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

第1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供应商 绿色指标 评价体系

一、前言

面对生态和环保问题,发达国家对市场准入制定了苛刻的环保标准,同时消费者也对环保型产品日见青睐,致使企业的竞争从质量、价格的竞争转向绿色竞争。企业无论在经营战略层面,还是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方面都在贯彻落实污染预防和环境保护的理念。由于产品的环保特性直接受到原材料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采购方式,实施绿色采购。

二、绿色供应商概述

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首次提出的绿色供应链(GSCM)的概念,1998年Narasimhan和Carter从采购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2001年Zsidisin和Siferd对环境采购的定义,以及2002 年朱庆华和耿勇提出的绿色采购概念。结合以上观点,绿色供应商是指在绿色供应链理论的指导下,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与采购方密切合作,在产品设计开发、物料获取、产品加工、检验、包装、仓储、运输、使用、报废处理整个过程中贯彻绿色标准,以达到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协调一致的厂商。

绿色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是成功实施绿色供应商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可靠的评价体系是供应商管理中关键的工作。在通常的供应链管理中,成本、生产、质量、价格、交货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是主要因素,在绿色供应商管理中,环境因素则是需要着重考虑因素。选择供应商的过程就是从重视环境管理的企业中选择和培育具有环境管理意识的企业,通过合作,与这些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构建绿色指标的原则

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以客观反映供应商的整体状况及绿色环保制造水平,因此在供应商评价体系中构建绿色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绿色指标的构建,是依据供应链基础理论及现有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的理论,选取既能科学地反映供应商的整体状况和实际水平,又尽量简明,操作难易适中便于考量的指标。

2、独立性原则:绿色供应商评价需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同层次指标之间尽可能的界限分明,避免显而易见的包含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在处理方法上尽量将之弱化和消除。

3、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依据指标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供应商的比较,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效度是一样的。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用以计算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稳定,指标评价规则稳定。

4、适用性原则:是指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要简化,评价计算方法易行,在能基本保证绿色供应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要尽可能简化。

5、目标导向原则:指标选取是为了寻找优秀企业以结成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此进行目标层层分解,以获取可靠的不偏离目标的评价体系指标,并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另一目的是将供应商向绿色环保制造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

四、构建绿色指标的内容

供应商评价体系中的绿色指标,不仅要求企业审查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技术条件、生产能力、管理制度及信誉等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供应商的环保意识及采取的相应环保措施等,以对供应商持续供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遵循以上五条原则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理论基础和内涵为出发点,构建供应商评价体系中的绿色指标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法律指标:该指标的选取,是考察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内外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加速了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标准的建设工作,几乎每年都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同时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和行政条例也不断的出现,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等,欧盟利用WTO法规,设有《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到欧盟市场。只有那些遵守绿色法律法规的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环保效益和获得经济效益。

2、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纳入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一,采用无公害材料,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且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3、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一环,该指标是为了考察供应商是否采用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

4、绿色营销:也称生态营销、环境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企业对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生产以及定价与促销的策划与实施等,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与市场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提供的产品是绿色产品以及用绿色的方式来销售其产品。

5、绿色包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又浪费包装材料。绿色包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再使用。

6、绿色运输: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的管理主要是集中配送、降低资源消耗和合理规划运输路径。

7、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强调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负影响。在产品使用阶段上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通过延长产品寿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8、绿色创新能力:指供应商在产品制造和服务中,是否具有适应不断更新的绿色法律法规、绿色标准的能力,例如:环保生产一致性、国际环保法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指令、环境标志等。

9、绿色意识:本企业的绿色观念和企业文化可以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向不同级别的供应商传播,从而使这些企业的环保意识提高,并以相应的指标改善环境绩效。

10、社会责任:供应商不仅在本企业和供应链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也应通过参加社会环境保护项目,将社会责任主动承担起来,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效应,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1、绿色供应链合作意识:指企业应考察供应商与其采购商是否具有绿色供应链合作的意识,同时考察与供应商保持绿色战略采购关系的企业数量。

12、上一级供应商评价指标:指考察供应链中该供应商对的上游供应商是否符合绿色指标。

五、绿色供应商评价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供应商的评价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组建供应链之前对潜在的合作者进行评价,以寻求能够满足合作要求的企业作为供应商,二是在供应链组建之后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评价,总结其在合作期间的表现。在供应商评价体系中构建绿色指标时,应避免指标过细导致冗余信息的产生,增加评价和选择的难度,从而使评价产生误差。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可以拓展绿色评价的思路和指标选取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应从企业自身需求出发,选取合适的指标集来进行供应商评价。

六、总结

供应商位于供应链的上游,它的行动将传递到整条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如果管理得到将会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利益,供应商的绩效水平对下游企业的影响能够不断扩大,制约着下游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库存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成功与否。构建供应商的绿色指标可以降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难度和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同时减少环境治理费用,供应商所取得的绿色成果可以在供应链活动过程中得到放大,从而使消费者可以得到价廉、高质、环保的产品。

参 考 文 献

[1]郑迎飞,周欣华,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2):30~34.

[2]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3~54.

第2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 在我国,虽然绿色采购的实施已经开始但对象却着重于一般消费者与政府单位,企业绿色采购的推动,仍然在起步阶段。因此,通过了解绿色采购的内涵,探讨企业绿色采购的价值及实施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绿色采购 商业价值 环境意识

一、绿色采购的内涵

所谓绿色采购,就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商决策,在采购行为中考虑环境因素,通过减少材料使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保护资源和提高企业声誉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具体讲就是,采购部门加大与产品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决定采用各种材料和零部件以及供应商的选择,通过减少采购难以处理或对生态系统有害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再循环和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等措施,降低材料和零部件的购买成本,降低末端环境治理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绿色采购已成为全球企业发展趋势。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对各子公司或供应商提出绿色采购要求,并在网站上发出公告,供其子公司,供应商及其企业参考。同时,由于我国许多企业都是以外销及OEM/ODM为导向,因此更加不能忽视国内外其他企业绿色采购要求。因此,我国企业必须以环保与永续发展原则进行商业活动,从而协助企业创造商业价值与竞争优势,并担负起对社会的环境责任。

二、绿色采购的商业价值

绿色采购常被认为会花费较高的成本,所以采取适当的绿色采购策略不仅能使成本降低,更能进一步创造商业价值。许多进行供应商环境管理的企业已证实了企业(买方)与供应商(卖方)环保方面努力,能使他们同时获益,包括节省成本,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操作效率,增加销售量,获得更好的公众形象,促进商业伙伴关系及降低环境冲击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成本。企业或供应商如果没有适当地管理制度对环境冲击进行管制,将花费巨额成本。但是,如果实施绿色采购、减低环境负担,则可以降低成本。例如,采购环保原料可减低运送、储存与后段处理有害废弃物的成本;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量,使用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则可降低废弃物处理的成本;绿色采购还可降低平时被忽略的成本,例如采购不含有害物质的原料可降低员工的训练成本,有害物质纪录保持的成本及保险费的支出。此外,采购不含有害物质的环保原料也因为品质较佳,不易造成生产的困扰。

2.提升市场竞争优势。为了因应国际组织对企业界与日俱增的环境绩效要求,企业应推行绿色采购来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并减低贸易障碍.例如欧盟环境处(The Directorate General XI, 简称DGXI)为减低电子电机产品的废弃物对环境引起的冲击,提出废弃电子电机产品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简称WEEE)。要求电子电机设备在废弃时,采取重复使用、回收再利用等作法,来降低废弃电子电机设备的产生量及处理量。欧盟WEEE的指令管制范围几乎涵盖国内厂商所有电子电机设备,对我国电子电机设备制造商带来重大的影响,而绿色采购的推动正可以提升我国企业于欧盟市场竞争力,并减低贸易障碍。此外,企业应实施绿色采购来满足国际买者的需求。以外销及OEM/ODM为导向的企业必须采行绿色采购,才能符合大型跨国企业对子公司或供应商提出的与订单相关的绿色采购的要求。

3.减低环境风险。绿色采购材料具环保特性减低了重大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降低了处理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罚款、危机处理及法律诉讼成本,提高企业的环保法规遵循度。这样,不仅给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还给企业的员工带来了健康的保证,使其对企业的信任度和依赖程度增加。

4.增加无形资产。企业推动绿色采购可提升企业形象,在重要利害关系者心目中塑造环保型企业、善尽社会责任型企业的正面形象,并提升市场知名度。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愈来愈倾向购买绿色产品,例如不含有毒物质,回收材质,易回收等特性的产品。此外,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消费者也愈来愈重视产品原料是否造成环境污染,企业透过绿色采购来争取市场认同,提升商誉。此外,绿色采购亦可减低违反环境法规的机率,提升执法机关对企业的正面形象。企业推动绿色采购亦可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将绿色采购纳入管理系统,采购无毒的原料与产品,营造了环保友善的工作环境,也照顾到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增加了生产线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从而提升员工向心力并减低流动率。

三、企业实施绿色采购的对策

1.采纳环境意识设计产品,即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考虑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充分考虑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从而将产品对环境的冲击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严格内部有害物质的使用管理,并通过制定完备的企业管理文件、技术标准和评审体系,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物料无铅化和有毒有害辅料的替代。

3.请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即通过国际认可的权威机构的检测,表明自己的产品符合绿色采购的要求。同时,可以通过获得国际认可的相关认证来对绿色采购进行约束,如获得采购商认可的绿色采购体系认证、ISO14000认证等等。

4.企业宗旨目标绿色化。即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承担环境的社会责任,改进环境状况。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政策目标计划, 预防限制并尽可能消除污染源;最高管理层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设置绿色职位负责实施企业绿色管理。

5.实行清洁生产方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欲达到这种生产模式, 就必须从原料开采到产品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材料的回收、利用、处理等全部过程进行考虑,从而增加绿色采购实施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第3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普及休闲食品概念

十八年前,在中国人传统的消费习惯中还没有休闲食品这个概念,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零食这种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来伊份在其开设第一家门店起,便开始普及休闲食品的消费知识,并逐步引导人们对休闲食品的消费习惯。经过对客户消费习惯进行调查,来伊份认识到,做休闲食品必更大程度上方便消费者购买,更多机会接触到休闲食品才有可能打开市场。综合考虑后,来伊份把直营连锁的模式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直营连锁发展的实施方案。

在实施直营连锁模式的计划时,来伊份通过对生产厂家的考察和分析,确定以贴牌生产的模式与供应商达成协议。厂家供应的产品在包装上使用来伊份统一设计包装,而厂家只是提品。来伊份正是通过与厂家的贴牌协议,保证了直营连锁的充足货源,也为其更多的直营店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解决了直营店的供货问题后,便是对逐渐庞大的连锁门店的管理。来伊份通过前期门店运营的管理经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流程化的管理制度,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流程标准作业手册和岗位职责作业手册。在逐渐完善的流程管理制度下,通过标准化的实施,使得门店的复制能力迅速提升,也使复制速度逐渐加快,直接加速了来伊份直营连锁的扩张步伐。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来伊份也开通了网络门店,满足网购群体的需求,现在已经开发出集合了所有线下门店、线上电商以移动支付的APP,更加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以及对忠实用户的培养。

搭建信息化系统

世界上各行各业连锁店千千万,休闲食品连锁店与其它产业相比,最直接表现在门店数量多、配送商品种类多、批量小、频率高的特点,采购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等数据量大、实时性强等特点,所以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进入市场的第四年,来伊份开始认识到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启了信息化之路。来伊份通过与IBM、SAP、思科、海信等知名国内外IT巨头合作,先后引入或量身打造海信系统、SAP、ERP、财务管理系统等,来支撑各项业务的发展。

2008年尽管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众多企业不得不相应削减IT部门预算。但来伊份却反其道行之,在低潮时投入巨资扩建IT团队。2009年,在一片不解声中,来伊份投入巨资率先引入SAP―ERP系统,从前端到门店销售,消费者的每一笔消费在一小时之内就可以全部传到总部,成为精准营销、管理商品开发和会员的数据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来伊份可以通过每家门店的智能电子秤,同步实时的消费数据,来预测各个门店的补货需求,从而实现智能补货。“来伊份从创业开始,就注重信息化的发展。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一个做休闲食品的企业,为什么斥巨资做这件事,现在来看,这些都成为了来伊份的核心壁垒。”来伊份董事长施永雷说。

据了解,截至2017年来伊份已经拥有47套核心系统,贯穿着人、财、物各个方面,来伊份宣布打造科技供应链,将系统贯穿起来,打通各个环节。具体来看,供应链主要包括品质管理、库存管理、物流以及采购四大部分。也就是说,来伊份将实现从原料到门店的全部流程可视,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可以查询产品在供应商、检验、仓库、门店等各个环节的情况。“去年10月,来伊份在主板的成功上市,让来伊份有更多资金可以投入到信息化的建设中。未来,来伊份将实现全面信息化,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来伊份总裁郁瑞芬说。

打造可视物流体系

“一个企业有好品质,必须有一个良心的文化品质,有了好的文化品质才有员工的文化素质品质;有了员工坚持的共同理念,才能做出每一颗最好的食品,我们坚持四方共赢,打造良性的循环系统。另外,来伊份的物流体系,依靠信息化和大数据,以智能化、透明化、自动化和可追溯化,向人工智能化迈进。”郁瑞芬曾经如是说。目前,来伊份核心的供应商已经实现了全程可追溯,自动化物流在2015年已经全部交付使用,实现供应链基本透明,还有更可透明的决策跟展示系统在建设。

智慧供应链是大数据平台下的自动仓储、补货、物流、CRM的管理,来伊份的信息化将供应商,将门店和消费者形成了智慧型的链接,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部实现。在中国主营休闲食品类的民营企业当中,在信息化投入上,来伊份可以说是最舍得投入的企业之一。

2015年,来伊份的自动化物流系统交付使用,这个系统占地10万平方米,使用的是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设备,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先进的食品行业的物流系统。现在大家越来越关心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来伊份的立体自动库可以实现每一个产品、每一个批次货物的管理追溯,产品从供应商送货扫码入仓到门店扫码摆架最终全部可以追溯。

透明的供应链,也称库存状态的可视化,全程的预测补货,2009年的时候来伊份已经完全实现了这个目标。由于最初建设的时候是纯线下的,今天引用互联网+概念后,要用全渠道思维,把所有渠道的库存可视化、共享化、透明化,集约化、集成化使用。

供应商追溯系统可以管理供应商,供应商的管理团队也可以用iPad去巡厂,来伊份的营运管理人员去每家门店也是用iPad管理。到每家门店,通过iPad就可以了解到这家门店的进销存、费用、业绩等,同时也可以对员工进行考勤,都是完全透明可视的。

来伊份对产品对品质极致追求,极致追求的背后就是商品的新鲜。商品的新鲜,商品流通的智能化、引领和推动,非常重要。所以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化建设,把所有端到端,产品的源头到结果的所有数据,开进系统,才能真正做到商流跟物流的极致。

不断开发新产品

第4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物资供应;煤炭企业;分析;策略

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快,这也带动了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个行业也是一种传统的能源行业,怎样才能在未来社会中仍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企业发展的重点就是要生产出质量好而价格低廉的产品,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减少资金的投入。因为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工作量非常大,供应的来源也非常广泛,品种杂乱,好坏参差,对这方面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投入与最终的收益。因此,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物资供应的计划管理,让煤炭可以有序的生产,这也是现今煤炭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情况

煤炭的来源非常广泛,供应商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种类参差不齐,价格还十分高昂,采购和库存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这里面需要的流动资金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进行采购的时候,与供应商之间应该形成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流。面对这些问题,企业一定要牢牢地掌握采购、库存、用户、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关系。然而,大多数企业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库存量太大,占用流动资金多,产品积压严重。

(2)进行物资供应的时候,大多数的数据和信息都是利用人力手工输入的,许多地方存在漏洞,不够安全可靠,而且信息也存在很强的滞后性。

(3)用户、库存、采购、供应商之间物信息交换不及时、不准确,易产生计划失实、供应不及时、物资信息不准确等问题,消耗在单位与单位、员工与员工之间协调工作较多,直接影响物资供应管理效

率,管理者也无法跟踪物资从采购、库存、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

二、如何加强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

1.建立完善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

明确业务职责,完善规章制度。对物资计划、采购、供应方式及货款的结算等,制定具体合理的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使各项工

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推行阳光采购工程,实行招标采购和比质比价采购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与兄弟单位横向联合,构建采购联合体,增加大宗物资的采购批量;加强计划、审计、物资验收及利库工作,杜绝超储积压。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在供应系统内部建立健全”三分离”、”四加强计划”管理机制,即实行计划提报权、市场采购权、货款结算权分离,同时加强计划管理、加强采购管理、加强付款管理、

加强质量检验管理工作,让采购、审计、结算、质检四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制约。构建以物资供应中心为龙头,以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各业务科室、基层供应站为依托,以物资供应链和网络

为基础的统一指挥、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物资供应新体制。

2.加强供应商管理,推进战略采购方式的实施

战略采购是从战略高度上来看待与供应商的关系,强调与供应商的整合。战略采购注重”最低总成本”而常规采购注重”单一最低采购价格”。通过战略采购,可以弥补招标、比价采购方式上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的不足。推行物资采购风险管理,建立供应商资信档案,根据供应商经营状况、质量保证能力、供货价格水平、资信等级以及产品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等定期进行供应商评比审核,根据复审结果将供应商进行分类,对不同等级供应商进行不同的供货安排,实行不合格供应商淘汰机制。与供应商进行运营整合,以实现在技术、成本、速度、质量、安全等方面总体价值的最大化。

3.加强物资入库管理,实行严格材料验收制度

要确保采购物资产品符合煤矿使用要求,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煤炭产品和建筑安装产品生产过程,进一步完善物资验收入库管理制度。产品到货后,质检员要仔细核对供应商、生产厂家是否一致,到货物资的各项证件如检验报告、生产许可证、煤安标志准用证、防爆合格证、产品合格证和 3C 证等是否齐备。保管员应按批次详细登记到货物资的基本信息如到货时间、数量、生产批号、质量合格证明文件等,归档保存各项基本资料,做到对验收入库的物资能随时根据需要提供有效证件。对于需要内在质量检验物资如钢材、进口设备、钢丝绳,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检验或技术测定,来验证物资产品是否合格;对于液态、粉状、颗粒状等外观难以判别其质量的物资,要制定特殊物资检验管理办法,保证产品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使用环节。

4.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煤炭物资供应部门的管理

当前,运用信息手段,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物

资供应管理,是现代煤炭企业物资供应部门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多煤炭企业供应采购都采用ERP系统进行控制管理。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一是实现统一采购的业务模式,实现过程跟踪,优化采购成本;

根据生产计划和物资消耗定额,制定合理的物资消耗指标,对物资领用进行控制,实现物资消耗的成本控制;材料的消耗定额可以定期与实际消耗量进行对比,使需求计划逐渐趋向合理准确,物料定额指标

不断优化。二是控制物流成本,提升业务效益。可通过信息化平台,以企业生产为龙头,针对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业务特点,有机地整合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形成全面覆盖物资供应业务链的管理系统,突出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全面跟踪物流业务过程,为煤矿企业的物资供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新世纪新阶段,传统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和谐发展的要求。随着煤炭企业自身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合作的增强,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物资供应新模式必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煤炭企业在创建新形势下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一定能做到物资供应更有效地为安全生产服务,并最终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第5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环境成本管理 生态设计 清洁生产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弊端的同时意识到企业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方式正是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各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并将由此造成的环境影响推向社会的现象将彻底结束,长期游离在企业成本管理范围外的环境成本将不断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获得成本优势,就必须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管理范围,并寻求总成本最低。本文试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入手,分析环境成本的管理方法,并对实现有效环境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产生直至灭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它可以从市场视角、生产者视角、消费者视角、社会视角加以阐述。从市场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指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循环过程。从生产者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指从产品研发设计到原料采购、制造、销售的循环过程。从消费者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在生产者视角的基础上延伸到了消费者使用阶段。从社会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者使用及回收废弃阶段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视角出发,探讨如何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实施有效环境成本管理。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分析

联合国国际会计核算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号文件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结合该定义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环境成本重新定义为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使用及回收废弃等整个生命周期内,为防止其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发生的一切直接及间接支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成本内容包括:(1)研发设计阶段:环保产品研发费用、研发人员工资、研发设备折旧等。(2)采购阶段:选择绿色环保原材料支出等。(3)生产阶段:以环保为目的发生的生产设备改造、流程改进、处置“三废”支出。(4)销售使用阶段:绿色包装材料选用支出及使用中的污染治理支出等。(5)回收利用及废弃阶段:回收利用设备投入或改造支出、“三废”处理设备投资及维护、超标罚款、废弃物填埋降解支出等。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造成资源耗减,同时在相关阶段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企业必须深入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分解环境成本,寻求降低环境成本的最佳途径。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

传统环境成本管理采用末端治理方式,缺乏预防意识,环境成本管理集中于生产过程,范围狭窄。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是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发生的所有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考核,注重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其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最大化及对人类伤害最小化。这种管理模式使环境成本管理的对象更加全面、范围更加广泛,管理更加主动。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现代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划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评价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一)事前规划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

事前规划阶段指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设计阶段,它既是环境成本管理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该阶段将决定未来发生的大多数成本。该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是对产品实施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荷兰公共机关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世纪90年提出的一个环境管理概念,也称绿色设计。它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问题有机融入设计方案中。生态设计有助于企业在源头重视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奠定基础。实施生态设计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产品的绿色定位。在开展生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产品在材料选择、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使用及回收废弃阶段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树立绿色产品观念,贯彻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

2.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要求、产品的性能要求、成本效益要求、消费者喜好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尽可能设计出符合各方面需求的合格绿色产品。

3.进行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案制定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二)事中控制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

事中控制阶段指产品生命周期的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利用及废弃阶段,这也是环境成本实际发生的主要阶段。针对该阶段不同时期的活动特征,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1.在采购阶段实施绿色采购。所谓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应选择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和对环境损害小的原材料,从而减少环境问题,推动绿色消费观念。实施绿色采购首先要建立绿色材料数据库,搜集材料在使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能源量、材料在废弃处理时可能花费的成本及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信息等。其次应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估,选择合适的绿色供应商,并与之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2.在生产过程实施清洁生产。所谓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持续应用于生产、产品及服务过程,以增强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将“清洁生产”引入生产阶段,将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环境成本,降低末端治理成本。实施清洁生产首先应选择绿色材料,减少日后的环境处置成本;其次要做好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减少回收成本;三是应在生产过程中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更新生产设备,减少三废排放;最后要建立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生产中的环境风险检查,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完善信息收集,增强职工环保意识。

3.在销售过程实施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销售阶段对产品进行的环保包装、绿色广告宣传及绿色运输等一系列方法。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应做好环保包装,选择可重复利用的无毒无污染包装产品,并避免过度包装;其次应加强绿色形象宣传;最后加强运输过程的环境成本管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在回收废弃环节实施逆向物流。所谓逆向物流是指通过对产品及产品包装实施的回收、改进、翻新及循环再生等技术,使已经废弃的产品重新得到利用。它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减少了对自然的破坏。而对回收回来的确定无使用价值的废弃物可通过集中回收进行填埋、焚烧,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事后评价分析阶段

事后评价分析阶段指整个生命周期结束后对该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的方法。该阶段应设置专门的环境成本管理部门,搜集环境成本信息,设置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环境成本绩效考核指标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环境成本率、环境投资收益率、环境恢复费率、事故罚款赔偿费率等。非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部门的设立、环境管理制度条例的制定、员工的环保培训、环保技术创新投入、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环保设备利用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分析与目标成本的差距,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设计工艺流程和产品功能结构。

三、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加大企业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实现两者良性互动、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面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的环保标准,完善产能退出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产业政策。同时,应加大企业监管力度,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责任。

(二)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随着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从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成本实施全面科学管理,寻求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最优化。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各部门的合作,提升员工环保意识,加大奖惩力度,提升企业绿色形象。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制度,设立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严格依照标准控制环境成本。此外,企业应结合各部门设置环境成本责任中心,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的原则,结合产品生命周期原理,在各环节各部门层层分解环境成本责任,区分可控和不可控的环境成本,协调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将不可控纳入可控范围。编制各环节的环境成本责任预算,并将其纳入成本评价标准中,落实企业环境成本责任。

(四)建立绿色供应链,加强企业间合作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范畴,环境成本管理范围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向上延伸至供应商,向下延伸至消费者。构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绿色供应链,将加强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更有助于企业从整个生命周期全面考虑环境影响,帮助企业选择绿色环保原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和企业间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来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建立。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它立足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以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为主,通过产品的生态设计、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实施清洁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变废为宝等多种方式,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的遏制在萌芽中,真正实现环境成本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2005,(3).

2.冯巧根.从KD纸业公司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会计研究,2011,(10).

第6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目前,教育装备产品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师生关注的重点。因而,做好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要从支撑课程改革、服务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台新的文件和政策,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教育装备工作政策研究、规划指导、技术开发、质量标准、监督管理等服务保障新的格局。加强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建设,实现从注重产品供给向注重质量管理转变,开展产品质量状况的监督指导,为学校购买使用高品质、安全环保的装备产品创造条件,构建教育装备安全生态环境。

1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规则,规范流程

进一步明确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及其职责职能,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力,解决监管职责不清、监管缺位乏力等无人管、难作为,学校和企业需要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教育、质监、工商和行业协会等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产需协同,互利共赢”的质量监管机制,以创新发展激发装备工作的活力,形成新形势下教育装备工作服务保障新格局。

建立以省市县装备、教研部门领导、专家,大学及科研、质监、标准、工商等方面的专家,学校实验教学教师及管理人员等构成的教育装备行业专家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专家智慧,支持配合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政策研究、技术开发、产品鉴定、标准拟定、质量监管、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

2建立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界定标准和约束制度

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一要加快建立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界定标准和适用性审定工作,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鉴定、监督、检查、指导机制。针对学校教育装备品种繁杂、专业性强,且大部分产品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的情况,以依据课程标准、产品标准和教学要求为依据,通过教师操作试用、专家论证等方式开展教学适用性和安全质量两方面的产品适用性审定工作,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符合教育教学需求;通过企业资质审核、检测报告、抽样送检等方式进行安全质量的审定,以保证产品的安全、优质。实现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有标准、有措施,从规范技术管理上把好质量关。二要加快建立教育装备生产(经销)企业的准入制度,对于进入教育市场的产品,尤其是新产品,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约束(准入)机制。三要明确产品使用时限,建立更新补充新产品的体制机制,确保在用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状况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

3完善教育装备产品标准

课程标准是判断教育装备产品符合教学要求的基本标准,产品标准是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最基本的依据,是招标采购、产品质量检查验收的依据,也是产品质量的最低门槛。在采购教育装备产品时,必须根据国家、行业或地方所颁布的产品标准来选购。

目前教育装备产品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不到50%,大部分产品都没有产品标准,企业标准也缺乏论证鉴定,同时,教学产品配备标准修改补充严重滞后,没有跟上课程改革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步伐。没有产品标准,产品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一要制定规划,加大力度,及时制定、修改、完善产品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各学科装备配备标准。在学前教育方面,不仅要制定玩教具的配备标准(或指导意见),更要尽快制定玩教具产品标准,改变无建设标准、配备标准的状况。二要加大教育装备产品标准化宣传工作力度,普及标准知识,提高标准意识,开展标准化管理,使学习贯彻执行标准行成自觉。三要加强行业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行业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企业自我提升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以绿色发展引领装备风尚,建立“优质优价、质价相宜、安全环保”的审核鉴定和质量验收制度,强化产品验收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重价格、轻质量”的观念。验收工作要按照相关产品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通过产品出厂检验、原材料使用、适用技术标准等方式进行质量把关,并仔细核对数量、检查装备的完好性、评估其安全性。对于学科性强、较复杂的项目,要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先行试用、验收。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项目,要请专家组成专家组,或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验收,从采购(购置)方式上把好质量关。

加强对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和供应商的制约办法等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和探究,完善教育装备产品“修―换―退―赔―罚”制度程序,从使用管理上把好质量关,确保运维(售后)服务的落实,减少产品事故造成的损失,保护学校的利益。

各级教育装备部门要把装备工作管理人员、检测验收人员作为装备质量把关的重要力量,广泛开展交流培训,提升其质量意识和专业知识,保障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

5建立产品质量惩处机制

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日常管理机制,推进生产厂商和学校教育装备质量管理的长效发展。对生产制造企业和采购使用单位开展不定期的产品质量抽样检查,并及时对外公布检查结果,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罚和问责,对于生产供应不合格产品的企业采取如取消行业协会会员、参加全国展示会、参与相关招投标活动资格等相应的惩戒措施。

第7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零售业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4-0012-05

一、引言

对于现代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而言,供应链各环节合作伙伴是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近年来我国市场发生的“三鹿毒奶粉”、“家乐福假酒”等恶性事件,都与企业供应链常态管理缺失有关。因此,对供应链进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合作伙伴一起承担经济、法律、道德、公益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是供应链上各企业构建一体化战略关系的重要选择。

零售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供应链的行业。零售业绩效容易受到消费者对于零售企业品牌形象认同和购买选择的影响,而消费者品牌认同和购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零售企业是否对其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核和有效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二、文献回顾

关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外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论述。Drumwrigt(1994)提出了企业应该秉承社会责任意识来组织购买、生产、销售的各个流程;Fabian(2000)分析指出,将社会责任意识渗透于供应链各流程的原因在于,现代经济系统已将供应链各合作伙伴打造成不仅在经济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品牌、声誉影响方面息息相关的利害共同体,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的欠缺将会损害供应链各环节上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当前,国外学者已就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必要性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一些学者进一步就操作层面上如何实现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提出建议。Roberts(2003)指出,当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实现责任采购和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的重要性,但在如何运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原则、评审指标对供应链实现全面责任管理方面不知所措。Handfield(2005)建议,公司应该使用正式的检测系统和评判体系来监督、报告公司供应链各方的社会责任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供应链风险控制和管理。Julien Levis(2006)认为,在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制度构建和高效的技术手段运用十分重要,在这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作出了表率。跨国公司对自身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的劳工使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践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和指标显示,以此作为评判公司自身风险水平和竞争力状况的重要手段。

国内学者关于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内部引领者、外在推动力等实现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元素上。李雷鸣(2008)从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基于构建可持续供应链而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不同的企业由于在供应链复杂程度、企业业务或产品种类的多少以及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小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申光龙(2009)分别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管理和供应链视角下核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两个方面构建了具体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并通过比较说明掌握重要资源、品牌认知度高、具备强势谈判力的核心企业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和可持续供应链构建方面的关键作用。孟炯(2009)的研究则集中于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跨国供应链问题,提出作为资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品国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履责水平和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状况将受到跨国供应链下游的国际企业审核,下游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加强,将形成强劲有力的倒逼力量,推动供应链上游企业责任意识和履责水平的提升。

有关企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国内外文献显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分析在供应链视角下社会责任的主要模式、基本要素,或者集中分析供应链社会责任的某些环节,探讨与具体行业特征相关的供应链风险所在、与行业相关的主要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管理要求的研究却较少。

三、零售业供应链特征及社会责任内涵、现状

(一)零售业供应链的基本特征

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上各企业秉承一体化理念,采用集成化方法,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建立起高速、快捷、稳定的沟通渠道,在从原料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一体化的高效管理机制,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要求、优化时间空间配置、规范整体风险控制的运营要求,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益的目标。

零售企业供应链呈现单向树状的结构特点,因此供应链管理在核心内容和管理方法上都与其他行业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零售企业为主导

随着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在供应链末端近距离接触消费者的零售企业凭借其资金、信息、渠道等优势,成为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调中心,成为整个供应链的主导企业。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零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确定的原则、标准等对供应商进行选择;而供应商更多地需要依赖零售商的销售渠道。

2.需求拉动式供应链

供应链网络由消费者购买需求为驱动。Rog-er Blackwell(2000)是最早倡议将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到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学者,他认为零售业的供应链是由消费者驱动的,因此应该将消费者需求作为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技术设计和适用中重点考虑的初始启动因素。这种拉动式供应链模式通常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来生产定制产品,由消费者需求来激发整体供应链的产品供给响应。

3.适应于多样化产品的弹性供应系统

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Fisher(1997)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他将零售业区分为革新性产品和功能性产品两大类,前者是适用新兴技术和引导市场需求的产物,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市场利润回报率,但市场需求却不稳定,这类产品应具备一定库存以便对市场需求作出迅速响应;后者属于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大众化商品,利润低却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针对这类产品,供应链效率主要体现在合理协调物流和服务流,在保证及时供应前提下使库存最小化,Fisher(1997)认为零售商经营的产品,大多数都可以归为这两类,但每类实际上都包含数以万计的对供应链供给弹性要求不一的产品与服务,这要求零售业供应链建立能够适应多样化产品的弹性供应系统。

4.零售企业是供应链风险的直接承担者

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这一方面使零售商获得了资金、信息、渠道等优势,同时也使得供应链中的社会风险随着产品一起转移给零售企业,零售企业成为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承载者。因此,零售企业有能力也应当有意愿在现有的供应链管理中嵌入社会责任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审核机制和责任采购行为,促进供应商乃至整个供应链社会责任表现的提升。

(二)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内涵

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是指,企业重塑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程序,调整企业采购行为,采用与供应商沟通与合作的方式,鼓励其遵守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公益准则,并敦促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案,使其社会责任行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

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行动主体。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相比,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更强调整体性,它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能够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而且强调从供应链整体上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带动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实现各自的责任。概括而言,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在社会责任项目选择上,倾向于与行业特征相关的项目,重视项目实施对社会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2)供应链上,各企业采取共同的社会责任行动,秉承共同的行动准则、纲领,明确共同的行动要求及评价指标;(3)强调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社会责任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和谈判力是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得以实行的基础和保障。

(三)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现状

在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与供应链社会责任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为供应链责任关系趋于失衡,具体体现在劳工问题、环境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方面。虽然大部分零售企业都认识到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企业承诺与供应商等建立稳定、持续、互动的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供应链社会责任的管理实施。但由于多数零售业供应链尚未建立常态稳定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在经济波动、人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供应链社会责任所依赖的一体化合作基础常常被打破。

1.劳工权益

零售业是一个需要雇用大量中低端劳动力的行业,当前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一线零售业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对行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究其原因,员工劳动强度大、薪酬福利待遇差是主要因素之一。一线员工是零售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质量控制、重视工作效率及企业效益时,忽视企业员工思想、福利、家庭、培训与合理作息安排等问题,缺失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将可能直接影响零售业的长远发展。

2.消费者权益

零售企业处于零售业供应链的主导地位,有能力也有义务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同时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时期,也承载着消费者对零售企业进行有效社会责任管理的多方面期待。事实上,供应链各环节所潜藏的产品质量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转移由零售商承担。零售企业需要面对供应链上供给弹性差异很大的多样产品,很难用技术手段对各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识别;而上游供应商可能基于卖方信息优势,产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隐瞒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各类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零售企业处于责任危机暴发的高风险境地。

3.环境问题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不仅仅针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要求供应链整体运作中履行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环境责任,还应该将生产者责任延伸至消费领域,要求生产者承担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处理,避免废弃物可能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制定法律明确规定生产者对废弃产品回收处置的各类责任。而我国当前类似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相对滞后,因此,来自于供应链核心位置的零售企业的监督、激励、约束是建立供应链整体社会责任行动机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4.供应链内部责任管理方式

为了避免责任风险,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在供应商选择上进行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核。在发现供应商不能通过社会责任审核或无法达到零售企业制定的行动守则(code of C0nduct)要求时,零售企业往往单方面解除订单合同以显示对供应商社会责任的诉求。这种供应链管理方式简单单调,既不利于供应商认识、理解社会责任要求并改进自身的不足,也不利于供应链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零售业供应链中,零售企业处于强势地位,供应商往往缺乏平等的谈判话语权,这就导致供应链社会责任规划常由零售商单方面推动,对供应商构成外生性、强加式的社会责任要求,不利于供应商在自愿、自觉、自律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另外,来自零售商频繁的验厂、名目繁多的责任审核,客观上加剧了供应商的运营成本,却无法提升实际的履责绩效。

四、构建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机制

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Martin Christopher(1992)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处在同一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是利益的共同体,是价值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都将对整条供应链的企业的品牌声誉、产品供应等产生影响。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可使得供应链上各企业获得良好声誉,建立并巩固长期合作基础,获取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概括而言,当前我国零售业供应链推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认同基础

与政府规制要求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要求企业在建立对社会责任原则、标准等认同基础上自愿、自觉地实现行动自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认可和实践,与一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化成熟度紧密相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总体社会责任认识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因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应帮助企业理解供应链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及利益相关关系所在,引导企业认识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和长期发展战略之间的统一性。

(二)明确供应链社会责任所在

在零售业供应链中确立供应链社会责任整体理念,需要供应链各企业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的认识,全面评价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分析零售业供应链上各企业所处行业类别、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明确企业责任与供应链整体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合理区分企业责任与供应链责任、行业责任、政府责任。

(三)建立常态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零售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引导企业将社会责任管理和供应链责任管理嵌入企业传统治理机制和供应链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将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供应链整体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建立针对供应链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适应企业所处产业特点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形成包括驱动机制、执行机制、评判机制、预警机制、规范机制和惩戒机制在内的常态管理体系。

(四)构建科学的供应链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不但要考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作和同行业间的竞争,为供应链优化提供依据,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运行对环境、社会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致力于规避社会风险。目前,零售业供应链还没有成熟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如IS014001环境标准管理体系,AAl00S利益相关者参与标准、SA8000劳工权益保障标准、IS026000社会责任标准等,根据零售业供应链各企业的行业特点、地域差别、规模大小设置权重,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

(五)发挥核心零售企业的主导作用

第8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欧盟环保;能效指令;上海;出口;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B

一、调查开展情况

(一)调查开展背景

欧盟《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2002/95/EC》、《报废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和《关于制定能耗产品环保设计要求框架(EuP)的指令2005/32/EC”》(以下简称三指令)自2005年实施,对于上海市出口的影响逐步显现,该三项指令的主要内容包括:

1.RoHS指令:RoHS指令名称为“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包括铅,镉,汞,六价铬,多溴二苯醚(PBDE),多溴联苯(PBB)六种有害物质。

2.WEEE指令:WEEE指令名称为“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规定自2005年8月13日起,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商必须在法律上承担起支付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的责任,同时欧盟各成员国有义务制定自己的电子电气产品回收计划,建立相关配套回收设施,使电子电气产品的最终用户能够方便并且免费地处理报废设备。

3.EuP指令:EuP指令名称为“关于制定能耗产品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2005/32/EC”。EuP指令原则上涵盖了除车辆以外的所有投放市场的耗能产品,包括使用电能、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等的产品。EuP指令对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后期处理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要求,用以全方位监控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为了全面了解上海市相关企业遭遇该三项技术法规的影响情况,已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需要解决的困难,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对欧盟三指令对本市相关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情况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二)企业受损情况调查

直接损失方面,根据调查显示,上海市三项欧盟指令涉及范围的出口企业共有45.4%受到了欧盟三指令的影响。其中,RoHS指令造成的影响最大,EuP指令次之,WEEE指令第三,无法承担各类成本和缺乏满足指令要求的技术能力是被调查企业遭受直接损失的最主要原因。RoHS指令导致的直接损失最主要是被客户取消订单,此外还包括遭受退货和被欧盟海关扣留;WEEE指令导致的直接损失最主要是被客户取消订单和遭受退货;EuP指令导致的直接损失最主要是被客户取消订单和遭受退货。

间接损失方面,根据调查显示,45.4%的被调查企业为适应欧盟三项指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研发、调整生产线、加强认证/检测工作。其中,RoHS指令的新增成本因素总共有8项,其中导致新增成本最大的为“加强供应商管理,采购成本上升”和“采用替代材料的成本”。WEEE指令导致的新增成本最主要就是废弃电气电子设备在欧盟境内回收所产生的额外成本。EuP指令的新增成本因素总共有4项,研发成本是导致新增成本最大因素。

(三)企业应对情况

(一)信息获取渠道

调查显示,67.8%的被调查企业在欧盟正式实施该三项指令时或之前就已了解了相关信息,但也存在少数企业依然不了解该三项指令的详情,企业获取三指令相关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渠道为“境外客户/进口商(买方)”,52.6%的企业选择该选项为其信息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检测机构和其他咨询机构,选择该项的企业占42.2%;选择了“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国家咨询点”和“国外网站,如WTO、欧盟官方网站”的企业比相对较低,分别为32.9%和26.3%。

(二)企业应对措施

当企业了解三项指令后,被调查企业的主要做法是“技术攻关,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寻求技术机构帮助”,选择该两项的企业分别有64.9%和39.2%,从总体上看,89.8%的企业反映应对三项欧盟指令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具体而言,企业在应对欧盟三指令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依次为“供应商审核管理的难度加大”,占企业总数的51.1%;39.7%的企业选择了“新增成本压力过大”;27.3%的企业选择了“技术攻关难度加大”。

(三)企业需求

1.企业希望政府部门给予的帮助

就企业希望获得的帮助而言,67.5%的企业“通过政府部门网站提供三项指令发展的最新信息”,46.4%的企业希望“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相关项目的研发”,42.8%的企业希望“提供针对自身产品的技术指南”。

2.企业希望行业协会给予的帮助

根据被调查企业反馈,大多数企业希望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应对工作中,可以构建行业内的交流平台,分享应对经验。

3.企业希望标准化技术机构给予的帮助

根据被调查企业反馈,大多数企业希望标准化技术机构在应对工作中,建立三大指令相关的信息数据库,供企业查询。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

1.进一步加强应对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

建议进一步加强TBT工作组及其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作用,根据本市产业结构,建立相应的专业组,吸纳相关的行业协会、技术机构参与专业组工作。在TBT工作组的整体组织下,发挥专业组在专业领域的特长和广泛的企业基础优势,形成政府指导,行业应对,企业获益的良好局面。

2.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

针对本市小型企业总体应对能力较弱的情况,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一是建议开展中小企业应对能力专项调查分析,掌握中小企业应对TBT的主要困难。二是进一步加强TBT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工作,建立以行业协会为平台,以技术机构为支撑的信息服务模式。三是充分发挥政府扶持激励政策作用,加大TBT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承担专项项目的支持力度,树立一批中小企业积极开展TBT应对工作的优秀典范。

(二)发挥中介机构的沟通和服务功能

1.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应对作用

实践和调查显示,应对TBT的关键在于夯实企业自身技术能力,而TBT的影响因素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产品技术要求,管理体系的运行要求也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阻碍之一。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标准化专业机构在TBT和质量管理方面同时具有的技术优势,并通过行业协会的企业基础优势,在政策和经费保障下,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经验交流、技术咨询等应对工作,特别是要促使他们形成应对合力。建议:

(1)在政府质量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由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技术机构针对上海市主要出口产品合作建立专业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运行和信息传递各个方面适当地发挥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技术机构的各自特长。

(2)试点开展企业TBT应对专业顾问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和一站式服务。即,以技术机构为服务来源、以行业协会为沟通桥梁、以企业为服务受众,从而为特定行业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及一站式的应对方案设计。

2.建立前瞻性预研机制

调研表明,及时发现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和指导应对是最大程度降低TBT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建议建立前瞻性预研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相关机构对那些可能对上海市具有重大影响的、尚未正式实施的国外法律或标准进行研究,开展相关的影响调研,分析其应对之策,并向企业有效传递。一是可以采用事后立项资助的方式,通过效果评估对相关机构已开展的工作给予经费上的补偿;二是可以由TBT工作组下设的专业组统筹规划,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开展前瞻性预研工作。

(三)提升企业应对能力

1.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

RoHS的符合性决不仅仅是一个制造问题,而EuP指令更是将产品生命周期思想整合到产品设计中,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能效指数要求和更为复杂的能效标签要求,涉及到了设计、原料选用和采购、生产过程管理等众多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及企业生产过程各个领域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同时在产品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观、材料、结构、功能、性能、安全性、通用性以及成本等常规的因素,还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能源、环境、自然资源等的影响程度。

2.开展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和实施

欧盟三指令影响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产品层面,深入透视后就会发它现的影响面可谓巨大,对包括电子元器件生产商、分销商、合同制造商、EMS制造商、OEM厂商在内的整个供应链都有影响。

绿色供应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供应商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当在开展供应商符合性调查的基础上,密切监督和支持供应商提供符合要求的环保原料,同时与严格检测相结合,从制度上确保原料的符合性。因此,企业必须研究如何建立绿色供应链,加强供应商管理,特别还要考虑供应链如何能够持续满足国外不断变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3.深入开展关键性环保材料和工艺的研发

第9篇:绿色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石油开采 项目管理 物资采购 油气物资质量

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实行“走出去”战略,拥有五大战略区域公司的“大庆”就是一个我们的成果,通过对它的开发和物资采购、检验过程的分析,发现了一系列采购质量问题,针对油田企业物资采购存在的质量问题,我们分析了中国石油各企业加强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精细化的必要性,提出了物资采购质量精细化的措施和方法,例如生产制造企业的认证、驻场检验等,为中国石油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在物资管理方面提供了借鉴。

1 油气勘探开发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概念

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现今最依赖的资源,油气物资开发的质量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勘探开发物资采购质量管理这个工作就是为了保障油气物资的质量安全,以避免对我们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我国海外油气物资开发质量管理现状

根据多年工作的经验来看,我们国家现今的海外油气开发物资采购质量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在开发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在原材料质量控制方面有下列五个质量问题: 一是有些物资产品的部分参数与标准不符; 二是部分物资产品没有产品质量认可证书;三是物资产品标识及防护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物资产品外观质量及几何尺寸不合格; 五是有些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达不到标准。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受到除了开发管理方面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

首先,供应方管理。物资的质量问题首先会出在供货商范畴。这里造成物资质量问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少数不良供应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以次充好。二是我们自身缺乏责任心,在对供应商进行招标时,没有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细致的进行。

其次,使用管理。这是在物资使用时,没有提前做好交流探讨工作,用户对物资使用方法不够明确,因此造成了质量事故。

3 改善油气勘探开发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现状的方法

物资开发的流程包括选择供应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监督体制创新最后进行标准化采购等这些步骤。所以为了保证油气开发物资采购的质量,就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

(1)首先要选择优秀的供应商并进行长期合作,这样从根本上保证采购质量安全。严格按照《物资供应商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供应商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评估体系,优先选择倡导和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理念、具备良好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在行业中能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供应商,作为战略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物资产品质量。

(2)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物资采购过程的安全。首先要明确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质量专业培训。并且加强对物资采购标准和质量认证许可的管理和审查。严格物资采购质量检验和验收的方式、方法、程序以及其它相关要求,确保每个控制点都处于受控状态。

(3)加强监督体系,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对物资开发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实行质量管理与监督分离机制, 成立产品质量监督抽检部门,对物资采购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督促管理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

(4)树立正确的采购理念。必须加强采购渠道建设,优化采购方式和采购流程。进一步强化物资采购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落实质量安全环保责任制,加强采购质量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实现优质采购、安全采购、绿色采购,完善采购物资质量控制体系,促使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

4 改善油气开发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意义

经研究,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很重要。改善物资开发采购质量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提高物资采购产品质量并降低企业成本;保证企业安全生产, 建立符合油田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国石油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等。因此,进行物资质量精细化管理,是不断适应油田企业集约化、专业化和一体化的结果。

5 下面是国内外的具体案例分析

像我们都知道的: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是我国的知名油气企业,在物资质量管理方面他们推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政策。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有专业的油气开发物资质量监督检验技术,专门负责公司物资的质量保障,除了这个,还制订了专门的质量标准,严格按照标准选购物资,在各部门的管理监督配合下,各司其责,使公司的油气勘探开发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进行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海外项目公司,不具备按国内油气田所建立的物资进货检验的硬件设施,有些资源国也相对落后,无有效的检验机构依托。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控制进货物资质量是物资采购部门的重要课题,要有效并加强运用诸如合格分承包方管理、制造前的原材料检验报告的验证、制造过程中的驻场检验和发运前的第三方资质机构的检验,以及物资设备到达目的地的资料验证等这些工作将会有效的保证生产作业,为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保驾护航。

6 结论

加强物资采购进货检验和验证是保证海外项目规模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质量监管,通过认证生产制造企业、招标过称中的验厂和第三方检验各种方式,加强海外项目的物资质量控制,保证项目有效运行。本文认真总结了以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要素整合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总结,并认真分析当前海外油气勘探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现状,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和理解,认为海外油气开发要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质量管理,以期实现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精细化。

参考文献

[1] 铁晓华.中国石油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10

[2] 汪萍,常毓文,唐玮,杨帆,孙盈盈 . 中国石油储量现状及变化特点 [J]. 特种油气藏,2011

[3] 李亮亮.中国石油资源战略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D]. 山西财经大学,2011

[4] 史新.石油开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

[5] 支文广.石油开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2002

[6] 张玉珍.我国石油开采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及实证研究 [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