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数学中概念较多,它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的前提,是学好数学定理、公式和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却经常发现学生上课似乎知道了概念,但用于解题时却屡屡出错,其根源是教学中没能足够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认知心理学把数学理解描述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成为个人内部网络的一部分”,强调在心理学上能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而言,理解的更朴素认识通常是:能够辨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能够概括表示为定义,能够举出概念的正反例子,如果还能用所接受到的概念去解决其它问题,那么会理解得更好、更深、更透了。在此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怎样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谈谈自己的体会。
2.问题的解决
(1)在概念的引入中利用实际背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教材的实际、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等),从问题入手(直观具体的、本学科的、跨学科的),通过与本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实际例子,使学生在对直观、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由知觉到感觉,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引入“棱柱的概念”时,我请学生观察桌面上的铅笔(竖着)、橡皮擦、课本,以及长方体与五棱柱、六棱柱模型等,然后提问:“是否注意到了它们在形状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观察时,我规范地画出五棱柱、六棱柱的直观图。观察交流后,让学生总结其共同特征(必要时可发问:是否需要修改):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的交线也互相平行,因此,各个面为平行四边形。再如“导数的概念”的教学,我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思想和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导数的概念。
(2)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真正的数学学习是‘再创造’。”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不少学生对新教材中向量和的概念不能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提出问题:“河中水流自西向东每小时20公里,小船自南岸沿正北方向行驶,每小时40公里,问该小船的实际行驶方向及速度的大小。”进而举出如下例子:“如果一个质点由点A位移到点B,又由点B位移到点C,那么从A点到C的位移就是质点从A到B,再从B到C两次位移的和。”最后写出向量的和的定义。这样处理数学概念,就是先给出问题,给出基本事实,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概念的系统化中理解和巩固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总是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即从过去的经验出发,去认识、理解和区分事物的各种联系和性质。学生过去的经验既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又包括在学校数学课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它是保证学生顺利掌握数学概念的重要条件和学生心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概念的系统化中学习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异面直线的角”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异面直线怎样刻划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主体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生成“异面直线的角”的概念,从而使新的概念与学生的原有概念形成了系统教学设计:
师:平面上两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是什么?
生:是指平面上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师:这个定义有何用处呢?
生:可用来刻画平面内两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师:很好,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所成角度给定则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就可以看出来了,大家还有意见吗?(学生不语)
师:如是两条异面直线那怎样来刻画它们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
生:也可以用角来刻画。
师:异面直线不相交,哪里来的角度?
生:可以转化到平面中去。
师:怎样转化?(让学生讨论交流)
(若干分钟后)
生:直线a,b是异面直线,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引a′∥a,b′∥b,由于a′和b′所成的角的大小与o的选择无关,因此可以把a′和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称为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也可称为夹角)。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来刻画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异面直线怎样刻划位置关系”作为问题情境,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出“异面直线的角”,新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形成了系统,完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概念的理解也显得清新、自然,又充满情趣。
(4)用多种数学语言的转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共同属性即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一般包括概念的名称(符号)、定义、属性、例子四个方面。这些都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语言是来自于自然语言的人工符号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往往是通过相对具体的语言符号来学习数学概念的。例如,学习“圆”这一概念,学生首先必须说“圆”,然后把圆的图形刺激和语言的“圆”形成联结,明了“这样的图形是圆”,最后根据圆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把它与其它概念(如正方形、三角形)区分开来。教学实践表明,凡是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复述概念的定义和准确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重视概念的语言表达,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角度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概念,这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例如,讲解“线面平行”这一概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代数符号语言三种角度来理解,学生很快便正确地理解了这一概念。
(5)揭示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概念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揭示本质才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例如常州市2009年的高一期中考试试题有一道是:已知M={y|y=x2-2x+1,x∈R},N={y|y=x+3,x∈R},求M∩N。(选择题)许多学生做错了,而我任教的两班学生做得还可以,得分率超过了80%。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在集合单元教学时我注意了引导学生看集合要看本质,即要看清是数集还是点集,因此学生对集合这一概念理解得就比较好。
(6)在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后,我们应严格地逐字逐句地描述、审核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必要时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来巩固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概念及时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去,这是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
例如,对于棱柱,①结合教师所画直观图,请学生逐一说出相应的名称;②教师展示模型(底面是等腰梯形的四棱柱,但把较大的侧面置于桌面上)并问:这个几何体是棱柱吗?为什么?(变换视角判定:是)
又如,得到直线的斜率公式后,我推出题组:
①直线过原点和点(-1,-1),其斜率和倾斜角是多少?
②设直线L过点A(2m+3,m),B(m-2,1),当m为何值时,直线L与x轴平行?当m为何值时,直线L与y轴平行?③设点M(-4,3)、N(2,15),若直线L的倾斜角为直线MN的一半,则L的斜率是多少?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既加深了对数学概念(倾斜角、斜率)的认识,又提高了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数学基础课中应用性最强的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方法.它的思考方法与学生过去接触过的学科不同,因此学习它时需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目前,延边大学药学院采用的数理统计教材《医药数理统计方法》[1]是卫生部规划教材(1999年第3版),其内容较为陈旧,方法简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及在统计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原有教材内容处于过时状态.延边大学药学院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时间仅为30学时,教师若按教材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课,学生较难学到实用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为此,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数理与计算机教研室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
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学习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应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适合21世纪所需要人才的教学体系.医药院校的数学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应改变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为目的的方式,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讲解数理统计学概念、思考方法、形成及应用背景等,引导学生思考数理统计学的思维特征,理解数理统计学思想,引导学生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好和用好医药数理统计学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学习数理统计学的时候改变思维模式,使学生从医药学的形象思维模式向数理统计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模式转变,并结合教材中例题的讲解、学生自身实例资料的分析及作业的批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统计符号及公式等.
2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突出实用性,适当地减少或减弱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以直观、趣味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概率论作为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在假设检验部分注意阐述数理统计方法的思想、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重点讲解假设检验应该如何选取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参数估计部分着重地讲解参数估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合理性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区间估计中置信区间的理解及单侧置信限在应用中的意义等;在方差分析部分讲清楚引进方差分析的意义、假设检验的方法对多个总体进行多次t检验时的缺点、方差分析应用的条件及合理解释检验结果等;在回归分析部分注意阐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回归方程的理论意义及对回归方程结果在应用中的解释等.目前SPSS软件是国际医学论文中应用最广泛的统计软件[2],国内的大部分医学期刊也要求论文数据统计分析要应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检验结果要用P值来表示,更要求学生了解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做到正确使用统计软件.
3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大量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讲授完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结果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统计计算上,很难有时间去深入分析统计结果.互动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在加强课堂讨论的同时,由教员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可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医药学科学研究和医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3].为了避免学生滥用及错用统计方法,教师要重点讲清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特点.在考试方法上亦采用开卷考试,使学生不再花大量时间去推敲和死记那些复杂的公式,不再难于分清和理解符号及公式.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发现上述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理统计学的内容在医药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定远.医药数理统计方法[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理统计 学习兴趣 药学
医药数理统计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方法。概率统计是近代数学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相对于其它的数学课程来说,它更贴近现实生活,它的实际应用性也更强,但它的思考方法与学生过去接触过的学科不同,在开设《医药数理统计》之前,学生所接触的课程都是研究确定性现象的,现在要将他们引入到偶然世界中,建立观察、思考和处理随机现象的思想方法,认识其统计规律,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由于目前的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造成了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且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个别学生甚至有了“学了有什么用”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医药数理统计》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上课时,我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小概率时我们用购买彩票的例子和发生意外交通事故的例子说明小概率事件是不可能在一次实验中发生的;从每个人的身高、体重、生理、生化等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让学生理解标准差和离散趋势的概念。同时我们在课堂上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在讲实例分析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发表意见。例如,在讲t检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和t检验效果一致,或者提出一些与理论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统计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使许多复杂的运算成为可能。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实习课借助统计软件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SPSS统计软件的菜单式界面,易于操作,适合于医学科研人员运用。在实习课上我们采用软件,演示各种统计方法。计算的简化、结果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目前SPSS软件是国际医学论文中应用最广泛的统计软件,国内的大部分医学期刊也要求论文数据统计分析要应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检验结果要用P值来表示,更要求学生了解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做到正确使用统计软件,但要注意软件仅仅是个工具,不能只重视软件的应用,而忽视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二、加强教学中的直观化
作为一种“不确定性数学”,数理统计与传统的数学即“确定性数学”有较大区别。与记住概念、定理、公式相比较,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思想、基本方法显得更加重要。尤其在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医药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更是这样。针对教学中学时少,内容多,加之部分学生基础较弱这些特点,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统计思想、方法。经过教学实践的积累,笔者认识到加强教学中的直观化能够将复杂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给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中的直观化,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
1.问题引入法。统计的每个概念都以某种实际问题为背景,讲授概念时就以此实际问题引入,而不是直接进入其定义文字,通过这种问题引入法,可以使学生看得见、想得到,讲完问题也就明白了概念,这样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同时也理解了相应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图示法。图形是对抽象概念的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恰当的使用图形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图示法在每章节都有应用。仅举一例,如假设检验的4个步骤,在讲授过程中始终结合图形进行讲解,可以直观地理解“小概率原理”、“拒绝域”、“临界值”这些基本概念,很快掌握假设检验的思想、方法。
3.对比法。很多统计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如总体与个体、总体均值与样本均值、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拒绝域与接受域等等,教学中用对比法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可以发现和揭示统计概念、思想的内在本质,对理解统计概念、思想方法直观易懂。
4.案例法。完整地讲完一个医药统计案例,时间安排在讲完区间估计或假设检验后,案例可以是文献资料,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已完成的科研课题。为学生展示从收集数据到分析推断的各个步骤,使学生亲身体验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建立统计直观。
三、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突出实用性,适当地减少或减弱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以直观、趣味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概率论作为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在假设检验部分注意阐述数理统计方法的思想、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重点讲解假设检验应该如何选取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参数估计部分着重讲解参数估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合理性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区间估计中置信区间的理解及单侧置信限在应用中的意义等;在方差分析部分讲清楚引进方差分析的意义、假设检验的方法对多个总体进行多次t检验时的缺点、方差分析应用的条件及合理解释检验结果等;在回归分析部分注意阐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回归方程的理论意义及对回归方程结果在应用中的解释等。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与分析,完成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的优点就在于以学生实习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质量综合评价学生该门课程成绩,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学生亲自走上社会,搜集资料,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就业的适应能力;克服了非统计专业没有统计实践环节的缺憾,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能督促教师自身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定远.医药数理统计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2]王锐,陈长生,徐勇勇等.统计软件SPSS教学的经验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425.
[3]陈长生,徐勇勇,尚磊.浅谈医学院校学生统计学教学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1):21.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药品流通、医保制度及监管体系的改革,药品流通迅速发展,为人民群众用药提供了快捷的途径,但在方便群众的同时,对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药品使用终端的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由于受利益驱动和体制缺陷的影响,各类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通存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急剧上升。因此,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增强合理用药意识是当前药品使用环节亟待重视的问题,而这项工作的开展,决定性因素是药学技术人员的配备及其业务能力的提高。本文就药学技术人员的管理及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
1药学技术人员的概念及分类
药学技术人员是指受过药学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操作和科研能力,从事药品及其相关技术工作的个人。其分类较为复杂,有执业药师、从业药师、驻店药师、临床药师、药师(含一系列的职称)、药物工程师等等。
执业药师是指经政府部门确认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准入资格后,注册登记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在执业范围内,负责对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处方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指导用药。从业药师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当前执业药师数量不足的情况而采取的过渡性政策,允许其在一定的时期内替代执业药师的职能。临床药师是指医疗机构内深入临床、开展药学查房和进行治疗监测,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参与病人治疗方案过程,为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而进行合理服务的药学技术人员。驻店药师是具备执业药师、从业药师资格或具备药师以上药学技术职称,在药品零售企业从事用药指导和处方审核的人员。药师是受过药学专业教育或在医疗预防机构药事机构和制药企业中长期从事药物调剂、制备、核定和生产等工作并经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药学人员。
在每一类别中,尚有中药和西药之分,本文所指的药学技术人员仅指从事药学服务的人员。
2药学技术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药学技术人员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人员的认定工作,是人才市场准入的基础,是政府管理部门对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考核确认的过程。由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在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方法上存在差异,导致各类药师的基础素质不一致,影响其职能的发挥。认定工作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2.1.1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认定
对执业药师和从业药师的认定工作主要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改进,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标准多变,影响了药师的质量。
自执行资格考试以来,报名的资格经历了“严、松、严”的过程,几乎每年的报名总会有一系列的特殊政策,认定工作、免考条件、报名资格等等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每年都有一些新的政策。例如在1999年下调报考人员工作年限,考试周期改为2年,2002年度又为满足数量,出台了符合条件的药学技术人员实行一次性单科考试的政策。调整了从事工作年限,本科毕业后4年改为3年,大专毕业后6年改为5年,中专毕业后10年改为7年等。
(2)考核标准的偏差。
在所有的考试科目中,存在重法规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法规和管理的内容在整个系统中比例过大,导致很多不懂得生理、解剖常识,缺乏医学知识的化学专业、工程专业人员也能经过努力通过考试取得资格,从而具备从事药学服务、处方审核的资格。
(3)报名资格审查不严。
由于药监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中,报名资格除了药学专业外还有“相关”专业,而对“相关”的概念缺乏统一标准,使很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取得报名资格,更有甚者,由于审查部门把关不严(一般由相关的药学教育机构审核),加上我国文凭管理制度的缺陷,有一些持假文凭的人员也取得了报名资格。
(4)考试通过率的人为调整。
执业药师制度实施后,面临其数量不能适应区域和岗位的需求的矛盾,药监部门为增加药师的供应量,制定了规划,明确了到2005年执业药师的数量要达到15万,于是人为地调整考试通过率,增加通过的药学技术人员数量,但总体的质量却受到了影响。
2.1.2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定
卫生行政部门对药师的认定是经历了由评到考的转变过程。2001年以前的评定是根据个人的经历、所在单位的名额、个人的工作表现,由各级卫生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定。这种评定模式,不能完全反映个人的药学理论、药学知识和技能,有相当的人为和社会因素,后来过渡到考评结合,即先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后再进行评定。当前实行的以考代评,评聘分离,由人事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其内容和执业药师相接近,但不是全国统考,考试合格即取得资格,而是否聘用则由医疗单位自行决定。
2.2药学技术人员的流动无序
药学技术人员作为一种资源,其流动和共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推进,到2005年12月31日前,我国在药品零售行业基本实现处方药凭医师处方购买,处方的审核需大量的药师。药品零售网点的发展,新开办药店的增多及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的推进,也需要大量的药师,于是就出现了挂名等不规范现象,影响了药学服务的开展。同时,由于人才的竞争、个人的趋利、岗位的竞争等原因,个别药师频繁流动导致药品经营企业忙于招聘,人为造成药学技术人员的缺位。在跨地区流动中各种各样的药师证书,其真实性也很难查实。
在医疗机构中,药学资源较为丰富,加上人事体制较为稳定,药师的流动与计划经济模式时期比较,变化不大。但医疗机构中富余的药学技术人员,由于体制的差异,流向经营企业存在障碍,政府部门又规定不得兼职,一方面使医院大量懂专业、精服务的药师缺乏发挥其知识的机会,造成药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在药店购买药品无法得到充分的用药指导,流动的机制缺乏灵活性。
2.3药学技术人员的执业行为不规范
在药师执业过程中,对其行为道德、执业能力、执业效率缺乏有效的评价管理,很多药师取得资格注册后不愿在柜台或在医院的窗口服务,从事指导用药工作,而去从事一些与药师职责不相关的工作。某些执业药师作为企业的投资者而不是作为管理者,其作为《药品管理法》所要求的新开药店的药学技术人员进行登记注册,而不到药店上班,其执业活动没有真正开展,存在“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顾客根本不能享受其提供的药学服务。
在医疗机构中,药学技术人员的业务工作评估也缺乏标准,主要以行政性考核为主,无法体现专业特色。
3对策
3.1加快药师立法,建立统一的评定及管理体系
各类药师的评定和日常管理,由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按各自的制度、方法进行,两者之间相互独立。药师从其功能来看主要是向病人提供药品服务的相关内容,从事合理用药的指导和药品质量管理,其中向病人提供适宜的用药时间、方法是药师最基本的职能,无论是执业药师还是临床药师,都是直接面向病人服务,因此,国家应建立统一的评定及管理体系,同时建议将和病人接触的药师与其他在药品批发企业、医院制剂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学技术和质量管理的药学技术人员相区别,加快药师的立法工作,形成统一、高效、务实的药师管理体系。3.2应完善药师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业务素质
我国高等院校的药学教育,课程主要以化学为主,培训方向也是实验室药学,研究成果的稳定性、处方筛选、制剂工艺、药品检验方法、药品的体内外质量评价等,很少有与临床用药直接相关的内容。药师的继续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两个系统都采取学分制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但从其内容来说,应偏重于临床指导用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不能满足药学服务需求的问题,以弥补由于准入渠道不同而导致的技术和知识的差异,因此,完善药学继续教育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的必要措施。
3.3规范药师的合理流动,弥补药学技术人员的短缺
药学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应该享受的服务,无论是在药店买药还是在医院配药,人民群众在购买药品的同时,也购买了药学服务。但由于大多数药店仅有一名药师,按一周5个工作日、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一周上班40个小时,而一般药店一周的营业时间是80个小时左右,况且,大多数药师还承担一定的行政质量管理工作,故近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没有药学技术人员的情况下营业的。而在医疗机构中有大量高职称、高素质的药学技术人员,其药学服务能力远大于一般的药师,故应制订相关政策,鼓励这些人员流动,到有需求的企业去执业,让大众享受到药学指导。同时要完备审核和备案制度,明确兼职仅限于药学服务和处方审核等技术工作,不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不承担药品质量管理工作,明确在指导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及发生药疗事故应承担的责任。增强职业道德,在履行职责时,以消费者为中心,用药学知识和技能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对执业药师的注册,应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注册的最大单位数量,若超过允许注册的最大单位数,则不再予以注册,以防止频繁地变动。对于挂名的药学技术人员应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
3.4加强对执业行为的监管,建立药学技术人员诚信体系
《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对执业药师的职责作了规定,对其执业情况在第29条也有明确阐述。但从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对违法违规的执业药师在信息的反馈上、行为的处置上没有开展,对其他类型的药学技术人员执业行为管理更是无规可行,故应建立执业药师的诚信体系,要建立诚信档案,对违背规定挂名,没有履行职责的药师应在其诚信档案中有所记录,便于监管部门在行政许可及日常监管中掌握信息,以加强监管。
关键词:教学秘书;地方民族高校;学分制
在深化目前我国地方民族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地方民族高等院校陆续开始实施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并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的发展对于教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保证教学质量成为学分制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基层执行者,教学秘书也将面临诸多的新问题,根据新的管理工作要求,及时提高自身总体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成为教学秘书的当务之急。
一、及时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选课制与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并决定学习进度。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相对于学年制较为统一的教学管理机制而言,学分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更有利于培养通专并重的人才,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规律和我国市场经济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于十九世纪的哈佛大学,于1918年进入我国北京大学,并于近二十年在我国普通高校中重新得到试行,但由于历史及学校建设等其它方面原因,我国大部分地方高等学校引进学分制的时间都相对较晚。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教学管理方方面面的变更,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后,相同专业班级的学生学习课程不再整齐划一,学生的教学计划出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成绩管理和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等工作较学年制更加复杂;选修课增多致使教室资源与教师时间、学生时间协调困难,排课与选课数据处理难度加大。各地方高校为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同时引进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的组织管理和绩效考核又成为教学秘书工作中的新内容。教学秘书的工作量加大,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原来靠“传、帮、带”学来的经验式管理方法亟待与时俱进,教学秘书应积极学习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实施下教学管理的新特征,调整工作重点,及时更新工作方法。例如在成绩管理过程中,教学秘书应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将学生成绩按照必修课、选修课分开管理,争取将比较容易处理的必修课成绩做到统一管理,对有问题的选修课成绩可以个个突破。再如,教务办对本科生导师的管理工作可以借鉴学工办对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这样教学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工作失误。
二、注重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分制实行的初期,学校管理制度尚待完善,新教学计划尚待修订,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有时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且处理难度大,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教学事故,影响教学秩序。所以,教学秘书只有提高教学管理能力才能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付自如。
首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教学秘书应该及时学习新的教学管理文件并更新常规工作计划,把握工作进度,有条不紊的完成各项工作,防止出现由于不熟悉新文件造成的被动接受任务的工作状态。教学秘书应主动预见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开展工作之前多向领导请示,工作完成之后多向领导报告,尤其对于新参加工作的教学秘书而言,这样不仅可以让领导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还可以避免出现差错。另外,教学秘书要勤记录,以防因工作头绪繁杂而遗漏一些临时出现的工作任务。
其次,学会统筹和协调管理。作为一线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受教务处与学院主管教学院长的双重领导,日常工作除了排课调课、组织考试、整理档案、计算教师工作量、安排教学检查和毕业生选题答辩等工作外,还负责学校与学院、学院与学院、学院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等多方面的沟通协调,而且随着学分制的实施教学秘书每时每刻都可能面临各种应激事件,工作内容繁琐,工作对象复杂。因此,教学秘书必须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全局意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工作。
再次,善于总结经验。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学秘书应注意总结在管理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甚至可将这些工作经验形成常规的教学管理方法。
三、力争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秘书岗位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信息枢纽。教务处、学院管理文件的上传下达,教学情况及其它相关信息的反馈、档案管理等教学信息处理工作都是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学分制的试行和在校生数量增加等原因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数据处理量,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导致同一专业不同年级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执行旧教学计划的班级存在重修课程对接及相关成绩管理等问题,执行新教学计划的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学资源配置需根据学生的选课结果进行调整。
面对这些新挑战,教学秘书须熟练应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及各种办公软件。现代办公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有效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与可靠性。教学秘书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掌握学生的选课、重修、成绩和其它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做到管理有的放矢,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另外,教学秘书可通过与本学院教师、学生在网上建立的即时联系平台及时了解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网络平台在给教学秘书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将所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凝聚成一个管理团队,团队内部实现了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教学秘书通过网络跟教务处及其它学院教学秘书之间进行广泛交流,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发新理念,解决新问题。
四、努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长期以来教学秘书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处于附属地位,教学秘书的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平时疲于应对各种繁琐的事情,工作中难免出现疏漏,一旦出现事故则教学秘书自信心容易受到挫折,而学校又缺乏针对教学秘书工作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晋升职称与职务空间十分有限,这就导致教学秘书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首先教学秘书应时刻注意增强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学会控制情绪,多进行自我激励,并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如果过于“情绪化”,就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受挫以后易焦虑,倾向于将工作中的失败归于外因,这种心理状态肯定使得他们不能正确汲取工作和生活中经验教训,严重影响个人的成长。教学秘书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准确地认识工作中的得失与利弊,拥有乐观积极的世界观,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的展开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在工作之余教学秘书应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学管理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管理能力。
总之,在地方民族高校发展的进程中教学秘书的任务重、责任大,教学秘书应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地方民族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慧青.学分制与选课制[J].教学研究,2005,28(1):21-23.
[2] 姜华.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7-68.
[3] 阿伦娜.地方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3):8-12.
[4] 韩滨,张英杰,王平.地方高等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8,12.
[5] 邬大光,薛成龙.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3):138-156,192.
[6] 赵琳琳.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25(5):84-87.
[7] 朱琳,张福胜.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8):63-65.
[8] 朱华桂.组织管理中的团队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3(2):46-49.
[9] 王黎黎.高校“80后”教学管理群体职业素养论析――以院系教学秘书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2):22-25.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经验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即政治社会关系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经济运行与发展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经济活动不仅在国内具有政治意义,经济活动一旦跨越国界也就有了国际政治甚至是全球政治的意义。跨国的经济活动要受到其他主权国家的政治结构以及由这种政治结构产生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因为它影响到其他主权国家内社会力量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国际经济的运行和利益分配还影响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和权力关系,这种实力对比对主权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位势产生重大影响,因为经济联系产生的权力关系限制了国家的自由性;反过来,国家间的权力关系也影响着世界经济运行体制和国际经济成果在国家间的分配(甚至包括国家内部的分配关系)。对这种国际间的政治经济现象的系统研究构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IPE)研究的主要内容。如果更进一步的分析,世界经济对各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国家关系层面,它对各民族内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民族国家原有的经济政治结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会产生强烈的抵触、融化作用,或排斥其影响,或对其进行“扬长避短”。这实质是一种世界政治经济现象。因此,近来人们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又称为“全球政治经济学”(GlobalPoliticalEconomy,GPE)①。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上世纪60年代末起,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严重危机,国际货币危机频繁发生,世界经济出现停滞,保护主义再次在西方发达国家抬头;许多学者开始担忧,世界是否会再次出现类似20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由于世界经济秩序混乱,各国为争夺市场,解决国内经济危机而出现的国际政治冲突。国际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再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一些西方学者希望通过研究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国际经济的新变化,研究世界经济史中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冲突等诸方面问题,为国际制度建设与国际秩序的变革寻求政治上的答案。这些研究符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原则,而且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上,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这些20世纪后期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划分,它们大体可以分两类:经验实证主义/还原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历史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②
一、经验实证主义方法论下的理论
经验实证主义在哲学中是指应用历史经验来证明假定与理论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在社会科学的任何领域内,假定与理论都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证明,都需要实证性的研究方法。然而,经验实证主义把历史的经验绝对化与教条化,并以此来推导和预测未来,把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还原为一种旧的历史经验与经历。这种方法论下的理论往往带有一定宿命论和历史还原论的色彩。这种研究范式主要存在于西方主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中,但一些具有倾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这种方法。
西方主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体现在这两种理论上:霸权稳定理论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这两种理论首先各自把国际政治的一些假定运用于国际经济所依赖的政治关系的研究,然后运用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商品理论、博弈论来说明国际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国际经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自由制度主义和霸权稳定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制度的设计和维护,国家仍可以维持经济合作以及政治合作;霸权稳定理论强调国际权力结构是决定国际经济合作是否导致政治冲突的关键。但这两种理论共同特点是都带有强烈的经验实证主义。
1 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稳定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首先提出的,后来经过吉尔平、斯蒂芬·克拉斯纳等人的扩充与修改。③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开放和自由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霸权的衰落必然导致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削弱与瓦解。这种理论把国际政治的假定作为国际经济的政治背景的研究基础,认为国际经济处于一种冲突的国际政治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要建立和维持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信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国存在。
霸权稳定论的作者的依据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公共/集体商品”理论。所谓“公共/集体商品”就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消费的商品,而且一个消费时不影响其他潜在的消费者消费。但由于人人都可以消费这种商品而无需付费,这种商品往往供应不足,除非经济利益促使某个经济主体愿意为这种商品承担较大份额的费用,或者某个机构(如政府部门)迫使消费者为这种商品付费。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这个机构就是霸权国家。
霸权稳定论认为,开放自由的国际经济体制(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制)就是一种公共商品。用克拉斯纳的话来说,它是在“特定的问题领域内,经济行为体的期望所共同关注的那些原则、规章条例和决策程序”④。霸权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力建立这种国际经济体制,以确定各国的行为规范,防止欺诈和损人利己,分摊成本,抑制经济民族主义,从而达到限制冲突,维持秩序的目的。霸权国建立维持这种体制的力量在于具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但是,霸权稳定论者相信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扩散财富的功能,或者说是经济发展的后来者利用后发优势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的功能,加之利用“公共商品”免费搭车的特点获得更快发展,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国际权力分配的格局。霸权国的实力衰落使得霸权国不再愿意维护这种“公共商品”,出于国际政治的现实考虑(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假定)而采用经济民族主义的保护政策以保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因此,国际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受到削弱,直至最终瓦解。国际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的瓦解又导致各国间争夺财富的政治冲突,甚至战争。
霸权稳定论者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就是这种必然的霸权稳定与衰落的循环往复,不论技术水平的发展如何、核武器是否存在以及相互依存关系的强弱都不会改变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这种特点。因此,这种理论具有一种宿命论的成分。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对19世纪以来英国霸权兴衰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且结合美国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历加以实证。不论是政治现实主义的各种假定,还是“公共商品”中的各种假定都充斥着经验实证主义的色彩。
2 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罗伯特·基欧汉是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首创者也是这一理论最有影响的学者。在1984年出版的《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首次较系统地阐述了自由制度主义的思想。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制是一个处于国际权力关系与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中间变量或干预变量,它可以由霸权国建立,但是一旦建立它便可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功能,即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有效运作,减少动荡,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防止市场失灵和欺诈,因为国际体制中的规范、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行为施加影响,另外,国际体制的存在可以使国家从中预见到自己的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和其他国家行为的可能性。基欧汉强调,即使国家是一个自私的自我利益的追求者,在一个无政府的世界中,即使没有霸权的存在,由于国际体制的存在,它们也能进行合作。因为相比较一个没有国际体制的秩序而言,尽管国际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却仍能相对促进国家利益。⑤
基欧汉在他的理论中没有排斥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假定,如无政府的国际结构、国家是国际主要行为体、理性行为体。但是,基欧汉同时对其中的国家利益与理性的假定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强调国家利益应是具体的,如财富的绝对增加,淡化了国家生存欲望的重要性,而更加强调相互依存对国家利益实现的作用;认为理性不应该是现实主义对利益的绝对追求,而是一种既定条件下的相对满足。他认为,如果一个国际体制下具有促进各国福利的功能(增加绝对收益),国家可以通过理性的比较选择合作。因为没有体制的世界经济可能充斥着更大的不确定、动荡和欺诈,建立新的体制可能成本过大等等不利因素。
基欧汉的这种理论后来又得到其他一些学者的支持与补充,如阿瑟·斯坦、查尔斯·利普森、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海伦·米尔纳、当肯·斯奈德等人。⑥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基本也是与现实主义的霸权理论的方法一致的,坚持了现实主义的主要假定基础上,强调的是固定不变的人性、不变的思维理性,所选取的历史资料也是历史时期的某个片段,如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领域或阶段,如货币领域和能源领域;并且把这种经验绝对化,作为预测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准绳,认为国际体制在人们的这种工具理性的学习与选择下仍然会继续延续与发展下去。因此,它同霸权稳定理论一样,在方法论仍是一种经验实证主义的。但在历史观上它却有某种进化主义色彩。但这种进化主义依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基础,认为理性的人通过利弊比较(或者说工具性学习)可以创造和维持一种促进合作的国际体制,只要这种体制可以促进各国的福利(或安全),对所有人/国家都有利。这种进化主义带有一种功能主义的色彩,以结果来解释原因,仍然带有强烈的“后此谬误”(theposthocfallacy)的特征。⑦但这种进化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还原论,因为它的进化动因仍可以归结为一种不变的固定人性上。
3 世界体系论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论最系统、最有影响的阐述者。他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未来的灭亡》是其世界体系理论经典的代表作品。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认为,作为一种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16、17世纪自西北欧出现以来,逐步扩展到全球范围,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发展模式,尽管出现过霸权国家兴衰(如荷兰、英国、美国)和经济中心地理变化(从原来只限西北欧转向了包括北美、日本在内的北半球),但其内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即这种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生产分工体系(中心与外围)、均势的国家体系和意识形态是维持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就是一种整体上(世界性的)有效的分工方式。核心生产者提供工业品,它的优势在生产中以比较优势体现出来的低成本,外围生产者提供原材料,它的优势是强迫劳动的低成本。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中,多边的国际政治均势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并构成支持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关系的基本政治结构。在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国家和准边缘国家以及准外围国家都在从世界经济中谋求积累。这就形成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竞争。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获取经济剩余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在世界竞争市场有效竞争的能力。通过这种市场交换与政治强制,核心国家比边缘国家从世界经济中获取了更大的经济积累,并决定了各类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即中心与依附的关系。另外,多边的均势体系使得无一核心国家能以一个世界帝国形式独占世界经济的剩余利润。因为中心国家之间(也包括各类国家之间)存在着为积累的争夺,它们力图通过各种政治经济的战略使自己成为利润最大化的地区,促进资本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流动,这既为技术的全球扩散提供了新的机会,也防止了某一国家在政治上控制世界经济,并从中获取垄断性的积累。这样,中心国家间的均势努力阻止了单一国家利用压倒优势的政治权威(世界帝国)来改变世界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和交换方式,这又维持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沃勒斯坦看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还产生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为不公正的资本主义辩护,而且塑造了这一体系内所有人的思维,维护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此,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由于经济分工、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功能不断得到了维护与发展。⑧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尽管运用了历史唯物论来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但他的方法论中仍然存在着经验实证主义的成分。因为他把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绝对化了,并且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否定资本主义内在变化的可能性。这使人在其理论中看到这样一种逻辑:16、17世纪建立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尽管其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但一直在自我维护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体系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无法撼动这一体系,反而客观上起加强这一体系的作用;资本主义体系最终的灭亡只有等到它发展到最成熟时,其内在矛盾积累到最大时,由于突然的危机被一种“历史的社会主义”取代。沃勒斯坦也谈历史的发展,但他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认识却是一种经验主义永恒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16、17世纪以后的变化、发展都是一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初形态的还原,因而过分地关注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因素。另外,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分析具有宿命的色彩,缺乏对人在创造世界中的主体性的分析。
二、历史主义方法论下的理论
历史主义方法论强调对事物、事件、现象的研究应根据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从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辩证地考查,历史的变化与发展不是一种还原式的历史循环,而是一种发展的进化论。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反对用抽象死板的公式或者固定不变的因素(如不变的人性和固定的社会结构)来研究社会事物与现象,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性和继承性。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社会时更多的是注重历时性的(di achronic)因素,而不是像经验实证主义那样专注于共时性(synchronic)的因素。这种方法论在本体论上强调人是社会本体的塑造者,人对社会本体的塑造是历史的具体的。这种理论一般对历史的发展怀有某种不可知论的成分。认为,历史是人的实践的具体产物,历史发展有趋势性,但历史发展的具体结果需要由后人的具体实践来创造,前人无法事先预见。在西方国际经济学中,罗伯特·考克斯(RobertW Cox)的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历史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他的《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是这一方法论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与考克斯同一流派的还有斯蒂芬·基尔(StephenGill)和戴维·劳(DavidLaw),基尔与劳所写的《全球政治经济学》(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1988)也是这一方法论的著作。另外,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SusanStrange)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这种方法论特征。
1 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建立在这样的论述上:不同的国际生产组织形式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不仅塑造了不同的国家形态、国家利益,也塑造了不同的世界秩序;但同时,也产生着经济、政治与社会矛盾,人通过反思这些矛盾,创造着新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
具体地说,考克斯提出影响人的行为三种力量是:物质能力、意识和制度;这三种力量构成的历史结构决定着生产、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在某种历史结构下,“生产组织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它们反过来影响国家结构的变化;国家结构的整体性变化改变了世界秩序的矛盾;”特定的霸权世界秩序又可以影响国家的形态,国家形态的变化影响国内的生产组织的变化。⑨考克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法,认为生产组织形式是社会力量(阶级)产生的基础,也是其他一些人类活动的基础;生产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家的社会基础;国家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有机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形成的特定“历史集团”的产物;但国家的形态还受制于世界秩序。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后,国家的生产是与世界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处于世界性的等级式社会生产关系之中,国家的形态也受世界秩序的影响。这样,国家的形态处于国内外社会生产关系的双重历史的、具体的建构之下。这样,国家的利益和对外行为就被历史具体地塑造了。这种塑造的基础仍是特定的生产组织方式。世界秩序根据考克斯的界定是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体系。霸权的世界秩序是霸权国(如历史上的英国与美国)把本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推广到世界,得到世界的认同的产物,也是其他国家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国家这个中介)效法与服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状态。非霸权世界秩序是各大国为使自己的生产组织形式成为世界主要形式进行竞争的秩序(两战期间的世界秩序)。因此,世界秩序从根本上说,也是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物,是生产组织形式产生的权力的产物。⑩
这种世界政治经济的分析是实践本体论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研究中的具体体现。生产、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都是人实践的产物,不存在外在的给定性。物质力量、意识与制度是决定生产、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的历史框架,这三种因素都是在人实践过程中变化的。变化的动力来自于生产过程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生产、国家和世界秩序的变化。在考克斯看来,霸权秩序只是这种社会永恒发展下的暂时的社会平衡,它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能被固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平衡会逐步打破。各阶级会从矛盾与冲突中进行反思,创造出新制度(社会运行规则)。这又会导致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的新变化。这种反思不是工具理性的思维,而是一种建立在批判基础上的创造性心智活动。有机知识分子的主观创造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前提。通过有机知识分子的主观创造(思想)来教育大众形成一种普遍主观共识是建构新的历史结构的基础。这里,考克斯继承了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强调社会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矛盾下的产物,物质关系的变化并不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变化,只有对人的主观进行教化,改变人的主观,形成一种集体的共同意识,才可能促进社会的变革。但这种变革不是宿命性,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这样,考克斯没有用一种抽象不变的人性和结构来解释世界政治经济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关注世界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动因,关注历史在过去是如何变化,并通过分析历史是如何变化的来观察未来的变化。并且他对这种变化的分析不带宿命论和目的论的成份,而是强调历史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强调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方向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2 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英国学者斯特兰奇建立了一种结构性权力框架的模式对市场与国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她指出:结构性权力决定着世界经济(生产、交换与分配)如何运行,而且在这种结构性权力下的世界经济内在地体现着某种政治———“财富、秩序、自由和正义”四种价值的分配和“风险与收益”的分配,从而在世界经济运行中“谁得到什么、如何得到”之类的政治问题有了结果。即权力结构决定着世界经济,经济体制中体现出政治。
斯特兰奇认为,决定经济体制的是权力,权力决定了各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体制中四大价值观的不同分配比例;权力决定市场运行和环境。但她强调,决定经济体制的价值分配与成本、收益、机会和风险的分配的权力是一种结构性权力。这种结构性权力构成和决定全球各种政治经济结构的权力,是决定办事方法的权力,建构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人民、国家与企业关系框架的权力。结构性权力是通过对安全控制,对生产的控制,对信念的控制和对知识、信仰与思想的控制而获得。斯特兰奇把这四个文献产生出来的权力综合成决定国际经济的结构性权力。 从对结构性权力构成的四个基础的分析看,斯特兰奇强调这四种结构是相互依赖的,彼此互为基础(彼此并列,没有一个处于优先的地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构成了结构性权力。
斯特兰奇的这种结构性权力分析框架充满着实践本体论的色彩。在斯特兰奇的理论中,正是掌握结构性权力的主体(人、阶级、或国家),把自己的利益诉求转化为一种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种经济体制,从而决定市场的成本、风险的分配,决定市场运作过程中各种价值的分配。因为结构性权力的主体可以通过强制的力量来维持稳定,可以通过控制生产的权力来决定生产的组织与分配,可以通过控制着信贷的创造与发放来抵制或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思想与知识控制和传播加强强制力量,决定如何生产、生产什么,加强金融权力,诱导人们去认同现存的制度安排。因此,她眼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安排是人实践的产物。
建立在实践本体论基础下的斯特兰奇理论有历史主义色彩。因为结构性权力主体历史、具体地塑造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或者说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是由社会历史地、具体地建构,而不是可以还原的。但由于斯特兰奇没有深入探究四种结构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尽管她也强调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关注国际体系的变化,这导致她的理论没有对国际体系变化的动因进行深入的解释。虽然在后来斯特兰奇把国家、市场和技术视为结构性权力变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变化的三个决定因素, 但同样也没有深入分析国家形态、市场和技术是怎样变化与发展的,以及什么是动因促使它们的变化与发展,而只是说明了这三个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与决定安全结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变化。这一点使得斯特兰奇理论中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带有瑕疵。有人甚至把斯特兰奇的理论说成是“似乎假设了一种社会永恒运动,但没有找到向前推动的驱动力”的理论。 这一点上斯特兰奇的理论不如考克斯的理论具有彻底的历史主义性和实践本体的特点。
三、结 语
以上以方法论标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进行了概述,但这里必须强调,经验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在上述西方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著作中并不是完全排他的,有些学者如吉尔平和斯特兰奇强调他/她的理论是用一种折中的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或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说明,他们都认识到用某一种方法论来研究国际/全球政治经济关系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只能适用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都希望用两种方法论彼此互补与折中,来更深入地研究国际/全球政治经济关系。斯特兰奇就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规范性、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与思考性、分析性的研究方法之间,无所谓正确与谬误之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如同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一样,可以兼容这两种方法”。 的确,在吉尔平这样的现实主义霸权稳定理论中也能发现一些历史主义的影子,在考克斯和斯特兰奇的理论中也能找到经验实证的成分,只是他们的理论在整体上更典型地体现出经验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而已。
注 释:
①这可以从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RobertGilpin)把他近来研究国际范围的政治经济学著作(2001年)取名为“全球政治经济学”中体现出来,1987年吉尔平将其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著作命名为“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吉尔平的这两本著作: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Global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Universi tyPress,2001
②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有另一种分类,即以意识形态来分类,分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从这一角度来概述国际政治经济学可参见李滨、姚鸿《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流派、学术渊源与当代代表》,《欧洲》1999年第5期。
③我在叙述霸权稳定论时主要依据的是Gilpin,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Chapter3和GlobalPoliticalE conomy,chapter4中的相关内容。
④这一定义来自克拉斯纳,见StephenKrasner,InternationalRegimes,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3,p 2
⑤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
⑥这些人物的有关著述详见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⑦关于基欧汉的新制度自由主义的这种进化主义及其特征的分析详见AndresHasencleveretal ,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gim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pp 39-41
⑧这里作者所用的沃勒斯坦的著作是:现代世界体系(一至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ImmanuelWallerstein,“TheRiseandFutureDemiseoftheWorldCapitalistSystem”,inImmanuel Wallersteined ,TheCapitalistWorldEconom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
⑨RobertCox,“SocialForces,StatesandWorldOrders”,inRobertKeohaneed ,NeorealismandItsCritics,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6;p 220
⑩以上考克斯理论阐述主要依据下列考克斯的论著:“SocialForces,StatesandWorldOrders”,op cit;andProduction,PowerandWorldOrder,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7
11. SusanStrange:StateandMarket,London:PrinterPublishers,1994(2nded ),pp 23-42
12.StateandMarket,pp 23-32
13. S Strange,“AnEclecticApproach”,inThe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ed byC MurphyandR Tooze,Boulder:Col ,LynneRiennerPublishers,1991,pp 39-40
14.“StructuredStrangely”,Christopher May,“StructuredStrangely:SusanStrange,StructuralPowerand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inTheorizinginInternationalRelations:ContemporaryTheoristsandTheirCritics,ed ,byS ChanandJ Wiener,Lewis ton:N Y ,TheEdwinMellenPress,1999,p 51
关键词 药理学教学 现状分析 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药理学相比于其它医学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是联系疾病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纽带,同时也是现代医学体系发展壮大的主要基石之一。由于该学科理论性强且需要记忆、理解的知识较多,从而给学生学习及学校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为适应当前医疗事业发展形势,为祖国公共卫生医疗事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我们需要对当前药理学教学进行必要改革创新。
1当前药理学教学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药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此本文从以下各方面入手展开具体分析:
1.1药理学教学模式落后
当前药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类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
1.2教材内容比较匮乏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新药的不断涌现,药理学的应用范围在快速扩大。然而传统的药理学专用教材并不包括这些新型药物以及应用范围,因此造成药理学教学与时代脱节,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1.3教学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
考核方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以及教师教学成效的主要方法,对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进度以及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众多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主要考核方法是考试,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自身知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这种考核方法过于重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而忽略了对学生时间能力的考核,从而造成学生“眼高手低”,无法将知识与实际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1.4师资队伍薄弱
当前,从事药理学医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一毕业开始就直接参加工作。虽然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学历水平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是这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无法将实践与教学结合起来,从而造成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不足,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当前药理学教学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药理学教学要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式、情景式以及启发式等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临床中常见病例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等进行仔细讲解。例如:教师针对重点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小组讨论工作进行评价,点出教学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锻炼,综合素质将会明显提高。
新教学模式中,学生在第四年可以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并且学校要配备专门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2加快教材的编写更新,丰富药理学教学内容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药理学教学课程安排,增加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科,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药理学的专业知识。另外,学校还要及时跟踪医学界中有关药理学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发展动态,在无法改变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印发参考资料等方式单独将最新的技术、方法以及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上增加对新知识、技术、方法的讲解,从而使药理学教学跟上时展脚步。
2.3建设药理学教学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药理学教学师资队伍存在的弊端,学校要想建设自身师资队伍,需要做到:
(1)提高教师招聘要求,积极招聘优秀的高学历人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的整体水平。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药理学医学界出现的新技术、方法以及知识,从而确保教师的知识储备不会与时代脱节。
(2)聘请优秀的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师来校讲课。学校可以面向社会聘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师定期来校讲课,组织学生集体听课,帮助学生解决有关实践操作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结语
药理学教学是当前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点也是重要学科之一,它能够在药物治疗学及疾病学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深刻认清各类疾病病理与药物作用原理等。本文在简单概述药理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了学校在进行药理学教学时应该采取的对策,为推动药理学教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26-02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1]。中药药理学是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是一门沟通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药药理学中的中药作用繁多,有效成分复杂,涉及内容较多,学生经常感到该课程信息量大,理解记忆存在困难,学习得吃力。对于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详细地传授教材中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及近现代研究概况是较困难的,对于学生,这种单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满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则非常枯燥,易丧失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好中药药理学,不但能够阐明中药作用的机理,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一些教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研讨式教学是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3~4人/组),根据老师课堂上布置的教材内容,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资料查阅、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一位发言者,课堂上抽签决定每组的汇报内容,这迫使学生在课外必须按老师布置的内容全面准备,减少了投机取巧的概率。其他同学通过听演讲而学习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再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而发言者的表现作为该组成员的评分依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讲授每一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前,结合概述及各个章节重点内容,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该类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中涉及哪些常用的实验方法,每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们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集中讨论,集思广益,逐渐形成对该类药物进行药理学研究的框架思路,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式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相关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期间教师可以对每个课题均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和提示,提纲挈领地介绍主要研究方向,而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对各研究课题的发展趋势、进展、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撰写论文,进而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学生之间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学习,最后教师对学生撰写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总结。目前我们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提出研究型内容学生文献查阅实施研究设计得出研究结论讨论交流成绩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结合文献、实验等去探究中药药理学有关的内容,可大大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动机和意义十分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以往那种“要我学”,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我要学”,实现了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向“研究式”的转换,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终身的行为。学习效果评价的载体,不仅仅是考试,可以是学生讨论问题的质量,或写一份报告,或提交课题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探究式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例如,在教师讲授麻黄的药理作用前,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们提前准备: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阐明麻黄的平喘作用原理。该问题实际上涉及学生们前期《药理学》的相关知识,该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先弄清楚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确定控制哮喘的关键环节,上课时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然后针对这些关键节点,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及学生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不做过多解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展开麻黄平喘的作用机制研究。问题式的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该研究方案及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既对前期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培养了学生们对前期的药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又让学生们尝试了中药药理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模式,初步掌握了中药药理的研究思路,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习兴趣,为今后继续从事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启发学习者分析和研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关机制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如在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给学生讲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曾的通告,鉴于鱼腥草注射液等7类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起较严重的过敏反应,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的事件[2],还有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美国、加拿大的麻黄素减肥药事件等,使学生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毒性以及相关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以此说明中药毒性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启发大家在今后学习中注意中药作用的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及双向性,随后介绍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及如何测定这些毒性。接着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药毒性研究的方法,如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理论实验相联系,教师示范,学生动手
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但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介绍较少,而实验大多是动物实验,在介绍相关章节药物作用机制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验,将实验方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如介绍抗炎作用时,可以同时向学生介绍抗炎药物的研究方法[3],即大鼠足肿胀法、白细胞游走实验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等,并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示范,边讲边操作,对操作的重点反复强调,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结合具体实验内容反复练习,而成绩则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结果分析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评定,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实验技术,为后期的实验研究等打下基础。《中药药理学》中药物的药理作用很多是建立在功效主治基础上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后,通过相关的动物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中医中四气五味等进行思考,根据中药相关功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该药物可能具有的药理作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意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课后能主动探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而能证实相关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建立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和思考
教学不仅是一个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传授并激发、生产学习的过程。总之,自主式、探索式的教学法有力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助于系统、综合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今后,笔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方法,并在探索中完善、总结和创新,使《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映君,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2]赵玉丛,李利红.浅谈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几点体[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61-64.
[关键词]经前舒颗粒;处方组分;药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B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29-02
1、经前舒颗粒药物组成与处方分析
PMS肝气郁证是指肝气疏泄不及而产生的以抑郁为特点的证候,以经前抑郁寡欢,胸闷叹息为主证,中医药治疗多以疏肝解郁,健脾理气为治疗原则。经前舒颗粒由白芍(炒),当归,柴胡,白术(炒),丹皮,香附、甘草、郁金等配伍而成,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为臣,柴胡疏肝解郁为君,白术健脾气以滋化源,丹皮善清血分郁热,郁金疏肝解郁而除烦热,香附微苦微辛,功擅行气疏肝,与郁金、丹皮相配伍,消胀止痛。诸药合用,共达养肝解郁,理气止痛的功效,能有效地消除经前情绪低落、胸闷、胀痛等PMS肝气郁证症状。
2、处方诸药在治疗PMS肝气郁证上的药理学基础
近年来研究表明,经前舒颗粒方中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现分述如下:
2.1白芍白芍的主要药效成分芍药苷具有促进皮层神经元生长,保护脑缺血后损伤的作用,可以改善神经行为学症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芍药苷同时有抗炎、免疫调节、镇静和镇痛、抗胆碱能等作用,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机能依赖性的调节及对海马和隔区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有促进作用。
2.2当归当归味甘平,性温,有较强的镇静、镇痛、抗惊厥、缓解记忆缺失作用,当归有效成分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缺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当归注射液可加速沙地鼠全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区的神经再塑和结构重建。
2.3柴胡主要活性成分是柴胡皂苷,具有抗炎、镇静、抗惊厥、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作用,还可以延长睡眠时间,对治疗精神科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2.4白术性温,味甘、苦,是最常用的补气药,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白术通过补气健脾治疗脾虚证,调节脾虚证患者胃肠激素水平,从而纠正其胃肠功能紊乱,对植物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2.5丹皮主要成分是丹皮酚,化学名称为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丹皮酚具有抑菌、抗炎、抗肿瘤、解热、镇痛、抗脂质过氧化、免疫调节等多重药理作用,姚军等研究发现丹皮酚可以显著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活性,抑制NF-kB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某些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丹皮酚的药效学研究表明,丹皮酚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疗效显著,而且在完全高于抗焦虑剂量范围内对运动系统没有副作用,丹皮酚与麝香草酚结构极其相似性:结构简单,极性较小,具挥发性,理论上较易透过血脑屏障。
2.6香附主要药效成分为萜类挥发油,研究表明,香附挥发油可导致阴道上皮细胞角化,治疗月经不调,抑制子宫收缩,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治疗月经不调,治疗妇女痛经。
3、经前舒颗粒对PMS肝气郁证模型动物的药理作用
经前舒颗粒对于PMS肝气郁证大鼠的抑郁表现有良好的恢复作用,能显著改善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和情绪变化,其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5-HT)和雌激素信号系统而发挥疗效。
3.1经前舒颗粒对PMS肝气郁证模型动物5-HTlA受体的影响研究发现,PMS肝郁模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5-HTI A受体的结合活性均有显著性下降,经前舒颗粒可以显著纠正这一异常变化。王凤等制备了PMS肝气郁证大鼠含药血清,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研究发现经前舒颗粒含药血清能够显著提高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显著提高异常降低的5-HTlA受体蛋白和RNA的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