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诚信 商场竞争力
竞争力理论问世于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以来成为了我国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不论是企业、商业、国家都在努力寻找最具有长远性和决定性影响的竞争力的核心。
一、诚信是商场竞争力的核心
现在商场的诚信缺失严重。有些是生产厂商导致的。如中消协曾发出消费提示,一些品牌鸡精不含鸡的成分,主要是用食盐、淀粉做成;不少奶精实际也不含奶,而是以精炼氢化植物油和多种食品辅料为原料。不止于此,还有的酸奶无奶、果冻无果。国家质检总局曾经对一种高钙酸奶饮料进行了检测,发现其蛋白质几乎等于零,纯是用各种添加剂冲兑而成。据说,有些以诱人的水果画面为包装的果冻,多数也不过是各种增稠剂与香料、着色刑、甜味剂之类的混合物。而有些则是商场自身造成的。为了抗击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拉动经济增长、激活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政策。想不到,有些商场却以此为名,行坑农之事。据新华社报道,家电下乡政策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推出不久就出现了一些损害农村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例如,有些商场乘机提价,从而致使农民购买的政府补贴家电比商场打折的还贵。更有甚者,有些商场竟然把旧电视翻新后冒充家电下乡产品进行销售等。为了提高竞争力,有些商场还经常使用虚假广告、商品打折、返券促销等手段,从而导致许多消费者上当受骗。例如,为了吸引顾客,某电器商场开张时打出了一些名牌家电超低价销售的虚假广告。一些原本几百元的商品降至几十元,价格确实诱人。但当消费者长途跋涉兴冲冲地赶到商场,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种价格的家电。咨询销售人员何故,得到的答复是这些商品早已卖完。某商场搞周年庆活动,购物满100元返还20元现金券,多买多送。当顾客使用现金券购物时才发现,要么是很多柜台和品牌不收现金券,要么是单价400元以上商品只能用200元券等,严格限制了使用条件和范围的。某商场冬装出清,一位顾客以4折的价格购买了一件特价大衣,顾客买回家后才发现衣服上有一个小洞,紧接着回商场退货,商场销售员却振振有词说,特价商品概不退换。更为可气的是,有一位顾客在某商场搞店庆期间,以6折的价格购买了一件皮衣,当时皮衣上的标价签上标明的是900多元,顾客将皮衣买回家后却发现,在衣服上还有一个标价签,上面写着“全国统一零售价832元”的字样。
诚信是商场竞争力的核心。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分析。首先,诚信是商业经营活动的根本。在中国传统经营观念中,诚信有三重涵义:一是守信,即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重诺言,讲信用。二是诚实,即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不欺人、不欺己,并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三是重义,即在经营活动中要信于约,更要信于义。换言之,义是实施诚信的标准。西方也很注重诚信。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洛克、亚当•斯密、霍布斯、康德、黑格尔、马克斯•韦伯等,都提出过关于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诚信问题。西方的诚信始于早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原始平等观,即买卖双方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完全自由和平等地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进而形成了支配经济行为主体实践活动的诚信经营观及其合乎市场经济的明确准则。中外传统的诚信经营观传承至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虽然现代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诚信观中有一些内容已不适应现代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诚信在现代商业经营活动中已丧失了功能。相反,由于现代商品交换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行为,诚信作为契约的核心,其功能显得更为突出,它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调节和约束作用也愈益重要。因此,许多现代商业经营者都把诚信作为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敢越过雷池一步,并依靠、利用和身体力行诚信来获得正当利益。
其次,缺失诚信就会丧失竞争力。“三鹿”乳制品集团和华尔街就是典型。前者采用高技术将难溶的“三聚氰氨”添加到被稀释的奶水中,不仅致使大量婴幼儿致病乃至有的死亡,而且导致该集团最终破产。无独有偶。华尔街也由于诚信缺失而导致欺诈、投机活动猖狂,不仅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导致街上的众多金融机构至今一蹶不振。尽管一个是乳制品业,另一个是金融业,行业天壤之别;尽管一个是在太平洋的彼岸,另一个是在太平洋的此岸,相隔万里之遥;尽管是一个祸起于乡村的牛舍,另一个祸起于华尔街的账房,生产环境差别巨大;尽管一个采用的是“技术”,另一个采用的是“创新”,手段大不相同;尽管一个是国内乳制品企业的巨头,另一个是世界金融业的龙头,竞争力都不可谓之不强;但都因缺失诚信而丧失了竞争力。
最后, 诚信是商场竞争力的核心。将诚信作为商场竞争力的核心,有人可能会产生一些疑虑:一是认为太简单了。现代人总喜欢把事物复杂化,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谛。实际上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比如说,原子、电子和质子,它们看似简单,却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乃至宇宙。二是认为太容易了。其实不然。许多老字号商家能够历经市场风雨而屹立不倒,靠的就是百年来对诚信的坚守和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比如说,长期以来都注意保质保量、童叟无欺。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三是认为没有技术含量。在科技社会里,人们都喜欢把技术放在第一位,因此也造就了许多唯技术主义者。这种人崇拜技术,更以技术论英雄。在他们看来只有高新的、独特的、垄断的、复杂的、高深莫测的技术才具有竞争力,也才配称之为竞争力的核心。说到底,商场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若把企业文化视为一个同心圆,三种文化则会显现出各自位置:物质文化处于表层,制度文化夹在中间,意识文化居于最里层。这是因为,文化的传递过程是由意识而制度而物质的,并且物质和制度文化都以意识文化为中轴进行旋转的。这就如同电子、质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一样。而意识文化的核心则是诚信。
二、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商场竞争力
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商场竞争力,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理念的商场文化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因而,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需始于内部,并从以诚信为核心理念的商场文化着手。每个商场虽因专业、规模、时期不同而有不同的商场文化,但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理念的商场文化则有助于在商场内部实现群体性、内控性等特性和发挥导向、规范、激励、调节、凝聚等功能。比如说,在群体性上,诚信核心理念除容易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外,也容易形成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在内控性上,可对商场领导和员工产生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层次的约束。服从是被动的、强制的,是因外部某种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被动行为,是塑造企业文化初期的不自觉行为;认同是自愿的、共识的,是商场文化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结果,但主体对认同对象尚未真正了解和接受;内化才是个人核心理念与企业核心理念达到完全吻合、融会贯通的地步,是培育核心理念以实现对全体自我控制的最高境界。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理念的商场文化就是要使那些持服从、认同态度者朝着内化的方向转变,以达到诚信理念对商场行为的内控之目的;在凝聚功能上,诚信核心理念不仅可成为每个商场职工积极认可的价值追求,还可使每个职工对本商场更有认同与归属感,从而产生凝聚力竟至形成名副其实竞争力。
2.用诚信来规范商场经济行为
在无约束条件下,每个商场都有可能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而要用诚信来规范商场经济行为。在规范商场经济行为上,诚信主要表现为守信用和重信誉。守信用,具体来说,是真诚、实在、不虚伪、不欺诈,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遵守诺言、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自律意识和契约制度。通过诚信的道德自律与契约他律,不但可促使商场守信,还有助于培养美德和规范行为。信誉,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累积效应,具有约束和规范行为的功能。重信誉则是商场对自己提供的服务、商品等的承诺、践诺。信誉的不断重叠就可产生较高的美誉度。高美誉度是降低成本风险的依据,也是商场的无形财富。守信用和重信誉除了要靠商场自律和法律之外,还需要对产品质量制定明细标准,以使商场心中有数和实行政府、行业、民众等多重监督。
3.构建诚信利益运行机制
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商场竞争力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更好的经济利益。为了防止有的商场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谋取一己私利,并使绝大多数商场都能得到正当利益,因而就要建设以诚信为核心的利益运行机制。建设这一机制主要把握两点:一是随机应变。诚信的程度和方式是随着人们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变化的,市场经济的水平越高,对诚实、信用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建设诚信利益机制也要随机而应变。二是因势利导。诚信利益机制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调节机制。在可以得到实际利益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才会参与这一机制的运作。因此,建设诚信利益机制要以利益导向,并符合绝大多数企业利益。有利益就会有动力,这样也更有利于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公路工程 施工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公路事业也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大量投入,给各个施工企业带来许多发展的机会,但同时,由于各个施工企业的规模壮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前,我国已进入公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面临的产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必须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强化公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构建整个国家的公路产业安全大系统打好基础。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分析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而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我国发展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是有所区别的,其主要特性表现为:
1)系统整合性。系统整合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一组分散的技术或技能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提供其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整体,是多种能力提炼、升华的结果。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独树一帜的,是不易被行业内其他企业所模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鲜明的企业个性,深深地打上了企业的烙印,并根植和依附于整个企业系统。3)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为用户提供重要价值,核心竞争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它能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除了体现在提升自身效率上,还应当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更高的价值。4)动态性。随着企业外部环境、资源、管理模式等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变成一般竞争能力或者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只有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培育和发展,才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2. 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作为施工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东西,而是在工程实际中体现出来的,而最能够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面有:招投标、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投资以及协调工作。
2.1招投标
通过招投标来确定承建商的身份就是施工企业取得订单的方式。各个施工企业在投标工作中比的就是核心竞争力。根据《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试行办法》,公路工程项目大多数需要进行招投标以确定承包商。根据工程实际的需要,业主可能会比较青睐拥有某些特殊能力、特殊经验和特殊资源的企业。能够竞标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招投标方面就是通过在投标工作中取得成功。
2.2工程控制
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投资控制合称工程三大控制。在工程中控制了这三个方面就牢牢地控制住了整个工程的关键。由于在工程的前期设计中,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业主进行的。当进入工程施工时,很多工作就需要改为围绕施工来进行。这就使得整个工程设计产生了很多的变更,这些变更可以说是根据实际情况产生的,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减少工程隐患。但为了追求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又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这就使得在工程造价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和进度又得不到保证。因此一个优秀的施工企业除了保证好工程质量和进度以外,还需要有能够说服业主追加适当投资的能力。
2.3施工协调
协调方面不能直接体现各个施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但可以从侧面来体现出施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在实际施工中,从协调方面更容易体现出施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协调工作主要是指路、地关系的处理。其中包括价值链上各个企业间的关系、征地拆迁、各种报批手续、与当地政府、执法执纪部门、老百姓的关系、以及在当地各种资源的获取等等。协调工作表面上是与各个方面打交道,实际上处理的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因此,协调工作在任何一方面跟不上工程的进度,就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而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首先就会体现在协调工作上。
3. 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根据公路施工项目实施阶段,我们将公路施工分为:招投标、施工准备期、工程施工阶段、竣工验收与结算阶段、质量保证期阶段,阶段的划分标准仅仅是根据工程时间进度,各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都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任何一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和培育。
3.1招投标阶段
企业能否中标,不仅与企业自身的实力有关,而且和投标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在招投标阶段要注意经验的积累,不仅是投标经验,在投标阶段中的经济成本效益分析能够很好地为今后的建设施工工作服务,而且要重视中标后与业主单位的商务谈判。在投标过程中采用孕育法来构建核心竞争力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某个项目的招投标,不仅是作为一个新项目的开始,更是作为从前工作的总结。如果是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投标,更要积累联合投标过程中的经验的积累,切勿为了投标而忽视了将来在施工阶段利益的分配问题。
3.2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准备阶段中,这一阶段有三个主要任务: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项目驻地建设、项目部资源的组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关系到整个施工方案,对整个施工过程都产生影响。驻地建设包括工区建设、经理部建设、实验室建设,牵涉到在今后几年中内部营运费用的高低。项目部资源组织包括人员、资金、设备的调动与租赁。在这一阶段也需要积累经验,确保整个过程都能够顺利进行。
3.3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中小企业要注意学习其他企业的施工工艺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经验。要有意识地培养企业的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试图通过这些能力的强化和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意一些关键工序的施工与验收,促进规范施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联系。
3.4竣工验收与结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施工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对外结算以及处理施工中遗留的问题。该阶段的工作还有一个效果就是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找出不足,对下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做出调整。
3.5质量保证期阶段
按照国家规定,公路工程至少有一年的质量保证期。在这一年里,施工企业要对公路出现的问题负责。这也是个特殊的时期,公路由施工企业和养护单位共同负责。有经验的施工企业在质量保证期内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种观望的方式来处理,这主要是考虑到工程施工完毕不久,许多地段的防护工程还没有稳定,处理的效果适得其反。这个期间的工作是对从前施工效果的一个反馈,也是对从前施工工艺的一个评价。这样一种评价反馈回施工单位有助于技术工艺、施工流程等的整合,也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的确定。
参考文献:
[1] 许晓帆,侯宇强. 我国公路工程的发展趋势[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 (02).
国内外无数企业成功案例充分表明,企业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关立企之本、治企之道、兴企之路,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成为当今世界企业管理潮流。
一、正确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影响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性的任务。
1.正确分析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认真分析和正确判断当前面临的形势,是企业文化建设面向明天、规划未来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从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来看,当前,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正在全力攻坚,国企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面临大量的如体制障碍、历史包袱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亟待加强与提高;从货车新造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看,随着国铁线路的不断开放,非公有资本逐步进入铁路运输制造业,竞争更加激烈,格局更加复杂,要在市场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就必须要基于现有企业能力和市场走势,尽在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包括企业目标、员工行为、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使命和愿景、企业战略等在内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知识、创新和超越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精神,营造一种加快创新、加快发展的企业氛围来适应和面对。
2.正确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面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行为的日益规范,在开放的、激烈的市场角逐中,企业要脱颖而出,信誉机制、形象战略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队伍,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文化中的目标、愿景、宗旨和使命等都展示了企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能起到物质激励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使全体员工产生使命感、荣誉感和进取心,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能形成“软”规范约束性,促进企业稳定。企业文化一旦形成,构成一种文化氛围,就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对每名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对职工行为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实现外部约束与自我约束的统一,最终对企业绩效发挥积极作用。
3.客观看待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从企业文化建设氛围来看,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战略目标,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企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企业创新文化逐步形成。当然,也必须看到,当前也存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炒作、与企业发展联系不大或以不变应万变等种种错误的认识和想法,真正将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长效武器还任重道远。
二、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当前,企业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乃至长远的战略目标,必须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既是思想认识问题,也是行动取向问题,既关乎当前,也涉及长远。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理清思路,辩证施策,实现近期和长远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1.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与规章制度建设的关系。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正常运转、正常经营的强制手段。但是,一个企业即使制度再健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是出现了问题,才会出台规定,禁止某项行为。当前企业处于激烈的变化当中,经常会面临前所未遇的问题,这就需要由企业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价值观虽然不是硬性的,但它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对员工的凝聚作用比制度更具控制力,与制度管理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2.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的,相互促进的。企业文化必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而发展注定企业文化必须以动态的形态存在,支持企业以动态的形态存在的只可能是创新。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没有了创新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首先,企业文化中管理理念的更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其次,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大力营造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知识、信息的快速更迭、生产作业方式的改良、人力资源的提升、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等都充分说明,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是有机统一、互为促进的。
3.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的关系。生产经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企业文化为生产经营塑形。当前,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大力开展人才队伍建设,规范职工文明行为,以职工形象树整体形象;实行名牌精品战略,全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实物质量,以产品形象树整体形象;积极进行技术开发,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科技含量,以科技优势叔树整体形象;在改革中实现管理创新,在发展中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营造优美的厂容厂貌,创建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以企业环境树整体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求真务实,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1.选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总结提炼出符合企业实际、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并通过教育培训使其变为职工的自觉行为,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经营理念是对企业经营哲学的具体化、现实化的描述,是指导企业实践的根本精神。认真总结、反复论证,提炼出适合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目标和理念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制度建设是企业贯彻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结合企业实际,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规范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践行。
关键词:“经验之塔”理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问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30-02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过程进行有效融合,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形成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传统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引入英语课堂,有效地促进了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何克抗教授通过调查发现,真正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学校不到5%。目前,还存在诸多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做是一种时尚,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何在;也有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看做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一般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等四种类型。就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而言,迄今为止应用最普遍、最有效的仍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这两类。笔者将针对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多媒体课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教师对多媒体使用不当
在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层次含义理解不到位,多媒体仅被当做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演示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忽视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黑板和粉笔,用音频播放软件代替了录音机,学生可以亲自体验的直接经验被图片、视频等技术和手段所替代,这无疑影响了语言教学任务的完成[2]。
2.课堂教学“娱乐化”
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用多媒体课件替代板书和课本的现象。课堂被课件演示程序所控制,教学流程僵化。由于过多地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等,致使英语课堂出现了严重的“娱乐化”倾向。教师的尊严受到了挑战,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情感互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忽视学生的具体经验
英语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的语言交流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学习者的具体经验出发,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在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长期依赖现成的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由于教师忙于计算机操作,学生被动地观看教师的演示,导致学生失去了许多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能力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概述
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在其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视听教学方法,并将其称为“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见下图)。
戴尔将人类获取经验的手段分为三类共十个层次。
第一类:做的经验。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有目的的直接经验(做);2)设计经验(理解);3)参与活动(演戏、表演)。
第二类:观察的经验。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观摩示范;2)见习旅行;3)参观展览;4)电影、电视;5)录音、广播、幻灯、照片。
第三类:抽象的经验。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视觉符号;2)语言符号。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位于“经验之塔”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的经验,学起来相对容易,便于记忆,越往上越抽象;中部经验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顶部经验的抽象化程度最高,易于获得抽象的概念,便于应用(划分层级只是为了利于说明各种硬件的抽象程度)。
第二,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使其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经验,这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位于“经验之塔”中部的“观察经验”是替代性经验,它能够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第四,直接经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以便于发展思维,形成概念。各类教学媒体的使用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具体,从而获得抽象的概念。
第五,不应把直接经验看得过重,在直接经验上花太多功夫,也会有危险[3]。
“经验之塔”理论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即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位于“经验之塔”中部的“录音、广播、幻灯、照片、电影、电视”等观察经验,介于“做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之间,既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便于理解和记忆;又方便教师概括、总结,从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规律。
三、“经验之塔”理论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启示
“经验之塔”是从“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的综合体,它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出发,逐步获得抽象经验[4]。在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具体,并有助于抽象思维的形成。毫无疑问,“经验之塔”理论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在我国,大部分规划教科书上都有这样的表述: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这几乎已经成为无庸置疑的经典结论。我们将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的战略行为称之为定位理论。
城市定位理论是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的、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因“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时间,取决于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存在着某些缺陷。
城市定位理论的缺陷之一,就在于由于城市定位的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在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现代的城市外部环境、科学技术及产品(尤其是对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用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英国曼彻斯特仍然按照纺织业来定位,美国的圣何塞仍然追求杏子栽培与加工,尤他市、华盛顿市顽固地坚持原来的城市定位,人类社会将会减少出色的经贸中心、硅谷和仿生学集聚的高科技领地。这样的话,这些地区要么仍然是田园风光,要么早已因贫困潦倒而衰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定位理论”假设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专家和官员们能把握未来变化的全部信息,从而准确地让城市“定位”在未来变化有利的位置上。这在“信息爆炸”、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里列举的成功变化城市并不是以出色的规划定位而成功的。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二,是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定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表1)。
表1九五期间中国部分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支柱产业选择(注:参见:《开放导报》,1997年,第5期,第14页。)
城市定位第二产业支柱产业
深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计算机及软件、通信、电子及基础
元器件、机电一体化、视听、轻工、
能源
广州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汽车、摩托车、电子通信、家电、
石化、医药、食品、冶金
哈尔滨国际经贸城机械(含汽车)、电子、仪器医药、
化工
长春国际化大都市汽车、食品医药、建筑建材、光机
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
沈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机械、汽车、制药石化、电子信息
业
大连社会主义北方香港机械、电子、石化、(含医药)、
汽车及零邯件、冶金、建材
济南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经机电仪一体化的机械制造、重型汽
济强市车、摩托车为龙头的运输机械、家
电、化工
青岛现代化国际城市机械电子、化工橡胶、饮料食品、
纺织服装、海洋业、医药、新型建
材、家电
杭州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大型设备及成套制造、汽车及零部
件、家电、电子通信设备、精细化
工和医药、化纤
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石化、机械、电子、轻纺、建筑建
材
南京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家电、汽车摩
托车、石化及精细化工、建筑建材
武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长江中钢铁、汽车机械及汽车制造、冶金、
游、华中地区经济中心食品、医药、化工、建筑
成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机械及汽车
制造、冶金、食品、医药、化工、
建筑
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汽车摩托车、重大机械设备、冶金、
化工建筑建材
西安我国北方西部中心城市汽车、电子、轻工、电力机械制造
国际旅游城市业、制冷设备制造业
厦门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机械、电子、化工、电力、建材
北京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汽车、电子、机械装备;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
新材料;冶金、轻工、建材
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机械(汽车、机械装备),电子(
通信设备计算机),化工(石化、
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冶金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汽车、通信设备制造业、电站成套
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业、家电、
石化及精细化工、钢铁、集成电路
与计算机、现代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新材料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三,表现为定位理论往往以邻近的竞争对手城市为参照构思的战略,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对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威胁,并不仅仅来自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拥有崭新思维的“创业型城市”。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忽略现代科技创新的特性的结果,往往是与原来的竞争对手一起被“创业型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取代之。
2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权威。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世界上许多城市无可奈何地衰落和“莫名其妙”的兴起,皆是因城市竞争力的强弱不同所致的。城市竞争力,是以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衡量其获得
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强调的是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是动态的,是相比较而起伏的,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表达的是城市发展的后劲。
但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每个城市所体现的城市竞争力也是不同的。如农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剩余产品交易范围及数量的大小(这也与是否交通便利及周边土地肥沃与否有关)、以及对外敌入侵的抗御能力等方面;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工业原料的集聚、加工和交换的能力、交通便利的程度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则是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人才资源以创造价值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城市同样也如此。在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中,引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注: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基础是基于资源(知识)的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基于资源的理论是对美国多元化的大企业纷纷收缩战线的现象反思的结果。美国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对各种产品市场无孔不入,但是各种产品之间往往没有内在联系,产品生产范围过大曾经使得欧美的大企业在日本企业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与定位战略研究内部因素时以涉及产品的各种活动为主不同,核心竞争力理论试图深入到企业内部活动背后的逻辑性,从各种企业能力中寻找凝聚竞争力的药方。)的概念,可以突出不同城市独具的竞争力要素以及抓住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
3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内涵
首先,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城市的环境变化较快,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存在的时间始终有明显的限制。环境不仅正在经历着明显的变化,而且还不时会被剧烈的质变所突破。因此,该理论认为,应通过培养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城市在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重心在于研究城市内部的因素,力求合理地组织城市内部的各种资源,以形成别的城市不易模仿的独特的竞争能力。解决竞争力问题的中心策略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城市竞争力?”进一步的探讨,将研究重心置于城市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面上,兼顾城市内外各种主要因素,使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成为可能,成为一个对发展机遇时刻有准备的城市。
最后,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讲求的是努力超越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发展历程。这对于我国正在经历体制转轨的大多数内地城市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下,城市职能被扭曲了,其基本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城市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而不是为周边甚至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提供商品交易服务的平台,城市更多地表述为“生活型”和“生产配套型”的职能。对这样一些因国家定点而形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相伴而生的城市,如果不从战略上超越自身成功的“跑部钱进”项目定位的经历,无疑会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竞争而急剧衰落。
4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区别(表2)
表2城市定位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比较
城市定位理论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
理论来源城市组织经济学基于资源(知识)的竞争
力理论
理论假设城市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低,城市内外环境变化快,偶
组成环境和城市的单元之尔还有质变,不同的单元
间差异性小。单元的变化是异质的,这种异质性可
节奏基本相似同步持续较长时间
中心战略问题定位在什么发展目标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城市组
织应变能力
战略目标明确定位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战略参照物竞争力城市自身(过去成功模式)
战略步骤识别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确立一个战略意愿或蓝图,
选择一个有利的定位;采积累战略资源和培养核心
用相应的保护性策略能力;在不同的环境和机
遇情况下,运用独特的战
略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争夺
竞争优势来源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
源和竞争能力
内在风险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迅速改培养战略资源和竞争力对
变目标定位环境变化应有的适应性
5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区别
当前比较流行的称谓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法,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相比较,有以下区别:
(1)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它同时应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自身的解放与完善。城市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包括精神文明、信息、道德、价值观等等,都应是发展的应有之义。这些观念应该说都是正确合理的,但如果我们将城市竞争力的探讨与关于“发展”这样的大课题混同起来,其结果只能使城市竞争力成为“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大箩筐,”内涵过于复杂,体系十分庞杂。自然就难以抓住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矛盾。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不否定社会、政治、人文等范畴对竞争力的影响,而是将它们的作用抽象归纳到那些对城市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及对城市捕捉发展机遇有直接影响的“人才资源”这样的子系统之中了。
(2)城市综合竞争力概念提出,文化的发展不仅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也因创造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文化还能塑造城市形象,成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外在标志(注:参见:蒯大富:《一流文化塑一流城市》,文汇报,2001年11月12日第5版。)。这些提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文化自身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如果将其单独列出来成为对城市竞争力独立贡献的分工或单一作用因子,则会造成重复计算。因为,就一个城市而论,其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市民的创新热情、制度安排以及对人才的吸引能力等等,都无疑已经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就像蛋自质是构成人类的食品的基本要素那样,如果我们在点菜时既点了鱼肉,又点了蛋白质只会造成双重付费而并不能增加营养。
(5)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概念无疑能够更广泛地调动社会各界建设城市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感到对增强竞争力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被认为是有利于形成“合力”。但也难免在实际上造成“竞争力平均主义”的倾向,既然各行各业、各层次的社会团体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是“均等的”,就像城市定位理论所设想的“城市是由均质的因子”所组成,内外环境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一推论可以使得构成城市的每个子系统都认为自己是对竞争力贡献的“核心”,当然更难以形成合力了。这恐怕也与计划经济的大锅饭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则可以避免这一困境,各行各业围绕几项本城市独具优势又能适应外部竞争的核心能力团结协作
关键词:部门银行;流程银行;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5-0018-06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经营效率、风险管理能力的内在联系
(一)经营效率是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反应
我们认为,银行经营效率是银行对其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反应。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直接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中。
(二)效率更优的流程银行体系对风险管理要求更高
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规模重速度,部门交叉、制度模糊等特征比较明显,经营效率不高。如果能够进行流程管理、按产品核算,形成前台营销、支持、后台保障的运作机制,对控制风险和提高营销效率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张显球指出,流程银行的核心是“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类别,将全行业务分设成一系列能快速反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流程,并将经营决策点直接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
从客户角度看,客户不会去关心银行内部的业务处理涉及多少个部门,客户最关心服务流程需要多少时间,各环节的业务手续费合计是多少,越便利越实惠越好。
实施流程银行业务模式的银行将体现“服务更专业高效,流程控制更好”的竞争优势,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所以选择流程之路已经无须争辩。而另一方面,在流程银行体系下,部门之间在客户服务、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方面,必然存在流程不断优化整合的要求,特别是风险管理更加复杂化、综合化,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水平,银行的经营和赢利能力必然大打折扣影响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风险管理与银行的经营效率及利润目标是矛盾的统一。
银行在提高其核心业务市场竞争力、核心客户综合服务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力等方面,都离不开业务风险管理、客户风险管理及技术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升。
因此,把握核心竞争力,重要方面是把握风险管理能力,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直接推动银行的经营与发展。
(三)风险管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基本要素
国外学者默顿和博迪曾经提出金融体系的功能观,指出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管理风险,阐述了金融中介存在的理论根源,并揭示出金融中介的发展在于适应经济发展,进行金融创新,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风险产品,促进金融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金融中介通过发现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利用专业技术进行风险吸收、风险转移以满足市场需求。风险管理已成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主要业务。金融中介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对风险的管理能力。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保障,不能控制风险,无所谓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是银行监管的中心内容。银行竞争产生复杂技术,并导致各种客户管理的风险。《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目的就是为了更准确反映银行实际承受的风险水平,以强化资本约束、增强风险敏感性、风险管理全面性。
二、基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演变
银行的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银行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阶段、负债风险管理阶段、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等多个层次的内容。
在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型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需要通盘考虑,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风险管理不再局限于某种业务、某个部门,而是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对于流程银行来说,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其业务经营与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方式。
(二)流程银行管理风险的特殊性
1 银行风险管理的非标准化
银行业务非标准化的业务,风险状态也是非标准化的,个体差异显著。银行还有大量标准化业务,但客户对象却不是标准化的,各种客户类型都有。因此,无论是银行标准化业务还是非标准化业务,业务办理都会随客户不同而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如果说部门银行体系下业务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话,那么在流程银行体系下,业务的非标准化因素更加明显。由此,风险特征也更多呈现非标准化。
2 银行风险管理的内部化
风险内部化,是指在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将所管理的金融风险直接转换成自身所承担的风险,然后再以各种具体手段去管理这些风险。银行风险的内部化有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融资。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允许企业获得更多稳定的融资,会促进金融结构模式效率的提高,也会降低宏观经济不稳定性。银行风险管理的内部化特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见表1。
第一,银行把资金融通的信用风险内部化为银行自身的风险。银行吸收存款,将资金放贷给借款人,但银行并不能因为借款人违约,而拒绝偿付存款人的本息。这样,资金融通中的信用风险内部化了。
第二,银行还把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内部化为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即银行满足存款人随时提取存款、获得流动性的需求,但无法随意提前收回借款人未到期贷款。
第三,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也内部化为银行自身的风险。即银行必须按照规定的利率向存款人支付利息,只能按规定的利率向贷款人收取利息,利率和汇率的波动所引起的银行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的变化,由银行自己来承担。
3 银行风险管理的预期化
银行业务的定价中,往往已经考虑到风险价格。比如,贷款定价中包含了资金价格和风险溢价。预期高风险的业务,必然是较高的业务价格。
在业务核算时,银行也通过提取风险准备金、贷款拨备等方式进行缓解和消化存在的业务风险,体现出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预期化。
4 风险管理的两面性
银行面临风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风险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有更高的收益。银行的任务不是规避风险,而是有效管理风险。通过管理,控制损失,增加收益。
5 风险管理的多重相关性
与一般消费品的经营相似的地方是,银行也面临服务与产品质量风险与销售经营不畅的风险。但
不同的是,银行的经营风险还直接受服务对象、经济环境、内部操作、外部政策的影响。银行风险管理的多重相关性就非常显著,因此也特别复杂。
(三)风险管理能力与其他竞争力的互动关系
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他竞争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石,对核心业务市场竞争力、核心客户综合服务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力起到支持保障的作用(见图3)。
核心业务市场竞争力必须要有风险管理能力为支撑。风险管理能力强,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的能力强,风险防范措施有力,业务的发展才能有序、可持续,才敢于放手发展,核心业务的拓展才有成效。我们看到,渣打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大力推进无担保贷款,而中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都要求担保。渣打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力必然依赖其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中资银行在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之前,显然不敢大力拓展对中小企业的无担保信贷业务。
核心客户综合服务力也必须要有风险管理能力为支撑。在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状态下,银行为控制风险必然要求对客户的约束多,对客户的需求在提供服务时增加很多前提条件和限制条件。如果要提高对客户的综合服务力,对客户的约束进一步减少、对客户的支持力度增大,那么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就更高。没有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支撑,银行就会过于谨慎,业务拓展不力,客户群体萎缩,市场地位下降。有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支撑,银行才能够平衡客户需求与风险承受的矛盾。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力也离不开风险管理能力的技术支持。创新的结果不能导致风险失控。风险管理能力强,创新的空间就大。风险管理能力弱,创新的空间就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指出,对于新产品、新业务,银行应确保这些产品、业务在引进来之前就为其制定出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没有控制创新技术运用的风险管理能力,就难以把技术创新转化为业务实践,仅仅是“实验室创新”显然难以产生实际的核心竞争优势。
从某种程度上说,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其他竞争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石。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展开。风险管理能力成为构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银行在业务竞争过程中,应该在内部把风险管理能力作为基础性的能力培养来着力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先进的国际活跃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人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
商业银行以创造利润为重要目标,难以避免出现强调业务发展,忽视风险管理的问题。特别是在基层业务,更容易偏重市场开拓,轻规章制度建设,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风险管理文化落后,使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机构在风险管理上屡屡失败。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以及风险管理多变、复杂的需要。对于风险管理在业务拓展、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全面,风险管理从一开始就定位于风险控制部门,难以贯穿于全行的业务经营与管理体系中,致使风险管理还跟不上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
首先是风险管理体制体系还在探索,有待完善。完善的、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没有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架构。
其次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反应式、应付式活动多,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
再次是未建立持续监控和改进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未能和谐统一。
(三)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计量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
与国际先进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运用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见表2)。
由于量化分析手段欠缺以及数据支持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判断。如在信用风险控制中可以在贷款投向的合规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方面深入分析,但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就不够突出。
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基本的技术开发非常落后,基本技术转化为应用工具的环节更加落后。在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数据库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中小银行甚至还未建立。数据缺乏,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难度。
(四)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银行不乏业务经营与管理的人才,但比较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专业人才。风险管理人员一般是从业务经营岗位转岗过来的,缺乏系统的与现代风险管理技能相匹配的专业培训和素质与技能训练,一般靠经验与内部管理办法执行风险管理程序。对于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科学性难以驾驭。
四、我国商业银行培育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一)观念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资源配置、产品和服务等都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达到由外在制度约束到内在自我约束,有利于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企业文化使员工利用意识形态约束自我,使个体决策简单化,降低运行的决策费用,是风险与冲突的平和机制。
要建立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集现代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正确处理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股东客户和员工、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等关系。在商业银行内部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要把风险控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注入金融工作中。风险文化要渗透到从事各项业务的银行员工头脑深处。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面对的都是风险与处理风险,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于每位员工的思想中,形成理念、自觉行动和准则,使之成为工作的支撑点。
(二)机制与体系
1 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合规功能。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
强化经营创新、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制度条件。一方面,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模式、强化经营创新的制度动力;另一方面,综合化经营的进一步开展需要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层面完善风险防范的安排。
要确定风险管理发展战略。清晰定义银行的风险偏好,以计量、定价、控制和管理各种风险,使风险收益和风险补偿相对称。除了董事会要加强风险监督外,还要通过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防范银行风险,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2 强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在流程银行体系下,必然更加强调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or EnterpriseRisk management)。COSO委员会在2001年就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把握上,主要是关注全面业务和站在全行整体的角度管理风险。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制定与框架设计要和业务发展战略相适应。各银行发展战略不同,风险管理的战略制定与框架设计也应不同。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确定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即建立与业务发展协调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受资本约束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有效覆盖损失的风险管理战略。同时,明确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组织结构设计。
我们必须认识到,组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竞争力也是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按照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性解释,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结构分为三个圈,即(1)人才和组织结构竞争力;(2)资本、风险和技术结构竞争力;(3)业务结构竞争力。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借鉴矩阵式架构的基础上,加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下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对本级行领导负责,同时向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报告风险信息,并接受其业务指导、检查和监督。
同时,在组织体系中注意全面管理与集中统一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全面管理的框架基础上,仍然要强化风险管理专业部门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的集中统一管理职能。各业务流程中,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职能。全面管理要求在各业务经营管理部门内设置风险管理专职或兼职岗位,负责对本部门经营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日常监测、评估和管理,并向风险管理决策部门报告。
3 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多维度风险管理,逐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还难以实现“全面”,因此,作为一种过渡,可以实施“多维度风险管理”。其基本原理是确定银行的效用函数后,将多目标决策工具引入效用函数最优化决策过程中,实现成本最小的风险管理。
为了实现多维度风险管理,要考虑风险的多维度因素(见表3)。
不同的风险类型还要区分不同的管理强度和资源投入,并进行量化后,进行效用函数最优化决策。
还要建立支持多维度风险管理程序的数据库,包括有关客户的数据,如客户的信用等级、风险偏好、产品构成、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等。该数据库也为全面风险管理作准备。多维度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要把信息技术、定量模型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操作和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虑各种可以量化的因素。
4 完善考核机制
如果考核不科学,或者实施有偏差,肯定会出现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过分注重规模,注重账面利润的绝对量,都会带来风险的隐患。一般来说,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指标,相对是比较科学的,既能鼓励创造利润,又能注意到经济资本的约束,并考虑到承担风险的因素。
(三)技术与工具
提升和培育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还须有以多种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应用RAROC技术,主动引导和调节银行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强化对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应用组合管理技术,从传统的单笔、分散风险控制,过渡到现代的组合、统一管理。
1 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和风险管理的技术
这是当前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虽然风险评级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风险计量则是近二三十年以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市场风险计量到信用风险计量,乃至操作风险计量,从早期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到公司客户违约率的测算,风险计量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新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思想正是来自于这些风险管理技术。新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是鼓励更多的银行投资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客观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
2 尝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例如,建立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来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建立风险决策系统,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转移途径等。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很重要的就是能够跟踪相关客户的风险度,并对每一个客户的业务组合进行收益计算,为各业务线进行营销提供科学的依据。
风险评级系统,力求准确地提供客户与业务的信用等级,为各业务线计算风险的价格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产品的定价要考虑风险因素,风险因素的来源要靠一个科学的评级体系。内部转移定价系统及运营成本分摊系统,可有效规避不计成本的盲目扩张和风险管理的不经济。
3 发展资产组合管理技术
我国的银行迫切要补充建立资产组合风险评估、操作风险数据库。资产组合管理在国外有比较成熟的分析技术。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之一是配比好银行的资产组合,平抑风险波动程度,控制经营结果与预期的偏离程度。资产组合的导向表示了银行用市场风险和交易对方承担风险来替代银行自身承受的信用风险。
资产组合的层面有总行层面的、分行层面的、基层行层面的。总行层面是全国范围的全面资产组合,分行层面是区域性的较全面资产组合,基层行层面是区域性的不全面资产组合。
4 发展风险转移技术
国外研究比较深入的是信用风险转移(CreditRisk Transfer,CRT),即利用金融工具把信用风险转移到其他银行或机构,降低信用风险的集中度。但也要稳步推进,因为风险转移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增强银行承担风险的动机导致银行系统风险水平上升。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风险转移的途径非常有限。但这不影响我们引进、分析、研究各类风险转移技术的热情。
(四)人才培养与全员培训
品牌的核心内涵是要传递给受众的核心利益(即品牌究竟要带给他们什么),是品牌持有人针对受众的公开承诺。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标识,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以期得到社会的认可。城市品牌是城市营销的核心和灵魂,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品牌营销是指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品牌的系统性经营与推介,包括对城市环境、经济、文化、精神等功能的战略规划、调查研究、形象定位、品牌设计、推广传播、经营管理等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和政府权利转移与壮大等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营销理念开始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他们开始主动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开展城市营销活动。进入21世纪,以北京申办、承办奥运会为代表,我国城市营销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香港、上海、青岛、大连等城市采用独特的城市品牌营销模式,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从而成功地发现和传递了城市价值,使城市的吸引力得以持续增强,城市财富及知名度得以提升,市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二、保定城市品牌定位
确定一个城市的品牌,一是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只有突出优势和特点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并有利于不断强化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二是要充分考虑社会的认同和需求。 一个城市品牌只有被社会广泛认同,才能借此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它作为一种标识和无形资产,只有所传递的信息是社会需要的,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河北省保定市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京师门户,曾为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所,清代八督之首,还数度为河北省会①。曾培养了1600多名将军的“保定军校”驰名中外。当前该市高校云集,在河北省具有较大的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 而且保定市一直是华北地区的经济重镇,“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更加提升了该市在我国的经济地位,目前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电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家的新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和全国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城市。综合分析可见,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先进的新能源设备产业,是当前保定市最突出的优势和特色,也最具有品牌效应,因此,保定市应围绕这两点来打造和推介“文化名城,低碳之都”的城市品牌。
三、保定城市品牌的营销策略建议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三点工作:一是加快文化产业品牌建设。要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工程,努力推出一批能够代表保定形象,体现保定特色,具有较高品位和水准的文化品牌。二是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要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保证效率与公平,推动保定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大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电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的扶植力度,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努力开发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经济适用性更高的新产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对那些在生产流程中积极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企业要给予奖励,在支持原有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同时, 更大限度地扶植中小企业,在保定市形成绿色新能源产业集群。
3.应大力推广低碳能源的应用,在太阳能综合应用、控制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方面,切实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已在保定市的交通信号系统普及应用,今后应积极推进在城市公共照明、城市亮化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应该大力倡导和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控制单位和私人汽车出行数量,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应全面加强对企业的碳排放监管,严厉惩处超标排放。
4.建设一批低碳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保定市的电谷锦江国际酒店是一座完全利用太阳发电设备供电的大型建筑,建设一批这类标志性建筑,对推介保定市“低碳之都”的品牌形象是必要的。
关键词:青岛 旅游业 核心竞争力 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青岛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730公里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海岛、沙滩,以及港口等海洋资源为青岛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03年,青岛市旅游局局长王建功就说“兴建大的旅游项目是重振青岛旅游市场,加快发展我市旅游特色经济的需要”,王建功还说,大项目是旅游业发展的亮点,是旅游经济的增长点,是旅游竞争力的核心。
分析过去并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08年奥运会伙伴城市的头衔,给青岛旅游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这恰巧成为了青岛旅游的新亮点、新起点。所以,将来青岛市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以奥运为起点的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接待。
一、旅游核心竞争力概述
(一)核心竞争力概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不同的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侧重点并不一样,但基本都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核心竞争力必然是一种知识和技能。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更体现在成本控制、质量管理、采供销管理上,是一组技能的体现,比如格兰仕能成为世界微波炉老大,就是一种整合资源、成本控制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集合。
其次,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是单一的,比如说格兰仕在微波炉这个产品的价格控制这方面,他的确有自己的核心专长和能力,但是如果要多元化发展,就必须把在单一产品的能力拓展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超脱微波炉这个产品。
(二)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根据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从两方面定义来分析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
首先,核心竞争力必然是一种知识和技能。对于综合产业的旅游业来说,这个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多数是无形的,具有不可保存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因此服务进行时也就是产品的生产进行时,等量代换来看,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就是综合性的高质量的服务。
其次,核心竞争力要依靠组织或者企业的整合能力。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其本身已经是一个综合性非常高的服务产业,它整合了旅游、交通、酒店等诸多行业,要构成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将这诸多的行业进行正确紧密的整合。
因此,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经过企业或组织正确整合了的综合性的高质量的服务。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首先核心竞争力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这种能力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
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综上,核心竞争里的特征是:有用性、延展性和独特性。
二、青岛市旅游业现状及分析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山海风光绚丽多彩,旅游设施配套完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使青岛跻身于我国旅游大城市之列,并成为我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已经成为青岛的支柱产业和三大特色经济之一。青岛铁路、公路与全国铁路公路相连,四通八达,十分方便。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青岛海底世界,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等,都如颗颗明珠闪耀在青岛的滨海一线上。08年奥运会的到来,更为青岛的旅游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浮山湾大型综合海上运动中心,不仅成功承办了2008奥运会帆船、帆板等比赛项目,还令国内外游客对这座艺术般的建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它不只为承办08年奥运会而建,还将被打造成集国际游船停泊,海上娱乐、观光、运动、接待等综合服务接待中心。这对海内外游客来说也是一大吸引之处。
三、青岛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青岛旅游核心竞争力阐述
青岛目前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以奥运为起点的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接待。
关键词: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市场定位;竞争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30-02
一、城市群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辨析
(一)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产物。据专家研究,人类社会的城市发展史已长达九千年左右[1]。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化的发展历史不同于城市发展史,城市化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产业革命,而城市始于人类世界第一座城市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甚至包括某些相关的自然科学学科都走研究、涉及或关注城市化发展问题。伴随而来的涉及城市的相关热点研究,更是数不胜数。
关于“城市化” 这一概念最早由何时最先突出,目前比较一致的有两种。一种是1859年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7]另一种是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8]。学术研究中,一般认同马克思的第一种用法,到现在涉及到城市化的研究将近一百五十年。
城市化形态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农村的城镇化;二是大都市圈,比如大上海都市圈等;三是城市群。由于城市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景观、人口等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就必然会引起各界人士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广泛兴趣。
(二)城市群与城市综合体
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而形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凭借其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经济核心地区和增长极,不仅经济结构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而且城市群内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产业区,发展潜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来[2]。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二、城市群竞争力的缘起与评价标准
“黔本无驴”,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也是“舶来品”。 在1990年5―6月的 HBR杂志上,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甚至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力的混用现象。以至出现了国家(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城市群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但是,他们之间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见下页图1)。
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着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目前而言,国际上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经合组织(OECD)以城市间交流频繁程度和劳动力流动性这两项为标准,在经合组织的27个国家中选取了78个城市群,给出了各个城市群人口、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就业率、占国家GDP比重、劳动参与率等指标数据,并根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对其进行竞争力排名。
图1几种主要竞争力的关系
在中国,倪鹏飞等选取十大体系、35个指标;规模指标体系、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城际联系指标体系、分工指标体系、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效率指标体系、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首次对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进行了发展阶段和影响范围的评价[3]。
为了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实际运用中,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由其结构竞争力、功能竞争力、绩效竞争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用公式表述如下: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F(城市群结构竞争力、城市群功能竞争力、城市群绩效竞争力)
其中,城市群的结构水平、功能水平和绩效水平,分别代表城市群的发育状况、能力大小和运行效率。结构竞争力是城市群的根本性因素,城市群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系统,对结构竞争力的充分认识,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群竞争力的永久生命线,因此,在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中的权重也最重。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也往往由此展开[4]。
三、当前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突出影响因素
(一)发展规划一直在变化之中
方向不对,努力白废。中原城市群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从昔日的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再到时下的“中原经济区”,政策似乎缺少一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总是希望通过新方案寻找区域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战略出现定位模糊,方向出现偏差。
不过,在2010年5月,焦作新区、新乡平原新区、许昌新区同时获得国家批复,加上去年获批的郑州新区、开封新区、洛阳新区,中原城市群中已经有六大城市新区规划蓝图获得国家批复,这些政策因素又为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和发展提供有利因素。于是,在2010年6月8日至9日,在“中原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上,又提出把原本由9个城市构成的中原城市群扩容,把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整体规划布局,然后以“中原经济区”的名义申请“国家战略”。
(二)产业群和企业群的竞争力不强
河南省目前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从目前上市公司来说,包括国内外的上市公司,近3 000家,市值大约是60万亿(高峰值)。虽然,目前的股票市场不景气,而且,在产业上有一流的企业不上市,比如华为等,二流的企业要上市,三流的企业上不了市。但是,上市公司毕竟代表着有潜力和前景的企业和产业方向,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经济的晴雨表,而且,是一个企业,产业甚至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有效助推器。在河南省,截至2009年,境内外的上市公司数为62家,累计募集资金509亿元,资本市场已成为服务河南省经济发展、支持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但这与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相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三)发展方向和定位模糊,造城“”
日益重视国际形象,是几乎所有中国城市主政者的共识,也是中国城市不可逆的潮流。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5]。就中原城市群来说,远景可以,但是“罗马非一日所建成”,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点滴之功,几代人以上的努力和付出。
四、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一)准确定位,一以贯之
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中的后起之秀。必须起点准、方向对、步子稳、特色鲜明。在这一点上,中原城市群中,无论哪一个城市,也比不上京津冀城市群的首都北京,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等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也只有北京,可以向世界城市迈进,成为该城市群的首要发展极,何况,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纽约、伦敦、东京三个。
(二)利用好人口优势,进行高质量的城市群建设
中原河南省,有接近1亿的人口,而全世界人口超过5 000万的国家才26个,庞大的人口资源,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黄亚生教授的研究也表明,从1996―2007年,也即在中国的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中型城市的人口密度实际是在降低的(至少是户籍人口) [6]。
(三)链型模式的无缝对接
链型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国家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进行产业的转移和调整。作为工资成本的大幅提升以及在出口方面的种种限制,下一波就是向大陆的内地转移和非洲等地转移,作为内陆省份的中原,更有相对优势,正好迎上了第二波发展的机会,发展中原城市群。
参考文献:
[1]刘铮.人口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1-252.
[2]郁鸿胜.崛起之路: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9.
[3]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7.
[4]童中贤,等.城市群竞争力模型及评价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0,(5):15-18.
[5]欲建国际大都市名人故里争夺成风[EB/OL].,2010-07-06.
[6]黄亚生.中国特色的城市化[J].财经,2010,(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