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

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藤野先生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

静静阅读封面业已泛黄的《朝花夕拾》一书,读着鲁迅先生这些回忆童年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与草花为伍,捉蟋蟀、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细细品味《狗猫鼠》一文,由这三种动物之间的关系而引出对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批判发人深省。文章中对于他们的讥讽与嘲笑,说明了在看见某些人在一些问题上屈服于比自己强的人,并且随身附和,自己会不自禁的流露出心中对那些人的憎恶。接下来的救养可爱的隐鼠和隐鼠被猫吃更体现出了他的怜悯之心。如此之小的年纪便懂得了做人之道,的确很了不得。

而《藤野先生》写的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学医受到了日本学生的歧视与侮辱,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通读全文可以看出作为日本老师的藤野先生有着严谨、正直、热诚,没有一丝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文中有一句话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人所知道。”可以说这是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但这也是作者对于藤野先生崇高品格的赞扬。我的心中又不免产生了一个疑惑:这是否对鲁迅的成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呢?可能吧!记得鲁迅曾说过:“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先说出了藤野先生对科学持着严谨求是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是也让我坚定了之前我所说的给鲁迅带来的一定的影响,让鲁迅有着严谨求是,一丝不苟的品质。

第2篇: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质疑;用喻;综合归纳

近几年来,我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中差生,他们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认真备课,进入课堂,他们却思考着在课堂中搞恶作剧,致使教师无法正常进行教学。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曲解,农村学生大量流失,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兴趣。面对此种情形,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搞好语文教学?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质疑、用喻、综合归纳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佳径良方。

一、质疑是开启知识之门思维之窗的钥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重要举措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不断的思维,不断的探索,也就必然会加深对读物的理解。我国古代,就有不少教育家提出了“学须善疑”的宝贵思想。北宋张载提出了“学则须疑”,南宋朱熹也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引导学生质疑以及教师精心策划设疑是激发学生内驱力、挖掘潜在技能、增长知识的良方。带领学生在“山重水复”之中思索质疑,启发引导他们解开一个个谜团,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施教方案。

设疑内容也大有讲究,不能搞形式,花架子。问题过于简单肤浅或过于繁杂广大,是设疑之大忌。应在学生易混淆、易忽略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处画龙点睛、短小精悍、恰到好处地设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设疑解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由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解疑;或由学生自己设疑,指导学生释疑;或由师生共同质疑,辅导学生破疑。于“疑”处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从而掌握有关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学习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师的设疑法。在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句时,不按通常“什么叫孀妻?”发问,而问:“有一个七八岁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同意让他去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他没有爸爸呀!”“何以知道?”“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这样的设疑发问,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有关知识,增长了能力,加深了印象。

二、用喻是深入浅出进行形象教学的有效手段

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如议论文的论证,语法等。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适当地运用比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运用比喻教学,能使较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使较深奥难懂的道理通俗明朗化,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分析、文章体裁等诸方面均可用比喻教学。

我在分析鲁迅的驳论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以打靶为喻,将敌论比喻成靶,敌论点为靶中人头,敌论据为靶中人身;论据则是射向靶子的三支箭,并把以上比喻用板书在黑板上图示。这样图文并茂地用喻讲解分析驳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学生豁然开朗,易于接受。

文章体裁也可用喻。我在讲到《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的体裁时,突然问:“它有个姐姐叫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回答:“通讯”原来我教七年级时,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三者称为“三姐妹”。作为姐妹,必有其相似处共同点,即真实性与及时性;又有其各自的面貌个性,篇幅、文学性、时间性有所不同。将这三者体裁比喻为三姐妹,不是很恰当吗?学生兴趣盎然,经久不忘。

三、综合归纳是帮助学生有条有序存储知识的仓库

语文学科知识面广,琐碎繁多,如把知识之珠系成一串串、装成一盒盒,那学生就能有序地接受与存储并便于提取使用了。综合归纳就是串珠装盒之举,可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条有序,事半功倍。

语文知识中的字词、修辞、文学常识等各方面均可以也必须进行综合归纳。

学生学习文言文,对释词译句颇感头痛,常会记此忘彼。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阶段复习时,应进行一些归纳。例如,学过的文言词,表示否定的有:莫、未、毋、勿、弗、非、否等等;表示行走之间(由慢至快排列):步、行、趋、走、驱……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寡人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君、子、若等;指示代词“这”:是、此、斯、个。表示具体到某一天的时间词有:“望”是每月十五日(农历),“既望”是望后第一天,即十六日;“朔”是每月初一,“晦”是每月最后一天。《乐羊之妻》一文中“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一句,中的“懿”字笔画多,不好记,可归纳用“美好的壹次心意”一句话来记住它的义、形、音。“美好的”是字义,“壹次心”组合成字形,“意”为读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鲁迅八篇作品,可归纳编成一个小故事来记:鲁迅回《故乡》看《社戏》,戏名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到《藤野先生》和《孔乙己》,他们正在谈《阿长与》的故事,并准备一起去放《风筝》。

第3篇: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 培养

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一、在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 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有效阅读导航。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

二、在讨论课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在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了关于敬佩教师的几幅画面(自制的课件):有名人敬师的,有少先队员敬师的;有战士敬师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敬师的原因。

2、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3、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4、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三、在解惑课上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1、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3、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在探索课中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