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与新媒体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

第1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关键词 网络媒体 成人教育 英语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成人学习需求不断膨胀。英语作为世界交流的官方语言,英语课就成为了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成教)的必修课,成教英语教学被赋予了重大意义。但从大范围来看,成教英语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针对河南城建学院和平顶山学院两所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部分师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所有有效问卷的信息都被输到SPSS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来分析成教英语教学的现状,在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1 成教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成教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题目包括调查成教生的年龄、生源、职业、学历等问题。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成教学生在年龄和英语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对从事成教多年的英语老教师进行访谈时,这些老教师也反映当前成教学生年龄,学习基础等各方面差异较大,课堂授课众口难调,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成教生英语学习干扰因素多,学习效果不明显

在访问和听课观摩时,发现成教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很多其他类型学生没有的困难。一方面,许多成教生已经离开学校多年,长时间没有接触英语,难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不少成教生有正式工作,并且已经结婚生子。成人学生的这种多重身份的特点,工学矛盾的突出决定了他们到课率低,也无法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业上。时间、精力达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

1.3 成教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及动机不一

统计结果显示,83%的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文凭,找工作,评职称;10%的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自己;7%的学生因年龄小,不能工作,接受成教是当作一个过渡,但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要学习什么。大部分成教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就是考试合格,到底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学生不是很关心。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一定的目标,例如将来要出国或参加招教考试。

1.4 缺乏针对成教生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成教学生前来接受教育的目的性较强,他们希望以一种高效的方式提高英语能力,在此所说的英语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其日常工作的需求而言的。但是大多数成教英语教学仍延续传统的语法教学的思想,无法找到一套能围绕成人这个中心开展英语教学的好方法,无法做到高效学习。

1.5 缺乏优秀的英语教学材料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现行的教材比较陈旧,需要改进内容,对教材满意的仅占3.5%。在进行课堂听课观摩时,发现在成教课堂上,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学英语教材非常吃力,只有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才能跟得上教师的进度。

2 思考与对策

2.1 强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存的成教类的英语教材因为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无法满足成教生的需求,基于此,在成人英语教育中我们要强化多媒体的应用:(1)利用网络中的丰富材料创造学生现实阅读的平台。各种英语学习的网站为我们提供最新且涵盖生活各个方面的英语学习材料,让成教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职场生活相联系。此外还有不少电子刊物可供学生免费下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就是借助网上图书馆,这是我们借助网络技术获得的一个巨大资源。(2)利用丰富的网络多媒体声像资料创造真实的英语视听、会话环境。网络上有大量的声音、影像资源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英语国家的新闻广播或娱乐节目,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操作能力。

2.2 改进课堂教学

(1)变换教师角色。教师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其主要作用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或课堂),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借助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选择适当的问题解决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应当将英语教学看作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书面知识,最好能够同自己的工作情景联系起来。(3)优化教学手段。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往往花费时间较多,效果又不太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逼真的、生动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环境。因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更新教学手段,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2.3 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网络交流平台

现在网络通信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渠道来加强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能够获悉教师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同学之间也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互动。

4 结语

本次研究在调研取样上数量适中,层次合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网络多媒体创造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拓宽教材内容;改进课堂教学,变换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间的网络多媒体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多媒体建立创新性评价方式等合理化的对策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还有待他人更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各种各样日趋完善的适合于成人教育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使成人教育英语教学更具成效性。

参考文献

[1] Jorden R 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陈诗.网络英语信息资源及其运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2).

[3] 段春明.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成人教育英语教学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7).

第2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作者简介:宫起斌,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长,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5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33-03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素质。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国内大部分师范类院校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未能予以充分的重视,致使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从培养教师专业化的目标来看,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亟需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指导。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者解释角度的不同导致结论不尽相同。国外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早且趋于成熟,国内的起步很晚。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分析了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提出了初步建议,并未深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吸收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网络信息化下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问题,为网络信息化下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网络信息化下的教育技术能力

对于教育技术的确切涵义,国内外文献里引用较多的并被学术界所认可的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另一种是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5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1]。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最迅猛、具有最广泛影响力的科技之一。发展迅速的网络等信息技术已经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我国的教学理念和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加强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教学理念和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手段等方面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信息社会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均衡发展观念的普及,师范生教育技术发生了巨大反差与变化: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由纯粹的单一感官刺激变为多重感官的刺激;由传统的单一媒体教学变化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由孤立的学习、工作变为合作式的学习、工作;由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变为更为有效的信息交换;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探究式的研究问题的学习;由以事实、知识为基础的学习变为批判性的思考;由被动的反射性反应成长为主动的、有计划的行动;由孤立的人造的教学内容变为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教学内容。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积极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专业知识的更新及专业能力评定的标准化,而且可以促进多种形式的教师培养、终身学习的实现及教育科研的发展。

二、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末起,绝大多数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电化教育学》(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选修课程,甚至是公共课程。高校的持续过量扩招,导致资源日趋紧张,在这种背景下,师范院校开展教育技术的基本条件就不能保障,存在师资力量缺乏、占有设备率低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阻力和障碍重重,对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结果也必然是不尽人意。

(一)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

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和了解,是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为了充分有效地说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引用赵冉、郑宇珠(2010)的相关调查数据。他们对成都和重庆两市的师范类高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分析。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不甚了解,不能令人满意。其中,高达59.5%的师范生只“听说过,但没有具体了解”,表示“以前接触过或者学习过”教育技术知识的师范生只有可怜的18.9%,“没有听说过”的师范生更是占到21.6%。在年级分布上,大三和大四的高年级学生占了调查人数的68.9%,但仅仅表示只有不到20%的高年级学生学习过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2]。

根据调查结果,“没听说过”的师范生比例随着学习的深入逐年下降,表示“曾经学习过”的师范生在上升,说明师范生虽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比较缺乏,但是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知识。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素材制作(Photoshop)”等课程中。而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些课程未被纳入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框架中去,从而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缺少了解和认识。

(二)师范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概况

根据调查结果,师范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基本是令人满意的,被调查学生中有85%的学生表示系统学习过计算机课程。其中,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以及办公软件掌握情况较好,分别为95%以上、95%以上和83%以上,而网页设计和制作等更深的计算机知识,仅有31%的学生表示可以制作。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转变成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应用于课堂的能力,这是网络信息化下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师范生对教学软件的制作技能

师范生作为未来老师的生力军,能否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制作技能将会对日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制作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CAI 课件这项技能,一半以上的师范生制作不了,他们仅仅可以制作普通的PPT课件,而能够制作投影型教学软件和制作 Authorware 课件的比例只有47.6%、17.3%。可以看出,师范生只是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技术知识,且水平较低。因此,在当前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对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四)师范生对互联网应用的掌握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共享了海量的信息和资源,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和互动手段,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师范生只有掌握应用互联网的各项基本技能,才能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师范生对网络搜索引擎和发送邮件等基本工具的掌握情况令人满意,但在网页设计和制作方面,仅有31%的学生表示可以制作网页。

三、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路径选择

从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来看,课程教学方式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但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后实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一)加强教育基本理论,培育现代教育观念

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培育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前提。加强教育基本理论学习,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做法是:第一,师范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挖掘其他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培养师范生运用新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技术问题的能力;第二,依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形,利用各种教学方式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采取探究性学习方法,促使师范生们在多方面转变,以适应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需要。

(二)改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创新

目前,师范类高校开设的教育技术课程,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教学方式,应将传统的课堂讲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成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方式进行组合教学。比如,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实行无纸化的信息化教学;对于课后学习辅导和答疑,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工具。

(三)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师范生的系列活动相结合

为加强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把培养教育技术能力与师范生的系列活动相结合。例如,建立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和网站制作大赛、开展教学设计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师范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以使他们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养教育技术能力,扩大教育技术的影响。

(四)应搭建提高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平台

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师范院校应开发教育技术实验室,安排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为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师范院校应搭建基于信息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寻求学习帮助和在线答凝,也可登陆教育技术网站获得帮助。

参考文献:

[1] 何文茜、高振环.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赵冉、郑宇珠、王命宏.在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05).

[3] 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李微.基于网络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科技咨询,2010 ,(09).

[5] 汪志平.教育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6] 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9).

[7] 张庆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07).

第3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高校教育;对策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开始渗透入高校教育之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教育者们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还有不充分之处,也未能对其加以有效利用。

一、网络新媒体的概念分析

(一)网络新媒体的定义

关于“新媒体”这个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尚未有统一定义,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多种不同解释。但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新媒体是指21世纪以来出现的本质上区别于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兴信息传播媒介,具体表现为计算机、互联网、基于SNS技术的社交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而网络新媒体主要指前三者。网络新媒体自诞生以来迅速地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认同程度更高,也更熟悉,如果高校教育者抓住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以利用,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

(二)网络新媒体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网络新媒体有很强的开放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其信息基本上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度高,互联网的开放性会使其得到更多信息。

第二,参与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形象,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因此使大学生面临信息选择上的主动性。

第三,虚拟性和互动性。网络新媒体的参加者不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虚拟性大大加强,而且正是因为抛开了对身份的顾忌,交流双方的互动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信息参与者往往更容易与确定不会见面的陌生的交流对象展开交流,深度和广度也是传统媒体不能比的。

二、网络新媒体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特点

(一)干扰大学生对接受信息的处理能力

网络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其信息基本上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大学生对网络接受度高,利用也比较充分,很容易就能接收到各种信息。这在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其知识结构;但另一方面,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互联网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消极的、不良的信息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成形成、心智还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非常困难,有时也难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网络新媒体中丰富的信息很可能干扰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这也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网络新媒体强调参与性,重视参与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大学生本就追求个性,自我意识较强,新媒体正迎合了这一点,满足了其对个性的追求。但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个性的强调很可能会使其走入极端,成为追求无原则的自我和无限制的自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三)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巨大挑战

网络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形象,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打牌了传统媒体时代老师与家长的权威性,打破了他们对话语的垄断权,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更为多元化。这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但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其对教育者的怀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这是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不平等,但在网络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作为信息的参与者,其主体性大大加强,不愿再受教育者灌输式信息的输入,而是希望更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也更强调双方的参与性,如果教育者依然采用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的话,很可能适得其反。这种变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挑战,教育者必须寻求更有效的新教育方式。

三、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育者应该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了解和利用

在网络时代,高校教育者应该把新媒体技术所传达的时代变化运用到教育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加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使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内心;要加强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媒体技术的综合利用,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受到更有效的教育。

(二)加强信息监管机制建设

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大学生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对高校教育者来说,应该加强校园内信息监管机制建设,对不良信息加以屏蔽,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更为正面和积极向上。具体来说就是采用专人对校园网信息进行筛选,使校园网的信息用来传播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思想观念。这样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是正面的、积极的,不至于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会加强。

(三)加强舆论导向,使大学生安然度过心理危机

高校应该开始相应课程,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帮助其渡过心理危机。首先,应该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强调个体性的同时不忘其社会性,避免学生走入过分追求个性的极端。其次,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信息及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认识,对负面新闻也不要灰心,而是应该积极进取,帮助其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此渡过心理危机。

第4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全新的自媒体,如QQ、微信和微博等,这些自媒体使网络更加繁荣,并使越来越多的信息得到了更加高效的传播,自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如何有效地运用自媒体并规避其风险成为必须予以客观看待的问题。

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教学主体的改变。尽管自媒体拥有诸多优势。并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自媒体无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关系,教学主体的转移将带来全新的问题和挑战。自媒体是一个低成本的传播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自媒体自身的素质和质量,将直接决定自媒体所造成的影响。如果自媒体本身价值观扭曲,那么它带给学生的知识和信息无疑是不健康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将给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造成巨大影响。

信息监管能力不足。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使得信息监管难度非常大,大量不良信息的充斥和传播,成为了网络的重大威胁。自媒体时代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可以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思想和言论。然而在信息真假缺乏保证的情况下,极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认知造成巨大危害。就目前国内现状来看,虽然国内网络监管力度逐年加大,能够对多数不良信息和言论进行屏蔽和删除,限制负面信息的传播。但是,随着网络的愈发普及,以及自媒体数量和数据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依靠当前的网络监管能力显然是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

师生个人素养不足。师生个人素养问题,也将对自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考验。就教师而言,自媒体时代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自媒体知识,懂得如何操作和运用自媒体,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媒体作用,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活动。但目前思想政治教师团队能力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教师对微博、微信的操作经验非常缺乏,这对于自媒体的运用极为不利。就学生而言,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水平却良莠不齐。许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道德价值观念错位,经常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这不仅对自身构成不利影响,还会对他人的权利和思想构成侵害。

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调整教学结构,加强思想监督。自媒体时代下,应理智看待教学主体的改变与学生话语权的增强,否t很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但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反而给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进一步的阻碍。对此,必须调整教学结构,加强思想监督。首先,自媒体时代下,虽然教师的地位有所动摇,但是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保证思想的制高点,争取更高的话语权,使学生思想能够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自媒体的运用下,教师应该更多地强调自身信息、资料以及价值观的权威性,加强对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的解读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信任教师,从而体现自身的引导地位。其次,学校和教师针对自媒体,也应该适当地加强思想监督,加大对网络自媒体的管理力度。学校应该定期对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学生所接触的主要自媒体,并调查这些自媒体的整体信息水平,对于存在问题的自媒体要及时予以举报,并做好通报工作,尽量使学生远离不良、负面的网络信息。

加强信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国家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多种网络净化手段屏蔽不利言论,清理自媒体问题,整顿自媒体乱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可靠的环境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应该加强规范化管理,定期对教师、学生所使用的自媒体工具开展全面的调查评估工作,包括QQ群、微信群、公众平台和微博等,对于违反管理制度者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师生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学校应该在信息内容的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严把信息内容质量关,精心打造安全、健康的自媒体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提升信息反应速度,及时、快速地屏蔽和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并通过优化、升级软硬件设备和技术以提升网络安全性,避免信息的泄露和网络系统的入侵。

第5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美国圣母诺特丹大学教授伊莉斯·波曾在研究报告《虚拟社区的类型:一个多学科的未来研究的基础》中,如此描述虚拟社区所引发的社会方式转变:“个人或商业伙伴围绕一个共同的兴趣、话题而集聚,从而形成了一种社区网络的交流方式。”①这是一种经由既成的协议或规范引导,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由“本地化”上升为“全球化”的过程。

二元传播图式的嬗变

虚拟社区在传播时间层面上来说,完成了对社会关系“及时性”的维系和协调,既是分享信息的渠道,更是群体成员借助文字、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完成信息交流的平台。从传播学角度看,这个过程涉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重交织关系。由于交流时间上的非延时性和地域上的身体缺席,成员得以在共同兴趣的驱使下被吸引到一个特定的社区,促成了虚拟社区成员交流模式的“仪式感”,也即詹姆斯·凯瑞所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

在这种仪式观中既然涉及团体与成员的“身份”问题,就有必要首先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入手,研究虚拟社区的传播运行模式对“主体—客体”二元传播图式所产生的挑战。

以往认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是“认识”和“实践”,但对这两者的研究不能回答认识论最基本的问题:谁在认识和实践、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夏甄陶在其著作《认识论引论》中引进了“主体”和“客体”两个范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至此,认识论领域的研究开始围绕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原理以及相互作用而展开。

夏甄陶认为,主客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二项式关系,将两者相联系起来的“物质中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之所以能够作为主体同客体发生相关联的关系,抓住和掌握客体,能够同外部世界实现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变换与转移,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能发明和利用各种形式的物质工具”。②这与媒介决定论中鲍德里亚“媒介权力”的观点以及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这些观点都从某种侧面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而荀子则将人的这种特点概况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甚至黑格尔也以“理性的技巧”一词肯定了人的这种主体性意识。

虚拟社区在主体认识层面的新特性,决定了其与以往“主体—客体”模式的差异,社区成员主体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构成虚拟社区的基础,更影响其范围、内容构成以及发展趋势:一方面,基于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主体性”。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存在感、成就感均基于成员之间的交互活动,这种“主体—主体”的模式是对“主体—客体”模式的一种挑战;另一方面,虚拟社区为“主体势”作用的发挥创造了物质条件。“主体势”是指一定的主体基于本身地位、力量以及认识定势等所形成的、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状态。虚拟社区在运作模式上按照主体的意志使其相互之间发生作用,并在实践上使社区各要素按照主体目的协同发挥效用,从而形成了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的虚拟社区生活。

公共领域话语权的构建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转型》一书中,不仅梳理了公共领域的形成渊源与发展,而且分析了公共领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公共平台表达观点、记录生活、抒感,人们的私有空间成为公共视线焦点,而“私人事件”与“私人话题”开始由虚拟社区、微博、博客起源并发展为“公共事件”与“公共话题”。

虚拟社区的特点,虽然不同于梅罗维茨在上世纪80年代所描述的“社会现实空间”,但是它作为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空间形态,塑造了一种不同于旧情境的“新情境”,相应地在这种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们需要采取新行动。

不同情境融合后的网络虚拟空间,从表现上来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私人空间的公共化,即网络私人空间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在这种新情境中采取了“积极个人观点”、“随时上传私人状态”、“关注他人私人日志”等新的行动,通过私人信息的、共享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私人事件很容易上升为公共事件;另一方面是公共空间的私人化,即大量新闻媒体、电视节目开始从个人事件中寻找“爆点”和“素材”,私人空间点击率较高的话题会被收入公共空间,进一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③公共空间中的话题也变得越来越私人化、私密化,这种“公私融合”的网络空间形式,其实是社会空间结构转型的前兆。

总体来说,虚拟社区独立性、开放性的特点符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公民精神”的内核,作为私人的独立个体以平等独立的身份参与到公共舆论的构建中,彰显了网络公民的话语权。

虚拟社区的移动化趋势

因年龄、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虚拟社区的成员,学者安德鲁森在其2012年发表的《网络社区特定参与者研究》一文中,强调在线社区的构建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启动网络社区;其次,需要激励机制来鼓励早期的在线互动;最后,在不断地调整后逐步进入一个稳定的成员自我维持环境。④而在虚拟社区的运作中,如何获得用户的关联接触点(Contact Point)至关重要,针对信息互动的交流方式,可引入日本电通AISAS分析模型来探讨虚拟社区的未来运作与发展趋势。

AISAS模型是基于网络时代信息交互传播特点提出的一种用户行为分析模式,表明用户在从信息接触到促成行动的过程中会经历五个阶段:Attention(开始注意)——Interest(引起兴趣)——Search(信息搜索)——Action(促成行动)——Share(分享信息)。另外,五个阶段并非单向发展而是循环进行的,注意与兴趣是互动的前提,信息搜索后行动的促成取决于互动的质量,而具有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特性的分享信息阶段则依赖于用户归属感的养成。然而,虚拟社区作为一种CGM(Consumer Generated Media)消费者型媒介,其传播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信息的与话题交流共享这一层次,而更应该向“社交移动化”方向发展,即移动虚拟社区。

社会学家巴里·威尔曼曾提出“全球本地化”的理念,即将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延伸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参与当地社区的能力。⑤相较于传统的社区,虚拟社区拓展了用户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当“流动”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地域的束缚逐渐消解,群体社交更多地开始借助于移动网络进行,媒介的发展改变了自然地理空间距离对社会的影响,移动终端创造了一种“时刻关联”的信息环境。⑥如果说以往的网络论坛是一种“关系型信息集聚”,那么移动媒体时代的虚拟社区更像是一种“移动型公共空间”,以充满活力的公共表现构建社会价值。

注释:

①Constance E. Porter, A Typology of Virtual Communities:A Multi-Disciplinary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Volume 10,November 2004

②夏甄陶:《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J],《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③Schubert.P and Ginsburg,Virtual communities of transaction:The role of personalization in electronic commerce,Electronic Markets,2008 (1)

④Dorine C. Andrews,Audience specific online-community design,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5 (4),February 2012

⑤Barry Wellman,Connected Lives and Networked Individualism: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Big Ideas,TV Ontario,March 10,2007

第6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一、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本次调查共350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259人。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⒈网民的年龄及学历分布比例

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按年龄和学历分,18岁至22岁占受众占65% ,23岁至25岁的占19%,25岁至30岁的占16%。其中,本科生占70%,研究生占30%。

⒉受调查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了解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情况也有所不同。非常熟悉网络BBS论坛的占总人数的23%,没有不知道的。非常熟悉博客的网络受众占42%,也没有人不知道博客。非常熟悉播客的网络受众占6%,不知道的占48%,还有4%的网络受众处于徘徊状态。

⒊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注册网络BBS论坛账号的受众占48%,其中经常点击的比例为16%;注册了博客账号的受众占65%,其中经常登录的占35%;注册了播客账号的受众占19%,其中经常登录的受众数量为3%。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没有注册过BBS论坛账号的受众占52%,未注册过博客账号的受众数量占总人数的35%,未注册过播客账号的受众数量为48%,从未点击过播客的数量占23%。

⒋网民对三类网络新媒体的使用频繁度

将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使用三类网络新媒体的频繁度以每天、每周和每月作为划分标准,每天至少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6%,博客为3%,播客为0;每周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39%,博客为48%,播客为26%;每月至少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23%,博客为19%,播客为6%。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最近一次登录三类网络新媒体的受众比例如下:一天前登录BBS论坛受众为2%,博客为6%,播客为0;一周前登录过BBS论坛的受众占15%,博客为29%,播客为43%;一个月及更长时间前登录过BBS论坛的受众占83%,博客为48%,播客为57%。

⒌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态度

在使用网络新媒体的过程中,网络受众往往会对所使用的媒体形式产生不同的态度。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对三类网络新媒体产生厌倦的感觉情况如下:总是产生厌倦感的BBS论坛的受众占3%,博客为7%,播客为17%;时而产生的BBS论坛受众占68%,博客为78%,播客为60%;从未产生过的BBS论坛受众占29%,博客为15%,播客为23%。

在产生厌倦感后,网络受众就会对网络新媒体采取一定的措施,继续追踪的BBS论坛受众占3%,博客为26%,播客为13%;选择偶尔登录的BBS论坛受众占74%,博客为55%,播客为81%;选择直接封闭的BBS论坛受众占19%,博客为19%,播客为6%。

⒍网民对网络其他新媒体形式的了解情况

网络受众对于现在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度主要表现在维客、极客、网络视频等上面,其中了解维客的占13%,极客占6%,网络视频占65%,而不知道这三种新形式的网络受众占受调查人数的16%。

二、网民使用新媒体形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⒈调查群体选择

笔者选择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对象,基于以下因素:一是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目标群体,影响着网络新媒体制定其发展战略、选择媒体风格、选择媒体广告及选择媒体内容等。二是西安作为我国知名的大学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强劲,生源遍布全国,相比较而言,西安的大学生群体更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因此,选择西安大学生网络受众作为调查对象对全面了解网络新媒体形式的使用和发展现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以三种基本网络新媒体为例,其发展时间上虽然有时间上的差距,但都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即为初步发展期、发展鼎盛期和平稳发展期。也就是说,这三种类型虽然是网络媒体的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的发展道路是近似的,形成了以下的发展模式(如图1)。

BBS论坛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普及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博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普及于90年代末,2003年―2005年在中国已广泛使用;播客随着博客的出现,普及于2005年―2006年。

⒊影响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受众因素

虽然技术对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网络受众的选择使用。互联网经济是追求“注意力”的经济,如何吸引网络受众的注意力是各大网络新旧媒体特别关注的问题。同类网络新媒体,为何受网络受众关注的程度却落差很大?为何一些小型BBS论坛或者博客受众更具有稳定性,而大型BBS论坛或博客受众更具有流动性?这就直接关系到网络受众选择使用时产生的网络新媒体的期望和态度问题了。笔者试图从网络受众的期望、虚拟空间里的受众群体及其虚拟认同等角度去探究这一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

①网络受众的期望

笔者认为网络受众得到满足的程度与受众的期望有密切关系。郑兴东教授认为“受众的期望就是受众对传播媒介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不同媒体并非全能,而是各具特色。以电视媒体为例,央视追求大而全,力求严肃和权威;湖南卫视以“快乐中国”为主旨,将众多精彩纷呈的娱乐化节目展示给观众;凤凰卫视则面向全球华人,立足客观,追求深度等等。因此,受众对所有媒体并非一视同仁,总是把自身的需要作为一种尺度对众多传媒进行扫描,一旦发现某一类传媒或某一个传媒能够较多满足自身需要时,就把这类传媒或这个传媒定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并对它抱有相应的期望。

相对于网络新媒体受众而言,多元化需求导致多元化的期望。不同的网络受众对网络新媒体的期望是不同的,因此得到满足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目前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状况与网络受众的期望值之间却矛盾重重。网络受众的期望值是不断在提高,但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水平却并非“水涨船高”,而是表现得有点急功近利。因此,改变急功近利的状态,真正地重视网络受众期望值不断升高的现实问题对解决网络新媒体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②虚拟空间里的受众认同

综观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其在综合性基础上的个性化,网易追求安全快捷的电子邮件及网络游戏、新浪追求快捷的新闻和娱乐信息、后起之秀凤凰网更是以其客观的资讯报道及评论著称、人民网以架起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为己任、新华网更是追求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式、海量为特色。以网络新媒体之一的BBS论坛为例,成功的BBS论坛必定是拥有自己的特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稳定的受众群。以天涯社区为例,中山大学刘华芹博士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成员对天涯社区表现出高度的归属感,喜爱社区、把社区看做精神的家园等而提建议以及把相聚的网友当做朋友的成员占61.5%,表达一种复杂情怀的网友占20.5%,对天涯社区表示讽刺及批评的网民占9%,把天涯当做窗口看社会的网民占9%。”再看专门化网站,以中国穆斯林网为例,其网络信息以报道世界及中国穆斯林世界的动态为特色,集BBS论坛、博客和播客于一身。其BBS论坛拥有着一群忠实的网络受众。调查中笔者发现,“中穆”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历史记忆,成员对其已经有了一种社区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主要是通过社区成员通过交流,建立在伊斯兰信仰之上的群体认同,这种认同也成了社区成员参与话题讨论、关心社区建设、参加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动力。穆斯林之间的兄弟情谊以及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关系,是社区归属感的核心。

以上案例说明两个问题:一、天涯社区成员之间已经具有了以《天涯社区基本法》为基础的虚拟认同,这个虚拟群体的力量是天涯社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保障。二、中国穆斯林网络受众已经形成了以伊斯兰为基础的网络虚拟认同群体。根据数据显示,网络新媒体受众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度越来越低,高峰值越来越低,完成发展三阶段的时间段也越来越短。这也说明两个问题:一、以土豆网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及播客网站上并没有出现虚拟群体,其固定的受众群体不足以维持其自身的发展,而更多的是靠财团的投资来维持,但这样的投资最终还是要通过受众的群体认同得到体现。二、以土豆网为例,没有形成主流的引导力是其发展的致命瓶颈。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体以靠搜索来吸引更多的网络受众。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为网民提供了更多“民主和自由”的空间,但实际上,这样搜索却使网络受众深受“网络迷航”的困扰。当然这样的问题在门户网站上也是存在的,但相比之下,视频及播客网站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没有形成稳定虚拟群体的视频网站其投资的价值也是一时的。

虚拟空间的受众认同,如同现实社区成员对社区意识的认同一样,由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拖延,地域、性别、族群、时间等传统社区互动方式被打破,使虚拟空间更加凸显其文化认同性,从而使网络新媒体成为了“想象的共同体”,它是一种以符号和历史记忆为基础而建立的,其生命力具有脆弱性。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不具有长期稳定性,而是更容易发生变化。美国网络研究学者埃瑟・戴森在《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认为“社区不是被动的,社区成员需要投入以保证其存在……一个社区是由其成员投资创设的一项共同财产。放进去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所以说,在以网络新媒体为基础的网络虚拟社区中,更多的虚拟群体的成员之间,群体与成员之间,由于需求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其共同获得利益的观念不明确,因而目标往往具有不统一性。因此导致他们共同建设网络社区、维系虚拟社群关系结构的行动不同程度地受阻。在一定意义上,这会使虚拟社区内部的结构关系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增强了群体关系的易变性。这一点也可以从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以证实,调查数据显示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为48.3%,而对博客内容的相信程度仅为32.6%。

第7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在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事关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文章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以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2-0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维度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不仅是其作为未来合格媒介公民的公共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产生的有关媒介的各种心理变化及其结果,其实就是个体如何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表现为个体对媒介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就大学生某一时点的媒介素养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维度:一是接触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倾向,以及选择、接触的能力;二是认识理解媒介,表现为对媒介及其信息的知晓、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识;三是评估媒介,表现为对媒介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与受者原有的需要、态度相比较产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新的媒介态度或巩固旧的媒介态度,最终凝结为价值观、道德观等个性心理;四是使用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应用能力(包括创造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和媒介习惯,以及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反馈能力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媒介意志。这四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兰州地区的6所高校(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治学院和兰州商学院)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94.9%。

二、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接触情况

从表1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或手机)的接触率非常高,几乎是100%。大学生接触短信、飞信的比例是99%,接触网络(QQ)的比例也是99%。二是大学生对新媒体D1接触存在一些差异,接触性最高的是手机短信、飞信(99%)和网络QQ等即时交流工具(99%),处于中等接触性的是门户网站和微博,比例分别是65%和66%,接触较少的是电子邮件、BBS和网络电影电视,接触最少的是网络报告或手机报(经常接触率仅为11%)。三是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社交需要处于优势地位,通过短信、飞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微博等新媒体达到与他人交往目的的人数都接近或超过三分之二。

从接触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来看,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信息内容依次集中在:人际交流(54%)、休闲娱乐(52%)、关注社会(39%)、生活健康(35%)、时政新闻(21%)、专业学习(19%)。可见,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为满足专业学习需要的媒体选择较少,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任务不一致。

(二)对新媒体的认识理解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新媒体是现实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89%),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76%),同时具有娱乐功能(52%)和文化传承(49%)功能。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认识和理解比较全面、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就其负面影响来看,大学生除了认识到新媒体的“虚假信息”会带来不利影响(72%)之外,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对新媒体的过渡依赖会影响到专业学习(4%)和人际交往(7%),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发展(2%)。特别是,对新媒体的技术知识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3%,如果将计算机或网络专业学生排除在外的话,这个比例就更低了,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本身的认识比较肤浅,知识相对贫乏。

(三)对新媒体评估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八个媒介中,除门户网站的信任人数没有达到一半之外,其他媒介信息的内容真实性几乎不受大学生的怀疑,信任的人数均达到2/3以上。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的对媒介批判、质疑的精神较差,很少去考虑信息是否真实,而是一味地接收,甚至是接受,几乎对媒介信息不进行过滤。即使有的大学生会考虑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但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想想而已,不会深究。他们往往会天真地认为,媒介中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严格筛选。就对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信任情况来看,他们认为最真实的是时政新闻(91%),其他依次为:社会事件报道(87%)、生活健康知识(85%)、专业知识(76%)、教育培训与广告(23%)。可见,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高度关注,而且深信不疑,这与大学生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调查还发现,几乎全部的大学生对新媒体持肯定态度,表示出极度的喜欢(98%)。受这种积极的感情支配,他们更加积极地接触新媒体,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反复的循环运作,使大学生形成了稳定的对新媒体的观念,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

(四)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媒介的使用层次包括应用能力和应用习惯两个主要方面。应用能力是指大学生应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应用习惯是指应用能力的发挥成为一种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有51%的大学生发表过微博,转载过信息,发表过评论。有65%的大学生利用BBS发表过信息或至少浏览过信息,有5%的大学生给新媒体提过意见或建议,仅有13%的大学生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媒介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在浅层次的新媒体使用方面比较积极,也具有相应的能力。但是,在建设性或创造性地使用新媒体方面,能力不足,而且也没有形成习惯性。调查发现,仅有1%的大学生思考过或建立过网站,成为网站管理员的也只有2%;有18%的大学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然而仅有4%的大学生会搜集身边的信息并发表在微博、BBS等新媒体上。

三、讨论与建议

第一,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或手机,特别是即时性、交互性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的手机,更是他们的“宠儿”。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说明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情况具体普遍的相同性。不但反映出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与兴趣,而且也反映出他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在网络或手机的具体媒介接触的频率和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迅捷、方便的手机短信、飞信和QQ等交流工具受热捧,而网络报刊和手机报等很少被使用。一方面,这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参照群体有关,也与他们接触媒介的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媒介及其信息的接触是否付费有关。

第二,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将媒介接触与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缺乏从新媒体获取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还不够积极,应付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大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三,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社会功能有清晰的认识,但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批判与质疑,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新媒体本身。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了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识的习惯,这种心理定势也会迁移到他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上。当然,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不足,缺乏质疑的勇气,甚至是能力。

第四,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对新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对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缺乏客观评价。评估是一个主观过程,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评价事物。就新媒体而言,大学生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娱乐和社交方面,所以,难免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媒介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决不应该是一个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的一代。

第五,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多数情况下处于较浅层次,深层的创造性应用和建设性应用较少,而且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大学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媒体打交道也会是家常便饭,因此,必须很好地正确使用媒体,发挥其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

为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立足现有基础,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为重点,恰当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彻因材施教的策略,有计划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遵从内因、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人,科学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宏刚.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46.

〔2〕陈娟.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11,(4):110.

〔3〕张娓娓,王韦达,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2,(8):131.

第8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课程教学;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51-01

一、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当代高职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得到大量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节约了教学成本,缩点教学时间,而且能够降低学生们的思维难度,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将繁琐的知识展示给学生们,从而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准。然而,由于教学新技术引入时间过短,高职教师并没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与其很好的融合,造成一些列问题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高职课程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分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学中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来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如何融入到高职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得到很好的应用,对于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高职课程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不佳。一种问题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式的教学,由于老师对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解不够,把多媒体当成了传统备课的替代品,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们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遍历,很多老师为了图省事直接将板书内容放在教学课件内而省去了课堂板书的过程,致使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认知缺乏,对教学知识不能深刻认识,最终致使教学质量低下。有的高职教师对于计算机多媒体认识不足,制作课件时简单地将课本内容复制到课件内,使课件成为课本的展示平台,缺乏教学知识的整体连贯性以及知识的推理过程,制作水平低下的教学课件成了课本内容的展示平台,并没有发挥它本来的先天优越性,使得老师在传授知识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很大阻碍。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升

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可知,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认知不够,最终导致老师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理解方向和应用力度出现偏差,使得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在提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方面,第一要务是要改变老师们的教学观念,要正确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辅助而非教学主体,是新的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载体,只有改变以前的理解观念,将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才能真正认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真正将其发挥到最大的应用功效来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对于高职课程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技术将新颖的、引人注目的动画、艺术字等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学生对其的耳目一新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件准备阶段,可以从网络上寻找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亦或者是利用教学知识而制作出来的产品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展现给学生面前,并通过对展示内容的讲解,或者是在展示内容内留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而寻找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认真地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增强学习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Flas或者动态视频等技术手段展示,在学生的脑海内构建教学意境或者数据模型,来降低他们对教学难度的认知度,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独特的技术,将教学意境或者理论知识通过Flas或教学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来获取学习方向,并根据老师提供的框架来完成自己的思考过程,以避免自己的思维偏差而造成理解错误。

(三)增加知识认知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于一体,结合互联网络,来完成教学辅助。凭借其独特优势,教师突破了传统以文本和语言形式的限制,将更多的教学知识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给学生们,使学生们通过多感官身临其境地接受更多的知识,从而丰富了多媒体内容,增加了教学容量和学生对教学知识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四、总结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改变旧的认知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等方面入手,使其发挥其特有的辅助功能来完成教学,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真正做到高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s rapid.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wa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s gradually diversified from the traditional books, classes and other single way. Throug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ways, the number and speed of accessing to information are far more than ever before.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full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ves,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ew media provides a more open platfor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brings more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channels for students to receive information, which is no longer a one-side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d being educated for students.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which requi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change the way, changes the original unilateral output and input of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键词: 新媒体;网络素养;新平台

Key words: new media;network literacy;new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165-03

0 引言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学生也成为了新媒体用户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样的改变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平台,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急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解决。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价值观的培养上,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利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积极效用,正确引导学生应用新媒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1 新媒体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助益

1.1 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获取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资讯在互联网上随处可得,大学生已经可以在课堂外,离开教科书获取更多的知识,其涵盖内容也极为丰富。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及时、迅速,也会使学生对这个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世界上时刻发生的事情有及时的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互联网也能够让学生认识远超出自己所能亲身感受到的社会,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文明成果和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等,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其他知识的扩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也有助于大学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

1.2 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人类个体离开社会,便不能实现人的本质,而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才能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能够融入到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大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使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平台,而新媒体则将这个平台打造的更为庞大。借助于网络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认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也有机会与更多的不同思想发生碰撞,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也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审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1.3 新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的认识世界

当前科技的进步使得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总理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创新的重要性,“大众创新”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用创新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学生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检索,培养了自身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丰富资源的利用,培养了个人的动手能力,社会的需求则要学生将创新的意识和这两种自身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新媒体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又会对客观世界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对客观世界认识得更全面。

2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道路

2.1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新起点

当前新媒体发展迅速,其所承载的信息量远超过传统的纸质书籍、报刊、杂志等,在传播速度和和信息更新频率方面,新媒体也拥有传统传统书报、杂志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在网民中学生群体数量最大,占比为25.0%,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5.1%。[1]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网络与学生的紧密度也在不断提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应对自媒体所带来的大量信息的涌入,也要利用这个平台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全面,开展的更深入。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传播者和接收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这一信息链的关注和了解,有助于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灵活多变的制定针对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

同时,各个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也可以利用这一信息链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这样的工作方式的改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数量和资源利用效率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学生进行关于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有43.5%的学生认为该校“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较好”,而回答“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的大学生仅占调查样本的8.9%,整体认同度较高。在调查过程中有87.9%的学生表示自己是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方式了解学校相关通知或查询相关信息,67.3%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通过社交软件与辅导员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新媒体的使用大大节约了学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成本,辅导员和教师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同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提高了工作效率;受教育者也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了传统工作模式下的生硬感。

2.2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目标

学习本身并不是为了对原有知识的生硬记忆和模仿,而是要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学习,理解其中的深层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步、创新。尤其对大学校教育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是其重要目的之一。而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角色,对知识的学习变成了对知识的记忆,丧失了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而在新媒体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方法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将一个个孤立的、呆板的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成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制定里来,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让学习从记忆变成理解,再到思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

2.3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

需要看到,新媒体在带来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利用新媒体所能接受的信息数量和范围都是巨大的,这些信息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量巨大,并且其中夹杂着许多对学生思想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学生在分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侵蚀,逐渐失去理想信念,道德标准模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正确发展。

例如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的“校园贷”事件就是在多种不良信息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在高校学生身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保证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筛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新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而不要迷失在网络世界里。

3 新媒体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应对

3.1 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分辨能力

当前高校学生在面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是在一些不良信息的不断隐蔽其真实目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分辨能力稍显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在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时,并不与周围现实世界发生过多接触,在其接触不良信息初期周围人较难发觉,往往是这些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影响后,周围人才能得知,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障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加强学生对于各种信息的识别分辨能力。

提高这种分辨能力,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正面教育,在学生的心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好根基,才能抵御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蚀。

另一方面,整理收集一些现实案例,将网络上新出现的、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的信息种类和方式进行普及教育,可以通过定期主题班会,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定期向学生,通过现实的案例为学生详细讲解网络不良信息的隐蔽性和危害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思想政治基础。

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新媒体的普及已经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学生群体更是新鲜事物传播的主体,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用传统的面对面“讲道理”来进行,而是要运用新媒体,用更高效,学生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例如,现在就可以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学生各种信息,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通过这种“熟视”的方法不断强化教育,解决了召开班会等传统教育方法的教育间断性,并且可以与班会等教育方式进行配合,班会进行重点强调,日常网络上不断强化,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工作者要紧紧把握新媒体发展方向,充分运用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平台和机遇,解决好学生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牢牢把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l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R].2017(1).

[2]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