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第1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测建筑工程任务目的

中图分类号:TU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01-01

岩土工程勘测是工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工程设计、施工的依据,其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工期和合理投资起着重要作用。建筑设计很大依赖岩土工程勘测的结果,所以要多从细节上下工夫,使自己提供的勘测成果更直接、方便地满足设计的需要。

一、岩土工程勘测等级的划分及其要求

针对工程重要性的不同以及场地和地基复杂程度的差异,岩土工程的勘测也要划分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各个勘测阶段的工作内容、方法及详细程度也会具有显著地差别。

(一)几种岩土工程重要性等级的划分

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所产生的后果,将工程分为三个重要性的等级:

一级工程:工程性质是重要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很严重;

二级工程:工程性质是一般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严重;

三级工程:工程性质是次要要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不严重。

2.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可按规定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地基(复杂地基):特征是岩石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多年冻土,严重湿陷、膨胀,盐渍,需要专门处理;满足前面一个特征及以上者。二级地基(中等复杂):特征是岩石种类多,不均匀,有特殊岩石;满足前面一个特征及以上者。三级地基(简单地基):特征是岩石种类单一,均匀,无特殊岩石;全部满足前面全部特征。

(二)岩石工程勘测等级的划分

确定了上面的工程的重要性等级、地基等级复杂程度等级以后,就可以进行岩土工程的勘测等级的划分。岩土工程勘测等级分甲、乙、丙三级。

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

乙级:除勘测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测项目。

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的。

二、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详勘的目的、任务

1.查明勘测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3.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软土、填土、污染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红黏土、多年冻土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和建议。

4.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评价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各土层的渗透性质,分析评价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响;预估产生基坑突涌、流砂(土)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5.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放坡开挖的可能性和基坑边坡稳定性,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周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三、与建筑设计沟通的重要性

GB5002122001岩土工程勘测规范要求: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详勘之前,应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勘测前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因为勘测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就是设计人,在进行勘测前,勘测人应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弄清楚拟建物的工程特性,这样勘测工作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经济合理,提供给设计人最直接、最有用的勘测成果。要重视勘测前与设计的沟通,目前有的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此认识不足,造成勘测项目的返工。

四、岩石工程勘测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房屋建筑与构筑物。房屋建筑物与构筑物是指一般房屋建筑物、高层建筑物、大型公用建筑物、工业厂房等高耸建筑物。房屋建筑与构筑物岩土工程勘测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如下: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这个阶段的基本要求为:首先要全面收集充分的与该工程有关的资料。其次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最后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当不能够全面掌握其信息的要进行工程地质测绘等工作。

在初步勘测阶段,对场地内拟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岩土工程评价,该阶段的基本要求为:首先布置初步勘测的工作量,其次确定地质地基勘探线、点间距好勘探孔深度,最后做取样和原位测试。

在详细勘测阶段,详细勘测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这个阶段的基本要求和初步勘测阶段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的要求更高,更加细致。

(二)地下洞室。地下洞室是指以岩土体为介质,在岩土体中用人工开挖或者利用天然形成的地下空间。地下洞室勘测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地质条件优越的洞址,从而进行洞室围岩分类和稳定性评价,提出洞室和洞口的布置方案和施工方法。因此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测的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如下: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现场踏勘和调查,了解拟选方案的地形地貌、土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做出可行性评价,选择合适的洞址和洞口。

在初步勘测阶段,要初步查明选定方案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初步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对洞口稳定性做出评价,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在这个阶段主要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勘探与测试等方法。

在详细勘测阶段,要详细查明洞址、洞口、洞室穿越线路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段划分岩体质量等级,评价洞体和围岩的稳定性,为设计支护结构和确定施工方案提供资料。在本阶段主要采用的采用钻探、钻孔物探和测试等勘察方法和手段。

五、结语

岩土工程勘测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建筑方案的选择、设计与施工都必须以岩土工程勘测结果为依据。岩土勘测工作必须尽量准确,要使岩土勘测工作准确就必须了解常见岩土勘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孔宪立、石振明,工程地质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GB 500072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GB 500212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4]GB 500112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第2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1 析理论与经验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土力学的理论、工程地质理论、工程力学理论等,这些工程理论都是一种半科学半经验的理论,很多理论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经验公式。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利用自己的工程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建立相应本构模型,运用合理适宜参数,加上良好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扎实的基础理论同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工程判断力是同等重要的。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隐藏在公式和规律背后的背景知识和真正实际内涵及其假定边界条件。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分为分析与预测现场观测对分析、预测和现场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和总结三个过程,可见积累经验的过程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笔者认为:理论与经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同等的地位,过分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合适的。笔者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目前很多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过分强调经验,而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足,这种现象对岩土勘察技术的发展不利;同时用于对年轻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上,不利于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甚至会出现以讹传讹。

2 勘察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要求: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详勘之前,应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在此笔者要强调勘察前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因为勘察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就是设计人,在进行勘察前,勘察人应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弄清楚拟建物工程特性,这样勘察工作就能作到有的放矢、经济合理,提供给设计人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如: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带有裙房,这种项目在勘察前,必须要弄清楚设计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及联接方式;还有一些主体不高但跨度很大的建筑,采用柱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就与采用筏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要重视勘察前与设计的沟通。目前有的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此认识不足,造成勘察项目的返工。笔者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提醒经营与技术人员重视承揽项目和实施项目时与设计的沟通。

3 注意各种等级的划分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时,应按相应的分级标准,确定项目的相关等级。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因为这些等级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种等级,布置工作量时才能作到安全、经济、合理。

4 注意经济性

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满足规范、规程要求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实现勘察目的和任务。同时达到相同的勘察目的和任务,所用成本的多少,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水平的高低。针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现状,目前的勘察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节约的。如:对“桩基础一般性孔深入到桩端以下3~5 倍桩径,且不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小于5m”这一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为50 m,根据控制性孔资料,40m处分布有良好的桩端持力层且能满足桩基设计要求,项目负责人现场可将50m的一般性勘探孔调整为45m(当然按权限该上报审批的进行上报审批),这样就可节约不少工作量,从而达到经济的效果。再有土工试验项目的选取,也是一条实现经济勘察的重要途径,希望岩土工程技术人员予以重视。

5 重视规范、规程的学习

规范、规程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据,对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评价等均提出了详细的、可操作的要求,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对规范、规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其要求,这样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就不至于出现诸如工作量布置不足、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足、未划分抗震地段等问题了。另外规范、规程中的条文说明,技术人员也要认真研读,条文说明中有丰富的信息,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及正确理解规范、规程具有重要作用。

6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详勘的目的、任务

6.1 查明勘察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6.2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6.3 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软土、填土、污染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建议。

第3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新疆宏基兴土木工程有限奎屯分公司新疆奎屯833200)

【摘要】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鉴于目前岩土工程勘察所依据的规范、规程较多,既有国标、部标,又有行标、地标,且各种规范、规程的要求也有不一致之处;又鉴于目前岩土工程勘察市场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勘察行为主体在技术方面的大的方向和原则上基本达成共识,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多从细节上下工夫,使自己提供的勘察成果更直接、方便地满足设计的需要。通过对土力学原理、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地质手册及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勘察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进行了系统的研读,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学习体会,同广大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探讨。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

Analysis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for some of the underlying problems

Wang Hui

(Acer Xing Xinjiang Kuitun limited civil engineering branchKuitunXinjiang833200)

【Abstract】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Given the curren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the specifications and more, both the GB, the Ministry of standard, another line standard, landmarks, and a variety of specifications, procedures,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consistencies; an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marke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pattern in the direction of a large survey dominant actors in the technical aspects and principles of consensus on the basic units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we must do more on the details to make your own survey results provide a more direct, convenient manner to meet design needs. Through soil mechanics, soil mechanics major normative bas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structures housing construction manual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a study carried out the system,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with the majority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Discussion staff.

【Key word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Survey

1. 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土力学的理论、工程地质理论、工程力学理论等,这些工程理论都是一种半科学半经验的理论,很多理论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经验公式。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利用自己的工程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建立相应本构模型,运用合理适宜参数,加上良好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扎实的基础理论同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工程判断力是同等重要的。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隐藏在公式和规律背后的背景知识和真正实际内涵及其假定边界条件。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分为分析与预测现场观测对分析、预测和现场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和总结3 个过程,可见积累经验的过程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理论与经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同等的地位,过分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合适的。目前很多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过分强调经验,而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足,这种现象对岩土勘察技术的发展不利;不利于技术人员的成长。

2. 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要求: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详勘之前,应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在此笔者要强调勘察前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因为勘察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就是设计人,在进行勘察前,勘察人应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弄清楚拟建物工程特性,这样勘察工作就能作到有的放矢、经济合理,提供给设计人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如: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带有裙房,这种项目在勘察前,必须要弄清楚设计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及联接方式;还有一些主体不高但跨度很大的建筑,采用柱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就与采用筏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要重视勘察前与设计的沟通。目前有的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此认识不足,造成勘察项目的返工。笔者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提醒经营与技术人员重视承揽项目和实施项目时与设计的沟通。

3. 注意各种等级的划分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时,应按相应的分级标准,确定项目的相关等级。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因为这些等级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种等级,布置工作量时才能作到安全、经济、合理。

4. 注意经济性

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满足规范、规程要求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实现勘察目的和任务。同时达到相同的勘察目的和任务,所用成本的多少,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水平的高低。针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现状,目前的勘察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节约的。如:对“桩基础一般性孔深入到桩端以下3~5 倍桩径,且不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小于5m”这一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为50 m,根据控制性孔资料,40m处分布有良好的桩端持力层且能满足桩基设计要求,项目负责人现场可将50m的一般性勘探孔调整为45m(当然按权限该上报审批的进行上报审批),这样就可节约不少工作量,从而达到经济的效果。再有土工试验项目的选取,也是一条实现经济勘察的重要途径,希望岩土工程技术人员予以重视。

5. 重视规范、规程的学习

规范、规程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据,对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评价等均提出了详细的、可操作的要求,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对规范、规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其要求,这样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就不至于出现诸如工作量布置不足、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足、未划分抗震地段等问题了。另外规范、规程中的条文说明,技术人员也要认真研读,条文说明中有

丰富的信息,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及正确理解规范、规程具有重要作用。

6.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详勘的目的、任务

(1)查明勘察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3)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软土、填土、污染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建议。

(4)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评价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各土层的渗透性质,分析评价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响;预估产生基坑突涌、流沙(土)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5)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放坡开挖的可能性和基坑边坡稳定性,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周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7. 结束语

第4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arge-scale foundation pit depth of buildings and bridg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ep, floor space of buildings and bridges is also grow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groundwater is more closer, especially in last a year or two, the influence of confined water with deep formation on foundation pit is increasing. Confined water with deep formation has made large-scale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of bridges and buildings destroyed, during to water gush, flowing soil, piping in the seepage of bottom of foundation. Among these, foundation destruction of large-scale bridges and build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In this paper, Seepage in foundation pit and lithology of soil were analyzed.

关键词: 桥梁;建筑;地基;基坑;渗流;岩性;分析

Key words: bridge;construction;foundation;foundation pit;seepage;lithology;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90-02

0 引言

众所周知,对地下水对于周边环境以及地基开挖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能够有效地防治基坑渗流,已经成为了基坑工程特别是那些深基坑工程施工和设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人们对于建筑和桥梁施工质量更加关注,在建筑和桥梁施工过程中,基坑的渗流和土的岩性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对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进行分析。

1 关于地基基础重要性及分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任何一项建筑工程,最为基础的就是建筑物的地基,基坑渗流和土的岩性分析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并且决定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如果没有好的基坑渗流和土的岩性分析,就一定没有好的建筑物。

近些年来,建筑物架构和设计已经朝着日新月异的方向发展,建筑物再给人们带来方便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依据。在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中,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已经被很好的建造了起来,但是,每个建筑物都必须要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工程,那就是建筑物地基基础,建筑物地基基础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造的最为基础的部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完缺。

所谓的地基基础,在建筑学之中,一般都是指在建筑物下面作为支承基础的岩体或者土体,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地基基础建造的是否牢固得当,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如果一个地基基础施工不得当,那么一定会引起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了,事后的补救工作不仅十分困难,其收益也是十分微小的。由此观之,地基在任何一个建筑工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来看,地基可以分为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改善建筑支承物的地基抗渗能力或者承载能力所应该采取的工程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应该分为岩土加固措施以及基础工程措施这两种,一些建筑施工工程,不对其地基基础性质进行改变,而只是采取了其基础工程的措施,有些工程对地基的岩石和土分别进行加固,这样做能够很好的改善建筑物工程的性质。所谓的人工地基就是指对于已经进行加固后的地基,而天然地基就是指那些只选定适当基础形式,不需要改变其工程的性质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要求的地基。

2 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及注意事项

由于所建筑物体的大小存在着差异,对于地基强弱程度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地基基础的施工一定要从具体的、实际的情况出发,对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考虑和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地基无滑动危险、建筑物沉降值小于容许变形值以及地基的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力一定要小于地基容许的承载力。如果建筑物的地基基础不能够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那么就对基础工程施工方案做出一些修改或者做出地基基础的处理,以便对整个地基基础性质进行改善,从而达到了建筑物对于地基的要求。

2.1 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特性 在建筑学中,地基处理十分重要,地基对于上层建筑是否牢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基施工中主要是对特殊土地基以及软弱地基进行施工,在我国《建筑地基施工技术规范》中,已经明确规定了软弱地基系指的是主要由冲填土、淤泥质土、杂填土、淤泥或者其它的高压缩性土层构成地基。特殊地基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具有地区性特点,特殊低级主要包括冻土、红粘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以及软土。对于地基基础的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主要有五方面的特性:透水特性、压缩特性、剪切特性、动力特性以及特殊土不良地基特性。地基工程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透水特性主要表现在房屋、堤坝等等基础产生的地基渗漏,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产生管涌和流沙,所以,我们需要对减少地基水压力或者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的措施。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压缩特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物沉降以及差异沉降大,所以,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剪切特性的破坏表现在建筑物地基的承载力不够,使土方开挖时候边坡失稳或者结构失稳,使地基开挖时后坑底隆起或者接近地基产生隆起。所以,想要防止剪切特征的剪切破坏,我们要采取增加地基土抗剪强度这一措施。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物地震时,砂土、粉土产生了液化,由于打桩或者交通荷载等等原因,邻近地基产生了震动下沉,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并且采取能够使地基防止液化,并且能够很好的改善其振动特性,以便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等措施。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特殊土不良特性主要是指减少或者消除膨胀土的胀缩性以及黄土的湿陷性等等地基处理措施。以上作者所提出的都是地基基础基本的改善措施,如果我们想要拥有牢固的地基,就一定要根据具体、实际的情况来选择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

2.2 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施工方法 人工地基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施工方法主要有密实法、加固法以及换土法,其中,密实法又分为碾压夯实法、重锤夯实法、机械碾压法等等,其中,机械碾压发主要用推土机、压路机、羊足碾、平碾以及其它压实机械将松散土层进行压实。而加固法处理地基可以分为:硅化加固法、高压旋喷法以及化学加固法这三种,化学加固法主要是通过搅拌混合或者压力灌注等等措施,使胶结剂或者化学溶液进入到土层之中去,从而使土粒进行胶结。

2.3 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施工注意事项 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护壁混凝土强度的等级应该和桩基混凝土强度等级是相同的,而且护壁应该要高出地面至少三十厘米,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护壁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渗水和漏水的情况。在建筑物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合比应该在其施工前就应该进行材料的选取,并且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只有在其检测合格以后,才能够进行配合比设计,在一般情况下,人工挖孔桩的混凝土坍落程度要比钻孔桩水下混凝土坍落程度小,但是,无论是何种混凝土都必须要满足地基基础施工工艺的各种具体的要求,这也是作者一直想要强调的问题。

最后,基坑开挖后,地下水由高处向低处渗流,出现流砂或流土。防治原则是,减小或消除水头差,如采取基坑外的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或采用连续密排的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阻断地下水向坑内流动的隔水帷幕,构成基坑支护结构体系。此外,还要注意潜蚀或管涌现象的发生,避免这类现象发生必须减小地下水渗流的水力梯度,如打板桩。可通过加深防渗墙增加地下水渗流距离减低水力梯度。提高抗渗稳定性,但当防渗墙超过一定深度以后,这种效果将迅速减弱。

3 结论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地基基础重要性及分类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特性、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施工方法以及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施工注意事项这三个方面对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笔者认为,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之中去才能够真正的发挥理论自身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因此,作者主张将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到建筑地基施工实际操作中去,结合其操作的实际,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C.Baiocchi,incioli,E. Magenes,G. A. Pozzi. Free boundary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fluid flow through porous media: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theorems[J]. Annali di Matematica Pura ed Applicata, Series 4, 1973,97(1).

[2]骆祖江,,李朗,瞿成松.深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变形三维全耦合模型及其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6,(04).

[3]杨勇,李国敏,窦艳兵,黎明,杨忠山.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

[4]陈建峰,秦建庆,石振明,沈明荣.砂井地基沉降的二维有限元分析(二)——修正剑桥渗流耦合模型有限元及实例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4).

[5]平扬,项阳,白世伟.OOFEM在深基坑渗流-应力耦合分析中的应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

第5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土样;原位测试;岩土工程参数

前言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的最基础工作之一,其质量的好坏,对工程建设的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岩土工程勘察也是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依据,良好的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是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一定要将岩土工程勘察放在重要地位,对技术分析中的各项工程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鉴于目前岩土工程勘察所依据的规范、规程较多,既有国标、部标,又有行标、地标,且各种规范、规程的要求也有不一致之处;又鉴于目前岩土工程勘察市场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勘察行为主体在技术方面的大的方向和原则上基本达成共识,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多从细节上下工夫,使自己提供的勘察成果更直接、方便地满足设计的需要。通过对土力学原理、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地质手册及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勘察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进行了系统的研读,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学习体会,同广大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交流。

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详勘的目的、任务

1.1查明勘察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1.2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1.3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软土、填土、污染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建议。

1.4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评价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各土层的渗透性质,分析评价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响;预估产生基坑突涌、流沙(土)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1.5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放坡开挖的可能性和基坑边坡稳定性,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周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2 勘察依据不充分、目的不明确造成难以满足设计要求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如某啤酒厂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3 注意各种等级的划分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时,应按相应的分级标准,确定项目的相关等级。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因为这些等级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种等级,布置工作量时才能作到安全、经济、合理。

4 土工试验及岩土工程参数的选择

土工试验是岩土工程勘察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 2002)实施以后,土工试验的重要性被推向新的高度。由于岩土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试样采取、运输、加工扰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试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的差异性及试验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测试失真难以避免。所以加强土工试验和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必不可少,这样才能避免相关指标间的矛盾,更好地了解岩土的差异性,客观地评价地基土的强度变形特性。

首先,对于土样的级别要明确。土样的质量等级根据扰动程度不同可分为四级,不同级别的土样可做的试验内容不同,所以在实验室中开土时先应鉴定土样的级别,明确此土样可做哪些试验,不可做哪些试验,以避免出现一些不能反映地基土真实性质的数据,合理评定地基土的性质,给出准确、合理的岩土工程性质指标。

其次,土工试验的一些项目要有的放矢地去做,如压缩试验中荷载压力大小、粉土的颗分等。

压缩模量是地基土的主要变形参数,在估算地基沉降中非常重要,所以工程上都要求土工试验中做压缩试验来测定计算地基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但对同类地基土而言其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也不是定值,它们因荷载压力的大小而异,通常的压缩试验给出的是荷载压力从100 kPa至200 kPa时的压缩系数α1-2和压缩模量Es1-2;在进行地基土沉降估算中,压缩模量一定要选用与实际应力环境相对应荷载压力级别下的压缩模量,如果工程荷载较大,或采用桩基础的工程压缩层计算较深,则压缩层下部土层的荷载压力较大,在压缩试验时就需要测定计算相对应荷载压力下的压缩系数α和压缩模量Es,以便进行沉降估算。所以,试验前应明确工程竣工后地基土不同土层的应力环境或荷载压力大小,做到有的放矢。粉土是塑性指数IP ≤10,且粒径> 0.075 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总重50%的土,是从两个方面来定义的,这就要求根据土的界限含水量液限、塑限在计算土的塑性指数的同时,还要进行颗粒分析,如果试验目的只为粉土的定名,颗分试验只区分> 0.075 mm的颗粒含量和< 0.075 mm的颗粒含量的比例就可以了。

5 采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5.1取原状土试样和原位测试个数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要求必须满足“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对于大中型工程而言,由于取土孔、原位测试孔布置多,取原状土样的数量或原位测试数据个数也就多,只要是均匀分布的土层,即使土层厚度相对较小,也基本能够满足上述规范要求;但对于常见的单栋建筑物工程来说,布孔一般为4~8个,按“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的原则,取土孔、原位测试孔等应各占一定的比例,对于虽然土层均匀分布但厚度较小的土层,就可能出现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个数不能满足上述规范要求的情况。但这种结果一般是由于勘探施工中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造成的,如果勘探现场技术人员能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布置采取土样(或原位测试)间距,就能避免上述结果的产生,一般可以根据第一个勘探孔的钻探资料,分析地层分布,再结合第二个勘探孔孔口标高,合理布置取土样(或原位测试)间距,然后根据前面的分析,确定后面勘探孔取土样(或原位测试)间距,尽量使每层土在每个勘探孔中都有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必要时,如某种勘探孔少时,可使取样间距小些,取样数量多些。这样就能满足规范要求,使土性指标统计分析时土性指标代表值的确定更为合理。

5.2建筑场地类别和液化判别的问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而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厚度为准,所以布置勘探孔时应考虑测量或估算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个数不少于2个,孔深不小于20 m;同时按抗震规范规定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除6 度设防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规定了液化判别深度范围和判别液化勘探孔的个数,所以布置勘探孔时要有的放矢,对于较小工程,勘探孔少,可布置综合孔,如取土标贯孔,取样、测试间距也要酌情考虑,以满足规范要求。

6 结语

以上是对岩土工程勘察中几个常见问题的剖析,希望给同行以重视,在实施注册岩土工程师制的进程中,努力提高工程勘察业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科学建设程序,更好地发挥岩土工程勘察是设计的先行与依据的作用,为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提供准确、详实的岩土工程资料,尽量避免产生设计冒险或保守浪费两种后果的发生,为社会生产做出积极贡献。使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理论与经验、细节决定成败、重视规范学习等方面能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赵成刚,白冰,王运霞. 土力学原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建筑工程日新月异,进入21世纪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城市建设了很多高层及地下建筑。现在的建筑工程地下室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而地下建筑可为城市提高建筑用地率。于是,地下建筑在开挖时的深基坑支护成为一个必要的施工过程。但由于深基坑支护为临时建筑,不在建筑主体施工的范围内,为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及加快进度,业主、施工单位往往只强调基坑支护施工的临时性,而忽略了基坑支护施工的重要性、复杂性及风险性。认为只要基础工程完成时,基坑支护未垮掉便解决问题,有的施工单位甚至认为挖一个大坑,简单地处理一下坑壁即可,致使深基坑施工时安全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延误了工期,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同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要点总结如下:

二、工程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

1、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跟所有建筑产品一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是直接影响深基坑支护工程成败的核心因素。一个好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应当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技术可行。在宁波,深基坑的出现在90年代末,但进入21世纪随着市区地下建筑和大体积建筑的增多,深基坑支护设计也日趋成熟,但设计参数众多,地质不明因素的影响,使设计工作的难度加大。设计原因主要表现在:无证挂单设计、盲目设计、参数取值错误、地下水处理方法失误、支护方案选择不当等。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设计人员应具有较强力学知识(理论、材料、结构、流体、土力学)和地基与基础等多学科的知识,又要有丰富边坡支护设计经验,熟悉当地的水文地质状况和特点,在结合建筑及周围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其次:工程人员在施工前应对方案进行认真审核,理解设计意图,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以掌握方案。在施工组织时,使各个组成部分、各道工序协调有序。再次:业主方应了解深基坑支护的重要性,选择有经验的设计单位设计支护方案。

2、施工专项方案审定

施工专项方案是具体指导施工的重要文件。但在目前,有些施工单位往往是照搬他人的方案,有的虽说是按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的,但控制要点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无指导意义。审核内容主要有:施工平面图、基坑的支护方式、基坑开挖方式、降水措施、施工期、监测布置的合理性等。

三、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施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工程师应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当地水文气候条件,结合当地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经验和条件,确定工程的关键项目,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报监理机构审核,并强调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1、深基坑施工

深基坑施工包括挖土、挡土、围护、防水等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施工失败,甚至造成事故。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程、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对各施工要点要制定具体措施,并加强过程控制。例如,确定土方开挖方案时,应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拍照和录像,对地质勘测报告、周围建筑物及地下设施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

对特殊地质需精心组织施工,膨胀土地区不宜在雨季开挖,软土地区分层开挖的深度不宜太大。若挖土高差太大或挖土进度过快,极易改变土体原来的平衡状态,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可导致土体快速滑移,这样不利工程监控,易造成坍塌事故。

2、深基坑止水效果的控制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施工带来的危险程度是相当高的。地下水的来源一般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雨水及基坑周围的渗漏管道水。由于水的来源复杂,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位变化的影响,在制定止水方案时应从深基坑工程的防水、降水和排水三个方面考虑,根据地质勘察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地下水的成因。了解深基坑周围环境,对周边建筑基坑,宜采用以堵为主,抽水为辅,否则会导致基坑周围土体与水体的流失,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陷。甚至发生坑底流沙、管涌等现象,增大了处理难度,拖延了工期,反之,以降水为主。止水帷幕是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常用的止水措施,其施工方法主要有高压喷射注浆法、浆喷深层搅拌法、粉喷深层搅拌法和压力注浆法等。采用浆喷深层搅拌法进行止水帷幕止水施工时,如果止水帷幕的搅拌桩成桩质量不好,深基坑开挖后会出现渗水较多的现象。若此时再采用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则延误工期、增加造价。因此,在该类止水帷幕施工时要注意几点:a.保证桩体质量。确定合理的水泥浆掺加虽,保证桩体搅拌均匀、桩长达到设计深度,避免桩头出现搅而无浆的情况,特别是在土层情况变异较大的地区,因搅拌桩的桩径不易控制,容易导致止水失效。b.保证桩的搭接长度和密实度,杜绝空洞、蜂窝及桩头开叉的现象。c.不得随意在基坑支护结构上开口,否则会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也破坏了止水帷幕,导致地下水的渗入。

3、深基坑支护的信息化管理

深基坑施工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基坑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即基坑支护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形、是否会产生沉降及水平方向的位移或倾斜、支护结构是否有裂缝以及基坑底是否产生隆起和变形,若发生这些问题将导致基坑支护结构的失败。基坑支护结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安排专业施工监测人员对基坑现场及周围建筑物进行监测,根据基坑开挖期间监测到的基坑支护结构或岩土变位等情况,比照勘察、设计的预期性状,动态分析监测资料.全面掌握位移变化的大小、方向、变化频率,对照报警标准,预测下一阶段工作的动态,及时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预报,超过位移设定的预警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工程安全。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沉降和裂缝;临近建筑物、道路的沉降、倾斜和裂缝;基坑底隆起的观测等。以上监测除每天进行目测之外,一般每 8~l0re 设一个监测点,关键部位适当加密,开挖后每天监测3 次,位移大时应适当加密。观测结果要真实反映所测目标的动态趋势,并绘出变化曲线图,以传递险情前兆信息。找出险情发生的必要条件,如地质特性、支护结构、临近建筑物、地下设施等,结合相关的诱发条件,如气象条件、开挖施工、地下水变化等。根据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进行科学决策,以排除险情。开挖较深的基坑时,还应测试支撑的内应力,当应力值达到设计值的 90%(或支撑变形达 l0mm)时,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另外,因现场施工情况复杂,监测点极易被破坏,要注意对监测点的保护。

4、应急处理

建筑施工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参与人员多的过程,施工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见的事件。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更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准备。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基坑内管涌、流沙;基坑支护局部出现成因不明的裂缝、沉降;气象异常,出现持续多日的狂风暴雨;相邻工地施工的影响,如降水、打桩、开挖土方;地下障碍物妨碍基坑支护结构或止水帷幕的施工等等。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会同相关单位研究解决办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施工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形势下,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施工单位应按先设计、后施工的程序施工,并尽量做到边施工、边监测,还要遵循“分层开挖,先撑后挖,随挖随撑,对称均衡”的原则,杜绝盲目施工和野蛮施工的现象,加强对整个深基坑施工过程的控制,保证工程顺利、安全地完成。

参考文献

第7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关键词: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变形监测

中图分类号:TU4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拟建工程上部结构为剪力墙一框架结构,高35层,该工程基坑长约360m,宽约150m,属于超大基坑,大厦设3层地下室,开挖基坑开挖深度为16.5m,基坑南侧为地产地块,基坑东侧、北侧、西侧都为城市公路,对地形变形反应灵敏。根据地质勘查资料,本地段地下水埋藏浅,土质软弱。经现场踏勘,除西侧基坑边缘外有约1m处埋有电缆沟外,基坑周边无重要建筑物。根据广东省《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此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

为确保基坑开挖的安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基坑进行现场监测,通过对施工期间基坑周边土体的动态进行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安全可靠一。

1.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场地地层岩性自上而下为人工填土(Q)、第四系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土(Q)和下第三系“红层”碎屑岩(E)组成。人工填土为素填土、杂填土,第四系三角洲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层主要由粉细砂、淤泥质土组成。松散土层厚度15.20~21.00m,平均17.68m;与下伏下第三系风化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如表1所示。

1.2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相对稳定,水位埋深在0.50~1.20m之间,平均0.79m;即标高3.14~4.09m之间,平均3.52m,含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的孔隙水和风化基岩的裂隙水,松散层的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第2层粉细砂、第4层中粗砂层,分布广,厚度大,属于弱~中等透水性,地下水径流条件好,松散层的孔隙水涌水量丰富。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张性裂隙中,水量一般较贫乏。本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部孔隙水,对基坑开挖过程产生直接影响。

表1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2、基坑支护方案及监测项目

2.1基坑支护方案

鉴于该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以及现场周边环境比较特殊且基坑深度大,基坑东侧和南侧主要采用1:3放坡开挖,局部需打钢花管。西侧和北侧主要采用800mm连续墙加锚索的支护方式,锚索有4道。钻孔桩和连续墙嵌入深度约5.5m,锚索打人角度为35。因周边建筑物影响,东西两侧靠近南端处采用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截面尺寸为1000mm×1200mm。基坑采用一排1000mm@800 mm大直径水泥土搅拌桩止水。搅拌桩进入相对不透水层1.5m以上,基坑支护方案及监测布置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考虑到基坑施工全过程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将依照量测基准值及险情预报警戒值对施工过程实行信息化指导,量测基准值及险情预警值详见表2。

表2基坑监测项目和预警值

3、监测结果分析

基坑监测结果分析是基坑监测的重要工作,要求全面收集数据并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以达到准确判断基坑变形趋势,确保基坑及周边地下管线安全的目的。围护桩施工为基坑监测起始工作,最后一道支撑拆除为收尾工作,工期为7个月,现将各项量测结果分述如下。

3.1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过监测围护结构变形情况,了解围护桩、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现场数据,对围护结构的安全状态做出准确判断,确保基坑稳定。因此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也十分重要。

本工程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一共埋设16个监测孔,测斜管与围护桩体同深。测斜管预先固定在维护桩的钢筋笼上且靠近基坑内侧方向,并随着钢筋笼浇注在混凝土中,但在施工期间,墙体测斜管2号、5号、6号、8号、12号、15号被破坏,为了保证基坑监测数据准确性及全面性,在破坏的测斜管附近加点补测。下面以基坑危险断面处CX03(西北阴角处)、CXl0(东南阳角处)、CXl2(西侧中点处)为例就其监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如图2~图4所示,随基坑开挖步骤进行,支护结构位移变化非常复杂,当初期开挖距第一道支撑顶2m时,桩身水平位移曲线近似线性变化。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桩侧土压力的增大,当开挖深度接近第二道支撑时(10m),位于基坑的深度8m附近,桩移明显增大,最大位移8.46mm。当开挖到基底16.5m深度,桩土的侧向压力进一步增加,此阶段桩身水平位移曲线对比第一道支撑、第二道支撑有较大差别,最大位移的位置在桩顶8.96mm处,见图2。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底板浇筑完毕后,测斜曲线渐渐收敛,证明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已趋于稳定状态。经研究得知根本原因:底板浇筑后,两侧的围护结构被连结为一个牢固整体,使围护结构的整体性及刚度显著提高,因此

抵抗基坑两侧土压力能力明显增强,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逐渐减小。

图2 CX03水平位移曲线图

图3CXl0水平位移曲线图

图4CXl2深层水平位移曲线图

从图3分析基坑水平位移变化特征,基坑开挖到第一道支撑(6m)之前,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变化比较稳定(2011年10月18日完成第一道支撑,此时基坑开挖深度达到6m),从开挖6m至开挖10m期间位移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最大位移变化为2011年11月6日,本次位移变化值达3.32mm,由于周边道路开裂,迫使项目停工7d,随后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又趋于稳定,呈现出阶段性的“加速变形一减慢变形”的规律。

在基坑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的全过程中,桩顶为最大位移点,桩底为最小位移点,在基坑浅部开挖时,桩身位移沿深度近似呈线性变化;在基坑深部

开挖时呈现趋于抛物线变化特征。

分析图4可知,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曲线形态大体呈弓型,出现“鼓肚”型的迹象,其顶点通常位于土方开挖面以上1.0~2.0m区间,并随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最大水平位移点随之下移。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锚索的设置。一般安装锚索应在基坑开挖到该道锚索的底标高之后,在这一过程中,该锚索的应力主要由上一道锚索及其以下被动土压力承受,当基坑围护桩产生较大的拱出变形时,该道锚索才开始发挥作用。要通过锚索进一步施加预应力来改变基坑围护桩的水平变形方向并不容易,由于围护桩刚度较大,在后续的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朝基坑内侧变形逐渐增大。

3.2地下水位监测

基坑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基坑开挖及土方运输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降水工作。借助水位计对基坑地下水位监控,观测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了解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及变化速率,判定地下位下降对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影响。

结合本工程周围环境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确定在环绕基坑周边布设26个水位监测点:SW01~SW26,经过数据整理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两个水位测点曲线图分析如下。

如图5所示,基坑开挖后,同时采取降水措施,水位开始下降,基本能维持在2500~5000mm。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连续墙打锚索施工期间,WS02孔的水位有很大的波动,在2011年10月16日,水位变化速率到达50cm/d,同时临近道路出现明显开裂变形(锚索穿过道路下底层深约5m)。主要原因是锚索施工过程中,由于基坑水位变化波动较大,出现流沙现象。经专家研究讨论后,决定采取护筒打锚方法,水位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打锚索钻孔造成道路地基土层的流砂。到开挖后期,水位逐渐稳定,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水位偶尔略有升高。

图5基坑外水位变化曲线图

3.3内支撑轴力监测

为能及时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混凝土支撑内力的变化情况,需对支撑梁中预埋钢筋计的应力进行观测,当内力超出报警值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压杆失稳,确保基坑安全。

支撑轴力实际上是支撑对周围土压力的集中反应,其数值和挖土顺序、速度、深度密切相关。在监测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到不同部位监测点轴力变化曲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ZZ05(第一道支撑梁跨中点),ZZl2(第二道支撑跨中点)如图6所示。

图6 内支撑轴力变化曲线图

由图6表明支撑受力有如下特点:

1)支撑轴力大小与支撑位置有关,但服从一定分布规律:第二道支撑轴力要比第一道大。第一道支撑平均为1600kN,第二道支撑平均为1900kN。第一道支撑最大内力为1704.39 kN,第二道支撑最大内力为2106.99kN,都没超出设计报警值3000kN,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安全。

2)当施工第二道支撑时,第二道支撑轴力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第一道支撑轴力有减少趋势,随基坑开挖加深,又开始慢慢增大但最终稳定在1500kN左右。

3)早期开挖阶段,混凝土支撑应力快速增长,最终逐步趋于稳定,到施工后期,随着基坑底板浇筑完成,内支撑应力增量接近零甚至逐渐减小,此变化符合基坑开挖一般规律。

4)支撑轴力受温度影响也较大.由于冷空气的影响,部分支撑会因热胀冷缩的原因而丧失部分轴力,2011年11月20日城市出现了降温天气,支撑轴力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3.4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用水准仪对周边的地表沉降进行观测,判定基坑周边土体是否发生开裂和不均匀沉降,以便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地表沉降主要因素:随着基坑土方开挖,土压力不均衡,同时基坑内不断降水,孔隙水压力变小,而地基的有效应力增加引起的固结沉降,地层被扰动

而引起应力变化等因素都会导致开挖面失去平衡,造成地基变形。

将地表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并总结绘制时间沉降曲线,而发现各监测点的沉降变化曲线大致相似,最终变形都保持在10mm以内,在建筑地基允许变形范围之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监测点DBll的曲线图分析如图7所示。

从图7分析基坑地表沉降特征,基坑开挖深度到10m(第二道支撑)之前,基坑周边土移出现先由向下变化后为向上变化现象。主要原因:首先为基坑开挖深度比较浅;其次为第一道支撑的预加轴力导致基坑周边土体受挤压状态呈现相对隆起,由原来的-2.07mm增大到-1.81 mm(正号为隆起,负号为下降)。随着基坑开挖的不断推进,基坑周边土体逐渐由向上位隆起转变为向下沉降。但第二道支撑支护预加轴力加载结束之后,基坑周边土移又出现向上位移现象,由-2.28mm增大到-1.92mm。原因是对内支撑施加预加轴力后,基坑周边土体受到

向基坑外方向的挤压而发生相对隆起,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围护桩发生向基坑内部的位移,基坑周边土体被解除挤压状态,转为沉降变化,之后再次对支撑进行预加载,桩后土体又受到桩体往外的挤压作用,土体随之发生相对隆起,所以出现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一相对隆起一再沉降一再相对隆起状态。就整个观测过程来看,基坑周边土体竖向位移最大沉降值为2.49mm,未超过表2中规定的监控管理的报警值。

4 、结论

本工程通过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案,对基坑开挖过程及基坑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支撑轴力及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掌握基坑支护结构及周围建筑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施工方案,并对支护结构出现的各种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有效地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的安全,从而突出了信息化施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对本基坑全过程的监测得出以下结论:

1)监测结果表明,围护结构及土体最大水平位移一般出现在基坑顶端或临近第一道支撑下部,最小位移出现在基坑底部,各施工阶段变形曲线呈现出“扫帚形”或“鼓肚形”。

2)在基坑开挖初始阶段,水平位移变化较稳定,位移变形值较小,浇注完第一道支撑阶段后,位移变形出现短暂“回缓”,随后变形速率又出现“回升”,待底板浇注完成后,最后趋于稳定,这一结果符合“加速变形一减速变形”的规律;因此,控制基坑位移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基坑开挖到底时尽快缩短浇筑地板工期。

3)内支撑监测成果显示,支撑轴力最大值达到了2106.99 kN,整个过程未超出“报警值”,这一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支撑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能有效地控制位移的变形。

4)注意基坑施工的安全关键时期,尤其是广东为多雨地区,雨季要密切关注水位变化,防止因水压力过大导致结构开裂;本基坑工程的水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变化较稳定,只在极个别时段出现过短期的“突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大对该时段的监测力度。

5)本工程存在较厚泥砂层、淤泥层场地,根据监测结果表明:当开挖基坑内边土方或者基坑顶走车,围护结构的位移会稍微变大,其主要原因:饱和的泥砂层在动荷载作用下有发生液化的趋势,因此土体有效应力降低,而围护结构受力增大出现变形位移。应严格按照施工步骤,减少动荷载对基坑围护结构影响。

参考文献:

[1]龚晓南.基坑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1岩土工程勘察取得的进展及热点

1.1取得的进展

回顾我国推行岩上=工程的十多年来,已经取得的巨大进展表现在以L方面:

(1)我国已经能够解决技术要求、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相应的规范、规程的编制,标志着我国这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达到的水。

(2)勘察工作已从单一的钻探、取样、试验、提报告模式发展为多种测试手段、综合评价的模式。多功能静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探、预钻式和自钻式旁压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波速试验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地基评价的水平。室内t工试验中高压同结试验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的普遍应用,使土力学理论更进一步应用到勘察生产实践中。另外,土的动力性质的试验也曰益增多:桩的动力测试已经列入有关规范、规程和手册中;表面波速法也开始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岩土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示出来。

(3)勘察与设计、施工密切结合,初步形成了从勘察到设汁、施工、监测,贯穿各个阶段的认识、实践、改造令过程。

(4)地基处理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卜多年来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引进、发展了多种地基处理技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第四纪松散地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填土、饱和松散粉细砂等各种不良地基,开发和应用了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己成为岩工程中项重要内容。

工程勘察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后,勘察结果形成的文件要包括以下重要的技术内容:

(1)场地稳定性的评价,对建筑场地拟建的建筑作出适宜性的技术论证;

(2)为工程设计提供场地各岩土分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岩土体工程设计参数;

(3)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岩土工程问题(如开挖、降水、沉桩等)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合理施工方法的建议;

(4)对拟建场地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对岩土加固(基坑支护)与改良方案或其他人工地基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提出建议,并根据设计图纸在岩土工程施工中监控施工质量;

(5)预测由于场地及临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建设场地环境和临近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建造的影响;

(6)为已有工程的安全性进行预测性的评定,对拟建工程可能会造成已有工程的不良影响和事故调查分析提供依据;(7)指导岩土工程在建筑物运营、使用过程中的长期观测如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观测等工作。

1.2岩土工程勘察热点

当前,特殊条件下的岩土工程评价仍然是岩土勘察工程中最普遍最大的热点特殊条件指的是:

(1)特殊土。包括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土、盐渍土等。在特殊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

(2)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溶、斜坡与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效应等。其中强震区的砂土液化、断裂、震陷等问题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经常遇见的。

(3)特殊工程。包括高层建筑、动力机器基础、地下工程、水上工程、核电站、道路桥梁、机场跑到、水坝、尾矿坝等。大型建筑地基勘察与评价仍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对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预测及对策以及地震效应的抗震设计参数等问题。

2当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常见的不足

2.1勘察依据不充分

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必须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设计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如某汽车制造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2.2第一手资料质量下降

对野外及室内测试分析所收集的分散、零乱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于设计人员结合场地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是岩土工程勘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该环节存在的大量问题:

(1)对统计概念与理论不明确。在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中,对异常值不加分析剔除,一律参与统计分析,导致分析误差过大,标准差、变异系数过大,得出场地分忻不合理、不正确的结论。

(2)对岩土参数的取值不理解。对岩土参数的标准值理解片面,不论什么岩土参数均提供标准值。对于工程特性指标(例如标准贯入锤击数、原位测试所得土的强度指标和室内测试土的强度指标等)必须提供标准值、基本值或特征值,士的一般性物理指标统计其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满足要求。

2.3勘察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很多勘察报告往往不问具体工程条件,不具体研究分析,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多的是一般化、老一套,设计施工真正需要的内容不全或不准。而不需要的内容却洋洋大观。近年来,勘察报告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实际上其中很多内容是重复或者不需要的。

3完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措施

3.1确定勘察依据

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中,就要首先制定好合理的勘察纲要。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勘察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应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加强对勘探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其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重视描述,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勘察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合理确定场地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如: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好、埋藏浅且厚度大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勘探间距可适当放宽;而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勘探间距应加密。第三是野外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按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难易程度、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详细划分,为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一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避免各行其是,尽而造成野外资料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资料整理带来困难。

3.2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勘察分工比较详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现场编录和原始班报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测试、现场拍照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按勘察技术要求,依据各类规范和当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各资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自检外,尚应有他人再进行校对检查,做到无一纰漏。根据整理出的成果资料,写出勘察报告。由于各勘察场地的岩土特征、拟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勘察报告应注意重点突出,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勘察报告中应特别重视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评价以及场地地下水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地震评价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大规模的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是相辅相成的,与地基基础的选择一起应综合考虑、综合评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3合理选择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

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要充分了解。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甚至于全静探。在沿海地区的湖沼相和海相冲沉积平原中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帮助准确分层,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强度性质;而在一些山前冲洪积地层中,由于地层土一般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应用时要适当考虑。标准贯人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淤泥、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因为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孔时存在扰动影响,同时标贯击数的精确度对评判地基土的强度性质影响也较大。所以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第9篇:地下水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房屋建筑领域工程中的地基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日渐复杂的建筑要求和施工环境。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处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将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产生影响。是否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与方法,施工质量水平高低等,都将对整个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开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对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重要性

房屋建筑的基础持力层指的就是房屋地基。而房屋建筑地基施工则是一项隐蔽性工程,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危,特别是在我国经常发生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对于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比如,1173年开始修建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总高度为55 m。修建过程中,因为地基发生沉降一直向南倾斜,经过多次纠错工程建设和地基加固建设,最终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举世瞩目的建筑物。所以说,地基建设对于整个建筑物来说具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土地范围大,地质差异性也比较明显,有些地区经常受到冻土、滑坡以及盐碱地的侵袭,要在这些地区修建房屋就应该加强建设水平,如果不做好相关的地基基础性工作,可能会致使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因为整个建筑物的所有重量都是依靠地基荷载,它的质量决定着上部建筑的结构性能,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酿成重大工程事故。

建筑地基项目建设中的主要特征

1、建设中的复杂性

就我国整体地理条件及环境而言,我国国土面积大、跨越经纬度范围广、地质条件差异大、冻土层厚且盐碱地、塌陷地分布广等。我国北方房屋建筑地基基础与南方房屋建筑地基基础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复杂性主要由南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的。除此以外,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变得更高。综上可得,我国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存在复杂性的特点。

2、建设中的多发性

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房屋建筑整体质量较低,且问题房屋坍塌事件发生率较高,其因此给社会财产流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归集房屋建筑整体施工质量不高的原因,其中以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不高为主。

3、建设中的潜在性

根据房屋建筑的施工特点——互相依托、环环相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问题大多表现为潜在性,即施工后一项施工前方可发现施工前一项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事实,建筑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及监理人员应该对每一项施工完毕的工序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检查,并如实记录下检查的结果。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出现的原因详细分析,并及时解决。

4、建设中的严重性

从特定的层次上来看,项目如果运行之后,地基发生的不利现象一般无法弥补,因而导致的不利现象,较之于基础建设花费的资金多很多。不论是场地的选取亦或是设计,还是建设品质等任何的活动发生了品质不良现象的话,都会导致其失去稳定性,项目的主体受到影响,使得建筑体出现一些严重的品质不良现象,这样的话不但会带来一些经济上的不利现象,有时候还会危及到群众的生命安全。因为基础要负担上方的所有的力,所以如果它出现了问题的话,这种破损性会严重的扩散,同时问题的出现一般是突然性的,不会被察觉,此时就使得问题更加的恶劣。

三、房屋建筑中的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探讨

1、基础的合理选取

基础是建筑体与地基间的联系。它将建筑的垂直方向的力传递到地基之中,假如它的受力性充足的话,基础的分布方式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可采用独立基础;如果地基非常软弱,建筑物很高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有较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它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更高。如果基础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粘土,亚粘土、则采用作支承的人工挖孔灌注桩。

如果地基的受力性太低,比如软基,此时就要对其处理。软弱地基系由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或其它等构成的地基,在勘察的时候要积极的分析其土层布局,为使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相关的参考数值。在初步计算时最好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荷载,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得到平均的荷载位,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4倍的平均荷载位,则用独立基础可能比筏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位,可选用满铺在全部面积下的筏形基础,如果介于在二者之间,则用桩基础或沉井基础。

2、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若建筑地基填充材料主要为淤泥,且地基填充材料表面土层厚度未达到规定标准,则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以此实现地基基础扰动率的降低。若建筑地基填充填料为均匀性好的建筑垃圾等,且其被用作持力层的效果极佳。就现阶段我国建筑地基填充材料而言,有的建筑地基填充材料应该经过必要的人工处理后,待其相关数值达到标准数值之后,其方可被用作建筑地基填充材料。关于建筑地基处理手段及措施的确定,笔者认为应该综合考虑建筑工程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建筑物使用途径、施工单位技术条件及施工水平等。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之所以要强调建筑地基基础处理,原因是,建筑地基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质量的好坏及建筑物使用寿命等。加强建筑地基处理以加强建筑地基强度及刚度为主要目的。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地基强度及刚度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物承载能力及建筑物稳定性能及整体质量。建筑施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所以,加强建筑施工各环节质量检测不容忽视。若检测结果显示,施工质量不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相关部门应该责令施工单位立刻停工并作出整改意见。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我国地基处理办法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换填基层法、土挤密桩法、强夯法、灰土挤压桩法、沙石桩法、石灰桩法、预压法等。上述各种地基处理办法均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性及适用范围,且各地基处理办法的具体应用要求应其视使用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建筑物实际使用功能、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水平、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条件等因素应该借助数据评估的手段加以确定。

3、地下水控制技术

地基基础的质量隐患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地下水,如果地下水的水位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腐蚀地基基础,引起地面下沉,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管井降水技术。管井的井深要比基坑深6米左右,一般情况下,含水层的粉砂交互层、粉土层和粉质黏土层的渗透性较差,因此,可以将井打到基岩底部,利用卵石层和砂层提高渗透系数。当遇到基坑面积过小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在基坑的内外布井的方法对降幅进行控制;当遇到基坑面积过大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坑内布井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管井的数量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果隔水层的厚度无法抵抗承压水头的压力,且开挖的深度无法将隔水层揭穿时,为了满足地下水的控制需求,我们可以采用悬挂式隔渗帷幕的方法进一步加深井的深度。

四、结语

房屋建筑的品质不仅关乎到国家的经济,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房屋建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基基础的影响,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开展时,要严把质量关,做好地基基础的施工建设工作。这样才可以才能从整体上推动现代建筑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