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特殊教育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计算机课程是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能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普遍的教学原则,在计算机课教学中也不例外。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操作方法,使学生“会”动。例如在“英打练习”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演示如何正确进入某一菜单,并要求学生掌握这项功能的使用,然后要求学生上机试用并模仿进行练习,还必须注意个别辅导和观察,并作出适当的语言引导,更应注重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是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最基础的培养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姿势和指法进行实践操作。键盘是一项复杂且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要掌握好这项技术,只有通过反复训练,了解击键的要领,严格、自觉地按指法要求打字,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键盘操作习惯。作为老师应该正确地示范、耐心地指导。
在进行键盘操作训练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步进式训练
先训练打基准位,再加入中指上下移动击键,接着加入无名指,再加入小指……,然后补齐各排各键位进行练习,最后加入常用的功能键进行全键盘练习。在教学功能键的运用时,应重示范、多操作,举一反三,各个击破。
(二)重复式训练
在步进式训练基本完成后,可选择一些字词句子反复输入20-30遍,并记录完成的时间,以进一步熟悉各个键位,并提高输入速度。
(三)差异性训练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进行分类练习,基础差的同学进行字母键的练习,基础扎实的同学要求他们进行综合练习。
(四)周期性训练
在教学其他内容时,应再回顾键盘指法训练,这样周而复始,逐步过渡到盲打,为以后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熟练地掌握指法后,再学习文字输入,只有由浅入深地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操作,才能使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二、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精选软件,诱发学生兴趣
每个人对新事物都会感兴趣,对于计算机这一新事物,学生尤其感到好奇。可是长期进行键盘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先前的那份好奇。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时,选用了金山打字通这一软件,该软件声情并茂,可欣赏精彩的画面,聆听优美的乐曲,直观而形象,常常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学生使用后爱不释手。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计算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穿插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乐于玩游戏,金山打字通这一软件就提供了多种训练键盘操作的练习、测试及游戏;而金山画王这一软件,趣味性强,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穿插这类游戏软件,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把计算机教学寓于游戏之中,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
(三)组织竞赛,强化学生兴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地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计算机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有键盘操作比赛,如文字录入比赛,当学会智能abc后,进行一段文章的汉字输入比赛;有游戏类比赛,如“看谁跑得快”、“谁第一个过河”等等。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进一步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
在智障儿童的计算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重要。课堂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例如,教学百度搜索后,教师可让同学们自由探索、相互交流。有的同学找到了奥特曼的视频,有的同学找到了FLASH的游戏网站……教师鼓励同学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新事物。在相互交流中,同学们共享了相互的知识,使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相互交流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个人能力。它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在智障儿童的计算机教学中,培养他们相互交流的好习惯,对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尤为重要。
关键词:综合性;自主性;生成性;过程性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78-03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设置的课程板块之一。《标准》之所以设置这一板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实,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板块,“综合与实践”早在2001年就已经进入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只是当时被冠以“综合与实践应用”之名而已。“综合与实践”被认为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但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是:在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或教师对这一课程板块并不重视,“走过场”或“搞形式”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小学,“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并不太重视,甚至‘跳过’这一教学进度(特别是第一学段),所以,‘综合与实践’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在小学阶段‘登堂入室’”。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被寄予厚望的课程板块何以备受冷落?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尽管我们可以把它部分地归因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但是,在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其功能(尤其是在提升学生应试能力方面)以及恰当的指导方法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在新课标正式颁布实施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对有关“综合与实践”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讨论,以深化对这一课程板块的认识。其中,本文所要探讨两个的问题是:“综合与实践”课程板块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综合与实践”板块的特点
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看,“综合与实践”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课程板块(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具体地说,“综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综合性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标准》尽管确立了总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却并未具体规定教学内容。从所给出的“实施建议”以及所列举的问题案例看,“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与活动经验、各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融通与整合;二是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活动经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体地说,该板块的教学应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或跨学科、跨分支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为重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自主性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标准》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而这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探究为主。换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放弃大包大揽的做法,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上;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确定研究方法,并且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可见,“综合与实践”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过程性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通常是围绕一些研究主题展开的。这类主题或问题一般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综合性或现实性。因此,在教师“从前台退至幕后”的情形下,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才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而这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调查、阅读、思考、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环节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再创造”或“再发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生成性
如前所述,本板块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这一原则性规定使得“综合与实践”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其生成性主要表现在:包括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在内的诸多课程要素,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并不断演进的,而不是事先设定的。换言之,由于教师不再直接干预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有权决定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所以探究过程及结果往往都是事先无法设定或预料的;同时,这种以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基本特征的开放式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或成长。例如,在“估算全班同学往返乘坐火车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所需费用”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或采取多种方式获来获取所需信息,可以自主制定多套活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究竟学到了哪些知识,积累了哪些经验,提升了哪些能力,往往都是事先难以预期的。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上述特点也是《标准》对本板块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学中,切实落实这些要求是发挥该板块在育人方面独特作用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走向极端。
(一)重视拓展,但也不能无限延伸
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标准》设置“综合与实践”板块的重要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设计或设置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主题及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按照《标准》的规定,本板块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学习主题统领或间接规定的,因此,其综合性主要体现为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综合问题。有了跨学科或跨分支的综合问题或实际问题,就有了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是,在设计、提出问题时,师生所做的综合与拓展也应该是有限度和有所侧重的。一方面,应该确保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反之,如果问题的综合程度过高,知识覆盖面过于宽泛,以至于远远超越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望而却步”,自主探究可能就会“无功而返”。另一方面,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必须要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板块,“综合与实践”毕竟不是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以数学为核心,彰显数学学科个性是本板块教学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反,如果随意进行泛化处理,致使学习内容丧失“数学味”,那么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数学教学了。
例如,在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研究主题:根据书籍的某些数量特征对学生所在城市的某大型书店中的书籍进行分类。实施过程中,在了解有关事物分类的常识以及测量和计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其长宽比、厚度、页数、封面面积等进行分类。显然,这是一个“数学味”颇浓的学习主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在本学段要求学生去探讨“适合高血压病人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有哪些”,则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医学或运动生理学问题,所用知识并不以数学知识为主。
(二)倡导自主,但也不可放任自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就学校教学而论,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就必须要让他们亲自去探索、去发现。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始终以接受和模仿为主,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那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己任,尽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动手实践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展能力,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
但是,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其自主性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及不完善性等特征,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背后,有一条不可或缺的暗线,就是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支持和帮助。”[4]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全面、深入了解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排除学习探究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和障碍,切实保障学生学习权利和人身安全,既是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也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本保证。
(三)重视过程,但也不可忽视探究结果
如前所述,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必须要以主体相应的认识或实践活动活动为支撑。在“综合与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全程参了每次探究活动,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必须做好督查、指导工作,确保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但是,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探究结果。事实上,如果我们只关心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过程而不在乎学习结果,那么,由于缺乏目标的指引和评价激励,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就会逐渐减弱,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不良学风可能就会滋生蔓延。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外,教师还要引导和督促学生去寻求正确的结论和完善的方案,并且依据评判标准对其研究结论或成果作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并深度卷入到探索活动之中。
例如,在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测量并计算本校占地面积以及教学主楼的建筑面积。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弄清“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词语的含义,灵活运用多种测量和计算(或估算)方法,而且还要提出“结论应该相对准确”的要求。相反,如果不对结论的准确性或正确性作出要求,那么,学生绘制和分割平面图形、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能力训练就失去了保障。
(四)重视生成,但也不应放弃预设
何谓生成・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生长。[5]就学校教学而论,重视教学生成,即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从教学效果上看,生成性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反复磨练和显著提升。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便利条件,让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享受自主探究及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和解决问题成功后的喜悦,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重视生成并不等于可以摒弃预设。雅斯贝尔斯(K.T.Jaspers)曾经说过,预设是一种计划,它是实践者的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6]对于学校教学来说,预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的预设性源自于教学永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全面的预测和规划,因为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果生成没有了预设,那么就会蜕化为无的放矢的自发行为,同样也失去了教学意义。”[7]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和探究主题的基础上,对探究活动及其指导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总之,“综合与实践”板块的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方略应当有别于其他三个板块:既要突出重点以彰显板块特色,又要统筹兼顾以顺应教学规律;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才有望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黄德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4,(1):53-55.
[3]斯苗儿.是一个领域,更是一种数学教育价值观[J].人民教育,2006,(17):24-29.
[4]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2014,(7):131-159.
[5]吴玲,吴支奎.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新课程视阈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审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7,(7):13-17.
高年级数学 教学经验 学习效率
通过对许多五六年级同学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学生的心里面对着小升初的压力,和学习难度越来越大,极易产生厌学,失去兴趣和信心的问题。在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并使兴趣不仅仅是在一时的,而发展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从基础知识入手,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环节中来,是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通过探索式、讨论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刻理解数学内涵。
一、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学习与生活总是分不开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使学生的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就能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全身心投入的生活经历。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可以让学生主动并且愿意学习的学习环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现实的学习环境可能激发出学生的潜力,例如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应用三角形稳定性建造物品的例子,如电动门、支撑架等,比一比谁找到的多。学生的思维要不仅局限于教室,还要在家里、户外、校园中找寻,学生对学习有了主动性,自然会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探索,老师只需要加以引导。还可以给学生留有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物品,在物品中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有的同学一定会与其他同学认真讨论,并完成自己的作品。有的同学也许贪玩调皮,也能提供些计划和建议。这对学生的不论是交流合作能力还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都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的学习强调使用性,是取决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让教学在生活中得以体现,也是小学高年级教育工作者的一大任务,在生活中熟练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标准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数学解决的,并且用生活经验度一些复杂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作出形象的解释。在学习百分数时,经常遇见商场打折的例子,教学可以创设出买东西的情景,学生拿相同金额的钱去买各类文具,看谁花费的最少,买到的东西最多。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生已逐渐形成各项行为能力,将如此生活化的问题交给他们,一定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感受数学之美
在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后,我们要让学生保持这份兴趣,就要使学生在不断成功,不断积累自信心的过程中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动力。如果在教学的设计中设置不同的难度,分配给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让学生们觉得数学原来是可以被我掌控的,对数学产生征服欲,驱使学生向下一次的成功继续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们相信老师不是来监督他们的,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可以分享喜悦的朋友。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老师的赞美对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可以让学生收获加倍的喜悦。而当学生在遇到沮丧的事情或者学习上的困难是,老师也同样能给予支持,在同舟共济的生活和学习中,真诚相待。
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和了解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尽力改正自己的弱项,挖掘潜力。
从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数学之美。例如对称图形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多彩变换的图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有精彩,蝴蝶是对称的,在草丛花朵之间自由飞舞。学生可以通过对情景的想象,发现数学之美。数学之美不同于形式的、颜色的外在变现,而是通过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得来的美。数学的内涵在于是学生开阔思维的好方法。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认为学习是意见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解决出一道难题的喜悦,发现一个新问题是的兴奋,从自我情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之美。
三、衔接式教育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到各个地方,可是我们还是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五六年级的学生将面临第一次的大考——小升初的考试。因为初中和小学的学习是不同的,进入初中后,许多学生都不能及时的适应,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不同。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在难度的跳跃性很大,小学数学的题型都很相似,老师可以在一堂课上反复的讲解知道每个学生学会为止。而初中数学的信息量较大,老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教学内容,只讲解方法技巧,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消化老师所讲内容。并且初中除了语数外之外又新增了几门课,一周时间内上课次数少,学习内容多,数学又是一环套一环的,所以造成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中学老师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知识。并不能像小学老师那样,手把手的指导每一个学生。
那么,怎样进行好五六年级的数学教育呢。在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时间是最宝贵的,不是将老师所讲的内容一字不落的记下就是会听课。有重点的听讲是听课的关键。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要认真看老师的演示,找出重点难点,跟着老师的思维一起,将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内容和重点要掌握的内容选择性的记录下来,跟着老师一起说,积极回答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进行对比,增强自己的好奇心,多问问题。做作业时,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多想多做,合理分配每门课的学习时间。在老师的评价后认真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并尽享深入的思考,想想自己是因为什么将题做错。找一些补充性的题型来巩固训练。还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从身边谨小慎微的小事做起,对于自己用完的东西随时摆放整齐,有条理的规划自己的各种时间,养成计划的能力。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眼界,多多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例如飞机模型大赛等,让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变为自己动手实践的动力,与他人合作制造出小型机器人,在活动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冰.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探究.小学数学,20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学校教育所忽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张显语文教学艺术性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的把握这些特征,便于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它的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特质。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教学内容美和施教过程美二个方面张显其审美特质。
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现念和审美品质。
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美,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的语言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节奏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图美。
任何教学艺术的实质在于其教育性,审美性是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当教学既有审美性且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内蕴美,集中体现在其深厚的审美修养上,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情感的传达和体验交流体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艺术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这个‘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
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如讲《包身工》,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
四、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艺术的成败也在于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特征。
1.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修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发展状况;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改方向等。另外,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听说读写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只有正确处理好“固本”、“清源”、“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地创新。
2.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管”、“压”、为“启”、“导”、“引”。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
3.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有兴趣的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许多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无不包含着艺术。因此,树立语文教学艺术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素养,努力进行教学意识实践,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2.
[3] 杨拥军:教学艺术的情感美[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
一、学习内容抽象性与形象性对教学影响分析
1.抽象性与形象性的表现
数学教材内容的编写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同时还具备了抽象概括性和具体形象性。换一种说法就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本质是抽象的,是对空间、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从形式上来说,教材的编写是将科学数学知识加工改造,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与形象性高度结合而成。
2.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形象性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强调形象直观的表现,又要注重抽象概括的概念,也就是说要将具体与抽象完美结合。
(1)教学内容既要形象直观,又要凸显教学本质。
(2)及时引导学生抽取和提炼感性材料中隐藏的数学知识。
(3)重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4)鼓励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尤其是抽象的数学原理以及概念。
二、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对教学影响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然反映――系统性和渐进性
小学数学学习要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只有通过完善的数学知识经验,而系统学习是完善数学知识经验的必然方法,也是数学学科本质的要求。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顺应其心理发展循序渐进。
2.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制约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结合系统性和渐进性,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1)准确把握学生认识顺序和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设计要建立在系统论整体原理指导的基础上。
三、学习方式探索性和接受性对数学教学影响的分析
1.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客观必然存在
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来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是主要的途径,其本质都在于将数学知识改造内化成为自身知识经验的累积。其中由两大因素决定:数学学习方式探索性是由数学知识再发现过程决定,而接受性是由数学知识的传承过程决定。
2.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师生教与学的方法选择和应用是探索性和接受性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的主要表现。要求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质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促进教学手段和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有机配合。
(1)引导学生优化组合多种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
―、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互动性的交往和沟通。该模式的建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教师在互动教学模式中的教学需要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合理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幼儿艺术教育互动的特点中有:1.艺术作品和幼儿间的双向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可以通过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作品进行表达。教师在艺术教育中指导学生同艺术作品进行交流,从艺术中体会艺术创造者的情感,善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2.幼师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两者之间不仅要在知识的传授中进行交流,还要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拓幼儿的发展进行探究。此外艺术教育活动还要具有一定的反馈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艺术活动进行恰当的设计,对幼儿做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在艺术活动中及时的发展和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思想。
三、美术、音乐、舞蹈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目前我国幼儿园中主要开展的艺术教育互动模式的形式有美术、音乐、舞蹈。本文就这三个方面的艺术教育互动模式分别进行探讨。
1.美术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美术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实现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审美可能性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思维的扩散能力。我们将对美术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策略进行分析。
2.建立教师和幼儿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幼儿的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十分薄弱,在美术课程中可能对教师出示的美术作品不能很好地欣赏,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权威性的艺术作品或是结论,要保证学生的自我探索,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和作品进行对话,教师不要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死板的将权威性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有对美术欣赏和创作的权利。艺术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教师的正确作法是通过自身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帮助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进行对话。在认识前提下培养艺术的发散性思维,利用孩子独特的视角,对艺术作品的再次生成和丰富,这对于幼儿和艺术作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营造轻松和谐的美术学习环境
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审美情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实现培养,幼儿的美术学习需要环境的不断熏陶。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敢做、有机会表达的精神环境。并且学生的想法能够得到教师积极的回答和肯定。良好的物质环境也是实现学生对美术进行学习重要保证,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比如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美术作品周围不要出现其他事物,教师为幼儿展示的美术作品的背景要尽量的简单,保证有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美术作品上,确保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真的观察。此外教师还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和解说美术作品,同时配上恰当音乐来辅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幼儿阶段的学生光用视觉是很难满足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物,学生在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后会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幼儿在自由、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更好的在美术课程中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1)音乐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重视幼儿基本功的训练练幼儿的发音技巧,最后使得幼儿可以熟练的进行发音。实践证明幼儿时期的发音训练,对幼儿在长大后的出现好的音质,嗓音纯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定,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在互动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详细的观察。在训练中教师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法,不要追求速度和极大的效果,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资质是不同的,不要纯粹的追求训练的效果制定有损幼儿健康成长的训练方式。
4.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喜欢的音乐种类选择课件。除了对学生喜欢的音乐进行选择,同时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采纳,询问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教师在教会学生一首音乐后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进行合唱,培养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引导学生积极的在音乐课堂上表现自己,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
5.音乐互动教学模式实例
音乐课堂的互动主要看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下面我们对《我是猫》歌唱活动中教师的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舞蹈互动教育模式探讨
(1)实现幼儿舞蹈和生活的结合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在幼儿的舞蹈教育中要将幼儿的生活和舞蹈进行恰当的连接,不断的实现幼儿对舞蹈艺术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不断的对儿童的内心情感进行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生活。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感受生活中的韵律。
构和秩序,进而提升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幼儿时期具有好动的特点,对舞蹈的学习具有自然的兴趣,当幼儿的舞蹈学习来自生活领域时,舞蹈教学会变得更加顺利。教师在舞蹈教学的互动中既要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要组织好舞蹈学习的纪律。
6.在舞蹈互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从舞蹈的出现到变化中可以看出,舞蹈主要是人类表达情感展示精神文明态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感受。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是没有界限的,并且幼儿的思想往往比较纯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好自身的思维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设计进行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对更对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知。将舞蹈和其他非艺术进行巧妙的融合,是学生更容易理解:悲伤、高兴、爱等情感。进而更加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进而丰富幼儿的现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跳一整段舞蹈,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以及自身具备的经验,即兴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7.为幼儿营造充分自由的舞蹈学习环境
在幼儿舞蹈学习中,没有跳的好不好、像不像这样的评价,教师在对幼儿的舞蹈教育中为学生营造充分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时刻保持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一方面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实现艺术的融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舞蹈学习环境中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四、小结
总之互动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种类的艺术教育对幼儿所起到的作用,进而结合幼儿学生的特点展开恰当的教学设计,实现对幼儿审美的提升和良好生活情趣的培养,进而为幼儿将来的艺术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抱我好教学的规律,实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清楚幼儿艺术培养的价值,达到良好的教育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宗艳.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史蓉.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上),2013(1).
[3]叫思成.幼儿园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艺术教学;特点;要求;创新
在现阶段,如何提高艺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是广大同行必须严肃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同行交流沟通。
一、艺术教学的特点
(一)更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艺术教学更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使他们对事物特征具备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透过事物现象透析事物本质。这能够帮助他们将心中所孕育的形象、思绪、情感等通过艺术形式很好的表现出来,呈现出具备旺盛生命力和浓厚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
(二)更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艺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提炼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艺术教学中,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经过推理和分析,产生艺术构想,进而形成艺术的创造力。
(三)更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学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加鲜明、彻底。艺术教学受到原理、定论、概念、规则等的束缚较少,而是侧重对个性、创新、自由的追求。在艺术领域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艺术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要求学生具备艺术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敢于“不走寻常路”。因此,艺术教学中十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鲜明的艺术个性。
(四)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因素对艺术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只有在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明朗热情的情感态度,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五)更重视创作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艺术教学的重要教学准则之一。艺术原本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因此,艺术必须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唯有这样,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和从事的艺术活动才能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艺术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艺术理论和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实践,双管齐下,以达到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目的。
二、创新教育的要求
(一)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艺术教学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需要给广大师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
(二)完善和创新评价体系
要发展创新教育,必须创新和完善评价体系,克服传统评价体系单一、死板的缺陷,从重视“结果”的考核向重视“过程”的考核转变。
(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要想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前提。只有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高效的开展艺术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齐发展、共提高。
三、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艺术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艺术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要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要实现艺术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深度融合;要坚持生活化的艺术教学,使艺术贴近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将“歌曲伴奏”和“即兴伴奏”有机结合,在学生进行歌曲伴奏、弹唱训练的同时,实现钢琴教学与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达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和声乐演唱能力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美术课堂上,采取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从旁指导的形式,组织学生品评画作的风格、特点、技巧等,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规律。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要力求满足所有学生对艺术教学的需求,充分认识学生在基础知识、艺术领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创新思维下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评教。也就是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自评。顾名思义,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3.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这一学期在艺术修养、思想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进步情况。
4.教师评价。教师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作业情况和考试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三)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
要想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水平,需要做以下努力:
1.对于具备较高学历和较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要积极引进,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2.要给在校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提升教师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
3.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结束语:
艺术教学以及艺术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进而不断提高艺术教学质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奇,皇丽莉.有效:对提高中小学艺术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4).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研制“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的初衷是怎样的?
初娜娜: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应该说近二十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一直非常重视,培训的重点是如何将技术很好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大力更新了信息化教学设备。后来发现,很多教室虽然都用到了互动教学的设备,但是互动教学的实际实施效果并不好。通过调研发现,其原因不是教师不想用,而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很难通过现有的软件技术来实现,由此带来了互动教学设备到位但实施效果不好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是用PPT来做课件,我们知道,PPT是一款演示型软件,是线性的,并且它的编辑环境和演示环境不是同一个环境,教师在编辑环境下备好了课,就会在演示环境下一条线地走下去,然而教学是需要互动的,如果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在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突发问题,教师是需要停下来解决问题的,此时就打乱了线性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不是那么流畅。但这不是教师的教学出了问题,而是配套的软/硬件环境不足以支持这样复杂的教学环境。基于这样的考虑,未来教育集团研发团队觉得必须而且应该有这样一套系统,来更好地支撑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使其流畅地展示在课堂教学中,这就是研制这套系统的初衷。
另外,我们在研制的时候,也提出了五个目标:一是要让技术看不见。也就是要让这些复杂的操作埋藏在非常简单的点击按钮的后面,将一些强大的功能隐匿在勾选选项之间,让每位教师很容易就能学会,几乎没有技术门槛,这样教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而不会被技术羁绊住。二是资源可生成。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生成资源是很困难的,而在这个系统环境下,我们既可以使用已有的资源,也可以记录课堂生成的资源并保存下来,作为后续教学的研究和二次使用。三是教学要灵动。虽然互动教学已经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我们更希望在技术的支撑下,教学不仅可以互动,还可以依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现场发挥,灵动地组织教学,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四是学习个性化。当然,这四个方面的所有功能,要通过云端做支撑,即第五个目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该系统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那如何能在教学中用好这五个目标,即五个技术特点呢?
初娜娜:这五个目标是未来教育集团研发团队研发这套系统的最终目标,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把它放在教学实践中来检验。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五个技术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技术看不见”。教学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降低技术门槛,让每位教师都学会,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方法,如将复杂的操作埋藏在简单的点击按钮的后面,将一些强大的功能甚至是功能的叠加隐匿在勾勾选选之间等。比如说,该系统里有把“魔术剪刀”,只要屏幕上出现的东西,它都可以剪下来,剪下来的内容是可以复制的,也可以进行再加工。
例如,在教授《孔乙己》时,一位语文教师找到一段用肢体语言表现“孔乙己”人物特点的舞蹈视频,通过这把“魔术剪刀”就能把这个视频瞬间的静态画面剪下来,并勾勒出人物的肢体语言轮廓,再加一个放大的功能,就能便捷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如,对于一段10分钟的视频,教师可能在教学中只需要用到其中的2分钟,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技术来支撑,他就需要专门学习并运用一款视频剪辑的软件,把2分钟的视频裁剪下来做成课件。而在“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环境下,不需要这么复杂,因为该系统集成了许多相关的工具,只需要将这段10分钟的视频输入进来,教师找到所需视频段落的起点和终点,就能自动提取出来(即“剪切”功能),这样就为教师制作课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于教师常用的视频文件的处理,该系统大概提供了七种功能,除了刚才提到的“剪切”功能外,还有:要连接两段相关的视频连续播放,只需要排好顺序,按一个按钮就能自动接起来;在看英文原版时,只需要按一个按钮就能把原片中的声音抹掉,模仿片中人物配音;等等。技术看不见的特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特点――资源可生成。通常,师生都有课本,而课本上的资源都是纸质的、静止的,“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却能把这种静态的图文资源活化为有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或游戏化的学习材料,而且操作非常简单。例如,现在教师在翻转课堂上大多会用到微课,实际上微课既可以预设,也可以在课堂上自动生成,它既可以用于翻转课堂,也可以用于补救教学。在“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环境下,制作微课没有技术,教师只需要想清楚需要的微课的起始时间,选择“开始”按钮,然后在讲完重难点后,选择“结束”按钮,就能自动生成微课并保存在个性化教与学文件夹里。
第三个特点是教学灵动。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教学都是线性的,但是实际的课堂原则上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就能很好地实现非线性教学,因为它的编辑环境和教学环境是同一个技术环境,具体来说,教师事先备好了课,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很集中,必须停顿下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继续上课,如果此时选择该系统中的“小白板”功能,进入一个分支,在讲解的过程中就能随时选择图文、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源穿插其中,这样有助于讲解得更清晰。讲完之后再关闭“小白板”,回到预设的教学情境里就能继续原先的教学,并不会因为离开了,就打乱了教学节奏。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很方便的手段将游戏化学习带入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还可以借助“教师助手”在教学中随时组织学生的小组活动,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小组活动,以便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提供参考。在以往的评价中,教师是凭印象来点评的,而有了移动教学技术,教师能通过手机随时拍下一个优秀作业的画面,或者录下一段小组讨论的激烈的视频,再或者录下一段师生问答的录音,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撑,学生不仅能了解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还能看到其他小组一些精彩的画面,这样的评价效果不言而喻。
第四个特点是学习个性化。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学习游戏化、思维可视化、创意具象化等学习方式也要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而对于这些该系统都能够较轻松地实现。例如,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进行集中讲解,对于个性的问题,可以在技术的支撑下,作为学习材料或答疑内容随时推送给个别学生。
刚才提到的所有功能都需要云端做支撑,通过教学更关注学生,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最终达到数据可以精细地采集、学习过程可以精确地分析、学习内容可以精准地推送的目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该系统简单易学,会对教学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学院介绍
澳大利亚国西澳洲中央技术学院也称为中央TAFE学院,是西澳州最早的非义务教育学院。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缩写。
二、学制灵活
学院授予的学历资格可分为一级至四级证书、专科文凭和高级专科文凭六个等级。授予有关学历的课程都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可帮助学生在许多行业就业或进一步升学。学制规定:一级证书4至6个月,二级证书6至8个月,三级证书12个月,四级证书18至24个月,专科文凭18至24个月,高级专科文凭2至3年。
学院的学生是从初中起点开始的,“零”职业基础培训。每个学制都有一个灵活的时间范围,要想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学制,应取得上一级的资格。到了专科级别时可以推荐到同样专业的大学里学习更深的理论,不需考试,还可以免修一些重复的专业课程。
具有同等资质的学生,经过认证后可以直接进入高一级的学制学习。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可根据学生的能力评定,直接进入高一级的学制中学习,不必从第一级开始。
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制规定,初中起点学生要学习三年获得中级技术等级,四年获得高级技术等级,学制时间长,不可更改,而针对职业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专业变化束手无策。我们有必要制定灵活的学制规则,对于需要不同等级教育对象进行灵活教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培养更合适的技能人才。
三、教学灵活
澳大利亚的培训对学习时间、学习对象没有任何规定,这反映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与开放性的特点。在学院里既有全日制学习,也有业余学习。而我国在任何一个教学指导方案中都提出了招生对象与学制,这表明中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重学历性,比较规范,但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弱。
TAFE学院没有统一的课本,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每一门课程几乎都有比较固定的课本。在澳大利亚,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计划的选择是学校或教师的任务。这一方面使得其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结合更为紧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机构或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往往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定,职业教育界广大教师多年来也习惯于根据教学计划、大纲与课本进行教学。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区域经济的出现,必将要求地方和教师对当地经济发展、行业企业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且将这种反应快速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为此,我国也有必要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的权利下放给具体的职业学校与职教教师。当然,这种下放是以职教机构与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为前提的。
四、注重终身教育
TAFE学院所提供的课程类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它能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在一起。一所TAFE学院既有职前教育,也有职后教育。有学历教育,既全日制学习,也可半日制或利用业余时间逐步完成学业。学习期限根据证书或文凭等级的不同,从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到最长达三年的学历教育。学生年龄不限,从15岁的初中毕业生到年届花甲的老人都可能成为TAFE的学生。这种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为学员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有效地增强了学校对社会上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适应能力与满足程度。
在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主要面向从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升上来的学生,提供无工作背景的课程。而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则陷入盲区。职业技术业余学校,只有各地的训练中心组织,没有学历只有技能考核,有“机会”则做,没有则不做。而一些业余教育,注重学历不重视技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