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卫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27-02
作为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之一[1]。《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营养学和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食品营养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解决食品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方法滞后,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2]。因此,该课程的发展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切实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加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3]。
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模式现状
近年来,尽管大多数院校开始重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实践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形式化。实践教学一般只用多媒体教学或简单的实验,导致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效果[4]。另外,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也只是几个小时而已,大多简要参观而已,不能将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师资体制[5]。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考核薄弱,实习组织管理水平和指导水平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6]。
3.实践课程过多依赖教师。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实验课程,大多采取课堂讲授、学生简单操作、总结实验结果,递交实验报告的模式,这种实验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多由实验员老师完成,因此,其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7]。整个实验环节,学生动手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间和人力的浪费,学生受益不大。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在取得了理论教学成绩的同时,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亦不可避免。如何根据社会对食品专业相关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进行有益的改进和创新,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构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渠道,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探索并构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新体系。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授课老师需要针对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发展,将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融入到已有的实验内容上,更新实验教材,调整实验教学内容[8]。授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实验内容的讲授,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展示得直观形象[9-10]。在实验操作上,打破以往实验课程实验员老师准备实验的方式,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让学生多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1]。另外,实验过程中,授课老师积极推动“教”与“学”的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勤于思考,形成良性循环。完善实验考核手段对于保障实验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过去以实验报告为主的实验考核方法,如果学生不参与实验,但通过抄袭他人报告也可以得到高分,因此,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12]。在今后的实验成绩考核中,可以将实验成绩分为课堂出勤、课上互动、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几个部分,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特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为突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这门课程的专业特色,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考虑加入一些符合实践情况的教学内容,如膳食调查、特殊人群的膳食搭配、营养与慢性病等热点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13]。例如以社区、农村或大学校园为实践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膳食调查活动。通过膳食调查,使同学们了解膳食摄入情况,并给出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开展营养与卫生知识的宣传,解答调查过程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强化对该课程的“消化吸收”能力。请企业家进学校做专题讲座。为了更好地接近实际生产,邀请企业高层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学习的同学做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对食品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好专业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另外,以此为契机,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深化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特色优势,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科研服务为基地建设合作的切入点,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院教学与基地实习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够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实习基地从合作中受益,为学生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为稳定基地建设和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新路子。
3.改革实习基地的教学模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学院制订实习教学内容,与校外基地共同参与实习教学过程,建立新型的实习基地教学模式。
根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习教学方式,学院和校外基地共同制订实习教学内容,调整补充实纲来适应社会发展形式变化的需要。实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关生产车间进行实地参观实习,比如啤酒、软饮料、奶制品、肉制品及相关保健品生产厂等,以保证实习内容的适用性。实习参观过程中,以典型的加工工艺方法为主线,瞄着重点操作单元,掌握关键控制点,适当增设基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部分,使实习与生产相匹配。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才,为学生开展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或专题讲座。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局限性,以理论教学+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基地实践共同指导为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技能状态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打造学生成为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另外,在积极推行与校外基地合作的同时,挖掘与企业合作的潜力,发挥学校的优势,并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食品学科人才的培养和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779.
[2]刘,杨爱丽,王晶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8(4),32-34.
[3]范雪莹,滕春喜.学习新课程 优化课堂环境――浅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重要性[J].教育科学,2008,(1):53.
[4]石亚中,伍亚华,钱时权.《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1):154-155.
[5]刘启玲.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心得[J].教学研究,2008,(1):19-20.
[6]李宁,张平安,赵秋艳,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学研究,2012,(8):38-39.
[7]张晓娜.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讲坛,2010,(19):557-558.
[8]赵秀娟,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351-353.
[9]张绪梅,黄国伟,吴蕴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59-262.
[10]杨建军,陶秀娟,李国莉,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综合性实验平台模式建设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928-1930.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曲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已6年,基本都是以传统教学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授课,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差。因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学”,长期这样,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课程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者从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索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目前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多,范围较广,且内容陈旧,课程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内容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较学效果。(基于岗位需求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改革)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材版本,及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对一些陈旧的内容进行删减,新加入国家的一些食品相关法律法规。例如: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个计划里面提出在2018年底前,要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影响,我们云南省农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有迁移性,会从土壤迁移到农作物中,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于重金属检测的章节更加详细与实用。可在每章内容前加入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技能。正式章节中补充阅读资料和一些思考内容,为老师开展积极教学法提供内容上才支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入相关内容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积极讨论分析问题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学习,提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使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效果。课堂上就应该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否则,就意味着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例如,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记笔记和使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是一种有效积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活动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每堂课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当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记笔记能确保学生保存主动的意识参与。利用实验室进行练习,教师在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演示后,学生可以自行进行实践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以检查所有学生的进展,并给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简单评估学生的排名和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告诉教师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回顾某些教学内容。利用同伴合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和项目教学。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全面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期末总成绩由平时出勤率(10%)+课堂讨论及案例教学成绩(10%)+试验操作成绩(40%)+理论成绩(40%)构成。这样在注重理论、概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实际操作的考核。通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使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有所扭转,考试过关率显著提高,而且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龙芳羽,刘斌,王敏.《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4):31-32.
[2]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127-128.
[3]赵海峰,倪淑华,王忠霞,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10):545-546.
论文摘 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有意识的对学员传授的各种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教学目标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营养、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学员发现和处理常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要求必须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员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和总结本科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应该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识点要求能系统的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全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应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特殊营养保障、营养与疾病6大内容,涵盖营养学学科领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普通人群营养学框架之上,着重强调了高原、寒冷、湿热、低照度、电子对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营养保障,以及野外供膳、营养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应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我们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大活动或战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卫生的快速检验方法与制式装备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
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水平先进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员在教学工作中,应及时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理念教学。要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紧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各章节原则上安排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背景的教员授课,保证其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尽力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及时总结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热点领域的进展综述和研发动态,并实时将本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必要的介绍,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营养学基础部分,对近期研究热点植物化学物及其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其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及机制,我们做了最新综述和讲解;在特殊人群营养部分对高寒、湿热、低照度等特殊作业人员营养保障问题做了最新国内外研究概述;同时注重对本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将本室长期从事的科研及取得的优秀成果恰当地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如脂肪酸与乳腺癌、牛磺酸与视觉保护、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效应、特殊环境(高原低氧、低照度作业等)下的营养保障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也增强了教学的特色性。
三、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优化组合,各知识点要顺序展开,符合学员的学习规律,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如在讲授各种营养素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营养素代谢内容可以舍去,因为学员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而有关营养素摄入量标准的内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专门讲授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这一节当中。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内容的关系,在注重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前沿性,充分反映当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发挥教员作为课程教学主讲人的作用,要求教员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启迪学员的思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与日常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事例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竭力避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着重于启发式教学。在每章节授课前应设置“导课”环节,以近期热点问题或生活中鲜明的事例为引线,引发学员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在讲授各知识点过程中尽量引导学员发现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主,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员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例如,在讲蛋白质含量测定时,我们以三鹿奶粉掺假三聚氰胺事件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员来分析讨论这种化工试剂为何添加进了奶粉里?传统的凯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弊端在哪里?现实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讲授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抛出曾经叫嚣一时的“牛奶有毒”、“红薯排毒”、“绿豆治病”论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盲从和无主见,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争论,引导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证据支持,教员只作为其中平等一员参与讨论,不做是非判断,引导学员学会辩证的、批判的思考问题,能够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对同一事物能够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避免片面的、极端的思维观。在学习平衡膳食内容时,要求学员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应用,在周围同学中开展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活动和膳食营养调查工作。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向萍, 李革, 杨德海, 等.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9): 947-948.
[2]杨立军. 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3; 33.
[3]贾建丽.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2): 102-105.
[4]谢和平.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创高校教育教学新局面[j].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5(1): 1-3.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预防医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以教师在黑板写好并讲解实验目的、意义、实验步骤、结果计算、意义、注意事项及讨论等内容,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纲及演示进行效仿。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实验课授课方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内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本学科的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实验教学经费相对不足,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破损,导致上课时部分实验由于仪器设备的原因无法顺利进行;第二,部分实验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当今时代进步对实验技术快速发展要求的现实情况;第三,部分实验内容受课时限制,无法在规定的实验课时内很好的完成;第四,按部就班的实验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五,传统实验教学需要接触一些强酸强碱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实验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2.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逐渐引入到本学科实验教学当中,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多媒体实验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2.1加强实验演示,巩固理论知识
实验课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由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理论学习中涉及到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比较晦涩的概念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2.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互动反馈
多媒体课件集合了视频、动画、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等多种元素,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再辅以教师的适当应用,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并且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案例讨论这部分实验内容,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播放大家熟知的食品安全相关内容的新闻报道视频代替原来枯燥的文字叙述,便能大大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另外,在多媒体课件中还可以整合一些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单选题、多选题以及判断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做题,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2.3降低实验成本,便于操作管理
由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在实际工作中以及实验课程中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以及试剂也较多,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昂贵的仪器,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在讲解实验步骤及实验演示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不仅可以节省实验试剂的消耗,更可以减少昂贵设备的损耗及故障,进而减少实验经费的支出。同时通过投影仪播放实验演示视频,还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的看到实验操作过程和要领,避免了传统实验课中由教师亲自演示而导致只有靠近老师的学生能看清实验操作过程的弊端,使得实验课更加易于操作和管理。
2.4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的部分内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以及实验室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无法完整的实施,比如食品中总氮的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这一实验内容,单是样本的消化和定容就要耗费4个学时左右的时间,再加上后面的蒸馏、滴定和计算,整个实验完整的进行下来需要8个学时,而这个实验仅安排了4个学时的时间,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无法完成这一实验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样品消耗和定容过程的视频,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枯燥单一的消化过程给学生感官上的认识,节省了课堂时间。其它的实验内容,比如蛋白质功效比值测定以及采样以及样品制备等,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解决实验时间和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
2.5提供最新信息,了解前沿进展
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并了解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更全面的背景知识,其中包括本学科的科技前沿、实事动态、文献报道等。另外,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还可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习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
3. 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3.1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的优点,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常用软件包括Power Point、Flash、Authorware以及Dreamweaver等,而目前高校教师大部分使用的都是Power Point,该软件虽然容易操作但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交互性能较差,其他三种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交互性能较好,但是使用这些软件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大部分教师很难熟练掌握,因此不易推广使用;第二,过分依赖课件,忽略学生实验技能培养。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略了自身的操作演示,以播放视频代替现场操作,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3]。
3.2 针对问题采取的对策
首先,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固然有多种优点,但是也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不同的实验课以及实验课的不同部分分别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多部门合作,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本专业教师自身课件制作水平有限,除了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课件制作水平外,还需要与电教、计算机教研室等多部门的教师及教辅人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整合资源,才能制作出一部好的课件;最后,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总之,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只要合理运用就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缺点,进而全面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鹃,白雪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5):303~304.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135-02
现代生活讲求品味,教育工作同样也要讲求教育的品位。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讲求教师品位。一位教师有了独特、高雅的品味,就会使其教育教学洋溢着风采,充满着生机。
有品位的教师,把知识的教授当做学生成长的载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同时,更关注于把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有品位的教师,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精于教学构思,善于创设情境。他不仅为学生开启了探索世界的知识之窗,更培养了学生出校“入世”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有品位的教师大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淀,其专业素养是在课堂上的语言品位、学识品位的自然流露,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提升教师品位很重要,而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点。
一、在阅读思考中提升专业品位
读书是教师的标志,是学校的希望。教师是文化人,文化人终生离不开读书。读书、写书、引导学生学会读写是教育工作者的三大使命。但是,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当前很多教师与读书渐行渐远。读书,可以帮助教师续接文化血脉,提高文化格调,强健文化人格;可以帮助学校提升品位,创新学校教育教学思路。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经典教育专著的引领;教师职业特征,需要博学和睿智。读书能增进教师日常工作需要的理性状态,能够促进教育智慧的形成,是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把学习、充电作为自身需求,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汲取他人的经验,提高并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读书是教师淡泊心境、远离浮躁的必然选择。读书可以使人们富有思想,成为一个精神贵族,潜心读书无疑是智慧的选择。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伴我行”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让校园里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学校应努力营造学习化的氛围,倡导“集中与分散、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引领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做到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与大师对话,与专家探讨,让自己的大脑充满思想者、智慧者的声音,让教师用先进的理论,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同时,学校可定期地组织教研组开展读书交流会、课题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等交流研讨活动,让各种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研讨的氛围。学校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坚持撰写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案例反思等。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等活动,及时消化,及时反思,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在处理“预设”与“生成”中提升专业品味
有效的准备和预设是创造精彩细节、提高教学实效的保障。在教学中首先应构造框架,预设“主情境”。以“主情境”的形成整合资源,是聚焦课堂教学关键的有效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主情境”既然能整体地带动学生理解教材,又能形成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探究活动,这样应能有效克服无关的教学问答,零敲碎打的教学等弊端,让教学结构与细节脱颖而出。
其次,预留时空,预设“弹性区”。俗话说:“有客乃长。”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充满变数,教学设计永远只是一种有待检验、改良和完善的计划。因此,课前预设不能密不透风,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为学生的生成与发展留下“弹性空间”,这样,学生思维才会更丰富,师生互动道路才会更宽广。
最后,应进行情境模拟,预设“应急预案”。在教学中节外生枝的事会时有发生,因此,在确定教学思路之后也应有必要的应急预案,可以对教学过程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教师又该怎么引导?多模拟情境,多估计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教师才能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三、在关注教学细节中提升专业品味
教学细节是教育行为的最小单位,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意义。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努力追求教学的合理、智慧化、精确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境界,做一个高品位的教师。
教学细节决定教师本身的素质,以及当时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决定教师面对特定教学对象和精彩的教学过程形成的心理氛围,审时度势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相应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细节是当时特定情境的偶发事件,因此,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常思常改,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如何在预设中绽放教学精彩细节,提高教学实效性,展示自己的风采,笔者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向书本学习。多读一些教育名著,更新教育理念;向名教师学习,思考并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强化对教学细节的关注意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
2.精心构建教学细节。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在于它的观赏性,更在于它的实践性。缺乏教学实效的教学细节,无论多么精彩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精彩的教学细节既可以预设,又可以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对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要用浪漫的情怀去创设教学情境、便于精彩生成。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瞬间,捕捉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教学细节的同时成就智慧人生,成就完美。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有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教师要记录教学细节,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铺就专业成长之路,同时要注入理论,搭建平台,团队协力攻关,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
总之,教学细节是教育工作者观念的一种流露,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能力的一种诠释。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常思常改、日积月累才能使课堂精彩起来,使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文化是教师工作的精神底色,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应该启迪智慧,让学生感悟人类智慧的高妙,体会伟大心灵的美好。有品位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他们追求高超的教育技巧,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懂得引导学生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激起智慧火花的碰撞,让学生体会山穷水尽后的豁然开朗,使教学异彩纷呈。这样的教师会通过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文化的气息。课堂因此而变成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变成挑战智力,提升心智,涵养气质,完善人格的圣地。
【关键词】中职 食品营养与卫生 教学改革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80-01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食品加工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较高地位,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做以下研究。
一 依据专业发展需要,精选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与卫生这门课程,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结合实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目前很多中职食品专业的学生,底子差,对于卫生学以及营养学相关的知识了解得很少,要想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绝非易事。应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内容适当修改、补充,加以优化,更易于学生接受教材内容,挑选一些学生能接触到、感兴趣、能激发求知欲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并适当增加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讲授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时,可以穿插补充玉米有哪些烹调加工方法、哪种做法更好吃、哪种方法营养价值更高更易于吸收等。或者在学完膳食指南和膳食营养宝塔这一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作业:给幼儿园小朋友设计一天的食谱,这样既结合了现实生活,使学生不会觉得太遥远,又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教学内容活学活用。通过优选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与今后的工作所需有效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将理论结合实际,学习起来更加方便,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二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果断地放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尝试用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情境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过程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该教学方法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来由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方法是:搜集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探究性学习的专题。例如,“怎样评价保健食品中的膳食纤维营养价值高低”“容易出现的营养缺乏症有哪些”“土豆发绿了还可以吃吗”等,在这些专题中,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踊跃提出疑问。这样活跃起来的不仅仅是课堂的气氛,还有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过程中的独立性以及对创新学习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整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顾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进行分组,团队合作。完成作业之后每一组学生都可以由代表上台向大家分享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但是不要过多地干预,否则锻炼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效果则会打折扣。
2.教学手段
教师积极学习和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主要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枯燥的板书教学变成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配合音频、视频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事半功倍。例如,在各类营养素缺乏病这一课,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患病图片,结合图片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可以认识到营养不全的严重性,在生活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对以上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激发创新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教学过程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三 注重职业能力发展,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重要的反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应该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终采用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做法是:学生的平时考勤、课堂发言和讨论情况占总成绩的20%,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的能力;期中考试占40%,包括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4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题型的设计上,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一部分试题采用无标准答案的方式出现,以便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此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 教学改革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改革成果
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实施后,主要的成果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讨论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从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实施,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与社会需求旺盛的矛盾,但是学生学费、生活费的高额度增长,使部分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高校扩招的速度, 导致大学校园里贫困生队伍日益“壮大”。因此贫困生也加入到社会弱势群里中来。由于弱势境遇给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种种阻力,限制了他们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选择,使他们表现出越轨行为的易发性。而且由于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能力结构和利益需求,某些违法犯罪手段很容易在他们中间找到价值认同者,于是这些违法犯罪手段会很快在他们之间仿效蔓延开来,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一、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生活状况
1、高校贫困生物质生活状况
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收入基本决定大学生的消费水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来源也主要是家庭供给,其经济支出主要是学费和生活费。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教育发展具有产业化倾向,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据调查,贫困生月平均生活费支出为200元左右,其中伙食费开支所占比例约63%,用于培训及学习的费用平均为7.4%,书本费用11.2%;有29%的人反映缺少必要的学习资料,73%的人反映不敢买新衣服,81%的人反映没钱和同学一块去买零食吃。高昂的学费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学费来源有44.7%的人向亲友借,24.9%的人向学校贷款,24.5%的人接受过外界的资助,16.2%的人由学校减免学费,另外还有部分人靠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
2、高校贫困生精神生活状况
由于当前高校收费制度等多方面原因,高校贫困生的群体不断扩大,他们的心理状况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总的来说,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视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具有自尊、自信、热情、积极上进等积极心理特征。然而,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受到经济、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生活并不轻松。某些高校贫困生往往由于经济上的贫穷造成心理上的贫困,具有自卑、焦虑、敏感、多疑等消极心理的特征,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交织在一起形成所谓的“双贫困”。其精神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忧郁、冷漠心理,过度敏感、过度自尊心理,持久焦虑心理,嫉妒、攀比心理。
二、贫困生教育模式的创新
贫困生最大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上的贫困性、物质生活上的低层次性以及由此导致在其他竞争机会方面的不均等性。大学贫困生受其文化教育程度的影响,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不愿因为自己经济上的贫困而低人一等,因此心理上极为不平衡。而心理学方法论正是从深层次角度研究贫困大学生特殊心理特点形成原因的理论依据,并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找到了良好的突破口和理论切入点。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方法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他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有名的动机层次理论,亦称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动机理论的基点是需要。需要层次论指出,在个体的人格中,包括五个不同的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层次由低向高,呈金字塔形循序发展。当基本的需求满足之后就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直到需要层次的顶峰。
根据需要层次中每一层次的需要性质及其不同的发展功能,我们可以将其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当一个人被低级需要控制时,其他需要都被推向其次。这个理论恰好可以被用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需要状况,正因为贫困生物质上的匾乏,所以他们首先要求的是解决物质上的贫困,即生理需求的满足。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随之产生安全需要。安全的需要是指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躲避身体遭遇的危险,无忧无虑希求得到保护、幸免于威胁等心理上的需要。它比生理需求要稍高一级,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健全的人都会产生获得安全感的愿望、自由的愿望、防御实力的愿望。贫困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个体,他们更懂得如何寻觅安全感的意义,如果在他们的大学生活中缺乏安全感,那么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发生,如焦虑、压抑、紧张、惶恐不安等,个人生活没有安定感,严重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他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指出:人的心理机制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组成。其中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他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动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的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皆受其影响。
后来,弗洛伊德又对他的理论作了修正(1923年《自我与伊底》),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彼此交互影响,不同时期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进行操作,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起到缓冲与调节作用。人格中如果只有本我和自我,那么人将成快乐主义和兽性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具有某种需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找对这种需要的直接满足,所以又出现了一个道德化了的自我即“超我”在管束着本我与自我。超我具有两种机能:第一,由于它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它随时可以发现本我的冲动,特别是性的冲动或攻击的冲动,并加以抑制。第二,对“自我”进行监督与控制,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最终使个人形成完美的个性。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教学改革 多媒体课件 实验与实习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06-01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科学,是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制造、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技术性实用性强,在教学中,除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传授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教师备课
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形式上有所改变。目前,微生物学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因此,在备课时要求教师除了以教材为蓝本,还要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并将相应的内容总结、整合贯通后成为其授课资料。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新动向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改革理论教学方法
在对教学内容熟悉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主动,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要改以往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强迫坐于课堂,不能也不敢出声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身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做起。第一,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二,以“新”为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突出“新”的理念即运用新思想,联系新理论,列举新课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大胆提问等方面都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还赋予学生宝贵的创新思维。
二、根据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同以往的仅仅教授课本内容的方法比较,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因为,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授课时只需轻点鼠标,大量翔实、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就会呈现在学生眼前。省出的板书时间,则可讲授更多更实用的内容。当然,这对同学们的学习和记笔记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来自于教材及互联网的海量的信息,学生有可能会不知所措、来不及记笔记、难以分清主次。针对这种局面,教师应有应对措施。如:课前把哪些是应知的、哪些是应会的告知学生,每次课后总结、下次课前提问,反复重复学生需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三、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动手能力
1.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
微生物学的实验课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教学大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和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是科研工作的主体,严谨认真是实验的关键。
2、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
以前,每次实验都是由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了实验菌和培养基,学生实验时只管接种已知实验菌,培养好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对实验菌常出现的地方、鉴定程序、基本鉴定依据等都一无所知,因而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如在做细菌接种实验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培养基,熟悉培养基配制的环节,并用他们接种培养的细菌进行后续的实验。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3、强化基本技能:
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开始时,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具体如下:
(1)教师进行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解。
(2)以多媒体的形式将预先录制的实验过程向学生播放。这样既可以回顾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实验印象,又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关键操作,帮助掌握实验技能。
(3)进行实验总结,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写作和批阅,从中找出问题并进行集中答疑,进一步修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四、要求学生学写专题综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是基础课,又是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非常活跃,科技信息量猛增。由于教师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把本学科的知识、技术百分之百地传递给学生。
为了使学生对微生物在其专业中的应用和研究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以弥补教材的短缺与滞后,在开始授课时,结合现实的情况,适时提出一些论题,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检索,查找文献资料,然后写出综述,在课堂上指定几名同学讲解、然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