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

第1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15-02

随着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日益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虽然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而制定的,二者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事业单位作为一种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其会计准则与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某些事业单位正在向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转变。本文将针对两个准则的区别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变过程中的会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会计原则不同

1.会计一般原则不同。两个准则都具有内容完全一致的六条一般原则,它们分别是: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重点在于企业强调谨慎性原则和事实重于形式原则,而事业单位中无此原则。

企业一般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对风险的控制,其经营活动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以谨慎性为原则作出职业判断,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有效地控制风险损失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谨慎性原则”被认为是企业会计核算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原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则不强调谨慎性原则,这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大,同时事业单位的经营几乎无风险,因而不需要强调谨慎性原则。但是,随着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可以预计,我国事业单位在近几年将在效益观念、市场理念、竞争意识等方面都将与企业趋同。在此情况下,事业单位将与企业一样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同样需要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安全性与竞争能力。

2.会计基础不同。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虽然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的“收”与“支”,了解执行预算情况,但不能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成本,也不利于构建有效的事业单位内部激励机制。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成本核算对于其来讲也是非常必要的。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可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势在必行。

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要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计入企业资产价值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即专款专用原则。如果企业要实行自负盈亏,运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那么也就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从而正确计算当期的损益,反映真实的财务成果。因此,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

二、会计要素不同

1.资产要素。企业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事业单位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就定义的几字之差有何区别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单位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处置权受到较大限制,因而事业单位的资产为“占有或使用”而不是“拥有或控制”。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分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企业会计准则把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类。事业单位则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类。按国家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可以将自有暂时闲置的货币或其他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在会计核算上事业单位不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并一律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这也符合了简化原则。而企业则要区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其核算要求与事业单位也有很大区别。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事业单位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实行成本核算,因此事业单位的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均在发生时直接列入当期支出,不设“递延资产”科目核算。

2.负债要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内容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预收款项、其他应付款和应缴款项等。

3.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要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有的学者认为,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不存在资产权益归属问题,出资者也不要求取得回报,因而不宜用“所有者权益”这一与企业会计相同的提法,主张采用“净资产”的提法。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实质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可被叫作净资产,因为其也是通过资产减去负债所得到的,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净资产的定义也基本一致,也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只不过具体所包括的是具有自身性质的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事业会计前段时间的“净资产”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都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两者并没有实质性差别,因而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这一差异是否必须保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收入要素的差别。在收入的定义上,企业和事业单位由于各自性质的不同,其在定义上虽有所类似,但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同。前者所规定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后者所规定的收入则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

5.费用要素和支出要素的区别。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的定义上,有所类似也有所不同。企业对费用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而事业单位对支出的定义则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

6.利润要素的区别。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利润”要素,并有了相关的章节用于规范企业利润核算。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由于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没有设置这一要素,没有把“收入―支出”以后的差额“结余”作为会计要素,分设了“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结余分配”。若确实需要反映自身盈利状况时,事业单位可通过结余及结余分配科目对其进行相应的反映和核算。事业单位的“结余”虽然有别于企业的“利润”,但也是收入支出配比后所得的结果,反映一定期间单位的财务成果和资金使用效果,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三、会计计量不同

在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被大量的应用,就企业目前的计量属性而言,有两种计量方式,历史成本是最为基础或可靠的一种,而对于那些价值经常变动的要素而言,如果可以保证该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的计量,则应遵循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而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沿用了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其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并在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也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实质上只规定了历史成本一种计量属性。从这一点上看,事业单位要比企业更加遵循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

四、会计报表不同

1.对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前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附注等,而后者则较为复杂和详细,其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收支情况说明书以及相关附表和附注。总体来看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与企业的主要区别是不需编制现金流量表,但要编制类似于损益表的收支情况表。

2.会计报表结构不同。例如,资产负债表:企业会计准则中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公式设置的,资产项目列在报表的左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列在报表的右方,从而使资产负债表左右两方平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设置,左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右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左右两方总计数相等。除此之外,两份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采用的编列方式、编制会计报表的各项要求等方面基本一致,只不过在某些具体内容上稍有差异。

通过以上对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可见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的机制变化使得一些事业单位逐渐“企业化”。对现有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目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制定出较为统一的会计准则,从而完善我国会计制度体系,规范会计准则,使企业与事业单位得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08(27)

2.朱瑾文.关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7(34)

3.宇.新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科技风,2008(16)

4.应益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分析[J]业务技术,2007(7)

第2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问题,用人便是最大的问题,而基于这种情况,劳务派遣这种方式被越碓蕉嗟墓芾碚咚接受,很多方面这种模式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由于编制有限导致用人不足,这种模式极大的缓解了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但我国在劳务派遣这一领域还不是特别完善,尤其是在派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风险,需要企业可以拿出对策,这便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劳务派遣管理应对

对于在人力资源上缺少的企业来说,劳务派遣这种用人模式可以让企业不足的人手迅速得到补充,很多的企事业单位中劳务派遣人员占据着极大的比例,但在这部分人员的管理方面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在用工管理方面还需要更加科学的方法。

一、劳务派遣用工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首先就是单位的人手不足局面可以迅速得到补充,这是劳务派遣的独有优势,也是众多管理者对这种模式看好的原因,例如一些事业单位,虽然每年事业单位都面向社会招收人才,但事业单位的编制是有限的,因此有很多事业单位人手紧张,但劳务派遣这种模式便将这种困境直接解决。其次是用工风险,企事业单位会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一系列合约,将相应的风险转移到劳务公司。最后就是可以让企事业单位的原本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到本职工作上,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在工作效率上有着明显的提升。

(二)劣势

在劣势方面劳务派遣这种模式也比较明显,首先就是员工关系上,企业的原本人员与劳务派遣工往往并不能完全融合,而是形成两个界限鲜明的群体,这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转时极为不利的。其次就是信息保密方面,劳务派遣工始终都是外来人员,对于企业并没有相应的归属感,虽然有制度以及合约规定,但无法形成真正的强力保障,一些比较机密的信息很有可能会泄露出去。最后就是员工合作上,两个群体的员工往往在工作目标与方法上无法达成一致。

二、目前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方面遭遇的困境

(一)区别对待问题

这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通常这种区别对待并不是企业的管理者故意安排,只是劳务派遣工与企业的正式员工之间本就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如果表现的太过明显,或者时间过长,那么就算是微小的差距也会被放大,劳务派遣工逐渐会变成特殊群体,会严重打击他们的工作热情,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包括公司的福利待遇、就餐等方面。会极大影响劳务派遣工的归属感。

(二)激励机制缺陷

激励是管理员工的一项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劳务派遣工的管理忽略了这一方面,甚至完全没有指定激励机制,从而直接影响对劳务派遣工的正常管理。例如在薪酬等方面的待遇,长此以往会让劳务派遣工的心里产生隔阂,会造成“混日子”的现象。这便又回到了区别对待的问题上,很多劳务派遣工原本是对企业充满希望的,但长时间得不到激励便会失望,工作的效果不能决定自身的待遇。那么便不会有工作热情。

(三)缺少情感交流

由于劳务派遣工原本就是以外来人的身份进入企业,因此往往更加希望得到关注,而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一开始就是用对待外来人的态度对待劳务派遣工,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产生更大的心理落差,劳务派遣工相比于正式员工是更加需要情感交流的,只有管理者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这些人将会很容易得到满足并产生归属感。

(四)新制度带来的挑选

自2016年相关的劳务派遣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动,首先就是劳务派遣工的总占比不得超过百分之十,而劳务派遣工的使用也要符合“临时性、辅、替代性”的要求,对企业的用人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针对目前局面的应对策略

(一)模糊员工界限

首先就是针对区别对待的问题,其实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员工的差别也仅仅是表现在身份来源上,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都是在为企业打工,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不要对他们有任何分类,都以普通员工来看待,包括福利待遇以及薪资待遇方面,对待双方保持统一标准,以完全一致的待遇来逐渐淡化他们身份来源上的差异。

(二)完善激励机制

对劳务派遣工的激励机制上要在合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设置专门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务派遣工的工作热情与归属感,并设置相关的奖项,完善各方面的激励机制例如薪酬和升职方面,激励方面应该从生活、工作各方面进行考虑。

(三)加强情感交流

在情感交流方面应该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首先加强对劳务派遣工生活方面的关注,是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在情感需要、生活困难方面要有足够的关心,同时在相关的福利方面可以进行额外的补充,进一步加强劳务派遣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这样可以让他们的工作时投入更大的精力,将企业的实际效益与自身的努力联系在一起,消除对企业的隔阂,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

(四)调整用工比例

针对新的制度规定,经过一些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以采取调整用工比例的方式对劳务派遣工实施新的任用制度,首先就是根据企业的总人数以百分之十的比例,根据其表现进行挑选,与正式员工实行同工同酬,而其余的人员则是以劳务分包的形式任用。

总而言之,劳务派遣对于缺少人力资源的企事业单位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但我国在劳务派遣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本文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建议各单位以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以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避免相关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熊刚.船舶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广船科技,2014.03:51-54.

第3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纵观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独资、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等四种组织形式。

(一)独资会计师事务所。它是由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个人独立开业,承担无限责任。它的优点是,对执业人员的需求不多,容易设立,执业灵活,能够在记帐、纳税等方面很好地满足小型企业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虽承担无限责任,但实际发生风险的程度相对较低。缺点是无力承担大型业务,缺乏发展后劲。

(二)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它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注册会计师组成的合伙组织。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它的优点是,在风险的牵制和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促使事务所强化专业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缺点是建立一个跨地区、跨国界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任何一个合伙人执业中的错误与舞弊行为,都可能给整个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灭顶之灾,可能使之短期内土崩瓦解。

(三)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它是由注册会计师认购会计师事务所股份,并以其所认购股份对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公司制形式迅速聚集一批注册会计师,建立规模化的大所,承办大型业务。缺点是降低了风险责任对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

(四)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它是会计师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既融入了合伙制和股份有限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的优点,又摈弃了它们的不足。这种组织形式是顺应经济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要求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到1995年年底,原“五大”国际会计公司在美国的执业机构已完成了向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转型,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执业机构的转型目前正在进行之中。同时,在它们的主导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也陆续开始转型。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已成为当今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形式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我国注册会计师只准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是由注册会计师出资发起设立、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并负有限责任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出资人承担的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合伙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由合伙人按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责任,合伙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只有加入会计师事务所才能执业,在过去,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由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等法人出资设立的,这些法人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单位”。这种挂靠体制容易干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执业,无法调动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注册会计师也缺乏风险意识,影响了公平竞争和执业质量的提高,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势在必行。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体制不合理,削弱了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不利于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我国注册会计师市场的产生尽管具有自发性质,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政府对会计服务市场的干预程度就不断加强,这使得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主要是政府选择而非市场选择的结果,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立需经上级或相关主管部门的同意,形成所谓的“挂靠制度”。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务所的独立执业行为,另一方面降低了其所应承担的市场风险,违规事件屡屡发生,惩罚力度不够,最后不了了之。虽然,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不断进行,但仍然无法解决其独立性问题。

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较少,事务所经营规模小,业务比较单一,难以与国际接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遍布全世界,经营规模十分庞大,在行业中的影响举足轻重。而我国的事务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从所经营的业务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以会计服务、鉴证服务为主,其他业务开展的很少,影响了注册会计师业的发展。随着会计服务贸易的日益扩展,我国加入WT0会计服务市场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都把业务范围的多样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拓展业务范围,从国际五大会计公司来看,他们都把业务范围从鉴证服务、会计服务扩展到税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软件设计等方面。

第4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风险预警与防范

由于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作用,高校在人、财、物的消耗上,不能确定其量,高校身处市场经济中,对于财务风险一方面可通过市场调查、理论分析来掌握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及其程度,另一方面可通过一些技术方法来预测和抑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建立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

1.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经济主体,随着其发展与建设,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现金收付实现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及校企不分的制度缺陷,诱因是高校事业收入的季节性与支出刚性的矛盾,应改革基建会计核算制度,实行权责发生制;完善项目核算辅助帐,监控账外债务的变动情况,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引进社会力量改革校办企业。

我们经常提到的“风险”多指对项目“不利”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利的风险存在于任何项目中,并往往会给项目的推进和项目的成功带来负面影响。风险一旦发生,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时不但未能达到项目主体预期目的,反而使其蒙受各种各样的损失。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1)基建工程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基建投资规模,办学条件“瓶颈”迅速转变资金“瓶颈”,基建的投资规模及工程款的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

(2)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大额采购是指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或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3)对银行借款的过分依赖隐藏的财务风险:高校向银行借款始于上个世纪末,是与高校扩招密切相关的,在当时整个宏观经济偏冷,“教育产业化”观念盛行的背景下,高校成为金融资本追逐的热门领域。正因为如此,高校已经习惯于将银行借款作为应付支付困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从理论上讲,只要国家金融政策不变,高校未来发展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银校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对银行借款过分依赖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巨大的利息支付压力。

(4)校办产业的连带风险。

2 .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度缺陷是根本,特殊的资金运动规律是诱因,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1)现金收付实现制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制度性根源。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区别之一是记账基础的不同,企业实现的是“应计制”,即费用是以“应不应该”由本期分担来确认,只要是本期收益了的费用,即使本期没有支付,也要确认为企业的债务,从而使得企业的债务明显化。高校实现的是“现金制”,即费用是以“是否支付”为标准来确认,这样高校所有赊购的资产或劳务均不作为费用(或支出),所形成的事实负债也不在总账中反映,是一种典型的“形式重于事实”的原则。

从目前研究高校的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基本是将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和原理照搬到高校财务风险研究领域中来,如用“学校年末对外负债总额占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重”,“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金比重”等指标衡量学校财务风险,而没有考虑高校“账外事实负债”因素,他们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反映也是残缺不全的。

同时,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中的暂付款基本上是垫付款未核销数,实际上已经形成支出,因此,“应收及暂付款”中的实际资产含量与表列数据相差甚远,在通过“资产负债表”衡量高校偿债能力时,必然高估学校偿债能力,低估偿债风险,被低估的这部分财务风险正是高校财务风险的一部分。

(2)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是又一制度原因。高校与企业会计制度第二个较大的区别在于高校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核算体系。一套是核算教育主管部门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并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称之为教育事业费核算体系;另一套核算发展改革部门拨款和自筹建设资金,并向财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直接报告,称之为教育基建投资核算体系。高校基本建设资金几乎全部来自银行借款,国家对高校的基建拨款,支付利息都不够,这样一来,基建投资核算体系相当于高校核算银行借款的一套“帐外帐”,把本来应该显现的高校财务风险“隐藏”了起来。

两套帐还形成另外一个政策漏洞,即把本应该记入教育事业支出的项目维修费用等通过附属工程的名义记入基建工程成本中,形成潜在的财务风险。

(3)高校事业收入的季节性与支出刚性的矛盾,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客观诱因。众所周知,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教育事业拨款与教育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拨款是按月拨入的,而教育事业收入基本上是在每年的9月份新生入学时开始形成,10月份还需要将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专户,使得高校的教育事业收入形成季节性收入。而高校的支出却是刚性的、均衡的,不存在季节性,而且受到地域、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北方地区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种收入的季节性与支出的刚性矛盾更为突出,财务风险系数相对也要大一些。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彻底,校企不分,是高校承担校办企业连带财务风险的体制原因。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不彻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校办企业等承担连带责任,从而带来连带的财务风险。

3. 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面对学校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显现出的财务风险,高校应采取一定的预防财务风险的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

3.1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

(1)通过年末货币资金可供周转时间、年末净流动资产可供周转时间、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非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等9个指标用来反映学校在一定期间内的支付能力、资金构成、资金动用程度和隐形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财务状况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发现,在现实支付能力方面,年末货币资金平均一般可供使用8.7个月,而在潜在支付能力方面,高校的年末净流动资产只可供使用8.2个月,在“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和“自有资金净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上,2000年的平均值为41.10%和36.35%,而在“非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上,各校之间的差距不大;在“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方面,2000年的平均值为65%。

(2)科学预测资金需要量,合理确定筹资规模:财务部门要针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预算情况,合理确定筹资规模,明确资金的用途,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资金投入,防止筹资不足影响事业发展或筹资过剩导致资金闲置浪费,高校在确定负债规模时可采用下式计算:

最大负债临界点=预算收入年增长额-预算支出年增长额-资金成本

当最大临界点等于零时,意味着高校可用预算收入的增长额补偿负债成本,同时不影响正常的业务支出。高校的负债数额控制在最大负债临界点以内时,学校财力是可以承受的,财务风险较低;当负债规模超过最大临界点时,将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将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支出。

(3)加强筹资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在筹资运用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多运用管理会计的手段,做到事前客观预测和分析学校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负债规模,事中灵活控制资金借入和偿还,优化长短期贷款组合,在减少财务风险和控制成本支出中找到均衡点。在分析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时可采用下式计算:

累计对外负债总额占预算总收入的比重=(年末累计对外负债总额/学校年度预算总收入)*100%

这一指标反映学校累计负债比率,负债比率越高风险越大。

年末净存款余额占学校年总支出的比重=(年末存款净余额/年支出总额)*100%

年末存款净余额=年末货币资金额+短期投资-借入款

这一指标反映学校净存款储备率,比例高,说明学校财务潜力大,偿债能力强;比例低,说明学校财力不足,短期支付能力不足,风险较大。

3.2 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改革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制度,实行“权责发生制”。

(2)完善项目预算辅助帐,监控“账外债务”的变动情况。

(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

(4)建立合同审核制度:经费支出所附合同须经合同审核单位审核签字,然后科技处盖科研合同专用章,资产处盖购货合同章,以免因合同的不合规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损失。

(5)引进社会力量改革发展校办企业。

第5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一、股息、红利不能混入工资、薪金支出

所得税法规定,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不得扣除。纳税人应准确区分投资收益项目与工资薪金项目,如某些企业经营者本身又是投资者,就要注意通过完善公司章程、红利分配制度和合理的工资薪金计算办法来规避不必要的涉税风险。所得税法强调了工资、薪金支出的合理性,只要具有合理性,就可以扣除,但此项政策不能被滥用。纳税人应认真审核工资、薪金支出项目,对于如分红、借款利息支出等与受雇无关不具有合理性的项目不得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列支,在接受税务检查中应能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避免企业效益很好,却违背公司章程长期不分红,高管(又是股东)拿高薪的现象出现。另外,对于由部分职工参与入股的企业,也要注意同工同酬,即从事相同工作岗位的职工不因是否入股拿不同的工资。

二、除所得税外其他税种都可在税前扣除

除企业所得税税款不得在税前列支外,纳税人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关税和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以及发生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都可扣除。增值税作为一个特例,属于流转环节的价外税,不参与损益计算,因而不存在能否扣除问题。

三、违约金和罚息可以税前扣除

所得税法规定,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不得扣除。罚金是指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强制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罚款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反刑法规定,而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工商、行政、税务等各行政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部门依据行政法规的规定和程序决定对行为人采取的一种行政处罚。没收财物是指将违法人的财物、现金、债权等财产收归国家所有,以弥补因其违法造成的损失。但单位必于经济活动中正常发生的,不是以违法被查处为前提的额外负担则都可以扣除,如合同违约的补偿金、逾期偿还银行贷款加处的罚息都可以正常在税前扣除。

四、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一律不得扣除

对于赞助支出,纳税人要分清与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区别。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并且需要有相应的政府机关认可的票据。不能将赞助简单等同于捐赠。纳税人要关注的是,所得税条例规定不得扣除的赞助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如果要让赞助能在税前扣除,就必须整理有关证据,按广告费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证明其属于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广告性质支出。否则,一律不得扣除。

五、准备金支出需经核定

企业在财务处理上提取的准备金主要有坏账准备金、商品削价准备金、呆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等。所得税法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企业只有按税法标准认定该项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可在税前扣除。税法一般不允许企业提取各种形式的准备金,主要考虑到税前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应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准备金是纳税人所得税申报时的主要纳税调整项目,纳税人要关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于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即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允许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应及时调整,以避开涉税风险。

六、关联企业管理费与各项正常费用需分清

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不得扣除。关联企业之间的管理费列支,一直是税务机关监管的难点、重点,纳税人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不必要的涉税风险。新税法要求对企业无论是接受关联方还是非关联方提供的管理或其他形式的管理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均不得扣除。但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无论有无关联,总是要发生一些费用。为避免税收风险,纳税人就应注意按无关联第三方原则,合理计价,合理支付。如关联企业间的服务费,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应注意管理费和服务费的区别,对于企业确实发生的接受服务的费用,只要该劳务服务价格符合独立企业公平交易原则,类同于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按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的业务往来遵循,就可按正常劳务费用进行处理,同时注意不得采用关联企业分摊费用的方式税前扣除。

七、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费用或财产要准确计算

第6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1.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控制风险,平衡投资人的风险与收益。

2.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人有低谷,企业也有跌宕起伏。起源于美国学者MasonHaire(195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后期诸多学者的研究下逐渐丰富完善。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用以描述企业增长规律。将其引用到金融上就衍生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Weston和Brigham将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并分别描述了各个阶段的资本结构:我国学者陈晓红,刘剑(2006)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符合西方成熟国家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即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随着中小企业生命成长阶段的不同,呈现周期变化趋势。但是庄晋财、程李梅(2012)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现象,并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成长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路径。

二、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模式架构

1.初创期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特点是:风险大、融资规模小。对这一阶段的融资风险控制政策,我们采取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的方法。通过个人出资,亲友借款将风险消化在企业内部,这是最常见的融资手段。还有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通过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加入将风险转移,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未来的高融资成本。创业邦的2012天使投资报告显示,我国天使投资人目前已渐成规模,对中国创业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而且投资收益非常不错,有一半以上回报在30%以上,18%的天使投资人回报率超过200%,一些明星企业的投资回报高达几十倍甚至100倍;著名天使投资人何伯权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天使投资有三点不同:一是没有专业的资讯平台告诉中国的创业者如何找天使投资;二是社会对天使投资的认可和尊重还不够,总体表现出的是对于资本的鄙薄;三是中国现在处于创业热情高、机会众多的时期,但是天使投资人数量还远远不够。中国有句谚语叫背靠大树好乘凉。政府就是中小企业背后的那颗大树,政府有责任支持那些缺乏资金的高科技企业,为他们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通过初期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政府投资可遍布企业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但是初创期的企业最为艰难,政府应对初创期的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初创期的企业融资虽然具有较大风险性,但是所需资金量较小,且未来可收到较大的收益,这些会吸引天使投资人。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投入,此时的企业的融资风险可被有效控制。

2.成长期

成长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风险较大,融资收益较大,可融资手段较多。这一阶段企业已取得了部分发展,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开始显现,社会各界对此阶段的企业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且因为此阶段的企业已有部分可抵押品,可获得银行的短期借款。但是,可抵押品很有限,笔者认为,为有效控制成长期企业的金融风险,应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最大化转移企业风险。目前企业的融资手段过少,银行贷款方面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占据90%以上。企业除利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以外,还可利用仓单质押、出口提单质押、国内保理、流动资产抵押等手段进行融资。仓单质押和保兑仓是银行开发的信贷产品,俗称融通仓。他们都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有效回避风险。其原理是,生产企业将采购的产品作为质押品放入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先期获得银行贷款。待企业将产品销售以后,销售收入直接打入银行账户作为还款。此种方式通过第三方的引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作为质押物来抵消银行风险,可有效补充企业的资金缺口。除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也可成为资金的来源。风险投资者的加入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政策提出改善建议,从各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风投资金不仅期限较长,且可更好的融入企业,是未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政府政策性补贴以及政府担保贷款也是成长期企业资金的来源之一。部分高科技企业政府补贴每年可达几十万元。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也可为银行贷款分担大部分风险,引导优势企业的良好发展。

3.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资产有了一定规模,财务制度也较完备,资金回笼较快,具备了申请商业银行贷款的能力。所以成熟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债务融资比例上升。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除前两个阶段的所有措施以外,还包括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分担。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信用评级制度落后,信用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风险仍然存在。往往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详细到繁杂的资料,甚至包括申请企业法人的婚姻状况、父母的生活状态等,以期通过这些调查来考察企业的隐性信息。且申请周期时间较长,企业不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成熟期的企业就要更多的考虑融资成本与风险的问题。资金瓶颈不再是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企业对于融资政策的选择也开始考虑更多方面。保守的公司管理层选择的融资手段可能是扩大留存收益比例,将风险进行内部消化。相反,激进型的管理者会选择更多的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规模。风险投资在这个阶段也可扩大投资规模来弥补企业资金缺口,股权融资也会成为一部分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总之,成熟期的企业风险控制手段丰富,资金缺口相对较窄。

三、政策建议

前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风险控制融资模式,期望能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助力。但是融资环境的改善也势在必行。

1.商业银行贷款施行区别定价,放松管制不管怎么控制风险、分散风险,银行贷款中银行都要承担一定风险。风险理应与收益是对等的,但是我国贷款利率是固定的,不能根据不同贷款对象施行不同利率。这就导致银行宁愿以较低利率向风险小的国企或者大型私企贷款而不愿以较高利率向中小企业贷款。只有区别定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信贷约束。

2.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打造流畅的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落后,银行在放贷时还要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这不仅会加大银行的成本,也会对企业产生负担。我国有些地方企业每月要向统计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报送三份报表,而且统计口径不一致。如果这些政府部门信息可以共享,银行在放贷时可以直接导入信息平台的报表,参考税局企业纳税情况,掌握企业获得政府资助信息。如此,不仅节省了成本也有效防止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3.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虽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但是审批手续繁琐,要求较高,可进入的企业较少。建议应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促进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

4.变政府直接投入为引导基金,强化服务意识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资助力度不可谓不强,但是多为直接性政策性资金补贴。政策性补贴是国家对诸如高科技企业、商务示范企业等的专项补贴,这类补贴采取直接投入方式,不需企业承担任何成本,现实中,极易导致寻租的产生。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补贴,采用造假或者改变使用用途等方式骗取补贴资金,反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建议政府补贴采取引导基金的方式,设立基金或者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专门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活动。变直接投入为侧面资助,对于培育企业的积极性,防止寻租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的融资和经营提供助力。例如,我国很多地方成立了集聚区或者经济示范区。这些地方成立以后只是给企业提供土地的优惠政策,而后不闻不问。政府成立集聚区后,要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除可成立政府引导基金以外,还要搭建起企业、银行、担保公司的桥梁,建立可共享的信息平台,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第7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经营 风险 

非营利组织从事经营活动已经成为其寻求组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比捐款和拨款更为可靠的资金来源。然而,非营利组织经营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风险和困难,必须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1 非营利组织经营的含义、经营形式 

1.1 非营利组织经营的含义 

按照一般商法理论,经营活动是指以赢利为目的的持续性业务活动。非营利组织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解决自身发展经费问题,以市场为基础,由传统的依靠拨款和捐赠转向自营创收,其运作方式向商业企业靠拢,在组织内引入商业精神和商业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具有以赢利为目的和持续性经营等特征。 

1.2 非营利组织经营的形式 

非营利组织经营有着多种形式,大体包括以下四种: 

第一,核心项目商业化。每个组织都有其赖以完成使命的核心项目,过去非营利组织依靠捐款和拨款,向受益人免费提供这些核心项目。而现在他们使这些项目更多地依靠收费和合同。 

第二,销售相关产品。非营利组织自己发展产品,销售给组织的会员、参与者或是社会大众,这些产品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获得完成组织任务和赚取收入的结果。 

第三,建立商业性附属公司。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的总体倾向是允许其设立经营实体从事经营活动,但不允许其自身从事经营活动。许多非营利组织正在建立商业性附属企业以完成自己的任务。 

第四,与企业建立联盟。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之间的联盟发展迅猛,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企业将营销理念和经营模式带入公益领域,提升了社会知名度;而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新的资金来源。 

2 非营利组织经营的风险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在经营上存在很大区别,在自营创收的这条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风险。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以下五种: 

2.1 经营风险 

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有赢利的希望,但也有亏损的可能,虽然其在商业市场上竞争时具有一些优势,其中包括税收优惠、志愿者提供的劳动,还可以使用拨款或捐赠的资金帮助弥补启动成本和资本投资,但仅凭这些还不能保证产生利润。如果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失败,它不仅要愧对捐赠者和志愿工作者等相关人员,还会使该组织名誉扫地,也可能使得非营利组织失去民间的信任,后果将十分严重。 

2.2 事业关联营销带来的风险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实行事业关联营销,对双方都是双赢的交易。然而,非营利组织应该警惕这种合作可能带来如下一些风险:①联盟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质次价高,或者商业行为与组织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这样会损害公益活动的声誉,使非营利组织的形象受损。②建立一个公益事业的营销联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个项目失败,所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就会付诸东流,拖累组织的其他活动。③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公司可能对该组织采取限制性措施,或者过多的干预组织的活动,使组织失去自主性。 

2.3 文化风险 

非营利组织通常被认为是公益慈善的场所,一旦施行商业化经营,这就使得商业文化与公益文化之间产生严重的冲突。许多在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人对于营利组织习以为常的经营风格极不认同,在非营利组织中任职的专业人士在被要求采取更加商业化的经营手段时,都会表现得犹豫不决,甚至抵制;而雇佣商业中具有管理经验和有市场头脑的人有可能遭到同事的排挤。尽管商业化并不意味着必须排除慈善活动,但这两种动机是很难平衡的。组织必须培育出一种新的文化,使组织能够接纳和支持新的活动,能够融合新职员的技能和价值。 

第8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信贷管理 中小企业 信贷工厂 运作机理

中图分类号: F830.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051-03

一、“信贷工厂”模式的基本框架

“信贷工厂”模式起源于海外,目前国内已有建行、中行、杭州银行等进行试点。金华中行以新加坡淡马锡和巴塞尔协议II的相关理念为基础,成功地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成为国内“信贷工厂”模式诸多试点中效果最好、影响最大的个案。“本文以金华中行“信贷工厂”为样本,剖析其运作机理。

“信贷工厂”的全部流程大致包括11道工序,其中,客户名单收集与筛选、上门营销和实地考察、专业审批人尽职审批、交叉销售、贷后维护和风险预警等5个核心环节创新含量较高。为保证各道工序的专业化运作,该行成立中小企业中心,内设市场、钻石(营销)、审批、放款和授后管理等5个团队负责相关工作。交叉销售和硬回收等部分工序通过内部协议“外包”给行内其他部门。

二、“信贷工厂”的运作机理

“信贷工厂”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特征和融资需求,以工序细分、专业化分工为基础,搭建起独立运作平台,进而配以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管理政策、评测指标和特色产品,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流程化运行,较好地解决了困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服务对象下移、风险控制和管理激励等三个运作中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一)服务对象下移的政策设计

按照传统的操作模式,银行往往难以找到能够放贷的中小企业客户,出现“惜贷”现象。为此,金华中行“信贷工厂”作了很多探索,力求通过综合创新拓展客户服务面,把原先被其他银行拒之门外的客户变成风险可控的客户,纳入其服务范围。

一是改革评级标准,提增客户信用等级。信用评级仍采用评分制,但在参数和权重上根据中小企业特点重新设计,即要求钻石团队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搜集客户的“31项重要信息”,其中包含纳税申报表、电费凭证、银行对账单、运输发票等大量非财务活性信息,然后按照“信息证实力排序”综合研判企业主及其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企业主人品习惯及社会评价、企业销售情况等考察项目。这一变革使得很多客户获得了较以往更高、更符合实际的信用等级。

二是调高风险容忍度,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规模。风险容忍度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银行对信贷业务应当承担且能够容忍的最大风险额。这一指标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指标,是量化、细化各项业务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金华中行根据不良率等实际情况(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仅为0.996%,低于全行1.13%的整体不良率),单独调高了“信贷工厂”的风险容忍度,进而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的计划增长率、可容忍贷款不良率等指标,惠及更多中小企业客户。

三是开发抵质押系数自动转换系统,提高信用贷款占比。新巴塞尔协议提供了一个风险计量模型:(PD*EAD*LGD)=EL,其中PD为不同信用等级对应的违约概率,EAD为不同风险产品的损失概率,LGD为不同担保方式的损失概率,EL为可容忍损失率。“信贷工厂”根据上述模型开发出抵质押系数自动转换系统。只要输入客户的信用等级、可容忍损失率等参数,系统将自动反馈该客户能够获得的抵质押系数上限。这样,对客户的担保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其风险状况区别对待,部分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能够获得信用贷款。目前,“信贷工厂”的全部贷款中,抵质押贷款占62%,保证贷款占38%,信用贷款的占比较以往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

四是发放“例外机制”贷款,培育具有发展潜质的客户。针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特点,“信贷工厂”依据资产组合理念设立“例外机制”,即对一定比例值得培育的中小企业,可以在行业投向、信用等级标准之外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想方设法拓宽服务对象。开业4个多月以来,“信贷工厂”共向6户这类企业发放贷款1.2亿元。

五是加快审批速度,提升审批效率。“信贷工厂”采用标准化、专业化、端对端的工厂式“流水线”运作模式,审批环节从原来的近10个减少为现在的4个,审批时间从原来的近2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以内。专业审批人可在审批权限内直接批复,审批实效得以提高。

(二)贷款风险控制的政策设计

有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金融业不良贷款率为2.4%,而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达到11.6%。要在支持中小企业过程中取得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丰收,风险控制极为关键。为此,中行总行和金华中行进行了专门的政策设计,使风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目前金华中行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仅为0.996%,远低于全国金融业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平均水平。其具体做法包括:

一是区别行业支持政策,控制投向风险。新模式大大突破了传统模式,授信政策、行业政策根据区域经济特征来确定,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管理。根据地级市的产业结构特点,运用主观法和客观法相互印证,把区域行业划分为优先支持、一般支持和暂不介入3大类进行管理。具体操作如下:组建15人左右的专家小组,对各个行业进行主观打分;搜集11项行业指标,输入模型后自动产生客观打分;主客观评分结果排序一致的,列入相对应的行业大类,若不一致,则收集该行业补充信息,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三类行业的范围。

二是上收客户初选权,避免“人情贷”。“信贷工厂”设立专门岗位负责搜集政府部门数据和外部非正规数据,然后按区域筛选出目标客户,定期将目标客户清单交给钻石团队,由钻石团队上门服务。客户经理无权自主选择客户,有利于克服“人情贷”等弊端。

三是实行交叉管理,强化贷后跟踪。钻石团队中设有开发经理和维护经理两类岗位,新客户的开发先由开发经理完成,但授信3个月后需移交维护经理管理。这一做法有利于防范营销人员和客户因关系过于亲密而影响授后管理。同时,借鉴关系型贷款理念,从招聘策略、工作地点等方面推动钻石团队的社区化,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四是建立专业审批人制度,作为信贷风险防控的“总闸”。专业审批人必须参加中总行的统一考试,考试通过并经中总行认可后方可履职。专业审批人对辖内中小企业授信业务进行独立审批,对任期内授信业务的决策质量负责,并确保授信审批效率;指导情景分析人员,进行行业调研,确定区域行业授信政策和授信标准;定期提交资产管理分析报告。金华中行现有1名4级审批人,审批权限为2000万元,近期将增设1名3级审批人,2名5级审批人。

五是借鉴淡马锡经验,设计“81项贷后预警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根据淡马锡的客户数据库进行层层提炼,基本涵盖了中小企业的各种风险特征,分别由销售、情景分析、押品管理、预警、柜面和内控等6类岗位独立监测,相互印证和预警。其中,独立内控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反欺诈和合规监控,对防范内外勾结等因素引发的道德风险、骗贷风险和违规风险起到重要作用。

(三)管理激励的政策设计

金华中行“信贷工厂”借鉴国外事业部制的运作理念,全面改革业务管理、绩效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使中小企业中心具备独立运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客户、银行和员工的“三赢”。

一是开发风险定价系统,提高综合收益。其基本公式为:(贷款收益+交叉销售收益)―(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经风险修正后的综合回报率(RAROC)。“信贷工厂”根据上述模型开发风险自动定价系统,系统有成本类、风险类和收益类三种参数,分别包括11项、6项和7项指标。只需输入相关指标,系统将自动反馈利率定价的下限,从而降低了定价的随意性,落实了“以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原则。

中小企业客户的拓展为金华中行带来丰厚的综合回报。据统计,“信贷工厂”新模式推出不到4个月,中行金华分行已新增中小企业客户150余家,带来国内结算量30.7亿元,国际结算量近4000万美元,信用卡卡量2484张,中间业务收入684万元。

二是尊重国内实际,实行“双线管理”。双线管理是指对于钻石团队由中小企业中心和县支行共同实施矩阵式管理,业务任务指标、日常培训指导等由中小企业中心负责,人员和团队的业绩考核仍按行政层级操作。这一管理模式不同于国外事业部制的条线垂直考核,也有别于国内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层级管理,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现状,有利于调动基层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是设计关键绩效指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信贷工厂”针对中小企业业务的特点,运用平衡计分卡(BSC)等方法进行考核指标的设计,每个岗位均设有关键绩效指标(KPI),有效调动不同岗位员工的积极性和整个团队的协作水平。如钻石团队的关键绩效指标包括客户数量、客户业务量、客户拜访数量、有效信贷提案数量等定量指标,也包括一些定性指标。

四是建立免责制度,保护一线人员拓展业务的积极性。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实际,强调“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的责任认定理念,专门建立一套有别于一般贷款的不良问责机制及认定标准,原则上只要银行经办人员与客户无关联关系且未从贷款中收受不当利益,即可视为尽职而免责,从而有效缓解了基层人员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顾虑。

三、进一步推进的政策建议

国内“信贷工厂”模式的试点已进入平台创新的新阶段,突破以往简单的产品、技术和理念创新,提升到了组织平台、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作了本土化的改造。目前,中行等已归纳形成完整的操作规程,具备大面积推广条件,“信贷工厂”模式的受惠面和辐射力有望扩大。

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信贷工厂”模式,可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是推进配套改革。信贷工厂模式是建立在事业部制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其成熟运作需要坚持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信贷管理、独立的人员配置与绩效考核。但“三独立”包含的内容和牵涉的配套较为复杂,需要银行实施深层次的管理革命。即使金华中行目前也仅在第二项上做得较为彻底,其他方面仍需大力推进。

二是完善监管政策。一些地方的金融监管部门强调“确保银行业案件不反弹,尤其是对百万元以上大案实行‘零容忍’”,而“信贷工厂”模式强调“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的理念,两者存在一定冲突。建议监管部门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实施单独的不良贷款监测和考核,提高对中小企业各项金融业务的容忍度。

三是加强信息支持。目前征信系统中“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执行的是授权查询制度,没有企业的书面授权,商业银行无法看到企业的信用档案。建议对信用档案中的信息实施分级管理,部分非私密信息对金融机构开放,以便于银行主动筛选和考察中小企业客户。

四是推动产品创新和平台创新的对接。“信贷工厂”模式的核心在于平台创新和管理创新,如能与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联保贷款等创新性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相结合,将产生更好的支持效果。

五是重视“信贷工厂”模式的本地化改造。金华中行根据金华经济结构特点制定行业投向政策,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创新“双线管理”机制,根据客户特点改进贷前调查指标和贷后预警指标,正是这些工作使得金华中行能在国内各地试点中脱颖而出。其他地方在推广“信贷工厂”时也需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中小企业特点进行相应创新。

注:

1安徽银监局差异化“双控”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写:金华的“信贷工厂”》.CCTV《经济信息联播.省略/090516/101,1281,5893247,00.shtml.

2.《探访金华“信贷工厂”》.2009年07月09日.金融时报.

第9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企业单位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依据。会计监督是根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从而促进企业各部门遵守相关财经法规。因此,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不仅能够防范和制止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且能够保护企业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

二、会计监管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作用提升途径

(一)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认识

资产不仅是农业科研单位使用或占有的经济资源,而且是做好相关科研工作最基本的保证。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层,应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理清管钱与管物之间的区别,并及时扭转重购轻管、重钱轻物的思想理念,特别是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应严格遵循《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予以执行,以确保对国有资产的良好配置与合理使用,促进科技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监管人员的素质

明确责任,加强对会计监管的重视程度,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会计监管人员需具备专业眼光和高度的责任心,善于分析在国有资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并能够提出相关应对风险的策略,做到保护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为提高会计监督人员的全面综合素质,企业应定期的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将企业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工作成效纳入到每年的绩效考核中,从而确保会计监管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管的制度

对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岗位的设置需具备工作的独立性,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使监管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到最大。会计监管的岗位应设立在企业内部的审计委员会,且给予监管工作人员一定的独立性和工作地位,对于监管人员所发现的任何重大问题,其有权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从而确保监管信息保持通畅。通过财务的业绩衡量指标,如资产的周转率、总资产的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一系列定量指标反映出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并有效结合定性的指标对会计监管工作人员所完成的工作量进行综合的绩效考核,从而确保个人与目标的统一。

三、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