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

第1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字:项目案例;综合布线;驱动式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综合布线技术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JY19)

1 引言

21世纪迎来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快速发展,随着综合信息系统在交通、电力、银行等行业的应用,市场急需大批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人员进行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网络综合布线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综合布线是一门工程技术,实际工作不但要求具有综合布线的设计、施工安装、测试验收以及维护的技术能力,还必须具有工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需要掌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和招、投标的相关知识,因此该课程应具有技术性和工程性的双重特点。

2 目前教学现状

随着综合布线技术在我国楼宇建筑和网络工程中的迅猛发展,综合布线技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综合布线技术逐步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和智能楼宇建筑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因其比较偏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符合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在职校开设较多。其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知国标、欧标、美标和国家规范,了解一般楼宇综合布线的常用材料和品牌,形成对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检测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课程名称一般定为《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技术》、《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等。在国外,学习综合布线课程后,学生不仅要完成校内实验,而且必须在企业进行带有职业性、专业化方向的工程训练,在时间安排上一般为大一1个月,大二2个月,大三3个月,有的训练带有毕业设计或研究生课题的性质。学生不但在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实习,而且还有到跨国公司,甚至到国外的企业进行数月甚至长达一年的实习。

《综合布线技术》是工程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以后的深造和工作。在开设过程中,相关学校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例如很多学校已经把该门课程做成了精品课程,写出了一些教材与实验教材,条件好的,还以校园网为实际项目指导学生实践。目前关于高校的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颇多,但是各个高校的基础不一样,学生的素质程度也大不相同。对于我校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在真实项目案例驱动这个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还未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

3 项目案例分解与应用

项目驱动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在《综合布线技术》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实际的案例(数字校园实训楼综合布线系统)驱动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全过程按照工作流程指引学生学习,建立了提出问题(施工方案需求)、分析问题(施工技术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施工,项目管理,项目监理,项目测试一验收),使学生在实践任务的前提下掌握知识。本项目将要建立一个教学网站,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实训课每5位同学分成一组,每组成员不同分工,完成案例的实训任务,这样提高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并且不同组之间相互借鉴与学习。

表1:项目任务分解与评价表

4 结束

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主要是对高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综合布线技术课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能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走向综合布线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董黎明;孟昭文;郭新.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

第2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一、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必须要能够得到充分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现代化的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带入课堂,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课堂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直观有趣、引人入胜的学习途径。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正好为农村课堂教学解决了这一技术、资源的难题。

二、拟定的解决路径和措施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要求实验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问卷、跟踪听课等方式,对数学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形成现状的成因,并积极探索改变现状的对策。

积极开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努力实现资源运用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

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城郊小学生长期处于较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视野狭窄,见识少,加之多年来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形成基本的学习方法,缺少创新意识,得不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学课堂有机整合,能使优秀的教育资源直接走进课堂,面向城郊学生,让他们直接接受优秀教师的讲课,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起学习,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逐步学习并建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三、预期研究成效

学生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网络上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变化:促成数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了数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从事研究的教师在这次科研中得到了锻炼,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学校的变化:全校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初步形成了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宽了教师培训的途径,创新了校本教研的形式。

四、实施研究的途径和措施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实验教师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问卷、跟踪听课等方式,对学校数学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认真分析,深入总结形成现状的成因,并积极探索改变现状的对策。

积极开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努力实现资源运用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探究。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的价值: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能使教学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为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得到有效落实。远程教育资源传递信息便捷、灵活,处理信息具有交互性、参与性,整合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教学,必将在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生能力上有明显功效,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课题研究的目标:培养具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研究教师如何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学科教学的途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策略。

课题研究采取的措施: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科学整理教学资源,高效服务课堂。教师想得心应手地把浩瀚的资源有效地整合于短暂的课堂教学,还得对已下载的资源进行二次整理。合理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结论:寻找到改变数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现状的有效对策。探索出了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学整合运用的途径和策略。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3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的教育领域已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抽象枯燥。当多媒体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后,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优化了中学数学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整合要反映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做指导,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必须注意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必须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4.有效性原则

所谓有效性原则,就是指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对教师来讲,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研究内容

1.巧用多媒体,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外界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而引起的。巧妙地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录像、动画创设教学情景,能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去探求、去发现、去创造的欲望。

2.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认知结构造成困难。多媒体技术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实物形象,突出感知的重点,突破感知的难点。

3.巧用多媒体,提高操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和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的整体优化。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提升自己,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研究步骤及组内人员分工

准备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教学反思,查找资料,课题形成,申报课题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评审书的撰写,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通过教学实践及听课学习的方式获得教学案例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与其他数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得到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也就是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小结阶段,根据实践和反馈的具体实情,做好研究资料的阶段性整理和分析,动态地继续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课题研究的总结和结题工作: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鉴定。并做好成果的推介工作。

沈群英:制定研究方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徐燕红:观测记录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王华:档案整理、典型案例分析,为科研论文准备第一手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集。

2.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课件集、课题研究的音像制品。

3.完善学科资源网站。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第4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第5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一、 加强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引导信息技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做好教学设计,改变单纯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把技术操作与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深入学校听课,规范常规教学,指导引领教学,随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4月,组织信息技信息技术教师到省教学学院和白山市教师研修院听课学习,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二、 举办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在3月20日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 ,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

三、 以教育科研课题指导教师网络研修

基于**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3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架设**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论坛板块。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对**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的技术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四、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

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并入职业高中20m因特网带宽接口,改变了我校计算机网络网速较慢的情况。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指导教研员和培训教师在解决使用计算机网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谷哥、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第6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谈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得益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虽然短短的几天培训,我却受益匪浅。就是那时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新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是一种工具课,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第7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词:现在完成进行时;语料库;频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66-02

一、研究背景

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的掌握存在很大的阻碍,更不用说让学生将之应用于日常的口语和写作练习当中。此外,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也发觉,现在完成进行时甚少出现在英语本族语者的听力、阅读和写作材料当中。为此,笔者大胆提出一个假设: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在英语国家的使用频率是非常低的。笔者将通过语料库的方法来验证这一假设的真实性。而语料库是一个有大量在真实情况下使用的语言信息集成的专供研究和使用的资料库(Leech,1991)。它以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准确等独特的优势在现代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何安平,1997)。这也为笔者的检验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二、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包括七个语料库:LOB(英国英语书面语语料库)、LLC(英国英语口语语料库)、BROWN1(美国英语书面语语料库)、ICLE(国际学习者语料库)、USTM(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USSS(大学生口头语料库)、USSW(大学生笔头英语语料库)。这七个语料库包含了英国和美国两个主要的英语国家语料,同时还囊括了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和大学生口头和笔头语料。因此,本次研究的语料可比性较强。

2.研究问题。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在英语国家和中国学习者中的使用频率是否非常低?

3.研究方法。在七个语料库中分别检索以下检索项:、,然后删除一些不是“V-ing”的项目,最后统计出七个语料库中检索项和的出现频率,并做出对比分析。

4.研究工具。笔者采用了Wordsmith3.0作为本次研究语料的检索工具。Wordsmith3.0是由Mike Scott开发的一个功能强大的语料库检索程序。而本次研究主要使用其中的Concord工具(语境共现检索工具)。

三、研究结果

如下表所示,七个语料库中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出现频率: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USSS和USSW中两个语料库体现了中国大学生几乎没有在其口头或者笔头使用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而在大学生英语教材语料库(USTM)中,现在完成进行时出现的频率也很低,平均每64515个单词中才出现一次。此外,在英美两国的书面语语料库中(LOB,BROWN1),现在完成进行时出现的频率也非常低,其频率分别是:1/16428和1/18306。而在国际学习者语料库(ICLE)中,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为1/11843,但范围仍旧是平均一万多个单词中才出现一次。换言之,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在英语国家和中国学习者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低的。

四、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采用LOB、LLC、BROWN1、ICLE、USTM、USSS、USSW七个语料库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现在完成进行时的频数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在中国学习者当中的使用频率十分低。究其原因,中文的动词没有时态之分,中文使用者是通过介词和副词来区分时态的,受母语迁移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并不习惯于使用这么复杂的时态。

2.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在英语国家的使用频率也是非常低的。为此,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英语教师注意不要过分强调这一时态的用法。建议收集一些本族语者经常使用的例子,通过分析这些例子中所表达的感情和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并学以致用。

3.对于英语教师而言,语料库是英语教学的好帮手,与时俱进的语料库更是佼佼者。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用网络资源,要积极面对和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消除技术恐惧症。教育信息化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努力提升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方可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语料库对于研究语言的使用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工具和语料库配合课堂教学和进行教学方面的研究,从而能更好地把握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Leech G.The State of the Art in Corpus Linguistics,in Aijmer K.and Altenberg B.(eds.)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M].London:Longman,1991.

[2]HE,Anping.Corpus Study[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1997,111(5):21-26.

[3]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8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词:整体推进;娄底五小;课堂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420

娄底五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困难,但我们并没被困难所吓到,首先我们认真学习了有关课改的理论,确定了教学工作思路,以“老师队伍提升”为方向,搞好老师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以课题为抓手,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备课模式,进一步落实了集体备课,优化了课堂教学,强化常规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现就娄底五小课改的一些思考及做法进行如下分析。

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的背景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我校以此为契机,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目前,娄底五小在校学生 2000多人,有老师90多人,老师的平均年龄为30岁。可以说,学校年富力强,富有朝气,他们是一支很有潜力的教研队伍,老师在参与教研改革的同时自己业务能力也切实得到了提高。

随着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教研的重要环节。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发挥集体智慧,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我校最初开展课程改革活动的时候,在形式上定时间,定地点集中进行备课的方法,每周保证有一个下午的课程改革研讨的时间,形式上搞的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出现的问题是走过场、闲谈、扯皮、打发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表面上大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研讨,实际上更加流于形式主义,只是搞了案,统一的记录,可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搞的教案只是一个应付检查而已,没有人案去组织教学,课程改革更像走过场,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我校的硬件建设、教研氛围和其他先进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都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因以上种种原因,起初效果并不理想。但我校并未放弃,努力寻找突破口,加大改革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针对“等、拖、满、混、散”等不良心态和“不愿干、不敢干和蛮干”等现象,在全校开展了课题动员专题会,让每个人谈感想、讲体会,端正工作心态,培养工作激情。凝心聚气、营造氛围,激发老师发扬艰苦创新的精神,为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坚持以感情投入感化人,学校把关心老师生活作为激发老师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校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把解决好老师的实际问题时刻放在心上,让老师舒心工作。在学校的多方努力下,各教研组将课程改革活动作为教研的主要形式,让课程改革走出了形式主义,真正成为老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

(一)多措并举,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1、作好研究准备工作

建立了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建了教务处、各教研组骨干为成员,为开展好这项研究在组织上得到了保证。进行了查新研究:我们研读了目前国内关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部分前沿文章,对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拟定了研究方案,根据教学实际,科学地进行了课题论证,确定了课题内容,拟定了研究方案,为了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我们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使研究得以有效进行。

2、加强领导,条件优先

为了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扎实进行,学校将本课题纳入学校重点科研工作项目之列,使之形成合力。同时,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为我们一线研究教师“架桥铺路”。学校还决定配备录音机、电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些规定及投入都是为了使研究活动能在宽松、愉快、和谐且富有现代气息的氛围中进行。

3、保证时间,分工合作

学校制定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我们又结合实际,固定的研讨交流时间为每周二下午。为了保证每次交流研讨的有效性,活动的一般形式是:一人主讲,其他人附议。“一人主讲”是为了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主讲人必须在研究工作中做有心人。随时记录下研究的成与败。活动的一般议程是:交流前期的教学研究体会;讨论下步设想。通过交流,达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发扬成绩、修正不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每周记录5次教学随笔,每次交流研讨,教师必须带着反思后的具体问题来。以上方法是课题组教师从教研活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事实证明,此法能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收到了群策群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4、集中目标,各个击破

“围绕总目标,定出学期、阶段目标”,各个击破,有利于把握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循序渐进,避免揠苗助长;也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型特点。比如,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就教学内容而言,根据教材的编排结构相对独立的特点分块研究;就教学活动而言,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家庭成员的构成要素,着力发现学生自主发展利弊影响。在每次的教研活动时,负责本块研究任务的教师,必须从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活动两个方面,谈自己的教学成与败、教材的优与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和改进措施。每一块相对的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进行阶段总结。这样,既有远景规划,又有近期目标,研究工作才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

(二)理清思路,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型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深刻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我们进行三年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针对我校实际提出今后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1、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在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积极开展说课、上课、听课活动。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先说课,通过说课,理清自己的思路,同时亮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教材内容采取的教学手段,实行相关的主体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开展评课活动,评课要求科学性,主要从素质教育上看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是否满足活动学习的要求,对某一段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板书,以及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参研人员都觉得课上得有新意,并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2、坚持集体备课

坚持集体备课,最大限度的实现智慧、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要强势推动,落到实处。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一程序、二参与、三化、四定、五研究。一程序:“个人初备―集体讨论―完善个案―课后优化”。集体备课要把随机研讨与集中讨论结合起来,每位备课组成员都要认真做好集体备课记录。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分别参与其中。教导处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督查。二参与:师生共参与 ,备课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三化:制度化、常规化、习惯化。要认真落实教研室提出的集体备课的实施意见,将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实抓好。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要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有明确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不少于1小时。四个研究:一是研究每周总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要求;二是研究每个课时的总体教学设计,备课组应有大体一致的教学流程;三是研究重点难点及疑难问题的突破;四是交流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3、开展经验交流会

课题组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讲座,半年一次经验交流会,每周一次研究活动,累计64次,其中:(1)课题研究方案;(2)课堂活动学习的内涵;(3)课堂“学具操作”活动;(4)课堂“语言表达”活动;(5)课堂“运用实践”活动;(6)课堂活动课主体性原则;(7)课题活动课开放性原则;(8)课堂活动自主性原则;(9)课题活动课激励性原则;(10)课堂活动成效性原则,累计12次研讨会。有(1)注意课题活动的时机;(2)注意课堂活动指导前、中、后教学三个环节;(3)注意活动语言的表达;累计4次问题研讨会。有(1)课题开题报告会;(2)课题阶段总结报告会;(3)学期经验交流会;累计9次。提供相互学习提高的机会。主要是对参研人员研究的项目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研究方案;展示参研人员编写和整理活动学习的教案。

4、坚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坚持不懈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科学的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参与课改的自信心,创设良好的课改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面貌进行高效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教育技术有机融入课堂,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骨干引领, 提高课程改革效率

在以往的课程改革活动中,学科课程改革时通常是老师们按照要求平均分配课改任务,也不论年龄大小,不管谁,每个老师都平均承担了主备任务,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一个人也就负责这一种任务。这样的课改导致,一些学科骨干老师的才干得不到施展。由于平均分配任务,老师是大锅饭,使得每个人的备课不能参与到整体的改革中。没有很好地开发骨干老师的资源。骨干的优势,引领作用就不能在课程改革中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开展课程改革过程中,明确了要发挥学科骨干老师的引领作用,把他们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头雁。同时,积极鼓励新老师参与其中,给他们展示自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块交流。这样全员参与,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科骨干老师给青年老师来引路,青年老师迅速入门,以便早日成为学校的骨干。为更好地发挥青年老师的作用,积极地引导他们投入学习新理论、新教材,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使得老师们有了求知欲,通过课题的研究实现了老师们的共同成长。

(四)科学评价,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

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评价倡导发展性、过程性,这是课程评价的变革,更是评价方法、评价理念和手段的转变。。为了让课程改革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在制定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做到有利于促进老师的发展,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实现师生共同提高。评价体系的实施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课程改革的过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针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增加了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把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作为重点,尽量降低结果性评价指标对过程性的影响。另外,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让老师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展示自我。这样,老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课程改革也切实做到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激发了老师课改意识也,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学习和探索,教师得到锻炼,教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对教育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在驾驭课堂、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自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以前学生学习很被动,现在变得主动起来了。学生成绩普遍有所提高,整体水平较前有了较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而且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我校在开展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功,是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课程改革活动也彻底改变了形式主义,真正成为了老师专业发展平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坚持下去,争取使我校的课改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龙安邦,范蔚.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特点[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01)

第9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大飞速发展,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技术正在慢慢地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通过利用图像、文字、声音、实物、动画等传播媒体输出各种信息,从而传递给学生。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的联系,建立各种感官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下面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只要学生对于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就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现在教育界提倡给学生“减负”,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只要学生感兴趣,那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感到负担。教师只有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因为多媒体具有声、光、形的综合表现力,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出“天空一号”准备发射的场景,学生看到这个熟悉的画面立刻兴奋起来,并小声议论着。师问:“你们还想看‘天空一号’起飞的壮观景象吗?”生高声齐答:“想!”当多媒体播放“天空一号”发射现场倒计时,学生不约而同激动地跟着数:“10、9、8、7、6……点火!”教师顺势而导:“像这样为更精确地计量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秒的认识’”教师在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提供了动力。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学重,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形象在先的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一些重难点的问题,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是纯理论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理想的条件。对于这些知识,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而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只要加以适当应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把死知识变活,使教学中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后,边演示: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快速将三角形旋转一周。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在快速旋转时三角形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高在哪里?由于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观察并建立清晰的圆锥高的概念,这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输快中掌握了知识。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充信息,增加教学的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借助CAI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笔者曾观摹过一节“角的度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教学中由于教者采用了多媒体电脑的动画功能――让量角量在角上旋转,所反馈的教学效果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尽管整节课的容量很大(常规教学要两课时才能完成),但学生学而不感其难,教学效果相当好。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人们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因此,在几何知识数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圆的半径,直径两者关系,在屏幕上先画出一个圆的直径,一条光亮的直径,再画一条闪光的半径,让半径以圆心为定点旋转,使它与直径在一条直线上,并闪动。这种动感的演示,使学生容易形成:“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一概念。同时由于学生看到半径和直径的运动变化过程,形象而直观,因而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5、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今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思维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认识”时,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圆柱是由长方形围成或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形成的,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图形的旋转形成过程,使学生很快在大脑中形成图形在空间变化的印象;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让学生展开思维去想象一下,圆锥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图形形成过程,圆锥是由一个扇形围成或由一个直角三角形以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形成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图形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东北育才学校的冯伟同学,在学习了“蝴蝶定理”之后,作了进一步的推测、猜想,在计算机上借助于“几何画板”得出了“广义蝴蝶定理”,并进行了实验田和论证。这些成功的例子说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之,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重视,教师观念的更新,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的深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为我们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教师应勤于耕耘,不断探索,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体越势的同时,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增加活力,提高浓厚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运用》田慧生主编远方出版社出版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