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第1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9.9%降至2006年的5.26%,农业科研机构中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数不到6万人,高素质科技人才在全部人员中的比重较低,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比例仅为25.6%,现有的高级人才还有流向企业或国外的倾向。从人均经费来看,我国人均只有3.4万美元,在有数据的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4,这直接影响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从每百万科研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来看,我国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位列第39位。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性研究经费占全部科研经费的比重仅为2.2%,农业科研投资结构不合理,科研方向与经济建设需求方向偏离,农业科研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重大项目的设置与批准权,自主选题立项得不到应有的价值重视,使得农业科研主体忽视市场,对市场需求缺乏灵敏的反应,造成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此外,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0%-80%。

二、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资金配置不合理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科研的投入。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显示出投入基数小,绝对值增长小的特点,投入总额只是美国的1/16、日本的1/7。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使得大多数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在国际上,科研、应用,产业化三个环节的投入比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即使是上海等大城市也仅为1:1.3:26。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放研究投入比为5.7%:27.2%:67.4%,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偏低。农业科研资金配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总量的增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科研动力。

(二)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科技人员的资金支持不高。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回报率较低,相应的科技人员由此得到的直接回报更是微乎甚微,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我国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在工作条件和享受的公共福利待遇方面的劣势地位,造成了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导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此外,从科研人员自身现状来说,我国一般农业科技人才相对剩余,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

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中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比较少,且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进而导致农业科研资源浪费和科研活动的低效率,造成常规技术、知识形态技术多,重点关键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以自主转化为主,缺乏农业科技成果大协作共赢的转化格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许多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农民科技素质偏低,需求动力不足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农户作为市场主体,对依靠科技更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认识不足,对普遍适用技术缺乏足够的选择愿望。政府提倡什么,农民就种什么,致使农民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性和对机遇的捕捉能力,再加上现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直接影响了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国家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其中,资金的投入在各地区不应该一视同仁,应该有所侧重,应以地方以往的科技转化率为依据,转化率高的、科技成果确实为老百姓所用的地区应该加大直补,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率较低的地区应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各级地方政府要合理规划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经费能满足本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将经费用在重要的、易转化的科研成果上,解决好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在项目上的合理配置。此外,还要理顺不同层级行政部门的权责利关系,防止财政截收,降低财政资源的无效浪费,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二)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要培养这支强有力的战斗团队,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科技创新人才的所感、所思、所需,切实解决其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广纳贤才,尤其是要吸引各类农业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使其所学有用武之地。此外,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要从农村经济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令其掌握致富本领,改变农民固有的守旧思想、排新观念,增强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三) 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方向。要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瞄准市场,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切实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扩大成果转化效率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低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切实生产力的瓶颈。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我们要加强科技成果示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新成果新技术,借助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收的积极作用;重视试验示范作用,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经济优势和组织优势,以组织为推广媒介,克服农户顽固守旧的观念,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结语

第2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对策;甘肃瓜州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20-01

随着农村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搞好技术推广,促进服务工作的发展,是科技推广改革的一项新举措。以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形式,可辐射推动周围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以往推广范围广、面积大、技术人员少、面面俱到、难度大的局面,变农户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真正建立起推广田、示范田、样板田,缩短了推广周期,达到了预期目的。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可实现技术系统管理决策,全方位、精确、快速指导农业生产,突破经验型、粗放型的传统推广方式,是增强农业可控程度,走集约、高效、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2]。

1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现状

瓜州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生产,重点是展示适宜瓜州县种植农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包括科学管理、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为瓜州县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起到了宣传培训、示范样板、技术研究等作用,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瓜州县农业示范园区(点)建设从2002年初启动,至2012年已经运营了10年,通过长期的发展,园区由3个发展到现在的8个,面积由40 hm2增加到800 hm2,园区建设不断发展,突出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园区建设的进一步稳定、健康发展和示范效益的提高。

2 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严重不足,制约园区发展

目前,农村实行了,在农户的承包地搞园区(点),每年必须有一定的建设资金作为保障。才能在技术引进、品种更新、试验示范、研究推广等方面得到顺利进行,但目前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防风林带、水利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环境、新技术配套设施等建设滞后,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瓜州县农田需灌溉面积有耕地3.3万hm2,80%的面积都是靠疏勒河河水浇灌,河水灌溉按照统一时间,园区内种植的作物需水时,河水轮不到,又没有配套的灌溉井,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减产,目标产量实现受到制约,示范作用提高不明显。

2.3 技术储备不足,新技术研究有待提高

园区建设需要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优质高产新品种,还必须与当地的土质、气候、人力、物力等多种因素相结合,才能确保园区工作的顺利进行。近些年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为瓜州县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高新技术项目园区建设的发展,技术研究的成果与高新园区发展的需求不完全适应的矛盾逐步凸现。

2.4 缺乏固定园区,影响示范效应的整体发挥

多年来,园区(点)建设是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的,只是突出了适宜本乡镇种植的作物品种、模式、技术,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少,应用的技术都很常规,缺乏超前性研究。由于园区(点)基地每年都在变更,一年换一个地方,土壤、环境、农民素质都在变化,技术应用缺乏连续性,很难突破传统技术,新技术应用推广难度大,示范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示范效果受到影响。

3 发展对策

3.1 建设固定园区,发挥示范效应

突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是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和农技工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园区就是农技人员的试验示范场地,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地,也是农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培训、提高、实践的基地,也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发挥技能的基地。近年来,瓜州县农业园区建设,年年在抓农业示范园区,地点年年在变动,实际都是各乡镇根据产业发展要求而建立的临时性示范区或示范点。建立起具有技术先进、品种优良、配套设施齐全永久性的高标准示范科技园区,打造成为综合展示瓜州县农业技术的平台,这样可使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首先在农业园区进行试验、示范、展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技术难题,总结积累经验,充分掌握准确的技术资料,便于以后的大面积推广。每年组织农户参观学习,并在实地开展培训,群众看的见、学的快、记得住,可缩短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传播周期。各级政府应统一规划安排,建立有代表性的县或乡(镇)级固定园区基地,搞好配套设施建设,一次建成,多年使用,推动农业产业的长期发展。

3.2 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

要根据气候、水资源、自然条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园区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粮则粮、宜畜则畜、宜经则经、各乡有别、突出特色、保证质量,建设高标准的农业科技园区。如在园区项目安排上,东片3个乡镇(三道沟镇、河东乡、腰站子乡)突出加工型番茄、甘草、孜然、茴香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西片3个乡镇(南岔镇、瓜州乡、西湖乡)以棉花和食用瓜为主导产业,逐步发展葡萄、大枣、设施农业等高效农业;锁阳城镇、布隆吉乡以天然草场为优势,发展畜牧养殖。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引导瓜州县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创名牌、争特色方向发展。

3.3 加大投入,提供可靠保障

近年来,瓜州县每年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出500万~800万元的科技发展基金,但远远不能满足正常产业项目的建设费用,用于农业园区建设的经费就更加不足。加大投入,为园区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成为当务之急。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受到自然和市场双重农业威胁的风险,抵御能力非常脆弱,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扶持,园区建设无法启动。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投入资金力度逐步加大,应该抓住机遇,争取政策资金,引导和激励个人或集体建设农业园区。二是主动争取项目资金和吸引外来性资金投入,抓好国家对西部建设步伐加大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项目,用项目建设资金搞好农业园区建设。

3.4 研究超前技术,储备发展力量

在搞好现有园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切合实际的试验、示范、研究工作,提供技术资料。靠质量创名牌、靠名牌增效益、靠效益增实力、靠实力增地位是当前乃至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引进外来先进建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形成自主产业技术,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规模,把农业园区真正作为瓜州县试验、示范、研究、传播技术的平台,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3-4]。

4 参考文献

[1] 郭工,邹弈星.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5):85-88.

[2] 李国新,张天柱.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1):76-79.

第3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北农科技园;运行模式;功能定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77-03

农业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不仅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供了基地,同时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1]。

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业科技园不断涌现。2001年,科技部为规范引导现有各类农业科技园的健康发展,开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截止到目前,由科技部牵头分四批认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共73个,省级命名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00多个,全国县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超过了6000个,园区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有政府主导、科研院校主导、企业主导、国际或者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科技园[2]。2013年1月5日科技部公布了第九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共98家,其中农业大学科技园所占的比重较低,仅7家。

为努力加强我校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我们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实际,努力开拓创新,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以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资金支持,但农业科技园能按照设计正常经营的不多。目前,农业科技园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区过度依赖政府的投入,且经济效益亟待提高。一旦政府的资金断缺,园区就只能望农兴叹,维持不下去。在全国,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农业园区的定位和产业功能相脱离。建园之初,特别是作为出资方的政府,希望园区具备“展示”功能,所以园区一味追求硬设施上的“洋、大、新、高”,而忽视了产业功能的内核。这种金玉其外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堪一击,政府的资金一断,那些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现代洋设备,由于运行成本极高,就都被闲置了。

从1991年开始,我国就引进以色列的模式,大量建造温室,然而20多年过去了,众多引进来的温室设备都因运营成本极高而被关停或转做它用了。比如在北方温室里种植西瓜,价格要比从南方调运过来的西瓜贵两三倍,销售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产品卖不出去,园区就维持不了。再加上项目结构比较单一,就不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各大农业科技园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试图从全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赔本桎梏中摆脱出来[3]。北农科技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科技园发展的运行管理模式,着准定位且努力开展特色创新,为农业科技园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北京农学院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简称“北农科技园”)于2009年12月被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按照“一园三区”的构架,已建设成占地11300亩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继2009年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后,北农科技园先后被授予“北京设施农业主题公园”、“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等称号。

北农科技园运行模式是“学校统一规划建设园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分项目(平台)引入企业运行,教师提供技术支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企业也从中获益,为园区的运营提供资金保障,使园区的技术示范得以持续开展,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目前北农科技园依托企业达到平均亩产值3000~4000元,基本能维持运营。

(一)学校统一规划建设

在北京农学院的统一规划建设下,科技园内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上下游产业,已建成各类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设施面积共9.574万平方米,由以下三个功能区组成。

1.技术配套(孵化)基地与成果示范展示区(百亩市场):该区位于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学校主校区内,占地面积约270亩。技术配套(孵化)基地是依托“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农业部北方重点实验室”等35个研究机构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科技综合楼(40000平方米)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企业技术配套(孵化)基地使用面积达15000余平方米,为师生科技创业和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孵化提供有效的保障。成果示范展示区(百亩市场)已经建成了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2万平米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品集中展销中心(中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北京展销中心)、数千平米的零售展销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以满足相关学校教学科研、实践实习与企业服务需求。

2.技术转化孵化区(千亩农场):该区位于昌平区马池口镇亭自庄村,占地面积约1023亩。已建成各类经典农业样板日光节能温室、联动智能温室、农业加工设施及有机奶牛养殖场等,形成集设施种植、养殖、加工、循环等科技展示为一体的技术转化孵化区。

3.山区林场技术转化区(万亩林场):位于怀柔区宝山镇四道河村,占地面积10044亩。分为综合服务区、林下经济示范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综合服务区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完备;林下经济区建有高寒区半坡式节能日光温室、15亩林下种植区和4万平米林区生态养殖场,主要用于山区设施蔬菜、花卉、果树、食用菌种植和鸡、兔、猪等动物养殖。通过整合宝山镇四道河村林业、生态、社会、经济、农业等沟域优势资源,构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集山区沟域教学、科研、实践、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北京沟域经济示范基地。

(二)分项目(平台)引入企业运行

在平台建设方面,不是一味追求“洋、大、新、高”,而是做到“土”“洋”结合。产业布局上,坚持种、养、加结合,循环可持续发展,做到上下游结合。

目前,北农科技园依托大田作物区、果树种植区、设施种植区、园林树木区、园林花卉区、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食用菌示范区、再生能源示范中心、综合服务保障中心等功能区,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循环这四个基础产业的平台。种植主要有大田种植、设施种植、温室种植,种植种类有蘑菇、蔬菜、果树等;养殖种类主要有鸡、牛、猪、马、羊等;加工业主要有乳品加工和酒类加工。乳品加工主要是酸奶、鲜奶、奶酪,酒类加工主要有白酒、啤酒和红酒。做到种植养殖相结合,种的为养的服务,养的为人服务。比如牛场的粪便可以用作沼气发酵,变成生物能源,用来烧水和温室加温;沼渣沼液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通过各类平台引入各类企业。

截止2014年12月,科技园入驻企业已达96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生物工程、食品检测等多个领域。通过企业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为项目(平台)提供资金和人力保障。

(三)教师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园着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将学校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园区,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市场敏锐度引入园区,通过政、校、企三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撑,逐渐形成集成研发优势,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着力突破都市型现代农业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4]。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加工、园林等相关学科的63项科研课题在园区实施,学校广大专家教授和学术创新团队依托园区开展科学研究,分别在园区内建立科研试验点、研究室与研究成果的示范展示区。

同时,科技园还通过把教师科研成果的技术示范权委托给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打造成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如北京山水都市林业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农学院各行业专家近十人,连续五年承担北京市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示范推广项目八项;永业集团依托我校专家做矮化葡萄及樱桃栽培指导,并为周边农民进行培育,指导草莓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同时,我校教师通过大学科技园,与昌平区镇街进行科技成果对接,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发展,解决当地村民就业,带动村民致富。

(四)学生参与实践教学

科技园的建设始终紧密围绕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的目标需求。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及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要求,科技园设立了大田作物、露地蔬菜、芳香植物、温室观光等总面积达489余亩的教学实习区,约占园区总面积的47%,每年完成北京农学院各专业学生1500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程,逐渐形成了四年不断线、八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4]。同时,科技园内入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向学校开放的各种实习窗口,每年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实践。

2009年6月至今,先后接待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园林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等467个班次学生实习,累计学生人数15395人次。在这里,来自北京农学院各专业的同学都可以参与到相关专业的实践与实习中,有效地将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本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三、北农科技园功能定位、技术与管理特色分析

(一)都市现代农业的园区定位及技术特色

1.功能定位。围绕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建设和社会的需求,以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四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为平台,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生产,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科技先导,高端引领等先进理念[5],建设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特色,设施农业、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山区沟域经济为主体的集教学科研、技术孵化、生产示范、科普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大学科技园。

2.技术特色。循环、优质、安全、高效是园区建设的技术特色。运用生态循环原理和绿色环保技术,实现了农业低碳生产的方式。利用园区养殖厂的粪污及农作物的废弃物建设沼气池,并配有风能、太阳能发电装置形成循环农业的示范模式,园区运用生态循环的理念和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及研发团队、规范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与高效生产。

(二)北农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管理特色

园区管理上探索性采用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与农业高科技孵化“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较好解决了园区运营管理体系问题。

入驻北农科技园的企业负责人有三个职务,首先是教学的厂长或者试验站站长;其次是项目孵化和对外合作的注册经理人;第三是项目研发的合作伙伴。园区的企业兼有运行管理公共专业平台的职能,平时负责专业平台的日常管理和企业自身的生产示范,优先为教学服务。当有项目进入需要展示和孵化时,这些企业承担着项目转化和示范的功能,是科技项目转化的专业合作伙伴。此外,这些企业又是独立注册的法人,在经营和市场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这种“场(站)长、经理、科技伙伴”三位一体的科技园管理模式是北农科技园的管理特色,较好解决了国内多数农业科技园有建园经费而无运营经费、教学与科研争资源、产业化与服务社会的矛盾。

总之,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决不能盲目地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标准、新要求。应以效益为中心,合理统筹规划与建设,协调部署,不断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原野,陈士俊.我国农业科技园建设管理及发展新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35-4436.

[2]李昶罕,秦莹.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J].农业与技术,2013,33(2):6-7.

[3]程桔华.北农科技园:全产业链突围[J].中关村,2014,(01):38-39.

[4]高东,杨宝东,秦岭.大学科技园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中国高校科技,2012,(4):8-10.

[5]张祖群.高校科技园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2,(12):18-19.

第4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从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中期监督以及结题,直至最终的归档,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研管理工作,重视科研,加强科研管理创新至关重要。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创新;对策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水平却与农业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科研管理水平制约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因为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如何使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显得十分重要[1]。当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一些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研基础较薄弱,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因为地处基层,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往往还意识不到科研管理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还停滞在以前的习惯做法,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滞后于时代潮流。对于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1.2管理体制较僵化,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程序较混乱,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归根结底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没能从根本上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致使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没有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年轻的更有潜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这也是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造成的。

1.3优势专业较少,科研队伍较薄弱

总体来说,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力量上单薄且分散,一个专业的科研项目往往只包括了该专业的研究方向,集约化程度较低,缺少交叉优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难以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专业群;科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研工作缺乏深度的积累和纵深发展;科研范围窄小,科研成果形式单一,大都是发表的论文,而真正能为区域农村经济服务的科研项目较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梯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2对策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发掘这些特点是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一个单位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1确立创新观念

2.1.1确立创新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要从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以科技创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目标,以科技创新服务未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工作要从制订规划、组织管理、基金资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多出成果多出效益。

2.1.2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紧贴生产实际,加强科研攻关。要重视数据采集、实证调查、跟踪研究。要确立打造科研特色的观念。打造科研的特色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科研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特色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理区位的特点,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优势力量的整合,打造本单位的科研特色,形成品牌。

2.2建立健全开放的管理机制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只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创新。科研管理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适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从宏观上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活动进行调控,增加协调,强化服务,使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充满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2.1竞争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队伍整合难、资源共享难,科研竞争大多体现在个体之上,导致课题小型化、单干的倾向,个体之间彼此封锁信息,难以开展联合攻关,难以形成创新群体。为此,提倡群体竞争、团队竞争,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竞争机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保证科研人员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其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合力[3]。

2.2.2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经济激励、机制激励、情感激励等。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参考这些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单位发展的激励机制的整体规划,使激励成为促进其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并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兼顾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激励。同时,对科研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时,还应根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较弱的事实,合理设置激励的“度”。

2.2.3约束机制创新。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对科研行为的规范,无论是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还是对论文质量衡量上都必须进行约束,否则将给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4]。如实行科研项目中期汇报制度,然后由科研处汇总向所领导汇报,纵向课题还要向上级有关机构汇报。项目到期如尚未完成研究任务或不符合结题条件的,应及时提交申请延期的书面报告,科研处签署意见后,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且项目延长期不得超过一年。

2.2.4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其对科研工作实际意义和效果的评价。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应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使科研人员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2.3建立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

培养一批有才干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应尽快使科研管理队伍知识化、专职化、高效化[5]。

2.3.1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自身观念要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应表现为2个“强”:服务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效益观念强;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关能力强。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既了解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2.3.2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到位。科研管理者要彻底改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向以“协调、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转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第一线,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要有服务创新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技术转化途径等方面的服务。

2.3.3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求新意识要超前。科研管理人员需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辨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2.3.4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竞争意识要强烈。竞争意识既是忧患意识又是进取意识,在科研活动逐步面向市场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要有紧迫感,把握住市场、企业需求的脉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工作当中,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在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管理潜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程服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4构建良好科研管理平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本单位的发展实际为依托,以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引,清除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政策盲点,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决策咨询研究条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2.4.1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领导要躬身下去,走到前面,为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理清思路、创建体系、构建机制。单位领导既要搭台,又要唱戏;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只有领导重视科研,带头科研,营造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强化精神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把科研上的“单兵”、“散兵”作战组织起来变为“兵团”大战,才能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2.4.2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7]。科研经费有力保证,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为科研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激励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2.4.3人性化管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落脚点。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以“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界人才”为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科研发展规划,引导全体职员工关注社会的需要,为科技人员提升科研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4.4管理方法创新是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反映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相关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水平高、适应性强的公共管理软件,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减少低水平、难交互的管理软件的使用,使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更好地运用于日常工作、项目监控、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也应以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思路来考虑和安排,积极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大胆突破以往旧的束缚,思想上要超前,行动上要快捷,走出单位,走向市场,贴近社会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并融科研于科技服务、科技产业开发管理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科研成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

3参考文献

[1] 吴明瑜.科研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58-359.

[2] 林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问题与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2):54.

[3] 郑存库.论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建设[J].科技论坛,2003(4):11.

[4] 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2008(4):125.

[5] 游兆彤,绍建成.新世纪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04(4):34.

[6] 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4):78.

第5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占农业科研单位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从过去那种“没钱花”、“不够花”,变成现在的“没处花”、“花不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摆在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同样证明,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人”是影响科研经费使用好坏的核心因素。笔者试图从人的影响因素方面探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存在“重立项,轻预算”的思想偏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完全是自己的事,喜欢“单兵作战”,极少会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在他们看来,有关对财务部门签字盖章的要求,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式。他们更多关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项目立项、获取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增加项目立项的竞争力,科研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做预算,造成项目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只是将预算当成了“要钱预算”,给将来的项目执行埋下隐患。

(2)科研人员主观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钱”。因此经费使用也是自己的事,我的项目我做主,其他人员无权过问。科研人员专注的是怎么出成果,如何争取到经费,在他们的理解中,预算是做给立项阶段评审看的,不是用来约束自己执行的。但事实上,因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专家而非财务专家,他们往往缺乏经费管理的经验,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诸多违规现象。

(3)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审计验收是财务人员的事,在验收时自己只管发表的论文够数、能够培育出合乎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及新品种推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使科研人员在平时使用经费时缺乏计划性,取得的票据缺乏规范性,经常出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要验收时,还有大量经费资金滞留在单位银行账户上没有使用,才想起来还有大量的票据没有取得,出现所谓的经费“花不完”;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科研项目实际需要支出的在预算中没有批复,预算批复中的部分计划支出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需要,造成所谓的经费“没处花”。

2.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认为科研项目争取到的经费只有科研人员才有使用权,因此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也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这种思想造成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参与度不够,专业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上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适用性、可预见性、准确性差。

(2)财务人员没有做好有关经费规范使用宣传工作,并且对科研项目经费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当科研人员已将科研工作实施完毕、拿相关票据来报账时,对财务人员拒绝不合理、不正当的经费开支行为,科研人员就会认为是故意刁难、找碴,责怪财务人员没有事先提醒,引起对财务人员的不满甚至冲突,人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同时,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过程,也很难通过核算管理对经费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结果造成核算管理与经费预算脱节、经费使用与项目实施不同步,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财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审计验收的执业风险大。如同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编制预算一样,科研项目的审计验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表,以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但现实是,项目经费预算和执行的严重脱节使得科经费财务管理很难“直面”审计验收,财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

(4)财务人员对项目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缺失。认定科研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农业科学研究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经费预算执行的财务评价和利用,它是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直观也是最可靠的数字反映。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片面地认为项目审计验收完毕就算万事大吉,造成了很少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即使上级要求时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也是草草填表,应付了事。

(5)财务人员任务艰巨,财务队伍力量薄弱,处于“庙小、力弱、点多、面广”的尴尬局面。一是科研项目多,单项金额少。以江苏省农区所为例,2009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2.4项,2010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9.5项,数量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管理起来千头万绪。即使有少数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但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的难度也更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既有国家、省级、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也有地市级、基金会、社会其他组织甚至国外农业机构资助项目,由于纵横交错的各种科研经费使用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经费核算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三是每个农区所拥有下属科技型企业2-5个不等,也是由农区所财务人员兼管财务核算,工作量超大。四是财务人员要经常应付财政、工商、税务、社保、统计、中介等不同部门或机构的检查、审计、统计、验收,也占用了财务人员相当多的精力。而各个农区所一般只有5-6名财务人员,他们要统管所事业收支账、科研项目账及下属实体账,要有6-10个帐套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任务,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可谓是天方夜谭。

(6)由于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后勤服务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拿平均奖”的薪酬制度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由于没有及时引进人才,而现有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高层次专业教育和后续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素质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没有精力了解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重大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3.科研管理人员忽视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他们认为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和财务核算有明确分工,各自“扫好门前雪”就算工作尽职尽责,容易形成“好事抢着做,责任相互推”的现象。造成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三方各行其事,缺少沟通、交流与协作,容易产生矛盾和隔阂,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难以形成合力。

4.单位领导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认为自己日常报账审批的重点是农业事业经费,对科研项目经费而言,只提取少量管理费就算完事。为了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剩下的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全部归科研人员支配,自己无须过多过问,只是履行一下手续而已。于是出现科研人员只管“要钱、花钱”,财务人员只管“收钱、付钱”,科研管理人员则不问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规范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如白条抵用、超预算列支费用、票据内容与实际支出不符、虚开票据私设“小金库”、一票多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项或固定资产购置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单位领导片面地强调科研经费的争取而没有重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将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本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出新品种、新成果才是主要任务。但是片面地强调科研项目承揽的数量和级别、科研经费的规模和额度,却忽视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为了单位利益和个人前途,在单位领导的协调下,违背职业道德、承担执行风险,多数情况下财务人员只能选择妥协,东拼西凑拿已报过账的票据抵用,甚至用虚假发票代替白条,尽量做出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账来。验收时要看几年前的账,而拿出来的凭证账册却是笔墨如新,甚至连粘贴票据的胶水还未干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账是“赶制”出来,为科研项目通过财务审计验收埋下隐患。

二、规范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应对措施

1.单位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过得硬的财务队伍,是做好当前及未来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保证。单位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财务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有长期的财会人才引进计划,为财务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二是要加大对工作突出财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以强制培训和终身制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在工作上提供便利、时间上提供保障,给财务人员提供充分地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的机会,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2)单位领导要严把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关。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审批权限等。按审批制度中的使用要求,以项目预算批复为基准,严格审批相关票据,严禁超预算开支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费用途。特别要尊重财务人员的意见,对财务人员认为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支出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为以后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位领导要统筹兼顾,科学地协调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与和谐的环境。单位领导要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推诿现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科研项目碰头会,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验收、评价都能按相关制度规定落实、执行,保证农业科研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经费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先行。要根据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相关制度的管理要求,遵循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科研项目实际需要,主要从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可行性评价、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审计验收、绩效评价等环节入手,和财务人员、科研人员一起,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使相关人员共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前把关、事中审核、事后检查,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做好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日常联系与沟通。科研管理人员可以说是联系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纽带。通过工作协调,使科研人员在注重立项申报的同时关注经费使用,而财务部门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同时加强科研全过程的介入,从而将经费使用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自己无法做好衔接工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单位领导,由领导及时协调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财务人员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随着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置和内容的不断细化,预算编制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而科研人员非财务出身,独立编制高质量的经费预算越来越困难,财务人员主动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项目申报环节、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势在必行,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提高财务专业水平,还应加强相关农业科研知识的学习,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科研过程,把握科研规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核算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科研人员信任、尊重与支持。促使科研人员合理地申报科研项目,科学地编制项目预算,谨慎地使用科研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思考与研究,摸索一些较为通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满足小型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针对重大项目,则集中优势力量,全程参与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准确性、真实性,增加申报成功率。

(2)要建立科研项目财务评价和利用体系。科研项目验收对科研来讲是一项科研活动的结束,但对财务来讲,更应将其看作是财务活动结果评价与利用的开始。财务人员要对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总结,通过财务活动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分析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可行,预算执行是否规范合理,财务审计验收专家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有哪些数据可以作为经验化的指标在今后的科研项目管理中能够利用。通过这样的长期总结、提升,才能不断丰富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执业风险。

(3)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的宣传。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评价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教育、感染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充分重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利于今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对财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创新科研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即科研经费预算核算与控制平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查询平台,在单位领导、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科研项目进行联动监督和跟踪管理,实现科研项目在相关人员之间数据共享、实时查询、动态管理和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全面走向科学化、动态化、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要加强对科研经费日常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保障资金安全,规避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报账时,要强化项目预算的约束力。抛弃只“核”不“审”的陈旧观念,严格按项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和审批权限核销票据,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对不符合财务要求的票据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使支出规范、高效、节约,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地使用,防止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科研人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强化自己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规范意识。

科研人员要像认识科研活动一样来认识科研经费的管理,从项目申报时就提高对项目预算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需要,在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认真、细致地编制项目预算,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预算的科学、明确、合理、规范。在项目实施中,要抛弃以往那种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个人私房钱”的传统观念,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不再寄希望于审计验收的走过场,以科研预算保质保量地完成和经费资金规范地使用坦然直面验收。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坚持做科研经费管理的坚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且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科研人员按既定的目标任务踏踏实实搞好项目实施和科学研究,财务人员根据项目预算和财经法规认认真真地抓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最终形成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的项目决算,才能真正达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基层农业科研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兴所、科技兴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6-48

[2]郭宏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7):188-190

第6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文书档案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132-02

农业科研院所文书档案是对科研单位各方面工作的真实记录,又被称之为管理性档案。其内容主要涉及党群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科技开发管理、条件建设管理等方面[1]。文书档案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以纸质为载体来记录,并按照相关要求分类分册存放在档案室中。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是农业科研院所重要的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是农业科研院所工作业绩与管理水平的历史记载与再现,也是农业科研院所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实现文书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发挥文书档案的作用,体现文书档案所具有的价值。但从现实情况看,农业科研院所在文书档案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值得探讨。

1 农业科研院所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科研院所的主要业务是科研工作,其他工作均是围绕科研中心工作开展的,在多数职工心目中,甚至在机关管理人员心目中,都不那么重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认为文书档案工作只是保存文件,以备不时之需,认识不到文书档案的重要价值。由于对农业科研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这项工作纳入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而影响了农业科研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缺乏专业文书档案管理人员 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公益事业单位,以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管理人员的比例非常低,基本上都是一人多岗。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也不例外,一般都是兼职人员,他们除了负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外,还负责其它的行政后勤工作,投入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存在收集不及时、档案资料不齐全、整理分类不专业等多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加之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工作就靠在实践中摸索,难以使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

1.3 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衔接不顺畅 文书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档案管理工作则是文书工作的延续,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统一又分工明确。在农业科研院所中,文书工作者往往档案意识较为淡薄,而档案管理人员又极少涉及文书工作,这就导致了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之间衔接不顺畅[2]。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文书材料滞留在文书工作者手中,而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按时归档,造成漏登、漏报,甚至丢失。有的即使归档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不能严格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规范有效地进行。

1.4 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农业科研院所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却很少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即使有少量的规定,也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这就造成了有价值的文书档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也难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2 加强农业科研院所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建议

2.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职工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农业科研院所要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做到常抓不懈。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公文处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如制作宣传栏、开展档案知识讲座、利用单位网站等宣传档案管理知识,让职工对文书档案管理有更充分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文书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中来,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

2.2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农业科研院所应根据规模大小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会因为其他工作而耽误档案管理工作。每年定期派出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业务学习,使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不断提高管理操作能力,适应新形势下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成为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服务优质的档案管理干部。

2.3 加强职能部门合作,做好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的有效衔接 各个职能部门的文书资料是档案的基础,各部门文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质量的好坏[4]。因此要做好档案工作,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抓好文书质量。文书人员要时刻想到档案管理工作,处理文书要及时、准确,收发文件要登记,发现缺失要及时查找、补充,尤其是对领导讲话、外出开会带回的会议材料等要及时收集,保证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切实做好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真正实现文书、档案的一体化,做到有效衔接[5]。

2.4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的文书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文书档案管理的关键。明确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制订文书档案收集制度、文书档案保管制度、文书档案保密制度、文书档案查阅制度等规章制度,使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严格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保证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6]。

参考文献

[1]刘小瑾.试论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章,2012(22):250.

[2]彭媛媛.浅谈高校办公室的文书档案管理[J].神州,2011(5):105-107.

[3]林纪华.浅议高校文书档案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2011(6):204-206.

[4]刘银华.浅谈高校文书档案管理[J].科技信息,2008(33):325

[5]候明,白宇红.谈文书档案管理的现有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2(2):82-83.

第7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84-1

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业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土壤与肥料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来,土壤和肥料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所谓农业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农副产品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农业发展。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

2 土壤肥料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的质量下降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和复种指数得到很大的提升,人们逐渐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为了增加产量,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耕地的质量不断的下降。其主要表现是土壤的基础肥力下降,土壤的物理状况下降,缓冲能力下降,土壤的各种各样的污染剧增。据调查显示,我国有55%的耕地是缺磷的,55%-65%的耕地是缺钾的,这极大的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的施肥比例不均衡

在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磷钾的施肥比例是不均匀的。钾肥的施肥比例相对于氮磷的施肥比例来说是比较低的。单质化肥、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浓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而且,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过多的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较小,这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2.3 不科学合理的施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施肥,比如说氮磷,从而导致地表水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很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金属片、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等很容易破坏土壤原来的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3 解决土壤与肥料问题的有效对策

3.1 使用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肥料的种类有着新的认识与见解,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微生物化肥包括:

氮肥: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内部的氮素与作物氮素营养,比如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

有机磷细菌肥、综合性菌肥:它可以分解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

钾细菌、无机磷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

抗生素: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长。

菌根菌肥料:可以增加作物根吸收营养的能力。

菌肥的使用:在播种时,一般作为种肥来使用,固氮菌肥和有机肥料可以混合使用,一般不和杀虫农药混合使用。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轻土壤的压力

该技术是利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转化有机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设施基质原料关键技术、作物秸秆生产秸秆板材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猪饲料原料关键技术,研制复式混合高温发酵菌剂,使得作物秸秆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高效的发酵,变成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

3.3 增加有机肥料,培育高肥力的土壤

保护耕地、提升耕地土壤肥力的关键是提升土壤均衡供应各种养分的能力。因此,在土地贫瘠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机肥的资源,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进而提升土壤的肥力,加快土壤内部物质能量的循环,提升土壤的肥力。

3.4 加强对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升土壤肥力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土壤肥力的监测工作。例如,可以建立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络,实时地掌握土壤内部氮钾磷的分布状况和对作物增产所产生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

4 结语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增强土壤的肥力是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土壤与肥料是十分重要的农业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合理的使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在保护土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宜伦,张许,谭金芳,韩燕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土壤肥料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11).

第8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第9篇: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问题;对策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高科技的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向着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蔓延,国家对于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在逐渐增多,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科技在农业投入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业科技的整体投入规模较小,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单一,这就可能造成农业科技实施困难,很多地区农业科技投入不到位,所以需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将现代化的科技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1]。

1农业科技投入的现状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科技的支持,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科技的投入,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2]。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然在一些领域已经遥遥领先,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需要不断更新和进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农业整体的基础科学技术已经达标,目前生物技术和杂交育种技术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培育了新的品种,杂交水稻、抗虫棉已经被应用到了农业生产当中,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生物技术、机械化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使用率,目前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丰年有余的水平。

2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农业科技投入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不能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为了增加收入,对于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威胁;农业科研人员投入不足,也是农业科技投入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2.1农业生产经营落后

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经营决定着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经营落实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就不能很好达到,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也会降低,我国一些区域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率相对降低。就目前我国农业的灌溉问题,许多区域内仍采用漫灌措施,其利用效率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是较低的[3]。肥料利用率也不是很理想,会严重降低农业生产效率。生产经营需要不断地提高,满足现代化的生产需求,提高农业科技的有效利用率。

2.2农业生态失去平衡,农业科研投入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态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病虫造成了农业的减产,为了防止病虫为害,农民会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等以提高农业生产,这就给生产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且还可能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农业农业科技的投入也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农业生态平衡。农业科研在投入方面也存在严重科研不足的问题,其导致科技成果无法得到很好的转化,农业科研人员可以对于农业科技技术进行有效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研制出新的农业科技,保证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有效运用,让农业科技生产更科技化,农业科研投入对于农业的生产十分重要。

3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措施

农业科技的投入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生产,需要政府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有利的条件,发挥现代化高科技的技术优势,农业科技的投入还需要为生产提供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使用率,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

3.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有利的条件。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提供风险保证服务,这样农民就能有效避免新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实施新的技术。第三是对于新科学技术提供投入市场的监督主体示范引领,组织成员统一规划、统一建园、统一经营,逐步壮大葡萄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招引陕西农垦集团、韩塬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乡情园、合同兴电子商务等10家企业从事葡萄产业发展,示范带动1200户群众发展红提葡萄200hm2,有效地推进了合阳县葡萄产业发展。2.6抓销售渠道,强化销售网络积极发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的作用,不断拓宽红提等果品销售渠道。培育农产品销售经营专业合作社160家、电商企业52家,先后与北京永辉超市、满洲里口岸森富国际物流中心、沈阳市八家子水果批发市场、福建泉州天宝果业公司、云南鲜想你农业发展公司、厦门两岸农产品贸易公司等30余家企业签订定向销售合同,确保葡萄买得出去。

3存在问题及对策

3.1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

一是群众观念陈旧,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红提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导致市场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二是设施农业前期投入过高(避雨棚投入8000~10000元/667m2、设施冷棚投入15000元/667m2左右、连栋大棚投入30000元/667m2左右、暖棚及日光温室投入10万元/667m2以上),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制约设施农业的发展。三是红提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知名度不高,加之第三产业跟进慢、加工企业层次低等问题,导致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3.2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