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职业环境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师计算机应用;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是“企业(或用人单位)为完成某一任务并获取工作成就而进行的一个完整活动过程”。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直接经验,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具有范例性的工作任务为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知识,学生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学习,获得可迁移的工作过程性知识。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
1.任务载体选择
任务载体选择遵循工作过程完整性原则、职业成长性原则、区域经济适应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应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要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对学生来讲,要满足学徒、中级、高级、专家的职业成长性原则;要以未来为导向,所选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要随着专业领域的变化调整。
2.内容选择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满足认知规律及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人们认知实物过程为从一般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应遵循此原则。高职教育的对象及特点决定了学习内容不应该只是学习理论或者单纯学习某种技能,因此学习内容和过程要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这样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要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和学生中心原则。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混合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中心地位,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阶段,教师仅为学生独立的行动做出提示,激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应该教授其具体操作。
4.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方面应遵循职业真实性原则与教学适应性原则。设计学习情境时通过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平台、实训模块和分组、轮班制等形式,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去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当然,教学与职业环境是有区别的,完成学习任务所要求的条件应是学校具备的。
5.考核模式
教学结果的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书面考核,而应注重整体性要求。实践与理论结合,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仿真与现场结合,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结果与过程结合,既要有以尺寸合格、功能正常为目的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为目的考试,重视过程的完整性。动态与静态结合,既要有以测试知识的深度和存储为目的的笔试,又要有以了解测试知识的广度和运用为目的的口试。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既要有各门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工作质量、个人素质和合作能力的评价表。在明确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依据“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载体,确定学习情境制定学习情境描述表与课程实施计划制定学习情境评价标准”四个流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
二、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实施
1.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教师深入索尼移动显示器(苏州)有限公司、甘肃润峰电力有限公司、武威职业学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就人才需求、岗位设置、员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员工管理多方面进行调研,获取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手资料,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为:具备计算机文件管理能力、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电子表格处理能力、演示文稿应用能力。
2.选择合适载体,确定学习情境
不同的行业与岗位工作任务是不一样的。经过调研,文秘人员的工作任务是起草文件,同时需要对单位的材料进行整理;企划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写分析报告、写产品说明、制作广告宣传册,做与财务相关的基础报表,向客户介绍产品;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撰写学年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成绩分析,学期、学年工作总结,备课、授课等;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是病历及药方的整理、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医疗保健讲座等。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为依据,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为文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务人员计算机应用基础、广告人员计算机应用基础四个学习情境。
3.制定学习情境描述表与课程实施计划
制定学习情境后,按照学生的学习任务制定学习情境目标、内容、课时、教学场地、教师安排计划,并编制学习情境描述表。
4.制定学习情境评价标准
完成“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网络应用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电子表格应用能力、演示文稿制作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要求过程性、结果性兼备。
参考文献:
[1]崔怡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2]张云.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12).
[3]晋艺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拟导游课程评价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4,(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315-02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开设,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虽然该课程的开设有了数十年的历史,但目前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尚有不少探索空间。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能力的要求,我们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内容与标准、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总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定位。
1.1 课程设计的原则
高职院校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的一门前续课程,该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该课程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其以后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使这门课成为一门结构优化、内容先进、与职业能力直接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与标准
过去这门课的课程目标设置为一般技术目标,即简单传授课本知识。现在,我们的课程目标直接体现了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从之前的知识本位转向就业能力本位。
2.1 课程目标
1)职业素质目标: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其它专业及课程的学习服务,能够获得学习新的软件、使用新的软件的能力。
本课程是继续学习计算机其它课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表格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文稿处理的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技术,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范围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资格证书。
2.2 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我们对课程内容做了如表1所示的设置。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这一章,我们根据要求学生应能运用Word 2003软件进行文字录入及图文混排功能的这一能力目标,明确了其知识要点为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和格式、查找替换、文字与段落格式设置;美化文档、打印文档等。
2.3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
如图2所示: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中练、练中学。
主讲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演示,学生人手一机实际操作训练,遇有有问题现场就解决。
2)全程采用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项目单元任务,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情,教学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3.1 教材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2009年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指导下由有关专家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大纲(2007年版)》的要求而编写,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等。
教材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包括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知识点和实习教学内容。在体系结构上突出了基本性、典型性、简约性、逻辑性、实践性;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建立模型、寻找方法,直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2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
信息学院建设有五个大型机房,每个机房配备教学用计算机能同时满足80人次的实训。每台机器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有良好的网络链接能力。
教师会根据教学需求收集各类网络资源,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信息学院建设了相关的网站,提供与此门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及视频,以供学生学习参考。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性格因素和技能现状上具备以下特点:有一定的英语识读能力,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性格因素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计算机操作仅限简单系统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技能不熟悉。
4.2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的组织:典型工作任务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包括:分组、讨论、审核、实施和评估。
分组,即任务下达,以5人为小组,明确人员职责,按照项目要求各自独立开展工作;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讨论,即明确分组以后各组围绕主题、重点和工作步骤开展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拿出各组的方案、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审核,即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方案审核方案是否完整及具体可操作性、是否需要技术支持等,给出建议;实施,即各小组按照审核通过的方案组织实施,进行实际训练操作。教师巡查协助指导;评估,即各组完成方案,由老师验收任务,同时提出建议。
2)教学计划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课时为64。
3)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研究的,以下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融合到课程中。
参观认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参观认知法。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可以准备一些硬件实物(硬盘、软盘、U盘、主板、显卡、网卡、声卡等),通过实物的感观认识来进一步认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现场教学:对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Excel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如: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课本的枯燥知识提升为动感的感观认识。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教授可以采用此方法,如:介绍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可以举出一些实际案例,像“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病毒等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病毒的危害,加深理解。
情境模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如:介绍局域网的共享内容,可以采用教学用机来设定共享,让学生通过网络邻居在局域网中查找和共享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的使用,可以通过聊天室的建立来进行互动。
4)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搬移到计算机实训中心,使教与学同步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实时与学生交流。
5 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实行平时实践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考察主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察,阶段性网络测验和期末考试为职业能力考察。
6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将以知识目标本位转化为以能力目标本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课程设计采用以岗位需求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由过去的纸质试卷测评转化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参考文献:
[1] 陈樱之. 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求学求职・高职特刊, 2008-12-10.
[2] 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教育改革调研――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调研结果[Z].
[3] 赵智群.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 职教论坛,2008(1).
【关键词】企业 计算机网络 安全
当前,计算机网络环境非常复杂,各种计算机病毒层出不穷,网络黑客攻击计算机网络的手段越来越先进,导致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结合当前企业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行。
1 企业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
1.1 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
随着现代化企业各项业务的不断拓展,企业计算机网络中有很多的服务需要和互联网相连,导致每天都会有网络黑客试图入侵企业的局域网窃取企业业务部、研发部、财务以及人事等多种机密的信息资源,例如,企业的一些重要的客户资料、新产品资料、公司账目、职员信息等,同时,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木马病毒的传播、变化以及发展迅速,使企业计算机网络防不胜防,企业局域网一旦感染计算机病毒,有可能会引起整个网络的瘫痪,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1.2 介质泄露
由于计算机在日常的工作中会辐射电磁波,企业局域网在没有防护的条件下,任何人可以利用无线电接收设备在一定范围内截取网络信息,造成企业信息资源的泄露。另外,计算机的磁介质如用来存储和记录的磁盘、磁带等设备,具有复制容易、存储量大等特点,如果这些磁介质没有进行良好的处理和保存,会导致磁介质的信息被删除或者复制,影响企业局域网的信息安全。
1.3 计算机病毒泛滥
互联网系统模式和单机系统模式相比,通讯能力更强,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更多,并且传播和感染速度更快,极大地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的难度。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固化软件系统中的程序、网络环境下的文件传输、移动存储设备等方式攻击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可以冲破企业局域网的安全设置,入侵到网络的服务器中,破坏企业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甚至导致整个企业局域网瘫痪,泄露企业的一些机密核心信息。
1.4 系统配置不当
如果企业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器或者操作系统配置错误,无线网络缺少密码设置、终端保护命令不合理、口令文件没有设置安全保护、存在匿名的Telnet、FTP的开放等,使得企业的局域网自身存在多个安全漏洞,严重影响了企业计算机的网络安全。
2 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有效策略
2.1 网络实体安全策略
企业计算机网络实体安全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网络设备以及网络环境等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企业的网络管理人员要积极评估企业局域网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企业局域网运行和设计过程中,设置安全措施。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实体安全要充分考虑硬件防护、网络软件、防火防盗、接地系统设计、电源、场地安全措施等,例如要加强对企业局域网系统中设备以及传输路线的保护,尽量远离辐射源,最大程度地避免电磁干扰,对局域网一些重要的网络设备要安装防辐射装置,优化网络布线设计,禁止企业局域网外连,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定期更新计算机的杀毒软件,升级补丁包,用先进的工具软件扫描企业局域网系统端口状态,一旦发生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2.2 网络访问控制安全策略
为了有效地提高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必须积极采取各种安全策略,其中访问控制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安全策略。利用访问控制,可以验证并识别企业计算机网络用户,将用户的访问权限限制在授权的资源和活动之内,确保企业的局域网系统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保护企业的网络资源,维护企业的网络系统安全性。企业采用访问控制技术要结合自身局域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充分考虑企业局域网的跟踪和审计、网络安全监测、资源安全控制、数字控制、权限控制、口令控制等。
2.3 加强内部管理
2.3.1 加强企业机房服务器的控制
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机房服务器的控制,减少企业局域网的感染计算机病毒的机会,全面监视和控制局域网内部每一台计算机下载或者上传的文件资料,严格控制网络聊天和危险信息的扩散传播,加强企业局域网的密码管理。
2.3.2 制定严格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规则
企业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制定严格的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规则,严格限定进出企业局域网的信息资源,阻止网络黑客对局域网的攻击和非法访问。
2.3.4 控制和互联网的互通权限
企业计算机网络要尽可能的减少和互联网系统的互通权限,由于互联网环境非常复杂,一次计算机病毒很可能隐藏在访问的网页或者电子邮件中,企业通过局域网访问互联网中的一些操作,很可能会使企业局域网感染上计算机病毒,因此要严格控制企业局域网和互联网之间建立的服务数量。
2.3.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和企业法制内容教育,鼓励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学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全面监控企业局域网的运行过程,研究和观察企业局域网络中是否存在非法措施和不法攻击,进行全面的评估,不断地改建和完善,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局域网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局域网的安全稳定性。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是企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发展需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要结合当前企业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积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加大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投入,健全企业网络管理队伍和体制,不断提高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沈娜,刘冬梅.企业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对策[J].新疆石油科技,2009(03).
[2]鲁林鑫.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和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
[3]孙兴超.谈企业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7).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调查;改革
1 调查背景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大力推进上海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于2012年3月19日下发了《上海高校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编制工作的通知。规程编制工作分为13个子项目,其中《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由上海大学牵头编制。在编制之前对上海各高校当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取得了上海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对象是在上海市的包括教育部所属和上海市属各类高校,涵盖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大专高职院校(普通职专)以及民办高校(民办本科和民办职专)。向全市64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4份,回收43份,问卷回收率为67.2%,见表1。整个问卷主要涉及计算机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
2.1 学校的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设计中将国家13类专业分成5个专业大类:经管类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理工类包括理学和工学学科;人文社科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学科;艺术类包括艺术学学科;医农军类包括医学、农学和军事学学科。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专业分布与教学规模见表2。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都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1+x”中“1”(即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要求。在调查“各高校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比例”中,个别高校选择“对部分专业开设”和“其他”,这些高校没有对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从这些学校网站上获取的教学计划中看到真正没有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数量极少。
2.2 计算机课程及体系建设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按专业进行分类教学,但分类教学总体是按专业大类进行,有进一步细化的可能。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真正体现分层教学的高校只占53.5%,因此这方面需要特别加强,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有效使用教学资源。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和占学分的比例较课堂授课少,计算机基础教学重心偏向课堂理论授课。对上述列表中实验类型的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实验是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类实验与验证类型的实验数量之比约为1:6,明显偏少。对“考核方式”这一项的调查中,92.7%采用统一在实验室上机考试,较少采用提交作品、实验报告、论文等考核方式,学生成绩比重偏向于考试成绩,这与课程实验类型密切相关。
表3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操作基础类的课程,近1/4的高校将该类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在选修课中,多媒体类的课程最受欢迎,占全部选修课程的近1/3;而独立实验课程(有独立课程号和学分的实验课程)明显偏少,不到实验课的15%;各高校的教材平均更新频率约为2.5年;教学研讨会“不定期开展”和“没有”开展的高校超过一半;课后辅导方式中主要是安排面对面答疑和电子邮件交流,有专用网络平台的只有22%。没有调查学生需求的高校超过40%,其中普通职专类学校为70%,在各类高校中比例最高;而对学生需求较为关心的是民办本科类学校,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学校的占66.7%。这几个方面各类高校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理工类的专业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通常采用C语言,而人文社科类和经管类常采用VB(包括)语言。
2.3 独立实验课程建设
独立实验课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个技能来实现某个实验目标。这类课程不要求考核理论知识点,往往采用论文、报告或实验结果为考核依据,这对实验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调查发现独立实验的师资力量缺乏,学校对这方面的投入较少,因此开设独立实验难度较大。目前还有42.8%的高校没有开设独立实验课,55.8%的学校没有开设独立实验课的计划,见表4。
2.4 创新型实验课程建设及实验师资培养
大多数学校认为创新型实验不需要对所有学生开设,并认可创新实验中教师很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型实验课程极少,师资培养的投入也最少,见表5。超过一半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指在实验室值守、指导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师,这类教师不上理论课或极少上理论课,但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可以迅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5 实验室建设
1)实验室硬件建设。
调查数据得出各高校总体的计算机实验设备的规模加权平均约为932台/校。重点高校的设备平均约1111台/校,民办本科排第一位(约1667台/校),第三位是普通本科(约813台/校),下面依次为普通职专(约775台/校)、民办职专(约571台/校)。
各高校可以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平均约为2077人/校,平均人机比约为2.23人/机,在同等的教学要求下,人机比越高,说明该学校的设备使用率相对较高。各类高校人机比分别是重点高校(2.92:1)、普通本科高校(2.08:1)、普通专科高校(1.74:1)、民办本科高校(1.30:1)、民办专科高校(1.92:1)。重点高校的人机比是最高的,高于平均水平,而其他高校均低于平均水平。
从表6中可以发现各校设备的平均使用年限约为5.24年,而设备数量的满足程度明显高于设备性能的满足程度,说明有的学校设备更新年限相对较长。根据实际情况建议高校的设备(主要是台式微型计算机)更新年限不超过5年。调查还发现超过一半的实验室存在各种隐患,这些学校需要加强管理和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
2)实验室管理。
职专类高校实验室开放时间绝大多数在8小时以内且节假日不开放,而本科类的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明显高于职专类高校,节假日大都开放。同时本科类的高校对学生免费开放的程度较高,大部分学校实行半收费制(即每学期给予学生一定的免费课外上机时间,超出部分收费)。总体情况见表7。
3)专用实验室建设。
普通实验室通常称“机房”,一般配备台式计算机和局域网(或校园网甚至互联网),对所有修计算机课程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安装硬件或软件保护系统来保证不被病毒感染或学生的误操作导致系统崩溃,因此软件安装繁多。这些限制使得普通机房不能满足所有课程和应用,需要建设规模相对较小的专用实验室。
专用实验室又称实训室,是需要特殊的设备或配置建立起来为特定的课程或应用服务的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明显区别在于硬件或配置不同。如SQL Server实训室可以采用普通实验室的设备,但是其建立的网络环境是不一样的,需要配置SQL Server服务器才能实现C/S模式管理或直接服务器管理,这时的服务器可能不能加硬件或软件的保护系统,以实现软件的全部功能和教学的需要;又如硬件组装实训室,同样的设备在普通实验室是实现软件操作,而这里是实现对硬件的操作,还配备螺丝刀等工具;再如单片机实训室这类用途更加明确的专用实验室。
表8显示专用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数量之比平均约为1:2.5,相对较小。由于专用实验室规模较小,因此总体上用于专用实验室的设备在数量上相对更少。大多数高校对于建设专用实验室的热情较高,职专类高校已建设的专用实验室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类高校。大多数高校欢迎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近30%的学校已经着手实施。
3 改革措施
调查统计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所执行的“教指委”的“基本要求”制订于2009年,没有完全覆盖实际教学中一些具体操作内容,如学生计算机实验能力的综合评定方法、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具体要求细则等。《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的编制正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在提倡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趋势下,根据上海高校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尝试。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3.1 培养稳定、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实验教学还是实验室管理,专职的实验教师培养存在明显的缺口。虽然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各高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师的培养进展缓慢,从职业认同、职业发展方向、待遇、培养优先级等方面高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以理论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应用型实验很少,创新型实验几乎没有。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在现行的实验教学中难以体现,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学队伍培养分3个层次。首先,从现有师资中加强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更多的进修机会,强化计算机基础教育;其次,在校内实行跨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培养计划,将各.个专业中专业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较强的教师组织起来集中培养,实现计算机教育从基础到专业培养的无缝衔接;第三,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人才,注重实验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提升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3.2 建设开放性、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实验平台
调查中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差异化要求十分明显,以往的“大机房”的实验室模式不能胜任新的教学目标的实施,建设开放性、多层次和综合『生的实验平台是必然的趋势。
开放性是指实验平台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加大开放力度,还需要在管理上实现开放,如制订实验室预约制度、开发网络化实验室预订和管理系统等。
多层次是指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规模大小兼有,通用与专用并重,教学与科研通用。在学校固定拨款的情况下,根据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实验室规模和功能。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本优势结合,实现双赢。
综合性是指实验平台能够整合各个特定功能的实验室,除了能够满足整个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要求,还能够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和教学研究及管理中提供环境支持。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到教学研究和管理的软硬件开发和配置,如建设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网络化教学、教学质量和评估系统等。同时从社会、学校、部门、学院、系以及学生社区等各方面引入各类大小项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些项目驱动类课程属于综合应用型实验课程,以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应用为主,内容不限定,统一称为计算机实践课,由实验平台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对学生在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学分。
3.3 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实验体系
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了分类教学,但是在分层教学上实施力度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备。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也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也需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实验体系为标准。计算机实验体系建设是实现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的重点,因此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实验体系是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本次实验规程制订的主要目标,便于高校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从同一类课程模块中选择不同内容层次、不同要求的课程。每一模块有其最低要求和能力评估标准。当选定了模块和模块中的课程,所选择的课程集合就形成了符合学校自身教学要求课程体系。这样的设置既能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范,也能保证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色。课程体系模块化也将指导学校的实验平台建设和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3.4 建立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
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必然包括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用以确定学生在校期间计算机学习计划的基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也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能力评估体系是分类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前提,实现这种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上机实验验证,因此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平台就需要建设相应的环境来适应培养模式的改变。
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是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制订并在计算机实验平台上实现的。课程体系是树状结构,学生能力评估体系与之对应也是树状结构,学生必须通过某课程节点所有子节点课程的评估才能选修该课程。由对应课程的教师组成评估组,可以通过统一标准化机考、提交作品或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估。为了便于操作,提高效率,我们需要在建立评估体系时确定可评估节点,这些节点由实际的教学条件和要求来确定。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生产性实训 技术型 应用性
[作者简介]郭子新(1976-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与实验实训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生产性实训模式促进邯郸市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34201106-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61-02
生产性实训模式是近年来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实验实训相结合。其特征是“技能型”“应用性”,目的主要是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产业是高科技产业,需要有创新头脑和技术过硬的人才,而只学习课本知识的在校大学生,无法跟上日新月异发展的技术。如果学校闭门锁关,不与外面先进企业相结合,则无法培养出技能高和操作熟练的人才。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在真实的训练环境中参与软件的开发和技术的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内涵。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及完善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现状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对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所以实训基地的创立离不开企业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指导。但是,校内的管理和实习环境在实际操作时缺乏统一性、连贯性和规律性。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对于新软件的开发研制需要长时间、密闭空间下的研究,而学校所建实训环境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而无形中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的连续性。此外,实训的内容和目的与时代脱轨,并非以企业的生产任务为中心,这也意味着实训缺乏明确性、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实训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实训的效果就毫无意义,而经过实训的学生就更谈不上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目前计算机实训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与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实训基地。
1.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企业的实训师资指导力度不够。自从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实施以来,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立方兴未艾,学生也积极地学习CSTP课程。不少学校按照国家的办学宗旨积极与企业交流合作,由院校提供场地、能源等基础设施及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技术标准等,校企双方互补共赢。但是,由于高新计算机产业精密化、规模小等特点,大量的实习学生不能进入计算机公司进行实践,只能集中在学校的实训基地,而校内教师的软件开发实践经验不足,在进行实习指导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必须保证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否则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2.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实训人才培养缺乏规范。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但很多学校实践基地的设备和软件并未及时升级换代。第一,这也许会导致花费大量精力、物力建立的基地使用几年就会被废弃。 第二,这会导致实训内容与时代的新技术严重脱节,实训课程的知识老化、重复,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计算机企业和实训基地并未融为一体,即基地是基地,企业是企业。此外,校内的实训基地作为计算机企业的另外一个分公司,担负着一定的生产任务,要产生经济效益,学生也要在生产基地中学会企业的规范,接受企业任务的考核,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但实际上的培养却缺乏规范。
3.实训的内容和目的与企业生产任务缺乏结合。生产性实训遵循的一个原则是真实性,即实训场需要具有真实职场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的导向功能。但是,不少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内并没有模拟真实的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也未能模拟真正的角色,完成某些工作任务。而且,许多实践教学仍是遵循传统的方式,模块单一,实训内容简单,并没有细化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实训的任务,使实训的学生未能亲临其境,进入实际的角色。近年来计算机的CSTP课程在不断更新,所以实训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把学生实验和科研、生产连接起来,保证学生与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触,并使用这一技术来解决某一实训项目,这样就起到毕业前后技术的过渡升级作用。
二、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新探索
国外实训的多种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种: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即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师的培训是一元,而步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为二元。“双元制”教育的目的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上岗,很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是否有实践经验,是否毕业时无须培训,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学校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建立高效实用的实训基地,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1.实训基地必须依托大企业,科学设计实训过程,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首先,要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观摩学习,通过身临其境了解最新的开发技术和生产的流程。其次,经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紧密合作,创建了一个“仿真式”案例库。案例必须是真实完整的,如软件的开发、设计、制作、市场发行等各个环节的运行和经营模式,以用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完成项目。学生拿到案例后可以在学校仿企业管理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无形中建立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映射。当学生项目在学校实验室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地向企业推销,或者鼓励他们自主创建校内公司,研发、设计、生产一条线。这种实训模式中学做环节极大促进了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他们就某个项目的具体案例来分析、研究并实施,这都是课本上完全学不来的知识。另外,当学生在训练多平台操作或软件制作时,他们会从更专业、更复杂的角度入手,而不只是因实训而实训,研制出来毫无市场价值的产品。
2.实习模式要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地教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可细化为各个不同的专攻方向,所以它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也各有不同。我们应该着重考虑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否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发展。模块式教学法是国际劳工组织(国际ILO组织)为培养产业工人使其尽快掌握某种技能而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法。根据教学培养目标,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在计算机专业中,分模块学习的学生在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后,能快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实践的操作中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独立、规范地进行模块功能分析、设计、调试,并在将来就业的工作岗位进行软件系统的部署、安装和调试。
学校应当按照不同培养大纲和目的来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即基础性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和开放型实验实训教学。这样就明确了实训的模式,无论什么专业,所遵循的培养体系实质上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课程层次分明,连贯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发展。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获得较大提高后,学校就要安排学生到联合的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分配具体的生产任务,同时给予一定津贴,这样才能极大鼓励学生在校内生产实训时认真敬业,遵守按照企业文化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
3.实习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在训练学生完成真实的案例后,就应与计算机公司联合,参与到他们的项目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组织学生在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室内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例如,软件的开发、软件的测试和维修等。同时,学生也可模拟公司的角色,如总经理、部门经理、需求分析员、系统程序员、初级程序员、文档编写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培训员等。可以引导学生就项目的问题召开会议,让大家作报告,共同讨论,来推动任务的完成。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要写下任务计划,其中研究、设计、测试或维修的流程要明确、详细。生产任务完成后要根据企业的回馈和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有考核和评估。这样的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准则的实训模式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有职业精神和团队的协作精神,而且这些项目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不仅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的生产需要。它必须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分模块、递进式地教学。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训水准,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保证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从学习到工作的平滑过渡,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宇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环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
[2]高军霞.紧密联系社会搞好计算机专业实习[J].中国成人教育,2003(6).
[3]胡恬,祁卫东.本科生产实习模式探讨[J].湖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4(2).
[4]贺媛媛.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实训的实现途径及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5]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6]陆卫忠.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卢小兰.抓好生产实习的三个主要环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S1).
[8]蒲如兰.实行三“结合”推进实习教学改革[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3).
[9]翟少华.计算机实训室的建设、开发及利用[J].文化教育,2007(6).
[10]杨海澜.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
[11]杨敏虹.电力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5).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针对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点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充分借鉴了当今国外和国内ESP教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教学团队十余年的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以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基于岗位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是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一门特色英语语言类课程。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及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其先修课为大学英语及计算机各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其作用是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进入职场提供专业英语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的准备,一般安排在3年制计算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4学期或第5学期。
二、课程设计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是高职ESP教师与计算机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的,能够满足计算机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程根据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市场人员、软件测试员、程序员、网络信息技术员与网络管理员、客服与技术支持人员五大类,并根据计算机从业人员典型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分析、IT从业人员英语能力需求分析、课程内容选取、课程项目开发设计、综合教学资源开发整合、课堂教学实施及课后辅助训练、教学评估与反馈7个步骤进行设计。课程针对行业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按照计算机领域的不同技术和方向分为14个模块,内容涵盖了包括Android操作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当前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概念,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即时通讯、计算机安全、多媒体、电子商务、计算机新技术等计算机专业内容,此外本课程还围绕每个章节模块的话题增加了情景对话、职业技能、职场点滴(包括职业规划、职场规则、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内容,并在每章节的最后设计了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课堂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课程面向的专业群有:软件技术专业群、网络技术专业群、数字媒体专业群、物联网专业群,覆盖的专业包括: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游戏软件、软件测试、信息管理等,具有鲜明的IT特色和广泛的适用性,覆盖面广,推广性强。
三、教学模式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ICT涵盖了电脑、投影设备、计算器、数码录制设备等硬件,通用软件、多媒体资源等软件应用以及包括专用网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系统。ICT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是实现网络环境下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的途径和方法。课程充分重视现代化共享网络平台的作用,并配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网络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专业交际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鲜明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为特色,提出“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中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或多媒体+互动白板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片展示功能、动画功能、视屏教学功能,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课堂互动性好,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辅助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
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传送功能,实现远程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课程网站上设有网上答疑系统,建立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的得到老师的解答,老师也可以及时地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情景对话、课堂讨论和和课后网络博客的交际和互动使学生能够了解IT工作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的个体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IT企业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情景,从而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通过IT工作环境中真实英语交际的情景呈现为学生创设真实语境,按照角色扮演使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具有专业性的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
(三)活动组织教学法
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如英语IT新技术论坛、IT英语报告会等,设计、布置情境,提供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
(四)分组互动教学法
组织学生通过pairwork和groupwork活动的讨论和IT技术及职业活动演示项目的准备和协作,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在借鉴以往优秀高职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片面注重科技文本阅读和翻译的倾向;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特点,在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在ESP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材和编写和开发;在EAP(学术英语)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EOP(职业英语)的内容,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实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
充分重视现代化共享网络平台的作用,并配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网络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专业交际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团队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与协作学习;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英语技能竞赛,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以鲜明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为特色,提出了“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对于IT人员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自身需求,按照计算机领域的不同技术和方向分为若干模块,根据每个内容模块分别设计情景对话、分层次阅读、职业点滴、分组活动、网络交互、在线测试6个环节,通过该6个环节的教学实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并以“IT职业英语证书”的获取培训“以证促学”,称之为“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英语教学模式。四位一体,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四)依托专业教师、英语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职教;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1、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学科课程理论性太强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侧重点一般都是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计算机学科课程理论性太强,硬件环境较好的学校会附带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地培训,但是硬件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个过程就使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灌输式”教学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现象。
1.2课程目标太注重“岗位学术性”
高职教育很多人就理解成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明显高于学术性,主要培养学生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知识与技能,然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工作是计算机师的工作,计算机工作更多地趋向纵向发展,计算机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功能来协助自己工作的有效执行,太注重课程目标的“岗位学术性”,缺乏对职业性的重视程度,这个就是区别普通“学术型”教育的关键所在。
1.3课程内容选取存在一定的缺陷
课程结构内容比较过时,甚至很多课程内容也已经被时代淘汰,新的计算机观念与系统不断改进,很多学校为了节约自身成本,没有及时的对学校硬件与软件给予及时的更新,这些都使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实用性不强。
1.4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并没有很好地结合
学校对计算机学科建设过程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建设,并没有在就业层次进行更多的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有很多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是这个平台只是形式上的,起到的实际作用并不强,因此学生们学到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1.5理论学习比实际操作更重要
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学习比实际操作更重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室讲课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很多课程如果没有实际操作的话,讲课并不能实现教学目的,然而一些学校有计算机操作室的,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不可能进行一对一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2、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向
2.1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计划、实施和评估。把系统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注重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2进行情景化教学
把模拟课堂、情境实验室涉及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情景化教学,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地运用已经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3注重实际操作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的实施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学生们的实际操作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双向提高为以后适应岗位工作做好铺垫。
2.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协作。有一句俗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学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兴趣因材施教,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老师咨询,老师也要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使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主要提倡的是多元部门共同参与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过程中,不仅有学校的老师与领导,还有相关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估,这些就改变了原始评价学生学习绩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全面协调发展规划。
2.6推荐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高职开展教育教学课程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就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职学生都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越来越高的门槛给学生们的就业造成了困难,例如:国家水平资格证书,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考试等,这些资格认证证书很明显在就业之前为学生们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的目的就能实现。给予学生们一定程度的认可,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3、教学研究改革意义
了解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进行职教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研究,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计算机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把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以工作导向为中心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采用情景式教学,充分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了解该岗位的工作需求并且更好地适应该岗位做好准备。
随着时展的需求,原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并不能满足目前人才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理论与实践双向人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原则,实现理论与技能教育的有效平衡,把课程核心由理论知识转变为工作具体的行为。在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扩宽了学生们就业范围,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向人力资源市场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更好地建设知识与技能双向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以“信息”和“知识”作为财富与资源的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成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它将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引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随着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尔”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变革带来的是对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撞击,是对教师角色的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了网络时代一个紧迫的课题。
二、课题界定
⒈关于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媒体计算机在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讯,实现软、硬件及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环境总是与一定空间或范围有关,有大有小。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世界,即赛伯空间(cyberspace)。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本课题所指的网络环境为后者。
⒉关于教师信息素养
我们所研究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②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应该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发展与应用。③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并且开发与传播信息。教师的基本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等。④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教师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因此,教师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含义: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教师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教师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对信息的修养。
⒊关于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其中当然包括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⒋关于本课题
这里,我们提出网络环境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方针,以终身化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以自主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网络环境为新的视点,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为新的切入点,探索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新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综述
⑴在美国,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其实是从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由于图书检索技能包含许多实用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而计算机则是高效、快速的现代信息处理工具,所以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自从信息素养概念在美国教育界被普遍认可后,它的定义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143-02
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为提高各行业生产力,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因此对高技能计算机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而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理论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计算机教材难度及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诸多原因导致教学不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
1职业院校中计算机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运用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自行设定学习计划,以达到某种目标。在国内多数职业院校当中,学生多为初中或高考失利后的学生,学生也具备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会认为教学没有难度,无法吸引注意力。但是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教师如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教学,会让具备基本操作能力的学生无兴趣,而基础差或无基础的学生又感到吃力。并且初高中教学都为应试教育,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职业院校主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师依然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教学,会让知识显得抽象,难以掌握,为解决这类问题,本文具体分析,提出些许建议。
1.1转换课堂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多元驱动效能
职业院校对计算机教学更侧重学生计算机语言编程即各类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上,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是在理论教学完成的基础上。因此在设置教学任务期间,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及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考虑,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期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分层设计任务。在创设任务期间,教师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任务答案不仅仅是唯一的。教师需要全面分析计算机教学目标,任务的制定要涵盖培养学生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自主学习、巩固等方面。教师要灵活调整活动过程和评价方式,以激励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为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次是教师还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任务教学模式所营造的环境须是真实工作环境,根据学生不同基础分成不同岗位和职能,对于会基本的计算机编程的学生,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较为复杂真实的任务情景,强调任务真实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任务。比如会C语言的学生,教师为其营造的是金融管理系统编程,要求学生必须要保证系统安全,能够在系统内查询投资客户所有信息,与CR系统类似。而对于无基础或者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设定的任务和环境稍显简单,比如给予学生优秀设计宣传海报,让学生模仿设计,在学生熟练掌握后让其自行设计,创造独特的海报或者名片等作品。
在后期的评估时也要分批,学生互评和教师总结的方式让每位学生了解自身不足与优势,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还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当中,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验、合作探讨。在学生合作探讨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就近聆听学生探讨进度,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结合学生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活动,引导学生朝着完成任务的方向发展。
1.2提升计算机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源
任务驱动教学属于探究式学习,教师和学生必须围绕一个目标解决问题,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下,学生会充分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比如网络资料、教材等,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之间协作交流能力,并且在真实有效的环境当中,学生不仅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完善自己计算机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能为后期的工作累积一定经验。计算机学科内容复杂而广泛,且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学生如果有一个知识点没有学好,那么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学习进度。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情绪,正确引导。比如在学习操作系统软件和硬件管理控制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系统软件,利用简单的命令和操作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进一步达到学会使用各类应用软件的目的。
1.3增强课堂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效果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授计算机,教师虽是起着课堂辅导作用,但是仍然要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对任务各h节的设计需要合理且环环相扣,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会深入挖掘各类知识点和问题,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与同学之间进行研讨或者求助教师。任务将师生之间紧紧联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2职业院校中计算教学任务驱动模式实施注意事项
2.1任务驱动与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还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单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需要搭配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情境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方式等。计算机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且更新速度比较快。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操作,比如word、excd、ppt等软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与任务驱动模式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引。
2.2课程教学以任务驱动主导,需精心设计项目各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任务的设计。教师在任务设计前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精心设计编排,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进行。比如教学任务围绕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不断靠近任务。当然任务的设定需要有层次感和针对性,因为一个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当然各个版块的任务需有系统性,将各个小目标建立在总体框架上,即通过小任务、大任务和单元目标、总体目标来促进学生阶段性完成目标。在完成任务期间可以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还完成总体教学目标。
2.3明晰教师并非课堂主体,建立全面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当中,要明确自身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教师将更多精力用在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探讨,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困难,从旁指导,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对于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应该以多种手段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生共同鉴赏,也可以课题完成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