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设计;前期调研;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设计前期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城市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复杂系统,时刻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把握城市发展的状况,探索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从城市设计编制的成果要求看,基础资料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方案审查、评议时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城市设计的设计内容要反映社会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要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紧密,必须要求设计者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与设计相关的各项资料(包括上程地质、气象、水文、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资料等),认真分析研究、去伪存真,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城市设计这样的项目,设计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区域,涉及到的内容很复杂,不仅要分析建筑的问题,还要考虑土地利用再开发的问题,更进一步还要分析区域的空间景观等等多种问题,初次接触城市设计的新手容易处于很混沌的状态。
2.前期调研的程序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目标――形成构思――深化构思
3.资料收集的方法
3.1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
现场调查是最直接的调查方法,可分为踏勘性的与专项的两种。主要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使用等方面的调查,也用于交通量调查等。踏勘性的现场调查,主要用于地形状况、用地现状、建筑质量评定和交通状况等项目;专项性的现场调查,主要用于某些工程技术问题、建设项目选址等,往往是集中于对某一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再现场验证其可行性。
3.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这类调查可涉及到许多方面,可以包括对单位的生产情况、运输情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的评价,也可包括民对其行为的评价等,还可包括居民对其居住地区环境的综合评价、改建的意愿、居民迁居的意愿、对城市设计的评价、对公众参与的建议等。
3.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性质上与抽样调查相类似,但访谈与座访会则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流。这类调查主要运用在这样几种状况:一是针对无文字记载也难有记载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对历史状况的描述;二是针对尚未文字化或对一些愿望与设想的调查;三是在城市空间使用的行为研究中心的情景访谈。
3.4文献资料的运用
通过文献资料的运用,可以掌握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信息。在城市规划中所涉及到的文献主要包括:历年的统计年鉴、各类普查资料(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房屋普查),城市志或县志以及专项的志书(如城市规划志、城市建设志等等)、历次的城市规划、政府的相关文件与大众传播媒,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等。
4.资料收集的内容
4.1历史环境的调查
历史环境的调查首先要通过对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调查,把握城市发展动力以及城市形态的演变原因。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城市的特色与风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方面,是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体现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习俗、文化素养、社会道德和生活情趣等。二是物质环境方面,表现在建筑形式与组合,建筑群体布局、城市轮廓线、城市设施、绿化景观以及市场、商品、艺术、文物和土特产等方面。
4.2自然环境的调查
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不同的自然条件又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组织、发展潜力、外部景观。
4.3社会环境的调查
城市是一个社会实体,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与社会构成而形成的社会空间环境。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确定各类功能空间的依据,同时,功能空间又制约了人类的行为。因此,需要对城市中社会环境的调查来把握城市发展的状况和未来趋向。
4.4经济环境的调查
经济活动是城市活动中最为重要而显在的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城市设计的实施都必然是在经济活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展开,因此,在城市设计中,经济环境的调查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4.5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确定的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状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结语
从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可能后果,然后通过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而这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又必然是基于城市本身所拥有的财力、人力以及它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只能通过调查而把握城市所具有的能力。调研的过程往往是规划方案的孕育过程。在城市规划的任何阶段,调查研究始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针对各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和实际问题,可以开展多种内容、各种类型的调查研究。从而更好地进行城市设计,更好地营造城市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
引 言
城市建筑在城市中是以大规模的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引导着一个城市的建筑设计工作以及建筑设计的方法。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城市建筑设计的方法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建筑设计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建筑的功能、建筑的形式、建筑的技术以及建筑的造价等关键因素,在设计中将这些因素很好地综合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作品中。城市的设计主要是对城市的长远发展进行有关的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以及城市建筑设计,因此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一个城市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一个城市设计中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建筑设计可以促进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因此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
2 建筑设计的作用
2.1 建筑设计促进城市的发展
建筑设计是一个城市具体物质形态的体现,为城市塑造一定的生活空间,为城市各项功能的完成提供相应的载体。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需要的建筑也越来越多,建筑逐渐集合以及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城市逐渐发展并且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建筑群,建筑群的扩大与发展也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
2.2 建筑设计促进现代城市与社会的文明发展
建筑设计中是集合了建筑、艺术、文化以及时代印迹的一种设计活动,建筑设计促进建筑的施工与完成,也促进一个城市发展。建筑设计也是一种文化与技术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甚至是这个社会的文明。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建筑设计来对城市进行规划与进行城市空间的塑造,现代社会文明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得以呈现,因此建筑设计可以促进现代城市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
2.3 建筑设计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发展的需求
建筑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施工与完成一定的建筑项目,因此建筑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满足人们生活也发展的各种需求。建筑是人设计的建筑,也是人建造了建筑,但建筑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筑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建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行相关的设计活动,明确设计目标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探究有关的建筑设计方法。
3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的方法
3.1 整体性设计
建筑设计中需要遵循整体性设计的原则进行相关的设计活动,建筑在设计中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主要是对于建筑的尺寸、建筑的色彩以及建筑的开放空间进行有关的整体性设计,让建筑设计在整体上比较和谐与稳定。设计者在设计中需要对于建筑的尺寸进行多次校对与修正,对于建筑色彩选取需要结合建筑的实际设计需要以及当地特色进行慎重选取。另外在设计前应该对当地的地理、地质、气候、文化、风俗等进行有关的调研与分析,这样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在整体上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样的建筑设计也是较为成功的[2]。
3.2 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继承与创新,体现当地建筑特色
现代城市在快速的发展,建筑群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很多的城市不重视城市的建筑设计,导致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上出现很多雷同的建筑。现代城市变成类似的城市森林,却缺乏现代城市的地方特色,因此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建筑特色进行有关的建筑设计活动,对这个城市的传统建筑设计进行创新与继承,进而在建筑设计上更好地展现地方特色。
3.3 设计生态建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节能环保观念的深化,对于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要趋向于设计生态建筑,这样才可以满足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的消耗是较大的,因此对于建筑在设计阶段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可以在源头上促进能源的节约,发展生态建筑来促进现代城市的健康发展。例如,南昌市是一个中部省会城市,受到大陆性季风影响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夏季和冬季是能源消耗的高峰期。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应该结合南昌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筑设计活动,建筑的方位设计应该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以及冬季的主导风向西北风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的角度,一般保持在0~60°的夹角范围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设计建筑的通风系统,降低建筑物在夏季以及冬季对于制冷和制暖设备的能源消耗,节约了能源,也符合现代城市的节能环保理念。南昌市的光热资源也相对丰富,太阳能也是一种清洁的可以再生的资源,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可以良好运用太阳能来为建筑提供能源供应,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促使南昌这个英雄城市继续发挥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促进英雄城市生态建筑的发展与建设[3]。
3.4 借鉴西方建筑设计方法
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是较为深入的,很多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技术都较为高超,西方建筑设计在世界上也是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综合竞争能力。设计者将前卫的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结合较为和谐与精妙,设计技艺以及设计理念代表世界前沿水平,因此值得我国的建筑设计者借鉴与学习,进而提高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水平。
3.5 将建筑设计方法学与实际建筑项目紧密结合
建筑设计方法学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确立设计对象、设计的目标、设计的环境、设计的程序以及设计评价标准,在设计中将实际建筑设计项目进行调研与分析,结合当地的地质特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等进行有关的建筑设计工作。在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掌握好建筑设计方法,深厚的设计专业基础以及熟练的制图能力是建筑设计成功的前提条件,在设计中结合具体项目进行设计,画出建筑的剖面图、效果图以及设计平面图,对于关键处在设计图中进行标注,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在设计方法上也进行修正与提升,提高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现代建筑设计变得更加功利性,对于西方现代建筑的过度模仿与借鉴以及忽视对我国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国的现代城市逐渐缺乏本土特色。因此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设计者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并进行再创新,尤其是在建筑设计方法上进行深化与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建筑设计水平,促进我国现代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赢丹.对我国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J].建筑设计管理,2011,(06):47~48+60.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现状;方法
一、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艺术的概念进入中国至今,经过20多年循序渐进式的普及教育和社会实践,同时结合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艺术与诸如环境生态、环境保护这些概念一样,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在全国已有近2000所各类高等学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学科,这其中大部分的艺术设计学科都包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有数万名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硕士、学士或专科生毕业,投入到城市设计或区域环境设计的第一线上,并为中国的城市环境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综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有两点因素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关键,简言之,一是要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二是要主动宣传,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首先,发展的关键是自身调整。自身调整就是环境艺术设计应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战略目标的调整与重新确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更清晰明确地确定自己的行业战略目标,从摇摆于城市规划、建筑学、室内设计、园林绿化之间的模糊定位迅速确定下来,既完善和突出自己的特点,又继续保持与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态势。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目标不应狭义地理解为美化生活、装饰城市或从视觉角度调整环境面貌,而应将目标定位得更高、更广。应从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标本兼治的设计这个角度重新确立环境艺术设计的战略目标。
(2)强化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社会学角度去看,每个人的行为都包含既对自己负责,又对社会负责的双重性质,但其程度不同。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大多为学绘画艺术出身,艺术家的高傲不羁的性格特点,更多地以个人好恶决定行为取舍的态度亦影响到了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职业性格。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种种特殊性,要求从事此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前人后代负责的历史使命感。
(3)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极其复杂的多问题、多层次、多信息、多答案的设计过程。如何从众多的条件设定和复杂多变的答案中选择相适合的方案,需要设计师具备相当高的综合素质与全方位的修养方可完成。
由于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较多的知识来源于艺术和艺术设计,造成了处理设计问题重表面效果、轻内在规律,重感性、轻理论,重概念表达、轻逻辑程序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调整,才可使环境艺术设计师适合时代的要求。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人类对获得丰富文化和生活资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借助设计的语言、艺术的形式,利用空间构成、装饰构筑、色彩及风格形式的变化等手段,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和解读多义性的空间环境。这是时代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使命,同时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生存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环境艺术设计的介入。具体地说,环境艺术设计的介入是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保持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内心深处对环境的要求是在安全感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异质性,人类需要变化和复杂的环境。由于人类所具有的个性因素,要求环境场所的形式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通过物质环境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要求获得更为丰富的感知经验。个性化和丰富的感知经验有助于对环境场所形成清晰的形象记忆。人类喜爱旅游,喜爱不同地区和地域的文化,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喜爱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域环境的复杂丰富及其变化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城市建设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秩序感和丰富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好的城市设计应该从秩序与复杂、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协调关系中演化出来,有秩序的复杂性能体现出高水平、高文明程度的秩序,秩序本身的复杂性又在于多种因素的交融互动、多种形态的构成变化。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有两个重要的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都与建筑存在着紧密的图―底关系。一个方向是室内设计,这是建筑物内部由围合物与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第二个方向是环境景观艺术设计,这是从城市空间去区分,由城市建筑物组成的实体与城市建筑物之间或之外组成的虚体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进行这部分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增加积极外部空间、改善区域环境,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增加休闲区、小广场、小公园等渗透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停留空间,促进人们的交往。所谓空间的积极性,是与自然的无计划的消极空间相对应的空间,积极空间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与人对场所的介入和参与紧密相关,空间中人的参与度越强,空间愈呈现积极性,反之,则呈现消极性。
(2)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雕塑、艺术品、构筑物、视觉导向系统、标识、环境小品和城市设施的设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功能,为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打好基础。在一个空间中,雕塑及艺术品往往可以形成视觉中心和人们谈论的话题,国内外很多城市的雕塑作品往往成为区域形象的标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立广告牌、钟塔、路灯、展示广告、指示牌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可方便市民生活和促进信息沟通,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活跃气氛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些设施和系统的设立要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协调,形成有秩序感、节奏感及变化统一的环境氛围。
(3)通过绿化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绿化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软质”构成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配置有利于景观和环境改善的绿地;利用绿化加强步行环境的特色,将城市中的水体、绿化等自然景观和休闲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融于一体;在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步移景异,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
(4)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与环境照明控制,提高环境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与照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之一,在环境设计中,为了避免景观的杂乱,可以利用色彩控制和照明设计创造既变化又统一的城市景观,提高人们对场所的辨认感和归属感。
(5)通过对城市街区建筑立面的整修改造和对商业广告牌匾的整理规划,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环境优美、秩序整洁的整体环境。
建筑物是城市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生活的主要承载物,它的建筑风格、色彩、材料、体量、外形轮廓等都是形成环境观赏感受的基本要素。故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建筑物的立面进行整改设计、治理调整,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一项主要工作。
另外,在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商业空间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对城市中商业街道的广告牌匾及设施进行综合设计、统一协调管理已经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综合设计,才可能达到功能合理、配置适宜的效果,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购物、休闲、娱乐的商业环境。
【关键词】夜景照明;功能;设计;方法
人们的生活在快速提高,夜景观灯光照明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每个城市夜景由原来的照明提升到现在的观光功能上升到利用灯具外观以及夜晚灯光的颜色的调和,使夜晚空间环境达到一定的意境和温和的氛围,突出了环境所具有的风格,使整个城市的夜景观环境结合现代大众的心理和视觉的要求,从而体现了美的享受。对此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夜景灯光环境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夜景照明的功能
夜景照明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夜景照明其实也就是夜间照明的装置,是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夜景照明的多样化有同于塑造了新形象的城市,有利于人们更喜欢夜间的城市,感受不一样的夜间生活,夜景照明为城市添加了活力。随着我国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夜景照明设计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同时新型材料的出现使得以往单一的照明设计变得多样化,例如借助建筑物、绿地、广场、街道等等环境因素与当代的通讯、水雾等技术相结合塑造出了综合性物质景观。现有的城市夜景观设计其价值是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的,同时实现了实现人造景观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部分城市在夜景照明总体设计中存在着与周围环境不一致的现象,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例如在部分城市夜景设计中不不重视总体的观感,只重视局部或个别的经典效果,并且只一味的追求灯光自身的功能,不重视光的搭配,造成了夜景照明没有什么变化,设计的都大同小异,同时不能与城市整体环境的规划相结合,违背的夜景观的实际意义。另外,夜景景观的人文价值与历史价值没有更好的体现出来,甚至会对城市景观表现的实际意义产生不良影响等等。因此,要想更好的塑造城市的夜景形象就要重视夜景照明的设计。现在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大不相同,设计师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如果运用得当,则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成功的城市夜景观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夜景照明规划设计对策
夜景照明规划设计是一项艺术作品,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根据环境的不同,灯光要光色适合,合理搭配,凸显城市特色,如果场所原本照明的光色效果不佳,就需要利用其他手段进行补救。对光影氛围的营造要敢于打破常规,这样可以使在白天苍白无力的景观在夜晚有着独特氛围,让人为之一震。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对灯光效果的逼真性和对特殊装置设计及建筑细部的研究都十分重要。另外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提取照明工程师、建筑师和有关技术人员的一些建议, 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不断实践,优化设计方案,更新设计观念, 精心设计每一个夜景照明工程, 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另外针对城市的标志性夜景工程建设更能体现出城市夜景照明的特色。另外要想更好的使城市整体环境与照明景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需要景观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及建筑师加大合作力度。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夜景照明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道景观,设计仍有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夜景照明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高质量照明需要重视起来。以上这些不足就需要设计师们加强合作,全面考虑城市照明的设计,研究出新的设计方法,使夜景照明景观设计与城市整体环境规划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更显城市特色。最后,夜间照明在设计时按目前流行的地区形象设计模式(DIS),建立有自己特色夜景规划、法规、设计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规划的体系化、具体化是夜景规划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使规划真正反映城市形象特征和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及人文景观的内涵。另外,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可以通过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即,①自然景观特色。②季节特色。③建筑特色。④科技特色。⑤节日特色。⑥人文特色。
3.夜景照明相关要素关系分析
夜景照明的功能以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在这一前提下,景观设计也要尽量符合人们的要求,做到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的一体化。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现代城市人群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服务机能,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在夜景照明设计时要根据城市当地的整体风格进行建设,严格按照按照整体统一、局部差异的原则执行,建设出有特色的夜景照明,同时不需要大面积的进行装饰,从实际意义出发实现绿色照明,在满足夜景塑造前提下,坚持节能方向,营造城市夜间的光环境,避免光污染,统一制定照明建设计划与环保节能计划。要做到总体照明规划,把握城市夜景全局,控制住夜景整体效果,同时能指导下级规划的可执行性。在夜景照明设计时要充分利用灯光照射形成阴影关系表现对象整体感和生动感,充分发掘光色视觉心理诱导作用。把握区域明暗关系和群体之间、单体上的明暗层次,表现夜间美感。另外,在城市照明建设时资金应纳入地方财政计划,同时开拓和借用市场资源,针对夜景照明的关联性,强调多部门合作,以利于保障夜景资源的综合利用,在进行照明规划时,同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照明设施的统一监控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好照明质量,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在夜景照明建设时要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绿色照明,同时设计方案要有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最后,城市夜景照明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从城市夜景构成的基础来看,功能性照明是构成城市夜景的关键性内容,夜景建设是城市的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引导、借助社会力量投入,改变习惯思路,加大政府在功能性和公益性照明方面的投入,把城市夜景照明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夜景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夜景建设综合管理体系,从财政上确保建设的资金,逐步实现城市夜景的完善和完美。
总之,夜景照明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现代城市夜景观设计因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这就需要设计者和建设者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也许这会使得每一方面的思考都不够细致,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夜景设计过程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海天,袁磊.论灯光景观的人文回归[J].建筑学报,2005.
[2]高履泰.北京古建筑夜景[J].古建园林艺术与理论研究,2001.
关键词: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S9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201-02
1概述
近年来,通信产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通信设备与网络升级换代、三网融合不断推进,3G移动通信网络逐步兴起,每年需要建设施工的通信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得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又能从事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的工程建设复合型人才。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具有技术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个工程往往涉及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制图、概预算、工程管理(监理)等多方面知识。学生要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还要全面了解工程建设流程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通信技术综合知识,而且要会灵活运用。以上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是一门包含了多种技术的课程,实践性较强。本课程主要涵概了工程师素质准备、工程基础建设、工程勘察与设计、硬件安装技术以及工程验收移交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勘察与设计能力、工程制图能力、硬件安装能力以及工程验收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完成整个通信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安装调试,确保工程质量和通讯网络长期稳定的运行。
在课程建设理论支持方面,我们遵循了“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设计理念。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立足苏北育人才、服务行业福百姓的办学特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扣为信息产业培养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任务”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人才特点,将专业定位在通信技术服务领域,主要培养面向通信与网络设备的工程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含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以上是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具体实施的指导思想。
对课程设置进行具体化,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采取的实施途径是:校企合作;课程具体的工作领域有通信设备生产、通信设施建设和通信运营服务和维护;课程能够培养的职业素质: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团对合作、勇于创新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理念开发的课程,是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本课程涵概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
1)通信企业特点和电信网络架构,掌握线路施工的基础;2)杆线、架空工程的原理与具体施工技术;3)通信管道工程的原理与具体施工技术;
4)能使用线路施工中所必需的光纤熔接机、OTDR等仪器仪表;
5)具有查阅文献,手册等工具书及设备产品说明书、目录等资料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在课程建设期间,我们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途径,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核心,结合本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以“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为依托,按照实训条件企业化、教学情境职场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和教学成果产品化等“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 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等“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实施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好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工程设计与施工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综合分析和实践运用能力,我们将在现有的3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与多家通信施工企业等合作的基础上增加3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后每年增加不少于1个。与各实习基地达成长期协作、关系融洽的合作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例如施工必须的登高证、电工证等。
3)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通过实际演练理解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同时尽量采用小班上课。
4)加强对外交流,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坚持开放式办学,坚持教育社会化,为此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辟国际市场,探索国际联合办学的新途径。增强学生与其它国家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聘请社会和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举办讲座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今后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学生通过操作台登录系统及上传实验信息.计算机将以指示灯形式反馈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合格或不合格),最后再将学生的当堂成绩反馈给操作台: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或不及格.各个操作台由不同的地址码相区别,控制中心采用EDA技术实现自动编解码.
2系统工作过程
实验课或操作考试一开始,指导老师启动系统开始计时.学生登录相应操作台,输入自己的学号,该操作台的具体状态便与这名学生建立了当堂的对应关系.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如学生出现严重违规或破坏性行为,指导教师可通过该操作台的“*”键将该生成绩设置为不及格,系统不再允许提交数据;学生做完实验项目后由键盘输入实验结果,并按下“#”键提交数据,由系统根据预存标准结果(或数据范围)做出数据合理或不合理的判断,再结合该生的操作时间及遵守纪律等因素计算其当次实验成绩并对应计入成绩管理系统,同时以指示灯形式反馈回操作台.成绩计算方法.课堂成绩综合预习、课堂纪律及当堂操作等因素评定每一个实验的成绩,最后再计算出平均课堂成绩;报告成绩根据学生每个实验的预习报告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评定每一个实验的成绩,最后再计算出平均报告成绩;操作考试在学期末组织进行,由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项目并按要求操作,并据此评定考试成绩.其中只有报告成绩由实验指导老师主观评,其余两项均由系统自动评定.
3成绩计算方法
3.1课堂成绩
按完成项目操作要求,实验数据合格,课堂无违规违纪现象,当堂成绩即为合格.否则成绩为不合格.其中合格成绩又根据到课时间及做实验的速度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和及格四个等级.表中每堂课开始的5min是预留给学生登录系统的,而学生迟到一定时间(表中设为20min)则不允许登录系统,此次即为缺课.该生应在以后补做这个实验项目.如果这次实验尚未结束,学生还可以再次提交成绩,计算方法同上,结果将覆盖前一次的成绩.
3.2操作考试成绩
操作考试成绩根据学生操作时间的相对长短、实验数据与参考值的吻合程度及操作规范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如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操作要求,实验数据合理并无违规违纪现象,当场成绩即为合格.否则成绩为不合格.同样合格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和及格四个等级.这里教师在考试开始时打开(或复位)系统,学生入场并输入个人信息登陆系统,系统即将该生成绩预计录为不及格.学生提交数据后,系统进行成绩评定后重新记录该生成绩.为了避免因失误或紧张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允许每人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有多次提交数据的机会,下一次提交后产生的成绩将覆盖前一次的结果.计算方法是这样的:经过两次数据提交者成绩最高不得为优秀,经过三次数据提交者者成绩最高不得为良好;经过四次数据提交者者成绩最高为及格;此后不再允许提交数据.若规定时间内未曾提交数据,该该生成绩即为预计录的不及格.此处为便于讨论,假定实验数据为唯一标准值(如数字电路实验).如果实验数据是在某区间的分布形式(如模拟电路实验),可根据符合程度区分相应成绩.
4系统仿真结果
(部分)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实验结果经编码(编码芯片PT2262)、调制上传给上位机,上位机作相应解调、解码后送系统处理.系统反馈的信息做相反方向的传输.通过QuartusII对自动编解码部分进行时序仿真,得到了预设的效果.是上位机向某实验台发送反馈信息的编码仿真结果,该信息码由相应地址的解码芯片PT2272接收解码后可将反馈结果(数据合理性或实验成绩)显示在相应的实验操作台上.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问题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工程的建设, 工程建设覆盖面积较大, 涉及到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 主干道, 次干道等路段的设计和开发, 是城市居民出行和生活高速便捷的快速通道, 是展现城市形象和市容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中, 道路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城市的通行能力、环保需求等各方面, 对城市的开发和延伸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主要负责道路的设计,本文对国内市政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并对其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希望能够对工程中的相关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一、市政道路设计要求
我国传统的道路设计理念中采用的是“以车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的只是设计的道路能否满足当下车辆的通行需求,却没有将行人与车辆的相互影响考虑进去,而这往往是城市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比较容易引起交通安全事故。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理念,采用“以人为本、人车共存”的思想来进行市政道路设计建设,设计中注重人的影响因素,从而使设计的市政道路既能满足机动车辆的良好通行需求,同时行人与非机动车辆也能被很好地引导,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良好的交通环境。
1、体现城市的特点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之下,很多城市都盲目地追求潮流,逐渐丧失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很多道路设计师们人为增加一些破坏城市原有的特色的元素,这是对城市历史与自然的破坏。因此,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时尽管有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立足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添加一些不破坏城市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结合城市当地的人文风情与自然环境,使我们的设计让城市更加美丽与和谐,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2、体现道路的功能和分类
市政道路作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便利人们的出行、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市政道路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交通要道、生活要道、商业要道、景观要道。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道路用途,进行不同的设计,才能很好地缓解交通严重拥堵的现象。我国城市中人口密集,在进行人行要道或生活要道设计时,生活要道是人们上下班的主要通道,应充分考虑人车混行的情况,这就需要合理布置交通标志、设置专用的公交车通道,使车与人都被控制在各自通行空间之中,减少二者的相互干扰。在实际设计时,可以采用锯齿或者蛇形的道路设计以限制车辆速度,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道路沿线的两侧种上一些四季植物,也可以增加道路的美感、改善交通环境、缓解驾驶人员的视觉疲劳。
为了加快城市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道路的两侧修建了商业街、超市商场、大型娱乐、餐饮场所等,在这些区域人们需要一定的步行空间,很多时候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商品上面,在设计时应以人为主,减少机动车道数,在恰当位置设置公交站点与人行道,以保证人们的安全出行。景观要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风貌,可以净化整个城市空气环境,以绿化布置为主,也是人们休憩、休闲、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在设计时应将人行道适当设置得宽一些,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二、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关键点
1、道路系统设计
道路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对道路的总平面图、平竖曲线、路面结构设计等,综合考虑道路的车辆流量及行人的密集程度,使所设计的市政道路反应整个城市绿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人文风情等特点,能满足行车安全舒适、道路在全寿命周期内较少维修加固的要求,同时满足未来道路发展的需求,进一步缓解城市道路的拥堵现象。
在进行车道宽度设计时需考虑现在我国城市的车辆交通流量、城市人口的分布状况、低碳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步伐与人们出行的需求,减少城市交通的安全事故,保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城市人口密集,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对机动车辆会产生很大的干扰,应避免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否则这样会给今后道路的正常通行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合理地布置交通标志及规划好车道宽度。
2、加强路基路面设计
根据大量的道路工程实际经验,要很好地控制路基路面工程的裂纹,必须采用一些稳定、收缩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减小由于材料收缩引起的开裂。在路基压实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含水率(可以添加减水剂等外加剂)和铺料厚度,以满足最终的压实效果以及减小后期的路面不均匀沉降。由于交通车辆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都需对原有的市政道路进行加宽改造以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在道路的拓宽过程中避免不了新老道路拼接问题,如果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易出现新老道路沉降不一致的情形,可以采用挖台阶、提高新填土压实度标准、铺设土工格栅等措施来加以解决。根据理论计算和近几年道路实际使用情况分析,要控制道路拼接问题的出现需要控制新老道路两侧的差异沉降,建议原有路基与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工后沉降增加值不大于0.5%。在进行沥青混凝土铺装时要控制好施工问题,尽量减少废物废气排放和沥青老化问题,从而降低对混凝土耐久性以及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城市道路出现了桥头跳车现象,主要原因是桥台与路堤的沉降不一致所引起的;由于勘察阶段地质钻探的布孔少,软土地基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处理,加之雨水侵蚀的影响,加剧了路基的破坏进而导致路面的不均匀沉降,其解决的主要办法是控制好路基压实时填土的质量和压实度、加强地基处理、加大搭板的设计尺寸、采用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法。
3、地基处理与基层平整度控制
众所周知,路面面层的平整性对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控制好路面的平整性应控制好路基的平整性,对于不同的基层材料应区别加以处理。采用石灰稳定土作为基层,其平整度很好控制,只需用平地机刮平即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平整性控制不易,在压实时控制好终压时间,以保证最终的强度及平整性要求。
4、排水设计
根据大量的道路工程,很多路基病害的主要是由水造成的,同时对于市政道路的下层还布置了很多城市管线,如果不对雨水加以有效及时的排除那么必然对道路造成破坏,还会进一步威胁城市管线的安全,从而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水平,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雨水对道路造成破坏而影响道路的安全与使用。对于地面排水可以设置急流槽、排水沟渠等将雨水汇集在预定的地方排放。路基地下排水可以采用渗井、渗沟、盲沟、暗沟等,特点是渗透式排水。对于路面排水,当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如何将雨水有序地进行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排水的形式一同进行,避免雨水对车辆行驶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影响,从而避免交通拥堵。
对于人行道的排水应该使坡面倾斜向车行道,将人行道的雨水统一汇集到车行道上,在车行道采用双坡排水的方法,并在道路沿线的适当位置布置雨水口,将雨水统一排放到预定的排水系统中,对于雨水口的大小与布置的个数,应根据城市的降雨强度等综合考虑确定,同时在道路两侧设置一定高度的混凝土构筑物以防止车辆行驶时车道上的水飞溅到行人的身上。而对于绿化带的排水可以在其中间部分设置积水下渗沟道,分段布置集水井与管道,将雨水汇集排放到道路总排水管道中。
5、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与城市车辆的增加,不断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与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也比较注重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城市环境,而且可以为城市的形象增色不少。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情况,分季节种植一些植物,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在道路两侧种植一些绿化植物,如珊桂花、雪松和夹竹桃等绿化植物可以达到降噪吸尘的目的,甚至有些植物还可以吸收汽车排放的有毒气体。对于城市道路的次干道可以栽植一些草坪、花丛等,达到防尘降噪目的,也可以缓解车辆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增强城市道路的景观效果,从而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道路周围的景观创造和划分要根据其特点,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利用不同的感觉要素形成各种各样的景观框架,然后不断增加目标的范围,从而形成连接不同城市的景观网络。
6、照明节能设计
市政道路工程照明建设是车辆与行人安全通行的重要保证,在进行照明设计时既要满足照明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该考虑节能环保功效。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耗能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设计时可以采取LED光源或太阳能灯作为照明设备,对于太阳能灯,可以使其在日照条件下充电然后用于阴暗条件下的照明使用,当电量不足自动触发照明电源以达到照明的目的,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结束语
道路的好坏其重点还是在于道路设计人员, 设计人员既是道路设计的先行官, 也是道路设计的总工程师, 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人员, 必须设身处地地了解当地的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 既要考虑工程的难易程度, 还要顾及到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 以及未来道路建设成功之后交通的拥堵问题等等, 最终进行综合的考虑提出合理的道路设计解决方案。市政工程道路设计关系着城市居民的出行和生活, 对于整个城市的开发和延伸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的设计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的设计理念和意识, 强化设计的可行性方案, 市政道路的设计才能做得更好, 人民的生活和出行才能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春艳,李琦.浅谈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关键词:设计型学习 C语言 权重评估体系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包含程序语言最基本的算法,思想和模块。是深入编程和机器学习的重要铺垫。也是严密编程逻辑和编程习惯形成的关键课程。
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让学生喜欢计算机技术并有能力学习高级程序语言和算法。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能够灵活运用编程能力实现一定的算法和创新,会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机会。
一、设计型学习与C语言程序设计
设计型学习是一种将项目设计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1]学生通过项目来促进学习,在项目中碰到实际困难,通过即时的学习,探讨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研究书本知识,脱离实际应用。这种设计学习的过程,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2]C语言程序设计则是一门需要动手解决问题的应用型课程,是适用于设计型学习的,计算机学习者往往止步于晦涩难懂的语言和难以理解的语法知识,需要设计型学习使得学生全面了解C语言的概貌,在实际项目中逐步学习知识,并用之解决现存的问题,以问题促兴趣,以兴趣促学习,这也是设计型学习的内涵所在。[3]
二、项目引导的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模型
1.学生不用通过课本学习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而是直接从项目中汲取,教师应该合理安排一个个子项目,子项目只含一种语法知识,从项目本身解决语法的应用和学习。让学生熟悉语法和学会语法的使用方法,以提升计算思维,[4]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再完成类似的项目,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2.建立多指数综合评价体系,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如公式(1)所示, 代表每一个课上完成的子项目, 代表第i个子项目的权重分数,Index代表综合指数,综合指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可以列入出勤情况的指数,当然要分配一定权重, 的设置也要教师判定,有的子项目难度高,可以调高。
(1)
3.设置综合项目,目的不是考核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C语言的功能,教师可以找一些成型有趣的产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主的开发一些小东西,做的好的同学可以在综合指数上加分,项目开发要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借助互联网,其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综合实践环节,学生要组成团队,[5]教师应该将熟悉C语言的同学分到各个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开发项目。[6]多次开发综合项目以后,可以选择优秀的同学组成项目小组,承接学校的软件工程,例如学院网站的建设,学生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以及一些可以推广使用的简单小插件。
4. 学习一门语言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大多数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这对于一门语言来说时间根本不足,C语言课程至少需要两个学期的学时才能灵活运用。彻底的引导学生运用好这门语言,C语言是其他高级语言的基础,学会它对使用其他多种编程语言有巨大影响,长时间的训练和设计型学习才能让学生消化和熟悉这门语言。
5.鼓励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C语言,首先是在设计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全的语法体系,培养自己读代码的能力,网上有很多开源程序,学习开源程序是速度最快的学习方法。尝试自己编写代码,尽量自己解决在编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除非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求助同学和老师,这样才能将知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后再单独处理问题时,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读写程序时,注意观察别人的编程风格,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6.编程代码展示,可以设立一个平台,让有成果的同学展示自己,这对同学也是一种鼓励,凡是平台展示的同学都可以列入综合指数,可以将小产品交付同学使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 结束语
兴趣和计算思维的培养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而运用设计型学习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需要高校认真思考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Wijne, W.H.F.W. Towards Design-Based Learning [EB/OL]. http://w3.tue.nl/fileadmin/stu/stu_oo/doc/OGO_brochure_1_EN.pdf,2002,(9):338-350.
[2] 吴海飞. 基于设计型的学习――《欢喜过年》教学简案[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02):43-44.
[3] 丁美荣,陈壹华.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1(01):47-48.
[4] 郑炜冬. 设计型学习视角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12):99-100.
[5] 伍海燕,王佑镁. 整合设计与学习:科学教育中的设计型学习探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12):75-76.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方法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city.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the eco-city plan are summarized and integrated, a complete technical route is formed to guide the pla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city, plan,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发展的。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要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是根本途径之一[2]。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规划所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前提,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
2我国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都做了不同的阐述,我国学者王如松认为,“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1]。朱坦教授认为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追求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人居环境,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6]。毛峰教授认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3]。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目标。
朱坦教授提出我国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1)地区差异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2)注重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在全面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从城市现有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出发,规划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并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指导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为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3)突出重点领域的建设。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大体说来,主要的建设领域在于:强调能源资源约束下的生态产业体系与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在内的水体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即进行生态水域的建设;注重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进行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交通建设、自然资源体系和环境体系建设[6]。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点,更好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运用战略选择的SWOT方法,通过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以及目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定位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通过与周边城市对比,分析如何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SWOT分析法形式上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分析含义;内容上,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生态城市建设相关内外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适合的对策。首先对规划城市进行关键因素分析,然后通过优势与机遇(SO)、劣势与机遇(WO)、优势与挑战(ST)、劣势与挑战(WT)四个条件因素进行组合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资源环境支撑系统承载力分析
该部分主要包括水资源分析,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分析、水资源总量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分析、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森林资源分析、能源分析等内容,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找出生态城市发展的“短板”,以此作为承载力限值,确定城市发展的人口、工业活动的强度,确保生态城市发展能被地方资源、环境所接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规划之初,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于确定城市发展潜力和识别其限制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依据。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之间按照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具体来讲,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应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内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功能高效,即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自然、技术、人类充分融合;城市内的废弃物排放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受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基于以上对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理解,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是分析构成当前生态系统健康中不利因素的根本原因,以便提出适当的对策,引导城市向以“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区域性”为特征的健康方向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认为,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阈限或安全层次。与这些生态阈限相对应,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局部点或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的安全的空间格局,称之为生态安全格局,它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典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源(现存或潜在的乡土物种分布地,构成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辐射道(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连接的低阻力通道)、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之间的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等。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就是根据区域发展目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子,对资源环境要求与区域资源现状进行匹配分析,确定适应性的程度,划分适宜性等级,从而为制定区域生态发展战略,引导区域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
在全面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现有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和区域环境特征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划分,构建保障城市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划要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建设方案,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为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规划实践活动,总结出如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图1),旨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5结语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精髓的实践体现;系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规划技术方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梳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希望可以经过不断努力,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探索出一条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
图1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Vol.25,NO.1,Jan.2011
[2]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NO.5,2010.
[3]毛峰,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Vol.18,NO.1,2008.
[4]陆明,郭嵘,齐刚.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5,NO.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