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特色教育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教育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教育理念

第1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 公共英语课程特色

前言

本文针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课程教学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一是,具体的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特色,进而详细的阐述了教师如何根据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二是,分析了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实际的需求,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1、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分析

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才能够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就是面向社会直接输送人才,而英语是社会对于人才衡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很对的职业都需要会英语,像,营销、财会、机电等等。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英语已成为求职就业中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高职学生将来主要不是通过阅读外文专著来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而是能运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能看懂应用文献进行涉外业务工作,能在一般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涉外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也应结合学生所在的专业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水平[1]。因此,在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于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2、高等职业学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2.1 教学中需要考虑就业的需求

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相关的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用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整个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中心,而且要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来学习运用,而不只仅是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课程设计中,首先分析不同学习者的就业需要,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项目模块,编制教材以及确定测试方法等,以保证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胜任将来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2]。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大众化的话题材料,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工作岗位中派得上用场的职业英语内容,实现英语知识和职场语境的有效结合,体现出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特色。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就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特点,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具备更大的优势,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2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与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2点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紧密的结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然后结合学生在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二是,适用性原则。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坚持适用性原则,通过结合学生的工作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适合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真正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比如,从事贸易工作的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业务洽谈、涉外接待、商务礼仪、外贸跟单等业务;涉外旅游专业学生能用英语从事导游、业务洽谈等工作;工科毕业生能用英语和外国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能看懂最新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有关技术资料等。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就是要求其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相适应,充分体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的把握针对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才能够不断的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

2.3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公共当中。教师应该与社会上对口的企业积极的取得联系,帮助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在进入到社会之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职业学校还可以采用校企办学的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上各个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4 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公共英语教学应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高职英语教材应体现职业性特点,达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学生能阅读相关专业的英语资料、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能看懂或书写英文产品说明书、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英文技术资料的人才培养目标。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特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日后的发展需求等等,集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的体现职业学校的教学特色,不断的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特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以“大爱之心无私奉献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为办学理念,德育工作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育人”的德育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紧扣时展脉搏,始终把德育工作当作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德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德育新思路,开创德育新方法。

一、创新育人模式,实施全员育人。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因此我们校在德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按照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制定了德育全员育人的实施方案。全体教职工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育人职责,首先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丰富的德育因素,做好“两备”(备渗透目标,备渗透过程)、“三结合”(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年龄特点、结合年级特点)工作,方法上要讲究科学性,要精心设计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

二、创新育人载体,增强育人实效。

1、用“规范”育人。

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吉化第九小学“文明礼仪示范班”评比细则》为依据,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观察、监督、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卫生等习惯,继续以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红叶明星”活动为抓手,逐步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常规教育体系。

2、用“活动”育人。

学校坚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继续规范升旗仪式、提升国旗下讲话的教育。以班会课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教育活动,通过教师节、三八节和母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系列活动。

3、用“文化”育人。

我们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内涵,协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的氛围,提高教育品位。做到让每一寸花草、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一楼是教师价值观,二楼是学生价值观,三楼是学生手抄报作品,四楼学生美术作品,学校处处营造了和谐的育人氛围,打造和谐校园。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科学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目标,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高水平、高品位的德育活动。

三、创新家校形式,提高育人效果。

好的教育应该是孩子、老师、家长三方步伐一致,形成最大合力的教育。这样,孩子才能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才更能绽放出人生的美丽之花。然而,现实中家校沟通实际操作中的盲点、难点频显。为探索高效的家校沟通方法,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全新的共同体,我们学校开始致力于打造活动载体,创新家校沟通模式,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尝试走高效教育合力之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交流困惑,分享智慧,打造班主任德育论坛

我校已经成功举行了2次班主任论坛活动。其中一期就是从班主任角度,谈怎样做好家校沟通。上台的各班主任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谈了家校沟通的众多好方法。既有自身的家访案例,又有名师的优秀经验。班主任借这次机会,反思工作,交流困惑,分享经验,更加明确了有效的沟通是一座桥梁,能架起新时代家长和学校老师间心灵的桥梁,能取得教育的理解与配合。

2.精彩对话,明理导行,牵手德育课堂

如何引导孩子与家长沟通,如何让孩子愿意接受教育,如何给予孩子成长路上必须的“营养”,这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开学初,我校要求学生处每月出台“德育关注点”,引导各学科老师结合德育关注点,与学科知识结合,尤其是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感恩教育,进行德育牵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美化心灵,滋润行动,学会感恩,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激他人。

3.引领智慧,搭建平台,巧借网络平台

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除了在理论上给予我校班主任知识的充实外,更在实践操作上搭建网络班级平台,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学生,教师,家长沟通的模式。网络班级平台是一个学生,教师,家长完全对话,教育嫁接,思想交流的集体的开放空间。既有师生的互动,更有家校,家师的互动。学校利用四个培训班主任为点,安排他们在例会上做经验交流,计划下阶段根据实际进行以点带面地尝试推进。企在巧借这个新型的网络模式,让家长更直观地,动态地关注了解,参与班级乃至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

第3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1.本真。“本真”,也可理解为“立本求真”。“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立本是求真的归宿,求真为了立本;同时,也只有注重立本,方可更好地求真。

2.本真教育。我们这里提的“本真教育”,是指以人为起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点,以教学实践为中介展开的实践。即学校以育人为本,师生以做人为本,要尊重客观,适应规律,以人为本,教人求真。本真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自主、自由、自觉发展的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彰显青春文化的教育。归纳起来,就是“坚持本色,解放智慧,追求真理,学做真人”。

二、“本真教育”理念下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背景

多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早在1999年,我们就已经在一些学科尝试开发了校本课程,例如,语文学科的《唐诗鉴赏》、音乐学科的《旅中歌声》等,其中研究性校本课程已经比较完善,并在大连最早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2002年,高中课改以来,我们在完成国家课程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举的课程体系。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进行,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又确定了一些新的特色学科。学校以特色外语课程为主打,聘请外教及大外的教师开设外教口语、法、日、韩、西班牙等多个小语种课程。同时,开设了散打、健美操、合唱、生涯教育、科技制作等多门选修课程。迄今为止,学校先后承办了5项国家、省、市级校本课程相关课题,现共开发了近200门校本课程,构建了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体系,并多次在全市进行经验介绍。可以说,我校多年来努力开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正是我们“本真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有力体现。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开发体系,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我校以“师生共建、动静结合、多元体验”为原则进行组合,现已形成了六大系列的校本课程,包括人文与科学类系列、体验成长・感悟人生系列、“透视”内心世界系列、实验操作类、探索研究类、竞赛辅导类。实现了八个结合和五化,具体包括校本课程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校本课程与各种社会资源整合;校本课程与数理化教学相结合;校本课程与艺体特长生培养相结合;校本课程与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相结合;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校本课程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国本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电子化;艺体活动的课程化、校本化;德育活动的课程化、校本化;校园文化的课程化与校本化。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式,给师生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我们对校本课程提出了教学方式与方法要严格而灵活的要求,要求校本课的教学方式要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密相连;要合作开放,走出课堂,在社会大环境、大课堂中学习,要感觉现实生活中的哲理,使学生知识和情感同步发展;要走出自我,在群体合作中学习,让有相同智能倾向的学生可组合在一起,承担一个专题的学习任务,课外研究,课上汇报;要多运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由于教学方式开放自由,我校涌现了一大批学生乐于参与、主动研究的校本课程,如“化学与生活”、“演讲与口才基础” 、“数学思想”、“社交礼仪”、“武术――散打”等。

(三)活化校本课程管理,给师生更多的自。严格落实“四制”,即“选课制”、 “走班制”、“巡课制”、“导师制”。通过“选课制”,学校先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学生需求,学生自下而上上报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再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自上而下选择开设哪些课程,再编制选课指导手册,组织师生和家长学习指导手册。“走班制”不利于学生管理,为此每次开课之前,学校都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与座位,任课教师人手一本《课堂学习过程观察记录本》,建立了以“课堂管理手册”为操作手段的课堂管理制度。校本“巡课制”,指学校派出专门的领导和值周教师对每个课堂进行检查、监督,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实施。“导师制”即“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三极管理制,学生在导师的辅导下自主选课、学习,这是做好个性化、个别化指导的必然手段。

四、特色课程建设的成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近百名生物、数学特长学生;并为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的优秀学生搭建了一条良好的发展渠道;学生的多项研究性学习成果,例如,“5.12汶川大地震”、“花盆农业”等获省、市级奖项;2008年到2014年,我校已有200多名学生的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义工社团、天空文化站等多个社团被评为大连市优秀社团;学生自编自排的心理剧多次在大连市展演。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学生的个性也借助于这一平台得到了充分张扬。

第4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性教育理念课改教育创新办学定位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现代学校制度下的中小学校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基金号:FFB108107)和国家教师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子课题“生态化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学校创建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NO: CTF120669―Z22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7-02

新课改要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处理好提高教师魅力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关系。在这方面,生态性教育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与思考。

一、生态性教育理念概述

生态性教育理念,是一种确保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学生、教师、课程、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等教育要素的质量和品质提升,更重视彼此之间的连接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和效能;不仅重视每个教师的作用,更强调教师团队的整体影响力。此外,生态性教育理念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倡导尊重多元存在。生态性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具体发展目标是“十态平衡”――健全的体态;健康的心态;规范的行态;丰富的个态;民主的教态;自主的学态;科学的神态;人文的情态;共赢的状态;发展的势态。生态性学校具有五个基本特质: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

二、用生态性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办学定位

我校基于生态性教育理念,提出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个性、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映了学校的精神气度和文化品质;“发展个性、奠基人生”,表达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的教育目的。

学校根据办学的总体目标,基于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和学生发展的主体性理念,把校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内涵具体分解,将形而上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来。通过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自信、自主、自理”能力和态度,形成“爱心、责任、合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人,一个能走向世界的豪迈的中国人。

三、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特色的基点是课程特色。学校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结构上,课程建设立足师生能力培养与和谐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架,形成了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活动实践型课程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立足学生实际,坚持课程的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多元化、现代化和个性化。课程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保证使麓山的每个学生“会一门乐器,懂两国以上语言(汉语、英语及其他外语),擅两种书法(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掌握七种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

在课程形式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长课时与短课时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上,过程与结果、预设与生成相融合。课程实施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从课内延伸课外,重建校园生态、关注学生的闲暇状态、情感体验、情绪调节、情商成长、情操陶冶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生态教育的“信号”,零盲区,全覆盖,让学生享有活动的快乐、发展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课堂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建立和谐、健康的课堂成了新的研究热点。课堂的构建重点在于建立和谐的课堂生境。我们坚持生态性教育理念下的现代教育资源观,努力实现教材、教师、学生、教法各要素的综合平衡。我们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包括有效教育理论在内的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策略。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教学方法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师生活动由主导型向互动型转变,学习方法由听说式向讨论式转变。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更加自主,教师更加自由,课堂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近5年来,先后有20多个年级、100多个班级、280多名教师实践EEPO课堂教学实验,有近50余名教师正逐步成长为有效教育专家,我校教师在各种课堂教学比武和教学设计大赛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近100人次,有多名教师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去年长沙市“星城杯”教师教学比赛中一鸣惊人,学校凭借4名参赛教师出色的表现赢得比赛团体第一名,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闪耀“星城杯”。

参考文献:

[1]范国睿;人民教育出版社[M];教育生态学,2001年12月,P85。

[2]李素洁等;为“世界公民”的人生奠基――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育创新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P29。

[3]杨小秋;生态性教育实践寻绎[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

第5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探索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具有有效特色的生物课堂

初中生正处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所以对生物知识也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生物课堂中展现教学的有效特色。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行为”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动物行为讲给全班同学,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行为目的、为什么动物会有不同的行为等问题,再将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探讨,最终找到问题答案;最后,教师将知识点进行点评、总结、归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展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有效的生物教育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解决知识问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初中生物课堂也应该围绕这一理念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听懂了”转变为“学懂了”。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这种自学模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好地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生物教育目标的有效性。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技能。

参考文献:

第6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典型案例;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密码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41-04

【作者简介】万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上海,200062)港澳台与海外教育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学校自然发展的结果,更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不断酝酿、提炼转化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公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那么,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则是一个从一到多、逐步完善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民办学校是以某一特色而开办起来的,通过不断实践转化,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综观近些年来对民办中小学特色化实践的研究,可以从其路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破译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密码,也为广大中小学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分析

特色是民办学校的生命。在办学理念方面,民办学校以先进性、科学性和独特性为特色。在办学定位上,民办学校是以“差异化办学,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根据现有的民办学校办学定位研究,可以看出,民办学校主要有为普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满足特殊人群如外籍儿童的教育需求,为农民工子弟提供教育,以及为需要出国的学生提供预备教育等类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民办学校则是以多样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点。

学校特色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民办学校在特色化发展过程中,大多经历了“提出特色―实践探索―修改完善―趋于稳定”这四个环节。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特色发展路径:

(一)与名校联合办学,以文化促特色

公办名校的文化是靠历史传承和自然积淀而形成的,而民办学校的文化则是靠办学者主动建构的。基于名校的办学基础,借助其独特文化,以文化促特色是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路径之一。名校,文化特色恰恰是其独特的一张名片,是一所学校的历代师生共同选择、慢慢积淀、锤炼而成的。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和环境中创办成长的,有着自己的经历和传承,很多名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校园精神上存在差异。所以说,文化特色是让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大差异。名校,因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办学效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依托名校办学,短期来看,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长远来看,可以依托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如上海市华育、立达、兰生复旦、进华初级中学等,都曾经与上海的名校如上海中学、大同中学、复旦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名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在其师生身上留下了深厚烙印,也激发着这类民办学校创办者既能够传承传统办学特色,又敢于不断创新。他们不崇尚空谈和空学问,强调学生在体验、合作中经世务实,在最近几年中又发展出一批特色项目,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校课程内涵。

(二)教育理念先行,自主探索特色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理念创新”是学校走向成功、走向特色的标志。民办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提出了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和符合学校所处地域特点的教育理念,并依据此理念开展学校教育。理念需要多维度、多层面的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可分为有关管理职能的、有关工作内容的、有关人的三个方面。其中,有关人的理念涉及学校各方面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对学校利益相关者作为一种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与判断,有校长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等。校长观决定了学校领导核心角色是什么,学生观则决定了教师教书育人理念及学校的课程观,将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等。家长,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如何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进行自我教育观念更新,不同学校基于不同的家长观,将选择不同的家校合作模式……教育理念先行,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家校社区合作机制等,都将引领学校走向特色发展。

当前,学校在通过教育理念先行,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多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出发点,来确定学校课程,对应也会有不同的学校管理体系与学生评价标准。如全语言教学、社会课程教育、品格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适性发展教育等理念在民办学校的探索实践,已经颇具影响力。具体到学校,上外附小的全语言教学、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的品格教育,上外静安附小的“小脚丫走五洲”特色活动课程及家校合作,都已经形成其独具魅力的学校特色。

(三)创新育人模式,以模式为特色

育人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总和。育人模式,是一所学校准备如何培养人的集中体现。研究者认为,学校的育人模式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学校学制特点而形成的学段纵向衔接的育人模式;第二类是学校特定的育人方式;第三类是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育人模式;第四类是以普职融通特色的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模式的前提,都应该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理解并尊重学生差异,即学生的天赋所有,发现、唤醒、激发每位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这才是创新或者优化育人模式的根本。民办中小学在育人模式上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第一类和第三类。

民办学校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这类学校在育人模式上,可以现很好的纵向衔接育人模式。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中学和小学有效衔接的育人模式。这样的育人模式因为其显著提升的教育质量和便捷的升学方式,受到了很多家长的青睐。如上海实验学校,将12年学制调整为10年,便于一些学生提前升入高等院校,也有通道让学生回到正常学制学校。如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其分为国内学历、国内学历与国外高中学历双结合、国际课程如IB课程等,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同时,中西合璧的国际教育,引领着学校教育的特色发展方向。

(四)改革管理机制,以管理突显特色

学校管理机制,是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又一路径。改革管理机制,表现在对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这一路径进行特色化发展的民办学校,多为企业办学,或者有一定办学基础的学校。企业办学,大多将一些有效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企业管理经验选择性地迁移到学校办学中,一方面可以吸收企业管理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可以摒弃纯公办学校管理中的不足。从学校行政班子扁平化,到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传统的行政架构为“扁平化”,让学校管理有了新的思维。如北京新英才学校采取导师制及小班教学管理模式,突显个性辅导优势,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激发了学生潜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有些民办学校还适时对学校的办学体制、教育督导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在学校管理机制中融入先进的、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元素,构建了中外文化交融的优质民办学校。

二、影响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路径选择的因素分析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必然受到基本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基本因素,包括经济条件、地方政府、城镇化发展等带来的学校发展变化;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群体、中层干部以及骨干教师的问题;外部因素,主要是学生群体,毕竟生源的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都会影响学校发展,其背后也是家长、社区等带来的问题。

民办学校的特色发展路径选择,同样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影响,相对于普通公办学校,其特色发展路径选择,则主要受到行政部门的引导、人才培养的需求、校长的个性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行政部门的引导

行政部门的引导,是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路径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民办学校虽然享有较大程度的办学自由,但依然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与引导。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民办学校的年度检查、发放学校特色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产生。当前,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对民办学校进行一年一次的办学情况检查,其目的在于督促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加强民办学校条件改进,及时地发现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问题,督促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路径不要偏离教育的正常轨道。另外,政府发放学校特色发展专项资金,也是影响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发放学校特色发展专项资金,吸引民办学校来申请资金,并以此来促进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例如上海市教委在2013年、2015年举办了两轮民办中小学特色校(项目)创建工作,给予经费及校长培训,引导并支持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需求

民办教育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同时重视办学质量。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为重点院校输送了多少学生,更需要依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特色,办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综观民办学校,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开办的民办学校的特色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这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都是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跟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北京君谊中学开设了美术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编导专业、摄影摄像专业、动漫专业、舞蹈专业、篮球专业等多种高考专业课,为学生开辟了多样化的升学渠道,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潜质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及目标。近几年来,特色班教学成果显著,传媒班、美术班高三专业通过率均达到100%,艺术类考生100%考取了本科,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当一部分家庭开始追求更高质量更富内涵的学校教育的时候,民办学校大多以提供境内学生的优质升学教育为特色,而当优质已经退伍,双语教育成为需求的时候,以双语教育为特色的民办学校又开始登场。比如,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大量的境外人口,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对双语教育的需求,上海掀起了一阵以境外学生为教育对象,与海外名校联合办学,中外融合、纯外语教育为特色的民办学校发展热潮。

民办学校的特色形成,关键还是体现在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及人的发展需求而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上。如北京新英才学校在课堂和课程上进行了不断创新。新英才学校课堂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引入了国外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上则采用“3G+X”体系,即国家课程、国学课程和国际课程的“3G”课程,“X”则代表校本课程,其中包括品格课程、习惯课程、活动课程等。无论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真正的教育都需要赋予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本领,并鼓励他们去发掘能够终身受益的兴趣,全面并个性化发展。

(三)校长的个性

校长的个性,包括校长的办学思想、管理风格、公关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办好一所学校的基础是要有好的教师,而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学校能不能办好,关键就在于校长。因此,校长的个性,对于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路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7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一、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与能力

做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可确保未来师资的力量与质量,这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再者,受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也定位于“提升国民素养,提升人的创造性”等方面。因此,学前教育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提升音乐教师素养的同时,也从源头上提升国民音乐素养。

(二)它迎合了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关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多元化已经俨然成为社会热点,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因顺应时展,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视野以及其多元文化交流能力。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理应置身于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学前音乐教育也应以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角度审视与看待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不断充实自我。

(三)可抢救与保护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故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内涵深厚,特别是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名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民族传统音乐失去耐心,不加重视,致使很多音乐艺术形式缺乏后继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鼓励学生在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下,融合与学习多种其他属性音乐文化,故其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置于重要地位,这有利于抢救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四)推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创新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弥补了我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传统教学弊端,该理念的引进与普遍应用直接促使了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使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与风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构建使学生将音乐文化学习看做是一种独立自主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有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理解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达到良好了音乐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整体音乐素养。

二、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一)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高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内在与外在因素无法提升音乐学习兴趣。从内部原因来讲,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注重文化知识而非音乐素养的提升,他们将过多时间花费在文化知识或缺上,而往往在音乐知识掌握,乐谱认知,乐器学习不想下苦功夫。再者,未能做到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的一体性,音乐整体素养不高。从外部因素讲,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缺陷,让学生积极性不足,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二)音乐课程内容单一,未凸显多元文化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师范性”特征,故在音乐课程内容方面,不能仅仅凸显音乐知识与技能教育,这样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呆板,不能符合当代学前班幼儿音乐学习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改革,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多元文化渗透,促使学前音乐教育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构建既具有扎实音乐基本功,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未来音乐教师团队。

(三)音乐课程在开发时未考虑地方特色

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时,未考虑到融入地方特色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冲击下,部门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往往依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而忽视了在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致使许多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如我国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知识为主,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尚未建立,且发展缓慢。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方面,不仅要解决多元文化教育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教育,实现二者平衡发展。

(四)学前音乐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薄弱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趋势,这对高校学前音乐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顺应时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基于多元文化教育浪潮改善与提升自我,培养自身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构建高效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但当前学前音乐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意识,教学能力不高,技巧欠缺,不利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将多元文化纳入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上,要注重将多元文化形式、多元文化践行方式巧妙渗透其中。首先,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可涉及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相关艺术形式、音乐与除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内容,这也是传递多元文化,将其他多元文化融入音乐课程设置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音乐课程包括作品曲目课程与音乐要素课程等。高校可单独设置与其相关的其他类课程,给予学生从各种文化视角、文化层面、文化视野理解与学习音乐文化的机会,将音乐定位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与感悟,高效区分音乐作品的特性。最后,将世界优秀外来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教高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外来经典优秀音乐文化对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并引领学生在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精髓。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

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着“本民族文化缺失”的重大问题,在如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很多音乐课程致力于外来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却忽视了对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要重视与强化民族特色音乐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欧洲一元论”音乐教育观念,树立新的音乐教育观。转变“一元论”,使音乐教育趋向多元文化教育,继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课程体系。

(2)开设中国特色的多种文化音乐课程。在开展“中国音乐史”的前提下,增设中国乐理、中国器乐课、音乐诗词曲、音乐美术课等多类课程。当然,在传统音乐基础上,还要开设现代音乐课程,促使古典与现代音乐课程相结合。

(3)精编基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专门课程。将优秀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民族美、艺术美与思想美。

(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兴趣与信心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干瘪枯燥,教学氛围沉闷无生气,学生兴趣低下的现状,因此,教师应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首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巧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声情并茂、趣味横生的学习情境是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时,为了使学生全面、真实、深刻理解,可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刺激学生感官细胞,开启学生愉快的音乐学习之旅。其次,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不同民族。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对同一类音乐文化形式认识不同,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强化理解。最后,学生亲自演示音乐文化的方式。教师可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积极演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化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单纯的音乐理论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技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重视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不放弃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师范性较为突出,学生既要掌握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表现技能,又要重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实践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

(2)创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应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链接。促使音乐课程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从实践方面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践行。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发现音乐美、生活美、艺术美,以便将来更好地行使音乐教育传递美的义务。

(五)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第8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一、理念:品牌文化的向心力

办学理念是学校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衢州中专针对职业教育现状,把全纳教育理念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全纳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包容。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具有个性特点的。因此,学校提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灿烂的笑脸面对学生,用宽广的胸怀感悟学生。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全校教师确立了新型学生观,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学校办好食堂,让学生饮食好;管理好公物,让学生生活好;提供充分条件,让学生学习好;支持和指导社团活动,让学生活动开展好。改变老师的“冷面孔”和居高临下的姿态,降低工作重心,以学生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追求,以学生的满意为第一标准,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关爱和快乐。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每位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从感情上温暖,从人格上尊重,从目标上开导,从专业上激励,“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因品行而掉队”。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生,“不求事事优秀,但有一点出色”,把学生的缺点看成是“特点”,“宽容学生过错放大学生亮点”。开展和举办班级、学部、全校以及省市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专业比赛、评优评先等,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自信,体会到“更多机会、更多成功、更多快乐”。

由此可见,全纳教育倡导把每位学生都当成有发展潜能的人,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赞美。这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二、活动:特色文化的盎然生机

文化的生机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品质。衢州中专通过特色群体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精神状态。

一是抓校风营造氛围。校风建设从优美的人文环境做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教育的载体,都有育人的功能。衢州中专共规划有12处宣传橱窗,从办学理念、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学部特色、教师风采、学生风貌等全方位反映学校和师生面貌,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在校园大门正面,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牌迎门矗立,东西办公楼前绿地巨石上学校“核心精神”——“勤而立信”“忠以成器”鲜艳夺目;教学楼道内,“文化长廊”定期专题展示,陈列室,师生书画、摄影、服饰、机械等作品展长期开放;教室里,规范简洁的布置整肃学习行为;公寓中,“星级评比”创设温馨文明的寝室文化;轻柔的草坪音乐调节人的情绪,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站是师生们交流和开展活动的平台和家园……

二是抓“四早”提升精神。学校充分重视抓学生早起、早跑、早读、早餐等“四早”的精神面貌,长年坚持,从不间断(雨天停跑)。近六千名学生,从几百米外的各公寓汇集中心广场,自起床铃响到集合完毕,仅用12分钟。六个学部的学生,近百个方阵,沿着三条不同线路跑步锻炼。统一的着装、整齐的步伐、响亮的班号,凝聚心气,振奋人心,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早读,倡导领读齐读,并结合传统文化教育,《论语》《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等成为早读的内容,一改职业学校常见的昏昏欲睡、萎靡不振的现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早餐,从教室到食堂无一冲跑现象,排队购餐秩序井然,学生们膳后自觉整理用具,饭菜从不乱倒乱丢,文明举止让人称赞。

三是抓活动展示风采。学校坚持“以制度促规范,以活动创氛围,以激励树正气,以人本谋发展”方针,动员广大学生参与各类有益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接受熏陶和教育。通过修身大讲坛活动,提升自身修养;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识;通过军训活动和声势浩大的运动会,磨练意志;通过学生会干部竞聘上岗和自我管理,提升能力;通过阳光男孩女孩的评选,树立典型;通过安全、法制、心理健康三位一体的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有39个社团,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校把每一项群体活动延伸拉长,注重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成长,全力打造平安、文明、活力、阳光、人文五大校园。

三、经典:传统文化的魅力焕发

近千年来,衢州人民深受南孔文化的熏陶,世代继承着“崇道德,尚礼教,讲诚信,勤学习”的优良传统,“南孔文化”成为衢州的文化精髓。学校立足衢州南孔圣地的地域优势,开展以南孔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将其列入示范校建设的特色项目,具体做法:

一是把南孔文化建设与学校推行的“全纳教育”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大力实施的全纳教育理念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相互融通,以儒学文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接纳所有学生,爱心育人,使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

第9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

近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和层次结构、职业资格制度、发挥行业在职业资格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规范校企合作制度和新学徒制度等问题提出建议。从多维度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更新教育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四个方面。要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就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切入点,通过破除思想障碍,进而破除制度障碍,才能创造职业技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需要以开放的目光,借鉴外国的先进理念,增强对外交流。例如,近期在广州举行的粤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不仅加强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而且对广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的参与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要体现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国家工业化的要求。行业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水平、质量、力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因此,职业教育布局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职业教育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是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例如,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继在广东省首创“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办学模式之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岗位学制”校企合作的新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战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打造了东莞乃至全省校企合作的新亮点。

完善职教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制度调整。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在由比较注重规模扩大转入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三步走” 战略:第一步,2011至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重点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10个衔接。第二步,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步,在十年内形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完善体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制度调整。

总而言之,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