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
1.通过广泛的宣传、调查,让学生了解“碳排放”“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概念,培养学生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以及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
2.引导志愿者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个人学习生活中碳排放的情况,寻找与“低碳生活”之间的差距,设计个人减排方案,制定班级和学校的减碳目标。
3.鼓励志愿者积极实践低碳行动,创建绿色校园。同时,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一个家庭带动整个榆垡,积极投入全民减碳的活动中,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校园,建设美丽榆垡”的目的。
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活动开始阶段:成立志愿者组织,下发《中学生志愿者手册》。通过志愿者亲身参与,积极倡导,做低碳宣传带头人。
宣传教育阶段:组织召开“倡导低碳生活创建绿色校园”动员大会,向学生发出倡议,解读活动方案。制作低碳展板,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学习,了解低碳知识,提高低碳意识(地理、思品、语文)。
实践活动准备阶段:调查“个人碳排放情况”;列出“我的减碳计划”;组织征文比赛;举办主题班会(研究性学习、班会)。
实践活动实施阶段:每周“低碳生活”统计;调查“减碳后个人碳足迹”。
活动总结阶段:根据各班活动情况进行表彰,全校评选“先进个人”和“绿色班级”。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课程背景;素质教学创新;实践与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精神的强烈召唤和有效催生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逐步走向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开放式发展态势,然而“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必须历经一个不断适应和逐步完善的较长发展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形势下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时展的要求,在认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从而形成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为进一步发展新时期教育改革事业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简要解读与分析
近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吹拂和教改大潮的有力洗礼之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逐步呈现老树泛绿之势。然而,从社会观察和教学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尚有许多地方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中加以认真调整和逐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新课程理念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高中体育教学依然普遍存在“重体能技能训练而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
2.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除了少部分准备参加体育专业高考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课程和体育活动量与国家要求相比依然是质量不高、相差甚远。
3.部分高中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以及他们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心理等因素,课程教学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创新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或者说华而不实,始终存在着“陈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革命不彻底现象,那种“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教学”的心理始终没有消退。
4.“书包减肥”工程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体育教学相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像是那句歌词一样——“想说爱你,真的是不容易”。
以上情形,已到了非说不可、非改不可、非彻底不可之势,应当引起相关方面尤其是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反思。
二、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初步创新和实践体会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因素是以生为本的能力发展问题。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原则做足文章、深做文章。
1.坚持体育与健康理念,全面开展情感实践创新
关于这一点,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精辟地指出:“对于学生的成功教育,首先要讲求心理学化。”就是说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情感的渗透和投入,体育课程就是毫无活力和美感的机械化教学。
本文以高中女生体育学习为例。由于高中女生进入青春期发展阶段,她们的女性心理特征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性情敏感、含蓄害羞、心理脆弱和好静厌动等,因此她们对运动量不大、运动强度自由调整、便于自我调节的排球和乒乓球之类的运动项目最感兴趣,而对于铅球和800米跑之类的体育项目是“唯恐避之而不及”。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打造专业体育人才,而是促进学生在体能、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为此,执教者在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上,可以选择排球、乒乓球和韵律操之类的运动项目作为女子体育学习的敲门砖和推进器,以不断激发她们的课程学习情趣。
2.坚持跨学科优化整合,努力赢得综合教学效果
虽说体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技术型课程,但是并非与其他学科毫无关联之处,恰恰相反,将高中体育与其他学科进行巧妙地优化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符合学习需要的情况下赢得高中生的信任和青睐,还可相互促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体育运动与历史课程的联系教学,在足球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关于足球的历史发展故事:世界足球史最早发源于我国的唐朝宫廷,从北宋开始逐渐发达起来,历史人物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脚好足球,才得到时为端王、后为宋徽宗的赏识而快速发迹。再如,体育运动与音乐学科的联系教学。在体育运动正在进行时,我们可以播放音乐来为学生加油提神,以有效迁移他们的思想注意力,变相减轻其运动疲劳程度;在激烈体育运动结束之后,可以借助一些柔和舒缓的轻音乐来帮助恢复学生的身心状态,从而有助于他们迅速投入新的学习当中。
3.坚持艺术化体育教学,有效培养学习能力素养
沙溪镇这一系列有益、有效的探索,正逐步成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沙溪样本”。
一、优先投入促进条件均衡优质
沙溪镇委、镇政府始终将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沙溪镇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并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优质发展”。近三年来,除正常教育经费投入连年增长外,镇委、镇政府还先后投入专项经费近两亿元,稳步推进“四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一是初中现代化建设工程。继投入9000多万元(不含土地款)占地面积150亩的新沙溪中学2008年建成使用及投入3200万元完成溪角中学改扩建工程之后,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又投入550万元帮助两所初中兴建塑胶运动场,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中考巡查系统等等,使两所初中的办学条件都达到了现代化标准。目前已启动两所初中的综合体育馆建设。
二是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近年来,镇、村两级先后投入 2800多万元用于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小学办学水平。比如,投入1300多万元全面改造龙瑞小学;投入400多万元重建云汉小学教学楼,投入869万元兴建濠涌小学等7所学校的塑胶跑道等。此外,镇政府每年设立标准化学校建设专项经费300万元,专门用于小学补充设施设备。
三是教育惠民工程。沙溪认真落实国家“两为主”政策,将常住人口、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统一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全镇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据2015学年教育统计显示,全镇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学生共计9500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有6650人,入读率达70%,入读率全市最高。
二、改革创新促进质量均衡优质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均衡发展,是沙溪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为达到教育质量均衡,沙溪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创新。
一是精心打造“价值德育”育人品牌。2011年,沙溪启动省级德育重点课题“中小学价值教育研究”,打造出“价值德育”新品牌。价值教育研究从解决问题的源头着手,不仅仅教给学生“什么是对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如何判断”,将学生放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主体地位上,变“灌输”、“告知”为“我认为”。课题组选取人类基本价值教育、优秀传统价值教育、社会主流价值教育为研究内容,以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家校合作、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使学生们在充满价值理性的学习氛围中,认识自我的存在意义,在生命激情下自觉探索和主动践行,使价值观念、价值态度与情感、价值理性、价值信念及价值行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人格得到完善,思想得到净化,身心达到真善美的和谐发展。
二是探索推进“生长课堂”教改实验。在“教育即生长”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全镇中小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尝试学生“自主化学习”模式,取得明显成效。沙溪理工加入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及MOOC联盟,沙溪中学、康乐小学、申明亭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溪角中学的“小老师制”,港园小学低年级“小班化”教学,虎逊小学的“前十后十”教学,龙瑞小学的“自为拓学”教学模式,云汉小学的“先学后导”等,各项教改实验扎实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是启动小学生六项基本功修炼工程。2014年出台了《沙溪镇小学生六项基本功修炼行动方案》,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策略,重点培养小学生“阅读、写字、说话、运算、自理、健美”六项基本素养,指导学生练好“六项童子功”(诵读功、书写功、运算功、演说功、自理功、健美功),培养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和核心习惯,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砺炼“三力”促进师资均衡优质
沙溪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作为沙溪教育实现均衡跨越发展的“引擎“。通过搭建教师全员读书、全员培训、全员赛课以及骨干教师联盟等多级平台,使教师“三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是砺炼教师学习力。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做到经费落实到位,培训工作有序开展,财政预算教师年培训经费占教师年度工资总额的比例为1.5%以上。在教师中开展“五个百分百”学习培训活动,即:百分百教师参加校园安全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班、百分百教师参加心理健康C证以上培训、百分百教师参加“励志、博学、修身”主题读书活动、百分百教师参加校园网络危机管理培训以及百分百教师参加学科教学技能大赛等,大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作为安徽省教育第一强区,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真正实现了教育上的“善治”。
课程是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从德育的角度讲,显性课程又分为专设德育课程或活动和其他学科课程。包河区在充分挖掘课程自身含义的同时扩展和深化,在德育课程及活动、学科课程及隐形课程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将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贯穿其中,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础,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根本,形成了具有包河特色的课改典范。
德育活动课程要有“魂”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包河区教体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中,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德育活动课程有了“灵魂”。
2015年3月,包河区探索研发一门综合性实践地方课程――“森林课堂”。由全区各中小学语文、数学、品德、美术、科学、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的一线教师们组成编写团队,历时一年,以培养和树立学生自由、平等的自然生态观和环保意识,学会并践行与自然友善、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结合包河区独有的自然景观、生态特点共同编写一套区本绿色活动课程教材《森林课堂》。通过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祖国、爱包河的情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森林课堂”通过社会与自然这两个“大课堂”,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育体系中。如在《插秧生态课堂,体验农耕生活》一课中,让孩子们到田间体验“浅插、退步、插齐”的农耕技能,在一个小时的劳作中,“敬业、友善、和谐”的价值观已悄然播种于孩子心间。孩子们边学习边填写研学单,不但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也坚定了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信念。
全区多所中小学校结合本校春游、研学、工业游等活动逐步实施该课程。“在课堂的选点上,‘森林课堂’也相当有合肥特色。”包河区教体局局长陈雪梅对记者说,“例如教材中出现的探访南淝河、巢湖研学记、游览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合肥粮仓大圩镇里说丰年、走进家门口的著名学府、探秘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新能源汽车等,我们充分利用本区的地理和人文资源,教育下一代要怀揣建设国家,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努力学习的梦想,从小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素养。”
经过试点,包河区将把“森林课堂”排进全区中小学课表,每个学校每学期完成1-2个主题。目前,包河区的“森林课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此外,包河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程,以更加多样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合肥屯溪路小学的“博雅教育”是以追求“博”“雅”“情”“趣”为核心的“博雅课程”体系为支撑的。其中,“情课程”让学生通过研学体察社会生活,逐渐成长为博学儒雅、人格独立、有担当意识、心灵自由的少年,使他们具有独立、求是、平等、博爱、自由、担当的价值品质。“情课程”分为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校内活动包括仪式庆典与学生活动,校外活动包括研学课程、家教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学校别出心裁,发给学生们“研学护照”,学生可以手持“护照”参观学习、积分盖章。小小“护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双休日去研学成为“学生最期待做的家庭作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还具有深刻的本土文化印记。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开设了徽剧社团课程,从引导学生欣赏徽剧到教授学生徽剧的基本步伐和唱腔,让徽剧真正近距离与孩子们接触,在水袖轻摇、低吟浅唱、群歌齐舞、铿锵雄壮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家乡、爱祖国。学校创作的徽剧《小小滨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徽剧中,用孩子的话语解读深刻的意义。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是点燃火苗,而不是灌满瓶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有灌输,包河区将其融入德育活动课程中,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自此,有了更加明确的人生方向。
学科课程注重“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下,学科教学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包河区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价值,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2年12月,时任合肥实验学校校长叶传平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办学实践研讨会,做了《引导学生“自育自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题报告,创造性地发展了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和“小先生制”,推进“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改革,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探究性。学生在《3的倍数》“百数图”中找出了十几种有趣的“规律”,诠释了其中深奥的道理;学生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能说出“质数”;在《生命的林子》课堂上学生发出“难道只有名寺才能成就名僧”的疑问,并指出“这与和谐社会、均衡发展是否相违背呢?”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思考未解,有空间放飞疑问,有精力探究未知,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上合作,在自主的课堂上探究。
在合肥市南园学校的课堂上,“以生为本”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物理课堂上,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实验和论证,教师只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在学习“近视的形成”时,生物老师让学生调查分析学生近视的现状,通过眼睛的模拟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视的形成原因;英语老师在讲解各地的肢体语言时让学生当堂演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们“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南园学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肥师范附属小学在多年办学历史中,凝聚出“启迪心灵,照亮人生”的核心价值,不断完善自主选修课程和成长体验课程,最终形成了育人目标的五个方面: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品格高尚、科学与人文素养良好,设计了以“健、乐、尚、惠、博”五字命名的课程架构,形成了“明慧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学校推出了体育健康课程、心理拓展课程、科学素养课程、操作体验课程、文化历史课程等12类自主选修课程科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儿童哲学、国际理解、寻根文化、快乐成长营等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快乐成长的奥秘。
“土壤是一切作物的生长基础,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得为其培育土壤。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沃土,我们的学生就不能成长为有中华民族精神,有梦想、守规则、善合作的‘方正少年’!”合肥四十六中学校长黄先银对记者说。学校组织优秀语文教师编写了《国学方正教育课程》校本教材,倡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立中国心、铸民族魂,教育学生从小要有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如何接纳自己和他人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问题。合肥二十九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七年级课程表中,开发了校本教材《聆听花开的声音》,每班每两周1课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同时针对八、九年级开设团体主题大课,努力让每一位二十九中学子在初中三年都能做到: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和接纳自己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把握升学方向,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更应该是知识的生长地,生命气息的焕发地。
隐性课程要用“心”
学校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教育实践中对受教育者和教育实施者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这是一门隐形课程。
道德教育,短期来说,是用显性的活动育人;长远来说,则是用隐形的文化育人。包河区教体局深知这一点,在打造学校文化上处处用心,2011年4月,出台了《关于遴选包河区学校文化建设试点校的通知》,由北师大专家团队帮助各试点校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策划方案,指导学校建立核心价值理念下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一系列学校教育实践体系。每所试点校根据自己的核心办学理念,将学校文化与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成长不断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隐形课程。
“爱”的氛围是要由千万种色彩各异、个性有别的鲜花装扮而成的,合肥实验学校的全体师生既是“爱”的花团组成者、享有者,又是“爱”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营造“爱满校园”的良好教育环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和学生做朋友,“捧着一颗爱心,爱学校、爱学生、爱同伴”。教师的力量感染了学生,有的高年级学生认低年级学生为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这所一贯制学校里,学生们年龄相差10岁,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事件,有的只是融洽和爱护,此情浓浓,也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爱”的精神,也在实验学子中代代相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张东娇教授在为合肥第四十八中学文化建设成书《发现自己,创造未来》作序中说:“四十八中的学校文化透着一种细腻和诗意。听听楼馆园厅亭泉的命名和解读,就知道我说的不虚。综合楼命名为蕴华楼――蕴,聚也,出自《广雅》,蕴华即蓄积精华;图书馆名为撷华馆,取自黄宗羲的掇菁撷华,是采集精华之意;位于综合楼与教学楼之间的景观为‘馨园’,取‘惟吾德馨’之意;园中有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故做楹联:一园隐三友,两华映四君。体育馆名为弘毅馆,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南报告厅南侧是竹林,习风吹送,竹影婆娑,取‘且听风吟’之意境,故名之为‘吟风厅’。北报告厅为‘瞻月厅’,外墙为科技创新主题浮雕。悠然亭、蹊园、慕云楼,处处皆是景,景景有心思,思思有诗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6〕20号),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结合我市实际,对全面推进我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即从初2017级开始),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到2021年,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三、改革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两考合一”、学完即考。继续完善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初2017级开始实行学完即考。生物、地理在八年级下期进行考试,其余学科在九年级下期进行。
2.全科纳入、分类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依据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和加强实践精神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考试学科、考核学科和考查学科三类。
考试学科: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外语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含听力测试,逐步过渡到纸笔闭卷考试加听说能力测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加实验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采取体能和技能测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生物和地理分别实行合堂分卷考试。考试学科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命题由省教科院组织)、统一组考、统一阅卷,各县(市、区)教育局具体负责辖区内考试的组织实施,旌阳区、经开区、市直属学校由旌阳区教育局统筹组织实施。
考核学科:音乐、美术(初2017级起)采取基础知识加基本技能测试,信息技术采取上机操作考试(初2017级起)。考核学科由市教育局统一制定考核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具体制定考核方案,并统一组织考核工作。旌阳区、经开区、市直属学校由旌阳区教育局统筹组织实施。
考查学科: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采取初中学校根据学科教学安排情况按期据实记录并考查。各县(市、区)教育局需制定考查科目评价办法,各初中学校依据评价办法制定各学科评价方案,从初2017级起实施考查。
考试学科、考核学科、考查学科均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3.分值及成绩呈现和使用。
考试学科:总分为870分。语文、数学、外语分别为150分(初2017级起),其中外语听力测试20分,条件成熟时开展听说能力测试(最迟不超过初2020级);物理95分(笔试85分、实验操作10分)、化学70分(笔试60分、实验操作10分)、生物35分(笔试30分、实验操作5分);道德与法治60分、历史60分、地理30分;体育与健康70分。
考试成绩按照分数和等级两种方式呈现,等级分为7等,即A1、A2、B1、B2、C1、C2、D。分数用于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等级用于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认定。
考核学科: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科考核成绩为等级呈现,共分为四个等级,即:A(优)、B(良)、C(中)、D(不合格),考核成绩与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挂钩。
考查学科: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考查成绩为等级呈现,共分为四个等级,即:A(优)、B(良)、C(中)、D(不合格),考核成绩与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认定挂钩,不合格的不予毕业。
4.命题要求。落实重基础、重能力、重素养的命题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不出繁、偏、怪题。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切合初中教学实际,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试题难度适宜,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学校对录取新生的要求。低、中、高档难度题比例设置为6:3:1。
5.规范组织考试。市教育局统一牵头制定《德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德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细则》,统一报名并统筹组织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办公室共同实施。考点原则上设置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进一步完善对考点设置、考试试卷领取及保管、考试实施和试卷评阅的相关要求,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从初2018级开始,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通过记载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及成长发展状况;各学科学业成绩和学习小档案;参加专题教育、学校和班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个性特长”及获奖情况;身心健康状况;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校本课程考查结果等内容及典型事实材料,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成长过程。
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严格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形成档案、公示审核、监督等评价程序,确保评价内容客观公正、真实有效,评价过程公平、公正,评价结果公开透明。逐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加大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综合素质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并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挂钩,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合理下达招生计划,统筹普职协调发展。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原则下达招生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本情况、招生计划、招生简章、资助政策、惠民政策等信息面向全社会和各初中生源学校公开。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以50%以上的比例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2.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在部分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开展自主招生,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引导学校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培养为重点开展研究,逐步构建初、高中学段融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自主招生计划原则上不超过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5%。进一步制定完善自主招生工作办法,明确工作流程、招生计划、录取办法、遴选标准、工作纪律,实行计划公开、考核办法公开、考核结果公开,严格招生考试保密纪律。自主招生工作在每年4月进行,5月初完成。
3.完善特长生选拔方式。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畅通特长生成才渠道,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为目标,制定完善包含体育类、艺术类、科技创新类等类别的特长生招生办法。对特长生招生计划进行单列,原则上不超过招生计划的5%,经市教育局批准的艺体高中可不受比例限制。
4.清理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保留身份类、烈士及军人类、见义勇为类加分项目。
四、实施步骤
(一)2017—2018学年度
1.启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研究制定《德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德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细则》,清理加分项目。
2.在全市范围全面开展音乐、美术学业水平考试。
3.制定出台《德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办法》,进一步规范体考组考和测试标准,选择样本学校开展测试标准研究。
(二)2018—2019学年度
1.实行地理、生物学完即考。初2017级在初二下期期末开展地理、生物学科(含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初中理科实验操作考试阅卷方式,采用高速扫描仪扫描条形码答题卡的阅卷方式。
2.建立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在市直属和部分县(市、区)学校开展试点。
3.制定2019年《德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测试标准》,调整体育考试必考、选考项目,增加体育考试分值10分。
4.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市直属和部分县(市、区)学校开展试点。完善修订《德阳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5.完善并修订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办法。
6.全面审定各学校考查科目评价办法。
7.修订完善《德阳市特长生招生实施办法》。
(三)2019—2020学年度
1.进一步完善《德阳市艺术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办法》,在全市范围开展音乐、美术学业水平考试。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各初中学校均开展考查科目评价,完成“全科开考”的改革目标任务,考核学科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挂钩。
2.制定《德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细则》,完善2020年《德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测试标准》,调整体育考试必考项目,增加体育考试分值10分。
3.全面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在初2018级毕业时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挂钩。
4.各项招生制度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规范有序,计划设置恰当,学生合理分流。初步形成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重要参考、统一招生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化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录取体系。
5.建设听说语音室,全面开展英语学科听说训练。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职责
县(市、区)教育局要在市教育局的统筹规划下,及时成立中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职责,明确分工,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落实中考改革各项要求。
市、县两级教育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特长,加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数据支撑。
(二)加强保障能力
各县(市、区)要保障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确保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市教育局统一建立涵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测信息化平台并提供各县(市、区)使用。
(三)落实教师配备保障
根据艺术、体育学科改革任务要求,按照《美育改革备忘录》确定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配齐、配足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按要求到2020年配齐、配足体育学科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艺体学科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
根据上级相关部门要求,逐步完善规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点、考场设置和建设。统一体育考试场地设置和考试器材标准,确保场地器材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摘 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体育活动方式。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至今,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求建构一个较为深入的民族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注重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项设现状,着重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伦理教育功能的探析,在解读人文内涵与体育伦理道德的联系基础上,寻求民族传统体育人文内涵建设及其伦理教育功能协调发展的路径。本文主要从民族传统体育、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二者相关研究的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此深化对伦理道德视角下的民传统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伦理道德;教育价值
1、民族传统体育与伦理道德相关内容
1.1定义与性质
定义: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世界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体育活动方式,是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
性质:民族传统体育学从学科性质上来讲是认识和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且具有与体育运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性质。它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和解释民族传统体育各领域的矛盾问题。
1.2学科背景
民族传统体育学涉及到很多教育学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要揭示该学科所研究和解决该领域中的特殊矛盾和根本性问题。因此从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学属于教育学门类。
2.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是一种规范,“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但二者的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
伦理道德的内容既伦理规范与道德传统、品德与自律、诚信与德行,以及民事行为与法律规范。是对道德传统与伦理规范的学习,对品德与自律、诚信与德行、民事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道德品质和民事法律,引导学生自觉锤炼道德品质、恪守德行规范。是以道德、伦理与法律相结合,探讨社会的德行规范。
3.伦理规范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结合
很多传统文化被掩埋在历史的深渊,在一代又一代的科研者的艰辛探索下,有些历史文化被挖掘出来并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在此更要明确的认识到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峥嵘岁月里,当前所挖掘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等待着我们后人的努力,且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要了解到任何文化变相创新都以继承为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耕时代的血缘宗法伦理道德和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伦理道德两大阶段。前者是以社会整体主义形式为特征;后者以个人为本位,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如果说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那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产生则是对后者的否定之否定。具体地说,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可以以全新的内涵在形式上肯定农耕宗法发展阶段上获得的以社会为本位的群体精神、社会情感和心理定势等文明成果。
4.从体育专业的视角来看
现代生活方式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原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项目濒临消亡的危险,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基础已经动摇或不复存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工作中,科研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特别要深入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内容如:
(1)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学科体系问题既:传统武术的范畴及其体系、传统运动养生的范畴及其体系、传统运动休闲与娱乐范畴及其体系。
(2)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问题既: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的关系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民族
5、民族传统体育道德教育内化
体育活动是一种生命自己建设自己,补充自己的过程,它所要成就的目标,是保持增强身体生命力的未来状态。在体育活动中,为达到自觉的未来目标和理想而对自然本能的节制,对身体现实状态的超化,都表现了道德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就是反省内求。反省内求的实质是通过体认来呈现内在于自身精神之中的完满人性以成人的道德精神修养途径。反省内求的道德精神修养途径的基础是完满人性在于修养主体自身精神之中。修养主体需要经过修养活动才能把完满的人性呈现出来,所以要“修道之谓教”。
民族传统体育的道德教育所说的反省(内省)是通过体认自家精神可以知道本善之性存在于我自身之中,将其呈现以成人。这不是分别主观客观的认知方式,而是一种体认方式。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诛正鹄,反求诸其身”。不用通过学习和认知就能获得认识,这是一种体认论,是道德认知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种恻隐之心不需要逻辑证明,只要向内体认自家精神即可得知。体认到自家之善几何,则呈现出几何,也就成人几何。所以内省在这里是一种体认成人的途径。
6.传统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功能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的言行严格的受到传统价值的约束,伦理道德是衡量人的行为好坏与否的标准。长此以往,形成了唯道德价值论,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具价值的成就与此同时,伦理道德的教化价值也日益显现,而修身养性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则是突出在首要地位。如武术、气功、棋类等传统项目中,流派众多,门类烦杂,讲究正宗嫡传和遵循一定的道德价值规范,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强调精神情感,讲究养神、养性、养德。体育是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社会的主流文化必然对该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及内容体系的形成起主要作用。我国传统体育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养生活动消遣娱乐等体系。
(1)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开发都还处在基础阶段,因此从我国民族发展的现状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使之上升为理论,逐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2)民族传统文化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包含了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上,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如何更新传统体育人文内涵建设,使之与伦理道德教育相协调发展,则是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的关键。(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8.3.
自近代以来,相对于内地来讲,香港地区的教育发达不少。香港地区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在持续不断的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地区开展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基于此香港新高中学制于2009年9月开始推行。这次新高中课程改革旨在帮助学生作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新学制下,所有学生均有机会修读中六,透过均衡而宽广的高中课程,让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能够尽展所长[1]。
一、内地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我国内地的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体现普通高中的教育性质,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改革的要求,此次普通高中课改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2]。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相近的科目构成,包括八个方面: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12―13个科目: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3]。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二)高中新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
根据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的模块设置,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也有所改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样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必修部分包括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这五个部分是依年级而递进的,必修部分包括10学分;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与专题[4]。其中选修部分和其他科目一样,分为选修1和选修2,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开设相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来看,此次改革所倡导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必修课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科目,语文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作为共同基础,是每个高中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同时,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对语言文学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2.注重语文的实际应用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高中新课程倡导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就要求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3.注重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5.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作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为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显然,传统的整体划一的语文课程结构及实施机制已不能满足全体高中学生“多样选择”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以满足高中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
二、解读香港新高中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
在香港地区,自2000年9月教育统筹委员会向香港政府提交《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之后,针对各个阶段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香港的课程改革采用开放的课程架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弹性地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式,确保学生在不同程度都能持续学习。香港的课程架构包括五种学习经历、学习领域、九种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四个方面。关于高中阶段的改革,定于2009年9月实施。在香港地区的新高中课程改革中,三年制的高中兼顾全人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理念,在拓宽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专门化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升读高等教育以及就业服务。
香港地区此次改革的新高中课程的整体架构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科目,也即是共同基础课程,供所有学生必修,共设4门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通识教育,共占课时比重约为45%~50%。第二板块为选修科目,也即专门分化课程,学生可从20个科目中选择2~3个科目,也可选择应用学习科目及其他语言。这些选修科目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或者职业导向性,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微积分和统计、代数和微积分、中国历史、物理、旅游与款待等,可供以升学和就业为目标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修;每门科目计270小时,约占高中总学时的20%~30%。学生可以选修选考2~3门,共占总课时比重的20%~30%。第三板块为其他学习经历,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会服务、体艺、就业见习等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也即包括学生在艺术、体育、德育、公民教育、社会服务及与工作有关的实践等领域的学习和活动,占一总课时的15%~35%左右,为所有学生所修读。
(二)香港新高中课程中的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共有两科,一科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中国语文,另一科是中国文学,供对文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这两科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中国语文科必修部分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选修部分的内容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中国语文科有十个选修单元,学生可以选择三到四个。中国文学科必修部分为学生打好文学基础,有八个选修单元,学生也可以选修三到四个。从整个课程架构来看,中国语文为所有学生必修的共同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将来在各大专院校学习小同学科奠下良好的语文基础”。中国文学为有志于在语文领域作深造或其意图深造的专业与语文领域密切相关者的考生的专业定向课程。“中国文学科为部分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而有系统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就个人性向,发挥所长,以规划末来升学,或从事与创作、评论或研究有关的工作”,“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奠定学生在各专上学院从事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基础” [5]。
三、内地与香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
(一)两地区此次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同之处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必修课的学习掌握所需要的语文基础的同时,加以选修课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是两地区新课程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同之处。
2.两地区的课程标准均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性的考虑
两地区的高中语文课程都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对于高中生对学习的差异性和语文学习的专业分化,两个地区都有所考虑,必修与选修的结合,是对传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改革和进步。
(二)两地区此次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之处
1.内地的课程设计区分定位相对模糊
香港地区对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学科的区分有明确的权重和清晰的定位。相比而言,内地的课程标准就有点模糊。对于必修内容的设定来讲还相对明确,但是对于选修部分的界定,除了六个方面的说明外,没有做出具体的标准和权重,这也就给选修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当然这也是由于内地本身的教育情况决定的,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对课程标准的界定来讲,难免有些难以把握。
2.内地语文课程标准与高考招生制度切合不强
香港地区的高考,就语文科目而言,中国语文是学生的必考科目,考核侧重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中国文学则是中文系学生专业导向课程的核心,报考中文系的学生均需选考,体现课程的专业化。这是香港高校参与课程改革的结果。在内地,高考与课程的改革一直是持续不断的,可是对于高考和课程的结合方面,却一直是改革的问题所在之处。选修部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差异性,可是在高考与高校的招生中,依然没有明确的比重和专业的对应性。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班级管理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时代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1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在不断变革,不断创新,而且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应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新挑战,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标志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思考,对人才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式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历史教育却受到冷落:历史教育内容陈旧,历史教育方法古板,历史教师往往给学生以“老夫子”的印象,历史课往往成为学生心中的睡觉课、自习课。在非毕业班学生的心目中只是副科,而在毕业班学生的心目中只是比体育多十分的科目。历史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历史老师成为高不成低不就的“副科”老师。
“副科”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更是被争议的,这其中我有过迷惑,有过探索,有过付出,有过成功,有过曲折,这些经历给了我一些关于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思考。
一、拨开云雾见天日
美国学者孙隆平说:“将认知意向的方向转换,作为认知对象的现象也会跟着起变化。”我们要认清历史教学的缺陷:“难、繁、偏、旧”。要让历史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与时俱进,吸引这些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历史教育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我经过思考认识到做好班主任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解决学生个人的思想、发展问题(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使班集体成为有凝聚力、有活力的和谐小社会。我把历史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把其中一些观点看法应用到班级管理上,不时地修正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我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我的思维更开阔,心理的压力得到释放,思想更解放,历史教学育人目标不再是空洞的,学生欢迎度大大增加。
二、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有效的历史教学有利于班级管理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教师在学校工作的基本场所。“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是一个重要的人格教育抓手,班主任应该从提高专业素质入手,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促进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我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中学历史课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展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历史学科中的教育材料比比皆是。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社会发展趋势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那些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李鸿章、拿破仑、马克思,更能给学生以无尽的思考。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讨论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已经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历史德育功能。
“意志力长跑本”提升学生的能力。历史学家所做的研究均建立在史料的分析之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自己人生经历做系统整理的能力,坚定自己前进的步伐、勇往直前。我要求学生每天花三五分钟检点自己的行为在意志力长跑本上,小到上课说话自习迟到,大到与老师家长闹矛盾,通过日记完成自主学习、自主教育,从而实现自知、自胜、自强。
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自主运用历史学习方法与思路反省自己的学习生活,这对于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二)良好的班级管理促进历史的教学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严格管理是学校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贯要求,班主任往往知道严格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严格是指在原则和纪律上面。除了严以外还要活,只有严会造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紧张;假如一味想着管理的成功,想着学生要取得好成绩,自己为了评职称成为优秀老师,要学生不打折扣地执行,采取行政命令式,得到的可能是学生对你的不理解甚至恨。只有活,不会造成班级散乱形不成凝聚力。
新课程改革下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在此谈谈看法、做法和体会,希望凭借历史教育与班级建设管理整合的做法促进中学各科教学和管理向更深入、更广泛的层次发展。
“学习他人,莫随波逐流;自成一家,宜取人之长;百家之言,应滋养我身;天天进步,遂师道乃长”。21世纪,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班主任工作,在“抬头看路”的前提下,保证“埋头推车”的效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也是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从我们选取的几所开展通识教育有代表性的大学来看,可以看到大家仍然在探索中,
每家的设计也都体现出了各自学校的特色。
上期我们介绍了大部分学校通识教育是在两个层面开展的:
实验班(院系)和全校,
本期我们也从这两个层面来看看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
一、 全校层面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大学的通识教育领域可以分为四大块:人文、社科、理科和工科,各个学校大致都按这些领域来开设课程,但有着差别。
上海交通大学的设置最接近这个模式。从2009级开始,上海交大推出四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共一百多门课程。
人文学科课程――主要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让学生了解哲学分析的方法,培养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沟通和交流能力。
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上,则借助于某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主要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和众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上的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数学或逻辑学课程――数学教学的重点是数学思想和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的重大时间及数学家的创见和发明,了解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学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能够识别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提高思辨能力。
复旦大学则偏重于人文社科,人文社科的内容也分得更细更专。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复旦学院通识教育模式的一大亮点,其在通识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复旦大学根据人文精神之传承和学问基础之展示的要求,构建了包含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第一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涉及中国文学经典和中国历史经典方面的研讨性课程。“文学经典”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两个方面,“历史经典”指中国历史上重要史学家的经典作品。第二模块“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是关于哲学和思想经典的研讨性课程。进入此模块的主要是中国哲学经典和西方哲学经典。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进入哲学家思想境域的门路。第三模块“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是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重在开阔学生在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第四模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是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的研讨性课程,重在展示数学思想史、自然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原理史,以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和科学思想的要点,培养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精神。第五模块“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是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范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及生命伦理学等。第六模块是“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类的课程。进入此模块的艺术门类主要有:音乐、戏曲表演、绘画、雕塑与陶艺、影视、书法、话剧与朗诵等。
以上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向本科学生展示人类的基础性学问与精神实践领域中的问题及其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演变和人类当代状况的基本性质,并帮助学生获得在祖国语言实践中的生命体验,以引导学生形成天下关怀、文化自觉与学术探讨之精神。
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近似,核心课程四大类中文科类占了四分之三。
中山大学通识课程,将共同核心课程分为四大类,包括“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类基础与经典阅读”,要求每个学生在每类中选修4个学分,每一类都不能落下,一共16学分。比如“中国文明”大类,包括中国古今的哲学、文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等相关课程。“全球视野”大类,包括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与国别冲突、国际法等。
浙江大学则偏重于理工,四大模块中理工数学模块占四分之三。
自2008年起,浙江大学创建本科生院。新生按大类招生,入学不分专业,并按照专业相关性修类平台基础课程。工科大类平台课程包括:数学模块课程、电类模块课程、力学模块课程、生化模块课程。理科大类平台课程包括:生化模块课程、数粒模块课程。文科大类平台包括:经管模块课程、人文模块课程、法学模块课程,以及数学模块课程。
二、 通识教育实验班(院系)的课程设置
既然肩负着探索实验任务,这些实验班或者院系的课程设置就比全校通识教育的设置更深入,难度更大,还有些特殊的要求。
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很想闯出一番天地。它的博雅学院的课程设置透露出学校教学上的雄心,学生读下来,应该要很花些功夫。
除了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之外,博雅学院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学习”。开过的课程包括《荷马史诗》《史记》“四书”等,这都是最经典的经典学习。第二部分是“古典语言”,包括一年级的拉丁文、二年级的希腊文以及贯穿始终的古代汉语的学习。学院有时候会开专门的古代文字的课,有时候会借助经典的学习,比如通过《诗经》、《左传》,学习古代汉语的课程。这是博雅学院比较突出的特点,非常强调古典语言的学习在博雅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博雅学院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有最基本的英语研究能力,所以在学校的公共英语之外还特别为学生开设了学术翻译课程,作业量是每周翻译五页的内容,由任课老师进行逐字逐句的批改。第三部分是“古典研究”,开设过的课程包括“古代希伯来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典政治哲学”“佛教治国与教化传统”等课程。第四部分课程是“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开过的课程包括“民主与”等。另外博雅学院非常强调学生的艺术修养,有许多艺术修养课程,比如书法课,每个学生每周都要写书法作业,有老师批改。另外还有“外国美术史”“绘画技法”“电影欣赏”等修养课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通识教育也很有雄心,它和中山大学一样,有一些致力于通识教育探索的老师,而且它的课程设置显然是借鉴了国外的成熟做法,极力按照通识教育“应该”的样子来设置的。
北航知行文科实验班最核心的课程特别强调最经典的阅读、阐述和读书报告的书写,可以概括为以阅读经典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知行文科实验班一年的通识课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是各4学分的中国文明文化史和西方文明文化史,旨在让学生对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个整体的理解;第二是各16学分的中国经典研读和西方经典研读,分别需要读8本经典著作,每学期中西各一本,经典著作的选择偏古典时期和近代早期,旨在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和书写的能力;第三是4学分的艺术史与现代艺术,以中西绘画为主,旁及摄影、建筑、陶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想象力。
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验院系新雅学院的课程设置则透露出浓浓的文史意味,也许是为了给占学校大多数的工科同学熏陶些人文气息吧,但这些课程的难度并不低。
新雅书院成立于2014年9月27日,旨在探索通识课程与养成教育协同的综合改革。新雅书院拟在两年内开设20门左右通识课程,以“文明与价值”为主线,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为基础,推及政治、经济、社会和传播,培养清华学生对文明和价值的综合理解与有效表达,在认知、思维、表达和运用方面达到融会贯通的高度。每学期要求学生选修1门,两学年内修完4门(每门3学分,共12学分),同时学生还需完成所在专业自身的培养方案。
2014年秋季学期,新雅书院开设了“史记研读”“早期中国文明”“法律与文学”“艺术的启示”4门课程。2015年春季学期的通识课程则是“西方经典与现代社会”“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与艺术”“器物与生活”“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科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等。新雅书院认为,通识教育的最低目标是培养宽口径专业人才,最高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只有当学生每学期的课程总数比较少时,通识课才可能有高要求并达到一定强度,也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 北京大学
北大的通识教育独具特色,与上面的学校都不太一样,它的“元培计划”,实际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