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计划经济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缺点

第1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关键词]电能计量;计量方式;精确度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209-01

从电力运行以及相关技术角度可以看出,电能计量精确度的提升是一个技巧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才可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1]。本文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概述了电能计量的几种方式,然后研究了PT回路及谐波方面的问题,希望从电子互感器和新型数字电能表方面着手,提升电力网络电能计量工作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节约,高效利用。

一、电能计量方式概述

电能计量方式主要包括了三相三线式计量方式以及三相四线式计量方式[2]。其中,三相三线式计量方式是目前电能计量较多的一种方式,具有经济性高、覆盖面广、施工简单等等优点,在现代电力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三相三线式计量实践工作中发现,由于其存在着电力内部循环的损耗性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电能计量上的准确度[3]。另外,由于三相三线式计量方式的广泛使用,使得损耗累积的电能非常的大,这与发展节约型社会现代化建设严重不符。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电能计量方式,减轻三相三线式计量方式带来的耗损,提高电能计量的精确度;三相四线式计量方式是一种有中性点接地系统计量电能的方式,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电网互感以及电能表产生的计量误差性问题,提高计量的准确性。另外,三相四线式计量方式也可以保障电力网络整体的稳定,促进电力网络回路的整体安全性[4]。

二、PT回路问题

PT回路问题主要是指在二次降压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误差,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增强运行的成本。一般PT回路产生的误差主要还是集中于电路电缆、接触电阻上。结合实践经验发现,PT回路误差降低的方式一是可以采用从PT二次端子单引线的方法降低电流,从而确保电能计量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适度的增加二次导线的截面积,降低二次导线电阻的方法降低误差[5]。最后还可以在PT回路中增加一些补偿性的装置,通过电流、电压的稳定来实现电能计量的精确度。

三、电力网络谐波问题

电力网络谐波一般会严重干扰到电能表的正常运转,进而产生计量上的误差。例如,当电力网电力用户属于非线性负荷也就是谐波源用户时,谐波的输送量会不断的增加,造成电力网非线性谐波的污染,影响电能计量。一般治理电力网谐波的方法主要是依靠新的电能计量器具,减轻谐波给电能计量造成的误差,例如0.5级及以上时分割乘法器电能表[6]。

四、应用新型电能计量装置提高计量精确度

4.1 推广电子式互感器在电路中的应用

电子式互感器的主要包括了传输系统、电流电压传感器、二次转换器、模拟量输出及数字量输出,是一种采用电光变换原理、磁光或者是无线铁芯线圈构成的现代新型互感器。与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相比较,电子式互感器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优点。首先是电子式互感器在高伏电压、电流的环境当中,由于光纤以及光介质是一种非常好的绝缘体,可以满足电子式互感器在高压环境中的绝缘要求。其次,电子式互感器避免了由于传统电流传感器在二次开路中所产生的高压危险。由于没有充油方面的操作,也可以避免漏油及爆炸带来的各种危险。电子式互感器的生磁饱和以及铁磁共振的现象发生的比较弱,在高伏电压、大电流的环境下也可以进行故障诊断方面的工作。

4.2 推广新型数字电能表在电路中的应用

推广新型数字电能表在电路中的应用体现的是一种数字化变电站的专用电能表运行技术。其基本的原理是运用光学以及电子学原理的相关测量方法,实现提升电能计量精确度、稳定性的目标。新型数字电能表的优点主要包括精度稳定,不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电磁场等外来因素的干扰。同时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性能以及电能计量分析功能,可对于通信而丢失的数据进行容错处理,保障电能计量的精准度。最后,新型数字电能表工作电源独立,可以减轻电能表从PT取电而发生的计量误差。这些特性一方面充实了新型数字电能表的应用优势,又大幅度提高了电网电能计量的精确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电能计量工作作为电力工作的主要内容,电能计量是电力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的主要体现,是保障和维护供用电双方利益、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技术性条件。电能计量工作人员需要积极采用新型技术和设备,将提升电能计量的精确度作为日后工作的重点,确保电能计量的质量。本文从电能计量方式概述出发,深入分析了PT回路以及电力网络谐波存在的问题及预防对策,最后从推广电子式互感器在电路中的应用以及推广新型数字电能表在电路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构建了应用新型电能计量装置提高计量精确度方案,希望在保障电力企业和用户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和稳定电力网络电力设备的有效运行,提高电能计量的精确度,促进我国电力整体工作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村夫.有关电能计量集抄技术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2010,10(28):111-113.

[2] 蒋炳文.电能计量集抄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1,13(17):212-214.

[3] 白莉娟,米晓霞.电力系统电能计量集抄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26):45-47.

[4] 姬少奇.PT二次回路保险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分析及改善措施[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13(04):18-19.

第2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配网线损精细化;精确比对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线损精细化比对具体涵盖公共线路高低压用户的线损比对,专用线路的线损比对,低压台区线损比对等。结合智能电网技术配网线损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能确保线损计算的精准度,也能及时发现非法窃电问题,同时,及时监测到系统设备的相关问题等,测录仪的安装与配置有利于发现窃电区段,从而提升配网线损管理水平。

一、智能电网技术线损精细化精确对比技术分析

1.计量设备的通信端设计

为了对一些大型用电客户的用电信息进行动态采集,选择高压电能表,能够确保计量的精准度,达到0.5秒级。变压器低压端无论是高压电能表还是负荷测量仪都能有效采集用电信息、数据,从而预防了变压器的无故发生损耗,提高计量精准度。通常依托于DSCADA系统来测量、记录电力负荷,能够实现变电台区的大范围应用。根据国家相关电力负荷管理的规定来运行高压电能表,来重新设计通信协议接口,才能确保电能表接入。

无论是高压电能表还是负荷测录仪都选择特定的通信信道,例如:GPRS公网,选择TCP模式进行激活。其中负荷测录仪的通信接口重点在两大方面来优化设计。第一,拓展、优化数据项,该数据项来自于电能综合处理单元,以此来丰富高压电能表的功能,例如:停电、送电、电压极限设计、谐波畸变率计算等。第二,积极拓展低压端的通信显示终端,使得在通信协议、方式等方面达到高压电能表与负荷测录仪的兼容一致。

2.线损对比下的线损异常分析

线损管理需要对线损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确保第一时间找到线损异常的问题,从而找到线损异常的原因,再逐步解除问题,控制线损指标。

一些特殊的专变用户,一般是根据其生产用电情况来动态改变电力负荷,通常来说,常规生产运营模式下,线损不会出现大范围波动现象,对于存在窃电现象的用户则很容易出现线损率突变现象。对此可以设计线损UCE模型,利用该模型来及时、有效地预测判断线损异常现象,该模型所得出的预测线损率公式为:

预测线损率=6个月的均线损率×(1+最近一个季度线损变化率),依据该模型,按照以下原则对线损异常现象加以判断、分析:实际的精确对比的线损率偏离预测值4倍以上的现象持续3天,接连7天精确对比的线损率超出了预测值的两倍。

根据用户实际的用电特点、规律等来分析低压台区的用电负荷,其中不同的季节、用电时间段都是影响负荷大小的关键因素。当用电负荷较低时,电能计量设备会出现一定的计量偏差,从而导致线损异常。其他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线损率异常波动,例如:突然发生变化的居民用电量,需要重点围绕居民用电来分析线损异常问题。

其中一些公共电力线路的线损分析相对复杂,这种复杂度主要来自于:低压台区变压器损耗的不定性,用电客户负荷的变化性等。对于公共线路线损的分析应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负荷测录仪对变压器的现实负荷来监督、预测,一般来说负荷在变压器所占容量越小,则意味着变压器有着巨大损耗。可以创建配电变压器各个负荷点下损耗表,这样线损系统就能通过查表来获得配变的电量损耗值。

第二,通过可以借助测量仪平台来对应监督配变三相不平衡度,一般来说当非接地系统的零序损耗上升时,意味着不平衡越大,可以试着创建一个关系表,用来监测三相不平衡指标和变压器零序损耗之间关系。通过查阅此表就能计算得出三相不平衡时,变压器的损耗量。也要根据变压器各个负荷点以下的损耗表,来分析变压器的损耗。

第三,特殊用户的计量。一些直供电用户,则需要选择优质的高压电能计量模式用来计量、检测其用电,这样不仅能遏制窃电现象,也能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3.综合线损管理系统架构

该系统是针对配网线损一切使用范围内的系统,同时,能够显示出配网拓扑图,兼具拖放作用,能够有效配合非正常日志的查阅,也能用来查询配网局部地区的线损,此综合线损管理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该系统中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各个终端以及各个服务器,具体终端有:低压单相智能化电表,用电信息采集器,负荷测录仪,高压电能表等。服务器则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测录仪系统、负荷控制系统。由于服务器有着不同的数据类型、采集时间等。所以,要想确保线损分析的科学合理,则有必要创设综合线损管理系统。该系统设置了各类数据接口,能够承担各类数据的接入,例如:Excel文件数据,共享数据等。多数据接口状态下,能够有效预防不同专用系统的专用所导致的数据孤岛问题,确保数据信息的共享交流,确保配网线损的精细化管理。此综合线损系统的数据来源与接口分布如图2所示。

二、配网线损精细化精确比对的实践应用

1.低压台区精准比对

低压台区的几十个用户实施线损的精细化比对,这些用户通常都选择了光纤负荷低压电缆来连接电压,智能化计量设备则负责传输用户用电信息达采集系统。以所采集的终端数据视作供电量数据,将其同采集系统内部的几十个低压用户用电总量来对比,再将供用电量的数据同综合线损系统连接,以天为单位进行线损的精确化对比。此方法体现出积极的线损控制与反窃电意义,而且通常能够凭借线损的对比来分析线损产生的原因,以此来进行线损指标的积极控制。

2.公共线路的精确对比

公共线路上通常承担若干用户,用户端的电费计量相对复杂,既包括高压也包括低压端。现阶段一般利用负荷测录仪来进行低压台区用电信息的收集,对于特殊的直供用户依然无法进行直接监测,尚未达到线损精确化对比。由于直供用户与低压用户同样处于公共线路中,这样就使负荷体现出多元化特点,供电量的相关数据信息则要通过站内出线的电能表加以计量。在相同时间段,公共线路台区电量从G1直到Gn,对此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出公共线路的线损值:

公共线路内台区负荷测录仪因为配置于变压器的低压端,这样变压器的运转负荷、零序损耗等则都作为配网线路的整体线损。

3.运行数据

智能电网技术背景下,配网系统逐渐创建起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线损的精细化管理,该系统的应用达到了低压台区比对、专有与共用线路对比等多项功能,经过线损数据的对比,达到了数据的精准化运用,实现了线损的精细化管理。

结语

智能电网技术运用于配网线损精细化精确比对,创设一个综合线损管理系统,对不同系统的数据实施集成管理,能够控制信息独立运行现象,控制线损统计工作难度,全面提升了线损统计的效率与精准度,提高线损精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永平,胡顺,徐芝贵.高压电能表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9.

第3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关键词:工程量 清单 招标 优缺点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50-02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造价的管理,按照传统的定额模式进行计价,实行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随着建设市场的发展,这一模式又明显滞后,体现不出招投标活动中“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因此对现行工程计价方式和工程概(预)算定额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我国目前工程建设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的现状

工程量清单的招投标,是全新的一种招标方式。采用的是综合单价,明细地反映出了工程的实物消耗和有关费用。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招标方要按照《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的清单;投标方按照招标中的文件和施工图纸,以人工和机械等的市场价格为计价依据,以企业的自身管理、技术水平来确定管理费、利润和措施项目费,真正的做到企业自主报价,从而保证招投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够得到贯彻。

当前,在我国招投标的工作中仍存在许多弊端,比如有一些业主打着公开招标旗号,却实际来暗箱操作,投标单位之间也互相串标或者制作假资料、假文件等一些违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1.1 我国工程量清单下的招标模式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的招投标模式大致可以从与“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国家调控价”的计价模式相对应的分为三个阶段,但从实质性内容上笔者认为可以细分为如下五个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止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党的)。从建国初期到党的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有关公共部门的基本建设和采购任务都是由主管部门用指令性计划下达,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由主管部门安排,招投标工作曾一度被中止。

第二阶段,尝试阶段(1980年至1983年)。1980年10月17日国务院在《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赛的暂行规定》中首次提出,为了改革现行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对一些适于承包的生产建设项目和经营项目,可以试行招标投标的办法。1981年,吉林省吉林市和深圳特区率先试行工程招投标,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阶段,推广阶段(1984年至1990年)。我国最早采用招投标方法进行国际招标的工程是云南的鲁布格水电站工程就是在这个阶段,建设的结果,不仅大大节约了投资(接近1/3),而且保证了工期,提高了质量。

第四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全面实行及规范阶段(1991年至1999年)。这阶段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招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工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招标方式已经从议标为主转变到以邀请招标为主。

第五阶段,招标投标走向法制化阶段(2000年至今)。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2003年颁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2008年对该规范又重新进行了修订,从而为招标投标工作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1.2 当前工程量清单招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建设市场运行不十分规范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加之工程量清单计价现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初步阶段,在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有待提高;(2)串标、陪标现象;(3)承包单位的一些转包中的问题;(4)评标办法还不太科学,专家水平应该进一步提高;(5)某些招标机构的行为要进一步规范。

1.3 针对当前招标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制度,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制度的有效实施,应主要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1)完善计价依据以及法律法规环境;(2)加强工程量清单编制单位资质的管理;(3)注重工程量清单编制过程的监管;(4)建立工程量清单报价澄清制度;(5)加强合同造价的审核管理。

2 我国目前工程建设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的优缺点

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是在建设工程施工招标阶段由招标人依据工程施工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以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的施工项目划分规定,为投标人提供实物工程量项目和技术性措施项目的数量清单,然后由投标人结合工程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及本企业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自主填报清单,以所报综合单价作为竣工结算调整价的招标投标方式。

2.1 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的优点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实现了量价分离、风险分担,所有投标人均在统一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和企业自身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因素,实现公平竞争。

有利于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工程量清单招标要求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核算,苦练内功,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这一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必须实现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4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控制;问题;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化和企业管理机制的改革,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把预算管理与控制作为管理重点。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被重视起来,但在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控制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管理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及控制工作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而我国是在近些年才开始进行相关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由于我国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所以即使企业开展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也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气息。直到近几年,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才逐渐地被广大的企业所认可和接受。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意识到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及控制的时间较晚,所以现在大都处于起步的阶段,并且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及控制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漏洞。

二、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不足

由于国有企业改制不久,企业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走出来,所以许多企业都还在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有些企业将预算与计划相混淆,只有年度综合计划,没有根据计划量化到月份或季度的预算,不足以作为管理与考核的依据。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管理意识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的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并且对企业进行预算管理不重视。由于管理人员的意识不足,造成了企业不重视或不能进行预算管理和控制工作。

(二)预算范围不够全面,预算方式较为单一

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开展财务预算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财务预算及控制的详细操作还不是特别熟悉。对预算的范围掌握不准,造成了预算不全面的现象。大多数企业的预算都限制在生产、销售、成本领域,将预算当做控制成本的工具,而忽视了对现金流量、资产负债、资本支出的重视。并且许多企业的预算方法过于简单,通常仅仅采用固定预算方法,对于流动预算等使用较少,预算的方式较为单一,预算缺少应变能力,脱离实际。

(三)控制力度不够

企业预算的控制工作,对预算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不能做好预算的控制工作,就不能很好的执行预算。许多企业在制定了预算计划之后,并没有较好的控制机制,也不能够借助有效的财务信息化手段进行预算控制,导致了制定的预算计划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还有的企业甚至只是凭借管理者以往的经验来对预算进行控制,完全不调查市场的实际情况。

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进行预算管理及控制意识

企业负责人要转变思想,积极的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要积极的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企业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要积极的开展对相关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作让相关的管理人员切实的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积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意义。在企业中充分的进行宣传、宣讲工作,让企业相关员工都充分的认识到进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全员预算管理的参与性,从而积极的配合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机制

财务预算在制定好了之后,还需要良好的管理机制的控制。而全面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机制。将所有与预算相关的活动都纳入到这个管理机制当中,从而实现对预算的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监督,借助财务信息化管理手段积极的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

(三)制定严格的预算管理及控制政策

企业想要对预算进行较好的控制与管理,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与管理政策。因为光有预算报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执行政策的支持,才能更好的执行相关的预算。企业要按照逐级监督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提出财务预算目标与控制目标,并且提出具体的运行方案,交由财务部门汇总、审核后由企业管理层审定。财务部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且让方案制定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制定合适的管理与控制目标。

(四)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评估与考核

光有管理和控制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对管理和评估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估与考核。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评估体系,以便能够有效地对企业预算管理和控制结果进行有效地监督与反馈,将最终资料反馈到管理层,并由管理层进行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步的具体目标。企业还要对预算管理与控制部门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使其业绩与相关员工的薪酬相挂钩,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责任心。从加强评估和考核来促进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四、总结

企业实施全面的财务预算与管理是当前社会对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企业实现自身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预算管理及控制,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也是积极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对于建设现代化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国有企业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财务预算管理上的缺点与不足,积极地改进自身的缺陷,利用有效地财务预算与控制工作,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韵玲,赵芳旨,周骊晓.破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大难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郑莹.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企业内部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7,(03)

第5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关键词】宏观调控;国家干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当中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国家――中国。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得不想到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公有制为主体和私有制为主体的财产所属制度,以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主要的经济运行方式。

有人说,社会主义也有改革开放,有之后的市场经济。同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也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手段。因此,不能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的区别作为区分两种政治制度的依据。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确不是完全对立的,但二者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分量的高低可以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从而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的分量不可能高于计划经济,公有制也终将不会被私有制取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能够确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既然经济制度是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为何资本主义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且危机的深度和广度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更是一直持续至今。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营模式致使其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

对于08年的经济危机,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次贷危机。这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产出过剩,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危机是不同的。所谓“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多人的收入并不稳定,甚至一些根本没有收入的人,都能贷款买房。购房者在前几年可以单单支付一定的低利率的利息,而在大约五年只有便要支付高额的还款金额。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根据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出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本着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大肆地攫取金钱,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的发展考虑。同时,在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将财富玩弄于指掌,即使在最萧条的时期银行家们仍能赚取高额的利润。而政府对此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制作用,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与市场的需求和巨大的经济泡沫比起来太薄弱,只是在危机出现后,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拨款救济即将倒闭的银行。

与之相对应的,在社会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力度比较强,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我国为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等行业中,国有经济起到控制作用。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同,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也会相对较弱。

第二,在分配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与经济制度相适应,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社会主义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并且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对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次贷问题,也就是房地产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不会发生诸如银行为了赚取一时的金钱利益而劝诱消费者盲目借贷购房的事情,这也是中国暂时没有爆发跟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比如,政府出台的限购令,以及银行的加息政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房价,给市场降温。

市场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持有而自发形成的交易体系,不是某个集团或政府强行制造出来的。既然这样,为何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市场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度过危机?事实上,市场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有一定的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试想,如果美国施行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许经济危机不会那么快地爆发,影响不会如此之巨大。也许是美国人骨子里的自由思想作祟,他们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也被视为拥有良好信用的标志,再加上美国有比较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危机意识较弱,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如果能有效地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对盲目过分借贷进行限制,也许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但是,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的做法无不充满着社会主义的味道。为了阻止房价进一步下跌,政府甚至直接推出了为首套房屋购买者提供8000美元的财政补贴。再看私有企业,本来私有企业的成败兴衰均由市场来决定,但危机后这样的规律行不通了。以三大车厂为例,因劳动成本太高,效率低下,在金融危机之下濒临倒闭。对汽车购买者,政府又鼓励民众旧车换新车,最多可以获得4500美元的补贴,最高可达新车价格的25%。

第6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一、职业教育受我国经济转型期多重挤压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仍然是无序运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职业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门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外,总体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职教法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职教办学机构管理办法、职教拨款和经费筹集制度、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职教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2.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滞后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和教材建设问题单纯计划经济时代,职教专业的产生是根据国有企业、事业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派生出来的。随着改革开展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和发展,转变了经济结构的组成成份(根据97年统计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为乡镇企业和外贸、合资企业),也改变了职教人才需求的组成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增大,职教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职教根据行业、产业变化的专业设置也随人力资本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中,计划调控有时显得无所做为,有时又受办学单位利益驱动的左右;市场调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场、缺乏论证、预测、造成决策错误,一方面是过份短视,听任利益的驱动。“热门”专业: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出现了“紧缺??一哄而上??过剩??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是教育在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学费。

第7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民间金融制度性因素规范化建议

一、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民间金融,是游离于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的金融系统和银行信贷组织以外的由于自身需求而自发形成的为民间企业发展提供帮助的金融活动。

正规金融组织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触及不到的地方,使民间实际融资需求无法满足,这为民间融资机构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显然民间金融的发展历史更为久远,现在民间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好,毋庸置疑,民间金融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因为民间金融一直没有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内,没有一个平台能够准确的统计民间金融的具体规模。

全国的民间借贷的总规模上来看,截止2014年年末,我国民间金融市场规模总额的已超越5万亿元,这是历史新高的数据。其中民间个体借贷市场活动的融资总规模已经超越3万亿元,占全部民间借贷市场的比例已经接近总规模的42%。在武汉市,非正规金融的规模保守估计至少有3000亿元,占比武汉市2014年度银行信贷总额的将近三分之一。根据武汉市金融办的数据资料显示,2012年武汉市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民间金融机构在400多家,但是在2014年,机构数量快要达到600家。其中武汉市一家p2p网贷公司发展势头异常迅猛,该平台在2014年交易总额达到惊人的5.5亿元,解决了大约300家武汉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困难的问题。由此可见,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发展趋势同样被业内专业人士看好。

二、民间金融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在民间经济发展中,特别是乡村小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是首要制约它们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得到资金的供给,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和家庭小企业在刚起步或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很难从市场上获得资金支持,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经济的快速成长。民间金融便顺应而生,发挥自身特点,弥补正规金融对民营经济发展支持疲软的缺点,帮助民营经济不断成长。

我国的金融制度主要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而不断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国金融制度改革是一个漫长渐变的更新过程,这一改变明显迟延于经济的进步,成为抑制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传统金融制度是以国有信用垄断的形式为主,主要致力于为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政府对国有经济支持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使当时金融体制内的金融组织及其机构进行规模扩张,同时形成了对金融资源的绝对垄断权利,严格控制新的民间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政府通过对金融市场实行严格的准入控制制度,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服务的信用垄断,完成了居民个人的储蓄进入到国有银行,用来发展国有大型企业。

由于这种金融制度的不合理,落后于市场经济多元化转型带来的对融资服务的增长,所以这种直接地矛盾成为了民间金融产生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人鼓舞,然而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缺点被无限放大,民间金融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为促进了中小微型企业和以家庭为主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整个金融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金融体系全方位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国最初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通过改革开放促使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移到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形式。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内的国有大型主导经济保持一贯稳定增长的同时,大量的非国有经济也在自由市场环境下不断飞速成长。整个市场非国有经济迅猛增长,其中民营经济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改变了国有经济一家独大的局面。其它多种经济形式的成长发展,促进了我国多元化经济形式的出现。

三、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建议

由于民间金融自身的特殊性,在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下没有具体关于民间金融的相关制度,而且相关法律规定更是缺乏,为了更好地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民间金融的相关配套制度和机制。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2014年十一月,人民银行通过会议研究决定于2015年一月份推出创新的存款保险制度,这表明我国金融体系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民间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没有国家信用为其提供担保,资金规模也很小,业辗段相对集中,承担外部风险的能力较低,如果吸收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就要求和正规金融机构一样建立保障存款人权益的存款保险制度,否则,民间金融机构很难有任何业务。同时,民间金融机构如果在日常经营过程发生严重的“挤兑”现象,这对于机构将是致命性的打击,不仅会影响民间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还会降低整个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速度。

降低市场准入条件。由金融行业高风险的特点所决定,对于进入民间金融市场领域的资本必须采取审慎监管的市场准入原则,妥善处理好新进入机构与原有机构的正常竞争以及相关合作的问题,确保金融业的整体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要盟.论中国民间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J].特区经济,2011(01):89-90.

第8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关键词:电力营销;现状;措施

一、现状

当前电力企业走向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在此之前电力企业是我国最大型的国有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垄断性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其缺点是电力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如经常出现的限电拉闸现象体现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搞活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大,我国电网建设突飞猛进,但电力产品的供求关系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有些地方的电供不应求,仍然存在限电的问题,而有些地方却存在供大于求的严重问题,造成全国电价不均一、企业利润差距大、员工待遇不相同等问题,甚至一些电力企业亏损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打破垄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样电力企业才能放下包裹,解放思想,轻装上阵,这样才能使企业收益、国家收益、员工有收益。

二、当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意识根深蒂固,亟需转变观念

搞活开放以后,电力行业每年都开展各种方式的“优质服务活动”,服务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目前大部分电力企业营销部门仍然停留在坐等客户上门,管理质量好一点的也只是在店内做做微笑服务、热情接待服务等表面文章,更深层次的送电上门、为用户排忧解难、如何提高送电稳定性,减少用户停电损失等问题扔然停留在会议上,计划经济中存在的“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等消极不良行为仍然没有从根本解决。

(二)营销意识亟需加强

加强营销意识重点就是转变机制的问题,由于目前仍存在管理层次多,环节多,工作程序复杂,有些市场机遇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受当前机制的影响,一个项目现在做也许利润丰厚,等项目两年后层层批复下来已成为无利项目,或者已被其他公司所占领。同时缺乏具有营销意识的营销队伍,目前大多电力企业的营销人员占企业人数不到2%,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营销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信息不灵、反应迟钝,如对一些用电市场需求如何进行判断、用户的心理预期是什么、一些用电市场是否有潜力等。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对用电户用电变化不能及时的掌握,更不能及时的掌握一些用电户的增容或者减容的具体情况,就达不到及时的对一些用户进行挖潜,由于对用电市场研究不足,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电力营销工作。

(三)绩效考核制度亟需完善

由于目前的电力企业的机构改革仍然处在过渡时期,电力企业的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因此一些电力企业的营销部门仍然停留在“坐在家里等生意”局面,营销人员仍处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好干差一个样的境地,由于工资待遇与其它部门人员没有太大的差别,不仅影响电力企业营销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也直接影响了一些素质高、营销业务水平优秀的人员进入营销部门,也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

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发展,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从原来的垄断经营型企业发展为国家、集体和个人多种形式的经营,电力企业要与其它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电价不是由企业说的算,而是由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节,企业员工的工资和待遇是否有保障要看电力企业是否有利润,企业利润多员工的工资、待遇就好,企业如果亏损,也许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员工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国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深圳一家公司提出的口号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作为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要有紧迫感。作为电力企业营销人员一定要从服务方面加强管理,从形式上拒绝“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从内涵上要多为用户着想,做到服务到门,对用户存在的问题积极去解决,更多的听取用户的意见,将用户的损失降到最低点,更好的树立企业形象。

(二)提高营销意识,建立高效的营销团队

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机制的问题,要做到简政放权,去枝蔓,留主脑,使营销部门放手去做,放手去做并不是蛮干,营销人员一定要深入基层,了解市场,通过数据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潜力大的项目要及时的投入,积极的去占领市场。同时要有敏锐的营销意识,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信息和基层的需求都要有敏锐的营销意识,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在营销部门内部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古人曾经说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其实在现代管理学讲就是绩效考核机制,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前,首先要建立一只优秀的营销团队,营销团队中的各个部门要分工明确、指标明确、责任明确,每个部门的绩效多少以指标完成情况为基础进行分配,总体指标完成的好,部门的绩效就会高;打破大锅饭,要真正体现出多劳才能多得,这样不仅可以激励营销部门的员工努力去工作,同时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营销队伍。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营销市场就像战场一样,管理优秀的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就会多,就会打胜仗,管理差的企业份额就会少,就会吃败仗,企业效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正处在过渡时期,哪个企业转变的快,市场营销做得好,哪个企业就会占据先机。

作者:张辉 单位:宁安市农电公司

参考文献:

第9篇:计划经济缺点范文

摘要:介绍了传统定额报价的缺点及改革,分析了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方法和做法,给出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定额计价的比较。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建筑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对新材料、新产品使用较多的建筑,传统的定额估价表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投标竞争报价的要求,再加上我国为了和国际工程招标接轨以及在工程造价体制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充分说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额估价表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本文分别就传统定额报价与工程量清单报价的2种报价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传统定额报价的缺点及改革

1.1传统定额报价的招标方式及缺点

传统定额报价的招标一般是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主要的招标方式有“施工图预算招标”、“部分子项招标选定施工单位”、“综合费率招标”等。从运作的实际效果看,上述的传统招标方式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1)招标工作需要在施工图设计全面完成后进行,这对工程规模大、出图周期长、进度要求急的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开工时间严重滞后,加长了基本建设的投资所占用时间;而采用部分子项目招标确定施工单位或进行费率招标等方法,虽可解决开工时间问题,但不能有效控制工程投资,也不容易控制工程质量,同时难以体现出承建商的综合技术实力,工程的结算难度也比较大。

(2)传统招标方式采用“量价合一”的定额记价方法作为编制标底的依据,不能将工程实体消耗和施工技术等其他消耗分离开来,投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优势难以体现,且在价格和取费方面未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同时,评标定标受标底有效范围的限制,往往会将有竞争力的报价视为废标。

即使是工程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方案选择性大的项目也如此,这会误导投标单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使投标价更靠近标底的“预算竞赛”上来,形成了一种投标报价要看预算员的本事,另外所有能参加投标的承建商都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的搞到标底的大概范围,从而难以体现综合实力的竞争。此外,招标、投标多家单位均要重复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论文

1.2传统定额报价的改革

现行的建筑产品定价方式仍然是沿袭计划经济的工程造价制度,实行统一的“量、价、费”,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改变现行的定额管理模式,按“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思路进行改革。定额只规定人工、材料、机械在不同类型工程中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定的各自消耗量,至于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单价由施工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条件和自有的库存物质自行确定。费用的计算程序统一规定,但不规定费率,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的需要而定。在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家颁布的概算定额、费用标准,也无相对统一的建筑安装工程单价,而是由负责编制预算的设计单位、承包商和预算师组织,自行整理资料或在工程所在地经调查测算后得出资料,但业主对工程造价控制得很严,工程造价最后还是要由业主确定。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将定额改“定”为“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定价因素中的价、费全部放开,定额的作用不再是指令性标准而是指导性依据,作为国家或基建单位预测、控制工程造价的参考。改革传统定额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执行。

(1)竟争性的费率。将施工管理费利润、远地施工增加费等由法定指令性费率转为竞争性费率,以促进施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

(2)“量”、“价”分离。定额消费是科学测算得出的。目前应作为国家和部门的法规。人、机、料的价格要与消耗量相分离,以市场价和指导价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

(3)实物消耗量与施工手段消耗量分离。定额规定实物消耗量是统一的、不变的,而施工手段消耗量是不同施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的体现。

(4)原材料的费用和运杂费、采保费分离。材料原价可综合计算,运杂费、采保费因企业而异。

(5)施工现场发生费与企业经营费分离。调整费用定额中的项目,其直接费为现场费用,间接费为企业经营费,两费分离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二、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方法和做法

2.1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基本方法

自“量价合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向“量价分离”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过渡,这一我国当前建设工程计价改革的基本方针,促使从以往预算定额的“量价不分(或叫量价难分)、预算价格滞后”处着想,由技术测定严谨、变化相对平稳的基础定额的“量”因素,向受时间、地点、供求影响较大、并反映市场、竞争及交换的综合价格的“价”因素方向思索,在维护定额科学管理数据“量”的基础上,在保障并强化定额工时台班消耗的科学化、施工操作的标准化、物化劳动消耗的合理化的前提下,使原预算定额单位工程中的“价”因素,即价、费脱离计划性、指令性特征,放还于分项专业工程中“价”的供求交换及“费”的市场竞争性质。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由招标单位提供统一的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文件,投标单位以此作为投标报价的依据并根据现行计价定额,结合本身特点,考虑可竞争的现场费用、技术措施费用及所承担的风险,最终确定单价和总价进行投标。这是国际上普遍通行的招标方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与国际通用的工程合同文本、工程管理模式等都是相配套的。因此,在我国积极试行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大胆探索合理低价中标,符合当前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

2.2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方法的基本做法

(1)招标单位在工程方案、初步设计或部分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即可委托标底编制单位或招标单位按照当地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单位工程为对象,计算并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应附有关的施工内容说明),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发放给各投标单位。其工程量清单的粗线程度、准确程度取决于工程的设计深度及编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在工程量清单招标式中,工程量清单的作用:一是为投标者提供一个共同的投标基础,使所有的投标者都能在同一份工程量清单下报价。二是便于评标定标,比选价格;因为所有的投标单位不存在量差,只有价差;三是在进行工程进度款支付过程中较方便,即完成的实物量乘以中标的该项目单价;四是便于进行合同总价调整,也是工程结算的依据。

(2)标底编制单位按工程量清单计算直接费,并进行工料分析,然后按现行定额或招标单位拟定的工、料、机价格和取费标准、取费程序及其他条件计算综合单价和完成该项工程内容所需的所有费用,即包括直接费、间接费、材料价差、利润、税金等和综合单价合计价,最后汇总成标底。实际招标中,根据投标单位的报价能力和水平,对分部分项工程中每一子项的单价也可仅列直接费,而材料调差、取费等则以单项工程统一计算。但材料价格、取费标准应同时确定并明确以后不再调整,相应投标单位的报价表也应按相同办法报价。

(3)投标单位根据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文件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实力和竞争所采取的优惠条件,评估施工期间所要承担的价格、取费等风险,提出有竞争力的综合单价、综合单价合计价、总报价及相关材料进行报价。

(4)在项目投标文件或施工承包合同中,规定中标单位投标的综合单价在结算时不作调整,而当实际施工的工程量与原提供的工程量相比较,出人超过一定范围时,可以按实调整,即量调价不调。对于不可预见的工程施工内容,可进行虚拟工程量招标单价或明确结算时补充综合单价的确定原则。

三、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定额计价的比较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可以将各种经济、技术、质量、进度、风险等因素充分细化并体现在综合单价的确定上;可以依据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代替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便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计量。与传统定额报价的招标方式相比,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法具有以下优点。

(1)符合我国招标投标法的各项规定,符合我国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大原则,真正实现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决定工程造价。

(2)在工程方案、初步设计完成后,施工图设计之前即可进行招标投标工作,使开工时间提前,有利于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相应提高投资效益。

(3)有利于业主在极限竞争状态下获得最合理的工程造价。由于投标单位不必计算工程量,可以减少投标标底的偶然性技术误差,让投标企业有足够的余地选择合理标价的下浮幅度,充分挖掘投标施工企业的管理潜能。同时,也增加了综合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企业的中标机会,更能体现招标投标宗旨。此外,通过极限竞争,按照工程量招标确定的中标价格,在不提高设计标准的情况下与最终结算价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可为建设单位的工程成本控制提供准确、可靠的投资依据。

(4)有利于中标企业精心组织施工,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中标后,中标企业可以根据中标价及投标文件中的承诺,通过对单位工程成本、利润进行分析,统筹考虑、精心选择施工方案;根据企业定额或劳动定额合理确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要素的投人与配置,优化组合,合理控制现场费用和施工技术措施费用等,以便更好的履行承诺,抓好工程质量和合理缩短工期。

(5)有利于控制工程索赔,抓好合同管理。在传统定额报价的招标式中,施工单位“低报价、高索赔”的策略屡见不鲜。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技术措施费用及价格、取费调整是索赔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不便于建设单位的现场管理。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中,由于单项工程的综合单价不因施工数量变化、施工难易不同、施工技术措施差异、价格及取费变化而调整,这就消除了施工单位不合理索赔的可能,也为建设单位现场管理提供了清晰便利的管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