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作为“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城市”之一,认真贯彻国家、省三绿工程办公室“关于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有关具体情况和今年工作重点作简要汇报:
一、**市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情况的介绍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认真做好宣传月工作,市政府和市三绿工程办公室高度重视,制定下发了《**市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市关于开展清仓查库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多次召开协调会,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做好三绿宣传月工作。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一是集中开展清仓查库活动,净化食品市场。组织商务、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节日市场检查力度,对清查出的有问题的商品,一律撤柜封存。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20**年12月26日,按照统一部署,“省暨**市三绿工程咨询日活动”在市府广场举行,省、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部分企业开展市场准入、安全检测、合理膳食、绿色市场认证、放心品牌推荐等相关知识的咨询和宣传;印发了“三绿工程百问”、“安全消费指南”等宣传资料万余份,摆放了40余块宣传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的画板,还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同时,我们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电视台新闻频道从2月15日至18日连续4天播放了**市三绿办改编制作的三绿工程专题宣传片,宣传介绍我市的三绿工作;我们还编印了《绿色消费指南》,翻印了《三绿工程百问》等资料,广泛发放,并在**商务信息网上开辟《绿色消费》专栏,系列介绍绿色消费知识等。据不完全统计,宣传月期间,通过各类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单位播发我市的三绿新闻不下五十次。
三是抓好创绿示范店的考核验收,树立绿色消费的典范。
宣传月活动期间,市三绿工程办公室还组织办公室成员对参加申报的金满楼、蜀王、江南春等共5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进行了考核和验收,授予23家企业的36个门店“20**年度**市创绿色餐饮示范店”称号,为餐饮企业树立绿色消费的典范。
四是加强了绿色通道的开辟工作
在已有的2条省际通道、3条市际通道的基础上,市公安、交通部门又出台了新的扶持办法,对农副产品运输车辆制作了《三绿工程运输通行证》,并在行政服务中心公开受理,积极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开展畅销品牌推荐活动,大力宣传优质食品。结合正在开展的**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活动,我们组织专家库的专家对申报供应商的企业和品种的资质进行认定,首批对申报的25家企业单位给予了**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供应商资质,并大力开展向消费者推荐活动。对其中获无公害认定或知名名牌称号的16个企业的19个品种向国家、省三绿办作了推荐。
六是启动了创建**市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活动
为推动绿色市场的培育,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gB/T19221-20**),以经营农副产品的超市为起点,在全市经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市场开展创建“**市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的活动。确定了家乐福**长江店、好又多望江路店、合家福购物广场、红府超市舒城路店等4家超市首批进行试点工作。
通过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我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理念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绿氛围日趋浓郁。
二、20**年**市三绿工程工作要点
(一)基本思路:一是“反弹琵琶”,从消费抓起,通过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通过三级检测网加强食品检测手段,使污染超标的食品无法销售,从而引导生产;二是运用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四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先以抓好“放心菜”、“放心肉”、“放心豆腐”为重点,再逐步扩大到所有食品。秘书网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三绿工程的领导。
2、继续做好绿色市场的培育。根据《绿色批发市场标准》、《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实施规则,加大培育创建绿色市场力度,加强硬件建设;建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周谷堆农产品市场“放心菜”配送工程,进一步提高配送规模,扩大配送数量、配送品种和配送范围。
3、继续加强三绿工程法规制度的建设。一是加大推进《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等的实施力度;二是根据已出台的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结合实际,拟订《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确立法制依据。
4、继续强化市场检测体系建设。一是投资30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同时将蔬菜农残抽检逐步向水产品、水果、肉食品延伸;二是进一步完善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残检测基础设施,争取检测面达到6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超市及农贸市场建立农残检测点。
5、继续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积极做好蔬菜、肉食品、酒的畅销品牌推荐工作;二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是继续开展“绿色餐饮消费工程”活动;四是大力推进流通领域食品放心工程龙头品牌的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放心豆腐”品牌。
6、进一步加大对三绿工程的宣传。一是将三绿工程宣传重点转到对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二是积极开展三绿工程评选活动;三是积极参加“三绿工程博览会”等社会公益活动。
7、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一是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二是继续抓好“放心豆腐”生产基地建设,20**年力争建成1—2家豆制品集中生产基地,使基地日产黄豆原料18吨。
8、推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实现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信息网络化流通模式。
9、进一步深化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肉品市场准入,强化生猪市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做好定点屠宰场的规划工作,逐步提高屠宰场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档次。
20__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三绿工程”的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绿色消费影响广泛,深入人心。老百姓购买食品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从价格优先向价格与__全并重方向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有些企业自筹资金购买检测设备;各级政府机关都从执政为民高度,把食品__全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舆论监督氛围。二是绿色市场发展迅速,把关作用增强。主要表现在加强硬件建设,实现设施设备现代化,购物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建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有的还建立了业户档案,加强了市场把关。三是绿色通道的数量不断增加,流通效率得到提高。__市已开辟8条绿色通道。其中,跨省通道2条、省内通道3条、市级通道3条。四是食品__全总体状况逐步好转。据市三绿办对市场的蔬菜农残检测,20__年平均为93.5%,20__年达到98.3%。五是创建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目前我们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了26个,无公害农产品已经到了50个,绿色食品到了11个,__徽省名牌农产品到了20余个。六是建立起了三层检验机制,这三级检验就是企业检验,第二层就是社会检验,第三层就是权威检验;七是开展了“放心豆腐”生产的专项整治。
三绿工程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地区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实施三绿工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深入推进三绿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20__年__市将在三绿工程方面重点作这么几件事:
(一)指导思想:以保障食品__全为目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行基地、检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从提倡绿色消费抓起,积极培育绿色市场,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引导绿色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思路:一是“反弹琵琶”,从消费抓起,通过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__全意识,并在市场提供简单易行的食品检测手段,使污染超标的食品无法销售,从而引导生产;二是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运用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在每个环节都建立食品__全保障体系;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四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以抓好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等卫生质量为重点,再逐步扩大到所有食品。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营养、无公害食品已成为我国市场消费的主流和趋势。为此,从20__年以来,特别是去年农业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区从完善体系、夯实基地、强化管理三方面入手,推进我区无公害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自查、整改情况总结如下: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一)无公害蔬菜。截至20__年,全区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6万亩(其中省级认证面积3.9万亩),占到蔬菜总播种面积的47,总产量5.5亿公斤,总产值2.55亿元。20__年3月我区的青椒(7800亩)、西红柿(23400亩)、洋葱(7800亩)获得省级无公害食品认证。去年榆次区成为全国100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之一。20__年西红柿获得国家无公害食品转认证,青椒和洋葱的转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除此之外,今年又申报了东阳镇大白菜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为15000亩。
(二)无公害水果。20__年,我区无公害水果基地的认证工作迈出了第一步,对北田镇北田村1732亩红星、红富士苹果基地进行环境及产品认证。目前已完成产地环境检测,并已报省。
(三)无公害红枣。20__年,全区红枣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4月,区枣业中心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程》,全区实现无公害生产10万亩。申报4000亩红枣无公害生产基地,已经通过省级初审。今年7月,我区首家农业标准在丰元枣业公司出台,这标志着我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区农业局在参阅标准文本和实地考究的基础上,聘请红枣专家,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经市、区质监部门对三项标准审查,并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出台,使丰元红枣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同时,为今年全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无公害粮食。今年向晋中市申报无公害小米,面积为120__亩。
(五)绿色食品认证。20__年山西华玉荣香椿有限公司向晋中市申报香椿辣酱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为4000亩,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20__年,该公司又申报了有机食品认证。
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体系。在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后,区委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统一对无公害生产涉及的环境要素、生产要素及市场进行协调管理和监控,同时完善了乡镇、村分别成立的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并且区、乡、村层层签定了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二)夯实基础。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中,我们坚持远离污染源,要求距公路100米以上,并对基地菜农实行以村登记、以乡造册、以区建档的办法,稳定了基地面积,增强了菜农的责任感,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各项措施的贯彻执行。
(三)强化管理。
1、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管理办法。区政府秘书处转发了山西省政府农业厅《关于禁止在蔬菜产区销售和使用部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意见》、区农业局转发了山西省政府农业厅《关于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暨严禁在蔬菜果树上使用高剧毒农药的紧急通知》、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榆次区红枣无害标准化生产规程》、蔬菜中心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区农业局制定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等。
2、从农业执法的角度,组织农业、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深入农资市场,查处清理各类明令禁止的农药、化肥,尤其是无公害蔬菜基地范围内坚决杜绝违规农资露面,一经发现,按照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严肃处理。
3、从规范生产的角度,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培训活动。组织菜农认真学习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将其中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禁用的农药和常用农药安全间隔标准等内容逐一阐述,使菜农能迅速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知识。
4、从质量安全监测角度,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测。蔬菜中心成立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投资6万余元,配备了两台农药残留快速监测仪,并选送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培训,获得了农业部药检所颁发的农药速测资格证书。在四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设置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小组,每月的10、20、30日定期将各基地采集的样品交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统一检测化验,区蔬菜中心还不定期从各基地、各大市场随机取样进行检测化验。去年检测样品1500余份,合格率达98。实行登记追溯制度,对不合格的蔬菜产品就地销毁,并通报批语,限期整改。
5、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示范推广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如 北田镇的温室生产中使用果实套袋技术、臭氧发生器杀菌和防虫网技术,大幅度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就全区来看,我区的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只有蔬菜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红枣、水果产业的认证工作今年刚刚起步,面积也分别只有4000亩、1732亩,畜牧产业尚无突破。
(二)工作面临资金困难。我区办公经费紧张,无力建设综合性的无公害食品检测站,现有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也面临资金运转困难的情形。
四、下一步的思路和拟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速发展农技协组织。积极组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村技术能人、科技人员、专业户开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以科技为纽带,以协会为载体,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使之真正成为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道路。以我区农业重点工程为核心,加速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龙头企业拉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良性循环。
一、有关生产性费用。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推行终端水价制度。农业用水要实行“受益缴费,计量计费”,不得按人头、田亩摊派水费。取消不合理的加价和收费,特别是不得乘改革水价之机,巧立名目乱收费。
认真落实农村电价有关政策。农村用电要抄表到户,控量收取电费。严禁借收取电费之机搭车收取其他费用。农机服务必须坚持自愿有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强行收费。加强化肥价格管理,确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落实对化肥生产经营企业的优惠政策,降低化肥生产经营成本。加强化肥市场价格监管,及时化肥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促进公平竞争,维护正常流通秩序。
二、有关农民进城务工收费。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有关部门和单位向进城务工人员除按规定收取证书工本费外,其他歧视性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有偿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利用办理农民进城务工等审批事项或手续时,搭车收费,变换手法收费、强制服务收费;严禁强制农民参加各种有偿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并收取费用,凡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安排有专项资金的,不得向农民收取培训费。各级物价部门要将清理整顿农民外来外出务工收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并加强督促和检查工作,维护农民进城务工的合法权益。
三、有关农产品经营认证收费。认真落实涉农工商管理收费减免政策。农民市场经营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免交集贸市场管理费;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不得强制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参加各种协会,强行收取会费。
规范农产品检验检疫和认证收费。对绿色食品认证及标志使用,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绿色食品认证及标志使用收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对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对畜禽及畜禽产品检疫,要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降低部分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标准的通知》的规定执行,河北省的检疫收费标准,在各设区市实际执行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降低30%,由各设区市物价局会同财政局制定具体的定额收费标准,并报省物价局、财政厅备案;对农产品出入境检验检疫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的规定执行。企业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室检验,有关部门对检验结果应予认可,不得重复检验并收费。
四、有关农村中小学收费。从2004年秋季新学年开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性质的押金。捐资助学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与招生、入学和考试成绩挂钩。
五、有关农村结婚登记、计划生育和建房收费。农民办理结婚登记收费,只允许收取婚姻证书费,除此之外的任何搭车收费均属违法收费。规范婚前体检收费行为,不得随意扩大体检范围,或使用不必要的体检手段。不得强制向农民收取婚前教育费、婚姻保险、计划生育押金等各种非法收费。农民自建住房,除依法发证可按规定收取工本费外,一律不得再收取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
六、降低渔业船舶检验收费标准。总长为12米以下(未满15KW[20马力])渔民自用从事捕捞渔船,在《河北省渔业船舶及服用产品检验收费管理办法》规定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降低10%。
七、清理整顿涉及生猪饲养、屠宰、销售环节的各种收费。要按照尽量减轻养猪户负担、增加养猪户收入的原则,对涉及生猪饲养、屠宰、销售环节的各种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并将清理后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布。
23年前,农业部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有了新的开端。
22年前,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从此,我国绿色食品事业步入了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至今日,我国绿色食品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打造出了一个代表我国优质安全农产品发展水平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推行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倡导的消费理念,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短短25年,绿色食品事业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塑造新产业
近些年,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了以品牌为引领,基地建设、产品生产、市场流通为链接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水平不断提高。
产品结构日趋完备。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料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其中,大米占全国总产量的10%,小麦粉占4.3%,蔬菜占1.8%,水果占9.1%,茶叶占10.5%。
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品牌,绿色食品产业现已聚集了国内一大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其中有近300家企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00多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占3.3%和15.3%以上。同时,农民合作社逐步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体之一。2014年, 全国共有2291家农民合作社发展4411个绿色食品产品,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 26.3%和20.9%。
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专用生产资料开发和专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已建成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635个,面积达到1.6亿亩,生产总量5717.6万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已发展到80家,产品近200个,涉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食品添加剂等5大类。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来自境内外20多家大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或以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为准入条件,或开设绿色食品专区、专柜,不断推动了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25年来,绿色食品的社会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了农产品和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树精品品牌
经过25年的努力,绿色食品已成为一个政府主导的公共品牌,具有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知名品牌和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
品牌认知度和公信度不断提升。据市场调查,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已超过 70%,绿色食品标志已成为我国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志之一,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标准严格,产品质量过硬,包装精美,标志管理规范,品牌形象鲜明突出,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信赖。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2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4.3%,2014年达到99.5%。
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绿色食品品牌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国6000多家企业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模式,提升了社会形象;6500多个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向安全、优质方向转型和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1290多万个农户参与了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每年直接增收6.5亿元。绿色食品品牌促进了产品升级转型,推动了企业营销方式和市场升级转换,实现了优质优价。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绿色食品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10-30%,80%以上的绿色食品企业实现了增效。
品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食品突破了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带动了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入世以后,一大批绿色食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累计出口创汇超过260亿美元,绿色食品商标的国际注册,保护了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在香港、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绿色食品境外认证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国际影响。目前,已有来自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9家企业的2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产品产量达180万吨。
25年来,通过宣传绿色食品品牌,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面向全社会普及和传播食品安全知识,强化了科学、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通过创立和发展绿色食品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树立了农产品精品形象,带动了我国农业品牌战略不断深入实施。
创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绿色食品立足国情,结合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际,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标准化生产模式。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实施“环境有监测、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的标准化生产。二是认证管理模式。依据技术标准开展质量认证,通过质量认证落实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志管理打造品牌形象。三是品牌化经营模式。发挥市场传导机制作用,以品牌引领消费,培育市场,拉动生产,促进增效。四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托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参与基地建设,放大品牌效应。
实践证明,绿色食品创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挥了先导作用。
构标准体系
关键词:食品农产品;安全认证;质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06-2
我国的食品农产品生产已进入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食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战略也由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数量并重转变,由于一些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也使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任务。食品农产品认证作为食品生产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自控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我国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标准化,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我国食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重点对常见的一些产品认证制度进行分析。
1 相关产品认证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国家农业部和认监委为配合“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于2002年联合推出的认证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认证制度。主要为解决国内初级农产品“吃了不倒”的问题,采取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模式,按照“政府推动,认证不收费”的原则开展认证。目前认证与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程序》等,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实施,截至2012年底,已颁发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76686个,产品证书7452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均为3年。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以安全为目的的,要求产地环境良好,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高毒、高残留等国家禁限用农药品种,要求按说明书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收获时注意农(兽)药的安全间隔期,就能达到相关要求,实现安全有保证、产量有保障。国家在政策层面上要求政府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2 绿色食品认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绿色食品认证是由我国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证制度,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认证制度,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实施认证,认证依据的产地环境条件、投入品(肥料、农药、兽药、渔药、食品添加剂等)使用准则、产品标准、包装及贮运要求等都是农业部的行业标准。同时《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是对绿色食品标志申请、核准、管理、监督的强制性要求。截至2012年底,有效使用的认证证书为17125个,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绿色食品拒绝使用转基因产品和技术,允许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合成农业投入品,但限制使用品种和使用次数。只要措施合理、管理到位,这些要求在生产过程当中还是不难做到的,而且也能保证产量和提升品质,所以虽然绿色食品认证是企业的一种自愿行为,但国家在政策层面还是提倡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近年绿色食品认证也保持着平稳健康发展的势头。
1.3 有机产品认证
有机产品是指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符合中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并加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有机食品是有机产品的一类,但有机产品还包括棉、麻、竹、服装、饲料等“非食品”。我国有机产品种类主要有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调料等。
国外有机产品认证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是90年代引入的有机农业,初期的有机产品认证是国外(如欧盟、美国)的一些认证机构派检查员来进行检查并发给国外有机证书,认证的产品主要供出口。从2004年开始,我国相继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 19630、《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文件,逐渐形成了我国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拥有23家合法的有机认证机构,在国家认监委的监督下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并颁发了一万余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认证证书有效期为1年。
我国正在积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相关国际合作,已经从国家层面确定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列为有机产品认证互认的重点,同时还在努力提高我国在APEC成员内有机产品认证领域的地位,为实现APEC成员间有机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创造条件。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也在积极努力开展国际合作,如农业部所属的“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中心(COFCC)”,目前已与德国BCS,日本JONA等认证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认证业务合作关系,并拓展了海外认证业务,目前已有德国、法国、瑞士、丹麦、芬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有机农业项目通过了COFCC的有机认证,提高了我国认证机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有机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不许使用或添加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并拒绝转基因产品和技术,是以环保为目的的一种生产理念,追求的是生态效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对生产的要求,使得可供选择和使用的投入品面很窄,实际操作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产量相对而言也偏低,产品的品质也不一定是最好,从严格意义上讲,有机产品不在安全农产品之列。但目前国内的有机产品认证要求提交合格的环境检测和产品检测报告,所以被纳入到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范畴,国家的政策是适度发展有机农业。
1.4 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GAP是指应用现代农业知识,科学规范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GAP实际上是一套针对农产品生产(包括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等)的操作标准,它关注农产品种植、养殖、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的控制及其保障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关注生态环境、动物福利、职业健康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起源于国外,1997年在欧洲零售商的倡导下提出了“良好农业规范(简称GAP)”。2004年起,为建立我国GAP认证和标准体系,国家认监委先后了24项GAP国家标准(GB/T 20014.1~.24《良好农业规范》),内容涵盖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还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作为认证依据。属于与国际要求接轨的一种自愿性产品认证制度。目前我国有15家合法的GAP认证机构,认证并颁发了六百余张证书,GAP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5年。
目前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和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 A. P)以及智利良好农业规范(ChileGAP)已经实现国际互认,这非常有助于帮助出口企业跨越国际技术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
1.5 其他两种产品认证制度
一是“饲料产品认证”,是国家认监委和农业部2003年联合推出的,是针对饲料产品及饲料添加剂产品的认证制度,主要依据为《饲料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饲料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二是“食品质量(酒类)认证”,是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2005年联合推出的认证制度,侧重酒类加工过程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
2 相关管理体系认证
2.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一种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体系,可将食品安全危害风险降低到最小或可接受水平。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美国为解决太空食品安全卫生质量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逐步为当今世界所公认,现已真正成为国际性的食品生产管理体系和标准。HACCP体系提供了系统、科学、严谨和对食品普遍适用的控制危害的手段,通过对食品从原料、加工、储运和销售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显著危害,并建立关键控制点对危害进行控制,以消除或降低危害。
中国从较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和跟踪HACCP在国际上的发展,并于1990年开始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HACCP控制进行官方验证。HACCP体系认证则于2002年起步,认证先期认证依据不统一,直至2011年国家正式出台了HACCP认证实施规则,HACCP认证统一使用GB/T27341《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和GB/T 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作为认证依据。目前我国共有25家认证机构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开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工作,截至2012年底,共颂发了6000余张有效的认证证书,HACCP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HACCP作为一种与传统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截然不同的崭新食品安全保障模式,它的实施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它的独到之处是,在HACCP管理体系原则指导下,食品安全被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因而,HACCP更重视食品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分析和控制,使之与食品安全相关联。HACCP的运作方式是以七个原理(或称七原则)作为体系实施基础,它们分别是:
1.进行危害分析和提出预防措施。
2.确定关键控制点。
3.建立关键界限。
4.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5.纠正措施。
6.记录保持程序。
7.验证程序。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并实施HACCP管理体系。
2.2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ISO 22000是一个国际标准,定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适用于从“农场到餐桌”这个食品链中的所有组织。于2001年提出,2005年正式,并被多个国家等同采用。
我国于2007年引入的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制度,认证依据是由ISO 22000等同转换的国家标准GB/T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和专项技术规范。截止2012年6月,我国共有30家合法的认证机构,颁发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八千余张,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1.1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1.1.1申请单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单位主要为项目的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以业主或开发商作为申报单位;在申报设计标识时,以设计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运行标识时,以物业单位作为申报单位;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申报绿色施工标识。
1.1.2评价单位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组织成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来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住建部的监督与管理。绿标办直接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同时住建部还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筑主管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1.2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目前开展绿色建筑认证所依据的管理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1.3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主要涉及申请单位和评价单位两方,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相同,均由申请单位提出申请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由评价单位组织专业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和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和标识。
1.4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对于申请单位而言,具有政府背景的评价单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认证评价,难以提供全程和及时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对绿色建筑最终“绿色”影响程度最大的前期阶段,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决策或设计的方案还未成熟,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还未开始,难以给申请单位的方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来避免影响最终绿色目标的实现或减少因专业知识和对政策了解的缺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2)对于评价单位而言,由于政府背景决定了其首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进行行政监督,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目前的流程,将难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参评项目越来越多,无疑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
2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2.1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在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时,建议在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申请单位和政府之间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普通的建筑设计评价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而绿色建筑评价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因此绿色建筑评价需要具有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良好专业背景的专家来执行。成立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评价人员接受建筑主管部门的从业资格授予和管理,使得从事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工作的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相关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评价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2)项目前期阶段对项目最终的“绿色”性影响最大,设计人员应较早地考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条款,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的提前介入和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辅助设计的功能,不断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有将利于业主或开发商更好达到预期的绿色目标。3)更好地体现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如制定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评价体系;颁布各项优惠措施,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工作上。
2.2分阶段评价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也应按照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特点,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分阶段进行。依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价的指导思想,可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项目策划评价、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施工阶段评价和运营阶段评价四个阶段性评价,这与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相一致的。评价时,按照我国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核心内容和标准进行评价,只有某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开发工作。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才能认为项目为绿色建筑。分阶段评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那些可能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可以及时修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2)有利于各参与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责权利更清晰,对各参与方的评价有了科学的参考标准,尤其对一些界面工作的划分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3)有利于加强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整个项目开发团队的理解和沟通,各方可以在充分理解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的工作,对各阶段所参与的工作更清楚,避免了项目实施中的责任“盲区”。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或开发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掌握,确保项目绿色目标的实现。
2.3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基于上述思想,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全过程地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分担了周期时间长和评价工作繁琐的评价工作。
3结论
一、指导思想
年,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方针,分品种、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二、工作目标
近两年,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全县蔬菜、水果、茶叶、大米、畜禽等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瘦肉精”污染和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下降到5%以内,生猪瘦肉精得到基本控制,水产品孔雀石绿、呋喃唑酮检出率为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达到40个,其中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5个;二是农业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达到20%以上,以原料生产和供应城市消费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规模达到40%以上,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规模达到20%以上;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取得突破。全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全面推行以蔬菜农残、生猪瘦肉精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30%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市场实现产销对接。从年5月开始,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以蔬菜、生猪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从10月开始城关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对蔬菜全面推行市场准入。2008年将市场准入范围逐渐扩大到乡镇、集市,准入品种逐渐扩大到生猪、大米、水果、茶叶、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生产规范、生产记录管理、包装标识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告和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不发生因处置不当而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重点工作
1、加强产地环境管理。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产地环境的保护,净化产地环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抓好产地环境定位监控。及时掌握了解全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产地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开展产地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和复查换证工作。在继续开展产地环境调查评价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跟踪监督和复查换证管理工作;三是努力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办好清洁工程示范村,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整治。
2、加强农资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企业诚信建设、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四项执法行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处理生产、销售不符合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行为。加强“三品”认证标志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仿造、违法使用“三品”认证标志的行为。
3、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参照《省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管理方案»,加强对我县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以我县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强技术规程、产品加工、市场准入等地方标准的制定,本年内制修订本县农业标准3项。建立农业标准信息网络,加大农业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4、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县农业局年内高标准建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各农贸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各大超市马上建立检验检测室。
5、强化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的范围、品种和项目,将监测品种扩大到蔬菜、水果、茶叶、大米、生猪、家禽和淡水产品等农产品,将蔬菜农残监测项目从13种扩大到20种,并加强对大米重金属的监测。在五一、国庆、春节三大节日长假期间,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重点监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超市。加大对认证农产品、认定名牌农产品和许可农资产品的质量跟踪监测力度,加强以农药、肥料、种子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监测工作,加大监测信息力度,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6、加强认证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一是在巩固现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示范县。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三封寺、治河渡、护城、插旗、新河、万庾、操军、北景港等乡镇每年要申报1-2个无公害基地,认证2-3个无公害农产品,使全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和面积稳定快速发展,保障全县的蔬菜供应。二是按照发展增量、稳定存量、扩大总量的要求,在搞好26个产品复查换证的同时,以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优势产业带、优粮工程基地县以及“三品”认证工作薄弱地区为重点,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9个。三是强化认证产品监督管理。一方面强化认证产品标识管理,提高标志使用率,积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工作,力争每年标志加贴超过100万枚。另一方面加强对认证产品的市场监管,积极开展认证产品质量抽捡和市场检查,加强企业不规范用标的综合治理工作,突出整治超期用标和超范围用标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7、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年,是我县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第一年,根据湘政办发[]5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做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重点抓好以蔬菜、生猪、水产品为主的批发市场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一是要落实入市农产品进货查验制度。除了在有效期内的认证农产品、与市场建立产销对接的农产品、经法定检测机构检测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免检进入市场销售外,其他农产品必须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今年我县各批发市场要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经过培训的检测技术人员,确保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条件;二是建立有毒有害农产品销毁制度。经入市检测发现不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转销其他市场,对已进场销售农产品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及时报告当地农业或工商部门监督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集中销毁,对造成危害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建立市场经营档案制度。批发市场各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农产品经营档案,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查验检测凭证、记录和保存购销台帐等制度;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制度。各批发市场要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确定一名业务联系人,负责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情况。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要主动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建立稳定、有效的联系渠道,及时报告相关工作情况。要将市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机构设置、设备配备、人员安排、工作制度等情况报告县农业主管部门。每月将本市场开展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情况向县农业主管部门做一次书面报告。对平时抽查检测中发现的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要依法进行处理,并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县农业主管部门。报告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农产品的名称、数量、检出的有害成份、来源地及处理情况。农贸市场和超市要以产销对接和从批发市场进货为重点,从规范进货渠道着手,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8、启动农产品“身份证”计划。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办法»,以认证产品为重点,开展农产品包装标识试点,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重点做好插旗菜业有限公司农产品包装标识工作试点,组织开展农产品包装标识宣传,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包装标识进行集中检查,依法查处包装标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行为。
9、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将培育、评审、宣传与保护相结合,打造名牌农产品,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将农业标准化与优势产业带建设、“三品”认证相结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组织龙头企业开展创名牌活动,在全县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着力打造名牌,争创中国名牌。
10、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近几年来,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当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有效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事故和事件,将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中,保障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应急机制,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抓紧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事件应急预案。对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事件,有关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以内上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有关规定事故和事件相关情况。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大力宣传培训。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各种现代媒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结合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实施,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督促生产者、经营者提高产品质量,激发自觉参与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除了本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以外,诸多国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LEED)等也在中国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采纳。这些标准在建筑项目上的应用推动了建筑设计标准的改变,建立了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要在设计和施工各个环节充分贯彻相关标准仍然具有一定难度。本文将讨论为达到上述评价标准在建筑设计策略与建筑工地管理等方面可采取的具体方法及步骤,重点探讨各套标准在要求上的差异以及达到绿色建筑要求的设计方法。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此类标准对中国建筑业转型,实现可持续性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
1. 导言
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使中国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最大消费国之一。中国政府十分希望能尽快改变全国上下对进口能源日益依赖的现状[1]。近期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最低。中国的单位产出能耗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数倍[2]。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国内部分快速发展的城市不断上升的电力需求,发电站大量燃烧不洁净煤炭,进而导致中国多个城市被列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为加大“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力度,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12日向社会公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即力争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彰显我国进一步强化公共建筑能耗控制的坚定决心。
根据两部门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十二五”期间,两部门从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进能效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争在推进建筑节能上有所突破。[3]
为了落实这一政策,中国各级政府开始逐步加强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法律法规。中央政府颁布了《节能法》以及一项专门针对建筑节能的政府法规(该法规至今为止已沿用了至少四年)。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法律预计将于今年正式生效。可再生能源法草案鼓励各行各业使用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资源,并规定电力及建筑行业等大能耗行业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新能源,同时还将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单位及行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各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例如,北京市政府早在2001年9月就颁布了一套针对建筑节能的管理办法,其它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建筑行业节能工作的开展。
除了在政策上的各项举措外,专家还建议实施经济奖励机制,支持建筑行业节能事业的理性发展。包括税收、定价和额外津贴等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奖励措施将陆续实施,促进业内节能工作的有效开展。若各项措施能得到有效的采纳和利用,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将显著降低,“十二五”计划期间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的节能目标也可成功实现。[3]
2.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
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分为两个阶段: “十一五”计划期和2007年至2020年。在未来的15年内,中国将迎来绿色节能建筑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建设部称,截至2020年底,中国所有的建筑都将转变为节能建筑。2005年后新建的房屋均采用新技术,与现有建筑相比每平方米可以多节约65%的能源。
绿色节能建筑采用科学、系统的设计,充分融合包括自然通风、自然照明以及水循环等在内的先进技术。绿色建筑每单位节能可多达60%,但其成本仅比普通建筑高出5%-7%,并可大幅降低使用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预计2020年前中国的房主们将花费2000亿美元,用于改善建筑达到节能要求。根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建筑行业的单位能耗为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目前,中国节能建筑总面积还不到全国建筑总面积的1%(以平方米计)。由此可见,中国在发展节能建筑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此外,今年年初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中国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创造了绝佳的机遇。《京都议定书》提出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致力于将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可以为相关计划提供资金,帮助贫穷国家减少或避免温室气体排放,以此获得相应的碳排放额度,满足自身的排放要求。中国可以通过参与CDM项目开展国际间合作,完成节能建筑的发展任务。中国的一些生态城市项目正希望通过这一市场解决方案来实施可再生设计,并最终实现“零碳”目标[4]。
政策推动力与市场拉动力将双双成为在中国开辟节能技术与建筑翻新项目“巨型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有效落实相关政策,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通过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帮助降低节能技术成本,推广地源热泵等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部分地区的政府已带头实施了试点计划,强调节能建筑的节能效用,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
3. 绿色建筑计划
中国自2004年以来陆续启动了多项计划与行动,大力落实节能政策。建筑行业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绿色建筑设计逐步变为主流。中国政府于近期启动的绿色建筑计划包括:
1. 2004年2月实施起《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2. 2004年8月起实施《全国绿色建筑创新管理办法》
3. 2005年2月起实施《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4. 2005年6月起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5. 2006年6月由中国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除了上述政府计划外,众多本地及海外机构纷纷积极参与,帮助中国推广自愿性的绿色建筑市场拉动型项目,使绿色建筑不再局限于满足最低标准。一系列海外评价标准,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LEED),亦日益为中国市场所接纳。本地及海外开发商均将获得LEED认证的建筑视为真正的可持续建筑。近期市场不断涌现的绿色建筑标识体系则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领域掀起了积极拥护绿色建筑的浪潮。这些体系为绿色建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许多开发商均采用这些体系来树立公司及项目的品牌。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中国建设部与科技部均开始考虑采纳、改编部分国际建筑标识体系,使其充分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需要。发达国家在采用绿色建筑方面的相关经验告诉我们,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设计和建筑评价与标识标准,当然也离不开行业标准实施所带动的创新技术。
4. 绿色建筑设计
事实上,能源法以及市场上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极大地鼓励了节能设计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绿色或可持续建筑现已成为中国开发新建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许多一流先进的技术在这个庞大的建筑市场得以测试和采用。
绿色建筑技术的进步在公共建筑设计领域显得尤为突出。这类建筑主要为非住宅类建筑,包括办公楼、酒店和机构大楼等。由于这些建筑的能耗强度(EUI)较高,所以节能效果也更加明显。例如,上海一个典型的甲级办公楼的EUI约为120-150千瓦时/年[1],主要能耗源为提供高品质、温度适宜环境的空调通风(HVAC)系统(参见图3),其次是照明系统。而在中国北方,建筑能耗主要源自冬季的暖气供应。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各地气候条件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有效的绿色发展策略必须考虑全局。尤其若想在建筑形态、材料和系统能效方面形成最优化的策略,就必须采用一体化设计。建筑界专业人士近几年在绿色建筑领域所累积的种种经验非常珍贵,可供整个行业效仿。尤其是许多有效的设计策略已经通过一些完工的项目得以验证,其效果也经由可测的数据得以证明。表1中列出了部分此类在中国已被证实的技术和设计。
与符合能源法规的建筑相比,采用这些节能设计(见表1)可以带来高达20%的节能效果。尤其由于气候适宜加之本地人的习惯影响,中国的空调通风系统(HVAC)普遍采用了自然通风和自然制冷。
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建筑的运作,尤其是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最终的建筑能耗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效的设计已经将建筑设计的能源需求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若想进一步节能,则需改变居住者的生活方式。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验都表明在现实中,如果居住者没有参与整个节能过程,那么建筑的实际运作能耗往往比设计时预估的能耗要高得多。居住者通常都会自行选择家居设备,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主要的起居空间安放大荧幕电视和音响系统,在其它卧室里安放小些的电视。这些设备开着的时间往往比实际使用所需的时间长,即使它们没在工作,处于待机状态,也能消耗相当可观的能源。而且,居住者往往喜欢选择白色家电、热水设备、淋浴器、辅助照明系统、空调和烹调设备,所有这些对整个能耗都有着相当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居住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要实现节能的目标,其中一个关键便是对居住者进行教育。这同时还需要来自产品供应链上的支持,供应商们必须确保向人们提供各种标识清晰、宣传到位的低能耗产品。这可能需要政府出面管理、统筹,例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恰当的激励和惩罚措施。
在中国实施绿色建筑还要考虑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便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目前的城市环境中,大量的屋顶面积没有被任何高楼遮挡,所以许多建筑都可获得大量的太阳能和风能加以使用。以现有的可利用屋顶面积和屋顶高度而言,若结合使用光伏(PV)太阳能电池板和微型风机,便能满足30%的居住型建筑和10%的非居住型建筑的电能需求(两种能源各占约40%和60%)。至于光伏和风机如何组合,则视各地的太阳能和风能情况而定。
在城市行政区层面上,市政垃圾废物(清除了可再生材料之后)产生的能源可以满足部分处理其固体废弃物流所需的电能。城市的废物流可能起初并不大,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处理固态废弃物垃圾的需求将迅速增长,而“废转能”工厂的经济效益也将得以快速提高。现有的“废转能”工厂的废物转化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气化、高温分解、厌氧消化、热力燃烧等。目前常见的做法是使用气化装置为蒸汽涡轮机提供动力。至于未来哪项技术将成为主流,这将取决于废弃物管理策略和废弃物贮存池的大小。为腐烂的食物及类似废物提供一个单独的厌氧消化“废转能”系统便是诸多选择之一。这种系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收集系统和一个专门的厌氧消化装置,也可以在整个区的水槽下安装厨房废物处理器(碎渣机),从而利用下水管排污系统将腐烂的废物输送到“下水道能源”厂。后者还能避免腐烂废物污染干燥垃圾,尤其是来自住宅区的干燥垃圾,更便于垃圾分离和回收大部分的市政固体废弃物。
5. 绿色建筑标识体系
在推动整个建筑市场向绿色建筑导向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动因。绿色建筑标识体系的广泛采用是推动这种变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开始提倡使用许多不同的标识体系,包括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LEED)。过去两年,中国经LEED认证的建筑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根据USGB [5]的记录,截至2007年9月, LEED在册的中国建筑数量已经达到23个,而在几年前还寥寥可数。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尚未完成内部文件审批程序的建筑。通过认证的建筑类型包括办公楼、住宅楼、零售店和工业设施。LEED认证体系之所以在中国建筑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多个原因。跨国公司是LEED的主要使用者。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需要绿色建筑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LEED作为一套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自然成为这些公司的首选。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一些国内和国际的地产开发商也会有意让其名下的建筑通过LEED认证,从而吸引这些跨国公司迁入。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未来的几年间,对于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的需求将出现显著的增长。
经LEED认证的中国建筑数
图1:中国LEED市场趋势
在中国开展LEED认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涉及一系列必要的调整及本土化过程。因为LEED主要是针对美国房地产开发而设计的,因此其要求和标准的设定只考虑了美国的实际情况。许多问题,如规划和材料使用评分标准中所列的问题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例如,提供50%的绿化带用于重建自然生活环境这一要求对于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城市而言显然难以达到。然而,使用本地材料和建筑废弃物回收等在中国相对较易做到。中国申请LEED认证的建筑项目都欣然采纳了与此类回收利用相关的评分标准。图5展示了奥雅纳近期在中国开展的部分LEED认证项目中各项评分标准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各类评分标准在中国的普及性(或一定程度的适用性)一目了然。在所有这些评分标准中,与重新利用现有建筑或其组成部分相关的各项要求通常较难实现,主要是因为现有建筑群的质量与维护状态普遍较差。与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各项标准在目前同样难以实施,主要是因为资本成本相对较高。总体而言,采用高标准设计的建筑在中国获得良好的认证等级(如金级认证)并非难事。
近年来,中国绿色建筑发展领域的另一项重要进步就在于颁布了绿色建筑规范。2006年,中国还公布了建设部绿色环保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于自愿原则的执行办法,亦称ESGB。如果在未来的几年内,市场能够逐步接受该标准,ESGB或将成为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标准。与LEED类似,ESGB评价体系同样使用“分值”来评估建筑的绿色性能。该体系围绕六大领域进行评分,分别为:
•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 运作及管理
绿色建筑标识分为不同的等级,即1星、2星和3星标识。如表2所示,不同等级的要求各不相同,其中3星标识的要求非常严苛,几乎所有的一般项及优选项都必须满足。
一般项 优选项
用于达到标准的策略同样是获得“3星”标识的关键。以深圳近期新建的一栋摩天办公楼项目为例,其所采用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以下策略:
•适宜的选址(安全、交通便利等)与建筑布局
•建筑一体化遮阳
•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本地植物的选择
•平台花园 / 空中花园 / 绿色屋顶
•水体特征与蓄水能力相结合
•水循环(雨水,生活污水,冷凝水)
• 节水灌溉措施
•轻型钢结构
•可回收材料
•减少废弃物
•节能系统(热回收,自然冷却等)
• 降低能源成本(隔热保温)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
•室内环境优化(室内空气质量、隔热保温、视觉效果、隔音效果等)
• 建筑管理与维护
尽管ESGB所关注的问题与LEED类似,但在具体要求方面,两者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一在于ESGB与LEED评分系统相比更为全面。尤其是ESGB针对建筑运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专门开辟了一个评价类别并设定了相应的要求。在材料使用评分方面,ESGB关注如何通过高效的结构设计,如使用高强度钢材和混凝土或轻型钢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而LEED在这一方面主要关注原有建筑及材料的再利用,对于减少材料使用并没有要求。
ESGB中所规定的大部分建筑标准或设计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进而更易于在中国推行。当地设计师亦可据此进行设计。然而,其中的一些评分标准仍然较难实现。例如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这条规定对办公楼而言很难实现,必须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将其考虑在内。
与此同时,ESGB还要求建筑采用既能达到绿色建筑目标又可量化收益的全面设计。以深圳的项目为例,要获得“3星”标识,该建筑必须具备以下性能:
• 建筑内40%的区域具有合格的蓄水功能
•绿化所用植物必须100%是当地物种
•与现行的能源准则相比节能25%
• 75%空间可自然采光
•与现行准则要求相比节水20%
• 10%的热水供应使用太阳能
• 10%的建筑材料节省应通过有效的结构设计方案实现
• 75%建筑废弃物可循环利用
•建筑材料100%当地取材或由当地制造
随着LEED和本土的ESGB等绿色建筑标识体系的推行,构建绿色建筑的目的和目标将得以实现,并在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反应,进而在施工过程中得以实施。广泛采用此类体系对创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环保性能的绿色建筑市场至关重要,有助于减少城市化对环境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有效推动中国建筑行业尽快实现建设部提出的在中国创建“节能型社会”的目标。
6.结论
近年来,节能政策的不断出台使中国绿色建筑的需求显著增长。绿色建筑市场已然成型,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对高能效建筑的需求。包括LEED等在内的各类国内及国际绿色建筑标准在中国得到广泛采纳,为中国建筑行业提供了有效的驱动力(手段),促使其采用经过验证的技术与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如今,中国各地的新建筑,尤其是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已得到了良好改善,实现了较高的性能标准,拥有与发达国家相当的节能水平。然而,若想在中国各地全面实行相应的绿色建筑标准,进一步的市场驱动力不可或缺。
参考书目:
[1]清华大学建筑能源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建筑能源效率年度报告(2007)。
[2] 中国工业与交通统计处、能源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 2006》。
[3] 汪光焘,“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抓好建筑"四节"--关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几点思考”,第一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2005年)
[4]东滩生态城规划最终报告,未。
[5]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网站,省略/L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