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第1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一个特区的新平台已经铺就:前海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平台,正为深圳科学发展带来重要的新动力。

30年前的昨天,深圳,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后的今天,前海,深圳再次起飞的新画卷将从这里展开。

前海,一个伟大的蓝图从这里起步。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能源发展构思新未来,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为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新思路。

前海,一个强大动力的引擎澎湃启动。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外化科学发展张力、内涵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激情成就梦想,创新铸造未来。以低碳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高灵能源为龙头,引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凝聚有志企业精铸产业链,高度融合海内外精英低碳技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强劲的动力。

低碳创新发展,绿色创造文明。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深圳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成为自主创新城市的首选平台,成为绿色中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典范。

30年前,中国看深圳。

20年前,中国看上海。

10年前,中国看滨海。

未来,前海绿色低碳集群将立足深圳,以生态文明的宏大抱负引领世界新能源新经济步伐,实现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整体腾飞。

前海,低碳产业和金融结合释放出新的能量,催生数万亿能源金融产业,一个世界绿色金融中心在中国悄然升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前海,创造绿色低碳的崭新价值体系,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将迎接全球瞩目与美好追求!

站在前海的滩地上,我们能近距离望到毗邻的香港。前海因其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与港澳毗邻,是深圳难得的战略性发展空间。这片得天独厚“黄金宝地”,也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2010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准的地域面积最小的区域规划。2012年12月,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这一片神奇而充满广阔前景的土地。

中国绿色发展、能源独立应从节能开始,即以区域整体节蓄能为核心,从设计、技术、金融创新到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链条,配合科研、交易平台,依托于前海的高端服务配套与国家扶植政策,发挥聚合效应,打造依托市场的可持续成长绿色低碳产业有机体。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国际潮流的领导者,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以深圳前海为土壤高起点规划布局,大战略谋篇布阵,高标准项目建设的国际生态城典范亮相世界,成为中国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战略布局中的最具爆发力的核心增长引擎。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具有高速发展功能和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利用前海新区独特的综合影响力完成产业聚集,进而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在前海落地,要彻底改变目前整体节能市场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现状急需形成技术组合、资本组合、市场融合的有机体,从而集成具有规模化、层次化、系统化效应的绿色低碳系统服务机构。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内容以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等三个领域为主导,其产业核心是一批我国区域整体节蓄能三联供能源供应的龙头企业。因其成熟的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卓越的市场组合能力,在区域低碳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他们在区域节能贡献中的权重(建筑能耗占到发达国家总能耗的30-50%)与产生的绿色价值和与其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紧密对接决定了它的领导者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内又涵盖了区域规划结合气候、环境、设计、材料、循环、生活模式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的制造企业;综合监测,动态管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信息结束管理服务商;自然能如电梯势能,人体活动动能的收集利用类企业;区域内结合气候地貌特点的立体绿化,无碳交通运营商。产业伴生企业还覆盖了研究机构、技术快速市场化、专利化、金融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配套;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孵化、融资、交易平台;绿色低碳量化研究、区域低碳测评标准研究、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缓解不均衡发展状况的政策研究等绿色低碳智库;新一代绿色生态城市文化内涵,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城市标准化体系建立和绿色生活的意识形态推广等文化企业。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凝聚产业链精英企业总部共同生长的基石,主要包括产业平台:

(1)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利用现有顾问联盟与科研联盟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以研究院的名义设立平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深入开展战略方向研究、产业政策研究、新技术创新研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研究、低碳标准研究、实施监督办法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收集和掌握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和资料,积极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平台,积极发展与各级政府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合作。

以低碳绿色实用科学研究为主,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委托技术开发,低碳绿色技术的产品转化,低碳绿色技术储备及升级,低碳绿色技术顾问服务,设计服务,及应用方案研究等。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中心,以产业发展方向为研究核心的科技机构,吸引相关院士在此设立及组建国家实验室,能够获得国家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具备行业技术权威领导力。目前已启动的独立实验室有: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研究所、移峰填谷技术产业中心、蓄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业务层面,针对绿色低碳企业的绿色低碳业务提供金融创新产品,使业务能够快速推广与复制,占领市场,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二个层面是企业金融服务层面,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心,低碳创新技术企业是金融服务行业比较青睐的对象,扶植并推动这些企业的资本化进程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为此以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基金和相关金融机构、银行相关产业部门为核心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集群会为产业聚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确保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企业继续发展的步伐,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畅通的融资渠道。

(3)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专利转让及交易中心。依托产业技术优势及技术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专利的收集整理,完善中国本土的绿色低碳专利产业链条,提供专利的转移、转化、咨询顾问等服务,并常年开设技术交易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交易交流平台。

(4)绿色低碳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及产业链聚集中心。

(5)国际展示及交流中心。作为具有国家形象展示要求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势必需要开发国际交流及会议展示区域,常设国际绿色低碳论坛等国际会议机构,协同高灵能源的协会组织资源开发绿色低碳高端会议,政府相关产业会议等,形成一个国际交流、政府与企业政策互动、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常设的行业自律管理平台,培育绿色低碳企业行业形象,形成国际间、政府与企业间、行业内的多重良性互动。此平台的运营利用市场手段,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的安排。保证良性运行。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的关系,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国际论坛、配合研究院联合攻关等工作。

(6)碳权交易中心及相关衍生业务。碳权交易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其国际碳权的交易平台成为产业发展重点,相应的评估、鉴定、实验等顾问服务机构全部依附于其上,形成完整的碳权交易产业链,是国家在国际碳权交易中掌握主动权非常重要的工具。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制定我国适用的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和监测,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掌握碳主动权,并使国内企业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建立碳排放信用认证机制,并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积极开展与碳权相关的衍生业务,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全球减排。

(7)绿色低碳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在科技研究院的辐射下,积极推进科技技术的产业孵化,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并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优秀技术落户并进行产品转化,滚动发展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形成产业集群自我培养与哺育。为下一阶段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介入做准备。

第2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低碳理念与低碳发展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了减少旅游产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及碳与温室气体的排汹量.减少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的污染、影响、破坏,我们应当创新低础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积极促进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低碳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向旅游者提供低碳旅游产品来满足其旅游、闲暇消费的需求,日闭十全大众提供低碳旅游产品也是低碳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由此,我们在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中.必须坚持低碳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在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研究、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完善和提高旅游产品的环保性。因此,为实现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政府应通过管理、政策控制、价格。使旅游工具由私家车改为公共交通工具。和游客选择关闭旅游目的地的距离。旅游企业也应注意低碳、清洁生产。为了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在生产和服务的旅游旅游产品,尽量使用再生材料,运行,以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低碳发展。

二、低碳旅游环境笆理原则

低碳旅游环境管理、开发是对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起到了重登的作成。内此,在低碳旅游产业发展与模式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低碳旅游环境管理、开发原则,以当前国际标难化组织提出的IsOl4000系列标准及指南为指导,运用环境管理体系(驯S)标牌、环境审核(EA)标难、环境标志(EL)标准、生命周期评价(LC八)标推、产员环境冈素(Ws)标准指导低碳旅游环境的管理与开发。基于此,在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中,政府运用必要的政策手段加以干预和调控,并积极展开低碳旅游环境的管理、保护。

三、低碳旅游生产者责任,义务原则

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旅游产品并发者、服务提供者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义务感,因此,在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需要积极树立旅游生产者的延伸责任、义务,使旅游产品生产者通过环境属性设计低碳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即让生产者关注其产品的环境友好的表现,使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可以和谐发展。在这方面,经济政策(如资源税的征收,促进绿色会计和税收制度,鼓励环保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调整政策(如能源效率标准,废物处置标准,产品认证和其他强制措施),信息工具(通过相关信息的释放利用市场和消费者,标志,电源通过产品环境信息标志)来实现。通过对低碳旅游产品的推广,促进旅游产业系统的规制和优化,促进旅游业的低碳发展。

四、环境伦理导向原则

倡导低碳旅游产业的目的是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因此,发展低碳旅游产业,应当文化旅游茸重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与环境伦理道德情操,自觉地应用在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自然和提供绿色产品,让游客可以实现低碳消费,低碳消费,降低材料消耗和无害的,做一个消费者行为的良性循环,不破坏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由此,我们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原则为主导,建立环境保护性的旅游观念、行为伦理与价值标准,认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共生关系,从而使旅游者以超越自身的利益来审视自然、善待自然。同时.就低碳旅游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指导关系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基于此,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区域的一体化设计,坚持旅游目的地管理和管理,减少对旅游地的负面影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以及可持续共存,确保自然系统和学生人权。

五、科学技术导向原则

低碳旅游是一种缓解旅游生态环境压力的新旅游经济范式,核心发展逻辑是降低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环境管理、旅游服务中的能源消耗、碳诽放置、碳足迹。因此,必须在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采用低碳及相关科学技术,减少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其中,可在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环境与设施设汁及旅游过程中,积极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尽量减少或消除游客和旅游的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环境的企业,以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空气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水和目标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的水土保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的海外使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力、风力、等)发展清洁能源,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更少的昂贵和稀缺的原料。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不会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

第3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1.1林业产业发展制度缺失

林业作为具有生物质能源的独特性与能源替代的突出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并成为开发新能源的战略选择。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并未充分认识到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黑龙江省在这方面也有欠缺,其在推进林业发展方面虽有部分政策、法律、制度支持,但远不能达到产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1.2林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失衡

如前所述,黑龙江省的林业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超限额采伐与破坏森林资源等突出问题。低碳化林业经济构建是在人们对森林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当前,黑龙江省对林业资源低碳化建设研究开展的不充分,人们对低碳并不了解甚至心存疑虑,低碳化林业产业开发明显不足。

1.3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缓慢黑

龙江省林业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发展阻碍就是资金的匮乏。林业的低碳化建设需要地方政府长期投入,在片面追求GDP增速的时下,发展低碳化林业经济很难让地方政府看到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因此,造成因资金不足而使林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1.4林业科技发展滞后

低碳视角下,林业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尤其是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木病虫防治、环保化学品的使用、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等等方面,没有创新的技术应用是很难实现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的。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研究需要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与支持。黑龙江省作为林大省,对林业科技的发展还应加大支持力度[4]。

2低碳经济视角下黑龙江林业发展模式构建

2.1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围绕低碳经济需求展开,依托技术创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三大趋势,探索低碳化林业发展之路。一是立足黑龙江省实际,积极调研,政府牵头,制定林业产业低碳化发展规划,引导低碳林业经济;二是实现森林分类经营策略,在注重现有森林质量基础上,全力推进造林工程,实行产业化经营;三是进行技术创新,在推进低碳化林业经济的同时,加快生物质能源的研发与推广,充分利用新能源优势。

2.2森林碳汇贸易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森林是大自然中当之无愧的“碳源”,森林凭借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发挥着生物固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发挥着其环境保护的优势。碳汇贸易就是建立在森林碳汇功能之上的。所谓森林碳汇贸易发展模式强调的是通过投资造林以消减二氧化碳排放过多,这种模式的需求主体多为发达国家。纵观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现状,可以说黑龙江省具有充足的森林碳汇容量,缺少的只是走出去的魄力与勇气。黑龙江省可以通过发展人工种植碳汇林的方式,增加碳汇储备,寻求合适的时机打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大门,实现碳汇林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碳汇贸易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吸收、合理转化森林建设资金,而且在建设过程中能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林业技术,可谓一举多得。

2.3绿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互联网时代为绿色林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低碳经济视角看,黑龙江省可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鼓励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包括药物种植在内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可以推广具有广阔销售前景与较高营养价值的黑木耳林下种植,形成种植、网上销售、物流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创新传统林业发展思路,为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此外,应重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绿色林下经济可以从打造黑龙江省林区旅游品牌入手,精心规划旅游路线,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林下发展模式[5]。

3结论

第4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体育 旅游是一种旅游和体育项目相融合发展而来的综合性消费模式,其涵盖了体育影视、体育表演、户外运动和体育养生等多方面内容,能够为游客提供广阔的消费选择空间,以达到健身与旅游的双重目的。近年来,依托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体育旅游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传统旅游产业不断饱和的一个大环境下,各大旅游公司开始向着体育旅游这一新颖的旅游方式发展,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体育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严重,增加了环境负担。由此,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如何以体育的独特魅力发展低碳旅游,引领低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等成为最为迫切之举,本文在分析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就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关探索,以此来实现体育旅游的节能减排,促进其向绿色循环方向发展。

一、我国推动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

1. 低碳体育旅游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活动,它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体育旅游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必然会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连带影响,每一次旅游都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这势必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测算,全国 1.4万家星级饭店全年用电 174 亿度,全年用水 9.2 亿吨,这样的高的能耗要求体育旅游必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发展目标。同时,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也是为了贯彻"十一五"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具体要求,更是为了紧跟"十二五"规划中"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由此,发展低碳体育旅游是实现节能降耗,缓解环境压力的必然之举。

2. 低碳体育旅游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新形式,是一波新浪潮,而将这波浪潮稳定、延续下去,让体育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的首要目标。低碳体育旅游的重点在于降低碳的排放量,以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体育基础设施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并能实现重复利用,避免因重复开发所带来的资金、环境压力。

同时,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是有明确规划和评估制度的,在开发、设计体育旅游产品时尽量选择资源破环和影响较小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估审查;并深化绿色、低碳、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旅游过程管理,努力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将其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相关策略

1. 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核心发展理念。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直接影响着体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而且对于形成体育旅游相关产业的有机联动也意义深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在发展低碳体育旅游时应该始终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核心发展理念,从观念上提高环保、节能认识,并将其贯彻到行动上,做好发展规划和评估,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避免因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与浪费,探索全新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走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假设、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保证和基本前提。

2. 构建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激励机制。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政策、资金和其它方面的支持,也即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够推进低碳体育旅游的顺利开展,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旅游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产出效益、产业模式等,对于整个体育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该将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纳入国家整体节能减排的目标中,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政策支持,并以此为依托对低碳体育旅游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以便更好的应对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的现状;其次,加大力度进行资金支持,低碳体育旅游的推进需要借助于国家的金融资金支持,应该建立合理的资金信贷政策和制度,就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申请款项的相应制度加以明确,当其符合政策或是制度要求时,就应该划拨相应的款项,以此给予资金上的支撑。

3. 增强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的联合互动机制。为了积极构建低碳型体育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整个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必需加强相关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衔接、互动,统一规划产业链发展,共同推进低碳、环保政策的执行,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体育旅游的各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将覆盖多产业发展的整个体育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生态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执行和考核,加强宏观的监管和调控,以此促进产业链内部的有机联动;同时,体育旅游产业链内部的各企业也应该增强联合互动,促进彼此之间紧密性,共同推行绿色消费

第5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业创新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low carbon economy situation, then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a low carbon economy the necessity, finally, mainly introduced how our country should be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eal estate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我们在没有环境意识的情况下发展经济的时候,全球气候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而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了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不用多久基本上所有人都响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是世界碳排量放大国,面对严峻的考验和技术问题,因此必须尽早而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碳的排放量。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下,房地产业也必然面临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考验。如何发展低碳房地产业?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境况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它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可以降低耗能,可以减轻全球温室效应,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上升到国际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关乎整个世界的命运,也关乎每个国家的经济效益,更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国应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率的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一)房地产业是高耗能产业之一

房地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每一年都有高楼大厦的兴起,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建筑材料的应用。然而,在这些建筑过程中,很多高耗能的建筑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处理好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也就处理了一大部分环保问题。我国现有建筑已经超过400多亿平方米,并且每年以近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着,这其中基本上都是高耗能的建筑,采取了节能措施的建筑还是十分罕见的。如果,将节能、低碳发挥到房地产业经济中,那么,将会带来很大的低碳经济效益。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关系整个国民经济

房地产业是我国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量的产业,这也使得房地产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也是高耗能的材料。但如果房地产业能改变这种现状,发展低碳经济,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会主动寻找低碳材料方面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整个产业链条都处在良性循环中。房地产业的低碳策略,会使其上游产业相应采取发展新思路,同时也会带动下游的消费者走向低碳消费的领域。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房地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关乎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房地产低碳经济会影响房价波动

在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要满足两个要求,一个是低碳经济仍然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和规律;另一个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生活环境更美好。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既不能有浪费、高耗能的情况,又要不降低人们的精致生活标准。这就需要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而目前我国科技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必然会导致房价的上升,但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会降低房地产业的成本,从而使房价降低。所以,房地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调节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三、房地产业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一)制定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经济的发展原本就具有不确定性,国际经济更是复杂难辨。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仍然处于不稳定阶段,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是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性的。房地产业在此时引进低碳经济模式,是缺少法律政策的规范的,这就会导致很多低碳地产违法行为的出现。而且低碳地产的犯罪成本是不高的,所以就会造成犯罪率的提高,同时,因为低碳地产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是相对丰厚的,所以,在没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价格虚假和产业泡沫产生。因此,制定相关的低碳地产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二)绿色环保取代高耗能

房地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还是从建筑原料和科学技术上下功夫。用新型的绿色材料取代高耗能的材料,从而从根本上达到节能的效果。住宅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房屋的保温和隔热。如果能找到一种新型的绿色材料,既可以有保温的效果,又可以有隔热的效果,那么就会减少对煤炭发热和空调降温的需要,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环保材料已经不是不可能。比如,北京奥运村就采用了新技术控制房屋的保暖和隔热,对能源的依赖明显减少了。这一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升级和推广。积极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的应用,增加环保可持续能源的使用,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能源的使用。这是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根本措施。

(三)提高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不仅需要国家的号召,同时也需要全民的响应,所以,应该让所有人都有一种低碳环保的意识,自觉使用节能减排的家具,不接受高耗能的建筑群,养成一个良好的环保意识,从思想上响应低碳发展的要求。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就致使经济朝着低碳的方向发展。加强低碳环保的宣传,加大节能减排的教育力度,用一种绿色的思想指导人们的生活,从而,保证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是绿色的,都是健康的,经济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总结:

经济的发展是要与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的,低碳经济是为了保护环境,为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房地产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所以,更应该发展低碳经济。房地产业的低碳经济不仅能做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而且也能辅助整个国家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所以,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发展房地产业的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第6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产业结构;升级

2003年,英国政府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将低碳经济拿出台面。在继该白皮书发表之后,2006年,斯坦恩发表的《斯坦恩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会阻碍经济发展,更会对人类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势在必行的。我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成已为日益热议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这种飞速的发展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前提的。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在国际市场上迈步走上了低碳经济的道路,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就被宣布落后与不和谐。更为至关重要的是,我国的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的确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进行一个侧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低碳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我国低碳产业的现状

(一)产业链发展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我国未来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今后产业价值链将会由资源型产业逐渐转向高技术产业,即向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绿色产业倾斜。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意味着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革命和创新,将产业价值链“低碳化”,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带动中、小企业转型,鼓励现代化、高技术、新材料企业进入市场,推进产业和产品的低碳化。

(二)低碳产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贯坚持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但从我国目前实际国情来看,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低碳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能源结构较低。“缺油少气富煤”是我国能源结构的最大特点,市场上的化石煤炭成本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能源,生产者在没有高端技术水平与政府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被迫选择高耗能源,并且一时还难以找到可供替代煤炭的更好的经济能源,因此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彻底改变“高碳”的经济模式。另一方面,技术水平低是制约低碳产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碳生产率取决于技术水平,然而我国目前存在相当大量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又在地方保护政策下存在,使得我国经济面临着失衡的状况,小部分新兴低碳企业无法带动这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中小企业调整,这就限制了我国经济模式的彻底转型,局限了我国经济提升的步伐。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矛盾促使我们要思考怎样经过产业升级、政府政策扶持等方式使我国产业结构向能源低消耗的第三产业方向发展。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是基于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了4.77吨标准煤/万元的基础上,这是以潜在的社会效益来换去当下分毫的利益。

二、现阶段我国低碳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意义

(一)低碳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采取了南南合作的区域经济。由于现阶段我国科技水平低下、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等问题,南南合作的本质与以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的国家的合作,没有弥补两者间的劣势,出口产品雷同,这样就无法带来扩大的贸易市场与贸易机会。因此,在当前的低碳经济的浪潮中,我们要构建长足发展的经济模式,将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化为以技术导向为主的生产模式,创建经济与环境相和谐的生存方式,大力发展纵向与横向区域型结构调整以部分抵消因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全球化受阻而带来的出口下降经济下滑等负面影响。

(二)低碳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在加快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中,能源紧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是以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界的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技术水平的进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产业升级带来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70%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工业,所以产业结构的绿色化、低碳产业升级的重点在工业。我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第二产业尤其重工业的比重过高,多个方面限制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实现产业重心的偏移要求对该产业支撑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共同作用。另外,现有的工业绿色化技术,主要包括清洁型能源设计、清洁型产品生产、清洁型制度管理、清洁型大众消费和循环经济模式等5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和新产业技术可以使传统工业达到升级的目标。加强培育和扶持高新兴技术产业,构建绿色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例如现代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有就是大力发展循环链式生态工业区,利用废弃物循环的原理,将工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根据循环长链加以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以及能源的额外消耗,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生产力布局。

三、我国低碳产业结构升级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对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已经日趋完善。研究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从直接角度,积极地发展资源节约型新型能源产业,规避以依赖高碳型生产资料生产带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限制碳排放量;从间接角度,通过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来达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目的,利用碳汇措施达到间接减排的效果。因此,对我国低碳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可以从政府政策、产业自身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林业碳汇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加强政府政策主导,把握宏观调控方针,鼓励低碳产业结构升级。出台发展低碳产业、资源能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共同形成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蓝图。当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仍由政府主导,企业就缺乏相应的主观能动性。加大企业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动力,通过政府颁布相应的政策,刺激新兴高技术企业发展,鼓励现有企业向低碳产业转型,抑制高碳企业扩张。通过财政补贴、降低税收等手段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加大科技投入,逐步达到由现有的低技术高碳产业向新兴高技术低碳绿色产业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新型能源,减少对高碳型生产资料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源利用的偏颇导致我国产业升级的速度提升较慢,我国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引领一批有前途的新型产业利用高技术、低碳环保的去发展经济,以这些新型低碳环保企业为标榜,最终引领整个制造业,工业,甚至三大产业的整体升级。另外,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设立低碳经济开发区,开展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发展的试点工作。予以政策上的支持,重点从产业长远发展入手,而不是以单纯的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完善试点区的各项建设,将发展低碳产业的优势逐步展现出来。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楷模,刺激其他地区效仿。以区域带动整体发展,在短期内,带动周围地区企业转型,在长期则可以达到整个低碳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农林业碳汇,改变传统的农业的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对农林业领域的低碳经济研究还相对很少。事实上,在大自然这个巨大的碳汇系统中,农林业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即碳源,又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吸收者即碳汇。这就表明在这个资源环境循环体中,农林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我国有8亿以上的农民靠土地吃饭,不言而喻我国也是世界上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农产品的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含碳量过高的生产资料,迫使耕地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连年降低,土壤营养受到严重破坏,农产品的生产呈现恶心怪圈循环。这一切的恶果迫使我们要把目光放到农林业上来,农林业的发展本身不仅可以吸收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可以本质地减少自身产业的碳排放量,达到农林业产业升级的效果。

第四,提高我国现有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我国最大的碳释放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然而目前能源消费又以化石燃料为主,其中以煤炭的消费量最高。所以要想减少其释碳量,必须合理改善能源结构,尤其是要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应当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合理调整水电、核电、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计划地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各种低碳或无碳的绿色能源,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这就要求我国技术型人才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开发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的会议。欧盟组织以及美国日本在这方面有着超前的技术手段,我们要加强与其的联系,多多交流合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引进他国的先进技术来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服务。还可以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实现国外引进与国内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并购,抢占低碳产业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获取低碳领域关键技术和人才,构建以我为主、对我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同时我们要制定一些优惠的外资引进政策,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到中国来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GDP的增长,更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鲍健强.从创建低碳经济到应对能源挑战―解读英国能源政策的变化与特点[J].浙江大学学报,2009(6):148-154.

[2]陈文婕,颜克高.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2):200-203.

[3]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第7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化;低碳经济;发展;中原经济区;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50-02

低碳经济作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经济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和有效途径。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与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相结合,降低生产中的能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研究背景

中原经济区产业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从产业结构内部来看,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载能产业和资源初加工型产业占据较大份额,同时这些产业也是高碳产业。据测算,2005年河南省公用电力和热力、建筑材料、固体燃料和其他能源工业、化学工业、钢铁、有色六个行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67.17%;2010年公用电力和热力、钢铁工业、建筑材料、固体燃料和其他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化学工业六个行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74.08%。因此,做好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完成河南省确定的“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关键。今后一个时期,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板块,中原经济区将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必然呈持续增长态势,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国外发展路径及经验借鉴

德国的主要做法。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计划推动相关产业发展,1994年制定的《物质循环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1998年制订了“绿色规划”,把生态税加入到国内金融投资、工业经济界,实行相关税制改革。同时,加强政府直接投资,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创立的节能专项基金。

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卡伦堡生态产业共生体系”模式,是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较为成功的路径。生态产业共生体系中的企业相辅相成、互为代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吸收利用彼此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演化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既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美国的主要举措。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律规范,规定企业对其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方面承担明确的社会责任。政府综合使用立法政策和能源政策,通过提供抵税优惠、减税政策、政府优先购买等财税政策,政府在各层次上实施推进循环经济计划,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和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主要措施。政府通过能源立法发展绿色能源,1979年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2006年制订了《新国家能源政策》,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政府为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进行制度革新,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领跑者”制度、实施节能标识制度、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三、产业低碳化行动方向

1.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行动。一是加强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大力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建立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行业排放标准及低碳产品标准,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二是严格建设项目准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健全项目建设部门联动机制,从源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和设备,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全省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比2010年排放下降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

2.低碳新兴产业提速发展行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行动,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突出位置,把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促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等高成长业,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商务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3.低碳产业示范区建设行动。一是以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龙头,发展多式联运,建设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绿色智慧航空都市,以点带面率先突破,全力打造全省低碳产业示范区。二是着力推动低碳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一批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三是结合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要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批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示范园区。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差别化、分类指导的产业低碳化发展区域政策。综合运用产业、财税、金融、价格等多种政策手段,发挥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的协同作用,构建有利于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地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办法,建立政府低碳采购政策,有效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方向和公众消费方向;规范地方投资管理政策,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内容中增加碳排放评估内容;创新金融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信贷;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2.增强资金保障。加大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河南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开发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新能源建设基金,开展有关产业低碳化发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省内相关资金,用于支持产业低碳化发展基础研究,保障产业低碳化发展工作的开展。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等引导性资金,大力吸引社会各界资金进入低碳经济领域,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河南低碳经济建设。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大力争取国外援助和政府优惠贷款。

3.提高科技支撑。结合河南省产业低碳化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重点开展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低温余热能量转换器、新型节能换热器、节能电机等装备研发,开展提高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技术研发。采用实施节能低碳技术示范项目等方式,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4.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开展重点排放企业(单位)碳排放报告与核证工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明确试点的基本规则,制定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在试点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和监管核证制度,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 戴海龙.低碳产业及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62-64.

[2] 谷立霞,王贤.基于全要素协同的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77-80.

[3] 罗洁,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低碳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2,(3):109-112.

[4] 伍华佳.上海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研究[J].科学发展,2012,(5):15-17.

[5] 姚宇,韩翠翠.陕西省工业产业低碳化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2010,(20):22-23.

[6] 贵阳市工信委.贵阳市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2,(2):28-30.

[7]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EB/OL].http:///zwgk/system/2014/01/12/

010446097.shtml.

Research on Low-Carbon Economy in Central Economic Region

REN Jie1,XU Xia-nan2,SONG Li-sheng1

(1.Institute of Geography,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52,China;

2.Hena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enter,Zhengzhou 450050,China)

第8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 产业链 经济 模型

判断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密度要从总体上进行考核,同时低碳经济的实现也要求从整体层面进行测度。对于我国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经济的过度发展,这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取决于产业链的协同作用。

一、低碳产业链的内涵

传统经济模型下的产业链以低成本追求以及功能适应为主要联系,而在低碳经济时代,通过多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密度以及打造全程低碳产业链成为产业链各环节的责任。我们所说的低碳产业链就是在产业链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都使用低碳运行方式,包括研发、制造、包装、运输以及服务等环节都要使用低碳标准进行衡量,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绿色竞争力的形成。

低碳产业链的考量一般以产业链整体为对象,可以是横向的考量,例如这一行业较之其它类似行业的碳排放密度的高低;也可以是纵向的考量,例如本产业链的过去到现在碳排放程度的改变。

二、低碳产业链视角的低碳经济推进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三条:发展具有可再生特点的清洁能源或者是提升化石燃料的利用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新兴产业等低碳特征的产业;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将其运用于产业链全过程。而实际上要切实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综合应用三种途径。

1.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模型

上述三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中推进低碳产业链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一途径不仅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在当今绿色经济条件下谋求国际竞争力的诉求,同时也说明了国家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为此,基于对低碳经济下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的内在机理探究,提出了推进模型(见图1)。

从图1的推进模型不难看出,要有效地推进低碳产业链需要低碳半成品供应、低碳原材料供给以及低碳制造过程的联合推进。而低碳经济推进模型所涉及到的要素则需要低碳半成品以及低碳原材料等供给,如果没有以上要素,低碳经济就无从谈起。从低碳经济设计的过程来看,低碳产业链的完成需要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低碳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上下游产业链之间以低碳化的程度作为供应商选择的重要因素。

由低碳产业链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绿色竞争力的表现。但是这一竞争力并不等于市场竞争力,为此要实现这一转化还需要市场形成低碳消费理念。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使得低碳消费成为时尚,从而消费者愿意为低碳产品付出。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低碳产业链也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这里认为其形成还有赖于政府关于低碳产业的规章制度,甚至企业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从而构成产业链所要的外驱力与内驱力。也就是说低碳产业链形成的充分条件为消费拉动、政策支持以及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低碳经济的“三驾马车”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

2.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通过低碳产业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客观规律的指引下进行,我国推进低碳经济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依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新材料、技新术以及新工艺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中,通过采用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加速了推进步伐。

第二,依靠园区的规划引导来吸引低碳产业的聚集而形成低碳产业链。这种模式以构建低碳工业园区为目标,通过产业链的聚集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可以在企业采购中融入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绿色招商等,从而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及产生。

第三,部分企业带头以及协作伙伴参与形成低碳产业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带头企业一般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以及品牌效应,为了延续以上优势需要打造绿色竞争力,此时要求其他企业加入构成低碳产业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绿色竞争力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低碳产业链必将会被更多的产业、国家、地区所利用与推广。可以说在当今国际环境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产业链构建以及能源结构优化来加速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对我国企业形成绿色国际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加快推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我国振兴国民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浅析探讨。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产业 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并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过度依赖加工制作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且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环节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就国家层面来讲,确有必要推出大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经济转型勾勒蓝图。

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不同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聚焦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2.节能环保。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有三大任务: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重点是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3.新一代信息技术。该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生物产业。该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将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5.高端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先进,基本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成长潜力大;在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6.新材料。新材料领域中,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其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最佳时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缺乏、制度环境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未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域性规划比较注重纵向沟通,对横向沟通不够重视,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

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2.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5.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占据了大半江山,备受关注。绿色产业是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战略新兴产业,要想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关键是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1.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以突破目前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目前许多创业者缺的不是绿色技术,而是绿色资金。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拥有高新绿色技术的企业根本无法将绿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

2.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投资中,促使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英利公司等民营企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内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将大大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3.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种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依然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市场“各自为政”,不利于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游戏规则”,才能让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4.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要善于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先进的适合我们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相应产业制度引入进来,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成果以及相关制度积极地“推销”到国外,并形成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产品和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对到底哪些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做出权威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绿色、低碳技术和制度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增设多个国家级实验室,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政府必须发挥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以引导相关绿色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其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2008年中国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关注之后更应保持一份冷静。

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新能源产业前期的高速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将期待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终端市场的培育等。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我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国外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上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但依然没有全面上马项目,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须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实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的调动好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提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降低门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资扶持力度。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走出去”则是希望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制定出准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的详细目录。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