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社会教育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教育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教育实践

第1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社会教育 读者服务

1 引言

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当今社会,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和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不断升级,促使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正处于一个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革的新时期,传统的服务理念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更好地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充分发挥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社会功能,是公共图书馆必然要承担的使命。

2 社会教育的概念

“社会教育”一词最初是由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835年)中提出:传统的教育观念应该扩大至国民的各个阶层,必须实施对国民各个阶段实际的社会帮助与教育。日本在1921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中对社会教育的定义为主要是对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并强调是以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所开展的活动。当前的社会教育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一切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3 公共图书馆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由社会教育的概念不难看出,提供社会教育服务的机构和享受社会教育服务的受众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公共图书馆因其馆藏资源、场地、设备等优势,成为向公众提供社会教育服务的理想鏊。公共图书应作为社会教育的核心载体和主导力量,在社会教育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3.1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可引导公众的思想观念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一方面能向公众提供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各类信息进行专业的遴选、加工,向公众传递精神正能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3.2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可补充公众的知识结构

认为“图书馆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想使教育发展,一定要使全国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研究学问的机会”,并提出要想使各种教育方针得以实现,“非依赖图书馆不可”。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学习的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应付学业和职业的要求,更多的已经转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公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职业、兴趣需求,在公共图书馆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利用公共资源自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

3.3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可丰富公众的文化娱乐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公众有越来越理想的休闲时间来支配,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吃喝玩乐”,健康的文化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众可以通过图书馆提供的无门槛的展览、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业余技能,因此,丰富公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自然纳入了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工作范畴。

4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社会教育服务必然要以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公众满意为目标,在实践中不断使公众的需求与图书馆的服务进行“磨合”,既要适应公众自身的需求,又要引领公众更高的追求。

4.1调整馆藏资源结构,打造地方特色。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工作的最重要基础,在传统的扩充藏书量、更新畅销书等顺应读者阅读需求的做法之外,还要根据当地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馆藏资源,合理布局藏书形式、宣传特色藏书、提高藏书利用率。绍兴市柯桥区是一个江南水乡,也是闻名国际的轻纺城,柯桥区图书馆紧扣地方特色,专门打造地方文献阅览馆和纺织文献借阅区,有专人负责联络、征集、购买地方文献资源,及时更新纺织专题文献,并每年编印6期《纺织信息导刊》。特色文献的集中管理,使来馆读者省去了不少检索时间,深受当地地方文献研究者和纺织业从业者的欢迎。

第2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关键词]突出 注重 创建 加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38-01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基本行为要求,洮南第四小学少先大队不断探索研究,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一、教育突出主题,形成序列

《活动纲要》指出:早会教育是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第四小学少先大队要求各中队利用每天早晨第一节上课前10分钟对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教育,每天的教育内容由少先大队辅导员制订计划,并把每天的教育内容发放到中队辅导员手中,学校督促检查。教育内容有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心理素质等。1.教育学生如何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物。2.识记常识。如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手一册《弟子规》,教育学生认真诵读、熟记并遵守。3.教育学生上课如何听讲,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如何预习等。4.早晨见到老师、同学如何问好,回到家里如何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及家里来客人时如何打招呼和如何到别人家里做客,等等。5.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用文明语言,绝不能以大欺小。6.教育学生爱劳动,认真做值日。少先大队每周五对各中队每天开展教育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评价并及时反馈。这种教育形式,我们做到了坚持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并收到了实效,深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二、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班队活动

为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学校有校训、校风,各班有班规。各中队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少先大队还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各位班主任按照学校的要求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如:要求学生早到校每位班主任都能走到学生的前面;班主任都能积极带领学生上好两课、两操、两活动。并且,每个班级在进门处都张贴了本班的班规,使学生有所遵循。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均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每周少先大队都进行“星级班级”评比,每周一在升旗仪式上进行总结、表彰,并发放星级奖旗。

三、创建书香校园,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书香是打造学生思想素质的精神家园,是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品牌工程。学校新建了教学楼,装备了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校园电视台、健身房、电子备课室、塑胶跑道等,各种仪器设备、图书均达到或接近省级标准,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均有藏书几百册,而且图书种类可谓琳琅满目。教学楼焕然一新,教学楼的二楼设为读书长廊,在读书长廊里,墙壁上张贴的是师生们精心设计的书签,每个书签上都标明了师生的读书心语。并且,每个楼层的转角处都有各班精心设计的小书架,有的是挂在墙上的简单的书架,有的是落地的书架,各班的书架可谓是样式新颖,美观大方,每个班级的图书均有几百册,各种图书都整齐摆放。学校每周为各班专门设计了一节读书课,在这节课上学生可自由阅读、互相交流。为了资源共享,学校还设立了活动图书箱,就是各班级的图书轮流阅读。我校每年都举行为期一周的读书节,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学校开展了红领巾图书超市、读书汇报、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除此之外,我校还坚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如开展谱曲唱古诗、游戏说古诗、摹写改古诗、朗读、书法、美术、手抄报、板报、手工制作、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比赛。我校还开设了作文、书法、手工制作、趣味数学、故事、舞蹈、美术、英语等特长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符合自己特长的课堂。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特长,发展个性。

四、加强社会教育,搭建素质教育的桥梁

加强社会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校和市交警队、市烈士陵园、市光明派出所、市关工委等单位,建立了少先大队教育活动阵地,并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利用传统节日或重大纪念日到校开展教育活动。如在雷锋纪念日,宣传雷锋事迹,让青少年了解雷锋、学习雷锋;清明节,讲英雄的故事,并带领学生祭扫烈士墓,参观烈士纪念馆;定期聘请交警大队辅导员到校宣传知识法规,同时举行交通安全知多少知识竞赛等活动。今年暑期我校为了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以使学生随时、尽早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开展了夏令营系列活动,如到预备役参观军事武器;到郊区参观农作物,了解农民的艰辛,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等,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到消防大队观看消防队员的演练;到洮南金塔集团通过科技人员的讲解了解辣椒的作用;到第三毛纺织厂参观工厂生产的机器和工人织布等活动。

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力量。使广大少年儿童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展开视野,实践体验,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3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本文在科学地分析了素质教育和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论述了对于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设计、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化及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措施,从而有效地探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提出,现代小学体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科学地发展小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注重小学生的大脑智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挖掘。因此,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需要不断创新来推动,提供动力,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创造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抑制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小学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小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强化,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智慧潜能的挖掘。

3.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对于小学体育教师和小学生共同而言,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小学生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效果、小学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知识的掌握及运动技能的强化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最佳评价机制,它对于小学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兴趣爱好强化、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等具有非常强大的指引和促进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地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质量,促进小学学生体育素质的科学提高,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所支持的一种教学优化手段。首先,在教学评价对象方面,小学体育教师不应当仅仅将评价对象局限于小学生身上,还应当对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教师和课程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然后,对于教学评价内容,小学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基础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质量的同时,应当对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地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方法多元化。

第4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关键词: 社会学视角 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功能

通常意义上,教育功能(Educational Functions)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指教育活动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然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和教育意义的事例和行为。社会实践教育功能就是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有意义的人、事、活动,启迪参与者思想、激励参与者斗志、引导参与者行为、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为自己认识社会、成长成才积累宝贵经验,最终促进各种有意义的人、事、活动全面进步,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适应多元的价值观念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认识、思维、眼界及价值取向大大丰富起来。宽松稳定的政治环境、日益开放的国门、飞速的经济文化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毋庸置疑,多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民主、自由进步的程度。但是,正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单一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独立的个性特征、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判断作风。在适应多元价值观念的前提下,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广大同学不因受媒体、企业家、名人、学术明星及往年实践团队的影响不盲目地跟风、吹捧、模仿,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树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并据此形成自己的行为标准;第二,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结合个体价值观念,依据特定阶段青年的多元价值观念,通常依靠团队接触社会和市场,引导青年思想和满足其利益诉求;第三,青年一代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利益的诉求越来越高,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与青年的需要仍有一定的距离,覆盖面及承担的功能有待扩展;第四,青年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衰弱,对活动的崇高追求甚至变相成为满足一小部分青年人利益的需要。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的发展变化总会使组织的外在环境发生改变。因此,社会实践面对的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实际上,同样的问题结合不同情况,给出的方案不尽相同。大体上,我们有三种思路:思路一:统一法。这一思路的前提是承认目前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还不完整,因本身工作手段还不丰富,所以要团结凝聚青年,甚至工作要立竿见影,可在寻找当前优秀实践项目,特别是符合当代教育功能的特点上下工夫。思路二:协调法。这一思路的前提是从适应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出发,承认当前青年人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同时看到当前青年的思想和行动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之内,广泛关注他们对社会实践的需求。思路三:团队法。指社会实践面对环境的挑战,进行政策调整,对内加强建设,对外积极行动,主动应对变化,特别是集中火力攻破自身的薄弱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青年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二、选取典型的教育功能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家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强调在实践中把握真理,主张结合社会生活教育。

目前,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效果有所弱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实践主题选取不尽合理,没有广泛的示范性,从而使社会实践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面对当代青年多元的价值观,社会实践在择取反映其教育功能的典型上却没有反映出这种变化。常常出现一个学校“一个示范团队教育数百团队”的情况,教育功能过于单一、缺乏层次,已经成为社会实践教育功能的流弊。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当代社会特点,学校更需要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突出其教育功能,如我校围绕深化改革观察(重点观察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向)、科技支农(科技支水,水利人员培训、水利科普讲座、先进技术推广、工程一线指导等有一定技术含量)、国情水情(调研水情为主、探究国情为辅)、美丽中国(生态环保、水环境保护等)、教育关爱(爱心支教、扶贫开发、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等)、政策宣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中国梦、核心价值观、河海宣讲等)、校友故事采编(有广泛代表性,包括专家学者、中高级官员、总工、商界精英、一线技术人员、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全民阅读(到村镇、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民阅读志愿服务活动)、青奥志愿服务专题等,还包括打造国家级重点团队、省级重点团队专版、学生骨干队伍专版(青马、1442、学生组织、国防生等)。

此外,影响社会实践教育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指导老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看,在社会实践中,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尤其是从事专业调研,如科技支农(科技支水、工程一线指导等有一定技术含量)、国情水情(调研水情为主、探究国情为辅)、美丽中国(生态环保、水环境保护等)更需要专业老师给予过程中的指导,从而对参与同学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意识的形成、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尤其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更大的现实意义。

三、把握合理的利益原则

看重利益原则,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鲁诺・鲍威尔时写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人们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行事目的,利益原则尤为凸显。社会实践实际操作、利益原则在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我们如何推动社会实践工作呢?要做好这项工作,盘点目前社会实践中现有的资源总量和资源分配进行分析也是目前实际工作中运用有限资源把握合理利益原则的前提。格伦斯基、克尔博、罗斯曼等人分别提出了六种资源形式: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声望资源及人力资源[3]。

――经济资源。指在社会实践中团队能调动的财力多寡。目前社会实践团队的主要经济来源于上级拨款,一些活跃的社会实践团队在活动中能够争取一些社会上公益组织的赞助。但是总体上,力求把握公平合理的经济资源分配,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参与者的积极性。

――政治资源。社会实践往往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共青团在我国政治格局中拥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活动能量。而社会实践组成的团队代表着一个合法组织、一所大学的明信片,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社会实践团队的实际地位依赖于它的作为。

――文化资源。这是社会实践团队的文化品质及拥有的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的实践累计,社会实践活动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掌握的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比较少,特别娱乐文化资源不多,故而对青年的直接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开发。

――人力资源。社会实践往往以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学生为主力军,在调动的学生干部、青年人数方面较多,但这类学生的社会知识能力储备较为欠缺。由于缺乏经验,参与主体的整体性意识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发挥教师及学院的指导作用。

――社会资源。指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目前情况是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团体活动,与其他单位有接触,基本上都是活动中的个人与其他部门建立了联系。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网络渠道和团队负责人关联性较大。

――声望资源。指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心目中和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品牌本身的价值,应当说,当前几乎所有高校中都有社会实践活动,但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感觉,社会实践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活动在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形象资源方面拥有的资源可以不断挖掘,因此怎么把握好合理的资源分配是引导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标。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一级组织者的资源分配常常与该上级组织本身资源的丰富度,分管领导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第二,同一个学校中,优势学院、重点团队本身天然资源多,易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调动资源,而弱势学院、一般团队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三,具备优秀学生的团队在团队组建、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成果展示汇报等方面享有更多的机会(如后期表彰中的团队协作、新闻报道、校友故事采编、先进个人等各种奖项)。这些团队会获得上级调拨更多资源,被同行参观,得到许多关注,而工作不到位的团队,由于受到忽略,得不到改进。

四、积淀丰富的实践成果

积淀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是建立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的,因此,将典型选题、结合专业及对有针对性的群体展开宣传攻势,典型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扩展影响,在当代社会尤为凸显。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余年的积淀,在活动内容、活动规模、制度完善、内涵建设和组织形式方面有丰富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基层、认识社会,增进对自身专业的认识,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为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河海大学在全国各地与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到相关单位参加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单位给参加实训的学生提供岗位和专业指导。利用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不仅能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而且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增强完善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基地吸纳人才、学校改进模式人才培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总之,社会实践应结合当代热点,充分运用最新契机“趁热打铁”、强化观念,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剥离了课堂理论教学的枯燥承袭,培养了广大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拓宽了实践视野,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关注当下社会潮流问题的社会实践中,组织者、指导教师应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回访实践基地的激励机制和循环体系,进而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效应。一方面,通过历年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增强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给他们认识基层、认识社会架设平台。另一方面,丰富的成果展示让学生锤炼了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团队精神、挫折教育、计划安排、专业应用、社会需求等,这些深刻的教育更能促进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和潜能的开发。

然而,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同样需要推陈出新、反思总结。组织者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重新审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坚持凸显阶段性成果,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

五、结语

在转型加速期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当前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学理研究[4],重视开展社会实践。从推动其教育功能着手,组织者必须全方位地进行资源盘点,一方面着眼于资源供给,另一方面注重资源分配。当前社会实践在选题方面存在既丰富又不丰富的两面性,而资源分配呈现调配不平衡的状况,要求我们更科学地使用、开发有限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主张从适应多元价值观念、选取典型教育功能、把握合理利益原则、积淀丰富的实践成果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3.

第5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关键词:幼儿 社会领域教育 体验实践

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的。尤其是社会领域的学习,更需要幼儿有真切的体验。

一、注重发挥教师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和环境创设,这种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的打扮应干净、大方;行为要得体,仪态要优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个性品质;要关爱、接纳每一个幼儿,和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平等、友好地相处,努力营造快乐、和谐、温暖的氛围;要合理利用和改变空间,创设出有利于幼儿互动交往的环境。相信教师所做的这些努力可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印记,幼儿会主动从中吸收促使其社会性发展的养料。

二、把社会学习融合在各科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要把社会方面的学习融合在各科学习活动中,不是只有社会这一学科能向幼儿传授社会方面的知识,而是在各科教育活动中都应该不同程度地、适时地向幼儿渗透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包括社会认识、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如:大班教材中《小蜜蜂请客》这一教育活动,它不仅要求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还要利用这个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和行为,即教育幼儿要保护益虫。其他学科也一样,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个活动环节,要注重向幼儿渗透社会性知识。幼儿良好的社会应该是在与人交往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与同伴们的交往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幼儿每天要和老师、小伙伴们度过8~9个小时的时间,所以,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合理安排各项活动内容,设计好主题,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幼儿对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会游戏和共同合作,学会给予和接受,学会同情、支持和友爱,学会和睦相处等。

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

教师不能将幼儿看作是被动接受集体生活规范的个体,而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与事物、同伴相互作用,在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行为的意义,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学会反思,从而不断强化良好行为或调整原有认识和行为。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关键,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现实生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实践,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需要,幼儿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加深他们的感受、体验,从而使他们理解正确行为的意义,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使行为后果明显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在感受、体验中分辨行为的正确与否。对于负面行为、消极体验过多的幼儿,教师要尽快使其获得积极体验,如抓住时机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巧妙地使他们的消极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使他们感受积极行为带来的愉快体验,从而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产生自信。

四、在各种活动中融入社会教育

第6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__教育事业发展最迅速的历史时期。三十年间,__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发展到近5000所,在校生突破150万人,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典型、全国课程改革典型、全国唯一的地市级教育改革实验区,高等院校迅速发展到13所,教育质量持续提高,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为人力资源强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教育被市委、市政府确立为全市重点提升的三大亮点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全力配合,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得益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在社会转型期,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因此,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做认真总结。

服务社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功能。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一项最大的公众服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服务社会:对在校学生来讲,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有用人才;对经济建设来讲,就是提供足够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社会发展来讲,就是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合格公民。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尤其是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决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幅度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优越的实施条件,目的就是全面提高下一代__人的竞争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打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近,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目的不仅仅是整合资源,为全市的企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快捷式的服务,而且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必须服务社会发展,必须服务经济建设,必须服务学生个人成长。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社会发展也是这样,变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近几年,教育局构建的“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行动研究机制、推行的“中考突破、课程跟进、基地拓展、载体深化、督导保障”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实施的城乡“亲子共成长”工程,都是本着这种思想来运作的。我们高兴地看到,各级各类学校和一线的广大教师,也特别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__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__教育界的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__教育下一步的改革与发展赢得了先机。当然,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我们坚信:困难就是机遇,只要我们的思想再解放一点,育人方式再创新一点,发展提高的思路办法再多一点,我们__人的下一代就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这就是我们改革创新的社会价值。

开放办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得不承认,我们辛辛苦苦十几年培养的部分大学生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因很多,作为教育部门,我们就得从自身找找原因。封闭式的办学行为,固然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节约教育管理成本,但弊端也很多。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真”才“实”学,不是培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学究”。要适应莘莘学子成才成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建立开放办学的大格局。在这方面,我们开展“千名专家进校园”活动,建立大批校外实践基地,开设“职业指导和人生规划”课程。这些举措,目的就在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倡导开放办学的新理念,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适应型的各类人才。实践证明: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育就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立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第7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43-01

社会实践顾名思义就是指把学生放入到社会环境或者是模拟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锻炼。中国的学生不同于国外的学生的最大特征就是,中国的学生整日呆在教室中闭门造车,中国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上大学,而至于大学毕业做什么,很多人的思想就开始不现实了。但是当我们看到国外的各种科技先进与我们很多倍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了。只有找到更好、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1]。

1.社会实践的意义

参加社会实践可以给学生们很好的锻炼机会,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们放松身心的压力,让他们融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社会实践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目的去参与的。

1.1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地理虽然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但是这不能够说明地理知识就没有意义。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旅游景点,让学生们自备地理工具。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之后,让他们通过自己所带的工具进行实践活动。很多同学就输在了起步阶段,因为他们的考虑不周全,所带的工具有限或者是不适合当地的地貌。所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地理实践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当他们观察到一种地理事物之后,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如果有解释不了的问题,通过图片或者是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回到学校作为学习和参考的资料。通过实践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很多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熟练使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2]。

1.2 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地理不感兴趣,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太抽象,没有直观的图解。所以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物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可以很好的理解地理知识。例如,矿物质的分层现象。很多学生只是通过教材,了解到这一个知识。其实,这个知识点不仅仅设计到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包含了很多化学知识。在上亿年前,地球表面的岩浆在凝固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金属或者是其它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熔点,所以他们会在逐渐冷却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物质层。这也跟传统采金矿的一句话非常匹配,那就是金走一条线。同学们对这样的形貌形成理论是掌握了,但是没有实践环节,所以很容易把概念记混或者是忘记。所以,在实践中,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种这样的地貌,让他们围绕着山体的断面去采集第一手资料。把图片资料带回学校,在学校中,通过自己的资料来分析这一地理现象[3]。这样的环境,让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4]。

2.实践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

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同学们得到更好的锻炼。但是在这一个环节中,有很多事项是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安全问题,其次是要带着目的去实践。

2.1 安全问题。无论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安全首先是第一位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活泼的阶段。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和纪律一定要严格,不能够让学生们因为活动而受到任何的伤害。安全问题总是最重要的问题,很多安全教育也是必须的。例如,几名大学生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雨。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下山,所以他们犯了致命的错误。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始终都不能够放松。当在爬山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雨,我们最好是找坚固的掩体,其次就是往高处爬,最忌讳的就是向下爬。因为在水的冲击力下,加上山体的陡峭,很可能会导致人的滑到。而雨水和山路之间形成的水膜,也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汽车运行中,所以这些安全问题一定给学生们讲清楚。当遇到其它的危险情况时,首先得冷静对待,然后想到解决的问题。例如,两个同学遇到了一片被砍伐的树木有几棵着火了。第一个同学第一反是去找人救活;而第二个同学是在大喊的同时,自己将着火的几棵小树移到了空旷位置。第一个同学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是效果肯定是不好。第二个同学的做法就非常好,大喊的目的就是为了以防自己不能够灭火,而需要大家帮助的情况。他把着火的几棵小树移到了空旷的地方,这就隔绝了火与燃料。所以,这名同学做的非常好。

2.2 带着目的去实践。我们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兴趣,而不是单纯为了游玩。所以,在实践开始就应该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同时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在实践中就会无所事事,最终无功而返。

参考文献

[1] 简文妮.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发展观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1,05.

[2] 邱子兴.初中地理的趣味教学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

第8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24-01

人教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性质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品德与社会上的"有滋有味"呢?在这里,谈自己怎样上品德与社会课,三个方面教学实践的教育叙事。

1.符合品德与社会本身

所谓的品德与社会本身即是品德与社会的情感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包括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合作等方面,也即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感受美。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就要应有浓厚的社会活动本身内涵。要围绕“品德与社会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想希望之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意地去理解、模仿其内容,产生对文本的内容美、行为美、形象美、影晌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与赞赏,并产生同强烈的求知欲、模仿欲.从而更加热爱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如学了《小窗口 大世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以情境创设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内需。上课开始通过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的精彩片断,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情感内需;同时也使得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更是呼之欲出。

2.符合儿童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新鲜、更有趣社会实践平台。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个性。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体现“儿童特点”,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学习精神融入品德与社会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我执教的《通信连万家》一课,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一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品德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教学意识。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2.2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活世界。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2.3 构建活动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活动的舞台。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2.4 构建开放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品德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3.符合儿童的个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本身,一般是说品德与社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无个人味的品德与社会课,犹如有些者笔下塑造的缺乏故事人物的形象,对小学生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那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有个人性呢?

3.1 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树立个人的形象与修养。想上出不脱离实际的品德与社会课,就要努力体现“现实例子装满自己脑子里,上课前认真研究教材,随时在脑里随口而出”。

第9篇: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一 实践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育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是寓教于“行”的教育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实践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注重过程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灵内化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具有开放性,它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环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放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教育过程、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身临其境的开放式教育具有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功能;实践教育具有综合性,它能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实现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实践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个体内生、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内化过程 ,从教育学角度看 ,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处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形成有关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理解、判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斗争、自我监控,经过自觉地选择、消化、同化、吸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修养及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和强调实践体验、情感渗透、信仰确立对德性成长及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意义,具有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对受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过程。能够促使学生从“知”到“信”,使理性化的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信仰,能够促进发展学生遵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源性动力,建立自主性的情感体验、精神归依和内在的德性生成过程等。[1] 在实践教育中,学生通过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测试能力,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亲身经历并加以体验的事情往往会刻骨铭心,甚至终生难望。

二 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际,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

(一)构建以三个结合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组织体系

1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但在课堂上也可开展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主要有如下形式:主题讨论、问题辩论、社会热点焦点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性教学、学生尝试讲课、播放影像资料片等。

在课堂外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如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感言博客、微信大赛,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理论研究会、哲学兴趣小组、儒学会 、学习小组、 伦理学学习小组等,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

2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比,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新鲜,他们希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他们充满了好奇,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实践教育,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校外实践教育。

有效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创建优秀的实践教育基地非常重要。必须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教学实践基地, 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渠道。我校立足湘西,依托湘鄂渝黔边区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了故居、周逸群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芷江日本受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践教学基地、德夯苗寨民族文化及德育实践基地等。

3 集中组织与自主分散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参加,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有些集中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便多开展,就必须与自主分散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组织主要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情况下,学生则可采取自主分散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灵活机动地参加实践教育活动。

(二)丰富四个层次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

1 开展认知性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到土家苗寨参观、考察、采访,圩场赶集,了解民意社情,邀请地方政府人士做区情报告,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发展,认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体会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拥护党的领导,认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举办“科技文化月”活动,组织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编写发放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的有关宗教知识、民族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等,通过科学文化和无神论教育,帮助他们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可邀请地方“特定阶层”的宗教人士、族长、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学生做报告,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宗教文化、人文风情、民间习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宗族观、文化观,用指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坛”,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民族地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精心设计“民族团结教育周”活动,举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专题讲座,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要充分运用民族地区特有、学生又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如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山歌、民间故事、打油诗、顺口溜等,进行教育宣传,化抽象为生动、化枯燥为神奇、化呆板为活泼,起到寓事明理、褒善贬恶的作用。

2 注重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

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实施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贫穷落后,但有许多地方是革命老区。湘西自治州,大革命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成为今天我们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祭拜悼念先烈、民族先烈,使学生身临其境,实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请老做报告,让学生体验穿衣,扛抢,回味过去革命岁月。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去苗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尝试操作苗族先民的劳作方式(推磨、石碾、榨油、打谷等)、观赏他们的造纸技术、蜡染和刺绣工艺、花鼓表演,深切感受他们的艰辛磨难,也感叹他们的聪慧与伟大,真切实在了解璀璨的民族文化。

3 坚持行为养成实践教育

坚持长期组织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品格,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体验价值,提高认识,锻炼意志。我校文学院学生李正龙,利用节假日到高寒缺水、贫困落后的民族山村――凤凰县腊尔山拉忍村,坚持长期义务支教,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景色人生――吉首大学优秀校友奋斗辑录》《大学生行为规范读本》《大学生怎样做人》《漫谈养成教育》《新时期女大学生成才漫谈》等20余部书籍,拍摄了《使命》等10余部电视专题片、用生动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运用校训、校歌的魅力教育学生,使学生从进校第一天接受校训、校歌的熏陶,勉励自己积极进取。我校凝练“以业报国,以人名校”的校训,实施“以人名校”的特色教育,教导学生以自身的价值而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并最终以学生出名而使学校影响扩大。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将学生热爱吉大,为母校争光的思想与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以业报国的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4 加强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

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单位联合举行寒暑假大型实践教育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重走路” “扶贫帮困支教”“老区慰问演出”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尝试大学生基层挂职实践,让大学生到乡镇(街道)、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实施了“立人教育”工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开辟了富有吉首大学特色的“立人大讲堂”,校领导亲自授课。

举办大型学生社团活动。如我校的“健强社”学生社团,在校团委、学工部的领导支持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关爱贫困生的“八心”(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工程。对于贫困生,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在经济上帮助、生活上关心,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精神上鼓励、心理上抚慰,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自强成才。

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业设计大赛、各民族同学大型联谊会、红歌赛、演讲赛、辩论赛、革命故事会,特色纪念活动、仪式教育等。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受到感染、震撼、启迪,进而反思、判断、选择,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三)形成“一分、二级、三式、四一”的实践教育实施体系

“一分”, 对学生分层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根据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低年级学生年龄层次,按照文理科所学不同专业层次,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层次,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特长,施展各自的才干。

“二级”,设立校院两级领导工作组。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示,加强对实践教育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成立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吉首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再成立学院院长为组长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小组”。

“三式”,采取三种模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即假期集中式、课余日常式、周末重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长的有利时机,可集中学生组织大型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突出社会影响。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强调保持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长期性。利用周末相对集中的时间,精心设计几个重点实践教育活动项目,强调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典型性和创新性,注重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一”,即每学年制定一份实践教育总计划、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校级协调会议、每学期编辑一本学生实践学习文集,每学期召开一次实践教育总结表彰会。

(四)实施以两个机制为关键点的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1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有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前提。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实践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保证实践教育活动有计划、方案指导,行动有组织,过程有监控,成果有考评。内容包括实践教育的岗位责任制度、实践教育内容选定制度、实践教育课时学分分配制度、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制度、学生实践管理制度、跟踪调查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学校各职能部门会议联系制度、校地会议联系制度等。

2 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对实践教育进行客观评价,既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常态化,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整策略,改变时间内容和方式。

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教育评估机制,建立规范、合理、客观、公正的考评体系,对教育效果和成果、产生的影响进行规范、科学、公正的考评。确定评价指标内涵及标准,分级设立指标,考核内容立体化、全方位,考核方式做到开放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把考核结果与老师晋级评优、职称评定,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推荐就业等直接挂钩。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实行“院校二级考评、定期轮评”的考评制度,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考评。院级一年、校级二年一轮评,对照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各项核心指标,首先各学院每一学年对实践教育效果和成果评估,在此基础上,由“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每二学年对各学院再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即把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表现和成绩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综合测评的大体系之中,纳入到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大考核体系中,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