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历史成本 公允计价

会计计量模式主要是指针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进行衡量、计算和确定,将其转化为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

一、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主要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稳健性原则和配比原则,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客观性。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

3、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通货膨胀对会计计量模式带来挑战

而通货膨胀不断高涨,在传统会计的模式下,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是按发生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成本记录的,但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各个时期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货币购买力是不同的。如果简单机械地将一些不同时期的货币汇总在一起,这样形成的会计信息就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就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财务状况,进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有用性。

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传统会计在币值不变的假设下,以名义货币始终保持其原始成本,利润计算以成本费用的历史成本为依据。当物价发生剧烈变动时,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会计核算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变得不准确和相应的数据也不可靠。

2、通货膨胀对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却不能确认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将这种损失确认为收益,会导致会计配比原则出现内部矛盾。

3、动摇了有关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

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仍依据币值不变的假设,以历史成本计列资产价值的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然是不真实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己成为我国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通货膨胀本身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但是会计信息系统总是建立、运行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当中,通货膨胀会给会计的计量方法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通货膨胀会计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为葛家澎教授著于1986年的《通货膨胀会计》一书对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进行了规范系统的介绍,标志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讨论与研究的开始,而钟朋荣教授对现行成本/稳值货币会计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采用任何会计模式调整会计报表和计算损益,实际上是非通货膨胀性涨价所引起的那部分损失由谁来买单。

三、实行现行成本会计会的优势

实行现行成本会计应对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都较为接受的一种选择。现行成本会计从数据处理至编制财务报表均以现行成本为基础,对必须补偿的重置的已耗,已售资产的成本均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对现有资产也按现行重置成本重估,并重新进行换算。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模式,我国实行现行成本会计会带来如下几个好处

1、能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现行成本模式下资产现行重置成本在确定时所依赖的物价指数是个别物价指数,因此,所确定的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资产现行重置成本更能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实际情况,这将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相关。

2、能够更客观的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

物价上涨时期,持有资产将会产生持有利得,而企业的经营收益是建立在实际成本计量基础上的。该会计模式能够明确的将企业持有利得和经营收益区分开来,有利于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

四、推行通货膨胀会计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虽然在国际上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此起彼伏,但是在国内推行通货膨胀会计遥遥无期,笔者认为,我国推行通货膨胀会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的会计法规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通货膨胀会计的推行没有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根据我国财政部财政部的研究报告表明原因是中国不存在该准则所适用的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具有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我国根本遇不到如此情况。

2、企业对应用通货膨胀会计的认识不足

通货膨胀会计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其中企业对其的认识以及技术上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而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及企业管理者,会计师而言,对通货膨胀会计的了解及认识还有所欠缺。

3、的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政企职责不分,现象比较严重,使企业,政府更乐于看到上报的成绩,如果运用通货膨胀会计方法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成绩”,有违其喜好。

因此,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我们的对策应在以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下,从改善外部会计环境及完善会计准则两个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消除通货膨胀的有害影响,使财务报告还原以实际,为国家宏观决策,企业管理者和外部关联人员的经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都振平.国际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45.

[2]张志宏.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经纬,2010,(2).54.

[3]葛家澍.通货膨胀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152.

[4]钟朋荣.中国会计模式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3.

[5]李云宏.通货膨胀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分析比较[J].会计之友,2009,(9).24.

第2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目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社会上关于经济运行及走势的判断、政策选择也存在明显分歧。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前形势要点,增进共识,促进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缓解并朝着积极方面演化。中国体改研究会日前召开了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探寻通货膨胀成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通货膨胀?与会专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专家认为,这次通货膨胀是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国际和国内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国际因素看,美元持续贬值带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国际原油、矿石、粮食等大宗产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随着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原油、矿石等需要大量进口。这导致了严重的输入型通胀。这是与以往通胀最大的不同点。

从成本上升的国内因素来看,原来被外部化的企业内部成本,现在由企业承担,这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如企业以前没有支付的社会保障成本,包括工伤、退休、养老、医疗等等,开始由企业支付。另外,最低工资制度、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也推动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局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短缺带来的劳动力价格调高,也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二是随着资源价格改革步伐的加快,将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三是随着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企业开始承担环境成本。

另有专家则认为,这次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过多引起总需求膨胀的结果,因此,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紧缩货币供给。

还有专家认为,尽管这次通货膨胀受国际因素影响很大,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中国经济自身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抑制消费、忽视民生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依赖投资和外需的支撑,由于投资和净出口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导致对外依赖增强,容易出现输入型通胀;另一方面,大量贸易顺差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同时大量“热钱”涌进国内,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失控,流动性增速过快,驱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这两个因素叠加到一起必然产生通货膨胀。从中长期来看,只有扩大内需才能有效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

为什么前几年世界市场上大宗产品涨价的因素也存在,上游产品也一直在涨价,但CPI并没有上涨?有专家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城市经济效率对物价上涨构成了强有力的“对冲”。效率的提升使企业在面临上游产品涨价的时候,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消化涨价因素,而不至于向消费物价传导。此外,产权制度改革导致财富分配关系也起了变化,收入向少数人集中,从而提升了企业利润,同时压低了工资水平,使消费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下降,这既是压低下游加工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消化上游产品涨价能力提升的因素。目前,改革效率已经基本释放完,因此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直接传导到下游产品,也就形成了通货膨胀。

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有专家提出,我们国家前几次高通胀都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因此,当前政府要更加注重民生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老百姓利益,特别要防止低收入群体因为通货膨胀受到损害。

宏观调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宏观调控替代不了市场的作用。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人对宏观调控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市场有缺陷,所以必须要用宏观调控来纠正。从这个观念出发,在实际中就成了用宏观调控替代市场机制,用政府的干预来替代市场的作用,并且把它称之为宏观调控,这是对宏观调控的误解。在市场失灵的地方采取一些措施,那是微观干预,而宏观调控是在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为了多重经济作用目标的协调而采取一些总量上的调节和管理。

防止“内外需紧缩双碰头”。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内需不足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有专家通过对我国近年来投资和出口的分析,认为投资和出口的增长率正在下降,因此,本轮经济增长到2007年6月份已达到繁荣的顶点,当务之急是防止“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他强调,不能为了抑制通胀而伤害经济增长,在保物价和保经济增长这两个方面,必须把保持经济增长放到首位。目前中国通胀的成因都是长期因素,而宏观调控手段都是着眼于短期的,对长期结构性矛盾和外部长期因素无效,但却压抑了经济的增长。因此,目前要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压通胀向保持经济增长转变。

把握好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多数专家认为,正因为导致当前通货膨胀的国内外因素都是长期因素,所以不宜采用短期的宏观调控手段把它压下去,应该让它释放出来。

有专家从就业的角度提出,要防止紧缩的货币政策带来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今后几年是我国新增劳动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年超过2000万人,再加上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全国农村还有1亿左右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因此,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避免就业问题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时,也要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

因此,有专家提出,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控好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也要想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防止价格管制造成价格扭曲。为了防止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国家有关部门频频使用限价手段。对此,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对价格一定程度的管制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应该明确,政府的价格管制应该主要针对垄断企业,防止垄断企业以市场化为名,任意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从长期来看,政府的价格管制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而且会使人们产生更强的通货膨胀预期。以行政手段干预价格,市场就会自发减少供应。如果价格管制影响到供给,就不可能持续下去。即使是垄断行业,也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打破行政性垄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

货币紧缩政策遭到国际热钱的冲击。针对经济增长偏快和流动性过剩问题,自2006年以来,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上频繁使用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基准利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甚至采取“窗口指导”这种行政措施,控制信贷增长,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货币紧缩政策屡屡失效?有专家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及其诱发的资产价格暴涨预期,刺激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即产生所谓流动性过剩。事实上,在经常项目可兑换后,通过资本项目管制堵住外汇流入已相当困难。经常项目资金既可能用于贸易,也可能流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短期投机,与所谓资本项目“热钱”并无本质区别。因此,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汇率升值面临两难的境地。在宏观经济面临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是否加快升值,人们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种意见主张,用人民币加快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这种意见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一是促使国内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这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企业素质也将得到提升,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资源廉价外流;二是现在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三是可以对冲输入型通货膨胀。因此,人民币越早升值和越快升值,越可以减少国际“热钱”对人民币的投机炒作。

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现在,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美国需求减弱、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快速升值只能是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落井下石,同时央行的1.5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也会因人民币升值产生巨额损失。

还有专家在人民币汇率是否升值的问题上提出了相机而行的观点,认为保持较低的汇率水平,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但若因出口增长过快,过度拉升了中国的通胀率,则可以把提升汇率作为抑制国内通胀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

深化体制改革才是最终出路

与会专家认为,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并不能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结构不合理等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而且受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要大打折扣。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还要靠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有专家提出,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资本市场,把国有资本尽快地从一般的经济部门转移到公共服务部门,这样既可以为民间投资提供空间,也可以为政府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在国企改革方面,要重点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加快推进税收体制改革。有专家提出,在税制上应实行总量增长,结构上有增有减的方针。在减税方面,尽快推进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加快营业税改革的步伐,现在的营业税是道道征税、重复征税,这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该以家庭的人均收入作为标准。在增税方面,应该提高资源税,使资源的价格真正体现出资源的价值。增加环保税,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

第3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央银行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51-05

成立于1997年5月的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MPC),标志着英格兰银行独立时代的到来。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 的出现,也是最近30年以来中央银行业演变的一个重要事件。从诞生到现在委员会已经走过了10年,现在,它已成为全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的典范,引领着21世纪中央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注:英格兰银行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正式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仅后于新西兰银行。加上货币政策委员会,古老的英格兰银行在中央银行界又焕发着新世纪的青春活力。)。委员会建立后,英国宏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度扭转了英国经济发展长达30年以来的颓势,并在七国集团中名列第一,最终实现了低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的政策收益。[1]

同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立。然而与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比较起来,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还存在制度设计上的一些不足。研究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功之处,对于破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制肘,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管理水平及货币政策效力,无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落点即在于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功经验。

一、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10年工作绩效

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在其成立之前英国宏观经济表现较差。20世纪绝大部分时间内英国经济综合表现一直处于下滑势态,尤以70年代以来最为明显。委员会成立前的30年,英国通货膨胀率表现较差,70年代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13%,1975年8月高达27%,80年代平均7%,90年代初期依然高达9%。1980-1996年之间,七国集团中英国是平均通货膨胀第2大高的国家。除法国意大利之外,英国也是通货膨胀波动最大的国家。就失业率而言,英国表现更差。1980-1996年之间,英国平均失业率高达9.5%。综合考虑到其失业率波动程度,英国就业表现在七国集团中最差。

在委员会成立之后,英国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折。一是英国的通货膨胀实现了预期目标,现已处在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佳状态。从图1可以看到,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9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为历史最佳。1949年至1996年以零售价格指数计算的年度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8155%,而1997-2007年该数字为2.64%。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1997-2007年该数字为1.51%。1997年以后通货膨胀不但降了下来,而且其波动亦大幅度降低。1949-2007年通货膨胀波动率为5.1,1997-2006年该数字只有0.5。就七国集团范围内比较而言,1997年以后英国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七国之首,这与1997年以前的情形大相径庭。此外英国成功实现了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见图2),而此恰是英国10年来通货膨胀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根据图2,可以看到独立机构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全部落在委员会通货膨胀目标范围之内。他们对零售价格通货膨胀预测的平均数字为2.5621%,消费价格通货膨胀预测平均数字为1.9825%,这两个数字与委员会通货膨胀目标的2.5%及2.0%非常接近。这表明市场对英格兰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也即对于英国货币制度非常信任。二是英国的就业与经济增长保持了长期稳定,扭转了过去30年的劣绩(注:)。1997-2006年英国平均失业率为5.47%,失业率波动仅为0.68。在七国集团中,这两个数字仅次于美国、日本,与1997年以前英国失业差劣形成鲜明对比。与失业率维持低水平且稳定相对应,英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高增长。1997-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年平均2.85%,达到了二战后历史同期最好的水平,高出1967-1986年的平均水平2.1%近0.7个百分点,亦高于1987-1996年的2.4%的水平。同时,英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波动,例如1997-2006年经济增长2.85%,波动仅为0.53,1980-1996年经济增长为2.08%,波动却为2.18。现在,英国经济增长不但与其自身历史相比要好,而且在七国集团中表现亦最佳。虽然英国经济增长率不及美国、加拿大,但是其波动却最小。这就表明,英国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并没有损害其经济增长与就业政策目标(注:委员会的这种良好业绩与新框架设立时市场预测完全相反。现任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Bean(1998)曾经预测英格兰银行会在新制度框架下,要么为了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而牺牲产出,即会导致过度的产出波动,要么是相反。[3]本文上述分析否定了Bean的预测。)。

资料来源: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注释:英国在1997年以后才对外公布消费价格指数,1989-1996为ONS估计数。

资料来源:HM Treasury,Forecasts for the UK Economy: A comparison of independent forecasts(199710-200704)。注释:“通货膨胀1”为零售价格指数计算;“通货膨胀2”为消费价格指数计算。

二、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功经验

最近10年英国宏观经济能有上述良好表现,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1997年建立的货币管理新框架。

1.保持中央银行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是良好货币政策的首要前提。中央银行独立包括政治独立与经济独立,前者是指中央银行自主选择其货币政策终极目标,后者是指中央银行操作独立,例如自主制定利率。无论如何,货币政策委员会要取得良好绩效,其操作独立性必须满足(注:根据Lybek和Morris(2004)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四类划分法,本文这里的前提――中央银行独立应在前三类,即属于“目的独立、目标独立、手段独立”的一种。)。中央银行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有效保证了避免政府短视行为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倾向。1997年后,英格兰银行满足了操作独立。根据《英格兰银行法》,通货膨胀目标由财政大臣制定,而利率则由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自行决定。此前,英格兰银行没有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利。最近10年英国宏观经济的良好表现,表明了中央银行独立不但不会损害政府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反而更有利于实现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事实上,最近20年以来中央银行独立性发展趋势背后的原因正是这种经济上的好处。

2.价格稳定应该成为任何成功经济战略的核心前提条件。经历70年代的大通货膨胀(Great inflation)之后,各国已经认识到稳定的通货膨胀对于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没有稳定的货币环境,就不会有可持续的稳定增长。[4]1997年之前英国数十年的经历说明了这点。工党政府上台伊始建立的货币政策新架构,其一个核心理念即是价格稳定应该成为整个新制度的基石。在价格稳定的基础之上,英格兰银行再行促进政府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在以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之后,英国实现了被现任英格兰银行行长委员会主席金(King,2007)誉为的“良好的10年”(NICE decade,Non-inflationary consistently expansionary),即无通货膨胀的稳固扩张。价格稳定所带来的作用不容质疑,也正因为此,现在大部分国家都以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甚至在一些国家成为唯一的目标。有必要指出的是,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所要追求的价格稳定,并不是一个模糊的定性目标,而是一个公众能够观察的年度消费价格通货膨胀率2%的法定目标。如果仅仅是一个定性目标,价格稳定并不能减少多少金融市场与公众面对的不确定性。这反过来无形中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可信与效力。

3.货币政策框架应该高度透明,即良好的透明度促进金融市场与行为人对于货币政策的恰当预期。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90年代以来各国中央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是中央银行家追求透明度的一个主要原因。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公众对于货币政策的预期与预测。如果货币政策仍然像90年代以前那样隐晦莫测,那么在一个金融体系日趋成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全球化持续发展的环境里,其效力必将大打折扣。从政治上而言,获得了更多独立权力的中央银行有必要采取更加透明度的策略,以便让立法机关、政府及公众对其实施可能的监督。没有透明度,对于中央银行公众将面临“民主的赤字”。英国货币政策新框架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英格兰银行及其货币政策委员会保持良好的透明度。无论从大量的公开出版物,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的良好沟通,以及在议会上下两院的听证报告会,都有效确保了透明度的实现。这种透明度,也是英格兰银行对其政策负责任的一个必备条件。可以说,英国货币政策新框架对透明度、责任与独立操作权力做到了非常恰当的权衡考虑,其设计确保了一个新制度成功运行。

4.弹性的货币政策制度是货币政策成功运行的重要条件。施行简单的货币政策规则,例如弗里德曼先生曾经鼓吹的简单规则,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活动舞台。如果仅靠一个简单规则就能确保货币政策良好运行,那么我们就可以完全摒弃中央银行整个制度,而仅仅依赖计算机程序就能实施中央银行所作的一切工作。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货币政策面对的环境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并不能完全可预测。这点反映在中央银行价格稳定的法定目标上,就是这个目标应该是长期可执行目标,而不是任何一个时点上的法定要求。根据英国财政部所赋予英格兰银行的《任务函》,委员会的价格稳定目标是中长期目标,年度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为2%。但是这个数量目标并不是要求英格兰银行每时每刻都把通货膨胀锚定在目标值上,如果由于外部冲击或者临时事件而出现通货膨胀落空法定目标,那么并不意味着英格兰银行工作失误。为此,新制度引入公开信制度(Open letter system),以处理这种非常情况。如果实际中的通货膨胀超出或者低于法定目标1个百分点,那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将被要求向财政大臣致公开信,信件内容包括:为何会出现法定目标落空的情况,英格兰银行将采取何种措施恢复法定目标,其采取的货币手段如何实现政府经济政策目标。如果没有上述弹性的货币政策制度,那么就会引发经济更加波动。

三、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经验启示: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改革

1997年成立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经历了90年代末的通货紧缩与最近数年摇摆不定的通货膨胀。例如,1997-2006我国通货膨胀与英国比较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但我国通货膨胀波动是英国的2.5倍。造成这种结局的内外因素都有,然而我国货币管理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与货币政策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根据英国的经验,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

1.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赋予货币政策委员会自主制定利率等货币政策的权力。1993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大大提高,尤其是1995年《中央银行法》的颁布实施。然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依然较弱,我国处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四类中的最后一类。标准的独立指数,我国处于新兴市场国家平均值以下,当然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中央银行属于国务院的一个部委,其重要货币政策决策事先都需要征得国务院批准。与此相对应,1997年设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只是一个松散的会议机制,作为货币政策咨询议事机构,不具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这种弱独立性,显然不能有效充分地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议事优势,中央银行货币调控效力也因此而大打折扣。为了提高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以及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管理的有效性,现阶段我国至少应该把中央银行独立性提高到手段独立性(Instrumental independence)一层。随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与货币经济研究能力的提高,我国中央银行应该过渡到目的或者目标独立性一层次。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必备前提,也是从英国获得的启示之一。

2.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数量化通货膨胀法定目标,且保持较长时期相对稳定。价格稳定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货币政策新共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越来越为各国中央银行实践所采纳。价格稳定不应仅仅是定性目标,而且应该同时含有数值的定量目标(注:根据我国国情,这个数量目标目前定在3%比较适宜。)。这至少有几个好处:便于货币政策的交流,确保中央银行责任机制的落实,促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树立。此前我国也会公布一个通货膨胀年度控制目标,然而这与本文讨论的具有重大差距。其一,这个年度目标没有相对稳定。例如最近5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控制目标分别为1-2%、3%、4%、3%、3%。其二,这个目标并不具有法定的约束力。或者说,我国这个目标的法律权威几乎近似于零。无论落实与否,我国并不存在对于中央银行的问责机制存在。其实,这个目标本身并没有上升到《中央银行法》层次,就是在国务院条例的层次也没有达到。这些差异无疑增添我国货币管理的任意性、非连续性与非透明性。因为当务之急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数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以作为价格稳定的考核指标。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这里并没有提到短期内我国立即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Inflation targeting)。这里的数量目标仅仅是一个透明度的数量指标,还不是正式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长期而言,我国应该建立正式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而上述数量目标则有利于促进正式制度的诞生。有了明确的数量目标,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工作才有明晰的方向。

3.进一步加强我国货币管理的透明度。与货币政策管理透明度的国际发展趋势相比,我国中央银行透明度要走的路还比较长。根据Wilshire Consulting(2007)的研究报告,2007年,在所有27个新兴市场国家(含我国台湾省)中,我国中央银行透明度排列倒数第二名,仅在委内瑞拉前面。[5]透明度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货币政策管理的有效性。例如,我国货币政策出台没有形成定期机制,这与国际良好做法存在相当大差距。这种模糊性,增加了金融市场与公众的不确定性。最终,公众与货币政策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预期,从而额外增加货币政策实施的成本。就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本身而言,它没有形成提前公布的会议安排,也没有正式的会议录公布机制存在。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倡导的良好做法而言,我国在5项指标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加强货币管理的透明度,应该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短期内的一个重要日程。透明度的提高既与上述中央银行独立性提高相匹配,也与现代中央银行业发展趋势相吻合,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我国货币管理效力与效率。提高透明度也符合最近数年来中央银行一直倡导的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做法。

4.给货币政策委员会足够的货币管理弹性。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面对的经济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实施货币管理需要相应的中央银行家的艺术魅力,或者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管理既有科学性的内涵又有艺术特性。如果没有足够的弹性,就会极大约束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有效运作及其法定目标的实现。譬如,严格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法定通货膨胀目标,规定任何时点上都要实现目标,既不要超越目标,也不许低中目标。显然这样一个法定目标在现实中难以有效贯彻实行,因为它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实经济运行的复杂与不确定性。同时,如果实施这样一个严格规则,经济将会面临更大的波动。假设经济遭受外部供给冲击,例如最近几年石油价格的急剧攀升,那么国内将会面临一个短暂的通货膨胀。如果此时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法定目标,而加大收紧银根的力度,那么本国经济只会更加波动,而且经济回复到潜在增长路径的代价将会变得如此之大,以致于经济有可能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之所以能相对成功,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1997年新货币框架赋予了委员会足够的弹性――公开信制度。在建立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法定数量目标时,英国的经验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又一启示。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暨中央银行法定的数量化目标,另一方面也可容许非常时期法定目标的落空。从而,既可以避免经济出现更大程度的波动,又可以给货币政策委员会足够的时间释放其政策效能。归根到底,最终目的就是确保政策连续与经济运行的相对平稳,减少不必要的大震荡。

四、结束语

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赋予货币政策委员会自主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通过立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数量化通货膨胀目标,以便价格稳定具有现实的意义;提高货币管理的透明度,促进货币当局与金融市场及公众之间的良好预期,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管理的有效性;保持货币政策委员会管理货币的弹性,以应对非常的供给冲击等。这些改革既兼顾货币政策新共识、货币政策委员会国际良好做法,又能切实提高我国货币管理的水平以及提高货币政策效力。最终,通过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有效运作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OECD, 2005, OECD Economic Surveys: United Kingdom, November 2005, Paris:OECD.

[2]King, Mervyn, 2007, The MPC Ten Years On, Lecture to the Society of Business Economists, Bank of England Speech309, 2 May, Bank of England.

[3]Bean, Charles Richard, 1998, The New UK Monetary Arrangements: A View from the Literature, Economic Journal, Vol.108(451), 1795-1809.

第4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近期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美元贬值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在此背景下,一些新兴市场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征兆。

已为中国人所熟悉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胀的常见指标之一。按照国际惯例,CPI增幅连续超过3%,则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CPI低于1%,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以此作参照,一些新兴市场的通胀势头已经比较明显。

通货膨胀会对企业经营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通胀水平接近或超过10%的背景下。具体而言,通货膨胀不仅会扭曲产品的市场价格,而且会引起融资成本上升,在一定条件下,它还会影响所在国的汇率波动。有些时候,通货膨胀甚至会影响市场和社会的稳定。这些因素都会对当地企业的信用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海外新兴市场是中国出口企业近年来开拓的热点,因此,中国企业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相关市场、企业的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

长期以来,会计界都按照币值不变的基本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处理会计事项。币值不变假设又称货币计量假设,是一种假定货币本身价值稳定不变的会计计量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实际的货币币值保持相对平稳,因此这一假设不会带来太大问题。但在通胀环境下,实际的货币币值波动较大,此假设会无可避免地带来会计信息与实际经营相背离的状况。

财务信息失真,历史趋势扭曲

企业的销售收入以当期现时货币价值计量,而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则按发生时期的历史成本记录,二者表面上用的是同一计量单位。但在实际上,受通胀影响,各个时期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并不一样,如果简单、机械地将不同时期的货币收入汇总在一起,相关数据就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财务信息也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信用管理决策中,这种局面将使出口商难以准确判断对方企业的经营趋势。

生产耗费补偿不足,持续经营能力下降

在通胀条件下,如果企业销售收入采用当期货币计算,而生产成本仍按取得或购进时的历史成本核算,就会导致成本相对低估、盈利虚增。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物价已经上涨,所提取的成本费用实际上无法重新购置与已消耗物品数量相同的实物,因而也就无法保证企业在原有的生产规模上经营。受此影响,企业往往只能缩减规模,致使再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高估收益,超前分配

如前所述,在通胀背景下,若与销售收入相匹配的产品成本仍按历史成本核算,就必然会导致利润高估。如果企业不对高估的部分作出适当调整,则这部分利润会被纳入所得税、股东红利、职工工资和福利等范畴加以分配,这就在实际上造成了企业资产的流失。

另外,通胀过程中,在资产、负债没有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情况下,货币性资产超过货币性负债的企业会产生购买力损失,反之则会产生购买力利得。这类损益对企业经营同样会有影响,对此需加以关注。

宏观潜在风险

抑通胀易致汇率战

发达国家的通胀刚刚开始,其就业率、经济增长率都未有明显好转,加之欧美国家大多会在2012年进入选举年,因此其迅速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还会继续,并且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一些国家考虑到跨国资本套利因素,甚至不敢大幅加息抑制通胀。在这样的局面中,以操纵汇率为特征的全球货币战已经现出端倪,这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性,经济问题政治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其具体表现。

市场与社会失衡

通货膨胀挥之不去的另一重要后果是影响市场与社会的稳定,例如中东地区最近的社会动荡,以及拉美、东南亚等地的物价攀升。有专家认为,发达国家一旦停止量化宽松政策并进入加息周期,就会戳破某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和经济泡沫,金融危机有可能随之重演。如果政策形成通缩,其所带来的失业率高企甚至有可能在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社会危机。

中国出口企业必须认识到,如果海外买方所在的国家通胀严重,该买方的信用风险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防范和应对此类风险。

应对策略

掌握买方真实的财务信息

卖方在实施信用管理时,必须关注买方是否采用特定方法调整了财报。具体关注事项包括:报表是否经过审计,数据是否经由历史成本法或现行成本法进行调整,不同财年的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卖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才能对买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作出基本的判断,并据此作出进一步的信用分析和决策。

采用财务调整还原真实趋势

若买方的财报采用原始的本国货币数据,则卖方可用相应折算方法还原其真实趋势。

若买方的财报采用各年度该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则卖方可将其调整为以美元计价的数据。采用这一方法的好处是: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其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就会贬值,加之国际贸易合同多以美元进行实际支付,因此此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实行管制汇率的国家,官方汇率不能及时反映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和买方获得的外汇成本,卖方可用民间实际汇兑成本评估买方的实际偿债能力,也可用该国的物价指数调整买方各年度的销售额,从而判断其经营趋势。此外,了解买方各年度的销售产品数量,也有助于间接判断其销售趋势。

全面评估买方盈利状况

如前所述,高通货膨胀国家中的买方盈利水平可能被高估。卖方应当分析买方设备、厂房折旧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销售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判断买方真实的盈利情况。卖方同时还应关注买方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判断其购买力的变化。

在高通货膨胀背景下,买方如能在利润分配中采用低分配、高积累的政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持续积累、扩大生产。这有利于其实现盈利,卖方对此应有了解。

压缩信用账期

一国的通胀水平高于其他国家,会导致该国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如果该国采用自由汇率制度,其货币将会贬值。在这种情况下,买方支付的采购成本将会上升,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将会降低。因此,企业向高通胀国家出口商品,需要适度压缩信用账期,以防范汇率风险、保证到期货款及时收回。

第5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通货紧缩;人民币升值预期;通货膨胀

一、引言

在CPI持续多月高企、央行紧缩措施鱼贯出台的紧张气氛下,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我国宏观调控已取得一定成效。历经2007年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大规模发行票据后,银行业的贷款冲动已得到有效控制,央行的货币供应量也回归正常水平,两项指标的回落都意味着通胀压力将得以减轻。但是,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季度分析课题组2008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分析预测报告则认为,新涨价因素增多,通货膨胀压力不降反增。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2006年年底出现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在2008年演变为全面性通货膨胀。从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来看,此次通货膨胀呈现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双重属性:既有由货币投资需求与市场消费需求引致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特性,又有由生产原料成本与劳务成本上升引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特性。引发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从金融类因素、需求类因素、成本类因素等几方面追溯。

(一)金融类因素

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引发资本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国家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的不正确运用等因素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引致因素。货币流动性增大,物价上涨有货币条件。“热钱”流入增加,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额中除了贸易顺差和FDI外的不可解释的部分达850亿美元,规模远大于前几个季度,说明外资流入正在增加,增大了国内货币供给和流动性。

(二)需求类因素

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石油价格高位震荡,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一季度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涨幅达14.6%,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更为迅速。在前几年上涨的基础上,2008年粮食价格继续攀升,目前大米已突破每吨1000美元大关,年涨幅超过3倍。由粮食涨价引起的全球性恐慌正在迅速蔓延,包括越南、印度、埃及等在内的许多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或者停止粮食出口,发达国家已将粮食作为类似石油的战略物资。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将使粮价上涨的压力继续加大。粮食价格上涨引发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造成当期经济增长过速和下一期生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另一个主要需求因素。在投资持续旺盛、原材料和工业品价格较快上涨的影响下,自2007年以来,投资品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今年以来上涨进一步加快,一季度涨幅达到8.6%,高于去年全年4.7个百分点。根据历史经验分析,投资品价格增长一般滞后投资增长半年左右。

(三)成本类因素

工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劳动力生产速度、资源开采成本上升引发原料能源价格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两个主要成本因素。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都有所扩大。另外,新劳动法的实施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增加企业成本推动了企业商品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增大消费价格上涨压力。

三、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升值是国际金融概念,对应货币贬值。反映一个国家货币对外币的兑换比例。同样多的本国货币,能换更多的外国货币,就是货币升值,否则就是货币贬值。一个币种的升值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本国中央银行对于该币种的含金量的调整,一是国际市场对于该币种的需求量。

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意味着货币贬值,而货币汇率却在升值,是相反的方向,而现在两个本来应该是此消彼长的结果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人民币汇率升值能够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更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从而需要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在我国,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一些研究认为,尽管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要小于国外需求因素,这使得我国的贸易顺差并不会因人民币的升值而发生下降,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如谢建国、陈漓高(2002)对1978~2000的年度数据的分析说明,国外需求状况对我国贸易收支的贡献率为20%,高于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该文的协整检验显示,我国贸易收支的国外收入弹性高达2.05,贸易收支的国内需求弹性仅为0.48。较高的国外需求弹性以及较低的国内需求弹性使得我国在可以享有比贸易伙伴国几倍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保持贸易收支顺差。此外,毕玉江(2006)、王胜等(2007)、殷德生(2004)的分析也都得到类似的结论。Kamada和Takagawa(2005)对1994年到2004年实际汇率对我国进口的分析表明实际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的进口增长率并无影响,在其模型中,人民币10%的实际升值仅能在一年后提高进口1.4%,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则十分微小。Marquez和Schindler(2006)采用1997年至2004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结论认为,10%的人民币实际升值将导致我国总体出口降低半个百分点,而进口也将降低0.01个百分点。Garcia-Herrero和Koivu(2007)运用1994~2005年的月度数据的分析认为虽然贸易顺差能够伴随人民币的实际升值而下降(10%的人民币实际升值将引起贸易账户余额下降26%),但仅靠我国的汇率政策不能够解决其贸易不平衡问题,原因在于当人民币发生实际升值时,我国从东南亚国家的进口也将发生下降。

目前我国对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资源初级产品大量进口的情况下,通过升值的确可以降低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由于资源初级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削弱了汇率升值的作用。

四、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破坏抑制通胀的努力

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诱发了外资的流入,增加了我国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又形成压力。日元升值时期日本发生的情况很值得我们借鉴。自1970年日元进入升值及产生强烈升值预期后,外部资金开始大量涌入日本,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股价、房地产价格开始大跌,资金也开始大规模逃离日本。由此可见,资金的流入流出,与汇率升值预期及其随之而来的资产价格的上涨有很强的关系。

在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能正确反映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汇率本身对贸易收支的作用将受到本币升值预期的抑制,并且本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又会反向扩大其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即促使顺差增加,而非出现贸易赤字或贸易顺差的缩小。在我国当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条件下,国外投机资本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国内的行为也进一步加大了汇率预期对贸易顺差的影响。而贸易项目的顺差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汇率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而对抑制通货膨胀没有帮助。

五、结论与建议

中美利差倒挂尽管会吸引外资流入国内,但是相对于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前景,外资更看重的是我国资产价格(房地产、有价证券和企业股权等)上涨的前景,利率倒挂的几个百分点远远低于这些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好处。由此,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方面,不应该让市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太强的升值预期,而且,要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参考文献:

1、范言慧,潘慧峰,李哲.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我国的贸易顺差[J].中国经济金融观察,2008(2).

2、刘丹华.谈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矛盾关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二元悖论”[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3、邵定才.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第6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从2003年秋天起,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谈论关于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人对中国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增,于是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要么让人民币的名义汇率自由浮动,要么引入通货膨胀,两者必有其一要发生;若抑制升值并引发通胀,加息和实施形形的物价管制,就都无济于事。世界上可供选择的货币制度只有三种,现在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货币中性与人民币升值根源

货币是一种中性的尺度。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确举足轻重,但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是因为它传递着经济信息,是因为每个人都凭着它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说货币重要,并不是它可以无中生有,不是说多印钞票就能创造就业、就能影响真实的利率、就能推动社会的繁荣。

撇开短暂和局部的误导不说,如果一个人长得很矮,你是不能通过修改度量衡来使他长高的;如果一个人很长寿,你是不能拨动时钟来缩短他的寿命的。也就是说,假如经济情况本身就在剧烈变动,那么就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经济指标来反映这种变动。

现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变动,就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因为劳动力低廉,产品质量上升,我们卖给外国人的东西多了,同时也就提高了我们购买外国货物的能力。我们的确可以把换来的美元暂时攒起来不花,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有能力花。我们总要花的。永远不花,就是傻瓜。

因为用人民币标价的那些中国货物和中国服务受欢迎,所以外国人争着拿美元来兑换人民币,以便享受中国的货物和服务。在争夺人民币的过程中,用人民币换取美元的比率就会被抬高,也就是大家说的“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只有三种货币制度

我们要明白,可供选择的外汇策略并不多,原则上只有三种,即“联系汇率”、“自主汇率”和“管制汇率”。此外,没有谁能发明什么新的汇率策略。如果硬要说某人发明了什么汇率策略,那也只是说他做了选择而已。

所谓“管制汇率”,就是一国通过强行控制进出口商品量和外币兑换量,把本国货币的币值,硬性维持在某个先定的价位上。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这个方案根本不值得考虑。而“自主汇率”,就是一国的货币当局只盯着本国的物价水平,以维持物价稳定为原则来控制货币流通量,而让本国货币与外币的兑换率自由浮动。至于“联系汇率”,则是本国货币与某国外币按固定汇率进行兑换。这跟许多大学食堂里的菜票发行并无二致:进来1元货币,就换出1元菜票。校外的货币若出现通货膨胀,那么校内的菜票也就同时出现膨胀;校外若出现通货紧缩,那么菜票发行量也相应紧缩。

人民币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就是实行这种“联系汇率”。实行这种汇率策略,实际上让人民银行放弃了人民币发钞量的酌情权。美元大量流入,人民币流通量就随之上升,带来通货膨胀。国内近年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势头,尤其是各地所谓投资过热的情况,其实是这种钩紧美元的“联系汇率”造成的。

当1块美元只值6块人民币的时候,你非要给人家8块不可,那么你就是在送价值2块的礼了;既然多买多送,那么美元就会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这些美元可能是以前存的,也可能是新近印的。中国的外汇储备直线上升,部分原因是这样造成的。来者不拒,结果是稳住了汇率,也引入了通胀。

要遏制国内的通胀势头,必须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那人民币跟什么挂钩呢?有人主张让人民币钩紧一揽子外币。可以这样做,但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必然会出现波动。这是说,既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外币挂钩,同时也反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自相矛盾的主张。

也有人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这也可以,只是技术上并不容易做到。一碗饺子就是一揽子物品,涉及面粉、青菜、畜牧和能源等原料的价格。要在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发行量,使得一碗饺子的货币成本总是保持稳定,难免有“鞭长莫及”的困难。中央银行根据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诊断通货膨胀的程度,从而控制货币流通量,就是一种国际上非常常见的以一揽子物品挂钩的发钞制度。是的,法币(fiat money)的发行不再与黄金或白银挂钩,但并不等于它没有钩。它从来都是有钩的,而这个钩通常就是CPI。

当然,CPI的计算总是不可能精确地体现通胀程度。于是,有人提出要简化,要以期货市场上的物品,来代替CPI中囊括的大量商品。我见不到这种建议的好处在哪里。期货市场中的商品,总共只有几十种几大类(包括能源、谷物、肉类、金属、咖啡、棉花、糖等)。假如出现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外因冲击,这些商品很可能全部涨价。这是说,把CPI简化成期货商品,很容易把由于外因冲击而造成的局部价格变化,误报为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多而造成的全局价格变化。把CPI简化为期货商品的建议,没有说服力。

建议把CPI简化为期货商品的人,还误解了“时滞”的概念。从商品价格发生变动,到央行得悉,是有时滞,但那根本就微不足道。央行面临的时滞难题,绝对不是那个时滞。时滞讲的是从央行采取行动,到物价发生变化的时滞。这个时滞,可能是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这才是真正的时滞,是央行无法时刻精确控制货币量的困难所在。在缩短这个时滞问题上,仅看期货商品价格,并不比看CPI强。央行要快一点知道CPI,也并不难,也能做到。但那是零头,论天算的时滞,而不是那个论年算的时滞。

不管怎样,只要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那么不管这一揽子物品是指CPI还是指为数甚少的几十种期货商品,那么中央银行就是在实施“自主汇率”的货币制度,那么人民币兑美元就会出现汇率的波动。今天的中国,找一揽子不升值的商品还真不容易。这是说,既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同时也反对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也是自相矛盾的主张。

还有人主张应该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首要政策目标。这主张听起来不错,但持这个主张的人得先来澄清,所谓“币值稳定”,究竟指的是人民币的物价水平稳定,还是人民币兑美元(或其他外币)的汇率水平稳定。前者的实质是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后者的实质是实行“联系汇率”,而这两个策略并不兼容。

有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若兑美元升值,就会削弱中国劳苦大众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会剥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机会。假设这些学者说得对,那我要问:若中国货币当局硬性让人民币进一步贬值,那岂不更好?发财致富的窍门,不应该这么简单。

我问过持这种主张的学者。他们有时回答:“喔,不,现在的汇率刚好”。而我追问:“你凭什么知道这就是刚好的汇率?”他们答不上来。他们有时则回答:“目前的汇率未必是刚好的,但我们要遵循英谚,没毛病就不要改”。若是这样,那他们为劳苦大众请命的高调就不攻自破,而且还得接受“联系汇率”带来的通货膨胀后果。

我要说的是,汇率策略是一个选择,任何选择都有代价。“联系汇率”的好处是央行放弃发钞权,坏处是会被动引入通胀或通缩,其实质是在使用美元;“自主汇率”,即让汇率自由浮动,其好处是可以执行稳定物价政策,坏处是如果央行不能自律,就容易被政府利用造成通胀或通缩。对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自主汇率”比“联系汇率”更合适。但总的来说,两个都算是方案,选一种坚持还可以。要反对的是那些自相矛盾的政策建议,即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一会反对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一会担心国内出现通货膨胀,一会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外币挂钩,一会又主张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的方案。这些方案进退失据,逻辑上不可能,结果只会造成混乱。

加息和调控都不能抑制通胀

央行“宣布”加息,表明央行十分慎重地认为,通胀还会继续。要指出的是,许多人(包括相当多经济学者)都以为加息是抑制通胀的举措,那不对。通胀必然是多印钞票和过度放贷引起的。加息只能说明通胀,但绝不能抑制通胀。要压制通胀,只有一条路,就是少印钞票和收紧银根。那是痛苦的过程,但其他手段无济于事。

我们要分析加息的后果,就不能把眼光盯在加息上,而要把眼光盯在央行之所以要加息的原因上。既然加息是因为通胀引起的,我们就不能只是问加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而必须问通胀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单从利率看,加息会使按揭价格上涨,从而抑制房地产交易,使房地产的库存变成所谓的“泡沫”;但如果通胀真的来临,那么房地产就只会显著看涨,而不会因为毫厘的利率增长而萎缩。单从利率看,每个人的存款都有更高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通胀真的来临,那毫厘的利率就弥补不了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单从利率看,加息可以有助冷却贷款投资;但如果面临通胀,加上借款人可以凭其他行政或人际关系借款,到期还可以赖账,那么加息就控制不了所谓的“过热”。

针对楼价居高,国内学者有不少怪论,指责地产商是始作俑者,所以上海楼价要跌五成;说老百姓买不起楼,所以政府要通过利率打压楼价;说调控一国的楼价,只需要政府下个决心,设立举报高价售楼的热线电话即可。这些言论本身逻辑混乱,属胡说八道;但它们大受欢迎,反映了国内楼价攀升出乎公众预期,是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征兆。

古往今来,哪里出现通货膨胀,哪里就会出现对所谓“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和“黑箱操作”等行为的痛斥。之所以出现这些痛斥,是因为老百姓和半桶水的学者误解了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他们的确见到了商人在抬价,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抬价的商人只是经济链条中的一环,他们的抬价行为,是时刻受到整张经济之网所牵制的。中国房价的节节攀升,部分是由于人民币钩紧美元造成的。

第7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和7月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对于这些担忧和困惑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尽管开放的中国经济不可能不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但由于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客观基础和市场潜力的优势仍存,加上较为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经济良好表现,首先体现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上半年仍能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达到10.4%,预计第三季度仍能保持10.2%的高速度,这实属不易。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人们感受不到发展带来的好处,经济就缺乏消费信心的支撑,社会就会出问题。10.4%的速度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与联合国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只有1.8%的增长率相比,还是一个表现不俗的发展成绩。我国经济之所以仍能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生产力能量;另一方面得益于13亿中国人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而释放的巨大需求潜力。这两方面的优势世界上没有哪个大的经济体能与我国匹敌。

其次,中国经济表现良好还体现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都有相应增长。一是城乡居民货币收入仍保持增长,并出现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好势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0.3%。这不仅说明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继续奏效,而且说明中央出台的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二是企业利润仍有较快增长。尽管世界经济衰退和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但规模以上各类企业的利润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三是政府财政收入仍快速增长,政府转移支付、平衡区域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达到3.48万亿元。

再者,中国经济表现良好更体现为物价上涨过快、贸易顺差过大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居民消费的热情走高。面对全球通货膨胀及其向国内传导导致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中央采取了“双防”宏观调控方针,并辅以政策手段,不仅使投资的增速有所放缓,而且使物价水平和贸易顺差都有所下降。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26.3%,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从第二季度开始回落,7月份只有6.3%。贸易顺差也在逐步减少,前7个月累计仅1237.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6%。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势头不减。今年上半年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其仍增21.4%,远远高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水平。这说明老百姓对中国经济和收入增长的信心不减。

第8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农业上市公司 资本结构

一、研究背景

自MM理论开始,有关公司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的分析就逐渐成为了公司理财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国内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大多数都是集中于公司自身的微观因素的分析上.实际上,宏观经济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很大的.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以来,许多企业因为筹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不得不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张维迎也认为,宏观经济因素在企业资本结构分析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目前对宏观经济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尤其是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实证研究较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本文将以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选择来实证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对其资本结构的选择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二、模型的构建及理论含义分析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界定

显然,企业的资本结构是与其所在行业有很大关系的,本文选择农业类的企业进行研究。由于上市公司能够在公开的年报中搜集数据.但是不同企业上市年限不一样,考虑到年限较短的企业数据不利于统计,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在深交所和上交所挂牌交易A股的典型的16家农业上市企业。

必须指出的是,农业企业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现在的农业上市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背农投资现象;二是同时广义的农业包含农林牧鱼各类;三是行业纵向分上中下游,这些都使得农业企业得界定比较困难.本文根据证券之星网站分类作为参考选定。

2.模型参数的选取和分析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现有的通行研究方法中,权益负债率或资产负债率常常被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主要指标,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代表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由于我们所获取的上市公司数据都是来自于它们的各年年报,所以本文中的资产负债率都是以年度数据计算的.现在对资本结构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根据资本结构理论,分离出影响资本结构的指标变量,以此为基础建模进行分析。

(2)解释变量的选取和理论分析

在宏观经济变量中,可作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解释变量的有很多.本文初步选取了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实际经济增长率以及狭义货币中(M1―MO)的实际增长率几个宏观经济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①通货膨胀率。长期以来,通货膨胀始终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持续、稳定的通货膨胀将导致公司的实际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向股东转移.通货膨胀率或者说价格波动率对其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价格波动提高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价格波动使得公司的销售量、产品价格和成本结构的波动性加大,导致公司收入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公司在决定自己合适的资本结构时,企业现金流量与同债券相联系的固定费用的比例大小和稳定性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价格波动在提高公司经营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丧失税省利益的可能性.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当债务融资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于债务使用相联系的税省利益就会变得高度的不确定.税省利益的丧失减少了股东从债务融资中获得的好处,股东因而会倾向于降低财务杠杆比率.最后,价格波动使得公司从投资项目中获得的预期现金流量变得不确定,迫使公司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使用更高的折现率,这往往会导致只有很少的项目被采用,企业的成长性因此而受到损害;这对资本结构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②实际贷款利率。除了通货膨胀率外,实际贷款利率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有两个:一个是股权融资,另一个是债权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替代性.企业使用哪一种融资方式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获取的难易程度和融资成本的大小.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来说,更多的是考虑融资成本的大小.发行股票的融资成本有多种度量指标,例如股东权益收益率(ROE).而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取决于贷款的利率,尽管考虑债务带来的税省收益也会得出同样结论,因为债务本息的支付在税收之前.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这里的贷款利率指的是实际贷款利率,按照通常的方法,实际贷款利率二名义贷款利率一通货膨胀率.因此可以认为,当实际贷款利率上升时,意味着贷款(债权融资)的成本上升,企业此时会更多地采用股权融资和较低地采用财务杠杆比率.本文以银行三年期贷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差作为衡量实际贷款利率水平的指标.另外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的调整并不频繁,企业在确定自己的融资成本时通常以目前的利率水平为标准.因此在假定企业的财务政策是在年初决定的条件下,本文选择以上一年末银行基准利率为指标。

③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长率。一国GDP的增长率是反映该国整体宏观经济状况的最具概括性的指标.GDP增长率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情况.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经济处于高涨、繁荣时期,企业的盈利水平较高且有良好的预期.这时企业会更倾向于债权融资,财务杠杆应较大.相反,当经济增长减缓时,企业盈利的实际水平与预期水平都会降低,债权融资的优势减弱,企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方式、财务杠杆相应减小.因此,理论上讲,企业财务杠杆的变化应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成同向关系。

④狭义货币中M1一M0的增长率。按照中国现行的对M1的定义,M1=流通中现金流量(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从M1中扣除掉M0后,剩余的部分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企业的存款.商业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也包括在其中.长期以来,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M1一M0增长速度的快慢都反映了国家货币政策的取向.M1一M0增长较快,则说明国家的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M1一M0增长速度放缓则表示国家正在紧缩银根,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因此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会对企业选择融资方式产生作用,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

(3)样本数据的选择和分析

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象是农业的上市公司,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我们把其所发行股票被“ST”和“PT”以及被摘牌的公司从样本中剔除.二是确定时间跨度.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年度数据,所以即便从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之日算起,到现在也不过10多年时间.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把时间区间的起点定得过早,那么由于当时的上司公司很少,样本过小,这样得出的研究结果会缺乏一般性;但如果时间跨度太小,则时间序列数据的量会过小,因而会看不出长期趋势.因此,我们的样本选择时间跨度为1999年到2007年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交易且未被特殊处理过的16家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使用资产负债率行业平均值来度量。

3.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1)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讨个宏观因素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为能非常直观和有效的回答我们所要验证的问题。所建立的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1)

其中,

AD表示资产负债率,P表示通货膨胀率,R表示利率,M表示M1-M0的实际增长率,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即经济增长率。参数表示各自参数。 表示误差项。

变量的统计性质如下:

(2)模型结果和检验

采用统计软件根据收集的数据对(1)式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

此时可决系数R2=0.884,F=9.533(sig.=0.015),模型解释较好,但是膨胀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显著性最差,去掉这两个指标,再进行模型估计。

这样可决系数R2=0.834,F=23.92(sig.=0.001),模型显著性极强,利率系数显著性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通不过较高置信度的检验,且显著性与经济增长相比相差极大。因此R指标也可以去掉,再对经济增长指标进行模型估计。

这时,R2=0.834,F=40.312(sig.=0)通过模型显著性检验。经济增长的系数极其显著,常数项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置信度在接近95%,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可以得到回归模型

三、分析和结论

从上面估计的模型不难看出,在我国农业上市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中,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增长对其解释性很差,具有较弱的影响能力。但是,经济增长和利率水平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解释性要明显大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其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解释性又远远大于其他三个指标,几乎可以对资本结构做出全部的解释。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业企业在选择资本结构的时候更加关心宏观经济的增长。同时,实际的贷款利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影响也较大。但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能力却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斯,罗德尔伏・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杰富.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 娟 杨凤林: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8).45~52

[3]洪锡熙 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0,(3).31~32

[4]肖作平 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2,(8).39~44

[5]朱武祥:企业融资行为与资本结构研究的新发展及启示.券市场导报,2002,(8)50~53

第9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4月1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人民币6.992元。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人民币正式跨入“6时代”。人民币升值“破7”或跨入“6时代”是否如市场欢呼那样人民币汇率问题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吗?这个新时代对中国经济及社会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它对国际金融市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市场上的答案不少。

比如,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央行从紧货币政策一个方面。因为,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可以降低目前世界上快速上涨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从而弱化这些快速上涨的商品价格向国内市场的传导。同时这也能够减少出口从而降低中国贸易顺差规模;也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使国内企业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与生产方式;也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国际热钱流入,以便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与繁荣等。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好处,还可以罗列许多,但是,这些理由可能更多的是经济理论上的推导,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会相差很远,而且就目前这种人民币升值方式而言,如果持续下去,那么它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严重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

首先,人民币升值“破7”,尽管市场大加评论,但市场心理上意义大于实质上的意义。因为,如果人民币汇率是由市场来决定,那么其价格波动是自然的事情,汇率的波动可以“破7”,也可以重新回到“7”以上,因此,人民币“破7”并不必然进入“6时代”。如果人民币汇率不是完全市场来决定,那么人民币“破7”并不表示政府默认这种人民币升值方式会持续,因为,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测试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人民币升值“破7”之后,对中国经济增长不利,甚至于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那么人民币汇率又会回到原有的水平。

其次,关于人民币升值可以对国内快速上涨的物价水平起到一定的紧缩作用。这种理解仅是一个理论推导,与中国的实际差距比较大。因为,就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原因来说,最为根本的原因不是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传导,而是前几年房价快速上涨最后导致的结果。可以说,快速上涨的房价不回归理性,中国式的通货膨胀要全面回落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方式来改变。

前几个月政府宏观调整的情况可以看到,政府认为中国是结构性通货膨胀,以为只要出现结构性政策就可以让过高的通货膨胀调整过来。比如用行政的方式来压低食品的价格、压低能源的价格等,但是实际上这样做不仅没有让过高的通货膨胀得以缓和,反之,目前市场价格上涨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希望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来降低物价水平是不可能的。

至于人民币升值可促使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国内热钱不外流,这些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们是一面双刃剑,既可带来好处,也可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因为,我们知道,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汇率作为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从而使得汇率的问题更是复杂。就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人民币币值,它对内是贬值的,对外是升值的。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在于2月份的CPI为8.7%,而且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4.14%,人民币存款负利率为4.767%。同时,今年人民币对外升值,但仅是对美元升值,而对其他货币则是贬值。而在人民币升值的这几年中,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幅度远远大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因此,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并不是人民币升值的本身,而是相对于美元贬值而言是升值的。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所面对的利益关系,可能比我们表面所看到的要复杂,同时,要想通过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来调整国内经济关系并非易事。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或应该解决的有两个大问题。一是这种人民币快速升值的方式会不会导致更多的国际热钱进入中国?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因为,这种人民币小幅升值的方式,一直在强化人民币升值的市场预期。而这种人民币升值市场预期正是目前国际热钱涌入中国最根本的原因。从已有数据来看,尽管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顺差增长压力有所减缓,但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并没有减弱。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182亿美元。3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50亿美元,同比少增97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人民币小幅度快速升值导致了大量国际热钱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