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行业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多元协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析 应用型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应用型教学改革探索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院校自动化专业数控系统课程实践改革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探索 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技术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明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年来,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从家用电器的制造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都能见到电力电子技术的身影,由此可见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科技的持续更新和发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含的知识类型越来越丰富,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方面的教学,更是应该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自动化专业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52-02
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新型的电子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力领域。电力电子技术主要是指使用晶闸管、GTO、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化和控制的技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变化的“电力”功率处于1W至1GW之间。这与信息电子技术有所区别,已经成为自动化专业中至关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受到众多学校的重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测控技术的融合,自动化技术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其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使得传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为了能够提高教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出工程应用型的电力电子技术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要想培养出工程应用型的电力电子技术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入手,改变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将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以及日后的生活中,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当下,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对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电力电子实验教学只是电力电子教学中的附属环节,学生日后会通过大量的工作经验逐渐提升电力电子的实践能力,为此他们并没有精心的设计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也与教材完全相符,这使学生学到的实验内容受到局限。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同时受到科技的影响,该技术在不断地变换和更新,与电力电子相关的新技术也被不断开发出来,而电力电子实验教学内容却没有随着更新,实验内容相对陈旧,难免会造成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实验教学也变得更加流于形式,缺少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再次,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课的实验平台过于标准化、统一化,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对新型电路结构和控制技术的了解也会受到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无法获得有效的延伸和拓展。最后,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设计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较为缺少,这样一来,学生仅仅通过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验论证,处于一个“被动实验、被动学习”的局面,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无法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不断加强学生对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
1.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计划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和设计电能变化电路的能力。该专业课程有如下特点:第一,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更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验验证机会。第二,电力电子器件及其控制手段变化较快,新技术的出现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理论教学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第三,电能变化电路和相应的控制技术类型繁多,如果想让学生在实验中都能接触到,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提供足够多的实验器材。第四,在制作电力电子装置的时候,电力电子装置的参数变化对实验设计是否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明确这些参数变化的规律对实验进行科学学合理的设定。
课题组根据以上特点,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将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巧,而且能够对电力电子器件与相关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跟踪与了解,为后期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第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单纯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长期的验证性实验会使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会对验证性实验产生厌烦心理,为此,必须构建一套新型的实验教学系统,增加实验教学项目。教师可以将验证性实验作为基础,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这样就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以及研究实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二,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该专业的实践型技术人才,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日后更好地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成果,使实物演示、工程分析能够通过图表和视频方式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调光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小型直流电动机可逆调速系统等,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第三,引入仿真技术,进行“仿真+实物”的实验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实验教学的课时较少、实验设备不健全等,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该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实现“仿真+实物”的实验教学模式。例如,在典型的升压斩波电路制作中,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找到实验原理,随后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工程参数对实验设计的影响。
第四,建立多样化的实验考核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实验考核机制,进而科学地判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加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教师可以从基础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及工程研究性实验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开展不同实验层次的多样化考核模式。在基础性实验方面,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对基本的实验设备进行规范的操作和使用,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在自主设计性实验方面,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交流探讨,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试验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再让学生对自身的实验进行评价。在工程研究性实验方面,由于工程研究性实验知识面广,实验操作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后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最后通过三种实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尽量使用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三 结束语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教学模式 核心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42-02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学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简称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我校是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之一。联盟各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
一、当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密切与社会就业岗位相结合,根据岗位的需求,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然而,随着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结构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日趋丰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当前企业对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现有的教学计划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重视实验教学和生产实训,但是,仍存在着部分课程内容不够充分,不足以满足社会对技术的实际需求;理论与实践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实训内容不够丰富;实训室的教学辅助工具有待完善;实践教学的模拟性不够强等不足。因此,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下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用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创新教学模式设置
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控制系统的知识与初步设计能力,从事工业自动化及仪表的施工、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根据相关专业的特点和“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学科建设理念,对自动化专业进行“3+0.5+0.5”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制订,优化整合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的模拟性,以培养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上手能力快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3+0.5+0.5”教学模式,是在4年的本科教学中,用3年时间完成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用0.5年时间进行综合实训,0.5年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此种教学模式一方面突出了我们学院以工程实际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性。
“3+0.5+0.5”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学科建设型”的课程模式,更加有效地突出了应用技术大学教学中“学中干、干中学”的特点,重视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宗旨,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仿工厂的学习环境,在从校园到岗位的循序渐进学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为学生早日进入职业角色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3+0.5+0.5”教学模式下,除了有和理论配套的教学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外,学生还要有1年的有关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时间。在综合实训培养阶段,要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就业岗位要求为导向,进行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工厂和车间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扮演“项目负责人和工程师”等有关角色,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顶岗实习培养阶段,将已经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派送到就业企业实习,其他学生可以到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就可以为签订协议的学生提供了适应相关工作环境的机会,也可以让没有签订工作的学生更早的熟悉企业工作的相关流程。当学生毕业时,学校为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一名毕业生,更是一名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3+0.5+0.5”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适应当代企业的应用需求。
三、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核心技术与课程设置一体化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PLC)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设置为40学时,同时安排2周的课内实习,让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编写、基本应用。而在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专业课中也都涉及PLC在过程控制系统中有关监控组态的应用、PLC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应用等方面的训练。此外,在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设计,包括选择模块、确定相关产品的技术规格、进行设备参数设定及配套程序设计、整体集成、调试与维护等。同时,还可以在西门子自动生产线上完成小型集散控制系统的调度和程序设计。该生产线是学院同西门子公司共建的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室(是融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网络监控技术和分布式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场所)。最后,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技术基础上,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训练,进而全面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这种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将PLC的核心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不同的生产和实践环境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
(二)核心技术与教学环境一体化(以可编程控制技术为例)
为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教学团队进行核心技术与教学环境一体化改革,对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环境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拉动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并收到良好效果。作为自动化专业核心技术的可编程序控制技术(PLC),专为该课程服务的有两个可编程序控制技术实训室,分别为GE 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和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实训室。GE 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是由我校与美国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自动化(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共建,设备总值约1000万元,包括标准的北美GE Fanuc PAC培训系统,伺服驱动与总线控制器,生产线,实训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其他控制对象。实验室共分基础实验区、专业实验区和综合实训区3个区域。基础实验区,主要完成GE Fanuc PAC基础知识入门、编程训练;专业实验区为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和总线系统集成区,主要完成组态工程设计,一维、二维、三维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和DCS系统联网控制;综合实训区为工程项目训练、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区,主要完成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物流和立体车库控制系统实训、图像处理、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这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强了对工控机系统、设备安装调试系统、各种控制系统的调试、应用及运行维护的能力。
(三)核心技术与顶岗实习一体化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聘请一批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实现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运行机制,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学校和企业的相关人员会从专业的职业岗位现场需求中确定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这样做既能保证将行业、企业、职业的重要因素融入学科建设中,还能强化本专业发展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更好地推进了理论、实训、实习、顶岗、就业的一致性,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共同培养学生提供了平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顶岗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参加企业单位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接触社会,走进市场,了解、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等,熟悉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提高综合能力,奠定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巩固专业思想。
四、结语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相关专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学校的学科建设也会获得有力的支撑条件,学科和办学特色也会更加鲜明。同时,学校也会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实现学校和地方经济的双赢。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景泉.“核心技术一体化”建设模式实践与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3-6
关键词:数字;影视;制作1数字技术对于影视制作的意义
数字影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影视制作的结合产物。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大大简化了影视的制作过程,节约了影视制作的时间,赋予了影视创作人员更多的想象和操作空间,使得创作人员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对影视进行创作。借助数字技术,很多传统影视制作做不到的镜头可以完成。影片制作人员可以用计算机技术对影视进行修饰,使得影视更加完美。
2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几点应用
2.1影视素材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引入影视制作后,制作人员可以通过加工处理无数个影像元素来拼凑影视中的某个景物,制作人员的创作空间明显增大了。通过实地拍摄,制作人员可以获得很多源素材,并利用专门的设备把源素材转化为数字影视素材,进而根据影视制作的需要,对这些数字影视素材进行筛选、拼接等,最终得到一个富有真实感的影视画面。这些影视素材分为以图像为主的静态素材和以视频为主的动态素材。(1)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图像作为一种静态素材,是影视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影视制作人员可以通过采集、扫描等方式将其数字化,然后通过Photoshop、Painter等图像处理软件制作出影视需要的效果。从现实世界中获得数字图像的过程称为图像的获取,所使用的设备通称为图像获取设备。例如,对照相底片进行扫描输入,用数字相机对选定的景物进行拍摄。图像获取的过程其实就是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它的处理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扫描、分色、取样、量化。通过扫描,画面被分为M×N个网格,每个网格称为一个取样点,用其亮度值来表示。这样,一幅模拟图像就转换成了M×N个取样点组成的阵列。再者,将彩色图像的取样点的颜色分解成3个基色(如R,G,B三基色)。最后通过取样和量化,将一个以自然形式存在的图像变换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形式。此外,数字化图像的数据量往往很大,为了方便图像的传输与储存,有时还需要采用编码技术来压缩其信息量。(2)视频的数字化处理。视频作为动态影视素材,主要是影视制作人员通过实地拍摄,然后借助计算机把呈现在银屏上的影像截取下来,并以相应的格式存储起来,从而获得可利用的源视频素材。再通过Premiere、DSP等视频处理软件做进一步处理,从而为影视人员的创作提供材料。与图像数字化的处理过程类似,视频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大体为:模拟视频信号扫描采样量化编码数字视频信号。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数字摄像机记录的信号本身就是数字信号了,只是存储在磁带上而已,还需要将它从磁带移植到硬盘。对视频信号的采集,尤其是动态视频信号的采集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这就需要影视制作人员在采集视频信号的过程中,使用带有压缩芯片的视频采集卡对图像进行压缩处理。此外,随着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的数字化剪辑成了可能。透过这项技术,影视制作人员可以将影视素材记录到计算机中,进而利用计算机的鼠标和键盘对其进行无形剪辑。这不仅提高了视频剪辑的效率和质量,还使得剪辑结果能得到反复的回放和检验。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不仅融合了传统影视编辑的各种优点,还拓展了视频剪辑的功能,可谓是影视制作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2.2影视合成的数字化
影像合成是影视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将多种影视素材通过特效混合处理的过程。影视合成的手法有多种,如抠像、数字复制、镜头记录等等。(1)抠像。一般的抠像就是吸取画面中的某种颜色作为透明色,并将它从画面中抠去,从而让背景透出来,形成二层画面的叠加合成。而有时候由于背景颜色不纯净,光线不均匀,抠像较为困难。如一些细微的物体:头发丝、烟雾等。这时必须要利用专门抠像软件,结合复杂的抠像算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2)数字复制。数字复制是影视合成常用的手法。如在拍摄大型的战争影视时,要实现千军万马的场面,调动成千上万人的演员参演是很不现实的。为了凸显画面的真实感,就必须要利用数字复制技术。聘用少量的演员,进行多次拍摄,然后通过数字复制,对这些演员进行多次复制,使得他们遍布整个影视画面,形成人上人海的大场景。如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实际参演的只有200多人,而通过数字复制后,就变成数万人了。(3)镜头记录。固定镜头会大大降低影视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得画面呆板乏味。如何保证合成镜头有一致的镜头运动成了影视制作的一大难题。对此,《星球大战》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影片在拍摄时设计出了一套运动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对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进行记录,并且精准地重复这种运动,确保在以后的拍摄中仍保持同样的摄影机运动。如今,通过对它的不断改进,影视制作人员已将它与电脑技术相结合,并能利用三维软件中的虚拟摄影机来模拟和重复摄影机的运动。
2.3影视素材的数字化存储
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影视制作人员对数字化影视素材的存储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原来存在于胶片、磁带的影像可以通过视频压缩技术,存储在硬盘、光盘等稳定可靠、容量大的存储设备上。(1)影视素材的压缩。由于视频压缩技术越来越成熟,影视素材的压缩所造成的视频信号损失也越来越小。因此,影视制作人员可以选择适用的压缩格式,对影视素材进行压缩后再进行存储,减少影视素材的存储成本。目前,比较通用的两种压缩方式为MJPEG和MPEG。MJPEG技术是把运动的视频序列当成连续的静止图像来处理,这种压缩方式能单独压缩每一帧,并在编辑过程中对每一帧进行存储。它能发送高质量的图片,生成完全动画等。MPEG则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够提供更好的压缩比,对存储数据的损失较小。影视制作人员可根据不同的影视效果需要,灵活地选择压缩方式。(2)影视素材的硬盘存储。硬盘存储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由多个硬盘组成一个磁盘阵列,存储大量的影视素材。另外,由于它的读取速度较快,方便检索,影视制作人员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数字化影视素材存于其中。(3)影视素材的光盘存储。光存储介质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光盘对病毒入侵具有很好的免疫作用。因此,利用光盘对影视素材进行存储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稳定性高,数据不易丢失,能对影视素材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另外,由于光盘的数据是靠非触及性的激光来读取的,影视制作人员在对影视资料进行检索的时候,没有检索磨损。
3结语
总之,影视制作的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必将推动影视制作设备的进一步发展,促进行业内部的不断提升。各大影视制作团队只有顺应这一发展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字技术水平,才能在整个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参考文献:
[1] 郝冰.数字特技与视觉真实性的问题[J].影视技术,2002(01).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新媒体 影视制作
一、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所谓数字媒体技术就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的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可以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它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其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成长。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
二、影视制作
所谓影视制作,它是一个比较相对年轻的专业,但是它的发展非常迅猛。在电影、电视一级网络对于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显现的越来越重要。传媒业,正在向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前进,而影视制作类的专业就是近年来兴起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它包括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播音主持、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等多种专业。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型式。从好莱坞电影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影视制作中起到了很大的用途。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介入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和特性,也使影视制作平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影视制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影视作品的制作工序大大简化,制作人员可以比较容易地集导演、摄影、美工等于一身,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使影视作品更充分地表现创作人员的个性,从而为影视制作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制作空间。
(一)影视制作创作数字化
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计算机合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影视镜头中的景物可以由无数个独立拾取、记录和处理的影像元素来合成,从而大大拓宽了制作人员的创作想象力。图形、图像作为一种静态素材在影视制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动态素材的录像视频素材,主要是通过摄像机拍摄,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将呈现在屏幕上的影像截获,并以一定的格式存储起来,从而获得可利用的数字化视频素材,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视频捕获或抓帧。
(二)影视制作存储数字化
随着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等数字化影视素材的处理手段的不断更新,原来记录在电影胶片、磁带上的声音、视频和图像将逐渐被存储在硬盘等数字存储设备上,使常规的胶片、磁带的存储转向数据硬盘存储,视频磁带录像机逐步被数字录像机所取代,这将是数字化发展的又一个飞跃。目前许多影视素材(无论是高清的还是标清的)是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存储在硬盘阵列系统中的。通过网络技术将诸多影视编辑系统设备与硬盘阵列连接起来,各个编辑系统就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访问硬盘阵列,从而形成在线数字素材库。
(三)影视合成数字化
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影像合成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特效混合处理的过程。如抠像、叠加以及色彩通道合成等多种合成手法都在影视制作中得到了应用。这些技法在治・卢卡斯的代表作《星球大战》中,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应用。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影视合成的手段和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专门的采集设备数字化,并用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化素材合成为最终作品,然后输出到磁带或胶片上。其画面效果要比传统的光学合成方式要好得多。这些数字化的制作和合成手段及方式,都为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影视工作者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合成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数字合成技术的便利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合成的作品比传统的合成效果更加精美,更加不可思议。这成为了推动数字合成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最新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而飞速发展。
(1)用户界面:直到最近,在特殊的语音分析和综合系统的用户界面上才出现了音频。音频作为多媒体系统的一部分,音频输入输出方法就应该为所有应用系统专门给出。将来,音频I/O操作应该与我们熟知的窗口系统的操纵方法一致起来,因为这样将便于用户的接受。这个需求意味着音频输出的空间放置将对应于一个视频窗口。
(2)多媒体文档:通用的文本处理系统不把时间属性嵌入在内并作为内部处理的一部分。然而在多媒体文档中,时间参数是内容和空间关系的一个附加部件。因此,一个多媒体文档不仅仅是传统文档中电影和数据的混合体。
(3)同步: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单个数据流之间的同步是隐式的,总是通过在传输或者存储过程中对不同媒体数据单元的分离或固定耦合实F的。在一个多媒体系统中,不同的数据流需要进行同步,因为诸如电视、录像机、立体声收音机之类的服务会被集成在一起,并形成终端设备。因而,当前的同步机制不足以完成同步功能。这样就需要引入新的同步机制,从而对所有不同的媒体完成同步。
(4)编程:现在编程是基于C,C++,ADA,Lingo及其他传统语言,对信号处理器进行实时算法编程的技术也已成熟。多媒体编程要求结构和控制机制,使程序能够像文本串中的字符类型一样详细说明连续类型,并且像控制文本串中字符一样控制现存环境中的音频视频流。
五、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环境中,数字媒体技术起到了相当大的用途,其对影视制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好的渗透。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数字传播、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的专业人才。
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加快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及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广播影视数字化政策的要求。
2.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将带动国内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将真正形成以数字电视应用为龙头的新的文化娱乐消费热点,带动我国数字电视元器件、机顶盒、数字电视接收机、数字电视应用软件、数字电视内容供应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构筑新型的数字电视价值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机构预测,随着我国广电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将带来上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2.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新时期加快自身发展、安全播出的要求
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使数字电视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电视的革命性浪潮正席卷而来,数字电视最终取代模拟电视,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几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了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时间表,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电视用户增长迅速,数字电视新业务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到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观众将达6.25亿,数字电视市场将达1000亿美元,电视服务费、视频游戏、以数字电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年收入将达600亿美元,电视商务的年收入将达到450亿美元。
传统电信业经过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后持续高速发展,并不断开辟宽带、短信、彩信、移动接入等新业务,网络融合的速度加快。
我国几亿台电视机和近1亿有线电视用户还只接收公共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的服务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与电信业不断开拓新业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积极采用数字电视技术,逐步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不仅仅是广电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加扰技术,对于安全播出、安全传输,防止非法信号入侵,维持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
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城市国民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大力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广、普及数字电视应用,不但可以向市民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节目服务,还可以提供信息资讯、数据服务等现代信息业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投资环境,营造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和文化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创造国际化的人文环境,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 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主要任务
在有线电视网络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战略,涉及到网络、技术平台、业务形态、平移策略、运营支撑体系等方面。
1. HFC网络升级、改造
有线电视网络是网络运营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来临的时候,网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现在,国内网络运营商建设的HFC网络,其传输带宽大部分为550、750、860MHz三种,传输的模拟电视节目数约在30~50套之间。按照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规范,其上/下行频点分割为65MHz,除去过渡带和预留的调频广播频段,实际下行传输带宽应从110MHz(Z-1)开始,如果考虑到个别干扰严重的增补频道、Cable Modem宽带接入占用的频道、无线开路电视传播干扰(同频干扰)的频道不能使用,网络实际有效可用带宽将进一步减少。
另外,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时,考虑到资金、人力、物力、时效等因素,可行的办法是以HFC网络的光节点和住宅小区为单位分阶段进行,如果HFC网络未改造,每个光节点的用户规模较大,“模转数”割接时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用户的群情反映可能会影响数字化的顺利进行。
因此,从平移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平移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网络改造,把HFC网络升级为支持数字化业务的网络。
2. 构建数字电视服务平台
按照总局建设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要求,网络运营商需按照广电行业标准,国家、国际标准以及总局八项行业暂行技术要求等技术规范,建立数字电视服务平台,面向市场,开展接入服务。
服务平台是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平台,是获取业务收益的技术基础,通常由有线数字电视总前端、分前端以及连接总前端和分前端的传输链路、系统管理和监控、运营支持系统等部分组成。总前端预留接口连接国家数字电视传输平台,接收来自国家(省)级节目平台的数字电视信号,用户管理系统提供通用网络接口,与上级监管平台连接。
服务平台应依据先进性、标准化与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可扩展性设计和建设,既支持数字音视频业务,又支持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适应用户个性化服务的要求。
根据网络运营商所辖网络的用户规模、用户增长预测或城乡电视机拥有量等因素选择条件接收系统(CAS)和用户管理系统(SMS)的实际服务容量,避免因CAS和SMS的软/硬件能力不足影响平移或重复投资。
3. 建立可运营、管理的业务形态
平移的目标是实现有线网络数字化,这就意味着需逐渐终止模拟电视传送业务,把现行传送的模拟电视节目转移到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继续保持原模拟电视的业务形态不变,这也是平移后的基本业务形态。基本的业务只是基本数字音视频业务,体现电视的公益性,其实也是网络运营商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体现。该业务不能按照市场的规则和运营商的意愿实施相应的市场策略,但可管理、可单独打包、加扰控制、申请服务价格等。
除了体现电视公益性的基本业务之外,应根据发展阶段,逐步建立可运营、可管理的其他业务形态,如分门别类的付费电视节目(包)、付费音频节目(包)。体现数字化时代的其他业务如电子节目指南(EPG)、准视频点播(NVOD)、增强型电视、多媒体杂志、天气、证券、教育、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综合信息业务将作为下一步发展方向,也作为新的亮点以其个性化的服务价值带动音视频业务的消费,在业务逐步成熟后将分离为独立收费的新业务产品。
数字电视的普及,为付费电视和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户群。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业务形态,有利于运营商获取增值的业务收益,也是数字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的广告系统,把数字电视作为一个承载媒体,定时、定点广告。这是另一类有意义的业务形态。
4. 制定整体平移策略
在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传输、停止模拟信号传输
后,要给用户继续提供服务,机顶盒是必不可少的终端设备;同HFC网络的其他网络部件一样,机顶盒是网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平移策略时,关键是机顶盒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何种渠道投放到用户家庭,以及以什么方式、多长时间回收机顶盒等设备的投资。通常有几种方式:
(1)免费安装方式。该方式由运营商集中采购,免费为每个用户安装1台机顶盒,通过权限控制和业务管理维持原有的节目数量和内容不变,网络维护费暂时不变,通过按机收费杜绝模拟时代的盗看现象,开展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用户需要的第二台机顶盒需自行购买。
(2)增加网络维护费方式。该方式类似第一种方式,也是免费为用户安装,但节目内容和数量适当增加,网络维护费适当增加,以新增的网络维护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
(3)融资平移方式。通过银行买方信贷或第三方投资等方式融资购买机顶盒,或机顶盒厂家出资提供机顶盒,免费向用户安装,节目内容和数量适当增加,网络维护费适当增加,以新增的网络维护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获取的增值收益逐月或逐年返还投资方。
(4)设备押金方式。该方式由运营商集中采购机顶盒为用户安装,资产归运营商所有,通过权限控制和业务管理维持原有的节目数量和内容不变,网络维护费暂时不变,用户通过设备押金领用机顶盒,运营商通过设备使用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
(5)预交收视费方式。该方式以付费电视频道为基础,用户预交2~3年的收视费后,免费为用户安装机顶盒,用预交的收视费抵扣运营商采购机顶盒的费用。该方式的前提是用户对付费电视节目有充分的购买兴趣。
不论何种方式,运营商都需获得平移后的增值收益。没有增值收益,巨大的服务平台、机顶盒等设备的投资无法回收,不能持续、稳定、优质地向用户提供服务,运营商也无法维持正常的良性运作。
平移策略的制定还需考虑政策、法律、民情、舆论等各个方面,必须是根本性的、基本能贯穿始终的、可操作的,避免前后政策的不一致造成市场的动荡。由点及面、先易后难、由新住宅区到旧住宅区,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层层推进。
整体平移不仅仅是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大计,不仅仅需要运营商大力贯彻执行,同时还需要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如上游的节目和内容供应、下游的终端设备供应等)的有力配合,大家共同来做好这块大蛋糕,共同分享数字电视的市场成果。
5. 完善网络维护和服务体系
建立数字电视用户管理和服务新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有线电视的用户管理和服务模式,借鉴电信行业的服务体系和经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以业务品种为基本单位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针对用户选择的业务,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计费体系。把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手段始终作为长期的重要工作。
建立新型维护体系和维护制度,就近为用户提供线路维护、安装、故障处理、迁移等全天候服务。条件成熟时,逐步使维护工作社会化,通过市场调节作用,降低维护的单位成本。
在服务区域内建立和完善营业网络,通过内部网络,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和银行结算体系,通过Call Center和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业务咨询、费用查询、业务更改、用户信息更改、故障申报与处理、派单返单、数据维护、账单投递等候服务。
根据数字电视业务的特点和付费电视节目的不断增加,用户的个性化特点将不断体现,用户集中管理的技术风险和负荷越来越大。为了降低运营风险,提高效率,增加运营管理的灵活性,便于业务管理和用户服务,可采用分级的业务管理方式。
三 外部条件和政策支持
1.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
电视及其宣传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事,从模拟电视走向数字电视,从公益事业逐步走向公益性付费电视,从单业务向多业务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关系到国内电视产业在数字化网络的技术变革中,从内容、制作、传输、接收及其相关的软、硬件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明确本地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实施步骤、停播模拟有线电视的时间表,公告市民,使数字电视深入人心,积极推动以数字电视应用为龙头的国内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2. 立法促进数字电视发展
同电力、电信等社会基础行业一样,把有线数字电视及其网络纳入国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之中,并给予立法保护,不断促进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数字电视必将取代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竞争最前沿和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在目前有利的优势条件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数字电视强国,建议把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及其相关产业纳入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并对该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和政策性贴息的融资支持,从根本上扶持国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3. 建立新型的数字电视资费政策
数字电视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数字电视节目画面更清晰、节目更丰富、使用更方便,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都有更高的技术要求。用户收看数字电视节目、享受数字电视新业务,必须要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终端(即机顶盒)才能实现。通过机顶盒和数字电视加扰和业务控制系统,能对所有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因此,推广、普及数字电视应用必须建立相应的资费体系。
一、传统音像资料管理存在的弊端
所谓音像资料是指通过声频或视频等各种载体来记录广播影视播映内容的一种信息资源,它是顺应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迅速发展,音像资料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日益彰显。然而,由于体制和观念等诸多原因,再加上管理手段落后、技术设施不够完备,使得许多珍贵的历史音像资料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流失损坏严重。传统的音像资料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像资料管理体制松散
以吉林省广电系统为例,广播影视音像资料主要分散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所属各频道、音像资料馆、电影厂、各广播影视制作和播出机构等等,还有一部分散落在编辑、记者、资料员手中,其中不乏许多有价值的,甚至即将永久遗失的音像资料,所有音像资料都没有形成一个资源整体。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台一库、彼此封闭、缺乏交流等现象;有的单位存在重播出、轻保存现象;许多单位的带库环境较差,一些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音像资料因破损、掉磁或霉变而不能利用,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强广播影视节目的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2006年吉林省广电局出台了《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音像资料文档数据库收集管理办法》,就是为了对全省的音像资料的文档数据集中备份和统一管理,但也仅仅是对音像资料目录的备份,没有实现对内容的集中统一管理。
2.传统音像资料的管理技术落后,弊端重重
在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音像资料以磁带和录像带的形式留存了下来。传统的以磁带为介质的音像节目素材的保存和使用现在面临着许多急需用新技术解决的问题:
(1)磁带寿命有限,磁带的存储年限只有10到15年,这些磁带正在日复一日的老化,如果再加上保存和管理不善,寿命会更短。
(2)多种存储介质并存,经常转换造成音像资料技术质量下降,对台内素材、节目利用和台与台之间节目交换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3)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节目制作与播出即将告别模拟时代,各种各样的媒体资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陈旧设备已经不再生产使用,模拟设备的生产厂家纷纷转行转产,模拟设备濒临告罄,原有的一些录像带已经找不到可以播放的设备。
(4)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业务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的录像带、磁带的储存传输方式无法适应新媒体业务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要求。
二、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推广并广泛应用,新媒体业务不断繁荣,给广播电视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数字化对广播影视行业的传统制播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非线性编辑系统和数字化播出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磁带编辑和磁带播出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电影院等新媒体业务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随之而来是数字化资料素材的广泛存在和大量使用。媒体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日益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媒体资产管理正是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
媒体资产管理(MAM)是根据广播影视、通信、计算机业务不断走向融合,而构建的一个具有经济学内涵的概念。也是广播影视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推进的客观要求。MAM是一个对各种媒体内容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总体解决方案。它满足媒体资产拥有者收集、保存、查找、编辑、各种信息的要求,为使用者提供访问内容的简便方法。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为了能够保存那些历史性的有价值的资产,改变繁琐的磁带管理局面,在全球率先搞起了MAM,实现了管理、访问、发送、数字化、网络化,使得大量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弥足珍贵的资产更加方便有效地被重新开发利用、充分彰显出核心资产的潜在作用。上海文广集团在国内率先实现了MAM,有效推进了节目在线采集与制作、硬盘播出、数字化管理的进程。接着,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和北京、甘肃、深圳、成都等电视台也实现了MAM。
三、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媒资管理发展的思考
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新时期为实现广播电视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理性面对吉林广电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大广电”思想,消除内部行政壁垒,实现共同发展。从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实际出发,要想真正做强做大,为吉林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当前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一套功能强大的存储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吉林省音像资料馆经过全体员工20年的共同努力,收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及其珍贵的音像资源。主要有获国内外大奖的3/4录像带资料片、吉林电视台的新闻资料、我省拍摄的电视剧、电影、原省节目交流中心发行的电视剧、世界战争、中国现代战争实录片、二战经典故事片、爱国主义教育片、风光片、热播电视剧等几千部。这是吉林省音像资料馆最为宝贵的财富、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是我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忠实记录,也是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在未来得以持续有力地发展和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资本和信息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音像素材都急需加以复制和保护。建立现代音像资料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007年,吉林省音像资料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论证工作正式开始,经过近两年大量的调研论证,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音像资料馆的媒资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并计划于2009年正式启动。该系统的建立,为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音像资料馆媒资管理系统属于存储型媒资系统,适用于独立的音像资料馆。其主要特点是节目存储量大、存储介质种类繁多、节目种类齐全(各种格式录像带、VCD、DVD、网络数据等),系统稳定、简单易用、流程简洁、易于维护、投入小。预留与电视台的数据有统一、规范的接口模式,同时为多系统提供高效的数据通路,提供自动化信息交换流程管理。
音像资料馆数字化存储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几项功能:
(1)具有科学分类、编目、标引系统。编目系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适应今后业务需求的发展与变动。编目设计参考有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以便适应对外服务和信息交换的需要;有高效的自动和人工编目手段。
(2)具有海量存储能力。整个媒资系统存储结构分为在线、近线和离线存储三层架构模式。存储格式考虑兼容性和存储效率等问题;近线存储采用可扩展的数据流磁带库,数据流磁带库要求单库体体积小,单库体容量大、单盘磁带容量大的数据流磁带库,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带库内的数据在系统指令控制下可自动与在线存储设备进行迁移。系统兼容各种主流存储格式,并可作多格式的保存。
(3)具有足够的输入能力。可以同时满足多路采集资料的能力,支持丰富的模拟、数字输出接口,包括复合、Y/C、分量(YUV)、SDI数字视频接口。支持多种格式的节目素材上载和批量上载。
(4)具有充足的输出能力。各级用户可依据权限随时调用所需音像资料数据,系统能及时提供所需介质或视音频信号。
(5)提供多种方式的检索浏览机制。检索要求视音频浏览检索服务,包括全文检索(需增加全文检索服务)、参数检索、智能检索(语意检索)以及组合检索等等。
(6)具有完善的备份功能。整个系统完善的备份功能,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7)具有网络功能。
2.进一步强化资料收集、资料贮存等基本业务功能
广泛收集分散在全省各级台(站)、电影厂,包括编辑、记者、资料员手中的有价值的,即将永久遗失的音像资料和同步播出的音像节目,收集各频道、各频率生产的各类播出节目、素材资料、非播出节目以及与这些音像资料有关的各种资料;收集全局各个节目生产机构的音像节目、素材资料;收集其他各类音像资料和相关资料。以安全、可靠的存储条件为音像资料提供大容量、高质量、能够满足电视节目制作业务要求的存储服务。
3.最大化地盘活现有资产
通过媒资系统的建立,为各频道、各频率、各部门以及全社会提供在线检索服务,为业内人士搭建查询、利用音像资料的信息平台。并向节目制作部门以在线和离线的方式提供音像资料,支持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为广电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服务,使广播电影电视音像资料最大化彰显出核心资产的潜在优势。
根据Discovery、NGC(国家地理)等国际著名内容运营商的经验,针对不同市场,对节目资源进行重组包装是拓展频道的一种有效的运营手段。音像资料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以历史资料为基础,不断地产生增量资产,为各频道、频率提供有力的内容支持。
4.建设一支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
音像资料馆的公益性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我县广播影视工作与其他事业一样,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一段光辉历程,1951年1月建立播音站,1989年6月成立广播电视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广播影视体系,建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传输方式覆盖的广播电视网。
目前,县广播电视局新闻采编播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农村电影放映员共26人,局机关设办公室、音像技术员事业管理股,下辖广播电视台、技术事业管理中心、农村电影发行管理站、电影放映公司4个事业单位,负责全县电视新闻宣传、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农村电影放映、行业管理等工作;县电视台开设有《红河县新闻》《民生在线》《法治红河》《精彩红河》4个自办栏目,每年播出新闻稿件1500条以上;全县建有广播电视“村村通”18072户,全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6400余户。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到2011年底,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4.11%和95.05%。
广播影视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人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主要渠道,成为最普及、最便捷的宣传工具、信息工具和娱乐工具,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我县广播影视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数字化、构建惠及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随着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不断突破,我县也成为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这也是我们广播影视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把广播影视工作融入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大构架中并有所作为,是我县广电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从目前我县广播影视发展现状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数字化建设滞后制约着我县广播影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边远山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率还要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维护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制约着广播影视可持续健康发展;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引进、招录还有待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还要加强;广播影视应急系统还需完善;安全播出还要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我县广播影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我县广播影视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又要结合红河实际;既要践行政治目标,又要满足人民需求。因此,我县广播电视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好喉舌,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构建和谐、凝聚人心、促进发展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紧紧围绕“宣传管理、行业管理、事业发展、产业促进、安全播出”五项基本职能,为全县广播影视事业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县广播影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广播影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全面完善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加大本地自办节目覆盖,州县节目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服务桥头堡建设的能力显著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提高宣传质量,不断增强服务桥头堡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自办电视栏目的质量,增强舆论引导力,积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红河县桥头堡建设、为推动红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外宣力度,加强与州电视台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向外界推介生命红河、绿色红河、和谐红河,让我县滇南侨乡、歌舞之乡、棕榈之乡的“三乡”品牌更加鲜活。
二是努力加快数字化进程,全面加强广播影视传播能力建设。加强新闻宣传内部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发展。
三是进一步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和无线覆盖发射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2012年确保完成480个自然村7773户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任务,同时,巩固和推进村村通建设成果,完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到十二五末,全县基本完成52559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并增加投入建设辖区内13座州县电视节目发射基站,确保户户通用户能收听收看州县广播电视节目;加快推进阿扎河、宝华、浪堤三个乡的无线覆盖发射台建设;2013年完成县城西山公园无线覆盖发射台升级改造。
四是进一步抓好城乡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力争在2015年以前完成一座数字电影院建设。抓好城乡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在确保每年完成1056场公益电影放映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进入社区、校园、企业,努力扩大公益电视覆盖面。三是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公示工作,确保群众真正享受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带来的实惠。
五是加快推进县城新区民族文化产业园的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项目建设。建设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积极向上级申请开办红河县广播电视台民语广播节目。
六是加强管理,确保安全播出,促进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完善技术监测监管体系,做好安全播出技防、物防、人防工作,确保安全播出;加强广播电视广告管理,进一步规范广播电视广告播出行为,查处违规播出广告行为;加强网络视听节目、户外电子显示屏等公共载体广播影视节目播放活动的监管,引导新视听媒体业务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数字技术;影视制作;方向;影响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24-02
数字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直接改变了影视作品的特性,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使影视作品的制作平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正如卡梅隆所说这是一场数字文艺复兴运动。在影视制作中使用数字技术,可以极大地简化影视作品制作工序,在人员分配中,制作者可以将导演、摄影等职能集于一身,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创造思想,将自己的创作意图更好地融入作品,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制作时间,为影视制作者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认为:“我在发展数字技术方面的主要兴趣在于能加快电影制作的过程,从而使我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我的想法。我一直致力于改进我在电影制作方面的能力,因为主要的电影制作过程仍然停留在19世纪。数字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能源,它可以使电影制作人员更富有创造力(无论是在特殊效果还是在后期制作方面)并且使电影制作工作更加轻松。”
1 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发展中的方向
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技术又有不同的分类,只有在其相应的领域内才能实现技术功能的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普及为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还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导演在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3D的影像处理,通过虚拟数字影像,不仅能够实现人们对影视的想象空间,还能降低影视作品的成本投入,同时数字技术还为影视制作带来了便利,如增加了剪贴画修改的灵活度。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大量运用,使一些超高难度及超现实的表演手法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于一些小成本的作品制作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改变了影视制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技术的革新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人力需求,还减少了对外部自然环境的依赖,如震惊世界的第一部3D电影《阿凡达》就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
2)在影视制作数字技术中,影像跟踪与修整也是其发展的重要产物。这种数字技术主要适用于三维数字技术与传统拍摄的共同领域。Mokey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软件,采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完成影视制作的动态抠像,这种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影视制作的时间,是传统技术不能比拟的;
3)使用MatchMoverPro4.0自动化3D追踪工具,不仅能够增强影视原始文件的处理功能,更能加强与三维数字技术的有效利用。近几年这种数字技术在电影、广告中被广泛使用,呈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2 数字技术对影视制作的影响
随着影视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电影行业呈现出百家齐放的现象。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对影视行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的特点、风格、品质的好坏都受到拍摄技术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也呈现出多元化,进入了数字技术时代。
2.1 数字技术贯穿于整个影视制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影视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利用到数字技术,在影视素材,影像储存,影视合成等各个环节都有效地利用了数字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还减少了拍摄成本。
1)在影视素材创作过程中运用到的数字技术主要是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影视镜头中的景物可以由无数个独立拾取、记录和处理的影像元素来合成,以此增加制作者的想象空间,增强创造力。目前大多数影视素材都是先通过拍摄,然后运用专业的采集技术转化成数字素材进行特效加工,甚至有的影视作品整体都是编辑技术创作的。在这些影视素材中又分为不同的种类:静态素材、动态素材、声音素材等;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影视制作中的影视材料的存储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从原来的胶片、磁带存储逐渐转变为了数字硬盘存储技术。目前常见的影视材料存储设备主要有三种:磁存储器、光盘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这些存储技术的普及,极大地减少了影视制作的时间,为影视制作增添了便利;
3)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合成技术在整个制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数字技术的特效手段进行混合处理,主要包含对图像的抠像、叠加等,这些技术手法在卡梅隆的《阿凡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数字技术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内容
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声音向受众传递信息,从而激发受众的情感。影视作品中的图像是影视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的图像获取主要是用摄像机,在加上一些模型技术等,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传统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满足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这些因素的存在迫使影视制作者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融入到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影视作品画面更逼真,模拟环境更真实,而这些都是传统技术难以实现的。
数字技术已经适用于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不仅提高了影视制作的质量,缩短了拍摄时间,减少了拍摄成本,还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全面的发展空间。将大量的影视素材通过专业的数字技术进行后期处理,使制作工作由繁琐变的简单,完善了影视制作的工艺技术,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内容。
2.3 数字技术为影视制作开辟了新道路
上个世纪90年代除美国的几部数字技术的电影大卖外,全球影视行业都处于低迷时期,这更显示出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重要性。目前以3D数字技术为主的影视作品无不大卖,给投资方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在经济利益和信息时代的召唤下,影视制作普遍采用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丰富了人们的创作方式,转变了制作理念,还将影视制作引领上了全新的道路。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影视艺术追求的必然结果。数字技术的运用,让影视制作更加高效、更加灵活简便,同时还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开启了影视制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M].CONTEMPORARY CTNEMA,2003(3).
[2]王孝锦.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3).
[3]李兴亮.关于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冷思考[M].社会科学家,2010(5).
[4]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M].现代传播,2009(2).
[5]苏凡博.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武侠电影特技[M].电影评介,2009(20).
1、 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率很高,接收率难以提升
目前,美国大多数地面电视台已经开播数字频道。截至2005年6月,在209个电视市场中已有1491座地面电视台(其中包括289座公共电视台)开办了数字电视频道,覆盖了99.7%的电视家庭。几大地面电视网的黄金时段节目基本实现高清晰化。截至2004年底,投放市场的数字电视机总量也已达到1610万台,仅2004年一年就向市场投放了720万台。其中,液晶显示的有258万台,等离子显示的有85万台,背投式的有377万台。预计2005年还将有2000万台数字电视机投放市场。尽管如此,真正通过数字调制解调器内置型电视机或使用机顶盒实际收看数字电视节目的视听者不过几百万。大多数人或者通过电视机与DVD、数字录像机的连接收看地面电视台的数字电影频道,或者订购卫星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提供的数字频道。造成美国数字地面电视覆盖率很高而实际接收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传输渠道的制约。美国70%的视听者是通过有线电视网或卫星电视网收看地面电视节目的,在以上渠道转播数字地面电视节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以前,很难有大范围的普及。
数字电视机的制约。尽管投放市场的数字电视机的价格已经降至原来的一半,但平均价格仍在1500美元以上,与模拟电视机相比仍显得很高。生产数字电视机的家电行业与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之间在数字电视机的规格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数字电视机的销售。
未来预期的制约。地面电视台,特别是地方台和非商业台面对巨额的数字化投入,既缺乏资金,更缺乏对未来回报的乐观预期,这严重影响到它们的积极性。
公共媒体的制约。美国公共广电媒体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远不及BBC和MHK,虽然积极推进数字高清节目的播出,但是还没有找到数字时代能够体现公共媒体价值的服务模式和运营体制。因此推动地面电视数字化的作用非常有限。
服务模式的制约。数字地面电视至今还无法提供多频道服务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业务,虽然目前四大地面电视网黄金时段已基本实现高清晰化,但是内容还不是很丰富,短期内还不足以唤起大多数视听者购置数字电视机的欲望。在因特网接入环境、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视听环境不断改善的美国,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多频道节目服务即使可能,对视听者来说,具有多大价值还很难确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业界和政府逐步认识到,仅靠市场机制很难完全实现数字地面电视的普及目标,政府应通过数字普及对策加以引导。为了确保2006年实现数字化转换目标,FCC从2002年起陆续提出了以下对策:
加大推进高清节目的力度。要求已取得数字许可证的地面电视台、有线电视运营商、卫星电视运营商,在开播数字电视的同时,增加播出高清电视等有数字附加值的节目的数量。
改善地面数字电视的有效覆盖。研究制定有线电视运营商、卫星电视运营商义务转播数字地面电视节目的有关法律条款。此举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实现较低成本的有效覆盖。
统一数字电视机的规格。要求家电生产商在13英寸以上电视机中内置数字解调器,2007年之前所有电视机都要实现内置化。并开发能够阻止数字节目非法转录或经因特网流通的标识技术。
放松规制。放松对大众媒介所有权的规制,将1家地面电视台在全美的视听家庭覆盖率的上限提高到45%,将1家地面电视台在大城市拥有电视台数量的上限提高到3座;允许在中等以上规模城市兼营报纸和广播电视。
以上对策在美国国内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抵制,政府同业界围绕数字化而展开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发展到现在,局面仍没有大的改变。FCC主席不得不承认2006年终止地面模拟电视的目标已难以实现,有可能将这一期限推迟到2009年。
2、 卫星数字电视:市场增长很快,寡头垄断支撑
美国的卫星电视市场基本上由直播卫视公司和回声星卫视公司完全垄断,它们是利用通信卫星直接向用户传送数百个专业化频道的数字卫星电视平台运营商。截至2004年6月,两家卫星数字电视平台各拥有1000万以上用户,而每获得1个用户的成本均在6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从每个用户获得的平均收入一般在50-60美元之间。美国的卫星数字电视市场近几年增长很快,已从1998年的869.4万用户增长到2004年6月2316.5万用户,6年里增加了1447万用户。
美国卫星数字电视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容和服务的优化。目前,两大卫星数字电视运营商均向用户提供由多个数字高清频道组成的付费电视节目包,同时还开办了具有选择视听和自动录像功能的多种双向服务以及多种宽带服务。尽管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带动下,美国数字卫星电视业每年都可获得数10亿美元的收入,但由于市场开发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净收益仍很低。为了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数字卫星电视仍需要持续性的巨额投入,目前的高度寡头垄断结构对维持高成本的运营起到了支撑作用。卫星数字电视市场的垄断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根据有关法律,美国的卫星数字电视运营商还承担着转播地方地面电视台节目的义务。截至2004年9月,直播卫视公司和回星公司根据同各大地面电视网的协议,分别在106个市场和149个市场上转播地方电视台的节目。
3、有线数字电视:集中化趋势明显,服务竞争加剧
截至2004年3月,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290万,高速因特网服务的用户达到1730万,有线电话用户达到270万。截至2004年9月,全国共有有线电视系统8869个,有线电视多系统运营商(MSO)有200个以上,此外还有330多个为MSO提供频道内容服务的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截至2004年9月,有线网络的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线电视加入率达到68.1%,有线电视系统的年度总收人达到513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为164.1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2%。
《1996年通信法》放松对跨行业渗透的限制以来,有线电视业界为数字化转换而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每年都有较快增长。投资领域从节目传输服务、高速因特网接人服务、有线电话、IP电话服务到视频点播等综合,范围很广。据有关方面推测,1996年至2004年底的这一段时间,有线电视业用于数字化设备升级改造的投资总额达到950亿美元以上,在同一时期,美国的有线电视传输宽带化也已经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6月,已有2430万个家庭具备了接人数字服务的条件,有9000万用户具备了接人有线宽带服务的条件,同时也具备了接收数字高清节目的条件。
近几年美国有线电视业掀起了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浪潮,产业的集中化趋势非常明显。截至2004年9月,美国排名前10位的MSO拥有的用户总数已经占到有线电视业用户总数的80%。另据2003年的统计,排名前4位MSO的年度总收入占到整个行业总收入的71.2%。规模最大的MSO已拥有29%的市场份额。
美国巨型MSO为应对广电与通信全面融合以及放松规制所带来的跨行业竞争,努力开拓跨媒体、跨行业的新型服务市场。近几年它们在数字有线电视服务、高速数据业务、因特网电话服务上都取得了较高的市场渗透率。目前正在把高清频道作为新的有力武器,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据2005年美国全国广播协会最新信息,传输高清节目信号的有线电视业主已超过400个。一批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如家庭影院、表演时代、麦迪逊广场花园、艺术与娱乐频道、电影精华频道、探索频道等都已开始提供高清节目服务。有线电视业的赢利模式正在走向多元化,这带动了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使收益结构趋于混合化。一批巨型MSO凭借着市场扩张,迅速成为新兴的多渠道影视传输市场(MVPD)上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更加剧了有线数字电视同卫星数字电视在内容和服务上的竞争。
经验和启示
1、推进数字化要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普及战略
广播电视数字化不仅是深刻的技术变革和媒体变革,它还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政府在推动数字化过程中应根据本国的社会价值取向,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美国政府在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过程中所坚持的政策目标是多样性、竞争性、地域性。所谓多样性,就是媒体所传达的思想观点、节目内容、传输渠道、信息来源都应是多元的,而且要保证少数群体、弱势群体对数字媒体的平等使用权、参与权。所谓竞争性,就是要在各类数字媒体之间、各类数字传输渠道之间、各类数字服务之间都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所谓地域性,是指媒体在编播节目时要照顾到不同地域的需求和利益,新闻报道应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地方新闻。
在这一政策目标指导下,美国早在9年前就确立了数字化普及的战略框架。首先,美国《1996年通信法》授权FCC向电视台发放数字电视许可证,并允许电视台使用临时附加频道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其次,FCC于1997年提出了数字电视行动计划,对美国数字电视转换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战略目标:2006年前关闭模拟电视,地面电视台在完成数字电视转换后归还临时使用的模拟电视频段。此举有两个用意,一是通过拍卖回收的部分模拟电视频段,对数字地面电视的转换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提前确定数字电视的转换期限,给视听者和业界一个明确信号,以促进数字化的转换。该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分步走的实施战略,要求在1999年5月1日前,在排名前10位的电视市场中四大地面电视网必须播出数字电视节目,在1999年11月1日前,在排名前11至30位的电视市场中四大地面电视网必须播出数字电视节目。美国排名前10位的电视市场覆盖了30%的电视家庭,排名前30位的电视市场覆盖了53%的电视家庭。
美国把数字化转换成本(包括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方面的投资、数字内容制作与流通方面的投资、家庭数字设备的购置费用等)的可持续回收作为数字化普及战略的重点,并从多个方面加以推进,向视听者提供数字电视服务,提高数字电视机的家庭拥有率,改变人们对数字化的预期,展示数字化对未来收益增长的带动作用。
2、推进数字化要与产业的结构转型相配套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变革,也是产业结构的变革。美国的实践表明,通信网络的宽带化与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相结合,首先引起的是通信业与广播电视业在内容生产、传输方式、信息终端、服务模式、运营主体几个层面上出现的纵向融合。与这一融合趋势相伴随的是,以内容产业、平台产业、网络产业为核心而出现的横向分离趋势(参见图1)。
迄今为止美国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出现的一系列兼并重组,多数是围绕这种纵向融合与横向分离而展开的。种种迹象表明,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正在融入更大的数字多媒体传播产业的发展之中,而正在形成的数字多媒体传播产业又在深层面上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传输价值的分散化(指数字多媒体时代使过去的以地面电视为主体的传播体制向地面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并存的传播体制转变,地面电视的传输功能也被多种媒体所分担,因而传输价值趋于分散),二是内容价值的扩大化(指由于媒介形态、传输渠道日益增多,内容成了被多次使用的稀缺资源,数字内容在多渠道多次流通中获得了新的增值)。这使得数字多媒体产业的市场总价值迅速膨胀,而价值链各个环节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这一阶段,美国的数字卫星电视和数字有线电视产业出现了以横向分离为特征的结构转型,其特点是出现了独立的数字卫星平台运营商和数字有线平台运营商,以及独立的数字卫星节目提供商和数字有线节目提供商。
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这些年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浪潮。纵向一体化多数是通过控股或合作方式,在横向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制作与流通渠道的再次整合,其结果不仅减少了交易成本,而且因为有了对内容制作的控制权,还降低了数字产业链的系统风险。美国MSO与有线电视节目网之间的整合就是典型例证。与此同时,在横向分离的基础上MSO之间也出现了横向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告诉我们,有线电视运营商只有通过更高水平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有可能实现对数字化转换巨额投入的可持续补偿,才有可能为今后的数字多频道服务以及跨媒体、跨行业的服务竞争提供支持。
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认识到,通过产业政策促进这一转型,不仅是数字多媒体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政府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战略目标。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就陆续放松了多个方面的限制,包括对拥有全国性电视台的限制、对同一地区内拥有电视台数量的限制、对兼营广播与电视的限制、对兼营报纸与广播电视的限制、对一定区域内拥有电台数量的限制、对双重网络的限制,有力地促进了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业的整体转型,为广播电视数字化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3、推进数字化离不开内容产业的结构转型
数字多媒体时代出现的传输价值分散化、内容价值扩大化趋势,必然引起内容产业的结构转型。基于这种认识,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通过抑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引导内容产业向新型结构转变,在变革与发展中振兴数字内容产业。
促进与限制并举,优化内容市场结构。美国在上个世纪对广播电视业实行的行为规制和结构规制,都曾对内容产业的发展起到过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行为规制,曾有效抑制了三大地面电视网对电视节目市场和黄金时段的垄断,为节目市场引入了竞争,从而振兴了辛迪加市场,也为节目的多渠道流通奠定了基础。通过结构规制,在一定时期内抑制了资本的过度集中和对市场的过度垄断,保证了舆论和观点的多样性。但是后来,为适应数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客观要求,美国逐步放松了行为规制、结构规制,加强了对节目内容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节目内容的监管。这些举措为多渠道多层次节目流通市场的形成和跨媒体、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了宽松环境,同时也为数字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多样性、优质性提供了保障。
从宽带政策入手,促进平台产业的竞争。FCC从2001年开始陆续提出一系列鼓励竞争、促进多样化的宽带政策,首次根据附加值的大小对各类通信服务市场进行了划分。其中,超越平台的差异,将利用有线电视网提供的高速因特网接人服务与DSL服务一并划入信息服务范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此举的意义在于,为今后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卫星数字平台、有线数字平台、地面数字平台等利用分配网提供信息分配服务的各类运营主体,在宽带环境下提供的服务划定了统一的市场,进而为各类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竞争创造了条件。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市场竞争,才有效抑制了各类平台的瓶颈垄断,并且为形成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多方共同干预.引导新兴市场健康发展。美国新兴的MVPD市场(指进入数字化、融合化、网络化时代以后,在美国出现的以多渠道视频信息分配商为主体的多渠道流通市场,包括有线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多信道多点分配业务、卫星共用天线电视、家用卫星天线、开放式录像系统等多种视频服务。作为新兴的视频内容流通市场,它正在同内容制作市场、网络传输市场一起构成美国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基本框架。)是在产业的纵向融合与横向分离、媒体的纵向与横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出现的数字多媒体内容传输市场,康卡斯特有线电视公司、直播卫视公司、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公司、回声星卫视公司、考克斯有线电视公司等一批巨型媒体,从一开始就成为这一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数字业务用户在MVPD市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截至2004年6月,上述5家公司的数字业务用户总数已达3800万,占各类业务用户总数的62.3%。这说明美国的数字多媒体传播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规模。
但是,这一新兴市场的集中化程度也在迅速提高,为了抑制新兴市场的跨行业过度垄断,政府近几年开始进行限制。一方面将《1992年有线电视消费者保护及竞争法》中限制纵向一体化的有关规则的有效期限延长至2007年10月,积极推进有线电视传输网对MVPD运营商、通信服务运营商、ISP运营商的开放;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及时修改针对纵向、横向兼并的合并审查指导原则。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的共同干预,抑制视频多渠道流通市场的过快集中化趋势,保证传输渠道的多样性。
开发数字内容资源,提高内容流通效率。在美国,最大的数字内容资源是电影,电影正在成为新兴的美国数字娱乐产业的核心资源。为了满足数字娱乐产业对数字电影这一核心资源的巨大需求,促进数字电影产业链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融合,近年来美国的大型制片商一方面利用丰富的库存,将电影胶片低成本地转换为数字高清节目;另一方面正在积极推进电影产业链的数字化,即数字电影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数字电影需要在电影的拍摄、编辑合成、发行、放映各个阶段采用数字设备和技术。目前美国7大制片企业在电影拍摄阶段的数字化比例已达5%,在独立制片企业中这一比例已达30%。在电影编辑合成阶段采用数字设备和技术的比例也已经很高,而在发行、放映阶段采用数字设备和技术的比例还相对较低。
美国正在出现的数字电影产业链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多渠道的并行流通机制,二是多级市场的逐级进入机制。具体来说,由科教机构、行业协会、创作队伍、制作公司、制片商构成的内容生产环节,将其生产的数字化初级产品提供给电影编辑合成环节,经过这一环节转化为可供数字平台使用的各类数字电影软件。再通过各类平台运营商即数字电影院、DVD销售商、数字网络分配商(卫星数字平台、有线数字平台、因特网)、地面电视网中心台、地方电视台,分别向自己的用户提供打包的电影服务,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影多渠道流通机制。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回报,数字电影软件最先进入影院市场赚取首轮票房收入,通常6个月后开始进入DVD销售市场,在8个月后开始进入数字卫星电视和数字有线电视市场,48-60个月后开始进入地面电视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影的多级市场逐级进入机制,也叫视窗战略。正是通过多渠道并行流通机制与多级市场逐级进人机制,才保证了数字电影软件在多级市场上获得多次增值,才有可能在高投入、高风险的数字电影产业实现盈亏平衡。
电影产业实现数字化后,可以通过无缝隙作业使各级产业环节实现一体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影视内容在各类渠道的流通效率,还可以加快电影软件向高清节目的转换速度。因此,尽管难度很大,在巨大商机的诱惑下,美国的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企业仍在积极推动这一转轨。
适应数字时代要求,建立新型影视著作权体制。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数字内容流通量急剧膨胀,客观上要求逐步改变模拟时代单一、分散的影视著作权处理机制。美国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数字千年著作权法》,将数字内容的网络化使用、著作权信息的保护、服务提供商的责任等一系列新问题纳入监管,并积极推进权利处理机制的转型。
目前美国的影视著作权管理正在向以合同为纽带、分级授权、集中处理的方向转变(参见图2)。长期以来,美国发达的辛迪加节目市场为影视内容权利的大规模交易提供了平台,对活跃影视内容流通市场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同一节目可以通过辛迪加市场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多个市场上同时出售,这加快了内容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
进人数字化时代,影视著作权管理体制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有完善的机制,大批专业化的公司很好地发挥着应有作用。二是建立了一次性权利让渡机制。影视制片商通常从商那里一次性取得与影视作品有关的所有权利以及今后的附带权利,并将今后各种可能的权利让渡均写入合同,这就为影视作品的多渠道流通和多次交易(包括向第三者让渡权利)提供了便利。三是平台运营商的集中化处理机制。这一机制把影视内容的网络分配过程变成了影视著作权的处理过程,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
4、推进数字化要依靠新型市场主体和核心服务
在微观层面上推进数字化,必然面临技术升级的高投入、市场开发的高风险、服务竞争的高端化等挑战,只有依靠新型的市场主体和高附加值的核心服务才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新型市场主体支撑数字多媒体产业。经过一系列合纵连横,美国出现了以时代华纳为代表的一批跨行业经营的复合型媒介企业。它们不仅在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领域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和很好的市场业绩,而且在通信、报纸期刊市场等相关市场中也占有很高的份额。它们的年营业额一般都在几十亿至几百亿美元之间,通过跨行业跨媒体经营,较好地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大多已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混合化。这不仅降低了市场风险,也为数字化投资和数字化经营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从发展来看,这批企业很可能成为未来数字多媒体传播产业的骨干力量。
两大核心服务提升数字电视的附加值。美国从一开始就选择数字高清节目作为推进数字化的核心服务,这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是美国拥有极为丰富的电影软件储藏,而这些以35mm胶片方式储藏的软件资源只需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转换成数字高清节目,这在数字化转换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以数字电影产业为龙头的美国数字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为数字高清节目的丰富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尽管数字高清频道要占用整个频带,但它的高清晰画面和优良音质却可以给喜欢电影的美国受众带来新的感受。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仅2004年一年,地面电视网就播出了2500小时的数字高清节目。
多频道服务是在原有频带基础上通过分割使用获得大幅度增值的一种服务模式。在美国,开办数字多频道服务在为视听者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从不断增长的广告市场中获得新的财源。因此美国把多频道服务作为数字化普及阶段的另一项核心服务来推进。目前,数字高清节目不仅成为美国推进地面电视数字化的核心服务模式,而且正在成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推进数字化的有力武器,而多频道服务已经成为推进数字卫星电视、数字有线电视发展的核心服务模式。
多元服务模式体现差异化竞争策略。在美国,多频道化、多媒体化正在引起三大变化:一是重头节目的价格大幅度上涨。1998-2006年8个赛季的全美橄榄球转播权费已经超过176亿美元。在过去20年里,随着美国有线电视系统从2000多个增加到8800多个,每个赛季的转播权费也从5亿美元涨到现在的22亿美元;二是视听的分散化。由于这种分散化,美国三大地面电视网黄金时段的联合视听占有率在过去20年中下降了将近40%;三是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围绕广告市场、数字高清、多频道服务、高级业务的竞争逐渐开始加剧,形成了新的市场竞争结构。在这种状况下,美国的各大地面电视网在全面推进以高清电视为核心的数字电视服务战略的同时,也在实施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美国广播公司、福克斯电视网均采用720p的高清电视制式、480p的标清电视制式,不仅可以支持电视服务,还可与计算机保持很高的兼容性。全国广播公司采用1080i的高清电视制式、480p的标清电视制式,在确保高清晰画面的同时,也为今后开办其它服务提供了可能。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两种制式上均采用隔行扫描方式,体现出追求高画质的差异化竞争战略。
美国的MSO实行以数字多频道服务、高速因特网接入服务为主,高清节目服务、宽带服务、电话服务为辅的数字化服务战略。从付费多频道市场和广告市场上同时获得收益。近几年来在多频道服务方面不断增强同数字卫星电视的竞争实力,在通信服务方面不断增强同电话运营商的竞争实力,特别是在VoIP服务中与电话公司的竞争已经全面展开。
美国的卫星电视平台运营商以付费的数字频道包服务为核心,积极开拓高清电视频道包服务以及面向数字地面电视台的节目分配服务。2003年以来与地方电话公司合作,尝试宽带服务的可能,以图尽快改变收益结构单一、差异化竞争能力不强的状况。
5、推进数字化要与受众的视听方式相适应
数字化的普及最终决定于视听者的实际接收状况,而这一状况又决定于视听者的视听设备状况、视听行为方式以及视听偏好。美国的经验表明,视听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视听行为方式和视听偏好,媒体适应这一状况及时推出新的数字服务,这在数字化普及阶段往往可以带来很好的效果。
在美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数字电视机的销售增长一直不很理想,然而由TiVo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数字录像机在美国的销售却增长迅猛。截至2004年底,数字录像机在美国的家庭普及率仅为6%,但据iSuppli公司预测,2005年内这一数字可望达到15%(1630万个家庭),到2009年可望达到43%(4550万个家庭)。究其原因,新一代数字录像机很好地迎合了视听者的需要,购买了数字录像机就意味着购买了新的视听方式和新的服务。
TiVo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数字录像机具有三种服务功能:1)选择功能。用户只需事先输入喜爱的电影明星的名字,数字录像机会自动录下由这些明星出演的所有节目;2)记忆功能。数字录像机会根据用户的视听履历和视听偏好,向用户推荐备选节目,并显示预定播出时间;3)自动录像功能。设定后可对每日定时播出的节目自动跟踪录像。面对这一市场机遇,美国数字卫星电视运营商―――回声星卫视公司(拥有1100万用户)率先从2005年3月起面向数字录像机用户推出了一项新服务。用户使用附带数字录像机功能的机顶盒不但可录制节目,还可以享受视频点播服务。新一代数字录像机正在使用户的视听行为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开始影响传统的盈利模式。据森林人市调公司(Forester)调查,有59%的数字录像机用户是错时收看节目录像的,这样一来大部分商业广告被有意忽略掉。据统计,数字录像机用户实际看到的商业广告数量只有播出量的46%。随着数字录像机的迅速普及,这种视听方式会对以商业广告为基础的盈利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电视台的节目编播本身也将失去意义。因此,数字录像机服务和市场的走向引起多方关注。
6、推进数字化要建立稳固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美国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不断强化公共服务的保障机制。首先,美国以立法形式规定了数字地面电视的总体服务目标,即坚持以免费方式提供普遍服务,充分利用有限的电波资源,为公共服务提供保障。这意味着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网在数字时代仍然肩负着公共服务的责任。第二,美国一直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网对地方地面电视台数字节目的义务转播,此举旨在为地面电视的公共服务搭建稳固的传输平台和分配网络。第三,继续扶持公共广播电视,鼓励它们制定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战略。公共广播公司、公共电视网、公共电台网是美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主体,它们在数字化普及阶段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公共广电媒体的财政基础非常薄弱,难以承受数字化带来的巨额负担;公共广电媒体还没有确立数字时代的新定位,也没有找到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服务模式。近几年,美国公共广电媒体开始实施以地域信息为中心的多频道服务战略,为了缓解数字化带来的经费压力,正在积极探索图文电视、因特网软件下载、视频点播等付费服务的可能。政府在推动公共媒体自主发展的同时,也在考虑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倾斜,缓解数字化带来的财源紧张状况。
结束语
美国已进入数字化转换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困难的阶段。从政府的角度看,下一步推进数字化必须尽快解决六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