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机制;低碳城市;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50-04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提升环境质量的愿望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创建低碳生存环境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在这一趋势推动下,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营造绿色家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则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并积极开展了对外合作。例如保定、上海成为首批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两个城市;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后,杭州、青岛等城市宣布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计划,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低碳城市”的发展建设无疑将会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企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政府财政资金趋于紧张,既要保增长,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成了多个、多级别的碳排放市场,为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国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这些都为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实践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为减少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机制(简称JI)、国际排放贸易(简称ET)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其中前两项机制适用于公约附件国家之间,而清洁发展机制(CDM)则适用于公约附件Ⅰ国家和非附件Ⅰ国家之间。由于附件Ⅰ国家可以通过三种灵活的机制,以交易转让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来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京都议定书》之后,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碳排放交易所,发展中国家也借助清洁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碳市场。欧盟和美国是碳排放交易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案例,其实践经验对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欧盟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践行者。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做准备,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了“排放交易计划(Emission Trading Scheme,ETS)”指令,对工业界排放温室气体设下限额;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涵盖了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且非欧盟成员国的瑞士和挪威也决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ETS与欧盟成员国进行排放交易。在该交易体系下,人们采用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与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额度――欧洲排放单位(EUA),而所有企业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该上限。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度,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额度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
欧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阶段,共有21个欧盟成员国参加。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欧盟规定至少将95%的配额(EUA)免费分给企业,剩余5%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标1吨,将被处以40欧元的罚款。2008~2012年是第二阶段即正式实施阶段。会员国所释出的排污权有90%必须免费分配给各厂,10%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罚款额涨至100欧元,吨;通过与JI和CDM项目的接通,市场规模扩大到欧盟以外的国家。
目前。欧盟正在进行的是“排放权交易计划”第二阶段,由于在试运行的第一阶段,各国向其企业签发了过多的排放许可证,使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导致二氧化碳市场碳信用通胀,从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批评。在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中,欧盟就明显加紧了配额的限制,并且试图将该体系覆盖到更多的行业中去,尤其是近年来排放增长迅猛的航空业。EUETS的交易量不断增长,2007年交易了不到10亿吨,2008年交易额达到28亿吨,占欧盟《京都议定书》气候贸易体系交易总量的80%~90%,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由会员设计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规则。交易所的会员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以保证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能够实现两个阶段目标:做到在第一阶段(2003~2006年),通过自身减排和购买其他会员多余的信用额度达到每年减少1%的排放的目标;并保证在第二阶段(2007~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交易所包含两类机构:一类是CCX的会员,即排放温室气体的实体;另一类是CCX的参与者,即替代物和流动性的提供者。每位会员公司通过减排或补偿购买达到各自的减排量,在维护大气环境稳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CCX目前有会员公司200多个,主要来自航空、电力、环境、汽车、交通等行业,其中包括5家中国会员公司,交易产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在推动参议院通过一项含有11个具体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从2011年开始覆盖全国75%的碳排放,这一举措将使澳大利亚成为继欧洲之后的第二个碳交易平台。
加拿大作为一个远远落后于《京都议定书》目标
的国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经济中参与解决空气品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许多部门提供价格透明度、环保整体性、低成本、广泛的准入和可靠性,促进加拿大的整体减排。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但正出现迎头赶上的迹象。港交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筹备工作。
二、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上的探索
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最早是在199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6个城市进行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6个城市开展了大气排污权交易的试点。这些试点可以看作是中国排污权交易的起步阶段。1997年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会和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研究项目,2001年亚洲开发银行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启动了由美国RFF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执行的“SO2污权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在7省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排污权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积累了许多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但是客观来讲,这些项目的开展多是在政府主导下或者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多数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在这些交易中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相应的经济评估。近几年,我国开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开始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碳中和交易,开启了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启示
可以看出,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建设国内的碳排放市场,这些都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市场手段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创建区域内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已有的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在区域内进行以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为主的交易试点,随着试点交易的不断完善和推进,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并及时吸纳国际国内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下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级碳排放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必将逐步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区域性碳排放市场,发展“低碳城市”的地方政府要以碳交易试验平台运行经验为基础,争取省内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户本市,以此进一步推动其“低碳城市”的建设,并扩大其影响力。
2.构建完善的碳交易信息平台。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地方政府要认识到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3.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政府法律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节能减排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废气及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上述各个领域对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对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并配合严厉的惩罚机制,才能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碳交易机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地方政府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加快制定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场运行的地方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制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碳排放配额分配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只有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制规章,才能使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约束,才能激励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保证碳交易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4.完善市场化节能减排的配套政策。实践表明,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节能减排,但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国家资源品的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与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节能减排行动。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等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同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得以实施。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方法
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意义: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且种类繁多的地下管线承载着城市的不同功能,是城市高质量高效率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城市建设时对城市的地下管线应该有一个全面而系统地掌控。地下管线探测对城市设计、规划、施工管理工作影响巨大,精确而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建设任务的顺利执行,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因地下管线损坏所造成的损失甚至灾难,更有利于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在应对自然灾害、环境灾害和人为灾害时,清晰精确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和有效的救援响应。因此,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不仅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对突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需要。
2、我国城市当前地下管线的组成与管理现状:
据城建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城市地下管线长达156万公里,可绕地球近40圈,这还不包括电信、电力、工业等管线规模。随着城市建设程度的加快,地下管线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种管线交叉并行,密如蛛网,城市地下管线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并建立城市地下管网数据库。然而,我国现有的地下专业管线资料多以图纸、图表等形式记录保存,由于城市地下管线历史原因和管理水平所限、资料档案管理混乱、地下管线分布不清,给地下管网的管理、建设以及防灾减灾带来诸多困难。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等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建立相应数据库已是迫在眉睫。
3、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基本原则: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经验,根据《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在做好资料收集、踏勘及分析试验的基础上,做出相关原则探测分析如下:
3.1、先易后难、先明显点后隐蔽点、先钢管后铸铁、先浅后深、先简单后复杂、从已知到未知。
3.2、方法要有效、快捷、便捷、轻便,如果在一个城市中存在多种的探测区域地下管线的方法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最有效最科学的探测方法。
3.3、相对复杂条件下要根据复杂的程度采取相应的综合方法,在管线分布相对复杂的地区,应根据相对复杂的程度采取最合适的综合方法,以此来提高管线的分辨率和探测结果的可靠度。
4、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常用探测的方法研究:
4.1、按照城市地下管线的物理属性分类采用不同的探测方法:
从物理属性上来说,城市地下管线大约可以分为以下3种:①、由铁管或者是钢管构成的金属管道,②、由铜铝光纤材料构成的电缆管道,③、由水泥或者是塑料材料构成的非金属管道。
在探测时,常见的探测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开挖的方式进行地下管线的探测,这种探测方法在某些管线复杂地段和检查验收中仍需采用;第二种是利用相应的仪器来进行探测,这是目前生产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仪器探测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4.11、感应法:
在对地下的金属管线进行探测的时候,通常采用感应法。将发射机放置在管线正上方,方向与管线延伸方向相同,使磁偶极源在地面上建立一个交变磁场。地下金属管线在磁场作用下,会感应出电流产生二次磁场,利用接收机沿管线方向探测二次磁场,可推断出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
4.12、夹钳法:
当管线直径小于夹钳时,可采用该方法。例如,在对地下的电信管线进行探测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此方法。将待测管线用夹钳完全闭合,通过发射机激发,在管线方向上产生出二次磁场,进而利用接收机沿管线方向探测二次磁场,推断出地下管线的位置。
4.13、直连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金属管线进行探测,不过是那些有表面露出的金属管线。在利用直接法进行探测的时候,首先要将发射机电缆的一端与金属管线相连接,然后再将发射机电缆的另一端接地或与金属管线的另一端相连接,最后利用接收机所接收到的电磁信号来对地下管线进行定位。
4.14、电磁波法:
这种探测方法适用于对任何一种性质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其探测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脉冲雷达系统,对要进行探测的地下连续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遇到地表下的物体就会发生反射,当接收器在接受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之后,再经过专用的软件进行处理,就能够获取地下管线的反射图像,从而能够对地下管线的位置进行确定,同时还能够算出地下管线所埋设的深度。然而,当遇到那种输送易燃或者易爆的燃气管线时,采用电磁波法进行探测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为了保证探测的安全性,对于地下燃气管线的探测,应尽量避免使用本方法。
4.2、特殊管线的探测方法与运用:
4.21、并行管线的探测方法:
在对由两条及以上的地下并行管线进行探测时,采用感应法或电磁波法探测容易出现误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并行的管线之间的间距太小,利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探测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相邻管线的影响,从而造成探测上的误差。对于这种地下管线,最好采用压线法的探测方法来进行探测,这样就能够保证发射器的正下方只有一条管线,使其不会受到其他管线的干扰,实现更加准确地定位。
4.22、砼管线的探测方法:
在地下管道的给排水工程中,所使用到的管道大多为大管径的砼管线,这种砼管线不仅非常厚,而且含有一定量的钢筋。在对这种管线利用探查仪器进行探测的时候,发射器所发射出的信号会由于穿过厚的管径或者是穿过钢筋而大大减弱,因此在进行探测的时候要加大发射机频率,最好使用高频的发射仪器。使用高频发射仪器对地下的砼管线进行探测时,务必保证砼管线附近没有其他干扰源,否则会影响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5、结语:
地下管线探测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程,只有结合资料并实地调查作业路段各类管线材质,根据磁场强度、探测方法、数据录入方便等原则确定管线探测顺序,先金属管线后非金属管线,先规则管线后不规则管线,先共线管线后支线管线,先直线段简单管线后路口复杂管线。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浩然.地下管线测量与技术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07):326-328.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国际借鉴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极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展和能源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而此时,“低碳”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低碳”代表着对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生产生活的一种期盼和渴望。自从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后,世界各地争相打造低碳城市,这似乎给在两难中寻求平衡的中国打开了新视角。
一、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
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中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能源白皮书》的定义,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简称WWF)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低碳”代表了对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生产生活的一种期盼和渴望。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低碳城市建设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及稳定供应
据统计,我国煤炭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而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极大,现有的能源结构及储量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能源供应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凸显,在这一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低碳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这些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远远超过了能源资源承载能力和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进而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低碳城市以低碳为核心,以转变能源使用方式为主要手段,它的建设将有利于新能源的推广,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低碳城市建设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传统能源的使用使我国陷入了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之中,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关注更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加快低碳城市建设,一方面对我国转变能源利用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我国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发展低碳产业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
1、英国――高度自为政府制定地区规划提供便利
英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早在2001年英国政府就设立了碳信托基金会(Carbon Trust)、能源节约基金会(EST)联合推动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CCP)。英国设立了三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切斯特),在LCCP的支持下建设低碳城市,而在城市规划中重点在建筑和交通两个领域促进新能源的应用。
在英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中,值得称道的是其赋予地方政府的高度自。例如在伦敦的城市建设中,伦敦政府根据自身情况修订《伦敦规划》,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纳入到城市的发展计划中。而修订的最后阶段,政府还会在市民中征询意见,让广大市民也都参与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这一点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体制是自上而下的,是上级部门制定战略后,下级部门负责实施,虽然这一体制在统筹管理方面有优势,但是在调动积极性方面却有先天性不足。而英国的地方高度自主规划城市建设,除了调动当地政府与群众的积极性外,还能很好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2、丹麦――低碳社区建设助其成为全球绿色能的源领先者
在全球应对能源安全和地球变暖危机的过程中,“生态城”建设的潮流逐渐兴起。丹麦的低碳社区建设是“生态城”的典型代表,社区的最大特点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丹麦的太阳风社区,该社区是由居民主导建设而成,区内以太阳、风为主要能源形式,故而被称之为“太阳风”社区。该区公共住宅是由公用建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等组成,极大地节约了社区的空间、资源。太阳风社区有600平方米的太阳板被设置在建筑上以获取太阳能;在附近山坡上设置了22米高的风塔来获取风能;区内的一块菜园用于加强区内物质循环,在增加景观性的同时,减少对外资源的依赖。
丹麦的这种低碳社区模式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还强调节能降耗,注重能效利用率的提高。据统计,丹麦在过去四十年当中,GDP一直往上走,但是能耗、碳排放量却是持平或下降,这中间最大的贡献是能效的提高。而如今丹麦低碳社区的建设更是加强了这一优势的发挥,丹麦成为全球绿色能源的领先者不是偶然。
3、新加坡――创意设计奠定“花园城市”基础
自1965年建立独立的共和国起,新加坡就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花园城市”的理念和“低碳城市”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处,而经过50多年的实践,新加坡的城市建设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城市规划中的创意设计。首先,新加坡道路两边绿色植物很多且形态各异,这是新加坡的一大景观,为新加坡的形象增分不少。其次,新加坡的道路骨架为窝蜂状,综合了放射状路网和方格状路网的优点,为新加坡缓解道路压力作出了贡献。再次,新加坡建设了很多的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新加坡的“公园廊道”计划目的是将全国的公园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走廊”,这样既方便了国民休闲娱乐,又有利于居民选择用非机动车的方式游览。总体来看,新加坡通过创意设计将城市中的绿化遍布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1、科学规划谋求城市低碳转型,创意城市形态
根据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的规划对城市低碳转型至关重要,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科学规划的制定要有几个侧重点: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各地政府要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财政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稳定增长;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各地政府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三是推广低碳消费模式,低碳城市的建设不只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开发,还需要生活及消费方式转变的配合,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将低碳理念引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城市生活低碳化。而在具体操作中,政府要重视城市整体形态的构成、地面的布局、交通体系的铺建、基础设施的利用等等,这样既可以构建有多个中心的“紧凑型”城市(即高密度、高容积率、高层),又可以构建具有不同功能区域的混合型城市。
2、低碳城市建设要遵从“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各地情况不同,北方是大陆性气候,南方是海洋性气候,中间的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流域是过渡区,除了气候外,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也都有差异。所以,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遵从“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另外,我国的体制和国外有所不同,美国是自下而上的体系,而我国是自上而下的体系,所以在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推广时,我们应在制定时自上而下,而在执行时因地制宜。
3、低碳城市建设要“质”、“量”并重
人们一提到低碳就会想到高投入,尤其是新能源方面的投入,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质疑:低碳城市是否和巨额投资相挂钩?这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能源、资源的消耗?如果真是这样,那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而实际上,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很多技术是现成的,而且成本很低,如果应用得好,不仅可以节能,还能有回报。所以我们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要注意“质”和“量”的平衡,不仅要提高低碳城市建设的“质”,还要注意降低成本投入的“量”。
4、低碳城市建设应谨防“跟风”、“”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如上海、杭州、保定、无锡、厦门等,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但是,在这如火如荼的宣传背后,实际建设情况却令人担忧。厦门是国内较早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之一,2004年就在鼓浪屿设立了循环经济实验区,并称借鉴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构建全国第一个“循环型”岛屿,实现生活垃圾“零出岛”和岛内污水“零排放”。然而,7年过去了,循环经济区内无论是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还是太阳能路灯的引进,都遭遇了水土不服、无果而终的命运。很多城市在网页上宣传低碳城市建设开展的如何好,而实际却动作不大。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白效明说:“我国进行低碳城市的示范是很有必要的,但一些城市是有名称却不给投入,完全是徒有虚名。”所以,在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中要防止一些城市急功近利,为评级而“作秀”,避免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化”。
总之,低碳城市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其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性在文中已经有所说明,而其对中国城市质量的提升作用也毋庸置疑。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对国外的一些经验,由于自然环境、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些差异也不能照搬直用。因此,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托创意设计打造低碳城市,进而提高城市质量,促进我国产业转型,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春娜:国际低碳城市建设经验[J].北京观察,2011(1).
[2] 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
[3] 江德斌:“低碳城市”不是一日建成的[J].经济研究参考,2011(6).
[4] 陈柳钦: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外实践[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
【关键词】低碳化;城市景观;审美文化
到2030年,中国将有10亿人口住进城市,城市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可以说中国的未来就在于城市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城市的形态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论是能源模式的选择,还是用水和农业经营方式都直接受到所选择的城市形态的推动,而城市的形态的确定直接受制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
一、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方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改变了中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城市形态走向简化。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经济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建筑师已接受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念,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审美观念,但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特别是在城市交通的布局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方面已经显现出城市形态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现实性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工商业日益发达,交通更加拥挤,交通事故更加频繁,建筑更加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问题还不仅如此,缺水和水污染正进一步威胁着城市的用水安全。目前在全国600多座设市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己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城市中,城市的河湖水体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不仅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还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在创造更多财富和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离开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健康难以保证,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意义。因此,使人们开始怀疑繁荣昌盛目标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能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的“低碳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越来越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低碳化是绿色城市建设的引擎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点,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城市。低碳城市景观设计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建筑材料、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景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景观工程建设。就目前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低碳化主要是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专题编制体系之中。实际上,只有建立低碳城市景观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与设计理论体系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引导“低碳城市”发展,并以此来化解由于工业革命以来200年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
低碳城市景观设计侧重于研究一个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它是在低碳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低碳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多学科的思想,通过区域分析法、多方案比较法、问题导向目标定位法等,对城市形态和景观进行现状分析、专题研究、规划编制,并建立一系列低碳城市景观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前瞻性地制订出城市景观建设方向整体框架,它强调城市景观建设远近结合,是实现城市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提出建设低碳城市,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对于低碳城市景观设计,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2008年3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布局的理念主要是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居住用地开发,交通枢纽引导城市服务业发展。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城市景观建设的低碳化评价标准,因此尚无得到公认的低碳城市景观建设模式。
低碳城市理念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广泛认可,是由当今时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增大的新变化决定的。随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世界各国对于城市景观建设低碳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发展的理念也随之更新,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城市就是“使城市景观低碳化建设”,它既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建设的一种模式。低碳城市发展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建筑、交通和生产三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如何选取,工业、交通、燃气等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冲突以及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低碳城市不仅包含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和低碳技术,还包含绿色建筑、城市景观设计等。
三、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低碳化
(一)按照低碳化理念搞好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设计。规划和设计是一个城市景观建设的龙头。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在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低碳城市理论在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层面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安排低碳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引导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低碳化、如何合理安排景观布局、如何建设低碳绿地系统规划四个方面。
(二)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的核心。作为保护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绿地系统,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的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与布局,未能从整体上考虑城市形象塑造,加上各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往往只能“见缝插绿”,许多城市都未形成“绿廊”、“绿带”、“绿色网络”。因此,低碳城市景观布局应采用合适的尺度,保持一个良好的视野。视觉是人类对外界最重要的感觉方式,通过视觉获得外界信息。一般认为,对于正常人大约75%-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外部空间往往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最终表达空间的比例尺度、阴影轮廓、差异对比、协调统一、韵律结构、意蕴美感等,这完全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建筑环境同样属于视觉上的空间,城市景观的空间形象,道路的组成,绿地的处理,小品等会带来某种心理感受。
(三)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人们的任何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都与之息息相关,通过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可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目前没有一个城市的交通让人满意。解决的思路有赖于巧妙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善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交系统、步行和骑自行车。比如快速公交系统这种先进的工程设计,它具备地铁的速度和载客量,但成本只有地铁的5%到10%。这可具有重要意义:同样的载重,成本却低90%,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城市面貌的重大变化。当然公共交通系统很了不起,但并非适合所有出行或所有人。另外两种解决方案是骑自行车和步行。这些手段非常平凡,而且廉价、健康、安静,没有碳排放,可达性高,也让社区变得更加宜居。这些都是极大的优点。这三项策略――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骑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汽车的高质量替代方案。至少 可以带来三大好处:第一,城市变得更加宜居,街区富于活力,拥堵缓解,并拥有更好的交通替代方案。第二,交通能耗下降,最多达三分之二,相应的空气污染也会有所减轻。第三,通过限制扩张,中国城市将减少对水的消费和对耕地的占用。
参考文献:
[1]李国亮,任镇英,龚葳.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山西建筑,2010.12:32-34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2.2:13-20
[3]潘海啸,汤,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4]侯亘,李小伟.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0.6:71-74
[5]崔晶泉.低碳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J].安徽科技,2011.8:31-33
关键词:低碳城市;碳排放;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一)低碳城市的定义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二)低碳城市的构成要素
低碳城市的建设要坚持做到以开发低碳能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以清洁生产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以循环利用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以持续发展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具体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新能源利用。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2.清洁技术。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3.绿色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4.绿色建筑。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5.绿色消费。减少C02排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个人也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
二、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远比全球变暖升温更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将它敲人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会在0.004秒的时间里蹦出3600万个搜索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员是自治区的首府拉萨,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二)目前我国低碳示范城市建设面临问题
第一,低碳城市的盲目发展忽视了应与我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相结合。中国人多地少,应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盐碱地、滩涂地等未利用用地进行生态化改造。但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占用了农用地,不仅广受诟病,还使生态城建设停滞,陷入困境。
第二,低碳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各地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指标体系,导致标准参差不齐,且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现的以“生态城”命名的在建项目近20个,但并不是每个项目都符合严格的“生态标准”。
第三,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目前进行的低碳城市建设往往摒弃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如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由于技术新颖很快得到国内多个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此套系统虽然具有全封闭、无需与垃圾接触、投入人力少等优点,但其耗能高,而且没有得到科学论证,这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同时,这种动辄投入上百亿元,引入所谓的高新技术的做法,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
第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新”弃“旧”,重“大”轻“小”。国内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往往盲目重视“新城开发”,忽视老城区的生态保护;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见效快。因此,很多城市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老城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三、我国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
笔者建议建设“低碳城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技术系统。基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的混乱发展实际,应当建立一套具有全国层面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该指标体系应当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四个维度,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
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系统化的科学技术支撑。同时,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应针对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科学技术手段。
(二)在城市的新规划中,制定城市发展的低碳规划,遵循系统的低碳理念,城市在空间上与更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平衡,城市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内部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其次,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实施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将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创进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有沼气条件的农户可用沼液代替农药,沼渣代替化肥,生产出优质、有机的农产品。
(四)引导工业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在今天能源紧张和环境保护面前,企业的战略必须涵盖绿色战略、低碳战略和生态战略,低碳经济的竞争是未来产品竞争、品牌竞争、成本竞争的终极归宿,未来企业的竞争必然是低碳、绿色、生态的竞争,谁拥有低碳优势,谁就占据了决胜未来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做不到低碳和绿色的话,将来不要说参与竞争,就连准入都是个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变暖。除二氧化碳外,导致全球变暖的其他气体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然而,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有统计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然而面对如此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面对全球变暖的现状,我国产生了一种应对方式:低碳。低碳则是一种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低碳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减少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污染,减少一系列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低碳不只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方式,更是我们保护自然的态度。
2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2.1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由于低碳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必然。对于低碳的城市,包括低碳的工业、低碳的农业、低碳的运输、低碳的消费等等,都能够大力发展低碳。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密度比较大,想要实行节能减排的措施还是比较难的,但是实现低碳必定是发展的趋势,也必定能够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建设低碳城市能减少汽车尾气,减少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具有污染性的废气,能够净化空气,能降低由于有毒气体导致的呼吸方面的疾病,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服的生活环境。
2.2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做得不是很好。我认为我国也不例外的正在走向“先发展,后环保”的道路,因此为了阻止也是为了弥补由于我国的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出现了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它的存在有助于节能减排,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由于其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就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能源,也有利于新能源的研发,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促进城市发展在这个社会竞争异常的时代,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城市与城市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随着人们低碳意识的加强,低碳城市的出现也使自己倍受瞩目,因为低碳就是环保,就是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更是保护人们自己。如果某某城市不顾低碳意识,努力发展重工业,并且不加以制止,就必然会导致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引发许许多多的问题,最终导致其落后。相反,树立低碳意识会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会使城市更好的发展。
3怎样建设低碳城市
3.1制定规划想要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要制定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与目标,为如何建设低碳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城市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城市的低碳建设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解决能源、环境等问题。可以从工业方面入手,出台政策措施促进高能耗的行业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改善工业的一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从交通方面入手,我们都知道小汽车的高排放是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应该加大对公交车的投入,减少汽车的使用率;可以多造林,加宽绿化带、在城市中增加更多的植物,由于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就会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大力建设低碳的建筑,像带有太阳能、风能的建筑,既节约用电费用,又能发展新能源。
3.2提高低碳意识对于现在低碳社会的全面发展,低碳意识也渐渐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低碳意识依然还是不够,他们认为多开开车也不会对空气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想的是别人低碳就低碳呗,反正少我一个也不算少。其实这就是现在许多人的通病,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么什么时候才做到真正的低碳呢?从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在为人们的需求努力的发展,努力的进步。为人民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为他们建设一个小康社会。那么我们该为国家做什么呢?话说回来低碳不只是为了国家,是为了我们自己,而这也正是国家想要的,国家想要我们生活的舒适,生活得健康。其实提高低碳意识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提高低碳意识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要紧随着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低碳脚步,把低碳当作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3.3实践低碳对于建设低碳城市,不能光说要怎么样去建设,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国内有许多的城市虽然提出了低碳城市的理念,但是大多数都停留在构想,根本没有去实践,这跟没有建设低碳城市是一样的。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实践就不可能推行低碳,不实践就不可能让人民相信,不能让人民去共同努力。因此城市是个代表,只有城市去按照自己提出的低碳理念去实践,人们才能信服并且跟着共同努力。例如上海市东滩地区打造的东滩生态城,该生态城中对能源的利用方便很符合低碳理念,热能和电能能够通过风能、垃圾、城市建筑物上所吸收的太阳能直接获得。推荐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出行,既锻炼身体又不产生多余的废物。并且发展燃料电池公交车作为人们代替小汽车的出行方式。为了发展节能电池的使用,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为了大力发展低碳,也建设了许多具有环保意识的建筑物。再如保定市,通过新能源的利用,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大力发展城市建设。以上两个首先发展低碳理念的城市能够带动我国的低碳发展,就像是树立一个榜样,让其他城市多多借鉴,多多学习。
4结语
关键词: 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控制方法;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低碳概念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提出起源于全球气候变化。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能源节约基金会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觉悟、支持和行动,政府将很难力度很大的气候变化目标。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据此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即争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随着低碳理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等领域,城市是低碳发展的关键阵地成为普遍共识,随着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低碳城市概念的产生水到渠成。低碳城市是指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1]。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内涵在城市中发展的延伸,因为城市作为最大的碳源和最具减排潜力的区域,所以使低碳城市成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和支撑点。
1.2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因为科技、社会的进步,城市取得重大发展,然而面对人类的无限索求,自然资源、化石能源等面临枯竭;随着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肆意大量排放,自然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以及极端天气等气候异常现象日益严峻,人类面临资源枯竭、气候环境异常、城市发展难以为继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使城市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成了共识,随着低碳研究不断深入,低碳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并提出了低碳城市。如今,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共同发展目标,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也逐渐被各地政府普遍重视,建设低碳城市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其深远影响。首先,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其次,建设低碳城市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再次,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最后,建设低碳城市是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2]低碳城市建设同时还是我国由传统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有力过渡,不仅契合了我国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2.1 城市规划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体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运用和交通等,而这些都会影响社会能源的消耗与排放[3]。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承担着指导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角色,对于低碳城市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城市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4]。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由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锁定效应,所以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性、结构性的影响[5]。在错综复杂的城市开发、建设中,要想充分发挥低碳理论的指导和运用作用,对于具有龙头地位的城市规划,指导低碳城市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2 低碳城市规划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各国共同普遍关心的话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它在一般人看来是自然环境的局部变化,但实际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上出现的系统性问题,城乡规划工作必须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科学理念改变。[6]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7]。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已成为基本的共识。但是,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解决减少C02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是必然的关键技术。[8]
低碳城市规划是目前城市规划新的视角和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2011年末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1.27%,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问题等问题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越发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障碍,环境资源问题成为我国集体共识,十根据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提出了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而这离不开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中国的建设。生态城市既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完善,也是近代因工业革命导致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所提出的“理想城市”与“田园城市”的升华。然而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经济等一系列原因,不可能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资源等现实基础的国力之下,通过技术、政策、经济等手段一次性把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城市直接转变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其中必然有个阶段需要经历低碳城市这样的一个过程,低碳城市建设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是传统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变的过渡城市。同理,城市规划方法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变化由原来的传统规划方法通过低碳城市规划的过渡,最终转变为人与自然、人与人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规划。
3 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方法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主要可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层面以及“减碳”和“固碳”两个角度入手,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三位一体”落实,全方位的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鉴于内容庞大等原因,本文仅就总体规划这个层面进行阐述。按照碳的终端排放统计,城市中碳排放的三大来源是来源是工业、交通和建筑[9],而它们同时也是城市规划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3.1发展容量
城市的发展受限于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城市绿地承载力等,找准制约城镇发展规模的瓶颈因素,科学确定发展容量,能为城市发展规模和城碳排放总量的合理确定提高有效的科学依据,对于低碳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3.2空间布局
城市碳排放与人们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联系紧密,而生活和生产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来承载,所以空间形态一旦确定,必将对城市碳排放产生长期性、结构性的影响。城市规划是对空间形态塑造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塑造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合理加强用地混合,促进交通减量,提高土地节约紧凑利用程度等方法,科学引导城市生活、生产活动,加强用地与交通的互动反馈,落实公交优先,实现布局减碳,促使能源高效利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城市碳排放。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地理风貌、自然特征,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应因地制宜,以当地自然环境为依托,考虑当地文化内涵,构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低碳生活、生产空间形态。
3.3产业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采取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策略和低碳策略,贯彻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思路;选择产业发展类型,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对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大多数城市来说,在三次产业中,工业仍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要能源的使用者与碳排放者。努力转变企业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传统工业经济生产方式;积极发展技术密集程度高、低污染或零污染的企业;逐步实现由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10]
3.4综合交通
1)引导城乡空间、产业空间集约发展
交通是城市的骨架,是城乡空间、产业空间的物流、信息、人紧密联系的通道,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城市的发展具有交通指向性,通过构建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引导城乡空间、产业空间集约发展。
2)合理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
交通结构、交通方式、交通能源是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城市运行的不同交通结构、人们出行不同的交通方式、交通驱动的不同动力能源选择对于城市低碳交通的构建至关重要,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城市的发展要结合自己的条件,构建合理的交通结构,选择清洁、可再生、低碳能源,合理搭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
3.5生态建设
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构建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固碳高效的绿色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是“固碳”过程的重要物质载体。自然环境中的绿色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下来,主要以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形式存储在十壤和植被中[11],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城市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固碳能力,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栽种具有高固碳能力的植被,形成低碳城市中宝贵的固碳系统。同时,自然环境的建设也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间接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10]
3.6资源利用
明确资源利用目标,分项提出实施保障措施,重要指标应作为刚性要求予以控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碳的排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与生活中资源的消耗所产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成为碳产生源头控制的重要途径。合理配置资源结构,大力发展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约使用资源,重要指标作为刚性指标予以控制;积极推进废弃物、生产中间产物的使用,转变资源――产品――垃圾的传统线性生产模式,形成资源――产品――资源――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在产业链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3.7节能减排
城市的能源利用应明确节能减排目标,合理配置能源结构,重要指标作为刚性指标予以控制;积极推进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逐步降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比例,在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约使用能源,降低生活、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采用新科技技术,吸收降低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
3.8基础设施
拓展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促进集约高效利用。根据城市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选择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工程设施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构建有机的、低碳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绿色基础设施服务系统。
通过构建合理的绿色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缩短出行距离和往复次数,减少汽车使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布置合理的绿色市政工程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的利用效率。
4 结论
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从诸多方面去进行规划和落实。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规划可从目前规划制度框架下的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规划运作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从不同维度保障、落实低碳城市建设,推动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转变。本文在总体规划层面上,从城市发展容量、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生态建设、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以及基础设施等不同角度对低碳城市建设控制进行了探讨。当然低碳城市建设还离不开城市控制线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层面上的方法控制与落实,也离不开规划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唯有如此,方能促进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
[2]甘靖中,鞠鹏艳,师坦,李哲,湛慧.北京延庆县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
,2011(5).
[3]范晓磊,都明,王殿秋,迟洪冰.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规划师》论丛.2011,(00):58-61.
[4]易冬炬,李明生.长沙发展低碳城市评价与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技术,2010,(2):6―8.
[5]孙强.临港新城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1,5.
[6]汪光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念转变[J].城市规划,2010(1): 9-14,28.
[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8]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9]秦波,邵然.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优化:理念、实证和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1(3):73.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出现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尽管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城市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毋庸置疑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成为人类重要的生存家园,成为人类探索安全、健康、舒适栖居环境的梦想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相耦合的最佳选择。
城市在一方面为人类积聚财富、实现美好梦想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占用着地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并由此引发了气候变暖、臭氧减少、海平面上升、碳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连锁性问题。城市因此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旧有城市发展模式是否能够继续维系我们脆弱的地球。
倡行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之道,不仅是为了民族的发展,更是为了全人类的明天。低碳生态城市作为当代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和谐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伟大探索,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发展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的概念是在“生态城市(Eco-city)”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之后经过40余年发展,逐步从理论探讨开始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南。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Low carbon Economy),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出版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把“低碳生态城市” 的概念定义为: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
低碳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理解为:1)尊重自然,最大限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提升生活、工作条件;3)物种多元多样、资源循环利用、社会和谐共生、人人幸福快乐。
此外,低碳生态本身还具有普适的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1)崇尚健康、节约、控制、人道、平等、公正、民主、正义、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等;2)反对浪费、挥霍、放纵、自私、特权、侵略、征服、掠夺、急功近利、、沙文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等。
三、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进展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探索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首次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指导下,目前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武汉、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或生态城市的构想和规划;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为全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4月,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占到地级以上城市比例的97.6%。
可以说,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力求将城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的示范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并力图在规划、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为今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城提供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成熟经验与模式。
四、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国内低碳生态城市所表露出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需求,从目标、技术、示范、政策四个方面构筑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保障体系,从而引导城市健康合理的发展。
一是构建涵盖四个维度、三种属性的指标体系。低碳生态城市目标体系的构建就应当基于对上述低碳生态城市内涵的理解和理念的认同,并结合中国国情来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来达到将其内涵具体化和目标量化的目的。基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实际,应当建立一套具有全国层面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明确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该指标体系应当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四个维度,同时依据指标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扩展和引领三个不同属性,并给出不同时间阶段的指标值,以便更好的作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实施指引、管理基准与成效度量,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支撑和引导。
二是建立集成十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应用系统。低碳生态城市作为多元要素耦合的复杂巨系统,不但需要理论层面的指导和目标体系的确立,同时还需要系统化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我们要在遵循能推广、能复制、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下,构筑一个低碳生态城市的整体解决方案,涵盖城市规划、低碳社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生态基础设施、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低碳产业、数字城市十大领域。这十大领域的技术应当首先进行试点应用,合理评估其适用性之后再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推广实施。
三是遴选不同层级和类型的低碳生态试点示范项目。由于低碳生态城市目前尚处探索阶段,因此相关的建设实践活动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是鼓励通过先行先试探索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经验。根据全国正在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情况,有必要按照不同层级和类型从中遴选试点示范,从而引导更多的城市开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
关键词 低碳城市;基本特征;评价方法;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 X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44-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8
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自2008年初,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内地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同样引起国内各界的关注,成为中国内地城市自“生态城市”之后的新热点。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一般认为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要界定低碳城市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 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但英国并没有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气候组织在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回顾了市场的发展并分析了低碳经济道路带来的收益。
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夏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辛章平等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认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2]。戴亦欣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3]。付允等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能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4]。
总之,学者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交通等不同角度给出了对低碳城市的不同认识,但是在对低碳城市内涵的认识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低碳目标的实现以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为基础,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是不科学、不可取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不能以降低或损害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需要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多目标问题,它不仅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要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点。
2 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低碳城市强调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应具有以下特征:
2.1 经济性
付允等: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低碳城市的经济性是指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也就是经济的高效化和集约化。从经济层面来看,低碳不仅仅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机遇。要实现低碳城市的经济低碳化、高效化和集约化目标,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工艺,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重视程度的提高,低碳产品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因此我国的企业要抓住这次产品革新的趋势和机遇,提前加大对低碳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
2.2 安全性
低碳城市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气候变化通常表现为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土地盐渍化、环境污染、粮食减产、生态恶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各个国家的国民健康、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
2.3 系统性
低碳城市是由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和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以低碳为主导思想,追求城市的紧凑、舒适和宜居;要从基底上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社会层面,人们要改变以往浪费型的生活方式,倡导使用公共住宅、公共交通;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低碳发展;在制度层面,国家通过法律等手段迫使企业的低碳生产和人们的低碳消费,使得低碳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2.4 动态性
动态性特征是指低碳目标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情况。零碳化是低碳城市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这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如果城市不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那么零碳将是难以实现的目标。低碳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在不同时期其目标定位是不同的。目标的动态性使得经济的发展模式、人们的消费模式、居住模式、交通模式、能源类型处在动态变化中,以满足目标可达的需要。
2.5 区域性
低碳城市应当是一种城市化区域或城乡复合体,表现为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的城乡关系格局,表现为大、中、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协同发展。只有城市区域的低碳化,而没有农村区域的低碳化,算不上真正的低碳城市。城市环境改善只有自身的努力是不行的,因为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奥运期间关闭北京周围城市的污染企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就要求以城乡统筹的形式,以区域协同的模式,共同实现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
3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
3.1 主要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低碳城市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达到的低碳水平。通常采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净碳源量等来描述,具体算法如公式(1)-(5)所示。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精确反映城市的低碳水平以及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计算程序相对简单。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包括:没有统一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空间可比性以外,其他三个指标均没有空间可比性,因为有的城市地域广阔但人口稀少,有的城市人口众多但地域面积较小,这样就会导致不同指标衡量的同一城市低碳水平相差很大。在主要指标法的应用方面,胡初枝等[5]采用该方法计算了我国1980-2005年的碳排放总量及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量;谭丹等[6]采用该方法测算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情况及变化趋势。
Eso=δcEc+δpEp+δnEn(1)
PGE=Eso/GDP(2)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Tab1The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various types of energy
数据来源
Data source煤炭碳排放系数δc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coal δc石油碳排放系数δp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petroleum δp天然气碳排放系数δn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natural gasδnDOE/EIA0.7020.4780.389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0.7560.5860.449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0.7260.5830.409徐国泉0.74760.58250.4435资料来源: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5]。
PCE=Eso/POP (3)
PAE=Eso/ACR (4)
PCNEso=(Eso-Esi)/POP(5)
其中,Eso为城市的碳源量,Ec为煤炭消费量,Ep为石油消费量,En为天然气消费量,Esi为城市的碳汇量,PGE为单位GDP碳排放量,PCE为人均碳排放量,PAE为地均碳排放量,PCNEso为人均净碳源量,POP为城市年末总人口,ACR为城市土地面积。
3.2 复合指标法
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低碳发展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的低碳化水平。对于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来说,影响一个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除经济增长之外,主要包括人口、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或单位能源碳含量。依此看出,影响城市碳排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是生产领域的问题,还涉及消费、建筑、交通、技术等其他领域。 因此,复合指标法具有涉及广泛、考虑全面、时空可比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只能反映城市低碳的相对水平。
从应用上来说,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也指出应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低碳城市发展。为此,本文综合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个方面,描述了城市低碳的8大状态,使用23项具体指标,构建了评价城市低碳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4 低碳城市的支撑体系
4.1 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重要因子。从产业结构来说,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轻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因此,实现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和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的转变,对于我国减少能源消费,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也是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要求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这从规模上加大了能源的需求;现存基础设施由于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原因,运行效率较低,从而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因此,需预先做好城市基
表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Tab2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lowcarbon cities
总体层
Entire layer状态层
State layer指标层
Indicator layer单位
Unit指标性质
Indicator nature经
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人均GDP万元目标型GDP增速%目标型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目标型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能源效率万元GDP能耗t标准煤约束型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约束型单位GDP CO2排放量t约束型新能源比例%目标型热电联产比例%目标型加大R&D投入,促进技术创新R&D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目标型低碳技术R&D投入占总R&D投入比例%目标型社
会培育人们低碳消费理念与方式节能家电使用率%目标型低碳消费理念培育程度目标型低碳消费宣传力度目标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万元目标型恩格尔系数%目标型城市化率%目标型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T),引导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到达BRT站点的平均步行距离m目标型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辆目标型环
境提升整体城市的碳汇能力森林覆盖率%目标型人均绿地面积m2目标型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目标型通过低碳设计,降低对气候的影响低能耗建筑比例%目标型温室气体捕获与封存(CCS)比例%目标型
础设施的总体规划,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的低碳化。
4.3 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
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对城市的能源需求有重要影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增强,开始追求大住宅、小汽车,推升了城市的能源需求。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城市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布局,鼓励民众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4.4 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
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不仅关系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还影响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需制定合理、正确的制度和政策,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及手段,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通过把清晰的政策目标转换为经济信号,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以信号,坚持其向低碳模式转变的信心。
4.5 低碳城市的技术支撑体系
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发达国家老路和老的技术模式,实现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途径[4]。为此,我国需要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清洁煤发电、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在冶金、水泥、化工、煤炭、电力、石油等重化工领域通过工艺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2A):33 -35.[Xia Kunbao.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J]. Environmental Protect,2008,(2A):33-35.]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Xin Zh angping, Zhang Yintai.Lowcarbon Economy and Lowcarbon Cities[J]. Urban Studies,2008,(4):98-102.]
[3]戴亦欣.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3):12-17.[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Cit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3):1 2-17.]
[4]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1.[Fu Yun,Wang Yunlin,Li Ding. The Studies on Development Paths of L owcarbon Cities[J].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8,(2):5-11.]
[5]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38-42.[Hu Chuzhi,Huang Xianjin ,Zhong Taiyang et al. Character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and Its Dyna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3):38-42.]
[6]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54-57.[Tan Dan,Huang Xianjin. Correlation Analysisand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3):54-57.]
Evaluation Method and Supporting System of Low Carbon Cities
FU Yun1,2 LIU Yijun1,2 WANG Yunlin2
(1. Institute for Standardization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2. lntercross-Science Research Centre for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