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综合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综合与实践”课的预期效果
“综合与实践”课与传统课堂乃至传统实践课不一样,“综合与实践”课更加重视和强调教育主题的多样化,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多种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个体特性进行保护,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具认知性和挖掘性。课程当中,学生获得了宽泛和自由的学习空间,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掌握学习活动,在谋求自我独立兴趣的导向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开发,而教师则化身为一个完全意义的引导者。
1.综合性
“综合与实践”课应当具备鲜明的综合性,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锻造和培养,这主要表现在:①综合包含知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思考、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②综合各种形式的教学,包含多媒体教学、合作式教学、提问教学、小组教学等,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环节的趣味性;③综合了多种教学目标,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只是最为基本的,关键还在于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2.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课其主旨便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汲取知识,在行动中感知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作为”,而应当是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通过手脑结合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这是一种科学而且性价比高的实践过程。
3.开放性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综合与实践”课更加开放。首先,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且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课堂形式,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很难产生排斥感和疲劳感;其次,它拥有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内容,答案没有固定性,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推断能力,而解答问题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更加灵活,正好符合小学生异想天开、纯真活泼的天性。
二、“综合与实践”课内容的设计
1.拓展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借此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确定具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例如,能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一定为0,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之后,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可以为学生出一道题:1×2×3×4×5×……×
98×99×100的积的末尾零的个数?很明显,这个问题与上面的教学主题相对应,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拓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帮助学生探究了更具有价值的主题。
2.情境教学
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可以设定特定的超市购物的场景。在活动开始的时候,让顾客自行选择商品,然后告诉顾客,现在巧克力在进行优惠活动,优惠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买一包巧克力优惠六元人民币,第二种每包巧克力价格19.2元,买两包赠一包,然后让顾客选择比较优惠的购买方式,这时顾客就会快速地计算优惠的价值,选择合理的优惠方式。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既使学生在浓厚的欢乐氛围中度过,同时还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
3.开放教学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学习的开放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去尝试认识社会,在情感中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在2011年的春节,小明将三万元存入了银行,定期为三年,在存款到期的前一个星期,小明的母亲突发急症住院进行治疗,这使得急需用钱的小明非常为难,所以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想办法,解决住院费的问题。这时,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了许多方法,在归纳出这几种方法之后,最后学生和教师再一起讨论,找到最合理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们将课本中的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还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利息的有关知识。
三、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虽然在“综合与实践”课中完全处于指导者和旁观者的地位,但无可厚非的是,教师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课堂中灌输何种理念,以及达到何种效果,都与教师能力直接挂钩。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将会对该课堂的实施和研究提供充足保障。一方面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课堂的设计和安排,对知识和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特点的掌握和开发,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等。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要让课外“综合与实践”拥有可行之机。
2.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学校方面,通过对网络工具(QQ、邮箱、视频等)的运用,将“综合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和教育优势传达给社会,初步博得社会特别是家长的认同之后,广泛地汲取外界意见和建议,以之作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革新的参考。班级方面,建立起以班级为主题的统一通信平台,如论坛、讨论群、微信群等,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外实践当中,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家长也能够一目了然。
3.改革既有教学制度
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机制的改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借此推动“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和升华。评价标准大致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是对“综合与实践”课开展现状的评价,即考评教师是否转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而采纳了新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既定理念;第二阶层是对开展结果的评价,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该教学模式,是否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第三阶层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评价,主要是查看是否积累了一阶段的教育经验,是否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启发,并能够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革新。
四、总结
“综合与实践”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下的创新举措,它的产生与发展均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从现实角度看来,唯有推行“综合与实践”口号,才能够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学生的个体特点,创设出更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需理性地认识到该项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综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点,发挥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循序渐进地研究和探知教育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龚晓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1).
[2]刘 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索及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03).
[3]王秋菊.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之综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7).
[4]李秀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4(03).
关键词:兴趣;自主探索;生活;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90-01
数学,传统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是前人总结出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的传授。而今日的数学却完全刷新了人的观念,呈现在课堂中的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注重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一种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使当今的数学课堂更具活力、更具魅力
正因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全新领域的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就会感到非常困惑,不知该如何教。近几年,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积累了一些教学实践经验,下面我将结合课例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牢固。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接受一定的课本数学知识后已不满足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的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它比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此我们开展了“计算能力我最强”“我是数学小法官”“我会解决问题”等活动,同时通过开设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稳定而有效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内部动机,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二、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熊分饼的情景,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这里我们的教师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
三、培养调查、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数字与信息》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与数字有关的信息,在上课时让学生一一汇报,学生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激烈。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校的教师设计了计算新建镇中心幼儿园草坪面积的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观察地形,实地测量,课上再来研究、探讨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在活动中 轻松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突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下数学教材有《摆一摆,想一想》实践活动课,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用孙悟空、猪八戒贴智慧果在数位表上比大小的故事导入,从而引发出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数不同的数这一小组合作探究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前准备一些画有数位表和汇总表的纸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巩固数位及数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学生在摆圆片的过程中,教师还随时提示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尝试找出各种不同的规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激励。课堂随着学生火热的探索而精彩。
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现代信息技术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在实践与综合运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运用好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校园资源、生活素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堂、校园和校外等多层面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1.应散发“语文味”的独特芬芳。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其他学科知识介入的目的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努力体现母语文化,有意渗入文化内涵,可以说“母语文化”是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特色”的关键。任何“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都是背离其学科性质的。
2.应凸显“综合”的基本特征。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主要指:(1)语文学科内部的综合。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要善于挖掘活动主题可能涉及到的跨学科的内容,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3)学习方式的综合。综合性学习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4)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综合。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应激发“主体”的兴趣和动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学习,而是生活化、个性化、自主化的语文学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的需要、兴趣、动机置于核心地位,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获得成功体验。
4.应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要注重以下五点:(1)注重实践的体验性。要特别“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和升华。(2)注重实践的参与性。在实践中应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即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地投入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彼此之间尊重、理解和宽容,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3)注重实践的开放性。实践的内容应具有开放性,或来源于课本,或来源于生活实际,或来源于社会问题。同时,实践的时空、组织的形式、指导的方式都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4)注重实践的多样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内容以及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5)注重实践的应用性。实践过程中,应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建立“学”和“用”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主题”为核心,以“单元”为架构,以“综合”为取向,突出重点,加强整合,使综合性学习能洋溢时代气息,充满童真童趣,蕴含人文精神。
1.节庆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蕴含着巨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比如节庆资源本身包含着大量的语言素材,有诗歌、传说、对联等;节庆活动是中国家庭重要的文化礼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近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了当地的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名贵特产、传统文化等。教师可因地制宜,设计“体验家乡民俗”“走近家乡名人”“我爱家乡小吃”“在家乡游戏中快乐成长”等主题活动,把语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实践、体验,从而增进对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淀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3.自然文化。自然奇妙无穷,热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为此,我们设计了“在大自然中深呼吸”“和春天有约”“夏之乐”“秋之思”“冰雪节”等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一年四季变化的脚步,更感受不同季节的不同意蕴。
4.时代文化。时代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成为儿童物质和精神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倾听时代的声音,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气息。我们设计了“舞动的北京”“我伴神五去翱翔”“走进广告语”“享受短信文化”等主题。这些主题都源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扣住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点,并与时代文化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从中习得鲜活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学习活动:伸展儿童的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活动机会,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伸展他们的灵性。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活动的方法,同时引导他们在新的语文实践中自如运用这些方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学习活动有以下几种:
1.体验式学习活动。这是一种主体性的认识和反思性的实践活动,通过角色转换、观察、想象等体验性活动,达到对事物、行为、情感的内省体察,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个性。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我爱蔬菜娃娃”中扮演蔬菜娃娃,进行自我介绍;在“秋叶飘飘”中观察落叶,制作落叶贴画,想象有趣的童话故事;在“童心在游戏中放飞”中体验乡土游戏带来的快乐……通过这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多元感悟,综合性学习就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
2.合作式学习活动。它是综合性学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交流、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等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之后,我们组织了“聆听自然的声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内容:(1)各小组选择一个喜欢的地方进行观察、欣赏,用摄像机、照相机、画笔等记录下大自然美丽的画面,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2)各小组选择描写、赞美自然的诗歌、美文,排练、展示;(3)小组合作植一株树、一棵花,并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4)组内成员共同搜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完成研究报告,同时写一份倡议书。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实现了知识的融合,思维的碰撞。
3.探究式学习活动。活动中,我们努力为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而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在“大自然的语言”主题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自然物会有什么语言?”然后引导他们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并将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加以整理,形成自已的观点,写成研究报告,组织报告会。学生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4.创造式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体验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比如,开展“童心在游戏中放飞”主题活动中,在学生了解传统游戏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新游戏,并为新游戏写说明书。又如,在“走进桥的世界”主题活动时,让学生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桥,并展示自己创作设计的作品,讲解设计意图。这些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集合多个科目于一身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际动手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大大拓宽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位科任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下面我们谈谈作为数学教师对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看法:
一、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往往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建立在生活体验之上去动手操作和研究,探寻知识的源头及本质,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体验,获取必须的知识。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P110-111)《绘制平面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通过实践能够明确一张平面图所包含的基本要素,能够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距离。能够从实践中了解绘平面图的基本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团结,合作交流等优良品质。教学设计如下:
1.小组合作,让学生4~6人一组,合理分工,实地考察,其中2~3人测量,1~2人记录,有人检查并确认实际测量需要与每个人合作其他,测量数据记录在数据记录表中。
2.指导学生在教科书第111页上绘制所选区域的平面图。在组中,选择比例,讨论其合理性,并计算地图上的距离。根据地图上计算出的距离数据,让学员根据组中所选择的平面形状,位置关系,绘制在课本第111页上,并进行交流,评估和更正。
3.展示交流经验。要求小组展示所绘制的平面图,并说出地点或建筑物,以及绘图过程,并介绍选定的比例尺,为什么选择这个比例尺。让学生从方向,位置和规模选择等方面进行互动评论。在自己的意见中,在合理的修正的基础上并对此进行体会。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场所,更是个发展学生数学观、学习观的地方,在知识框架和能力框架的交融处,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也是本部分教学应当侧重的地方。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得出初步结论,再通过合作交流,审视自己的出发点,分辨自己的探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的合理性和价值,以便为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110-111)《互联网的普及》这探究活动的开展时,我们完完全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主调查,从实际出发得出结论,通过调查,整理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百分率的认识。
关于调查方案的设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要知道我们班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率就要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上网的有多少人?同学们可以从小组成员出发进行问卷调查再扩大到班级,全校或者是自己生活动的小区,最后进行数据统计。
(一)分组设计统计表
要求:自己设计统计表,统计出本小组的上网人数。
小组之间交流设计统计表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评出最佳统计表。
(二)学生分组统计
利用刚才评选出的最佳统计表统计本小组的情况,并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情况统计
讨论:怎样在小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学生上网人数统计?
最后汇总全班统计数据。
三、注重学生实践的趣味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改的行列,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不断探索, 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深深地认识到:新的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已成为了新课改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整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当前,我们农村小学也已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根据实际情况看,虽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暴露出的许多想象值得我们思考。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1.自主活动放任自流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学习者的自主选择,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但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自主活动,都是“放鸭子”式的放任自流。
2.合作未形成合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团队合作和社会合作。但目前农村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却是分散作战,未形成合力。
较好的做法是:首先,师生共同商讨活动规则与要求。其次,各小组商量计划,分配任务,再次交流分配任务方法的优劣。这样在小组合作中有分工,有方法,有任务,有规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意识。
3.实践活动中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
从学生的学习的能力、水平和习惯来看,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和个体上的差异。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的,他们对在寻找答案时能逐渐发现问题感到很有成就感。
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几点思考
1.重视素材性课程资源,生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课程资源存在的不平衡使农村小学无力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因此要重视素材性课程资源,特别是要重视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就我们教学点而言每所学校虽然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资料也很缺乏,但缺乏的不仅是一些硬件,真正缺乏的是对素材性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知识与能力。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不唯书,要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充分关注“三农”优势,立足于农村的环境和农村学生的生活来源开发课程资源。农村的大自然美景,农村的劳动,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风土人情,都可以作为主题活动来开展。比如 “农村留守子女研究”、 “农民负担调查”等。
2.加强对学生合作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任务分工、资源共享、过程成果进行有效的安排,使小组合作有规划,有分工,又有协作。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所处农村的环境和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要探究的主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主题。并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审视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作相应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成果展现方式,落实活动的价值。
3.指导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很快进入探究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如何指导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很快进入探究角色,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是影响探究性学习的难题。教师首先要提供所要发生的情境材料,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育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要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协调关系,创造实践性学习的良好外部环境,了解探究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交流探究成果阶段,要耐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出真切体验,交流探究方法,帮助积累经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探究潜能,提高探究热情,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目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虽然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能保证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版块的教学,但有的老师认识不足,理解偏颇;有的老师则认为无足轻重,反正不是考试的内容,教学的随意性很大。从教师和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前不准备或准备不充分;二是上课“穿新鞋、走老路”,或课程内容未能全部完成;三是课后应用延伸没有实效。
在这种情况下,本人认真学习“综合与实践”的理论知识,以课改为载体,立足课堂,大胆探索。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综合与实践”教学三部曲。
第一步:课前有“备”而来
课前的“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的准备,二是学生课前的准备。教师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首先主要是教师的备课,只要教师将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设计好以后,才能根据设计实施调查或准备教具等,才能具体安排学生在课前要准备些什么?如何准备?而实践活动课由于与不同的学习领域相关,活动目的不同,所以在活动形式的设计上,活动过程的组织上也有区别。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如《掷一掷》与“统计与概率”领域有关。这类课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统计等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时,可通过师生比赛、同桌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体验和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地用到画“正”字收集数据、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呈现数据等统计知识以及有关“组合”的知识。这不仅使学生综合应用统计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方法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
第二步:课中收放自如
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体是学生,实践的地点是教室或社会,实践的内容是现实的或模拟的数学现象,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带有明显的开放性。所以,在实践活动过程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台旨自由驾驭课堂,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力求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全心身地投入课堂,不开小差,思想不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后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收获,都有学习的快乐,这样才能真正构筑一个高效的课堂。
例如,我发送学生通过书籍、报刊、网络,以及民间故事,搜集包含有数学问题的故事。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组织大家进行交流。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每位同学在小组内讲一个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其次是全班交流:每组选出一个典型故事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全班交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纷纷汇报结果。从学生汇报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收集的资料丰富,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而且同伴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补充,使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实践探索环节,组织学生对“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进行实验。首先提出问题:狄多公主是怎样利用这块牛皮的呢?她圈出了怎样的一块地?然后学生进行实验:用一小张长方形纸来试验一下,看能圈出多大的面积?学生通过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最后谈一谈对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有什么思考?无须教师多说,学生在实验和思考中有了新的见解和创意,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自觉地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思考环节,我抛出一些来自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怎么解决呢?如:农民用圆柱形谷仓来堆放更多的粮食,这是为什么?全班同学很快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设计策略方法,还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找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步:课后应用延伸
从数学的“学”和“用”两方面看,一般数学课的任务是“学数学”,而数学实践活动的任务主要是“用数学”,是在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意识,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灵活运用课内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课程设计;活动主题
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其实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内容也很多,主题内容的选取应当十分广泛。一切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探究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教材”的新形态课程,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发挥本校资源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
一、主题活动的目标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孩子的发展为着眼点,要用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创造,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在活动目标的选择上,主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考虑以下因素:
1.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整个课程活动的主体,但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因此教师在主题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选择与其水平相适应的任务或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体现学生的兴趣、需要,使学习的主题符合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例如,针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垃圾多的现象,我们科组的教师共同探讨并与个别学生、清洁工谈话,对校内外垃圾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析,科组拟定以“身边生活垃圾(学校、家庭、社区)情况调查”为共同主题,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将选择人数最多的一个作为学习的主题。这种方式既让主题W习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照顾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2.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注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因此,在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活动情境,恰当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使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在开展“剪纸”这一活动主题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剪纸方式有很多种,引发了对剪纸的探究;提出问题:广式剪纸是怎么样的;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民间剪纸艺人,形成研究报告,继而与同伴分享交流成果。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但体验主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活动中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还传承了剪纸艺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手脑脚并用,做到知行统一,并用习得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体而言,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学生灵活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主题活动的内容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中,是一种“活页资源”,主题的确立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根据学校所在环境的特色来选择和确立反映学校特色的活动主题。
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
陶行知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本身就是重要而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主动认识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社区的资源让学生认识生活和社会。我们的社区有个“广东省农民工博物馆”,我们利用这个资源开展“走近农民工”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中了解农民工发展史和贡献史。感受农民工的工作之艰辛,认识他们对城市建设的伟大贡献,从而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学会尊重父母的劳动,尊重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让学生关注、认识、了解祖国的现状,从而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振兴祖国的责任感。例如,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我们利用学校附近的白云山为探究基地,开展主题活动“我爱白云山”,学生拟定如何保护白云山的计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保护身边的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能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可将传统节假日、历史名人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掘的内容,这样一是调动学生认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兴趣,知晓传统、继承传统;二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文化的氛围中去感受与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应结合地域、校情、学情特点,在深入分析学校师资力量及小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整合校本课程资源。例如我们科组会利用社区的资源:如本地宗祠狮龙文化、清明祭先烈等探究、传承历史文化,让学生在考察体验、探究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技能。
3.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科学探索的能力
中国的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远不如西方,何故?是学习氛围不浓厚,缺乏探索科学的热情和与之匹配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迫在眉睫。因此,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必然会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开展“变废为宝齐创造”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学生小组内确定打算利用废旧物制作与设计的作品后,自主收集废旧物品、搜集资料、动手设计制作、撰写作品说明等活动,通过活动知道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用途,更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同时学生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感受和技能,培养了从事技术活动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主题活动的评价与延伸
1.评价多元
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维度的多元化。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体验者与合作者,学生同伴、教师、家长、活动的参与者均可参与评价。评价的维度是多元的,不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单一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要把评价放到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小学生的评价,更是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注重内容多样、形式多样,不强调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进步。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这种多元的、形成性的评价也是对合理科学评价的一种呼吁。
2.注重过程
主题活动评价应该真实、全面,既要反映出学生参与主题活动实施的全过程(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也要切实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合作精神以及^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小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对其的评价必须是发展性的,无论活动的结果如何,只要学生跟过去的自己比较进步了,跟同伴比较也进步了,在整个活动过程获得了切实的经验和体会,那么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通过营造学生自我反思的氛围,鼓励学生发现自我、欣赏自我和包容他人等。
3.主题活动的延伸
完成一个主题活动后,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受研究主题的启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就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对于学生课后产生的新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并指导学生去继续探究。例如在“我的零花钱我做主”这一主题活动完成后,学生分析了自己的零花钱使用是否合理,并提出了合理的理财方案。但对于各自制定的理财方案是否合理,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这时教师可把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向学生提出“对自己制定的理财方案进行验证”的活动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也是一门充满活力的课程。它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虽然已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但其在具体设计、实施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上,我们要从生本理念出发,明确主题的目标选择,优化内容,拓宽实践领域,科学合理评价,这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才有望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顾艳艳.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定位浅谈[J].吉林教育(学术版),2002(1).
[2]王金平.如何开发与利用家乡的课程资源[J].新课程(中旬),2010(3).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状;策略
数学随着科技信息的进步已成为一门广泛应用的学科,它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科技、信息科技和经济学等领域。它逻辑性强,可以培养学生的发展创造能力。但老师对数学的“应试教育”让我国的数学课程比较偏向于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讲课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相关联。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要加强数学在实践应用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现状
1.小学数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
以前,大部分教师在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上认为小学生年纪小,
初步接触数学,增设“实践与综合应用”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价值不大。随着学校对新课程的理念的灌输与加强,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实践与综合应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发展意义,小学数学教师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导,小学教师对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可和重视程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小学教师只是按照书本传授数学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死记硬背,没有实效。
2.目前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情况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先了解学生,要详细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生活经验等方面,再分析和设计该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目前各个学校只有一少部分数学教师会在课前精心准备和设计“实践和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为了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上为实践活动做充分的准备,认真分析考虑学生情况和教材,积极创造学习条件,以开放的思维,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走出课本、走入生活,深刻体会数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的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帮助学生对学习知识综合应用的,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沟通交流解决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发挥自己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出自主参与的机会,切实地考虑到学生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让学生自己体验并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比较强调综合性,所以此学习内容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知识,与数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1.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
教育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有益的人才。小学数学是每一位学生学习发展中的一门学科,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用到,就会比较容易被遗忘,但是如果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或习惯就会记忆深刻,不容易被遗忘。开展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为了通过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学习知识的应用能力,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根据教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2.要结合教材,把握适合小学生的实践活动
根据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有目标地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选择简单易操作的实践活动。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同时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操作水平,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
学生感觉到亲切。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就会造成学生对活动认知困难,大大降低活动教学的作用。
3.要优化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活动形式
要向学生大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改变旧的学习方式,书本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在实践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打开视野,开展更为广阔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模拟情景和现实结合中提高学习兴趣。实践活动也不必在一节课就完成,可以几天或者一周,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可以多想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
题的方法。实践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一成不变的活动方式会让小学生很快就感到厌倦,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吸引小
学生。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中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置,再以开发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好的操作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小创造家。
参考文献:
[1]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十大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2010(09).
[2]吴丽凤.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3]褚剑敏.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之我见[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