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链调查范文

产业链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链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链调查

第1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下游企业:ITC无权对非被告公司下达禁令,但被告客户仍受影响

2008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的Kyocera的判决,很大程度上改变了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颁发有限排除令的条件,影响了后来许多原告的诉讼策略。

在Kyocera一案中,Broadcom(博通)提起了针对Qualcomm(高通)的337调查,并成功向ITC证明了高通进口的芯片侵犯其专利权利。据此,ITC颁发了有限排除令,排除高通被判侵权的芯片以及所有含有侵权芯片的下游产品。这在当时并不奇怪,因为ITC下达有限排除令时常会包含下游产品,哪怕下游厂商并没有被列为调查案的被告。这样的做法对目标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原告来说非常省心省力。如果专利是针对芯片里的某个功能,只要告了芯片生产商,就可以将芯片连同终端设备一网打尽。

很多人曾经以为,ITC的排除令只需要对物的管辖权。但是上诉法院在Kyocera的判决颠覆了这一看法。从Kyocera之后,下游的厂商如果没有被列为被告,ITC是无权下达针对下游厂商或其产品的有限排除令的。

这样一来,原告就陷入一个两难境地。如果想获得针对下游企业的排除令,就必须将其列为被告,或者申请普遍排除令。如果下游市场百花齐放,列出所有企业会使得案件变得非常复杂,有时候甚至完全不可能,并且诉讼成本很高。申请普遍排除令因为条件苛刻又难上加难。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状况:一个337调查案件,只针对上游零部件生产商,尽管经过海关的只是下游产品。根据Kyocera一案,下游企业貌似高枕无忧。其实不然。你的产品必须不断出货,虽然原告没有告你,你一定会惴惴不安:如果继续使用被告的零部件,我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告?

这恰恰是某些原告故意采取的一个策略,而且常常奏效。面临被诉的风险,你不得不考虑其它选择。原告可能是另一个芯片厂商,希望你采用它的产品。或者它就是你的直接竞争对手,希望彻底打乱你的商业计划。

对一个下游厂商而言,如果专利技术属于芯片领域,你没有很多控制能力,因为你不知道其他的芯片产品是不是也有侵权风险,你也不可能自己设计一个新的方案避开专利。你能做的就是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前做好调研,尽量避免知识产权风险较大的供应商,或者在购买合同里要求一个比较强有力的保障条款。

上游企业:产品没有进口,禁令没有意义

零部件厂商一朝醒来,发现被ITC调查了。肯定是下游厂商行为所致,因为你生产的部件从来不会自己跑到美国去,你也没有雇佣谁将你的部件运到美国去。

你面临一个选择:应诉?还是随它去?

从法律上讲,ITC对零部件厂商下达有限排除令的可能性不大。法律条款明白讲了,有限排除令必须是针对被判定违反337条款的那个“人”(包括企业)所进口的产品(“imported by any person violating the provision of this section”)。Kyocera一案判决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即便ITC下达一个针对零部件厂商的排除令,这样的排除令也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因为海关并不会看到从这个厂商运过来的违禁产品,因而也无法排除。

但是,相信绝大部分上游企业肯定不会就此草率决定不应诉,因为这样做等于是弃客户于不顾。上游企业通常在销售合同里给下游客户提供了补偿保证,如果原告另案再告下游客户,届时还是逃不过一笔可观的诉讼费。而且下游客户被卷入案件后常常会“弃暗投明”,选择竞争对手的产品,彻底避开伤脑筋的诉讼。

即便下游暂时没有被告,上游企业不应诉也很容易引起客户误解为专利侵权确实存在而理亏。没有哪个客户愿意自己的生意被笼罩在可能被诉的阴影下,上游企业的后续销售会受很大影响,商业上的损失或者声誉上的损失可能无法弥补。

当然,如果美国市场只占营业额的很小一部分,花费几百万美元打一场337诉讼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美国市场很重要,为客户,也为自己,积极应诉几乎是不二的选择。

2012年圣诞节前夕,美国Nuance(纽昂丝)公司向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337调查申请,指控上海触宝科技技术有限公司的软件键盘输入产品侵犯其五项专利,要求ITC颁发有限排除令。同案被告还有美国的一个触宝从未听说过的零售商Personal Communications Devices, LLC (PCD)。PCD销售的手机含有触宝的产品。ITC于2013年一月立案调查,案号864。

触宝自己并没有向美国直接输入产品。触宝的软件键盘输入产品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到达用户。一条途径是通过手机制造商如中兴,华为,宏达等预安装触宝产品在手机上销售给用户。二是通过触宝的网站和Google Play网站向终端用户提供下载。

这就意味着,即便ITC下达一个针对触宝产品的有限排除令,这样的排除令也不会有什么效力,因为触宝产品不会独立从海关进口产品。下游客户虽然可能进口含触宝产品的手机,但是案件中的被告并没有触宝的下游客户。根据Kyocera一案的判决,ITC无权向非调查对象下达有限排除令。

但是触宝仍然选择了积极正面地应诉,通过将近十个月,跨越中国和美国两个战场的努力,一步步迫使纽昂丝放弃其专利侵权诉求,最后不得不在开庭前夕和解撤案。触宝积极应诉的策略既保护了客户的利益,也保护了自己在美国市场的长期利益。

软件企业:电子传输,会不会被调查?

15年前的383调查案件,涉及用于检测半导体器件中的电子电路的硬件逻辑模拟技术,被告产品包括模拟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其中一个争议点就是,侵权的软件产品通过电子方式传输,而非传统通过海关方式进入美国,ITC可不可以下达排除令?

在最终的裁决中,ITC认为法律赋予其管理电子传输的权利。但是,排除令虽然是ITC向海关下达的命令,实际情况是海关没有能力管理电子传输。1997版美国海关税则的注解16(b)明确将电信传输排除在其管理范围之外。鉴于此,ITC认为下达一个海关无法执行的排除令没有意义。

383的这一决定至今仍然有效。但是随着电信和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产品出现,ITC在15年前的决定是否能够满足今天的形势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2012年启动的833调查中,ITC再次面临电子传输问题。2013年7月,委员会在审核行政法官的初步裁决时,要求涉案双方给出陈述,讨论383裁决是否意味着电子传输构成进口行为,以及委员会是否可以就电子传输下达排除令。之后,委员会一再将最终判决的日期后延,从9月初延至9月底,从9月底延至11月初,又从11月初延至2014年的1月17日。

从委员会裁决的一再延期可以看出,电子传输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电子传输在今天这样的技术环境下不管理已经不行,但是真正管理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便是今天的美国海关税则依然将电信传输排除在管理之外。除了给海关下达排除令,我们难以猜度ITC还能有什么其他可行措施,只有耐心等待最终裁决。

如何应诉?

知识产权诉讼看来虽然是法律问题,但实质还是一个商业行为,应对策略应该跟商业目标紧密吻合。如前所述,如果美国只是一个很次要的市场,从商业角度看花费几百万诉讼费用可能不值得。

确定选择应诉后,应该考虑很多实际的商业问题。譬如有多个产品被告,有的产品可能已经接近生命周期的尾声,可能没有必要花精力去保证所有产品得到保护。产品设计生产周期较短,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重新设计产品以避开专利保护,很多时候可以很快结束诉讼。如果不侵权理由比较牵强,重新设计又不现实,那么只好在专利无效方面下工夫。通过这些因素的考量权衡,企业可以选择一个各个击破的策略,有选择地进行反击,可以很大程度节省资源,或借由不同的应诉策略提早解决争议,取得和解。

另外,很多原告提起337调查请求时,都会同时提起一个地方法院的诉讼,免得被告抢先一步在对被告有利的地方法院提起确权之诉或反诉。专利相同时,地方法院的诉讼一般会中止,等到337调查完全结束才会重新启动。通常一个337调查结束后,涉案双方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重新启动地方法院诉讼。

但是也有例外。众所周知,337调查有其区别于地方法院诉讼的地方,包括原告必须证明国内产业和进口行为。被告可以通过反驳这些337调查特有的问题来赢得官司。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以专利侵权为缘由的337调查终究还是一个专利侵权案件。如果通过不侵权或专利无效赢得337调查案,再继续地方法院的案件对原告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反之,如果337调查案只是赢在337条款特别的规定方面,原告非常可能继续在地方法院纠缠,而且不会影响其胜算。所以在应诉337调查案时,被告需要考虑到后续的地方法院案件的走向。

同时,应诉策略也可以包括进攻性的防御,譬如用自己的专利在发动攻击,或者在美国专利局主动提出无效程序。如果对手有大量的美国销售行为,或者专利许可费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这样的进攻策略可能会构成很大的威胁,迫使对手做较大的让步。

结束语

第2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关键词】鹰潭市工业园 产业链 集聚经济

一、鹰潭市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一)工业园区调查样本概况

企业性质。在调查问卷所获取的114份样本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家,占4.39%、集体所有制企业1家,占0.88%、联营企业1家,占0.88%、合伙企业3家,占2.63%、中外合资企业2家,占1.75%、私营企业93家,占81.58%、外商独资企业5家,占4.39%、其他4家,占3.51%。

企业规模。样本显示:在所统计的企业中,大型11家,占9.65%、中型53家,占46.49%、小型50家,占43.86%。大型企业中63.6%处在国家级经济区域中,36.4%的企业处在地区工业园中;中型企业中分布在国家级经济区域中的比例降低为20.8%,37.8%的企业处在地区工业园中;小型企业只有36%在地区工业园中。大型企业为私营企业比例为63.4%,中型企业属私营企业比例86.8%,小型企业属私营企业比例为80%。

所属产业领域。本次调查问卷以鹰潭市工信委的分类标准分为8个产业,样本数据显示企业所属产业领域: 铜及铜加工37家、水工产业4家、节能照明7家、机械装备37家、新能源新材料12家、大健康10家、创意制造3家。被调查企业在铜及铜加工和机械装备领域中居多,占65.92%,后依次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照明、大健康产业、水工产业和创意制造产业。

(二)产业链存在模式

关系类型。关系特征的衡量亦反映出一体化合作与多元化合作的特点。一体化合作指企业间互相依赖,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关系;而多元化合作指企业与诸多成员间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形成丰富多样的产业共生关系。一体化合作强调合作长期、交易频繁,包括信息共享、合作时间、交易方式、投入资源;多元化则体现在合作资源和合作主体的差异性,包括合作内容数量、合作内容差异、成员数量、成员差异。形成产业链的四种存在模式即协同型、互动型、自主型和松散型。

产业链存在模式分析。从样本来看,铜及铜加工产业中多为私营企业,易选择松散型的产业链存在模式,这些企业多在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机械装备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联营企业和合作企业的比例偏高,它们易选择协同型产业链存在模式,这些企业多聚集在产业生产、加工为主的专业园区。大健康产业的私营企业易形成互动型产业链存在模式,选取此模式的企业数量总体上是偏低。节能照明和水工产业易选择自主型产业链,节能照明生产厂家加强了对零售终端控制,减少销售环节,使销售渠道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趋于前向一体化,行业内的重组和整合将趋于活跃,企业间合作会明显加强。

二、鹰潭市工业园区形成影响因素识别分析

(一)鹰潭市工业园区形成影响因素识别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直接经济利益:产业共生关系能满足企业的供应链需求(重要96票,不重要1票);现有或潜在的合作伙伴相对于企业的某项业务更具专业化(重要60票,不重要6票);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重要78票,不重要2票)。风险管理:降低企业自身生产运营风险的需要(重要80票,不重要1票);避免对合作伙伴过于依赖的需要(重要65票,不重要6票);合作关系所需专用性资产投入较少(重要40票,不重要8票)。技术因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需要(重要84票);产业共生关系能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重要75票);合作在技术上的可行性(重要68票,不重要1票)。信任:企业与合作伙伴有深厚的社会关系(重要72票,不重要2票);企业的合作需要服从母公司战略(重要57票,不重要7票);成功企业合作的示范作用(重要57票,不重要7票)。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重要75票,不重要3票);降低治污费用的需要(重要69票,不重要4票);企业周围居民的环境需要(重要67票,不重要5票)。政策支持:地方财政项目性资金支持(重要92票,不重要2票);税收减免优惠支持(重要89票,不重要1票);政府行政手段的支持(重要83票,不重要1票)。

(二)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存在问题

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在调查的企业样本中,中小型企业过多,企业多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这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易造成相关产业集中度低。

区内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低。在被调研的企业中,企业样本的产品所属产区主要来自本市、浙江和广东,产业共生的上游同样如此,下游则来自浙江和广东。各产业关联度低,产业在本市的链条短,物流成本高且多处于中间加工环节。

区内企业没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纵向合作上(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与成员企业趋于短期合作,结算周期以季为单位或以月为单位;在横向合作上(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缺乏明确市场分工,没在信息、人员培训等方面共享社会资源,短期合同居多。

三、建议与对策

(1)中间做细。鹰潭市的产业以铜及铜加工,机械装备为主,这些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和发展阶段。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铜及铜加工产业自主研发出适用先进共性技术。因其价值增值体现于加工费,而加工费的高低由掌握铜资源公司与铜冶炼企业谈判确定,关键取决于铜精矿的供求关系。做细中间环节要扩大规模,增强集中度,以提高竞争力和溢价能力。

第3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 年 11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 年9 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第4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关键词:高职;产业链;专业群;工程造价

一、引言

近几年,按照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为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特征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耦合,与产业发展同步,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带动职业教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专业布局与调整应与产业布局相对应,产业链应与职业教育链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天津市为例,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先进制造、服务、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不断出现,大飞机、直升机、大火箭、新能源等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区域产业不断走向大型化、集成化、高端化。在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从而使建筑——这一传统产业得到了根本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是与全程产业链为基础的,按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原则,通过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网络经济效益。作为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在产业实现全程产业链的背景下,专业设置不应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大类,专业布局也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度吻合,对此按照全程产业链的要求应当打造相应的职业教育类。在“两链”对接的原则下,按照产业链的节点,构建专业群将是高职专业建设与提升的趋势。

为解决此类问题,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了通过专业群建设,改变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为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及发挥资源聚集优势提供一种新思路。研究发现,当前对专业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群概念、专业群的意义、专业群构建的原则和方法上,以及专业群建设内容等方面,还未深入对某一专业群建设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本文通过对建筑业产业链的分析,提出与建筑业产业链上某个节点对应的专业群建设思路,并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了阐述。

二、高职专业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高职专业群是指建立在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一个集合[1]。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形成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一方面要反映产业链上各节点的规模和顺序,另一方面要体现产业变迁的最新要求,同时还要适应产业内在运行机制的机理。

首先,合理设置专业群。通常,传统产业链的环节众多而且伴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变化,而一个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不可能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全部环节。因此,专业群应与产业链上的哪些“节点”或“环节”相衔接,就成为专业群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对此,应当要做好产业调研,勾画出清晰的产业链和产业链上的人才及职业能力需求;同时,应认真分析院校所在的人文环境、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办学基础条件和师资状况,明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核心专业。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产业链节点,打造专业平台,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专业群,成为院校整体专业框架的支柱。在专业群布局上,一定要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忌盲目开发,为了专业集群化而集群化[2]。

其次,按照产业的变化,合理对专业群进行动态调整。专业群建设必须紧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的变化发展,按照产业链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群的结构。专业群建设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院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产业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产业链会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延伸或萎缩中。因此,专业群的结构也要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从而使专业群内部旧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不断变换,而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不断开发,使院校整体专业集群结构在动态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延伸,从而使专业建设与提升符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要求,符合产业链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

在此,在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基础上,按照专业群建设的思路进行专业定位。按照专业群形成机理,构建某专业群势必追溯到与之对应的产业链,因此,在对产业链进行分析和切割的基础上,构建与产业特征需求相吻合的专业群将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与提升的依据。

最后,专业群建设必须体现校企深度合作。与传统专业构建途径相比,以产业链的状况作为专业群布局和调整的参照系,能够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密不可分的特征,因此,专业群建设对校企合作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按照行业标准,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专业平台,在专业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按照职业教育链下专业群的培养规格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以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才能在科学掌握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基础上,保证专业群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实施性。

三、工程造价专业群的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第5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产业链内涵及构建规律,对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现状进行说明,指出其不足之处。本文提出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新思路:按区域资源差异来决定农业产业链延伸内容;应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整合海峡两岸农业信息网。

关键词:海峡两岸 农业产业链 价值链 组织链 信息链 物流链

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竞争已不再是单个生产环节和单独产品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及内涵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发展现代中国农业必须从优化产业链进行,以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充分认识农业产业链构建规律,培育海峡两岸特色农业产业链,对于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深化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发展两岸农业,促进两岸形成更紧密经贸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链内涵及构建规律

(一)农业产业链内涵

关于产业链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马士华,林勇等(2000)综合前人研究,给出一个较为全面产业链定义: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结合产业链概念,可将农业产业链理解为: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作准备的科研、农资等产前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等产中产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产后产业部门(刘金山,2002)。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凯、韩纪琴,2002)。

(二)农业产业链构建规律

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延伸是指产业迂回程度的提高,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在初始生产要素和最终消费之间加入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半成品、知识的专业生产部门,使分工细化,交易效率提高(李杰义,2007)。农业产业链延伸应包括农产品加工环节延伸和可拓展环节延伸,后者所说可拓展环节包括: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链和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及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国风,2006)。

提升农业产业链各环节附加价值。农业产业链提升要求科研、农资、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农产品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整体水平提高。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层次不平衡,特别是在产中环节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种子(种畜)改良较为缓慢,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依然较低,小规模的产中生产环节与大规模的农业加工环节不相适应,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及资源转换效率。

强化信息链管理。优化农业产业链要求加强各环节间连接、合作与协调,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信息在各环节之间传递,能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变换及时调整产品、进行产品形态转化,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协调各环节配置比例,产生协同效应和信息传递效应。

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现状及不足

(一)农业产业链构建初见成效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已有多年,合作项目也由原来单项引进拓展到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业配套,合作地区也由福建、上海、广东和海南等沿海等沿海省份,但近年已逐渐扩展到山东、东北和广西等内陆地区,福建省是台商农业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就台商农业投资领域来说,主要包括种植业、水产及渔业、畜牧业、食品饮料及饲料加工、木竹等产业,初步形成茶叶种植及加工、特色水果种植、花卉培育、水产养殖及加工、出口蔬菜、食用菌类等多条农业产业链(黄绍臻,2005)。

(二)农业产业链构建不足之处

价值链构建程度不够。价值链是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由基本价值链、辅助价值链和可拓展价值链构成。

第一,基本价值链主要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不同企业或产业。以目前台湾农业投资企业来看,大型农业集团到大陆进行投资相对较少。一方面缺乏相应原材料支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大陆投资缺乏完整产业链做基础。台湾农业企业到大陆投资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并未一起进入。因此,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处在较松散状态。

第二,辅助价值链不够完善。包括种源(种子)供给、农业用设备供给、技术支持等。种源(种子)的获得是农业产业链得以运作的基础,农业用设备供给决定产业链发展速度及规模,技术支持影响农业产业链运作效率。台湾地区注重对全世界范围内种源(种子)进行挑选及筛选,建立良种资源库,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强调生物科技开发与运用,开发新品种、胚胎移植、复制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开发高效率农业机械化设备、强调自动化与资讯科技。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中主要集中在引进优良种苗、生产加工设备,更高层次的设施栽培、胚胎移植、复制技术则较少合作。

第三,可拓展价值链有较大发展空间。按以上分析可知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链和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及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属于可拓展价值链环节。台湾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已有丰富经验,有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娱乐渔业、民宿等。大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大陆幅员辽阔,各地均有不同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物质基础,海峡两岸在农业休闲旅游方面的合作还较少。

组织链构建处于起步阶段。台湾地区近年大力辅助农业产销班的设立,目前已有花卉、蔬菜、水果、特用作物、畜禽及养殖渔业的21种产品产销班约七千个。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也是台湾地区重要的农民组织。通过这样一些组织来引导农民生产、提供专门的农业信息和服务、链接市场和农户、保护农民获得整条农业产业链中合法利益,促使产业链间各环节连接顺畅。

物流链构建需提升。大陆物流业发展较晚,对于物流服务仅停留在传统服务领域,而对物流增值服务还未提上物流企业服务日程,因此,难以为农业提供原材料到产成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等一整套完善的物流服务。台湾地区不断完善现代物流系统,在大宗蔬果及鱼类产地建立现代化集货中心及冷藏库,集中处理,规格化包装,有效配送农渔产品,并辅导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设立涵盖整个台湾地区的联合配销中心,充分发挥物流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强信息链构建。在农业产业链中,信息初始源头来自市场或消费需求,在获得有价值市场需求信息后,反馈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并提出相应要求,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根据市场规则加以分工与协作,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大陆现阶段中,农民获取相关信息渠道不畅,市场需求信息无法及时有效传递到初级产品生产者中,很容易造成供给与需求失衡,不断出现的某种农产品销售难其实也是信息流动不畅的一个表现。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农产品信息网、蔬菜网、茶叶网、花卉网等农业网络,但其功能不足,针对性不强,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参与者从中获取信息并不是很多。

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

区域资源差异决定农业产业链延伸内容不同。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应建立在区域资源基础上进行。福建、广东、海南、云南等与台湾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相近地区应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产品、食用菌等产品构建有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郊区、江苏昆山、扬州等地设立农业合作实验区将台湾地区农业休闲旅游引入,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向可拓展价值链环节发展。

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台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多以农场式经营为主,台资企业产品以内销(大陆)为主,外销(国际市场)为辅,回销(台湾地区)比例较低。据调查,台商生产的农渔产品在祖国大陆内销比例约占2/3,外销到其他地区占1/3;食品饮料则大部分内销,少部分回销台湾地区(6%),外销较少。其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不应只限于两岸市场,而应将产业链构建目标转向世界市场,通过农业产业链构建将台湾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物流、信息流及销售模式移植祖国大陆,扩大大陆农产品出口,使农业产业链各参与者受益。

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推进海峡两岸组织链构建。台湾地区农业从选种、生产技术、物流、信息流到产品销售每一环节都有以农(渔)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基层农民组织参与,每一区域都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化的农业经营机构为其服务,统一面向市场。大陆基层缺乏合作组织,海峡两岸组织链构建则可在两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下采取以点带面,从区域到全国方式逐步推广。

整合海峡两岸农业信息网。台湾地区官方主要有“行政院农委会”定期编制“台湾农业统计要览”公布台湾地区各种主要农产品品种、产地、主要消费地批发价格,台湾“贸易局”网站定期台湾地区农产品对外贸易主要品种、金额、数量及主要进口地、出口地等内容,台湾地区“防检局”颁布有关农产品病虫害、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指标及标准等事项。大陆方面有关农产品信息的官方网站主要有商务部网站、中国三农信息网、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中国海关总署网站、各省市区等有关政府部门办的某种农产品网站或是当地农业信息网有关农产品国内市场需求信息、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农产品进出口信息等。双方在农业信息收集方面各有特色及侧重点,在现有农业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海峡两岸农业信息,为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找寻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等.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刘金山.市场协调农业产业链:一种探索[J].上海经济研究,2002(3)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杰义.农业分工与农业产业链延伸路径[J].改革,2007(2)

第6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关键词:会展产业链;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91-03

引言

随着会展业分工的深化,会展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并不断延伸,从会展活动的启动、执行到完成,涉及了策划、宣传、装修、物流、住宿等众多环节。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决定了会展人才需量的剧增,人才质量、人才层次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多样化的技术和项目实践经验的会展人才队伍,是政府、高校、企业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会展产业链的各环节所需人才有较大差异,在具体的培养中,要结合其不同的特性,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会展产业链的含义及结构

(一)会展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链是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围绕某一具体产业的生产要素流向,将相关产业按上中下游的供应关系联系在一起,通过确定各要素的投入产出比值来合理配置资源,以提高产业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链中要素构成的多少、链条的长短及粗细决定着行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和产业对其他行业的依存度和影响力。

根据产业链的相关理论和会展产业的基本特性,本文采用以下定义来界定会展产业链:围绕某一主题,以所在区域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借助场馆等设施,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的价值链为内核,将会展业的主体方(招展商、商、场馆、参展商、参观者)和相关方(装修、广告、餐饮、运输、通讯、旅游等行业)联合起来所形成的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关系[1]。

(二)会展产业链的结构

按照会展生产要素的流向及行业之间的供应关系,会展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环节、中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三个部分,并通过三个环节的配合将会展的主体方及相关方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

会展产业链上游一般指会展活动的发起者,包括专业的会议组织者(PCO)、政府、协会、企业等办展单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从事会展项目的策划、开发及宣传,具有独立开发及运作会展项目的能力,并是会展品牌的拥有者;会展产业链中游指具体负责会展项目的运作、组织和实施者,主要是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如各展览场馆。这些企业组织为会展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并组织现场服务,落实会展主办方的项目方案,处于实施阶段;会展产业链下游范围较广,是会展活动的支持部门,即直接或间接为PCO、DMC、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服务的部门都是会展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如展台装修、物品租赁、商务旅游、媒体广告、物流、保险等,这些部门为会展业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见图1)

处于会展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拥有关键资源和技术,制约着中下游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中游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桥梁,负责会展活动的实施,是影响整个会展活动效果的关键环节。下游为会展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实现会展产业链整体价值。

二、基于产业链条的会展人才供求分析

(一)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及特点

1.产业链上游

会展产业链上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会展项目策划、项目申报及组织宣传方面的人才。他们大多活动于政府、协会和各类会展公司、广告策划公司,其主要职责是开发新主题,进行会展活动的整体策划、行业调查及市场分析、立项审批、项目宣传、客户招徕等,通过概念策划和组织将会展活动的各个环节及会展产业链上的各服务企业有效地衔接起来。对于这类型的人才,必须正确把握展览市场的需求,熟悉会展活动的运作流程各业务环节,具备独特的创意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并且需要一定的市场调研、营销、商务谈判技能及实践经验。

2.产业链中游

处在会展产业链中游的人才具体负责会展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控制,是会展项目方案的执行者,主要包括项目经理、场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其中项目经理负责承接会展项目并组织相关工作的开展,包括提供场所、安排住宿和餐饮、组织现场服务、处理危机公关等,将主办方的活动方案一一落实。这类人才需要有丰富的展会(尤其是大型展览及国际会议)操作经验,熟悉会展行业的特点和项目的运作流程;极强的公关能力,善于与主办方、搭建商、参展商及采购商进行沟通,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此外还要求具备较强的业务开拓能力和抗压能力。而场馆管理人员则对现场管理、控制和危机处理的能力要求较高,必须能够妥善安排、监督现场施工和会务服务。

3.产业链下游

会展产业下游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因而对相应的会展人才需求量最大,是为会展主办单位、场馆、参展商及观众提供服务的人员,主要包括:会展展台的设计和搭建、物流运输、餐饮住宿、翻译及律师咨询、保险、旅游等。他们分属于各自的行业,专业特性强,许多岗位需要较高技术水平,并且需具备一定的会展知识,熟悉会展业务的经营特点。如会展旅游人才不仅需要有旅游接待的技术和经验,还需要充分了解会议及参展客户的消费特点,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会展人才供求矛盾及原因

第7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都是一个内涵庞大的概念,特别是文化产业。这里指的体育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在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局部体现而已,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一个复合产业。目前,作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都还未真正形成,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体育产业都包含着体育文化产业的成份,但要进一步明确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还着实比较困难,下面分别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概念分析,以期得出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界定。

1.1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体育产业的概念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一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把体育产业分为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二是将体育产业划分为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咨询、体育培训、体育信息、体育金融保险等;三是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体育服务业,主要分为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咨询培训、体育中介等。普遍意义上来说,一般对体育产业的定义采取的是第二种,即以实体形式将体育产业进行细分。

1.2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内涵

体育文化概念可大可小,总体来说,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运动本身所涵盖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不同于传统冰雪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是以冰雕雪雕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文化传播与开发,是冰雪艺术与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主要是以冰雪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是冰雪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也可称为冬季体育文化产业链,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定义和说法,而且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究竟是体育产业的范畴还是文化产业的范畴事实上也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与比对认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一个融合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等内容的复合概念,参照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的定义及内涵后,在这里可以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下一个定义: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在拥有冰雪项目和冰雪文化区域内,以冰雪文化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它主要指的是冰雪文化制造与传播的整体过程,包括文化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具体包括赛事文化、制造业文化、新闻传播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文化、教育行业文化等。根据国外冰雪体育强国发展经验和结合国内冰雪体育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以冰雪体育休闲旅游业和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文化为主导的产业,特别是精品赛事文化,只有带动体育制造业文化、新闻传播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教育行业文化、广告及会展文化等“产业”文化,拥有较多的国际精品冰雪赛事,才能真正带动冰雪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提法有一定争议,本文认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围绕冰雪体育运动展开的,由冰雪赛事文化、旅游文化、宣传与传播文化、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组成的产业联合体,而且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作为产业链条的部分企业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没有形成优质的主导产业。作为产业链整合的前提就是存在一家具有核心技术或者掌握着下游企业所必需的生产原料和技术的企业,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中还没有该类企业,目前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以冰雪旅游文化和赛事文化为主导产业,而旅游和赛事文化均由各省市旅游局和体育管理部门统一主抓管理,作为产业上游的研发产业,主要是跟赛事和旅游有关的服饰、用品等,中游产业主要是现有的旅游和赛事等,下游主要是配套的各类衍生服务和附加值产品等,支撑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条件都有所欠缺,产业虽有一定关联性,但产业核心价值不足。

2.2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主导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2.1冰雪旅游文化产品影响力欠缺目前,我国的冰雪旅游文化活动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旅游部门主办,既有传统旅游景观文化,也有现代以冰雪为主题的赛事文化等,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北京、河北等地。东北三省是我国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省份,每年东北三省都会定期举办多个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其中国际级6项,国家级5项,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瓦萨国际滑雪节等。文化节庆形式上主要以冰雪旅游景点景观观赏和运动参与为主,内容涉及运动参与、经贸洽谈、赛事、节庆商品经营等。但由于节庆的知名度和特色产品不够,该类冰雪文化节庆的影响力还稍显不足。同比加拿大的冰雪节庆,除了拥有更多的精品滑雪体验以外,还有攀冰、冰上垂钓、越野滑雪、极光观赏、彩灯节、圣诞老人大游行等活动,加拿大的冰雪节庆将滑雪、艺术、音乐、文化融于一体,既特色鲜明,又惊险刺激,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

2.2.2缺乏精品赛事和明星球员可以看出,2014-2015赛事中我国共主办或承办国内赛事38项,国际赛事10项,其中冰上赛事25项,雪上项目23项。从赛事组织和参与的程度上来看,我国承办的冰雪体育赛事在数量上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冰球等比赛上,举办赛事的层次与北欧等冰雪强国还有差距,虽然我国也举办过一些冬季世锦赛和大奖赛等赛事,但是举办的频率较低,这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程度和国家冰雪传统有很大关系,而且目前我国国内的冰雪赛事的门票销售形式主要以赠票和团体购票为主。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率及影响力的制约,冬季体育赛事所能吸引人们关注度有限,直接导致其在门票、转播权等方面不具备盈利的优势条件。赛事组织者、投资者的目光更多的集中于某一项目所能获得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冬季运动项目所蕴含的巨大的潜在商业力量。

2.3冰雪体育赛事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欠缺

在我国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缺少有竞争能力和开发实力的体育中介公司,这严重制约了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由于没有与其他部门如电视媒体等进行沟通的专业机构,给赛事的宣传与推广造成很大的难度。与国外冰雪赛季期间赛事宣传收取的高达千亿元的转播费用相比,虽然近几年冰雪赛事的转播率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承办的赛事级别和群众接受范围的限制,电视转播收入与其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相比,收入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我国体育赛事资源长期被计划管理的影响,封闭保守、脱离市场、盲目的计划经济思想还制约着我国的赛事管理。事实上,部分的赛事组织者在赛事的商业开发中,不愿与专业赛事运营团队合作,更不愿由其制定详细的赛事包装推广计划。赛事组织者们常常需要自己找赞助或等赞助,进行销售与推广,而作为赛事组织者本身,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对赛事进行全面的营销,这种行为不但使赛事商业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又造成了精品赛事资源浪费。据CSM数据显示,2014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在CCTV-1/5新闻频道直播的33个中心城市收视率为1.25%,收视份额占该时段总量的22.8%;全国网总收视率为0.54%,较前一天增幅80%。体育作为电视转播的类别之一,在中央台的转播比重处于中等位置,但是在省级上星频道及市级频道中,却处于较弱地位,在省级上星频道中,体育的播出比重仅占总转播时段的0.83%,与电视剧占整个转播时段的15.57%、新闻时事占时段比重的12.38%、专栏节目占时段比重的18.44%等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经过电视转播,赞助商品牌影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但与夏季项目相比,冬季项目电视转播在影响力数字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异,造成大部分品牌在赞助冬季体育赛事时频率不高。

2.4冬季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基础教育欠缺

第8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入世之初,中国政府承诺将过去每年进口10部大片的数量提高到20部。好莱坞电影的进入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鲶鱼效应,不仅让中国电影的创作转型,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让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层次更加多元化,生物更加多样化。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的竞争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应对之道,完善了自己的生态系统,类型、电影营销手法、创作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产业链的搭建也日趋完整。不仅前产业链的投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编剧、制作、发行、放映逐渐形成一体化,后产业链的开发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后产品正逐步涌现,电影生态系统正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一、中国电影生态系统

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建设也在逐步地进行中。

生态系统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两个主要特征: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这两个特征在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电影市场已进入以电影编剧、制作、发行、放映为依托,辐射前端的投融资和后端的后产品开发的整合营销阶段,电影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来越丰富,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在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中,既有处于生态系统顶端的观众,也有为前端投融资环节服务的基金、银行、上市公司、政府、广告主、制片公司,还有在编剧、制作、发行、放映环节付出的创作者、电影企业、发行公司、院线,既有围绕后产业链的若干生产企业和渠道推广商,也有为了保障电影产业发展而出台各种政策的政府机构及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科研院所、市场调查公司等。

电影生态系统循环模型

二、中国电影后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产业链是指一种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相关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的一个网络状结构。它是一个产业成长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该产业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并将随着该产业的消亡而自动消失。”[2]电影后产业链就是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之外的一切下游链条,包括电影海报、音像制品、各类玩具、邮票、纪念品、电子游戏、服装、VCD版权、家庭录影带、主题公园、电影城等与电影有关的产品。在一些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里,电影运作大都是从策划、制作、宣传、发行直到对电影后产品的开发等一条龙式展开的,票房一般只占一部电影全部收入的20%~30%,其余则来自电影的后产业链。

从2002年《英雄》试水电影后产品以来,中国电影制作行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发意识,政府也多方位地鼓励中国电影进行多元化的经营,理论者和研究人员最近这些年也一直在呼吁要加强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制约,中国电影后产品始终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下文,我们就主要来分析一下中国电影生态系统中电影产业链存在的各种问题。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四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四者缺一不可。用这样的生态标准来衡量中国电影后产业链,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看政策这个非生物环境。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就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多层次开发贴片广告等后产品市场是实施市场战略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在2004年初广电总局颁发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电影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2005年7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和美国电影协会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激励中美电影版权保护协作机制的备忘录》。2005年,电影版权保护协会成立,并发表了《保护电影版权宣言》。上述这些举措都在印证政府保护和发展大电影产业以及电影后产品的决心,但是从实施效果上来看,由于政策细节的不完善以及打击力度不够,导致版权保护在中国的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电影后产业的发展根基,因为电影后产品的来源就是电影的独特故事内容和电影中的人物、场景等创意。如果离开了版权保护,电影后产品就是一句空话。“制约中国电影后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盗版横行,不仅压缩了正版产品的盈利空间,还侵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失恋33天》后产品开发和推广负责人徐静蕾这样说。[3]

从生产者角度来看,虽然随着电影后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一些生产者已经具备初步的后产品开发意识,但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开发观念仍旧淡薄。在逐利的本性支配下,很多生产者只顾眼前利益,通过过度营销来把消费者忽悠到电影院,至于电影放映之后的其他事宜一概不管。这样就导致目前很多国产电影以商业噱头而不是电影内容来吸引观众,短期效果可能会比较理想,但是从长远看伤害了消费者感情,消磨了消费者热情,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更无从谈起。比如《小时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等电影都有这样的趋势。另外,很多国产电影后产品的品种和设计明显偏少,开发范围非常狭窄,生产周期普遍滞后,导致出现电影大卖,消费者想购买后产品却买不到的情况,如《让子弹飞》。国外后产品非常成功的电影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多数以系列片形式存在,比如《哈利?波特》《蜘蛛侠》《变形金刚》等。中国的电影大多只是拍一部就结束,没有想过怎么把它系列化并营造一种品牌效应。

从消费者来看,消费观念淡薄和法制意识淡薄也是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普遍状态。在美国,电影后产品的消费人群涉及全民,范围非常广。在我国,购买电影后产品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和部分白领,人群数量比较狭窄。造成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电影后产品的消费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即使有消费的观念,也倾向于购买更便宜的盗版。在一项关于电影后产品消费的市场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曾经进行过后产品的消费,但过半数是在街边小商贩和网上进行。[4]由于中国电影观众尚未形成购买习惯,因而很多电影后产品的销售量都不大,如此一来,产品生产成本也会偏高,打消了观众购买电影后产品的积极性。而电影《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在2010年其正版后产品销售额突破了亿元,而且后产品涉及了食品、服装、玩具、文具等十几个领域。[5]这个事例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只要电影内容能为观众喜爱,后产品制作精良,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愿意买单消费电影后产品的。

从分解者来看,他们与创作脱节的现象也尤为明显。在好莱坞,电影后产品生产商、推广商等人在创意阶段就会介入电影,并会根据产品周期、生产特点等对电影中的场景、人物性格设计、人物造型等对电影的故事、造型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此一来,前端和后端的对接保证了故事和后产品的统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市场推广的费用。而中国的后产品商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经营,缺乏一定的市场话语权,所以往往也无法介入电影的创意,而国内大的电影公司、电影院和其他一些玩具商等大的经营者都没有介入这个市场。2008年,中影成立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后电影开发公司,专门研发统筹电影后产品。《哈利?波特与密室》引进中国时,中影公司引入了全套哈利?波特相关产品,一共有109种。这也是国内首次在引进大片时将系列后产品放入制作、发行分账的盘子里。当时中影还举办过一次针对各院线的相关后产品展销会,但是各院线订购并不踊跃。[6]这说明中国后电影开发的从业者没有把准市场脉搏,缺乏分析市场和消费者的能力。

三、好莱坞电影后产业链发展战略

好莱坞电影生态系统一开始也是不完善的。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开启了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但是那时的好莱坞电影基本上也是依赖票房生存,这种状况延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参照下表)直到迪斯尼公司发明了权利金并依靠后产品大量获利后,好莱坞电影的盈利模式才慢慢地变成今天为大家所熟知的“二八定律”。

好莱坞电影营销收益构成[7]

年份 票房 后产品

1950 90% 10%

1990 30% 70%

2008 17.2% 72.8%

我们可以以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迪斯尼公司为例来说明好莱坞对电影后产品的全方位开发和经营。根据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前事业发展部总监利恩?霍亚的总结,迪斯尼依靠后产品获利的途径并不复杂――先通过电影、电视传播动画形象;再把影视内容拓展为玩具、图书、服装、鞋帽、文具、食品,甚至是主题乐园等后产品;最后通过影视作品、授权消费品以及主题乐园等不同平台,带给消费者不同体验,实现轮次收入。[8]从迪斯尼出品的几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迪斯尼对于后产业链运作的娴熟。《赛车总动员》内从主角麦昆到“路人”角色多达217个,最终消费品部确定其中10个重要且有个性化的角色进行商品生产。到了《汽车总动员》时,除玩具汽车外,迪斯尼开发出六大类280种以上的电影产品。据《纽约每日新闻报》估算,光是《汽车总动员》上映后的两周时间里,《汽车总动员》电影商品的销售额就达到了6亿美元。到了11月,这个数字又突破了10亿美元,而这还只是北美的数字。[9]

迪斯尼在电影后产品这个领域的成功启发了好莱坞其他电影,于是相当数量的电影开始在电影后产业链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1983年在东京玩具展上,美国孩之宝玩具公司与日本特佳丽公司联姻,推出了变形金刚玩具。玩具推出后的第二年正式推出了《变形金刚》动画片的第一集。20多年以来,变形金刚的玩具已经风靡全球,好莱坞的派拉蒙公司才推出了迈克尔?贝执导的电影《变形金刚》。电影的上映使变形金刚玩具再度火爆,电影和玩具在《变形金刚》这里已经融为一体,究竟谁是谁的后产品已经不重要了。

21世纪后,系列电影热映,《蜘蛛侠》《哈利?波特》等系列电影的问世标志着好莱坞在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次引领了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哈利?波特》后产品开发由图书开始,逐步延伸至电影、DVD、唱片、游戏、广告及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和主题公园、主题旅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并且不断扩展、丰富,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哈迷,拥有巨大且稳定的消费群体。由漫画书改编的系列电影《蜘蛛侠》《超人》以及由电子游戏衍生出来的电影系列《古墓丽影》《生化危机》以及《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系列都在后产品的开发上不遗余力,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把电影这个火车头的效应发挥到最大。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好莱坞在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上一直秉承着“内容先行,渠道为王”的理念,把单一的电影产业打造成连通其他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它的辐射力成就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也需要中国电影构建一个完整的后产业链,使中国电影生态朝着良性、有活力的道路上迈进。

四、中国电影后产业链发展战略

市场生物链的打造,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生物链的各个环节,使其进入良性的循环,形成各方共存共荣的局面。平衡一旦被打破,就要进行新的组合。电影产业链需要各环节共同发展,否则会产生“木桶效应”,最短的“木板”决定了产业的整体水平。在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后产业正是属于这样的短板。要解决“木桶效应”,当务之急就是让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同时达到一个基点,这样中国内地电影产业才能进入高度发展期。对于中国电影后产业链来讲,在日渐成熟完善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只有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集体发力,才能让中国电影产业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快速通道。

(一)政府

Norbert Morawet Z等指出,扩大融资和政策支持有利于提高一国电影产业竞争力。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其他国家一样,政策环境也是保障中国内地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由于负载了巨大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影响力,所以中国的电影承担着巨大的政策风险。为了化解这种风险,中国电影就把自身局限起来,电影的商业诉求被完全忽略。2003~2005年,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相对明晰的电影产业化发展环境和相对宽松的电影产业准入制度,大量的文件和法律在这个阶段出台,保证了电影产业发展所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副局长喇培康在2012年曾表示,2012年政府将加大推进电影后产品开发及授权业务的力度,实现电影版权的价值最大化。喇培康强调,未来我们要兼顾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加快实现票房“一柱擎天”的畸形结构向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转型,培育健全的电影产业结构,包括家庭娱乐市场,网络、手机播映市场,后产品领域授权业务等在内的各条产业链延伸领域都亟须加快创新步伐和推进力度。喇培康称,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将配合有关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盗版行为,从源头查起,对影片制作、发行、放映流程中可能产生盗版行为的环节进行严密监控,切实有效地控制盗版。[10]喇培康的讲话显示政府已经日益认识到电影版权保护的紧迫性和电影后产品在电影产业中的重要性,这个信号犹如强心针,一定能对未来中国电影后产业链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二)电影制作企业

首都电影院曾对影迷在电影后产品消费方面进行过调查,调查后发现,电影后产品并非会随着影片下线而降低销售量,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因为拥有固定的影迷,其后产品能够形成持续性消费。[11]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后产品能够持续不断刺激全世界观众消费欲望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我们也看到并非所有好莱坞电影都适合开发后产品,影片的类型、题材往往决定着是否能够开发后产品。即便是在美国、日本等后产品开发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目前能够在后产品市场有所收益的大多是动漫、魔幻、科幻等类型,而动画形象的玩偶、儿童用品等受欢迎程度较高。但是举目四望中国电影银幕,这几类目前都缺乏优秀的作品,发展远远滞后于时尚、武侠等类型。这就要求电影制作企业在动漫、魔幻等题材中精耕细作,打磨精品,用优质的内容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并进而消费后产品。

对于电影制作企业来讲,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元素也是中国电影后产品的生存之道。在这方面,《英雄》《七剑》《赤壁》等电影都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如电影《赤壁》后产品中的“赤壁剑”的设计是模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造型,由当代著名铸剑师精心锻造,不仅与影片内容相契合,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含义,同时又具有珍藏价值,正因如此,在它上市一年以来顾客订单络绎不绝,销售业绩在国产电影后产品行列中名列前茅,也为后产品产业开拓了高端市场。

(三)后产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

2011年11月11日,《失恋33天》热映,其后“猫小贱”抱枕走红。在电影推广初期,KAILA品牌联手淘宝商城推出了一整套的推广方案。从首页焦点图,到产品试用、淘金币,以至于光棍节期间不间断的商城入口。为了配合影片的宣传,KAILA品牌还制作了“猫小贱”为主题的系列漫画和动漫视频,通过微博、猫扑、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12]KAILA品牌负责人徐静蕾认为,后产品一定要基于电影与观众强烈的情感诉求,且从剧本阶段就要开始设计。因此,KAILA在精心研读剧本和各个人物角色之后,打造出一个应时应景的“猫小贱”,并于电影公映前期就开始对此展开各种品牌营销。[13]相信KAILA品牌的成功经验对于正处在摸索期的中国电影后产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企业在做电影的后产品时候,时间介入点很重要。以《功夫熊猫2》为例。生产企业与梦工厂提前一年就开始做准备:片方与企业沟通、彼此交流理解理念、企业开始做设计、法律合同的完成、设计完成后寄样品给梦工厂、梦工厂对样品质量把关,允许生产、企业去购买媒体投放、企业的市场计划被梦工厂批准。[14]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创意到设计到完成制作到产品最后上市,后产品生产企业与电影制作方在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紧密配合而不是各自为政,提前把诸多环节的工作准备到位,避免了很多中国电影出现的问题:盗版横行,产品的制作无法与影院的放映同步,产品与电影故事脱节甚至根本无法生产相关后产品。这就提醒了中国电影制作者和后产品生产企业,两者要形成利益均沾、荣辱与共的关系,才能结合各自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从而也为自己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和社会美誉度。

(四)消费者

依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人群的数量目前呈上升趋势,消费能力在呈增长的势头,消费观念也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观众已不再满足于电影院看电影这样的简单消费层次,而是逐步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希望在银幕下仍能进行体验式消费,电影后产品正是属于这样的消费类型。

当然,要想刺激电影消费首先要满足产品的供给。中美签订电影新协议后,中国每年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种类也将扩大,既包括现在的科幻片、动画片、娱乐片,也包括恐怖片等,而这几类影片将是电影后产品生产的大户。除了引进电影外,中国自己生产的电影数量达到了700多部。在这些电影中,类型越来越多元化,迎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审美需求的电影数量越来越多。从2013年中国国产电影的市场表现来看,喜剧、青春、魔幻、人物传记、励志、寓言、武侠、动画、动作、悬疑、恐怖等诸多类型以及3D电影纷纷登场并取得非常好的市场反馈,说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正在被国产电影刺激。要想保持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就得深入钻研消费者心理,揣摩消费者的喜好,真正生产出满足消费者心理的好产品,从而拉动后产品的消费。

第9篇:产业链调查范文

关键词: 产业链 岗位群 专业群 商务英语 经贸专业

1.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围绕产业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自古以来广州地区的国际贸易就非常发达,围绕国际贸易这条产业链形成了众多的岗位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针对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与该专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基础相同的专业应当如何整合资源,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在各专业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式得以实现。

2.产业链和专业群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是对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联系,而表现出的环环相扣的关联关系的形象描述,与产业链各个环节相对应的是各个岗位群[1]。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高校的任务是培养满足岗位群需要的人才。因此,专业群的设置应当以产业链为基础,适应岗位群的需要。目前,关于国际贸易产业链和商务英语专业群建构的对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

3.基于国际贸易产业链的商务英语经贸专业群的构建

(1)国际贸易产业链和对应的岗位群。

通过市场调查,确定国际贸易产业链各环节所产生对应的岗位群如图1所示:

(2)专业群核心专业和专业群内各组成专业的确定。

商务英语专业服务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等岗位群,该专业学生因为有外语优势,就业率在我校较高、从事的行业稳定、人才缺口较大,因此,可被确定为龙头专业。工商管理系的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财经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服务于市场专业、进出口业务员、产品经理、网络销售员、淘宝店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等岗位群,这两个系所服务的岗位群与商务英语专业的类似,因此这几个专业可以聚集在一起,组建为专业群。

商务英语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共同的基础学科“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原理”、“电子商务”,专业间可共享实训室、实训软件、专业课教师,各专业建立的实习基地招聘的某些实习岗位同时面向各专业的学生,这三个专业建立起专业群可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所构建的国际贸易产业链式专业群结构如图2:

对专业群进行合理规划,各专业围绕核心专业进行交叉互补;合理评估学校内部的办学环境,确定学校是否具备组建专业群所需要的实习实训条件。

(3)围绕专业群进行企业调研,设置合理的课程。

①建立校企“双专业带头人”的制度,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式:聘请相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校内专任老师一起担任专业群的带头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的设置,设计好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更多的实习基地,安排好学生的实习任务,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3]。

②对接产业链、岗位群的需求,对专业群内不同专业人才进行分流培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建立起“公共课课程体系”、“公共平台课+各专业课程”两大课程体系。

“公共课课程体系”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包括了《毛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应用英语》(《市场营销英语》、《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口语》、《外贸函电》)、《大学英语》等课程,该课程体系面向专业群内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4]。

“专业课课程体系”的创建是基于企业调研所确定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而建立的。对于专业群共享的工作任务,设置“公共平台”课程,并面向专业群内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

根据产业链中各岗位要求完成的不同工作任务,可设置“各专业课程”,面向各岗位环节相对应专业的学生开设。

③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如图2所示,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实训中心资源共享,各专业学生完成有共性的任务时,可以到对方的实训室内完成实训任务,而且可以由对方专业的教师完成实训任务的指导。

学生还可以到招聘重复岗位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完成实习任务。

④创建网上共享信息资源库,让学生通过“职业拓展课程”学习专业群里面其他专业的课程。随着学生岗位轮换几率的提高,学生有必要通过在线学习,积累同一岗位群所需的其他知识,选择其他类似的工作。

⑤教师队伍的构成:做好校内教师“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和驻点培训;同时,聘请企业从业人员教授相关岗位的课程,打造专兼职教师团队[5]。

⑥学习效果考核评价: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任务。

4.结语

基于国际贸易产业链的商务英语经贸专业群的构建可以建立更科学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与层次,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实现专业群建设语产业链发展形成共振与互动。专业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实训中心软硬件的共享使学生接触更仿真的“虚拟企业”环境,大大缩短上岗的时间周期,提高竞争能力,避免实践教学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有利于学校通过产业链、岗位群的需要,调整、增加专业,为学校带来更多收益。本论文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吸引更多学者参与该领域的研究,探索出更高效可行的商务英语经贸专业群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专业与岗位群的真正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陈英.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观察,2014(3):14-16.

[2]李桂霞.基于适应珠海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09(5):23-25.

[3]李桂云.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外语类专业定位与发展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