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教育技术学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学概述

第1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Talking about Academic Evaluation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k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ONG Qi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 Gansu 73007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school academic evaluation method has some impro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s a whole. In this paper, tak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example, introduced its reform in academic evaluation commendable part, points o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ducation technology; academic evaluation refor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11月3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北京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开放大学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国际论坛”,本次论坛旨在探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教育制度与“教与学”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交流分享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其别提到教育评价改革功不可没。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性的,必然会导致教育改革,而学生的课业考评作为教育效果的测评手段,肯定会随之改革。

1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处境尴尬

中国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可以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起步较晚,但在一代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当前的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存在很多不乐观的现象,比如教育技术本科的报考率较低、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的满意度下降,因此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专业发展忧心忡忡,甚至怀疑教育技术本科教育还能坚持多久。那么,教育技术本科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笔者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四点:专业知名度低、改革迟缓、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师队伍混乱。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教育技术本科教育走下坡路。为了恢复教育技术往日的风采,近年来,教育技术学科已经在进行教育改革,课业考评作为教育效果的评测手段,那么课业考评的改革必然是迫在眉睫。

2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革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课业考评改革成果显著,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考评的结果也相对较公正,但它只体现在部分课程上。下面以西北师大为例,列举改革成就:

例如,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一科中,采用作品方案设计的考评方式,期末考评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Flash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目前的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卷中,避免选择题和填空题,取而代之的是论述题、分析题、概述题等,也就是短文题考试;再如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采用写作测验的方式,期末考核提交一个“课业考评改革”为主题的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与描述资料的能力、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此外,学与教理论在平时考核中,采用自评、他评、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公平性;最后,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中老师把一些资料放在培训平台上,学生课下登录平台学习,按要求完成作业并在线提交,还可在讨论区发帖,即在线学习并提交作业。

3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革不足

3.1 不太重视实验操作考评

如果对教育技术这个专业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有很多课程都有实验课,如C语言、计算机网络等。对于实验课的考评,有的老师将期末卷面成绩等同于实验课的成绩,有的老师将实验课的出勤率作为实验课的成绩,这些做法都是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以上考评实验课的方式显然是片面的,期末纸笔测验成绩好的学生,他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一定好;出勤率高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一定学到更多知识。

3.2 在线学习平台不完善

之前说到在线学习平台,原则上讲,理想的在线学习平台应该具有很多功能,但目前可能因为资金、技术等问题,在线学习并不完善:(1)有的平台不是专门针对本科生的,可能与研究生共享,也可能夹杂着学校其他方面的管理。(2)缺少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区。(3)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回答,甚至忽略学生的问题。

3.3 不重视形成性评价

中国教育的考评,始终有一个弊端――只关注结果,这可能是长期的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在推行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过程评价的今天,这样的考评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学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其最终获得的知识不能仅用一张试卷衡量的。

3.4 评价内容单一

多年来,人们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于是,学生追求高分,老师和家长也都以成绩评定好坏。其实不然,成绩好的学生只是证明他们善于记忆或是逻辑推理能力强,并不能片面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学习效果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却只有一种或几种智能较突出。不能仅仅根据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评论一个人学习一门学科的优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4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进

4.1 实验技能教学考试评价

对于每一门实验课的考核评价,应遵循下列原则:实践性为主原则、教学与发展原则、全面性与客观性原则、基础性和目标性原则。简单来说,具体应用策略就是:课业考评前,教师出几道题,题目难易适中,包含所学知识,要关注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的表现。

4.2 提供功能齐全的专门在线学习平台

对于没有类似平台的学校,应尽快建设,努力克服资金、技术等问题;对于已经存在的平台,需要继续完善在线学习平台的考评功能:一是,自动考评,该平台可根据学生进入平台学习的时长或自学课程的进度或与老师同伴交流的次数系统评分;二是,老师考评,老师根据学生在讨论区讨论的问题内容或与老师交流内容的深度给学生评分。

4.3 关注过程性评价

也就是不单单以期末成绩一次性评判一个人,而需要记录平时成绩。可选的方法是:记录出勤率,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一章讲完之后,布置一个阶段性的作业,老师根据每一次作业,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录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正确性,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4.4 综合评定

类似于现在大学计算综合成绩的做法,对于一门课程,除了把最后的成绩纳入综合评定中,还要加上在校内外参加的有关这门课的活动表现,考察多种智能。

第2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交互式面对面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校内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因此很难在近期大规模发展;还有一种是传统的函授教育,但这种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人类学习的新方式。利用远程教育网进行教学可以让异地的学生加入同一个教室,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学生们可以加入网络上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任何人均可得到一流教师、一流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现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的组合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中进行普及和应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1.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那种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主宰着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型思维教学。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1.2具有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现代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是一种近距离的教育形式,而函授、电视等教育则是一种远距离教育形式。由于种种原因,如边远农村、山区等无法获得和城市相同的教育条件,因此,远距离的教育形式可以在以上地区得以大力推广。另外,由于教育的终生需求,近距离面对面的教育即使在城市里也难以满足需求,也需要采用远距离的教育形式。只有实施远距离网络教育才更能满足这种需求。它具有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缓解教师及资金的短缺,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将学习安排在自己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中,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进度,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

1.3形象生动、交互性强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知识,在传统方法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道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容易理解接受,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远程教育如电视教育是一种单向传播的从教师到学生的教育,但学生接受的情况和反应则无法直接反馈给教师。因此,具有双向交流的、交互式的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才更贴近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互联网技术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基础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使得远程教育获得类似于面对面的教育形式,并促使教育过程更加互动,教育对象更具针对性,使教学问题更加科学化和明晰化。多媒体技术应用突破了一般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或者跳转,或者暂停,或者快速进退。根据其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有以下优势:可控性;能创造出灵活生动的媒体使用环境;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现象直观、明了、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与教师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独立性。

今天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始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真正的应用,他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交流、远程教育网络”同步处理传输图、文、声、像等信息,为解决传统的学校教育、正规教育的模式与现代产业对人才需求之间所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超越了人类生活中时间和空间的有形障碍,把教学方式由课堂讲授为主逐渐转变成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主动获取信息知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给多学科、多课题的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培养复合型的跨世纪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确保更好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并发挥其巨大优势。

2.1多数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实用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由于当今开发中许多工具提供的模板制作的课件内容相仿和相近的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容易形成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

现代媒体用于教学,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不良现象。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笔者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2.3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媒体教学。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有利于学生学习。

2.4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论”

现在许多学校打着教学信息化现代化的幌子来进行招生宣传,而有许多家长、学生也都迷信这一套。要知道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导手段都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课堂笔记记录困难,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加之目前开发的软件技术不高,长期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容易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强大作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自己学习体会提出几点建议:

(1)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建议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应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

(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只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认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研究多媒体条件下改善考试考核方式等等,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医学是一项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医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学会的技能和养成的态度上要求很高。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仍在日新月异地迅速进步和发展,使得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原本较长的修业年限仍显不足,学生负担过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应付。基础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形态和机能二个方面,形态教学内容借助挂图、标本、幻灯、投影、录像、CAI等技术手段,进行静态的、动态的、平面的、立体的、微观的、宏观的、实物的、模拟的、多层次与多侧面的展示,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机能教学内容除传统的实验教学外,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对验证性、理解性、观察性和操作性实验进行模拟、再现、重组和阐释,能够开展传统实验所不能进行的实验。临床医学教育尤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由于许多疾病现象和病理过程不能随意再现和重复,所以,突破时空限制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彻底解决临床机会教学的束缚,提供了无限美好前景。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要基础

电化教育从初起是为教学提供手段,现在发展到现代教育技术,其内涵已大大地深化和延伸。它已成为一种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是否能得到重视和发展,是否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必然要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及教育资源配置等诸方面。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不等于教书,也不等于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学知识、学技术、学做人,即教会学生如何学知识,如何发展能力,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格,如何提高修养。

从注重教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这样的观念,重新设计教学,重新组织教学过程,重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极为深刻的教学改革和教育改革,必然涉及到21世纪医学生的培养质量,而这样的改革,完全可以得益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它的个体化及交互性的特点就为从有利于学的教学设计及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因此,教育技术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至于涉及到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效率,开展远距离教学等,就更不是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所能办到的。特别是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将会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观念与形式的更新,引起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的变化,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各种电教媒体只有深入到教学、深入到学科、深入到课堂,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教育技术人员应该参与教学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才能充分显示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显示我们存在的意义。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是多媒体技术

本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深刻影响必将引起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其中包括教育在内。由于多媒体数字技术不仅可将图、文、音、像集成在一起,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音像质量,为教学提供理想的技术手段,因此,具有传统媒体和模拟技术无法相比的优势功能。这些特点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且对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使之成为当今教育技术的主流。多媒体技术的真正含义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或数字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组合,其着重关键技术是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为了便于存储、加工、传输,还要进行数据压缩,传到指定地址后再还原。这一整套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实现。因此,现在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是多媒体计算机.

四、多媒体技术体现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影、录像、计算机等。这些现代教学媒体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使用的方便程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并已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到了今天,教育媒体技术的发展已达到了一种新水平,它有如下特点:(1)声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2)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3)信息处理的数字化;(4)信息储存的光盘化;(5)信息传输的网络化;(6)教学过程的智能化;(7)学习资源的系列化。在众多的教育媒体中,其中多媒体计算机,最能体现上述的特点。它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触摸屏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它正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媒体迅速运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成为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认识这种先进教学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这种先进的教学媒体的功能,以促进教学改革,应成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五、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改革的价值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且可以立即反馈。这一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来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力。交互性是计算机和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这个特点使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方式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方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方式。学生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技术形成的学生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n%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看得见,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可实现对教学信乌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目前绝大多数多媒体系统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因此也可对超媒体系统与多媒体系统不加区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体系统的一种特有功能。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一本书,这时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话、一个词)都按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无所谓第一面和最后一页,从哪段正文开始阅读,以及接下来读什么,都由读者的意愿来决定,选择下一段正文的依据不是顺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间的语义联系。

第4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去年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课堂教学大赛,笔者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的定义”为课题上了一节基于“数学本质”的数学概念生成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本文概述本课的教学过程实录,并附以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期专家同行的不吝赐教.

1教学过程实录

1.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图1.

师:请同学们观察太阳系中的行星的运行轨道,你能说出这些行星的运行轨迹是什么曲线吗?

生:椭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地理课上老师讲的,科普书籍上介绍的.

师:大家还能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椭圆形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好多的例子,如油罐车的油罐横截面的外轮廓线,…….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也得向你们学习.(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

同学们对椭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椭圆的定义”.(板书课题)

图1图2

12展示问题,探索新知

多媒体展示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握力器的图片的形状,老师这

里有一个握力器模型,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将它如何变成椭圆吗?

生:(演示)挤压.

追问:椭圆是怎样生成的?

生(众):圆经过压缩变成椭圆.

师:很好!把一个圆均匀压缩后,好像变成了椭圆,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椭圆呢?请同学

们研究下列问题.

图3

(多媒体展示)引题:如图3,在圆x2+y2=16上任取一点P,过P作x轴的垂线

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你能猜想

出点M的轨迹是什么吗?(教材第41页例2改编)

求动点轨迹问题,学生在“圆”和“曲线与方程”章节中已有认知基础,对引题中求动

点M的轨迹方程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不一会儿,绝大部分

的学生有了结果,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是x2+4y2=16,但对轨迹是什么图形,有些学

生猜想是椭圆,有些学生感到茫然.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慢慢的绕圆周运动,线段PD的中点M(设置成追踪

点)所形成轨迹的形状(如图4),同学们异口同声:“椭圆”.

图4图5

师:很好!我们知道,圆的定义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即在圆的

定义中有一个定点,一个定长.那么,椭圆是否也可以通过定点、定长来定义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可以,因为椭圆由圆压缩而来的.

师:有道理.

追问:定义椭圆需要几个定点?有没有定长?

有些学生猜想是两个定点,而有些学生说不可能是一个,但具体是几个,不知所措,此时,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P沿着圆的半径PO滑到点M的过程中,圆心O沿着x轴向两边分别滑向点F1,F2(如图5),半径PO滑到MF1,MF2的位置.

师:在上面的演示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两个定点F1,F2,MF1和MF2的长都等于圆半径的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你的观察是否正确,教师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工具度量出MF1和MF2的长都是4.

生:我还发现MF1+MF2=8.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课本上看到的(众生笑).

师:很好!你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请保持.刚才,同学们发现点M在图5的位置时,有MF1+MF2=8.那么,点M在椭圆周上其它位置是否也有MF1+MF2=8.

图6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沿着圆周缓缓运动,则点M就沿着椭圆周运动(如图6),线段MF1和MF2的长度随着点M的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但始终有MF1+MF2=8.

师: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我们发现:“椭圆周上任意一点M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始终等于8.”你能否进行严格的论证?

(学生思考,讨论)

生:由上面的演示易知,F1(-23,0),F2(23,0).设M(x,y),由于点M在椭圆上,所以点M的坐标必满足方程x2+4y2=16,即y2=16-x24.于是,MF1+MF2=(x+23)2+y2+(x-23)2+y2=(3x+8)22+(8-3x)22

=3x+82+8-3x2=8.

师:真棒!你通过代数计算的方法检验了我们直观演示的结果.

13归纳提升,形成定义

师:通过上面的探索,你能给椭圆下个定义吗?

生: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追问:大家满意吗?

生:应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师:为什么要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学生思考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指导)

生:如果定长等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定长小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不成轨迹.

师:好极了!下面我们给出椭圆的定义.

(板书)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1.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应用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最好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交流讨论)

问题1:你能用椭圆的定义画出一个椭圆吗?

问题2:如果点M(x,y)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x2+(y+3)2+x2+(y-3)2=10,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

图7

问题3:如图7,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2教学反思

“椭圆定义”是继“圆定义”后的又一平面曲线的一个概念,《标准》对“椭圆定义”的学习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其定义.”本文基于数学本质对“椭圆定义”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2.1以生为本,对教材二次开发

椭圆的定义,在教材中是这样引入的:“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围绕这个方法产生许多教学设计.或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叙述方法,动手画出椭圆,或是用课件演示,按定义画出椭圆,但定义是怎样想到的?两个定点从何而来?似乎是“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跳出一只兔子”,不可理喻.为此,本设计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椭圆定义后的例2进行改编,然后前置,作为探索主线,从学生已有圆的认知基础出发,设置适合的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猜想、验证等活动,感知椭圆概念的形成原本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2.2情境化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引出,新教材关注与其它学科,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等实例的联系,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椭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的探索中注重情境化,使学生学有余力,轻松自如.

第5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其实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终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互交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在的小学生与过去的小学生相比接触的东西更多,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中有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小学中高段年级学生,其实他们已经具备对一些生活经验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能够用信息技术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应该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接受抽象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前,教师运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给学生展示他们身边与圆柱体相关的实物(如:煮饭锅、带盖水杯等等),然后将这些实物进行分解,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总结这些实物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通过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师问:“那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立刻回答出:“是由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多媒体的立体式展示,让学生能够加快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小学数学中的内容立体式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生活化的立体思维,更重要的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简化了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有着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不足等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往往都会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有效的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们在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可以模拟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空间。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组合图形教学有关的事物图片(如:操场、游泳池、房屋等等),将我们的视线融合到图片之中,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像去分解组合图形的基本构成,收集、整理以及统计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课本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图形的面积。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有技巧的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其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都能够充分的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等特点。因此,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难题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例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的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去收集相关数据(例如:银行存取款的利率,各省占地面积的百分比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身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教师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共同的喜好选择相关的数据资料去了解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并做出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

像《百分数应用》这类型的教学内容,它属于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将生活中真实的数据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数学课本上静态的抽象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以此来提升教学的质量。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着很多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想要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所服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更加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进行积极的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成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6,(03)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5- 11.

第6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一、《数控加工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历年教学中,学生对零件加工工艺编制、编程和零件加工过程存在认识困难,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反映:听老师讲解似乎明白,而自己独立完成工艺编制时无从下手。这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存在差距。分析讲授《数控加工技术基础》过程,可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零件加工的感性认识。从初中到职校学习的学生,对数控加工实践性认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机加工要求及要点都不懂,因此对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就难懂。

2.教师缺乏质量意识。虽然安排学生机加工实习,如普车实习、钳工实习,但学生只是简单地模拟老师的加工步骤,在实习过程中,很少涉及质量检验,更谈不上如何控制质量。

3.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致使学生主观能动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狭隘,不能突出实用性、先进性,与企业生产脱节。课程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环节不够,不能满足岗位需要。

4.学生不会查工具书。在教学中,经常要查一些资料,如切削速度、进给量、机床参数、公差等级等,不少学生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资料。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违背了学生认识规律。对《数控加工技术基础》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其原则是:(1)职业岗位的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2)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是课程教学的主线,(3)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和数控机床操作紧密结合,该课程是为从事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编程做准备的。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不仅理论知识面广,而且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在工厂担任数车、数铣和加工中心工艺及编程工作的人才。

在教学中,以行动为导向,以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为主线,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实践的全过程。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工作情景中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有效实现知识与技能向实际应用转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主要是介绍典型零件在数控加工时工艺的编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数控车削主要讲轴类、套类、叉架类三种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编制,数控铣削主要讲二维、外轮廓、型腔、孔糸类、三维轮廓的工艺分析及编制。

三、教学要求的改革

1.确定教学目标。从典型的加工任务开始,明确告知学生学习任务、达成目标。如轴类零件学习目标:(1)分析轴类零件的图纸。(2)选择合适的毛坯,既要能加工出合格产品,又要能最大限度节约材料。(3)选择合适的刀具,尤其是凹弧面、倒锥等加工所用刀具,制定刀具卡。(4)正确运用轴类零件常用的几种安装方法,如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一夹一顶装夹,两顶尖装夹,等等。(5)根据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合理安排加工顺序,制定工艺过程卡。(6)根据加工要求,确定各工序间余量。(7)查阅资料,确定切削参数。(8)进行轴类精度检测,会使用常用工量具。(9)总结加工中遇到的问题,评定产品质量。

2.教学内容。数控加工切削基础、工件装夹、数控加工工艺基础、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及编程、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及编程、数控加工中心工艺及编程、数控线切割和电火花加工工艺及编程。

四、教学的实施

教学过程实施,采用小组形式。学习场景与实际生产场景类似,学习时采用这样五个步骤。

1.任务分析。给出的任务通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说明需加工的零件形状、技术要求等。引导学生思考完成此工件需考虑图纸中加工内容、尺寸及其精度、表面粗糙度、材料类型、生产批量等,分析计算工艺尺寸是否完整、合理,选择加工方案,让学生知道加工方案不是凭空想象的。

2.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完成该工艺分析所需资料,让学生掌握工具书的使用。

3.讨论加工方案。以小组形式,讨论加工内容,编制加工工艺。在这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老师需要参与其中,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同组学生形成统一的加工工艺路线。

4.制订加工方案。各组通过多媒体等形式,与老师一起讨论方案可行性。提出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告知学生这些问题可能引发的结果,最终由学生完善并确定小组加工方案。

5.加工并检测零件,检查方案的优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安全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文明生产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控制加工精度,增强学生使用量具的准确性、熟练性。

五、师资要求

1.所用教材与教学目标不配套,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企业需要,自编本课程教材。

2.教师要深入企业,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了解企业需要,这样才能深化对课程的改革。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对课程的改革,才能使学生增加对加工工艺编制的理解,掌握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31-01

教育部2000“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 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几年,我国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加快,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小学教师应通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落实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一、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2)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 影响 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的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总结 ;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3)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①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②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③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二、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予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

(2)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用的是不是 科学 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

(3)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

第8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学科,是从研究必然问题到处理随机问题,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由于它的广泛性应用,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把它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然而,许多学校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变化不大,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2、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3、概率统计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4、在对知识的应用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针对目前教学现状,我们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了对学生直观的讲授该门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特在该课程中按照章节实行模块化教学,以章节为单位,根据具体讲授的内容划分模块,具体模块划分见下表: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

培养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

概率统计知识体系复杂、严谨,导致许多学生觉得抽象、枯燥、无新鲜感,没有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候选择相关的史料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选一些来自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来讲授概率知识,例如,通过故障诊断、医疗专家系统等问题来引出贝叶斯公式,也通过大量独立的现象和重复独立的试验来介绍独立性和二项概率公式等等。像这种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采用案例教学法

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阅读、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讨论,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运用古典概率公式解决"鞋子配对问题"、"生日巧合问题"、"赌博问题";运用统计估计与假设检验解决"先尝后买产品促销问题"、"吸烟与患癌症的相关性";运用中心极限定理解决"保险公司盈利与亏损的问题"等等。

④开展第二课堂

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活动,学习、讨论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自主实验纳入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章节涉及的知识,以课外作业的方式吸引学生自由组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发现某些偶然性背后所隐藏的必然性,从直观背景中了解某些理论的产生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原貌 ,体味生活中的数学 ,增强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比如对于讲过的 Poisson分布 可以让学生课余时在校门口,观察每 30s钟通过汽车的数量,检验其是否服从 Poisson分布;而对于已讲授的正态分布,可以让学生统计每学期各课程考试的成绩,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标准化而后排出名次等等,这样做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习兴趣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数学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统计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小组方式上交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⑤合理引进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生动形象,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教学趣味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等.例如借助多媒体可以对概率统计中的一些随机现象进行模拟.对诸如分布的性质、分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形的方式进行演示.改变传统的口授、板书的方式,使题目中静止的内容运动起来,让学生充分观察是由静态到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⑥利用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对于教学改革我们更应该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概率统计的应用案例指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解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概率统计这门课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建模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来解决一般性的问题。比如,让学生测量本年级男、女同学的身高,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析学习成绩与性别的关系;分析父亲的身高与儿子的身高有何关系;统计每学期各科考试成绩并标准化后排出名次;考虑传递系统效率问题等。

3、成绩考核改革措施

第9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课件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而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电化教学的主体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探讨如何通过多媒体及其组合发挥其作用已成为新的趋势。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大学外语教学中。目前,虽然各高校的英语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程学习资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在课外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却不高。这说明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仅仅只是多媒体资源与英语教学的简单相加,二者并没有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角度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广大外语教师探索一套全新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使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地把现代教育技术这门新兴技术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来。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教学环节,促进活动有效开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活动的环节,来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引导学生针对屏幕上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模仿屏幕上的图片,指导学生表演;呈现与所学课文类似的文章,进行同步拓展训练等。在制作、使用课件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利于促进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的产生,实现人机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是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学习中,对学习策略的指导犹为必要,一方面是对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则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来辅助学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四、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采取的是老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课堂教学效果低,而且容易损伤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的是知识的灌输,不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模式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而大型英语教学应该更关注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提倡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交流。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媒体、文字、图片、音像、影像以及其他多媒体资料建立多元化的外语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用多媒体技术选择和展示教学资源,扩大教学信息量,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并逐步促进语言输出。

(二)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自主学习课程模式

以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基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以辅助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大学英语教学和交流平台,是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开展课外学习,提高语言能力和技巧。将校园网、电脑、和语言教学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英语教学整合到一起,建立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作为学生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工具。自主学习教室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有效的补充了课堂教学。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语言教学平台,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英文电影、英语新闻、英语国家文化信息,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听说资料,学生可以利用上述资源进行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该系统还为师生提供了全面的校园网为基础的对话环境和工具,比如BBS,内部消息等,更加便于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应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为此,教师应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让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的装饰与作秀。首先,课件的使用要能帮助学生在视、听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对于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单词不仅要理解其意义,能把读音与具体的事物对应起来,而且还要学会拼读。因此,能在拼写的同时呈现出事物并发出正确的读音,对英语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这方面则可助学生一臂之力。

六、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为缺少语言环境的外语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国内的英语课堂告别了教师满堂灌、以讲授语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大外语教师逐渐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外语教学,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春丽.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的探讨 [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