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旅游产业的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产业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产业的趋势

第1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 三峡库区旅游产业优势分析

一、开发性移民政策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机遇优势

三峡工程的修建为库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今天,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结合,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多方法开发性安置百万移民,正带来库区固定资产的全面更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全面改善,第二、第三产业正在第一产业加强的基础上蓬勃兴起,形成了库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三峡库区长期享有的优惠政策措施可为本地区的崛起带来巨大的活力和实惠。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开发中,国家赋予了移民和整个三峡库区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包括以三峡电站发电收入中提取库区建设基金,移民经费的滚动开发、税收、小水电开发,各项建设基金及专项贷款,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优先照顾以及全国对口支援政策优势,一方面为库区带来了大量项目和资金,截止2004年,整个库区接受对口支援资金100多亿人民币,项目3000多个,另一方面,对口支援在技术装备、人才培训与交流、信息服务、吸收劳务,开展科技咨询等进行了大量工作。三峡工程改变了库区与世界的距离。三峡工程使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航重庆,水运交通状况将有极大的改善,在重庆通过江海直运联系世界已经成为可能。总之,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大大改善了库区的社会条件和基础设施环境,而这些状况又是作为关联效应突出的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这些优势的明显凸现,作为库区资源比较优势尤其突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就更加的完善。

二、三峡工程提升了库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优势

1.三峡工程使库区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凸显出4大特点

(1)沿长江线状集聚化分布。沿长江线状集聚化布局是三峡旅游资源突出的特点。目前三峡传统的旅游线就是凭借沿江分布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利用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形成的旅游线路,而且都是分布着特色鲜明、品位突出的旅游资源。沿江从西向东:重庆(陪都、山水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文物涪陵白鹤梁江下博物馆和易经发祥地点易洞)国家AAAA级风景区神曲之乡一丰都鬼城)国家AAAA级风景区忠县石宝寨国家级文物云阳张飞庙国家AAAA级风景区奉节白帝城 ・夔门国家级森林公园巫山大宁河小三峡国家AAAA级风景区巫山峡和西陵峡三峡大坝(国家AAAA级风景区坛子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宜昌市。沿江分布的旅游资源品位高,均属国家级旅游资源,而且开发便利,交通条件好,处在中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勾通的长江黄金水道大动脉之上,人流、物流频繁,为进一步深度开发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2)沿溪河集聚化分布。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沿着长江的溪河支流分布,这是呈现出的又一空间分布特点。乌江峡谷一“千里画廊” 峡谷风光,云阳长滩河一石笋河自然风光,巫山大宁河一妙峡、小三峡自然风光,奉节大溪河一迷宫河生态风光和天下奇观天坑地逢,神农溪一小三峡自然风光,还有兴山的香溪河,秭归九畹溪和泗溪河峡谷风光。这些溪河表现出独特的峡谷自然风光而著称,由于这些溪河旅游资源分布在长江与支(溪)流的连点的区位上,随着175蓄水,水位上升,溪河倒灌,溪河形成一系列的湖岛,云阳彭溪河上,就形成1-5Km2的平湖4处,小岛半岛27处,巫山大宁河上形成4 Km2的大昌湖,随着水运条件改善,溪河交通与长江融为一体,便于长江旅游线凭借水上便利的通道沿支流延伸旅游线路,为深度开发溪河旅游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并为区域性观光探险(漂流)旅游定位提供了资源。

(3)临城镇集聚化分布。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基本上是临近城镇。重庆市区内就分别丰富多彩的陪都文化、抗战文化,涪陵城边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丰都的名山、忠县隍华城、万州的亚洲第一瀑布青龙爆布、云阳磐石城和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巫溪巫灵洞及宁厂古镇,巫山小三峡,兴山昭君古里,等等,都与城镇相邻,可以凭借相邻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势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并提供服务基地支撑。

(4)区域性块状化分布。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在小区域空间分布中,呈现出三大聚团化区分布的特点:一是鄂西块状集聚分布区,包括秭归、巴东、兴山、神农架、夷陵等区县的西陵峡、三峡大坝、庆牛黄岩、黄陵庙、秭归屈原祠、泗溪、九畹溪、香溪、昭君村、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龙门河国家森林公园,神农溪、神农架等景点(区)。二是渝东北块状集聚分布区,包括重市的巫山、巫溪、奉节等县的瞿塘峡、巫山峡、白帝城、天坑地缝、迷宫河、大宁河风景线、神女风景区,夏冰洞、红池坝大草原等景点(区)。三是长江一一乌江结合部块状集聚分布区,包括重庆市的丰都、涪陵、武隆等区县的双桂山国家森林公园、名山鬼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乌江画廓、芙蓉洞、仙女山、天生三桥等景点(区)。旅游资源的块状集聚化分布,为进一步沿着三峡国际旅游黄金线向腹地展拓创造了客观条件。

2.三峡工程提升了库区旅游产品的品位和价值

根据三峡工程175m蓄水水位要求, 使库区旅游产品空间呈现出集聚化、高密度分块布局的趋势:一是形成了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筑为支撑的长江三峡东部旅游产品集聚区。三峡大坝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建筑的最高程达185m、长达2300m的大堤,由气势宏伟的工程大坝、厂房以及船闸构成一个庞大建筑群,与两岸青山及沿江护江工程融为一体,“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在三峡的东大门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极大地丰富了三峡旅游的内涵,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属世界级旅游产品,增强了三峡旅游的“磁场力”,为进一步提高三峡旅游在全国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投下了一枚“重金”。二是形成以奉节为中心的三峡腹地旅游产品密集区。三峡水库水位上升并没有给奉节的旅游产品带来多大损害, 反而带来了新的自然旅游景观。夔门仍然雄伟壮丽,闻名海内外的三国文化宝库“白帝城”仍然存在,同时因水位上升而将“白帝城”变成了一个山环水绕的秀丽宝岛,其观赏价值进一步提高。同时在白帝城和奉节之间形成一个三峡地区最大的内河湖泊―白帝湖,这为在奉节城临近的内河湖上开发娱乐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改善奉节城生态景观的自然条件,建立库区腹地以“山水城”、“江城” 为特征的生态旅游都市增加了一个奇特而优美的生态景观。世界奇观-“奉节天坑地缝”也座落在此。在奉节境内的小寨天坑,最大口径880m,平均口径570m,垂直深度666.8m,堪称世界级大漏斗,天井峡地缝,与小寨天坑相依为伴,长10km,宽不过10m,缝内成干谷、盲谷、干谷可行数里,盲谷深不可测,窄处仅可容人。地缝两侧,古木参天,乌语花香,实为休闲避署探险旅游的绝妙去处,从而构成了以奉节为中心的旅游产品密集区。三是大宁河沿线的旅游产品空间布局沿河向纵深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沿河旅游产品的开发价值,形成了大宁河沿岸旅游产品密集区。由于水位上升,对当今秀丽的大宁河小三峡自然区在空间分布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旅游产品布局向大宁河上游纵深推移(即由巫山向巫溪境内推进),不但不会因此而使大宁河的旅游价值下降,反而大大提升大宁河上岸旅游产品的品位。随着大宁河下游航运条件的改善,马渡河(小小三峡)的旅游开发价值会大大提升,形成了以小小三峡,大昌湖(三峡地区惟一的清水湖),白龙过江,庙峡,双溪洞,荆竹峡为主的新的一级自然景点,从而大大推动了大宁河腹地巫溪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了新的旅游资源的亮点。四是形成以石宝寨(湖)、石柱县黄水自然保护区、丰都“鬼城”为支撑的三峡库区中部“忠县―丰都―石柱”“小金三角”旅游产品集聚带。三峡水库水位上升,使石宝―忠县段的旅游产品分布的密度加大,石宝寨附近形成了三峡渠型水库上最大的内河湖―石宝湖,面积达12km2石宝寨也变成石宝湖上的一颗明珠,隔江而望是依山临湖且独具特色的西沱云步梯古镇,其附近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逍遥岛。在忠县境内还形成独猪咀半岛,隍华岛以及一级人文景点无名阙、丁房阙与石柱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库区腹地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与黄水湖,而丰都名山“鬼城”形成了南,北、东三面环水的奇特半岛,景色更加优美,从而构成库区中部旅游产品密集区。五是形成以乌江沿线生态风景为主体的“乌江画廊” 生态旅游产品群以及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区。涪陵江面形成水库西部最大的内河湖――陵湖,乌江沿线的天生桥洞,三门峡,鸭江小三峡,白马山等旅游价值也将得到提升。

3.西部大开发带给库区旅游产业的开发优势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制约库区旅游发展的交通等外部环境将逐步改善,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开发的可进入性问题,使旅游资源迅速转化为产品,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逐步向精品方向发展。

(2)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再造秀美山川。库区旅游发展的自然环境始终是旅游总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环境的改善可以直接推动库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等项措施,从长远来看,也有一个产业替代的问题。旅游产业恰恰是一种最好的替代方式,用植树替代砍树,可以使上述措施可持续地巩固下去。

(3)库区要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库区各区县已经把旅游业明确为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这一定位是产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结果,也是长远发展的选择。因此,优势产业的明确将带来一系列的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4)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不仅是库区,也是制约重庆旅游业总体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各方面工作的逐步实施将从根本上提高库区旅游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5)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开发要求大开放,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旅游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也会全面推动库区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素质上推动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8月,由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联合发起编制的《西部旅游投资规划》,把长江三峡旅游线作为《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地区六大重点项目之一,这将大大加快库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4.加入WTO面临的机遇优势

(1)有利于库区旅游业进一步在开放中深化改革、规范秩序,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直接表现是加入WTO以后,外国旅行社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和重庆市场以及库区的旅行社逐渐走出国门,这将直接带来国外来峡游客和库区出境游客的增长,增加旅游业的收入。WTO将加速旅游相关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方便旅游支付,弥补旅游服务缺陷,提高整体服务竞争力;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推动随之进入的旅游业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大发展,成为促进库区旅游运作方式的重要力量;资金缺乏使库区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加入WTO将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促进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形成世界级的旅游精品。

(2)从旅游行业自身来看,压力与竞争将促进库区旅游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库区旅游企业必将苦练内功,强化素质,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的运营机制、用人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行机制。加入WTO以后,将方便外国企业进入我国旅游市场,有利于扩大旅行社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改变现有库区旅行社行业存在的“小、散、弱、差”的状况,打破目前一些旅行社的僵化体制,引入较灵活的经营机制,进一步引入国外较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4)有利于库区旅游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入世”后,我国获得了多边平等的贸易地位,可以向这些国家提出放宽中国旅游者入境和取消中国旅游企业在该国经营的限制的要求,旅游企业可走出国门,对库区旅游进行宣传和促销,也可以通过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更好地利用海外旅行社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增强对库区旅游产品和宣传促销力度,开发新的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产品。

(5)有利于促使旅游信息交换和管理模式有偿使用机制更加完善。通过旅行社、饭店和民航的进一步开放,借助国际知名网络,为旅行商和旅游者提供更多的库区旅游产品和旅游接待信息,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预订服务,创造更多的客源;通过有偿服务进一步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库区旅游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现象,而现代旅游不仅注重经济消费,更着眼于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逐渐由观光为主转变成为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因其关联度高、融合度深、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一、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背景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的南孔文化就是这一长期积淀所形成的衢州文化品牌。但从目前衢州市的旅游现状来看,出现了旅游线路杂乱无规划、各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旅游点缺乏主题特色等问题。基于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中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浙江省出台的旅游发展报告计划中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依据衢州市现有的优势,并结合经济迅速发展的实情,依附于南孔文化在衢州市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完善的学术体系。亟待发育的文化旅游市场,催生了主打“南孔文化休闲游”的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

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以孔子文化、儒商精髓为指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和衢州学院孔子研究所等单位为学术支撑机构。通过休闲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带动衢州南孔文化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保护和发掘孔氏南宗文化并以“南孔文化”这一文化主链来串联衢州市内各大名胜风景区,将零散的旅游景区集合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商业品牌,以文化为导向,丰富旅游内涵,通过与景点合作、导游、导购、提供文化服务这四项内容为主要收益,再通过广告植入、文化宣传等附加收益来扩大效益。通过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深刻互渗互动,促进“以旅兴文、以旅旺城、以旅促农、以旅富民”,带动衢州市经济快速增长。

二、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前景

浙江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衢州作为四省交会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和区位优势。而作为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衢州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更是“兴一业、旺百业”的富民产业。

由于南孔文化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文化品牌缺乏必要的物态产业支撑,从总体上看衢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滞后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缺乏,致使各旅游景点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足够的文化内涵,旅游推广缺乏主题和新意,旅游品牌建设未形成集群效应。得力于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当前衢州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大好机遇。

三、衢州市文化旅游线路规划

衢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西部,地处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衢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地貌多姿,山川秀美。有誉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庙;有世称“围棋仙地”、道家福地的烂柯山;有公认“丹霞峰神州第一,一线天全国之最”的江郎山;有地貌奇特、在五亿年前奥陶纪形成的三衢石林;有碧波万顷、风光秀丽的九龙湖;有云雾缭绕、江源风光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有物种丰富、古木参天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以峡谷奇峰、涧泻飞瀑见著的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誉称为“千古之谜、文化瑰宝”的龙游石窟。基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衢州市南孔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规划,推出三条旅游线路:1.文化休闲线:以“东方地下金字塔群”龙游石窟为始,游“中国第一奇村”兰溪诸葛八卦村,访学“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浙江师范大学,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2.自然文化线:游“天然氧吧”开化钱江源,赏“根雕佛国”根博园,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3.自然风光线:赏“秀甲东南,江南一绝”三衢石林(常山),登“卧如来、云观音”常山黄冈山,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

四、综述

第3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滦河旅游文化区;发展定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的发展现状

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涵盖了滦河生态城、右岸新城、龙山等重要的城市发展资源,承载着迁安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任,合理、准确的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形成了“一河、两岸、三山、多岛”的空间体系,囊括了城市、岛链、水域、岸线、湿地、山体、森林、矿山、遗址等多种城市特征要素,具有极强的空间辨识性和唯一性;二是聚集了滦河文化、龙山文化、黄帝文化、佛教文化、轩辕文化、遗址文化、钢铁文化、都市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精神内涵丰富;三是面向京津唐承秦,辐射冀东辽西的优越区位以及便捷的外部交通条件,承载能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四是区域发展一体化以及迁安十余年城镇化、工业化积累的巨大发展能量可迅速汇集,形成先期优势。

二、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的现有发展定位

定位清则方向明,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的定位应至少达到以下目的,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区域价值,区域价值产生区域地位,区域地位决定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分工的身份和权力;其次要有典型的战略实践价值,要率先实践国家对于新型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将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理论实践活动;第三要有利于发挥优质资源综合配置优势,刺激发展潜力,形成发展合力。实际上,现有的发展定位并不能满足以上目的。

目前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是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产业园区,但由于园区级别较低,定位较低,知名度差,凝聚力不强,产业内容以偏概全问题,难以引导科学发展。

新编的《迁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进一步明确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中的滦河生态城重点发展度假休闲与游憩养生,建设使用多元化生态技术的滦河生态景观核心;右岸新城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养生养老和产业研发,建设冀东北重要的城市生态技术试验与推广基地、迁安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智力核心、滨水绿色城市。《总规》虽然提出了各片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但缺乏区域性的战略眼光,尤其没有从迁安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整体层面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就点论点,尚不足以很好地指导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滦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再思考

综合分析国家政策引导方向,结合本地实际,本文认为,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的发展应创建滦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体发展“一区四园”,强调保护与发展并重,满足区域需求,引领迁安转型实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文化富集优势、城市支撑优势的高效科学使用。

一区――滦河文化旅游产业区整体创建滦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四园――滦河湿地及水域创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山创建国家森林公园,龙山东侧尾矿创建国家矿山公园。

(一)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可行性分析

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指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以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要求有明确的地域界限,适于集中设置配套旅游设施,所在地区旅游度假资源丰富,客源基础较好,交通便捷,对外开放工作已有较好基础。2011年6月1日国家旅游局实施了新的《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自此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刺激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支持申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河北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较慢,2013年3月27日,河北省政府批复了《承德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承德市要建设集历史文化、商务会展、草原森林、冰雪温泉、民俗宗教、生态度假于一体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际旅游城市。同时,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也提出了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创建“迁安滦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正逢其时。

对比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十项强制性指标,迁安市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可行性,首先面向京津,辐射东北,省外游客比重较大,其区位优势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其次,城市已建、在建星级酒店较多,住宿接待已有相当规模;第三结合绿道建设整合市域及周边旅游资源,游客滞留天数可超过2.5天;四是滦河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禀赋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供了优质的载体,可以充分发挥滦河资源特点,城市、岛链、水域、湿地、山体、森林、遗址、矿山等等都可成为具有迁安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特征要素;五是可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住宅地产、文化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多业态并举,促进旅游与文化、商业、农业、体育、物流、制造等相关产业融合,构建以旅游度假为主导的旅游度假区产业体系。

(二)打造“迁安滦河”品牌,逐步提升旅游度假区品质

作为旅游度假区的重要载体,滦河是整个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区发展的重点所在,其品质提升直接决定了旅游度假区的品质。因此,本文认为,应首先着手打造“迁安滦河”,提高园区知名度,具体可通过实施市域滦河、流域滦河、区域滦河三部曲进行整体提升。

1、市域滦河。首先要大力度宣传滦河,宣传滦河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战略价值优势,使每个迁安人都认识到滦河是迁安的财富、迁安的未来,增强迁安人对于滦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要在滦河岛屿开发中,规划建设以迁安人为投资主体和消费主体的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样板区,既让一部分迁安人充分享受滦河发展的成果,又有一个对外宣传展示“迁安滦河”生活生产方式的平台。

2、流域滦河。滦河发源于张家口市境内的巴彦古尔图山北麓,向北流入内蒙古,称闪电河,后向东南急转进入河北承德,流经迁西、迁安、滦县、滦南后自乐亭入海,滦河沿途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内蒙古闪电河已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河北滦河上游(围场)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好河山”张家口草原、滑雪等旅游资源丰富,承德也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迁西、迁安、滦县、滦南的滦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铁矿石资源储藏区。可以看出,塞外文化、避暑山庄、长城、引滦入津、滦南评剧、轩辕文化、大钊故居、钢铁文化等文化资源由滦河进行串联,全流域的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大有空间;而迁安市恰是滦河流域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的隆起区,要倡议成立滦河流域县级城市发展协作平台,全流域规划、全流域建设,迁安要肩负起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责任,要加大对上游旅游资源和下游矿产资源的投资和控制,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滦河旅游文化产业,培树龙头企业,如此则在全流域扩大了“迁安滦河”的影响,同时“迁安滦河”也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

3、区域滦河。滦河流域必将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产业带,迁安必然成为国家视野内的重要节点城市,滦河生态城、右岸新城、龙山开发会成为滦河流域的重要战略项目,迁安要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矿山公园组成的“一区四园”为基础走向更高层级的区域化。区域化将极大地促进迁安自身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将加速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届时一个真正以“迁安滦河”为特征和主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巍然屹立于京东大地。

(三)实施建议

1、高度重视畅和园在滦河岛屿中的中心地位。畅和园是未来“滦河之心”所在,其职能应成为迁安滦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公共服务中心,迁安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滦河流域县级城市发展协作平台的永久会址,全流域滦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第4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在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要做到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就应该合理地利用双方发展的动因和支撑性因素,建构起适合于二者发展的运作(生态)系统,最终又必须落实到付诸实践、如何操作的问题上来,因此,研究二者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操作模式尤为重要。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建构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各级政府政策策略的制定,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构建形式等等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操作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政策策略制定、民间音乐开发与保护和建构文化产业三大块面。本文对此做一些讨论。

一、持续性发展的政策策略制定的操作模式

由政府制定颁发的政策和法令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作用力大过于任何其它的作用力。所以,关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以及相关联的事项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等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如何制定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

要制定二者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必须首先作研究分析,理清各种关系,找到制定政策和策略的正确依据。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产业是一种形式,文化是它的内核,重要的在于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产业,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化产业。要使其产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必须是文化形态的维护和文化价值的保护,这是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关键所在。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产业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最后形成诸如法规、措施之类的政策和策略。其操作模式概括为:

旅游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文化当然是它的内核,它的产业形式是旅游产业。对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而言,它就更加具体一些,它是旅游文化产业之一种,它的内核就是民间音乐文化。因此,维护民间音乐文化的形态、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使它存活,是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关键所在。其操作模式概括为:

按照上述操作模式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是基于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其价值的保护,并结合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运作的,因而,它们的实施会对二者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起到政策上的推进和保证作用。

二、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操作模式

在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价值的维护是在合理地开发运用中的保护,同时又反过来,只有做到合理地开发运用,才能够做到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价值的维护。这样,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即: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

民间音乐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根据现实的严峻情况,我们曾经实行过很多的保护措施,诸如保护区、文化村之类的形式,想把它们锁定在一微小的区域内,像实验室一样地让它们保持存活,事实证明:这难以做到。但是,旅游产业提供了一个展示民间音乐的场域,这就是等于提供一个生存的机会,也就是给民间音乐提供一个活态保护的机会。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可以用开放的形式,重建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有望能在旅游这一行业中,以活态的形式保存保护民间音乐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精髓部份,所以,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个动态过程中,其最高级的目标是民间音乐的活态保护,民间音乐的活态保护是这个动态过程操作的中心。

在整个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过程中,原生态民间音乐,包括各种音乐的品类、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特征、音乐的地域和民族特征,音乐的操作者,乐器和乐队的构成,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赖以生存地理和人文背景等内容等等,仍然是内核,总的一句话,文化是其内核。最后落实到产业上,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之产业只是一个载体,但是,这个载体也是活态的,它把上述的一切内容承载于一体,按照产业的运作方式,完成产业的功能和使命。藉此,来完成整个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

这种操作模式,用一言以蔽之,即是:以文化为内核,以活态为中心,以产业为载体;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此二者形成互动的相辅相成的运作体系。我们将其概括为:

三、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操作模式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持续性发展的政策策略制定的操作模式,也讨论过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操作模式,理顺了我们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我们最基本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讨论如何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问题了,这就是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操作模式的构建。我们拟定从总体上的一般操作和各种类别的具体操作两个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并且用一般模式和具体模式分别表述之。

1.一般模式

一般模式指的是,建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的一般性的操作模式。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在具有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文化是它的内核;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旅游产业的良性运作是中心;旅游文化产业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在于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所以,首先必须围绕保护民间音乐的文化形态的和价值做文章,这是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关键。接着充分考虑产业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保持产业这个载体的活态性,也就是能够良性运作。

这里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地域性的问题,为产业选址,把产业建在哪一个地方最合适,对于这个问题,除了考虑产业以外,还必须考虑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要与原生态音乐的环境紧密联系,最好是不能脱离原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做到不脱离,也要做到体现出原生态的环境;一个是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目的,即求异性,注重打造产业的特色,其特色的打造也要围绕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形态特色和风格特点,同时注重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等等,由多方面综合决定;一个是要考虑到产业的效益,要能够获得较为长久的利润。

因此,建构具有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的操作模式,就是以文化为核心,把文化性、地域性、特色性和长效性这四个大项结合在一起,做综合考虑,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长效产业。这种操作模式称为一般模式,其结构情况如下:

般模式:文化性(核心)+地域性+特色性+长效性

这个一般模式体现了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思路,是最一般的表达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2.具体模式

具体模式指的是,在建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时,建构各类具体的产业所形成的操作模式。

在实际的产业建构中,一般模式结合各种具体的因素会产生各种具体的结构形式,它们形成各种类型,在此,我们把它们统一称作具体模式。从这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讲具体模式是一般模式融入其它的因素后,从另一个角度新生出来的。这时,一般模式的内容已经上升为原则性的东西了,它成为一个总的做法。在这种总的做法得以确保以后,又由具体模式决定具体的做法。具体模式的结构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在此我们参考目前一些分类的习惯,根据投资者、举办者和产业的外部结构形态进行分类命名,将其主要的形式概括为如下的具体模式。

(1)政府资助 主打品牌

“政府资助 主打品牌”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出资以主打品牌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举办者是政府部门,由政府拨款或者采用其它的形式进行资助,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分析论证,挖掘某民间音乐事项的文化价值,代表性的风格特色,理清其与民族、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预计可能的经济效益,然后,决定产业的地址,再构建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策划出具体的表演程序,表演形式,以及与之相互配套的其它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设施等等,把其打造成代表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旅游文化品牌。由政府部门对产业进行管理,管理的措施可以是多样化的,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各级政府都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打造这种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主打品牌,政府部门可以分级管理,也可以联合管理。此种模式基本上隶属于行政部门,受行政措施和行政管理的影响较大。

(2)企业投资 商业运作

“企业投资 商业运作”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企业出资以商业运作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某个经济实体或者其它的团体,他们看中某地的某一民间音乐事项,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发现其文化价值、代表性的风格特色,预计可能的经济效益,确认其开发价值,决定产业的地址后,进行招标,引商投资,决定承办者。然后,再由承办者理召集人马,构建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策划出具体的表演程序,表演形式,以及与之相互配套的其它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设施等等,以商业化运作的形式组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这种产业受行政的控制较少,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的形式进行管理,受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影响较大,风险很大,人才的流动频繁,追逐利润的机制作用力很强,要谨防其对文化价值不是很注重的现象的发生。

在这种模式中,有由一家大企业投资的,也有由几家企业联合投资的,投资者对企业的管理拥有最高的权力,掌握着整个产业的命脉。若他们只关注获利,而不关注文化的话,这样的文化产业,最终会变异和转型,要不然就会因其失却文化价值而难以维持下去。因此,要谨防这一负面影响。

(3)民营集资 乡镇企业

“民营集资 乡镇企业”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当地村民集资以乡镇企业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某村某寨在原生态音乐的某一种类型上具有很悠久的传统,具有很高超的技艺代代传承下来,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村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地分析论证,觉得很有开发价值,于是集资兴办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这种产业受行政和商业机制的影响相对来讲都比较薄弱,受专家观点的影响也不是很深,所以,它的内容和环境、音乐项目的结构形式,音乐表演程序和操作形态,风格特征等等,都是较为原生态的。像西部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大多都有这样的产业项目。其运作方式具有半商业化和半行政化的性质,由村民自己组织一个专门的组织,根据居民们的统一意见实行管理。

(4)政企共建 半政半商

“政企共建 半政半商”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与企业出资联合举办的以行政与商业两种手段兼顾的形式运作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某个企业,他们联合一起组织专家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其文化底蕴和价值、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等,确认其开发价值,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也可以通过招标选择承办者,由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建设等等,政府和企业双方都可以派人参与管理,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可以直接对产业起作用,同时产业也接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5)校企结合 半企半学

“校企结合 半企半学”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以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一般由学校组织人力,也可以特邀部份专家组成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其文化底蕴和价值、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等,确认其开发价值,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也可以通过招标选择承办者,由学校与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建设等等,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可以派人参与管理,学校的教育对产业的影响很大,产业往往是学校的实验场所,成为学校的教学课堂和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直接参加项目的策划和表演,同时充当管理者。

(6)政企学校 三位一体

“政企学校 三位一体”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的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企业,也可以是学校,一般在政府的调控下由三方面组织人力(其中学校和研究所是专家学者集中之地,所以学校是中坚力量)组成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田野调查,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证,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的民间音乐的形式,挖掘其文化价值,确认其开发价值,预计其经济效益,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像“校企结合半企半学”一样,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由学校与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组建等等,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派人参与管理,产业可以得到行政的强有力的支持,学校的教育和研究所的科研对产业的影响很大,产业成为学校的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策划、表演和操作的管理。

第5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980年加拿大学者巴特勒在《加拿大地理学家》发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在该文中,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模型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的阶段、起步的阶段、发展的阶段、稳固的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兴阶段。如图1所示。

探索阶段是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少量的旅游者,无公共设施;起步阶段是旅游地游客数量增多,政府改善接待设施和交通状况;发展阶段表现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出现,旺季时游客人数超过当地居民,当地居民把旅游接待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稳固阶段总游客量继续增加但游客增长率放缓,有了明显的商业区、娱乐区;而其后的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区域饱和;衰落或者复兴阶段则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都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复兴阶段则需要对市场从新进行定位和开发新的产品。

由此可见,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间跨度不可能相同,而且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长短也可能不一样。但是,任何一个旅游地都有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轨迹,即经历探索、起步、成长、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几个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旅游地的发展规律及特征,对旅游地规划及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为9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1]可以说旅游产业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第三产业的支柱。当前,在旅游产业逐渐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草原旅游业发展的周期演变特征,以促进草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作为研究样本,在对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和演进特征的研究中,运用了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去进行实证研究。

(一)草原旅游的概念及指标选取

1、草原旅游的概念

草原旅游是指以草原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进而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了草原上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及节庆活动等。

2、指标选取和数据采集

(1)用旅游者数量及增速这两个指标建立模型纵轴。

旅游地生命周期现象的直观反映是通过旅游者数量的变化来体现的,如果旅游者数量不断增加则说明草原旅游产业规模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则意味着产业规模在缩小。这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研究者通过旅游者数量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出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演进轨迹。但是,在草原旅游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其规模的扩张或收缩速度是不一样的。假如草原旅游者的增速放缓了,即使其产业规模仍然处于扩张阶段,实际上,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下降,则可能进入产业周期演进的新阶段。因此,在研究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时,研究者通过旅游者的增速形象地说明草原旅游产业动态演进的变化趋势,进而有助于其进行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的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虽然,旅游业的收入也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的规模。但是,由于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化等方面的因素,使其反映出的旅游周期的真实变化不够准确。而旅游者数量则能够排除价格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旅游产业的演进趋势。因此,本文把旅游者人数作为划分周期的主要指标。

(2)乌兰察布的旅游主要是草原旅游,来乌兰察布旅游的游客几乎都不同程度参与了草原的旅游活动。而且,在分析的时候,从统计的数据中剔除未参与的小部分游客数则存在很大的困难。故本文有关草原旅游的相关数据是以全市的旅游数据为依据的。

(二)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与特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产业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探索起步到逐渐成熟,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生命周期演进特征。

1、摸索阶段(1980-1990年)

这一阶段,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产业规模还非常限,主要是从事外事接待和对口接待,国内的旅游市场刚刚起步,旅游业增长的波动性很大,草原旅游经济实际上处于摸索阶段。

2、起步阶段(1991-2000年)

这一阶段,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地加快了,人们的收入业开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外开放的水平显著提高,乌兰察布市的入境游和国内游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总体上,旅游接待年均增速为13%左右,旅游接待总规模由1991年的32.11万人次增加大2000年的331.48万人次。这一时期,由于旅游经济的日益活跃,导致从事旅游经营服务的企业业日益增多,初步建立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从总体上看,旅游增长不稳定,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

3、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自2000年以后,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呈加快发展趋势,入境游和国内游蓬勃兴起,特别是国内游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带动了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新阶段。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剔除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影响外,乌兰察布市旅游的总体增长趋势相对稳定,旅游人数亦出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且年均增幅达到了19.3%。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能力也不断提高,截止至2014年底,乌兰察布市有34家旅行社,32家星级宾馆。[2] 目前,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从总体上来看,其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但是,已经出现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近三年的平均增速大约在13%左右。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且依据客源划分的各草原旅游类型所处阶段有所不同。分析表明,入境旅游起步早,但已经进入稳固阶段。而国内旅游和综合旅游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增速已有所放缓。在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演进过程,宏观经济状况、制度和人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冲击也是十分巨大的。

第6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旅行社数量到2013年,其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63%,营业收入达3599.14亿元,相较于2000年的469.95亿元,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9.75%,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26276.12亿元,是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24%,旅游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2%,其贡献率紧次于美国。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相关行业在其带动下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因此,旅游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其产业结构逐步成形的同时也体现出转型趋势。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部分进行剖析,内涵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等,外延部分则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他结构。外延部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内涵部分有效运转的基础。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出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大陆具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十分多样化。广阔的国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资源。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已位居世界第一,整体数量超过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强国。在全国各地,以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以及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已有16000多处。在这其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8处,重点风景名胜区172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各类博物馆近两千余座。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生活特色,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浓厚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一)旅游文化概念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从时间、空间、具体内容等各方面体现出旅游行为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内涵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产业分析相较于其他传统类型产业,旅游产业由于自身在运营方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往往从消费的角度进行,即旅游产业是一群企业的集合体,各个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其内部各项经营活动涉及到的外部企业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而通过旅游消费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活动作为连接其他相关企业的纽带,其自身的产业性质较为模糊,而这正是旅游产业鲜明的特征。同时,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得以运行的精髓与灵魂,旅游产业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产业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同样,旅游产业市场也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一种主体文化,通过利用技术、创造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进行营销、开发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即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三、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创造力的最初体现,即原创性的智力或物质创意,如体现在书籍、建筑、数字艺术、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创意与活动。2、承载这些设计创意与活动的载体,包括特殊物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原加工材料等,它们是将这些创意原型体现出来的中介,如绘画创意的实现所需的画笔、画纸等,音乐创意所需的乐器。3、将创意产品引入大众消费市场,即通过再生产、分配、流通,使得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服务、物质产品经过复制、批发以及运输等环节形成产业。4、通过利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对创意产品与服务进行推广和传播。5、利用零售渠道或公共展示平台(包括电影院、音乐厅等)对创意产品及服务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零售、公共展厅等渠道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销售的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范围内,其自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渗透影响能力,即其创造性、文化性的内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如建立主题游乐园,举办民俗节日以及开发具有历史艺术意义的旅游场所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同时享受旅游消费活动与文化价值内涵感受的途径,从而促进产品与消费者群体之间能够更充分地进行交换。

(二)两者融合价值链分析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1、创意环节,即二者在初期共同进行资源开发、统筹规划以及创意设计等,进而体现出二者的融合原创性。2、生产环节,即以文化创意开发园区为依托,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如“横店影视城”。3、营销环节,即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消费活动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相应影响作用促进营销,如电影拍摄对拍摄地旅游消费的刺激。4、消费环节,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感染作用,刺激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客流量。5、后续环节,以主题公园、纪念馆等场所以及展演等活动作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延伸,打造融文化、艺术、精神、娱乐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三)两者整合后衍生品牌发展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过程中衍生品牌主要集中于生产、消费以及后续环节中,如生产环节中的影视基地旅游、手工作坊等,消费环节中的书城旅游、美术馆等,后续环节中的动漫乐园、主体设计展以及各种艺术节等。

四、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思路1、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品牌影响力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创意品牌为切口打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兼具文化创意的旅游产业品牌,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构建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以丰富的品牌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广大旅游者,如电影之旅、民间艺术品之旅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示范区,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机制体制,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奠定市场基础。2、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其资源价值的定位十分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对各个旅游景区的资源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掌握其特质、开发条件以及挖掘潜力,进而明确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价值定位与开发序位,为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3、旅游产业空间的布局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对其自身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注重加强与创意文化地区发展较好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联系,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各个创意文化旅游版块,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4、旅游文化创意的增加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下,其所形成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要消费者积极进行参与和体验,才能够为其拓展市场奠定基础。因此,应以文化创意体验为导向,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参与文化创意旅游活动,如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旅游主题活动”的方式,为消费者构建一个能够更深入了解文化创意的交流平台,使其对文化创意中各个领域都进行实践和认识,包括雕刻创意、美术创意、电影创意以及游戏创意等,邀请各文化创意行业中的艺术家、专家等专门对旅游活动进行文化创意再造,并引导旅游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的头脑风暴中,共同增加旅游文化创意。

(二)扶持与保障1、大力提升发展环境利用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包容的发展环境着手,进而实现在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创意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特殊形式之一,是基于创意性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从企业发展体系、生产方式、社会氛围、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对创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应从提升发展环境着手,以生态化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为依托,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技等各产业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促进旅游产业的再创造、再生产与再发展,最大程度提高其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此外,还应重视政府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作用,将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的单一化角色转变为融开拓者、协调者与规范者为一体的多元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管理协调功能以及法律保障基础作用。进而使得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在有指导、有协调、有规范的环境下良性融合发展。2、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创意人才资源是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良好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创意性教育措施的实施,在全民范围内切实发挥创业教育政策的作用,为推进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意文化旅游生活圈吸引和促进更多创意型人才与旅游人才共同进行探讨、合作,为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3]。此外,还应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与旅游开发能力的人才加入我们的人才队伍。3、引导文化旅游消费随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普及,网络服务已成为众多行业开拓自身市场、提高宣传营销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作为新型的产品项目,应积极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观念,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将文化创意产品融入其中,促使旅游者从认知层面转变意识,逐渐接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五、结束语

第7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金融;旅游产业;优化;调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03-02

旅游产业的优化和调整是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的激励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优化,不仅仅注重规模,更重要的是产业增长的可持续性。这种持续性则主要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来实现,而大量的事实表明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金融产业的支持密切相关。本文试图探讨金融产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如何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作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之一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工作是任何性质、任何区域和任何发展阶段国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巨大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保证经济发展持续与均衡,二是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三是保障区域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尤其是旅游产业占据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地位之时,如何保障优质的产业发展动力和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一个更高阶段的关键。

旅游产业结构对于金融系统的依赖主要体现在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工具和手段影响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同样,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也同样对金融发展提出了高要求,如产业需求的多样化带来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匹配程度决定着两个产业能否互补,在此匹配过程中,金融部门的创新性举措至关重要,不仅要从量的方面保障产业发展的动力,在质的方面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与改进。

1旅游产业调整与优化对金融产业的内在需求

我国旅游产品的提供呈现区域差异,经济不发达地区拥有大量的优质旅游目的地,如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文化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区域已经形成了景区聚集优势,但这些区域的共同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现代金融产业发展滞后,尚有数量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因资金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旅游产业的优化和调整与规模化旅游企业的发展和区域性旅游区建设密切关联。这两者已经成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财务特征明显呈现资本密集,信贷周期长,财务风险高的特点。处在旅游产业链底部的小微型旅游企业面临资金紧张,信贷需求灵活多变,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国家明文规定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如高尔夫项目,主题公园建设,水源地观光农业等项目,又需要通过信贷、利率等手段限制其发展。

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信贷需求,固有的金融信贷产品无法完全满足旅游产业的需要。旅游产业的可质押物主要是门票收入、景区经营权、建设用地、山林产权等,如何确定这些资产的价值,界定资产的权益,通过质押手段获取资金,是旅游企业对金融产品的主要需求。

旅游景区消费者对金融工具存在高度的依赖。在景区中,所有的行为都离不开金融手段,旅游的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这些都是消费项目。旅游者的消费手段已经从单纯的现金支出转变为多重支付手段,如刷卡消费、网络支付、电子转账等多种方式,金融企业如何满足旅游者多重消费手段是金融企业服务于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2金融产业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的影响

金融产业对于旅游产业领域调整和结构优化的引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宏观和微观。

第一,宏观视角的金融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作用。金融产业在宏观视角主要表现为市场和制度,此两个种类的内容对于一个区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更强的经济增长动力。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已经随着社会储蓄的增加和金融产业的升级都在不同程度引导着资本转型投资的防线与作用,大力促进产业转型的需求,以及通过相关结构性调整来促进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第二,微观视角的金融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作用。微观层面来分析金融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可得出不同的旅游产业发展程度确定了整个金融体系对于风险管理的程度,同时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流向,进而影响不同层级的旅游企业获得资金的充足程度。

金融产业具有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性质,这直接导致了金融产业对于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判断。对于未来高收益的行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金融业无疑会给予足够的资本注入,资本的注入会推动这些高收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加快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达到理想的产业状态。相反,传统产业或者收益前景不明朗的产业,金融资本的进入积极性相对较低。这体现了资本对于低效能产业的“歧视”。只有旅游产业具有足够吸引资本注入的情况下,金融产业才有足够的动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如果建立一种金融产业作用旅游产业的过程模型,可以这样描述:金融投资程度资本的流入结构产业发展要素结构资本存量结构旅游产业结构转型。这一过程显示出金融市场的相关活动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的投资分配,继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旅游产业结构转型所需的资本存量与流量之间是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关系程度越高,该产业金融化程度越高。

在这一表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金融产业影响旅游产业调整和优化的模型框架,见下图:

3金融产业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

金融发展对于旅游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效用主要体现在资本转向旅游产业投资领域,带动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本文借鉴了Marco Pagano(1988)的模型,将金融对旅游产业优化的影响模型定位为内生增长模型。在此,探讨金融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内生性增长模型。

假设区域内人口规模在一定时间内是处于稳定趋势的,且产业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社会领域对于此产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投资(每期的折旧比率为δ),二是消费。

假定产业领域部门的生产函数为线性函数:

Yt=AKt (1)

同时产业生产总值的规模和质量都是一定旅游产业结构引导的结果,因此在此层面分析,生产函数可以看作为旅游产业结构向量Rt到产出结果水平Yt的一种映射关系,则:

Yt=BRt (2)

上述两个等式中Yt主要是代表区域第三产业经济体内的产出总量,是总资本存量Kt的函数和产业机构水平Rt的函数,A为金融市场资本投资的效率,B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产出效率,即“结构系数”。则在整个区域内,t的总的金融资本投资量为It为:

It=Kt+1-(1-δ)Kt (3)

由等式(1)和式(2)可得:

Rt=A/B*Kt (4)

假定A/B=α,则:

Rt=αKt (5)

假定经济体在初期是没有政府介入的封闭发展环境,基于此的金融资本均衡条件为:产业领域的总投资与社会总储蓄保持相等。其中金融市场中介的效用则体现为,金融中介的成本在(1-φ)的储蓄资本投资中流失,即本文所强调的储蓄资本转化为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比率为φ,则有:

φSt=It (6)

根据等式(5)可得知在t+1期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率为:

rt+1=Rt+1/Rt-1=Kt+1/Kt-1 (7)

因此,将等式(3)和式(6)代入等式(7),可以求出稳态水平下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率:

rt+1=(It-δKt)/Kt=α·φSt/Yt-δ=α·φ·s-δ (8)

将上式的时间下标删去,假定社会总储蓄量为S/Y为s,则可见金融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储蓄转换投资比率φ来影响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S来影响旅游产业结构转型的质量与速度。

4金融产业支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金融产业有较强的依赖性。金融产业作为一种调节优化的工具,对旅游产业的优化和调整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产业支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路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优化金融产业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模式

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做好信贷服务。鼓励金融行业重点扶持西部地区优质旅游产品开发和建设,利用综合手段提高资金注入量,促进优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对有竞争力,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完善授信标准,合理制定贷款利率。通过限制或者禁止向产能过剩、限制发展的旅游企业注资,控制发展产能过剩的旅游企业发展,调整旅游产业的合理发展。

4.2开发适合旅游产业需求的信贷产品

旅游企业的财务特点千差万别,需求灵活多样。这对金融产业的信贷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旅游企业财务特点,金融产业应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4.3扩宽旅游产业的融资渠道

旅游业的优化和调整,需要多种融资渠道和方式。在金融产业高度发达的当下,旅游企业有多种融资渠道可以选择:上市融资、企业债券、社会资本注入、债务融资工具等,金融业界应为具备这些融资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支持,协助完善旅游资产评估、债务融资担保、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等融资条件。

4.4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企业的金融设施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传统的金融设施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金融业界应建设新的支付渠道,通过电子支付,银行卡刷卡消费,外汇兑换、跨境结算等手段,满足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对金融设施的需要。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流程的简化,提高支付效率。

4.5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旅游企业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和集约式的发展。在满足旅游产业金融需要的过程中,帮助旅游业建立良好的财务和经营基础,对符合行业发展要求、资产负债率合理以及融资诚信的旅游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对失信的企业进行惩戒。

参考文献

[1]郭树言等.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

[2]陈志梅,杨德勇.旅游产业结构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第8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旅游产业融合范畴: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与关联性产业特征,决定了旅游产业融合范畴的广泛性。已有研究涉及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共25篇(图2);涉及第一、二产业的文献仅有3篇。杨阿莉认为,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是集聚城乡资源的最佳平台,该平台已开始把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等资源集聚起来,实现了资源和产业的融合[15];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农业旅游发展,强调融合过程中劳动内容、劳动中涉及人群、劳动所在地三种转变[2];郭鲁芳在分析工业旅游融合过程及障碍的基础上,提出由工业资源、旅游体验和信息技术构成三大基石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工业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16]。涉及第三产业的文献有22篇,主要涉及文化(包括影视、都市文化、民族文化)、会展、医疗、体育、网络、金融、商业、房地产、创意产业以及整体维度的现代服务业,具体文献数量分布见图3。综合图2、图3可见,由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特性,旅游业与其融合的实践存在较多障碍,其融合提升效果较慢,相关研究力度不足。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六大要素所属行业之间的融合现象及研究较多,这有赖于他们之间有较强的产业关联的便利条件,进行融合的障碍相对较少,而且较容易克服。旅游产业融合应用案例: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如火如荼,但存在区域失衡现象,进而导致研究层面的区域失衡。研究的应用案例涉及广西、上海、深圳、北京、湘西、天津、山东、河南、山西、西安,文献数量及旅游产业融合内容差异较大。由于广西、上海两地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先行于国内,相关文献最多。郭峦以南宁市为例对产业融合趋势下城市会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展开了研究[17]。刘艳兰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性、融合过程以及实景演艺这一融合产物[18]。蕈振锋提出了北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19]。胡建伟对上海都市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机制[3]、陶婷芳对上海都市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做了深入研究[10]。此外,蒋才芳在对国内外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综述基础上,分析了湘西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优势,构建了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20]。这可谓是旅游产业多重融合的首例研究。结合图4的综合旅游产业融合应用案例可见,域内优势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融合延展研究:部分学者从新视角进行了拓展研究,使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张海燕、王忠云认为,产业融合通过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产业融合环境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主要从文化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构建了文化旅游竞争力业的评价指标体系[21]。张海燕、王忠云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了包含品牌定位、品牌设计与开发、品牌营销和品牌管理四个方面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对策。其中,整个构建过程不是单向有序进行的,品牌管理贯穿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始终,构建过程中还暗含了品牌的再定位、再开发、不间断的营销和管理等反复的行为过程[22]。郭峦认为,会展业和旅游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城市会展业和旅游业在产业上呈现出交叉、渗透和重叠的融合化趋势,并出现新的替代性产业体系———会展旅游业。与此同时,城市会展或旅游的相关企业或机构在空间集聚的会展旅游产业集群雏形已形成,培育会展旅游产业集群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城市应从战略高度、管理机制、产业部门整合、企业(机构)空间四个方面来培育会展旅游产业集群[17]。旅游产业融合观点小结:国内旅游专家均认同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明庆忠认为,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3]。马波指出,旅游业不是传统产业坐标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它是一个融合共生的综合产业群[24]。张辉提出,中国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后,旅游空间出现了极化现象,旅游产业出现了融合现象,这两个现象支撑着中国旅游业的转型演变[25]。宋子千认为,游业产业融合发展在当前更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还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突破,都需要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融合功能[1]。张凌云对融合进程做了精辟总结,他指出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主要表现在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和交叉方面,而产业重组则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到高级化阶段的产物[5]。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必然遇到种种障碍,对此各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辉指出,游产业融合对法律、管制政策等带来重大影响,既要防止垄断的产生和市场的畸形发展,又要围绕出现的新业态加强监管工作[25]。马波提出,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要从追求游离式的超前发展转向平衡式的嵌入发展,而且要建立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政府旅游管理框架,实现从部门管理向目的地整体管理转变[24]。

研究小结

总体说来,这些研究相对较系统,目前虽然已基本构建了包括概念、内涵、动力机制、发展模式、路径、策略和保障机制的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理论体系,并开展了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具体应用研究,涉及产业行业范围表现为在一定广度上的集中,但是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密切结合案例的实践性分析和结合实践的应用性分析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深度的延展。从旅游产业融合方式视角看,厉无畏认为主要有三种产业融合方式:①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②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③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求[26]。笔者综合已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涉及的内容、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方式在旅游产业融合中表现为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但相关研究极少。产业间延伸融合方式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多数倾向于其他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延伸,而产业间相互延伸现象和研究几乎没有,旅游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方式未见相关研究。

研究展望

第9篇:旅游产业的趋势范文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常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云南省2003-2012年十年间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效益。具体操作主要是以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年增长率为基准,测算了云南省按照全国平均旅游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从而分析了云南民族旅游产业相对于全国民族旅游产业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最后得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效益状况优劣与否。其中,ia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旅游收入增长率,Ia为全国旅游产业的收入增长率,Ya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收入按照全国旅游产业收入所占份额。公式(1)中pat代表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某一年的旅游收入;pao为云南旅游产业基期(02年)的旅游收入;公式(2)中的Pat代表全国旅游产业某年的旅游收入;Pao为全国旅游产业基期(02年)的旅游收入;公式(3)中的Yo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某年旅游总收入;Po为全国旅游产业某年旅游总收入。其中Na=Ya×Ia;Na为份额分量,指的是全国旅游总量按比例分配,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规模所发生的变化,也即云南标准化的民族文化旅游收入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的变量。Sa=(Pao-Ya)×Ia;Sa为结构偏离分量,指的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效益比重与全国旅游产业效益比重的差异引起的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效益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排除了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效益增长速度与全国旅游效益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相等,从而单独分析了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对全国旅游效益增长的影响和贡献。因此,Sa值越大,就说明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效益对全国旅游效益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将会大。Da=Pao×(ia-Ia);Da为竞争力偏离分量,指的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的增长速度与全国旅游产业效益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的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它的值越大就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会越大。

2结果与讨论

2.1云南民族文化旅产业游效益与国内旅游产业效益比较分析根据偏离份额计算方法,以云南旅游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所提供的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收入数据和国家旅游局统计中所提供的全国旅游产业收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以2002年为基期,分别计算出2003-2012年十年间全国旅游产业效益增长率和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相对于全国旅游产业效益偏离份额,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2003-2012年十年间发展情况如下:2003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全国的增长速度,竞争力偏离分量较大,说明云南省2003年的民族文化旅游相对于全国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的偏离分量较小,说明了其对整个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2004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收入较之全国的增长速度却出现负增长,相对变化率较大。随之出现的竞争力偏离分离Da值为负,可以得出2004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竞争力较小,但相对与2003年来说,结构偏离分量还是有所增长,这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旅游2004年虽然势态较弱,但对整个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还是存在的。2005-2007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收入开始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无论是竞争力偏离分量还是份额分量都逐年增大,这说明2005-2007年这三年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开始增强,在全国旅游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开始增大,因此对整个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开始凸显。2008-2010年这三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在前三年的基础上仍呈增长态势,均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其中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a,份额分量Na和结构偏离分量Sa均为正值,这说明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在2008-2010年间竞争力稳步上升,占国内旅游收入份额越来越大,对整个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2011-2012年这两年虽然国内旅游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增长较之国内旅游增长速度仍在上升。尤其是2012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a值为7.050224,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4.633534个点,由此说明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对国内旅游产业收入增长的贡献也更大。通过表1中的数据、根据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竞争力指数X公式,可以计算出2003-2012年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效益,结果显示:从2003-2012年十年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总增长值Wa呈现逐渐增长趋势,相应的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总的增长优势WDa也逐年凸显,对整个国内旅游产值的影响和贡献也在逐渐增强,同时,可以看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区域总的竞争优势X也在增强,这与表1的各个数值非常吻合。由此可以推断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在2003和2004年有小幅度下降,但总体来说是呈一种上升势头,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无论是民族文化旅游的增长值还是竞争优势上都呈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对国内旅游产业效益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总的来说,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看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在2003-2012年十年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在国内旅游业中的竞争能力也越来越强,对国内旅游收入贡献也越来越大,由此可以看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来说呈现出良好趋势。

2.2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与云南省GDP比较分析基于云南省统计局和云南省旅游局2003-2012年云南省GDP的收入数据和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得出这十年间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与云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收入的增长促进着整个云南GDP收入的增长,而GDP的增长反过来又会促进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云南GDP与旅游业总收入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平均每增加一单位的旅游业总收入能拉动大约8个单位的GDP的增加。这是因为,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云南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业本身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不仅对整个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环境保护等行业和部门的发展等。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10年间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收入相对于云南省的GDP,所占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对云南省GDP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