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因组学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录音、记谱,
导言
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不同于诸如音乐美学等思辨性的学科,无论是它的理论还是研究方法都是民族音乐学家们从自身和前辈的大量田野工作和实验室研究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而民族音乐学的每个发展阶段里,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计算机的出现,对其具体的资料收集过程、研究过程,分析过程和结果以及音乐学学科的繁荣和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在资料收集方面: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这一装置的诞生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一般人难以接触到的无文字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因为只有在使用这一器械之后,才有可能把不同民族和部族的音乐客观、实际地记录下来,才能避免单凭听觉进行记谱所带来地主观偏差,才有可能对记谱难以反映出来的音色、演奏演唱风格和技巧进行具体地比较分析。
录音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19世纪90年代首先在美国,随后1900年在奥地利科学院和1902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建立了音响档案馆,并随之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化的录音方法与要求以及比较系统的音响资料分类、保存和分析的方法。可以说录音机的发明和应用为这门学科的创建和独立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现在计算机技术在录音领域的使用,即“数字录音”以其巨大的优势又为民族音乐学的锑田野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比如:
1)数字录音的保真性能很高,可以更加清晰地记录所采集的音乐内容,保证了采集的音响资料在回放时的原汁原味,使得研究误差大大减少。
2)动态范围大,避免了模拟录音输入信号过大而产生的失真,使得录音工作不会由于失真而白费功夫。
3)信噪比高,减少了模拟设备自身产生的躁声;提高了声音样本的清晰度。
4)经过多次复制后不会降低声音质量。避免了资料经过多次拷贝后的音质损伤。
5)重放的精度高,不会改变速度。磁带记录的资料在回放时经常由于机器或其他因素导致速度变化。
6)记录密度高,记录时间长。使用数字录音机可以录制几十甚至上百小时的资料,大大减少了研究者的笔记工作,使得采访过程得以原样再现。
7)体积小,携带方便,并且资料储存空间大大提高,相比开盘磁带等储存介质来说,光盘,硬盘等数字介质的优势是极其巨大的。
二、在对音乐本体的分析和研究方面:
1962年奥地利的瓦尔特格拉夫首次提出了使用声谱仪去分析音乐现象。在一片论文中他对这种研究进行了阐释,认为:“音乐的音响体验时可以从声学和文化领域的特点方面加以评定的,其整个过程可以用客观上能够确定的声学特点去把握这种体验的主要特征,以便尽可能深入和可靠地揭示其音乐学方面的种种关联,……事实上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把物理学――声学排除在研究之外。”例如从物理方面对某些催眠曲的特殊发声进行描写分析和研究,这对于探讨音乐体验和美学问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格拉夫也反复强调,声谱仪只是通往具有更高价值的信号加工的一条途径。
现代计算机与声谱仪的结合应用可以为音响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准确的手段:用计算机可以作频谱分析,包络分析,波形分析,瞬态分析,绘制三位声图。测量基频等;也可以作为声学工作站,替代各种声学测量仪器。在具体分析音乐的时候,可以有对资料中旋律进行时,相邻音之间的音程分析;有对上下行级进和跳进规律的分析,有对多声部音乐中使用的各级和弦出现次数或累计时值的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能发现某个地区或民族的音乐的特点。还有通过各音出现次数,频度和结束音等进行调式分析,如判断各地单旋律的民歌的调式。还有节奏分析,模式识别,动态分析等等。
三、记谱方面:
民族音乐学使用的记谱大致又以下几种方式
1)最早的一种就是现场记谱。即田野工作者在听到某首歌曲时候,就将它记录下来。但是这种方式不太精确。
2)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受访者请到研究室中进行当场记谱。随着录音技术的发明和普及这种方式已经较少使用,取而代之以录音来进行记谱。
3)计算机自动记谱仪的发明对于记谱来说是一次比录音技术的出现更带根本意义的革命。它一方面增加了记谱的准确性,而另一方面却又会使民族音乐学家减低对自己记谱工作的控制能力,从而成为这种设计精巧,能产生种种图表的,但却不能引起音乐家兴趣的种种信息的奴隶。
其实,实现计算机实时记谱的困难是很大的。首先,没有伴奏的实时的歌唱的高音标准很难确定,常常是距标准音很远(例如差几十音分),而且不时游动:还有,光就一般人(包括被训练有素的歌唱家)来说,保持发某一音高的音,偏离标准音高几十音分也是常有的。这样就会造成按谱上或主观唱出的应是同一个音高,但记下的谱上却会出现在两个或更多个半音上。升降号的用法也很繁琐,按固定唱名法记下的谱又常常有许多升降号,看起来很不习惯,也不实用。速度和节拍的把握也是问题。按怎样的速度记谱? 多长时间是一拍?这也无法规定,即使规定了也在变。因此,记下的谱上又都是隔小节的连音号而无法划分小节线!
还有,对于不同调性,也无法反映,只会搅得乱成一团,等等。所以,它们只能供研究者分析用,却不能使人从它们所提供的种种符号中直接读出音乐来,因此至今也未能取代传统记谱的地位,而仅作为音响分析的一种辅的研究工具,并非音乐分析的主要手段。
四、民族音乐学中的器乐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乐器声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多应用。例如计算律管音孔位置、形状,管径的变化,吹口边棱状况及管尾长短等对于音高或音质的影响,以及对于音孔位置的研究等。还可以设计出可以直接听到上述结果声音的计算机程序,从而可以对古代记载的乐器进行还原或者再发明出新的乐器。
关键词:功能基因组;高通量数据;生物信息学
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190-01
功能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是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丰富的高通量信息资源以及大量各类生成产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因组学的子学科。其通过在功能基因组水平或功能系统水平上全面地分析基因的功能,发展和提出了多种实验手段和分析方法,使得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由单一基因或蛋白质转为多个基因或蛋白质组成的系统,进而得到关于基因表达、调控、功能以及生物的生长、发育的相关规律。
1 差异显示反转录PCR技术
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技术是由Liang和Pardee等提出的,以PCR和聚丙烯酞胺凝z电泳为基础的功能基因组学的传统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以1对细胞(或组织) 的总RNA反转录而成的cDNA为模板,利用PCR的高效扩增,通过5’端和3’端引物的合理设计和组合,将细胞(或组织) 中表达的基因片段直接显示在DNA测序胶上,从而找出1对细胞(或组织)中表达有差异的cDN断。DDRT―PCR具有周期短,功能多,灵敏度高,所需RNA的量较少并且重复性较高等优点。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 DDRT―PCR技术存在着假阳性率高、凝胶中单条cDNA带成分不均一、所获cDNA仅代表mRNA 3’UTR(非翻译区)、一些低拷贝数mRNA不能有效呈现等问题。[1]
2 基因表达序列分析
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AGE)是Velculescu等人建立的一种快速高效地分析转录物的实验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基因组中95%的基因可以由来自cDNA 3’端特定位置的一段9―11bp长的序列加以区分。这一段特异的基因序列被记作SAGE标签。基因表达序列分析通过对cDNA制备SAGE标签,然后将这些标签串联起来并对其进行测定,可以显示出各SAGE标签所代表的基因在特定的组织中是否有表达,同时还可以将SAGE标签所出现的频率作为其所代表的基因表达程度的指标。但是,应用SAGE技术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GenBank中必须有某一物种足够多的DNA序列的资料(特别是EST序列的资料)。[2]
3 微阵列分析
DNA微阵列(microarray assay)技术包括cDNA微阵列和DNA芯片(DNA chip)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原理相同。首先是在固相表面合成成千上万个寡核苷酸“探针”(cDNA、EST或基因特异的寡核苷酸),该过程会用到光导化学合成、照相平版印刷和固相表面化学合成等技术。接着将寡核苷酸“探针”与来自不同细胞、组织或整个器官的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物标记的DNA或mRNA反转录生成的第一链cDNA进行杂交。最后对每个杂交点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DNA测序、DNA突变和多态性分析以及对同一组织细胞在不同状态下或在同一状态下多种组织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的检测,还可以发现新的致病基因或疾病相关基因等。微阵列分析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对大量的基因,甚至是整个基因组的基因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在核苷酸杂交技术的各个方面应用。其在同时比较同一组织在不同状态下或各组织之间DNA序列分析以及基因的表达状况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4 反义RNA分析
反义RNA是能与靶RNA互补配对的,用来定点分析某一段DN段(基因)功能的小分子RNA。反义RNA分析即是利用反义RNA来进行功能基因组分析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分离基因片段的mRNA,合成其mRNA的互补RNA(反RNA)。然后给反RNA加上基因表达必需的元件(如启动子等),接着插入T-DNA。将其转化到植株中,那么合成的基因就会在植株中表达,并表现出相应性状。因为反义RNA与靶RNA碱基配对的结合方式,反义RNA可以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对基因表达加以调控。
5 蛋白质组分析
蛋白质组分析方法主要涉及两个步骤:蛋白质的分离和蛋白质的鉴定。用于蛋白质分离的技术主要是双向凝胶电泳(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其原理是细胞抽提物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个体首先依据所带电荷然后依据分子大小被分离。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重复性差,使得几乎不能同来自其他实验室的资料进行比较。
6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将DNA和蛋白质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等计算工具为基础,发展更新各种软件,收集、整理和储存DNA和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数据,并加以分析进而发现藏在基因序列中的规律。应用生物信息学可以对功能基因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高通量,高维度的数据进行处理,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找到功能基因组的相关信息。常应用生物信息学将未知DNA序列与数据库中收集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或应用相关软件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以此来获得未知DNA序列的功能信息。[3]
7 小结与展望
随着发展,基因组学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发展,由此也产生了大量应用于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挖掘基因本身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功能基因组学无论是应用于获取大量基因功能信息,亦或是针对特定基因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展速度迅速。但随着各类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行,这些方法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会渐渐不再满足条件,同时各项技术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也会被放大,单个方法或技术可能难以对新的问题有较好的应用。结合各种方法,扬长避短,综合应用各种技术可以对功能基因组有更全面、深入的研究。[4]
功能基因组学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动物、植物到微生物群落分析都可以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于医药、毒理等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生物信息学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功能基因组学将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锦荣,阎小君,苏成芝.差异显示反转录PCR 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27(1):28-32.
[2]常青山,余增亮.基因表达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2,(6):27-31.
作者单位:163111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院
1 药物基因组学
基因组是指生物体内全部的DNA的集成,或基因彼此间的巧妙结合,即称为人体基因组。药物基因组学较为简单的定义是“研究一个大的基因集成,乃至整个基因组的变异与药物作用不定之间的相关性”,或“药物(药理学)与基因组相结合的科学”,即称为药物基因组学;另也可以说是“基因功能学与分子药理学有机结合的科学”,或是“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各种基因的突变与其相关性”。更为具体的诠释药物的基因组学是“研究完整基因,包括基因特性、基因表达及基因功能在药物效应个体差异中的作用”。 就是从基因组水平出发,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药物基因组学是确定个体遗传基因差异,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它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衍生的一门新兴科学,未来对实现个体化治疗有很大的助益。如药物基因组学可为患者的选药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使之更好的进行靶向治疗、降低不良反应以及对疾病的早期干预成为可能,从而获得药物经济学的最佳效益。
2 个性体给药
近年来,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患者的遗传结构对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因为临床上存在这样明显的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所以,一直以来都希望可以实现-个体化用药,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虽然可通过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年龄等方法计算调整用药剂量,但由于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众多,故仍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有些药物可根据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判断疗效,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可据此调整患者的剂量,而不需测定药物浓度。但当药物本身不具有客观的效应指标时,根据其药物效应,作为个体化的标准并不现实。
研究表明,许多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强度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而越来越多的药物检测方法的引入,使仅微量存在的药物检测得以进行。所以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日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接受和采用,从而促进了以血药浓度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治疗药物检测(TDM)的发展。目前,TDM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临床化学实验室的主要常规工作之一。我国从80年代开始逐步开展这项工作。随着TDM和药物遗传学等药学监护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仅能监测患者药物浓度是否在治疗范围,还可以前瞻性的用患者特异性遗传信息来监测药物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基因分型来制定患者的用药剂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药物监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用药不同患者对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各不相同,发展个体化给药是必然趋势。研究表明,已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抗炎镇痛药的疗效仅为80%,抗抑郁药的有效率为62%,抗哮喘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的有效率分别为60%,抗糖尿病药的有效率为57%,抗急性偏头痛药的有效率为52%,预防偏头痛药的有效率为50%,抗HCV药的有效率为47%,抗尿失禁药的有效率为40%,而抗肿瘤药的有效率更低,仅为25%;同时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差很大,有的人仅仅接触极微量青霉素即发生过敏反应性休克,有的甚至死亡,而更多的人则无不良反应。此外,更多的现象是同一剂量,有些人表现为无效,有的人甚至中毒。反之,如欲达有效治疗作用,不同人群的剂量相差甚远。而接受同一剂量的血药浓度可相差几十倍!
笔者认为:影响学生解题成败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理解水平
学生对分类计数原理普遍认为比较容易理解,个别题目难度来自于学生的分类方法是否恰当.大多数学生对分步计数原理的运用不够熟练.通过与学生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对此原理的认识仅限于记住它的内容,而对教科书中的一个简单例子并没有理解到位.笔者又举了另外例子:现有两顶不同颜色的帽子,3件不同品牌的上衣,4条不同品牌的裤子,某人从中各选一件穿戴,有多少种不同选法?问题答案很简单,学生都能答出来:2×3×4=24(种),但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是这一算式,能说清楚的学生并不多.对此算式的解释是朴素的:对第一步:某人只有两种选法,但对其中一种颜色的帽子而言,他选择上衣的方法是3种,所以他实现前两步有6种方法,而对这6种方法中的每种,他选择裤子的方法是4种,故有24种方法.这种朴素的解释里面其实蕴涵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例1 把1、2、3这三个数字填到下面的九宫格内(如图1),要求同一行,同一列中数字互不相同,问有多少种不同填法?
解析 不妨先填第一行,有A33=6种;从这6种里任选一种固定,比如依次填上1、2、3,对这一种填法,不难发现下面两行只有2种法填,所以共有A33·2=12(种),学生对此种问题处理时主要困难是不会“固定”.
例2 某人要把4种不同的颜色涂到如图2所示的三棱拄各顶点,要使同一条棱上两顶点颜色不同,每种颜色都用到,问有多少种不同涂法?
解析 对图2作拓扑变换为图3,不妨设四种颜色为a、b、c、d. 第一步,先对点A、B、C着色,有A34种方法;第二步,不妨设A点处涂了颜色a,B点处涂了颜,C点处涂了颜色c, 因D、E、F处必有一点涂颜色d,有3种方法;第三步,不妨设D处涂了颜色d,则E处可涂a或c,若E处涂颜色a, 则F处只能图颜,若E处涂c,则F处可涂颜色a或颜,故实现第三步只有3种方法,所以,N=A34·3·3=216(种).
2 对排列与组合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基础,这是取得共识的教学理念. 实际情况是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概念的理解受到教科书中那个晦涩的定义的干扰,造成理解上的困惑,致使解题受阻.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2.1 对排列与组合的定义的理解模糊
例如:4个人,平均分成2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许多学生回答为C24=6(种),原因是他认为分组就是组合,把组合理解成一个过程.甚至“组合”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名词变成了动词.对这一点,我更赞成前苏联的教科书中对组合的定义:“有限集合叫做组合”;
2.2 对组合数和排列数的概念理解不清晰
例如笔者在给高三学生上复习课时给出以下问题:现有6种不同的蔬菜种子,从中选出4种种到4块不同的地上,每块地只限种一种种子,问有多少种不同种法,大多数学生回答是:C46·A44,只有个别人回答是:A46 ,显然回答出前面的答案的学生是受到先组后排的解题经验的影响,从而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排列数A46的理解还不很清晰.
对Amn的解释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不同的元素占据m个不同的位置,每个元素一个位置,有Amn种方法.
例3 5个相同的球放到3个不同的盒子,每盒至少一个,有多少种放法?
错误解答:C15C14C33A22·A33+C15C24C22A22·A33=150 (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注意元素为相同的,组合数已没有意义了.
正确解答:C24=6 (种)(隔板法).
3 模式识别(对组合模型的识别)
数学模式是指形式化地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数学理论体系、各种定理、公式、法则、算法、命题和方法,都是数学模式.而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具有共同结构的一类问题或具有相同解法的一类问题也称为一种模式.所谓模式识别,指当主题接触到数学问题后,能将该问题归类、使得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某种数学模式相匹配的过程.所以识别类型是数学问题的深层次表征.
组合模型是由Dubois提出的,他将简单的组合结构分成三种模型:即选择模型、分配模型和分割模型,三种模型定义见下表:
与Dubois的分类相比,国内中学老师对组合问题的分类缺乏理论指导,比较零乱,不同老师的分类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师的分类干脆等同于把问题及答案记住.学生解题时,很难从教师的分类中找到匹配的模式,这就是学生学习排列组合应用题难的原因之一.
按三个模型的定义,元素“同”与“不同”,又是两种本质不同的问题;把三种模式组合,又得到综合类型的问题,例如:选择——分配模式、分割——分配模式.
按照此种分类方法,学生对学习排列组合应用题思路比较清晰,笔者按这种分类方法施教的过程中,学生学得比较轻松.中学里的许多经典题目就变为这些模型的实例:
例4 4本不同的书,按下列条件,各有多少种分法?
(1) 分给甲、乙二人每人2本;(分割——分配模式)
(2) 平均分成二堆,每堆2本;(分割模式)
(3) 分给甲1本,乙3本;(分割——分配模式)
(4) 分成二堆,一堆1本、一堆3本;(分割模式)
(5) 分给甲、乙两人,一人1本、一人3本;(分割——分配模式)
教学时先借助树状图或表格,让学生弄清楚(1)、(3),再解决(2)、(4)、(5).
(2)解 设平均分成二堆,每堆2本有x种方法,则(1)的结果可表示为x·A22=C24·C22,
x=C24·C22A22.
(4)的解法与(2)类似.
例5 (1)7个不同的球,放到4个不同的盒子,共有多少种放法?(可重复分配模式)
(2)7个相同的球,放到4个相同的盒子,每盒不空,共有多少种放法?(同元同容器分配模式,可用穷举法求解)
(3)7个相同的球,放到4个不同的盒子,每盒不空,共有多少种放法?(同元不同容器分配模式,可用隔板法求解)
(4)7个不同的球,放到4个相同的盒子,每盒不空,共有多少种放法?(分割模式)
(5)7个不同的球,放到4个不同的盒子,每盒不空,共有多少种放法?(分割——分配模式)
让学生在平时解题时,先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1) 元素是否相同?
(2) 位置(容器)是否相同?
(3) 元素是否可重复?
(4) 属于哪种组合模式?选择、分割、分配,还是选择——分配模式、或分割——分配模式.?
(5) 其它(如相邻?不相邻?入选?不入选?).
例如让学生探究下面一题:
例6 某小朋友玩QQ农场游戏,他用游戏币购买了4种不同的蔬菜种子,欲全部种到6块不同的菜地里,每块地种一种蔬菜,问他有多少种不同的种法?
探究结果:将菜地看做不同的元素,种子看做不同的容器.就会发现此问题属于分割——分配模式.
[摘要]21世纪是基因科学高度发展的世纪,针灸学可望在“后基因组时代”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针灸学在关键基因调控方面优势明显,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可望通过借鉴基因科学的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而有所突破,并借鉴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思路,提出了21世纪针灸学的研究思路与发展方向。
[主题词]针灸学;研究设计;基因组,人GeneScienceandAcupMoxibustionScienceofthe21thCenturyWuHuangan,ZhangBimeng,LiuHuirong(
ShanghaiMunicipalInstituteofAcupmoxibustionandMeridians,Shanghai200030)[Abstract]The21
thcenturywillbeacenturyofhighdegreeofdevelopmentingenescience.Acupmoxibustionsciencemay
playanimportantroleinthe“latergenometimes”.Theauthorsholdthatacupmoxibustionsciencehaso
bviousadvantagesinregulationofcriticalfunctionalgenes;studiesonmechanismsofacupunc
tureandmoxibustionmayhavesomebreakthroughbymeansofadvancedtheoriesandtechniqueso
fgenescience.Theyalsoputforwardresearchthinkinganddevelopmentdirectionofacup
moxibustionscienceinthe21thcenturybasedonthinkingofstudyontreatmentofulcer
ativecolitiswith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Keywords]AcupunctureMoxibustionScience;ResearchDesign;Genome,Human第一作者简介:吴焕淦,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在现代化研究进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在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经络、腧穴本质探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针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性研究成果也已为医学界所认同。我们也意识到,有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其他与针灸学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是针灸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只有将其融入生命科学这一大环境中,针灸学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可以预测,在到来的21世纪里,生命科学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基因科学”将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在新的“基因时代”里,针灸学将受到哪些影响,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时机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应引起每一位针灸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结合我们课题组在长期从事针灸免疫(包括分子免疫学)相关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1基因组学快速发展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1985年Crick的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提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基因技术革命,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工业、农业、环保、医药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基因组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人类基因组DNA的全序列测定为标志的“结构基因组学”阶段。自美国从1990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协作项目,它的意义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及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但现阶段HGP的完成仅为今后全面认识人类基因组的功能提供了一个结构基础[1]。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后基因组时代”,为了确保我国在未来的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确立了从“功能基因组学”和“疾病基因组学”入手的研究策略,同时,也认识到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医药(包括针灸)在这方面有巨大潜力。
2针灸学的优势
针灸是在中医的脏腑经脉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或艾灸来达到调整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正邪等,最终起到治疗作用。它擅长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调整,并可根据机体不同的功能状况,通过选用不同的穴位或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状态之目的。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治疗思想是将疾病的病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它通过影响多靶点和疾病过程的多个环节,从而激发机体自身内在的调整能力来达到治疗目的[2]。其整合作用不仅表现在影响疾病的病理过程,对体质改善也有作用,在解决疾病易感性方面优势明显。当前,人类的疾病由以感染和营养失调为主的单因素疾病转向以机体自身代谢和调控失常为主的多因素疾病,以对抗为主要特征的西医未能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复杂的病理过程,难以遏止疾病的发展[3]。虽然基因科学带给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被称为“基因科学导致医学革命”,许多科学家也提出可以用改变基因结构来治疗单基因疾病,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设想,迄今为止,基因治疗尚不成熟,它的负面效应还不清楚[4]。况且,绝大多数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是多基因疾病,是有多个调控基因失常所致,因此,治疗策略应该是以修饰或调控基因表达与基因产物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在研究基因组过程中,认识到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否发病以及预后情况怎样,是疾病相关基因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诊治的个体化等新的治疗观念,这与中医学(针灸学)的辨证论治观相一致。针灸学在整个发展过程,都贯穿着辨证论治思想,其以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为特点,在治疗与病种方面的优势依然明显。基因组学与中医针灸学在思维方法学上的趋近性,为两者在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提供了可能。
3基因芯片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有关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古代及近代医家都作过探索,但基本上停留在以传统的中医理论进行阐述。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在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如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针刺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调节的研究等方面,均作了大量细致而有意义的工作,并证实了针刺的确切疗效,但尚缺少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合理解释。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与机理的系列研究所提供的研究思路,对我们颇有借鉴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属难治性疾病,病因涉及免疫系统、环境,以及尚未确定的慢性肠道炎症易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级联改变,导致慢性肠道炎症、组织病变和疾病。我们的研究发现:隔药灸治疗UC不仅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也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且副作用小[5]。有关隔药灸治疗UC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1)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态学研究(SCI收录)[5];(2)从细胞因子与基因调控探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SCI收录)[6];(3)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分子免疫学机理研究[7],发现隔药灸与电针能够上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中IL1ramRNA表达,降低IL1βmRNA、IL6mRNA表达及iNOSmRNA的表达,从而有效地控制溃疡性结肠炎已启动的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6、7]。上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从基因表达调控水平上研究UC提供了理论及实验基础,也为研究隔药灸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及表达产物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这种只针对单基因的研究思路对揭示UC的发病本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众多细胞因子之间及其与靶细胞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国外有研究选择性删除小鼠一个感兴趣的基因(或称为“敲除”)而产生慢性肠道炎症。特发性肠道炎症可以是免疫系统特异基因异常的结果,在这些有基因改变的动物,正常肠道菌群能诱发慢性肠道炎症。但对各种溃疡性结肠炎“敲除”突变体模型的思考,强烈支持环境(在这里指肠道菌群)可能与特异基因(特别是那些上调或下调免疫系统者)相互作用而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设想[8]。但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在基因表达调控、机体免疫及细胞分化等重要生命活动中,并非每个基因都是单独的发挥作用,众多基因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调节的。目前,国内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相关研究,未能阐明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发病机理,这给有效的治疗该病带来了困难。因此,筛选在影响UC的多个环节上起作用的分子和起关键性调控作用的基因,从基因的整体调控水平来揭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应是医学界所关注的问题。
借鉴生命科学领域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应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前沿生物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UC差异表达基因及隔药灸“天枢穴”治疗UC的反应性基因,并克隆部分未知基因全长cDNA,进行功能分析,初步建立“UC相关基因表达谱”,阐释UC的发生机制与隔药灸治疗UC的基因调控和功能修饰的机制,探讨能与隔药灸起反应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与UC相关的基因,也可能是未知功能的基因,国内尚未对溃疡性结肠炎基因表达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从整体水平出发来研究针灸的基因表达谱为最终揭示针灸的作用本质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针灸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不仅给现代医药学带来新机遇,也为针灸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契机。国内一些学者已注意到在“功能基因组”与“疾病基因组”的调控方面,针灸具有巨大的潜力,并且意识到如果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的话,将使我国在即将来临的“后基因组时代”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3]。在考虑将“功能基因组学”与针灸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不仅要严格遵循“功能基因组学”本身的研究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到针灸疗法本身的特点,选择针灸疗效显著的溃疡性结肠炎进行研究,因此,开展“UC隔药灸”基因表达谱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实践证明,针灸学只有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把中医基础理论的阐释、确切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提供给人们,充分发挥其在调控基因功能方面的优势,才能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理由认为,只有充分地将针灸学的特色融入到生命科学的领域中,将宏观现象的研究与微观机理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针灸学才能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生命科学里得到丰富和发展。相信,针灸学必将在21世纪里大放光彩。
4参考文献
1吴.发展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刻不容缓.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0;22(1):1
2洪净.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学术发展切入点的探讨.中医杂志,2000;41(12):751
3李扬.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15(3):97
4沈自尹.基因科学和21世纪中医药学的走向.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4(10):7
5WuHuangan,ZhouLibin,etal.MorphologicalStudyonColonic
PathologyinUlcerativeColitisTreatedbyMoxibustion.Treatment.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00;9(6):861
6吴焕淦,等.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探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10):853
7WuHuangan,etal.TheMechanismofiNOSGeneModulationon
代表团首先参观考察了以色列农业研究院Newe Yaar研究中心。该中心研究人员详细讲解了中心各部门的研究内容,甜瓜分子遗传与育种部门负责人Kobi研究员就西瓜和甜瓜果实发育转录组学、西瓜甜瓜糖积累和调控关键基因定位进行深入讲解。期间许勇研究员与Kobi研究员重点讨论了西瓜和甜瓜转录组数据分享以及对中国-以色列国际合作项目的申请和合作方案进行了讨论。
图1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代表团访问
以色列农业研究院Newe Yaar研究中心
代表团考察了以色列新兴育种公司Kaiima,公司负责人向代表团一行讲解了该公司独创的育种技术。该公司以非转基因工程为主要思路,以多倍体及杂种优势为主要育种技术,已经育成的四倍体杂交玉米、水稻品种,十二倍体小麦、四倍体油菜、三倍体黄瓜等,有些已经推向市场,在多倍体诱导过程中,通过控制染色体复制时纺锤丝对中心粒的牵引这一项专利技术,不损伤染色体与DNA。代表团实地观察了十二倍体小麦、四倍体油菜等作物植株长势和产量情况,为体系育种研发提供了可借鉴思路与技术路线。
代表团在土耳其当地育种专家Derya Güne带队参观欧洲最大的蔬菜产区Kumucia,实地考察了黄瓜、西葫芦、辣椒、番茄和茄子等生产基地,详细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蔬菜种子来源、蔬菜产量和蔬菜种植农户的人均收入水平等。当地最大的育苗企业DURAN FIDE是当地30个育苗工厂之一,拥有自动点播机、大型温室和大型人工气候室等先进设备。本代表团一行获得了当地育种公司、育苗厂及本地媒体的重视,当地媒体对代表团的来访予以报道并刊登于当地主流媒体上。
图3 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参加
2012年欧洲植物育种研究学会
代表团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参加了2012年欧洲植物育种研究学会葫芦科植物遗传育种大会,在葫芦科作物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海量的全基因组数据,挖掘葫芦科作物的抗病性、抗逆性、商品品质关键基因,并最终应用于优异种质资源的高效筛选是目前国际上葫芦科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热点。首席许勇研究员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大会上做了“西瓜转录组、糖积累和代谢研究”的主题报告,中国多名专家也做了口头报告与墙报。来自美国、法国、土耳其、西班牙、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葫芦科作物研究领域的Amnon Levi、Davis Angela、Garcia Mas Jordi、Kotch George 和Todd C. Wehner等200余位权威学者就西瓜果实成熟基因表达、甜瓜果实成熟基因表达谱、甜瓜糖含量基因QTL定位、西瓜渐渗系的构建、西瓜糖含量基因QTL定位等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会议期间,与波兰华沙大学交流了他们在黄瓜隐性gg雌性系基因克隆的进展并交换了意见。Ray D. Martyn、M.Babadoost等专家就瓜类枯萎病、美国的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交流。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赵廷昌研究员就相关问题作了讨论交流,国外科学家特别提示代表团:瓜类细菌性果斑病需要你们在国内普查和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研究员、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栾非时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别之龙教授及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陈惠明研究员等也分别就自己研究领域和国外专家作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对今后研究思路的确立及深入开展工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会议期间代表团还参观考察了土耳其著名育种公司YUKSEL TOHUMCLUK,该公司占有土耳其国内25% 的蔬菜种子市场份额,拥有40公顷的蔬菜育种与繁种温室,同时还参观了瑞克斯旺(RIJK ZWAAN)种业公司土耳其分公司。代表团了解了各公司的西瓜、甜瓜、黄瓜、西葫芦和辣椒等品种类型,温室消毒及肥水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最后参观了BATI AKDENIZ AGRICULTURAL RESEACH INSTITUTE农业研究所,了解了土耳其公益性蔬菜研究所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及资源与品种等。
基因检测从医学界走入老百姓生活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朱莉效应”:去年,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后发现其体内携带一种缺陷基因,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风险较高。于是,她选择切除双侧乳腺,希望将患乳腺癌的风险降至最低。
通过基因检测,就能知道你未来可能患上何种疾病,这样的场景在理论上并非不能实现。但在上海百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滨看来,疾病易感基因检测前景虽好,但由于人类基因和疾病的关系还尚在深入研究阶段,易感基因检测民用化还为时过早。朱滨认为,现阶段基因诊断较为成熟的应用方向是个体化用药,即根据患者的基因指导使用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剂量。
过热的基因检测
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美国正式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启让许多年轻人开始了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测研究和探索。朱滨,便是深受人类基因组计划影响的创业者之一。
朱滨的大学时期和研究生时期,专业方向与药物分析有关,那时的朱滨已经感觉到,药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四年后,朱滨开始攻读博士,方向为环境与基因。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朱滨开始接触到基因检测。
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草图公布,在业界及股市中都掀起了一股基因热浪。当年,星湖科技宣布斥资2.5亿元投资基因芯片,堪称是上市公司在基因前沿领域的投资大手笔。星湖科技所投资的基因芯片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密切相关,它主要用于基因检测工作,对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高效、快速的检测、分析。
在这股基因热浪中,朱滨创办了百傲科技,主营方向也是基因芯片。
起初,百傲科技通过研发产品、产品转让的形式维持生计。直至2003年,百傲科技找到了企业发展方向,即开展疾病易感基因体检。百傲科技通过和体检机构合作,将易感基因检测结果展现给医生看,由医生来综合判断后向患者提出保健建议,成为国内第一个开展疾病易感基因体检的企业。
直至今日,朱滨依旧认为疾病易感基因检测方向前景无量,当初其为体检机构提供的咨询服务也具备价值。但朱滨并没有想到,随着越来越多的跟随者加入到疾病易感基因体检行业,基因检测的理念和做法开始走样和变形。
朱滨回忆,一些企业宣称基因检测可以“包测百病”,并将终端客户由专业的医生变为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老百姓。“到后来这个行业就有点胡说八道了,虽然我们当时做得还不错,但我们一看这行业都变成这样了,就赶紧退出不干了。”笔者了解到,即便在当下,基因检测标准仍不统一,很多机构并不规范,过度夸大基因检测的功能使得基因检测看上去像是“算命”的现象并不少见。
朱滨的担忧不无道理。今年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相关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官方给出的原因是,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使用面临不少标准缺失,目前绝大部分生物公司、医疗机构使用的基因测序产品(包括诊断试剂、软件)都未经过医疗器械的审批注册。
认准个体化用药方向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基因检测技术本身并无问题,关键是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缺失。目前我国基因检测公司技术手段不同,良莠不齐,一些基因检测公司强行开展并不成熟的基因检测项目,造成市场混乱。朱滨在经历过一番鱼龙混杂的行业竞争后,也早已意识到企业产品纳入国家监管的重要性。
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一种药物基因组学检测方法,用于药物代谢酶P450基因多态性检测。截止到2011年,美国FDA批准的70余种药物的说明书上已有药物基因组学信息,用于预测不同基因型患者在应用药物时的疗效和毒性。
在朱滨看来,既然美国明确支持药物基因组学检测方法,那么国内迟早也会批准相关产品。另一方面,朱滨也意识到,小企业必须做技术门槛高的产品。于是在2008年,百傲科技开始认准“个体化用药的基因诊断”方向进行研发相关产品,这个方向也被美国FDA、各种专业协会、医院医师普遍接受。
个体化用药的基因诊断,是指通过基因检测,能够知道某一药物到底该不该用,到底该用多少剂量,从而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疗效。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750万人死于不合理用药,居死亡人数第四位。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约250万名,直接死亡人数达20万人。
Private genes-based medicines inspect through genes and decide whether a medicine is suitable or how much dose is needed to reduce side-effect, enhance efficacy. As data shows, around 7500 thousand people die of misused medicine. About 2500 thousand patients are hospitalized and 200 thousand dead from that in China every year.
基因检测能够减少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例如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华法林是常用抗凝药物,但其不良反应却一直是棘手的问题。患者接受大于他们耐受的剂量时就有危机生命的出血风险,剂量过低则有血栓风险,基因检测则可以帮助确定华法林用药的适宜剂量。
“个体化用药分许多方向,百傲科技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药物基因组学为方向的企业,重点做心血管方向的个体化用药。”朱滨解释说,一个企业不能什么都想去做,而集中所有资源去攻克市场需求最大的地方,一个一个方面慢慢渗透。
据介绍,百傲科技是国内首个拿到个体化用药诊断试剂批文的企业。截止目前为止,百傲科技共有四个获批的产品,其中三个产品为独家产品。
尽管在药物基因组方向并无多少竞争对手,但百傲科技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为医生做培训。据介绍,目前竞争较为激烈的方向为肿瘤基因组方向,即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判断某一药物能否使用,使用门槛较低。而药物基因组方向使用门槛较高,不仅需要知道基因检测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既往用药情况和效果,评估个体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药物的转运率以及药靶的作用效果,给出个性化用药指导,合理选择药物的种类、剂量及剂型。较高的使用门槛要求医生具备专业知识,因此,百傲科技花费大量精力在教育市场和培训方面。
基因工程的发展促使它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学科。一般高校都将基因工程这门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其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基因工程的课程内容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基因工程不仅与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内容相互联系、交叉重叠,同时又与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工程等应用性课程相互呼应与衔接。二是内容涵盖面广,更新发展快。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由基因组时代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单纯的基因测序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对生命信息的探索与追求。后基因组时代到来的标志就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兴起。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涉及转录组、蛋白质组以及代谢组等多个方面,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使其发展迅速。综上两个特点,为了避免课程知识上的教学重复,同时又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基础知识与最新、最前沿的研究信息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学生,笔者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对应的教学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往的基因工程教学内容共有11章32学时,可归纳为4个部分:第1章,基因工程学发展历史概述、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4课时);第2、3章,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主要围绕基因工程的基本构件载体和工具酶(12课时);第4~10章,基因工程实施的三大步骤,包括DNA体外重组、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后扩增和表达以及基因工程后处理(12课时);第11章,基因工程的应用与前景(4课时)。笔者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合理的取舍与增加,做到突出重点,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通过列举实际应用研究来介绍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同时整合课时分布,在原有的32课时中拿出8课时介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知识。其内容主要围绕克隆与表达后的目的产物(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与鉴定的方法、原理以及技术。调整后的课程安排如表1。通过此番改革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以及功能基因组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基因工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良
传统的基因工程教学方法在水产类高等学校中多以板书结合多媒体的方法来讲解概念、原理以及性质等内容,其过程相对机械、枯燥,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对此,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与自制模型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取代原有的传统教学。由于基因工程的很多内容相对抽象,仅仅通过文字、图片和语言来表述是难以讲解透彻的。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图文声像随意组合、灵活多变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功能强大的各种计算机软件把一些很难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影片,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上课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同时,利用自制的模型讲解课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例如:在介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时,让学生手持模型,分别角色扮演限制酶和基因序列,在排列位置的互换中了解3种切口的方式以及位置。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形象,也让学生在互动中快速、深刻地记忆知识要点。另外,通过当下研究的前沿话题为例,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其他课程所学过的或者自身所积累的知识来联想、分析、讨论,自己设计解答此问题的方法或实验流程。然后老师再参与其中,在讨论和修改方法以及实验流程的过程中,引出所要讲授的新的概念和知识要点。
例如介绍表达物质(蛋白质)的鉴定时,老师会先提出问题:基因克隆表达出的物质是什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鉴定这些物质可以使用什么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中心法则,得出基因表达物质为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等所学过的知识,由此学生可归纳出氨基酸测序法等鉴定蛋白质的方法。最后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补充出WesternBlot法、生物质谱技术等新的鉴定方法。这样的讲课方式让学生回到课堂上的主角位置,在复习了以往的知识要点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实验课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好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实验课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因工程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对此,各大高校均在基因工程实验课上进行了改革创新,但有一点总被忽略,那就是实验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基因工程实验课所使用的研究对象均为果蝇等无脊椎模式生物。这种情况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拥有特色学科的水产类高校而言,研究对象也应具有其专业特点。所以本实验课所使用的研究对象是斑马鱼这种海洋模式生物。研究对象的改变虽微不足道,但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所属专业的热爱。
3成绩考核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了“高分决定一切”的迂腐思想。随着国家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否,已经不能仅从一张考卷成绩的高低来反映,考核成绩的结构应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基因工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主要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占40%,其中课堂出勤率10%、课堂讨论10%、课堂小考10%以及实验报告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样的考核体系改变了过去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做法,让学生在平时将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同时,也让授课教师能够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结语
摘 要:分析了代谢组学技术对解决中医“证”的研究困境和中药质控及安全性评价的意义,指出了运用代谢组数据模型描述“证”的契合性和重要价值。分析了应用代谢组学构建中药指纹图谱标记研究、有效开展中药安全性整体评价研究的巨大优势。认为代谢组学将成为中医药研发的一个重大契机。必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将会对中医药现代研究带来重大突破。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医;发展;契机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76-02
中医药学研究进展缓慢,归咎一点,是缺乏自己有力的技术手段。新近,代谢组学的兴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代谢组学的技术特点显现出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前所未有的适用性和巨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必将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契机。不少专家看到这一点,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其应用前景。读罢兴奋之余,仍觉意犹未尽,尚有不少问题探讨,故不吝管谬,试就代谢组学对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适用性及其重要意义作一阐述。
1 代谢组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