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

第1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 “穿越”文化 青少年心理问题 干预策略

当前,作为21世纪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大众文学题材之一,“穿越”文化俨然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文化。“穿越”小说借助网络的形式迅速走红,“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漫画和游戏更是以其奇妙、刺激、未知等特色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穿越”文化的主要受众为青少年群体。“穿越”文化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倾向。在“穿越”热潮的背后,隐藏着青少年群体怎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深层意义呢?这些都是值得教育界、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一、穿越文化的现状分析

穿越,作为时下热门词汇,意即人或物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近几年,穿越小说狂飙突起,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劲头席卷了整个网络小说,成了最热门的题材之一,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穿越小说粉丝群。1994年,黄易的武侠小说《寻秦记》成为穿越小说的雏形,此后又有了席绢的《穿越时空的爱恋》,这些都是早期的穿越类作品。目前图书市场上也出现了多种穿越小说,其中较知名的有《绾青丝》、《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且大多拥有不错的销量。作家出版社更一口气推出了“四大穿越奇书”——《木槿花西月锦绣》、《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迷途》、《末世朱颜》,现在这些穿越小说更是成了电视剧改编的对象。2010年以同名网络小说为蓝本,穿越古今的电视剧《宫锁心玉》的热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据湖南卫视的官方微博透露,《宫》自2010年1月31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同时段节目之首,2011年2月16日的收视份额甚至达到14.28%。近来,受“穿越剧”收视率节节攀升的影响,穿越题材小说继续升温,尤其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

铺天盖地的“穿越”文化大多有雷同的内容、相似的模式,它汇集了历史、言情、宫廷纷争等多种元素,讲述现代人穿越时空与古人的爱情故事。其情节通常是描述一个当代青年在遭逢变故,机缘巧合下,穿越到古代的某一个朝代,美其名曰“架空”,在那里经历欺凌、磨难,阴谋、宫闱、后宫纷争等,女主角利用自己超前的现代经验,百折不挠地对抗恶势力,在英俊且痴情的英雄男主角的保驾护航之下,最终走向一个共同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过着神仙般的潇洒生活。这期间还不忘宣传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等知识。这些文字、影视剧带来的是青少年对穿越的羡慕、模仿,甚至崇拜。

二、从穿越热潮透视青少年心理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穿越”就像一场华丽而旖旎的“清秋大梦”,其主要功能在于满足观众休闲和放松的需要,对于普通大众起到消遣娱乐的作用。然而,穿越热潮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甚嚣尘上,折射出当今社会,尤其青少年世界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穿越”文化迎合了当代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有解除心理压力的作用。从这一层面来看,“穿越”文化更像是青春世界里一场“豪华的白日梦”,它迎合了年轻人在某种惶恐与迷惘状态下的情感需求。有学生表示:“其实我们爱它并不是因为小说本身,而是当今在学校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之下,我们暂且躲在穿越中找到一个避风港,那里天马行空,有各种我们想要却在现实中找不到的世界。”青少年“穿越迷”着迷“穿越”文化,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中所展现的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令人向往。

当代部分青少年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文化选择,与当代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当今社会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呈全球化趋势,中国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各阶层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集体意义上的精神焦虑和心灵困惑,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穿越”文化大行其道正说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焦虑心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某些青少年学生对“穿越”文化的痴迷,可以说是这种焦虑和困惑在校园文化生活内的折射。当代青少年处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观念巨大变化,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沟通、家庭关爱等因素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直接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对孩子、青少年学生本身对自我的期望往往偏高,家庭矛盾突出,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密度降低,社会关爱匮乏,个人情感的孤独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性格中的消极因素的形成。孤独与寂寞成了部分青年人共有的情感体验。

青少年正处于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面对未来,他们有着美好的憧憬,有对理想的期待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而现实生活中,各种压力使他们有时处于紧张和彷徨之中,他们需要一种排遣寂寞、填补空虚、释放压力的方式。缺乏有效的缓解途径,容易导致其心理失衡,产生逃避现实,在虚幻的“穿越”中找寻自我、宣泄挫折的潜在愿望。“穿越”文化创造的就是一种精神的虚拟。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张扬的个性和不羁的叛逆,也有对真、善、美的渴求,是当代青年理想与现实矛盾心理的最好写照。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代部分青少年在压力下自我解脱的心理需求。他们在“穿越”制造的虚拟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放松自我,“穿越”进入的另一个世界满足了他们的幻觉,释放了他们的焦虑,使他们获得了一种假想式的满足和替代式的补偿。他们把自我从现实世界放逐,实现精神上的“诗意栖居”。这种令人暂时忘却现实的“穿越”功能满足了青少年的消费口味和精神需要,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逃避,是一种缺乏主体精神和时代责任感缺乏信心和勇气的表现。

(二)“穿越”文化迎合了当代青少年寻求“自主性”的心理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应的都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也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表现之一是人们日益感觉到自我的疏离,尽管他们有思想,有情感,却不能支配自己,从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当今青少年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终究是成人控制的社会,而青少年学生是成人教育培养的对象,他们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控制。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的实现受到社会及成人的制约,无法与成年人抗衡。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自身发展更多的不是自我的选择,而是对社会的适应。他们生存于社会的种种规定和控制之下。社会和成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影响青少年的成长路程。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制度、就业政策、舆论力量,都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青少年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心理呈现出“独立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希望独立自主,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问题;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同。一方面青少年要求自主,另一方面得不到自主,缺乏自我的空间与自由。“穿越”回古代,他们是“主宰者”,不仅能主宰自己,还可以主宰所处的社会。因而当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性”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后,他们往往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满足,“穿越”文化就成为他们欲望的无拘束宣泄的介质。“穿越”回古代,已经经历了现代文明,他们作为现代人的强势就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追求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自我独立意识,运用现代人的理念在古代混得如鱼得水。因此,在颠倒的现实与虚幻的情境中,他们的自主性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某中学高二、已读过30余本穿越小说的小温同学表示:“小说中的现代主角正身处困境,但在另一个时空只要懂得一条基本的化学公式就大显威风,我也想像他这样到了古代变成神人。”青少年学生对“穿越”文化的热衷,反映了他们寻求“自主性”的心理需要,其实也是一种对现实教育和文化的抗议。

(三)“穿越”文化反映了当代部分青少年现实化、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选择。

广大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比较大,尤其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现象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这给广大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大环境要靠各方努力营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有悖常理的现象,对主流文化造成了猛烈冲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尚待重建,社会评价体系失序,在一部分人中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某些青少年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更注重对“小资情调”的追求,对“生活质量”的讲究。

“穿越”小说、“穿越”剧中,女主人公在穿越前也许资质平平,貌不惊人,但是穿越后,无不拥有成熟的心智、美丽的容颜和特别的个性,因此更容易获得王公贵族的青睐。而男主角无不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他们英俊潇洒、富贵多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青少年学生对“穿越”文化的热衷折射出了他们对现实爱情和生活的态度。这种跨越时空的爱情追求,既豪华富贵又浪漫温柔,把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共同推向极致,无疑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向往。他们深谙美貌、物质、金钱、地位的重要性,把自己想象为“穿越”小说、“穿越”剧中美丽多才的女主角,潇洒富贵的男主角,宣泄个人对权势的支配欲和对金钱的占有欲。在“穿越”文化备受推崇的背后,透视出当代青少年的现实化、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选择。

三、穿越热潮背后的隐忧及干预策略

“穿越”就像是一次华丽而旖旎的心灵旅行,在一场梦幻中的生死之恋里,拥有一个“率性而为的我”,这个“我”万人瞩目且极尽完美,确实可以让现代人暂时缓解紧张生活节奏下的压力。然而,它仅仅是一种消遣娱乐,绝不能当成精神食粮。当代青少年通过“穿越”文化折射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得到矫正。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宽松、积极、公平的社会环境,这样有利于缓解与释放他们的压力。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我实现、释放压力、逃避现实、填补精神空虚是当代青少年群体沉迷“穿越”的主要原因。因此,学校和家长要注重培养年轻人独立生活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提高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广大青年需时常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从容地接受和融入社会大环境中,提高社交能力,拓宽社交范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通过各种方式排除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我们应该让青少年学生清楚,与其把情感寄托在想象空间里,不如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创造精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丽亚.关于穿越现象的三点反思[J].青春岁月,2011(24).

[2]张博,赖晓艳,温经理,唐娅.穿越文化大受追捧的原因及负面影响[J].西江月,2012(21).

[3]吴心怡.穿越小说的基本模式与特点[J].文艺争鸣,2009(02).

第2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妇女思想政治,政策,作用

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针对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解决现在妇女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做到能够解决问题,要大力的提高妇女的思想积极性,这就需要党做出好的思想领导,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顺利的进行,并且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建立一系列有保障性质的思想政治体系,让妇女在社会中发挥大的作用,建设和谐社会。

1、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妇女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亦不容缓,如果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还会增加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妇女就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严重还会影响下一代子女的思想素质,所以做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做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发展形式的需要,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但是多部分妇女思想发展多元化,比如有的妇女比较容易受骗,防范意识较弱,所以要不断的加强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妇女有积极的思想状态,能够自觉的维护社会和谐,共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在技术和水平方面也可以得到大的提高,妇女可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共同追求进步,保持妇女经济的独立,大大的提高了妇女的各方面素质。

2、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妇女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在当今社会中,妇女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得到重视,有关部门、政府没有意识到妇女思想教育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不能实现全面发展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今经济发展很迅速,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人们只注重经济方面的建设,而忽略了一些精神文明的学习,把重心都放在了利益上,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情形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不能实现全方面发展的目的。

2.2经费的缺少。在进行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经费欠缺的情况,这种因素的发生对工作的进行产生了阻碍因素,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顺利的进行,政府组织的妇女思想教育与学习就被耽误了,经费缺少是一项严重的不利因素,要合理分配费用,把这种不利因素快速的消除掉。

2.3妇女的思想不稳定。在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妇女的思想不稳定的情况,妇女的学习层次不一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贫富差距比较大就会影响妇女的思想教育,一些处在生活弱势情况的妇女,会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无法专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严重时还会引起不良风气的现象,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因素。

2.4工作形式比较老旧。现在对妇女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形式比较陈旧,比如进行讲座类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比较枯燥,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只能是预想的一半,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陈旧的工作形式不能调动妇女积极的学习劲头,所以要不断的加强工作形式的改革,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要得到创新,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3、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3.1了解妇女群众的思想。要想让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首先要先了解妇女群众的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制定出相关的策略。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全方面的提高妇女的各方面素质,随之思想境界也会提高。

3.2工作形式要创新。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的追求创新,不能采取以往陈旧的工作形式,那样不会取得优秀的成果。要把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彻底的落实下去,采取有效的工作方式,妇女能够接受并且学到知识是最重要的。还要引导妇女积极的去参与工作,主动的去接受教育比被动的接受教育成果要好得多,这样才会激发妇女的爱国之心,能够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3.3注重典型。对于妇女中比较优秀的人才,接受教育能力比较强,并且树立了良好榜样的妇女要特殊奖励,以此为典型,让广大的妇女都向典型妇女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妇女的学习之心,要善于发现那些典型妇女的存在,注重妇女群众的精神境界,把社会正能量不断的传播下去。

3.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要不断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这样才能强化妇女的记忆,把党正确的思想输入到妇女的脑海中,全方面的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到最好,促进妇女思想上的大进步。

3.5为妇女群众活动提供硬件设施。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提供硬件设施是必要的,这是为妇女构建良好教育平台的基础。设定良好的活动场所才能更好的实施对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妇女参与活动的热情。

3.6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以妇女为中心,遵循妇女的意愿,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使其不受到任何侵犯,这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基础的保障,让妇女可以放心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4、总结。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要不断的去寻找原因,并且要及时进行解决,让妇女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实现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要不断的引导妇女走上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挽波.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138-139.

第3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二元对立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人性论

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发展迅速,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精神层面远远没有跟上,反而有倒退的迹象,即我们所说的“道德滑坡”现象,随着近几年各种信任危机事件的发生,如:小悦悦事件;瘦肉精事件;儿童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这类事件的频频发生使我们看到了人性论下的信任正在逐步瓦解,是什么让今天的国民道德水准变得如此乏善可陈呢?本文认为当今人类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与社会风气的败坏在此问题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下人们普遍反映出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浮躁,焦躁,狂躁”俗称“三躁”,致使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利益击垮了一切,只要能达到目的有些人不择手段使出浑身解数,久而久之人们就只剩下防范了,除了自己谁都不相信,致使每个有型的团体实质是一盘散沙,形存而神不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逐渐变得表里不一,生活在围城的人也就失去了凝聚力。我们正处于一种道德和人性濒临崩溃的境地。本文从社会团结理论与人性论的角度来谈一下当今社会的信任危机。

1.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受到现象学大师笛卡尔的深刻影响,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也暗含着身体与意识的二元对立思想。身体是物的形式,而意识是心的形式。在人类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尽管两者紧密相连,但两者不在同一世界中,从感知经验可知,身体是物质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灵魂的居所却在精神世界中,可望而不可即。

迪尔凯姆根据社会各成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机械团结主要出现在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之上,这时的人们之间还没有分化,有着同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心理情感和道德准则,个人的行为受群体意识的支配。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个人按集体的意识来塑造自己,以求与别人交往的相似性。

而到了有机团结的当今社会,它建立在社会分工这个物质基础之上,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业化,因职业的不同而服务于不同的各领域,在此领域发挥自己的独特能力,至此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意识到生存就必须依赖于他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每个人虽然从事不同的领域,但是从事的都是相对狭小的专业领域,这样社会上的人就谁也离不开谁,是一条不能出现断痕的链条,这主要是指身体上,可想而知社会对个人要求的这种专业化程度在另一个侧面使人越来越个人化,在此主要是指意识上,深有体会当下人们的孤独感与日俱增。原因主要是身体与意识的二元对立状态导致。

2.当代社会信任危机的形成

通过身体与意识的二元对立思想,我们可以深思,由于二元对立,使我们不能像机械团体那样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意识。二元对立使我们物质层面相互依赖,而精神层面彼此独立。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下,每个人都在自己日益狭小的专业领域内,按照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征服意识,这是人类自存在之日起便根深蒂固的寻求完美的强烈愿望,然而学海无涯,随着人类的认识的不断进步,需探究的未知领域就不断扩大,意味着越来越远离目标,这种矛盾状态使现代急功近利的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处于极度孤独状态。面对未知的世间万物,独自一人在此漂泊,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情绪,没有一种新的精神寄托不信任感就油然而生。这种不信任不单单表现在个体层面,还表现在社会制度系统层面。

3.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当今信任危机

从2000多年前的孔夫子就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与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孟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荀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恶的;世硕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性善论”“性恶论”“中人论”。不管哪种“

人性论”的主张,都不能泯灭环境与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中在遗传因素不可塑的情况下,教育跟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想要改善人的信任感就要从根源入手。使其达到二元统一,使人从小就有一种精神的寄托,不能任其孤独情绪蔓延产生不信任感。最终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目前的环境下致使人们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就要在身体上依赖于别人,而意识必须学会独立,导致我们身体与意识一步步分离,形成对立。因此,主要是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此环境不仅指的是物理环境更主要是指我们生活的精神世界中的环境。只有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能够相互依赖有所寄托才行,使其随时随地能够找到“避风港”。社会正在进行剧烈的变迁,宪法、法律、法规等越来越受到国民的重视。用法律保护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各项权利,对侵权者给予法律制裁,对维权者给予制度支持,用法律来维护正义,做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给人们真正的“社会安全感”,形成信任系统。信任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一个民族永久不衰。因此救赎道德,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第4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人才的支撑,高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力量供应的主要场所,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强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的高质量人才输出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的人才培育成为当务之急。

1.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地方都跟不上时代脚步,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

如今许多高校的人才教育观念很老套、很滞后,一些老教师思想相对保守,对于教育问题思想守旧,不思进取,导致课堂教育遵循老方法、老套路,讲课没有新意,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人才培训教育,导致学生对于课堂教育没有兴趣,迟到、早退、逃课现象严重,导致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有些教师把教课单纯地当做是对学生的灌输教育,讲课效果非常不理想,往往达不到教学要求的目标。教育观念的落后束缚住高校教师培养人才的能力,耽误学生踏上成才之路。

1.2课程设置刻板,理论知识滞后

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都是安排好的固定模式,大众化的一体化教育,很少存在着灵活的变通教学。往往在高校一开学,学生就被安排好大学的一切教育,包括初始的公共科目教育,接着进行专业课教育,最后提供少量的可供选择的选修课教育。这种模式的教育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不可否认,这种培养模式早期确实十分的有效,提供的人才质量提高不少,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的知识理论实际工作时用到的很少,有很多知识理论都是过去的老理论,并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情况,导致学生虽有满腹经纶,却无实际用武之地。

1.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育活动

如今的高校教育还是存在一个老毛病,就是教学的方式过一单一,往往只注重课堂的理论知识教育,照本宣科,忽视了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少数的高校虽有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但是也往往会忽视学生实际的需要,开展的教育活动形式性较强,内容空泛,形式单一。高校的教育应试性太强,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总是学生的成绩问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被忽视,老师的关注重点是教授课本知识,学生的关注重点是考试知识点,这种现象恶性循环下去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1.4教育投入和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不成比例

高校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教育资金经费不足。高校学生的招收每年都在大幅度的增加,高校的教育投入也应随之加大,然而众多高校的资金投入往往不足,师资力量匮乏,教室缺乏,学生宿舍短缺,这些问题的始终缠绕着高校,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这样的高校环境往往得不到优质的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几个班级一起上课,学生听课效果十分差;宿舍食堂的缺乏使学生缺乏良好的课外业余生活环境。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人才的培养,使高校人才培养达不到教育的目标和期待的效果。

2.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如何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

2.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一个合格的人才所具备的条件是:有先进、丰富的理论知识,合格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素质。这样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应该遵循着这个人才条件,破除传统教育模式束缚,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教师应该做引导式的教育,不要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路人作用,启发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寻求最新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研讨和课题研究,丰富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种人才素质的培育。这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2.2加大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师资队伍人员数量,加大教师的人员招聘数量,招聘大量高水平的讲师、教授,解决师资力量人员上的不足,这样可以缩小每个课堂的学生人数,能使学生得到优质的学习环境;二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素质提高,这需要高校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教师培训,请优秀的专家或者学者到高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队伍到名校学习,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样有利于高校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素质、水平不高问题。高校优质的教师多了,教育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加合格优秀,向社会输出的人才才更加有用,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2.3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环境、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升整体的教育环境,包括改善学生住宿环境、饮食环境、文化环境。优秀的人才的诞生往往会在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高校作为社会文化集中地,需要为人才培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熏陶。提高住宿环境、饮食环境质量,保证学生的后勤服务,使人才的培养没有后顾之忧。努力建立健全培养优秀人才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机制束缚,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还应加强激励制度,保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才能为培养优质的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

第5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一、关于对高校声乐流行唱法教学的现状概述

我国的声乐教学主要分为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美声唱法三大类型,通过不同的特色和风格特征将音乐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出来。而对于传统声乐教学来说,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学习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另外再增加一些关于对美声以及吐纳的练习,以确保声乐学习的专业学生能够在对基础乐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上更好地学习演唱方法和技巧。虽然说,声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就整体的声乐教学来说,在声乐教学中的目的、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还应该有所改善,以提出合理的实施途径,从而使得声乐教学的整体模式更加规范化。在当今音乐发展现状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于拓展声乐流行唱法的教学与实践,已经是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高校声乐流行唱法教学,所应用的方法是为学生提供类似小型演唱台、音响设备,让学生以现场模拟演唱的形式进行练习,老师则在一旁对学生演唱的技巧与吐纳方式进行专业角度的指正,学生们通过教师的指点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来提升个人的演唱能力。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声音的变化,同时教育者和学生又可以轻松地度过课堂时光,所以,这种模式已经被全国各地几乎所有从事音乐教育的高校所采用。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高校对音乐人才的培训力度,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由于学生长时间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在正式演唱时,出现紧张感以及依赖指导老师的现象,这就极大地减低了学生们的整体演唱水平,并且该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出流行唱法的表演性,在舞台上缺少即兴以及与观众的互动性,只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唱功上,降低了整体的表演效果。流行唱法需要表演性和现场即兴的配合,从而将音乐的感觉深入到观众的内心深处,如果只是注意演唱功底,就完全发挥不出流行唱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高校声乐流行唱法的教育中,应多采用符合实际现场演唱的教学模式,从而让音乐人才真正地在艺术方面得到提高。

二、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的简单概述

现代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有所不同,因此,声乐的发展和教学模式也要引入全新的模式,将流行唱法引进声乐教学中将成为声乐教学的一大特色。流行唱法在声乐教学中也称为通俗唱法,通过以自然甜美的声音以及细腻真实的感情而将音乐更好地去表达情感,流行音乐在音乐风格中广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声乐教学中的流行唱法主要将音乐、形体、表演、舞蹈等元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声乐表演艺术。然而声乐教学中引入流行唱法的教学模式仍旧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首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因为通俗唱法更接近于现代化,所以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状况,很多专业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明确学习的根本目的,从而只懂得盲目学习。因此,在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使得专业学习声乐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明确学习的任务,从而能够更好地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以学习到更好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所创新。作为声乐教学中的流行唱法,在演唱教学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广泛吸取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点,从而能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使得声乐教学中的流行唱法能够在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中获得新鲜血液,以满足和适应我国流行唱法的新观念,符合现代人对于音乐的追求;最后,在教学选曲上要灵活,传统声乐教学模式选的曲目陈旧而缺乏新意,不利于专业的声乐学习者跟随社会潮流,使得学生的学习曲目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曲目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选择教学曲目要灵活,跟随社会潮流,符合当今社会的风气,使得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基础理论上能够紧随社会潮流,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必要趋势,对传统的声乐教学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使得声乐的流行趋势更加符合当今的社会需求,使得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忙碌之余,能够听到更多关于流行音乐的曲谱,从而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我国声乐教学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

三、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的实践与意义

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在我国音乐界是一种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需求与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声乐教学中引入流行唱法是一种必要趋势。流行唱法中的声乐教学与传统的声乐教学相比更加潮流化,它的存在更加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声乐教学虽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演唱技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流行唱法的存在,即便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演唱形式,也使得人们听起来更加轻松,能够使得他们的心情得到共鸣。因此,相比之下,引进流行唱法能够使得声乐教学更加普及化,使得音乐能够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第6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沙市区实验小学 五(4)班 罗康

电影《青涩记忆》以几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为主线,浓缩成了当今青少年的四个缩影。他们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学校、家庭形成了厚厚的“断层”,导致沉迷于网络,深陷其中。学习一落千丈,家庭没有了温暖,家人之间也少了沟通。唯一陪伴的,只是冰冷的鼠标和键盘。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青涩记忆》深刻揭示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原因,突出反映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而带来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严重危害,给当今社会的父母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们更好的保护。只有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全面沟通、溶解,才能是我们的下一代真正的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

《青涩记忆》是一部流着泪讲述的影片,是震撼我们心灵的艺术。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平均年龄也在降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是家庭的责任,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青涩记忆》会给我们一个理性而深刻的回答。让我们认真的思考、感悟。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幸福地家庭,让我们快乐的生活在这雨天之中依然温馨的伞下。

200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生效。这使如何周全的保护我们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更是对未成年人各方面进行细致保护的有效措施。

《青涩记忆》,剧情源自我们的真实生活,以现代社会的家庭为背景,生动的描绘出了一幕幕同学们的青涩记忆。

在首映式上,不少学生代表也参加了……在看了十五分钟的片花,听到“杜朋”的读白,很多同学不禁潸然泪下……“杜朋”这段最后的遗言,就让他成荧幕上的绝唱,而不要在现实中再现!这是我的真切希望。

第7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媒介化社会的趋势和特征

将当今社会称之为媒介化,大抵有几个原因:首先,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之物。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推广与普及,这些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提供娱乐等功能方面,在认识他人和世界、完成社会化及实现交往目的等诸方面,渐已成为影响当代人思维和行为的主要途径。从社会改进流程中诞生的媒介,加速了社会更迭与周转的步伐,缓慢而执着地起到了社会“演进资本”的功效。

其次,媒介的运用能力大有形成管窥个人生存技能之势。媒介藉此演化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符号化意义,媒介的实际功能被人们不自觉地夸大并轻信,由实用的工具性衍生出仪式化表征。标志这一转换的是,对于媒介优越性及其引起的桎梏,人们多沉溺其中而不自知,这种现象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称之为“媒介依存症”:“过渡沉溺于媒介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根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和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沙发土豆”与媒介化生存

“沙发土豆”的生活方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风靡美国。该词汇被用来特指那些整日拿着摇控器,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这类人群是典型的媒介依赖症患者。每天像土豆一样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人也像土豆一样圆乎乎的。为此,台湾作家李敖尖锐地指出:“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早在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就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做出了“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的生存”的论断。若我们将数字化的外延扩展至所有方兴未艾的大众媒介,就会发现在媒介化社会与媒介素养的共同指向下,当今社会正面临媒介化生存现象。

数字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传播革命是媒介化社会的主要推手。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崭新的生产、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创造了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生存空间。网络使用的差别化和多样化,一方面增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另一方面扩大了人际交流的维度。

当我们在以媒介为中心的人类图景中取景与构图时,会发现映入眼帘的媒介化社会是这样一幅景象: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掩埋于媒介机器中(此处以“媒介机器”指代媒介的具体物理形式,以示与内涵更为丰富的“媒介”相区别,主要指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设备,诸如计算机、照相录像机、手机等等。)这不仅体现在量上,其中更隐藏着质的危机:媒介机器不光是媒介的物质外壳,更演化为我们所有生存领域的环境。夸张点儿说,我们在与媒介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存、延续。作为商品的数字媒介机器共同演绎着家庭与个人的生活方式。

真人秀节目与媒介化社会的互动

弗洛伊德说:“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普通人在窥视他人隐私中,往往能获得超乎寻常的满足感。电视真人秀节目捕获了观众的这种消费心理,透过荧屏将偷窥行为合法化和公开化,为观众的媒介化生存提供了依赖通道。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该节目之所以在市场大受热捧,是因为找准了大众媒介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切入点。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父爱是不可缺失的一环。然而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爸爸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外面,照顾孩子的责任通常由妈妈承担。调查显示,目前妈妈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度远远高出爸爸,近七成爸爸淡出了幼儿教育领域。“父亲角色失位”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爸爸去哪儿》有效回应了这一社会话题。随着节目的热播,如何开展亲子教育的讨论也在网络和社会发酵。这也反映了真人秀节目适应媒介化社会的流行趋势:节目内容更加生活化,情节设计更加真实化,价值取向更加主流化,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更加模糊化,从而取得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第8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关键词:感恩;家庭;教育;校园文化

一、感恩的内涵及意义

1.感恩教育价值内涵。教育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品,具有“一人消费会妨碍他人消费”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某个人占去了学校的一个名额,那势必会影响到另一个人。教育也有一定私用品的性质,如粮食、电力、用水、医疗服务、国家公园、交通工具、高速公路和航道等。教育也是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个人或私营机构提供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建设的,而政府也很可能不收费,但是学校也是有容量的,当一个学校的容量达到极限,别的学生就不能进入这个学校,就不能同时同地使用,所以受教育产生了竞争性,所以每一位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

2.感恩教育价值的意义。首先,感恩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当中每个人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同人的恩泽,比如领导干部的培养,父母的生育之恩,老师的教育指导等等。感恩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对于家庭、学校、社会而言,感恩教育的价值是无法量化的。感恩来自父母的教育,那就是孝心。感恩来自国家的教育,那就是爱国主义。感恩来自社会的教育,那就是文明。感恩对于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就必须学会感恩。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恩学会爱的反馈。感恩是爱的反馈,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无论是衣食还是住行,无不渗透着他人的关爱,如果不去反馈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别人应当作的,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认得自私自利的本性。而感恩又是一种教化,需要两方面的,需要教育方和被教育方。教育方就是老师,被教育方就是学生。当今社会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费尽心思去找别人的问题,去抱怨社会以及自己遇到的种种事情,然而这又是一种恶性的循环。没有一种从自身找问题的眼光和宽容处世的态度。只有感恩才可以使人周围充满爱,才可以让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成为一个完整的成功的人。

2.感恩的不断升级。感恩分为三个等级,“孝”“义”“忠”,这三个等级是逐渐递升的,其范围也是在逐渐扩大。感恩之“孝”,“孝”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贴近的一种感恩形式。它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感恩形式。传统教育中从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是人生当中最有爱的反馈的时期,也是形成感恩状态最重要的关键时期。“义”是以“孝”为基础的。“义”就是孟子所推崇的“仁义说”。“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在一个家族当中一个人没有“孝”,或者说不讲孝道,那么他走入社会当中一定对“义”有所缺乏。说到这里,感恩的层次等级又进一步上升了。“忠”是感恩的一个最高的层次,通俗的说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爱国主义。“忠”是一个人对国家的认可。如果一个人没有对亲人的“孝”。在社会当中没有“义”字讲,那直接对他谈“忠”,谈爱国那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同房屋没有根基,直接要盖空中楼阁那是绝对不会实现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感恩要从小抓起,从基础培养,从头教育,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3.感恩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感恩的教育是具有普遍性的,其内容也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处在社会当中,感恩是无处不在的,爱的反馈也是无尽无止的。目前,感恩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在学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家庭当中学会感恩,把基础打好,那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1.充分认识家庭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学生形成感恩教育意识的必要环境条件。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生活环境,如果从法律意义上讲的话,家长是第一监护人,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注重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作用。父母与学生有着最亲的血缘关系,是学生的首位老师。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养成一种感恩的心态,那首要责任是父母要负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父母自身的感恩意识比较差,总是要求别人做到什么什么事,而自己对别人的帮助从来不感恩。比如说有些学生家长看到了别人帮助自己孩子但却没有教育孩子去有一个反馈,去感谢别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不懂得感恩的心态。第三是缺少一种感恩的互动,感恩是相互的,不是单单一方面的事情。不仅是行动上有所表现,而更多地是用言传的方式告诉孩子,自己对孩子的感恩,同样也去要求孩子给予大人一种反馈。

2.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学里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阅读,读书笔记等多方面的活动进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学校来说,应当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真正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像生产商品一样去对待他们。要把学校建设成一个以家的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丰富多彩的大集体,而不是是学校机械化、工厂化。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的主体。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去接受教育,去感恩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感恩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把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感恩就在身边,从而体现感恩教育的巨大价值。

3.建立良好的感恩评价体系。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价值评价体系,才能更有力的去实践感恩教育。对正能量的英勇事迹要加以推崇,组织学生学习,对不懂感恩的反面典型要给予道德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在建立评价制度的要实践放到首位,既要有物质奖励也要有精神鼓励。充分利用好这一健全的评价体系并且要为感恩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从而为感恩教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门兆红.浅谈高校感恩教育[J].科技探索,2011(9).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3]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第9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买当季最新款的服装、背当时明星们最喜欢的包、做各种时尚发型、听眼下最时新的音乐、参加刺激的各种户外运动、写博客、玩微博、玩网络游戏、上各种学习班、自主创业。所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尚元素。“流行”是当今社会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代表着社会的新生事物。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敏锐,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接纳性非常强,最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的潮流。正视大学生文化的潮流,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对待流行文化,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全新视角,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大学生追求流行文化的原因

追逐流行文化的主力军,是青少年。他们表现出青年人群的生活方式、品味及其消闲娱乐要求。相对整个青年群体,大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包容性都比较强,最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潮流,因而流行文化往往在大学校园盛行。

大学生乐于接受流行文化,与他们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一些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一年龄在性格、思维上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特征赋予了大学生浓郁的个性色彩和随意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 无论是在文化行为习惯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大学生都容易产生浪漫化、理想化和形式化。其次,大学生思维敏捷、活跃,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成才的需要和心理渴求,希望能大量涉足未知领域,求异猎奇,以求自我成就的某种“实现”。常常是新事物、新观念尚在萌芽状态,他们已觉察到并付诸行动了。再次,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行为上标新立异,性格强调个性化,追求个性解放,心理矛盾、情感纠葛、观念冲突等问题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心理与精神上有一种新的需求,希望找到精神依托。大学生钟情于流行文化,主要是平常的生活过于平静和贫乏,想找到生活的新鲜点,想以一种较为艺术的方式,宣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对现实的躁动;同时,追求一种和愉悦感,在非主流文化中找到对自己另类思想的认同。

网络、媒体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流行文化的商业运作日趋主动,不断吸引大众的眼球,反映社会的普遍情感,传播新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情感型的感性文化,对社会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大学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目光不再单纯停留在校园里,流行文化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在不断更新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和文化追求。

二、从大学生的角度对流行文化的分类

1.语言结构

语言被喻为生活的直接反映。流行文化给语言带来了无穷的活力。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语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木有、给力、郁闷、晕、牛、什么什么的说、貌似、我倒等等,这些词语很多都不符合语法规范,但是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加受到大学生们喜爱。在高校流行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网络流行语,如“MM”、“GG”、“BT”、“88”、“MD”、“TNND”等;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影视流行语,如“做人要厚道”、“你太有才啦”,“出来混总要还的”,这些都是知名影视电视作品里的台词。这些校园流行语基本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心态和部分人生观, 反映了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

2.生活方式

当下,各种流行元素充斥着整个社会,也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流动着。大学生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地生活。网聊、K歌、泡吧、社会兼职等。大学的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丰富多彩。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正在成为流行文化的弄潮儿,凡是涉及“流行”的字眼事物都能在校园里找到。游戏文化更加成为大学生的流行休闲娱乐方式。各大游戏公司借助这种流行时尚的春风,着实从大学生身上大发了横财。特别是各大网游,吸引了不知道多少学生的注意力。手机短信作为双向互动式的流行文化,已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现在的大学生,即使就睡对床,也不直接进行语言沟通,而是乐于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私聊。近年来移动飞信也悄然盛行起来,不花钱还能发送手机短消息,着实吸引大学生的眼球。

3.消费模式

随着社会的消费目光转向凸显个性,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们当然也会不失时机地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一切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流行”的事情都使他们乐此不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消费也出现多元化,除了基本的生活、学习消费外,用于网络通信、交际、考试培训、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变得越来越多。近年来,社会诚信的加强和网络通信的发达,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网购这种新时尚。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像淘宝这样的媒介在网上买卖物品,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流行时尚带来的快乐。

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追求流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在大学校园里追求时尚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趋势。流行文化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行为和成长,它对当代大学生内在和外在自我形象的塑造,对人格的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成、个性的发展、文化品位的高低,都产生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既有暂时性的,也有长久性的,是多元化、多层面和多方面的。因此,有必要全面认识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的影响

流行时尚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创造出具有事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流行时尚本身就标志着新奇、娱乐、大众化和现实性强的特点。具有创新思维及很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们在追逐流行时尚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与校园文化融合。让大学生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无疑会极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他们借助流行时尚的形式与内容,会营造出时代特征显著的校园文化。如校园民谣、校园流行语、BBS以及学生自导自演的校园话剧等都对繁荣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行文化赋予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广阔的生活空间和多彩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缓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压力。流行时尚的娱乐功能,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心情的郁闷。当今社会流行时尚的元素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生活更多姿多彩。这些元素大多数都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张显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种流行时尚的环境中,大学生更容易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状况。QQ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上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原因就在于网络交际的虚拟性、隐蔽性,对交流的双方既充满了新鲜感,又可以畅所欲言。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聊天,会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而不会寂寞,也使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在网上非常时新的博客,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或者博客,亲手修饰它们。由于网络的隐秘性,大学生们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心情纪录下来,成为一种释放青春宣泄情感的非常好的方式。

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加速社会化进程。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们再也不是关在象牙塔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通过对流行的追求,更早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甚至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加速了他们社会化。通过社会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了大学生社会交流的空间。流行文化创造的这种国际化的文化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机会,使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开拓和发展。流行文化,克服了大学生在校园内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与社会的点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接触。

2.消极的影响

目前,社会中流行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比较混乱,大众媒体认定的事情,未必就是正确和真理,部分媒体的所谓价值取向,有时候是一种对民众情绪的投其所好,大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解读,妨碍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影响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一些不良价值观中负面的影响已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中国大学生中间,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渐趋淡薄,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

(1)易造成大学生人格缺失。时尚文化主要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是一种很典型的消费文化,寻求现实心理满足的消费文化,容易满足大众即刻感官冲动,而经常缺乏批评地把一些隐含的或公开的价值标准推销给大学生,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他们缺乏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在面对这些时尚文化时,大学生无法区分或者不愿意区分哪些流行文化时尚是社会生活所必需、哪些是未来发展所必需,于是青年以更加宽容的意志来对待生活,他们变得容易与现实妥协,并对事物的淡漠, 其结果就是使大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从而造成人格的缺失。

(2)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功利化。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商业行为来渗入社会的,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明星文化、消费文化、享乐文化,看似很实在,很贴近生活,实则拆掉了大学生心目中最根本的价值坐标,使得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关注超过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错误地把世俗观念当作了人生价值的真谛,使大学生不自觉地强化和拓展自己的时尚欲求,颓废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有意无意的放任和玩赏的态度,冲淡了对高尚道德理想,对人性全面发展,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追求。

四、消除流行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时尚文化属于通俗文化范畴,并不是先进文化。因此,对于时尚文化不能完全放开,应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作用,加强管理和引导,从而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

1.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思想上正确引导。引导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要及时用科学的、积极的主流文化去教育大学生,耐心地通过各种形式向他们讲明流行文化的危害,增强他们的鉴别能力,培养其自觉抵制流行文化的自律性。其次,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论坛等,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会他们辩证地、理性地看待流行文化,并从盲目追逐时尚文化的怪圈中跳出来,摆脱流行文化的消极影响。第三,要用科学的管理来保证他们健康成才。要逐步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民主和谐、勤奋拼搏的环境中历练自己,从而有效遏制流行时尚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四,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和渗透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以增知、长智、陶情、育美的教育。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网络、广播和闭路电视等新型媒体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文化的教育。

2.社会应承担相应责任

首先,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立法与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良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加强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宣传、新闻、出版单位应广泛吸纳优秀的文化资源,多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第三,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并建好一批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深入社会、接受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教育提供素材。

3.家庭应履行相应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