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传统医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医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医学研究

第1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学哲学;医学哲学思想史;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1]。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1],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3]。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4]。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五行学说,既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5类,整个宇宙是由此5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分归于五行之中,构筑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此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帮助中医学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构筑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并用于解释疾病的病理传变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虽是我国古代富含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尚有许多深层次的规律和机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和从深层次来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我们对精气、阴阳和五行诸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应该结合现代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对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的研究,也不能仅用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阐释,而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1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通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自然界阴阳五形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

3.2心身统一整体观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人体的各种脏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地维持着生命活动;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理状态决定着心理状态:“黄帝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素问》)。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3.3临床诊治整体观《内经》在对病因、病机、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关系、各种治疗方法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鲜明地表达了整体思维的特征。如认为局部病变是脏腑病变的整体反映,因此在诊治局部病症时,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强调将各种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古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

3.4疾病转化恒动观《内经》借用哲学“恒动观”的概念﹑原理,认识人体生命过程的永恒运动及其伴随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过程。它认为世界是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事物与现象运动的化与变,以及事物和现象量与质的状态为基本内容。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在论述脏腑功能之后总结谓:“恍惚之数,生之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天年》篇关于人体生长发育的论述,《素问·热论篇》关于热病传变过程的记载,都是以恒动观为思想基础的。

4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现实人文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易经》、《黄帝内经》阐述了医学人文观念、医生思维素质和医学职业品格等方面宝贵思想。为医学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体要求。

4.1医学人文观念第一,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家当以病人的生命为本。因此,在为病人诊治的时候,如同面临万丈深渊,极其谨慎;同时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坚定有力,全神贯注,决无分心:“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第二,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内经·灵枢》)。《内经》认为,医者应关爱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满怀同情和仁爱之心,以尊重和珍爱病人的生命为出发点考虑问题:“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

4.2医者思维素质第一,完善的知识结构。《内经》从整体论的观点和医学的复杂性出发,对医者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医者不仅要具有医学知识,而且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内经·素问》),这样的医者,《内经》称之为“上工”。第二,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医者的诊断属于主观认识,病人病情属于客观事实。《内经》认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为本”,医者的诊断是第二性的,“工为标”。医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主观背离客观,治疗就将失败。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内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者才能掌握医学的规律而不迷惑;对事物的要领了解极其透彻,才是所谓明事达理的人。

4.3医生的职业品格第一,接诊疗病有方。《内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职业品格。在接诊的时候,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内经》要求医者诊病时要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观察,全面分析:“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素问》),《内经》对“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素问》)的不良职业作风予以了严肃的批评。第二,医患交往有礼。《内经》对医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礼节作了首创性的阐述,首先提出“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的医患交往的一般礼节,突出强调了“临病人问所便”的重要性(《灵枢》)。

【参考文献】

[1]唐·孔志约.新修本草序[A].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3.

第2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1 HLA和SLE相关性

1.1 HLAⅠ类和Ⅱ类基因和SLE相关性

1971年首次报道SLE病人中HLA-B8频率增加,并与SLE有一致关系。但后来发现这只是HLA- B8与HLA-DR3和DQ2之间的连锁不平衡。Reinertsen等[1]首次发现在白人SLE患者 中,HLA-DR2和HLA-DR3各自的频率增加,同时发现DQ1和DR52频率增加,前者与HLA-DR2 和HLA-DR6连锁不平衡,后者与HLA-DR3、DR5和DR6连锁不平衡。Schur等[2]发现 白人SLE患者中,75%有HLA-DR2,或HLA-DR3,或二者均有。对南欧白人SLE病人研究发现 ,HLA-DR3,DQ2单倍体有两个位点频率增加:D8、DR3和B18、DR3。前者有一个C4A基因缺 陷,后者有C4B基因缺陷[3]。日本人有较低的HLA-DR3频率,但SLE患者并不少。K ameda等[4]发现HLA-DR2频率在日本SLE病人中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SLE危 险性的特异性HLA单倍体为HLA-DRB1?1501,DQA1?0102,DQB1?0602。日本病人最常见的 DR2单倍体DRB1*1502和DQB1*0601与SLE不相关。在中国SLE病人,DRB1*1501和DQB1*0602单 倍体频率增加[5]。

HLA-DP等位基因和SLE相关较少,因该基因和其他Ⅱ类基因连锁不平衡较弱。研究还发现SL E某些临床症状和HLA基因强相关。Schur等[2]报道狼疮肾炎与HLA-DQ1相关,心包 积液与HLA-Aw32相关。Kawai等[6]报道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日本SLE病人HLA-B 7和B61频率增加。而且,HLAⅡ类分子与各亚组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比和疾病本身的相关性高。

1.2 HLAⅡ类分子和SLE病人体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

SLE以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其临床表现和一定的自身抗体相关,在某些情况自身抗 体可能直接参与病理过程。而且,HLA分子是免疫应答基因的产物,参与T细胞依赖的抗原特 异性免疫反应。所以,特异HLA等位基因和某一自身抗体的相关性强于和SLE本身的相关性。

1.2.1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dsDNA抗体见于40%~60%的SLE病人,对SLE高度特 异,并和弥漫增生型肾小球肾炎相关,抗dsDNA抗体和DNA的免疫复合物可在狼疮肾炎中发现 。Griffing等首次报道HLA-DR3和微孔滤过分析法检测的抗dsDNA抗体强相关。而Ahearn等 发现Farr法检测的高滴度抗dsDNA抗体和HLA-DR2相关。Schur等[2]认为与HLA-DR 7相关。Khanduja等[7]用DNA寡克隆定位方法发现96%有抗dsDNA抗体的病人有HLA- DQB1*0201(和DR3及DR7连锁);尽管抗dsDNA抗体和狼疮肾炎密切相关,这些等位基因和狼疮 肾炎无特异相关性。而Fronek等[8]发现狼疮肾炎病人HLA-DQB1?0502、DQB1*060 2和*0603增加。HLA-DQB1的三个等位基因:?0201、*0602及*0302和抗dsDNA抗体相关,它 们在DQβ链最外功 能区的第26位均为亮氨酸,提示可能是此自身免疫反应的关键。

1.2.2 抗Sm和snRNP抗体:抗小细胞核核糖白(snRNPs)参与mRNA的剪切,其自身抗体 常出现在SLE病人血清中,尤其是黑人病人。抗Sm抗体是针对U1、U2、U4-6snRNPs的自 身抗体,对SLE高度特异。抗U1RNP抗体常和抗Sm抗体一起出现在SLE病人中,但也出现在无S m抗体的SLE病人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硬皮病和皮肌炎病人。在一些SLE病人,抗U1RNP抗体 和雷诺现象、肌炎、心肌炎和/或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Smolen等[9]同时发现有抗Sm抗体和抗U1RNP抗体的白人SLE病人HLA-DR4频率增高 ,而Nishikai等[10]报道有抗U1RNP抗体的日本病人DQ3、DQ7、DQ8和DQ9频率增加 。Olsen等[11]使用分子定位方法发现HLA-DR2和抗Sm抗体相关(同时有或没有抗U1 RNP抗体),且DQA1*0102和DQB1*0602频率增加,而后二者在有抗U1RNP抗体但无抗Sm抗体的 病人中频率明显下降,这组病人HLA-DQ5、DQ7和DQ8增加,作者推测这两个自身免疫反应关 键部位HLAβ链第56位,如为天冬氨酸,则产生抗Sm抗体,如为不带电荷氨基酸,则产生抗U 1RNP抗体。

1.2.3 抗磷脂抗体:人们日益重视抗磷脂抗体(APAs)在SLE中的角色,APAs和血栓形成事 件如中风、癫痫、舞蹈症及其他神经症状、血小板减少、Libman-Sacks无菌性心内膜炎、 网状青斑、反复流产相关,这些临床症状可出现在非SLE病人中,并命名为原发性抗磷脂抗 体综合征(PAPS)。Arnett等[12]发现在有狼疮抗凝物的英国病人中,HLA-DR5、DQ w7单倍体增加,这些病人包括SLE、其他结缔组织病和PAPS。尤其是HLA-DQ7,存在于70%有 狼疮抗凝物的病人中。而HLA-DQ7阴性的病人都有HLA-DQ8、DQ9和/或DQ6。所有这些HLA等 位基因71到77位氨基酸序列相同(TRAELDT)。最近Vargas-Alarcon等[13]发现HLA -DR5,DQB1*0301单倍体频率增加。磷脂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异质的,至少有一个是针对β 2糖蛋白1的。Day等[14]报道HLA-DQB1*0302和*0402在有抗β2糖蛋白1抗体的SL E和PAPS病人增高,而HLA-DQB1*0602频率减低。

1.2.4 抗SSA(Ro)和SSB(La)抗体:抗SSA和抗SSB抗体常见于SLE和干燥综合征。抗SSB抗 体很少单独存在,且在干燥综合征中比在SLE中多见。Bell和Maddison首次报道抗SSA抗体阳 性的白人SLE病人有较高频率的HLA-DR3(和HLA-B8),同时发现一个高频率的HLA-DQ2和DR 3连锁,而在DR3阴性的抗SSA抗体阳性病人中HLA-DR2频率增加。HLA-DR2和DR3的一同出现 与抗SSA抗体强相关。Hochberg等证实抗SSA抗体(无抗SSB抗体)和HLA-DR2见于年轻时起病 的SLE病人,而抗SSA抗体伴随抗SSB抗体和HLA-DR3见于年老时起病的SLE病人。

干燥综合征常伴随SLE,而且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SLE在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方面有许多重叠, 同时这两种病人都有抗SSA和抗SSB抗体,并和相同的HLA相关。Hamilton等[15]用E LISA法检测SLE病人抗SSA和SSB抗体水平与HLA-DR和DQ的相关性,发现HLA-DQ1/DQ2杂合子 体内抗SSA和抗SSB抗体水平较高,而且HLA-DR3与抗SSA和抗SSB抗体相关性较HLA-DR2强, HLA-DR2只与抗SSA抗体相关。而Hartung等[16]在德国SLE病人中发现只有HLA-B8 ,DR3单倍体与抗SSA和抗SSB抗体相关,尤其是抗52 000 SSA抗体。

使用RFLP方法检测有抗SSA和抗SSB抗体的白人和黑人SLE或干燥综合征病人的HLA-DR和DQ等 位基因,Arnett等[17]显示在 所有种族中白人的单倍体-HLA-DR17,DQw2.1与这 些自身抗体相关,而黑人的单倍体-HLA-DR18,DQw4在黑人病人中未增加。由于HLA-DR17 和DR18结构相似,仅4个保守氨基酸不同,所以与此自身免疫反应最相关的MHCⅡ类分子是HL A-DQ等位基因,尤其是HLA-DQ2.1,而不是HLA-DR3。而且,在有抗SSA抗体的黑人病人 中,种族通婚起了一定作用,因为这些黑人中,HLA-DR17,DQw2.1单倍体增加。此外,约 25%抗SSA和抗SSB抗体阳性的病人是HLA-DQ6(DQ1的一个亚型)和DQ2.1(DQ2的一个亚型)的 杂合子,而在抗SSA抗体阴性的SLE或干燥综合征病人和种族匹配的正常对照中,仅2%~5%为 杂合子。HLA-DQ2.1阴性抗SSA抗体阳性的病人中,HLA-DQ6成为最强相关的HLA分子。

1.3 HLAⅢ类基因与SLE相关性

1.3.1 补体缺陷:补体成分的遗传缺陷,尤其C4,是SLE易感性的独立危险因子。在欧美 白人、黑人、日本人、中国南方人、朝鲜人和墨西哥人,C4A遗传缺陷与SLE相关。在白人中 ,C4A?Q0是HLA-B8,DR3单倍体C4A和21-OHA基因缺失的结果。HLA-B8,DR3与白人SLE相 关可能是由于该单倍体至少有两个遗传位点(HLA-DQ2和C4A)和疾病易感性相关。

尽管补体受体基因不与MHC连锁,理论上该基因异常能造成免疫复合物清除功能低下,而致 组织损伤。早期研究发现,SLE病人有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以前的C3b/C4b受体)表达的一 个遗传缺陷。CR1基因位于第1对染色体,目前知道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多态性:①大小,有4 个不同分子量的等位基因(A,B,C和D);②用Hind Ⅲ RFLP检测高表达或低表达;③存在Kn ops/McCoy血型抗原。尽管几个研究提示CR1-C和B等位基因可能在SLE病人中增加,但Mould s等[18]主持的一个包括白人、黑人、拉美SLE病人的大规模研究显示SLE与CR1不同 大小等位基因无显著相关。在表达多态性方面,研究提示RFLP检测的低表达表型在SLE病人 ,尤其是黑人病人中增加[18]。

1.3.2 肿瘤坏死因子(TNF):位于MHCⅢ类基因区的TNF-α基因的多态性已被RFLP和微卫 星图谱证实。Jacob等[19]检测了人和小鼠SLE中TNF-α多态性和在血清中水平。 在[新西兰黑鼠(NZB)×新西兰白鼠(NZW)]F1小鼠中TNF-α水平较低,这是NZW亲代提供的 遗传特征,而且,TNF-α被替代后F1小鼠狼疮肾炎的发病时间显著推迟了。在SLE病人和正 常对照中,低水平TNF-α和HLA-DR2,DQ1单倍体相关,而高水平TNF和HLA-DR3,DR4单倍 体相关。

1.3.3 热休克蛋白(HSP70):HSP70是高度保守的应激蛋白家族中的一个,最近发现该家 族在自身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SLE病人中发现抗HSP70和其他应激蛋白的自身抗体。

2 TCR基因和SLE

因为MHCⅡ类分子呈递抗原性多肽到CD4+辅助T细胞的TCR,所以TCR多态性可能也与疾病 易感性和/或自身抗体生成相关。在一些SLE病人,尽管有相关MHC等位基因,但都不产生特 异性自身抗体,可能是由于没有TCR的作用。有关TCR多态性的知识远比MHC的少。表型正常 的TCRβ链基因缺乏的NZW,与NZB产生NZB/NZWF1杂交SLE小鼠模型,首次提示TCR基因可 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后来的研究显示TCRβ链基因缺失对NZB/NZW杂合子自身免 疫性无显著效应,而更强调了MHC的重要性[20]。Frank等[21]报道有抗SS A抗体的SLE病人一个Bg1 Ⅱ TCRβ9.8-kbRFLP片段和一个Kpn Ⅰ TCRβ1.75-kbRFLP片 段的组合增加,占76%,而无抗SSA抗体的病人中仅41%,在SLE病人和正 常对照中,这种TCR 恒定区RFLPs片段的组合无差异,提示它只和抗SSA抗体的生成相关。而且,TCRβRFLP组合 在有抗SSA抗体而无抗SSB抗体的病人中的发生频率要高得多,尤其是有HLA-DQ1的病人,提 示MHC和TCR多态性可能对SLE某些自身抗体亚组很重要。

3 免疫球蛋白基因和SLE

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重链(Gm)和轻链(Km)基因与SLE相关。Gm基因位于人第14对染色体,Km 基因位于人第2对染色体,都显示了中度多态性。某些Gm蛋白标志物的杂合子较纯合子的SLE 易感性增加。Hartung等[22]检测了323个欧洲白人SLE的G1m、G2m、G3m、A2m和Km 的同种异型和其表型,发现Gm与疾病及其临床亚组、自身抗体或HLA等位基因无相关。狼疮 肾炎病人中,一个抗DNA独特型,IdGN2,在血清中水平较无肾炎者升高,而且,在受损肾脏 中能发现这个病理性抗体。但未发现IdGN2和HLAⅡ类分子相关[23]。

4 Fc-γ受体基因和SLE

IgGFc受体影响吞噬功能、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介质的释放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有效清 除。3个不同Fc-γ基因位于人第1对染色体,有3个-FcγRⅠ、PcγRⅡ、FcγRⅢ。以前的 研究提示Fc受体功能缺失(遗传性或获得性)可能在SLE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最近Salmon等 [24]研究FcγRⅡ等位基因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偏斜-在黑人SLE中,尤其是在狼疮肾炎 病人中,H131(高反应)显著增加,而R131(低反应)等位基因显著降低。H131等位基因产物是 人唯一能清除IgG2亚组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的Fc受体。在白人SLE未发现此现象。提示 在不同种族中,不同遗传系统可能参与SLE易感性和发病。最近,FcγRⅢa也显示与SLE相关 ,低亲和力受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增加,而高亲和力受体的等位基因频率降低,该受体与IgG1 和IgG3有不同的亲和力。

5 凋亡基因和SLE

近来人们认识到凋亡,又叫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在某些小鼠株,lp r和gld突变导致淋巴细胞增生,产生与人类SLE和干燥综合征类似的自身免疫反应。最近一 个大的进展是将lpr缺失定位在Fas,而gld缺失在Fas配体。小鼠模型遗传缺陷引起的免疫功 能变化是复杂的,参与凋亡的基因有TNF和TNF受体家族、bcl-2、p53、myc等。

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SLE遗传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种族差异、临床异质性(可能为 遗传异质性)、较低的外显率以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等,导致研究人类SLE易感性存在很多困难 。

参 考 文 献

1,Reinertsen JL,Klippel JH,Johnston AH,et al.B-lymphocyte allo antigen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N Eng J Med,1978,299:515-5 18.

2,Schur PH,Meyer I,Garovoy M,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systemi 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clinical and immu nological considerations.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1982,24:263-275.

3,Gomez-Reino JJ,Martinez-Laso J,Vicario JL,et al.Immunogenet ic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Spanish patients:differential HLA markers .Immunobiology,1991,82:465-471.

4,Kameda S,Aito SN,Tanaka K,et al.HLA antigens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Tissue Antigens,1981,20:22l-222.

5,Doherty DG,Ireland R,Demaine AG,et al.Major histocompatibilit y of compatibility complex gen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 sus in Southern Chinese.Arthritis Rheum,1995,35:641-646.

6,Kawai T,Katoh K,Tani K,et al.HLA antigens in Japanese patient s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upus.Tissue Antigens,1990,35:45-46.

7,Khanduja S,Arnett FC,Reveille JD.HLA-DQ beta genes encode an epitope for lupus specific DNA antibodies (abstract).Clin Res,1991,38:975A.

8,Fronek Z,Timmerman LA,Alper CA,et al.Major,histocompatibilit y complex gen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rthritis Rhe um,1990,33:1542-1555.

9,Smolen JS,Klippel JH,Penner E,et al.HLA-DR antigens in syste mic lupus erythematosus:association with specificity of autoantibody responses t o nuclear antigens.Ann Rheum Dis,1987,46:457-462.

10,Nishikai M,Sekiguchi S.Relationship of autoantibody expression and HL A phenotyp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Arthritis Rheum ,1985,28:579-581.

11,Olsen ML,Arnett FC,Reveille JD.Contrasting molecular patterns of MHC class Ⅱ alleles associated with the anti-Sm and anti-RNP autoantibodies in sy 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rthritis Rheum,1993,36:94-104.

12,Arnett FC,Olsen ML,Anderson KL,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major hist ocompatibility complex alleles associated with the lupus anticoagulant.J Clin In vest,1991,87:1490-1495.

13,Vargas-Alarcon G,Granados J,Bekker C,et al.Association of HLA-DR5 ( possibly DRB1?1201) with the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in Mexican patie nts.Arthritis Rheum,1995,38:1340-1343.

14,Day HM,Reveille JD,Whittington KF,et al.Clinical,ethnic and immunogen etic correlation′s with anti-β2 glycoprotein (anti-β2 GP),anticardiolip in and lupus anticoagulant in patients with the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 me (APS) (abstract).Arthritis Rheum,1995,38:218.

15,Hamilton RG,Harly JB,Bias WB,et al.Two Ro (SS-A) autoantibody respon s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correlation of HLA-DR/DQ specificities with quantiative expression of Ro (SSA) autoantibody.Arthritis Rheum,1988,31:496 -505.

16,Hartung K,Ehrfeld&nb sp;H,Lakomek HJ,et al.The genetic basis of Ro and La antibody forma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Rheumatol Int,1992,11:243 -249.

17,Arnett FC,Bias WB,Reveille JD.Genetic studies in Sj?gren′s syndrome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utoimmunity,1989,2:403-413.

18,Moulds JM,Dunlap AY,Arnett FC.A polymorphism for low expression of co mplement receptor type one is a risk factor for SLE in African-Americans (abstr act).Arthritis Rheum,1994,37:167.

19,Jacob CO,McDevitt HO.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murine autoimm une lupus nephritis.Nature (London),1998,331:356-358.

20,Kotzin BL,Palmer E.The contribution of NZW genes to lupus-like disea se in (NZB×NZW) F1 mice.J Exp Med,1987,165:1237-1251.

21,Frank MB,McArthur R,Harley JB,et al.Anti-Ro (SSA) autoantibodies ar e associated with T-cell receptor beta gen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 tients.J Clin Invest,1990,85:33-39.

22,Hartung K,Coldewey R,Rother E,et al.Immunoglobulin allotype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HLA-antigens,autoantibodies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systemic l upus erythematosus.Rheumatol Int,1991,11:179-182.

第3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统礼仪 青少年 成长 心理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10-01

一、礼仪文化的内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被人们所认同、又被人们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从古至今,“礼”在社会上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坐卧、出行、宴请、寿诞、婚丧、祭祀、征战、祈福等都有“礼”的体现和融合。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正确的、开明的礼仪方式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学特征

心理学概念上的青少年,是一个跨度较大的年龄范畴,一般指12-40岁的年龄区间。虽然青少年期间的年龄跨度很大,其心理发育却非常关键。首先,青少年期的神经系统发育非常迅速,大脑神经、大脑功能在此期间基本发育健全,但迅速的生理发育和迟缓的心理发展使得青少年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呈现出身心发育的不平衡;其次,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识会出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求的提升使其社交圈扩大,但却缺乏鉴别能力,容易沾染不良习气;再次,此时青少年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情绪活跃且丰富,其情感已经从儿童的幼稚期向更高级的复杂的社会情感发展,容易动情并受到外界的感染,但情绪的发展尚不成熟,容易激动和焦虑,对于问题的看法也常常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三、传统礼仪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塑造完美的健康人格

礼仪文化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在价值取向、心理结构、性格特征等各方面产生作用。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对人的教化和陶冶,而礼仪说到底是为了满足于人格的塑造,所以,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人格看成是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礼仪文化必然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所谓“本我”,即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原始的人格;“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的、在与外界环境接触中形成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的决定性部分;而“超我”,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级的人格部分。在礼仪的影响作用中,对于“自我”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这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对于人格结构的影响,是作用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这种来自外界的对于“自我”的影响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才能促使“超我”――这种对于道德和理想有充分认知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2.提高自身的角色认知能力

“认知”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学习等信息接受过程,和思维、想象、语言等应对处理和结果的预测过程。认知活动与个人经历、智力发展、教育程度等因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个体的认知常常会参杂很多个人的感情成分,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较为简单,如对人习惯以好、坏来区分,但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做出相关的影响和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其对待事物的认知能力,区分美和丑、好与坏,使个人的心理发展更加完善。

3.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青少年在接触社会和进行社会活动时,可能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如沟通障碍、由于性格不同不能相互包容、互相排斥、缺乏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等,传统礼仪的原则是自律、敬人、宽容和平等,这种教育会指导青少年如何尊重他人并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心理,以乐观、豁达态度去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如在与其他人沟和交谈过程中如何实现双向沟通、相互包容、随机应变并真实、自然地与其交往,懂得如何赞美别人或批评别人,如何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以及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交谈等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在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时明确自己的定位并树立自我价值的存在感,消除孤独、失落、自悲等不良情绪,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4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VVS的家族遗传特征

国内外有关VVS患者家族遗传特征的研究报道极少。Newton等对603例VVS患者问卷调查显示,19%的患者存在晕厥家族史(一过性黑或晕厥),来自6个家庭的11个一级亲属(4例无晕厥史,7例有晕厥史)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中均有晕厥或先兆晕厥症状出现。Newton等还报道超过20%的VVS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Ser-letis等报道晕厥发病率女性>男性:与父母无晕厥史的患者相比,父母均有晕厥史的患者更易发生晕厥:母亲有晕厥史时子女均易于发生晕厥,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父亲有晕厥史时子女晕厥发生率男性>女性。本研究室曾报道383例经直立倾斜试验(NHUT)检查的不明原因晕厥(UPS)患者,通过详细询问晕厥家族史,显示9.4%的患者存在晕厥家族史,HUTT阳性且有晕厥家族史者占12.0%;UPS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性有晕厥病史者其后代(一级亲属)男性晕厥发病几率增加18.6%,女性有晕厥病史者其后代(一级亲属)发生晕厥比率女性>男性:21.7%的UPS患者及39.1%有晕厥家族史且阳性患者在晕厥发作时存在诱因;有晕厥家族史且阳性患者混合型比率(34.8%)高于全体阳性患者(27.7%):阳性患者有无晕厥家族史在性别及年龄组间(<18岁与>18岁)无差异(P>0.05)。表明YVS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尤其是一级亲属有晕厥史者后代晕厥发生几率明显增高。外界因素可促进晕厥发生。Marquez等认为晕厥遗传倾向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心理和环境因素),并对3个有晕厥家族史家庭的调查发现,所有晕厥患者均表现为混合型。有晕厥家族史的患者HUTT混合型比率较高,提示HUTT混合型可能更易于遗传。Morris等也认为父母的心理因素对子女晕厥有影响。以上研究均支持VVS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因此,不少学者试图从分子基因水平探索VVS的遗传特征,以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

VVS与基因多态性

目前有关VVS在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国外的研究也较为罕见。

WS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GNB3 C825T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重要酶,使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具有高度血管活性和刺激醛固酮分泌的血管紧张素Ⅱ,并促进缓激肽降解。Niu等报道人类ACE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区3带(17q23),由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组成,编码序列长度43kb,由于在16内含子存在或缺失一个287bp片断而有插入(I,insertion)和缺失(D,deletion)多态性存在。ACE基因有D、Ⅰ两种等位基因和DD、II和ID 3种基因型,其出现概率约有35%的D等位基因和45%的I等位基因。ACE I/D与ACE活性密切相关,其强度依次为DD>ID>II。在ACE基因的16内含子可能有1个调控基因参与血浆ACE分泌。DD型失去287pb片段,即失去对ACE基因的调控,使ACE水平增高,导致血管紧张素Ⅱ增高。儿茶酚胺的分泌受突触前膜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调节,刺激该受体可促进儿茶酚胺分泌。HUTT诱导晕厥发作前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浓度上升,HUTT假阳性者血浆肾上腺素浓度与正常相似,提示儿茶酚胺浓度过高可能是晕厥发作的启动环节。因此,认为ACE I/D多态性可能与VVS遗传特性有关。但Newton等却报道独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VVS家族易感性无关。Lelonek等也研究发现VVS患者G耦联蛋白GNB3基因型Cc比较常见,VVS的易感性似乎与GNB3 C825T等位基因无关。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GNB3 C825T的基因型/表型与VV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第5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统翻译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44-02

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关注、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它的普及推动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可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计算机的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一、网络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由Henri 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源于人本主义,并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目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此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使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为学习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与决策权,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提倡网络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究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过程当中的互动: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构建个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自主学习与翻译教学

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应用对实践创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用网络教育促进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

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网络自主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扩大课程资源范围与资源共享,同时带来学生方式的革命:网络自主学习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习者运用各种资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和方法。

早在本世纪初,学者们就呼吁翻译教学要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实现翻译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人们对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辅助技术、语料库等在翻译教学的应用做了有益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翻译课程中广泛采用成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翻译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电脑与网络已成为现代译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网络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

然而我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学与教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翻译教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要改变目前翻译教学的落后现状,就应在这一方面进行大力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发展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有效指导翻译自主学习,即通过网络及网络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充分利用与有效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三、传统翻译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

(一)传统翻译课堂教学利弊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许多学生愿意花钱去上新东方学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学习,之所以还有学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班学习,就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情感因素的影响,Kmshen认为各种情感因素,如缺乏动机,自尊心不强、焦虑等会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教师可以鼓励缺乏自信的学生并使其进步,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并将授课与育人相结合等等,这些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技巧知识,给学生构建翻译体系的宏观构架,让学生了解翻译体系的脉络与相关实践知识,师生之间可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中能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一定问题,但课堂课程的教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实践、运用机会少,纯理论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翻译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少,实践机会少等诸多不利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将成为提高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研究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应翻译学科发展的实际,顺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顺应学生对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的现实需求,在翻译教学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能支撑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网络辅助翻译课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译教学资源和设计了较丰富的翻译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自主开展翻译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网络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记忆功能,避免重复的翻译工作,并通过网络的平行文本进行比照,弥补了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汉译英的难度,消除了学生惯有的为难情绪,增加译文的地道性;还可利用网络信息,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在传统的翻译练习模式下,很多学生是为老师作翻译,不认真阅读原文、译文粗制滥造,马虎了事:在网络学习下的翻译练习,练习译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网络上,扩大了读者群,学生潜意识中有把练习做得更好的冲动,因此,质量意识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处在虚拟的世界中,学生易出现焦躁、迷茫与失落等情绪,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持之以恒地参加网上学习交流活动,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和指导,缺乏人际交流,学习者难以进行错误分析,也不利于教书育人。

网络自主学习的培养在中国传统说教式教学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主流环境中,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网络学习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途径,但同时又没了依靠。少了竞争,这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是一个考验,同时也对翻译教师提出了考验。

第6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4.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上存在一些差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要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提高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一直传承下去的。如果作为一个国人,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连自己的国家传统文化都不了解,是可笑和可悲的。

第7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一、生态美学是对美的另一种探索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把美学与哲学及自然结合,与我们生活整个环境结合,这是我们要探索的。道家思想被认为是文人山水画的理论来源,道家认为,本真的、原生的自然是美的,就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庄子则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就是说,道是世界的总根,一切都由其化生;而化生之德是无上的,也是至美的。自然之美在于它是世界的本真、源头。在传统绘画美学看来,自然之美,因其为道无言之化生。生态美学强调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我们站在这样一种视角去探索生活,呵护环境,传承文化,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境界。因此,“生态美学”可以说是对美的另一种探索。

二、生态美学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艺术体现

(一)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自然艺术”

艺术源于自然,传统山水画作为中国画艺术的精华,更是离不开自然之本。何为“自然”,就如风过而树动这样不露痕迹的和谐之美,这是一种只能心领神会而无法真正用语言表述的大美。而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却将这种不能够言传的美临摹了出来,整个作画的过程,无一不是一种美的传递。从初始的构图、笔墨的运用、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动静相宜,无不挥洒出一种无法言喻的和谐之美。

例如,北宋时期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便是这样一种和谐美的典型代表,整幅卷轴将诗与画巧妙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诗画同体”的境界,崇峦叠嶂陡起于烟雾迷漫的大江之上,奇峰耸秀,溪瀑争流,云吞雾吐,一派蓬勃生机。呈现出浩渺空灵、恍若仙境的山川景致。

(二)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待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就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这一说法不仅影响着我国传统哲学领域,同时也渗透到文学思想以及美学的领域,尤其是在我国的传统国画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纵览我国文人山水画家的作品,无一例外,都透露着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例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山水宏幅,就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每一位欣赏着叙述着创作者“天人合一”的思想情怀。画面峰峦起伏、林木秀美,祥和的小村落点缀在自然山水间,溪流、飞瀑、亭台、小桥,随着画卷的不断展开,景随人动,人随景迁,让我们领略到人与自然的灵性律动。画者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互相依存,向世人阐释了 “天人合一”的美感。

(三)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待传统文人山水画所描绘出的生命的灵性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物化”乃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物我两忘之心境,这种哲学思想,放至画境,是一种玄远的审美意象,就是说万物与人是源于一体的,不论是山水或草木,这自然中的一切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画者眼中,山石树木、春夏秋冬,都是生命的律动,他们把自然的情绪都集中体现在山水画中,让我们去认识自然的血脉,感受生命的韵律。

例如,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描绘江南渔村秋雨初霁之景象,远山近村,秋水澄明,清寒空寂,淡泊宁静。采用颇具个人特色的“三段式”构图,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后人称之“不食人间烟火气”,不愧是元代“放逸”之精品。这样的画面让观者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更是生命的美,让我们带着崇敬去观察生命,体悟大道。

三、当代生态美学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一)文人山水画对自然美的认识与肯定是人类对待自然应有的态度与意识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对自然之美的崇敬与热爱,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我们要有认识这种自然界的无声无息的大美,不论是传统美学还是当代美学,我们都需要这种启发,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美,创造美。中国传统美学把自然存在物当作“人格化”的存在。人,以及自然事物,均有内在的品格,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因为在文人画家看来,人不游离于自然之外,而其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人的自然性不是简单的依附自然环境,而是表现其思想情感,并借助一定的方式使情感、愿望、理想得以表达、实现。文人山水画为我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认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二)文人山水画中“天人合一”与“和谐统一”的思想启发了我们对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探索。

文人山水画作为东方特有的“自然生态艺术”,往往给欣赏者静谧安宁、优美和谐的愉悦感,即在于画者并不凌驾于所描绘的对象上,而是采取凝神静观,与对象交通相应、同构契合而达成。它不仅反映了自然之美,更体现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同时也赋予自然以生命的灵动,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我们探索人类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启发。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就应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事物,善待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其次,这些无数的艺术瑰宝,不仅其自身是无价的,且启发了人们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激情。

第8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传统医学;世界;立法;现状

2006年6月12-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工作组会议”。会议回顾分析了传统医学或补充与替代医学融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的现状,分享了各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信息,讨论将传统医学或补充与替代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的定义和标准,以及需要采取的关键步骤。共汇集此次会议幻灯片资料19份、调查问卷16份,涉及日本、韩国、泰国、越南、不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沙特阿拉伯、美国、加拿大、巴西、智利、澳大利亚、英国、挪威、瑞典、加纳、马里及非洲地区等18个国家和地区,全面翻译和梳理后,笔者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资料进行了汇总分析。

1 立法现状

1.1 医疗立法 1.1.1 草药疗法

10个国家/地区有草药相关立法或制定了管理条例,分别为:加拿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瑞典、泰国、马里、日本、韩国、巴西、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加拿大联邦政府2004年公布了有关天然健康产品的联邦法规,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医疗保健的法规由各省制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制定了草药产品法规。马里1994年制定了《传统医学法规》,1995年制定了关于传统医学机构团体及其功能的规定,2002年成立了马里传统医学治疗师及草药医师联盟,并据此做出相关规定。韩国1951年制定了《医疗服务条例》,传统韩医师享有执业资格。

1.1.2 针灸疗法

7个国家/地区有针灸相关立法,分别为: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1999年制定了《治疗的技术实践法案》,中医是唯一被泰国卫生部认可的补充与替代医学,而针灸是其中一项。另外,美国FDA制定了针具(设备)法规;加拿大针灸在3个省是合法的;加纳虽然没有针灸立法,但采用WHO相关指南。

1.1.3 顺势疗法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澳大利亚有顺势疗法相关立法; 美国FDA制定了顺势医学法规;巴西2006年卫生部公布了有关结合与补充医学的政策,顺势疗法、针灸均作为专科发展,并制定了有关管理条例。

1.1.4 整脊疗法

8个国家/地区有整脊疗法相关立法,分别为:美国、加拿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瑞典、沙特阿拉伯、日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主要通过整脊师执业资格制度管理。加拿大整脊疗法在所有省均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每个省都有相关法规。加纳采用WHO相关指南。

另外,智利2005年6月制定了《实施替代医学技术条例》。美国由宗教团体组织对精神心灵疗法做出相关的管理。巴西将顺势疗法、针灸列为专科,卫生部明确表示准备成立国家级的传统或补充与替代医学专家委员会进行管理。挪威2003年12月颁布了《替代疗法营销条例》。

1.2 植物药立法

15个国家/地区对植物药实行国家/地区立法或制定了管理条例,分别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澳大利亚、瑞典、美国、泰国、不丹、马里、加拿大、伊朗、日本、韩国、巴西、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沙特阿拉伯。加纳1992年制定了《食品药品法》,其中包括有植物药的管理规定。澳大利亚1989年制定了《医疗用品法案》,1990年制定了《医疗用品管理条例》,不同州及地区均对药品及毒药立法严格管理植物药。瑞典1993年制定了有关管理条例。美国FDA根据其权利要求分别制定药品管理条例或膳食补充剂管理条例。泰国1967年制定了《药物法案》。不丹1996年制定了《传统医药使用指南》,传统药物尤指植物、矿物及动物药。马里1920年出版第1部《药用处方集(Dominique Traoré)》,1981年成立了马里药业办公室。日本1960年制定了《药事法》,分处方药、非处方药、准药物对药物进行管理,处方药中包含了传统药物。韩国1953年制定了《药事条例》,1994年建立了韩药剂师许可体系。沙特阿拉伯1991年制定了对于草药、健康食品产品的管理条例。加拿大联邦政府2004年1月公布了有关天然健康产品的联邦法规。伊朗1988年以来,国家法律直接提及传统医学,建立健康与医疗教育部负责传统医学的研究、教育和医疗,相继启动了若干项目开发草药与植物药制剂,1981年开展了草药及植物药制剂的生产加工,1996年伊朗健康与医疗教育部成立了药用植物与其产品的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伊朗国家的相关产品政策,引导、发展药用植物与草药,1996年由国家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草药产品注册管理政策的文件。

1.3 国家/地区政策

9个国家/地区制定了有关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的国家/地区政策,分别为:马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巴西、越南、韩国、加纳、澳大利亚、不丹、泰国。加纳1992年制定了《食品药品法》,2004年8月修订了《国家药品政策》,制定了《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强调传统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合理使用。澳大利亚医疗用品管理局2001年8月制定《澳大利亚补充医学管理指南》,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对补充医学专家委员会建议的响应》。不丹2002年制定了有关国家/地区政策,旨在促进并保持国家/地区特有的“gso-ba- rig-pa”卫生体系。泰国政府在第四次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77-1981年)开始实施关于促进药用植物和草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应用的政策,1993年了《泰国传统医学国家/地区政策和规划》,正式在医疗服务部中建立泰国传统医学研究所,2002年将该研究所归入泰国传统与替代医学发展部(DTAM),同年,国家/地区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并在DTAM中建立了补充与替代医学部门。马里2005年制定了国家传统医学政策。另外,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巴西(2006年)分别制定了传统医学发展政策,越南制定了《2003-2010年传统医学发展战略》,总目标是“继承、保护和发扬传统医学,使之与现代医学结合,营造一个现代的、科学的、国际的和大众的越南医药学”。

1.4 管理部门

12个国家/地区的卫生部中设有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管理部门,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澳大利亚、泰国、不丹、马里、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沙特阿拉伯。加纳1991年建立了传统替代医学理事会。澳大利亚1999年建立了“澳大利亚政府卫生保健部-医疗用品管理局-补充医学办公室”。泰国2002年10月依照《体制改革法案(第43条)》成立了传统与替代医学发展部,下设泰国传统医学研究所、补充与替代医学部、东南亚泰-中传统医学研究所、本土医学研究组和秘书处。不丹1967年在卫生部医疗服务部下设传统医学服务研究所。韩国1993年成立了传统医药政策办公室。马里1986年在马里邦贾加拉成立传统医学地区中心,1973年成立了国家药典及传统医学研究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01年、加拿大1999年、日本1995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沙特阿拉伯1995年在各自卫生管理部门中设立了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部门。

转贴于

1.5 有关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人员管理的立法或管理条例

1.5.1 草药相关人员

7个国家/地区制定有相关立法或管理条例,分别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泰国、马里、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很少有州对草药师发放执业资格证书,目前正在申报《医疗过失条例》。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有关中草药人员管理法律法规,新南威尔士州及西澳州提议立法。

1.5.2 针灸相关人员

8个国家/地区制定了相关立法或管理条例,分别为: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沙特阿拉伯、日本、韩国、巴西、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只有通过正式针灸课程培训的有执照的中医医生或西医医生才能从业。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制定了有关针灸师的法律法规;新南威尔士州及西澳州提议立法。美国大多数州制定了有关执业针灸师的法规,并正在申报《医疗过失条例》。加拿大个别省制定有执业针灸师相关法规。

1.5.3 顺势疗法相关人员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巴西3个国家制定了有关法规,美国有几个州制定了顺势疗法医师执业管理法规,并正在申报《医疗过失条例》。

1.5.4 整脊疗法相关人员

7个国家/地区制定了有关法规,分别为: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沙特阿拉伯、日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加拿大每个省、澳大利亚所有各州都有相关法规。美国各州均已对整脊师制定了执业法规,并正在申报相关的《医疗过失条例》。

1.5.5 精神心灵疗法相关人员

加纳的《新精神卫生法》有相关条例。美国精神心灵疗法通常由宗教团体组织进行一定的管理。挪威2003年6月颁布了《补充与替代医学新法规》,与替代医学疗法有关,2003年12月颁布了《有关从业人员自愿登记注册机制的条例》。不丹由药品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委员会负责医药及不同疗法的相关法律及法规,制定有各种疗法指南,以保证在医疗实践中的统一性。

1.6 发展计划

8个国家/地区有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的计划,分别为:马里、加纳、巴西、澳大利亚、韩国、伊朗、泰国、不丹。加纳制定有2007-2011年国家卫生政策,以“健康创造财富:加纳发展新模式”为主题,重点为卫生、营养、安全水源供应;促进传统医学在保健中的作用;加强突发事件医疗服务及专家医疗服务;制定国家卫生保险制度,提高国家食品及教育缺乏地区的基本医疗保健水平;研究并开发本土药品,与民间组织合作,发展合作伙伴。韩国制定有《韩医药全面发展综合计划(2006-2010)》。不丹1998年制定的国家计划包括:提供传统医学服务、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传统医药产品。马里2005年、巴西2006年、泰国1993年各自制定有有关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的计划。

2 讨论

近几十年来,传统医学迅速传播,并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医学或补充与替代医学正在逐步或已经被纳入各国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在这一进程中,各国在立法、医疗管理、教育培训、科研及产品生产和管理方面面临着各种具有共性或特性的问题,同时也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加强了对于传统医学的规范化与法制化管理,但缺乏相应的法制管理仍是目前传统医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医学管理工作仍有待加强,使传统医学能够为保障人类健康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与各国就传统医学立法和管理进行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对传统医学的管理规定,从而在我国与之交流时能够采取主动,其他国家在传统医学立法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可引为借鉴,促进我国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如泰国政府将传统保健按摩、草药蒸汽浴等保健方法作为向民众普遍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进行管理,较之多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管理限于传统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等内容,对传统医药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管理范畴等提出了新的议题。

第9篇:传统医学研究范文

    循证医学教育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有着显着的不同,是对传统医学教育的补充与发展,也是促进传统医学自身进步的一种推动力。在传统医学传承经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循证医学教育倡导独立、严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如何获取资料、科学评价资料以及综合分析资料,以获取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临床。

    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教育重要的一环就是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临床研究生在经过本科阶段对医学基础课程及口腔医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后,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接受专科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合格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要求,这也是医学本科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一环。继续医学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循证医学本身就是对继续医学教育甚至终身医学教育的一种实践。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获取全世界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已越来越容易,而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最可靠的证据是所有医学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临床研究生阶段,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循证医学的重要性,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技能,必然能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具有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系统的能力,进而提高医疗实践效率,这也是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尝试。

    2实施方法

    2.1对象以已经完成本科阶段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课程,在本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临床研究生为主,也含一些低年资住院医师以及进修医师。

    2.2准备学生需在研究生基础课程中学习“医学文献检索”、“统计学”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课程,要求掌握国内外医学科学文献的检索与评价,掌握常用的统计学方法以及应用情景,掌握循证医学概念、特征以及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随机对照试验的应用方法以及对其结论的评估方法。由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所有教师集体讨论,确定临床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整理成册。

    2.3实施方法带教教师将在讲授、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病例,结合之前总结出来的临床问题,向临床研究生提出相应的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搜集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用性进行评价,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循证医学标准对研究资料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得出确切结论,以指导临床问题的解决。

    2.4效果评价通过对临床问题解决的效果评价,总结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将结论整理成论文,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以及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重要意义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我国的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大而全的特点,包含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长期以来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教育模式是知识经验型教育,临床研究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型学习者,带教教师只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并根据自身经验补充部分最新进展的内容。在医学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其弊端:教学内容相对于学科发展前沿显得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培养临床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分偏重手术技巧的学习,而未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将最新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实践性科学,与其他基础医学不同,临床研究生面对的是在社会层次、疾病阶段、身心情况均不同的个体患者,如果仅仅从课本或者临床教师的经验上传承学习,势必造成学科发展的停滞,最终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