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社会教育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教育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教育的含义

第1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英语教学;内涵;更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1. 前言

英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建构主义逐渐进入高校英语教师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高校英语教师应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2. 社会建构主义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心理变化的反映,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由此看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英语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够应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单一地给学生灌输英语理论知识,必须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1]。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英语知识。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内涵

3.1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1.1强化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的寻找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英语人才。

3.1.2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高校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2构建多样化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正好符合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建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练习英语、探究英语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学以致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讨论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英语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3创新英语教学体验

现阶段,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沟通,这与社会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学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3.3.1启发式英语教学

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教学,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语法知识和英语词汇等英语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毫无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英语应用能力,避免了“哑巴英语”现象。在设置英语问题时,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从多角度设置英语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表达能力。

3.3.2讨论式英语教学

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应用英语流利地与别人进行交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在讨论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量英语语言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英语问题。讨论式英语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在交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4.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更新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

4.1更新教育观念

在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革新。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英语教学观念,结合社会建构主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研究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路人。其次,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育人”,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最后,高校英语教师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身作则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

4.2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不但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一方面,在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对学生进行亲切的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构建主义理论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这里,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4.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但要利用丰富的英语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要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挖掘更多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料,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高校应该给学生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英语与别人流利的交流。

4.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英语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因此,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在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师要把素质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结束语

当前,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更新,高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英语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20):105

第2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 职业准备 教育能力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06-02

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卡西·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我们的安全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教育所要唤醒的是人的潜在本质,能让儿童逐渐认识自我、认识知识和探索道德。”莫兰也指出,教育应该对人格的自我形成和学会成为公民做出贡献,而在一个民主制度中,公民是通过他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关联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来确定的。社会教育不能代替全部的教育,但是在人生的幼儿阶段,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时期的社会教育能够使儿童真切地体验到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鉴于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应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一 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

不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还是将来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起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幼儿社会教育观,是指对于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观点,如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以及对于幼儿社会教育规律的把握等。

1.成人支持下的发展观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幼儿时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幼儿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类似教育的幼儿。相反,不良的幼儿教育则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适应性不良问题,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情感、人格方面的障碍。

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环境和教育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

必须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给予幼儿适宜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发展。

2.成长取向的目标观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学习的教育目标观在幼儿教育中还较为流行。反映在社会教育领域就是重视规范和规则的学习,对于形式的追求远胜过内在品质的培育。实质上是没有给社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外在行为的改变,它更倾向于追求量的累积。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更应当保护和培植他们身体及精神的发育成长,把幼儿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才是基础教育的重心所在。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成长取向的,成长取向就是社会教育要面向生活,教育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和任务,最终把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3.融合视野下的方法观

这里说的融合包涵三层含义:(1)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小其身心素质分化程度就越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身心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所以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主导因素——即幼儿社会教育也不可分割。(2)幼儿教育各领域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幼儿园课程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是相对划分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幼儿社会教育是和其他领域的教育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总是整体作用于幼儿的发展。(3)幼儿社会教育的外在力量是一种综合的合力。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影响。只有当幼儿园的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幼儿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反对狭隘的教育观,应怀有一种宽广的教育视野,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融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 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

作为一个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掌握许多相关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种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以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婴幼儿,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尤其是要全面吃透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因素,以及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3.有关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

幼儿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具备关于教育的一般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但社会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正确理解和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等都是进一步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三 提升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的内涵很广,这里主要是指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直接具备的基本能力。

1.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社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鲜活的生活世界。深刻把握幼儿的生活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前提。幼儿的生活包括主体外生活和主体内生活。主体外生活主要是指文化习俗、环境气候、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儿童时而产生的生活;主体内生活主要包括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幼儿园等因素在互动时而产生的生活。教育者应能借助自身的教育智慧,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深刻挖掘各种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育者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和幼儿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与安排,并能根据设计方案熟练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是流动的、变化的,因而活动的设计不是静态的、程序化的,而是以幼儿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是活力四射、具有丰富个性的,因而活动的开展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个性要求、合理生成的。

3.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并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它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创造优质教育的保障。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使社会教育顺利进行,如何使幼儿能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教师解决问题的品质。如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能力、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性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从而不断使幼儿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3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功能;方法;途径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教育、陈列、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它所承担的社会任务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地区文明记忆与传承的重要阵地;作为代表公众利益并致力于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不仅仅是记录中华民族的国魂和各种传统文化精髓的场所,更是现代社会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学习和求知不可或缺的场所。尤其是对青少年接受优秀文化、增长历史知识、感受艺术熏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完成好社会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是我们博物馆人不断追求、不断思索的问题。经过参与我馆几年的创新和实践,我感悟出一些道理,探寻出一些途径,现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愿与同行分享:

一、加强讲解队伍建设,实现社会教育功能

青少年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是通过为青少年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让未成年人开心的走进博物馆,快乐的学到历史和文物知识,是博物馆人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因而做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提高博物馆讲解人员服务水平是关键!

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对静的展览活化和再创造。讲解员作为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需要掌握和运用好讲解技巧,并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由于我们每天所面对的青少年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这就要求讲解员能做到因人施讲、因时实讲,从而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平时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创造条件派讲解员到各个博物馆参观学习。也可以通过开展“基本功评比活动”等方式鼓励讲解员探寻自身独特的讲解风格,做到既能娴熟流利的背诵式讲解,还能力求融入情感,根据不同对象将讲解内容讲深、讲透、讲出新意。尤其是面对青少年这一参观群体,更要将内容讲的通俗易懂,使孩子们愿意听,感受到讲解员对自己真诚、负责、接纳的态度,达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讲解效果。

二、以优质“临展”为依托,完善社会教育功能

实践中我深深意识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灵魂!利用不同类别的资料和不同知识层次的展览可以满足各种观众的需求,从而提高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教育性的重要地位。我们不仅要做好馆内的基本陈列工作,更要将“精品意识”和“创新陈列”作为布展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更好的实现教育职能作用。

如南岗博物馆,工作中大胆创新,利用游客大厅辟建“临展厅”,策划设计特色鲜明的“每月一展”,并坚持高标准、高品位的管理和规划。几年来先后举办以反映南岗发展、成就,以及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瞬间・永恒――朱俊峰摄影展”;以提升展陈档次,繁荣文化交流为抓手的“情系南岗――名家书画展”“冰情雪韵摄影展”;以弘扬人间大爱,践行“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为动力的“历史文物暨文学艺术作品捐赠展”;以挖掘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魅力的“粽叶飘香,共享温情――端午展”“鄂伦春鱼皮画展”;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科学与艺术科普展”等二十余场展览。这些雅俗共赏的临展做到了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的完美结合,使观众在闪烁着智慧和奇妙的知识境界里得到新的心灵升华!南岗博物馆也成为了青少年享受艺术的殿堂,在这里获取了他们的兴趣和知识需求。

三、构建平台,发挥学校第二课堂作用,突出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场所,其生动有趣的展览和内容详实的历史资料是学校教育的完美补充,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它能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教育题材,扩大教育内容,丰富知识,充分完成对在校生的校外教育服务职能。那么,怎样发挥这一职能作用呢?

首先,应该做到加强沟通联系,建立馆校共建机制。工作中要与辖区学校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所需要的知识辅助及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知识内容,然后与学校共同制定计划,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开展的活动不盲目、针对性强,博物馆教育性也发挥的行之有效。比如我馆举办的“送历史文化进校园”“农民工子弟博物馆游”等系列活动,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启示,根据孩子们的要求制定而成的。这些活动得到了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课外生活,积累了知识。

其次,要明确自身职责,搭建宣传教育平台。我认为“博物馆青少年志愿者”活动是最能体现博物馆加强优秀文化传播,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例如,2012年我们南岗博物馆启动了志愿者招募活动,当时中小学生们踊跃参加,报名人数达到70多人。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后,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来自专业讲解员在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讲解时的文明礼仪、南岗百年历史和博物馆讲解内容等方面的培训,并接受考核持证上岗。在参与讲解任务中他们经历了紧张到娴熟的过程,感受到知识带给自己的愉悦和自信!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获得提升。另外,我认为搭建宣传教育平台还体现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上。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我们南岗博物馆就曾与南岗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身边的榜样―美德少年,感动你我”专题展览。因为活动中的先进典型人物是孩子们身边熟悉的同伴,极接地气,所以得到南岗区各中小学校师生的广泛支持与关注。学生们有了身边学习的榜样,“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争做文明美少年”便在校园蔚然成风!

四、让展览“活”起来、“动”起来,提升社会教育功能

当然博物馆要发挥好社会教育功能,开拓青少年的视野,让青少年在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还必须脱离那种孤芳自赏的形式,实行开门办馆,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

首先,要加强馆际之间的协作,通过联合办展提高展览的利用效率。例如,南岗博物馆曾举办过《中东铁路保护建筑摄影展》,这个展览当时在哈尔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博物馆在中东铁路沿线城市牙克石、满洲里、大连、旅顺等与当地博物馆进行了交流巡展活动。每到一处参观的青少年络绎不绝,尤其在内蒙古西旗,因为那里的设备有限,许多孩子特别珍惜这次参观,排起的队伍犹如长龙,非常壮观。这次巡展不仅开阔了各地青少年们的视野,更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艺术盛宴!

其次,开展“流动的博物馆”送文化下乡活动,也是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作用的一种方法。博物馆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亲临目睹它的样子,了解它真正地含义,文物知识也知之甚少。文化大篷车驶向乡、镇、屯,可以使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知识的养分,满足他们对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需求,达到零距离的接触博物馆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第4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教育和体育兴趣的培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着组织、启发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及体育锻炼的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朝着终身体育这一目标发展。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为主导,让学生养成与掌握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使之终身受益。

一、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意识教育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入门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加强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价值和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做好学生体育观念的更新工作,即终身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献身的需要。学生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的热情、兴趣、爱好就越浓,“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会越牢固。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围绕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开展教学,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保健知识、动作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了解体育基本知识,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为培养部分运动特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养成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为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兴趣和爱好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主动参与而培养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好事先预练,掌握基本技能,力求达到学生主动参与,享受运动的效应。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正确示范,力求达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成功教学法

成功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成功是检验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准。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2.快乐教学法

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贯彻愉快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其应在“乐教”中让学生“乐学”,防止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心理而影响教学。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课题的重点问题各抒己见,通过有效的交流活动而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讨论的学生参与面广,可培养集体合作精神,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讨论时要做到:(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动作技术要求,指导学生认真分析。(2)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课题重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3)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技能。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小形成讨论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为实施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体育在实施终身体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联系起来,使得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规模与家庭和社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第5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教育;含义;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具有社会化的重要特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何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素质教育,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源自于素质概念的提出。素质教育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一个是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一个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形成创新能力;一个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一词的含义应该理解为人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也指人的解剖生理特点等。人的某些素质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形成,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活动获得和形成。所以,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和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技巧等方面共同形成人的品质属性,是各个层次的高度融合,而不是单一层面的理解。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确定的方向,即为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让人才的概念具有新的含义,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能力提高。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系统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目标全面的特点。青少年活动中心不属于学校教育,也不属于家庭教育,而是属于社会教育,是三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成立和建设,具有极其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在经费来源、活动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特征,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比如,科学知识、兴趣特长、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不同与学校的考试评价,这里的学习检验更为科学化和人性化,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比如,在青少年中心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基地以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为目的。连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活动、户外生活体验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尊敬长辈,体会父母在自己成长中所付出的心血。

2.科学实施教育方式

在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能力的形成。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他们的学习效率呈正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老师依然不太能放得开教学的手脚,学生依然是听得多,参与得少。而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则不同,在活动中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宗旨,那就是在活动中育人。所以每一项活动都是师生的互动。体现了活动中形成能力、活动中提高素质、活动中获得知识、活动中具有创新等特点。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脚。青少年活动中心本着学生参与教学的原则,提倡学生进行手脑互动的训练,手眼协调的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训练,学生亲自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种参与式的活动中,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都得到了训练,青少年在这里茁壮成长。

3.广泛实施教育内容

青少年活动中心较之学校教育而言,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和能力形成的本质属性。青少年活动中心丰富的校外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多方面、多层次上形成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使青少年在多方面形成能力,开发自身具有的潜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好基础和辅助。比如,开展的夏令营活动、艺术节活动、素质教育拓展等内容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没有校内教育的多种束缚,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突出自身的教育特点,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镇(乡)成人学校;特点与功能;发展趋势

一、镇(乡)成人学校的时代意义

(一)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首先提出;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肯。之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先后制订法规,倡导推行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一次正式明确“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并列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行动目标。终身教育不仅仅是指每个个体在他的一生当中都要接受教育,而且是指全社会的所有人都要终生学习。世界各国之所以接受并倡导终身教育理念,是与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分不开来的教育。

(二)知识经济时代与终身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的范围迅速扩大,种类成倍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不再是目光所及的范围,而是整个地球,甚至包含着宇宙空间的一切领域。因此,联合国对现代文盲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识字;不会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包括文字、图表符号;不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处理。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科盲或信息盲。即不懂得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就是“文盲”。新的科学进展和信息爆炸使得终生不间断学习成为必须。对于常人即使终身不间断学习也很难把握新的知识和信息的万一。

(三)教育功能的拓展与终身教育体系

一般说来,中国的教育体系是由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构成的。

于是一些人把成人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也有人把成人教育视同职业教育。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下,甚至有人主张成人教育产业化。它们至少可以说明,镇(乡)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主导环节。

镇(乡)成人教育是属于社区教育的范畴。社区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德威(deway,1915年)使用,他提出学校是社会基础的思想。一些学者在美国进行了实验。这一实验内容庞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特殊教育。包括成立低成就教学班、成立天才儿童教学班,以及对残疾儿童实施的特殊教育。

二是辅助或补充教育。包括为青年、成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机会、推行职业合作教育,辅导部分学生在上课的同时,给予每周15小时的就业训练,并安排其毕业后的工作。与各大学合作,开办给予学分的夜间大专补习教育等。

三是自我完善教育。包括推行社区辅导计划,征募热心的义务工作人员、学校与地方的卫生机构合作,推行社区保健活动、训练各种运动技能,推行社区体育活动,每年举办社区运动会、推行社区福利活动,注意社区环境的美化和公害污染的预防等。

这一实验把学校与社区协调起来,学校成为社区的资源,被社区所用,为社区服务。最初在欧美流行起来,并逐渐被各国所接受,成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

毫无疑问,这种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人本身完善以及与环境的和谐,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大。

二、镇(乡)成人学校的功能特点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教育的几种见解

马丁(J.Martin,1987)认为,社区教育主要针对社区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教育机会,使他们认识自己,改善他们的政治地位;哈格雷斯(d.hargreaves,1985)则主要从社会角度看待社区教育。他认为:社区教育有利于创造教育公平,促进地方政府与志愿者之间的和谐,使人们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鼓励社区获得教育资源,使教育成为民主和社会和谐的促进剂;弗莱彻(C.F.Fletcher)则从教育本身来看待社区教育。他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教育领域内的社区参与、是把教育中心纳入为社会生活的主动服务中、社区教育就是把中、小学和高等学校转变为适合一切年龄人的教育中心和娱乐中心的过程。

可见,由于对社区教育看待角度不同,人们对社区教育的含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在中国,人们主要从与传统教育的区别的角度看待社区教育,有两个不同的角度。

王文轩、陈格从多角度看待成人学校。认为:镇(乡)成人学校有如下特点:它集教育培训、生产示范、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于一体,以投入少,效益高、直接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镇(乡)成人学校处在县、镇(乡)、村三级成人学校网络中的居中位置,起着上挂、横联、下辐射的桥梁作用;镇(乡)成人学校在“科教兴农”、“农科教结合”、“普职成统筹”等农村教育改革中发挥基地作用;镇(乡)成人学校既可以办学历教育,又可以办各种短期培训,层次多样,形式灵活,最贴近实际。

曾法松、王朝利则从成人学校本身体现的特点来看待成人学校。认为镇(乡)成人学校有如下特点:在教育内容上,体现了文化教育为基础,以技术教育为重点的综合性教育特点;在办学形式上,体现了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的特点;在办学规格和时间上体现了以短为主,长短结合的灵活性特点;在办学性质上,体现了横向联系,联合办学的特点;在管理体制上,体现了教育部门宏观指导,镇(乡)政府具体领导,部门协作、统筹规划等特点。

(二)镇(乡)成人学校的功能

镇(乡)成人学校无疑是一个地域-社区概念。因为镇(乡)本身就是一个地域概念。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社区居民。其布局、组织、协调以本地行政辖区为基本范畴。当然,镇(乡)政府并不是唯一主体,社区以及社区成员也是镇(乡)成人学校的主体。其多主体性还包括镇(乡)成人学校服务与被服务对象的多主体性,镇(乡)成人学校协调的多主体性;因为服务对象的多主体性,使得镇(乡)成人学校的目标也是多样的。至少包括社会目的,要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员;社区目的,实现社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居民目的,满足社区居民自我完善的需要。因而,镇(乡)成人学校具有多功能性。镇(乡)成人学校服务于社区内部的各个群体。凡能够满足各个群体的活动都可以是成人学校的功能。例如,王文轩、陈格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镇(乡)成人学校具有如下功能:扫盲功能、培训功能、学历教育功能、科技推广功能、辐射功能和自学考试功能。外国的一些专家认为社区教育有6个功能:社区公共资源利用功能、无差别服务功能、反映服务对象需求功能、多种教育计划功能、组织协调功能、经费筹集功能。

综合各方意见,镇(乡)成人学校具有如下功能:第一是自我完善功能。社区和居民都需要自我完善。社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自我完善;第二是技能提高功能。为职业服务的技能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得到提升;第三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功能,―是通过提高人本身的素质来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第四是净化社区环境功能―主要是通过教育改善人文社会环境;第五是社区资源利用功能。社区教育大多利用公共设施和资源,主要是借助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来实施计划。实际上目前的中国镇(乡)成人学校,教学基础设施都是由镇(乡)政府提供的。而教员主要是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一些成人学校还具有经费筹集、自我完善造血功能。

经费来源是判断镇(乡)成人学校性质的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主要是私人捐助和政府资助。多数是私人捐助为主而政府资助为辅。这保证了社区教育的社区自我组织特征。在中国,由于正在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型过程中,目前政府仍然在社会中起着主导作用。私人捐助很少,政府拨款成为镇(乡)成人学校生存的基础。也许,正因为如此,目前镇(乡)成人学校还不太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组织教育体系。

三、国内学术界对于社区教育性质的看法

(一)社区教育的性质

一种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体制。是一定地域内,政府统筹、社会参与,促进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教育体制。包括教育与社会两个方面。另一种相近的看法认为,社区教育是一个大的教育概念。它包括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动力机制、教育体制和社区教育的本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认为社区教育是实现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途径。

(二)镇(乡)成教在教育分类系统中的位置

目前,中国对于教育的分类有4种方式。

1、按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划分。有人把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于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学校教育。

2、按地域空间划分。有人把教育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是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社会教育;是校外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3、按规范性程度划分。有人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把社区教育划分为非正规教育。

4、按教育系统划分。把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系统、行业(企业)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社区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系统。

基本结论是,无论怎样分类,镇(乡)成人教育既不属于传统的教育系列,又不属于狭义的社会范畴,而是教育与社会结合的范畴。

国家教委把镇(乡)成人学校的任务确定为“镇(乡)成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农民开展广泛的适用技术,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对基层干部技术人员等进行岗位培训。”镇(乡)成人教育的性质界定为“镇(乡)成人学校是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镇(乡)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以文化技术教育为主的综合体、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地。”

四、镇(乡)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扩展到县、镇(乡)、村各个层面。宁波市现有3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5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城区100%的街道、社区都已经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社区教育已经走进城市、走进乡村、走进山区。成人教育成为覆盖城乡,形成全新教育体系;经费筹集趋向多元化,但经费支持主要依靠政府。虽然有的镇(乡)成人学校也开展一些婴幼儿早期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老年教育,但短期的技能培训仍是镇(乡)成人学校的主要业务。目前,镇(乡)成人学校的管理人员都是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以宁波象山县为例,镇(乡)一级的成人学校管理人员,是以镇(乡)为单位设置的,是镇(乡)政府的在编人员,实行所谓“编制在校,工作在镇,管理在县”管理体制;通过政府组织的检查评比强化了政府作用。为了促进各个镇(乡)成人学校开展工作,各级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都会进行各类评比和检查。国教委颁布了“示范镇(乡)化技术学校规程”,浙江省教委要对镇(乡)化技术学校进行等级评估,通常制定教育强县标准,各市、县又制定教育强镇标准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年审达标工程,还需要检查、评比。镇(乡)成人学校都是检查、评比的对象之一。这些检查、评比既关系到各地的荣誉,还关系到经费的拨付。结果是镇(乡)成人学校的日常活动也纳入到镇(乡)政府的计划之中。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仍然会继续,直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入到小政府大社会的阶段,真正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2、王文轩,陈格.谈谈镇(乡)成人学校的几个功能[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3、曾法松,王朝利.镇(乡)化技术学校的办学特点[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第7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 键 词】 小学教育;“三生教育”;生存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孩子的成绩高低与否,这对家长来讲都不是最重要的,家长看重的是孩子能否获得良好的生活能力,并且能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本文对小学教育中的“三生教育”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所谓“三生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具体指的是通过三个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小学教育中施行的“三生教育”并不都是在学校这个学习环境中进行的,需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力量,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一)生命教育

在“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是最为基础的教育,只有拥有了生命,其他的教育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接受。在小学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就是通过相应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对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进行充分的认识,尊重生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生存教育

当一个人拥有了生命之后,就要生存下去。所谓生存教育,就是让学生对各种生存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对各种生存技能进行充分的掌握,让自己的生存意志不断加强,对生存规律进行把握,最终长久地生活下去。在生存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通过生存教育,让学生明白不能只顾自己的生存,要养成更好的和谐的生存方式。

(三)生活教育

应该说,生活教育是最为长期的一项教育工程,借助于生活教育,让学生对生活常识进行相应的了解,从而掌握具体的生活技能。同时,在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借助于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人活着的意义,遵守社会规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从而获得有质量的生活方法。

二、提高小学“三生教育”教学策略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充分借助于学校课堂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三生教育”。但是,若想单纯凭借学校教育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加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三生教育”真正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一)学校发挥主引导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因此要借助学校这个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学校教育中,课堂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学校借助于相应的“三生教育”教材,专门开辟课时进行学习;或者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广泛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学校应该突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感知、反思生活,从而积累起生活经验。同时,学校应加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主要以精神文化引领为中心,让学生借助于学校生活获得相应的教育。

(二)家庭发挥引领的教育作用

小学生每天的生活场景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其中家庭是较为重要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只有家长的通力配合,才能让学生的“三生教育”落到实处。如有部分家长喜欢打牌,甚至让孩子陪伴自己玩牌;有的家长喜欢玩游戏、玩手机,任凭孩子一个人无拘无束地生活,缺少生活引领。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形成符合学生成长的氛围。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

学生最终的生活场所会转向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因此要借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学校要与当地政府密切联系,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争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可以借助于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场地,让学生借助于社会平台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要将“三生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在培养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家荣. 论生存教育是生命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第8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课外教育 英语课外教育 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青年报的专项调查发现,66%的家长表示为子女选择过课外教育,在接受课外教育的被访者中,年花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13%,年花费在1000~2000元的被访者为44%,年花费为500~1000元的占32%,年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占12%。(2002)

据报道,宁波市某青少年宫2010年暑期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的学生超过6000人,因为“容纳量的问题”才使得其与去年的人数“持平”。(《宁波晚报》,2010.7.17)

杨彩霞等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2010)

人们或许更多地接受了卡尔・威特的说法,“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刘恒新,2001)“课外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其具体含义,以明确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

二、课外教育的功能与形式

在“课外教育的价值”一文中说,课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课外教育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国校外教育网)

杨彩霞等则强调,“校外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是大教育框架中的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有机结合。(2010)

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指出课外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对少年儿童的品行和习惯的养成同时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遂宁高级实验学校网)

“青岛政务网”报道,“新市民之家”在长期跟踪调查中发现,100%的新市民家庭没有给孩子做家庭辅导,除缺少时间外,5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辅导。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认为,新的课外教育活动的受益者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以及社区。

据“搜狐网”报道,韩国的课外教育占据“半边天”位置。韩国的中小学生一般在下午3点放学回家,回家后这些孩子又开始另外一种学习,即课外补习。日本也存在同样情况。日本的中小学生除了完成学校课业外,不少孩子都在业余时间去补习学校学习。

三、课外教育的概念

既然大江南北,海内外都在做,那么究竟什么是“课外教育”呢?

专门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词典《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解释说,作为动词“教育”意为“用道理劝说别人按照规矩、要求、法律等做事。”作为名词,其含义则“主要指学校通过教学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商务印书馆,2007)

笔者觉得申万里的看法似乎更具说服力。他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才是“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2007)

纵观中国历史,教育远在千余年前便不只是某一部分人的专职“工作”。唐群认为,唐朝“私人办学之风兴盛。”特别是“私人办学者有以教书为生的穷儒士,也有退职之官员。”(2009)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实施者或机构,除了小学、中学、职业中学、大学和各种形式的青少年和成人教育等机构之外,还有将孩子们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幼儿园,甚至最近几年在宁波开始盛行的“早教”也已被大众逐渐接受,更不用说自魏晋南北朝就已进入“兴盛”的“家庭教育”。

所不同的就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修养教育或者称为人文教育,它是以儒家经典的诵习和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张惠芬,2009)而当今社会,大家更注重“技能”或“生活本领”的教育。

那么,“课外教育”又是怎么回事呢?先看看“课外”是什么意思。常与“课外”一词相关的词语有“课外作业”、“课外活动”、“课外学习”和“课外辅导”、“课外阅读”、“课外培训班”等。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上说,“课外”是名词,指的是“上课以外的时间”。《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是这么定义的。而《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则如是解释,“课外:extracurricular;outside class;after school”,意为“课程以外;课堂以外;放学后”。

《朗文・中文新词典》说“课余:上课以外的时间;同‘课外’”;《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中注释为“课余:名(词),多指一天中上课以外剩余的时间”。笔者以为后一种解释更为贴切,只是现实生活中,有些时候“课外”与“课余”的区别并不是那么清楚的。比如,“我们的课余时间很丰富。”比较明确,而“他的这些小说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写的。”和“课余她还要去学音乐。”

笔者觉得“课外”的范畴大于“课余”,它们都是指学校及学校教师不上课或没有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因此,“课外教育”应该是“学校围绕教材所做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某种或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及其过程。”至于“校外”则是从教育的场所来定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校园以外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

四、英语课外教育

目前对中国人来讲,英语既是一门外语,又是受教育者得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工具,更是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众多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英语课外教育”是学校围绕教材所实施的英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之外的其他有关英语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受教育者回到家中所接受的父母或其他成员的“指导”,家庭专门聘请“家教”所做的“辅导”、“强化”,培训机构所做的“兴趣培训”、“口语培训”,以及“夏令营”、“冬令营”,还有“游学”(去国外英语国家观光的同时接受一定的语言培训和熏染),等等,都应该属于“英语课外教育”的范畴。

“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如何。”(刘恒新,2001)“英语课外教育”如同其他知识或技能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需要受教育者在家人、朋友或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和实施者,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群.唐代教育研究.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13.14.15.

[2]申万里.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

[3]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第9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9-03

【关键词】 性教育;目的;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性健康教育,是关于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潜力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而且要进行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的教育,使人们获得性科学知识,摆脱性无知,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目前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开始充斥着大量有关性的信息,天真的儿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性问题,产生性困惑,这给小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当今我国很多城市已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性健康教育,有些小学也在中低年级尝试着进行性健康教育,但总体看,我国小学性健康教育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大纲,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小学性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于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力求有益于现阶段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1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1]。”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即所谓理念指导行为。开展小学性健康教育,要秉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想。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的、完整与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

2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正确的原则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小学性健康教育原则是小学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行为指南,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1 综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做人的教育,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成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道德与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2 科学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注重学生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性教育,使性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差异,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2.3 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时间普遍提前;伴随社会发展,性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性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生会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产生新的性问题。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随着上述变化而有所变化,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小学生的性教育。

2.4 系统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安排。要注意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卫生知识,识别不良信息、自我保护及异往、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

2.5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建立信任来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反思、自我调节。

2.6 整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育的整合性,其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性。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多个环节,学校性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要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发挥学校整合教育性。学校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重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儿童少年性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整体。

3 小学性健康教育目标

3.1 总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认为是一种预期的教育效果,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育目标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教育目标实施过程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

小学性健康教育总目标在宏观视野上应着眼于小学生终生发展,应把小学性健康教育确立为以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性健康教育,从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态度、性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品格塑造以及责任教育。从性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使学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走好健康人生的关键一步。

3.2 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从幼稚型向成熟型变化,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伴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为的社会化加速,这一系列变化警示教育者,小学性健康教育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发展需要来确定适合其年龄认知特点的、具体的性健康教育目标。

3.2.1 学段一(一~二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认识人体基本部位并掌握各部位名称,了解生物繁衍的初步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适当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认同性别角色,初步学习表达意愿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初步理解爱的基本含义。(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隐私,理解人对隐私的需求,建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了解害;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4)自我保护能力。初步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初步掌握单独与人交往时性的自我保护技能。

3.2.2 学段二(三~四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了解人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了解相貌和身体特征的遗传现象;了解个人卫生常识;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悦纳自己的体貌;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学习自身性角色的内容;初步掌握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初步掌握交朋友的方法;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初步理解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的意义;初步理解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初步理解友谊和爱的含义。(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认识性器官是个人隐私,需要保护和尊重;学习对所喜爱异性合理的表达方式以及面对异性喜爱的回馈方式;掌握对社会媒体性信息的初步鉴别标准,建立在教师及家长帮助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自控能力。(5)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害的主体特点,初步掌握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提高防范犯的意识和能力。

3.2.3 学段三(五~六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初步了解两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发育特点和相关保健知识;增强小学生在性健康方面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其成长阶段性心理特点和自我调适方法;悦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了解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加强男女生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的意识。了解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初步掌握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认识本年龄阶段正确的性角色内容和性角色的行为规范;理解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学习适合本年龄段与异往的方法与礼仪;学习把握对成年异性偶像的关注尺度。(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初步理解性器官在人生中的意义和如何保护等,进而知道自己和异性对此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进入青春期异往中,爱、尊重和责任等的新含义;初步掌握分辨性知识和不良性信息(非科学的性信息)的标准,并在老师家长帮助下建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意识。(5)树立符合年龄特点的性审美观。理解性别美的内涵;懂得欣赏和塑造身体健康美、性别美;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保持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6)自我保护能力。了解性骚扰与犯常识,提高预防意识,初步掌握防范性骚扰及保护自己的方法,以及遇到犯时的求助与救助的途径和方法 。(7)艾滋病及预防。初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培养预防艾滋病意识;懂得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

4 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

性健康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已形成了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体系。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同样有其系统性,笔者认为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5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4.1 性生理方面 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特征(第一性征);受精与胎儿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表现及卫生;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保健措施。

4.2 性心理方面 悦纳自己的性别,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性意识,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3 性道德与社会方面 性的社会属性,性角色差异及其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友谊友爱的意义,与异往方法与礼仪,尊重异性、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对人和事的观察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正确辨别媒体有关性的信息的方法,能科学坦然地看待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4 性审美方面 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性别美的欣赏和塑造,适合年龄特点的着装美,心灵美与形体美统一。

4.5 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意识。

5 小学各学段性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各学段的教育内容制定,不仅要符合小学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注意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育内容会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1 学段一(一~二年级) 人体基本部位及名称 (包括两性外生殖器官:外阴、) ;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植物、动物);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与家人的相处方法,对爱的理解;认同性别;互相帮助与合作;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尊重他人隐私,基本的求助方法;与人交往的方法、交往中度的把握(在父母不在情况下,与邻居家大孩子、与父母的同事和邻居家的大人单独相处时,要注意的礼貌、举止、方法和环境)。

5.2 学段二(三~四年级) 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受精、胎儿发育及分娩过程);相貌和身体特征是遗传的结果,悦纳自己的体貌;个人卫生常识(身体、特别是男孩女孩的外阴卫生);友谊、友爱的意义,交朋友方法;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责任意识;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性、食物中外来激素对发育的影响);与善意帮助自己的陌生人相处的方法和尺度;单独与陌生人的交往方法(对待问路人、学校周边推销食品的人、独自在家时找父母的人等等)。

5.3 学段三(五~六年级) 两性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身高增长情况,生长加速原因,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女性月经及经期卫生保健常识;男孩遗精生理现象;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性别美的内涵;男孩、女孩形体美与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与异往的态度、方法与礼仪。

6 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法及保障机制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视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小学教育的多个环节中,其教育形式、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灵活多样,但这并不影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1 途径 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和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班会、队会、校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午间广播等)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艺术、语文等课程中要注意挖掘和渗透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6.2 方法 在学校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情景模拟表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能力和方法上得到提高。

学校要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教育档案、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积极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场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人力资源),增强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6.3 保障机制 学校要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教师全员参与。学校要注意将性健康教育教学、性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的目标。

7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教育活动实现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价值作出判断,以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2]。”现代教育评价已将评价的“衡量”作用拓展为“衡量”、“促进”、“改进”等多重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就应秉持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

7.1 学生评价

7.1.1 评价理念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应是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有关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提高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主体和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7.1.2 评价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应落实到评价学生在与性有关的、符合其年龄认知特点范围内的知识、习惯、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即:评价学生性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与性有关的卫生习惯及健康行为养成情况、科学的性态度形成情况、性价值观树立情况、作为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责任意识养成情况、符合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养成情况、在社会中处理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水平、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

7.1.3 评价主体与形式 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互评、学生学习成果宣传展板、家长评语、教师评语等。

7.2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师评价主要落实在教师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整体认识;教师在性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的能力和实效;教师在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三大方面。

7.3 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落实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保证。小学性健康教育学校评价应侧重于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两方面。

7.3.1 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 整体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安排、教学安排、师资安排、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7.3.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 教师教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检查、教师培训、家长培训等。

8 讨论

“在性方面,一切知识的获得、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行为的约束、道德的养成等等,均需要系统全面的专门教育――性健康教育”[3]。现阶段我国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统一的性健康教育大纲。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在教育部2008年12月1日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所涉及,这首先是表明了教育行政决策部门的态度,这对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由于是健康教育大纲,因此关于性健康教育只涉及性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首先应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其次 ,要重视性教育课程建设,目前最急需的是出台性教育大纲并选编教材以及开发性教育教具等。”[4]要保障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必须有政策指引和教育大纲指导,小学性健康教育有了政策和统一的大纲,各地区就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制性健康教育教材,使小学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9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代序).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 李鹰.青少年性教育.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