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形象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南安市;城市形象;设计与传播
Abstract: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i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City image design has also become 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a serious problem. Under this situation, how to create the perfect image of the city,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anan 's outstanding problems. I hope this issue through targeted research on the city image design related carried out thoroughly, in order to Nanan city of the future image of Deepen Design reference.
Key words: Nanan city; city image;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安城市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城市框架拉大,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环境和谐有序,文化底蕴逐渐彰显,城市品牌形象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南安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省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等称号,并蝉联全国科技、文化、群众体育先进县(市)。2011年,南安入选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25强第22位,经济活力指数和企业经营成本指数位居全国前4强,位居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第47位、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38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28位和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获评中国改革十佳县市、中国商标发展十强县,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十强县(市)行列。但是目前南安城市形象与其各方面的成就不相匹配,如何打造完美的城市形象,已经成为阻碍南安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南安市城市形象存在问题分析
(一)个性不足文化内涵缺乏
当前南安的城市形象定位都只停留在城市形象的物质基础层面,期望依靠城市的已有物质资源达到形象的架构。然而,这样的发展理念,还只是城市形象的表层认识,是片面的理解城市形象建设就是城市标志性工程的建设,而忽略了一些原本颇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软件建设。一些重要的建筑特色提炼了南安的某些资源优势,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资源优势,它们不是南安城市独有和个性的表现。南安城市定位要达到自我的独特和唯一个性,就必须深入挖掘,将南安独有的“郑成功文化”,将具有“成功”文化内涵的个性提炼出来。
(二)城市形象营销力度不足
南安的城市形象特色比较明显,郑成功文化是南安城市的主要形象特色已深入人心,调研发现,64.44%的被访者选择成功雕像为南安的标志性建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郑成功是南安的标志性人物,郑成功文化作为南安的标志性文化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对南安标志性建筑调查表
类型 成功雕像 电信大厦 成功大厦 行政服务中心 体育馆 南安一中 职业中专 实验小学 柳城中学 其他
数量 522 208 256 0 144 0 0 0 0 0
百分比 64.44% 25.68% 31.60% 0.00% 17.78% 0.00% 0.00% 0.00% 0.00% 0.00%
虽特色明显,但挖掘与营销深度不足,与成功文化相匹配的标志性建筑过少,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也比较稀缺。“南安――郑成功的故乡”缺乏相对应的载体,因而在树立与推广城市形象时,往往“心有力而力不足”。这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如何利用郑成功文化,打造标志景观,加大宣传力度。近年来,随着管理者城市形象意识的提高,南安举办了不少活动宣传“成功”文化。通过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更多的受众了解了南安,接受南安。但是,相对整体受众而言,接触了南安城市形象推介的受众数量还十分有限,南安要突破地域限制,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就必须制定更加科学有序的城市形象传播体系。
(三)交通状况亟待改善
图1 受访者对南安各方面满意度调查结果示意图
此次调研,还重点考察了南安市民对社会各方面的满意度。调研显示,多数受访者对社会治安及商务服务方面持基本满意的态度,相当一部分市民希望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多数人认为: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急剧增加,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交通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南安发展的瓶颈。改善南安交通状况已成为南安广大市民共同的期待。
(四)环境治理有待加强
居民普遍认为南安卫生状况较差,环卫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南安的经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南安总体环境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南安的空气质量、城市噪音等。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加大治理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使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五)市民的主人翁精神有待激发
南安的山水哺育了南安人民,发展南安经济、树立和宣传南安形象人人有责。然而,多数南安市民认为树立和宣传城市形象关键靠政府工作,只有部分人认为靠公众责任,还有人认为靠媒体宣传和专家意见。这其中固然反映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城乡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度有待加强。
二、城市形象建构建议
(一)提炼南安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在自我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受历史、文化、气候、地貌、风俗、语言等诸多因素影响,形成的专属于该城市的气质特征。追溯南安长期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近代历史发展,南安城市的精神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其大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一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二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三是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四是进位赶超的务实作风。这些城市精神,代表了南安某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于现代的南安城市而言,需要表达和提炼的城市精神为艰苦奋斗的拼搏意志和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二)推进成功文化城市标志建设
郑成功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其爱国御侮、开拓进取、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已深深扎根于“南安人”群体人文品格中,演进为“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郑成功文化是南安的一张城市名片, 南安应建设和评定一批体现成功文化品牌的标志性建筑和设施,提升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推进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建设,高标准建设体现城市人文精神的标志性建筑群和现代化城市新窗口。
(三)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通盘考虑城市轴线、城乡用地布局,积极衔接泉州南翼新城整体规划和厦门翔安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总规,促进交通设施、基础配套、产业联结、经济提升等全方位对接,形成“一主、二副、三组团”城市空间布局。
(四)完善城市主体功能
继续推进“四大组团”开发,加快“五大中心”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合理统筹城市商贸、酒店、休闲、医疗、文教等服务功能布点规划,打造城市现代化标志区,提升服务经济能级。积极承接泉州城市轨道交通,启动一批市政道路改造建设,快速推进新城大道、福庄路工程等项目建设。探索市政管线综合管廊建设,探索地下商场、停车场建设,集约利用与优化地下空间资源。抓紧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市博物馆,启动工人文化宫规划建设,塑造南安城市新地标。
(五)致力构建绿色生态城市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工程、资源保护和开发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构建稳定可靠的生态保障体系,提高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社会生活方式,打造海西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全面推行石材业清洁生产,落实一批工程减排项目,进一步控制排放增量,降低排放存量。
三、城市形象传播建议
(一)加强市民素质和公德建设
市民素质特别是市民的公德行为是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和直接展示,积极推进行风建设,推动各行各业完善和践行本行业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城市窗口单位要形成符合城市品牌要求的规范的服务行为、用语体系。深化文明礼仪建设、公德行为倡导、志愿者服务和“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文明创建,培养市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德意识,提高市民素质,夯实城市品牌的基础。从市民的日常生活入手,突出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多层面的社会教育体系,培养公共精神,树立先进的生活观念,增强创造创新创业能力。
(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创新城市建设指挥协调和项目运作机制,健全城建融资平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拓宽城建资金来源。探索公用设施产业化经营,适度引入公用资源有偿使用竞争机制,逐步启动污水泵站、管网维护、公厕、园林绿化、交通道路、卫生保洁等公共设施、公用事业建设和经营市场化运作,拍卖广告经营权、设施使用权、道路(桥梁)冠名权,提升城市运营效益。加快实施城市管理数字化工程,率先跨进城市“智能管理”时代。推进城市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分离,严厉打击“两违”现象。加大创卫工作力度,强化交通综合整治,治理占道经营,整治市容市貌。健全物业监管服务机制,规范提升现代居住小区物业服务管理。
(三)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工作
围绕城市品牌,以应用推广为目的,以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介为重点,利用境内外有效的宣传媒介和推广渠道进行立体宣传,通过对南安城市品牌进行专题报道、系列报道、跟踪报道,组织城市品牌主题宣传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对外宣传中要突出南安城市综合优势的宣传重点,包括风景的优美、资源的丰富、经济的提升、文化内涵的深厚、生活的高品质及投资环境的优越等方面。推出城市品牌宣传专栏、专题节目,设计制作体现城市特色的形象画册、招贴、读物和专题片等宣传品,出版反映南安城市品牌的书籍、刊物,形成系统介绍南安城市品牌的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社区建设信息亭,加快公众服务信息终端建设。
四、小结
城市形象传播要找到南安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没有个性就很难进行差异化竞争,没有理念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形象传播做得好是锦上添花,做得不好适得其反,使形象一落千丈。这里有一个形象传播“度”的把握和传播方法得当的问题。积极把南安城市形象建设好,是南安城市形象传播的前提。只有把南安城市形象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才会有南安形象传播的雄厚资本,传播的才是南安的好形象。否则,指望通过包装把自身形象传播出去,那只是一厢情愿,这样形象抬得越高,对城市形象损害就越大。
参考文献:
[1] 谢云、刘淑兰,以旅游为核心的森林城市――张家界城市形象定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01)
[2] 贾志林、王一平,城市色彩关系与滨海建筑特色[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5)
[3] 刘国旭,南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3)
[4] 孟宝、周陶,城市标志性形象的升级策略――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01)
[5] 尹聪,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初探[D].重庆大学,2010
[6] 陈颖,以文化景区为主题的商业街设计初探[D].天津大学,2010
【关键词】大庆 城市形象 建设 对策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诸要素作用于社会公众并使社会公众形成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城市形象塑造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既可以避免城市“克隆”与 “特色衰退”,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知名度,也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城市无形及有形资产的价值,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大庆市城市形象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和不足,继而提出对策和方法,为大庆未来城市形象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大庆城市形象建设现状
近年来,大庆在极力发展石油、石化和高科技产业的同时,注重强调经济与文化、科教、医疗、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逐步把城市形象作为一种资产来加以经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不断挖掘和提炼本质特色,丰富内涵,塑造了良好、鲜明的城市形象。大庆城市名片众多,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人居范例奖城市、中国温泉之乡和中国石油之都等,每一张名片都恰似城市形象的剪影,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北方名城的独特气质与魅力。成绩和美誉固然值得珍惜与骄傲,但也应看到问题与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谋求发展,打造未来。
(一)无特色的“孪生”城市
“孪生”城市,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照搬、照抄,与其他城市雷同,没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庆建市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为了加快自身前进步伐,除了要依靠自身努力外,必然还要向周边的兄弟城市学习,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学习固然重要,它是提升自我的捷径,但在这一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盲目复制、简单模仿、一味克隆的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乃至城市文化都变成了机械化大生产的产物,地域特色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地理、资源等优势发挥不足
大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等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在大庆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对它们的打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挖掘的深度以及广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规模,还是“手工作坊”式的单打独斗。
(三)城市形象传播体系不健全
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除了要依托城市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需要有以传播体系为代表的诸多外在条件的推动与催化,内因、外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传播体系不健全、形式和手法单一,是当前大庆城市形象塑造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城市形象塑造内容单一
城市形象塑造等同于城市环境改善,是当前包括大庆在内的许多中小型城市的普遍共识。由于这种认识的存在,导致城市形象塑造的风向标迅速定格在了栽花种草、掇山置石、理水造景以及建筑粉饰等表面功课上,忽略了更具内涵和深度的东西,如城市精神和城市文脉等,城市形象牵强空洞、苍白无力。
二、大庆城市形象建设对策
针对大庆城市形象建设的现状,笔者在对大庆城市形象构成要素进行全方面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发掘、展示城市特色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有特色的城市就如同把握了博弈的先机,必然会出奇制胜。大庆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是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地域文化等也使其有了形成自身特色的潜在因素,只需我们稍加发掘、凝练,便可化茧成蝶,比如石油文化、湿地景观、绿色温泉、天然百湖、草原风情、冰雪雕刻和观光农业等。这些特色我们可以结合建筑、广场、景观、雕塑、标志、文娱设施、市民行为以及社会活动来加以展示,既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又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每一个都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暂且抛开国外的优秀城市形象塑造案例不谈,单看国内一些城市就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他们在发掘、展示城市特色方面是成功的,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从独特的视角对自我加以审视,利用特色符号与元素塑造了城市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长久的印象。看到《五羊》雕塑我们会想到广州,听到歌曲《太阳岛上》我们会想到哈尔滨,闻到牡丹花香我们会想到洛阳,饮起啤酒我们会想起青岛,坐上汽车我们会想到长春,而现在作为大庆城市主人的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什么可以让人想到大庆,大庆的城市特色应该如何去体现,大庆的城市特色如何与城市形象塑造相结合。
(二)发挥地理、资源优势
在地理位置方面,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北部。全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特点是:冬长严寒,有雪;春秋宜人,风多;全年无霜期较短,平均气温4.2℃。
在资源状况方面,大庆除了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外,还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占全国已知湿地面积的1/30。另外,大庆水面资源也极具优势,嫩江、松花江共同孕育,湖泊数量很大,有“百湖之城”的美誉。
作为中国北方的资源型城市,我们完全可以在地理条件、季节条件、气候条件和能源条件上做一些文章,一方面去极力发挥它们各自的单项优势,一方面又要有目的性地进行必要的整合,发挥集合优势,塑造鲜明城市形象。比如,夏季我们可以举办湿地旅游文化节,既让人领略湿地苇林如海、水网如织的美丽风光,又让人感受北方夏季气候的凉爽宜人;冬季我们除了可以进行冰雪雕刻之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融入冬捕垂钓、雪地温泉等特色项目,真正做到别具一格,为银装素裹的都市生活再描上一笔重彩。目前大庆已经在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尝试,并已喜见成效,但这还远远不够,既然要把地理、资源优势与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要为城市形象塑造增添砝码,我们就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一个点或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要从大局去把握,从宏观去认识,把它们做大做强,形成产业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开发,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日常管理,规范行为,确立自己的高端品牌。
(三)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城市形象塑造是否成功,在社会取得的影响是否深远,不仅仅是城市自身良好经济发展水平、稳定政治条件和深厚文化底蕴等内在因素在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外在力量来加以推动,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外因就是传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传播体系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和新媒体(手机、网络、数字杂志等)充分调动起来,无需分辨两者孰轻孰重,且应逐步将它们加以融合,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展示新媒体的专长,相辅相成,力争做到城市形象塑造信息传播丰富、全面且具有时效。对城市形象的广告宣传要做到“有点有面”,所谓点是指重点,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侧重,在诸多宣传信息中比较、提炼,形成核心并集合力量加以宣传;所谓面是指全面,要对城市的人文、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使城市形象更为丰富、多样,城市机体也会更显活力。同时,应善于从一些行为和偶然事件中寻找契机,诸如油田发现周年庆典、建市周年庆典、湿地旅游文化节、社区文化节、农民艺术节、冬捕节和啤酒节等,结合恰当的主题做好系列广告宣传工作,通过深挖内涵,有所取舍,不断创新,丰富、强化大庆的鲜明城市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期在人们的心理、思想与行为上产生重大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四)丰富城市形象塑造内容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各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其塑造内容应该是广泛而丰富的,我们应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来加以表现,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涂脂抹粉的“面子”工程。首先,大庆城市形象的塑造内容可以从城市精神入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大庆、了解大庆、接受大庆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其次,大庆城市形象的塑造内容要突出经济发展水平,在石油经济为基础、石化产业和地方经济为支撑,新兴三产迅速崛起、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以经济指标来彰显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再次,大庆城市形象塑造内容要侧重旅游业发展,通过湿地、温泉和湖泊等打造特色项目,以做到个性鲜明,并通过展馆展示树立红色旅游精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做到有别于其他城市。最后,大庆城市形象塑造内容要强化文化内涵,除了不断加强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设之外,还要不断鼓励、激发文艺创作,推陈出新、涌现精品,增强城市底蕴,并以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来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使大庆的城市形象塑造更具人文气息。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展示设计与大庆城市形象塑造关系的研究》的相关论文,项目编号:12514008)
参考文献:
[1]朱钟炎,章丹音.城市视觉形象设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2011.
关键词:户外广告;城市形象
一、户外广告概述
(一)户外广告的含义
户外广告是指企业以广告宣传为目的,通常在公共场所设置户外广告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近几年我国户外广告蓬勃发展,在整个广告业中的市场份额已跃居第三,成为仅次于电视、报纸的第三大广告传媒。户外广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最直观的体现,是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户外广告的现状
商品经济的繁荣改变了一个城市的面貌,新建筑、新道路、新设施的大量出现为户外广告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商机。于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层层叠叠的户外广告充斥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从视觉角度来看,现在户外广告已成为城市环境中最有影响力的视觉符号。广告传达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从环境角度来看,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许多户外广告设置的位置、方向、密度的选择还缺乏科学性和环境意识。从规划角度来看,众多的户外广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彼此之间互相干扰,没能从城市形象的整体性出发进行规划。
二、户外广告是城市形象的视觉表现符号
现代城市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特色,它不仅要展现城市的外观和风貌,更要体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户外广告是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视觉符号,是城市文化的沉淀,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现代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整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对文化地域性的概况。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个性,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说起佛罗伦莎,人们就会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想起欧洲古老的文明;提起罗马,人们就会想起古罗马的建筑,想起罗马曾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上海的摩登、北京的传统、深圳的前卫都是城市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也是城市文化的灵魂。
三、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
户外广告就是“城市的门脸”,由于其全天持久性,与受众接触的强势性是其他媒体广告所不具备的,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城市的形象面貌。一座城市所具有的良好形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城市的良好形象,对城市的品位提升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户外广告是现代城市文化的信息载体,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视觉表现符号,对城市形象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美化作用。色彩是户外广告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鲜艳的色彩设计可以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与愉悦。那些色彩鲜明的户外广告,往往能引发人们的关注,使人们产生好感。二是绿化作用。户外广告可以对城市建设中一些没有改造的地段,予以外部的遮掩,在视觉上起到美化作用,维护了城市环境的整洁,对城市形象的建设起到绿化作用。同时,一则好的广告所传达的信息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热情和心理上的变化,引导人们的生活状态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的文明,改变了城市的精神风貌。三是亮化作用。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使户外广告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新技术,如电子墙、LED大显示屏、霓虹灯广告等。它们作为城市景观亮化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户外广告在城市中的价值。它既可以适当调节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又能缓解人们紧张的气氛,减轻心理压力。
四、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设计原则
(一)整体统一性
户外广告设计的首要原则是要依据城市的整体定位,把户外广告看作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点”,结合城市的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绿化等,共同组成城市的景观。户外广告的设计要与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形象以及地域文化相协调。这要求我们的设计师要具备整体性的思维意识,将城市户外广告的设计纳入城市的整体环境中。
(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户外广告是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反映了城市经济生活的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首先,户外广告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其次,户外广告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对城市居民的心理变化、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有着很大的影响。最后,设计师需要从维护城市生态的角度出发,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强调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统一
城市与城市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差异性,根本原因就是城市之间的文化不同。城市文化是无形的,它需要通过城市的有形载体进行表现。户外广告作为城市文化的信息载体,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处城市的个性和特点,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结合。设计要紧紧依托周边环境和建筑物原有的风格特征,沿着城市的脉络进行设计,以保证城市风格的连续性。户外广告与城市文化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良好的城市形象。
五、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户外广告在城市中的设置出现无秩序化、混乱的现象,视觉缺乏整体统一性,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是广告经营者、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往往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盲目追求广告的投放量,没有充分考虑到所设立的广告牌是否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缺乏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造成城市的整体形象布局杂、乱、差。其次,户外广告的视觉图像质量低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环境的视觉污染。设计者的创意水平参差不齐,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一些户外广告的创意设计内容低俗,一些煽情的图像和粗俗的色彩造成了“视觉垃圾”,使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形象建设格格不入。最后,户外广告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广告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喜欢在人口密集、流动量较大的地方投放广告,如沿街、沿路和商业繁华的地段,以便让广告发挥最大的作用。户外广告的设置要坚持不影响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市政公用设施使用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原则。
六、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发展对策
(一)落实户外广告设置规划
首先,户外广告的设置与整体城市环境相统一。设计者要以城市的整体规划为依据,要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其次,户外广告的设置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广告的色彩与周边的建筑物风格、绿化的颜色协调统一,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注重对城市美化的功能
要控制媒体造型,在设计中融入新技术,打造具有现代形式感的广告造型,使户外广告成为城市形象的新景观,充分发挥户外广告的艺术魅力。此外,在建筑物上设置广告牌时,要首先确定广告牌的数量,确定与建筑物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避免出现楼大牌小、牌大楼小的情况,影响城市形象的建设。
(三)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户外广告的监管力度
政府管理部门首先要加强户外广告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规范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对户外广告设置与审批环节的控制力度。其次,提高执法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最后,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一些过旧的、破损严重的、对行人及道路交通构成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进行及时的整改。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城市户外广告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七、结语
城市形象,名片先行,户外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正发挥着导入印象、扮靓城市的作用。户外广告是建设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引导大众消费,繁荣市场经济,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因此,户外广告的设计将会得到更多关注。
作者:綦修婵 孙训韬 单位:青岛西海岸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素华,刘发明.户外广告,城市文化形象的视觉符号———论户外广告与城市文化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2.孙茂军.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8).
3.徐红,周盼盼.新媒体时代户外广告的互动创意[J].科技视界,2015(5).
一、 微电影城市形象碎片化植入
(一)传统语境碎片化植入
城市本就是微电影的发源地与始作俑者,微电影的发展本就离不开城市的影子,在微电影中,可以将城市形象的传统语境以空间的背景形式加以无缝式植入。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介,将城市形象植入其中首先就需要一个切入点或一种观察视角,而城市形象的传统语境恰恰是既具内在的文化深沉底蕴,又具外在的文化传播要素,可以说,微电影与城市形象在传统语境上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近年来,微电影的蓬勃发展,使得微电影本身的碎片化的后现代魅力秉赋,既极大地拓展了微电影本身的影视时空,又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的观赏时空,同时更极大地为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完美植入带来了传统语境、碎片化、后现代技法等诸多方面的强有力支撑。尤其是传统语境下的城市形象在微电影中的植入,能够极大地拓展微电影时空,可以将微电影的时空在上下五千年之间自由腾挪。[1]
(二)文化语境碎片化植入
城市形象其实就是城市内涵,城市形象在微电影中的植入与传播旨在以微电影的碎片化手段,塑造出形诸于影视的镜语美学,并以这种镜语美学诠释城市内涵。由此可见,在这种诠释过程中,城市形象的文化语境不可或缺,文化其实是城市除功能而外的最外显的一种传播要素,文化语境与传统语境是城市形象在微电影中必须植入的两大核心。城市形象在微电影的文化语境下更应表达为富有生机的文化秩序体,唯其如此,方能在微电影中树立起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在受众心中树立起城市不可磨灭的意象印迹。城市形象最终必将归结为一种文化语境下的构建与传播,因此,针对城市形象进行文化语境的碎片化植入势在必行,这种碎片化值入既需以具象化的文化造势,亦需突显亲近自然为主旋律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更应贴近人文为主旋律的可持续发展观,形成微电影魔力下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晕染。
(三)后现代式碎片化植入
从现代传媒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观察,后现代与碎片化,已经成为现代传媒语境中的一种对于城市外显活力最具刻划力与表现力的展现形式。同时,随着影视艺术后现代时代的到来,随着传统语境与文化语境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的意识合流,在传统语境与文化语境碎片化意识合流的影响之下,在微电影中植入城市形象也必然需要后现代式的碎片艺术手段。城市宏大形象的微电影碎片化已经渐成现代传播的大势,城市形象以后现代式碎片化在微电影中的不断滋长,必将为城市形象的不断丰满化、不断全景化、不断深刻化提供全方位的补充与参照。并且,微电影的后现代碎片化植入,恰恰还能够突出城市形象的个性化,而城市形象的碎片化植入的无序表现与有序表现的有机组合,更能够将城市形象中的文化传统与现代风尚进行水融式的展演,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当代文化的深情展现的后现代式碎片化植入,亦将是城市的可持续化的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
二、 微电影城市形象多级化传播
(一)城市形象象征式多级化传播
城市形象象征式多级化传播必须以碎片化方式进行,而这种碎片化方式恰是微电影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微电影的碎片化其实就是一种时空辗压的被动结果,碎片化的时间辗压来自于整个生产生活律动的频率的显著提高,碎片化空间辗压则来自于以互联网通达信息所遍织起来的社会化分工、合作、交互等的显著提升,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辗压之下,碎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在碎片化时代的不断辗压之下,基于微电影植入的城市形象传播也必然出现了一种多级化传播特质。这种多级化,一方面为城市形象建构起了基于平视视角下的感性的城市形象,这种城市形象通常在微电影中以温情方式加以表达;另一方面,则由微电影的后现代碎片化,为城市形象建构起了更利于传播的微电影中的理性的多级化表达。例如《苏州情书》这部微电影,即以由爱上感性的人象征一整座理性的城的传播技法实现了城市形象象征式的多级化传播。
(二)城市形象抽象式多级化传播
城市形象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种抽象于思想之上的荷载,城市形象既能够以象征形式加以具象化,同时,亦能够以抽象形式加以意象化。在微电影中为城市形象建构起具象化的象征式多级化传播的基础之上,还应该进一步为城市形象建构起基于抽象式的多级化的可供更顺畅传播的符号化系统,并且使得这一符号化系统能够在越来越多的微电影中进行不断强化与固化,最终完成城市形象的形而上的思想荷载之上的抽象完形。同时,城市形象基于抽象之上的符号化还能够在符号化系统的基础之上自由且多级地转换角色,既能在微电影中针对符号化系统本身进行基于镜语美学的隐喻式植入传播,也能够在微电影中将符号化系统与其具象化系统对照起来进行参照诠解式传播,并且,还可以在不断呈现与不断重复的前提下将城市形象、城市抽象、城市意象加以深度融合多级化传播。[3]
(三)城市形象名片式多级化传播
多级化表达以温情感性为切入点,以理性多级化的更立体式感官刺激的城市形象为浸染点,最终形成了既具具象化,又具抽象化的城市形象的多级化传播,但是,城市形象的植入传播却不应止步于此,城市形象的植入传播还应在具象化与抽象化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名片式的多级化传播系统。这种多级化传播系统首先需要在城市形象的抽象化符系统之中提取出城市的名片式要素,然后才能围绕着这些要素建构起城市形象的名片系统,这种名片式系统显然为城市形象的光速传播解决了无缝植入与无障碍传播等诸多最大的难题。城市与城市中的每一分子拥有着同样发展梦想与发展渴望,城市形象名片式多级化传播反而更需要视觉奇观的形象化刺激,唯有这种视觉奇观的形象化刺激才能更显著地展现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多极化特质。由具象化而抽象化,由抽象化而名片化,至此城市形象因应后现代碎片时代的植入与传播才算最终完形。例如,在《如果我在富阳遇见你》中,即采取了城市形象名片式的多级化传播,有机地将观众移情沉浸式地置于富阳这座城市的温馨怀抱之中。
三、 城市形象植入与传播主要策略
(一)城市形象传统与现代融合植入与传播策略
城市形象的名片式植入,不仅更具有较强的以点带面性,而且更具有较强的易植入性,以及极强的易传播性等后现代碎片化特质,这些特质显然已经为城市形象在微电影中的植入与传播开启了一个极速的后传播世代。并且,在微电影中植入城市名片式多级化传播的同时,城市也以其形象充实了微电影背景与内涵,在微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城市魅力展现的同时,城市形象也随着微电影的多级化传播而完成了整个多级化传播的全过程。微电影的诞生与极速崛起,昭示了一个碎片化的后现代与后传播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昭示着一个“大众媒体”主导一切的时代的即将终结,而微电影等“小众化”“个性化”媒体则越来越广受大众的青睐,同时,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植入与传播策略显然是建构城市形象的两个传播基因式链条,而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则能够保证两个传播基因链条的有序与完整。[4]
(二)城市形象多元化植入与传播策略
微电影针对城市形象的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的传播策略,建立起了两条互动式传播基因链条,在此基础之上的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最大化地推动了整个城市形象植入传播的链式效应,而后续的城市形象化多元植入与传播,则针对城市外显活力及其未来图景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描绘与反映。诚然,城市形象是一种以视觉为被动印象输入源,以精神为主动印象输出源,以群体行为为形象具象化、立体化、人文化等织体的一种综合印象集合体。因此,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本身,即具有多元一体化的不可分割特质。城市形象多元植入与传播,同时更具有着多赢性,能够令微电影中所植入的城市形象经由更加多元化的视觉感知,而获得远超实际的传播效果。同时,城市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多元植入与传播策略亦具有较大的多元灵活性。多这种意义上观察,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更应以其多元化完善城市形象核心要素的多元化、立体化、多级化、全景化,借以透过微电影的传播手段全方位地对城市形象加以尽情展现。
(三)城市形象意象化植入与传播策略
城市形象的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植入与传播,为城市形象浓墨重彩地书写了精神内核与文明底色,城市形象的多元化植入与传播,则为城市形象建构起了多视角、多层次、多梯级的城市内涵。同时,城市形象既需要内部公众的一致认可,又需要外部大众的广泛认同,城市形象中的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已经为城市形象意象化,构建起了一条正确的植入与传播直达轨道;而城市形象的多元化则更为城市形象意象化,建起了一座多级化要素介入与多级化理念注入的植入与传播的直通桥梁。从植入与传播的终极策略视角而言,城市形象的意象化植入与传播已经呼之欲出。从技术视角而言,城市形象意象化植入与传播绝非一种简单的隐性植入,而是由城市形象意象化的繁杂中分擘出直指人心性,由城市形象意象化的广众性中分擘出独特性,由城市形象意象化的整合中分擘出发展性,由城市形象意象化的稳定性中分擘出可持续性。
结语
城市作为一种区域经济体与区域秩序体,其自身形象在微电影时代的植入与传播已经成为关乎城市参与城市间竞争,与城市谋求未来发展,以及最大化地获取城市所需资源的一种 当下直通未来的必要手段。城市固然有许多功能,但从普遍意义而言,城市首先给普通大众的第一印象必然是一种文化活力外显的群体表现。微电影作为文化秩序中的新生力量与生力军,首先即发韧于城市,城市的形象早已经从一开始起即内置于其中,更已经深深植入于其中。城市形象在微电影中的碎片化植入与传播,从文化意象而言,尚需受众主动意识的意象化拼接,因此,城市形象的微电影植入与传播不仅应着眼于今天,更应着眼于未来。城市形象的微电影植入与传播,亦不应只反映物质文明进步成果,更应成为一面精神文明进步的旗帜,微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的终极传播不只为城市塑造了灿烂辉煌的今天的即视感,更为城市提供了足以决胜未来的视野展望。
参考文献:
[1]谊.中国城市微电影中的创意美学――以《如果我在富阳遇见你》为例[J].艺术评论,2014(12):98-101.
[2]王坤.基于城市旅游形象推广的微电影与城市旅游的理性联姻[J].新闻知识,2015(6):75-76,103.
[3]崔思瑶,生晓云.城市形象微电影对城市文化的建构――以《苏州情书》系列微电影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5(11):33-35.
关键词:本土文化 城市形象 天津
检 索:.cn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age of urban environment has also been undergoing striking change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ity’s sustainable growth and lasting prosperity; likewise, city’s growth is witnessed by diverse factors like urba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s and environment. Nowadays, how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livable urban environment poses a tremendous challenge to municipal planning divisions. Thus, it is the top priority to make a better urban environment and to set afoot the building of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 image.
Keywords :Buildings from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Creative City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net :.cn
引言
城市形象指一座城市或者是某一特定区域给人的整体印象。它包括精神上的印象、某种行为、某种视觉刺激和风情文化。基于这些感官刺激通过这些符号向外界传达该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城市环境是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城市环境形象是外界通过这些视觉符号给予该城市相关的评价和认知,进而使该城市达到城市个性突出、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风貌。每个城市都有特定的文化特色,城市利用某种特定文化形象传播系统进行对外宣传,公众给予其定位。城市环境形象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它的建筑、风景名胜、自然环境、文化教育等等多方面要素,使公众对某城市形成的印象的综合体。城市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视觉识别等形式宣传其城市特色,使城市具有个性、塑造其性格。本文探讨的是针对环境内容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和塑造方式方法。我国云南省丽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环境,四面青山环绕,形似碧玉大砚,故而得名“大研厢”的美誉。丽江古城又称大研镇,四方街内街道均采用五彩石铺路,与崎岖的地势融合在一起,到处可见小桥流水,真实完美地体现了古城建设崇拜自然、率直的古朴的民族文化。
一、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底蕴情怀
(一)本土文化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提炼融合
本土文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主要体现在建筑、景观、风土人情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城市结构、城市风貌、城市环境的打造也逐步地趋于雷同,原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城市发展脉络,但是正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原本的自然环境和本土的历史文化也在迅速地消失。很多地方政府和组织,为了保护本土文化打出了“建设特色城市,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口号,用城市环境来带动城市的发展,让赖以生存的城市更加美好。城市形象赋予城市不同的个性,信息时代,城市也需要环境形象建设。在许多知名城市,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景观中很多都体现着“和谐”为主题的建筑特色,为城市的环境也增添了一些城市色彩。
(二)城市符号的提炼是本土文化的再现
城市环境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特质予以高度提炼、升华、塑造出独特而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创建品牌城市。政府可以利用城市品牌符号,加强团结,激发市民的思想感情,影响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2008奥运会,普天盖地的云纹图案和红色渲染了整个北京城,使全世界更深一层地认识了中国北京,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代表北京环境形象的视觉符号,向外界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的塑造中的作用可以不言而喻。《华盛顿邮报》《费加罗报》《澳大利亚人》等澳大利亚主流报纸评论说,全世界亿万观众在观看奥运会实况时看到了壮观的场面,现在再也无法否认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实力。洪都拉斯主流媒体《新闻报》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和中国,深深体会到遥远东方民族的热情好客。
二、本土文化在城市形象中的继承与创新
(一)本土文化的继承态度与方法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融合体,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形成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多元文化的融合意味着和谐。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冲突。在这个倡导绿色、多元的时代我们对本土文化的态度应该属于有效地继承,优化创新思维。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绿色工程建设方面是成反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绿色环境越少,高楼林立代替了树木林荫。环境的破坏、城市居民建筑方式改变,传统文化的消失速度也越来越快。例如,泸沽湖,国际级4A级景区,居住在当地的人居住的是木制房屋,实行的是母系社会制度。10年前,在当地可以听到很多人用摩梭语言聊天,居住在象征着祖母权利的木制结构的房屋中,所有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环境一样,古朴、原始。10年的变迁,往日的摩梭语言消失,房屋变成了高档酒店的样式,如今想去考证民族文化的游人已经很难再找到考证资料。所以,在岁月的变迁中,城市建设不可避免,但是在城市的进程中本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值得深思,不能以消失为目的的覆盖。
(二)本土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思维
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各种环境的塑造对于本土文化也是运用其中,以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但是,在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运用过程中难免有些许过时落后的视觉印象,在这个充满色彩的城市中,对于本土文化要有选择的运用,例如一个色彩,一个样式,一个图案,一个装饰角,一个文字就能代表一种文化。例如在云南很多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中运用了纳西文字。城市环境形象推广方面在国内外均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伦敦、东京、墨尔本、巴黎、首尔等诸多城市。尤为突出的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市,近期改进了新的市徽设计,改变了以往灰色为主的色调,大胆采用代表蓝天和绿草的渐变色彩,在这座国际公认的多元、创新、宜居和重视生态的城市,该形象的设计象征了墨尔本的活力、新潮和现代化。
三、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形象设计模式发展趋势
(一)港口城市为特色的城市形象
天津,一座独特的城市。中西合璧造就了天津多国建筑风格并存、各具特色,异国情调风景区也见证了天津的历史沧桑。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由一条“天津景观大道”贯穿天津市内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地理位置,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是中国内陆的重要出海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滨海新区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员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盐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土地,滨海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经调查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形象有以下特征:第一、城市特色建筑形象设计不够明显,没有突出城市特色,整体性关联欠缺。第二、在色彩方面滨海新区的建筑特征和风格多样。有以灰色、白色、蓝色、黄色和红色为主,风格上塘沽区、大港区以及汉沽区由于发展路线不一样所以在建筑色彩的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属风格迥异,有简约的简朴风格,高档的欧式风格,同时也有动感时尚的风格,作为滨海新区的整体规划上归属性上不是十分强烈。
(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天津本土文化
城市理念方面立足于天津地域文化、天津滨海新区的背景文化、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滨海新区境内的旅游资源、物质资源、矿产资源、天津城市文化和滨海新区城市文化。城市行为方面符合该地域的经济增长方式、文化宣传、广播媒体、对外活动、招商行为、公益活动等。城市视觉方面,包括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精神标语、城市口号等。针对天津滨海新区现状展开调研,借鉴国内外城市形象以及滨海新区的建设情况展开调研。重点调研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发展的主体形象。滨海新区的城市形象立足天津本土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态度,寻找出适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元素,以区别于天津市、国内其他城市的滨海新区的城市形象,与国内、国际上的滨海城市拉近距离,并彰显个性。
(三)构建绿色、生态、和谐为一体新城环境形象
城市交通是构建城市环境的主要方面,滨海新区道路交通方面新区已确定“1环11射5横5纵”交通路网整体规划布局,较之天津市内六区的道路交通规范化、便捷化、人性化,更适合新城的发展规划。滨海新区城市环境建设条件优越,土地利用面积广,绿化覆盖面积大,给前来投资就业的人提供方便。滨海新区毗邻渤海湾空气宜人、适宜人居住、发展、就业在形象推广上应大力提倡。大港、塘沽、汉沽作为滨海新区的组成部分,滨海新区有义务为其规划一个典型特征,塑造大港、塘沽和汉沽的特征,加强滨海新区的凝聚力。设计制作出适合滨海新区的典型形象,通过政府部门推广海湾城市特色,充分挖掘滨海城市的城市色调。利用设计机构和政府行为,积极探索具有港口特色的城市形象。在推广过程中,注重维护与宣传并存的长效机制。
结语
2014年3月《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环境形象提升不仅仅是天津市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天津在国内乃至国际地位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滨海新区的地域文化加工、提炼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并适合城市应用城市色彩,发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渗透文化生活的内涵。充分调动市民参与文化建设,构建滨海新区城市新形象。用环境形象建设提升城市品牌,充分发挥城市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增强城市凝聚力,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环保意识,利用城市环境形象有效地宣传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营造合理良好的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张爱鹏.天津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J].包装工程,2013,34(10):1-3.
2 刘宝成,郑颖.VI设计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3,34(22):6-8.
3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 张鸿雁.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5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城市建筑文化系列[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德)普林茨,城市设计[M]. 吴志强制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
7 田野.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初探――大连与天津的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1.
8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9 张在元,刘少瑜.香港中环城市形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7.7.1.
10 闵学勤.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2.1.
关键词定位城市形象运用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比如城市布局、城市资源等),经过长期综合发展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城市形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性、整体系统性、长期规划性和地方特色性等四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城市形象涵盖了城市空间形象、城市环境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景观形象和城市产品特色形象(即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现代城市进行形象塑造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竞争日益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形象问题刻不容缓地提到了各地政府的战略规划高度。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拥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无疑是在为城市做着生动的活广告,它一方面展现出城市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则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游客的“金字招牌”,并使有形资产进一步增值,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
第一、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改善,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是吸引外资、引进人才的外部条件,也是集聚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并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城市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树立新的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改善市民的行为、心态,是一种城市文明的投资。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给市民带来自豪感,并由此形成奋发向上、敢于争先的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塑造城市形象其实也是在发展生产力。
第三、城市形象塑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长远观点来看,旅游项目已不完全局限于传统的山水园林和自然景观,城市特征形象和一些经济文化活动也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全面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与经营,使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得以改善,政府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城市文化得以发展,这不仅为城市现实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全面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总而言之,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在高层次上担负着整合城市其它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
二、定位策略运用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定位策略的创始人艾·里斯和杰,特劳特于1969年6月在《广告行销杂志》发表了《定位:同质化市场突围之道》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定位”一词,用来指在产品模仿日盛的市场环境里新的市场竞争策略和手段。
1981年艾·里斯和杰·特劳特出版了《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一书。对定位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定位是你对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的顾客心中。定位是一项内心中用以决定是否让其进行系统组织的门户,其观念是基于传播,只能在适当的时间及适当的环境之下,才能得到沟通。定位是“种逆转的思考方式”,不以你自己为出发点,而是以潜在顾客心智状态为起点。
由此可见:定位策略很注重产品与其目标顾客(即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列接:即通过定位使产品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一个特别的位置。这个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独特的、是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轻易取代的。而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是为了使每个城市有其鲜明的、对手难以替代的特征或优势,以避免城市形象的雷同与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定位策略恰当运用于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第一,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上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树立该城市鲜明而独特的形象,以和竞争对手有效区隔开来。这是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一个直接作用。定位策略通过挖掘城市的特性,结合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将该城市的特性放置在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处,这样就使得该城市在受众心智中占据了一个相对优势,其竞争对手要再挤占这个独特的心理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从而该城市独特的城市形象也就得以树立。
第二、有助于形成城市与其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关系。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成功运用,将会使得目标受众在心理对该城市有一个明确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对应关系。比如,现在社会大众一提到义乌,就会自然而然的首先联想到小商品,这得归功于义乌鲜明的定位:小商品的海洋。义乌在其独特的定位确立之前,只是浙江众多小城市当中默默无闻的一个,但是现在却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商品集中地。
第三、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一旦被受众认可,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点从上海的发展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上海一直将自身的城市形象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这一鲜明的城市形象定位使得上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直保持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地位,其城市经济也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
第四、有助于城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竞争焦点开始聚集到城市形象上。这从央视逐年攀升的城市形象广告宣传上也可窥见端倪。各城市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优势,占据竞争中的有力地位,那么一个很好的武器就是借助定位形成个性鲜明的、对手无法模仿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具体定位策略
在城市形象塑造中不仅要运用定位策略,而且这些定位策略还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只有这样的定位才具有针对性,也才更加有效。此外,还需要挖掘城市形象众多要素当中最能代表该城市特征或者最能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突出,这样,鲜明的城市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文化定位策略。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进而使城市形成文化上的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品味和附加价值,使城市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城市的功能与属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如果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精髓与城市形象的定位结合起来,是很容易实现城市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的。运用文化定位的一个典范就是山东曲阜。曲阜将自身的形象定位于孔子故里,就是采用的文化定位。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曲阜采用这种文化定位就使得自身的形象更加厚重,对于社会大众所产生的心理吸引也是非常大的。
第二、历史定位策略。所谓历史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将城市沉淀的历史底蕴挖掘出来作为城市形象独特的要素来加以彰显。我国的西安、开封、北京、洛阳等都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这些城市本身长久的历史就可以成为其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洛阳的广告语就直接体现了其历史定位:“千年”。这一广告语以很简省的方式将洛阳厚重的历史沉淀加以彰显。
第三、比附定位策略。所谓比附定位就是攀附社会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知名的事物,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知名度的目的。在城市形象塑造中,采用比附定位,就意味着该城市在竞争中要甘居第二,而非第一。这样比附定位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在比附定位中,城市可用于攀附的事物是很多的:它可以是知名的大山、河流,也可以是建筑,甚至是其他知名的城市……。当一座城市自身的知名度不是很高,而又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时,如果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比如泰安就可以采用比附策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从古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中来,寓意“国泰民安”。”泰安本身的知名度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它有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那就是全球都很有名的“五岳之首”——泰山。因此,其城市形象塑造就完全可以比附泰山,泰山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其地位可想而知。因此,泰安比附泰山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是有很好的根基的。
第四、情调定位策略。情调定位是使受众在对城市的接触过程中能体会出一种良好的令人惬意的生活气氛、生活请调、生活滋味和生活感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满足,该定位能使城市融入受众的生活中,成为受众的生活内容,使城市形象更加生活化。情调定位可以赋予城市以精神气质,使城市灵动鲜活,倍添情调魅力;同时情调鲜明的城市形象还可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富有感彩,有利于增强城市对人的精神引力。情调定位策略的运用在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_这从其广告语“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可以明显看出来。
第五、功能定位。所谓功能定位就是将城市某一方面的功能加以特别提炼而直接在定位中彰显出来,这样,当目标受众一想到这个城市就首先想到它的某个独特功能。这一策略非常适合那些自身的经济发展在某一领域已经形成独特优势的城市。
第六、旅游资源定位。城市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形象最显性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旅游资源给城市进行定位,可以使城市特色突出,加强人们对城市的印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前转移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标记符号,因此一些城市开始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并对外宣传其城市形象。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定位的成功典范不少,比如杭州曾经做过的“情系西湖,中国杭州”、海口的“椰风海韵,南海明珠”、桂林的“山清·水秀·城美”等都是以城市本身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其自身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的定位与宣传还有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在短期内引发城市旅游热潮,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业收入。
第七、品质定位策略。品质定位简单来说就是彰显城市的品质与品位。在这方面,上海就是典范: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定位就直接彰显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品质与品味:上海的经济、贸易、金融都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四、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定位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运用定位策略要注意一些事项,否则,定位策略产生的实际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第一、这个定位一旦确立,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将城市的独特定位告知社会大众,这样,定位才真正发挥作用。传播城市定位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城市形象广告。城市形象广告如果紧扣城市定位,并用精练的语言将城市的定位加以彰显,那么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又可进一步发挥推广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城市形象广告的表现要有新意、有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受众的眼球,并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要做好目标受众群的细分,并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传播媒介。如果目标受众和媒介的运用不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很可能导致城市形象广告传播了,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关键词:低碳城市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低碳城市与紧凑型城市
1.1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气候变化组织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
通常来说,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彻底改变过去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和大量浪费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合理、可循环利用、高效节能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紧凑型城市
紧凑型城市有两个侧面。其一,是在交通手段以步行为主的时代所形成的历史的市区形态。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南部的许多城市都是在古罗马时代建立的。知道18世纪才才形成了成为城市中心的城市空间。第二,就是根据城市再生政策营造的紧凑型城市。紧凑型城市的城市形象作为相对于20世纪呈郊区化发展的近代城市的反命题。
2城市空间紧凑度的价值
2.1移动性与可达性
在城市地区的交通规划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移动的“移动性”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重要的是方便快速达到目的地的“可达性”这两个概念看上去视乎有些相似,其实,意义却完全不同,为了提高移动性,要进一步扩充以汽车交通委主导的城市交通设施,力求尽可能的满足对交通工具需求量的增加。而可达性优先的设计理念,在对土地利用和设施配置的理想状态、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等的替代交通瘦点等诸多方面也进行了特别的考虑。同时,寻求旨在尽量抑制小汽车交通需求的发生。在紧凑型城市的定义中,最基本的要素是“高密度”。如果密度高,则易于提高可达性。在伦敦的市中心区,虽然也有200户/hm2的地区,但是,如果到郊外,人口密度则为100人/hm2左右。报告书中指出,在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7500人的场合,如果毛密度为50人/ hm2左右,则公共交通的实现较为困难;如果毛密度为100人/hm2,那么,公共交通的实现成为可能;若密度达到150人/ hm2,则公共交通服务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且依靠步行交通也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
人口7500人
毛密度:50人/ hm2
需要大面积的土地
设施分散,没有地区中心
60%距中心500m以外公共汽车利用困难
人口7500人
毛密度:100人/ hm2
可节约土地 中心设施明确
30%距中心500m 以外
公共交通的实现成为可能 公共汽车服务成为可能
人口7500人
毛密度:150人/ hm2
地区设施的利用增加
仅13%距中心500 m以外公共汽车服务得到充分的利用
公共交通服务可以实现 其它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也成为可能
2.2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布局, 所产生的交通需求和交通程度是不同的。反之, 不同的城市交通布局和结构, 也会影响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决定着城市的结构形态, 可归纳为如下3 种:
(1)城市边缘呈现低密度蔓延发展的放任模式。
(2)充分限制分散的趋势, 保持城市中心区域吸引力的计划模式。
(3)保持集中的高密度和中心区域的吸引力, 同时又有利于兼顾环境、社会、安全及能源等的综合效益和投资原则的干涉模式。每一种模式所依赖的交通体系是不同的。交通的发展战略又影响城市结构的确定, 道路向外延伸, 交通条件便利使放任模式的城市像“摊大饼”一样蔓延发展, 最终陷入道路占地越来越多, 交通却越来越拥挤, 环境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计划模式也面临着城市中心区过于拥挤, 交通难以组织的问题。干涉模式则以适度的道路发展为约束, 确立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3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策略
3.1城市尺度的控制
形成紧凑型城市的关键一个条件就是尽量使市区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在平面上不在向外扩张:被城墙围合而成的西方中世纪城市和以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及由集中的寺院形成的街道等作为城市边界的日本城下町,在城市的原始形态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由于盆地等自然条件的因素,城市扩大收到制约的中小城市,城市形态易于操作。在今后我国人口减少的趋势下,虽然大规模采用“逆开发、自然化”的手法,将呈现绵延状态的郊外住在区和产业用地等作为森林和自然地,进行地区更新改造的做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在一定的空间单元情况下,亦存在实现的可能。
3.2城市形象与密度
如果单纯运用在城市规划中通常使用的人口密度,则不能描绘出城市的空间形象。要规定城市的空间形象,需要运用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利用,以及户数密度这样的指标。在各种各样的城市形象中,就对如今的城市规划有较大影响的四种城市形象,从密度、建筑高度以及建筑密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
分析,如表:
3.3混合用地与多样性
土地混合使用的目标是增加短路径出行,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同时,为保证居民工作地与生活地的重合,应强调“有效混合”的概念。混合式的土地使用能鼓励乘坐公共交通,美国研究发现在楼板面积中每增加20% 的零售和商业活动,会引起小巴共乘或公交的出行比例增加4.5% 。土地有效混合使用的规划设计要点有:①将居住、商业和办公等混合,布置在人们从住所至轻轨、地铁或公交站点的步行范围内,从而减少人们因日常生活需要而造成的重复交通;②商业区、就业区和使用频率高的区域布置在公交站点周围,便于居民使用公交出行;③以公交枢纽和公交站点为中心展开城市组团和社区布局,将交通、就业与生活设施配套之间的空间布局得到综合考虑。
相关研究认为土地的混合使用是城市多样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具有复合功能的地区由于使用者需求的多钟多样可以促使该区域多样性的产生于发展。而这种多样性的产生也反过来可以影响土地混合使用效率的提升。
4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一旦城市规划决定的空间结构得以确定,相应的交通出行模式以及能耗和排放也就确定了,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求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将是艰难的。因此在城市的设计之初将低碳导向的紧凑型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城市规划中,在城市产生以及城市改造的源头把握好方向将对城市的碳排放的减少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坤明, 等. 低碳经济论[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7.
[2]丁宇.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中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J]. 规划师, 2005, 21( 1) : 104- 107.
[3]曹康, 王晖. 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内核与理论的变迁[J]. 城市规划, 2009, 33( 9) : 44 - 51.
关键词:CIS 石家庄 城市文化形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城市营销的重要内容。
石家庄是一个新兴城市,历史发展时间较短,文化积淀不深。在“十二五”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思路下,面对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的压力与挑战,如何提升石家庄省会城市文化形象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建设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是营造石家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国内对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CIS理论及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二线城市,对自身城市的优势、劣势认识不清,无法进行清晰的城市个性发展定位,造成一些城市盲目跟风,“形象工程”遍地、但缺乏城市特色的现象却日显突出。
1 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思考
1.1 导入CIS,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不仅会形成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且会使城市更具活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CIS是将企业CIS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城市CIS系统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部分组成。理念识别指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精神内涵、价值观念,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行为识别是城市理念的具体化,表现为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和企业行为:视觉识别是理念的再现,包括城市的建筑格局、景观标识、交通工具、雕塑小品、广场街道、公园绿地等。城市CIS是将城市的精神品质、发展目标、价值导向等理念通过视觉的统化与市民行为的规范化体现出来,充分反映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市民风范、经济发展等要素的特色,同时使受众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的联想,从而达到区别其他城市的目的。
1.2 城市文化形象的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与城市视觉识别三个层面及其关系与内涵。城市文化形象理念识别(MI)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历史人文识别、城市地位识别、城市定位识别。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表征。行为识别(BI)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府行为识别、城市群体行为识别、城市市民个人行为形象识别。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是公众可以通过感官了解城市的窗口包括城市的空间和功能形态、城市自然景观、城市建筑物、城市绿化、城市的各类装饰、广告、文字等[1]。它是一种在城市发展理念、战略范围和目标的支配下,运用视觉传达方法,通过城市识别的符号来展示城市独特形象的设计系统。
1.3 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仍然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石家庄虽然开始重视自身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例如市树、市花的传播不广泛,缺乏广大市民的认可,并且没有在我市城市景观中有效传播和强调;市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太少,零星分布且形不成规模等。目前的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是远不能适应市场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的,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形成自己的体系。
2 基于CIS,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对策
2.1 基于CIS,石家庄城市理念识别建设对策。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特征反映到城市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在城市形象定位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政府在定位城市形象时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本着利民、便民的原则进行操作,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形象,使城市形象定位有利于创造出适合市民生存发展的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政府应积极培养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城市形象在定位时就有丰厚的现代人文精神,使良好城市形象的根基更为稳固。
2.1.1 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营造大石家庄的概念,整合周边区域资源。如加强对石家庄历史文化的研究,出版相应文集;邀请知名的作家为石家庄撰写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请知名导演拍摄成故事片或记录片;开发一台以石家庄文化为中心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开发出有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如结合曲阳石刻、白洋淀的芦苇、蔚县剪纸、武强的年画、衡水的鼻烟壶等艺术。
2.1.2 与城市主导产业相结合,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将观光型旅游发展观光与参与、体验相结合的旅游。利用石家庄交通优势――正定国际机场,将石家庄正定国际小商品市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正定大佛寺、赵州桥、赵县梨花节、红色旅游资源西柏坡、白洋淀、白沟冉庄地道站等优势资源沟连,形成一道产业链条。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可以带动石家庄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业、商业等产业的大发展。
2.1.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搞好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文化产业是现代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文化产业要出优秀作品,推出文化品牌。题材一定要立足石家庄,反映石家庄的城市精神风貌、深入民心。近年来,随着石家庄“三年大变样”的初见成效,石家庄已经高楼矗立,马路宽畅。因为是省会,石家庄的商业格外繁荣,但文化氛围相对淡薄,河北大戏院、省博物馆、市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相对较为零星分散,甚至淹没在居民区楼宇之中。体育馆和艺术中心、新华书店、图书馆周围都没有形成规模的文化产业聚集圈。这给广大市民接受文化教育和进行文化消费都带来极大的不便,失去其文化影响力。在石家庄市区内整合几个较大文化产业聚集圈,让市民购物、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此外,这些文化产业企业也要转变观念,例如书店除了销售图书以外,也要为读者提供一定空间阅读和相应的文化休闲的设施和场所。
2.1.4 加强对外传播。城市文化形象塑造过程是一个城市与媒体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双方实现双赢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是由政府根据自身传播的需要,主动找媒体进行宣传策划,但随着媒体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媒体瞄准了城市品牌经营这个独特的市场,纷纷推出相关栏目[2]。就石家庄而言,可拍摄一些石家庄特色历史、建筑、风光节目在权威的、覆盖面广的电视媒体做形象广告。例如红色西柏坡、赵州桥、正定大佛寺、白洋淀等景观和重大历史事件可以作为题材,在己知的强势媒体推出的城市形象宣传栏目中塑造城市品牌、宣传石家庄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多角度全方位阐释城市的内涵,带动招商引资、推动石家庄区域经济发展,借助媒体自身的品牌优势,主动出击,积极联络各城市外宣部门,通过做书记、市长专访,为城市拍摄形象宣传片等形式,起到宣传石家庄,吸引国内各城市的参与作用。例如CCTV的“走遍中国”、“中国魅力城市评选”、“城市之间”、湖南卫视的“象形城市”、新浪网的“新浪城市联盟”,以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香港商报、香港大公报等中央、境外媒体常年推出的城市宣传专刊、特刊等。
2.2 基于CIS,石家庄城市行为识别建设对策。行为识别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府行为识别、城市群体行为识别、城市市民个人行为形象识别。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都反映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
2.2.1 塑造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首先要加强石家庄服务行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尤其是运输和交通、旅游业、商业的服务意识和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外来人口、游客对石家庄的整体文明形象。在上述人员上岗前工商管理部门可以请礼仪专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岗前职业培训。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让他们了解自身言行代表石家庄的城市文明形象。并作好长效监督机制,规范管理,树立典型榜样。
2.2.2 提高广大市民素质。市民作为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能动力量,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因而市民的素质决定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政府应当充分运用组织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市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危害,认识到应该养成怎样的文明习惯。各新闻媒体要加大这样的宣传,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这样的教育,努力使市民的认识有一个大的改变。当前,应侧重于城市意识、环保意识、交通意识、集体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使市民形成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将自己的言行和城市形象联系在一起。
2.2.3 同时要抓好社区文化的建设,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爱我城市的教育,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此外,从石家庄的中小学、高校教育抓起,省教育厅要倡导在中小学的品德课程、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教师要加入“了解家乡石家庄、热爱家乡石家庄、建设家乡石家庄”的相关主题的教育,让在校学生对石家庄有归属感、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石家庄文化历史的了解和热爱。
2.3 基于CIS,石家庄城市视觉识别建设对策
2.3.1 树立石家庄市花、市树、市徽的城市标志形象,规范使用并大力推广,让其深入民心。石家庄市市花――月季,月季代表石家庄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展示出石家庄人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国槐在民间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把它作为吉祥树、幸福树,它能代表石家庄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展示出石家庄人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故石家庄市将其定为市树。但据课题组抽样调查,近超过40%的受众对石家庄市花、市树不了解,认识不足,这对石家庄文化形象的宣传十分不利。市花和市树在城市景观中视觉形象不够突出,使市民认识不足。以广西桂林为例,主席当年视察漓江风光,提议在漓江两岸种植有代表性的特色植物,来营造景观特色,于是漓江引进云南凤尾竹,使漓江景致提升,特色鲜明。石家庄市花、市树要在主要街道、交通节点呈现,一定要成规模。此外,可以根据城区街道的主体色彩来搭配市花月季花的色彩,例如在裕华路两侧种植红色月季,国槐,显得庄重。在中山路路段种植粉色月季,活跃开放,在人民广场和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主题公园广场都要种植大型月季主题的花卉景观,此外还要搭配其他四季常青的绿色植物,但要确定1-2种为主。我市市徽还没有确定,市政府宣传部应该尽快组织有关专家、部门、广大市民开展广泛的征集,调研、设计等工作,尽快确定石家庄城市市徽。随着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国际化,石家庄在大型的会议、博览会、重要节庆等活动中亮相越来越多,没有一个明显的识别标志是不行的。城市的市徽是城市精神、理念、文化形象的浓缩,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市徽要立足石家庄城市的发展,体现石家庄“中国药都”、“轻纺城”的产业特征,体现石家庄勤劳、淳朴、包容、乐观等人文精神,体现燕赵文化艺术特色。
2.3.2 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加强城市文化载体建设。石家庄近年来,大力发展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改善显著,尤其是“城中村”的改造,一改原来的土气。但保护好历史文化传统格局、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旧城改造几乎没有文化保护方面的考虑,作为城市发源地的石家庄和休门两村的街巷格局和市井气息基本荡然无存;没有老建筑和街区所保留的空间形态和历史信息。石家庄与天津、太原等周边城市相比历史较短,历史古迹就相对稀少,对古城历史文化传统格局、历史建筑的保护就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文化载体建设,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增强公共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在重要的街道路口或主题公园,适量安排一批造型优美的城市雕塑,反映石家庄历史人物、历史典故、重大事件的雕塑,例如解放石家庄,冉庄地道战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
总之,基于CIS建设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有利于提升石家庄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对树立城市统一的对外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城市整体特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童欢.武汉城市形象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6).
[2]李晓玲.基于CIS的泸州城市旅游形象塑造[J].理论科学,2008,(2).
【关键词】 单行道 调整 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车辆与日俱增,车多路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中小城市,也包括天津、重庆等大型城市,不得不在城市中的许多路段采用车辆单向行驶的办法来缓解车多路窄的矛盾。我国现行的单行道方向与田径场上的运动方向一致,普遍采用车辆逆时针方向行驶。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这种逆时针方向行驶存在一定的缺陷,应该加以改进。
一、车辆回归原出发点行驶规律
经过研究发现,车辆行驶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律,即一辆车从某个点(居住地、工作地或停车地等)出发,经过各自不同的方向、路线行驶,最终必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每辆车出发后,行驶的方向、线路和距离会有所不同,回归的时间和频率也会不一样,但最终必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就是车辆回归原出发点规律。这一规律也存在例外,那就是车辆的车主转移,从一个车主转移到另一个车主,不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种现象在车辆行驶中所占的比例极低,不影响运用上述规律来分析特定的问题。
二、逆时针方向行驶的主要弊端
单行道车辆实行逆时针方向行驶,车辆在每个十字路口均为左转弯,增加了车辆的冲突点,在十字路口按红绿灯信号间隔通行,这就人为地增加了车辆左转弯时等候红绿灯的时间,由此引发较多行车矛盾。其主要弊端如下。
首先,多等红绿灯,延长停顿和行驶时间。根据车辆从某一个点出发,最终必回到原出发点的行车规律,按逆时针方向行驶,完成这一过程,至少要经过三个有红绿灯的路口,每个路口均有冲突点,要多停留1―2分钟,每辆行驶一周就会多用3―6分钟的时间。车辆按红绿灯指示停车后再集中行驶,车辆密度极高,行车速度减慢,重新起步延长行车时间,环绕行驶一周就必定增加4―8分钟的时间(此时间为与车辆顺畅通行相比的时间),人为地延长了车辆在路上停顿和行驶的时间。假定一个单行道每天有10000车次要通过单行道行驶,一天就会人为增加车辆行驶时间666.7(4×10000/60)至1200小时。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单行道,如果都是逆时针方向,就会浪费大量的行车时间。
其次,制约交通量,车辆容易堵塞。逆时针方向行驶一周在路口共计要多停留3―6分钟的时间,车辆都要在不同的路口左转弯等候。根据车辆从某地出发,最终要回到原出发地的行车规律,经过这一地区的车辆需都要按这种方式行驶。这就人为地增加了在红绿灯路口的车辆通行冲突点,制约了车辆的快速通行,给本已很拥挤的交通量雪上加霜,形成更为严重的交通堵塞。
最后,多耗燃料,浪费能源。车辆逆时针方向行驶,每辆车平均多停留3―6分钟,加上停车再起步要耗费更多的动力,这必然要增加车辆燃料消耗,浪费能源。仍按一个单行道每天平均交通量10000车次计算,停车耗油再加上重新起步耗油量增加,综合各项因素,若平均按每小时耗油6公升计算,每天要多消耗燃油4000 (6×666.7)公升至7200(6×1200)公升,一个单行道全年要多浪费144万公升燃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单行道,在能源高度紧张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小的浪费。
此外,在城市道路延长停留和行车时间,增加动力耗费,还要增加铅、一氧化硫等大气废物排放,释放热量增加,增强城市温室效应,增加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解决方法――实行顺时针方向行驶
经过认真调查分析后认为,在不需要大量投入的条件下,可以将现在的车辆逆时针方向行驶改变为顺时针方向行驶,减少单行道行驶过程中车辆左转弯等候红绿灯的时间,减少冲突点,增加行车流量,促进车辆畅通。为调整好车辆行驶方向,以达到车辆通行的最佳效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改变车辆行驶方向的准备工作。以前没有实行车辆单向行驶,将要准备实行单向行驶的城市,在制定单行道规划时,要大力推行车辆按顺时针方向单向行驶。已实行逆时针方向行驶的地方,要改变其行驶方向,按照车辆顺时针方向行驶路线调整行车标志,包括红绿灯、行车指示标志牌和标志线,将车辆由原来的逆时针单向行驶改变为顺时针方向行驶。人们已经形成了行车习惯,改变有一定难度,调整前,要制作明显标志,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司乘人员告知,让人们作好改变习惯的思想准备。调整时,还应组织交警在相关路口作一定时期的值勤,以保证人们调整行车习惯。
其次,改善适应右转弯行驶道路设施。许多中小城市的十字路口绿化带或其他隔离带设计过长,在左转弯和直行车辆遇红灯停车等候时,迫使本来可以顺畅通行的右转弯车辆被迫加入停车等候的行列。正确的做法是将十字路口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或其他隔离带缩短10―20米,扩宽交叉路口的喇叭口,在左转和直行车辆排队等候红灯时,保证右转弯车辆通过右边的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组成的宽阔路面顺利通行,避免右转弯车辆加入停车堵车行列,减少不必要的行车冲突点。
再次,调整单向的公交车行驶方向及停靠站点。已实行车辆单向行驶的地方,其公交车辆必然也按逆时针方向单向行驶,其停靠点及其相应设施自然也要按逆时针方向安排。实行车辆顺时针方向行驶以后,要相应调整公交车辆行驶方向,对公汽停靠站点进行相应调整,包括停车路面整修、站牌布置、候车亭修建等,以适应公交车辆顺时针方向行驶的站点停靠需要。这样,改变车辆单向行驶方向,就需要增加一定基础设施投入,但是,从长远、综合起来考察,这种少量投入还是值得的。
最后,因地制宜确定行驶方向。城市道路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各有其特殊性,各地在制定车辆单向行驶规划时,要因地制宜,以适应当地车辆行驶需要,方便车辆通行,有利于节约时间和能源,确保行车安全为基本原则,科学调整单行道车辆行驶方向。
四、调整行驶方向的优越性
车辆单向行驶的行驶方向由逆时针调整为顺时针方向,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其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节约行车时间,增加交通量。单向行驶的车辆统一调整为顺时针方向以后,由原来的左转弯行驶变为右转弯行驶,根据车辆由某个点出发必定回到原出发点的规律,可以减少车辆在3个十字路口的冲突点,避免了左转弯等红绿灯或左向绕行环岛的时间。每辆车环绕一周所用时间减少了3―6分钟。
实行顺时针方向行驶后,所有环绕行驶的车辆再不需在十字路口排长队等候,尤其是在车辆高峰时段,车辆右转弯顺畅通行,从而加快行车速度,避免交通堵塞。
其次,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实行顺时针方向行驶以后,每辆环绕行驶的车辆按照右转弯顺利通行,减少了在十字路口等候的发动机工作时间,减少了停车重新起步的燃油耗费。按照前面的统计方法计算,一个单行道全年要多浪费144万公升燃油,若按当前平均每公升汽油6元计算,全年可节约燃油费用864万元,全国的单行道就会节约巨额的燃油费用,降低了车辆的行车成本,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在调整车辆行驶方向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增加一定的公共建设投入,这些较小的公共事业投入,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再次,增加安全系数。实行顺时针方向行驶后,减少了车辆通行的冲突点,通行更为顺畅,安全系数大幅增长。环绕行驶的车辆右转弯顺畅通行,车辆之间的行驶间隔相对均匀,与左转弯等候红绿灯停车后集中通行相比,既顺畅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