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国际教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国际教育概念

第1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祝克懿《互文性理论的的多元思维特征》首次将互文性理论中“多元”思维特征作为与“互动”并列的思维特征提取出来,对其进行论证分析,从语篇语言学的系统、关系、层级观等角度切入,深入讨论了互文性理论的多元思维特征。聂仁发《有关语篇结构的几个概念》将语篇的宏观结构分为基于内容的事理结构、主题结构、文体结构和基于形式的普遍结构,并简略探讨了这几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施麟麒《孟子的话语理解观———“以意逆志”新解》对孟子关于话语理解的名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作了较详尽的考辨分析。杨亦鸣《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介绍了神经语言学与言语障碍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历史,并从中英文阅读障碍跨文化对比、汉语成年口吃者词汇加工的ERP研究、语音与聋人词汇阅读三个方面展示了语言学与科技结合的良好前景。李怡《跨文化语用研究语料收集方法———观察记录vs角色扮演》以汉英“请求”言语行为跨文化对比研究为例,探讨了观察记录和角色扮演作为语料收集的两种方法收集的语料差异、各自的优劣及适用领域。周毅《社会符号学视野下文人画语篇结构及成因》从语言符号、视觉符号与社会文化情景的互动关系来探究文人画。周明强《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探析》讨论了埋怨性话语标记(如“真是的”“、何必呢”等)的语用功能。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汉语研究和教学法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围绕着汉语本体、教师、学生、技术保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五个方面,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这个学科目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应用语言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等重要问题,介绍了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近年在该领域的拓展。王建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认为汉语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项语言文化事业,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经济价值。陆俭明《要加强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新认识“把”字句》以语言信息结构理论为依据,针对以往“把”字句教学中的释义局限,重新定义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对汉语国际教育句法教学的功用。马真《要加强词语的用法研究》以副词“按说”、状态词“好端端(的)”、“反而”、“一概”等为例,指出外国留学生词语偏误出现的部分原因,是词语用法研究的缺位和辞书注释的缺陷(缺乏语义背景),强调了加强词语用法研究的重要性。税昌锡《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体标记事态分布研究》梳理了“了”、“着”、“过”等体标记教学的历史,借用过程哲学将事件看作随时间展开的动态过程,建立了一个事件过程的事态结构模型。吴应辉《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现状、特点与思考》全面介绍了沉浸式语言教学的概念和历史、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严慧仙《文化认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文字、画面、声音三个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及加长版宣传片的多模态文本进行解码,解读该片所表达的文化认同特征。沈阳《关于汉语规范化的若干问题》阐述了汉语规范化的理论问题,也对当下语言生活实践出现的不规范乱象进行了批评。胡云晚《政府门户网站背景下的语言规范观》通过对浙江省101个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政府门户网站的语言监测表明,政府门户网站语言失范率奇高,远大于传统纸质媒介。并提出要实现政府语言的规范表达的相关策略。赵翠阳《异形词社会使用调查与〈现代汉语词典〉两版整理规范研究》通过对北大的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人民网语料以及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考察,整理分析了四类异形词。杨同用《词的功能与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和释义》着重对词的功能与词性的关系、功能变化与词义的关系、词的功能变化对语文辞书词性标注和释义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

三、结语

第2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研究实践,重点围绕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其解决方法展开探究,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差异;现象;解决方法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根据不同主要分为语言与非语言两类:

1、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

1)词义中文化差异。词义指的是人们意识中对某一客观对象的抽象概括。其中,词义又有内涵意义与概念意义之分。概念意义指的是最为基本的一层意义;内涵意义主要是以基本意义为基础而衍生而来,其意义不比概念意义稳定。但是同时内涵意义的民族性极强。概括而言,词义中的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如下:第一,色彩。以“红”为例,在我国,红色含有吉祥、幸运、热情等良好的寓意,并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将大红色的年画、对联、灯笼等粘贴在门上,以希望今后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然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往往代表着危险的意思,如采用“inthered”来表示财政赤字。第二,数字。各种语言均包括有数词,在各个民族中数字的基本概念意义均相同。然而,其文化意义却有所差别。例如,在国外,数字13是出卖和背叛的象征,表示背叛耶稣的犹大。数字6在中国有着六六大顺的吉祥寓意,但是在国外这却代表着恶魔撒旦,所以该数字并不受到西方人的喜爱。

2)讲话规则中的文化差异。在运用语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一套语用规则,通俗来说就是讲话规则。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人们要想正确的运用某种语言,不但需要熟练掌握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等内容,还需正确掌握该种语言的讲话规则。由于文化不同,语言的意思则各不相同,所以,在日常交际中,语言不同其所需遵循的规则也是有所差别的。语言规则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发展,且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而形成的,有着较强的稳定性。该类规则渗透到我们的空气当中,是无法通过交际而察觉到的。然而,一旦接触到了新的语言,就不难发现原来掌握的母语规则并不能套用到新的语言当中,并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说,如何有效讲解这细繁的讲话细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实践来看,常见的讲话规则中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如下:第一,打招呼。在英汉文化差异中,打招呼的规则有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别。如,我国人们间见面常常会说“吃了吗?”、“去哪儿?”该种打招呼的方式并不是代表真的要关心与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或是要去哪里,而是为了拉进双方关系,避免冷场而说的。但是该种方式放在欧美国家却并不受欢迎。欧美人具有较强的隐私意识,中国的打招呼方式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认为是在打探其隐私。第二,处事方法。在我国人们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将自身的意愿尽可能与他人的意见保持一致,即便有时会违心,但是为了集体利益,为了大局这都可以让其“委屈求全”。然而,欧美人们则不一样,他们非常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

2、非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

语言并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唯一工具。再实际交流过程中,还应用了许多语言之外的工具,如人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以下称之为非语言交流工具。也正是因为该类工具,人们才可以更为准确的表达出其细腻复杂的思想情感。其实非语言交流工具也和语言一样,也会由于地区民族的不而传递出不一样的交流信息,具体分析如下:

1)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指的是采用身势、手势等肢体动作来将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其中较为常用的肢体语言是手势。然而,因为文化差异,在不同语言中,同一手势代表的意思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把手掌平放在脖子上代表杀头意思,但是某些国家中也表示饭吃饱了的意思。只有正确了解其非语言文化中的差异才能在交际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即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面部五官,如嘴型、眼神以及眉态等所发出来的动作。面部表情是辅助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有着一定的民族性。例如,亚洲人的面部表情比较单一僵硬,而欧美人的面部表情则要丰富得多。

3)文化与时空。在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语言的人对他人进入自己空间的条件以及自己对自身空间大小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中国人口较多,人们都具有较强的团体意识。而虽然欧美国家人口不多,但其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其对自身空间范围要求较高。此外,国家不同,人们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例如,较为正式的约会。中国以及欧美国家的人均会按时赴约,而在阿拉伯国家,其晚到不超过15分钟均属正常情况。

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方法探究

针对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中所存在文化差异现象,笔者认为要想将它们予以解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分层法

文化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了精神层面,采用分层法时,我们可以根据文化来将其分为基本文化与上层文化。其两种文化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别。在初学阶段。基本文化对学生影响较大,并且学生所学的目的语与其母语间的基本文化不断在碰撞。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方法来将这些矛盾进行解决。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汉语知识,其对目的语的思考层面将会更广,所以,应当有意识的引入其母语与目的语间的比较。所以,由此可知。在不同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侧重点应当有所差别。

2、体验法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将学生带到实际交流当中,并引导与鼓励其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实际交流来亲身体验到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通常情况下学生学生都会经过自问自答的过程,其往往会提出做多细繁的问题,如“宿管员刚刚登记了住校学生的名单。”与“宿管员刚才登记了住校学生的名单。”间有何区别。在体验法中,教师无需立即给出答案,而且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交流来寻找出答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交流过程中豁然开朗,而且还能够有效掌握一些汉语语用习惯。总而言之,运用体验法不但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还能让其更为灵活的运用语言,做到学有所用。

3、差异对比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即差异对比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一个话题,并让学生自由发挥。再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把由于学生母语文化而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学生表演完成后在把这些问题提出,并将正确的句式指出。最后让学生将正确的句式运用到情景中再次进行模拟。模拟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同对比这两次的表演,并引导学生找出之间的差异,再一同对产生该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冯晋阳.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于萌,郭薇.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41-143.

第3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教授的是汉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进行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简介

1、学科性质

确定一门学科的性质,其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该学科所独具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呢?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属性与内涵是语言,可见,其基本属性属于语言学范畴。再看其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同时也是外语教学,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2、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陪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能力、得体表达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范开泰,1992)。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基本的语言知识。

汉语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要素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言语技能。

所谓言语技能就是指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想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要素与言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3)言语交际技能。

在交际过程中,既要注意交际的正确性,也要注意交际的得体性。只注意到正确性却忽视了得体性,也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4)相关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中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1、当今跨文化交际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自古就存在,只是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胡文仲先生认为,在当今之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能够更为顺利地接触和交往。例如: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联系在一起,进行各种交流与活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时下,就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师通过“网络汉语教学”来教授远在他国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我有位同学在菲律宾担任汉语志愿者,今年刚刚回国,他在菲律宾的学生仍然通过互联网向他学习汉语。可见,网络等通讯工具的发达使得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活跃,并使得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具有持续性。

2、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胡文仲先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着重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交际的内容,还涉及到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

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什么是文化?在胡文仲先生的作品中介绍了多位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于文化定义,这是因为众学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遗产,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为人们所不自觉。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采用了Kluckhohn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胡文仲先生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研究还不能面面俱到,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那些与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研究和解决那些直接影响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可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的跨文化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而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胡文仲先生认为,以下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

(1)一个民族的历史

(2)一个民族的传统

(3)宗教思想

(4)价值观念

(5)社会组织形式

(6)风俗习惯

(7)政治制度

(8)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

同时,在研究跨文化问题时,应注意“主导文化”。如比较中美文化时,主要注意对比汉民族的主体文化和美国的主流文化。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将建立在更加广阔,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外文化交际这块狭小的天地里,也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文化交际,而要开拓一种“跨时空、全方位、多视角”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4、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着重介绍了传播这一概念。其实传播与交际表示的是同一概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我们可以说传播是“信息传受的行为和过程”。传播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

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非语言交际则包含体势语言、空间处理、声音变化、目视行为及面部表情等内容。《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还介绍了甲级活动中的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际活动,但在教授非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汉语时,也需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交际活动。例如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就很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正如在语言交际领域一样,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例如:各个国家的体势语言也各有不同,以手势为例,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一定意义,而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5、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语言与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邢福义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融’来形容”。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操不同母语,持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又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无论他们学习的心态如何,要求如何,他们都希望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些障碍与其说是语言障碍,不如说是文化障碍,而且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所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使学习者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更为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两门学科,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都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宗旨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有紧密的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人发展。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最终能运用汉语准确而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习中也需要注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探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有研究出版社,1994

[3]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第4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情境创设法 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55-02

随着汉语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众多的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来说,如何保证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汉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技能,是教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目的。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是停留在词语讲解和语法解释运用的基础上,其实际应用效果不大,为了提高汉语的应用水平,将情境创设法引入到教育工作中,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汉语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技巧和环境,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一、情境创设法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创设法的概念

情境创设法,也就是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或者建立一些带有情感标志的场景,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可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实际运用能力,并通过场景练习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和使用技能。

情境创设的核心就在于建立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要建立这样的场景,仅仅通过语言表述是不可行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作为场景建立的媒介,对教学的流程进行详细设计,激活学生参与情境的积极性。通过老师在课堂中所建立的情境,参与学习的学生置身于以汉语为主的语言环境中,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境创设法的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是从上世纪末期伴随改革开放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在我国,情境教学的发展较晚,理论也大多来自国外的语言学派的学说。情境教学被引入中国也是首先被运用到语文教学领域,而后是其他学科。

二、情境创设法的分类

情境创设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直接形式的情境

直接形势的情境,根据表达媒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直接形式。首先是实物直接情境;也就是通过课堂中的实物,比如桌椅、实物等,可以将这些最直观的实物纳入到汉语教学中,产生最直接的效果。其次是图片直接情境:图片的来源可以包含照片、剪辑的图片或者互联网上的多媒体图片,在汉语教学中如果具体地讲到地名或者人物时,就可以通过图片情境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除了图片和实物,多媒体情境也是直接形式情境的一种,可以通过音乐和动画制作等方式对自己讲解的内容加以复述,或者通过其他形式加深理解。

(二)问题情境

在任何学习工作中,提出问题都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对于汉语教学更是这个道理。将引入问题的方式纳入到课堂中,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需要以全汉语模式为基本要求。通过学习的汉语情境而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新奇性,保持在学生中间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三)故事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不同的故事成长,故事对每个人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几乎每个人都有爱听故事的习惯。在汉语口语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 可以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中强化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转化。故事创设不是目的,通过创设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达到对语言表达的掌握才是最终目的。

(四)活动情境

语言的学习可以说是复杂而枯燥的,如何能够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中找到乐趣,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活动情境的建立,可以提高课堂的多元性建设,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对应的意义,在头脑中加深每个语言的完整涵义和具体应用的场景。加强词语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

三、情境创设法在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情境创设法,一定要对教材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和掌握,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场景,要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也要具体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

(一)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场景

首先,通过直观的实物在课堂中创设情景。上述分类中曾提到,实物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课堂中存在的实物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实物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的运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方式,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实物是最简单效果最直接的一种情境创设的方法,应该广泛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每节课之前要提前备课,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提前将需要的实物准备好,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举例。

另外,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的场景,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创设。话题类的情境创设一般在课堂开始的阶段引入效果最好,可以通过一个案例、一个话题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节日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节日习俗,建立学生课堂上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认识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新课程的接受程度。

(二)通过多媒体拓展情境

多媒体技术包含了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供动画式的动态情境,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一些不同的形式和新颖的内容。可以为课堂的教学提供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并且提高学生的接受知识量。根据多媒体丰富信息含量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老师可以制作不同的图文信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寓教于乐,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难点和重点的记忆上效果尤其显著。

(三)通过活动激活场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分别由老师和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这个过程学生可以自己独立选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由老师安排。当故事的情境真实地展现在自己面前时,每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

地进入到老师所设置的场景中,会自主地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揣摩人物心理,按照人物所处的环境去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逐步发展和扩大规模,随着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多,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学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情境创设法的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对情境创设的各种模式和特点进行研究,结合汉语国家教育口语教学的需要和内容,对情境创设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探讨,希望能为今后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相信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必将逐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文化也将持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烨.情景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语音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浙江大学,2012(3):82.

[2]孟爽.基于情景教学法的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10(6):216.

第5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公共意识;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缺失;构建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就是基于此的学科,其教学多为案例教学,使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基本意识。虽有案例教学,但学生对现实案例并没形成理性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挖掘其深层思想意识。因此,本文引用当下热门案例,结合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公共意识”解析跨文化案例,并探讨教学中构建公共意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规避文化冲突的意识,最终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公共意识的定义

公共意识“指现代公民对社会公共领域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指孕育于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之中,以公共生活为立足点,以公共伦理为准绳,以公共利益为旨归,以公共参与和公共关怀为行为表征,以公民对公共领域认识和行为自觉性为基础而呈现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本文主要从案例涉及的社会公德意识、参与意识等方面着手,论述教学中公共意识的某些缺失和培养策略。

二、公共意识的缺失

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实证性论文只占很小的比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大力加强实证研究”。案例教学研究中,实证研究不可少。笔者针对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百名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虽调查范围较小,但也能以小见大。

题目一:如何看待“大陆幼童在香港大街的便溺事件”

不知道此事的占22%,与己无关的占7%,能理解接受的占62%,认为香港市民多事的占3%,反对此行为的占6%。就这6%的学生深入调查,其反对原因基本为感性范畴。只有一个学生谈到,随行父母有责任维护公共领域。

在此案例中,且不论香港早有相关法律,单就香港市民的参与意识,就凸显出其文化蕴含的公共意识。唯其如此,才会发生冲突。因学生常见在大街小巷、集会、公共交通工具上幼童随时随地便溺的行为,基本无人异议。如果幼童父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可以理解,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读这一事件时,则与公共意识的要求相差甚远。

题目二:如何看待中国大妈自发在卢浮宫前跳广场舞

学生对大妈的行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持中庸态度。而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缺乏,即是公共意识的缺失。他们并不觉得大妈把广场舞“搬”到法国公共领域卢浮宫前有何不妥。

问卷调查显示,基本没人从公共意识这一角度对当下文化冲突案例进行分析。由此推知,当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反应和措施,那么文化误解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与其专业要求不相符合。

三、公共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公共意识有些缺失,教学中就有培养的必要性。那么首先需了解其缺失的原因。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我们传统文化在公共意识的阐述方面不够突显。传统文化不缺公共意识,但是此公共意识的内涵明显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意识。因此,如何把传统的概念与时俱进,能够结合当下实际,对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就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案例教学刚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能够重新梳理整合完善此文化的核心内涵。另外,缺乏实践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现实中实践常流于形式,或比较匮乏。当问及“你认为目前公共意识实践教育状况如何”时,80%的人认为没效果,另外20%的人认为媒体进行曝光后有效果。现在媒体加强了宣传或批判,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就笔者观察,生活中公共意识的宣传和实践行动并不多。再者,在案例教学中,多固守从学习方法上探讨案例学习本身,很难跳出来深思不同案例背后蕴含的文化核心理念。因此本就缺乏公共意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又缺少实践活动,在分析案例时,很难首先意识到其文化思想核心。

要在整个文化范畴内构建公共意识,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探讨。单就一门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有意图地构建公共意识,值得尝试。本文试图提出思路,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实践,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

学生对公共意识来源的理解也不同:认为来源于学校的占45%,来源于媒体的占32%,来源于家庭的占16%,来源于公共环境的占4%,来源于朋友的占3%。根据学生的回答,列举如下措施:

1.精选案例

跨文化交际教学是课堂教学,无法亲身践行,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文化差异、时代特色、学生兴趣等,遵从“新颖性与真实性、生动性与针对性”原则。每次长假期间,媒体任务之一就是曝光缺乏公共意识的后果。那么可以利用这些有效资源,甚至可以借鉴公益广告,如央视最近的做“文明人”广告,引导学生探讨。最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中亲身所遇案例,可提前搜集,集结成册,供探讨学习。

2.结合德育课程,加强实践

“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学校德育课程一直都有,但为什么在经历长期的公德教育后,大学生公共意识还如此匮乏?这说明德育出现了弊端。要结合德育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光靠任课教师的力量很难做到,需要教育团队支持和协作。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可以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如,课后问卷调查、公共意识宣传、志愿者活动等。

3.家校联合

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被过于宠溺,缺乏公共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离校后若缺乏实践和鼓励,学校德育大打折扣。况且,家庭本身也可能缺乏公共意识。“可以让子女反向引导家长……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把家长角色置换进案例,学生根据家长实际设计案例,并提出解决办法。于是,教育就不再遥远,并且家、校共赢。

4.教育者自身应加强公共意识的学习和修养

只有教师具有更高的公共意识修养,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否则,其教育就只是空头文章,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效果适得其反。

总之,公共意识是跨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如何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加强公共意识,更好地预防文化矛盾冲突,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走出去展现我们文化的魅力,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他者文化核心,比如公共意识,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走出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观照[J].理论与改革,2012(3):107.

[3]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26.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9):323.

[5]张晓青.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11):104.

[6]王万明,王瑜卿.高校德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J]. 中国高等教育,2004(7):34.

第6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教师首先为学生示范几种光源,如太阳光和教室里的灯光等,然后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五种光源并将它们画下来。通过活动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到了很多种光源,如手电筒的光、装饰彩灯的光、汽车的灯光、交通信号灯的光、手机中的光、月亮的光、星星的光等,有的学生还联想到以前学习昆虫单元时学过的会发光的萤火虫。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建立了对光的概念理解,在理解了光的概念之后,学生要继续探索,在光之中有颜色吗?探究活动四:教师通过三棱镜将光线折射成彩虹和阳光折射水滴形成彩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自然光中存在着许多的颜色,并开始理解物体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颜色。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组织其他的探究活动,如游戏、实验、观看科教影片等来加深学生对颜色与光的理解。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还要根据探究单元计划的需要进行语言、数学的学习和态度的培养。以中文的学习为例,除了要扩充与本单元相关的口头语言中的词汇量以外,在阅读语言中还有一定量的汉字识读和书写的学习,在书写语言方面则是开始学习如何记日记。教学评估:在最后的单元评估阶段学生要完成关于颜色与光的两份评估以检验他们完成这个探究单元学习的情况。评估一关于颜色深浅变化的理解,学生要选择一种颜色来完成颜色如何变浅和变深条形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两份他所选择的颜色还有白色和黑色的颜料,一份颜料在涂色的过程中不断加入白色,另一份颜料在涂色的过程中不断加入黑色。学生涂出的条形图显示不断加入白色颜料的那份颜料所涂出的条形图颜色在逐渐变浅;而不断加入黑色颜料的那份颜料所涂出的条形图颜色则逐渐变深。评估二是关于光线如何影响我们观察事物的颜色。学生要画两幅同样景物的画,一幅画中的景物是在白天的样子,另一幅画中的景物是在夜晚的样子。学生要根据自己理解在他们的画作中体现出在不同的光线中事物所呈现出的颜色是不一样。

2、一年级的一节学习测量的数学课

长度和测量都是数学中需要学习的概念,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对长度和测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理解要使用同一种单位来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不过在幼儿园阶段他们可以选取各种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比如积木、铅笔、手掌等,在一年级的测量学习中,他们就要学会如何使用规范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6至7岁),他们的情况与上面提到的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情况相似,学生大多数为泰国人,除了新的转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有了1至4年的中文学习经验,中文的水平比幼儿园大班的水平再好一点。一个班级的人数在16到20人之间。教学中心思想:真不真,自己去发现。在上文介绍小学项目课程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小学项目提出了配合教学课程的学习者培养目标(LearnerProfile),其中的一条就是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一名探究者。如何成为一名国际文凭要求的学习者,这个任务贯穿在小学项目各个科目的学习中。教学概况:老师要先向学生提出探索问题。如为什么要测量?我们要怎么测量?学生们一起讨论这些探索问题。关于为什么要测量,有学生说如果我们要买一样长的东西就需要测量;有学生说为了要买大小合适的东西,等等。教师将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我们想要知道东西有多长、多大、多高,只靠眼睛观察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准确,要经过测量才会知道一个东西真正有多长、多高和多大。关于怎么测量的问题,学生们知道需要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时候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还要用规范的测量单位(本节课中用到的测量单位是厘米)。在进行完这些步骤之后学生们开始分组完成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通过测量来检验三种说法的真假。这三种说法是:①人的眉毛和嘴巴一样长;②人的两只手腕加起来和脖子一样长;③人的腿越长跳得越远。学生们首先要5或6人一组分组(组员的男女比例要平衡)选一个说法来检验,一个小组选择了一种说法后要先猜测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接下来再通过测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测量时要找6个人(男女生平衡)去测量相关数据,组内一人负责记录工作,其他人负责测量工作,在统计完所有的数据后将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结论与说法比较看要验证的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每个小组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要将所有内容记录下来(用中文书写),做成一张海报,向所有同学展示。整节课以数学中的测量为学习的出发点,在有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的学习包含了数学学习、语言学习、探究学习等诸多元素,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在小学项目中内容型对外汉语教学众多实践里的一个代表,它为国内外针对儿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

第7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 汉语学习 动机类型 教学建议

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针对某一特定人群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是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群体。学习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概念,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目前国内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分国别开展,缺乏针对专业汉语留学生的研究。本文以学习动机为视角,开展针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希望对中医药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一、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设计

(一)理论基础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学习动机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国外社会心理学家最早将学习动机研究与第二语言学习联系在一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加拿大学者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rt)提出的“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2]所谓“工具型动机”,即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融合型动机”则是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3]

(二)研究问题

由于目前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深入研究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动机的特点,以及不同影响因子与动机类型之间的关系。

(三)被试选定

本次调查对象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66名留学生,均为中医药本科专业。

(四)问卷设计

本调查借鉴高一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中的问卷,采用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汉语水平和母语背景,问卷设计有中英文两种版本。问卷主体包括两部分:一是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二是动机强度。其中动机类型包括第1题到第9题及第15题到第26题,影响因素包括第10题到第14题,动机强度包括第27题到第37题。本文主要针对学习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

二、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

本调查以班为单位,向学生发放问卷66份,回收66份,其中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达到98.5%。作为数据的高度浓缩――平均分代表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得大量的观测数据转变成一个代表性数值。[4]下面以平均分为参考标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二)动机类型分析

根据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rt)提出的“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理论,调查问卷中设计的动机类型主要分为7种: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信息媒介动机。

“内在兴趣动机”包含6个题目,其中前两个是对语言本身的关注,既包括目的语的学习,也包括一般的语言学习,后四个题目则是针对于中国文化层面的喜爱,包括歌曲、电影、文学、朋友。总体来说,这与Gardner和 Lambert经典模式中的“融合型动机”具有一致性――与目的语团体有更多的文化交流。

“成绩动机”中的题目8“父亲/母亲/学校要我学”与学习成绩有着间接关系,毕业证书、升学考试为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凭借合格的学习成绩获取的,因此这与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关联。

“学习情境动机”中汉语课的质量、教材、班级、汉语老师都属于学习情境,这与D?rnyei(1994)扩展模式中的“学习情境层面”相吻合。

“出国动机”中的“体验文化”“移民”“到中国寻找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三项都与出国有关。尽管出国的目的有所不同,如“寻找工作机会”是融合型动机,而“体验文化”和“移民”属于工具型动机,但是这都与出国相关。

“社会责任动机”共3个题目,其中题目18和题目20是与母语国家相关――“加强中国与自己国家交流”“促进自己国家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当今青年的社会担当,同时与“不让父亲、母亲失望”归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

“个人发展动机”中的“教育、修养的象征”“获得成就感”是学习者心理层面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而“找工作”和“有用的交流工具”则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实际意义的投资方式。二者对于个人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信息媒介动机”包含“学好其他专业,如医学”和“了解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发展情况”,二者都是以汉语作为信息媒介,获取有关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对7种学习动机类型的选择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1可知,内在兴趣动机的数值最高,达270;紧跟其后的信息媒介动机为264。二者数据相差不大,但是所属的类别却截然不同。根据Gardner & Gardner提出的“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理论可知,内在兴趣动机属于“融合型动机”,而信息媒介动机属于“工具型动机”。据以上信息反馈得知,当今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局限于某一种动机类型,不只是为了融入目的语团体或者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现实目的。学习者更多的是具有综合性动机――既具有“融合型动机”又具有“工具型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媒介动机中,题目25“学好其他专业,如医学”所占的比重为54%,专业性知识的学习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这不仅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日后的个人生存、社会地位有着极大的影响。可见,专业对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也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二者数据均达到了250以上。学习者的这两种学习动机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也是希望为家庭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当今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相应地,汉语学习者似乎对成绩以及出国这两种情况表现出的兴趣并不大,学习者并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习成绩,也不是为了升学和体验生活而学习汉语,他们对汉语的学习有着更为深刻的学习动机,如: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为了未来家庭的生存,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等等。他们的学习动机具有长远性而并不局限于目前学业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这种短暂性目标。

当然,学习情境也是影响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一个重大因素,其数据值到达了257。汉语课的质量、教材、班级、汉语老师都是影响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这也与D?rnyei(1994)扩展模式中的“学习情境层面”相一致。

(三)不同因素与动机类型的关系

我们以性别、汉语水平为自变量,汉语学习动机类型为因变量进行数据分析,考察各因素与汉语学习动机类型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别之间动机类型的差异

由图2可知,女性的学习动机普遍高于男性,只有在信息媒介这一动机类型中略低于男性。因此可以推断,女性在学习汉语时的学习动机更为明确,其努力程度可能比男性更高。其中在“内在兴趣”方面的差别尤为突出,男女之间相差18分,这说明女性融入目的语社团的愿望比男性更为强烈。我们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性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如:对于男性可以多从日后的中医药专业学习角度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女性则可以利用丰富的交流活动来带动其汉语学习动机。

2.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差异

由图3可知,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最为强烈,其次为高级,而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最弱。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大多是刚到中国,对于汉语有着巨大的好奇心,学习动机自然最为强烈。中级水平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会进入一种疲惫期或者产生“高原反应”,其学习动机会相应地减弱。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其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级并且顺利度过了“高原”期,因此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设计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来调动中级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建议

由于男生的学习动机相对于女生较弱,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男女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练习,以强带弱,加强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也可以采用男女分组竞争的方式来激发不同性别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

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教师可分班教学,这样既便于管理和布置教学任务,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中级水平的学生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大多进入了疲惫期或者产生了“高原反应”,学习动机减弱。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其日常行为变化,通过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其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从7种不同学习动机类型所占的比例来看,教师还要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第二语言的动机,学以致用,学用相互促进;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适当地增加中医文化学的知识教学,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本文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由于调查范围的局限性等,个体背景分布不均匀,如中级水平的学生数量有限,不同动机类型之间的影响因素、动机强度等问题都有待于日后的研究。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面向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01]。)

参考文献:

[1]卢强,高明书.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0:62.

[2]高一虹,赵媛等.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

语(季刊),2003,(1):29.

[3]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218-219.

[4]张冬红.非汉语学历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以河北北方

学院留学生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4.

[5]陈艳.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版),2011,(2):152.

第8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

(一)笔画

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是指构成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每个汉字都是由笔画组成的,基本笔画主要有横、竖、撇、点、折五笔,所有的汉字都是由这些基本的笔画一笔一画组成的,汉字中最少的是一画,最多的是三十六画。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相离,相接和相交,这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往往相接和相交虽然只是一点的差别,但两个字的意思却相差的十万八千里。

(二)部件

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最小的组成汉字的结构单位,部件按是可以逐级划分,分成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以“鸿”i字为例,它的一级部件是“江”和“鸟”,二级部件是“水”和“工”。谈到部件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部首和偏旁这两个概念,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部首,字典、词典等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偏旁,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为了方便可以暂时用部首代替部件。最早使用汉字部首的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后人把许慎的部首进行简化。明代《正字通》简化为214个部首,《康熙字典》沿用214部。《现代汉语词典》有201,《新华字典》有189部(旧版)。目前一般以201部为标准,新版《新华字典》改为201部。

按部件的多少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偏旁)组成的汉字称之为独体字,以象形和指事的造字法产生的字都是独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汉字就是合体字,汉字中合体字占大多数。

二、对外汉字教学

人们总是注重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很多学生可以讲一口很流利的汉语,可叫他们写时,他们往往是“谈字色变”,对汉字从心里就排斥,对于汉字的“害怕”要属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最为厉害,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种方块形的文字,所以非常不愿意去书写汉字,如果这时老师再不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加以引导的话,对外汉字教学是无法顺利进行的。

为何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外汉字教学却举步维艰呢?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又在哪里呢?经过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发现,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字教学的确有它的难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得承认汉字是世界最为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有它自己的性质特点,本身就难写,难认,难读,对于我们这样把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汉字的学习都很困难,更何况对于那些外国人呢,汉字的难写,难认,难读,这就更需要我们结合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法来进行对外汉字教学,这样才能降低对外汉字教学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国家和社会在对外汉字教学上的投入也不足,对外汉字教学往往为人所忽略,人们对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也就不够深入,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汉字教学在教学被人所忽视。再次,就是对外汉字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上的不足,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汉字的教学应该与口语,听力,阅读等其他的课程教学放在一起,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要单独开设汉字课,意见得不到统一,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较好的针对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课本。此外,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还在于外国人对于汉字的恐惧心理,他们从心里就排斥汉字,这又怎么能把汉字学好呢,所以要想对外汉字教学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外国人对于汉字的观点,让他们从心里面接受汉字。

三、运用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为了更好地讲解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依靠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举例来论述。

笔画,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要那么快让他们学习现代的汉字,可以先让他们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培养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还可以先弄来一些汉字剪纸的模型,让外国学生尝试着去剪剪看,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先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再让他们从最基本的笔画: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等开始练习,在这里也可以先让他们用毛笔来练习这些笔画,慢慢地过渡。在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学生书写的笔顺问题,要严格要求他们按照正规的笔顺来书写,以免在他们将来的学习中出现“倒笔画”的现象,老师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笔画时就要严格要求,不然在他们学习了部件或整字后就很难改正了。前期的笔画教学是外国学生学写汉字的第一步,老师要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写笔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等学生学习了基本的笔画后,在让他们接触部件,可以让学生熟悉《新华字典》上面的部首,先带着学生把上面的部首都学习一下,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解释,比如,在讲到“水”(氵)等字部时,可以画一下“水”(氵)在古代的写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这里可以借助教学法中的视听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做一些精美的PPT帮助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通过这些部首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识记与这些部首有关的汉字,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更好地理解这些部首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学会更多的汉字,例如,在学习部首“水”(氵)时可以让他们学习“洋”、“湖”、“沐”等由这两个部首组成的字,且这些字的意思都与这两个部首密切相关,放在这里讲解可能会更好。但同时也要给学生一点压力,让学生回去抄写字典上的部首,并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来默写,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笔画和部首的讲解,能够为以后的汉字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好的话,将会对以后的汉字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学生就会对汉字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去学习汉字,这也是对外汉字教学之所以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一,前期的铺垫工作没有做好,这一点是值的教师在教汉字时应注意的。

注释:

【1】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上册

【参考文献】

[1]陈娟.《汉字等级大纲》2905字综合分析[D].湖北大学,2008.

[2]卢凤鹏.《说文》部首语义结构特点及其认知特征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9).

[3]郑家洁,张艳.对外汉字教学法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8).

[4]杨丹珠.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及相应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09(12).

[5]陈传锋,董小玉,徐缨.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与小学识字教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

[6]孙小晶.留学生综合课汉字教学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第9篇:汉语国际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的新行为主义 汉语国际教学 启示 发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89-01

行为主义产生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创始人是华生(Watson),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和实在论,自然科学基础是生物进化论和动物行为研究,心理学基础则为机能主义和条件反射学说。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进一步区分了华生的应答和操作,注重反应的强化刺激,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机制控制自身的反应,无条件刺激对条件反射起着强化作用。

一、何为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到了50年代前后却走投无路了,现代认知心理学正迅速崛起,被行为主义拒绝的概念意识、思维、记忆、注意等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在此情况下,以班图拉、罗特尔、米契尔等在行为主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成果, 成为新的新行为主义者[1]。新的新行为主义有如下特点: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社会因素的对人行为的影响,辩证地分析了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的关系,注重自我调节认知等的作用。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启示

1.强化理论的启示

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个体所发生的真实变化。对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多数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汉语学习,这时如何创造一个学习汉语的目的语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课堂环境的设计,给汉语学习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强化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另外是要合理运用惩罚理论,汉语学习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惩罚原则的使用一定要适度,防止产生文化冲突和消极心理。

2.对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

新的新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要求编写教材时要考虑教材的针对性,应考虑不同的教学环境,要考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期限和学习目的;新的新行为主义主张对某一行为进行反复强化以形成习惯并得到稳固,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重视语料的量和重现率,以满足学生的反复操练[3]。

3.新的新行为主义需要择优而用

一是要广泛利用多种心理学思想,客观地扬弃各个心理学流派的主要思想,比如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我们可以广泛运用行为主义的语言观,强化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参与,进入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时,我们又可以采用认知心理学流派的语言观,偏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挖掘[4]。二是可以吸收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意义建构的基本思想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自我实现、价值及人的潜能等基本思想,将他们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结论

新的新行为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任何理论都有缺陷。我们不能忽视其缺陷,如割离主观性和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5]。通过对行为主义发展轨迹的梳理和其学习观、语言观、强化观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探讨,告诫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博采众长、趋利避害,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阶段,综合采用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各心理学流派的菁华,真正实现国际汉语教学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延.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对外语学习的指导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44-45.

[2]曹能秀.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0.

[3]管新平.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语言观及其教学法[J].外语研究,2005(4):41-44.

[4]何旭明.新行为主义惩罚理论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