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

第1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整合

在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中,也特别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是现代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体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改革,而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知识获得模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互动学习软件自主进行探究、利用网络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利用互联网搜索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得数学知识的平台,从而使数学学习由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传播媒体也从单一的粉笔加黑板向多媒体转化。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原来一些比较难以表达的分析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密度,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了支持。多媒体互动学习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观看的演示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学习软件,在实际操作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传统的纸质教材由于受篇幅、编写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知识的容量和对最新知识的及时更新,所以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相关的信息,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

(四)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搜寻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等),还可以搜索和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单纯的自制教学课件发展为自制教学课件和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适用的教学课件互为补充,从而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纸化教案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地进行教案的实时修改,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可能性

(一)学生具备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国家通过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和投入,目前在大多数地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已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已见成效,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有的地方小学生就基本具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多数学生能初步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这些条件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就可以比较熟练地操作互动学习软件和运用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

(二)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十五”教师职务培训中,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培训内容之一,通过培训和考核,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了一种或多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资料,包括备课资料、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硬件的配备。在我县,大多数学校都按标准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专用教室,宽带网联结到校园,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了方便,新课改教材还设计了配套的教学光盘。这些硬件的建设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提供了支持,为顺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2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运用

以多媒体、网络、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对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当然,我们在积极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还存在着不少困惑。今天,当我们反思以往做法的时候,也有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逐步进入到了课堂中,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既有其优越性,又有诸多制约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因素。

1.忽视教学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特别是一些比赛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用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设计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2.多媒体技术应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使用。由于采用多媒体授课时,课件是事先制作好的,因而其播放顺序和进度是既定的,形成了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过程程序化的弊端,教师很难有时间即兴发挥,有时甚至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课堂气氛临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造成授课形式呆板,教学灵活性不够,讲课的效果也很受影响。同时,由于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屏幕和音响,久而久之,则忽略了教师课堂上生动的形体语言和具有生气的板书以及教师的表情变化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3.课件制作及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开展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要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不能“画蛇添足”。因此,它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辅助,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

二、对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技术的思考

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成败只在举手间,因此,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要改变观念,普及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种新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更应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从当前的热点走向制高点。

2.要强化师生的有机互动

多媒体像电影一样,一闪即过,知识点没有特别突出。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没有学生思想的形成过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不应对传递技术过分关注,而应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提高学习者的思维水平。

3.要有较强的整合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理念的课程,它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学基础,又延伸到通信、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综合应用技能教学,需要对知识性与技能性有很强的整合能力。而且在这其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要素。教师的整合能力是信息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学校应该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更好的环境

学校要制订好适应本部门开展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的总体发展规划,在理论研究、应用实践、硬件配置、人员培训、检查评比等各个方面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制订一套课件制作、交流、作用、评价的管理制度。制订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适用的评价标准,目的是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有一个目标和方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为现代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创设平台。

第3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 网络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45

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的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在不断加快,也就是说从数字处理时代到微机时代,到网络化时代,学习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这一新的特点。

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实行“混合式学习”模式,将会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文的教学目标。而恰到好处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使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极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1 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应用文写作教学应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在线教学模式的丰富性,各类同步学习和异步交互手段也促进了在线学习更为广泛的应用。国际教育技术界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我国正式倡导“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的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是对网络化学习认知的更新,它结合了传统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各自优势,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界研究探讨的热门课题。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响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高校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需要运用创新学习理论、最前沿技术和手段来实施教学。把网络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结合在一起构成混合式学习,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教育平台是保障混合式学习顺利开展的技术基础。

2 网络信息平台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相结合,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应用文写作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天窗。应用文写作重在解决问题,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让它成为认识社会处理事务的一个窗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断改变和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软件、网络等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清晰,极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人于学生的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学习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平时的“苦于学、学不会、用不上”向“乐参与、能学会、用得上”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学习为能动的写作,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

3 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将使混合式学习模式得以实现

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是现代应用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都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在原来教学系统的基础上,从对教学过程(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的全面支持,到教学的组织管理(用户与课程的管理),再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整合,集成了网络教学需要的主要子系统,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信息技术走人课堂给应用写作教学带来了四个方面的转变,即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形式的改变,真正提高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使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用性、技能性进一步得到提高,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信息化技术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生存的各个领域,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等。在教学领域,它同样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创新,而教学手段的创新又可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学理念的进步。

总之,信息技术化时代给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带来新的机遇。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设立的一门公共课,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应用文书的特点和写作方法,熟练掌握常用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写作技能的要求。

通过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时代应用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用素质教育的大视野统领应用文写作教学,寻求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最佳结合点等途径,以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写作素质和技能。高职应用文写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亚平.网络资源利用与应用写作教学【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2).

第4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人类迈入了21世纪,迈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曰新月异,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并导致从经济到上层建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属于上层简单的范畴,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作为的唯物论者,研究教育创新和知识经济教育发展的方向时,不能不正视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完全可以说,以电脑化,网络化,教学化为重要内容的“信息化”不仅是知识经济到来的标志,也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要标志,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失去了载体;而没有这种载体的所谓“创新”,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而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门学科而存在,也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一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堆进作用,信息技术将影响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体育教育的改革需要超前的规划和发展。在此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论述。

1. 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地优化体育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手段提供了现代化模式的框架,其构思基于:“以计算机作为储存、传输数字化“了的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网络化”、“智能化”了的信息技术作为驱动载体高效率的储存、传输教学内容的动力。“数字化”是引发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材料等教学内容中的元素就能以一定数字格式输入计算机,从而达到借助计算机进行存储、传输的目的。网络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腾飞,拓宽了信息技术传播时间。“智能化”的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等,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软件的功能,更好协调教与学的活动的互动性。当“智能化”与“网络化”融合一体,则现代化教学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功能奇妙。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主要通过校园网来实现,而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实现。以现代高新技术的设备和师生的智慧可以使校园网的各部分之间都能互相联通,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这样可以使校园网发挥更好的效益。

当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乐于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

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等持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引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了知识领域,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往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觉枯燥土无味,而运用多媒体教

学就截然不同。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电脑,在这里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体育教学软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里,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会精神百倍,劲头十足,兴致盅然,课堂气氛异常地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锻炼欲望。体育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理解,让学生掌握动作。而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与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讲解,一堂体育课中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每一个动作细节。例如:在山羊分腿越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看清楚,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惯,不一定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动作讲解与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于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象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的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终身体育教育的第一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起着

很好的辅助作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为学习和锻炼者提供必要的信息环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主

观形式。学习内容的非线性传递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的极大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

2) 锻炼者——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帮助锻炼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

会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强调更多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参与程度。信息时代的新型公民不光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的能力,也要学会进行协作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资源来促进更多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产生。另外,网络提供的检索功能,使锻炼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 需求分析问题,选取恰当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存储或做出相应的变换,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3) 教学活动——网络的交互性促进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用价值的支持。学习与锻炼者在决定锻炼目标后,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获得相关资料并加以分类、综合、建构,通过网络与体育教师或服务器联系,或在学习与锻炼之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现场讨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应乐于听取其他人学习者的异同点,慎重考虑后,对自己的原始资料做出调整,进行再整理,从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目标。由于在整个过程中锻炼者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地取得相关信息,使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因此,锻炼的目标能更好地完成。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及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3.1 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信息时代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

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于体育教师,教师教育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3.2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符合锻炼规律提高锻炼效率。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师道尊严”,以传统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只有在体育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吸取知识和锻炼方法,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今天是很难适应时展的。随着网络的出现,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充实了人们的大脑,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资源,是一个教师远远不及的,学生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可自由自在地获取他想要的东西,这一发明,摆脱了教师固定思维的束缚,在锻炼活动过程中迫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能力与锻炼能力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与教法发生一场深刻改革,它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3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

动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基本运用现代信息进行体育教学时的教学模式的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的关系。( 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是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即师〈——〉 生、 生〈——〉生、网络 〈——〉生(网络)、师(网络)〈——〉生(网络)、生(网络)〈——〉网络、师〈——〉网络。网络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与锻炼,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师生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自行获取信自主学习与锻炼,师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协作学习与锻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师生之间的交流,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与锻炼。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4.1 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探索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4.2 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取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内容以传统型转变为探究型。

4.3 教学活动的网络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交流互动化、学习主动化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与锻炼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强调学习与锻炼的合作互动,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5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会计风险 控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工程逐步深入人们的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存在形式,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还推动了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推动了网络化的实时财务报告的产生,企业迫切需要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和信息的高度共享,实现会计信息化。

一、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信息化的含义以及发展和现状。目前信息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企业会计信息化两个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为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采取的措施,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进行整合并及时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依据系统和管理科学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流程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并充分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加强会计的反映和监控的综合过程。

(2)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重大变革,对企业的影响最为直接。首先它推动了企业经营的模式向电子商务转变,电子商务正在不断取代或者改造传统的商务活动方式,全面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只有尽快的开展电子商务才能确立企业在市场的优势。其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技术本身还对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业务模式等产生影响,促进了企业过程的重整。再者,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也在发生着变化,促进了企业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推动了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和完善。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会计风险

(1)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的主要特征。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会计简称为会计信息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普遍性。会计信息化的普遍性是指要求在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形成完整的体系;集成化。会计信息化要求重整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实现数据化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动态性。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包括数据采集的动态性、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动态化,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及时收到准确的信息并做出决策;渐进性。实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技术先要适应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与传统模式相互适应才能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2)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风险与传统会计风险比较。会计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由于错报、漏报信息,使财务报告反映失实或者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而带来损失的风险。会计风险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变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与传统会计相比有优点也有缺点,会计信息化也带来一些新的会计风险。如:原始凭证数字化使得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加大了风险;计算机的便捷操作给信息带来安全隐患;财务档案信息化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系统故障、内部人员道德、系统关联方道德和社会道德等方面都加大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隐患。

三、如何控制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会计风险

(1)控制环境。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企业内部围观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也能够对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产生影响。控制企业内部环境首先要控制内部的制度环境,建立约束机制,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控制会计风险的发生。其次,企业还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文化的侧重点。建立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有利于降低会计信息风险的可能性。最后,要对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行培养提高,不仅要提高会计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减少人为因素的会计信息风险。

(2)控制措施。完善会计理论和法律规范。传统会计理论和法律法规都还不够完善,在会计主体、持续经济、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会计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网络空间给企业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会计主体变化过于频繁,使得原有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对新型的会计主体以及会计信息的编制失去意义。所以要完善会计的主体,使会计假设在符合网络环境中联合体实际情况的同时还要方便会计实务操作。网络环境中,会计主体太过于灵活,存在时间也有着不确定性,导致会计必须充分考虑会计主体的经营环境和风险,尽可能的缩短可预见的时间区间,以保证会计风险的控制。由于网络的存续时间不确定性,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按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主体的经营过程进行分割了,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立正确的分期区间。

企业内部采取控制风险措施。加强控制软件设计和程序流程是控制风险措施的首要任务。规范软件的开发,软件的开发一定要符合有关规定,还要及时给用户测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另外,系统的维护是对系统的定期硬件检修,对系统的及时调试,一定要做好系统维护和防毒措施,尽可能的保证风险的最低化。企业除对软件进行控制风险之外,还要建设完善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控制会计风险。如:建立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对各个岗位进行明确的分工,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岗位责任分明,使工作人员能够相互制约;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严格的制度,对档案资料要妥善保管和严格管理,保证材料的安全性,防止信息的丢失造成风险;要为会计人才建立长期的培训制度,在设定严格入职要求的同时,要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加强其内部的审计和针对企业会计风险建立一定的预警机制,以控制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四、小结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本文通过对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提出了一些会计信息化风险的控制措施。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控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只有积极探索并且勇于实践和创新,才能使信息化条件下企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加完善,使企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6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学科定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环境

电化教育是干什么的?这是似乎容易回答又难于准确回答的问题,其实质是电化教育的定位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电化教育发展的老问题,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异军突起之时,这个老问题更加紧迫起来,甚至产生了电化教育的生存危机,对电化教育是干什么的,它的定位是什么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理论上给予深层次的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媒体不断涌现并被引入到教育领域进行应用,电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体,伴随着对它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都会在教育技术领域形成一股“先进媒体热”。伴随着这种“繁荣”局面的形成,在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来,引起了一些细心并理智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人员的注意,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电化教育有着不同的认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它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教设备的教室的;它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等。

问题一:电教中心是教学单位还是教学辅助单位?电教人员是教师还是教辅人员?电教工作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学辅助工作?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中将电教中心定为“教学单位”,而许多学校却把它看作是教学“辅助单位”?电教人员是教师,而其他人却把电教人员当作是教辅人员。这个问题自从有了电化教育后就一直缠绕着电教工作的方方面面。

问题二:电化教育所依据的媒体是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呢,还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呢?是否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前者是电化教育,后者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否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旧媒体技术的“落伍”而寿终正寝呢,是否在将来又有新媒体出现后,再次改换名称呢?这两个问题交织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电化教育职能,定位和生存的危机。时下,电化教育在中国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电化教育”强这个研究和实践领域在中国出现较早的名字,之后有人呼吁这个名字不科学,应改为“教育技术”,由于当前这个领域的实战人员大多从事新媒体的有关工作,于是又出现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名字,随着我们逐步迈入信息社会,随着社会对人才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视,于是“教育信息技术”这个词也成为教育技术的另一个“时髦”的名字。

2 对问题一的探析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电教机构是否应该建立,不在于搞电教要有多少资金的投入,更不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于人们是怎样看待电化教育工作的,其根源是人的观念和意识问题,观念和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总是依据一定物质条件和社会实践而产生,并随着条件的丰富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而发展,它们是特定的时代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了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业的产生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业的产生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批示器,教育活动方式和教学观念的产生何尝不是这样,任何教育都要依靠一定的工具手段,并在一定工具手段的支持下形成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实践,也必然产生与这种教学活动方式相吻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方式,是一种脑力加体力的劳动或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师在工作中总要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去“劳动”,即使用一定的教学工具传递教育信息,教育学生。当教学工具处在手工业时代,就必然构成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课堂讲授的教学活动方式或“劳动”方式,也必然产生课堂空间中的教学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学方式的产生和数师角色的认定均不超出课堂空间。只有在课堂上讲授的人才被看作是教师,只有在课堂狭小空间中的讲授才被认定为“正宗”的教学工作。如果说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话,那么专门研究教学的学科——教学论也把教学的认识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上,而把“学生”实际上仅划在课堂以内,把教师的职责任务框在课堂之内。在这种集体潜意识和所谓的学科意识的衡量下,电教工作者若没有直接进入课堂讲授,那么他们就不是教师;他们若不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工作就不是教学工作,至少不是“正宗”的教学工作,所以电化教育的职能就被定位在辅和服务性上。

新的劳动工具的出现必然产生新的劳动方式,也必然形成新的社会观念。以先进生产机器为标志的现代大工业生产,改变了手工业时期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将劳动者从劳动密集型的个体劳作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知识密集型的协作化大生产之路。同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打开人们的眼界,促进教学观念的变革。尽管比起生产领域,这种变革姗姗来迟,但最终还是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式。现代视听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成了多类型的,立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沟通障碍。在这种情形下。手工业时期形成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开始发生变化,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活动得以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人人超出课堂的时空。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无限的时空中获得教育信息,师生凭借新工具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教师的角色行为或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体在课堂上的讲授,应当说无论是教师个人或群体,无论是否在课堂,凡是对教育信息的开发,设计,制作和传播都是教学的范畴。

由于受工具手段的限制,在传统教学观念或集体潜意识中,往往把教学归结为课堂中教师个体的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个体作业的方式解放出来。应当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筑了广泛而又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构筑这种信息环境仅靠教师个人行为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依靠教师群体的力量进行教育信息的开发,设计,储存,加工和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于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分工合作的现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出现了,这个现象的出现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当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取消教师个体的劳动,相反对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学分工合作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电化教育正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分工合作的产物。电教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正是开发,设计,制作,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由此可以看出,电教工作者是教师,电教机构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电化教育的职能归结起来就是为教育和教学提供或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环境,这就是电化教育的根本职能。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信息环境下进行的,无论是重传递知识还是重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是注重其能力的发展,若没有教育信息的交流,没有教育信息环境,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复存在,教育信息环境对教育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所谓教育信息环境是指师生活动所依赖的信息资源,信息表达形式,媒体手段的组合以及信息交流方式的总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仅靠教师讲授,媒体单一,信息资源少,交流空间小,教育信息环境的因素并不引人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视听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计算机技术纷纷亮相,人类所处的信息环境越来越丰富,信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这种影响和变革迅速地作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于是“教育信息环境”这个新事物终于在我们感性和理性的视野出现了。它给了电化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工种”。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最大的启迪就是要构筑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发掘的领域。

3 对问题二的探析

如果说,对电化教育工作属性和职能的问题涉及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全局问题。那么,电化教育是搞幻灯投影等还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问题,则是电化教育工作的局部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电化教育的具体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就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或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因而,无论是幻灯投影还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都是我们用来提供或创设教育信息环境的工具。这是不应该产生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呢?这就是一种异化现象,把工具当作目的的异化。产生这种异化的原因很多,但深层原因就是在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技术至上理念”,这种理念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而形成的。其主要特征就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改造一切,战胜一切,它们无所不能,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偶像崇拜”一技术手段的崇拜。而创造和使用技术手段的人的地位却被忽视了。

从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技术起源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工具的制造,正是由于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的实践才使人类从动物脱离出来。任何工具手段都是人的某些器官功能的延伸。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是对人的体力或肢体的延伸,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对人的大脑和感官的延伸。可以说,技术手段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化与展示,是人类智能因素与自然物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对象化的产物,技术手段的真正内核是人类的智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手段不断先进和复杂,人类战胜自然能力的提高,异化也就出现了。把本来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本质力量的伟大片面地当作技术手段的伟大。于是技术手段占据了主角,它们的“光芒”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以至于看不到它们背后丰富的人类智慧和精神内涵。于是,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工具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的现象,出现了错把工具当目的的现象。

这种异化现象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为了全面培养和发展个人能力。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心灵的塑和能力的培养,其中心是人。为了实现这些本质和目的,就要通过书本等工具手段来实施。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成为教书的,而不是育人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自我发展,“书本,知识,分数”异化成教学追求的最高目的,“工具手段”成了中心,甚至教师也被异化为传递知识的“工具”。

电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或创设丰富的教育信息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无论幻灯投影还是多媒体计算机或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手段都是实现目的的工具。然而,这些工具手段却在群体潜意识中被异化为电化教育的目的,把电化教育本质的东西与某类工具联系在一起,认为搞这些东西就是搞电化教育,以至于当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新工具手段出现后就不是电化教育了,电化教育由此便产生了生存危机,要摆脱危机,就要更科学地把握本质的东西,把一项事业,一门学科的本质与某类技术手段相连接,观念就要实现超越。超越媒体工具的桎梏,将自己眼界扩大,洞察到媒体之后存在的广阔领域——为教育教学提供或创设丰富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要构筑教育信息环境,没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电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它们的基础上孕育着教育信息资源的组合,系统教学设计,媒传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众多的媒传教学模式,这才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真正追求的东西,电化教育本身的优势是在延长和加强师生主体的认识器官的作用,正是有了这种优势,它才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改变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教育过程,只有认识到电化教育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的摆好电化教育的位置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面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工具手段的到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思想观念,调整专业队伍的结构,不仅要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和挑战,更要适应新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挑战。这种调整的性质属扩充性和丰富性的,不是目的的转移。

第7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应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水平,以增加课堂的技术含量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自然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靠后的位置,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使学生愿学、乐学,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最大效益,让数学课堂教学绽放异彩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多方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使教育逐步走向高端化,规模化。一个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当然,其中包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对接收到的信息的整合加工能力。我们知道,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而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素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教育环境的支持,多媒体与网络的介入,使得超文本性进入到教育事业中来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很好地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这集中体现在它们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丰富的创造性,给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硬件环境。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视野、学习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对所获得信息的批判和反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并能对“人工智能”与“技术的信息加工”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区分于探讨,进而很好地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对自身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清晰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评价出媒体环境下的虚拟与真实的价值。另一方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如何创造性地、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它能将一些数据和现实情境及虚拟情境融会贯通,是任何数学语言也无法代替和比拟的。它能为数学提供最理想的环境,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可视的东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能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必会将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课程伊始,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然后提问:从以上的演示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同学们利用此规律“自己说出一个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你能说出一个输入的数,输出的数,它能代表所有输入数吗?为什么输入的数用“S”表示呢?(因为“S”可以表示任意“输入的数”)那么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呢?(按照上面“规律”输出的数是S+10。)字母表示数太神奇了!好,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用字母表示数”。上面的教学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情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及其意义。为“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新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的新型教学手段,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其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能为学生提供多样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的新型教学手段,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其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正新的课程改革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创设了一种融会贯通、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创设了一种融会贯通、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教育,它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重大变革,更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上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引入深思。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能充分创造出一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些做法。正新的课程改革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创设了一种融会贯通、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计算机教学,可以实现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最大限度地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为中学数学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数学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正在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偏离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举步维艰,现借鉴优秀的课例和自身的实践感悟,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并依据知识特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起到辅助教学、增强课堂实效的作用,达到两者深度整合的目的。

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的保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创设了物质条件。学生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利用可操本文通过介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利因素,说明了整合势在必行,那么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有那些优势呢?如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信息技术教育把孩子捆绑在凳子上,把他们的生活领域限制在屏幕和键盘之间,所有的教学意义被封闭,无法体现现代教学理论设计的思想和方案。显然,这种偏颇的观点消极的看待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冲击,但同时它也为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如何整合才有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计算机结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

四、21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空前的拓展。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按照现代教育形势的要求,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自然成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本身不仅代表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21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空前的拓展。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多媒体、网络、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可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思维;同时能完善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对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具大的推进作用。

第8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用;整合;物理教学课程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高。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早已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它灵活、生动、形象的文字及声音、图片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物理教学内容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重点、突出难点、启迪思维、引发兴趣,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导入,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物理现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用粉笔、黑板,靠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现代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是八年级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持久兴趣的主要教学内容,很多奇特的物理现象,如在讲授初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教师没有单刀直入,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和情景深深吸引。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其他生活中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从而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物理常规实验与课件模拟实验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物理课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把抽象的物理规律、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为学生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但有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现实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

如在电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实验连错电路就会烧坏元件,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利用计算机技术动画模拟这些实验,既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又能很好地突破教学教材的难点。

三、借助课件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补充了这一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很好的示范,能推进物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践证明,科学地设计和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物理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对学习效果起决定作用。在把握、实施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时,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其中积极地探索、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四、信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质,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也应注意这个问题,课堂上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并反复推敲,确实有利于教学,才可应用,不能一味地追求整堂课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机械地教学,而忽略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情感教学优点,只有它们之间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优化效果。

2.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中不能盲目的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去替代物理实验,因为实验比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和大胆尝试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去学习、掌握这种技术,很好地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展示形象、直观的物理模型,呈现给学生一个精彩纷呈的物理世界,从而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更好的体现物理的奥妙。改进教学方式,将传统物理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但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目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大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宏伟任务,提出“要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定发展高等教育。”可见,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又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强,影响面大。我国政府部门在制定21世纪初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时,充分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

(1)2010年,高等教育各类在校人数达到25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左右;2020年,高等教育各类在校人数将达到35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2%。

(2)在全国初中以上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在每所中小学设立计算机教室,全部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和部分初中、小学与计算机网络连接。大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3)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CERNET宽带网,建立国家公共网络教育平台和国家现代化远程教育中心,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天罗地网,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远程教育体系。

(4)建立国家教育软件开发中心,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积极发展教育信息产业。大力发展和推广优质教育光盘,提高教育质量。

(5)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

2确立培养高职教育新型人才观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学会在虚拟的世界中生存。从这种意义讲,高职教育必须有新的人才观,即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的人才。

(1)“数字化”生存,应纳入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从技术层面讲,网络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化使得资源可以共享,活动时空少受限制,但也对受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达国家的大学之间用因特网联系起来,学生宿舍的计算机可随意上网,个人电脑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进行合作交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已经成为社会各部门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敲门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高职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如同今天的学生提笔写字,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是难以自立。总之,在网络时代,高职毕业生要自立于社会,就必须有在网络数字社会生存的知识、技能和本事,否则与普通的劳动者无异。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大力普及计算机知识,加强操作技能和上网技术的教学和实训,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应以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能为主,以学习计算机的原理为辅,上课时要多给学生提供使用计算机和上网操作的机会,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重视加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应对学校的网络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切实保证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完善的高等级(包括学生宿舍)的校园网络,降低上网费用,方便学生上网的操作训练和技术把握,满足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

(2)“认知”和“判断”是高职学生的主要能力。信息是当今世界人们面对的主要客体之一,人们只有掌握了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客观世界。人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不会因此聪明起来,反而有可能迷失其中。使人聪明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信息只有经过有效地加工才能成为知识。这种把信息加工成知识的能力就是认知能力。认知是对信息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归类和应用,通过认知把信息加工成知识。同时,在信息世界中,既有大量的有用信息,也有很多无用的信息,有害信息也比比皆是。人们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必须作出全面的审视、把握,然后进行选择、取舍。而这种审视、把握、选择、取舍信息的能力就是判断能力。在网络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网页都采用超链接方式链接到其它的各类网站,每一个应用网络的人都有可能受到某种信息的诱惑而误入歧途,并沉溺其中,完全忘记了本该寻找的东西,导致信息迷航。这种后果是很严重的:首先,它消耗了学习者有限的注意力,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其次,它消耗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上过网的人都知道,一旦沉溺于某些网站,时间会飞速流逝。在网络时代,只有正确理解、选择信息,并运用信息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观念,才能充分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虽然从广义范围而言,判断能力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但因在网络世界中,学生时时受到纷繁信息的包围,而其中绝大部分的信息对他们而言是价值为零的垃圾,信息过剩将窒息缺少判断能力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判断能力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判断能力从认知能力中剥离出来,加以强调。高职学生要想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体,首先应具备很强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走进网络,在网络中畅游,寻找和利用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头脑清醒、不迷失方向地轻松走出网络;同时,学生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知识,用信息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把认知和判断能力作为学生的主要能力来培养。

3改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需要

网络时代使人类经历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革将是震撼全世界的教育革命,这场教育革命可能比300年前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还要深刻。早在1996年美国大学就有27%的课程是通过计算机传授的;有25%的课程在教学中使用了电子邮件;有15%的课程在教学中使用了计算机模拟和演练;有2%的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有8%的课程利用了光盘教材。美国现有150万人选择在家上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与发展,学校整体可以简化成一部计算机、一根天线和一只“猫”。高职院校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将发挥到极致,而且还可以把大部分教学活动搬到网上。学生可以在网上接受即时互动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点IP课件在任何时间内上课;可以同时收看不同地点、同时进行的数个不同的讲座。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将不会成为学生异地学习和交流的障碍。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很容易获得大量信息,致使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导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全程主宰、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和地位的改变,这对高职教育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等方面。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应由过去的满堂灌,转变为指导、组织学生学会从网络和其它的媒体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去思维、去创新;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把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渗透到授课过程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和很强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