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特性 财务表现 评价指标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性
1.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一词首次出现于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 K. Prahalad和Gary Hamel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Leonard-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特有的、不易交易的、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1)组织成员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集;(2)组织的技术系统;(3)组织的管理系统;(4)组织的价值观系统。
Meger&Utterback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他们强调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引入核心竞争力概念,各学者的观点不太一致。如:徐二明认为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组织能力。卢福财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组织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等。张维迎博士把企业核心竞争力描述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殊物品,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战略资源不一定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它可能是优越于对手的关键技术,也可能是优秀的管理人才,还可能是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或是多种因素的集合。
1.2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核心竞争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进一步分析其特性,有助于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根据国内外各学者、专家的解释,一般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增值性、独特性(核心性)、动态性等基本特性。各特性解释如表1所示。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能力的综合,受企业内部、外部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从企业内部而言,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创新能力、资源因素、企业文化、管理整合等方面。
2.1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是技术及技术创新。从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再到商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首先应对市场和相关信息了解、搜集、判断,然后进行研发,这个过程需要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最终是面向市场,满足客户,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创新产出。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2.2资源因素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大量优质资源的积累。这里的资源不仅仅是会计上的资产,还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客户资源、品牌溢价能力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个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最终是由人创造的,企业若想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需要拥有核心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发挥效果。
2.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同形成的价值观,也是思考与行为规范的体系。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企业精神文化是核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性。因此,企业文化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2.4管理协调能力
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需要技能、技术、知识、资源和能力等多方面的整合,需要企业在销、人财物各环节的管理中充分协调。管理协调的对象是资源的组合利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高效的管理协调能力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表现
财务报表不仅可以体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情况,而且可以反映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因此,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也会在财务成果上表现出来。
3.1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性”
根据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企业价值应该是利用与企业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对其在未来经营期限内所创造的经济收益进行贴现之后所获得的现值之和。可以看出,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表现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收益、增长与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未来收益的主要决定因素。只有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创造出高的收益。同时这种收益应该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和增长性,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
3.2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
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还要通过财务分析去识别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具有独特、不可模仿能力的企业才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独特性”这一特性的分析可以通过分析核心技术的研发费用投入,核心技术人员的比重,核心设备的投入,核心业务所占比重等来进行判断。
3.3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在不断地变化和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核心竞争力在财务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持续地为企业带来盈利。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经营成果和管理效能的集中体现。但是企业盈利能力是静态表现,不能反映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动态性。因此,应考核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来评价核心竞争力。
3.4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
延展性的特性主要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产出能力,难以在财务上单独体现。但为了保持前后一致性,本文以行业领先水平这一非财务表现作为评价标准,即,一个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行业中的主导者往往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3.5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整合性”
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整合性主要体现为各种优势的协调和平衡,从而使企业在平衡中求得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这一特性可以通过结构性分析进行评价:如资本结构质量、利润的结构质量、现金流量的结构质量、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质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与经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匹配性质量,外部投资与增强内部竞争优势的协调,生产与营销能力的协调等。
4.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构建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管理方面、产品方面、财务方面等多角度进行评价,本文主要侧重于财务方面,基于财务信息,以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为主线,将内部影响因素与外在财务表现相结合,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思路见图1所示。
4.1增值性评价指标
从财务角度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性就是企业价值的增值,因此选取经济增加值指标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值性的特征。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指企业一定经营期间内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除去所有成本后的剩余收入,这里的所有成本包含债务和权益成本。该指标是企业经营业绩增加和风险控制的重要考核标准,与通常意义上的利润指标相比,更明确地体现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能力。
2009年11月,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对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并规范了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的计算。
国资委EVA指标的计算公式及调整内容如下:
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比例)×(1-所得税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占总资本比例)
4.2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是企业巩固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也是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这种特性是企业所拥有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无形资产等隐含型、稀缺性的资源决定。可以通过研发创新能力和科研人员比率两个指标加以衡量。研发创新能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对核心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进而反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科研人员比率反映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人力投入情况。
4.3持续盈利能力指标
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需要在不断地变化和成长中发展壮大,在财务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持续盈利能力。因此,选取持续盈利能力指标,体现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动态性。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取的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竞争力是长期盈利能力,可以用企业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或者长期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评价核心竞争力。另外,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中,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一般是持续稳定的,而其他业务利润或偶然的利得具有偶发性。因此,基于此,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两个指标作为评价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指标。
4.4行业领先性评价指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特性与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相关,而市场份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因此,选取这一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市场份额是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直接反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对消费者和用户的满足程度,表明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市场份额越高,表明企业经营、竞争能力越强。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保持竞争优势。
4.5管理协调能力指标
企业的管理协调能力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主要是企业各环节的运转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协调性。本文选取营运能力指标进行评价。即: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支付能力。其中,前两个指标的计算和含义与财务管理中一致,这里不再解释。重点对现金支付能力指标加以说明。
现金支付能力来考核企业在各个环节如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协调性。
现金支付能力=营运资本总额-营运资本需求
其中,营运资本总额=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营运资金需求=(存货+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
若指标为正,表明企业自身拥有的营运资本足以支付开展正常业务活动的所需资金,投融资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协调较好,筹集的资金可以满足投资项目需求,生产活动正常运转;反之,若为负数,表明企业营运资本不能支持正常的业务活动,企业需要依靠外部融资来解决当前的资金短缺问题。
上述指标体系是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和影响因素,选取了一些基本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一评价体系并不能涵盖核心竞争力的全部内容,还有许多难以量化的、有重要影响的评价内容未能考虑,如: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的客户资源等。因此,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需要结合非财务因素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财务视角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编号:2011-QN-069。
参考文献:
[1]王秀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体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闫华,李学峰.5种财务分析指标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商务财会.2010.8
[3]陈宏明,孙文川.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培育 企业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
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 and Gary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一June 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全日制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适龄高中毕业生生源日趋萎缩,万人规模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考生的教育消费诉求更加自我。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正在催促高职院校的调整与洗牌。在这样的形势下,厘清办学思路,明确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就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内涵、衡量要素以及培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1997年,麦肯锡管理咨询专家Kevin P. Coyne,Stephen Hail和Patricia Clifford给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的一项或多项核心流程。”[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如下六项基本属性:
1. 独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是独有的,他人很难模仿、复制或简单替代。这种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性,是高职院校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特性。
2. 价值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给学校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核心竞争力能给其所服务的对象带来长期性的利益与价值。”[2]这种价值性不但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即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3. 延展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教育消费者需求,并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但能较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现实教育需求,而且能引导消费者的潜在教育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
4. 长期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会像一些实物资产一样,在时间流逝中造成价值递减,其在正确的方向下反而会越来越强。
5. 可测性。力是可以准确测量与评价的物理量。核心竞争力是物理学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新概念。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当具有可测性。
6. 创新性。高校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优势知识体系的建设水平,取决于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取决于院校整合优化资源并使之成为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取决于其内化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校文化。要它们由平庸变为卓越,持续创新是必由之路。
二、专业品牌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专家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能力整合观。主要代表为赖胜德、武向荣,他们认为“大学的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3]。二是构成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等学者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教师、管理者和大学校长。[4]王生卫等学者认为,大学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硬件核心竞争因素和软件核心竞争因素。硬件核心竞争因素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各种因素,包括领先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等。软件竞争力因素是指大学长期形成的大学观念、价值、文化、办学理念、大学规划、战略等综合体现。[5]三是核心能力观。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6]
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根据核心竞争力属性,我们提出了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理由如下:
1. 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专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虽有差别,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其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说企业的功能是将一流知识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一流产品而赢得市场的话,那么学校就是以经营知识并培养掌握高水平知识人才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特殊组织。知识体系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因此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2. 专业是高职院校知识体系的基本载体
高校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中是有区别的。在本科院校中,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学科。其知识体系也称学科体系,所以说学科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知识(技能)体系的载体是专业。其知识(技能)体系是专业体系,所以说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科的学科教学体系与高职的专业教学体系之间,既有关联,也有差异。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个基础性的概念。学科有门与类的区别: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又称一级学科;比学科类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按此分类,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二级学科,是学科门这个“源”下面的“流”。但高职的专业又不同于本科的专业。本科专业是按门、类、专业的学科逻辑衍生出来的,所以本科中既有按学科类设置的大类专业,也有按职业方向与技术方向确定的普通专业(二级学科)。这样的划分显然与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相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有意忽略了学科类,直接从学科门衍生专业。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来确定的,是按就业导向设置专业。虽然所有教育都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质要素,但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将技能定义为关键词,实际上是强调职业岗位中动手或手脑并用的技能。对高职而言,知识与素质是在职业岗位上起间接作用与持久作用的隐性就业能力;而技能则是在职业岗位能否直接上手的显性就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本科教育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3. 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水平决定高职院校的品牌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能有效放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品牌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在教育市场中,高校的品牌也能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教育部推进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品牌意识。一方面,示范建设院校是依据办学特色、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标准从高职院校中择优选拔的;另一方面,通过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院校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在目前条件下,示范院校很自然地成为品牌高职院校的标志。
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实际上,示范院校建设从遴选到验收都是紧紧围绕着专业建设进行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批有优势、特色的专业或专业群,高职院校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可能成为示范。所以,专业建设水平决定院校品牌,决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综前所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协调,具有明显就业竞争优势,为企业社会充分认同的特色品牌专业与专业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四大要素:
1. 人才要素
人才是院校核心竞争力首位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决策层。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决策层。院校领导班子的素质、水平与决策判断力是引领专业结构调整,确立专业建设方向,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组织实施高效能教学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专业品牌的根本保证。由二级学院(或专业系部)领导层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组织是专业建设的执行决策层。他们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和政策执行力是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以说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2)管理队伍。最好的决策,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综合素质优良的管理者去有条不紊地实施,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享誉社会的专业品牌不但取决于决策层的正确决策,更依赖于管理队伍的运作水平与职业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决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力军是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则是学校师资队伍的脊梁。
2. 技术特色要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术人才。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技术综合能力是检验毕业学生质量的主要标准。专业特色,关键是技术特色。其他特色,如运行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色都是为凸显专业技术特色服务的。吸引企业注意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一定是技术含量高(体现企业先进技术)、技术综合程度高和反映稀缺技术品种的技术特色专业。因此,技术特色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3. 制度建设要素
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保证。机制不合理,系统运行就会出现障碍,组织发展就会受阻;机制合理,就会有效激发组织活力,促进专业发展。所以说,机制的作用是根本性与基础性的。
4. 硬件配置要素
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硬件配置也是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除了师资队伍与校舍之外,运动场所与实训基地以及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硬件配置。
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 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目标定位决定了它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地方经济,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思想,必须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主体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从而形成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2. 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依据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必须通过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提炼专业的技术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这样才能明确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特色的方向。
3. 以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为重要目标
技术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必然成为提高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建设目标。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及时引进或融入企业新技术;二是要通过机制建设,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快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畅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教材内容与岗位应用技术的双向通道;四是加大与新技术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利用企业的新技术装备实施工学结合专业教学。
4. 以品牌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
独木不成林,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还不能有效构成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才能形成合力更大的院校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以资源共享为基本纽带的相关专业组群。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辐射到相近基础专业,不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不利于特色品牌专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削弱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专业师资队伍与共享实训基地,核心是发挥人才与实训设施的效用。
5. 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
许多生产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与多种技术门类的技能才能解决。随着现代生产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职业岗位的智力技能内涵日益丰富,这就需要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培育时经常会根据生产一线的要求,有意地进行跨学科专业的联系,将不同门类的技术有机地综合在一个专业中。复合的方法有三:一是异类复合,如将人文管理与工程技术复合,“机械制造质量管理”、“商务英语”等就是异类复合专业;二是同类复合,即将同一门类(门与类相同)的专业进行复合,如“机电技术应用”、“数模专业”就是同类复合专业;三是子系统独立专业,子系统是从系统中独立出来的系统,在一些技术成分构成较复杂的专业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将其设计为若干专业方向,进而发展为专业。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晋保山.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育[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5-16.
[3]赖胜德,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7(2).
[4]王继华,文胜利.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文化
序言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要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实力,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正推动着国家竞争力的飞升。在这个全球竞技场中,为了迎接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各个国家纷纷完善和加强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营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中,国内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发现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才能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1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诊释[J].经济管理,2003,(5).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走向多样、个性化。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能力和知识拥有量的多少及其开发利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水平成为主宰企业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而作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的人力资本,逐步取代了物力资本,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在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实践中,如何界定和划分企业的人力资本,从而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管理,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入手,寻找企业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契合点,为企业通过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努力培育、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寻找理论上的切入点。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它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企业战略、管理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总结,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主要具备以下4个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竞争优势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它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它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为企业所特有,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并为企业能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独特性还要求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性。
3.延展性。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核心专长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性能力,具有强大的衍生和扩展性,它能帮助企业衍生和发展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4.持续学习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培养发展的。它是动态发展的,有着产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企业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不断的创新、培育和发展,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长久的生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构成
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企业的人力资本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和持续学习的四个特征,而人力资本也恰恰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特征,就是以人力资本价值有效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为前提的,企业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核心员工不断将知识、技能转化或整合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中,形成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人力资本,最终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鉴别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能否拥有广阔的市场,二是能否给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三是能否制定一个公司独有的、使对手难以模仿的有效战略。
因此从基本内涵来理解,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主要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决策能力。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这种能力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也决定了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是企业能否充分整合和利用本企业所有的内外资源,并根据自身特点,积极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保持健康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
2.独特的创新和研发能力。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的核心骨干层。这种能力保证了企业能以独特的技术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这种独特技术应有延展性和不易被模仿性,即其优势具有独特性基础上的应用范围的延伸和向更高层次的不断创新,并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不易被模仿。这种能力是企业能以积极的技术领先战略,运用创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而领跑市场的根本保证。
3.敏锐的市场应变和开拓能力。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的核心骨干层。这种能力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和效益水平。优质的产品也需要巧妙的营销手段的支撑,尤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模式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这种能力更显得重要。它是企业及时洞察的消费态势,把握市场走向,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并不断开拓新市场的重要手段。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来看,管理和决策能力、创新和研发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应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这些能力的拥有者或载体是企业的经营者、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开拓者,这些人员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企业中人的竞争力,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和核心骨干层,在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界定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人力资本又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正确识别和界定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首要任务。人力资本具有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来说,每一类员工的价值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必须在岗位分析和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哪些岗位、哪些员工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即哪些员工是企业的人力资本。
从理论上分析,我们认为,只有那些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有高战略性、高稀缺性,从事难以替代的高附加值工作的核心骨干员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是普通的或一般的人力资源,而是对企业生存具有根本性决定作用的人力资源;他也不是物质资本的雇佣者,而应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他能够通过创造性劳动保证企业非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并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企业经营者凭借其特殊的经营管理才能,在企业中掌握着经营管理权和在位控制权,也掌控着企业的核心资源,决定着企业的战略方向和效益水平,在企业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重要性的日渐凸显,技术研发和销售部门也成为企业运作中不可缺少和忽视的部分。企业经营者、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开拓者这些拥有强势知识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内部生产、分配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
具体到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企业人力资本如何有效划分和界定呢?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企业法则,叫“帕雷托法则”,又称“二八法则”。该法则认为,企业中有80%的业绩往往是由20%的优秀员工完成的,企业80%的利润是由20%的核心员工创造的,他们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企业对其的投入。而另外的80%的员工虽然也创造了20%的利润,但人均的创造力对企业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并且企业已通过工资等形式对他们的劳动消耗给予了补偿,即他们已得到了劳动收益。虽然按照舒尔茨等的观点,他们身上仍有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还会提高,但在定义的时点,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相对忽略不计。具体到企业中,笔者认为,这20%的核心员工包括企业经营者、核心技术拥有者、营销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身怀绝技的高级技工等关键人才。这部分员工具有很强的市场领悟力和洞察力,对市场变化能够迅速反应;他们掌握着企业的重要信息和资源,对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了如指掌;他们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一旦外流将对企业的造成致命的损失。这部分员工构成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他们人数不多,但特别重要。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层、中坚层和骨干层,他们是构筑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他们左右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其它资本能否获得回报,获得多少回报都是由企业的人力资本决定的,它保证了企业里非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在企业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来对员工业绩进行评估并强制排序,从而确定企业核心的20%。韦尔奇每年都要求GE公司的领导对他们领导的团队进行考核,必须区分出哪些人是属于最好的20%,哪些人是属于中间的70%,哪些人是属于最差的10%。他指出,“通用电气(GE)的领导者必须懂得,他们一定要鼓舞、激励并奖赏最好的20%,还要给业绩良好的70%打气加油,让他们提高进步,不仅如此,GE的领导者还必须下定决心,永远以人道的方式,换掉那最后10%的人,并且每年都要做。只有如此,真正的经营才会产生,才会兴盛。”这种末位淘汰要和考核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这样能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需要明确的是,“二八法则”中所指的20% ,既是个常数,也是个变量。作为常数,是指企业必须时刻关注20%的核心力量,并不断对他们加以培养和激励,使企业始终保持核心层、中坚层和骨干层的稳定;作为变量,是指必须使这 20%的核心队伍具备自身的造血功能,能够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现在的人力资本可能由于自身的懈怠或环境的抑制发生阶段性失缺的状况,而非核心员工可以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和不断的人力资本投资,而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所以作为企业,就应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强人力资本管理,鼓励创新,强化激励,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打造企业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5
[2]何昊: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简述与思考.科技管理研究, 2000.1:22-23
[3]张建琦:人力资本的性质与企业剩余分配.中国工业经济,2001,5:71-73
[4]魏杰赵俊超:人力资本:企业制度要素.经济月刊,2001,5:33-34
[5]孟季:人力资本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7:77-78
关键词 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26-02
技术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课题,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日益提升。
1 技术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最早观察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推动力。熊彼特是经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创新概念的人,他于1912年提出“创新”(Innovation)一词时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引人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
1.2 技术创新的特征
1)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技术创新的主体看,企业主要以自身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即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利用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调配进行创新研发。
2)技术创新的效益性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把创新成果推向市场,接收市场的检验,最终获得成功,取得经济效益。
3)创新的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2 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概念
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以及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2.2 特征
1)增值性:核心能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
2)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巾积累的一种特别的能力,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3)难以转移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进行交易,这就使得核心能力很难从一个企业通过交易转移到另一个企业;
4)难以替代性:与其他的资源、能力相比,核心能力很难被其他生产要素或要素的组合所替代;
5)异质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长期演进而形成的独有的能力;
6)辐射性:从能力角度分析,核心能力是不同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组合融化形成的新专长,具有把核心技术辐射到各种最终产品的能力特性。
3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路径。而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现象是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停留在跟进模仿创新阶段,大多限于仿制或低水平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模式。
3.1 形成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产学研联合步伐
要建立具有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新型制度。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采用股权、期权等各种激励方式;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通过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项目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3.2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二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将科研、培训和开发等关键环节整合成 技术创新链。
3.3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采用
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技术创新分为3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这3种创新模式各有优缺点,采用这些模式也需要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3.4 建立健全技术人才体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机制 要以体现人才价值、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价值为原则,鼓励、吸引科技人员加入中小企业队伍;二是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对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 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足额提供教育培训经费;三是建立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3.5 培育技术创新的市场观念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才能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3.6 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研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创优和产品创牌的系列政策法规,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靖,胡振红.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2:50-51.
[2]姚正海.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2009,10:31-32,55.
[3]裴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两个要素[J].经营管理,2010,4:75-7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于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其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是由企业长期积累的多种要素体系所构成。关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素集合问题曾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研究,至今为止尚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权威的要素构成体系,大多数学者都停留在某一行业的具体竞争能力的研究上,其原因是因为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理论。
核心竞争能力基本构成要素探讨
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1.“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是现代企业,不应盲目发展,企业应有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考核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R&D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不断积累、整合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些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都必须具备独特性、个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从“核心”二字出发,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也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
3.“企业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组织管理能力”也应是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而不应是现存的一般意义上的“PDCA模式”、“A模式”、“E模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出新,研究开发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企业在管理上才具备真正意义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企业在竞争中将会面临客户侃价能力、供货商侃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才能保证企业具备独特的营销竞争力,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
5.“企业规模扩张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少部分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6.“企业文化凝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企业独特的创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背景,具备这种背景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做到拖不垮、战必胜。
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上;肯德基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SONY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上,Intel和Microsoft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R&D能力上; 法国的阿科尔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通过对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战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6个要素都有可能培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取向研究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在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下,其涵义不同。在会计学里,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资产(A)的价值,它等于企业的负债(L)加上企业的股东权益(E)即:A=L+E。 而企业资产的价值A则是由企业购入机器、设备、 厂房等资产的原始成本决定的。因而在会计学背景下,企业价值往往和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按照不同的需要,企业的价值有时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即被定义为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减去企业总负债的价值。企业价值有时也指企业的重置价值,即建造同样规模、具有同样装备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价值。由于这些定义有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缺陷,我们采取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定义,认为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发行股票数与股价的乘积,即企业的价值(V)=企业的股权市价(S)+企业的债权市价(D)。债权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期票的现值加上最终票面价值的现值;股票的价值为股东在未来N年内所获未来收益的现值。 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剩余收益资本化,它是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在计算企业的价值时,剩余收益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的变量。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剩余收益流量越多,企业对资本提供者的回报也就越大,因而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讲也就越有价值,企业价值也就随着企业预期收益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
一、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管理的第一项工作是识别出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找出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它被企业高层管理和企业的员工认同到什么程度,它是否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口头方式或文字方式)表达出来。
1.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给市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利益?2.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在同行业中保持长期领先地位?3.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使本企业取得长期性的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经济效益?4.该产品是否是本企业现有产品组合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产品之一?该技术是否是本企业现主流产品领域开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或几个关键技术的组合?该能力是否成为本企业关键性的经营管理能力之一?5.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本企业独家拥有的,或者是在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并被公众认为是最优秀的?6.其他企业要模仿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要模仿所花的代价极大而使这种模仿几乎不能成功?7.该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能使企业在现事业领域或新事业领域中捕获富有潜力的新商机?8.该产品、技术是否能经不断研发,保持其相当长的寿命期,而且企业能够自主地进行这样的研发?
这套识别问题方法应用时也可以使之定量化。如用统计调查的方法为各个问题设置评价尺度,使识别工作定量化。
二、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规划。面临着动态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胜不衰。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仔细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要求企业首先是要取得对将要培育的新核心竞争力的一致认识,并将其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其次是要保持负责培育新核心竞争力工作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再次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做保证。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要有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参与,工作组要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有自我完善法、自我提升法、兼并法等。
四、核心竞争力的部署。企业必须发展一种自觉部署其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和能力,使核心竞争力能及时、有效地延伸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企业关键性人才要集中应对真正有挑战性的项目,捕捉最有效的商机。
五、核心竞争力的维护。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企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检讨,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要重点核查:投资规模、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状况、提升和部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即将执行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是涉及企业兼并、撤资或实施更大程度上的分权管理的战略决策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等。根据检查出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
21世纪的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是一个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世纪,必然将有各种挑战和压力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谁具备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激烈而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双赢”。中国的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获取国际利益,必须苦练内功,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迅速培养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能使企业在市场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获得超额利润。而核心竞争力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是具体的技术、技能或知识,而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将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能力不断优化整合所形成的一种集合体,它是一种“根本”的能力。可以说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而核心竞争力又不单单是无形资产的简单累加,它必须体现出企业持续盈利和竞争优势,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是一种将会计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结合,并运用会计学独特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确认、计量,并对其评价和控制的一种会计。核心竞争力会计提出后,传统的历史成本等会计计量模式无法对核心竞争力会计进行公允的计量,因而就无法符合企业决策的要求。因此需要采取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计量模型来衡量和核算会计问题,并建立一个更全面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制度。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确认。
由于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认可以参照无形资产的确认解决。我们知道,确认一项要素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标准:符合某项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关键是可靠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其积累性、动态性等固有特征,使得其可靠性略差。但是因无形资产的计量亦存在着相似的可靠性问题,核算中尚且承认了无形资产的合理性,因此管理决策中完全可以对核心竞争力予以确认。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账户设置。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且特殊的资产,对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提出了挑战,首先反映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必须建立适应企业核心竞争力核算需要的新的账户体系。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参照无形资产的会计账户进行设置。
1“。核心竞争力资产”账户。
该账户属于长期资产类账户, 用于核算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增减变动额。获得核心竞争力资产和核心竞争力资产评估增值时记借方,核心竞争力资产减少或价值评估减值时记贷方。余额在借方,即期末核心竞争力资产的结余数,表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产价值。
2“。核心竞争力变动”账户。
该会计科目主要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正常情况下的变化情况,包括增值和贬损两个二级科目。发生的价值增值计入该科目的借方,发生的价值贬损计入该科目的贷方,作为一项资产辅助核算账户,与核心竞争力资产余额一起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
3“。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
与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相同,此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发生的大幅度降低情况,计入该科目的贷方,是“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备抵账户。一旦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价值恢复时,不调整利润表,调整所有者权益。
4“。核心竞争力资本”账户。
资产和资本是对同一事物两种不同的描述,资产表现使用价值,资本表现价值。如果竞争力资产能够在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完全反映,那么竞争力资本应当包括在所有者权益中,与之相对应的资产就是核心竞争力资产。该账户借方登记核心竞争力资本的减少数,贷方登记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本的增加数。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报表设计。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已成为趋势,因此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增加专门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报表,另一方面应当适当的调整现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便直观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本文结合智力资本会计报表,在对其设计报表结构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简化和改进后,重新归纳出五大会计报表,并作出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1.企业核心竞争力存量报表。
此报表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价值状况,以此来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着重规划了企业未来培养和提升的能力。根据上述各要素和评价指标所占权重加权平均计算而得,企业价值的衡量可以用总价值乘以权重计算。关于此表中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企业可以根据对自身实际所拥有的情况,灵活地在该表内容一栏增减填列。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变量报表。
该表反映企业在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及提升的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和构成要素各自增减发生变化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便于企业更好地维护核心竞争力。该报表中数据的计算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存量报表一致。
针对企业各自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因素的实际情况,对其各自权重及变化情况要及时进行判断分析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下一步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持竞争力优势。
3.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报表。
该报表反映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持有的资源。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主要包括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资源:物质性资源可用金额表示,数据来源于传统报表,非物质性资源是采用文字描述。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性、学习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对任务的解决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技巧及执行力等;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认定为知识产权资源,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都可以划入其中,根据现行的环境,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机密等个性化的指标也都可以作为衡量知识产权资源中;而基础结构资源则是由企业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企业专有内容以及企业关于信息沟通内部控制、各项管理程序等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包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负债表。
虽然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无形性不是实物状态,但其仍然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隐形资产,按照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对应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增加。
在资产负债表左边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价值,这个项目的计算金额一般来源于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这三个科目。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来源在所有者权益的竞争力资本项目得到充分反映,其中核心竞争力项目金额=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
一、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常态
高职教育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的转型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传统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需要高职院校更多的培养具备多种技能的“柔性化”生产者以及更多的工业设计人才。其次,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近年,我国高考生源的下降已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一定压力。最近几年,我国已有多个省份的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另外,随着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3+4”等新型的升学模式的出现以及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进一步挤压了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综上而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职院校如何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取得长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取决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提出,他们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虽然不同于企业,但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迁移到高职院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积累和创新所形成的,在市场竞争中带来独具的、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从组织管理理论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其特征可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价值性。高职院校的发展虽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但其社会公益性的属性又必然使其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当高职院校经过积累与努力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之后,这将为高职院校的创造长期竞争优势获得主动权。创新性。很显然,高职院校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如前所述,我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有着强烈的转型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竞争在不断加剧。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新的要求。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改变传统的办学思维进行创新,将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常态。独特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
高职院校必须找到并发展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竞争优势。独特性主要体现于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自己的气质和风格。拓展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支持其具有横向与纵向拓展的能力。目前,受生源以及办学资源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横向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高职院校更需要的是借助于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办学实力,以实现自身的纵向拓展。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最终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的不可替代性实际上是差异化办学的延伸。长期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办学经验、教训、知识、理念等长期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核心竞争力虽不像实物资产那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但其发展和壮大却需要办学者的爱护培育。融合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其对自身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各种办学要素和谐发展的结果。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师资、文化、生源、管理等多个要素均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三、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路径
1.制定新常态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如前所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其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外部的环境变化是否相适应。如果二者不能相匹配,则高职院校应考虑重新构建基于新常态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长期的战略行为。在新形式下,一旦高职院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与全面的评估后发现自身当前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与外部环境不协调时,应及时的做出响应,调整与重新制定竞争战略。围绕新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将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所带来的办学机遇相互匹配,同时还应考虑新常态下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劣势,有针对性的配置办学资源加以改进。
2.以管理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持续驱动力。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着重体现于以下以几个方面。
2.1建立可有效实现管理创新的机制。构建一个可以激励全体教职员工不断进行创新的管理机制是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新的管理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从组织变革入手进行组织的精简与分权,以优化机构分工、提升机构的运行效率;其次,高职院校还应进行合理的分权。把对学生的人、财、物的管理权适当下放,实现管理中心的下移。
2.2培育高职院校的创新观念与文化。高职院校的观念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职员工的行为。因此,在制度之外应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建设创新文化。
2.3组建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团队。领导对管理创新的理解把握和态度,不仅对院校管理创新工作的部署起着领导作用,而且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3.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学科竞争力。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注重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加强专业建设。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专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如前所述,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一旦确立后,应在后期办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其战略目标进行资源调配,以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相互协调。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当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所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方向确立后,在保证专业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结合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的短期目标进行微调。
4.提升办学特色与质量。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高职院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对于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此种趋势下,高职院校想要形成其他院校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通过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良好的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不可能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更不可能有竞争优势,学校也将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