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盆底肌的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 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伤时引起的脊髓休克,运动反射受到抑制膀胱松弛,出现充溢性尿失禁。[1]此期患者因排尿力不足,致大量残余尿,而长期留置导尿也是造成膀胱上行感染的因素,为了使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我们对此类病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膀胱管理,实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以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的行成,早日恢复膀胱功能,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2-6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脊髓损伤平面与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康复组则给予:(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2】。测定残余尿量。(2)清洁间歇导尿:根据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制定间歇导尿的频次,4-6h导尿一次,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当残余尿量小于80ml时,停止导尿。(3)膀胱再训练: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刺激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牵拉、挤压(茎)或用手刺激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②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③牵张训练:对盆底肌痉挛的患者,先缓慢牵张使盆底肌放松,采用valsalva屏气法排空膀胱。④盆底肌训练:对盆底肌尚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者,指导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括约肌),每次收缩5-10s,重复10-20次/组,每日3组。配合呼吸训练,吸气时收缩周围肌肉,维持5-10s,呼气时放松。两组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及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评价标准
2.1.1残余尿量的检测 患者可自行排尿后,根据残余尿量判断膀胱功能,方法:(1)测定前可嘱患者饮水500ML;(2)患者取坐位,一种是膀胱采取耻骨上敲打法,另一种是膀胱采取手压法使膀胱尽量排出尿液;(3)排尿后立即导尿,记录膀胱内残余尿量。
2. 1.2膀胱功能的判定 (1)残余尿量小于80ML,膀胱功能满意为1级;(2)残余尿量80-50ML,膀胱功能较满意为2级;(3)残余尿量超过150ML,膀胱功能差为3级。这种评估必须膀胱容量〉200ML才可靠。
2.2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 见表1
2.3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见表2
从表2看: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
3 讨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康复组发生尿路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康复组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特别是进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使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形成,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压力,满足了患者的自尊需求,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进行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方法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03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妇产科所接收的8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进行随机分配,包括行专业系统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及产后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以及仅仅进行普通的健康知识及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并在产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查看盆地功能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 产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的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及以上例数为35人,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等各方面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与改善作用,而且可以明显减少产妇的尿失禁现象,降低了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
[
关键词 ] 护理干预措施;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036-02
当前,越来越多产妇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此疾病现已引起社会及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可以说,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妇女的生活质量,现有许多报道指出,适当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将有可能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促进其康复,笔者结合多年的妇产科临床经验,针对本院的80例初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下面将就此展开论述,现将研究报道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妇产科2012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产后6周在我院进行复查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22~36岁,孕周为37~42周,均为单胎产妇,且全未出现妊娠合并症、急性、慢性传染病。医务人员根据产妇的自身意愿,将其随机分为40例观察组与40例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健康状况等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及饮食常规护理干预 ①对这两组产妇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尤其注重对产妇进行盆底肌保护的健康教育,例如在产后一个月内应当多加休息,避免劳累,禁止盆浴,在两个月内禁止同房等,避免在产褥期出现感染。另外,必须向产妇说明在产后应当避免负重,尽量不要久坐或就蹲,避免过度增加腹压。
②对这两组产妇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在产后多食用蔬果,健康饮食,尤其禁止喝酒、抽烟、饮用浓茶、咖啡及其他辛辣食物。
1.2.2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干预措施 依据观察组产妇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护理治疗方案。盆底肌锻炼方法:作缩进动作,每次时间≥3 s,之后放松。持续15~30 min,2~3次/d电刺激法:电刺激强度必须检查以患者耐受,感知不到疼痛为前提。
1.3观察指标
于产后3个月测定2组产妇盆底肌肉张力(0~5级,级别愈高,表示恢复效果愈好),问卷调查其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等,POP-Q评分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测试评分情况比较,可以明显发现观察3级及以上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n)
2.2 两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2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如表2。
表2 两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n(%)]
3讨论
根据临床资料表明,当前我国的已婚育女性中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产妇在产后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状况,这是由于患者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出现缺陷、损伤,最后引起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关于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有Kegel盆底肌训练、阴道哑铃、电刺激、生物反馈等,但鉴于以上医疗护理器械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应用的现实,本文针对观察组进行盆底肌评估,并进行盆底肌锻炼,加以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进行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仅是进行普通的产后健康教育及常规的康复护理。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盆底肌评估加盆底肌锻炼,辅助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的观察组产后3个月随访盆底肌级别≥3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疗法对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产后6周以后的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盆底肌肉的针对性训练,能够减轻轻度及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对因生育引起的各种尿失禁疗效显著,阴道紧缩度增强,性生活质量提高,腰背痛症状减轻,因此可以据此制定盆底肌治疗个性方案,借助电刺激疗法和常见的康复巩固训练,在基层医院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杨继忠,刘静华,蒋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17):124-125.
[2] 苏曰华,刘萍,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446-447.
[3] 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25):13-14.
[4] 易念华,刘海意,乔福元,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5):361-363.
[5] 高原,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8),936-939.
[6] 邓海英,刘芬,胡建梅.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9):24-27.
[7] 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793-794.
[8] 邓海英,胡建梅,刘芬,等.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9):601-602.
[9] 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3.
[10] 符白玲,邓惠贞,罗燕琴,等.盆底肌肉康复器预防早期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杂志,2009,7(7):1911-1912.
[11] 王凤珍,张虹霞.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作用的分析[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8.
[12] 邓晓云,张海燕,吴秀娜.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技术应用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12):627-628.
[13] 丁立新.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239例临床疗效分析及意义[J].临床医学,2012(7):7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41.5岁,其中颈段脊髓损伤12例;胸腰段脊髓损伤7例;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1例,经CT及MRI或手术探查证实脊髓损伤,手术治疗17例,非手术治疗3例。留置导管时间最长563天,最短15天。
1.2 训练方法
1.2.1留置导尿期的训练
留置导尿初期3天内持续引流,使膀胱保持空虚状态,避免膀胱肌肉在无张力状态下牵拉和疲劳。3天后夹管,输液者每2小时1次,不输液者每4小时1次,夜间可延长到6小时。每次前由患者及家属主动触摸下腹部,了解膀胱充盈情况,时提醒患者有意识的参与排尿,使其产生排尿感和空虚感,后记录尿量,保证每次尿量300~500ml,以逐步建立按照膀胱容量进行的机制。同时指导患者识别骨盆肌肉,并通过锻炼加强它们的力量。方法为:对于后骨盆肌肉可指导患者想象正在中止排便而收紧肌做提肛走动作,对于前骨盆底肌可指导患者想象正在中止排尿而收紧肌做提肛动作,每次肌肉收缩10秒,放松10秒,重复20~30次,每天练习3组,必须注意收缩时不是腹部肌肉。留置尿管2~3周后,排除尿管进行手法排尿,不能排出者继续留置尿管,2~3周更换尿管。发现尿管周围有尿液流出者,说明膀胱已建立反射,可拔除尿管。
1.2.2手法排尿期的训练
手法排尿的方法为:膀胱充盈后,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一手摊放脐下,另一手心放于其手背之上,朝着盆骨弓的方向用力向下、向里挤压直至没有尿排出,松手待几分钟,再重复3~5次,力求将尿液排尽,残余尿小于100 ml。每次操作始终在患者视线内,诱导患者建立排尿意识,并指导患者自我按摩体会膀胱收缩感,直至由患者完全自我按摩排尿。并教会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用力收缩腹部肌肉,配合排尿,直至排尿结束。如病情许可,尽量采取半坐卧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者才能进行手法排尿:①肾功能正常无膀胱输尿管反流;②尿液镜检≤10WBC/HPF;③无发热;④无持续菌尿再现。[1]
1.2.3反射性排尿的训练
经过以上步骤的训练,大部分患者可自行排尿,但它不受大脑支配,因此必须将排尿训练成一个条件反射,即在患者身体寻找一个能引起排尿的扳机点,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建立反射性膀胱。膀胱充盈后,轻叩患者下腹部、皮肤、体部或会,以寻找引起排尿动作的部位,每次排尿动作须重复2~3次,力求将尿液排尽。
1.3控制水份摄取及尿量
每小时饮水量100cc~150cc是包括饮水及主食、汤类、水果各含水总量,此饮水量可因应天气热、出汗多而需略为增加;维持每4小时理想尿量350cc~400cc,因为此容量易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若尿量小于300cc不易诱尿自解,因不易引起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膀胱总容量(诱尿自解量+导尿量)绝对不可超过500cc,因膀胱过度膨胀会破坏膀胱壁的肌肉纤维与神经组织,而太少的尿量无法充分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淀物,如此易造成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所以每天的尿量最好有1500cc~2000cc。
1.4诱尿方式
依损伤部位而有不同的方式,分为敲尿与压尿,荐髓第二节以上损伤者,其排尿反射弧功能完整,一般可利用敲击法刺激反射,让膀胱收缩排尿,敲击部位通常是在膀胱上直接轻敲(位置在肚脐下方的小腹),有些人作腰背或尾椎处敲击引发反射,其他有改变姿势来刺激反射,那一个方法能较易反射应由脊髓朋友自己尝试摸索;又因反射的关,尿道括约肌也同时紧张,此时可用手指撑括约肌以利排尿。损伤部位在第二至第四荐髓者,需利用外加压力协助排尿,其压尿方式通常以双叠掌直接在膀胱上朝耻骨方向拖压,每次施压时,速度宜缓且持久约30秒以上。压尿时可并用憋气法 (但胸髓第六以上损伤者小心使用,易引起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有心病者亦不宜使用)、坐姿或上身前倾等方式增加腹压,另外可利用束腹带协助压尿。有些不典型膀胱可以压尿与敲尿两者合用。
2结果
20例患者经过训练,在3周内拔管者5例,25~54天拔管者15例。16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手法排尿者3例,伴有尿失禁者1例,需配合假性导尿。
3讨论
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是由于脊髓内有关的排尿中枢或脊髓神经通路受到损害,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失去正常神经控制而发生尿潴留。利用留置尿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哈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而达到接近生理的状态,可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这是截瘫患者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的基础。[2]手法排尿可使患者早期排除尿管,其按摩、按压训练可促使反射性膀胱的早期形成,并且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的信心。
4注意事项
脊髓第二节以上损伤者的膀胱障碍又名痉挛型神经性膀胱,损伤部位在第二至第四荐髓者的膀胱障碍又名弛型神经性膀胱。痉挛型神经性膀胱因大脑抑制丧失及反射作用,膀胱易产生持续收缩而变小,膀胱内压变大,因而容易产生渗尿情形,因此脊髓朋友平时仍需使用尿套、尿布或小便收集器;痉挛型神经性膀胱也可能发生逼尿肌、外括约肌的不协调,此时如果运用刺激反射,易引起膀胱内压变大外括约肌紧缩,而产生尿液由输尿管逆流至肾脏,继而发生水肾,此类脊髓朋友不能使用敲尿方式训练,而应采直接定时短导排尿,如果膀胱压力仍持续偏高产生逆流时应考虑外括约肌切开术,减轻尿道阻塞以保全肾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