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管理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管理优势

第1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模式

由于经济体制不断变革,以及对外开放获得理想的成就,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多项社会事业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放在了国有企业以及经营性资产方面,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和非经营性的资产较少,导致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当中存在着不合理及显失公平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所有者视角

经过分析和研究笔者觉得,在我国,虽然政府具有国有资产的相应所有权,但是站在现实的角度去看。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点较多,并且线比较长,以各种各样的形势存在,分散在多个部门以及不一样的地域,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财政部门不具备有效的方式和力度,没有办法对于国有资产实施高效的监督管理,造成国有资产实质上被很多主管部门占有并且掌控,进而使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十分混乱,无法真正将其管理职能发挥出来,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这一问题。

(二)监管人员的视角

因为所有权虚拟设置以及不断稀释,造成管理人员存在缺位的情况,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管理缺乏逻辑性。主要是管理理念存在偏差,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造成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三)使用人员视角

因为国有资产所有者长时间缺位,没有办法构成对于使用人员有效的监督管理,构成长时间以来各自为政,我国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实施,导致使用人员频繁出现约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资产使用方面的越位,资产处理方面的越位,同时国家利益部门化现象十分严重。

二、重新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针对公共财政的规定探索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依照财政以及事业单位制度变革,重新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建立我国所有的,每层政府分别监督管理,财政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单位占据并运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型方式。根据市场经济提出的条件,研究国有资产和公共财产管理二者结合,国有资产和预计以及财务管理三者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好处,能够推动国有资产科学分配及高效运用的管理制度。

三、构建健全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制度

大部分国家把政府采购当作公共支出的重点,构建相对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对于我国当前时期政府采购机制起到一定的参考。编制政府采购法具体的执行规则,标准资产政府采购这一行为,完善财政支出整体整改的功能,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达到货币和食物以及支出预计指标和资金之间的区分,科学分配国有资产,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引用效果,逐渐缩短和其他间的距离,满足国际经济一体化需求,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程度,推动廉政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针对自身资产情况与智能需求,在预算范围当中制定采购方案,将其上报到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始终坚持先做好部门预算之后再支出资金,确保政府采购工作能够严格的根据审批的预算进行,预算管理与政府采购机制构建和执行相辅相成,一个都不能缺少。

四、构建标准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台账机制

在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台账,重点应用到记载具体事务资产全部以及分配情况和资产改变,体现资产构成和占有主体转变到处理或者报废的整个流程。详细的操作主要分成三点,首先,在每级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科室中,安排改级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台账。其次,在专门资产管理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管理部门的地方设置相应权利的粉台账。最后,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的机构当中,设置其运用的资产台账。

五、构建标准化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一)构建外部监督体系

无论哪个级别的政府均要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详情放入管理部门主管者考察日程当中,同时当作其职务任免的主要根据。对于因为资产管理与使用不恰当导致的资产浪费和不科学损失这些问题,必须要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经济方面的责任。若存在违法情况的必须要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用和应用以及管理的现状,要在规定时间内公开给社会,最大限度将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出来。审计要尽可能地将国有资产监管功能发挥出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计范围支出以及范围外支出构成的资产审计。

(二)提升内部监督体制

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第一必须要构建健全的资产管理内部掌控机制,退管资产卡片以及台账管理机制,废弃资产账销案存机制,资产结算年度审核报表机制,严格的依照我国统一财会制度实施,资产管理事项申请汇报审核批准与登记备案体制,将单位资产实物和财务以及产权管理这些工作慢慢引到正道。总体上提升行政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程度。还要构建并真正的落实资产管理到个人责任的制度,将资产完整程度和负责人工作联系起来,当作其职位晋升的考核一部分。另外,实行资产管理工作者上岗必须具备相应的证件,针对主要部门和核心设施采取管理者委派方式,保证资产管理者独立,从而能够对工作更加负责。

(三)引进社会监督力量

最大限度发挥会计事务所这些社会上面的中介企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提升资产管理的公开性,改革中介企业仅对于企业会计年度报表实施审计,却不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年审计的误区。

六、结语

通过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优化及相关问题反思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我国资产的主要构成之一,由于经济体制不断变革,以及对外开放获得理想的成就,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多项社会事业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放在了国有企业以及经营性资产方面,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和非经营性的资产较少,导致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当中存在着不合理及显失公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强化应用效益,对于促进行政管理制度改进和调整公共财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解决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提升其使用效率。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优化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单位为莱州市国有资产运营中心)

参考文献

[1] 吴春莲.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58-59.

[2] 吕铀.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49+171.

[3] 纵瑞生.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214.

[4] 吕晓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优化建议[J].财会学习,2016(03):22-23.

第2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教育;特色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进行试点招收生,在2011年成为可授予管理学与艺术学学位的正式专业。经近十年的发展,全国已有近百所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为附体的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中渐趋成型。但科归属不明确、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专业的发展。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教育的现状

(一)国内文化产业教育的概况

2002年以来,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蓬勃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全国有近百所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学校类型包括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校、师范大学、财经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其他特色型大学等六类;从专业设置和方向名称来看,基本可以分成六种类别:一是直接按教育部同意试点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二是文学、历史类本科专业下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三是一些艺术院校、电影院校和公共管理学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立的影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人、文化艺术管理、群众文化管理等方向。四是一些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艺术学科优势,在音乐学专业和美术学专业下设立文化艺术管理或艺术管理与策划方向。五是借助国际贸易学科优势设立国际文化贸易方向。六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义招生,但下面设立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从学科建设来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已经基本完成框架建设,相应的机构建制、课程教学、学术研究都取得较大成效。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步伐逐步健全,培养目标逐渐清晰,培养规格逐渐明确;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形成了复合型与特色型管理人才的两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综合性大学和特色性大学在专业设置方向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前者如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主;后者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其以培养传媒行业管理人才为主。

在发展同时,亦有诸多问题。学科定位模糊、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师资水平与教学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学习形式大于内容、教材建设滞后等诸多难题深深制约着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教育的概况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区仅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三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内蒙古大学在其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5年开始招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其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8年开始招生。内蒙古财经大学在其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12年开始招生。三所高校的招生规模,皆为每年40-50人,在籍专业学生总人数不过200人。从学科建设来看,三所高校皆依托其固有的优势学科体系开设,内蒙古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突显其艺术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文史见长,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经济管理为优。在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三所高校皆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虽初露峥嵘,但亦有许多问题。例如:专业整体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缺乏积淀;各高校办学专业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偏弱;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缺失的教育现状,缺乏科研支撑,无战略前瞻优势等。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教育的特色,主要是由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需要,与拥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即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特色之路。

首先,按照营销学的原理,特色就是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系统差异。因此,学校要具备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特色,就需要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进行细分,选好进入的目标市场并进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定位。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各高校办学的导向与基础。各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办学过程中,应首先剖析自我供给的产品构成,明确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的内涵。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为市场所提供的核心产品即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及满足文化产业需要的教育、科研服务。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形式产品即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学科建设的方式、本校的品牌、学科优势、师资结构、校友资源、行业资源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外延产品,即专业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创新,专业的声誉、口碑,对行业形式发展的引导等。在各层次分析得出本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后,进行目标市场细分,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同时依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自身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其次,按照相关利益者原理,一种产品及其产业链要能持续发展,必须使所有相关利益者分享合理的利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主要分为人才培养与教育科研服务两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在一个竞争性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市场上,学生的招生、培育、就业涉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竞争对手、学校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性的教育与科研服务的市场上,教育与科研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涉及教师(科研人员)、需求用户、竞争对手、学校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学校要选择进入既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又能发挥自身教学科研资源优势,还能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特别是能持续吸引与满足学生和家长需要的教育市场,即要做到使相关利益者都乐于接受或满意学校的教育产品。

再次,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优势是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北方民族及蒙古族在繁衍生息中,开创出有别于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并在与农业文明的长期历史互动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内蒙古不仅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而且北方民族及蒙古族的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都数量巨大。这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运营,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内蒙古地跨三北,拥偎京津,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南近华北诸省,地域优势正逐渐彰显。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受辽宁半岛城市群影响,中部地区在京津冀城市群辐射圈内,西部地区的呼包鄂城市群正强势崛起。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最大差异化竞争力,同时也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重要因子。

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实现的路径,就是在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与地域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科研项目招标单位需要,更好地满足毕业学生与家长需要,最优配置学校教学资源的人才招生、培育、就业与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系统。其计量指标具体表现在:毕业生就业率高、薪酬高,教师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研究课题;毕业后工作好引致生源充足,学校也可以优选学生;教师与学校有积极性坚持办好这一专业等方面。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实现的具体路径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各办学主体将自身优势与内蒙古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在一起,聚焦细分市场,提供差异性供给,并使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主要通过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层面来实现。

(一)从单纯的学校资源角度供给转变到相关利益者共赢的学科建设

内蒙古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院校大多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及优势资源,进行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这固然能彰显院校学科发展的差异性,但是却忽略了相关利益者因素。以课程体系为例,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从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2、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3、文化创意与策划课程,如文化产业项目策划;4、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5、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6、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虽各局优势,但形式大于内容,基本还是各教所长。单纯地从自身供给出发的教育,学生是否能有效接受?民族生预科生是否能很好完成高等数学课程?艺术类学生经济管理教育缺失是否可行?单纯地从自身供给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用人单位需要?

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应由单纯从学校资源供给角度出发考虑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单厢情愿战略”,转变到实施全面考虑学生成长利益、用人单位发展利益与学校自身资源优化配置利益的“和谐共赢战略”。

(二)定位目标市场,形成垄断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办学单位努力进入一切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机会市场。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需求市场选入完全竞争状态。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从缺乏市场细分转变到实施市场细分,根据自身优势与目标市场需要进行定位。各办学院校在目标市场的需求上,突显自己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使人才需求市场出于垄断竞争状态。

参考文献:

[1]叶取源,乇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8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0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3]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组委会组编.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旅游学:新理论、新场域[M].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林 .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

[6]郭小婷.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综述与探析[J].职业时空,2011(1)

[7]赵欣,翁钢民.河北省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学刊,2012(5)

[8]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5)

[9]张培奇,胡惠林.探索与发展的十年: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述评(上、下) [J].学术论坛,2013,36(1-2)

第3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一、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省市相比,广西文化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积累期,近年来一系列新举措成为激活文化产业的“催化剂”,为广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文化产业测算数据看,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有所提升,从广西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来看,目前广西文化产业在全国处在中等水平,有一定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新兴文化产业逐步崛起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广西传统文化服务业的比重较大,新兴文化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但发展的势头好,潜力大。而文化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又辐射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这预示着广西传统文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文化用品类生产、出版发行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居前三位。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目前广西文化市场主要处在销售文化硬件产品上。排在其次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排第三位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前三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的比重为较大。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可以看出,广西文化产业仍然是以传统文化和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为主,其中又比较偏重文化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消费等软件服务比重较低。从具体行业看,各主要文化产业类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积极搞活经营,并使其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优势因素(Strength)

1.丰富的八桂历史和浓郁的民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

广西是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与琦丽的青山秀水一样,勤劳勇敢的八桂儿女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八桂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完整性,这不仅是广西各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文化土壤十分厚实,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资源丰富的文化省区,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是广西珍贵的文化资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乡土浓郁的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巨大的资源优势将会转化为丰富的产业优势。

2.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孕育了充足的营养和坚实的基础

广西的文化事业单位门类比较齐全,人员队伍比较整齐,尤其是经过改革后,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进行了重组,无疑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项文化事业进展顺利,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己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增强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后劲。艺术创作成果显著,演出市场繁荣。推出了一批既有较高艺术水准、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打响了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八桂大歌》等一批文化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监管力度加大,整治效果明显。通过建立长效稽查监控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实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对全区文化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维护了文化市场良好的发展秩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工作有序展开。弘扬了广西特色文化,为广西特色文化迈向全国、走向世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劣势因素(Weakness)

1.文化发展机制滞后形成发展“瓶颈”

目前,文化管理机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表现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行业和地区壁垒森严、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部门、行业垄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得现象较为明显,按事业框架办文化产业得思路没有根本性转变。文化产业的产权单一、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既不利于文化产业内部的合理竞争,又严重影响文化产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落后的管理机制是的广西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过大,文化产业引入高新技术与先进装备十分有限,高素质人力资源非常缺乏,整体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力低下。文化管理机制严重滞后成为广西文化发展的“瓶颈”,极大地阻碍了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够

广西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都有极为丰富的内容,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但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合还做得不够,优势未能很好发挥。文化资源本身的开发、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文化资源与民族资源的整合均显不够。这些文化至今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发掘,标志性的文化概念没有完全形成,这就阻碍了文化优势的发挥。

3.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平衡

广西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尚未完成,目前主要在区直文化机构和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地展开,缺乏对广西区域的整体布局和对各地文化建设的推动。产业结构上发展不平衡,艺术表演业、群众文化业、文物业等传统文化产业又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成型的运作机制,文化节庆业、文化旅游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充分。

(三)机遇(opportunity)

1.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0年6月22日,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南宁举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进一步引导广西文化产业持 续、健 康、快 速 发 展,促 进 文 化 产 业 的 繁 荣 昌 盛。2009年12月,自治区政府作出了“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的重要指示,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写进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文件中,为加快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思路、创造了条件,全区兴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南博会”永久落户广西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规定,除包括传统意义上有关内涵外,将双方的经贸合作扩大到包括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等领域。这为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双边合作提供了法律保证和发展空间。“南博会”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永久落户南宁。面临“南博会”机遇,广西将发挥在中国与东盟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掘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己有的成就和经验,采取有力举措,构建文化产业巨舰,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国际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将会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浪潮-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一一进入中国。作为这两股潮流的产物-文化产业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从而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其次,经济全球化会大大缓解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大量外资将随着经济全球化涌入中国,如果经过合理的引导和利用,吸引外资经入文化产业领域,将会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本。

(四)威胁(Threats)

1.经济全球化冲击

我国加入WTO后,宏观上政府对原来的各类产业的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文化产业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进入全球化的竞争。首先,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拥有经济总量、资金、技术、人才、营销和推广等优势,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一次重大挑战,对整体上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广西文化产业自然也将受到强烈的冲击。其次,西方文化借助经济优势在全球形成的文化霸权,将侵蚀广西的文化资源,削弱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国外跨国公司可能会对广西的文化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文化资源开发每次都是以文化资源本身为依托,对文化资源不断的开发,特别式一旦进行高层次开发后,将会使低层次开发的市场价值大大贬值,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发展空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企业开始在全球争夺文化资源,并以其资本和技术优势进行深度开发,这种开发加大了我国开发文化资源的难度,直接压缩了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空间。

2.文化体制改革的挑战

与文化发达省、市和地区相比,广西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形成严重制约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僵化、管理部门过多过滥、投融资渠道单一、政企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化市场发育滞后、缺乏完善的文化管理法规体系。由于文化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不适应,文化人才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很大压抑和伤害,文化人才一大量流失,文化原创能力降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受到削弱。面对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要想加快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否在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快速改革与创新,就成为广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挑战。

3.其他省市和地区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威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省市和地区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等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许多省市和地区都已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经过发展,文化产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在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将在各个层面展开。广西邻近省市和地区基本上是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企业到这些地区进行创业和发展,这将使广西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三、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发展对策是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的方法论保证。只有掌握并真正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才能真正完成。

(一)认清形势,避害趋利

加入WTO带给中国文化产业最实质的冲击是开放的竞争,要认清形势,避害趋利,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一是大胆引进境外高品位的资本资源,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成为新的文化产业优势。二是积极而稳妥地在文化产业中引进外资。三是引进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样式,可以大大激活我们自己的文化创造。四是加入WTO可以促进重点城市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五是加入WTO将会促进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在法制基础上的平等竞争,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在相互的交流中,走向“双赢”的新局面。

(二)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中国的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从整体上说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是非常落后的,广西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更低,有的还处于作坊式制作阶段。因此,一是要引导科技的参与,扶植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使文化自身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二是要加强对其他领域新技术的研究,注意运用其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大文化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使文化产业发展始终与科技进步同步。三是建立科技与文化的对应沟通机制,文化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科技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三)提高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有效的机制引导广西高校有关机构积极开展有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提高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广西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优势,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广西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经济动力。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资源以及迷人的民族风俗等民族文化资源。

第4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SWOT分析;战略选择

[DOI]10.13939/ki.zgsc.2016.03.049

美国学者亨廷顿就曾说过,21世纪不再是国家硬实力的比拼,是象征软实力的国家文化的竞争。[1]文章将SWOT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广西文化产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而构建SO、ST、WO、WT战略选择方式,从而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为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决策提供思路和依据。

1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 产业发展优势(Strengths)

第一,政策优势。近年来,广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文化广西建设若干政策的规定》《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以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今后五到十年,要努力实现“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的奋斗目标。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6年达5%以上。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结合我区具体情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重要目标任务。这些政策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地促进了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资源优势。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一是绚丽的自然天成环境,桂林阳朔、龙胜梯田、北海银滩、德天跨国瀑布等35处奇山秀水;二是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文化成果。如桂剧《刘三姐》、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侗族的姑娘节等。

第三,品牌优势。推出了一批既深受群众喜爱、又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化精品,打响了如《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节”、《八桂大歌》等一批文化精品,有效地将民族特色、形象创意、产业经济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产业发展劣势(Weaknesses)

第一,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低下。作为天然的优势旅游区,全区各地方政府都聚焦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旅游业是我区“千亿元”产业之一,进入全国前十位的行列。而其他类型的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和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缺乏产业群体,缺乏规模化、集约化文化产业集团,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凸显。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广西其他类型的文化产业的市场影响力,经营规模和竞争力均处于劣势,与北京、上海、江苏等文化大省市的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

第二,科技制约明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始终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撑,除了传统的文化产业,还产生了新兴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形式多样,风格也多变起来。而目前广西文化产品的生产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利用已有的技术和设备,文化产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度、融合度不高。除此之外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入仍然十分有限。总体来看,广西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还不高。

第三,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人才队伍的建设表现出诸多问题。全区范围看,明显地存在行业和地区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从业人员总数偏小、整体素质不高,高级文化经营人才极度缺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研究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1.3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ies)

第一,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建设进入“高速时代”,特殊优势产业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广西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第二,文化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国文化市场走俏。目前,我国正在向小康社会全方位迈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也将发生改变,文化消费将进入旺盛期。

第三,中国―东盟。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为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南博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与合作的综合平台和基地,也永久落户于首府南宁。近年来,广西与东盟联合举办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图书展销会、电视展播周等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面临“南博会”机遇,广西将发挥前沿区位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1.4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威胁和挑战(Threats)

第5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ANP模型 区域文化产业 竞争力评价 指标体系

引言

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花建(2005)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是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李宜春(2006)通过对安徽省的实证研究认为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模块构成。顾江等(2012)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采用AHP法对花建提出来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权重的确定。乐祥海(2013)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建立了产业基础、产业投资和产业收益三大维度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SD-ANP模型。

本文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建立在区域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得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以至达到最优,形成在文化产业中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优势、获取产业发展优势和获得文化产业增长动力的能力。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

借鉴前人对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考虑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本文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竞争力纳入指标体系。

通过设计问卷和专家意见调查法对最初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选取桂林各高校相关领域专家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18份,问卷有效率为80%。采用SPS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运用“Sig.(双侧)值”和“均值差值”判定指标测量属性,当“Sig.(双侧)≥0.05”且“均值差值>0”或者当“Sig.(双侧)≤0.05”且“均值差值

(二)基于ANP方法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应用ANP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将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因素层,第二部分是网络层,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集构成,即二级指标和下属的37个指标组成的,内部之间呈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见图1)。

通过Super Desicion软件中9标度法设计调查问卷,借助Super Desic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关于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控制层的四个准则指标(B1、B2、B3和B4)作为判断标准,对二级指标(C1-C13)进行两两比较,由于二级指标是相互独立的,即转化为用传统的AHP方法进行权重设计。关于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二级指标(C1-C13)为判断标准,考虑到三级指标中指标与指标因素间的相关性,根据专家意见构造两两判断矩阵,采用一致性检验方法来判断矩阵是否被接受,最终通过极限超矩阵确定三级指标权重(见表1)。

(三)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显示,影响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和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二级指标中以文化产业实力、文化企业经营能力、经济环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资本资源更为重要,说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依靠产业的内部驱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其次,经济环境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速度,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资本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金来源,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在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的状况下发展人文资源文化产业。

两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原始数据采集说明

在文化产业中,事业单位经费统计数据已将“销售税金”纳入 “经营支出”子项目,为避免对销售税金进行重复计算,人为降低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水平,本文提出文化文物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计算公式为:

关于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年增长率、文化产业平均收入增长率、文化文物单位经费自给率和文化产业平均资金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至2013年各省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在三级指标中,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的开发利用程度(C24)、文化行业协会的管理水平(C61)和文化企业经营配合程度(C63)为定性指标,采用九分制量表(1-9)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该指标水平越高。

(二)评价结果统计

在表1中,部分指标为带量纲的数值,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本市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等在内的15个指标,对这些指标数值采用级差变换方法进行标准化,从而消除量纲:

其中, I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无量纲数值;Xij 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数值;minXj 为第j个指标中所有样本的最小值;maxXj 为第j个指标中所有样本的最大值。计算得出两广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见表2-表4)。

两广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来看,广东地区文化产业要素生产力整体强于广西地区。两广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要素和产业资源要素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资本资源要素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在人力资源要素上,两广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和本市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在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文化产业占同业人数比重指标上, 2011年和2012年广东的负增长速度分别为6.94%和8.64%,表明广东具有高等学历水平的文化产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在资本资源要素上,广西的整体竞争优势优于广东。广东在文化产业开发投资上占GDP比重大,但广西在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年增长率上明显高出广东。这主要是由于广西自201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等政策,不仅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更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财政等政策保障。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来看,2010年至2012年广东地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整体强于广西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在文化市场占有能力、产业管理能力和文化企业经营能力上,广东的竞争优势明显强于广西。但是,在文化产业实力上,广东省的竞争优势比广西弱。

在文化产业实力上,由于广东省文化总产值总量大,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也高达5%以上。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12.6%,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在16.5%以上。但是,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广西。

(三)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来看,广东的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整体高于广西。2010年至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分别为24.14%、26.50%和 17.92%,广西分别为11.47%、14.17%和16.24%。

广东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不仅拥有经济起步早的优势,并拥有临近港澳台的优势,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其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不仅吸引了更多高学历从业人员,也获得了更多的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文化产业基建投资额,从而使得广东文化产业在环境竞争力上取得了比广西更好的发展优势。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来看,两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态势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状态,广东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整体高于广西。

在教育发展水平要素上,由于两广地区对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增多,且广东省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上财政投入较广西更多,广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大,但同时也导致两广地区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均出现逐年下降趋势,且广东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低于广西,2010至2012年广西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分别为12.75%、10.52%和10.32%,广东依此为15.69%、10.58%和10.28%。

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投资,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法制和政策的支持,文化产业也如此。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政府将已有的法制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所处的阶段不断完善政府政策和法规,进一步为广西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法可依、有秩序的竞争平台,从而为广西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推动广西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大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与全国31省市相比,2010-2012年广西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分别为17.4元/人、17.81元/人和18.21元/人,在全国排名连续保持在24名以后,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不仅落后于广东,且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大人均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增加居民文化消费可支配资金,刺激居民文化产业需求,培养居民文化消费行为,从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带动文化产品消费,促进广西文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促进文化企业间合作,提升文化行业协会管理水平

2011年广东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产业协会,入会之初共有350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组织。行业协会不仅具有组织、协调的职能,更有服务和监管的职能。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推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形成,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可作为文化行业整体代表,利用自身实力处理和协调好各方关系,从而达到减少单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有序开发、有序管理和有序发展。

(四)培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尤其需要具有高素质从业水准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在未来几年,应有步骤地开展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设立文化产业专业院系,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五)实行重点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主要分为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有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即在发展桂林高新创意动漫产业园和柳州市蓝海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动漫骨干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广东“广深佛莞文化创意产业圈”模式,实行重点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战略,立足于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特色,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3.顾江,高丽丽.我国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基于31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4.乐祥海.中部六省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13,3(31)

5.刘萍,高建华.浅议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计算方法[J].财会月刊,2003(A2)

第6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新的历史时期,怎样挖掘和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和发挥好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怎样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何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区域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换?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决策遇到的难点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视角,试图对区域文化传承与文化资源产业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当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化面临的挑战以及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选择做些分析探讨。

一、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在关系。

区域文化资源与产业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文化资源产业化不仅有助于彰显区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区域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宣传、保护和传承优秀区域文化。

1. 文化资源产业化:彰显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的重要方式。

“进入20 世纪后半叶之后,人们对于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认为它将在今后的整个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1]区域文化资源是一定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和灵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则是实现区域文化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区域文化产业一旦离开区域文化,就会失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现实竞争力。当今社会,文化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底蕴和持久动力,而且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新焦点和新亮点。

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所产生的文化力已经开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文化的地域性或民族性差异越大,区域性文化产品的特色就越鲜明,也就越容易受到文化消费者的青睐,区域文化资源的经济开发价值也就越明显。

此外,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还通过文化产品凸显其宣传效应,更好地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热爱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区域文化产品折射出的优秀传统观念和人文精神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进社会和谐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文化资源产业化:保护区域文化资源的有效手段。

“就一国内部而言,许多国家都是多文化、多民族的,维护文化多样性主要在于对少数群体权利的尊重。”[2]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化资源保护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可以通过立法途径进行强制性保护,也可以通过普查、建立数据库、复制等传统手段进行保护。然而对文化资源最好的保护方式莫过于文化资源产业化。通过文化资源产业化不仅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且可以使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得到保护和升华。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不是简单地为抢救而抢救、为保护而保护,而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各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在其刺激下,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民俗馆的修建使一些濒临绝迹的生产、生活用具得到保护和再现,地方特色文化节目的表演挖掘了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发,使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开发利用,于无形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3. 文化资源产业化:推进区域文化互动的独特途径。

“多样文化的共存是一种包容,是对差异性文化的欣赏。只有平心静气地看待一个多文明并存和文化互动的世界,才能实现。”[3 ]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要求区域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多样性文化的互补共荣中吸取营养,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的过程。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特质赋与其文化产品某种特别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化过程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借助于文化产品的销售,使某种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消费中,得到更为广泛、更为有效的传播。一些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正是凭借其具有强势地位的文化产品,传播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如美国的电影业不仅赢得全球市场,获取丰厚的商业利益,而且在传播美国文化、输出美国价值观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人们通过文化产品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差异的时候,其本身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每个前来观光的游客深深地领略到当地文化的独特韵味,从而激发游客对当地文化产品的极大兴趣,并通过他们将当地的文化和文化产品带回自己的家乡。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在无形中碰撞、交流、互动与融合。

二、当前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已经开始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增长极。毕竟,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和解决。

1. 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的认识不足。

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转换问题上,上到党政机关干部下到普通群众,至今仍有不少人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甚至误区。一是守着区域文化资源金矿当乞丐。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有的甚至还是文化资源的富矿区。这本来是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不少人不是认识不到就是无视这种优势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整天守着文化资源优势不去动脑子、想办法。其实,文化资源优势是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这个转化过程不仅需要投资、需要技术,而且需要创意。二是抱着文化资源优势到处炫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政府到处宣扬甚至炫耀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却不知道文化资源是非独占性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而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开发利用,就完全有可能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而被别人异地开发,最终使当地文化资源由优势变成劣势。三是盲目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一提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问题,有的人就不顾当地现有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完全不顾经营性文化资源和非经营性文化资源的区别,对那些不能产业化或还没有条件进行产业化的文化资源也不加选择地提出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成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一些概念性的地域文化、部分宗教文化以及部分历史名人等,所承载的更多的是一种形象价值、宣传价值和教化价值,难以转化成直接带来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

然而,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最大化,在文化产业发展热潮的推动和刺激下,丧失应有的理智和清醒,恨不得在一夜之间把一切与文化沾边的东西都弄成能够立足市场的拳头产品,于是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忙于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盲目上一些很难看到市场前景的项目。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既造成大量浪费又在不同程度上对当地的文化资源造成了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大大挫伤了人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2. 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的能力不强。

我国不少地方虽然拥有相当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能力还不强。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不足,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一直以来就是制约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也是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二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缺乏。人才资源是全球化时代首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的关键性资源。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数量虽然一直呈上升趋势,但真正懂文化产业的人才不多,创意人才更少。更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向往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去创业。三是文化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上存在着政出多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现象,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混为一谈,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机制依然未能得到彻底有效地改观。四是文化资源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地区的文化资源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有的偏远地区仍然是守着资源睡大觉。中西部地区无疑是我国文化资源的富矿区,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更是令人艳羡。但多数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条件和基础还不够坚实。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实力就难有实质性的提升。

3. 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资源保护的力度不够。

在现代化生产技术、高科技手段和创意能力不足的条件下,文化资源只能是粗放式的、简单的、低水平的开发利用,由此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大多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这样必然会对一些市场潜质极高的文化资源造成浪费甚至埋没,并且有可能失去再度开发的机会。与此同时,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文化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从而对文化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许多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失去了古迹、文物的原貌;许多民间舞蹈、仪式、风俗习惯被庸俗化、简单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韵;不少地方的古迹、文物在开发名义下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没有保护的掠夺式开发,无异于竭泽而渔,最终必然导致资源枯竭。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神奇独特的古迹只有保持原汁原味,才能吸引更多喜欢异质文化的游客。时下,不少地方为了招徕游客,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打造旅游景观,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伪文化”的侵蚀。“伪文化”的泛滥不但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使人们的文化追求变得廉价和肤浅,而且对真实的文化失去了一种自我维护的抵抗能力。这显然不利于文化资源保护。我国许多城市中新建的大量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采用现代化的复制手段,把一些世界各国著名文化遗产加以拷贝,浓缩在公园中。这种所谓的文化资源开发,开发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为了商业目的向人们提供了一种虚假的文化幻象而已。这是“伪文化”思潮泛滥的表现。因此,保护文化资源就是要保护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引导人们去体验真实的文化内涵,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去了解历史。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保护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防止被庸俗化。[]

三、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转换的路径。

产业化是将文化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只有改革创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制度机制,培育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才能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有效转换。

1. 改革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赋与新的时代内涵。文化资源的动态性特点要求我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牢牢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目光和创新的意识,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把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于不同区域的区位、地理环境、民族、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乃至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区域,其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要允许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最适合自身资源类型和特点的开发利用模式,绝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固定统一的开发模式。最后,要整合当地优秀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往往最初来源于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优势。要想上规模、上档次,一方面要将本地区相关文化资源打包;另一方面,还要与当地的地理资源、生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捆绑,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文化资源也逐渐丧失其独占性,成了文化再造的资料。在当地缺乏历史文化资源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发展文化产业。美国人利用中国的花木兰传说和恐龙蛋化石加工创造出动画片《花木兰》和《侏罗纪公园》就是典型的例子[4 ] 。总之,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的过程中,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2. 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制度机制。

为有效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冲破观念、体制、资金和人才等瓶颈,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制度机制。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和法规。法制保障是国外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用法制化手段来约束和规范文化资源开发行为,也就是说,要根据文化资源开发行为的发展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文化资源开发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保护条例和政策,但大都是一些宏观性的政策或法规,缺乏可以阶段性实施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细则。这样,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盲目上马、随心所欲、无序开发等非规范性行为,不仅破坏了文化生态,而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优化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机制。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集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综合行为,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比如,政府管理部门与开发者之间的协调、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宣传教育之间的协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协调、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协调、外来投资收益与当地社区利益之间的协调、区域之间特别是行政区划之间的协调等。只有建立和完善各种协调机制,才能有效避免文化资源开发的雷同及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互动机制。尽管文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可循环利用、反复开发,但同样存在保护的问题。为此,确立科学的开发利用观念,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护为重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强调“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把部分开发收益应用到资源的保护上[天下]。

3. 培育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文化产业新业态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糅合传统的文化艺术因子,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入文化内容和科技成分的一种新的生产与盈利模式。要想尽快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转换,必须冲破观念、体制、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发展瓶颈,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其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老框框,树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拓展文化产业主营业务;突破陈旧经营管理方式,树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开拓进取、敢想敢试的市场竞争意识,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文化产业。其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准一两个有地方特色和发展前途的文化产业项目,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开发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从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政策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和重点突破,以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来培育和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其三,打破长期形成的文化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树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理念,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科技手段如文博、动漫、游戏、网络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其四,强化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和创新用人机制。对现有文化创意人才的利用要突破资历、职称等限制,根据个人素质、能力和业绩量才选用。二是建立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从中选拔优秀骨干到高校进修。三是建立和创新人才按需流动机制。采取公开招聘、客席聘用、签约等多种形式,从基层选拔和从省外甚至国外引进高级经营和管理人才,建构梯级人才队伍。四是制定文化创意人才的奖励措施,营造培养和吸引文化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其五,拓宽融资渠道。一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取消已经产业化的国有文化单位享有的特殊政策保护和垄断地位,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种种限制,真正实现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二要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途径吸引民间闲散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允许和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直接上市、与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或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三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安排专款、采取银行贷款贴息办法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动漫、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并对各种投资行为加以规范,以确保我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29.

[2] 吴汉东。文化多样性的主权、人权与私权分析[J ] . 法学研究,2007 (6) .

[3]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 ] . 人民日报,2005 - 12 - 22.

第7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树立文化产业“创新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上海世博文化中心的前期设计创新,后期管理创新,进行产业运作,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世博文化中心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成功举办了精彩纷呈的世博会开、闭幕式以及200多场大型文化演艺活动,观众累计超过200万人次。世博文化中心设计时,要求既满足世博期间演出庆典需求,也要保证后续长期使用运营,为中心后期产业运作提供了便利。世博会后,上海把文化中心重名,收账5亿多元人民币,更名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管理由上海东方明珠集团公司、美国AEG体育娱乐集团、NBA中国三方合作,共同成立了专门的经营管理公司,以上海方面为主,对中心的运营管理进行长线规划。中心主体为1.8万座的多功能演艺空间,灵活分隔可形成不同规模和形态的百变观演空间。同时约2万平方米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互动体验式综合零售商业区、全天候溜冰场、五星级连锁影城也一应俱全,成为“上海文化娱乐的新地标”及“永不落幕的城市舞台”。

今后,全国各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文化设施具有建设成本高、使用久、功能独特的特点。在建设中可借鉴以上经验,在前期规划、设计时既要满足功能需要,又要兼顾长久需求,为产业运作预留充足空间。现有文体设施、艺术院团等的功能完善、定位跨越、升级改造、合作互利,也有延续深化、挖潜扩充的可能。

形成社会文化“创意产业”

田子坊原是上海上世纪5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2000年进行改造,开发旧厂房2万平方米,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家企业,并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音、王家俊等艺术家的入驻,使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如今,田子坊被誉为“上海的苏荷”。

2577创意大院是清朝时期的枪炮局,解放后是7315兵工厂。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物35幢,其中9幢为历史保护建筑。大院导入了商务花园的规划理念,以创意大院颇具历史文化内涵的优秀建筑为班底,整旧如旧,创建全新生态理念的低密度、低容积、花园景观式商务办公区,并通过园内企业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及其他增值。上海东方文化发展中心、上海美术家协会、德国Fox Retail Group设计展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创意企业先后入驻基地,目前,入驻率达100%。

现在,各地有不少得到很好保护的历史民居、祠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如何使历史文物功能最大、效益最好,保值、增值,是要全面思考、处理的问题。对历史文物建筑区域功能定位、综合开发、保护性运用和运作,应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现在不少企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厂房、厂区出现空闲。田子坊和2577创意大院的成功对城市化发展、完善城市规划,特别是对体现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旧厂房、厂区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发展“优势特色”文化产业

上海人才济济、信息汇集,理念领先、技术先进,顺时应势,引导助推,依托娱乐、网络等本地优势领域进行培育,使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

作为上海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张江文化产业园累计引进网络游戏、动漫、数字、新媒体等文化类企业380家。就产值而言,张江拥有全国网络游戏产业20%的份额,动漫产业占上海的70%,数字内容产业占全国的10%。上海张江文化产业园在网络游戏、动漫、数字、新媒体等方面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上海宝山动漫衍生园聚集衍生企业近100家,具有喜洋洋、中华小子等国内知名动漫原创形象,磨铁图书、漫界文化等动漫出版企业,千像集团、万家网等国内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网游、新媒体网游和家庭游戏企业,今日动画、红魔炫等国内最具实力的2D、3D、4D影视制作企业,酷漫居、巧克力道等国内最丰富的动漫生产企业。宝山动漫衍生园是上海乃至全国动漫产业孵化器,名副其实。

要发展文化产业,就要结合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以及经济、人才、技术等优势。首先,要以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为基础,注重已有文化成果的最大化。要把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根深蒂固、如数家珍的历史人物、典故、故事、传说等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复原、发扬光大。可以借助历史底蕴、丰厚人文创作剧本,拍电影、电视剧,也可以策划历史人物典故、成语等系列动漫,还可以把已有的独特文化产品多形式表现等;其次,在向内文化延伸的同时,合作要向外拓展。有了好主题、好题材、好故事,就具备了市场开发的潜力和号召力,寻找资金和业务合作就有了底蕴和底气;再次,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和国家调整产业布局的时机,积极引导现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适时引进、接收适宜的文化产业,培育潜力、优势文化产业,重点打造地方特色。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文化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拉动力强,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显著特点。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支持、政策倾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资金运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翼翅。为此,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有力促进了上海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贯彻落实系列文化产业化政策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措施,设立数额不等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扶持引导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将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一些地方有专业的创作队伍和影视业务部门,也有不少的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只要积极引导,注重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倾斜扶持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它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剧本创作、影视剧拍摄的自创和合作方面,都会有不俗的表现。

第8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经济

一、县级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做不到两者兼顾和共容,要么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经济效益,只注重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要么只讲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的东西全面推向市场,政府和国家不再投资,让文化养文化,违背了文化的公益性,有的甚至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追求低级趣味,使文化失去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总体上看,从业人员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较少,大部分只受过初等中等教育。特别是乡镇,有的并不是专业人员,又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培训、学习,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适应不了时展的需要,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其次,文化产业中缺乏复合型人才和新兴行业专业人才。既有宽广人文视野、又有精深产业理念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是目前文化产业重点需要的人才,而在现实当中,复合型人才和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不仅人才的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合理。第三,内容创意人才奇缺。文化企业之本在于文化创意,内容创新是所有文化创新形式中的核心内容,只有不断创新内容才能提升文化产业价值,才能赢得市场。就我国目前的创意人才状况来看,网络出版、编创、动漫制作和广告创意等人才尤为紧缺。

(三)缺乏地域特色,发展思路不明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自己的地域风格,赋予更多的独特民俗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创意可以开发出更多衍生产品,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过程中,大量特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没有充分利用、发展好地方特色文化。尽管许多县级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是,文化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并存的问题。大多数的民俗民间艺术等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真正走入市场成为商品的还为数不多,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四)经费紧张,投入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县级文化产业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紧张和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有的设施陈旧不堪,有的已经年久失修,有的也被挪作它用,文化产业缺乏资金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发展文化产业,要改变过去多年来文化产业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并非仅仅是文化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党委、政府全面主抓的全社会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并将文化产业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环境中去考虑,进行长远、全面、综合的规划和指导,做到既注重社会效益又兼顾经济效益,努力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二)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一是重点抓好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文化经纪人“三类人才”的建设,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视野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文化产业创意和管理人才,为他们创业提供最大方便,为他们发展提供最大空间,形成文化创意和经营管理优秀人才流入的渠道。通过培养和引进两种渠道,打造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个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特色和主题没有突出出来,文化产业就缺少“魂”,缺少生命力。因此,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产业之“魂”。具体工作中应立足地方文化历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坚持保护、利用、弘扬并重,深入挖掘符合时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唱好“地方戏”,打好“特色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吸引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9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2010年9月辽宁省政府出台的《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辽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以及相关文化产业。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等一系列目标。

一、锦州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一)文化资源丰富

辽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其中红山文化、辽金文化、前清文化以及关东风情等旅游民俗文化都独具特色。作为辽西中心城市的锦州文化底蕴深厚,锦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辽代的重要发祥地,满族的兴盛地。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优势明显,有着很好的文化基础条件,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201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再次推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积极推进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2012年锦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锦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振兴纲要》,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产业产值明显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高,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锦州市先后有28家单位被命名为锦州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辽宁锦州辽西文化古玩商城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成了2家具有较大影响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4家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省级优秀文化企业。

(三)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凸显新生机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锦州市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古玩与艺术品收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印刷发行等高成长性产业。锦州市积极推动传统优势文化企业重组,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支持力度,域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积极开拓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同时,培育和扶持新兴文化产业和融合业态产业高端起步。专业设计服务业正在依附制造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新的亮点。“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新模式正在形成,文化与制造、文化与金融、文化与体育、文化与农业的融合业态开始逐渐显现。

二、锦州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在突破辽西北战略中,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生活品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作用越来越显著。但长期以来,辽宁省以工业著称,装备制造业发达,渐渐地形成了发展工业才能带来GDP增长的观念,以“文化+”为特征的,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的意识与能力还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较少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和欣赏性,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较弱。锦州无论从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还是历史文化来看,都有着独特的名片和丰厚的历史记忆,面对这些优势,我们缺乏对“文化符号”的整体打造。所属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存在低水平同构、同质化现象。

(二)产业基础薄弱

虽然锦州地区的文化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多,但文化企业规模偏小,锦州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小,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总产值偏少。文化产业层次较低,缺少超大型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撑,文化企业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企业实力不强。居于价值链高端的企业稀缺,新兴产业和融合业态发展滞后。

(三)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够

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体现“锦州创造”、“锦州特色”的产品少,缺乏有影响、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区域品牌。

(四)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区位条件的限制,锦州市不仅文化艺术类专业人员不足,而且缺乏市场策划和产业销售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意与管理人才,导致现有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不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三、建设锦州特色文化产业区的建议

(一)打造锦州特色“文化符号”

加强对地缘相近、文脉相承区域的统筹协调,丰富锦州市地域的文化内涵,建议组织有关部门出版发行《锦州民俗》、《锦州风情》、《锦州文明》等系列画册,挖掘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民族风情文化产品,如油雕、皮影、木偶、剪纸、山水画、满族刺绣和满族的嘎拉哈、萨满面具等等,使锦州的地域文化充分彰显出来。

(二)打造工艺美术知名品牌

建立辽西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素材库,发挥锦州在玛瑙、化石、玉器加工等艺术品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文化元素与工艺品设计有机结合,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坚持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理念,实施面向全国的品牌传播计划,培育一批以玛瑙、化石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工艺品美术品牌。

(三)构建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带

充分利用城乡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典型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鼓励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将创意设计融入产品研发、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各环节,注重功能、外观、材质等创新,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壮大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以锦州辽西古玩城、锦州市会展中心为依托,定期举办文化与创意、科技等融合发展的专业化全国性展会,全面提升工艺品、收藏品的辐射力,建设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五)打造辽西历史文化旅游带

发挥辽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彰显厚重历史、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国内著名文化旅游带。挖掘锦州医巫闾山、笔架山、锦州广济寺、义县奉国寺和万佛堂石窟等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文化旅游景观,培育锦州市历史文化旅游新亮点。

(六)健全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

培育和引进特色文化骨干企业,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人才、土地等政策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其他领域企业跨界投资文创产业,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或研发中心入驻锦州市。采用“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融合发展模式,带动锦州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纳入全市企业上市重点培养计划,力争实现多家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七)加强特色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加强特色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就要结合我们锦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我们本地区有特色的如:皮影、剪纸、木偶、满族刺绣等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方面的培养逐步的延伸到大中专学校,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同时还要依社会力量,借助工作室等平台,着力培养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创新能力的、传统的、民间的、可塑型手工艺传承人才。还要大力鼓励那些有创意能力、有设计能力的相关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强合作。

创新人才吸引机制。采取公开招聘、人事调动、合同聘用、项目合作、创建工作室等方式,走“以大师引来团队、以赛事引来专家”之路,吸引优秀文化产业人才进驻锦州,并给予住房、配偶工作以及子女入学等“一揽子”保障。把人才的引进工作要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部署,还要建立健全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相关的政策系统以及各种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让优秀的人才在引进的过程中从生活待遇到事业发展都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形成留着优秀人才的良好氛围。

还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的奖励体系。由政府、用人单位还有社会三家共同奖励并做到互为补充。通过多种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培训形式对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如参加展会、举办专业培训、支持出国培训等等。

(八)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那些符合国家政策、符合省和市的产业政策、技术含量又比较高、经济效益还好、并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有望形成产业的创意类专利技术转化的项目给予财政大力支持。还要落实国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