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物联网技术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技术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技术的起源

第1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国民经济核算;应用

一、引言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水平在不断的提升。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获得信息更为的全面。通过物联网技术,人们能够将互联网与信息传感设备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开展相应的通讯以及信息交换工作,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进行识别与跟踪。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必须要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从而将物联网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物联网的起源及其背景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是出现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当中,尽管盖茨在1995年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但是受到诸多技术方面因素的制约,物联网这一理念并没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云计算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物联网技术有了赖以存在的技术基础,通过将这些技术整合利用,物联网得以在社会经济当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各国普遍寻找经济增长新契机的背景下,对于物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升,社会各界在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当中所做出的努力也在不断的增加。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物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人类社会逐渐的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速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部分,只有保证有效的发挥出物联网技术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取得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发展分析

物联网技术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就如同当初局域网出现一样,没有人会意识到互联网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物联网在人类社会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不断提升,通过带动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的生活。就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是从四个环节来进行分析,即标识、感知、处理以及信息传送,通过这四个环节的相互组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得以在经济发展当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必须要从传感器、智能芯片、RFID以及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开展工作,通过不断创新这四项关键技术,保证自身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更好的保证物联网技术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物联网技术应用对国民经济核算规则及实践影响

(一)突破生产范围限制。在联合国制定的SNA生产范围当中,住户部门的大部分自给生产并没有纳入到相应的生产范围当中。在制定这一范围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住户内部的生产与消费并没有与市场相融合,其相应的生产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很难准确的对其产生的经济意义进行评估。此外,在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如果将这一部分纳入进去,就不会存在失业问题了。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之下,家庭活动当中所产生的诸多信息可以被记录下来,借助物联网将这些信息与市场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对其产生的经济意义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从而最大程度上的促进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生产单位范围限制将被改变,许多自给性的家庭劳动行为也将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当中,对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基层物联网单位。在SNA的相应核算思路当中,对于国民经济的核算主要确定了两种基本核算单位的方式,即机构单位以及基层单位。在机构单位当中主要指的是通过自己的名义,拥有相应的资产负债,通过从事经济活动来与其他经济实体之间产生交易的主体;基层单位则是指具备单独的场所,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从事于一种行业,它可以由整个企业来表示,也可以指企业当中的一部分。而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构建起基层物联网单位,通过对基层单位当中的元素进行相应的编吗,能够在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准确迅速的进行识别,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国民经济核算的效率。在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相应的经济活动就能够在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撑下,对投入产出以及资金流量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从本质上来对核算技术以及核算主体进行改变。

(三)客观常住性标准。在进行经济总体核算的过程中,往往是由常住单位组成的,而常住性单位的确定主要依赖于相应的常住性标准。对于一个机构单位来说,其所指的常住性是它与相应经济领土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但是在进行紧密程度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更为准确的对这种关系进行判断,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较为主观的“一年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判断,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经济主体的位置以及对外联系信息等进行更为准确的记录,这就使得其能够准确的判断经济主体与单位之间的联系紧密度,通过将常住性标准客观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这一标准的准确度,进而为国民经济核算准确度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分化价格与物量核算。在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将经济流量货币化来进行记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记录工作所反映的是价格与物量混合起来的变化,并没有将其各自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反应。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下,作为最根本的信息,物量记录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而价格信息的变化也能够利用交易系统来进行分析。因此,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物量与价格之间形成了分立的格局,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量核算以及价格核算的难度。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及物量增长数据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分别提供,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策分析以及市场分析的准确度,进而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五、结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应用,其在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物联网技术的盛行,使得国民经济核算当中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变化,在进行流量以及存量的核算记录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必须要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从而将物联网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海南禧瑞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永谋;吴林海;;极权与民主:物联网的偏好与风险――以圆形监狱为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05期

第2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例如,塑料瓶作为包装制品涉及到饮料、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未来随着这些领域物联网的开展,它的媒介作用将大大提高且不可代替。从塑料瓶瓶标到塑料瓶瓶身,再到塑料瓶瓶盖,将来都可能会覆盖物联网终端。通过物联网,塑料瓶包装将不仅仅是简单的成为包装,它将会拓展到防伪、信息化、识别等多功能领域。

物联网的出现将包装向智能包装的方向推进了一步,周宁讲道:“包装和物联网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识别和分别的功能。就像一个杯子、一张把桌子把它分别包装起来就成为两个不同的商品。但是需要人为去识别。同样,物联网植入芯片也是为了区别产品信息,只不过包装显示的信息是基本产品信息,物联网产生的信息更全面,贯穿的环节更多,更加智能化。”

区别物体是物联网的一个非常方便的功能,包装本身就含有区别的意思。物联网技术的起源为RFID技术,RFID的基础就是标示。以前对包装来说主要是贴一个标识,或者一段文字,或者一段代码,物联网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把这些信息用一个特定的芯片放在一个装置里面,这和包装有一个天然的结合点。

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商品配料文字,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展示并增加信息量,商品外包装上的标签如何有效扩展需要智能化标签。在商品标签上植入二维码、RFID标签的形式来扩展信息,这会大大增加商品的安全认知度,有效区别假冒伪劣产品,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物联网和包装的结合最初是在物流的领域,进入社会生活的第一个技术是RFID。RFID原则上其信息是有效的,但其交换信息不是很方便;RFID的另一个技术分支是无线传感网络,它具有主动交换信息的渠道。假设物联网技术在这条分支线上能和包装结合起来的话,那么包装就变成了一个可以交互的智能化物件,并可以更方便地对包装的物件进行储存运输的管理。对包装来说是一个信息链的管理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产品的溯源过程。

第3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0引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利用互联网将各种物与物的信息传感设备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可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环境保护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典型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将成为推动环境管理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且深远的意义。

1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2];2005年《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2008年3月,在苏黎世举行了全球首个国际物联网会议,探讨了“物联网”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与如何将“物联网”推进发展到下个阶段;2009年,奥巴马就职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给予了积极响应,此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在我国,2009年8月24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赴台首次发表公开演讲,提出了“物联网”理念;2009年11月1日,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应用机构在内的40余家单位联合成立了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期望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创新与联动,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

2物联网技术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的结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组成,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网络组成,是物联网的驮载网,具有“载波”作用,主要功能是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负责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事实上,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扩展,互联网可以作为物联网传输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物联网可实现任何人、任何物体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路径、网络以及任何设备的链接。因此,物联网的相关属性包括集中、内容、收集、计算、通讯以及场景的连通性,这些属性表现的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

3物联网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对于物联网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意义。环境自动监控是在污染源的合适点位上安装各种自动监测仪器、仪表和数据采集传输仪,通过各种通讯信道与环境监控中心的通信服务器相连,实现在线实时通讯。这样,传感器感知的点位的环境状态就可以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环保部门,并存储在海量数据库服务器上,以供环保信息化中心的各种应用系统使用。环境自动监控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比照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构成要素,可以发现,环境自动监控中的环境自动监测设备就是感知层,用于收集相关污染源的监测信息;而传输自动监测数据的环保专网就是传输层,支持环境信息在环保部门间的传递;各类业务系统是应用层,可为各类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和交互界面。

4环保物联网的研究进展

目前,全球面向环境保护的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国外已有较早开展物联网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例如,美国环保局为国家和欧洲环保机构以及污染控制部门开发的BASINS系统,就集成了整个美国的流域数据、流域分析和水质分析软件,可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明的、将点源和面源统一起来的流域管理工具;美国同时还部署了用于实时监测城市环境污染数据的“CitySense”监测系统和用于监测大鸭岛海鸟栖息情况的生态监测系统;世界银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援助开发了工业污染预测系统PIPs,该系统可在利用工业调查信息的基础上,估计污染强度,从而预测国家、地区、城市或项目的工业污染;澳大利亚有用于监测蟾蜍分布情况的生态监测系统;日本也开发了SAPIENS环境综合分析信息系统等。

我国的环保物联网建设经历了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的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起初是由各类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而构成的,随后,随着污染物自动监控体系的建立则日趋成熟。“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规模开展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的建设,对重点污染源的废气和废水排放进行自动监控,同时,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网络的建设,大大推动了环境监测自动化的进程。“十二五”期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我国的环保物联网将进入一轮新的发展。

在全国环境自动监控大发展的背景下,秉承以科技创新推动环境管理进步的思想,引入了当前最先进的3G移动通信技术、3S空间信息管理技术,同时采用“云计算”理念,将传统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空间信息等高新技术进行集成,建立了环保物联网,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模拟等提供决策支持平台。环保物联网的建立,加大了环境监测范围,加强了环境监测管理力度,有效提高了环保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5结语

第4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互联网 蓄电池 蓄电池修复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它具有:智能、先进、互联的三个重要特征。而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的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蓄电池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比如生活中常用的手机电池等。如今,蓄电池占据了人们生活中所用电池的一大部分,但是,由于蓄电池的失效造成了人们丢弃的行为,这样既浪费能源,还污染环境。因此。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应当被重视。

1 物联网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另外,物联网还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1.2 物联网的技术

物联网的技术主要有三种:

1.2.1 传感器技术

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大家都知道,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

1.2.2 RFID标签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

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2.3 嵌入式系统技术

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这个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

2 蓄电池

2.1 蓄电池的概念及修复

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市场上主要充电电池有“镍氢”、“镍镉”“铅酸(铅蓄电池)”、“锂离子(包括锂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等,又称蓄电池。

蓄电池每充电、放电一次,叫做一次充放电循环,蓄电池在保持输出一定的容量的情况下所能进行的充放电循环次数,叫做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蓄电池使用不当或时间太长,就会损坏。电池修复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等手段对性能下降或失效的电池进行维修的统称。通过修复能恢复电池的容量,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各项性能。

2.2 蓄电池损坏原因

蓄电池中使用最多的是铅酸蓄电池。以铅酸蓄电池为例子,它的工作原理为“双硫酸盐化理论”,其结构部件主要为正极板(PbO2)、负极板(铅钙或铅锑等重金属铅合金)、板栅(金属合金)等,铅酸蓄电池在放电时会形成PbO2结晶体,充电时PbO4中铅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铅。在正常使用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电池经过多次充、放电,极板上将在硫酸铅的溶解、重结晶作用下,在电池正、负极板上会逐渐形成一种粗大而坚硬、难于接受充电的硫酸铅PbO4结晶体,这种现象称为“不可逆硫酸盐化”,简称“硫化”。 在极板上由于重结晶作用形成了粗大的硫酸铅结晶,这种结晶导电性差、体积大、会堵塞极板的微孔,妨碍电解液的渗透作用,使蓄电池内阻增大、容量下降,在充电时不易还原成为不可逆硫酸铅,使极板中参加电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减少,致使电池无法达到设计的寿命而过早失效,以至报废。所以,电池硫化是铅酸蓄电池电瓶的使用寿命短,过早失效的主要原因。其他种类的蓄电池失效原因与其相差不大。

3 物联网技术的蓄电池智能修复

3.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蓄电池在线故障的检测

蓄电池应用主要难题包括蓄电池安全保护、故障诊断、生命周期管理和防盗等。结合物联网技术与蓄电池保护技术,设计出一款蓄电池 RFID保护板。保护板能够监测和记录锂电池工作时的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为锂电池组提供实时的保护。另外,在需要的时候,保护板能够将测量数据通过 ZigBee技术传输至监管平台,为锂电池的故障分析和维修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锂电池故障的在线测量和远程诊断。保护板通过记录锂电池的出厂、维修、 用户ID等其他数据,同样也能够实现锂电池生命周期管理、安全防盗等管理功能。

物联网系统的技术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中,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和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3.2 蓄电池物联网实现方案

目前蓄电池生产数量大,实时处理、计算和操作较为复杂等因素,采用ZigBee协议的新一代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RFID-LIBMS,运用最新的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针对蓄电池的诊断、修复等问题进行系统管理。ZigBee是一种高可靠的无线数传网络。它的数传模块类似于移动网络基站。通讯距离从标准的几十米到几百米、几公里,并且支持无限扩展。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

无论蓄电池用于那个地方,都应有一个与之匹配的RFID电子标签,该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ID,通过该ID可以在电子信息数据库中查询该蓄电池的详细信息。这些数据是实施蓄电池修复和故障诊断的基础。贴有RFID标签的蓄电池构成了生产物联网的基本节点,其在时空上的分布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数以万计。为了获取标签内的信息,在特定站点处设置RFID阅读器,阅读器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读写标签中的信息。RFID-LIBMS系统的最上层是“监管层”,实施蓄电池的集中监控和管理,阅读器内置4G通信接口,可以向上接入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连接监管层,阅读器将蓄电池的信息、地理信息、时间信息及修复记录等打包发送给远端的管理服务器。此外,在蓄电池里安装传感器,传感器可以实时地感应电解液的黏度,如果电解液的黏度高于一定值,那么传感器就会通过阅读器来告知用户,用户可以通过阅读器上的信息,及时地对蓄电池进行修复或是回收,这时,就需要系统的维护功能和修复功能,对蓄电池进行电解液的黏度降低,使蓄电池的自损降到最低,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4 总结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利用,实现蓄电池寿命的延长,减少蓄电池的丢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本项目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将物联网作为蓄电池的管理系统,实现无线射频网、4G网及互联网的融合应用。

(2)利用物联网技术降低蓄电池的自损,对蓄电池进行修复。

(3)在蓄电池中安装传感器。

(4)系统在保护蓄电池组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实现蓄电池组的在线监控与故障远程诊断。

5 展望

针对蓄电池的修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和ZigBee协议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蓄电池的保护,使一些可恢复故障得到实时的保护并进行修复。对不可修复故障,通过远程监控平台,了解情况,及时地进行人工修复。这样,减少了用户的损失,同时提高了管理水平。该方法的实现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希望通过以后的技术,改变RFID阅读器不能完全覆盖的问题,并以本文为契机,开展相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攻克其中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2014年物联网产业链现状分析[Z].产业洞察研究,2014.

[2]物联网概念的起源及演变[Z].中移物联网,2014.

[3]陈海明,崔莉,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3.

[4]马凯.着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J].中国智慧城市,2005.

[5]谢林伟.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质量与市场,2012.

[6]黄俊宁.基于物联网的锂电池管理系统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

[7]王红梅,张晗,贺红.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在废铅酸电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

第5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现代物流,物联网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技术

中途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物联网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效率。物流关系着现代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其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广泛推广和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完善和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而且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带动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研究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势在必行。

2. 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2.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起源于由RFID(射频识别)对所有物品进行标识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进而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经过不断扩充、延展、完善,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物联网概念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运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和数据的挖掘与融合技术。

(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也被称为电子标签,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通过无线电信号实现对静态或移动待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并读写相关无线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信息读写设备向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发出射频信号,激活电子标签,使其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释放存储在芯片中的物品信息,完成对物品的管理和控制。

(2)传感技术

    物联网使用的另一项关键技术是传感技术,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传感器、传感节点和电子标签等方式完成。集成化微型化传感器,能够嵌入到任何物体中,并协作对其进行实时监测,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无线上传,从而实现泛在传感。传感节点具有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

(3)网络和通信技术

    物联网中实现信息安全可靠的传送,涉及到远程通信和近距离通信两个方面。远程通信方面主要包括IP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互联网的组网、网关等技术。近程方面主要包括WIFI、蓝牙、ZigBee、RFID和UWB等技术。

(4)数据的挖掘与融合技术

    P2P、云计算等分布式计算技术为物联网提供了新的高效率计算模式,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及时挖掘出隐藏、有效的信息,同时还可以解决各种异构网络或多个系统之间数据的融合问题,具有相对可靠的数据中心,能够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3. 现代物流及其发展现状

3.1 现代物流的概念与特征

    现代物流(modern times 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具有技术现代化的特点,使得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组织网络化的特点,使分散的物流单体形成网络,以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信息电子化的特点,即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管理智能化的特点,这也需要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这些特点,主要借助借助物联网实现,使其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有了广泛的前景。

3.2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总体规模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物流业尚存在无序发展状态,在效率上,我国企业物流设施分建,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存在重复运输、浪费严重的现象。在层次上,我国企业很大程度上仍把物流与运输等同视之,认为物流就是把物品从此处运往彼处。

    因此,我国物流业的完善提高将会是一个渐进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物联网技术取代传统技术,并与其它信息技术相结合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 现代物流常用的物联网技术

    在物流行业中,为了对物流中品种繁多、形状各异的货物进行识别、追踪、计数、分类、拣选,常采用RFID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蓝牙技术等。为了对物流中移动、变换不定的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测,常采用GPS技术、GIS技术、RFID技术、车载视频技术等。而感知、识别和监测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时,常采用传感器技术。

    在大范围物流运输的管理与调度中,常采用互联网技术、GPS技术、GIS技术,并与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结合,实现物流运输、车辆配货与调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在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与运作中,常采用局域网网技术和无线局域网技术,并与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结合,实现物流管理的透明化、专业化。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中心的物流系统作业与运筹中,常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并与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结合,实现在储货物的智能调配,以及有限仓库空间的最大利用。在网络通信方面和智能平台领域,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M2M技术、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

    然而,现代物流系统是在一个移动中的复杂的大系统,在其作业中,既有存储和移动,又有交换与分拣,既有包装和组合,又有拆分与拣选。既有广域的物流运输与调度,也有局域的物流运作与管理,面对这些复杂、流动的物品,要实现在“物流”过程中的物联网,需要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

5.物联网技术在物流各环节的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脱胎于物流行业,其发展是跟物流行业密不可分的,将物联网应用在物流行业可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整合物流供应链环节,降低物流仓储成本,并提高物流各环节的效率。

5.1生产加工环节

    采用物联网中的感知技术实现整个生产线上的在制品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 即将读写器植入在流水线中移动的物料、半成品、成品上,并设置信号处理装置,它通过适当的方式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到物流管理中心。从而可以完成生产线的自动化运作,实现整个生产线上的在制品进行全程自动跟踪和识别,加强了对质量的控制与追踪,减少人工识别的成本和出错率。

5.2车辆运输环节

    结合物联网技术,根据地理位置信息和企业的实际状况,给企业提供优化的物流运输路线信息,辅助管理人员决策。将定位标签贴在运输车辆和货物上,并与传感器连接,实时采集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必要信息,监测其状态,当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等一切不利因素发生时,自动报警。然后将定位标签GPS和GPRS和连接,对运输途中的车辆、货物实现定位,使企业能实时了解货物目前所处的位置,将其数据实时上传到物流服务中心,实现运输货物、线路、时间的可视化跟踪管理。

5.3物流仓储环节

    借助于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对货物在入库、出库、库存的盘点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确认货物相关信息。通过读写器自动识别各地货源的电子标签,按照计划指定的库位自动分拣进行存储,并在物流中心作好相关的业务处理工作,这样能使仓库利用率达到最大。库存盘点时,对已损坏、变质的货物进行相关处理工作,并修改存储货物的信息,使库存信息保持准确性。

5.4配送分销环节

    在这一环节,采用物联网技术,及时准确的定位货物,缩短了拣选分发时间,可以更加高效。在中央配送中心安装阅读器,自动识别各地运输车辆的电子标签上的内容,并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出可能的错误,然后根据货物信息自动分拣出应卸下的货物,并将标签内容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最后按照规划的线路一路分发直到客户手中。

5.5销售物流环节

    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销售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跟踪,可以实现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智能标签可以监控某些时效性强的商品的有效期限,RFID系统可以利用在商店付款台实现自动扫描和计费,从而取代人工收款,减少出错。在物品售出后,结合物联网强大的监控能力,对客户提供物品跟踪以及检索服务,以防在流通中出现失误以及质量问题,如果出现则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完善物流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指数。通过物联网,可以追踪和分析每个客户的信息,进而了解整个市场的走势,物流企业可以预测物流需求和服务时机,从而使其更好地开展工作。

6. 结束语

    本文主要选取物联网及现代物流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研究工作,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振兴,将带动物联网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物流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必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同时,物联网的应用也必将成为现代物流中信息的第一要素。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68-73

[2]赵国庆.物联网在物流运输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165-165

[3]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R].北京:2005

[4]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研究报告(2011)[R].北京:2011

[5]武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第6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上海可鲁系统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鲁)就是一家致力于工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创新的工业物联网融合平台(DIASI),为企业用户提供业界领先的SCADA解决方案、创新的物联网应用信息集成解决方案以及物联网运营服务。其“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能源管理服务系统”获得了上海市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可鲁总裁林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畅谈了可鲁在工业物联网一路走来的历程,以及对产业发展的见解。

可鲁缘何定位于工业物联网?

最初林苑与自己的初创团队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一代,更新的一代。但后来逐渐发现,其实很多内容以及在做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物联网,而里面的实质就是“两化融合”。

林苑:物联网的起源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种自动化,运用某种自动控制的程序手段实现所谓的智能。上世纪80年代开设了工业自动化学科,而IT、计算机等信息化学科又是单独各成一家。这样一来,就把物联网拦腰砍断,腰以上称为信息化,腰以下称为自动化。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信息化里代表它最大成就的是互联网技术,而在自动化里面原来是没有互联网概念的。就“通信协议”这一概念来说,信息化和自动化两方对其都有各自不同的释义。

看到这一现状,可鲁想做的就是怎么样把这两个层面打通,把身体的上半身和下半身连接起来。就像一个人,脑子再好但是脚不会走,凭借自己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同样,脚会走脑子不会思考,永远也做不了更多更好的事情。

工业互联网就是要把IT技术应用到工业现场去。以前工业现场的做法非常死板,数据需要采集,就布设很多采集点,因为没有“路由”的概念,甚至都没有形成局域网络,只是在一个通讯中心或是控制中心里,用点表的方式,一对一地进行采集。一旦一个点出了问题,或是需要增减采集点,那么全部的点表都要重新做,这导致效率低,耗时耗材,更新改造也很麻烦,对管理也不方便。因此怎样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怎样即时追踪,特别是设法实现广域大范围系统及设备的远程维护,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也就是我们想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工业物联网上能做什么?

可鲁在业内较早提出工业物联网理念,针对工业领域物联网共性技术特点,研究开发了基于万能协议转换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网关平台(DAP)和基于虚拟数据仓库技术的海量异构信息融合平台(UIB)及其关键基础设施软件(工业实时数据库、资产数据库、流媒体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等)。

林苑:可鲁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在于,实现了对通信协议进行自由组态。在工业现场,不同厂家设备的通信协议都是不同的。可鲁通过自行研发的“万能协议转换技术”,将各种不同的工业通讯协议转换统一起来,让工业控制系统融合于工业互联网之中形成了有着实质意义的工业物联网系统的组成部分。

可鲁最早的产品就叫做“嵌入式通讯服务器”,2004年10月,第一批成品服务器最先运用到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在九龙半岛的90个变电站,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守的远程化管理。

2007年“中石油油气管线远程监控与远程维护系统”在陕京线落地使用,全长2000多公里,贯通陕西榆林至北京,该项目构建了示范系统,成功树立了全球第一个工业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的商业应用实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首次将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

2008年公司顺利完成了北京电力公司奥运临时供电通讯系统,实现监控组网,为北京鸟巢、水立方等奥运体育场馆提供服务;2009年,实现几十个厂家设备监控系统的组网,保障了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供电项目;2011年沪宁高铁全线车站联入远维网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正在筹建中的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基本完成先导阶段的技术方案及商业模式策划和试点。

物联网时代有何影响?

林苑对物联网的定义是,怎么样用经济实惠的手段,使人们能够享受到过去要花费数倍财力才能够享受到的高端服务。他认为关键问题就是经济性,就是成本,这也就是物联网发展要寻找的商业模式。

林苑:2007年油气管道远维系统的应用,可鲁把经济性、便利性、可靠性三点结合在一起。2008年又在应用中增加了安全性。于是相当于网络终端警察的新产品“远程维护终端”诞生了。这就使得原来的自动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在安全性方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等级。

也是在这一年,可鲁的工业物联网概念已经成型,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让高效更加高效,让便利更加便利,让经济性进一步提高。其核心问题就是怎样实现工业数据的融合。所以我们开始研发数据融合平台。慢慢发现,要做到数据融合,不是软件专家能完成的事,也不是电子信息专家能完成的事,它实际上是要倚靠数学家才有可能完成的事。

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建立数学模型,但是怎么样自动建立模型,这就是基于模式驱动的人工智能。一旦成功,自动建模就能突显出很强的经济性,而且如果实现了上下贯通,行业内外互通,今后将会对软件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构成威胁和挑战。以后不再需要每做一件事就开发一个软件,一套系统,只要是流程性的事件,都能用模式复用和转化生成来解决。

物联网数据运营商要做什么?

物联网时代,是分工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主要市场规模是由运营规模构成的,这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相似。有了基于模式驱动的工业物联网数据融合平台,可以使构建物联网运营系统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可鲁把自己定位成物联网数据平台产品的供应商,其产品也包括了物联网数据运营服务。

林苑:在行业公共应用领域,我们针对国家热点领域,联合电信运营商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充分发挥物联网共性融合平台的技术优势,努力为业内提供领先的物联网数据运营服务。我们建立的物联网数据融合平台,服务对象首先是物联网业务运营商,能源、交通、环保等很多行业都有相应的业务运营商。

我们针对用能单位和企业节能减排服务建设运营的EM+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为政府实施宏观能源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和方便的手段,其独立第三方特点,还能为多家节能服务商实施大型连锁卖场、酒店和大型耗能设施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提供准确的计量和高效的运维服务。

第7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变电检修;现状;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对于变电设备的检修管理,供电企业必须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明确检修范围,组建专业团队,科学划分具体的检修管理职责与职能,不断提高变电设备检修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保证变电设备的运行安全和电力系统的供电稳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双丰收。

1、变电站的主要电力设备介绍

1.1变压器。变压器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进行电流交换的装置,是变电站主要的电力设备,其主要的功能包括电流的交换、电压的交换、阻抗的交换以及隔离稳压等。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电压器可分为很多的类型,但其工作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1.2电流、电压互感器。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的作用是将数值较大的一次电流和电压转换为数值较小的二次电流,从而实现保护以及控制设备的目的。

1.3高压开关设备。高压开关设备主要包括有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两部分。断路器有专门的灭弧装置,可以实现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载、关合和开端额度的异常电流,是电力设备的重要的保护和控制装置。隔离开关的作用是用来隔离电流、接通和断开小电流电路和改变运行方式,是高压开关设备中使用最多的电器元件,在电路的检修时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以保证检修工作人员的安全。

2、变电检修技术现状

我国目前的变电检修工作主要存在着检修的计划的针对性不强、检修技术和成本记录不完善、各个单位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少,检修技术不够精细、检修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和传统的定期检修模式不能满足电力事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事故检修模式是最为传统的变电检修模式,这种简单的检修模式是指在电力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的时候被动进行的,检修方式简单,及时性差,承担成电网、设备等多方面的的因素,只有电网出现严重故障无法进行继续运行时才会进行,对电网造成的损失较大,检修的效果较低。预防性检修,是随着电力设备越来越多,电网故障的原因越来越多也产生的检修方式,是一种主动的检修方式。最早的预防性检修是根据检修技术进行检修工作,也被成为定期检修,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变电设备检修方式。定期检修的理论起源于前苏联和和美国,原理是通过设置一个合理的、固定的检修周期和内容,以保证不会出现设备故障影响生产效率。定期检修的间隔设置,需要根据长期的统计数据和检修经验进行判断,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对于保证变电设备处于一个较好的运行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定期检修无法应对突发或者偶然性的变电故障,而偶然性的故障在变电设备故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国当前的变电检修模式即为从前苏联引进的定期检修模式,定期检修模式的优点是按照固定的计划进行设备的检修,对电力设备的过往状况和运行老化情况考虑不足,即其过于固定的模式导致对故障的针对性降低。如在初期,会出现维修过剩的现象,不但造成维修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对正常运行的变电设备造成影响;在运行后期,变电设备由于老化等因素导致故障频出,定期检修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维护需求。当前,由于变电设备的中的新技术不断运用,变电设备的质量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检修内容和间隔对新的材料和技术不再适用,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使得变电设备需要定期维修的地方很少,定期检修工作表现出与实际需求的不适应。

3、变电设备检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变电设备运行状态检查技术。变电设备的状态检测,主要是借助于现代化的监测方法和工具,按照为达到对设备某一故障的监测效果而建立的模型,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的信息进行收集和监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和分析,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做出评价。状态监测能够实现对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把握,对于可能出现的故障采取有效的预防维护措施。对已出现的故障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故障出现的原因和给出处理的方案。当前,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的方法主要有模糊预测法、时间序列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时间序列预测法的使用较为普遍,对不同时刻的观测值进行反应;人工神经网络法是将历史数据与神经网络结合。随着电子技术、传感器、光纤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变电设备的运用进行系统的、实时的监控使变电系统的维护水平大大提高。状态的评估是根据状态监测的数据对变电设备的运用状态进行评价的过程,以判断其是否需要维护和维护的技术。

状态检测技术是当今变电设备检修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产生在20实际70年代的西方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在这方面技术起步较早,目前以可以实现对变电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控,有效的提高检修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我国电力企业2000年在转企改革后,即开始重视对状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在仍处于建设的初期,对概念、标准和可进行检测的设备都在不断完善之中。红外热成像、测温、测振、神经网络技术、模糊逻辑技术等是我国状态检测技术的发展关键。

3.2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是我国当前电网技术的主要技术和发展方向,智能电网技术包含电力系统从发电、输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对于提高变电运行环节的运行安全和故障检修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智能电网的自动化传感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网故障自愈的效果。智能电网利用信息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的实时监控,在发现问题时快速的进行判断并作出保护动作,如将发生故障的线路或者电气元件隔离,及时的进行恢复供电,保证不发生大面积的停电现象。此外,实时监控系统还可以根据数据对电网的运用状态进行预测,如将大电网按照风险隐患的等级划分,对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的手段。

3.3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仪、地理位置定位系统等感应设备,将变电设备与互联网进行连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对变电设备的运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监测和管理的技术。物联网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感应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应层借助各种感应设备完成数据信息的收集;网络层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分析处理;感应层对处理的结果发出控制指令。变电设备的主要数据参数有电流电压、温度、声音、震动等物理因素和油气成分分析的等化学因素。在不同的变电设备中的决定因素不同,如互感器等需要加强电流和电压的监测,对于含油的设备,对其油温、油质的检查是关键。物联网的工作,首先是通过感应器将变电设备的实时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或者光信号,感应器根据需要感应的数据的不同分为光感应器、震动感应器、温度感应器、声音感应器等很多种,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的技术较为薄弱。感应器将数据传递给计算机处理中心,计算机根据数据分析出变电设备运行的状况、使用寿命、故障概率等信息,对以出现故障的设备,根据数据对故障的位置、程度和维护技术等进行分析。根据长期的检测数据,可以更为精确的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和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应更好的做到变电设备的维修,提高电网运行可靠和安全性。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对于变电设备的检修管理,供电企业必须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明确检修范围,组建专业团队,科学划分具体的检修管理职责与职能。状态检测法和物联网技术等是当前变电检修技术的发展趋势,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研究和运用力度,促进变电检修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武,苏丽萍.供电企业变电检修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机电信息,2011(21)

第8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小区管理系统;智能小区

一、相关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小区管理已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小区指将一群特征相似的住宅楼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集中管理,具有完整的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小区的智能化假设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小区实现智能化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小区居民的日常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还能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物联网,是21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为了形成对事物的辨别、定位、监控、实现事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通讯。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小区管理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如今广泛使用的自动报警、门禁卡、电子监控、电子巡逻等系统。

二、物联网下小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智能小区自动报警系统

为了有效监控小区周围的安全状况,管理人员在小区的部分围墙上安装了自动报警器,一旦出现状况,报警器便会自动响起,通知相关人员。这种方法能及时发现犯罪分子的违法行为,并进行处置。

1、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原理

探测器、传输系统、控制中心、现场警示设备等组成了小区自动报警系统。小区周边的围墙上被安装自动红外探测器,不法分子爬墙进小区时,探测器便能清楚地检测到不法分子入侵的信号,探测器将信号通过传输信号传送到物业管理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电脑上便会呈现相关的预警信息,现场的探照灯、录像设备等装置会被系统自动打开,不法分子便会落网。在实现自动报警系统时,注意以下相关事项:

第一,自动报警系统具有预防剪线、阻挡、断电等功能,如果工作人员发现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工作,必须马上向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可靠性便能得到有效提高;

第二,自动报警系统的探测器使用了双射束技术实现探测的,如果两组信号同时被中断,系统便会发送报警信息,这种做法能使探测器不受动植物、自然因素等的影响。为了防止探测盲区的出现,探测器中的发射器、接收器被交叉安装,降低了错报、误报信息的发生概率;

第三,整个小区被划成若干个小区域,系统如果发出报警信息,那么小区的保安队便能及时、迅速地赶到事故发生现场。

2、自动报警系统评价

为了增强整个系统的实用性、可靠性,系统所需的设备,采用的都是经过检测的合格产品,该系统采用的红外线自动探测方法,与以往的人工值守方式相比,大大提高了报警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降低小区物业管理成本。

(二)智能小区电子门禁系统

电子门禁系统,指为了加强小区的安全管理而采用微机的自动识别技术,该系统能有效提高小区户主生活环境的方便度和安全度,现阶段已广泛用于小区管理中。

1、电子门禁系统设计原理

伸缩式栅栏门、电磁锁、控制器、读卡器、卡片、按钮等因素共同组成了电子门禁系统利用分级的管理模式,为了方便管理、监控每天进出小区的人员而采用IC卡以及保安管理,这是一级;小区每个单元的楼道门采用分级系统,这是二级。

2、电子门禁系统工作原理

物业给小区里的每一位居民发了独立的IC卡,居民进出小区时,通过刷IC卡自动开启小区大门,如果居民丢失了自己的IC卡,可以申请挂失,该张IC卡便失效了,改变了以往使用机械锁时繁琐的工序;如果外来人员需要进入小区时,保安会通过对讲机与受访的户主联系、确认,并登记外来人员信息后,才放行。

(三)智能小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在小区里装置24小时工作的闭路电视装备,对相关需要监控的场所实时监控,并且保存监控场所内的视频、声音,为之后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提供相关证据,提高小区的安全性。监视、传输、控制等部件共同组成了小区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监视部件:通常被设置在小区的出入口、单元楼道出入口、车库出入口等区域,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摄像机,来满足不同区域的不同安全等级要求。

传输部件:电源线、视频线等实现了高清数字摄像机信息的传输;电源线、视频线、控制线等实现了全方位移动的具有监视功能摄像机信息的传输。正常视频线的传输线是500米,超过这个距离时就需要增加均衡器,来提高信号,增加传输质量。

控制部件:摄像机、控制处理机、监视器等共同组成控制部件,摄像机由录像机、显示器、多画面分割处理器等部件组成。矩阵控制主机、键盘组成了控制处理机,为了让本地监视器能接收到任意一幅图像,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设置很多个监视器、矩阵控制键盘。

(四)智能小区电子巡更系统

智能小区电子巡更系统,指保安们事先规划、设计好巡逻路线,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巡逻路线中的每一个地点,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巡逻规定的区域地点,巡更点、巡更仪、传输介质、管理主机等组成了智能小区电子巡更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制定小区保安的巡逻计划,完整保存巡逻记录。

1、电子巡更系统的功能

第一,安全有效地制定和修改小区保安的巡更路线、巡更时间,并且设置灵活的查询功能;

第二,打印巡更任务单,并且发放给小区执行该任务的保安,另外通过管理主机优化巡更路线,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巡更盲点的出现;

第三,如果巡更时发生紧急事故,巡更保安可以通过巡更仪发送报警给管理中心,这样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组织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第四,为了更清楚地知道小区保安的工作情况,可以增加管理中心与巡更仪的通讯,并将通讯信息保存、加以管理,就可以清楚地查到参与巡更的保安人员的巡更时间、违规记录等。

2、智能小区电子巡更系统设计原理

这个系统利用无线巡更的方式,将巡更点设置在小区内需要重点巡更的区域内,巡更人员经过巡更点时,把巡更卡贴近巡更仪,那么巡更仪将自动保存本次巡更记录,并将该记录发送到管理中心的主机上,巡更记录被保存到管理主机上。

结语

物联网,是21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为了形成对事物的辨别、定位、监控、管理一体化的网络系统,使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实现事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通讯。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小区管理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如今广泛使用的自动报警、门禁卡、电子监控、电子巡逻等系统。高科技、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各地的小区管理也逐渐迈向智能化时代。现阶段,虽然我国在智能小区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小区不管是系统的开发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利用物联网改进小区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造福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芳.多技术整合物联网应用案例分享[Z].中国自动识别网,2011.

第9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 物联网 云计算 媒介融合 终端

全媒体语境英译名为“Omnimedia”,其最初源自美国一问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随着互联网与通信技术发展,当下全媒体不仅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还包括网络、电信、卫星通信在内的各种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

伴随科学技术对“人体的延伸”,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间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人类虽已进入全媒体全向传播的新语境,新媒体革新的态势却不断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生产方式。

一、新媒体的技术高度

时下,引领科学技术高度、助推新媒体发展的包括纷至沓来的物联网和方兴未艾的云计算。

(一)气息逼人的物联网大潮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与通讯。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当下中国受到政府与民间的极大关注。有资料表明,中国物联网产业链2009年可能已突破1000亿元产值,2010年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可达到7500亿元。而在2020年前,中国规划投入3.86万亿元资金用于物联网研发。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目前国家发改委也正在做相关规划工作。可以预见,物联网技术在使人类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也使得新媒体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使其从一个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以信息传递为中心的社会服务者。

(二)泛在的云计算

云计算理念,直接起源于2007年Amazon EC2产品和Google-IBM的分布式计算项目。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其核心功能就是把所有分布在各个本地计算机和远程服务器的计算任务进行统一协同调度,为不断增长的信息处理提供一个强大的运算操作中心。从技术角度看,在云计算的应用下,以后个人和企业只需一台普通电脑,一个浏览器即可完成所有操作。例如Google的关键词索多就属于云计算范畴。

继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之后,云计算被称为IT行业的第三次变革。其技术的成熟运用与发展将导致网络运营至少在今后10年左右产生两次转型。其一,在今后几年迅速升级设备以满足迅速发展的社会化媒体及视频的互动要求;其二,在5年后,宽带速率与质量将遭遇云计算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云计算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实现顺利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对媒体操作流程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云计算技术成熟,未来社会将变成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媒体社会,每个人将拥有两个大脑:人体大脑和信息大脑。各社会组织和行动单位将通过物联网进行。网络将成为与电力、燃气一样重要的基础设施,无线宽带将取代移动通信。

二、新媒体的行业趋向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Pooi)教授提出,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聚合”概念,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在功能上呈现出融合一体化趋势,这种媒介融合主要针对的是传统媒体范畴。其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奇森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介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媒介融合并非“零和游戏”,而是彼此之间的共生共荣。“十二五”规划将三网融合确定为未来5年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必会为媒介融合带来新的机遇。由于部门利益条块分割,媒介融合在我国实际推进过程中步履维艰。从发展实践看,我国媒介融合呈如下发展态势:

首先,总体上看,在媒介融合发展上,中国与西方差距不算太大。但由于中国的政策壁垒与行业分割,中国的媒介融合特别是基于三网融合基础上的媒介融合,还仅仅处在初始状态,融合的质量与深度仍处在浅表层次,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甚至传统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尚未出现真正产权意义上的深度整合。

其次,从产业角度看,所有权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关键所在,但从现实看,媒介所有权,特别是三网所有权的融合,仍需一个长期发展过程。

因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与体制担保,媒介融合的进度与空间有限,所以,基于现实形式,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应探索与尝试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新闻叙事形式融合等新的媒介融合形式。

三、新媒体的媒介演进

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三网融合的大力发展,新媒体在功能上将呈现全媒体的发展态势。

全媒体是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从受众层面看,全媒体体现在受众的覆盖面上,其传播范围广,信息吸引和填充了人们各种注意力空间。全媒体的“全”还体现在其包容性上,这种包容性既重视各单一媒体的差异与特点,也包容与整合各媒体的各种功能。

全媒体形成后,其主要操作功能将出现以下变革:

(一)流程再造、渠道为王

道琼斯公司有一个著名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里,会产生很多波纹,一个波纹一个波纹地扩散开,影响面会迅速放大。传统报业同样也可以通过新闻信息的多形态呈现、多渠道发行、多终端阅读,实现多次售卖,继而获取更大、更多的增值。从而获得游说广告商更大的筹码,通过一次售卖赚取比原来单一介质更大的收益。

道琼斯的信息处理“波纹”理念,就是全媒体产品的“流程再造”理念,即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都应搭建全媒体数字平台,实现采编资源的优化整合,将记者采集的关于同一内容和主题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裁量输入到统一的全媒体数据库,经过再加工和再编辑,然后由各种媒体各取所需,将原生态产品深加工为符合各种媒体特色的终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媒介渠道广为散布,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的数字化传播,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

(二)差异表达、超细分服务

全媒体运作实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网络媒体作为主导,多媒体记者属于网站,编制也可属于集团,但都由网站统一指挥与协调;二是报网互动与整合,多媒体记者一身二任,既是报纸记者,也是网站记者,并同时完成二者交予的任务;三是媒介集团各部门打通界限,多媒体记者隶属报业集团或广电集团,由集团相关机构统一指挥,而网站和其他二级媒介机构仅成为功能较单一的新闻编辑和机构。

满足多元需求的个性产品是全媒体发展命脉所在。在全媒体数字平台基础上进行新闻采制与传播,并非要抹杀单个媒体的差异性,而是为全媒体语境下,各媒体自由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平台。媒体通过全媒体采编运作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各媒体的特性与差异性表达,可以为受众提供超细分服务,从而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三)背包记者、集纳采编

美联社需要的记者在西方被称为“背包记者”或“超级记者”,这种记者是一种全媒体记者,他们往往要身兼数职,以手机+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的方式,向全媒体数字平台提供新闻。

背包记者也是一种融合,但并不是把所有记者糅合在一起打通整个流程就可以了。记者的观念要转变,也就是记者在策划和奔向新闻现场的时候,就要考虑你采集的内容,在手机报、网站、视频、报纸上如何。这样记者在采集内容时目的性就会非常强,就可以把整个的全媒体融合到一起。

四、新媒体的终端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导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此时,终端设备将成为传播中最重要的部分。诸如iPhone和iPad、移动POs机等。随着移动终端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化,手机与电脑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不堪。如世界头号的手机厂商诺基亚近期的市场营销策略就表明,其公司在对外宣传口号上已经不再将其终端产品称为移动电话,而是彻头彻尾地变成了多媒体电脑(Multimedia Computer)。基于终端发展,将会出现的移动新媒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WAP与MMS媒体

WAP即无线应用协议,是目前主流的手机上网信息媒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因此基于WAP的新闻信息传播需求巨大。

目前基于WAP媒体的信息传播主要分为两类:

1.首先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新闻信息服务,如移动梦网的新闻频道等。其次是互联网门户网站在WAP上的延伸信息服务。其三是以免费为主的第三方独立WAP网站提供的资讯信息服务,如WAP天下、3G门户等第三方独立站点,目前在市场占有上皆有一席之地。

2.MMS媒体。MMS媒体主要是移动通信2.5G时代的主要彩信增值业务之一,随着通信资费的下降,手机微博与手机qq的兴起,此种媒体的发展前景目前尚难预料。此种媒体目前主要由移动运营商借由整合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用以打造彩信手机报业业务,并通过其旗下各sP自行开发的各种彩信杂志,如《财经视野》、TOM的《新闻空间站》等,通常以包月形式提供。当然,条件成熟情况下,移动运营商也会自主提供手机彩信报业业务。

(二)客户端软件信息媒体

客户端软件信息媒体主要指通过在手机安装拥有联网功能的客户端软件,经由GPRS、CDMA等3G网络远程接通新闻信息服务,并能充分互动的新媒体。此类媒体具有三个特点,其一,使用前需要安装手机软件应用程序,也可以在手机软件中集成手机论坛信息、RSS新闻阅读等,为用户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二,利用移动Flash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将网上普遍采用的Flash技术移植到手机上,如中国移动的“手机动画”业务即属此类。其三,利用流媒体播放软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通过某些独立WAP网站开发的流媒体软件,远程访问一些3G门户网站信息。

(三)移动微博

微博是近两年最火热的新媒体样式,微博以开放API的形式实现用户间功能软件与信息节点间的嵌套式开放,从而形成信息的互动开放传播。移动微博已发展成为互联网博客家族的又一亮点。作为互联网博客业务的延伸,移动博客通过WAP和客户端软件等形式,让用户更加便利地体验网络微博所带来的种种信息使用。

移动微博的运营商主要有主流的互联网BSP、各自独立的无线服务提供商如3G门户、Pica及移动运营商等,手机微博的便利、快捷性,对把关人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移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打开网络信息海洋的钥匙,如今这把钥匙已经从传统网络阵地延展到手机平台上。移动搜索引擎最初是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拷贝版,即直接将互联网引擎挪移至手机平台上,包括百度、Google等,其功能体验与互联网版本几无两样。更高层级的搜索引擎是移动运营商提供的官方搜索引擎和第三方专业手机搜索引擎。不过,从市场“赢家通吃”规则看,实力弱小的第三方手机搜索引擎如果不迅速壮大并形成品牌效应,迟早会被其他搜索引擎“吃捧”。

结语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