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科学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导致本科毕业论文:(1)重视程度下降。(2)缺乏必要的(时间、经费和资源)保障条件。学生找工作与做论文时间冲突,敷衍塞责;学校投入经费少;实验室生均资源严重不足。(3)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责任心不强势必严重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除了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普通高校师源、生源质量差,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外,高校原有的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大众化教育形势,师生主体与主导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也是造成上述不良结果的重要原因。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是:(1)学校管理过于程式化,且疏于过程管理。目前仍普遍奉行多年来一贯采用的以行政手段分配师生和收缴存档文件、辅以控制答辩时间、事后检查存档文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模式落后。时下毕业论文工作能与过程管理相关的只有中期检查,但它是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有时也是走过场,针对教师工作的检查却是空白。没有对学生论文实验情况、工作量、论文及相关文件质量进行普查或抽查,并将其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更严重的是近年忽略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论证及其工作检查,导致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价值等均被忽视,而结合教师科研的好课题和严谨的实验方案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重要因素[3]。这种管理模式易使部分教师产生懈怠心理。(2)教师惰于或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尽责。有的指导教师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对学生关心、指导不够,治学不严谨。(3)学生应付心态强,组织纪律差。有些学生在心目中未将做毕业论文放在重要位置,总想在短时间内不费力就完成论文,不注重质量。不少学生对实验研究和写作内容不求甚解,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抄袭、摘录他人论文,编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常见的是学生行踪失控,未形成学生主动汇报行踪的制度。(4)实验技能差,写作水平低,答辩准备不充分。不少学生工作不认真,做事不动脑。实验做得不好,缺乏创新;论文内容不充实,逻辑不清晰,表达不顺畅,分析不透彻。(5)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但因该学期是学生集中找工作、毕业实习、考公务员、考研复试时间,大多数学生均无充分时间做毕业论文,故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和论文质量难有保障。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一)实施半程与全程导师制,增强师生责任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005级到2010级均从大三起实行导师制,自2011级起将从大一始试行导师制。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学生无论学业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可得到导师的大力帮助,就业方向设计和人生规划也能得到更多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更便于提前谋划、扎实推进。师生责任明确,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二)提前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及就业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2008届到2011届,食品学院在第6学期就启动毕业论文工作,不少教师从大二学生中物色人选参加其科研项目研究或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并令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前完成毕业论文。
2007年下学期,笔者(本文第一作者,本节下同)指导04食工(2)班学生李琦完成了毕业论文《龙葵红色素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校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在《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第6期上)。2008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5食质(3)班学生王岩和赵程程完成了毕业论文《用废食用大豆油制备O/W乳化剂的研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食品学报》录用,拟2011年第4期发表)和《乳化冷餐油的抗氧化研究》(院优秀论文)。2009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6食质专升本班学生郭静、06食质(1)班学生杨萍和管美青完成了毕业论文《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冷餐油抗氧化研
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粮油学报》录用,2011年第7期发表)、《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和《大青叶葡萄果酒的研制》。
2009年暑假,笔者指导07食质班学生吴海舟、杜开祥、李晓彤、王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实验工作。这4名学生在2010年4月中旬与2006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且表现突出,受到答辩委员会的表扬,开了食品学院学生提前一年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先河。其中,王雯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11期上,吴海舟在《中国酿造》2011年第2期上,李晓彤论文已被《食品科学》录用,预计在2011年底前可发表。这4名学生中有3人获优秀毕业论文。
2011年5月,笔者指导08食质(1)班学生罗岩完成了“紫薯红色素提取及抗氧化稳定性研究”实验和毕业论文,该生已与2007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通过了毕业答辩。
2011年上学期,笔者指导09食质(1)班学生祖若琪,用化学热力学法测定白酒中乙醇含量,已完成实验。2011年暑假,笔者指导该班学生韩金柏、邓玉云完成了紫薯发酵酒研制实验;指导该班学生杜金荣、罗响完成了苣荬菜和苋菜多糖提取与测定实验;指导09食质(2)班学生陈玉同开展了大豆油煎炸过程中性能劣变测定实验,已完成总实验量的一半,2011年下学期可完成全部实验。笔者拟于2011年下学期指导09食质(1)班学生张影、董亚雪、刘卫、于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豆制品研制系列实验,从原料选优与处理、凝固剂选择与复配、制作工艺条件优化、颜色控制、品质评价等诸方面入手开展研究,计划该学期完成所有实验,现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以上10人预计在2011年寒假完成论文撰写,可与2008级学生一起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的2004级到2007级学生多数都在第7学期联系好了工作,如李琦、王岩、赵程程、杨萍和管美清、杜开祥分别与重庆某乳业公司、完达山乳业公司、北京某区疾控系统、山东青岛某食品企业、湖北黄冈某企业签约;吴海舟等两名学生分别考取南京农大和东北农大研究生;一名学生自主创业,从事肉品加工与经销。至第7学期末,这些学生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国二考试,3人考取质量体系内审员资格证,4人考取食品检验工资格证,4人考取初级营养师资格证。
实践证明,提前做毕业论文可使学生在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论文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得到更早、更好的锻炼。有些知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很有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提前了解了更多的专业领域新技术和研究热点,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
(三)管理模式校方由“管”变为“理”,师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从2008年起,食品学院不断对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使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工作理顺了,毕业论文质量也提高了。2008—2011年食品科学系4年的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明,提前完成的毕业论文优秀率平均为27.5%,比正常完成的论文优秀率的16.2%高出11.3%,效果显著。近4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136、150、162和127篇)与前3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59、138和133篇)质量相比,平均优良率提高9.9%,中等率下降12.5%,质量提高明显。
2011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还出台了《本科生创
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增记学分,这项政策得到好学上进学生的普遍欢迎,已有不少大二、大三学生纷纷主动联系导师,并表示努力做好实验,写出优秀论文,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三、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在导师制框架下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有的研究者提倡在第7学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第8学期撰写论文和答辩[4]。笔者认为:(1)应在大一起实施的导师制框架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活动,将毕业论文工作从大二全面铺开,在大三全部结束;(2)将以往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从第8学期挪至第5至第6学期,时间不排定在教学计划中,由师生自行安排;(3)毕业实习仍在第8学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岗前培训和试岗相结合,同时将第6学期的专业实习并入毕业实习,实习周数和学分均合并。在教学计划中舒缓第5、6学期课程节奏,紧凑第4、7学期课程节奏,并在第7学期提前考试,期末前将学生在校所有成绩、学分登记完毕,为其在第7、8学期找工作提供准予毕业证明。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质量检查和存档,以利于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提高就业率亦大有益处。
(二)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和程序日益科学化
有实践者提出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法[5],还构建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6-8]。笔者认为,各校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在共性化框架下保持特色。我们提倡的做法是:(1)按每个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与论文质量情况施行导师动态津贴制。(2)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奖励。(3)取消毕业论文材料申报、审批、报销制,因其过程烦琐又无法实施,消极影响甚大。(4)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真正形成答辩由学生提出、指导教师核准、系(教研室)审批和筹备、答辩委员会现场组织实施、院检查和指导、校教学督导监督的工作程序,消除院、校管而不理,系理而难管,上下情达不畅,责任不清,教师作用得不到发挥等现象。(5)学校对院系考核只针对是否及时制定和下发工作标准,是否适时地认真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进度是否控制得当,存档文件是否合理,检查结果是否公示等,不针对具体文件质量。(6)强化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院为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毕业论文工作检查,取消以导师检查代院系检查、督导事后检查代过程检查的做法。列出检查项目、检查标准,确定检查人员,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对检查结果公示;加强答辩管理,杜绝形式主义。答辩前学生所有存档文件均由其指导教师检查、审核好,否则不准参加答辩。若检查中发现参加答辩学生的文件不全或不符合要求,则视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差错或教学事故。答辩后立即上交所有纸质和电子文件,且院系不再指派专人检查、整改和审定,直接存档备学校检查。若学校检查中发现问题,按相应管理办法处理,唯一的质量责任人是指导教师,切实将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消灭在答辩前;学校教学督导组最后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检查,抽查毕业论文,监督答辩的组织、实施。
(三)高校全员重视、参与,大力投入,不断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是铺就由学校迈向社会道路的基石,各方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而言,有的人以此为起点步入科学的殿堂,有的人从此再与论文无缘。以往的大学教育非常看重毕业论文,因为它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少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论文研究方向和质量,因为它是毕业生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标志,而这两点正是人才聘用的标准之一。
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能映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学风教风,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现着师生的科学态度和综合水平。人才孕于过程教育,学校犹如工厂,学生好比产品,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精心选料、科学设计、精细加工,更要在成本和精力上舍得投入。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各方尽心竭力,在责任与使命感召下倾爱心于育人,尽才智于履职,才能搞好人才培养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亦应如此。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其工作开展得是否顺畅与高效,关键在于管理模式科学与否。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要求高校不能定位于培养“定型产品”。品不同型,则模无定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无顶峰,方法无至上,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亦然,无一劳永逸之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使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越旺.困窘与失矩——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
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
[3]郑思春.指导完成高质量生物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实
践与体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A).
[4]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
[J].钦州学院学报,2010,(2).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
汇,2010,(9上旬刊).
[6]吴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
系探索[J].安徽农业通报,2010,(4).
[7]刘兴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日益被广泛采用。视频资源以其生动、直观等优点,在高校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适度视频资源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并丰富课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扬长避短,发挥视频资源的优势,文章提出了视频资源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论文关键词:视频资源;机器人概论;教学;探究
高校机器人概论课程属于基础性较高、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以机器人实体为依托,针对类型和原理以及应用实例进行启发精讲,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获取到知识认识水平跨越的提高。然而,由于机器人昂贵的价格以及学校经费的限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现代教学理论,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同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复现、模拟教学情境。随着科技进步和广大老师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尤其以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后,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学视频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策略的主要载体,把多种媒体描述的教学信息整合进行信息传递,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不仅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还使得以教学视频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更趋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尽管如此,视频资源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也一步一步地突显出来。
针对机器人概论课程的教学需求,文章首先指出了视频资源的优点,总结了视频资源在其他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视频资源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改进策略。
一、视频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机器人概论作为一门选修课,在讲授应用实例时有其灵活性、生动性的一面,但是在讲授原理和基本技术时也有其抽象、枯燥乏味的一面。视频资源因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的优点,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这不仅加大了有效信息量,增加了书本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同时借助视听并举的先进技术,一方面为教师提供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在机器人概论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有以下几个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动力。机器人概论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那种把书本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和板书被动地教给学生的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资源利用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教学途径,开辟一种学习和感知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课堂学习兴趣、调动活跃性思维、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授空间机器人一章时,对于空间机器人的介绍,可以先通过播放配有视频和音频的录像,对美国已经发射升空的火星机器人探测器进行介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空间机器人从发射到降落的整个过程,调动学生主体投入的激情。视频资源的这种将文字符号变为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改变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弊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从而更有利于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视频资源能够以特有的魔力诱导和刺激学生的多重感觉器官,不仅能够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活动,还进一步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容易进入学习角色,还能够根据视频资源的内容将所学知识在声像和语言所构成的情景中再现模拟,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最佳认知和行为准备状态。
3.加强知识获取与内容保持
视频资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对于书本知识的获取和后期记忆的保持非常重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其中的一个心理实验结果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 来自视觉,11% 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从上述结果可知,通过视听觉途径获得的信息高达94%。视频资源依据其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的特点,理论上依据这种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和板书要强得多,而且效率应该得到成倍提高。他的另一个心理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这种结果表明:对于既能听到又能看到的教学方法,其知识的保持效率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视频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加强书本知识的获取,而且对于知识的保持也非常有利。
二、视频资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机器人概论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板书和投影相结合的视频教学为主,教师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对机器人概论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少数教师将视频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频资源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现有的视频资源和开发新的适合不同教学需要的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视频资源作为教学手段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视频资源不足
在机器人概论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大量的关于不同类型机器人的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学,而学校层面和教科书出版商现有的视频教学资源极其缺乏,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视频的应用存在诸多不便,甚至在一些章节达到无视频可用的地步,严重影响到视频教学的普及与效果。不仅如此,早期的视频资源保存技术也大大制约了现有的视频资源的数量。教育技术发展初期,录像带是教学视频资源的唯一保存介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量采用硬盘、硬盘阵列或光盘等介质保存。原保存在录像带上的教学视频资源,受内容过时、保存时间过短和保存条件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地被淘汰,只有小部分被转换成新的教学资源。多种原因造成了各校新的可用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尴尬局面。
2.视频资源长短难以把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视频资源的缺乏,使得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能用的资源不多,更不用说能完全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大部分视频资源来源于网络下载,视频资源的长短无法由教师掌握,而且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的视频资源长短不一。如果播放的视频资源太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烦躁情绪,影响教学进度;而如果播放的视频资源太短则又会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无法了解机器人相关的详细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多数情况下,视频教学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度地进行播放,还可以采用图像处理和视频剪辑软件等工具对视频资源进行编辑,对重点内容进行提取加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3.在教学上过于依赖视频
有的教师在教学上过于依赖视频,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视频是教学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进行教学,有的甚至以视频代替自身讲授,只是执行一个放映员的角色,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会大大限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多样性。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机器人概论课程都适宜采用教学视频。有效的方法是教师上课插播视频时,要时刻紧扣教材,而不是脱离教材内容、偏离教材的主线。在选择视频资源时,尽量选择一些能较好反映书本知识的内容,而不是选一些与课程内容毫无关联或牵强附会的视频,更有甚者播放一些以娱乐、暴力为主的影视片。这种做法虽然当时博得了学生的一些好感和欢笑,但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却没有任何好处,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视频资源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针对目前视频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适当的改进策略,并将其应用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改进策略如下。
1.适量使用视频资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度把握视频材料的使用,就长度而言,一般在15分钟以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板书,对视频材料的背景进行介绍,简要概述视频资源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要求学生从中理解和把握什么知识;视频资源播放完毕后,教师要根据板书内容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围绕视频材料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者由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声情并茂的活跃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视频材料的了解和书本知识的把握;教师又可以控制好课堂,把握好教学过程,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2.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程度和渴望程度。从近期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反映效果来看,许多学生对机器人概论课程的学习仍然过多地沉浸在枯燥乏味的数学推导以及简单字面上的理论理解上,缺乏对理论深刻的理解和基本内容的透彻分析,尤其对工程应用的背景了解不足,系统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理解不全面。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应该以视频资料为载体,借助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重点对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而且力争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
3.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搜集视频资源
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苦而长期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视频教学需要大量的视频素材,目前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发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下载视频资源,依托不同的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基于不同的网络平台,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重要内容,接收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建议学生自行查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信息及相关动画,达到深刻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勤与学生探讨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多做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这种做法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多了解相关的机器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实视频资源库。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98%的学生都能比较自觉地完成视频资源的查找工作,而且课堂教学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末考试时,通过率达到100%,优秀率为65%。对于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考题,学生的反馈结果一致,认为视频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 食品特色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1.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现在国内设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过控”专业)本科专业的高校110所,建有“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点的高校30余所,设立博士点的高校14所[1]。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控”专业的前身为食品机械专业,是我国最早开始食品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1958年即开始食品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为我国食品、轻工机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在行业内享有很高声誉。现如今,“过控”专业依托江南大学在轻工、食品行业的整体优势,结合新形势下食品、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要求,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构建有轻化工特色的“过控”教学体系,确定食品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过控”专业与国计民生戚戚相关,行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重头专业[2]。我校本专业是以过程装备设计和制造为主体、过程原理和控制技术应用为两翼的学科交叉型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过程原理与计算、传热与传质、装备控制技术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在机械、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制冷、环保和机械产品质量技术及安全监督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我校“过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需站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对“过控”专业人才具备的素质及培养有以下方面要求:
(1)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高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创业能力[2]。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过控”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善于洞悉“过控”行业的商业机会,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开创和管理企业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2)加强重视实践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培训。实践性环节训练对“过控”专业人才来说,是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3]。我们应注重实践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训练,加大实践环节的训练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计划合理化、形式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等环节。同时,建立开放性的实验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切实强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3)将其他课程加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相互渗透,形成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让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吸收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此发现本专业领域与其他领域结合而带来的商机。
基于我校“过控”专业的特色就是以食品机械为前身,在食品、轻工机械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国内甚至国际认可,因此,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理念引入“过控”专业人才培养中,必将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此外,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2013年建成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系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食品装备相关技术的跨学科创新研究的省级研究基地,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包装装备、食品无损检测装备、食品包装装备智能化和食品装备设计制造过程数字化进行应用基础和创新性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平台,同时为我校此专业人才建设增添了浓重的食品色彩,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控”专业两者的培养理念相互融合势在必行,将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一条特色鲜明的光明大道。
3.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应用理论科学及工程知识研究食品的理化、生化特性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一经兴起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体系[4]。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随着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5]。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热点,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江南大学以国家特色专业等优势教学资源为载体,以“国家发酵工程技术中心”等强大工程实践体系和国内本领域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雄厚科研平台为依托,在“培养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采取名师引领、知识优化、课程建设、创新实践、科教互动、平台构筑、环境熏陶和机制改革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和积极管理的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该培养模式得到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业内一流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与评价[6]。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及管理机制在兄弟院校中被广泛交流和应用。
4.食品科学培养理念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相结合方式
(1)名师引领,牵手行业精英,课堂与课外双管齐下。
《食品工程设计概论》、《食品加工装备原理与设计》、《食品工业成套装备应用技术》、《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开设,是食品科学培养理念和“过控”专业相结合的最好桥梁,对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深通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过程控制、成套装备技术、机械设计与控制等专业知识背景,还兼备食品科学、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饮料等食品加工工艺专业基础。本学院经过长期发展建设,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为首、年轻博士讲师为辅的优秀教师团队,这些优秀教师直接参与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亲自教授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为食品特色的“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与此同时,学院广邀食品机械类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走近本科生[7]。或直接进入本科生课堂为学生分享企业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以自身形象为本科生树立明确的奋斗榜样。或本科生在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期,直接将本科生交予企业进行管理,将学生整个学习与生活都在企业,融入企业,毕业后可直接参加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使“过控”专业学生更早接触企业文化,可以依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深化专业知识面,还可以更好地让高校教育得到更新,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
(2)课程实践、科研试验到创新大赛,层层递进。
“过控”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主要靠教师落实。当代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是传道授课解惑,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是肩负学科学术研究的重担。因此,授课内容的推陈出新往往要靠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前沿动态融入课堂中。如我们在讲授油脂产品加工课程时,先介绍油脂加工中机械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各自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然后介绍目前市场上地沟油泛滥引起的社会危害等问题,进而引出小型家用榨油机的出现及在市场上的风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目前一款畅销家用榨油机为例,分析优缺点,指出其核心技术并提出存在缺陷的改良方案,或者相似榨油机新产品的设计方案?在学生展开思维想象的同时,加以适当引导并及时给予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设计实例分析中,学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尝试提出创新式解决方案并加以论证。
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产品雏形中可以找出相关科学研究的价值,并以此为契机,让本科生组建小团体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中。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将本科生的创新产品进行设计、建模、加工、调试、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完善,最终加工生产出全新产品。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新产品的成功研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后期市场推广更可以带来商机和客观的经济效益。以最终研发成功的新产品为基础,参加学校、江苏省甚至全国性的相关创新创意大赛,参赛过程本身就是本科生难能可贵的学习磨炼机会和经验,收获的奖项和荣誉更是年轻人日后参加工作时需要的创新思维风暴的基础和源泉。
(3)不同专业相同理念,交流促进合作,共同进步。
客观上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控”专业分属不同学院,但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将两者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一方面,“过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食品科学知识体系。与“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过控”专业的知识体系。食品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工业化生产,这个转化过程必须有机械设备及过程控制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过控”专业之间人才的相互交流合作,定期组织食品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之间举办座谈会、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创新创意比赛等活动,教授之间的科研合作、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必然产生“双赢”局面,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综合性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5.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在“过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是在我校轻工特色的基础上实施进行的,是完全符合“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可以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强烈需求。只有这样具备食品科学特色的“过控”专业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特色鲜明、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慢来,张琴,周志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8):122-123.
[2]来永斌,陈秀,周毅钧,伍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3):133-134.
[3]刘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2):57-62.
[4]杨涛,李艳,梁安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4-16.
[5]朱威.食品科学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3-95.
[6]戴月波,饶志明,张光生.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江南大学食品发酵类专业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4):41-44.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安全 免疫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63-03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一门古老而前沿的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免疫学的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指标之一[1]。食品科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有关对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营养素、食品功能性成分、食品毒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食品科学特别是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研究热点内容。因此,国内外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食品学院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免疫学是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2]。本文笔者不断的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现就如何从课程内容优化、诱导学习科研兴趣、改进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体会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系统性强、逻辑缜密、更新迅速、与多个学科联系密切,要讲好这样一门学科,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并掌握大量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综合知识。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轻工业出版社、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化学工业出版社、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金伯泉主编的《医学免疫学》,高等教学出版社、高晓明主编的《免疫学教程》,这些教材覆盖了免疫学的方方面面,且各有特色,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反复钻研,系统理解各自的整体安排目的和各个章节内容特点,可以更好的利用好教材,并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区分出主要和基本的东西,选取适合在食品安全专业讲授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明确教学内容后,要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这部分知识。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进行课堂设计,针对性的采用问题、讨论、演示、归纳、实验等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习旧引新,每一章节讲解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由简入深,尽量用最简洁、最易懂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诱导学习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通常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科学进展有深远影响的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样一些科学问题,可促进学生获得的不同的科学研究思路的心理体验,这样通常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免疫学领域的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其实很多,比如天花等瘟疫的历史及牛痘疫苗的发明,比如抗体的发现过程及应用,补体的发现,超敏反应的发现及有关人类健康的各种过敏性疾病等。这些科学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接下来的科学理论本身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会出现理解困难。通常情况下,用科学家小故事、历史上重大疫病的流行及解决办法、讲解实验过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保持最初的学习兴趣,但还需要教师在后期理论上做有效的引导和讲解,不然学生也会在中途丧失兴趣。
另外,在展示免疫学骄人的历史成就,让学生知道免疫学领域有百年来有二十多位科学教获得诺贝尔奖,是单一学科中获奖次数最多的学生,使学生对免疫科学有崇敬之心[3]。但也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虽然很多疫苗研制成功,有效控制或消灭的很多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麻疹、鼠疫、脊髓灰质炎、小儿白喉病,但至今仍有乙肝、艾滋病、结核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期待着更好的预付与治疗方法。现今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尚有没有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它们引起的疾病?化学的、生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食物为载体的食源性致病菌、化学有害成分通过摄食进入人体消化道,食源性疾病的致病机理、预防、控制与治疗措施是食品免疫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老年化,有关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因此,研究食品中的营养素、保健型功能因子,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其机理的探讨须在免疫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从而达到对免疫增强食品研发的指导。特异、灵敏、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研究开发是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重点内容。等等尚需解决的问题的存在可以激发学生捍卫人类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其远大而崇高的志向,提高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学可直观、生动、形象、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课件不但要制作精美、准确,更要求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在课件制作中,不但要加入大量的精美的免疫学相关知识图片,还应合适的应用动画、声音与视频,并将相应的知识点系统的联系在一起[4]。比如,在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MHC分子对抗原分子的递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等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笔者就自行制作含动画、音效的流程图,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这些相关的免疫知识,并结合相关视频,把抽象的内容讲述转变成直观的图片、动态的流程、音效的刺激,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便于增强记忆。
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别人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笔者除全程听取本校有经验的免疫学教师授课以外,还利用网络资源,听取多个免疫学教学团队的免疫学精品课程,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山东大学《医学免疫学》。通过学习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学习以外,笔者还经常浏览专业的免疫学网站,并向学生推荐,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课外浏览。如中国免疫学信息网(http://),该网站上就具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免疫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很多免疫学会议的PPT和录音、国内外免疫学电子教案、免疫学书籍、免疫相关动画及电影,通过对最新的会议、论文的追踪,可以紧跟免疫科技前沿,探索生命奥秘。同时,笔者还加入国内的免疫学讨论QQ群(58527089),以便更方便、更及时地讨论、交流免疫学前沿热点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
4 绘制思维导图,助学生建立网络式知识结构体系
免疫学是在人类抗感染免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学知识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并向各个学科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要透彻领会免疫学的精髓,必需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贯穿到免疫知识中去。同时,免疫学自身的专业知识横向面广、纵向面深,理论深奥、机理复杂,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前后概念混淆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够明确等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的整体并形成清晰概括、系统全面、有机联系的网络。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前后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明确学科体系框架,整体构成一个网络式的知识结构,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程复习时根据自己章节安排,加上自己理解,绘制各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展示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帮助归纳总结、分析记忆,建构网络式的知识体系。
5 改进实验内容,使理论服务于专业实践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学中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开设免疫学课程目的是让本专业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食品研发、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指导。针对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专业特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时),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可开设免疫系统与免疫细胞的观察(2学时)、抗原抗体沉淀反应(琼脂双扩散实验,2学时)、抗原制备与动物免疫(3学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2学时)等内容。此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在食品营养安全科研及检测工作中非常重要,是学生十分有必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虽然此实验耗时较长(2天),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免疫学实验课程可考虑增设本实验。同时,可根据仪器设备资源情况,采用现场讲授,演示实验的方式对免疫电泳、免疫PCR、流式细胞技术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技术有感性认识,为今后的相关实验设计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应该体现该学科、本专业的特点,注重免疫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与前沿热点研究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的快速发展,并加强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培养出理论丰富、技能扎实、具有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2]匡华,彭池方,徐丽广等.食品科学专业“免疫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4:174-175.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体系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概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形势[1]呼唤技术管理复合型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我国第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并于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生,从而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随后在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准吉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30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加[3]。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1]是研究食品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及市场需求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化学及管理学等为支撑学科,以现代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为全社会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市场化提供科学的技术管理保障。其培养目标应该是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培养过去一直分散在农、医、理、工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传统专业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新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1]。
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各高校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解上也有所不同,制订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各有差别,专业的培养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2002年底在西安召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干课程研讨会上,各相关高校提出的主干课程汇集在一起达35门之多。教材建设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统一、规范的成套教材。当今食品科技类教材、图书日益繁荣,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教材显得不足,且与实际脱节,教材滞后、内容重复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新的不安全因素会逐渐被检测和鉴定出来,从而成为新的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因为科技进步而“自然”减少。同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普遍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已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的宏观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4]。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科学、微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营养学、食品科学有关的基本理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与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加强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分析检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安全生产、分析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和参与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具备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积极遵守食品行业法律法规的基本素质;
2.掌握食品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以及食品生产基本工艺、设备相关基础知识;
3.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4.掌握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企业、市场和食品管理、卫生监督及国际贸易机构从事分析检验和质量评价的能力;
5.具备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
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对于食品原料性质和食品加工工艺的全面了解不够。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工艺和食品本身品质的变化了解不够,因此,很难客观地从一些质量安全事件中找到其引发质量安全的诱因。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致使教学内容无法深入。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分别为:(1)酸度调节剂;(2)抗结剂;(3)消泡剂;(4)抗氧化剂;(5)漂白剂;(6)膨松剂;(7)胶姆糖基础剂;(8)着色剂;(9)护色剂;(10)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理剂;(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剂和凝固剂;(19)甜味剂;(20)增稠剂;(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加工助剂;(23)其他。每类又包含多种食品添加剂,少则几种,多则达上千种。这就造成了《食品添加剂应用》课程的知识点既多又杂,且课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整,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应用》主要讲授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常用品种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上课教材选用郝利平等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添加剂》,其主要内容包括12章:食品添加剂概论、食品防腐剂、食品抗氧化剂、食品着色剂、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食品调味剂、食品增稠剂、食品乳化剂、食用香精香料、食品酶制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强化剂。根据我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的酶制剂在前期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食品酶学》中已较为系统地学习,其中的营养强化剂在前期课程《食品营养学》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讲述,其中的食品护色剂、漂白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面相对较窄,而内容又比较杂,考虑到课程学时的限制,也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自学。
最终,发现学生通过对食品添加剂市场、食品添加剂企业,以及食品院校的调研,根据各类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对本专业先修课程、后继课程的衔接性比较差,学生在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缺乏实践环节,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由于课时的限制,相对于食品添加剂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言,教学内容仅以理性学习为主,我院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中尚未开设相关实验环节。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使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化。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框架不变、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食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动向、注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为了加强这门课的实践环节,因配套独立实验课程,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适量的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但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理论教学,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力度不够。
随着食品添加剂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如食品添加剂新标准GB2760-2007[5]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复合食品添加剂、多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新概念[6],以及微胶囊技术、生物酶解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为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以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速度,笔者认为,以往的食品添加剂教学中,关于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介绍力度不够,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和新信息。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依赖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充分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可以通过提出如:当前食品添加剂有哪些最新技术和新产品你认为发展趋势如何如何解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等启发式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进行课堂分组讨论等主动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前沿技术和理论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4.闭卷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教学活动都要进行成绩考核,但成绩考核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就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我院的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通常在考前突击复习以通过考试,考试过后,复习内容基本都以忘记,并不能达到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因此,考试方式迫切需要改革。
参考文献:
[1]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4):109-112.
[2]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66-68.
[3]宋洪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轻纺,2009(11):42-43.
[4]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53-55.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 德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4-02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快速转变的过程之中,加上受“金融危机”、 国外文化冲击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然而传统社会帮扶系统的主体是国家政府机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与单一的帮扶机制已不适应国内外帮扶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弥补整个社会救助力下降的趋势。因此,需要发展多边力量来完善弱势群体帮扶的机制与体制。实践证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校园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社会和谐,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国内外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德育现状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道德实践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育道德情感。美国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可以用四句话给予概括,即志愿服务是以培育富有本国精神的责任公民为目标;以注重营造服务社会的校园环境为途径;以重视开展志愿服务实践的课外活动为模式;以注重凸现健全的人格教育为内容。与中国相比,美国道德教育的学时占据大学本科总学时的60%~66%之间,而讲授只占总课时的25%~33%。学校平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入学和毕业仪式、校庆、国庆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吸毒和无家可归者、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募捐、为教堂服务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协作精神,达到知行统一。
近些年,国内高校志愿服务发展势头迅猛,“985”和“211”高校、省属重点大学以及其他各学院单位在支教扫盲、“希望工程”捐助、科技兴农、文化扶贫、重点工程建设、敬老扶弱、社区援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像广东工业大学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十年多来,建立起助老和助残服务基地28个、服务中心14个、服务站51个、服务队76支,拥有兼职工作人员1525人,逐步走上了阵地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社区援助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等涉农志愿活动,丰富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形式与内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活动,如社区食品安全宣讲、食品常识培训、食品科学手册下乡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服务能力。
虽然高校志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志愿服务行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和令人堪忧的因素,致使志愿者精神不纯、形式主义严重。在一些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大多还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随机性与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与长期性的行动少;还有一部分活动是为了应付学校学院检查才举办的志愿活动,导致出现了部分同学“被志愿者”的现象,这完全背离了德育的轨道;有些高校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对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较低,追求形式上的效应,而忽视内涵的深入与发展,不免会出现“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呼一串口号,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热热闹闹走一回”的活动形式。虽然志愿者发展的初始阶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志愿者事业的认识加深,只重形式而不重内涵的活动,只会损害志愿者的良好形象,更谈不上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效。除此之外,有些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在阵地建设方面没有跟上志愿者的发展规模,同时服务活动经费、场地、设备缺乏等都限制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2.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1)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制度化。首先要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的规章制度,使志愿者进出队伍制度化与规范化,更加有效地引进品德兼优,能为周围同学和群众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一步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根据注册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把他们分门别类并建成相应的档案库,并设置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小分队,便于开展相应的志愿者活动。其次,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青年志愿者奖励激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要给予适当的嘉奖或奖励,如颁发证书、奖章,这既体现了高校对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重视与倡导,也体现了社会对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支持与肯定,有利于志愿活动进一步开展。在其他评奖评优活动中,如奖学金考核评比、推优入党、推优上岗就业时可供参考。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校级志愿者组织要制定可行的评价体系,准确公正地评价各院(系)组织的工作;各院(系)党团组织也应制定公正的评价体系,以便准确了解志愿者工作情况,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因此,全面的制度保障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顺利进行的基石。
(2)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长期化。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开展活动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很有必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周边的帮扶基地,比如敬老院、孤儿院、希望小学支教基地、帮扶社区等活动基地,定期定时的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并长期持续下去。青年志愿者组织要根据服务基地特点,规范服务范畴,保证有长期的服务对象。青年志愿者团体或协会应充分发挥一届又一届志愿者的连带作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创造性地建设自己基地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避免形式主义,不定期推出具有导向性和社会需求的活动,及时把志愿者组织推向社会,扩大其自身影响力,同时让自己这个团体能够长期延续下去,实现基地和自身组织相结合的长期化。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德育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 德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4-02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快速转变的过程之中,加上受“金融危机”、 国外文化冲击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然而传统社会帮扶系统的主体是国家政府机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与单一的帮扶机制已不适应国内外帮扶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弥补整个社会救助力下降的趋势。因此,需要发展多边力量来完善弱势群体帮扶的机制与体制。实践证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校园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社会和谐,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国内外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德育现状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道德实践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育道德情感。美国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可以用四句话给予概括,即志愿服务是以培育富有本国精神的责任公民为目标;以注重营造服务社会的校园环境为途径;以重视开展志愿服务实践的课外活动为模式;以注重凸现健全的人格教育为内容。与中国相比,美国道德教育的学时占据大学本科总学时的60%~66%之间,而讲授只占总课时的25%~33%。学校平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入学和毕业仪式、校庆、国庆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吸毒和无家可归者、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募捐、为教堂服务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协作精神,达到知行统一。
近些年,国内高校志愿服务发展势头迅猛,“985”和“211”高校、省属重点大学以及其他各学院单位在支教扫盲、“希望工程”捐助、科技兴农、文化扶贫、重点工程建设、敬老扶弱、社区援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像广东工业大学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十年多来,建立起助老和助残服务基地28个、服务中心14个、服务站51个、服务队76支,拥有兼职工作人员1525人,逐步走上了阵地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社区援助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等涉农志愿活动,丰富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形式与内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活动,如社区食品安全宣讲、食品常识培训、食品科学手册下乡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服务能力。
虽然高校志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志愿服务行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和令人堪忧的因素,致使志愿者精神不纯、形式主义严重。在一些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大多还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随机性与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与长期性的行动少;还有一部分活动是为了应付学校学院检查才举办的志愿活动,导致出现了部分同学“被志愿者”的现象,这完全背离了德育的轨道;有些高校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对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较低,追求形式上的效应,而忽视内涵的深入与发展,不免会出现“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呼一串口号,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热热闹闹走一回”的活动形式。虽然志愿者发展的初始阶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志愿者事业的认识加深,只重形式而不重内涵的活动,只会损害志愿者的良好形象,更谈不上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效。除此之外,有些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在阵地建设方面没有跟上志愿者的发展规模,同时服务活动经费、场地、设备缺乏等都限制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2.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1)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制度化。首先要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的规章制度,使志愿者进出队伍制度化与规范化,更加有效地引进品德兼优,能为周围同学和群众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一步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根据注册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把他们分门别类并建成相应的档案库,并设置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小分队,便于开展相应的志愿者活动。其次,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青年志愿者奖励激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要给予适当的嘉奖或奖励,如颁发证书、奖章,这既体现了高校对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重视与倡导,也体现了社会对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支持与肯定,有利于志愿活动进一步开展。在其他评奖评优活动中,如奖学金考核评比、推优入党、推优上岗就业时可供参考。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校级志愿者组织要制定可行的评价体系,准确公正地评价各院(系)组织的工作;各院(系)党团组织也应制定公正的评价体系,以便准确了解志愿者工作情况,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因此,全面的制度保障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顺利进行的基石。
(2)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长期化。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开展活动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很有必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周边的帮扶基地,比如敬老院、孤儿院、希望小学支教基地、帮扶社区等活动基地,定期定时的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并长期持续下去。青年志愿者组织要根据服务基地特点,规范服务范畴,保证有长期的服务对象。青年志愿者团体或协会应充分发挥一届又一届志愿者的连带作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创造性地建设自己基地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避免形式主义,不定期推出具有导向性和社会需求的活动,及时把志愿者组织推向社会,扩大其自身影响力,同时让自己这个团体能够长期延续下去,实现基地和自身组织相结合的长期化。
存入我的阅览室
(3)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扩大化。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基本是本学校注册的志愿者,规模较小,服务范围较窄,服务效率较低。因此进一步形成高校联盟的志愿者协会是很重要的。通过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农林院校和理工院校的协作服务,不仅可以让志愿者们感受来自不同院校志愿者的风采,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不同院校的加盟,能形成规模庞大志愿者队伍,能有效的完成一些重大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也说明了“团结力量办大事”的道理。
(4)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特色化。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农科为特色,有的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有的以理工为特色;每个学院也有自己的特色,有的食品安全为特色,有的以人文关怀为特色,有的以动物科学为特色等等。在开展志愿活动过程,尽量结合自己所学的特色去服务他人,尽量避免自己不懂还硬着头皮去做一些表面化、现象化与形式化的志愿活动,坚持内涵与特色相结合活动要求,才真正起到锻炼同学、教育同学的作用。如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志愿者积极组织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3班的李敏英调研了广东省邹阳村豆干及其工艺的研究与制作过程,为进一步改善加工工艺,生产优质的豆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老百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出谋划策;20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李育燕对广东省江尾镇甘蔗市场现状及发展进行调研,为农民开拓甘蔗市场提供了宝贵建议和措施。
3.结束语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中国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延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校园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我国志愿者事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高校出现的重发动而不重行动,重形式而不重内容,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队伍而不重机制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制度、规模、服务基地、经费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服务的效果,共青团组织机构在青年志愿者服务上应该更好的发挥组织、引导功能,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志愿者服务能基层化、长期化、稳定化,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起来,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贾仕林.姜国高校德育现状及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研究与实践,2008(2):42-45.
[2]符强,刘月.高校志愿者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J].社会观察,2008(4):112.
[3]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9):12-13.
[4]曹荣芳,王佳.高校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及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21-123. 蒲厣械囊岳砉の厣幻扛鲅г阂灿凶约旱奶厣械氖称钒踩厣械囊匀宋墓鼗澄厣械囊远锟蒲厣鹊取T诳怪驹富疃蹋×拷岷献约核У奶厣シ袼耍×勘苊庾约翰欢褂沧磐菲とプ鲆恍┍砻婊⑾窒蠡胄问交闹驹富疃岢帜诤胩厣嘟岷匣疃螅耪嬲鸬蕉土锻А⒔逃У淖饔谩H缁吓┮荡笱称费г褐驹刚呋橹笱岷献约旱淖ㄒ堤爻た箍萍枷孪缁疃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3班的李敏英调研了广东省邹阳村豆干及其工艺的研究与制作过程,为进一步改善加工工艺,生产优质的豆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老百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出谋划策;20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李育燕对广东省江尾镇甘蔗市场现状及发展进行调研,为农民开拓甘蔗市场提供了宝贵建议和措施。
3.结束语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中国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延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校园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我国志愿者事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高校出现的重发动而不重行动,重形式而不重内容,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队伍而不重机制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制度、规模、服务基地、经费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服务的效果,共青团组织机构在青年志愿者服务上应该更好的发挥组织、引导功能,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志愿者服务能基层化、长期化、稳定化,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起来,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贾仕林.姜国高校德育现状及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研究与实践,2008(2):42-45.
[2]符强,刘月.高校志愿者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J].社会观察,2008(4):112.
[3]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9):12-13.
[4]曹荣芳,王佳.高校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及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21-123.
存入我的阅览室
(3)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扩大化。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基本是本学校注册的志愿者,规模较小,服务范围较窄,服务效率较低。因此进一步形成高校联盟的志愿者协会是很重要的。通过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农林院校和理工院校的协作服务,不仅可以让志愿者们感受来自不同院校志愿者的风采,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不同院校的加盟,能形成规模庞大志愿者队伍,能有效的完成一些重大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也说明了“团结力量办大事”的道理。
(4)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特色化。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农科为特色,有的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有的以理工为特色;每个学院也有自己的特色,有的食品安全为特色,有的以人文关怀为特色,有的以动物科学为特色等等。在开展志愿活动过程,尽量结合自己所学的特色去服务他人,尽量避免自己不懂还硬着头皮去做一些表面化、现象化与形式化的志愿活动,坚持内涵与特色相结合活动要求,才真正起到锻炼同学、教育同学的作用。如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志愿者积极组织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3班的李敏英调研了广东省邹阳村豆干及其工艺的研究与制作过程,为进一步改善加工工艺,生产优质的豆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老百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出谋划策;20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李育燕对广东省江尾镇甘蔗市场现状及发展进行调研,为农民开拓甘蔗市场提供了宝贵建议和措施。
3.结束语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中国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延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校园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我国志愿者事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高校出现的重发动而不重行动,重形式而不重内容,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队伍而不重机制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制度、规模、服务基地、经费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服务的效果,共青团组织机构在青年志愿者服务上应该更好的发挥组织、引导功能,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志愿者服务能基层化、长期化、稳定化,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起来,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贾仕林.姜国高校德育现状及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研究与实践,2008(2):42-45.
[2]符强,刘月.高校志愿者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J].社会观察,2008(4):112.
[3]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9):12-13.
[4]曹荣芳,王佳.高校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及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21-123.
(3)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扩大化。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基本是本学校注册的志愿者,规模较小,服务范围较窄,服务效率较低。因此进一步形成高校联盟的志愿者协会是很重要的。通过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农林院校和理工院校的协作服务,不仅可以让志愿者们感受来自不同院校志愿者的风采,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不同院校的加盟,能形成规模庞大志愿者队伍,能有效的完成一些重大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也说明了“团结力量办大事”的道理。
(4)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特色化。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农科为特色,有的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有的以理工为特色;每个学院也有自己的特色,有的食品安全为特色,有的以人文关怀为特色,有的以动物科学为特色等等。在开展志愿活动过程,尽量结合自己所学的特色去服务他人,尽量避免自己不懂还硬着头皮去做一些表面化、现象化与形式化的志愿活动,坚持内涵与特色相结合活动要求,才真正起到锻炼同学、教育同学的作用。如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志愿者积极组织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3班的李敏英调研了广东省邹阳村豆干及其工艺的研究与制作过程,为进一步改善加工工艺,生产优质的豆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老百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出谋划策;20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李育燕对广东省江尾镇甘蔗市场现状及发展进行调研,为农民开拓甘蔗市场提供了宝贵建议和措施。
3.结束语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中国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延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校园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我国志愿者事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高校出现的重发动而不重行动,重形式而不重内容,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队伍而不重机制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制度、规模、服务基地、经费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服务的效果,共青团组织机构在青年志愿者服务上应该更好的发挥组织、引导功能,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志愿者服务能基层化、长期化、稳定化,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起来,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贾仕林.姜国高校德育现状及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研究与实践,2008(2):42-45.
[2]符强,刘月.高校志愿者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J].社会观察,2008(4):112.
[3]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9):12-13.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方法;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99-02
食品工程原理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理解费劲,学习兴趣不浓。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方法[1]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大大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影响了教学效果[2]。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3~4]。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观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3]。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为了每一位学生个人的发展,满足其健康成长、个性整合和自由解放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的自我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行为的塑造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个体自己的体验或经验来发现;多元智能观认为,个人的多种智能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其聪明才智表现在各个方面;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基于上述理论使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主要突出课堂教学、实验操作、课外作业、知识检测、网络学习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议,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1.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认真备课,准备每一章节内容的主题,“以问题为中心”,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再提问、讨论,教师只讲重点和难点。例如,《食品工程原理》第三章,粉碎与混合的基本原理介绍时,针对筛分设备的类型与工作原理联想生活实例提出问题,让同学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经过讨论,同学们从洗衣机甩干筒工作过程中充分理解了滚筒筛设备的原理。在07、08两届学生学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时都进行了学习小组的划分,每6~8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全组同学的学习安排。课程的每一章理论知识由老师讲解,学生针对原理应用每组研究后确定本组的讲解内容,在学期初安排日程,每组讲授两学时(全组同学都参与)。学生独立完成备课,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讲解中尽量脱稿,并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2.实验操作。如果说自学是如何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而创新则是一种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对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创新。为了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每一位同学都要设计自己的实验内容(给定实验目录),并且要对设备设置故障,附以解决办法。如离心泵的启动,为什么要灌泵?什么情况下不需人工灌泵?设置离心泵不上水的故障,分析原因加以解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曾开设了“传热系数测定实验”、“精馏操作实验”,“微波干燥实验”等开放性实验,“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洞道干燥实验”、“膜分离实验”等创新性实验。每一位同学通过亲自操作设备,深化原理,增强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3.课外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理解程度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我利用多学科的交叉及高中比较系统理论的指导,让同学们针对课后习题,改变某些参数,多因素分析结果的有效性。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都在动脑筋,促进了他们发散思维的建立。其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之间交叉,对作业结果分析、讨论,形成有效结论。同时还对错题或有争议的题目加以讨论,找出问题的关键。比如,在柏努利方程应用中,如果所选截面不同,则各参数值就会出现不同的取值,从而影响结果的正确性,在讨论中学生充分理解了柏努利方程的意义及应用注意事项。此种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积极地挑别人错误中对关键点掌握得更牢。
4.知识检测。在每一章结束时,都让同学们针对章节的重点与难点自拟考题并附有答案,然后采用学习小组间交叉考与自考的形式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因为每一道题都把所学知识变成问题,还要设出解题的可行性,实际上做题者容易而出题者难,每出一套题都要把所学知识反复斟酌,在形成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就解答了这问题。为了让每一位同学能有取长补短的机会,采用题目交叉模拟练习,也是通过此种方式检验各自理解与综合能力。
5.网络学习。利用网络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开设了“多媒体课件”、“习题”、“测试”、“学生信箱”、“在线答疑”等栏目,实现了学生网络课堂学习、网络测试、网络交流,并提供了卓越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成效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明显增强。以往学生认为学习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课余从不自主学习。由于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为了讲好课,学生必须透彻理解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或自己钻研、或与同学探讨、或请教老师,学习风气明显好转。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质量优秀。
2.培养了学生精心钻研、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往学生只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被动思考,而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过程中,学生自主命题,每一组学生为了使自己所出之题有深度、有难度,能考住其他组学生,必须仔细研究所学内容、绞尽脑汁、在题目中设置多处陷阱,有些同学为了一道选择题精心设计、深入思考,拟出了既相似又有微小差异,充分考察基本原理的四个选项,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3.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全班被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与小组间展开竞赛,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竞争意识。每个小组成员讲课的好坏、实验操作的生熟、命题的质量都直接影响着小组的荣誉,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在创新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多个创新方案。如贾金霖、潘志强在做“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时,为了满足物料浓度不变,他们想出电子天平换物法测量碳酸钙的质量;在保持物料温度不变时,他们设计了加盖,加保温层的方案;在保证物料过滤过程中浓度一致时,他们在预留液加入时先启动搅拌器再入料的操作,以上的改进都确保了实验的准确与测量的精确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改变了那种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意识,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但参与式教学能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有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分析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使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综合化,才能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建平.关于大学课堂互动性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42.
[2]王飞,霍灵知,刘改琴.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应用物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178-180.
[3]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飞农业出版社,2001.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in Foo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Course Teaching
ZHANG Chun-zhi1,JIN Li-mei1,LIU Hai-jun1,GUO Hong-bo2
(1.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2.Daqing Oilfield Technical Training Center,Daqing 163255,China)
生命现象的奥秘只有从蛋白质中才能寻到答案,蛋白质的研究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基石。
早在1838年荷兰化学家Mulder在生物体内发现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因而用一个希腊字Proteios予以命名,意思是“头等重要”或“名列第一”;中国科学家将其译为“蛋白质”。而今已深知蛋白质是构成各种生物细胞的原材料,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断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从病毒、细菌、动物、植物直到人类都必须有蛋白质,它是生物体内最多的有机成分,约占人体体重的15%~19%。蛋白质是人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成人体内每天都有约2.5%的蛋白质在进行代谢、更新和转换,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生成的大部分氨基酸重新被利用于合成蛋白质,只有少部分被彻底氧化分解。迄今,关于蛋白质的研究已是食品科学的一项头等热门课题。
从“大头娃娃”事件说起
2004年初,安徽阜阳农村先后发现了一百多名幼儿患上了一种大头娃娃的怪病:一个个面部浮肿、四肢短小、精神萎靡。医务界发现幼儿吃的奶粉有问题,立即引起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温总理发出指示,要求严格彻查奶粉质量!婴幼儿奶粉蛋白质含量应达到12%才合格,结果查出46个厂家生产55种奶粉的蛋白质含量都不达标,而阜阳的幼儿吃的劣质奶粉蛋白质含量仅2%,最低的只含0.37%。这些幼儿出生后一直吃着这种几乎不含蛋白质的劣质奶粉,造成13名幼儿死亡。
触目惊心的大头娃娃事件告诫我们,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是致命的!首先导致幼儿停止生长发育,进而引起全身肌肉的蛋白质分解,难以维持生命!
临床上成年人的严重蛋白质营养不良有三种类型:浮肿型、干瘦型和混合型。
浮肿型蛋白质营养不良的特征是全身浮肿,下肢浮肿尤其明显。干瘦型的原因是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量都不能满足需要,其特征是身体极度消瘦、皮下脂肪消失、肌肉严重萎缩,形成所谓的“皮包骨”状态。混合型是同时出现上述两型的特征。癌症晚期病人常因无法进食而造成蛋白质营养重度不良导致恶病质,极度消瘦而迅速死亡。
人没有蛋白质营养,就失去了健康与生命!
氨基酸重新洗牌,
蛋白质不断更新
人吃鸡、鸭、鱼、肉、五谷杂粮,消化吸收其中的氨基酸,组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体系。
(一)蛋白质的组成
蛋白质是一类结构非常复杂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碳、氢、氧和氮;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硫、磷等其他元素。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极多,约有10万种之多。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中,一个碳原子同时与氨基和羧基相连;虽然自然界有300多种氨基酸,但组成人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
各种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可以相差几千倍,直接测定蛋白质含量是相当困难的,所幸的是千差万别的蛋白质中所含氮元素的比率却相当恒定,大约都是16%。因此,只要用化学方法测定出食物中氮元素的含量,再乘以6.25(即100÷16)便可得出该食品蛋白质的含量。这一点大大方便了对营养学的蛋白质含量的鉴定工作,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一科学测定法发明百年之后,竟被奸商钻了空子,闯了弥天大祸!
相关链接:
彻底揭秘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秋,甘肃医生惊人发现好几个一岁以内的婴幼儿因患肾结石而发生中晚期急性肾衰竭,有生命危险!虽然事发地点不同,但这些婴儿出生后都一直在吃“三鹿”牌奶粉。患儿家长,要求卫生部门彻查病因。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9月11日,“三鹿”奶粉厂被迫承认:经检测发现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奶有700吨之巨!
三聚氰胺原是一种低毒性有机化工原料,不得用于食品,也不需要加入食品。但是,不法奸商发现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多个氮原子,检测奶粉蛋白质含量正是以含氮元素量为指标。于是奸商们一边往奶中大量掺水,一边又大量加入三聚氰胺,这种加了大量三聚氰胺的掺水牛奶,竟然就这样蒙混过关!
可怜的婴幼儿的肾小管纤细如毫,当尿液通过肾小管时,三聚氰胺就成了肾结石的结晶核心,在肾里面生成大量肾结石。不到一岁的婴幼儿因无法排尿,成了急性肾衰竭的危重病人!
最后,昧着良心的奸商一个个走上公审台,被判死刑、重刑。但是,这也挽救不了成千上万的祖国花朵的灾难!
(二)非必需与必需氨基酸
人体不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质。我们天天喝牛奶,安然无事;如果将牛奶注入静脉,马上致死!所以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胃肠系统彻底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安全地吸收、利用。氨基酸是没有种、系特异性的,即动、植物和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都是相同的。人吃各种食物,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氨基酸在体内就按照人体的DNA遗传信息重新“洗牌”,组装形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因此,人吃动植物的各种蛋白质,取其氨基酸为原料,重新合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有8种是必需氨基酸,其余12种是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必须依赖食物提供。对成人来说,8种必需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对于婴幼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一般来说,动物性和豆类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较多,属于优质蛋白质。
有个记忆小口诀可帮助大家记住这8种必需氨基酸――假设有个卖烂蛋的老妇姓苏名苯丙,工商来了“亮一(异)亮烂(赖)蛋,苏苯丙急(缬)煞(色)。”就全记住了!)
(三)必需氨基酸模式好,营养价值才高
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是指其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彼此间的比例关系。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其营养价值就越高,称为优质蛋白质或完全蛋白质。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是因为母乳中的蛋白质所含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量很充足、比例适当,因此对维持婴儿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肉皮中的胶原蛋白几乎不含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价值自然就不高。
除母乳以外,研究发现,鸡蛋蛋白的氨基酸模式也接近人体的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所以其营养价值也很高。因此,营养学中将这两种蛋白质作为评定其他食物蛋白质质量的参照标准。
蛋白质对人体功能卓著
蛋白质在体内的生理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全身组织
1、生长和更新: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组织最重要的成分,是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的构建材料。
2、结构成分:蛋白质是身体结构,如皮肤、筋腱、韧带、膜、肌肉和骨骼的核心成分。
(二)调节生理功能
蛋白质简直是人体内的魔术师,在下列人体的多种生理机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1、酶: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促进体内各种化学反应能在体温条件下顺利进行。
2、激素:一些激素本身是蛋白质或是氨基酸衍生物,能灵敏调节身体各种生理过程。
3、抗体:抗体是由蛋白质或氨基酸组成的免疫分子,用于防御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微生物。
4、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泵”帮助维持各部分体液的分配和矿物质组成。
5、酸碱平衡:蛋白质用作缓冲剂,帮助维持各部分体液的酸碱平衡。
6、运输:蛋白质帮助机体运输所需的各种物质,如脂类、矿物质、氧和二氧化碳等。
7、血液凝固:血液的纤维蛋白提供网架以供血凝块的形成而止血。
8、运动:骨骼肌、平滑肌与心肌内的肌纤维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力量源泉。
(三)供给人体能量
蛋白质可以为身体提供需要的能量。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后可产生16.7千焦耳(4千卡)能量。
如何评价食物蛋白质的优劣?
在评价某种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必须同时考虑你所能吸收的蛋白质的量与质。
(一)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含量是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是将食物用酸消化后,再用凯氏定氮法测出氮含量,然后乘以6.25。
(二)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营养关键在吸收,吸收的前提在消化。消化率是指食物蛋白质在胃肠道内能够被消化吸收的程度。蛋白质的消化率越高,其营养价值就越高。
植物性蛋白质常被细胞壁的纤维包裹,不易与消化酶接触,因而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于动物性蛋白质。但如能打破纤维的包裹,那么植物性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就大大提高。例如,吃整粒大豆的蛋白质消化率仅为60%,而加工成豆腐后,其蛋白质消化率马上达到90%以上。烹调加热可以使蛋白质变性,结构松散,与消化酶的接触增加,就能提高其消化率。但加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则又会破坏氨基酸,反而降低了营养价值。
(三)蛋白质功效比值
这是一种早在1919年提出的测定蛋白质利用度的简单方法,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其方法是用含10%被测蛋白质的饲料喂养刚断乳大鼠,28天后测量大鼠增加的体重,大鼠体重增长的克数越多,表示蛋白质功效越高!
(四)蛋白质的生物价
生物价一词指的是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能在体内存留和利用的程度,以氮在体内存留量占氮的吸收量的百分比大小来表示。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高低与其氨基酸模式有关。食物蛋白质的“模式”与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其生物价越高。食物以母乳的生物价为最高,故提倡母乳喂养。
(五)氨基酸评分
氨基酸评分也叫化学分,首先用化学方法测定出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然后分别与参考蛋白质(鸡蛋蛋白质)中的相应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计算出两者之间百分比,就可以给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
总之,我们应当吃蛋白质含量高、生物价高、氨基酸评分好、消化率高的蛋白质食物,其营养的功效高,对健康才有益。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我们知道,食物中只有鸡蛋蛋白和母乳中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与人的模式非常接近,能完全被人体利用;其他食物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所需都不够完美。幸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同时食用多种食物,各种食物所含的氨基酸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偿。例如,谷类食物的蛋白质含赖氨酸、亮氨酸较少,但其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高;而大豆蛋白质正好相反,赖氨酸、亮氨酸含量高,而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低。谷类和大豆配合同时食用,则两者的缺陷都可以相互补偿,就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
所以,玉米面加大豆粉做成的窝窝头、五谷杂粮煮成的腊八粥、米粉加奶粉和蛋黄粉做成的“代乳粉”等都是利用蛋白质互补作用原理以改善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好办法。在利用蛋白质互补作用改善蛋白质营养时应注意:1、搭配食物的品种越多越好;2、如能荤素搭配动植物蛋白互补,则效果更好;3、搭配的各种食物应同时食用,因为各种必需氨基酸必须同时到位,才能及时互补。老年人常煮多种成分的腊八粥,大米、小米、玉米或黑米配以各种豆类,再适当加上去骨的鱼或肉,那么不仅互补,而且味道鲜美,营养更丰富。
蛋白质的需要量和
推荐摄入量
人体为了生长、更新和修复组织,每天都需要摄取足够量的蛋白质。测定蛋白质需要量的经典方法是氮平衡法。正常成年人从膳食摄入的氮与排出的氮(包括经尿、粪及皮肤黏膜排出的氮)数量相等。这种状态叫做氮平衡。婴幼儿、青少年、孕妇、乳母需要合成新组织,摄入的氮量大于排出的氮量,这种状态称为正氮平衡。长期饥饿或患重病时,蛋白质摄入量大大减少,体内蛋白质代谢依然分解和消耗,氮的摄入量明显小于氮的排出量,这种状态称为负氮平衡。实验证明,一名体重60千克的成年男子,若进食完全不含蛋白质的膳食,每日从体内至少要排出约3.2克氮,相当于消耗20克(3.2克×6.25)蛋白质。事实上,成年人每日需要40多克蛋白质才能维持氮平衡;而对于不同劳动强度的人体,则还要增加供给量。为了保证满足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在平均需要量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安全系数,作为推荐摄入量。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蛋白质普遍存在于所有动、植物性食物中,但它们的含量却有很大差异。畜肉(牛、羊、猪肉)、禽肉(鸡、鸭肉)和鱼虾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20%,鲜奶类为3%,奶粉为20%,蛋类为12%~14%,这些动物性蛋白质都是优质蛋白质。干豆类蛋白质含量为20%~40%,通过蛋白质互补,也是一种理想蛋白质来源。硬果类,如花生、核桃、葵花籽含蛋白质15%~25%。值得注意的是,主食谷类含蛋白质仅仅只有6%~10%,但是由于摄入量大,仍是中国人膳食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鱼翅、燕窝的价格昂贵,一直被视为大补食品,其实燕窝中只含有粘蛋白,其中仅含一种赖氨酸而缺乏另七种必需氨基酸,所以,其营养价值还不如猪肉。因此,我们提倡不选贵的,只选对的。美食家不仅要选食美味,更要学会保证食物蛋白质营养完美,身体才健美。
营养学家:吴宪
吴宪(1893年~1959年),1912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17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为福林教授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系主任,之后晋升营养研究所所长。1947年被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客座教授。他在美国筹款购置了一批精密仪器运回国内,愿为祖国科学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国早期的营养学会开拓者。
关键词:意象图式;语料库;短语;词丛;频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117-04
根据对英语语料库的统计,在任何英语文本中,大约每8个词中就有一个是介词,在美国英语Brown语料库中,有l2.2l%的词是介词;在与其相对应的英国英语LOB语料库中,也有12.34%的词是介词[1](P51)。由此可知英语介词在词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汉语并非像英语那样有着丰富的介词,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介词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本文将以介词from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介词from各种语义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收集学生作文组建语料库与美国英语Brown语料库进行对比,从而揭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使用上的异同,借此给广大师生在介词from的用法上提供指引。
认知语言学认为介词的义项组成了一个高度有理据的系统,介词语义由“中心意象图式”(basic image schema)产生并形成语义辐射网络,这一语义扩展过程是系统的、普遍的[2](P108)。由此可见,意象图式是语义延伸的基础。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意象图式”概念[3](P12)。它由射体(TR)、路标(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TR为图式中的主体,LM为参照物,TR所经过的路径为PATH。意象图式可以呈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特性,几乎所有意象图式都具有这两种特点[4](P194)。
一、介词from的意象图式及语义延伸
(一)介词from的动态和静态意象图式
根据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以下简称OALD),介词from的基本动态空间语义为:“某人(某物)出发的地方或方向,某人(某事物)的来源”。该语义的意象图式见图1。
此外,由OALD可知,介词from的基本静态空间语义为:“表示两地间的距离”。该语义的意象图式见图2。
(二)介词from语义的空间隐喻延伸
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用已熟悉的概念来描述或谈论新的事物或概念,这就是隐喻认知。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就其运作机制而言,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始源域向不太熟悉的(或未知的)目标域的映射[5](P87)。当我们把作为始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非空间关系的目标域上时,空间隐喻就形成了[6](P46)。由OALD可知,介词from基于基本空间语义与意象图式的基础上,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将语义映射到了时间域、对象域、数值域、状态域以及逻辑关系域等目标域,从而实现了语义的延伸(见表1)。
二、基于语料库介词from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该研究有3个待解决的问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使用率上是否存在差异?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介词from的短语有哪些与英语母语使用者是否存在差异?删除介词from所有短语搭配后,该词的其他用法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母语使用者中是否存在差异?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高校的2009级及2010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研究者随机抽选了35个班级学生的作文语料。2009级和2010级分别被选取了611名和749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经管学院、政务学院、法律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美术学院、数信学院、化工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以及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等学院。
(三)研究工具
1. BFSU Stanford POS Tagger 1.0。利用BFSU Stanford POS Tagger 1.0词性赋码软件,采用Left3words-wsj-0-18标准对语料库进行赋码。
2.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将赋码后的语料复制到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中,利用查找和替换功能以及编写正则表达式,将语料库中的单词与标点符号删除,只留下介词from以及其他单词和标点符号的赋码。
3.Antconc 3.2.1。利用Antconc 3.2.1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语料进行分析。通过使用其索引(Concordance)功能检索出介词from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借此观察介词from在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出现频率的异同;同时,使用该软件的词丛(Clusters)功能查看介词from的搭配情况及其出现的频次,由此查找出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搭配异同;最后,利用该软件的关键词单(Keyword List)功能来揭示导致以上差异的原因。
(四)语料收集
随机抽选某高校2009级与2010级1 360名学生的作文作为学习者语料库,该语料库共有1 360篇作文,体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作文题目涉及一些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如:环境、教育、商业、校园生活、找工作以及家书等,总词次达206 295。另外,从100万词规模的美国英语Brown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A范畴、F范畴以及C范畴一部分的语料组成了小型Brown语料库,该语料库的总词次达206 715。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首先,研究者利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分别检索出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频次,并分别计算该介词在两个语料库中占语料总词次的百分比,通过比较两个百分比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其次,研究者利用Antconc的词丛功能分别查看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情况,借助《新编英语常用短语用法词典》以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为参考,分别将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频次记录下来并做比较。同时,通过使用Antconc的关键词功能对两个语料库进行对比,查找出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率相差大的短语搭配。
最后,研究者把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删除,利用BFSU Stanford POS Tagger 1.0词性赋码软件对以上两个语料库进行词性赋码,并通过word文档的正则表达式将两个语料库中的单词与标点符号删除,只留下介词from以及其他单词和标点符号的赋码。接着,利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检索出介词from在这两个语料库中非短语搭配用法出现的频次,同时,通过使用该软件的词丛功能检索出包含介词from在内的由二个至八个词性赋码所组成的词丛,把出现频次高的词丛结构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找出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次相差最大的一些非短语搭配用法的词丛结构,并以这些结构为基础,在两个语料库中进一步检索出相似词丛的频次,通过比较,找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非短语搭配用法上的差异。此外,研究者还通过使用Antconc的关键词单功能,进一步揭示导致以上差异的原因。
三、数据分析
(一)介词from的总体使用频次比较
研究者使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分别检索出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频次。其中,学习者语料库介词from出现的频次为871,该语料库的总词次为206 295,介词from在学习者语料库中占总词次的0.42%;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出现的频次为911,该语料库的总词次为206 715,介词from在小型Brown语料库中占总词次的0.44%。由此可见,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使用频率非常接近,这说明该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使用频率上相似。
(二)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对比分析
研究者利用Antconc的词丛功能分别检索了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情况,其中词丛的最小长度设置为2个单词,最大长度为8个单词(因为一般短语都不会超过8个单词),词丛的最小频率设置为1。检索之后,研究者借助《新编英语常用短语用法词典》以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为参考,分别将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各种短语搭配的原型形式记录下来(如表2和表3)。
由表2、表3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学习者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存在19种,总频次为168,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存在25种,总频次为125。通过对比可知,学习者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使用种类相对较少但使用总频次却较高,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某些短语使用过于集中。此外,研究者使用Antconc的关键词单功能对介词from短语恢复原型结构后的两个语料库进行关键词对比。在比较中,研究者使用Log-Likelihood方法来计算主题性,由此得出be different from和from now on的主题性分别为40.287和17.276,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过于集中使用这两个短语。
(三)介词from的非短语搭配用法对比分析
研究者将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删除,并使用BFSU Stanford POS Tagger 1.0对两个语料库进行词性赋码,而后,通过word文档的正则表达式,把两个语料库中的单词与标点符号删除,只留下介词from以及其他单词和标点符号的赋码。研究者再次使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检索介词from,得到该词在学习者语料库和小型Brown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分别为703和786,可见,相对于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较少使用介词from的非短语搭配用法。此外,研究者使用Antconc的词丛功能分别对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的介词from进行检索,其中词丛的最小长度设置为2个单词,最大长度为8个单词,词丛的最小频率设置为1。研究者将词丛检索中频率排在前20位的结构进行比较,发现介词from左边出现的单词频次差异最大的就是动词,而介词from右边出现的单词频次差异最大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基于这一发现,研究者再次使用Antconc的词丛功能对介词from的某些特定的词丛进行单独检索,从而得到表4和表5。
从表4可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使用动词与介词from的组合结构时,更倾向于使用动词原形与介词from进行搭配。但是,从小型Brown语料库可知,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前面更习惯使用过去分词的形式,研究者从小型Brown语料库中找到了一些相关的例子:“got hit from”、“be dropped from”、“be served from”、“is withdrawn from”、“had succeeded from”,等等。以上说明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动词的简单形式,如主动语态和动词原形,而英语母语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动词的被动语态或完成时形式,这就导致了介词from前面的动词形式在两个语料库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从表5可知,在介词from的右边组合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更习惯使用代词或限定词结合普通名词单数的形式,而英语母语使用者则更倾向于使用专有名词的单数形式。
基于以上两种结论,研究者进一步使用Antconc的关键词单功能来揭示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研究者把学习者语料库作为目标文件,小型Brown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通过对比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PRP(代词)、DT(限定词)、VB(动词基本形)、TO(介词to或不定式to)、MD(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上明显比英语母语使用者要高,他们的主题性分别为30 824.097,26 426.682,19 884.700,9 801.723,8 267.479,但学生在NNP(专有名词单数形式)上的使用频率比英语母语使用者的使用频率要低,主题性为-11 790.0。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学习者使用情态动词以及不定式to非常频繁,这是导致动词基本形出现频次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VB from”结构常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学生的代词和限定词的使用频次非常高,分别为21 919和18 792,这就是为什么学习者语料库里“from PRP”和“from DT NN”两种结构经常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后,学生的专有名词单数形式的使用频率很低,这也是导致他们在“from NNP”结构使用上频率低的主要原因。
四、结果与讨论
基于以上对介词from的分析,本文要解决的问题都找到了对应的答案。首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使用频率上相似。其次,在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中,与英语母语使用者相比,学生使用的短语种类相对较少但使用总频率却较高,这是因为学生对某些短语的使用过于集中,使用频次高的短语有“be different from”、“far (away) from”、“suffer from”等。最后,在介词from的非短语搭配用法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动词与介词from的搭配结构以及介词from与代词或名词词组的搭配结构的使用频率上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动词原形与介词from进行搭配,他们也习惯于在介词from的右边使用代词或限定词结合普通名词单数的形式。而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左边更习惯使用过去分词的形式,在介词from的右边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专有名词的单数形式。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外语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介词from的用法时,应向学生呈现介词from短语搭配的更多用法,必要时把介词from的所有短语搭配列成表格让学生熟记,从而使他们对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掌握得更加全面。此外,外语教师还应向学生展示介词from非短语搭配用法的更多例子,要求学生注重对该词的各种语义的正确理解,尽量避免超用或少用情况的出现。并且教师还需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代词与限定词(如冠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的用法,避免这两种词的超用情况的出现,这样也可防止代词过多地代替专有名词,从而最终使代词与专用名词的使用频率分布合理。
参考文献:
[1]陈建生.非英语专业EFL学生英语作文中的介词at――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2]马兰,魏在江.从认知角度看介词into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语义延伸[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
[3]王红莉.从介词over的翻译看其意象图式的跨语言映射――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4).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赵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J].许昌学院学报,2009,(1).
[6]毛智慧.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J].宁波大学学报,2005,(4).
A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Usage of Preposition "from" in Non-English Major
Peng Z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