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城市形象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形象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形象理论

第1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关键词 城市形象;定位;激情之都;扎根理论;重庆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9)09―0053―08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形象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不仅有助于展现城市特点和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获取外部支持,如资源计划、财政投入、重大主题活动等,也有助于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支持本市组织和个人开拓市场等。城市形象塑造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形象、次级形象和保健因素3个层次人手,其首要工作就是对整体城市形象和次级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它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核心。其中,整体城市形象定位是通过对城市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的分析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建立所有类属和类属关系,归纳出最能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的核心类属,它代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对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而次级城市形象定位则是根据局部的城市特色和比较优势资源来确定,它是引导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社会文化、城市旅游等各分支领域的发展目标,也是支撑整体城市形象的关键要素。整体城市形象和次级城市形象都是能显著影响利益相关者感知的激励因素。而保健因素是指能使利益相关者对城市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不良城市形象认知和反应的因素。这就需要对影响利益相关者体验的保健因素进行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市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消除“短板”与负面影响,有力支持城市形象塑造。总之,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城市全方位的事业,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广告宣传上,它需要城市政府从影响利益相关者体验、感知和满意度的因素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城市中的人、事、物等细微处着手,调动政府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市民的广泛参与和领会,真正建立一个让利益相关者满意的诚信、友爱、互助、和谐、优美、卫生、舒适、愉悦、快捷、高效、繁荣的现代城市。要做到这些,需要城市政府从城市形象定位、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城市“名片”、城市整体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市民素养与城市文化营造、政府形象以及市容、环境和交通建设等)、城市形象整合传播以及城市形象塑造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2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现状与不足

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拥有丰富的城市形象资源,但与东部城市和毗邻的成都相比,重庆城市形象塑造与推广相对滞后。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领导、在渝专家学者近年来一直高度关注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城市形象定位(见表1),对塑造什么样的重庆城市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述整体形象定位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重庆的优势,但有些定位是一个城市的终极目标,如宜居城市,显然缺乏专属性;有些定位缺乏相应载体支撑,如神奇西部,而且西部的概念也过于宽泛;有些定位有雷同之嫌,如动感之城。从总体上看,整体形象定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诉求和发展目标不明确的缺陷。而次级城市形象定位则是根据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功能、环境、交通、旅游、休闲、消费、饮食等某一方面的优势来定位。在这些定位中,有的属于城市的发展目标或规划;有的属于城市名片,如桥都等,还上升不到次级形象的高度;同时,各次级城市形象定位太多,比如对经济的定位,就有11种不同的提法,交通有6种不同的说法。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城市形象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位语,使得城市形象塑造缺乏整合性、持续性,难以在利益相关者内心产生一个稳定、积极的认知。为此。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实地访谈和调研,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科学确定重庆城市形象定位,并提出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供决策参考。

3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体现新重庆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即有效连接重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第二,能很好地实现“新、旧”重庆的形象转换。“旧”重庆的城市形象主要体现在“山城、火炉、雾都、棒棒、脏话、环境‘脏、乱、差、堵’”等负面形象方面,因此,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一定要突出“新”字。第三,能清晰地表达城市发展目标,对当前和未来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第四,找准诉求对象,传递明确信息。第五,城市形象定位应符合真实性、专属性、导向性、美誉性和认同性等基本原则。

城市形象定位是一个将城市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等资料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成概念而建立理论的过程。因此,可以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Grounded Theory)。该方法是由格拉泽和施特劳斯(Glaser&Strauss)提出,它是一种运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该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该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同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过程,其资料收集方法与其他定性研究相同,而资料分析则要求严格。施特劳斯(strauss)将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译码,指将所搜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化过程。该过程要忠实于资料,挖掘出资料的范畴,识别出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范畴间复杂交错的本质关系就是研究所得的理论。扎根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从理论层次上描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得出比较规范的扎根理论。

4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依据与选择

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收集了有关重庆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 与发展趋势、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现状、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历程与现状、利益相关者对重庆城市形象的感知状况等资料,具体包括:(1)重庆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为课题组提供了他们所掌握的关于重庆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咨询报告、相关政策和文件以及市领导的相关讲话稿等方面的所有资料;(2)课题组从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相关论文;(3)课题组通过搜索引擎收集重庆城市形象方面的言论、评论等;(4)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利益相关者对重庆城市品牌形象的感知与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5)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重庆城市品牌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地域特色资源、民族文化特色、内部品牌、旅游景点等的形象;(6)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有关重庆城市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与期望的第一手资料;(7)课题组在资料收集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出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现状的资料;(8)课题组通过网络收集了重庆的历史沿革资料;(9)课题组收集了重庆城市资源与环境现状的分析资料;(10)课题组收集了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历程,包括直辖前的重庆城市形象;直辖后重庆城市形象塑造活动,如城市旅游宣传、城市形象设计、城市雕塑设计、城市宣传活动、大型主题活动、城市“名片”等相关资料。

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整合、质证,以确保资料真实准确反映重庆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将最后待分析的资料命名为重庆城市资料记录(见表2)。

4.2 资料分析

4.2.1 开放性译码分析

开放性译码是指将重庆城市资料记录(见表2)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即根据一定原则将大量的资料记录加以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并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的过程。开放性译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开放性译码遵循的是定义现象(概念化)挖掘范畴为范畴命名发掘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对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进行界定是为了确保从概念到范畴的提炼操作尽量科学贴切。重庆城市资料记录的开放性译码过程详见表3所示。

概念和范畴的命名有多重来源,有的来自文献资料,有的来自访谈记录,有的是笔者研讨的结果。概念和范畴的得出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为了找到最能反映资料本质的概念和范畴,需要在资料和概念、范畴间不断循环往复考察。通过对重庆城市资料记录的开放性译码分析,最终从资料中抽象出28个概念和8个范畴。由于概念数量庞大且有交叠,而范畴是对概念的重新分类整合,于是范畴就成为后续分析的重点。挖掘出的8个范畴(A1-A8)分别是文化、美食、美景、旅游、休闲、时尚、品牌、经济中心。其中,文化(A1)深植于重庆独特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中;美食(A2)是指重庆所特有的重庆火锅、渝派川菜、饮食品牌、饮食街等优势资源所形成的得天独厚的美食资源,素有“食在中国、味在重庆”之美誉,众多的美食企业已经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连锁,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美景(A3)是指依托流经主城的两江(长江和嘉陵江),以及纵贯重庆主城的四脉(铜罗山、中梁山、缙云山和明月山),形成了美誉度极高的国家园林城市,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森林城市;旅游(A4)是指山水都市旅游、峡江生态文化观光、乌江画廊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休闲(A5)体现在丰富的茶楼、温泉资源和不夜城的痛快休闲方式上,拥有数量众多的温泉、农家乐、茶楼等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优美;时尚(A6)体现在特有的长江上游购物之都、充满活力的时尚理念、庞大的时尚消费市场等方面;品牌(A7)是指重庆有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全国数量较多的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行业标志性品牌、区域品牌,已初步形成了多个产业群,竞争力持续提升;经济中心(A8)反映出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西部重要增长极、国家重要制造基地和城乡统筹直辖市的发展目标。

4.2.2 主轴译码分析

主轴译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主轴译码并不是要把范畴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架构,而是要发展主范畴和副范畴。换言之,主轴译码要做的仍然是发展范畴,只不过比发展其性质和维度更进一步而已。典范模型是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用以将范畴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挖掘范畴的含义。利用产生某个事件(主范畴)的条件、这个事件所依赖的脉络(也就是该范畴性质的具体维度指标)以及在事件中行动者采取的策略和采用的结果,有助于更多、更准确地把握该事件(主范畴)。因此,条件、脉络、策略和结果虽然也都是范畴,但都是与某一主范畴有关而用来帮助了解该主范畴的,故将其称为副范畴。

由于从相关资料中提炼出的概念基本代表了重庆城市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是区别重庆和其他城市的重要元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前面的开放译码所得到的概念和范畴仅存在“资料一概念一范畴”的逻辑关系,不存在“因果条件一现象一脉络一中介条件一行动,互动策略一结果”的逻辑关系。为此,我们借鉴典范模型的思维方式,反复考虑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的实际需要,直接从8个范畴(文化、美食、美景、旅游、休闲、时尚、品牌、经济中心)中归纳出5个主范畴,分别是中国文化名城(从。)、中国美食之都(AA2)、国际山水旅游之都(AA3)、西部时尚之都(AA4)、中国品牌之都(AA5)。其中,“中国文化名城”由文化1个范畴以及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4个概念构成;“中国美食之都”由美食1个范畴以及重庆火锅、渝派川菜、饮食品牌、饮食街4个概念构成;“国际山水旅游之都”由美景、旅游2个范畴以及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山水都市、长江三峡、乌江画廊、文化遗产6个概念构成;“西部时尚之都”由休闲、时尚2个范畴以及不夜城、茶楼、温泉、长江上游购物之都、时尚理念、消费市场6个概念构成;“中国品牌之都”由品牌、经济中心2个范畴以及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行业标志性品牌、区域品牌、经济中心、西部增长极、制造基地、城乡统筹8个概念构成。

4.2.3 选择性译码分析

选择性译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把它系统地和其他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该过程的主要任务包括:(1)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2)用所有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扼要说明全部现象,即开发故事线;(3)通过典范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结,用所有资料验证这些联结关系;(4)继续开发范畴使其具有更细微、更完备的特征。根据城市形象定位的具体情况,本研究的选择性译码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1) 以城市历史特点、特有资源、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作为选择核心范畴的依据;(2)核心范畴的选择必须具有真实性、专属性、导向性、美誉性和认同性;(3)核心范畴的选择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城市对于特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吸引。

通过对归纳出的“文化、美食、美景、旅游、休闲、时尚、品牌、经济中心”这8个范畴的继续考察,尤其是对“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中国品牌之都”这5个主范畴的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原始资源资料记录进行互动比较、提问,发现“激情”是最能代表重庆个性特征的独特资源。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名城”是对重庆独特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概念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的是重庆充满激情的人文精神和城市文化;“中国美食之都”是对重庆火锅、渝派川菜、饮食品牌、饮食街等概念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的是重庆充满激情的“麻、辣”美食;“国际山水旅游之都”是对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山水都市、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等旅游资源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了重庆独特、壮美的山水都市和三峡美景;“西部时尚之都”是对不夜城、茶楼、温泉、长江上游购物之都、时尚理念、消费市场等概念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的是重庆充满痛快休闲、激情娱乐、穿着时尚的生活品质;“中国品牌之都”是对众多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行业标志性品牌、区域品牌,以及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重要增长极、国家重要制造基地、城乡统筹直辖市等目标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的是“旺盛”的经济发展和创业激情。

因此,激情之都(从)正是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核心范畴。它是对“文化、美食、美景、旅游、休闲、时尚、品牌、经济中心”这8个范畴和“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中国品牌之都”这5个主范畴的扎根。为此,可得到以下基本结论:重庆城市形象的整体定位就是“世界激情之都”(简称“激情之都”);次级形象定位是“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中国品牌之都”。

5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世界激情之都”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市民对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世界激情之都”的认同度,从2008年10月27日到11月17日,课题组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名义,向有关部门和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2009年4月17日,组织召开课题成果鉴定会;2009年5月18日,重庆市委宣传部针对本课题组织召开了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讨会;同时,课题成果得到了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华龙网、大渝网等30多家媒体的报道或转载,并且在腾讯・大渝网设立了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评论区”和“投票区”,市民积极参与讨论和投票。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5.1 政府相关部门对“激情之都”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

接受调查的政府相关部门有重庆市商业委员会、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重庆市规划局等单位,除重庆市规划局提出异议,建议把新重庆形象定位为“山水之都,崛起之城”外,其他部门均高度认可“激情之都”。实际上,政府部门的许多工作已经契合了该定位,比如2008年7月,市旅游局把重庆旅游总的宣传口号定为“激情重庆”;2009年6月,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办了“城乡统筹新重庆,激情活力小城镇”的评选等等。

5.2 专家学者对“激情之都”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

接受调查和参加鉴定会的近20位专家普遍认同“激情之都”,主要原因是他们完整地审阅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或领导参阅。而参加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讨会的11位专家,由于没有看到课题成果报告,因此,对“激情之都”的分歧较大,多数评论空泛、以偏概全、大而化之。本文把这些质疑观点归纳为三类:第一种观点是赞成用“激情”定位重庆城市形象,但对定位语中加入“世界”有异议;第二种观点是不赞成“世界激情之都”,认为其词义太抽象、宽泛、空洞等;第三类观点是建议用“两江文化名城、山水之城、英雄之都等”作为定位语。为明辩是非,课题组以“关于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世界激情之都’的观点辨析”为题,对这些质疑的观点进行了逐一剖析,限于篇幅,将另行发表。

5.3 市民或网友对“激情之都”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

媒体把课题组的研究结论和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讨会的专家意见在腾讯・大渝网上,并专门设立了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评论区”和“投票区”,市民积极参与讨论和投票。从投票结果看,“世界激情之都”的得票率最高,得到多数市民和网友的认可;从评论结果看,部分网友认为,“激情”这个词很容易从负面理解,觉得是一个“成人化”的词。显然,这类观点失之偏颇。实际上,《现代汉语大词典》把“激情”释为“强烈激动的情感”,这种强烈激动的情感可以触动人的性格、融人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精神和状态,它是人生的活水,是生活的电光石火。生活需要激情来添彩,事业需要激情来推动,人生需要激情来描绘,城市需要激情来点燃。这正是把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激情之都”的寓意。更重要的是“雄伟壮丽的三峡、大山大江的自然风貌、豪迈大气的性格特征、鲜香麻辣的美食、富有动感的城市建筑和道路桥梁等等”都赋予了重庆“激情”。

6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故事线与基本思路

6.1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故事线

所谓故事线是指由凝练城市形象定位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所构成的一条脉络和路径,如:概念一范畴一主范畴一核心范畴,或者保健因素一城市名片一次级形象一整体形象。它不仅支撑城市形象定位,也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为此,根据“重庆城市形象定位选择”中的开放性译码分析、主轴译码分析和选择性译码分析结论,可以归纳出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故事线(见表4)。

6.2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基本思路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应遵循“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把握特色、强化整体、分层实施”的基本思路。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为终极目标,同时,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城市全方位的事业,它依赖于各级部门、组织和全体市民的广泛参与。

第二,“突出重点”就是突出重庆的“激情文化、激情美食、激情之旅、激情娱乐、激情创业”的有机结合,把它们作为支撑和传播“世界激情之都”的基础予以打造。

第三,“把握特色”就是把握“激情”这一重庆赖以成名、举世无双的人文特色,强调把激情注入生活、把激情融入性格、把激情投入工作、用激情碰撞思想、让激情点亮城市的理念。

第四,“强化整体”就是通过一系列次级形象要素的发展、塑造和整合传播,形成内在统一、特征突 出的“世界激情之都”这一整体城市形象,使“激情之都”具有内涵和载体,使城市利益相关者所听到的、看到的、得到的相一致。

第五,“分层实施”就是将“世界激情之都”分为3个层次予以实施:①顶层是“世界激情之都”,它是城市形象的整体定位,统领次级形象,主要依靠形象策划和整合传播等手段造势,扩大影响;②中层是“城市次级形象”(包括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和中国品牌之都),它是支撑和传播整体形象的核心要素,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要素,遵循造势和做实相结合的原则,塑造次级城市形象;③底层是“保健因素”,它是使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负面城市形象感知和反应的因素,因此需要对影响城市形象的保健因素进行综合整治。

7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策略与建议

7.1 整体城市形象塑造的对策建议

7.1.1 目标定位

2009年,给重庆贴上“激情之都”的标签。2012―2015年,在中国形成“激情之都”概念,全方位提升“激情之都”的品牌内涵和形象。2020年,基本形成世界知名城市形象“激情之都”,并形成全面支撑“激情之都”的次级城市形象。

7.1.2 塑造策略与建议

(1)主题口号:重庆,一个山重水复、激情喜庆的城市;重庆,一个释放激情、演绎激情人生的城市;重庆,一个把享受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城市,一个把释放激情展现得出神人化的城市;重庆,一个充满激情、动感与活力的城市。

(2)vI策略:建议把“世界激情之都、激情之都、激情重庆、激情山城”一并向工商局申请商标注册;根据城市形象定位语、口号、形象标识统一CIS设计;根据CIS统一广告宣传、展览会、招商活动、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国际国内会议、主题活动等;统一视觉效果、增强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和记忆度,建议以红色为主色调。

(3)推广策略:一是概念造势,主要包括诠释“激情文化”,为“激情之都”注入新内涵;把“激情”概念引入推广要素,以推广要素为卖点进行整合营销。二是树立形象,主要包括展开政府公关活动;城市整体形象推广活动;次级形象推广活动;城市名片推广活动;拉近受众距离;增强城市形象的亲和力等。

(4)整合传播策略:一是召开“激情之都”新闻会;二是媒体组合宣传,主要以报纸、网络、电视、广播、户外媒体及其他传播方式(如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学术交流会、体育比赛、文化交流和文娱演出等),宣传重庆城市形象;三是投播户外广告,营造本地氛围,主要在市内各个主要港口、火车站、机场、政府办公楼前、大型广场、立交桥、桥头、重要旅游景区等醒目位置,树立城市形象宣传广告牌;四是通过电视专题片、报纸专题报道、研讨会与论坛等专题宣传,传递城市诉求、吸引利益相关者。

7.2 次级城市形象塑造的对策建议

在塑造“世界激情之都”这一整体形象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五大次级城市形象(包括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中国品牌之都),以促进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使“激情之都”具有内涵和载体,从而使城市利益相关者所听到的、看到的和得到的相一致。其中,“中国文化名城”可以通过激情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工程、文化环境工程、城市景观建设工程、公共文化工程、公共艺术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大学文化工程、文化产业工程、城市交通文化工程等十大文化工程建设,塑造一个充满激情文化的城市形象;“中国美食之都”可以通过“麻、辣”火锅和渝派川菜,塑造一个充满激情之食的城市形象;“国际山水旅游之都”可以通过壮美三峡、山水都市风光等,塑造一个充满激情之旅的城市形象;“西部时尚之都”可以通过休闲娱乐、不夜城、温泉之都、时尚理念等,塑造一个痛快休闲、激情娱乐、时尚消费的城市形象;“中国品牌之都”应以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和“品牌重庆”为目标,旨在塑造一个经济发达、商机无限、充满创业激情的城市形象。

7.3 保健因素整治的对策建议

在次级城市形象塑造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影响城市形象的保健因素进行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市的软、硬环境,以“五个重庆”(包括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为建设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消除“短板”与负面影响,有力支持“世界激情之都”的城市形象。保健因素整治具体包括: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创建“畅通重庆”形象;以加强城市管理力度,依法治市为中心,全面加强城市的规划管理、道路管理、治安管理、市场管理、卫生管理、水域(江、河)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市容管理、建设(建筑、管道、公共设施)管理、主要出入口(车站、码头、航空港)管理、城郊结合部管理等,从各个方面美化城市形象;以持久贯彻实施市民公约为中心,不断提高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培育文明、整洁、守纪、安全、有序的市风;通过提高办事效率、开拓创新、严格执法、民主化、社会治安等方面,塑造政府形象;等等。

7.4 城市形象塑造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第2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行贿人”以欺骗的故意,伪造房产证,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了一套住房,该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对象并不存在能否成立受贿罪,如果成立犯罪该如何量刑。笔者从不能犯、行受贿对合关系、量刑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受贿罪 行为对象 不能犯 行受贿对合关系 量刑规则

一、基本案情

《清风苑》2012年第8期大案直击栏目刊登了“贪渎院长”一文,李某系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在其担任邳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期间,收受40余人贿赂共计600余万元。同时,他还因滥用职权导致国家直接经济损失2700余万元。2012年5月,李某因受贿罪、国有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两罪并罚,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8年。在李某诸多受贿行为中有一项受贿事实引人深思:孙某为向邳州市人民医院销售医疗设备,于2005年4月假意送给李某一套位于上海的住房,该住房是孙某租用的毛坯房,交给李某的房产证也是孙某伪造的,李某收受该“住房”后,孙某向邳州市人民医院销售了数千万元的医疗设备。该文提到:“虽是假房产证,但他主观上有收受的故意,客观上有收证的行为,并为行贿人孙某谋取了相关利益,已符合了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只是由于客观上对象的不存在而导致受贿未遂,结果,仍被作为受贿未遂的数额纳入了量刑情节”(该文并没有写明该住房作为受贿未遂的具体数额,笔者假设为人民币100万元)。笔者所在部门针对该受贿事实进行案例研讨时,分歧较大。

二、分歧意见

第一种观点:李某不构成受贿罪。其一:李某收受虚假房产的行为属于不能犯。《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其中“财物”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行为人必须客观上收受了财物并且主观上认识到收受了财物,才能认定犯罪。本案中,客观上行为对象至始不存在,属于刑法理论不能犯中的对象不能犯,按照客观主义的立场,李某不构成犯罪。其二:行受贿系一种对合性的犯罪(虽然并非完全的对合关系)。在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认定受贿罪的场合下,即便相对人不构成行贿罪,至少要求相对人具有行贿的故意和行为。本案中,孙某只有欺骗的故意,并无行贿的故意和行为,所以不能认定李某构成受贿罪。

第二种观点:李某构成受贿罪,系受贿未遂。本案中,李某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为孙某谋取了利益,收受孙某财物的行为,已经符合了受贿罪的犯罪构成,只是因为孙某的“偷梁换柱”,李某没有实际收受到财物而没有得逞,所以应认定李某构成受贿罪,受贿金额100万元,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量刑,即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幅度内量刑,然后再结合未遂犯的处罚原则,可以对李某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种观点: 李某构成受贿罪,系犯罪未遂,但量刑时不能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断案件应区分加重情节与量刑规则,因为加重情节可能成立未遂,而量刑规则是不可能存在未遂的,只有当案件事实完全符合某个量刑规定时,才能按照该规定量刑。如入户抢劫未遂的,应当先适用入户抢劫的法定刑,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规定。但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其中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只是量刑规则,行为人以数额特别巨大的财物作为对象进行诈骗没有得逞的,不能认定为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未遂,只能认为普通的诈骗未遂,适用普通诈骗罪的规定量刑。同样《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也只是量刑规则,李某收受孙某虚假住房的案件中,收受财物未得逞,系未遂,可以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量刑,即在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幅度内量刑,再考虑未遂犯的量刑规定。

三、评析意见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1.从犯罪的本质考量。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行为的法益侵犯性,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的侵害或者现实的危险。不可罚的不能犯之所以不认定为犯罪,并不是因为对象不能、工具不能等等原因不能成立犯罪,而是在于行为缺乏法益侵犯性,即行为不会对法益造成侵害或者现实的危险。受贿罪保护的法益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或者是不可收买性,公民基于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信赖,国家机关得以正常开展活动,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力可以作价交换,破坏了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信赖,必将影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本案中,虽然李某收受的财物并不存在,但其行为实质上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已经造成了侵害,其行为已经具有了法益侵犯性,不能认定为不可罚的不能犯。

2.从行受贿的对合关系考量。如上述所言,犯罪的本质在于行为的法益侵犯性,只要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具有法益侵犯性和法律上的非难可能性,即可成立犯罪。受贿罪如此,行贿罪同样如此,并不需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对合关系。司法实践中,大多数受贿犯罪,相对人并不构成行贿罪。一方面,多数案件并不符合行贿罪的犯罪构成,不能认定为犯罪。另一方面,刑法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侦查机关出于查办案件的考虑,多数情况下说服行贿人做污点证人后免予了刑事追究。至于行贿罪的成立是否要以受贿罪的成立为前提,笔者认为,行贿罪的成立同样也不以受贿罪成立为前提,如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但相对人行贿行为已经完成,在符合行贿罪犯罪构成的前提下,无需再做罪与非罪的考量,充其量只是做既未遂的判断。

第3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一)服装体现职业性

1.色彩运用。

无彩色是黑、白、灰三色,有彩色是除了无彩色以外的其他颜色。无彩色比有彩色更内敛,有彩色比无彩色更活跃。颜色像人一样具有性格,有冷色和暖色之分。比如蓝、绿、紫是冷色,色彩性格是冷静、平和。红、橙、黄是暖色,色彩性格是热烈、活泼。在参加讲座的人较少时,演讲者选择深色的服装,可以使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讲的内容。鲜艳的颜色较适合比较大场景或传媒讲座,如果参加讲座的人很多,演讲者可以通过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来增强视觉的穿透力突出自己。教师服装的颜色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因此可根据授课内容与风格选择颜色。浅色显得开朗活泼,可以营造轻松的氛围;深色显得深沉严谨,可以使现场严肃起来;含灰的中间色易显平和,易产生和谐的气氛。色彩对比跳跃,易产生活跃气氛;色彩和谐统一,易产生严谨的效果;色彩单纯,学生注意力易集中到授课内容上;相反色彩太多,会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衣服颜色搭配的原则是上浅下深,这种组合稳定,更有职业感;上深下浅的组合不稳定,会削弱职业感,这种组合易让人注意到肢体,适合形体教师。

2.款式选择。

服饰禁忌:脏、破、旧、皱、乱、怪、短、露、透、紧。吊带衫、露脐装、拖鞋,性感随意,但应远离学校。教师可以在私人场合,比如在家、逛街、与朋友会面等场合穿着。以西装为例:首先,要合体,否则影响效果。其次,西装里面的衬衣领子和袖口一定要长出西装1至2厘米,避免皮肤油脂污染西服面料。再次,扣子的扣法取决于扣子的数目。单粒扣可扣可不扣;双粒扣要扣上面的一粒或两粒都不扣;三粒扣只扣中间的一粒或上面的两粒;超过3粒的扣中间及中间偏上的扣子。扣子的系法遵循“就上不就下”的原则。穿西装在落座前要把扣子解开,起身后把扣子扣起来或不扣,以防西服扭曲变形。一般而言,同样款式的衣服,有领比无领显正式,有袖比无袖更显端庄,无领又无袖的服装缺乏职业感。没有挽袖,显得很正式;把袖子挽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放松随意。系扣子显得正式,不系扣子显得放松。因此教师在教学场合穿职业装要系上扣子,避免挽袖,显示职业感。

3.配饰选用。

在教学场合佩戴的首饰忌讳:多、乱、杂、幼稚、虚华、叮当作响和摇曳不止。若服装的颜色较暗沉,可以选择夸张的饰品,来突出演讲者。夸张的配饰较适合于大场景远距离的讲座;近距离的讲座或授课不适合佩戴夸张的饰品,因为听讲座的人会注意饰品,难以集中注意力。造型夸张的首饰没有职业感,选饰品时注意饰品不要比本人更夺目,不戴首饰或戴小型且造型不夸张的首饰更有教师职业感。课堂不宜戴墨镜,戴变色镜时需在门口停留两三分钟后再走向讲台。古代戴帽子是见面礼仪,而现代礼仪认为脱帽是对对方的尊重,除非帽子是服饰的一部分。

(二)发型妆容要自然

规范的教师发型要求:整齐、清洁、固定、自然、光泽、美观、长短适中。男士发型要做到五点,即短不光头、前不覆额、侧不遮耳、后不齐领、面不留须。女士发型要做到三点,即短不光头,前不过眉,过肩宜扎起。鸡冠头、黄头发虽然妩媚动人,但不适合教师。女教师留长发,不好打理的,可以买个发卡或发箍固定。教师可以化自然妆,每天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看上去清洁、端庄、大方。

(三)个性化与社会化相融合

教师的仪表形象是教师精神面貌最直观的反映,是学生认识教师的最先感知。教师个人既想展现个性特征,又不违背教师传统,就要把握好“度”。艺术系的老师留长发,有时候头发遮住眼睛,从头发缝里看人,这些都是“不及”的情况。有的老师把头发弄得像要赴宴,就“过”了。当服装的颜色太多或款式太过,也要注意把握“度”。

(四)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传统服饰会让学生感觉很落伍,不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品位。如果衣服过透,装饰过多,也会分散人的注意力。需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当服装色彩比较沉稳,在款式上又有现代的成分时,教师在课堂上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当现代的服饰过于暴露,而传统的服饰包裹得太严款式又过于陈旧时,可采取二者相融合的方式。比如吊带衫穿在里面,旧外套和它很搭,穿在外面,将两件衣服融为一体,形成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职业形象,效果甚佳。

二、教师礼仪养成

礼仪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教师公共礼仪形象是教师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修身》中记载:“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自古以来,礼仪就为教育家所推崇。

(一)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教育至关重要,所谓“欲明人者先自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学识上的深造,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严谨治学的态度去熏陶影响学生。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我形象,对待教学工作思想消极、情绪低落,甚至有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学生引向歧途。

(二)言为心声,注重细节

教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知识的传授离不开语言。教师上课要使用普通话,做到用词准确、吐字清晰、声音适中。有的教师声音过小或语速过快,学生听得吃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语速、语调、停顿和腔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有的教师用一个语调上课,学生就容易产生疲劳感。音量以听课者能听清楚而不疲劳为宜,而演讲时则需注意提高音量,满怀激情,才能调动听众的情绪,关注演讲的内容。演讲还需配合一定的肢体语言来协助表达演讲者的情感,展示个人魅力。教师的手势语言也很重要,尽量用手掌示意,掌心向上,若记不得学生名字,可以用第几排第几位学生的方式提问,忌用手指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还需掌握说话技巧,要讲究艺术,严话宽说、庄话谐说、正话反说、欲说不说,说得比唱得还好。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教师往往更受学生欢迎。

(三)举止得体,宽严适度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站姿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姿势,有的教师把手搭在桌子上,一动不动从头讲到尾,也不看学生,那么学生一定会觉得教师不尊重自己,听课索然无味。教师虽然穿着职业装,但是趴在桌子上,也会让人感觉他不在工作状态。南开中学教学楼门口的整容镜上端镌刻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40字箴言也适用于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敏锐地观察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学生要宽容,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乐意向教师求教。教师还应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张皇失措、退避三舍,还是从容镇定、迎难而上呢?遇到不顺心的事,是大吵大闹、怨天尤人,还是不争不辩、宽宏大量呢?教师表现得勇于担责、果敢坚毅和宽宏大量,都能对学生产生无声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终生。

三、内外兼修,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探讨教师形象设计与礼仪养成的目的在于树立教师威信,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形象符合职业特点,礼仪合乎行为规范,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热爱教学,尊重学生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晏才宏因肺癌去世后,在上海交大论坛上传了一千多封缅怀晏老师的悼文,学生自筹资金出版纪念晏老师的文集。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职称不高,去世时只是个讲师,却引起了那么多学生的追思和怀念呢?因为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一杯茶,一支粉笔,上课从不带教材和教案,早已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把枯燥的电路课上得简单明白,赢得学生的爱戴。因为没有论文,所以到死还是讲师。晏老师的事迹值得每位教师学习,正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才会让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倾注到学生身上。

(二)为人师表,做好榜样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比如,教师应该比学生早到课堂,不要带早点去教室。试想,如果老师上课迟到,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学生也会效仿老师迟到。如果老师带早点到教室,学生也会这样做,教室就由学习的场所变成食堂。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愉快的微笑,都像甘霖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终生难忘。

(三)加强学习,提高师能

如果不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就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师能就是本事,就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四)以身立教,教学相长

如今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变,学生才是主体。没有师生的互动,课堂只会死气沉沉。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受学生欢迎的往往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因为他们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教授的知识更有用。因此,教师要多参与企业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

四、结语

第4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教师素质;

随着教师教育的提升转型,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形势需要增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其培养目标也由向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变为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幼儿园师资。①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的调整。但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然难摆脱旧有的窠臼,主要呈现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传统的学术理性取向,主要是受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设置上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性。②二是艺术取向,主要受幼师课程设置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艺术课程,导致毕业生自己能唱会跳,但面对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不会创编和辅导,教育专业素养不高,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③显然,不论偏重哪一取向,都是不合理的,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全面发展,必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呈现出各种问题。

一、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本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能像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那样只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像一些一心只追求考研率的本科院校一样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艺术技能的培养。这样只注重某一项而轻视另一项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学前本科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呈现了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对应建议若干具体学习模块。④其中,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属于理论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属于实践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看似是一门理论课程,但之所以说它属于实践课程,是因于它具体学习模块中所包含内容决定的。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语言技能;音乐技能;舞蹈技能;美术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⑤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到幼儿园等具体地教育实践基地去见习,实习,以培养学前本科生的保教实践能力。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及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之所以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因为我们发现只注重某一方面所呈现出来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去幼儿园时,面对生动和复杂的教学情境,束手无策。“多数园长都反映,本科生在研讨时能够表现出其理论上的优势,但是带班工作却逊色不少”。⑥之所以会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由于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致。

(一)当前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研究从6所部属师范院校相关授课教师及其网站上搜集了各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的统一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⑦首先,专业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各大院校的专业理论课时均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程、艺术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在开设情况上,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比例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1/5左右;艺术技能课程即钢琴,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课有的院校多则开设两年,少则开设一年,课时明显不足;教育实践课程量少,仅占总课时量的6%,形式较为单一。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多到幼儿园中实地观摩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幼儿园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幼儿的了解,提高自身对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现状的更好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把握当前幼儿园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幼儿教育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中的作用。以幼儿园为课堂,以幼儿真实的行为反应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一)建立“U―K共同体”――实践取向的保障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⑧据此,我们要加强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U”是指university,即大学。“K”是指kindergarten,即幼儿园。“U―K共同体”即指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也就是说聘任幼儿园的园长或者园中的骨干教师到大学来给学前本科生上实践课,能够让学生更真实,更具体的学习幼儿园中的保教实践能力。大学同时也为幼儿园的老师开放图书馆,让他们共享大学学术资源,跟随大学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使他们具备做科研的能力,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他们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课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而大学教师则向学前本科生传授通识课程,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知识,同时大学教师可以更好的利用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带领学生做科研项目。这样的模式使三方收益,幼儿教师能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学做科研,大学教师能更好的了解一线的具体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将充满趣味,这样由大学教师和幼儿一线教师共同教授的学前本科生,将更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素质。

(二)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

对于学前本科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智慧,还要具备实践性的能力和技能。所谓的“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是指专业理论知识占30分的,专业技能课程占25分,艺术技能课程占25分,教育实践课程占10分,剩余的10分则是一些通识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能够平衡课程比重过重或过轻的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科的确可以通过课时去弥补它的不足,最终得到改善,而艺术技能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一蹴而就的,想要学到熟练自如,是必须从小学习的,人越长大学习技能的吸收力就会越小,因此,学前本科的学生往往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可效果却不明显,对于艺术技能的吸收能力显然比不上初中毕业开始学习幼师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由于初中毕业,知识面有限,思维水平也不够深入,因此,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就不是那么透彻,这就是为什么呈现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更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学前本科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缘故。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技能吸收能力没那么强,但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在艺术方面也只是起到艺术启蒙的作用,不必精而深。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不应像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演唱、演奏等专业技能,而应以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简单的钢琴弹奏、儿歌视奏、边弹边唱,以及编配伴奏等方面的技能为主。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不仅需要课时量的保证,更需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⑨

(三)探索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要齐头并进,紧密结合,重视一方面而轻视另一面的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

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幼儿教育工作的表层,只需要教师能够应付当前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应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会深入到要求教师更加专业化,能够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心灵,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而教师如果没有宽厚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将来就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⑩因此,专业理论课程必须开设,让学生深入学习,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或出现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可能会带给孩子终生的阴影,这将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因此至关重要。

当然,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实践性教学强调真实的情境,因此在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加强自身实践性教学操作平台的建设,如建立蒙台梭利活动室、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通过创设虚拟现场,由学生分组合作扮演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技能,满足幼儿园对人才的要求,不至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从长远效益来看,将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本文系奕阳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青年学术研究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SEI-QXZ-2013-003

参考文献:

[1]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2]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3]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4]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5]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6]张永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7]汪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5).

[8]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9]李可娟.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注解:

①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②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③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④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⑤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⑥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⑦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第5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城乡一体化;重要性

经过对土地的管理和使用,人类实现对自然界的使用和改造,对土地实现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必须经历土地管理的发展环节,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同时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所趋。现阶段,辽河垦区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转折阶段。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进行土地管理的整个操作过程中,用地矛盾不断凸显。建设用地的实际需求量以及计划量有很大的差距,单单按照建设用地的标准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解决建筑用地以及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将这两方面的矛盾处理好,才能够保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这两者之间要协调必须要经由土地管理实现,土地管理工作要在这方面不断探索与尝试,将两者关系逐步实现平衡。

1 土地用途管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矛盾转换

1.1 “吃饭”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已经长期存在,进行建设和耕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土地管理进入有法可依的发展阶段。对于耕地的保护,保证耕地实现总量上的相对平衡是当前最基本的战略与要求。同时,这也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且深远。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必须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处理好吃饭以及建设之间的关系,要确保耕地总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下,不断的推进建设事业的推进与发展。

1.2 开展土地整理是解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这对矛盾的双刃剑。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经过土地整理工作,能够使得现有耕地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调整与整合,使得百分之七十的新耕地面积出现,这样就能够用作建筑用地,一定程度上满足建设的用地需要。如此以来,便保证耕地总量的同时,能够缓解建筑用地不足的矛盾。所以,经济要发展,耕地要保护,土地整理是条出路。

2 在现实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整理的实际作用与意义

对土地进行整理的实质,就是要使得现有土地能够得到更好的、更充分的使用,使得土地的使用更加合理,使得耕地面积得到相应增加,同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得建筑用地长期缺乏的现实得到逐步改善。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方针与规定,对于工程建设做合理的控制与规划,对于处理以及安排不当的一些土地进行调整,并将一些比较零散的,缺失集中性的土地进行整合处理,同时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地实施调整、开发、利用的行为。

2.1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为建设用地需求提供资源储备。

最近几年,在确保建筑用地面积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开展土地整理的工作,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2.2 土地整理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2.1 土地整理推进了县城的城市水平。

2.2.2 土地整理推进了小城镇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小城镇必然不断涌现,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构成元素。

2.2.3 工业化进程中,土地整理起到关键的作用与意义。城市要实现发展与不断扩展,要有工业以及旅游作为发展的途径与基础。由于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使工业园区得到了蓬勃发展。

2.2.4 土地整理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将现在使用的一些土地、水源以及道路、林木等进行整体的考虑与治理,使得土地建设实现整体化的发展, 建设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实现规模经营成为现实

3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意义

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想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使城镇和乡村互相发展。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就要做好准备,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因为城乡一体化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建设桥梁,公路,电网,通信等一些和百姓密切相关的设施,以及一些生产工厂使得居民有所图,有事干,这样可以使城镇毕业生来到农村工作,农村的人有事干。还要有新型的发展方法和策略,这样才会和现在新兴社会接轨,县城为农村最高首府,所以要想发展农村,先要发展县城,发占农村中心,关键的村落,先让主要的村富起来,在带动周边村富起来。使工业聚集起来,把农民的产物推向市场,使农民可以进城来打工,一步一步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3.1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保持辽河垦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所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3.2 将城乡一体化不断推向深入,能够使得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更加顺畅和谐。依据城乡一体化的设计与规划,将主要精力用在关键城镇以及农村的发展上,能够对人口以及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更加充分有效的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杜绝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聚集,逐步树立现代市民意识,推进人的现代化。

3.3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更有利于更地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

对于土地进行整理是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能够使土地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与配置,保证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保证农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是推进《土地管理法》实施的基础与重大举措。保证我国农业和建设能够和谐顺畅发展与进行,必须采用土地整理的方式,使得土地使用的矛盾能够得到优化的处理与解决,在确保经济建设用地基本满足需要的同时,使得耕地也能够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总量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保证我国耕地总量的相对平衡,必须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这是重要的举措与方法,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把着眼点更多的放在经济方面的收益上,对于长远的生态方面的考虑相对欠缺,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在制度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应该不断努力和研究新的办法与措施。主要探索一方面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又要保障建设用地供地的矛盾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方法,也就是实现土地管理。经过土地管理工作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与进步,保证建设事业的发展,又推进了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白冰.试论土地整治的内容、方法和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2]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咨询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

第6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一、事故所处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

1.假设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当具有标准长度和技术指标的车辆,以前后两车最小车头间隔连续行驶时,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指定断面的最大车辆数,记作N(辆/h)。

2.车道宽度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C是车道宽度b的函数。车道的宽度达不到要求必然影响车速,车速的降低则意味着通行能力的减小。车道宽度对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的舒适影响很大:从保证通行能力的角度考虑,必需的车道宽度b=3.50m。当车道宽度b大于3.50m时,不影响通行能力;当b小于3.50m时,则车速下降,通行能力减小;车道宽为3.25m时,通行能力修正系数a车道为0.94;车道宽为3.00m时,通行能力修正系数a车道为0.85;车道宽为2.75m时,通行能力修正系数a车道为0.77。

3.多车道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在一些城市主干道上,同一行驶方向的车道往往不止一条,在多车道的情况下,同向行驶的车辆由于超车、绕越、停车等原因影响另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一般越靠近路中心线的车道,其影响越小,因此在无分隔带的同向车道上,靠近路中心线的车道通行能力为最大:靠近侧石的车道,其通行能力为最小,其影响用修正系数a条来表示。据观测,自路中心线起第一条车道的修正系数a规定为1.00,其余车道的修正系数依次为:第二条车道为0.80-0.89;第三条车道为0.65-0.78;第四条车道为0.50-0.65;第五条车道为0.40-0.52.为了统一数据,我们在本论文中第一车道a条采用数值1,第三车道a条采用数值0.72。

通过对图一中两折线图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事故从发生到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趋势:在最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由于刚开始车辆较少,通行能力变化不大,但已有车辆开始滞留,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上游路段绿色信号灯的作用,车辆的不断驶来,较多的车辆连续不断往事故处拥挤,使得此处的通行能力急剧下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上游信号灯固定的时间变化,事故处的实际通行能力开始回升,最后趋于相对平稳的范围内波动。

二、横断面车道三的实际通行能力.

折线图可以看出由于视频一与视频二所占车道不同,因而虽然是同一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仍然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在视频一中,车祸将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堵住,车辆只能从右转车道通过。而堵住的两个车道的流量比例占79%,处在这两个车道的车必须插入右转车道才能行使通过,由于被堵车道车多所以插入右转车道时间会比较长,故车祸发生后道路通行能力马上下降.道路通行能力减小到约为原来的三分之一,随着上游不断进来的车,事故发生点开始堵车,道路通行能力为实际通行能力,一直处于波动阶段,车祸撤离后恢复至原来的道路通行能力.在视频二中车祸发生点在右转车道与直行道处,直行、右转车道的车需要插入左转车道,由于左转车道的流量比例为35%,比右转车道高出很多,所以开始出现了不堵车的情况;当越来越多的车插入右转车道后才使得其通行能力下降使得道路被堵,直到车祸撤离后才缓解堵车现状,恢复到以前的道路通行能力。

三、实际通行能力和上游车流量与时间函数关系式的建立

我们假设道路发生事故的排队系统服从排队论中的成批到达的MkM1排队模型。这种模型是指上游车辆到达事故处为最简单流,即由于上游信号灯的影响,车辆到达事故处的时间间隔是服从负指数分布的排队系统。

为确定每批车辆到达的时间间隔和等待时间分布的方法,一般是按照统计学方法,用理论分布去拟合实测资料并估计其参数值。本问题用到的输入过程和理论分布分别是泊松流和负指数分布。

1.该系统的输入过程{M(t),t≥0}为Poisson流,平均到达速率为λ(单位时间内的到达次数,λ>0),但每隔一段时间到来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批车,设本问题中每批到达k辆车,车的数量为∞;

2.对于每辆车在此路段的停留时间{vn,n=1,2,…}相互独立并且都服从负指数分布,通过速率μ;

3.系统容量为有限值x,当有车辆到达该路段的时候,若该路段的通行能力正常,则该车辆可以正常通过,而当此处发生交通事故时,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下降,此时若有一批车辆从上游驶过来,则这些到达的车辆要在队列中排队等待行驶通过.

我们设N(t)表示t时刻系统的排队长度,由于系统容量为有限值,故N(t)的可能取值空间为I={0,1,2,…,x},N(t)的取值空间就是状态空间,系统可在这些状态之间变化,相邻状态就是相差不大于1的车辆数.系统中下一时刻车辆的数目只可能增加一个、减少一个或保持不变,也就是该随机过程的一步转移只能发生在相邻状态之间,或者说,用“生”表示车辆增加一个,“灭”表示车辆减少一个。

假设某时刻系统中已经有n辆车,此时,当有一个批量为k的车辆到来后,系统中的车辆立即增加到n+k个,而事故处每次只能通行一辆车。

该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是存在平稳分布的,即系统处于各个状态的概率均存在.如果我们根据以前的方法,依据平衡状态下流入流出量相等的原则列出等式,然后根据概率归一化条件求出概率分布,最后根据定义求L等参数会异常复杂。因此,下面我们使用了较为简单的方法求解。

由上面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

L=L0+L2-L1

第7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优化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以及加强项目管理,实现综合施工水平的均衡发展才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状,结合施工实际进行全面的项目管理,以提升企业行业竞争力。

一、新形势下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我国土建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工程建设市场中得到发展,就应该加强对于土建施工技术的探究,为企业在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中提供技术的支持。

本文分别从建筑工程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砼施工技术就新形势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就桩基础施工基础来看,主要采用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主要有沉管灌注桩、挖孔桩、大直径钢管桩、CFG 桩复合地基技术、桩检测技术;就深基坑支护技术来看,主要采用土钉墙、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技术以及逆作法施工工艺;就砼施工技术来看,主要采用预拌砼技术、砼泵送技术、高强高性能砼技术、大体积砼浇筑技术、钢筋技术等。

新形势下的建筑工程中采用何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尽可能的降低施工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所建设的建筑工程节能高效,为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且在施工前首先要进行图纸的会审,建立施工组织和质量安全的保证体系;第二,施工部门和技术部门应该提前做好检查工作,以确保材料的安全的进场;第三,根据现场情况,各项设备、模板加工、钢筋加工等工作在预制场内顺利的完成,在现场进行放线确认,对已埋设备进行精确校准,及时与施工队伍取得联系,以保证交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措施

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在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优化。

2.1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优化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作为新形势下的建筑施工企业,首先必须从原材料入手,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原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必须货比三家,并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经施工方检测之后的原材料应交由施工监理方和设计方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测合格之后方能进入施工现场,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必须加强保管,同时备齐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以及易损耗配件,从原材料方面确保工程质量;其次是加强与施工设计方的沟通和交流,明确设计意图,并加强施工技术交底与施工人员培训,着力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从施工技术上确保工程质量;再次是加强与施工各方的协调,对每完成的一道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必须进行逐一检查,只有上一道工序质量达标之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并对每一道工序实行三检制,直到工程竣工;最后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力度,将各种影响质量与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全方位、多视角的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新形势下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优化

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因而作为新形势的建筑施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首先确立成本控制目标,确定成本控制负责人,通常将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其次是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节约成本,采用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以及现代技术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再次是认真编制建筑工程项目预结算办法,确定成本控制主体,并将各项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最后是从人机物等方面加大管控力度,加强各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全面提高工程成本管理水平,在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施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工程项目中的各个部门应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控制工程成本。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项目经理部其它部门和班组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2.3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优化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四大要点之一,因而作为新形势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就整个工程项目制定行之有效的进度计划目标,并尽可能的确保进度计划的预见性,充分考虑各个对建筑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就工程进度计划进行实施,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必须处理和协调各工种之间的交叉施工,准备好施工原材料,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加快工程进度,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充分考虑天气和人为因素,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为了搞好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可以请安装人员一起参加进度计划的编制。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这样才能确保工程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工程完成时间往往与计划有所出入,这时应该依据变化后的情况,在不影响总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对进度计划及时进行修正、调整。

2.4新形势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优化

新形势下项目安全管理要做到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作为公司生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项目领导作为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分别对安全生产工作担任责任。在公司、经理、部门间达成安全生产责任书,一旦发生安全生产故障,相对应的负责人要担负起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贯彻落实彻底。在保护安全的机械设备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能减少,因为安全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恶劣影响远远大于安全设备的投入。项目部在进行工程承包时,为合同承诺的实现起到了重大作用。这种责任制可以使项目领导的责任更加明确,根据总工程目标细分阶段性的目标,对于安全生产控制做到层层负责,落实每个环节的完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分析新形势下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的前提下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土建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3)

第8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关键词】霍耐特 承认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阿克塞尔・霍耐特是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现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主导人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承认为主题,提出了主体间交往过程中相互承认这样一种独树一帜的承认理论,并提出了这种承认关系在主体间体现的三种不同的承认形式,即爱、法律和团结,阐明了一种具有“好生活”基础的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表达了人类主体追求人的完整和实现理想社会的理想。在这里主要是从霍耐特的承认形式这个相关理念进行阐述。

一、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简要概述

霍耐特是在沿着哈贝马斯的思路,继续为批判理论重构规范,认为要走“规范性与经验性相融合的路子”[1],于是从早期的黑格尔那里寻找重构规范的思想资源。黑格尔首先将承认一词引入了哲学,他有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一种主体存在,当自我意识相互承认的时候,自我意识能理性化,由此,不同主体之间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必须相互承认,主体之间有一种互惠的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一步指出了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是不可分割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承认的才能使规范存在。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采用了黑格尔的“主体间以斗争为核心的发展方式”的思想,也继承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他的承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彼此承认构成了一种社会机制,所有的社会形式都是承认的秩序。“社会承认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规范中,就各自的地位、身份给予承认,也意味着我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拥有一定的自由”[2]。他还借助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对“为承认而斗争”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提出了分辨现代社会的三种重要的承认形式,即爱、法律和团结。爱是个体在家庭主体间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相互承认关系;法律是存在于社会之中,自我和他者作为法律主体相互尊重,为社会个体寻求社会平等的承认形式;团结是个体在一个社会组织团体里得到相互承认关系。

二、霍耐特的承认形式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共通

爱、法律和团结这三种形式,形成了主体间互动关系,相对应的有情感交流、平等尊重和社会重视,这三种形式构成了人类主体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念的条件,这三种形式的发展,有了情感的共通感、普遍规范的相互义务约束以及参与群体目标的能力、品质和特性的个人同一性,使得个人成为共同体和社会中存在的独立个体,认同群体的规范性形式、尊重普遍性的权利、相信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进而发展出了重要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能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个人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当我们把这些承认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霍耐特承认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内在契合,再根据金生先生的教育承认思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承认,是爱、法律和团结,也即爱、权利尊重和社会重视三者连成的一个社会互动、社会交往形式,最根本的就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

(一)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形式之“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

霍耐特认为“只有在情感上信赖共同关怀的连续性,才能使向独立性的过渡成为现实”[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对其的教导关爱,不断获得自信,不断自我发展,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自我。这一过程就犹如家庭之爱,父母对子女悉心教导,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之中不断成长。教育教学中需要这种情感归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的传授更多的是要通过学生的情感感知来达到效果的,有了爱的承认关系,教育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以情感交流的形式之中,潜移默化中就使得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到了内心。同时,“在爱的关系中,这种经验是相互的,所以承认就具有双重过程的特征”[4],可见,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情感联系是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达成的。

(二)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形式之“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

在法律中,“只有当我们反过来认识到必须对他者承担规范义务时,才能把自己理解为权利的承担者”[5],在教学关系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一方面意味着教师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的精神独立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使之充分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真实人格展现给学生,从专业知识、言行举止等方面使得学生自愿服从自己欣赏自己,而不是强迫学生服从自己。这样,学生在得到平等的尊重承认之中,自觉正视自己,发展完善自己。

(三)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形式之“团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

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他学科教学,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指导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信念。纯粹灌输式地道德说教、知识传授,对于对学生的思想和信念的指导教育已经是落后的效果差的方式。思想信念是学生主体在真切的现实生活中超越性生成的,因此,学生的思想信念需要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世界作为其基础,需要周围社会对其自身的承认。正如霍耐特说“为了能获得一种未歪曲的自我关系,人类主体除了情感关怀和法律承认的经验之外,还永远需要一种允许他们积极地与其具体特征和能力相关联的社会重视形式”[6]。可见,学生需要外部生活世界对他们的个体自我特性价值的认可与重视,从而自己对自己产生正确的承认关系,进而认可自我价值,产生自我自豪感,使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促进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完善人格。

三、霍耐特的承认形式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霍耐特的承认三种形式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关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三种承认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共同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给予受教育者爱的承认,重视情感交流,使受教育者得到情感关怀;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权利,教育重要条件和方式等方面要给予平等对待,使他们得到权力承认;营造教育的和谐氛围,加强实践教学,带领受教育者们去积极获取社会的承认关系,使其得到社会重视,也就是要对受教育者能力和品质的认同,通过社会承认社会重视来使每个个体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格和能力品质,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有更好地巩固。

(一)给予学生爱的承认,重视情感交流,使得到情感关怀

给予学生爱的承认,给学生爱的关怀来教育学生,指导学生改正错误的歪曲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交往过程,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无时不是在与学生进行一种交往,而鉴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别之处,教学效果的体现更多的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知,先要心理感知这种思想意识,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情感交流是越来越重要,不要只是冷冰冰地进行强压,对于学生的不良的思想观念,要在这样一种情感交往过程中得到改善进化。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关爱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的学识素养、品德修养、言谈举止和仪表风范等各方面魅力水平的提高,以身立教,不断进行积极引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发自内心自觉地追寻这种良性发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爱的承认关系,师生之间呈现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建立平等关系,使得到权力承认

为高质量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这就包括对待不同学生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上,也体现在对待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上。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得到权利承认,将课堂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丰富创新教学方式,比如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丰富语言表达,不只是只有用一些套话来进行表达,可以站在学生角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使用一些他们所常见之语,也不乏可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幽默的歇后语、流行语等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减少心理年龄的差距,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层次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使得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教育的和谐氛围,加强实践教学,使得到社会重视

“学生的完整发展是教育的不懈追求和终极目标,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7]。在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承认,获得了自我认同肯定自我意识,进而自尊、自信、自重。“承认使单个的主体与其他主体间具有了某种认同关系,而这样的认同恰是人社会性本质的内涵所在”[8]。人具有社会性本质,人需要在社会中得到承认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去积极获取社会承认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获取社会对其的承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所学知识理论落到实际生活,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获取自身肯定,赢取社会团体组织对其的承认、重视,从而进一步肯定自我,促进其更加奋发积极向上。

四、结语

爱、法律和团结,是霍耐特的承认的三种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承认中来说,可以是关爱、权利平等尊重和社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给受教育者灌输一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则等内容,同样地,也是要以平等的承认来促进人的精神全面发展。根据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最根本的是与受教育者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以承认的方式来促进受教育者的品质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和应用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相关理念,认真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导论、环境论、过程论和方法论等环节上所出现的漏洞与不足,相应地,以注重情感交流、教学关系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式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继华译.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 [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2.

[2]阿克塞尔・霍耐特.“正义理论:从‘个体自由’转变为‘相互尊重’”[J].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2013(9).

[3]胡继华译.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14.

[4]胡继华译. 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14.

[5]胡继华译,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15.

[6]胡继华译.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27.

第9篇: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关键词:知识交流 知识共享 虚拟社区 成就需求理论

所谓虚拟社区是和实体社区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体将拥有共同兴趣或是共同目标的人们集合到一起,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交谈、互相帮助甚至是从事交易。

对于虚拟社区经营者而言,如何吸引更多的成员,如何激励成员的参与,如何增加成员的忠诚度,影响不同成员互动交流的因素是否不同等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成员,使虚拟社区成为汇集人气的空间和平台。

本文拟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从整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架构如下:在虚拟社区环境下,研究其中成员的知识交流行为,试图从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两个方面来了解社区成员的参与情况,探讨影响这种知识交流过程的因素,进而提出应该如何激励知识交流的管理建议。

成就需求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eclelland)经过对成就动机的深入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成就需求理论,将人们的内在需求归纳为成就需求、权力需求与亲和需求三种。成就需求是基于个人理由去设定并完成目标的欲望,即一种根据适当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内驱动力。权力需求是指使他人改变行为、顺从自己的需求。亲和需求是指追求友善并重视人际关系的需求。

实证模型设计及假设

本文试图利用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将虚拟社区成员的内在需求、内在动机、自我效验等作为影响其进行知识交流的因素,以讨论社区内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激励机制的作用。

具体而言,本文从成就需求理论出发,研究成员特征、知识交流和社区强化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出影响虚拟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因素。在研究模型设计时,成员特征被分解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和个性特征(如自我效验、成就需求、内在动机等);知识交流则分为知识获取和知识奉献两种情形;而社区强化指的是社区对于成员参与的奖励计划,包括经济强化、身份认知以及表现评估等形式。

研究拟采用的实证模型如图1所示,其主要假设如下:假设H1:虚拟社区成员的自我效验会影响其知识获取程度;假设H2:虚拟社区成员的自我效验会影响其知识贡献程度;假设H3:虚拟社区成员的内在需求会影响其知识获取程度;假设H4:虚拟社区成员的内在需求会影响其知识贡献程度;假设H5:虚拟社区成员的内在动机会影响其知识获取;假设H6:虚拟社区成员的内在动机会影响其知识贡献;假设H7:虚拟社区的强化机制会影响其成员的愉快程度;假设H8:虚拟社区的强化机制会影响其成员的兴趣;假设H9:虚拟社区的强化机制会影响其成员的满意程度。

研究内容及结果分析

本文在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学生以及上班族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采用书面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形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356份,其中书面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32份;网上问卷发放450份,回收224份。在356份问卷中,有效问卷数量为316份,有效回收率为48.6%。

对于回收的样本,笔者主要用SPSS软件,通过统计描述、可靠性分析(信度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来验证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研究提出的假设中除了H9只得到部分支持之外,其余假设均成立,并得出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的回归方程。

知识获取=-8.4E-17+0.577×亲和需求+0.182×自我效验+0.177×满意+0.108×愉快

知识贡献=-4.8E-16+0.402×权力需求+0.268×愉快+0.181×成就需求+0.120×自我效验+0.103×兴趣

研究结论与营销启示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本文为虚拟社区服务提供商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藉此推动社区内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虚拟社区经营者的竞争力。

首先,对于成就需求的刺激,必须让社区成员有被尊重、受到重视的感觉。比如论坛中对具有价值的帖子的标记措施,可以使发帖者感受到自身的付出得到重视,而其他成员则可以了解他人对社区的贡献程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社区成员的成就感,从而愿意继续在社区内提出和解决具有一定水准的问题;而在刺激网友的权力需求上,可以通过提供社区权限分级制来进行,只有做出一定贡献的成员才能提高等级,拥有更多的特殊权限,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权力需求高的成员参与;社区还可以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来刺激成员的亲和需求,当社区被营造成为一个温馨团结的大家庭时,其成员就会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想要更深层次地融入到社区之中,与其他成员建立更为亲密和友善的关系。

其次,自我效验也是影响虚拟社区成员进行知识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社区也应该致力于提高成员的自我效验水平,这里主要指科技效验、信息效验和联系效验三种。社区可以通过创造简单易用的界面、介绍基本的电脑和网络知识、帮助成员学习和使用在线社区技术,及时向知识提供者反馈其知识的价值等信息,让成员了解其贡献得到了社区的重视和肯定等措施来进行。如此往复,社区成员的自我效验水平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加强其知识的交流。

与外在动机相比,内在激励的虚拟社区成员更愿意努力工作,更乐于付出和贡献。因此,从内在动机出发,虚拟社区应该让社区成员感知到愉快、对社区的强烈兴趣,以及对社区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满意等,这些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创造话题相对集中的分讨论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和更加人性化的界面设计、经常了解社区成员的需求和不满等,并及时做出调整来实现;同时,社区还要利用好经济强化、表现评估和社会赞誉等强化机制来激发虚拟社区成员的内在动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