计规划上提出新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调诸多矛盾的规划观念,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景观设计战略思想。

二、当前我国环境艺术的设计现状

在各种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竞赛中,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许多投标设计成果的设计说明中,都在玄乎其神地试图说明他们的设计概念是如何寓意深刻,而又极具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等,无一不竭尽宣扬之能事,大肆鼓吹。但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却发现设计概念与设计成果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或者说,即使有联系也可能仅仅是牵强附会。他们的设计概念成为包装设计中“皇帝的新衣”。“有概念、没手法”已成为景观设计界的一种普遍公害,西方的一些景观设计形式被盲目地移植到中华大地,“欧陆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白宫”加“故宫”的景观设计,让人啼笑皆非。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寻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更令人发指的是,自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几乎司空见惯,这些设计打着种种时髦的风格标牌而无视起码的对场所和功能的关怀,也亵渎了专业设计师对艺术追求的渴望。现代景观设计正面临着被似是而非,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对现代景观形式语言进行创新,已迫在眉睫。而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滞后,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可怕的“千城一面”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又能在微观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已不多见,理论不幸沦落为各种学术演讲的噱头和身份的标签。设计师热衷于提出唬人的概念,而不脚踏实地研究一些问题也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种普遍问题。他们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却又不通俗。他们的景观设计概念脱离了知觉,成为抽象的空气而不是用能感知的形象来表达。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瓶颈

1.利益至上的毒害

在买方市场、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20世纪末的我国现代景观设计,附庸了许多含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理念逻辑,从而以某种更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态,投入到商业大潮的经济建设之中。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明显地衰退,景观设计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病毒式的泛滥”。在新的景观理论创新的潮流中,理论研究出现了“概念大膨胀”,微观而具体的概念物化的形式似乎已成为普遍解决了的问题。路易斯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设计教条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为功能探究后顺便提及的“小儿科”。形式语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种表面化的“深层”模式上,从而未能同景观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2.艺术教育的错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化的素质教育和“审美娱情式”的人生修养教育,这使我们在对艺术的认识上首先就将其置于一个纯艺术的位置。景观艺术的教育成为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效果图表现技术训练,或者干脆就成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在这种知识结构的支配下,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相去甚远。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成为各理性逻辑之后的形式美化,和以各种雕塑小品、壁画的形式成为标榜景观设计师艺术素养的点缀。似乎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多少更为有利的构思逻辑。这种理解下的艺术,也只是停留在扩大了外延的“传统纯艺术”,艺术的功能只是审美娱乐。而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的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浪费和误读了,艺术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四、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

新的文化模式即将到来,然而在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中,我国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是如何一番面貌——这一问题等待着当代的景观设计者们去解答。

1.功能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服务的,功能发展方向占首位,它不只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物体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它的形象很适合于它的工作,它的本质就能被人看的清楚明确。一件东西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就是说,在实际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可信赖的,甚至可以说是便宜的。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阐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景观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城市景观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艺术审美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艺术审美发展方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审美性的追求,因此将审美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原则之一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众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决策者,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将直接投射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同时一代、民族、地域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年龄的人,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的人,在审美情趣上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不管这些审美习惯在感觉上多么不同,在它们的深层总有一种相同的东西,因为,人们的审美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总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总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特征。因此,新的文化艺术模式的形成,必然带来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型与革新,既将体现为以下三类趋势作为新世纪景观审美的基本类型模式:

(1)村落田园审美观:童雯闲适、麦香稻花、田园风光、桑麻之乐是农业文明时代典型的景观特色,这类景观特色并不会随着农业文明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自然景观结晶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当中。

(2)极简主义审美观:工业文明的标志则是机器美学的兴起,一切事物在工业文明时代变的那么富有规律,简洁,经济功能的原则是一切人类创造物变得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

(3)景观生态审美观:景观生态审美则是整体综合的审美观念,它不以单纯的视觉形式为审美原则,也不以生活生态为主要内容,而是这些诸多要素的集合,其核心内容是生物物种的生境和谐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一定意义上的人性空间,但绝不仅仅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而是宜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的交融、整合。

3.独创发展方向

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是设计的内涵。在景观设计中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尊重民族文化,体现历史文脉,传达场地精神三个方面。中国园林最伟大的特征就在与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体现了民族美学思想与民族性格。中国园林又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三个派系,她们都分别表现了当地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自成体系的重要原因,我们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要继承这种文化精神,在现代文化艺术的根基下追寻新的创造力。

第8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住宅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 造园理念 ;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住宅景观是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反映在对居住环境质量上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对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住宅环境中,力求改善我国城市住宅环境的居住质量,营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并且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现状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地域性与城市文脉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也对我国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人严重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心,总是误认为西方高贵典雅的巴洛克景观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房地产开发商只注重“经济利益最大化”,将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促进销售的手段,为了满足人们崇洋的心理,将异域风格作为销售的卖点。我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曾说:“我们的景观设计应该尊重神,但是这里的神不是指宗教上的神,当然也包括这种神。这是人对土地、对地方的寄托,是生活的意义,是对地方的认同和归属。”

2、忽略设计的可识别性,盲目模仿,缺乏创新

目前,在国内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景观往往缺乏新意,具有雷同之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设计师过于崇洋、急功近利或者迫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压力的原因。相互模仿套用设计形式,简单重复使用景观元素。促使小区毫无地域特色可言,缺乏可识别性。

3、强调视觉平面,忽视使用功能

住宅景观环境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户外起居空间。它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居住生活,促进了社交活动。因此,住宅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居住者对空间的要求。但现在很多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前期的宣传作用没有将住宅景观的使用价值和居住意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把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美术作品”展示,过度强化了景观的展示性与视觉形式。

4、忽视自然的融入

对景观设计师而言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人们渴望通过庭院来实现接触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并希望在最贴近自己的生活空间内实现自然化的空间,所以现代住宅小区的发展应该接近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融。

二、中国传统园林理念的解读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园林艺术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同时也是融合其他文化艺术的场所。它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绘画、文学、建筑甚至茶酒文化的影响。他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作为世界古典园林三大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园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与实践经验。将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布局方式、造景元素以及对意境的表达等运用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园林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虽出人工,宛自天开”思想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师法自然”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无论是现实中的“自然”,还是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东西方的园林风格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虽出人工,宛如天开”这一园林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强调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力求对自然加以提炼和抽象,在有限的空间中运用自然营造出新的景观和抒发意境,创造出诗情和画意。在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将“师法自然、顺应自然”作为我们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将人们的生活融入到大自然中。

2、“意境”思想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意境”是中国各种艺术形式所特有的审美范畴。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审美情趣起源于佛教的影响。佛教思想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就是说凭借人的智慧感悟到、认识到不同层次的景象。后来这种审美情趣被广泛借用到各种艺术形式中,演化出“意境”的概念。园林中所表现的意境也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风光美景的反映,而通过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空间元素营造出精神环境,表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给人以思想感悟的环境。园林造景是人们在追求山水画意境之后,回归自然的另一种物质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追求的立体化延伸。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指出“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由此可见园林的佳否,首先在于它是否有意境的表达,是否有深厚的主题思想以及深邃的艺术构思。

3、“曲径通幽”设计手法在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受到绘画最直接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山水画理论是造园活动最原始的原理。因此园林从发展之初开始便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线条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重要的造景元素。 “曲”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有着特殊的含意,它是区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的重要标志。这“曲”与“藏”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是完全受用的。当要将中国传统园林中“藏”意境感受融合到现代住宅小区中时,应该避免视线的直接通达,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分隔”的造景元素。比如小品、景墙、绿篱、丛林等,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产生视觉阻挡,使得使用者不能轻易地看到景观的全貌,增强空间的层次,从而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意境。

4、“虚实生意”设计手法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虚实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用的设计手法。中国传统园林中不论是大小,不论地形的起伏,虚实的设计手法都能切实地得到体现。

虚实一对相生的概念,虚可以解释为“无”,实则是“有”。虚实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藏”为虚,“露”为实;“疏”为虚,“密”为实;“浅”为虚,“深”为实。《浮生六记》中也有关于虚实的描述:园林的妙处不仅在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羲或露,或深或浅。虚实还可以通过园林中的各种景观元素表现出来:山对于水而言,山是实,水是虚;就山本身而论,凸的部分是实,凹的部分是虚;就建筑而言,粉墙是实,门窗孔洞、廊等是虚。然而虚实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虚实的设计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颇有影响。

四、结语

一个住宅小区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思想一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住宅景观也必定是未来中国住宅景观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与实践,其中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精湛的造园技巧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研究的源泉。本文摒弃原先现代中式景观只是一味模仿传统园林形式的设计手法,从传统园林的设计内涵以及传统园林形式背后所营造的空间感受出发,结合时代精神的演变与现代人的审美变化,旨在探索出一条即具有时代精神又饱含传统韵味的现代住宅景观设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第9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设计方案;参考依据

注重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有利于拓宽景观设计工作思路,保持其良好的设计效果,丰富景观地狱性文化内涵。因此,在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地域文化在其设计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并加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为现代城市发展注重活力。同时,景观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时,需要在有效的方法作用下实现对地域文化素材的高效利用,促使最终得到的景观设计方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1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分析

1.1地域文化分析

地域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脑力、体力劳动所获得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沉淀的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所有成果。在对地域文化进行分析时,需要了解其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并从社会风俗、生活方式、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对因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给予必要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具有地域特色不同文化的正确认识。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状况,也对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进行了阐述,且地域文化会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1.2景观设计分析

景观设计是在一个特定的思维时空连续体中,将选取的视觉事物或事件以组合表达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处理,促使景观形式、内涵等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保持景观良好的设计效果。在对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时,需从其形式层面、意象层面、意义层面三方面入手,加深对景观表面性、空间布局、文脉意义的理解,丰富景观设计内容的同时赋予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与此同时,景观设计中需在形式方面实现自身的有效表达,并通过对其设计内涵的丰富实现与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景观设计水平能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景观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①综合性。由于景观设计中融合了多种元素,本质上是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在环境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需在景观设计综合性的指导下,了解其对人的心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②开放性。在落实景观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为确保景观设计具有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需将其视为开放型的、公众参与的场所,满足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实际需要。因此需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考虑,突出景观设计的开放性;③民众性。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对景观的有效设计,能对特定区域内的民众一定的影响,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景观设计中应考虑自身的民众性特点;④独特性。受到区域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景观艺术设计中独特设计风格的形成,有利于保持自身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⑤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因此景观设计中需要建立符合多种事物共同存在的兼容、协调关系,在历史的脉络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文脉与现代人文特色相结合的景观。

2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为了实现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保持地域文化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需要加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使用地域文化素材

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素材的使用,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创作源泉,使景观艺术设计中实现对地方文化、价值理念、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再现,并表现出相应的历史文脉,将不同的学科(人文科学、艺术等)融为一体,提升景观设计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景观设计人员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的创作理念及实践经验,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地域文化精髓,丰富景观设计形式。

2.2重视地域文化研究

景观设计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研究。在景观人员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理清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将会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诠释及弘扬,给予设计人员更大的创作空间。因此,需要重视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2.3充分考虑地缘文化

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缘文化的充分考虑,能够对不同场景中事物内涵的丰富、信息的传达等提供保障,促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对相应历史的认知水平,实现历史场景再现,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2.4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

景观设计中为了使其能够散发一定的历史气息,并给予人们必要的审美情趣,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引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方式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传统价值观的有效表达,并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突出景观设计中的艺术性。

3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基于景观中的载体研究

为了使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在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其作为一种设计符号作为景观中的载体研究。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地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像自然凤物、历史人物等,因此,景观设计中可从地域文化符号中汲取营养,实现景观地域性设计效果的有效表达,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情感的正常交流;②借助符号学理论,将地域文化视为一种设计符号,通过对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与分析,了解其与人类实践生产活动的关系,促使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出地域文化符号;③通过对符号学与艺术设计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将地域文化符号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完善其设计方案,实现景观艺术设计创造,并使不同区域的景观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历史底蕴。

3.2挖掘历史文化方面的应用

在实施景观设计作业计划时,为了使地域文化能够在其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需重视地域文化素材收集方式使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挖掘。具体表现在:①景观设计人员可通过对当地的历史事件、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资料的收集,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素材应用于景观文化设计中,保持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良好应用效果;②在了解景观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城市景观建设实际概况的深入分析,从保护地方文化方面入手,从《地方志》、《县志》等丰富的地域文化素材中提取地域特征元素,最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③结合历史文化的潜在价值,在景观设计中考虑其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等,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再现,确保文脉与现代人文景观的融合有效性。

3.3设计元素汲取方面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素材的搜集,能够为其设计工作开展提供参考资料。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收集地域文化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素材整理,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设计元素汲取。具体表现在:①景观设计人员需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收集到的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以便得到丰富的设计元素,满足景观地域性文化设计要求;②对收集到的地缘文化素材中的文字、图片进行整合处理,并采取素材图片化的方式,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素材信息作为景观设计元素,确保其设计内容丰富性;③对景观设计中得到的地域文化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典故、色彩等方面进行合理运用。

3.4设计符号创造方面的应用

在符号学理论及原理的支持下,将提取到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过程中,实现具有地域特色景观的构建。因此,需要景观设计人员能够采取转换元素的方式,实现其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符号创造。具体表现在:①注重借代手法的灵活使用,将地域文化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视为景观符号元素,促使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出不同区域景观特有的文化符号特征;②重视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针对性处理,用景观设计符号改造的方法实现景观优化设计,确保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精髓能够得到深层次的表达;③用地域文化中民间图案雕塑化、历史典故场景化、文字图案化等方式增强景观设计符号改造效果,确保其设计效果良好性。

4结束语

新形势下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景观建设非常重要,需要给予景观设计方法、设计理念等更多的重视。因此,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提升其整体的设计水平,需要在其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因素、地域文化素材等,实现景观地域性特色文化设计,为景观设计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注重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并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三维空间内景观设计方案的动态模拟分析,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斌.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季晓莲.地域文化在环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王亚琳.邯郸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李刚.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5]李奕萱.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6]于焱.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253-254.

[7]张京宇.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农机,2017,48(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