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颈椎病的康复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复方丹参注射液 针灸 颈椎病 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286; 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17-0035-04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the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GUO Xiang, XU Lipeng, XU Feng, XIONG Yiny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eventy-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from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n=40) and a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only acupuncture, n=38) and hemodynamic parameters (ESR, Fib, ESR fibrinogen, 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time, 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 whole blood viscosity and hematocrit H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acupuncture; cervical spondylosis; hemodynamics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康复医学科常见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生率约为3.8%~17.6%,且逐渐呈现年轻化倾向[1]。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导致颈部神经、脊髓和血管刺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有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和神经根型,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约占颈椎病的50%~60%[2]。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手段有手术、穴位注射、药物、物理治疗、推拿和针灸等,其中针灸是常见的治疗手段,有助于达到化瘀活血、舒经活络、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和恢复颈椎功能等作用[3]。但关于活血化瘀类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甚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康复医学科颈椎病患者78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和西医颈椎病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对本试验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颈项部、手腕部和手臂疼痛和功能障碍,合并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肱二头肌肌腱炎、肩周炎和腕管综合征,合并椎体融合和骨结核,合并心肺功能性疾病,合并肝肾功能衰竭,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精神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3.21±6.25)岁,病程1周~4年,平均病程(1.56±0.35)年;对照组:38例,其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2.76±6.19)岁,病程1周~3年,平均病程(1.49±0.2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4]:①具有退行性颈椎病变、先天性颈椎畸形、颈椎慢性劳损或颈椎外伤史;②中年以上、低头或伏案工作者,呈慢性发展性病变;③颈项部肌肉疼痛、僵直,合并上肢放射性疼痛,颈部活动度受限,甚至肌力减退、肌肉萎缩,颈部压痛、叩顶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示颈椎椎体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颈椎CT、MRI检查示颈部软组织压迫。
1.2.2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为[4]:①颈肩部疼痛、麻木;②叩顶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异常。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针灸治疗:①穴位:双侧足三里穴、双侧肩井穴,双侧风池穴、双侧颈夹脊穴,患侧合谷穴、外关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穴和肩k穴。②针灸步骤:患者取坐位,常规定点穴位,采用一次性不锈钢亳针,常规消毒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双侧足三里行温和针,通过艾灸条产生的热量经表皮和毫针向穴位处渗透,直至局部自觉温热感或热敏传导感为佳,0.5 h后取针,终止艾灸,结束针灸治疗,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中断3 d,共治疗2个疗程。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江苏必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0679)20 ml联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红细胞压积(Hct) ]的差异;比较两组疼痛评分和手指麻木评分的差异。
1.4.1 临床疗效
参照颈椎病临床诊治的相关标准[5],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不影响日常工作者评定为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部分存在,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不影响日常工作者评定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大部分存在,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评定为有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几乎无变化,严重影响日常工作者评定为无效。
1.4.2 疼痛评分和手指麻木评分[6]
参照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手指麻木评分量表,其中VAS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手指麻木评分越低,麻木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ESR、Fib、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Hc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VAS评分和手指麻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手指麻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手指麻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病的补充医学应用越来越多,其中以针灸疗法应用较为广泛。针灸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和健康经济效益较高等优点,更容易为颈椎病患者接受。采用VAS作为评估指标,针刺压痛点能有效改善颈肩部疼痛和僵硬情况[7]。颈椎病发病机制涉及经络、脏腑和气血等多方面,其中循行于颈部的经脉(手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和督脉等)均严重影响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经脉由于风邪、寒邪和湿邪等邪气入侵痹阻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8]。因此,对于颈椎病患者,对颈部相关性穴位(足三里穴、双侧肩井穴,双侧风池穴和双侧颈夹脊穴等)进行针刺和艾灸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具有改善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受阻和脉络空虚等中医症候,适当刺激颈部穴位达到舒经活络,调节血气,促进阴阳平衡,调和脏腑,起到扶正祛邪之功效[9]。此外,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正气虚邪气强,气血阻滞。因此,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有助于显著改善颈部组织血液供应状况,增强颈椎间盘营养供应,同时,抑制炎症性组织的释放,降低炎症免疫反应,延缓椎间盘细胞凋亡。颈椎病由于气血不足,气血瘀阻导致不通和不荣,出现疼痛和麻木症状,经活血化瘀类中药疏通气血后,通畅气血,濡养经脉,有效缓解疼痛和手指麻木症状。同时,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中药制剂有助于显著改善颈部局部血流动力学特征,改善组织血液供应状况[10]。但关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针灸对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针灸治疗的患者,治疗前,两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全部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患者,治疗前,两者VAS评分和手指麻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全部患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手指麻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其中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患者的VAS评分和手指麻木评分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患者。本研究所选取的足三里穴、肩井穴,风池穴、颈夹脊穴,合谷穴、外关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穴和肩k穴合有补气益血和活血化瘀之功效,且上述穴位取穴简单,操作方便,对于颈部气血的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11];丹参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黏度,降低全血黏滞度,改善红细胞变形程度,降低微循环阻力,增加微循环灌注血流量,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12]。因此,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有助于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通过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而达到缓解疼痛和手指麻醉等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林, 张建凯, 赵蕊, 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重庆医学, 2015, 44(6): 788-789, 792.
[2] 平少华, 张岩, 梁春雨. 通塞脉片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31(1): 90-92.
[3] 倪金聪, 沈莲, 夏伟民. 针刺风池穴对颈型颈椎病疗效的对比研究[J]. 上海医药, 2013, 34(6): 47-48.
[4] 福嘉欣, 江汉, 江毅,等. Hybrid Surgery术式治疗颈前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 天津医药, 2015, 43(2): 199-202.
[5] 林永绥, 王春, 刘成招. 颈椎动态稳定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1): 97-100.
[6] 卞容民.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 2014, 35(8): 35, 43.
[7] 徐书君. 穴位特异性与针刺得气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9): 3003-3007.
[8] 黄仙保, 熊俊, 张波, 等.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J]. 时珍国医国药,2014, 25(8): 2019-2022.
[9] 王维明. 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1): 2713-2714.
[10] 邱建文, 王禹燕. 杨刺风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0(2): 179-180.
关键词:颈椎病 非手术治疗 护理 康复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17-03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以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少数有眩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颈椎病发病年龄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临床上可采用颈椎牵引、手法治疗、物理疗法、针灸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在病人治疗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及康复护理手段,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症状和痛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91例颈椎病患者,男37例,女5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8岁,40岁以上发病较多,占90%。全部行非手术治疗,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共治疗1~3个疗程,有15例症状完全消失,72例明显好转,4例无明显改善。
1.2 常用非手术治疗方法
1.2.1 药物疗法 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可选用止痛、消炎药,如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等。可运用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及扩张血管药,如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1日2次,地塞米松10mg+5%葡萄糖250ml,1日1次,连续3日;另静滴10%葡萄糖500ml+丹参20ml,1日1次。
1.2.2 牵引疗法 是颈椎病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由于限制了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可能得以松解。
同时可增大患椎椎间隙,有利于突出物还纳,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并可松弛痉挛的颈肌,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恢复运动功能;对于椎体失稳,可恢复生理曲线和稳定性。采取坐位,枕颌布带牵引,重量为6kg,对体重者可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一般不超过15kg。每天牵引1~2次,每次25min,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1周。
1.2.3 颈托外固定 围颈和颈托目的是使颈椎制动、牵张,缓解肌肉痉挛,巩固疗效,使颈椎相对固定,佩带后颈椎前屈、后伸及旋转动作均限制在10~15度。佩带1小时休息1次,间隙做颈颈部前屈、后伸、旋转动作,并重复5~8次。除进食、睡觉、、洗漱均佩带,持续2月。
1.2.4 推拿按摩 适用于除严重颈脊髓受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供,减轻疼痛。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应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当,在颈、肩及背部用揉、拿、捏、推等手法,每次推拿20~30min,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1.2.5 物理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物理疗法较多,有石蜡疗法、红外线、磁疗、微波、超短波等。而我院最常采用的是调制中频电疗法,对于症状较轻的颈椎病应为首选。其操作简便,作用较深,能消除肌肉痉挛,调节与改善局部肌肉、韧带和神经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功能,利于消炎,并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20次为一个疗程。
1.2.6 针灸疗法 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疏筋止痛等功效。取穴风池、天枢、颈部夹脊、肩俞、曲池、外关、合谷、后溪,均取患侧,平补平泻手法,可配合艾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2周为一疗程。对颈椎病的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
2护理
2.1 休息 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注意适当休息,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能使颈部肌肉放松,减轻由于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对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具有重要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僵硬等变化,阻碍颈椎病的恢复。
2.2 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进行颈部功能锻炼,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平卧硬板床及忌高枕头,忌长时间做低头动作或长期维持一个特殊姿势。注意疼痛部位及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
颈椎病功能锻炼的方法 : 颈椎病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很多,但都是从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和增强颈项、肩背部肌肉力量两方面入手的。(1)左顾右盼:患者取站位或坐位,双手叉腰,头颈轮流向左、右旋转。每当转到最大限度时,稍稍转回后再超过原来的幅度。两眼亦随之朝后方或上方看。(2)与项争力:直立位,两脚分开,两手撑腰,抬头望天;还原至预备姿势;低头看地(下颌能触及胸骨柄为佳);还原。(3)环绕颈部:取站位或坐位,头颈放松转动,依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4)往后观瞧:直立位,两脚分开。头颈向右后转,眼看右后方;还原;头颈向左后转,眼看左后方;还原。(5)回头望月:直立位,两脚分开。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眼看右后上方,似向天空望月一样;还原;头颈转向左后上方,眼看左后上方;还原。(6)前伸后缩:患者端坐,两手平放膝上。头部尽力向前伸,还原;颈稍向后缩。(7)垂肩提颈:站立位,两肩放松下垂。颈部尽量上伸拉长颈部并持续数秒钟后还原。(8)颈臂抗力:取站位或会位,双手交叉紧抵头后枕部。头颈用力后伸,双手则用力阻之,持续对抗数秒后还原。 (9)耸肩贴耳:取站位或坐位,耸立肩,头向左侧曲,使左肩尽量与左耳靠拢,稍停数秒钟,还原后做右侧。(10)娇雁南飞:取站位或坐位,头颈后仰观天,同时提耸双肩,双手后撒如娇雁双翅,使头枕部尽量与背部贴紧,稍停数秒钟后还原, 患者可在上述各节中选择适当的动作进行功能锻炼。每节可做5~15次,其动作要领是速度缓慢,动静结合,幅度逐渐加大,每做完一次后,自然呼吸,间歇数秒钟后再重复下一次。引起症状的动作方向需逐步适应,顺势而动。在进行功能锻炼时需量力而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病情较重者应暂停功能锻炼,以防发生意外。
2.3 牵引的护理 颈部牵引时注意病人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观察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在牵引过程中,可在局部垫以棉垫以缓解压力,防止颈部皮肤受压,注意清洁牵引部位皮肤。
2.4 饮食 颈椎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之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绿豆等。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多见于颈部损伤、慢性劳损,尤其是工作中的不良姿势和疲劳易致[1]。导致颈椎间盘蜕变、Luschka关节蜕变增生,关节囊、韧带等组织蜕变增生,颈椎进行性改变致其稳定性降低,颈椎活动时不适[2]。牵引能限制颈椎活动,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放松颈部肌肉解除痉挛,增大椎间隙,解除关节突滑膜的嵌顿,使移位的椎间关节复位。颈部按摩能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分解粘连的作用[3],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失;理疗能消除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水肿,改善脊髓、神经根和颈部的血供及营养状态,缓解痉挛,改善小关节功能[4];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淤,提高细胞耐受缺氧能力、镇静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外周循环障碍、扩张血管,使红细胞聚集程度减轻,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改善大脑缺氧状态,缓解症状[5]。同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临床心理护理,可使病人了解颈椎病的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倪文才.颈椎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08.
[2] 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6-157.
[3] 李宜谋,沈志祥.中医推拿治疗软组织损伤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03
[关键词] 颈椎病; 体外反搏; 丹参; 注射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以颈椎及其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主的组织对颈部脊髓、神经、血管、软组织构成压迫或刺激,从而引起椎基底系缺血而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视力障碍、猝倒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征候群[1],发病率逐年提高,治疗方法虽多,但易复发。为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我们用体外反搏加丹参注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伴神经根型者39例,交感型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经X片、CT或MRI检查。随机分为反搏组、丹参组和综合组,3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组临床资料比较(略)
1.2 治疗方法 反搏组40例,单纯体外反搏治疗,应用广州产WFBⅣ型体外反搏装置,调压0.35 kg/cm2~0.50 kg/cm2,耳垂脉搏检测的返流波较叩击波大30%以上,1次/d,60 min/次,10次为1个疗程。丹参组40例,单纯丹参注射治疗,方法[3]: 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每次从C3~C7夹脊穴中选穴一对,对穴位与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以10 ml注射器接7号针头吸入5%葡萄糖液4 ml,复方丹参注射液6 ml,垂直皮肤表面迅速刺入穴位1寸左右,得气后,每穴快速注入药液5 ml,退针后用消毒棉球按压穴位。治疗1次/d,10 d为1个疗程,综合组40例,同时应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以2个疗程作为疗效判定时间。
1.3 近期疗效 参照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显效:临床症状缓解,椎动脉扭曲试验阴性,恢复正常的劳动和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椎动脉扭曲试验明显好转,基本恢复正常的劳动和工作;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1.4 远期疗效 显效:1 a内复发小于1次,经治疗能恢复正常的劳动和工作;有效: 1 a内复发大于1次,经治疗能基本恢复正常的劳动和工作; 无效: 1 a内多次复发,经治疗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卡方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3组近期疗效:反搏组
表2 3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略
2.2 远期疗效 3组远期疗效:反搏组
表3 3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略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是由于横突孔内径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狭窄、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失稳等对椎动脉产生机械性压迫,同时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受到激惹,使椎动脉及其分支持续性或间歇性痉挛,而对侧椎动脉又无法代偿,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6]。丹参注射能够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神经根的刺激,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改善脑部血供[3],同时体外反搏能使颈总动脉、椎基底动脉在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期均可连续保持较高的灌注压力和高流量的血液灌注,增加脑组织的血氧供应,改善脑微循环,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还可使血管阻力下降,血压和血流脉动性增强,起到扩张血管作用,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7]。两者合用,有助于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解除增生对椎动脉的机械压迫及对交感神经丛的刺激,使椎动脉血管扩张、血流供应增加,头晕等症状得以迅速缓解,且疗效持久,不易复发,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玉洁,赵方.磁热振并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0):2882.
[2] 孙宇,陈琪.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31(8):472476.
[3] 夏跃胜.丹参注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骨伤1996,9(5):58.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5] 张杰,范炳华.椎动脉颈椎病的诊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13(5):690691.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改变,电脑的普及,汽车的广泛应用,颈椎病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涉及人群较广且越来越年轻化。其中以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的60%[1],而且往往是其它类型颈椎病的早期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痛苦,增加了生活及社会负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近五年来,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药物治疗或综合疗法,现就将针灸、推拿、药物治疗本病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针灸治疗为主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方法,通常以局部取穴法为主,选穴以颈夹脊、风池、阿是穴频率最高,以毫针、电针、水针、针刀及其它治疗方法为常用,也有腹针等新疗法,亦有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张等[2]根据病变累及的经络采用辨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60例,各经主穴分别为手三里、天宗、消泺、极泉、天柱,痊愈率为58.9%,且疗程缩短。吴扬等[3]用腹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为主穴,60例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传统的针刺法。熊晓燕[4]采用电针加水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显效率达95%。李明钊等[5]采用针刀加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3例中治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101例,平均治疗2.3次;好转(疼痛明显减轻)27例,平均治疗3.42次;无效(疼痛未减轻)5例,平均治疗2次,有效率96.2%,1a后随访复发2例。张凯等[6]采用三步针罐疗法配合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40例,痊愈27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5%,总有效率为100%。陈丹等[7]采用傍刺加电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疼痛及颈部功能情况均有一定改善(P>0.05)。赵敏等[8]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97.14%。彭冬青等[9]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其证型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结果表明本法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减轻局部疼痛,疗效确切。何常春等[10]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针刺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经筋针刺组比传统针刺组更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刘公望等[11]采用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明显优于颈夹脊穴针刺法,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2 推拿牵引治疗为主
治疗神经根型颈推病,通常急性期用推拿按摩手法,可解除肌肉痉挛,松解关节囊和韧带挛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及致痛物质的吸收;缓解期则可通过手法的治疗,起到松解神经根与组织的粘连,改善狭窄的椎间隙,增加椎间孔直径,减小对神经根的压迫,疗效显著。蔡西国等[12]采用M c K e n z i e法结合推拿、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采用McKe n z ie法结合推拿、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推拿、牵引疗法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张海雁等[14]将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依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运用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常规组运用物理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黄皖生等[16]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龙氏手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药物治疗为主
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方面,处方中大都遵循“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治”的辨证思想,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应用补气、活血之药,气血兼顾,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赵昌林等[20]将16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用白芥子散外敷,对照组口服颈复康,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34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8.8%,高于对照组71.3%的总有效率,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
吕方华[27]采用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推病42例,对照组36例用茶普生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4 小结
目前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牵引、药物等,均为保守治疗。临床中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以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主流方法,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果使用烦乱则增加患者的医疗开支。如何围绕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为临床提供疗效肯定、可信度高、切合实际、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爱秋.颈椎病治疗近况与展望[J].湛江民族学院学报,1996.18(1):77.
[2]张,孙琳.辨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推病36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5):18.
[ 3 ] 吴扬扬, 鲍安珍.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 2 0 例[ J ] .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7.
[ 4 ]熊晓燕.电针加水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05.4(1):19.
[5]李明钊,李立.针刀加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3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0):1535.
[6]张凯,蒋戈利,邢军等.三步针罐疗法配合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J].中医杂志,2008.49(6):527-528.
[7]陈丹,王友军,吴荣华等.傍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量化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4):219-221.
[8]赵敏,李雪,李华.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8例[J].人民军医,2009.52(5):271.
[9]彭冬青,董玉喜,刘云霞.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9.50(3):231-234.
[10]何常春,尹林玉.经筋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4):66.
[11]刘公望,王秀云,孟向文等.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5-28.
[12]蔡西国,刘青松.McKenzie法结合推拿、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7.19(9):10-11.
[13]史全刚.角度牵引配合定点旋转手法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6.22(7):7-8.
[14]张海雁,何颖.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现代临床医学,2008.34(2):96-97.
[15]穆刚,孔令勤,张君涛等.矫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症,2006.15(3):259.
[16]黄皖生,潘长青.龙氏手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254-1256.
[17]陶世明,刘延华,周肆华.旋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9例[J].西南军医J o u r n a l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Jan.,2008:10(1):84.
[18]詹文吉.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126-127.
[19]吴健康,熊爱民,詹红生等.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3例临床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42-44.
[20]赵昌林,陈孝银.白荞子散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8):34.
[21]陈宏贤,赵新梅,林道庞.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7.28(11):1865-1866.
[22]杜晓军.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6):50-51.
[23]郎然,王晓平,杨朦.根痛平片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11):49.
[24]马勇,周建中,周临东等.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4):27-28.
[25]杨富坤,任丰河.七里散加六味地黄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4例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4):448-449.
[26]陶缨,王志刚.颈椎灵口服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1):17-19.
[27]吕方华.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6):359.
[28]宋杨.口服壮骨片及舒络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65例临床观察[J].药物与临床.2009.6(14):83.
[29]任婕,邹季.盘龙七片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5):50-51.
[30]杨洸,杨耀洲,赵玛丽等.白芍木瓜灵仙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2):9-10.
[31]卢世魁,孙渊.痹麻痛消汤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5):38-39.
[32]吴平.补肝强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7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5-116.
[33]杨国谋,吕巧儿,贺灵慧.补阳还五汤合弥可保治疗神经根麻木型颈椎病[J].中医药学刊,2006.24(4):726.
[34]宋琪,姜淑洁.固本舒筋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2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26(9):595-597.
关键词 颈性眩晕 CSA 中医药治疗
颈性眩晕,主要指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pathy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劳动方式改变、屈颈机遇增加及交通事故增多等使本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据调查,40-50岁左右的人有25%罹患颈椎病,60~70岁的发病率达到50%以上,而CSA在各型颈椎病中占20~25%,是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第二多发颈椎病。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属“眩晕”的范畴。《内经》认为本证的病因为外邪、肝风及体虚。《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大惑论》指出:“故邪之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人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而《灵枢・卫气论》、《灵枢・海论篇》又分别指出“上虚则眩”、“髓海不足”是引起眩晕的病因病理。自《内经》以来,亦有医家以风、火、痰、饮立论者。如张仲景以痰饮立论,元・朱丹溪强调因痰致病,《丹溪治法心要・头眩》指出:“此证属痰者多,无痰则不能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刘河间在《索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等论述;明・张介宾则认为本病以虚为主。《景岳全书・眩运》篇指出:“眩运一证,虚者避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岫云按:“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并对火盛者、痰多者、中虚者、下虚者运用理、方、法、药进行具体分析治疗。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眩晕》里综合各家学说,认为本病之病根属虚,病象属实。
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CSA有独特优势,疗效好且方法多样。统计近十年文献600余篇,主要分类举例如下。
2,1 药物治疗 范汉淮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44例,其中肝阳上扰型6例,气血亏虚型12例,肾精不足型16例,痰淤交阻型10例。肝阳上扰型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型选用八珍汤加减;肾精不足型选用左归丸加减;痰瘀交阻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同时配合外治法(用煎剂的药渣加白醋50g湿敷颈椎患处,然后再将药渣加生姜、食盐加水煮开后,局部外洗),总有效率肝阳上扰型为66.69%,气血亏虚型为83.39%;肾精不足型为93.75%;痰瘀交阻型为70%。张汉庆等以丹参注射液静滴加葛根钩藤汤治疗58例CSA,治愈29例,好转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5%,优于单纯以丹参注射液静滴组(有效率72.5%)。赵聚凯等认为CSA发生与“血瘀”有关,选用活血化瘀中药制成颈椎通胶囊(由川芎、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黄芪等11味药组成),治愈CSA407例,随访60例,结果显示半年复发5例,1年内复发6例,93.1%的患者疗效巩固。程珠炉等用参芎眩晕丸治疗CSA56例,结果显效23例,好转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邱德华等应用石仰山椎脉回春汤用于补肾助气化、活血化瘀滞,治疗CSA162例,有效率达93.2%。
2,2 手法治疗 牛彦平等应用旋转手法治疗CSA40例,对比康复前、后的TCD检查结果: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加快,椎动脉血液供应明显改善。李沛等以“隆、厚、痛”诊断三字秘诀明确错缝定位,运用李氏家传合缝手法,治疗CSA患者58例,高效者39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李飞跃等采用魏氏伤科手法配合中药,临床总有效率为88.5%,其手法以正骨理筋,疏通经络为主。丁益群运用综合手法治疗CSA180例,痊愈71例。好转10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6.1%。
2,3 针刺治疗 赵惠馨等以针刺风池、百会、颈椎夹脊穴治疗本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8.7%。肖伟等采用针刺合刺五加静脉滴注治疗,针刺组取颈部夹脊、肾俞、脾俞为主。肝肾不足加肝俞、三阴交、太溪;气血不足加心俞、隔俞、足三里;痰湿阻络加胃俞、足三里、丰隆。另以5%葡萄糖液500ml加刺五加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66.7%,针药并用组为89.58%。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简称SEP)是常见的感觉诱发电位之一,是当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何一点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导出的电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1]。目前,SEP主要用脉冲电流诱发技术对刺激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等参量加以控制,可使记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并可对记录结果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故SEP已由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入精确的定量研究。现就体感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是神经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传统检查方式仅能反映神经系统的解剖状况,而无法很好地反映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SEP在一定程度上则可弥补其不足。应用刺激正中神经所产生的SEP早期成分波P15、N20具有相对稳定性及特异性的特点,对临床表现为单侧上、下肢体感觉障碍患者进行SEP检查,发现患侧、健侧与正常值相比有显著差异,定量分析了早期脑血管疾病中枢体感通路的功能状况,并评估了它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提示感觉通路有亚临床损伤[1]。
2缺血的研究
方华等[2]发现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SEP波幅较潜伏期恢复迅速,术中SEP监测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脊髓功能的变化,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而肢体缺血预处理则可以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和神经功能缺陷,对急性脊髓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3]。有研究应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发现缺血早期即出现脑电波消失、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再灌注后有一定恢复,且组织学亦呈现相应改变,因此得出SEP是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甚至可用于探测脑缺血发作前的亚临床病灶。近期研究表明ECG和SEP结合分析可反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过程,对脑缺血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4]。也有实验证实SEP不仅能反映神经系统结构完整情况和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还有助于区分神经元受损程度,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应用这一原理研究缺血性完全卒中患者的预后[5]。
3与脑缺血相关疾病的研究
SEP是反映脑部功能的生理性指标,SEP与脑血流量的相关性尤为显著。有研究证实,在颅内压高至难以用药物控制时SEP还存在的患者,经双侧开颅减压后其神经功能可得到一定恢复,提示SEP存在时脑部功能有恢复的可能性[2]。陈力学等[4]用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了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过程,认为SEP是评价脑立体定向术制备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的最客观指标,脑水肿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SEP的改变与脑水肿的形成存在直接联系。
4功能监测
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难以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继发性脑干功能受损情况,SEP则可弥补上述不足。其原因可能为继发性脑干受损是幕上出血或梗死后间接发生脑水肿、脑血流及组织代谢等方面的异常所致,脑组织早期仅因缺血而停止电活动,但能维持跨膜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核磁共振成像虽可直接评判脊髓损伤范围和程度,但是颈椎退变引起脊髓受压并不一定伴随脊髓病变,且大部分核磁共振成像显示椎管狭窄的患者既无脊髓损伤的临床症状也无电生理的改变,这就需要其他先进手段予以补充[5]。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SEP检测结果与脊髓损伤程度一致,表明SEP检测可以较客观地评价脊髓功能,预测手术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验研究和观察临床疗效。脊髓术中应用SEP进行监测分析,证实了诱发电位术中监护可及时发现脊髓损伤、判断损伤程度、有效地预防医源性脊髓损伤、为骨科开展高难度手术提供保障[67]。若与脊髓功能的传统检查方式相结合,可使观察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国内外多数研究将“潜伏期延长10%以上或波幅下降50%以上”作为术中SEP监护的警戒线,但是脊髓诱发电位存在波形变异大、敏感性高等问题,故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研究显示,移位到患手对侧的外周神经能够导致同侧体感皮层动态的功能重组,提示身体对侧感觉输入的介入激发了大脑显著的可塑性[8]。
5法医学鉴定
神经系统外伤导致感觉、运动障碍者较为常见,其功能障碍程度是法医学评定伤残等级的重要依据。李生彦等[9]应用多功能电生理检测仪检查脊髓损伤组SEP均表现异常,且随着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而变化,二者呈正相关。这与国外报道的完全截瘫者SEP波形消失,截瘫者SEP潜伏期延长、波幅或波形消失的结果相一致。相比影像、脑电图和局部脑血流图而言,利用SEP检测手段评价功能障碍程度更为敏感可靠,已成为法医临床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6预后判断
SEP可作为评估颅脑创伤预后的指标之一。目前,可使用SEP推测意识障碍的预后,如在HIE昏迷患者中,伴有异常SEP反应但意识恢复者很可能患严重残疾,该方法对预后的判断优于BAE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神经系放射学标准[10]。而BAEP与SEP联合应用并动态监测,可更准确地评估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预后,并指导早期治疗[11]。Tzvetanov等[12]指出,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SEP在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中起作用。Julkunen等[13]认为在感觉障碍的卒中患者中,如SEP正常则预后好,但最初的SEP波形缺如并不意味着预后差。Jiang等[14]在75例颈椎病手术术中进行了SEP监护,亦认为SEP可辅助推测预后。
7心理学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神经电生理异常已得到证实,有研究发现S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关。Wang等[15]对比39 例抑郁相、22例躁狂相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发现情感障碍患者的感觉诱发电位主成分波波幅降低且与患者有无自杀行为史有关,因此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研究中需重视SEP波幅降低这一特点。
8药效研究
SEP的脑功能评价法证实了纳洛酮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即刻疗效,可提高梗死侧大脑皮层兴奋性,但无助于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有研究利用颈椎插线法建立大鼠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测量药物对机械痛阈和正中神经SEP传导时间的影响,得出复方颈舒片具有改善痛觉敏感和提高感觉神经传导性的作用,可见SEP拓展了药效研究视野[11]。
结合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缺血时局部组织分子水平变化,进一步阐明SEP在脑缺血时的变化机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术中大出血难免引起一定程度的脑缺血,既往研究着重于肯定SEP与脑缺血有无密切联系、分析脑缺血时SEP变化特征,而并未对其产生及变化机理作深入探究。此外,临床上可以考虑将诱发电位与肌电图、脑电图等有机结合,从而由外周一直延伸到中枢神经系统,从不同平面综合评判疾病的范围及程度。虽然SEP作为一种无创、客观、灵敏的电生理指标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较大价值,但由于其影响因素较多,加之记录技术等在国际上尚未标准化,因此在各项研究中,必须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建立良好对照,结合其它检查客观分析其意义,以获取更多正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胡晓晴,唐娜. 体感诱发电位的基本原理[J].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5, 25(2): 53-55.
[2] 方华, 王泉云, 李昌熙, 等. 兔脊髓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7, 14(4): 280-284.
[3] 王俊生, 赵东风, 刘郑生, 等.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兔腰段脊髓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12): 2265-2268.
[4] 陈力学, 姜利人, 刘宝松, 等. 脑缺血后体感诱发电位和脑电图波谱特征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5): 268-271.
[5] SimoM, Szirmai I, Aranyi Z. Superior sensitivity of motor over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pondylotic myelopathy [J]. Eur J Neurol, 2004, 11(9): 621- 626.
[6] 陈庄洪, 蔡贤华, 王华松, 等. 脊髓型颈椎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J]. 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7): 451-453.
[7] Hoshiyama M, Kakigi R. New concept for the recovery function of 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s following median nerve stimulation [J]. Clin Neurophysiol, 2002, 113(4): 535-541.
[8] Lou Li, Gu YuDong, Shou TianDe, et al. Dynamically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in somatosensory cortex induced by the contra lateral peripheral nerve transfer to an injured arm [J].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06, 33(1): 17-23.
[9] 李生彦, 刘晓.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6, 21(4): 196-198.
[10] 周国琴. 体感诱发电位在昏迷患者的预后预测中的作用[J].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5,25(2): 62- 64.
[11] 张士刚, 王继跃, 郝华, 等. 脑干听觉及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预后的判断[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1): 35.
[12] Tzvetanov P, Roussef RT, Atanassova P,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median and tibi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acute stroke [J]. Neurosci Lett, 2005, 380(1-2): 99.
[13] Julkunen L, Tenovuo O, Jaaskelainen SK, et al. Recovery of somatosensory deficits in acute stroke [J].Acta Neurol Seand.2005, 111(6): 366.
关键词:牵引;针灸;穴位注射;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由于急性损伤或者慢性劳损等因素造成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进而产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综合症。人体的腰间盘和微动关节极为类似,它主要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三部分组成,其主要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也可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是针灸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为了探讨牵引针灸加穴位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的效果,特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医疗业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治疗组63例,男性36例,女27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45.2岁,病程30d~2年。对照组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6.8岁,病程20~4年。两组间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牵引针灸加局部封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2],每14d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效果。而治疗组采用牵引针灸加穴位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每14d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我国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根据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恢复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种。其中,治愈:腰腿疼痛完全消失,且直腿抬高60°以上;有效:腰腿疼痛症状有所缓解,腰部活动功能也有所改善;无效:腰腿疼痛症状没有任何缓解。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患者ADL评分以x±s表示,临床疗效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时间和对照组的治愈时间相比,治疗组的时间优于对照组的治愈时间P
3讨论
3.1牵引它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方法之一。它主要利用特制的牵引带和装置,对人体的某个部位进行牵拉练习,最终使椎体间隙和椎间孔得到增大,进而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椎动脉的扭曲,缓解肌肉痉挛,最终结果能够使凸出的椎间盘复位。常用的有治疗颈椎病的颈椎牵引、腰椎牵引以及其它改善四肢关节功能的牵引。
3.2针灸所谓针灸,它包括针刺疗法和灸治疗法,二者统称为针灸。其中针刺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等手法进行刺激人体特定的部位,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被刺入的点称为穴位。而灸治疗法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它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3.3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它是选取中西药物,将其注入有关穴位,进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3]。这种水针疗法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这种疗法和传统的针灸大不相同,将药物注入相关穴位,也就决定了它传统的针灸治疗规律也大不相同。但二者又有相同之处,都是以传统的经络理论为基础。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采用牵引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疗效。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高发,医学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渐改进和提高。单一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将牵引、针灸配合穴位注射就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进而提高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眭小萍.牵引结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26(12):40-41.
【关键词】 中药热敷;骨伤科;慢性疾病;手法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8-02
在临床上,骨伤科慢性疾病主要是指颈椎病和陈旧性损伤以及肩周炎、风湿关节痛等[1]这些疾病由于其病程非常长且难以治愈,这种疾病呈现出反复发作,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限制,同时还会出现关节僵直等情况,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骨伤科慢性疾病患者采用中药热敷治疗,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200例骨伤科慢性疾病患者,都是我院在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120例,女性为80例;患者的年龄在25-70岁之间,平均为(56.0±2.5);患者的病程在3周-4.5年之间,平均为(2.0±0.2)年;肩周炎患者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陈旧性损伤患者50例,颈椎病患者40例,风湿关节痛患者4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对患者发生病变和相关的部位分别采用推拿和针刺以及牵引、手法复位等治疗,1次/d,1h/次,7d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3个疗程。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中药热敷治疗。配方为:伸筋草20g、秦艽20g、桃仁20g、红花15g、白芷30g、三七30g。将这些药物混合进行研磨成粉状,同时加适量的白酒进行浸润,敷在患者的病变部位,外使用咸阳天然滋补保健品研究所生产的“痹通”缠裹,然后进行通电,加热30min,在患者忍受的范围内进行,1次/d,治疗14d。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的疼痛完全消失,关节能够活动自如,对病变部位进行按压,没有出现痛点,测量评分为0分[2]。有效:患者的疼痛现象得到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得到明显的好转,但是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按压,疼痛症状得到减轻,测量疼痛评分降低。无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疼痛和压痛以及活动情况与治疗之前相比,没有改善或者变的更加严重。
1.4 评分测量 视觉模拟评分法:让患者在0-10cm的直尺上标出自己疼痛的位置[3]。无痛:0,剧烈疼痛:10cm,1分:2cm。疼痛强度测量:轻微疼痛:1分;不适感疼痛:2分;压迫感疼痛:3分;严重疼痛:4分;剧烈疼痛:5分。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试验组(100):痊愈50例,占50.0%;有效44例,占44.0%;无效6例,占6.0%;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100):痊愈42例,占42.0%;有效40例,占40.0%;无效18例,占18.0%;治疗有效率为82.0%,见表1。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对患者治疗2个疗程之后,对照组为60分,试验组为6分;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上,骨伤科慢性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主要是由患者受到损伤和增生压迫以及组织退性行变、自身免疫、化学性炎症等而导致[4]。然而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引起患者的肌肉和肌腱以及筋膜、韧带、关节等组织出现紧张和充血或者出现淤血等,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水肿渗出等情况,逐渐发展形成黏连和纤维化以及瘢痕等。进而会使得患者的神经血管受到一定的压迫,导致局部的代谢受到一定的改变,对患者的神经造成一定的刺激而导致。在中医学上,则认为此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外伤而导致气血瘀阻,同时没有进行有效地治疗,随着时间的迁徙,加上外来疾病的入侵而导致。或者是由于经络受阻,使得局部血流出现不畅,最终湿瘀互结而成
经过此次的研究发现,骨伤科慢性疾病产生的疼痛主要是以胀痛、钝痛为主要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为合并刺痛。对患者使用内服药物治疗,其的代谢十分复杂,使用药物的时间久,很容易对患者的脾胃造成损失,使得患者难以坚持服用药物,进而导致这种疾病难以得到根治。然而此次在对患者使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热敷治疗。手法治疗能够使得患者的伤痛组织紧张松弛,黏连得到松懈,选用辛香走窜之品,经过加热之后,让患者的毛窍张开,对药物的吸收和渗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局部组织药物的浓度非常高,同时药力也比较集中,加快循环,使得淤阻很快得到畅通,有利于炎症的吸收,缓解患者的痉挛,分散黏连和软化瘢痕,进而达到祛风除湿和消肿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效果。
总之,对骨伤科慢性疾病患者采用中药热敷治疗,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朱换平.中药热敷治疗骨伤科慢性疾患的研究现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05):58-61.
[2] 韩贤明,眭承志.痰瘀同源在骨伤科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2,(01):78-79.
(1)改善脑的血循环:一般采用扩容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可以改善脑的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以图缩小梗塞范围。
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烟酸、罂粟碱、维脑路通、654-2、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抗栓丸、已酮可可碱、培他定、西比灵等。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扩充血容量,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防止红细胞凝聚作用。每日静滴250―500毫升,连用7―10天。
有人采用脱水与扩容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也不错。
具体方法:发病后即用20%甘露醇25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入,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每日2次。3―5天后,再用脑血管护张剂,如维脑路通或罂粟碱静脉缓慢滴入,每日1次,7-l0次为l疗程。
(2)抗凝疗法:适应于存在高凝状态的病人,目的是为防止血栓扩延加重病情。用抗凝疗法前,通常应进行脑CT检查,证明为缺血性病变。有出血倾向者,如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疾病及感染性血管栓塞忌用。每日应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常用肝素、香豆素类。肝素12500-25000单位,溶于5%葡萄糖液500-l000毫升,缓慢静滴,通常每分钟15―20滴。24―36小时达到应起的作用后,视病情掌握使用。香豆素类同时口服,第1日200―300毫克,以后每日维持50-100毫克,治疗天数依病情而定。
近几年有人以血液稀释疗法(即放出适量静脉血)治疗脑血栓形成,有一定效果。根据病人体重、血压、红细胞压积,确定释出血量,一般在200-400毫升,输入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
(3)浴血栓疗法:常用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每分钟50滴,每日1次,l0天为l疗程。
曾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有一定疗效。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之内应用。取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l00毫升中,颈动脉加压滴入,每分钟15―20滴,1―3次治疗即可。
还有用蝮蛇抗栓酶颈动脉内给药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溶栓疗法,无论是静脉给药还是动脉给药,都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时机。一般认为,溶栓药物应早期使用(脑血栓发病l天内,血栓富含水分,易溶解),见效快、疗程短。溶栓和抗凝疗法一样,要密切注意出血倾向,需在医院由医生掌握使用。
(4)防治脑水肿:临床上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有三大类,即高涌液、利尿剂及自由基清除剂。
高渗液能起到高渗利尿脱水作用,常用甘露醇和甘油。①20%甘露醇在减轻脑水肿、降低鼎内压方面作用快,效果显著,且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如毒性最强的(OH)自由基,从而保护脑细胞。有人认为,甘露醇能降低全血粘度,减少血管阻力,提高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②甘油的优点是:作用持续时间长,反跳作用甚微,甘油可作为能量被利用,能改善钠泵功能,有利于细胞毒性脑水肿的消除;促代谢而改善脑功能;渗透压性利尿作用较小,肾损害较轻。
利尿剂也有脱水、降鼎压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良者。常用的药物有安体舒通、速尿、利尿酸等。
缺氧后产生的自由基连锁反应,可使细胞膜发生过氧化损害,从而导致脑水肿和微循障碍,所以应清除自由基。常用的药物如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巴比妥类、维生素E、维生素C、氯丙嗪、甘露醇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地塞米松具有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的作用,抑制花生四酸从细胞膜上释放,从而抑制自由基对脑血管壁的损害,研究中曾发现地塞米松可促进消化道出血,尤其合并新抗凝片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故应慎用。
(5)高压氧治疗:在脑梗塞急性期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治疗是在密闭型加压舱内进行的,吸氧时间为90―1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有人用5%二氧化碳高压混合氧治疗脑梗塞,效果比单纯用氧更好些。尽管高压氧和混合高压氧治疗脑梗塞有报道称有效,但也有人认为效果并不可靠,所以目前未能广泛开展。
(6)外科手术治疗:选择适应证较严格。其适应证如下:①颈内动脉外段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或狭窄程度超过50%以上者,作血栓摘除以及动脉内膜切除术。如果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都有血栓形成,可选择狭窄严重的一侧,先作血栓摘除术,使血流量增加。②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尚未建立良好的侧校循环者,可作颖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③大网膜移植术和脑――颞肌瓣覆盖术治疗脑梗塞,通过临床观察,带血管蒂大网膜颅内移植,较游离的网膜移植和颞肌瓣脑表面覆盖效果好。④如已形成脑软化灶,临床有颅高压表现,或有脑疝迹象者,经降颅压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应迅速手术,清除软化坏死组织,或行颞肌下减压术。⑤颈椎病变压迫推动脉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手术治疗。
(7)中医中药治疗: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依据病人脉证,判断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阴阳偏颇、气血盛衰、标本兼顾等辨证施治。
(8)针灸治疗: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促进疾病康复。有研究资料表明,针灸可以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及降低血球压积,达到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供氧,促进脑细胞恢复功能。最常用的为体针,根据瘫痪肢体选取穴位,结合补泻手法施术治疗。近些年来,头针被广泛地用于脑血栓的治疗,还有人应用刺络法来治疗脑血栓,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脑血栓若能早期进行针刺治疗,并予以适当锻炼,效果会更好些。
(9)颅脑超声波治疗:超声波穿透颅骨通过脑实质时,机械振荡波被组织吸收,转化为热能。组织受温热作用后局部血流增加,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有利于缺血区侧枝循环建立。每次治疗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l疗程。没有痛苦,无副作用,可以在康复期选用。
(10)神经活化剂的应用:神经活化剂能改善脑代谢,防止脑坏死、变性,预防梗塞后痴呆。常用的药物有ATP、细胞邑素C、胞二磷胆碱、Y-氨络酸、脑复新等。近年来用活血素等治疗脑梗塞受到重视,究竟哪种药物效果更好尚难肯定。
(11)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目的是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压过高、过低均需予以适当处理。但血压过高时注意不要降压太迅速,以免影响脑血流灌注;血压过低时宜适当给予提高。高血脂增加血液粘度,影响微循环, 应限制脂质摄入和增加消耗,如功能锻炼。可给予降血脂药物,如烟酸肌酵酯、安妥明等。糖耐量低下、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大多数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糖耐量低下,且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高血糖要给予适当的处理。同时如要使用甘露醇、皮质激素时,应特别慎重。
(12)处理神经性内脏综合征:脑梗塞发生后,易并发许多内脏症状,如心电图改变(包括脑源性心肌梗塞)、呼吸节律异常、上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呃逆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脑梗塞的恢复和预后,应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