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现代科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科学理论

第1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轮机;管理;科学性;

一 轮机管理概述

所谓轮机管理,它的实际内涵是什么?轮机管理的工作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日常的维护保养;二是预防检修。日常的维护保养,据我们船舶的工作特点,完全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时间要求,显然不符合实际。我们船舶每年的实际工作小时有限,各设备的运转时间都不同,有的设备甚至一年内都未达到应检修规定的时间,因此我们的做法是一要在检修中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二要在两次检修的间隔上不以设备运转时间为标准,最好以每月、每季度或半年为一个周期运行。这样可以使我们轮机管理人员多接触设备熟悉它们的特性,同时也可以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我们科学化、程序化管理的水平。预防性检修主要是指对那些在一般工作中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像应急设备、备用设备等等。它们长时间处于准备状态,表面上没有异常情况,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但其内部的各个部件往往会因为长期的放置出现老化现象,如果不定期检查,将会造成在一旦出现突出事情需要使用这些设备时,这些设备却失去了应急和备用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定期对它们活络和进行模拟运行实验。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排除。总的来说,轮机管理的内容就是要求我们轮机管理人员熟悉各设备的保养周期,要心中有数,要消灭工作死角,设备保养的死角,使各种设备保持正常与良好的工作状态。

轮机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设备完好率。要想提高设备完好率,必须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这里所说的设备的完好率与船舶完好率有很大的区别,船舶完好率是指船舶处在正常工作状态,只要主要设备、船舶航行和工作的必需设备达到正常标准,即被认为达到了船舶完好率;而设备完好率是指船舶上所有设备都达到了正常标准,工况参数都达到正常运行的要求,设备没有跑、冒、滴、漏现象,外观整洁,无锈蚀,才能视为是设备的完好率达标。

综合国内外关于轮机管理研究的文献,可以将轮机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07年—19世纪末。轮机工程管理发展的初期,轮机结构简单、附加设备少,使得维修、保养、操纵和管理比较方便。轮机管理人员配备较少,以维持锅炉蒸汽机的正常运转,对技术水平要求也不高,而且管理水平低下,没有较完整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机器的正常安全运行,仅凭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和经验行事,实际上当时的轮机管理处于萌芽状态。

第二阶段:19世纪末— 20世纪60年代。随着各种甲板机械的引入,轮机设备

所处场所由机舱扩展到甲板,为主机服务的动力管系也随之产生。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人员安全生活而服务的辅助管系,也日臻完善,扩展了轮机工程的范围。由于机舱设备增多,技术复杂性大大增强,对轮机管理人员数量、管理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这阶段,实现了分工到岗,轮机管理人员有了明确的职级分工,出现了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和机工等职级,各种设备及相应的系统都有专人负责。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各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促进了船舶朝着大型化、专门化、节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轮机工程管理引进已在陆地上发展比较成熟的自动化遥控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又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使船舶管理实现了“智能自动化”。轮机工程管理越来越需要知识管理。

二 轮机技术管理的要素

1.可靠性

日常与预防维修保养,不要仅仅理解为清洁工作,这只是一个方面,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维修保养和技术参数的可靠性检测,对重要设备与次要设备要同等对待,但要分出轻重缓急。重要设备:指影响开航与作业的必需设备。如:主机、发电机、锚机、舵机、锅炉等,必须保证。但无论什么设备,我们都要保持它们运行的可靠性。

2.性能试验

根据我们船舶年使用率要定期进行性能试验。主要是机电设备在一定时期内要进行模拟运转,使各机电设备时刻保持备用状态。

如:自动/手动转换试验,备用设备的效用试验等等。

3.校验与调整

如:柴油机工况的调整、温度、压力及各种调节器的调整。

其实在技术说明书上对系统参数的调整与校验的方法与步骤均有明确规定。我们只要参照执行即可。

船舶的技术管理工作,是我们日常管理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核心是第一要素即可靠性。我们要想切实提高船舶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就要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基础性的工作也就是加强对船舶机电设备的性能试验以及校验与调整。

船舶运行的可靠性,是我们船舶安全之所在,是我们的生命之所在,我们的工作要围绕可靠性三个要素有机地配合运用。

三 轮机管理的实践

1.人员素质+高度责任心是轮机管理的核心

随着船舶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预警安全措施也不断完善,对轮机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合格的轮机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经验的积累,是对每一个轮机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只有经常学习,不断补充和丰富自己,才能有能力对机件的磨损、材料的疲劳、金属的腐蚀以及某些材料的老化东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故障的发生。

高度的责任心是每个轮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根据统计:80%以上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常见的缺水、缺油、零部件的松动,异常的震动和响声,以及设备和管路的“跑、冒、滴、漏”,各种压力和温度的不正常等等,而所有此类现象都是故障或重大事故将要发生的先兆,如能及时或尽早发现,并采取恰当措施,都可避免或减少故障的发生,从而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反之,如稍有不慎或疏漏,都可酿成重大的恶性事故,类似惨痛教训不胜枚举。

2.业务能力是轮机管理的基础

轮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船舶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船舶的营运成本,燃、润料和物料的消耗,以及船舶和船员生命的安全,为了避免和减少船舶机电设备的故障,提高船舶可靠性和经济性,轮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轮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即:发现问题及时;判断问题准确;分析问题透彻;处理措施恰当。尤其是远洋船舶的轮机管理人员,当在远洋航行时,遇到恶劣天气或进出港口或航行在复杂航道时,船舶机电设备突然失灵,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能否迅速排除故障,是机电设备重新安全运行,让船舶恢复动力。是对轮机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也是避免恶性事故和人员伤亡的根本保证。正确判断故障的原因,既可节省人力,减少无为劳动,又可节约时间,提高了船舶的在航率。

3.设备故障的处理与维护保养

正确地判断与处理设备出现的各种非正常的现象与故障,可以反映管理者的水平、实际技能和经验多少等几方面的综合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 逻辑推理法

这是我们判断故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从现象人手,经过观察、测量、测试和逻辑推理,可以找到故障源。如在设备运行时从水温、油压、转速、运转声音等几方面观察。在设备启动时,注意:气压、供油阀门、油、水位等几方面。

b.系统分割法

我们在实际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往往是一个局部的毛病引起整个系统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这个故障环节有时很难判断。系统分割法就是把一个大系统分割成许多小系统,再从小系统中把故障分割到某一具体部位上。

c.估计法

这里包括两点:一是自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为直接经验,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直接获得的。所以我们必须敢于实践,善于实践。二是间接经验即在交接班过程中获得的。包括在航行中和停泊时的交接班。这种经验针对性强,如在上一班再现了故障与异常情况,在交接班时可以及时了解,在很短时间内,抓住重要设备了解其运行状态并且要及时查阅轮机日志。

机电设备要想长期保持完好状态,必须严格按照其使用规范和操作规程,定期对所有机械设施进行维修、管理和保养。定期的检修、保养是轮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直接关系船舶机械的使用期限以及故障率的高低。提高在航率的前提,必然是故障率的下降。轮机管理人员必须根据设备的使用时间和具体使用情况,制定出详细地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认真地检查和及时地保养,不仅可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更可以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事故隐患,并及时将其消除,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4.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是衡量轮机管理的重要指标

尽可能减少燃、润、物料和备件的消耗,降低营运成本,也是衡量轮机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指标。船舶的使用要讲经济性,船舶的轮机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和使用机舱的物料和备件,使其物尽其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机械设施,尤其是主、辅机燃油系统的“跑、冒、滴、漏”现象,要做到及时发现,随时消除,既可节约能源,又提高了安全性。燃油系统各部件一定要按其技术要求,尽量调整至最佳状态,既提高了机器功率,又可降低燃油的损耗。例如:喷有提前角的调整;喷油器压力的调整、雾化状况的检查以及喷嘴积炭的清除;烟管的通畅,增压器的正常运转;航行中保持最佳的经济航速等等。

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每一个轮机管理人员都应该具有这种意识。燃、润、物料和备件的领取和使用,都应该有详细的计划,明确的使用目标和认真地记录,必要性和经济行将结合,杜绝无谓的浪费,提高燃、润、物料和备件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

四 制度化管理

1.资历与能力

我们作为一名轮机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相应的资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资历比较容易获得,我们经过专业学习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经过考试,可以获得职务证书,同时等于有了相应的任职资格。这就是所谓资历。但是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轮机管理人员,仅有上述资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获得这种能力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向别人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虚心、要认真向别人讨教。要不耻下问。第二就是经验的个人积累,在自已工作中或别人工作中遇到和发生的问题,要多多动脑筋分析判断,只有平时注意积累,才能做到遇事不乱,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去分析出现的故障果断的处理故障。我们要把能力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我们考核个人工作成绩和管理水平的最基本的依据。

2.本职工作

我们每一位轮机员,在各自岗位上,都有相应的本职工作,具体的工作职责都已非常明确了,可是,我们每一位轮机管理人员在船上都带领着一班人,将来可能还要管理整个轮机部门的人,怎样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呢?我想仅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必须从制度上约束他们,以制度去管理他们。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从以人管人到以制度管人到个人自觉约束。要变人治为法治。我们建立建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是为了摆样子,而是要求我们正确地运用它们,加强我们的管理工作。维护好我们的设备。所以说,科学的有效的制度是船舶安全的保证。职责是制度在我们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轮机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机电设备是船舶的心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安全和使用寿命。轮机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实践业务能力,以及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够保证机电设备长久、持续、安全、可靠的运转,最大限度地降低燃润、物料及备件的损耗,尽可能地缩短船舶的修理时间,以上是每位轮机管理人员所努力的目标,也是船舶安全航行的保障。

总之,加强我们的轮机管理工作,使之不断地科学地完善,对于我们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讲,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我们手中管理的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需要我们具备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实践,我相信,等待我们的将是非常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2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一、用现代教育理论彰显地理学科特色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教学论与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习者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

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学生整体地理知识建构中起着标志性的作用,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是学生整体地理知识体系中的骨架。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地理概念,掌握正确的地理规律,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熟悉而典型的地理学习情境,呈现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协作、讨论、交流、思考中完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构建。例如,对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区位”的教学,教师可作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情境,给学生呈现一幅地图,如全球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分布图,再提示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在哪里(重庆)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什么在那里(重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区位是什么,让学生构建准确的“区位”概念,即包含“位置”和“与周围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两层涵义。

2.多元智能教学论与地图能力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八项智能。每个人都有1~2项智能强项,并可向其它领域发展和转移,且是动态发展。教育之目的就是要发挥智能强项、发展智能弱项,并向困难领域转移,促使人的智能螺旋式上升。

地图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包括地图的阅读、分析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地理空间意识,训练感知地理空间结构和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地图能力只能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少一部分学生的强项智能。地理教学之目的是提升所有学生的地图能力,尤其是作为弱项智能的那部分学生。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以学生具有的优势智能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提升所有学生地图能力的教学目的,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效果。

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归纳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对以数理逻辑智能和内省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地图完成这些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对以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让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最终结论;对以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让其动手描画该图,通过注意太阳直射点移动带来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出结论;对以自然观察者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对比观察三幅图的异同,归纳得出最终结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正确人地观的形成

人本主义教学论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材料,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三是作为一种灵活资源为学生服务;四是作为学习参与者——小组成员参与活动;五是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强调中学生要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即正确的人地观,它属于地理学科的思想性特色。

用人本主义教学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结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师生共同收集准备材料,或展示教师准备的材料,共同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处理材料,共同分享经验体会,解决问题。

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的教学为例,首先由教师呈现“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图”,学生读图并说出该图表示的主要含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目前人类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以其中一种资源的利用为例,师生共同寻找目前人类利用该资源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可以来自各种媒体,也可以通过学生调查访问得到,甚至可以是学生生活的亲眼所见。学生阅读比较这些材料,归纳出该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意识

到这些利用方式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彰显地理学科特色课堂呈现

1.运用计算机软件演示地理事象运动演变过程

地理学科涉及到很多地理现象的运动演变过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生物循环、城市区位变迁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这些过程,掌握运动演变规律。学生现有的地理教科书,在呈现这些内容时,仅仅以图片形式。这种呈现方式是静态的,并且图片数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运动的过程,学习效果不理想。现在用于动画制作的计算机软件有多种,常见的有macromedia flash、adobe imageready、adobe premiere等平面动画软件以及3ds max和maya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教师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动画软件的使用方法,结合课时内容要求,制作出形象直观、赏心悦目的地理动画,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的地理事物,往往是宏观、大尺度的,学生很难形成在不同尺度空间下的正确概念。google earth软件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通过该软件可以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照片。师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拍摄高度,查看地理事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特征,形成准确的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在10千米高度俯视城市,看到的是一个点;在1千米高度俯视,可以看到城市的轮廓;在100米高度俯视,则可以清晰看到城市的道路网和城市功能区。

2.运用网络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地图呈现

电脑网络是一种学习工具和手段,能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篇幅限制,地理教材和地图册能够提供的地图数量非常有限。教师把网络资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丰富而且典型的地图,有助于学生清晰、准确、全面地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培养地理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例如,讲授“自然带”内容时,教师在用好教材地图的同时,还可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每个自然带的景观图片、反映各个自然带内植物结构特征的图片、自然带内动物的图片、自然带内土壤的结构图片等,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形成丰富的自然带概念。还可以收集经过适当加工,能更直观展示地理规律的图片,如山地景观变化图片,更能清晰地表明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运用多媒体学教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第3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1.1线性代数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分别从教材、课堂、学生和教师四个方面对工科类院校线性代数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教材方面,全国各大院校所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多数工科院校使用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教材,一部分使用其他类型统编教材,还有一部分院校结合自己学校情况自编教材。因此,不同类型学校选用的教材可能会有难易程度、理论深度及内容覆盖广度等方面的差异,但就基本内容而言是大同小异的,重理论轻应用的特点一目了然,工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容基本都覆盖到位,只是不同学校对各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罢了。课堂方面,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二者结合得好,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结合得不好,往往会把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都丢失,反而又得不偿失。线性代数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数学课程,传统的板书教学往往会拖延课程的进度,使得任课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不能把每个知识点讲得过于透彻,而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花大力气去研究课堂教学。学生方面,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笔者的经验是,同学们对线性代数前半阶段的课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且充满期待,但是进入理论性较强的后半阶段时,一部分同学开始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再往后学习,有的同学开始掉队甚至放弃继续学习这门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在一些班级有时不止是一小部分同学。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课堂讲授知识反应良好,课下提问和作业反馈的却不尽如人意。教师方面,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所要学习的课程知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一名教师经常要琢磨的问题。教师的现状往往是如何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知识讲完,每个课堂上都是老师把本堂课的理论知识和盘托出,经过无数次讲述的理论肯定是再熟悉不过,然而学生却未必能欣然接受,往往一堂课下来可能收获甚微,教师或许还欣喜自己赶上了教学进度。

1.2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基于对上述线性代数教学现状的详细分析,可以对当前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总结。课堂教学仍然偏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系统理论的讲解,对线性代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重视不够,现行的教材重理论,轻应用,重公式推导,轻数值计算,教材大多忽略了概念、原理和模型的实际意义。每学期开始都有同学问起学习线性代数的作用,老师的回答总是很笼统。往往学生学完线性代数这门课程后,只会套用解题,并不知道线性代数在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又恰恰又是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2线性代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工科专业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是案例教学。工科专业的学生强调学以致用,即是学到的东西有什么用,如何加以应用。目前线性代数的教材和教学仍然侧重理论,没有将其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难免让老师讲起课来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晦涩难懂,一堂课下来双方都感觉相当辛苦,实际效果又不理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个现状,那就需要实施案例教学。在工科专业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科专业应用型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学会应用或许更重要。

2)将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融入丰富多彩的理论知识中加以讲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抽象知识的来源,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与工科专业实例相结合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将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为数学建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总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很好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枯燥乏味、动力不足及缺乏应用实例等方面的问题,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线性代数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仅仅认识到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实行案例教学,这里根据笔者的经验,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搜集实施案例教学的材料,也即是与线性代数相关的工科各专业应用案例。其次,需要详细的归类整理,也即是决定搜集来的材料打算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给学生。这一步非常重要,没有整理的材料可能会白费心血。最后,整理好的材料如何应用于教学,也即是怎样做才能很好地为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服务。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环,接下来提供几个可供参考的办法。

1)最有效的办法是自编教材,将实际案例融入到各个章节的理论教学当中去。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和信任度比较强,编入教材的要比没有编入教材的被重视程度高得多,因此将实际应用案例编入教材,体现出理论和应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方便学生随时参考。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存在经费不足、课时不够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

2)将归类整理后的案例教学材料融入到电子课件当中去,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具体方法:可以在第一次上课前集中展示说明线性代数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可以每次理论课上展示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实例。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存在覆盖面窄、学时不足等问题。

3)将归类整理后的案例材料装订成册,给学生每人一册,方便学生自学。缺点是课堂操作不便,并且会给学生增加经济负担。

4)将归类整理后的案例材料通过邮箱发给学生,包括Word格式的案例材料和Powerpoint格式的课件材料,同时鼓励学生在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案例教学搜集更多材料,充实案例教学材料的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不具有纸质材料的优势。

5)“因专施教”,根据专业分类整理材料,针对不同的工科专业实施相应的案例教学。简言之,以上方法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进行,取长补短,以便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提高线性代数的教学质量。

4案例教学效果反馈与分析

第4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都对股份制企业的由来、发展和运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马克思是将股份制企业的存在放在一个资本主义总图景中来分析,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西方学者则是在否认企业本质的基础上侧重于企业各种表象的分析,更多地从企业本身的角度议论问题。所以,在阶级本质和科学体系上,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是不一样的。但在研究单个企业如何演进到股份制企业等方面,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的理论又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子项目《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韩玉玲,女,山东邹平人,山东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都对股份制企业的由来、发展和运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是将股份制企业的存在放在一个资本主义总图景中来分析,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看,马克思是在确认企业表象的基础上侧重于企业本质状况的分析,并更多地着眼于资本主义总体经济关系的分析和经济关系的演变。西方学者则是在否认企业本质的基础上侧重于企业各种表象的分析,更多地从企业本身的角度议论问题。所以,在阶级本质和科学体系上,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是不一致的。但是,在研究单个企业如何演进到股份制企业等方面,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的理论又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具体讲,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与现代西方学者对股份制理论研究的共同点

1、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在研究单个企业如何演进到股份制企业等方面都注意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增长和资本的个人所有制形式之间矛盾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马克思说:“股份公司是随着海外贸易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而产生的,并席卷了它力所能及的一切工商业部门。”[1]因为海外贸易和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相当程度。工场手工业扩大了企业的内部分工,使得单个资本家需要更多的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从而使得它开办企业所需要的资本最低限额不断增大。马克思指出:“还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某些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最低限额的资本就不是单个人手中所能找到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引起国家对私人的补助⋯⋯另一方面促使对某些工商业部门的经营享有合法垄断权的公司的形成。”[2]这些由过去独资性质的私人企业转化为国家投资与私人资本合股或私人资本之间合股经营的企业。“这些公司就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3]。所以,股份公司产生的首因是扩大再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需要。18世纪产业革命兴起后,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创办一个大型企业所需的最低投资额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单纯依靠资本积聚已远远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追加资本的需要,单个资本的数量有限性与创办大型企业所需要的巨大投资额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资本家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实行资本入股联合经营,创办股份公司。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4]正由于此,从18世纪开始,股份制企业成了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形式。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其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认为,1840年以前的美国企业基本上属于传统企业,其原因是由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限制。到19世纪70年代,技术的进步(铁路、电报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的扩大,导致了企业规模的膨胀和现代工商企业的出现。现代工商企业首先是在“具有新的先进技术,而且有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部门和工业中出现、成长并继续繁荣的。”[5]

2、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都认识到了股份公司最重要的特征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马克思认为,与非股份制企业的资本所有权、经营管理权结合在一起不同,在股份制企业中,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是分离的。资本所有者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单纯的货币资本所有者或股东。他们虽然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并凭借股票取得一定股息,但实际上只是单纯地拥有资本所有权;另一部分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则转化为经理,成为公司内其他资本所有者的资方管理人,拥有企业经营权,从而使”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6]。这样,“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单纯的货币资本家。”[7]在股份制企业内部,“留下的只有执行职能的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8]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所有者拥有的资本与经营才能的不对称。他们只得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让渡给具有专门才能的人,而这些人却不一定具有开办企业所需的资本。两权分离打破了传统的独资或合伙自营的经营管理形式,有利于实现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贝利和米恩斯、伯纳姆及加尔布雷思等人都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经理革命”。凡勃伦在1923年发表的《无主所有制和现代企业》一书中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发达,其股权越来越分散,公司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控制权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凡勃伦从财产实际占有的角度,把那些远离公司控制权的所有者称之为“不在所有者”,认为公司权力已逐渐转移到了公司经理人员的手中,股份制则被称之为“无主所有制”。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在合作发表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中,首次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事实。1941年,伯纳姆出版《经理革命》一书,对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和产权关系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经理革命”这一概念。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思也认为,在现代公司中,权力已从过去的资本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企业的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手中。

二、马克思与现代西方学者对股份制理论研究的不同点

1、经济分析方法的不同。马克思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着手,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既是一个动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于技术和制度变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状态演化的过程。所以,他采用的是历史的、宏观的、动态的分析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并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来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马克思在技术分析和制度分析的结合点上突出预期利润极大化的目的,认为资本家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用最小的预付资本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他把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制度变迁置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把它们看作是技术、协作、劳动力、资本、市场(竞争)和利润等基本经济条件变化的必然反映,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及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企业制度的演进受制于资本主义总体生产关系的变化。以企业制度演进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具体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变革又都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同时又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由此,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发展诸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统一的运动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大量篇幅客观描述了企业规模、制度和效应的演进轨迹:简单协作(企业的萌芽)工场手工业(初级企业)机器大工业的工厂制(典型企业)股份公司制度(现代企业)。企业演进的每一次实质性变化都反映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如果从资本形态来概括,还展示出另一种私人企业的演进轨迹: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在企业制度的每一次“革命性”跳跃的背后,技术或生产力的变化都是其深刻的根源。马克思从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出发,遵循历史—逻辑—实证的经济分析方法来揭示经济现象和股份制企业的产生和特点。所以,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对经济运行的本质揭示得更为深刻,对包括股份公司在内的企业制度的描述具有更广阔的视野、系统的认识和科学的逻辑,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在对股份公司这个问题的论述上,马克思在历史上最早而且最清楚地阐明了股份公司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对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进行了分析。从生产关系方面看,股份公司的性质取决于它赖以构成的一定的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股份公司中的股份资本主要是资本家资本的联合,这就决定了股份公司的资本主义性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股份公司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适用于与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整个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则是采用微观“技术”分析方法,即抽象的静态分析,或至多是比较静态分析。他们遵循假设—推理—实证的静态分析方法,一般从其所论课题出发,先行假设若干既定条件,经过逻辑演绎,在得出结论之后,再来看一看发展起来的企业概念是不是与现实世界中的情况一致。这种分析方法就难以展示导致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之间是如何从整体上交互作用的,同时也容易使人片面地理解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比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罗纳德·科斯对现代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就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市场中的经济人根据对交易费用的比较从而在企业和市场之间选择交易方式,而没有更深入地分析和解释企业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的根本动力,也没有历史地研究整个企业的发展史。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也写道:“我认为要将现代公司主要理解成许许多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目的和效应的组织创新的结果。”[9]他们忽视和淡化了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深层原因,即追求利润最大化。节省交易费用只不过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所以,他们的分析是不深刻、不充分的。

2、在对企业(包括股份制企业)职能的论述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生产上面。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的本质在流通过程中往往被表面上的平等所掩盖,而在生产领域则看得十分清楚。因为生产领域最能反映资本的本质,即追求剩余价值。所以,企业同时具有生产和交易两个功能,但其本质功能是生产产品和创造剩余价值。企业的交易功能从属于生产功能。马克思早就看到:即使是简单协作的企业,也能部分替代原来由个体所从事的生产及相应的市场交换;股份企业还能部分替代原来由政府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及相应的市场交换。而科斯、威廉姆森等人则片面地将企业仅仅作为一个交易组织来处理,忽视生产,注重流通,认为企业起源是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强调企业的显著职能在于替代市场或市场机制,由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从而节约交易费用。3、在对企业(包括股份制企业)契约本质的分析上,马克思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契约结成的经济利益矛盾的统一体。他既承认和描述资本主义企业的契约所具有的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即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在市场上的“等价交换”,又揭示出这一契约在实质上的不自由和不平等。这就是当劳动力的买卖实现和劳动契约贯彻执行过程中,即进入生产领域时,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对于那些向资本所有者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来说,由于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改变其受雇佣被剥削的地位。

在股份公司中,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表现为资本的管理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在这种企业的组织结构中,短工、辅助人员、直接生产工人、工程师、监工、经理、监事、董事、股东等各类人员,其职责和作用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包括直接生产工人、辅助人员、技术人员和经理(从事某种熟练劳动)在内的“总体工人”是产品价值的真正创造者。具有经营管理知识的经理阶层作为丧失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一方面受雇于资本所有者,他们虽然有时会由于资本所有者的恩赐分得一定比例的经营成果,但他们所得报酬的主要方面是领取相对固定的工资,因此,其利益实现方式在本质上与劳动者相同。另一方面他们又作为资本所有者的人,代表雇主行使经营管理权。在西方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述中,他们强调雇主监督雇员并拥有剩余索取权是天经地义的。比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分析就认为:企业生产是团队生产团队生产需要测量投入对成员劳动投入难以测量,团队生产的参加者都想免费搭车需要监督成员以免偷懒监督者也可能偷懒企业最好的激励机制是赋予监督者剩余索取权可免偷懒减少偷懒意味着效率高。剩余索取权等同于财产所有权。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享有剩余索取权的监督者就是企业家。他们用团队去说明企业的内部关系,把企业说成是不同的要素所有者为了提高效率而进行合作、完全依靠协商形成的契约去维系的经济组织。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激励机制不过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一种歪曲的理论表现。因为明明是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资本的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价值。工人作为劳动者处于被监督的地位。企业家作为财产所有者和剩余索取者处于监督者的地位。企业家和工人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在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理论中,这一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殊结合方式却被歪曲为团队生产或协作群生产的一般和必然的结合方式,而且是雇员向雇主“分派”剩余索取权,是自愿让与的结果。由此可见,西方学者模糊私有企业资本与雇佣劳动的本质关系,回避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的对立,这充分显示了他们的阶级偏见。经典作家透过被歪曲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阐明私有古典企业和股份企业契约本质的分析方法,超过了许多西方经济学家。

4、在对股份制企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上,马克思清晰地指出了股份公司内部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的某些特征和意义,并客观分析了企业各类人员的不同经济地位和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从而得出西方学者无法理解的革命性结论。不过,马克思对上述问题只作了一些原则性说明。对于象两权分离的条件、具体的权利结构以及资本所有者如何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等问题没有详细阐述。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股份公司刚刚出现,古典企业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的缘故。同时,马克思还只是把企业经营管理者看成是一个雇佣劳动者,而没有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来看待。

西方学者则把企业经营管理者看作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它的效用函数和目标取向和资本所有者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甚至还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扩大自己的权益,损害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正由于此,人们试图通过股票、债券的优先选择权以及薪水与股票挂钩的形式给予经营管理者报酬,以便让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如詹森和麦克林的委托理论。钱德勒强调了现代工商企业内部的科层组织或等级制组织,突出了“经理群”的管理权。威廉姆森也注重大公司的“H型”结构、“U型”结构和“M型”结构的变化,并独创性地探讨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种种现象和机制。这类涉及股份制企业表象的结构分析,一向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较科学和最主要的学术成就。他们对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还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

5、马克思通过对股份制企业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得出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10],是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所不能绕开的历史过渡阶段。而科斯、威廉姆森等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企业的分析则是寻求企业的最佳规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1.

[2][3][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58、358、724.

[5]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3.

第5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一、引言

《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是工科自动化本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国内高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中已普遍开设。《现代控制理论》是本科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的深化,又是研究生课程《自适应控制》、《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鲁棒控制》等专业课程的基础[1]。因此,该课程在工科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在工程教育的教?W改革中如何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2]。在工程教育研究中,CDIO教育理念模式近年来受到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3]。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本世纪初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创立的面向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学方法。CDIO教学方法的思想包括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四大要素,其强调工程教育应使得学生对工程应用具有充分把握,发展面向工程应用实际的综合能力[4-6]。《现代控制理论》作为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课程,是培养自动化领域未来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CDIO涉及的工科课程特点,尤其适合开展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理念课程建设。

二、工程背景下的现代控制理论教改

鉴于《现代控制理论》的工科特色背景,在教改实践中,可以现代控制理论工程应用案例为导向,在课堂中引入控制系统构思(Conceive-Control systems)、控制系统设计(Design-Control systems)、控制系统实现(Implement-Control systems)和控制系统运作(Operate-Control systems)等内容,将CDIO模式教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课程的各章节内容,形成由学生“做中学”的知识获取模式。

1.结合工程实践背景,引入CDIO模式教学方法。根据CDIO模式注重设计、实现及运作的内容要求,教师可考虑在保证现代控制理论内容的严谨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不求过多定理的理论推导证明,而是突出问题的工程背景和应用案例,强调贯串于各章论述中的控制系统应用案例的实现(例如倒立摆系统、自平衡机器人系统等案例)。教学中的理论阐述应力求严谨、易懂和简练。重点可考虑结合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Simulink、Automation Studio等自动化仿真平台及相关硬件系统,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应用的培养,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关工程案例的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的过程(CDIO),以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工程背景下的现代控制理论教改可考虑侧重现代控制理论的工程应用背景介绍,结合Matlab、Automation Studio仿真平台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该课程是分析与设计高质量和大型复杂控制系统的工程的理论基础,同时应了解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对现代控制理论发展的贡献。教师在授课时引入的主题内容包括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的建立与分析;能控性与能观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与判断;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综合问题;最优控制问题;等等。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介绍建立状态空间描述的两种方法,包括“机理建模法”和“传函实现法”。在建立状态空间描述后,教师展开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系统分析方法,包括状态空间模型求解、能控能观、稳定性分析等。在系统综合问题中,需突出理论与实际联系,并依据工程控制性能指标的不同,介绍常规系统综合应用与最优性能指标综合应用。在CDIO模式教改中,这种教学实践可以既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面向工程实践应用。

2.优化CDIO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实验平台层次。在CDIO模式的教改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讲授《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基础上,重点加强控制系统案例介绍,可基于Matlab和Automation Studio等自动化软件及相关硬件,以自平衡小车系统作为典型示例,加强CDIO模式下的实验平台的教学与建设,提升实验平台层次。倒立摆作为一种控制理论与工程的教学实验设备,是一个典型的不稳定控制系统,实现其稳定控制可采用多种控制理论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适合学生使用它来验证所学的控制理论。因此,倒立摆设备是进行现代控制理论CDIO模式教改较为理想的实验平台。根据倒立摆控制系统的实践教学要求,针对CDIO模式的运作能力培养目标,我们考虑采取针对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深浅,在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主体选择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对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设计水平,把学生分成创新型培养目标群体、强化型培养目标群体和提升型培养目标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提出倒立摆稳定控制的相应评价指标,设计梯度化的实验考核机制,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培养目标。

三、CDIO模式下的现代控制理论教改方案

考虑到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CDIO模式培养大纲为引导,按照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现代控制理论》的培养要求,借鉴信息化和项目教学设计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CDIO教学设计。CDIO模式下的《现代控制理论》教改方案具体如下。

1.在教改引入阶段。(1)借助Matlab、Automation Studio等自动化教学实践平台,展示倒立摆稳定控制效果,提高学生对学习《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兴趣。(2)介绍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以Matlab、Automation Studio实验仿真平台上实现倒立摆稳定控制为实践目标,让学生体会《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具体任务和知识点的相互关系。(3)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按照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原则组成研究学习小组,并安排倒立摆稳定控制仿真实验报告及评价方式等。

第6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图式理论 《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课教学

一、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多年来,西方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一直在致力于阅读的过程、原理和规律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在认知心理学范畴的Schema Theory,用“图式理论”(亦称作“智略理论”)较为清楚、准确地阐释了阅读实践的心理活动过程。该理论开创了全新的第二语言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它关于语言理解和习得的基本主张对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图式运用有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赖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和思维经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知识越丰富,其理解的能力就越强。在有关英语阅读的备考及实战中,如果学生能利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注意建立、拓展并适时激活各种图式,将会对把握文章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善语言理解能力,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图式理论对《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启示

1.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为图式的产生奠定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语言意思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有时甚至歪曲原意,自然也就不能对阅读理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因此,笔者讲授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文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并指出其文化意义。

如,讲授《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第一册第五单元“Angels on a Pin”一课。如何理解课文标题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为了扩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笔者给他们作了更进一步的文化背景介绍。中世纪的时候,对于天使的本性有很多争论:它们是什么形态,存不存在物质形态,等等。一些争论被用在训练辩论的本领上。一个非常著名的问题是:多少天使能够在一个针尖上跳舞?答案是一个(如果天使有物质形态)或者无数个(天使没有物质形态)。所以,“针尖上的天使”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指一些非常琐碎、没有意义但是却可以辩论的问题,了解了这个背景之后,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为什么文章会用“Angels on a Pin”做标题了。这样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文化。

2.设法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的预测联想能力。

对文章进行预测和证实是图式知识应用于阅读的核心。因此提高读者的预测技巧、增强预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预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技巧,学生的预测不管对与错,都会使他们的想法更接近于即将阅读的文章主题。开始阅读后他们的预测就会得到确认或排除。有预测的阅读应优于无预测的阅读。譬如,CCE 3 Unit 1“Your College Years”,笔者在教学时提出以下3个问题:

(1)What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2)What ideas have you got from the term,“identity crisis”?

(3)What will determine one’s identity?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作出种种预测,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种brainstrom questions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还包含了信息差(information gap),起到了真实交际的作用。

3.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整体教学。

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背景材料后,再读课文和听录音,这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细节方面的,也可以是总结性的;可以由学生个人思考,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大意及主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材料不可避免地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异域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由学生阅读心理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Brown,G.,Yule,G.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 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

第7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固定套路,即是: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析每段意思-分析修辞和特殊的句子。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教学的套路确实对学生语言习得、了解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的训练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非常实用的,还因为其固定的模式,课堂上师生双方活动有序,学生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因此,这一套路很受教师喜欢,教师也总是将这样的课作为公开课来上。但是这样固定的套路恰恰窒息了语文现代文课堂中每一个美丽"生成"的可能,从而使得教师失去激情,学生没了兴趣。恰恰是这一套路的可预测性,使得上这一课型的教师在听课教师面前展示自己的水准和教学特色显得尤为困难。

那么,怎样才能用课堂生成学理论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要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课堂中可以产生哪些动态生成。

1.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这一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中会出现动态生成。

如人教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中我问到"《箜篌引》到底要怎么样读才能让我们的作者二十年之后都忘不了呢?"学生当中,特别是一些诗歌朗诵爱好者立刻就在座位上开始练习诵读了,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于是,我就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就让学生自己读,我就根据他们诵读的情况加以指导,可以增强他们的朗诵水平,还可以培养一种爱好,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得出的效果要比听录音磁带好的多。有学生多年以后提到这一次课堂还记得很清晰。

2.在处理文殊的修辞或是有深意的句子这一环节中,学生有突发的质疑也会产生出课堂生成的契机。

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必修时讲到曹操的《短歌行》,有一个学生在课堂的中间突然说道,老师,曹操真是一个"奸雄"吗?由于他声音很大,全班都听见了他的话,哄堂大笑后,班上其他同学马上就有回应,有的说就是就是,有的说不是。笔者本可以以教师身份制止他们,但是我让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当中的关于曹操的人物形象,"爱才,赤脚迎许攸""仁爱对关羽""渴望结束战乱,统一天下"……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个全面的曹操。这是笔者就借机鼓励学生课下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原著。这样笔者就做到了启发阅读的作用。

3. 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在对课文的内容或主题思想进行讨论时,经常会提出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可能都会归入教师的面前,这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一个契机。

如在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阅读当中,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有学生就提出,"老师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古代的诗歌当中的炼字呢?"这让我很高兴,立刻就出了一道诗歌题目: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到底"起、落、疾、下、浮、飞"哪一个字好。这样学生在课堂还学会了赏析诗歌当中的妙字,可真是一举两得。以后课下遇到诗歌当中的炼字,学生也会多思考,到底这个字用的好在哪里,能不能用其它字来替代。

4.学生的课堂上犯的一些错误,往往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重要契机。

教师往往可以利用这些错误加以"找错""析错""纠错",通过这一过程来活跃课堂。如果教师觉得某个错误具有代表性,很多的学生都会有,也可以当堂予以讲解,以免学生对所读课文产生误解。

二、要注意课堂生成学理论运用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1.课堂生成不要无理取闹,要始终紧紧围绕着阅读课预设的教学目的。

很多时候,课堂引发的一些问题是因为一些学生的故意起哄,此时教师不应一味迁就,否则会远离教学目标,而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争论了。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生成应有选择性。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适合在课堂上展开,可能有的只是极少数同学感兴趣,大多数人不感兴趣,所以教师不要盲目展开。

3. 要本着多备少讲的原则,充分备课。

上课生成决不是提倡少备课,而去等着上课生成,而是要做充分地对阅读材料及其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提前做好生成预测,这样上课才会左右逢缘,从容有序。

三、课堂的美丽"生成"需要教师高超的业务素质。

第8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历史悠久疗效奇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医学历史上出现的伟大医学家常常德艺双馨为后人称颂,而不朽的中国医药著作更传承着中国医学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医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持怀疑和贬抑,评价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可信。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来经中国医界人士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原始系统论医学理论。今天,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状,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和貌似复杂的悖论,值得研究。本文拟以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假说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学理论确立之前,往往有一个“建立假说”的阶段。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判断甚至预见。

三、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视角下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分析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经过一定实践验证的理论。二,具有相当推测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三,具有明显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上符合科学假说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由中医药从业医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就像剧毒的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但它的用量是由严格限定的,这正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大量医案、医方等方式把结论记载留传下来。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具有一定推测性。张方,李炜芳指出,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如系统论和演化论思想等。根据其“天人合一”理论,发展了丰富的象思维模型和方法,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实材料之后,根据以往掌握的确定知识,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总结病因病机理论,并在诊断治疗中加以验证。但这些认识仍有一些思辨成分,还不是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确切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或“迷信”,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原先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可能在未来经过验证成为科学理论;

第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概念下的科学理论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别很大。倪培民指出,中医里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郑子新[4]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辨证观、论治观和平衡观及其治疗作用顺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自然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原始形态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接轨和融通,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从假说到科学理论明显的过度性特点。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先师们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基本的系统论的理论思想,几千年来从诞生一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症治病的有效的医疗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其诊治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药从业医师几千年来反复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数据也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只不过中医药以经方的方式把最精华的结论记载留传了下来,而把几千年来中医药从业医师亲自尝试各种入药的原料的实验和配伍实验过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观察资料遗失了。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资料的遗失而简单粗暴的认定中国传统医学是没经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医基础理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假说现象,这和其他任何一门学说并无二致。假说与科学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的理论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在经过试验验证,经过试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对于一个科学假说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探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或说“实验科学”不断发展的时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说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检验。这种理论上的检验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和预见功能。第二种情况,我们既可以理论检验,又可以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实验医学的手段可以完成这样的验证和论证。最终,那些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假说,有的直接成为科学理论,有的经过修正、补充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有的被淘汰。

科学假说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假说的作用十分重要。论者贺新华、刘奇研究认为,首先,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科学研究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路径不断前进发展的。第二,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假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在科学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最后,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基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看作假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的综合程度现代实验科学还无法验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来中华医学的诊疗实践证明,依据这些理论进而产生的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等在逻辑上的确具有完备性、简单性以及极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而且,这些具体理论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研究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从“治未病”到“治已病”,诊疗活动都在日益深入开展。在科学研究中,从脏腑经络到器官组织,到细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的假说确实是“科学理论”。

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善尽美,她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假以时日,中国传统医学将日益朝着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今天,打着“科学”的旗号对中国传统医学轻易否定或贬疑,那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好的”,即“真”与“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医学问题,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讨论。十七世纪以后,在西方实验科学框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医学为核心、以科学实验为手段的现代西方医学,虽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静止状态。因为医学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体,既具有生物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学属性。所以西方现代医学的“实验科学”或“还原医学”模式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国传统医学,在继承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应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体框架下全面快速发展,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言说“中国医学不科学”有其合理成分,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认识完成,这个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传统医学诊疗的有效性,是这门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她的发展。而言说“因为中国医学不科学,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则是对二者双重的误读与误解――对中国医学的偏见,同时对“科学”的迷信。

四、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经过现代实验验证。但根据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的内涵,这些理论应该具有学术价值。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已经满足了科学理论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模型和规律表述,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先将之看成科学假说,再经过不断实验验证,其中一部分理论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理论,成为由科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现代言语体系。当然,这一认识的达成也需要中国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作者希望,在中国医学新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再次腾飞、复兴之前,希望国人包容、自信心态的养成过程早一天完成,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认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张方,李炜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4]郑子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与现状和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82-683.

[5]贺新华,刘奇.医学辩证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现代科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CDIO模式;辐射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9-02

一、引言

《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化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自动控制原理》的后续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状态空间为主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可控制性、可观性、稳定性等基本特点,主要以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综合,为自动化专业课程《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检测与自动化装置》、《过程控制》等奠定理论基础。因此,《现代控制理论》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掌握和理解理论,离不开实践。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分析方法,以及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目前《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广西大学电气自动化类本科生的培养定位为工程研究应用型。为了培养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2],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查尔姆斯技术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合作研究于2004年创立了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分别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理念正是源于对产品、工程、系统生命周期的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和课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工程学习[3],获得工程能力,将“未来工程师”培养成能够在现代团队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复杂高附加值工程系统的真正卓越工程师人才。其实,这一理念是很多专家和学者倡导的“科学主导工程”的训练方法和“课堂教学必须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的继承与拓展。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该理念为教学改革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以理论性为主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过程中往往抓不住要领,普遍感到较为抽象和难学,最后也就满足于背结论、套公式、做习题,不理解为什么,一知半解,一个学期结束后不知道所学知识的作用[4]。特别是在学时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学生的综合、分析、设计能力的下降尤为突出,这种现象在很多学生中普遍存在。在本科阶段,更多的学生或老师认为该门课程最大的用处可能就是为了研究生入学考试。

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学能力没有被培养起来,习惯于“填鸭式”的串讲,课后又不加以理解,仅满足于做作业和考试,必将导致对已学知识掌握不够或不扎实,长时间不用就容易遗忘,进而使学习新知识变得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2.与《现代控制理论》相关的课程教、学单独依序开课,学生所学知识是分散的,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加以引导,导致学生认识事物的片面性、极端性。

3.理论教育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由于实验缺少必要的工程背景引导,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先进教学手段应用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使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很多好处: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一些图形或图片,传达的信息量也比较大,但在定理的证明、推导等过程中容易使学生思路跟不上,并且易造成视觉疲劳,“眼中无物”,降低了教学质量。

5.系统仿真技术掌握有限,而相关的实验平台较少,跟不上理论课程的内容和需要。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学生欠缺对离线仿真平台的实际操作能力,布置的仿真实验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得过且过。

三、CDIO模式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辐射教学法改革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主要分析实际物理系统的抽象数学模型,研究动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以工程应用为背景,让学生主动参加实践,通过基于工程项目的教育学习。

所谓辐射教学法,是指打破原来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采用相对开放的、探索的、知识关联的教学方法[5]。采用辐射教学法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对前导课程的知识点再提炼,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CDIO模式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辐射教学法采用以建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网站为基础的自学和课堂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讲授和实验中辐射相关课程,并将其关联起来,融汇贯通,扩大学生思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探讨基于CDIO工程模式《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辐射教学法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辐射教学法的理念。首先,在老师和学生中要培养和建立辐射教学法这种理念。老师研究辐射教学法的理论与机制,将辐射教学法理论应用到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知识关联的教学方法,注意与前导课程的联系和渗透,以及与后续课程的分工和衔接。

2.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结合CDIO教育理念,及时吸收先进科研成果,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教师研究辐射教学法的理论与机制,并将辐射教学法理论应用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知识关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辐射出去的各有关知识系列,注意与前导课程的联系和渗透,以及与后续课程的分工和衔接。

3.建立以课程网站为基础的自学和课堂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每个学期开始将理论作业和实践项目任务全部布置,通过教学网站的问题留言系统和在线交流系统及时与教师沟通,方便教师在课余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并及时解答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与兴趣。

4.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机制,例如:独立/分组实验制,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灵活实验时间,等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此外,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实验设置独立设课机制,通过笔试、口试和上机操作等相结合的形式对实验进行考核,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5.建立灵活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笔试考核试题库保持及时更新,根据考核难度系数抽取相关试题,实现试题初稿自动命题;健全实践考核机制,加大课程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灵活选用考核方式,并试行累加式考核方式。

6.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划分合理的多媒体与黑板讲授的内容与比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进学生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中的定理证明、推导过程,采用板书的效果要比多媒体效果好得多。因为使用多媒体容易使学生思路跟不上,并且易造成视觉疲劳,“眼中无物”。

7.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信息反馈机制,能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到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从而有效地做出相应的调节和完善。

四、结束语

目前,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例如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而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教学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采用辐射教学法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同时完善了《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实施方案和计划。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与其他课程相比,辐射教学法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法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在课前准备预习问题,实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并且学生的问题过于分散,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自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贾立.创新培养模式下的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1,(23):680.

[2]侯沛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科技・人才・市场,2008,8(7):25-27.

[3]蒉秀惠.“CDIO”模式下单片机课程改革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