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

第1篇: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

[关键词] 物流外包 风险管理 第三方物流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活动节奏的加快,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日益苛刻,使得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由此而引发了企业物流模式的巨大变革。过去的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与分销全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危机感迫使企业必须转换新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企业物流外包应运而生,物流的外包使得物流管理交由非企业本身的第三方来完成,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得以产生和发展。物流外包为企业提高核心力、节约成本、缩短产品循环周期、加快供应链反应速度的同时,它也为实施外包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带来了风险。为了适应新世纪剧烈的变化和动荡的新挑战,在物流外包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成为企业物流外包管理工作者当仁不让的职责,也必然会成为企业物流外包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趋势。

二、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识别

1.物流外包的决策风险

(1)成本风险。物流费用构成复杂,它不仅涉及企业运营的多个环节,而且各个环节中的费用组成多样化,既有人工费、管理费,还有设施、设备、器具的折旧、维护费和资本利息等。由于现代物流管理离不开信息处理,信息处理费也是成本组成的重要部分。在物流外包过程中,成本的分割、归属难以界定。如何做好成本预算与比较是决定物流外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外包范围风险。面对现代物流外包,企业根据本公司经营状况、业务性质、规模大小等的不同,选择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外包,如果选择不当,外包企业可能达不到外包的目的或效果不明显,也有可能造成企业的负担,从而造成物流外包的失败。(3)缺少风险分析的风险。风险计划的缺失会造成物流外包决策分析不完整,可能造成物流外包计划的流产。同时,一旦风险发生,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会造成时间延误,加重企业损失。风险分析及风险计划是物流外包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4)企业文化风险.由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是指企业与物流商都存在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取向,这就会导致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与认识,从而存在分歧,影响物流外包的稳定。(5)员工抵制风险。物流外包势必会引发企业业务流程的改变,现有资源被重新组合,不同的部门被整合,这可能影响到某些部门和人员的直接利益。对于触动利益的部门和人员,大多持反对意见和不合作态度。这种抵触和消极情绪对外包的影响不可低估,很有可能直接导致外包的失败。

2.物流外包的管理风险

(1)绩效评价风险。在对承包商进行绩效评价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致使其管理不具持续发展改进的特质,没有激励机制,不能对其业务水平、管理能力、信息适用性全面评价。从而造成潜在的损失。(2)高期望风险。高期望风险是指,在物流外包投入运营后,由于外包企业不能完全了解现代物流程序过程和操作程序,对初期投入运营期望过高,不能进行出色管理,从而造成潜在的风险。(3)客户风险。企业过于依赖物流外包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的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客户满意度。(4)信任风险。如果成员不能相互信任,使得联盟中交易成本增加,影响物流外包顺利运作。物流外包合作中的信任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比如没有与对方长期合作的打算合作时间短;弱竞争力供应商分得少量非优势利业务;为获得业务恶意报低价格等。

3.物流外包的外部环境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来自自然界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交通事故等,所引起非常规的破坏,使物流外包过程受阻或中断,使企业生产经营遭受损失,既定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2)政治经济环境风险。政治经济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两个部分。(3)法律环境风险。现阶段,国际国内有关物流外包的法律甚少,现有的相关法律漏洞也多,很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4)市场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指的是由于国内或国际的物流服务需求趋向、外包市场的成熟程度、物流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市场与产品销售市场的变化、企业收购兼并、金融市场变化,外包商的股东关系发生改变等因素,造成对企业物流外包产生的明显不利影响。

4.信息风险

(1)信息外泄的风险。外包物流服务后,企业的很多信息势必让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如果这些信息外泄,将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的很多信息也是让物流服务供应商来提供,如市场需求信息、销售预测信息、库存信息等,这些信息属于保密的信息,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参与扩大了信息的传递范围,使信息更容易外泄。(2)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物流外包活动中,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企业(委托人)在选择外包服务商(人)时,外包服务商隐瞒了部分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企业不利的,导致企业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外包服务商。在签订合约后,企业不可能全面、细致的了解外包业务运作的全过程,外包服务商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外包企业的行为,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表现在外包服务的不及时或者外包服务质量的降低。

三、企业物流风险的防范措施

1.政府层面

(1)为企业物流外包提供信息引导。政府或社会为物流发展提供信息指导十分必要。这种信息指导包括通过政策引导、信息中心的信息服务、新闻传播、技术咨询、科技统计、技术交流等方式来进行。政府应加强对物流企业的信用管理,为物流外包企业提供真实准确的物流企业信用等级,从而使物流外包企业信息源多样化、信息渠道畅通,防范和控制物流外包风险能力大大加强。(2)加强物流人才培养。现代经济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服务的水平,而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拥有量。物流业务外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物流人才的作用十分重要。物流人才的培养可采取正规教育与在线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扩大招收物流本科和研究生,培养高中级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培训现有物流人才,包括物流宏观决策与规划,物流管理,物流技术操作,物流科研等方面的人才。(3)完善有关第三方物流法规、规定。在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同时,应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物流法规,努力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为发展物流创造宽松的运行环境和良好的体制环境。(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的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兼顾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注重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想结合。政府部门对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2.企业方面的政策

(1)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应囊括企业各个与物流外包相关的部门,如财务、法律、仓储、质检等各业务单位的成员代表,建立相应的责任体系,成员定期组织会议商讨措施,实时调控监督物流外包过程。机构规模的大小可根据外包服务的规模、外包过程的复杂程度和外包服务企业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多少,并对风险管理成本和利益避免风险的损失进行比较后来决定。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使得在风险发生时,企业可以马上组织起人员,采取事先制订好的应变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有效地降低突发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损失。(2)选择正确的物流服务商。企业物流外包选择一个正确的物流服务商,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低物流外包的不确定性。具体方法有:第一,直观判断法。倾听和采纳有经验的企业内的人员意见,或者直接由内部人员凭经验做出判断。此法仅适于简单的物流项目外包。第二,招标法。通过招标法选择物流服务商,通常是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各合作伙伴进行竞标,然后由企业决标,最后与提出最有利条件的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或协议。招标法适合外包物流业务比较复杂的物流服务商的选择,但招标法手续较繁杂,时间较长。第三,协商选择法。在合作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也可以采用协商选择法,即由企业选出条件较为有利的几个合作伙伴,同他们分别进行协商,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以上选择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应根据自身物流业务的特点选择使用。但根据实践经验,招标法应用较多,层次分析法较为科学,招标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效果更好。(3)规范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管理。物流外包本身就是合作双方根据事先签订的合同,企业必须合理的利用合同这一要素,规范合同内容,认真拟定合同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责任义务,通过合同来约束物流服务商的行动,同时通过合同来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以及出现意外情况时的解决措施,降低外包过程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合同管理来防范物流外包风险,合同在外包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制衡作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应在企业组织足够的物流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依据外包合同对外包执行状况进行跟踪管理,降低企业过分依赖物流服务商的风险。(4)实行相关保险,一旦发生事故,由于货物或服务项目价值巨大,物流服务提供商自身的经济实力是难以承担巨大的经济赔偿责任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相关保险,以较少的投资费用,将事故的赔偿责任和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和员工要正确处理物流投保和人为防范的关系,时刻发挥人的风险防范能动作用。物流投保只是解决物流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责任问题,并不能保证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太平和安全。减少事故、降低风险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尽职尽责和规范操作。

四、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物流外包有优势也有风险,企业必须在选择阶段就识别可能会造成外包失败的风险,并在选择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来防止外包失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物流需求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并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物流外包的风险。当前我国物流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足,加之我国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合理的评价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这也有待众多的专家作者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芙主编: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

[2]宋 华:中国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调查与分析,当代财经,2007,3

第2篇: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营销电子商务

一、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二、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三、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四、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好像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好像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如果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作用。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措施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应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与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现今,网络化的商业行销,即所谓的电子商务,是非常流行的营销方式。而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是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融合为一体。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手段来完成交易。而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3篇: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

目前许多企业意识到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的重要作用,也在公司中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物流管理,但是企业没有从整体上协调销售与物流两个部门,每个部门还是上下道的承接关系。物流管理工作也没有细化,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工作上。因此,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不能很好的控制。

二、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及物流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思路落后,不能从总体上控制物流费用

当今,部分企业物流管理思路落后,认为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工作仅仅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及交付管理,只要做好这几项工作不出差错就行了。没有考虑到如何整合各项物流工作,降低物流费用,同时缩短物流时间,尽快将企业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

2.销售部门与物流部门没有协调管理,无法协同控制物流费用

在企业中,销售管理人员与物流管理人员各自分工按部就班,两个部门之间没有就如何促进销售、控制物流费用、降低总体销售费用等工作进行很好沟通协调。比如,销售人员有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将货物尽快交付,不管货量大小以及交货时限,一律要求物流进行快递送货或者加急送货,这样销售工作是完成了,但是物流费用也上升了;物流人员也可能为了降低物流费用,一定要等到货量达到一定时才发货,这样交付到客户的时间就被延长,导致客户投诉甚至拒收退货,给公司销售造成负面影响。

3.物流部门内没有进行整体管理,物流费用无法有效控制

许多企业由于产销量大,在总部之外设立了若干分支机构,相应分支机构下也设了物流管理人员。因为总公司物流和分支机构物流分属于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总公司物流没有直接权力直接管理分支机构物流,只能在业务上指导,这两段物流工作没有直接整合,无法发挥总体上更大的作用。

4.物流服务项目没有细分,物流费用不能准确核算

许多企业中,物流管理部门没有对公司销售配送需求进行细致的调查,也没有对市场上物流服务进行深入地调查。与物流供应商谈判物流合同时,没有细化物流服务项目和计费标准,导致合作中许多物流服务不能明确界定,费用不能明确计算,核算相对笼统,物流费用控制就更不必说了。根据目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反映的物流成本只是总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成本与其他费用混杂在一起,所反映出的物流成本只是冰山一角,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造成的,但却是使企业管理者无法把握企业实际物流成本水平,有效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5.物流管理人员管理知识有限,物流费用控制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中,物流管理人员是从仓储部门、发货运输管理部门等人员直接转为销售管理中的物流人员,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不足,没有物流总体费用意识。企业也没有进行对开展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进行专项培训提升。这样,企业销售管理中物流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开展,物流费用控制也难以全面开展。

三、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控制的对策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要想让企业销售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降低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就必须要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创新,切实有效提升物流服务和有效控制物流费用。笔者就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控制提出如下创新对策。

1.改进物流管理思路,从总体上控制物流费用

企业对于销售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工作(主要涵盖成品仓储、干线发货、二次配送、客户退货返回等)应从总体整合,寻求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由于从总体将业务量承包给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再通过与其获得的其他物流业务再整合,给予企业比较合理优惠的各项物流服务单价,从总体上控制单位物流价格,降低物流费用。

2.销售与物流部门协同降低物流费用

企业的销售部门与物流部门就工作交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协作进行沟通,达成实现两个部门目标的管理标准。主要有:销售部门制定紧急送货及普通送货的总量控制及考核目标,通过提前与客户达成订货意向,选择普通送货,降低物流费用;物流部门要求第三方物流尽可能开通直接送货线路,减少经过企业在分支机构设立周转库中转的运输量,减少环节,降低物流费用;物流部门要求销售部门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合理设立分支机构周转库。在满足销售的情况下,减少分支机构周转库在库量,减少仓库租用面积,降低物流费用;由于物流存在最低起运价,销售与物流部门共同商定客户直送最低起运数量,销售人员取得订单货量不得低于该数量,合理降低物流费用。

3.实现物流整体管理,有效控制物流费用

企业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中的物流人员,原来其管理都由分支机构进行,总部物流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应改为业务工作管理、考评由总部物流部门统一进行,分支机构物流费用预算及控制纳入企业总部物流统一管理,从总体上严格控制物流费用。分支机构物流人员应做到减少分支机构在库量,减少从周转库发货给客户的数量,改由从企业总仓直发给客户,减少货物中转环节及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

4.物流服务项目细分管理,准确核算及控制物流费用

由于销售活动中的物流送货种类多,必须通过细致调查,充分调研后与第三方物流谈判,与其达成每项物流服务单价。如干线运输单价,每个地点仓储单价,二次配送单价(如城区、15-50公里、50-100公里、100-300公里等等),一趟运输多点送货计费单价,送货返程带货返库价格,加急费用等,以及每项物流项目的服务时限。产生的物流费用就能明确核算及控制。

5.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从原来财务成本中分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可以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等支付形态记账。或者按功能分别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计算企业物流费用。

6.引进物流管理人才,增强物流费用控制意识

离开了现代物流就没有真正的服务质量,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而这些都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来实现。企业发展物流和控制物流成本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迅速提升品牌形象,赢取市场消费者赞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引进相关人才,对现有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企业销售管理中物流管理的水平,增强物流费用控制意识,更好地为企业销售服务。

四、结语

第4篇: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

【关键词】物流 物流产业 物流管理1

【Abstract】From the base theories and conception of the logistics, the research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now, suggeste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development foreground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first chapter survey, it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ntric logistics schools at the present, then, it explained the process of the logistics conception change and few classifications of the logistics. Because the logistics has become an economic hot spot in China from 2000,logistics assumed important sens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n it put stress upon expou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 of later years. In China, the logistics still in starting develop stage the professional ration logistics service behind developed country a lot, but it has already developed a litter, the variety service has moderate developed, furthermore, the logistic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also had moderate scales. but it still has a lot problems which to be expounded at five aspect in second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rose advic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which mention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and bring out the strategy mod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end of the article. It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foreground of the logistics, which oriented the development featur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lots of problem and challenge after China joined the WTO.

【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al industry; logistical management

【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连接着生产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等,物流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物流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中国物流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先进企业的竞争压力和来自制造业等其它业态企业的企业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的冲击。如何摆脱目前的低档次竞争态势,以价值增值为核心,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提升物流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就成为每一个企业都在认真考虑的问题。

物流活动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成为各环节的连结器。加快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流资金利有率、缩短资金周转期,增强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对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世界各国逐步对物流予以越来越高的重视,并对物流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物流的特征包括:1.物流的核心目的是向客户提供“准时、保质、保量、低成本”的综合服务;2.以降低服务对象的流通成本为目标,是“第三方利润来源”;3.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一体化”过程;4.国际化和社会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5.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需要生产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其中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表,以管理技术革新为体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

自80年代初由日本引入物流概念之后,我国开始了对物流的研究。经过近

二十年的发展,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

1. 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至2000年末,我国运输线路中,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沿海港口万吨以上泊位646个,民航机场129个,航线1120条,里程151万公里,管道运输2.5万公里。货运量总计135亿吨,货物周转量总计43359亿吨公里。与此同时,各地以交通部45个公路主枢纽为中心,加快进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其中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沈阳公路主枢纽等已投入使用。

pp2. 物流技术设备市场活跃

pp我国的集装箱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都已居世界首位。各种物流设备制造企业及附属配件制造企业达3000多家,一些企业如昆明船舶设备集团公司等积极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提高技术水平,已可以独立制造自动化仓库、AGV、搬运机器人等产品。但总的来看,我国物流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一般偏小,承担大型项目及成套设备制造的能力不足,高技术产品的质量不够稳定,因而国外物流技术设备厂商如西门子、大福等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由于我国在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烟草、家电、IT等制造企业和连锁商业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中对先进物流技术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物流技术设备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物流中心或自动化仓库的建设项目经常有国内外多家企业参与竞标。

pp3. 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进行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有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在逐渐提高。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更强调物流总的形式,需要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与第一次、第二次调研结果相比,市内配送服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同时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方兴未艾

4. 物流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符元干线传输网络;四大骨干网络的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从而使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由于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是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基础,我国的物流软件市场正稳步增长,杰合伟业、快步易捷等一批新兴的物流软件企业正在成长,跨国IT企业如IBM、CA等也努力开拓我国物流软件市场。

5. 工商企业致力于物流合理化

近年来,不少工商企业认识到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抓紧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神州数码、华联超市、国美电器等企业都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自己的物流体系。特别是青岛海尔集团,在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流程再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使企业的运营效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资金周转达到一年15次,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了50%,库存占用资金减少了67%,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中国物流示范基地。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物流虽有一些发展,但也应看到,在对物流的研究及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三是有点无网或有网不畅,信息交换渠道不完善,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五是关于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比较滞后,特别是实际运作,更为滞后。

(二)国外研究新成果

早在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就在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地区分别成立了三个多边合作物流研究小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本地区物流的现状和特征,把握观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描述在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建立全球物流网络的构想,为本地区各个国家制定物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物流研究小组起先由国际经合组织的成员体的代表参加,1998年起吸收了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等非国际经合组织的成员体的代表参加。

多边合作物流研究小组致力于货物运输的高级整合物流研究,以及由当代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推动的多式联运发展趋势问题的研究。其宗旨是促进关于多式联运管理和基于跨区域物流理论和经验的交流。物流支持系统的实施和全球整合物流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被认为是未来10年内全球物流发展的目标和挑战。

多边合作物流研究小组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国内和国际物流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的获取以及当地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影响公司跨过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反,怎样在全球范围安排复杂的生产设计和分销系统则是跨国公司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跨国公司的生产链——从原材料的获取、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以及为消费者提供分销服务——都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而这一复杂过程将运用JIT技术进行最有效的操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全球物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预测全球物流系统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变化中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跨过贸易的特征加以研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握多式联运系统和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化生产的价值链中,跨国公司的重点在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以及财务支持活动的协调安排,以使整个价值创造过程利润最大化。为取得高质量的全球物流服务,跨国公司对跨国界运输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国外物流研究的热点主要表现在对环境问题和绿色物流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运输系统对全球物流产生的影响。绿色物流是当前国际物流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1997年全球环境问题会议在Kyoto的召开,环境问题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许多国家对将环境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而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提出,绿色物流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环境问题对物流影响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回收物流的产生,包括运用可再利用资源对产品的重新设计以及废弃物资的回收问题,而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支持发展起来的三个物流研究小组则走在对这方面问题研究的前沿。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针对具体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外结合、学科结合和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相结合的基本导向,坚持采用以下方法:

1. 规范研究

2. 综合分析与逻辑推理相结合

3. 比较的研究方法

4.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四、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本文从物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策和我国物流产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在第一章综述中,首先介绍了当今的几种物流学派,然后说明了物流概念的衍变过程,以及有关物流的几种分类。由于自2000年以来,物流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热点,它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后,着重阐述了近两年来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的现状。我国的物流产业尚处起步发展阶段,专业化物流服务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距离,但已初露端倪,多样化物流服务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物流设施和装备也初具规模。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这些在第二章从五个方面给予了阐述。第三章则针对第二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并引出了相关的战略模式。本文的第四章则是结尾部分。这章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物流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入世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联系目前现实情况,根据最近几年我国物流发展状况,从宏观入手,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落后、管理落后、设备落后和人才欠缺这几个方面。进而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相应的对策:尽快制定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管理、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分别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实施建议,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发展现代化物流的战略模式。

参考文献:

[1] 冯耕中 《我国现代物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储运》2002年第1期

[2] 徐勇谋 郭湖宾p《国际物流研究的新动向》p《体制改革》 2002第6期

[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2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4] 《物流红皮书道破中国物流业软肋》《中国经济时报》2003-4-2

[5] 程晓华 《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e-works.net.cn

[6] 王之泰《现代物流学》 中国物资出版社

[7] (美)唐纳德.Jp鲍丁.索克斯p戴维丁.克劳斯 《物流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8] 陈梅君《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

[9] 李守林 《有关物流企业几个问题的探讨》 《中国储运》2002年第2期

[10] 田忠良 《中国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经济导报》2002-8-26 tdctrade.com

【正文】

第 1 章p综述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20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1.1 物流学派综述

商务分流说: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务分离,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黑大陆学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E?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①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了,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下 ,我们看不到的黑色领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第三利润源泉:“第三利润源泉”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效益背叛说: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的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例如,包装问题,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效益上来,包装节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节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成本中心说: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了要搞合理化、现代化,其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式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利润中心说: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个利润源”。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认识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仅仅是一项具有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业战略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了几个钱。

1.2 物流的概念

首先产生的是“PD”概念。“PD”(Physical Distribution),是指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货物配送”。五、六是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中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到非生产领域时,“PD”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美国企业界称之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神童”。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现代工业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社会物资供应系统的效率,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而且,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不仅应搞好产品制成后从生产者到用户的货物配送的管理(即PD),而且还应搞好产品生产前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的材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库存的管理(Internal Inventory Transfer)。由此,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Logistical Management。

“物流”一词的译法,今天,在亚洲主要城市或地区说的“物流”是指“Logistical”,原词直译为“后勤”。这个词起源于西方的早期战争时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当时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的进行所需的人和物的支持保障系统。后来,这个词被英美学者借用在工商领域,是指一个企业对其原材料管理、货物运输和仓储、集散之间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在翻译上,汉语“物流”一词,最初却是引自日本人对“PD”的翻译。六十年代,“PD”的概念从美国引入日本,日本人最初把它翻译成“物的流通”,后来由日本大阪大学学者平原直(Hiragana)改为“物流”。八十年代初,“物流”这个词从日本传入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九十年代,“Logistical”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九十年代,“Logistical”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这时中国和香港均沿用“物流”的译法,虽然有人建议建议“Logistical”直译为“后勤”,以区别与PD的不同。但经过众多专家反复研究,考虑到从PD到Logistical虽然有内涵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基本上是物流概念在外部延伸,因此沿用“物流”的译法不会产生实质上的歧义;而且,“物流”一词更形象和贴切地反映了当今它在工商领域所代表的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在从其生产地到消费地所进行的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资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仓库管理以及废物回收处理等一系列以物为对象而实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这样的译法不仅比译为“后勤”更接近原词所代表的内容,也避免了汉语“后勤”中所包含的那些与此无关的,诸如联谊会、俱乐部、食堂之类的内容。当然,近年也有人建议同日本人一样,译成“综合物流”,但考虑到“物流”的译法已为大多树人所接受,加不加“综合”没有关系。

物流的概念,以前比较常用的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中间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1.3 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在对物流的分类标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1.3.1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即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生产、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即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理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也指物流全体,从总体看物流而不是从物流的某一个构成环节来看物流。因此,在我们常提出的物流活动中,下述若干物流应属于宏观物流,即: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和社会之关系再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1.3.2 微观物流

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其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针对某一种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也是微观物流。我们经常涉及的下述物流活动皆属于微观物流,即: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生活物流等,微观物流研究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由此可见,微观物流是更贴近具体企业的物流。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1.3.3 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和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因此带有综观性和广泛性。

1.3.4 企业物流

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物流又可区分不同类型的物流活动,如企业生产物流。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大体为原料、零部、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在“流”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制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1.3.5 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对跨国公司来讲,国际物流不仅是由商贸活动决定,而且也是本身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分别在不同国度中生产零件、配件,又在另一些国家组装或装配整机,企业的这会总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需要依靠国际物流。

1.3.6 区域物流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的概念,是一个国家范围之内的物流,如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均属于区域物流。

1. 4 关于物流产业的基本知识

1.4.1 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传统上的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物流活动的低效率和高额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并被视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从50年代到70年代,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管理,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首先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其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2物流产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久已存在,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物流产业是维系这些复杂交换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因此,物流产业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当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时,各种物流要素很难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仓储设施的闲置等。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专业化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物流要素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

第三,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当物流活动从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中独立出来后,物流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因素,而成为一个为生产、交易和消费提供服务的增值因素,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专业化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货物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形服务,而且可以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传统流通部门所难以企及的。相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物流服务创造的是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并正在成为全球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2章 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来,中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目前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2.1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是:

2.1.1 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1998年以来,山东省经委以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试点工作,得到山东省及其周边省份许多企业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分配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企业,例如海尔集团、青岛啤酒、上海宝钢等,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在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已开始尝试和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其三是在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中,如私营企业、快递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2.1.2 专业化物流企业和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等。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如UPSV、TNT 等大型国际物流企业在纷纷进入中国的快递市场。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他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化。例如,中国发展规模较大的准物流企业——中外运集团与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合作中,根据客户市场的发展和物流需求的变化,不断规范、调整和创新企业的物流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服务内容从简单空运发展为全程物流服务,服务区域从天津扩展至全国,服务规模从最初的几笔货物发展到每月数百吨,成为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最主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公司、北京华运物流公司等。这些企业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化物流的知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围绕货运、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以货运为例,目前我国货运企业有数千家,整体发展比较规范、典型的货运企业,如中外运,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检、运输合同管理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还缺乏成功的运作经验和实例。

2.1.3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仓储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年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90国内仓储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仅为4。2亿元,1998年为65。8亿元,比1990年增长14倍之多。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包括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总容量已达62万个端口,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所有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这就使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和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目前,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备分别多达数百种,估计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就约为400-500亿元。

2.1.4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物流产业将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的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2.2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这“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据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②。与此同时,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见表2.1),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表2.1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设施保有情况

汽车车队 仓库 机械化装卸设备 铁路专用线 其他设备

生产企业 53% 59% 34% 3% 0%

商业企业 39% 44% 14% 3% 0%

在工商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物流行业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一方面企业内部运输和仓储等设施、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资源,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合理的交流和流动;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需求仍难以转化为现实。

2.3 服务方式有限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

第一,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的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龙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第二,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例如,全国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有274万户,平均每个经营业户拥有的运输车辆仅有1.43辆;拥有运营车辆超过100辆的企业也只有中远、中外运等少数企业。

第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

2.4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是:

第一,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有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美国为6869.3和253.59,德国为14680.4和65.94,印度为5403.9和21.6,巴西为1885.8和118.4,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③。

第二,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内部仓储也难已构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目前,交通部的公路主枢纽规划虽已经形成,但是仅有上海、深圳等地的一级主枢纽开始投入建设;航空货运基地尚在规划之中。我国经济系统中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这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乃至运输效率的提高.

第三,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以货物运输设施和装备为例,铁路的货运重载、高速、自动化管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和高级公路还比较少,汽车专用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等外公路仍高达20%以上;公路货运中各种专用运输车辆的比例仅占全部货运车辆的3%;沿海港口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北仑港、盐田港、秦皇岛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港口的集装箱码头的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相对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其他国家已极少采用的件杂散货运方式在我国港口仍普遍存在;民航货运业还很不发达,全国航空货运飞机仅有14架,以客运飞机搭载货运仍然是主要的航空货运方式。

第四,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如在运输设施方面,一是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尽均衡,东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其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关系,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合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第五,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主要表现,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例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我国海铁联运的集装箱运输在集装箱运输总量及铁路运输总量中的比例都比较低,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例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三是物流包装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对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仓储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卸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第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为例,一是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PR)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5物流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物流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要有充分的市场要求基础、活跃的市场主体以及完善的物流设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以保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并使各种物流活动规范有序的进行,促使物流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5.1 现行管理模式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运输管理制度上,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响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不仅无法适应和满足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的发展。

首先,影响各种物流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例如,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各种运输方式长期以来呈现分离发展的局面,不同运输方式在运输组织方式、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物流企业很难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服务方式,许多企业只能利用单一的运输方式来开展物流服务,而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许多现代化物流服务方式难以开展。

其次,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假设缺乏必要的协调,一是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例如公路主干线路与铁路主干网络的平行发展,各地争相建设港口、机场等现象;二是涉及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国家运输系统与地方运输系统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和有关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投入,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发展十分缓慢。这种“重线路、轻节点”式的发展,即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着整个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

2.5.2 不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

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参预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除铁路系统政企合一的体制外,其他行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企不分的现象,例如港政管理和码头经营合一,这一方面影响政府的公共职能,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

2.5.3缺乏明确有效的政策措施

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受部门、地方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在价格政策方面,以多式联运的价格和收费为例,集装箱运输采用的是新线新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而件杂散货运输还采用国家定价方式,集装箱运输价格有时明显高于件杂散货的运价。如20英尺集装箱铁路运价比铁路整车运输价格高70%左右,非常不利于集装箱运输这种先进运输方式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各种物流服务的发展。在税收政策上也存在不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因素,如运输企业从事运输服务的营业税为3%,而物流企业或仓库企业、批发企业在专项物流服务并从事经营性运输服务时,营业税为5%。在投资政策上,政府对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较大,但在物流教育、技术创新、开发与研究、市场宣传等方面投入和资助则明显不足。

2.6 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仅有10所左右,仅占全国全部高等院校的百分之一;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虽有开展,但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第 3 章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一直被忽视,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本章在上章探讨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经验,提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3.1 尽快制定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目标

顺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物流产业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积极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托,最大限度的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和支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方针。

在此前提下,未来5—10年内,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通过建立健全适应物流产业发展需求的相关制度,规范、发展和完善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在内物流系统。其主要包括: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优势物流企业;以重要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及沿海枢纽港口城市为依托,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备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物流设施系统,基本构筑起我国的物流网络系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物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规范、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

应尽快明确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的作用,一方面要在国家2015年远景规划中体现这一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可借鉴日本政府的《综合物流政策实施大纲》的形式,发表政府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已经或声明,以引起全社会对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视。

3.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生存状况不佳,除我国物流整体环境有待发展之外,物流企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物流服务的发展经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3.2.1全面确立社会化物流服务的意识和观念

在这方面必须做好两项工作:其一是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提供者的全面服务观念和意识,使他们能够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努力;其二是提高现代物流服务使用者全面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和观念,使潜在的物流服务需求转变成实在的物流服务需求,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物流服务的规模。只有双方充分理解和把握第三方物流的特征,转变传统的物流观念,携手建立起真正的物流战略联盟,第三方物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3.2.2国家采取倾斜政策鼓励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我国工商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最大障碍是它们多数都有自己的物流服务体系和设施,要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一个很大的“退出成本”问题,甚至包括自我服务人员的安置问题。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要提供服务也有“进入成本”问题,由于现代物流服务设施所需投资很大,所以其“进入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服务企业。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扶持专业化物流的角度出发,国家一方面应当制定相应法规消除物流发展的区域封锁和部门分割;另一方面,应该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来限制社会上那些自我服务的物流设施及其组织体系的扩充与扩展。应当通过限制生产企业自办物流、自建物流服务体系来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市场化的进程。同时,国家应仿效发达国家曾经采取过的政策和措施(如豁免交通税和减税等),尽快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去降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以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产业的更快发展。

3.2.3规范我国物流服务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

必须全面规范我国物流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包括尽快建立物流服务市场的准入机制,明确规定注册登记物流服务企业的必要条件,全面界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和责任,制定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相关法律和行为规范,讨论和提出第三方物流服务标准和质量认证等。因为没有这些政策、法规和行为规范,很难保障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只有政府的规范,我国的信用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3.2.4努力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素质

对于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让货主企业满意,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具备以下一些素质:一是具备广泛的网络。没有地面网络的支持,一来无法及时采集信息和协同作业,二来也无法完成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户的物流需求。二是标准规范的作业。如果各网点不能标准化作业,就无法保证各项作业按照事前的统筹安排进行。三是规模经营和完善的管理手段。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实现规模经营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对不同的货主之间的物流业务进行集成,才能给物流用户带来低成本的服务。四是高于物流服务购买方的物流技术。货主购买物流服务而不是自己运作,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在物流上做过大的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没有高于货主企业的物流技术,很难被货主企业选为合作伙伴。五是具备较强的社会资源集成能力。由于货主企业的物流需求会随自身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部依靠自己的投入,在时间和能力上都可能跟不上需求的变化,服务就难以到位,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资源集成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才能为货主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打下基础。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达到以上条件并非易事。对于那些已经逐步成长起来的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和货主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为他们带来增值服务,也是拓展物流企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对货主企业来说,以往库存成本、订流程单处理、缺货损失和物流损耗等隐性成本可能散落在企业的不同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能和货主企业一起将这些隐性成本和显性物流费用结合起来加以控制,将为客户带来增值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进行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合作,为货主企业提供科学而系统的信息就可以让自己切实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3.3 加强物流管理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商战中,物流管理同样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竞争成功的企业一般具有成本优势(成本低于竞争者)或价值优势(产品或售出物有超出竞争对手的附加值)或二者的统一。物流管理可以增加效率,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途径很多,比如节约物质资源、降低劳动消耗。但这些途径都要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条件、生产工艺的程序化、规范化等方面的制约,虽然有潜力,但挖掘受限。另一方面,目前我们企业的浪费和损失相当严重:备料库内,大量原材料、零部件在锈蚀、老化、腐烂;车间内外、生产线两侧,堆积着大量的半成品、残次品和零部件;原材料、成品库内,大量滞销产品在其中“虚度年华”……这些损失和浪费是由于企业不注重物流管理或物流管理混乱造成的。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效益的呼声迭起的今天,企业必须加强物流管理,才能在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物流领域搏一高低。

目前物流管理行业、地区分割严重,并且各行业权力交叉,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障碍。所以,必须要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性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物流网络的规划和统一布局,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的制定,使物流业不仅与全国经济建设相协调,而且还可以使各区域内部物流业发展相协调及物流内部各环节相协调。

物流管理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企业应加强物流的管理,以获取竞争优势。改善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有利于内部充分挖潜,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轨道;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积极引进各项现代化管理方法;有利于通过综合治理,促进企业的整体优化。

3.4 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模式

从物流的内涵和功能可知,发展现代物流对企业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可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再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做出贡献。若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则要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3.4.1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模式

通过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指导下,普遍推广普及物流管理技术,使物流逐步成为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3.4.2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步骤

(1)物流系统设计。应从成本核算和工作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2)明确企业物流服务的主体。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像天汽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还是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应对企业物流功能剥离退出成本和物流经营费用进行科学的测算后进行决策。(3)积极引入JIT、MPRII等管理技术,按供应链理论对企业内的生产管理进行整合,还应按物流管理思想对销售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反应速度和售后服务水平。(4)建立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5)按ABC会计核算方法建立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制度。这包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预算、物流收益评估的方法和规范。(6)建立企业物流组织,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4.3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战略的展开方向

对物流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第三方服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企业发展战略:(1)在市场细分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市场定位决策。(2)按ISO9000或类似的标准,对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质量设计。将企业服务承诺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3)引进EDI、GPS及条形码技术等,开发企业的物流服务信息系统。(4)对上述内容进行包装,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服务营销策,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开拓市场。(5)对企业可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合理定价。(6)对企业的网络化扩张形式进行设计,以便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网络扩张可以是直接投资,也可以采用战略联盟或相互等各种方式。3. 5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资本、技术和能力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差距。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普及了知识,提高了对物流与采购的认识。但从总体上看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物流政策研究,做的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

3.5.1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

首先,要集中全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各方面力量,包括大学、科研研究、物流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会。联合会要充分发挥联系面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开展物流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我国物流理论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要把每年一次中国物流学会年会办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物流学术交流会。当前,尤其要学习国外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标准化、物流技术、物流政策,以及生产制造业、流通业内部物流整合的基本原则、实用模式、效益测算和案例分析的应用研究。其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参与国际间物流学术研讨和研究项目的合作,促进我国物流学术界与国际物流学术界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再者,要有计划的邀请国际知名的物流专家、学者和物流企业家到中国考察和讲学,传播先进的物流观念和物流技术。

3.5.2.继续推动我国物流与采购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

我国物流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缺乏实用型人才,缺少物流管理师和物流工程师。据测试,未来5年,我国高端物流人才需求将达3万人左右,中级管理人才需求将达10万人左右。物流教育与培训要注意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具体实践,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培训方法和培训教材,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要继续争取教育部的支持,恢复设置高等教育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专业,列入高等教育目录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或在工商管理下恢复“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在管理科学与交通运输类下新增物流工程专业。在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或者供应链管理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方面,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选择有条件的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开办物流专业,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争取设立全国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物流教材编审委员会。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特别是资质证书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培训点,着力培养师资力量,继续推进与施加贸易中心(ITC)达成的物流与采购高级人员培训计划。要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具体指导下,积极推进物流师的培训与认证工作。

第 4 章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

4.1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流产业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物流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部门,已经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仍然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在相当一些领域和地区已经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和潜力。

从物流的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继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二、一些优势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对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将成为支撑中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感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有快速发展,这一方面是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一种必然反映,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和商业流通方式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

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一是更多的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在公路货运、商品分销、仓储设施等领域的开放,将为从事物流服务的外资企业提供多样化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这些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以服务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方面物流活动为主。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其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经营经验的可能,对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发育是十分有益的。二是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发展。这类企业的经营理念、机制、管理方式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的优势明显,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扩张都十分迅速,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进程最为活跃的部分。三是国有经济中的部分传统运输、仓储、批发企业,在其原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成为物流产业中强有力的竞争者,从中也会有一些企业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

从物流的区域市场发展来看,经济发展迅速和比较活跃的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也快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等将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

可以认为,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将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经济增长点 。

4.2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总成本约相当于GDP的16.7%。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物流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但同时也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的空间还非常大。1998年以来,山东等地开始了以优化企业物流管理 为切入点的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试点工作,青岛啤酒、海尔集团、山东东大药业等优势企业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完善产品配送系统、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等,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原材料和产品库存水平、以及促进传统储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仅青岛啤酒一家1999年降低物流费用3900万元,其中,仓库面积由7万平方米减少到2.96万平方米,库存下降使资金占用下降了3500万元,仓储费用下降187万元,市内运输周转费用降低了189.6万元。

据世界银行估计,通过发展物流服务业,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商品周转与减少资金占用及其利息支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十五”期间,如果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降低到15%,每年将为全社会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物流成本,并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4.3 物流产业将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

首先,物流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降低产品成本。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调整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有助于制造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其次,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新型商业企业和业态形式的发展。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发展的要求,都在寻求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再次,物流产业能够促进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和传统运输企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服务需要把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成,从而为客户提供最合理的运输路线,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时间和成本。这将促进我国新型运输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多式联运的快事发展;二是物流企业的中心是满足市场需求,这将改变运输企业以运力为中心的经营观念,进而促进运输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三是物流产业作为服务部门,其服务水平必须与现代经济的生产、贸易以及消费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要求运输企业大力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最后,物流产业发展还会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物流设备制造行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4.4 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和国际先进企业在选择新的区域市场和生产基地时,都非常注重当地的物流设施和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强化物流领域的竞争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所有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 束 语

物流学是研究物流、人员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计划、调节和控制的科学。一个国家的“物流”水平充分反映出该国的综合势力和时常竞争能力。综观当今世界,凡是人才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物流”的发展速度也快,“物流”水平也高,“物流”业就获得较高的东经机收益。“物流”在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根据最近几年我国物流发展状况,从宏观入手,较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对物流发展研究有兴趣者,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且缺少一定的时间经验,另外物流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文章的大部分观点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研究。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 P?E?德鲁克 《经营的黑暗大陆》 《财富》 1962年

② 中国仓储协会 《中国物流市场供求分析报》 2000年中国物流研讨会论文集 P14

③ 邓志高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之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 1999年第144期

参考文献

[1]刘华,程海峰 《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 中国物资流通2002年第1期

[2]李锋,薄涛 《大胆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中国物资流通 2001年第8期.

[3]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 陈文玲 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对策建议.》 中国经济时报. 2001-07-11

[4]肖义家《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构架》 中国物资报.第123期

[5]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经贸运行[2001]189号

[6]王之泰 《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

[7]王莉 《物流学导论》中国铁道出版社

[8]马士俊 骆薰馨《现代企业物资管理》 航空工业出版社

[9]苏科玉 《物流管理》 河南大学出版社

[10] 陈大方《工业企业物资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

第5篇: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

1.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2010)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2010)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2010)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2010)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2010)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4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贾凯(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2007)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2010)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2010)在“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技术催生革命”、“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2010)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2010)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RFID-MP),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2010)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2010)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SOA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2010)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2010)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2010)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2010)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2010)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2010)认为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2007)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2010)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2010)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2007)提出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2006)提出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2007)提出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Decker(2008)设计了SmartItems(智能物料项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2009)研究了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2010)提出RFID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2010)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2010)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2010)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J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Jedermann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2010)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2010)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2010)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2010)提出“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2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智慧”状态;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召回)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或者特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IC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2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应用)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4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3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处理)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1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2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3个方面:1)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价值”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3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3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3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第6篇: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这带动了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物流专业英语作为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物流实践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迫切需要提高物流英语教学的质量。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物流英语教材发展的滞后,教材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并已经影响到高职教学的质量。高职高专院校为适应市场需求,急需对其物流行业英语教材进行系统性研究,开发适应时代需求的教材。本人就“河南高职高专物流行业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项调查旨在通过对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物流专业大学生对物流英语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为高职高专院校物流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

定量的问卷调查所选择的对象是河南省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向河南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定时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41份,回收率达90%;

(四)调查时间:2010年2月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在校生对物流行业英语教材的满意对、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对教学内容的喜好和对目前教材编排形式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

从对目前使用的物流英语教材满意度调查可见,高职高专在校生对于现有教材认为非常合适的很少,仅占总人数的14.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现有教材并不是很满意,教材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现有教材偏重理论,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多的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现有教材跟不上物流专业发展的步伐,缺乏特色和新意,实用性不强。所以物流英语教材的编写应该围绕着实际工作的需要,重视实践性教材的开发。在形式上,尽可能的模拟真实情景,使课堂成为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的模拟工作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教材内容的认知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调查,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来源非常杂乱(图表3)

物流英语教材从来源上看,有直接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有教师自行编写的本土教材或讲义,有全国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教材,甚至还有一些是从网上随意下载得来的文章或资料。从调查结果上看,近一半的高职高专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为本土教材,缺少实用性知识应用的内容。所以,学校在教材选择方面,普遍存在选材主观随意性大,教材难度难以控制,任务形式单一,语言与专业知识比例失衡等问题。

2、教材的定位不清晰

只有6.8%的学校采取实习实训教材,这表明大部分学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选择以语言为导向的英语教材,缺乏从职业性的角度去合理定位物流英语教材,从而导致教材在专业知识方面缺失系统性和技术性,学生的语言技能可操作性不足,从而难以满足物流职业岗位的外语能力要求。

3、实用性教材内容缺失

相比本科生源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高,这对高职英语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67.2%的学生反映,教材中缺乏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用性阅读和写作和物流工作主要流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跟上专业学科的迅速发展,学习相关领域的国际最前沿知识,仅仅重视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的考试内容,不利于学生实用性英语能力的培养。

4、教材习题陈旧,难易程度不适中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现有物流英语教材所配置的课后练习形式以问答、翻译和选择、判断为主,将近总体水平的四分之三,缺乏案例分析或模拟工作环境等实践性练习,可谓内容陈旧,形式古板。同时,由于物流专业英语教材书籍发行量小,缺乏教材的系统性与配套性,只有16.4%的学生知道自身使用的教材有与之配套的练习册或辅导书,这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从习题的难易程度上来看,只有10.1%的学生认为适中。练习的难易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检测以及巩固所学的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图表7你认为目前所使用的物流英语教材练习的难易程度如何?

(三)对教学内容的喜好

由图表8可见,70%以上的高职高专学生喜欢的物流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为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性内容,如案例分析和模拟工作环境情景对话。而这部分内容正是现有物流英语教材中缺失的内容。经过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主要局限在对篇章和词汇的理解上,这就要求教材课文内容选择方面除了知识性以外,还要兼顾趣味性,并加强听说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

(四)对目前教材编排形式的看法

图表10你认为目前教材的编排形式如何?

经过调查,64.9%的学生对目前教材编排形式并不满意。由于物流英语为新兴专业,教材发行量较小,出版社和编辑往往处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而放弃出版相关其它教参资料,这就导致了现有物流英语教材形式单一的结果。教材编写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编排形式上注重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纸质教科书以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音像媒体、教学素材库、试题库、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将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立体化教材,切实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关于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一)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的原则

1、符合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另外,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明确,一个人承担的工作可能很多,因此,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带”型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应该以获得理论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

2、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

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材的开发需充分了解与思考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处理好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的关系,通过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材内容方面,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其英语应用能力。

3、符合英语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和二语习得规律

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要求教材的设计应体现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将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等教学环节结合在一起,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英语学习中学习专业知识,从专业中回顾英语知识,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学习。

4、符合物流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应紧扣物流专业的发展,密切联系物流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把教材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对专业知识了解的基础上得到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的建议

1、开发实习实训教材

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还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因此,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基础的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是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材开发的重点。实习实训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训目的、内容、技术要点及标准,操作步骤等,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就是要以运输、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等物流节点的主要工作流程为线索,以各个操作环节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以及相关知识为依托,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练习和实际操作,解决实践技能问题,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开发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有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连锁经营五个方向,在物流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中应基于不同的方向,按照物流企业的主要岗位进行模块的划分,并在不同的模块中介绍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主要工作流程,从物流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角度出发,注重“英语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教材内容取舍紧跟市场需求

现代物流是一个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创新产业,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物流英语教材开发要在内容上与世界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如增加“现代仓储策划和投资分析”、“现代生产物流与仿真”、“物流经济地理与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国际物流报关实务”、“国际结算”等针对物流国际化趋势的课程,努力使学生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现有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比例较少,且教材中的实践环节多设计为DISCUSSION和PAIR-WORK,缺少岗位情景对话、实用性强的函电(correspondence)和单证(Logisticsdocuments)的应用。所以,教材开发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般性社交和职场及目标岗位实际使用英语的场景进行细分,以职业趋向(career-oriented)为主,提炼出若干知识点和能力点,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筛选和归纳,再根据目标工作岗位群的特征,进行语言精加工,整合成具有共性特征的技能模块,从而形成以核心技能培养为基础的崭新的教学内容。

4、基于“行业先导”理念开发教材

“行业先导”理念旨在为地方支柱企业和行业培养应用性物流英语行业人才,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要与物流英语行业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强调行业特色,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教材编写中,可通过产学结合来体现这一理念。具体而言,可让高校教师和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高校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第一线技术人员了解行业标准,掌握大量实例,如果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反映了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有利于编写出符合教学规律和规范要求的教材,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5、编写形式立体化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教材是高职高专教材开发的发展趋势。因此,教材的形式要打破传统的纸质教科书的局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形式多样的立体化电子教材,把教材延展到光盘和网络等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搭建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畅通的沟通桥梁垫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因此,物流英语教材的开发作为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课程的不断发展,教材应长期处于动态开发的过程中。实用性是编写高职高专英语教材贯彻始终的原则,没有最好的教材,只有最合适的教材。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学改革在教材编写方面提供参考意见,希望广大物流英语教学者努力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实用性原则为本,切实做好物流英语教材改革,开发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为社会服务。

第7篇: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only way for steel enterprises out of difficulty currently. Receivables, prepayments and inventories dimensions are the focus of business risk for current steel trad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novation of steel trade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 and improvement of liquidity (receivables, prepayments and inventories) management.

关键词: 钢贸企业;经营模式;应收款;预付款;库存管理

Key words: steel trading companies;business model;receivable;advance payments;inventor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177-03

0 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尤其是2011年以来,随着销量萎缩、价格倒挂、风险加大、资金匮乏,钢贸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高产量、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两高两低”的重压下,钢贸业已连续三年亏损,钢贸企业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心,不少企业已转行或倒闭,另一些企业仍在力图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尤其是对应收款预付款和库存的管理,积极开展自救,维持生存,以走出困境。本文就当前钢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及流动资金管理中的应收款、预付款和存货管理问题谈些看法。

1 内外并举,创新钢贸企业经营模式

近几年来,钢铁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钢铁产能过剩,钢材产品供大于求。钢厂大量直销,制造业和流通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价格信息透明,钢贸企业利用时间差和地域差赚取利润越来越困难。钢贸行业出现分化。钢材市场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钢贸企业必须创新经营模式,才能实现盈利,求得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实施经营模式创新已成为当前钢贸企业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必由之路。

1.1 政府要为钢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营造良性外部环境

1.1.1 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2009年,国务院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要“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但是,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厂商不对等局面,必须要政府协调产销双方,构建互利共赢的厂商关系,才能建立起适合钢铁业发展的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1.1.2 在融资、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 在当前行业困难形势下,资金融资问题已成为钢贸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政府在融资政策上给予支持,为钢贸企业创新融资模式、开辟融资渠道提供方便。钢贸业在整个钢铁产业链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行业困难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适当降低税收,为钢贸企业改善生存发展条件。

1.1.3 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行业管理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建立信用体系、开展诚信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制、规范厂商关系,建立健全钢铁流通市场监测体系与市场预警机制,提高行业发展调控能力,提升钢材市场业态,加强市场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浪费,为钢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秩序。

1.2 企业必须创新自身经营模式

1.2.1 科学定位经营策略,不断创新赢利模式 ①变静态经营为动态经营。在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之时,钢贸企业必须抛弃传统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静态经营思维,时刻保持高度危机感,建立动态经营策略,努力做到以变应变,顺势而为,驾驭未来。还要实现经营模式灵活多样化,注重服务创新,采取多元化、具体化、个性化服务方式,做专做细做精做特,满足终端用户差异化需求,增强综合竞争力。②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走贸工结合之路,积极探索“贸易+加工+物流”等经营新模式。不断创新赢利模式,从原来的以价格为导向靠投机博“行情”实现盈利向以服务为导向的综合服务商转型,在原来经营基础上量力而行开展深加工延伸,将自己整合到整条钢铁产品供应链之中,开展集成式供应链服务,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③完善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扩大经营辐射面。要有计划、有超前意识地科学设点布局,加强与钢厂、客户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形成合作多赢的营销网络,努力捕捉和开掘临时性市场机会,敏锐地扩大经营辐射面。④抱团组建钢贸集团公司。要借助资本市场,以股份制为主要载体,推进企业战略重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主业规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走“统购分销”之路,提升与上游钢厂之间的定价话语权,取得从钢厂博取批量低价的优势。⑤要利用网上直销交易平台,树立品牌效益,利用期货、电子盘等金融工具指导经营。

1.2.2 加强融资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要加强钢贸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练好内功,增强自身融资实力,用良好信誉换得银行的贷款规模。其次,要创新更多更灵活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如上市融资、“抱团”融资、动产和仓单质押融资,还可以采用保理、发票融资、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和卖方融资、应收账款保险等应收账款融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延长票据等票据融资业务。一些大型钢材园区可以争取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联合发行企业债券或设立专项信托基金和互助基金。第三,在延伸价值链、向新领域投资的过程中必须特别谨慎、科学决策,一筐鸡蛋应放进什么样的篮子,确保投入最好的新篮子,准确选择投资时机,从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1.2.3 完善激励机制,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是否拥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决定着钢贸企业的兴衰,因此钢贸企业要完善激励机制,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稳定和提升专业人才队伍。

2 管好应收款,控制销售垫资

经营风险的控制是当前钢贸企业加强管控的重中之重。目前钢贸企业日常经营中最大的风险来自应收款、预付款和库存三个方面。钢贸企业必须把应收款、预付款和库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赊销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在钢贸经营中至今被广泛应用,但对客户大量垫资又带来了很多成本和风险,甚至正常的资金周转将因其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这方面钢贸企业必须抓好客户风险管理、合同管理和账款催收等工作。

2.1 加强对客户信用政策的有效管理

2.1.1 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策略 钢贸企业要在对客户进行细致信用调查的基础上严格做好客户的信用评估工作,根据客户预期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率等财务指标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划分,以确定可给予对方的信用额度,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标准策略。

2.1.2 采取动态科学的信用条件政策 钢贸企业要比较延长或缩短对客户的信用期限带来的好处(差量收益)与相应带来的坏处(差量成本),科学选择不同的信用期限。企业对客户到底提供还是不提供现金折扣、折扣期限为多长、折扣率多高最合适等方面的决策,也要通过比较其差量收益和差量成本来决定。

2.1.3 实施灵活有效的收账政策 在客户发生逾期拖欠时,要在弄清对方拖欠原因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收账政策,组织催讨,尽可能做到既能加快收回账款,又不影响客户关系。在选择收账策略时,也应从花费的收账费用和减少的成本、损失之间作出权衡。

2.2 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应收账款风险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钢贸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一整套应收款管理制度,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制,加强对客户在授信、执行、事后监督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信用政策在促进销售增加利润方面的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成本和坏账损失。

2.2.1 把好合同关 钢贸企业自身应重合同、守信用,严格确保交货数量、质量、日期,并做好各项销售服务工作,提高客户及时付款的积极性。在与某些客户签订合同时,可增加一些防范性担保条款和约束条件。

2.2.2 采用适当的结算方式 钢贸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尽可能选择能保证货款按期收回的方式。

2.2.3 加强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 钢贸企业完善销售与收款方面的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对降低应收账款风险会起到极大作用。首先要抓好合同审批和合同、回单、对账单的统一管理工作,保全债权文件;其次,对已发生的应收款应及时登记,定期编制应收款余额清单,并经常与对方核对。第三,对已到期的应收账款,应及时与客户联系,先礼后兵,组织催收。第四,按期足额提取坏账准备金,严格执行坏账处理程序。

3 进一步完善预付款风险管理

钢贸企业的预付款主要来自于两种情况:一是向钢厂正常订货,一般需要提前1-2个月支付预付款;二是一些具有资金优势和贷款渠道的钢贸企业开展“托盘”业务,要先帮助缺乏资金的钢贸商订货,并向钢厂支付货款,相当于为被托盘企业预付了货款。前一种情况不但占用了钢贸企业大量资金,还存在付款后拿不到货的违约风险,如近两年大举进入钢贸领域的上市公司“杭锅股份”于2013年11月发生的由于供货钢企河北钢铁集团龙海钢铁有限公司停产重组而导致的约3亿元预付款面临难以收回的风险;后一种情况的预付款由于操作流程更复杂因而风险也不小,虽然在被托盘企业没有偿还资金时,托盘企业掌握着货权和被托盘企业预付的保证金,但如果被托盘企业与作为第三方的仓储公司相互勾结,制造假仓单进行重复质押多方贷款,一旦贷款还不上,被托盘公司“跑路”或破产,从事“托盘”业务的企业就要面临较大风险。

因此,钢贸企业管理层应时刻保持自我警惕,必须强化预付款的审批程序和内部控制监督体制,层层把关,进一步完善预付款的风险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登记预付款台帐,跟踪预付款的预付、结算全过程,督促业务经办人员及时结算、冲报。经办“托盘”业务的钢贸企业要加强对客户资信审核,并监管好相关货物。

4 加强库存管理,把库存控制在适当水平

存货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钢贸企业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数额大、风险高,因此加强库存管理是钢贸企业物流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与其他行业相比,钢贸企业的库存管理难度高、意义大,因此必须敏锐地把握产销形势,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准确预测库存需用量,加强存货资金计划管理,把库存控制在适当水平。

4.1 保持低库存为上,控制风险 高库存是目前钢贸企业高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目前钢铁业基本面难有改善,行业亏损压力不减,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厂库存高。2014年3月7日,国内主要钢材品种库存总量为2057.81万吨,铁矿石库存也于此前突破亿吨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市场心态偏于悲观,消化库存难度较大,所以钢贸商仍应以保持低库存为上,维持低库存、高运转,将“求稳”进行到底,把生存作为第一要务,与此同时要按适价、适质、适时、适量、适地的原则优化库存结构,以规避风险。对一些库存高、资金占用量大的钢贸企业而言,虽然在消化库存的过程中可能伴随亏损,但也必须壮士断腕进行轻仓化运作实施去库存化,控制风险,促进资金流动。

4.2 以销定进,避免大起大落 目前,市场的原有交易周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钢贸商来不及应对,简单的买进卖出赚价差甚至囤货待涨的操作思路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因此控制库存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利用目前采购方便,资源充足的市场机会,坚持常态贸易,抓好机会贸易,做到贸易正常化,薄利多销,避免大起大落。摒弃以前做大库存、盲目进货的粗放模式,走向“按需订货”的成熟模式,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预测机制,锁定钢厂优质资源,以销售定库存,就地设库,多做工程,按客户要求进行采购,快进快出,甚至从钢厂直发用钢客户和工地,重合同,守信用,注重渠道建设,与终端用户、客户群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健全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增值服务,提升物流运行效率和水平,缩短资金周转期,保持企业“血液”畅通。

4.3 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动态库存管理 有条件的钢贸企业要打破传统操作思路,从原先的现货和电子盘交易上转变过来,利用钢材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不要只有一种库存意识,要善于管理“两种库存”,要通过期货市场来实现“现货库存”与“虚拟库存”间的双向转换,从而实现动态库存管理,以盘活资金,优化库存管理,灵活应对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应对现货价格波动,更好地进行资金链管理和风险管理。为此,钢贸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与期货套期保值相适应的内部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决策流程、工作流程和风险控制机制,防止重蹈近些年来某些企业以套期保值之名行投机之实、招致巨额亏损的覆辙。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钢贸商生存现状调查报告[N].现代物流报,2011-9-19.

[2]郁干.钢贸企业该如何重构经营和管理模式[N].中国冶金报,2013-03-19.

[3]章建成.新环境下钢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探讨[J].价值工程,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