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

第1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对于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来说,只有全面明确好自身发展目标,从具体的发展实践来规划发展方向,发挥目标的指向作用及激励作用,引导各相关组织和个人能够从协同并进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此,准确的定位目标是实现教育技术机构职能转变的关键,而目标定位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更新和变化,只有从不断的调整和规划中才能够把握合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找准自身位置,才能够促进高校教育技术事业的有序发展。

2明确教育技术机构的服务职能

服务是多方面的,对于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来说,在服务定位上也应该平衡好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树立教育技术服务定位总体思路上,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并为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学生。同时,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实践中,教育技术职能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服务中去。

3注重教育技术职能定位的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教学实效的关键,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作为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在发挥自身管理职能的同时,注重实践是推进教育技术职能转变的基础。深入到各院系、各科研学科、学生课堂,师生生活实际等,充分挖掘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以课堂、科研、师生需求为对象来积极引导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

4强化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职能,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2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自身层面的特点,结合时展的背景,只有不断地对于其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才能够有效地分析其发展方向,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主要在以下层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分析。

(一)理念性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概念有着深刻地理解,这就主要体现在理念层面的教学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念性的特点,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是创新创业时代主题出现之后的教育跟进,因此教育开展过程中,重点要进行理念层面的教育。例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向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思维观念上不断地进行转变,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点就在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1],任何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创新,而是不断地给与学生方法和思路,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层面的创新创业,这同样体现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性特点。理念性的特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其具有了理念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维理念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素养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积极而有效的。

(二)实践性

通过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还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的特点简单而言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展,均与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使得大量的理念,知识,方法能够在生活生产实际寻找到相应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都是基于实际问题出现,培养学生不断地养成发现意识,创新创业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理念层面的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学生转变思维意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具体教育教学开展的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大量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这同样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了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许多实际中的创新创业案例均成为了教学案例,如科技层面的创新,共享经济理念的出现等[2]。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是其基本层面的属性,即创新创业是基于实际出发的,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开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究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要着重实际的层面出发,不断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践性,实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程度地促进。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分析

上文中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其自身层面的特点,探究其发展方向,主要就是结合时展的背景与趋势,重点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特点,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方向分析,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做出积极的指导。

(一)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

新教育理念下,使得我们认识到了教学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实践新教育理念。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素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更加适应今后的创新创业环境,因此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首先,构建引导性教学模式,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教学举例,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思维意识,而是不断地结合实际案例,如,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故事,人工智能的出现等。通过实际案例,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对于创新的理解。其次,开展任务型作业,大量的布置相应的开放式作业,使得学生不不断地进行实践层面的调研。例如,针对学校层面,调研当前学生教学中的限制性因素,调研学校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的地方,针对社会,调研共享单车当前的使用现状。不论是引导性教学方法应用,还是任务型作业开展,都是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结合实践开展思考,能够积极适应今后创新创业环境层面的发展变化。可见不断地构建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能力层面的引导,是今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

创新创业的理念就是不断地对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技术层面融合与引入,当前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这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见将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不断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等,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例如,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新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学习。其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相应的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基于系统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的开展。例如,学习系统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养成十分关键。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趋势所在,我们应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开展的质量水平,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创新创业教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根据实践创新而开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模式本身就是处于不断地发展中,为了紧跟这种模式层面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防线,就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开展相应的研讨教学,使得学生通过?τ谙质蛋咐?的分析,来不断地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其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不断地基于学校的层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竞赛形式的开展,通过竞赛主题层面安排,引导学生基于实际进行问题的调研,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创新创业策划书的写作,来增加自身层面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引入创新创业模拟软件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增长。总的来说,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紧跟创新创业模式层面的发展,再者不断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层面的能力,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积极促进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反馈机制形成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对于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在高等教育开展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在这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不断地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即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就是不断地收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例如,不断地通过面谈,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根据问题的收集,老师以及学校层面不断地展开对于问题的了解,进行相应的优化策略应用,实现对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一教育自我完善的思考,通过不断地优化限制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实现教育教学发展,应当不断地进行应用层面的推广。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对于整体层面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3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议,而且缺少对研究框架体系的系统整理。这大大限制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发展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影响了这门学科在教育科学中的独立地位和作用。这一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关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或领域,1971年,坂元昂曾为教育技术学(教育工艺学)设定过三方面的课题: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成果来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利用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利用人类工程学的知识开发便于教育现场使用的设备和教材教具,以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米切尔(P.D.Mitchell,1978)曾提出教育技术学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技术、教育信息与传播技术、教育管理技术、教育系统技术和教育计划技术。①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提出的对教育技术(教学技术)的新定义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该定义提出,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突出强调了以学习为中心,而非以媒体技术为中心,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侧面;强调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的划分及其一体化;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从最概括的层面上对“教学技术”的含义做了重新审视和规定,从教学技术的环节(尽管强调是非线性的)来说明其概貌。但是这个定义并没有在对教育技术学现存研究主题做系统概括的基础上,勾画出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总体框架。这不是这个定义本身所能解决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以这个定义为基础,从另外的角度来剖析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图以对当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主题(倾向)的反思为基础,初步提出此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

二、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框架的思考

(一)基本思路

分析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并不是要给教育技术学提出新的定义,而是为了说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在做什么,他们分别在哪些子领域(分支方向)上以何种思路方法回答何种问题,这些研究工作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联系,生长点及发展方向在哪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里首先需要对几个相关问题加以说明。

1.教育技术学作为仍在成形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独立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这个问题是国际教育技术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应该说,发展至今,教育技术学已经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教学系统设计等问题上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日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而初步具有了学科的特性。但是,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成形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这种学科交叉过程中,我们仍可以在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理论倾向上很清晰地看到各个学科的痕迹,而没有真正融合以更好地产生新的质。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因此,在分析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时,本文将努力体现这门学科发展中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在交叉学科形成过程中不同学科倾向的分野及互动。

2.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而作为独立的应用学科,一方面要有其独特的应用领域,即在教育实践领域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要体现这个学科独特的学术贡献和创新,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简单应用(搬用),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独立学科。因此,在分析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时,本文将一方面努力概括出这个领域中的学术生长点,同时又突出这门应用学科所面向的主要实践应用领域。

3.客观反映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现状尽管在学科研究框架问题上缺少共识,但是教育技术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事实资料,而这些研究工作之间往往体现出了不同的思路和风格,或重实践应用,或重基础学术;或重技术,或重教学心理,或重哲学文化反思,等等。在分析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时,本文将努力客观反映这个学科研究的现状,从事实出发来概括出这个领域的基本架构。

(二)基本架构

基于以上思路,综观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按照上述思路,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基础性探索和应用性探索两个层次。基础性探索所产生的是教育技术学的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包括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为教育技术的各种应用领域提出了共同的基础,集中体现了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贡献和创新。在学科交叉与研究发展过程中,在此层面主要有三种倾向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面向教育需求而出现的创新性技术研究以及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文化研究。应用性探索直接面向教育技术的各种应用领域,探讨、回答源于实践领域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的独特应用价值。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可以划分为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在学校以外的企业培训、终身学习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远程学习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方式一方面拓展了学校教育,成为远程教育,而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面向企业等机构的远程培训。远程方式本身也日益渗透到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内部,不只作为其外部延伸。面对面方式和远程方式日益表现出融合的趋势,而不再像远程教育出现之初那样界限分明。基础性探索和应用性探索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基础性探索为应用性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基础,而应用性探索所提出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带有具体领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反过来推动和丰富基础性探索,比如面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所出现的绩效技术就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一框架对当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做一概要分析,以说明这些分支性研究领域的现状。

三、教育技术学的基础性探索

在基础性探索层面上,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集中体现为三大主要研究倾向: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创新性技术和哲学文化研究。

(一)教学设计研究

此方向主要是教育心理取向的研究。教学设计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它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系统论思想和传播理论的影响。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历来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②随着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教师中心的教学设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者则更多称之为“学习环境设计”。而教学设计研究不简单是搬用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它同时也推动、丰富了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两者之间呈现出双向的互动关系。③当前,学习理论至少有三种新的发展倾向特别值得关注:即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我们需要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重新审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用新技术支持、促进新教学观的实现,这对当前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教育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超媒体环境会带来更有效的学习,还是只会带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肤浅的学习?如何解释在计算机媒介通讯(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简称CMC)这种新条件中的人际沟通和知识建构?等等。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恰恰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的独特贡献。因此,在此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前沿性研究方向,其一是基于新的学习理论、以新技术的发展为背景来研究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分析新技术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诸如乔纳森(D.Jonassen)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CTGV提出的锚式情境教学以及瑞格鲁斯(C.M.Reigeluth)、梅瑞尔(M.D.Merrill)等的工作均在此方面具有重要影响。④其二是面对新的信息技术环境重新审视人类的认知学习过程,回答在传统学习环境中所不存在或不甚突出的问题。比如基于CMC的人际沟通与协同知识建构,超媒体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搜索、获取与整合,网络环境中的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cognition),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模与可视化表征,等等。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夏琳(MarciaLinn)课题组等均在此方面有丰富的研究,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陈琦教授及其课题组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然,上述这两个方向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美国的“创新学习技术中心”(CILT)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合作研究机构,其核心研究主题明显同时结合了上述两个方向,如可视化与建模、社群工具、学习测评等,其中既涉及对新环境中的认知学习过程的研究,也涉及到如何利用新的学习理论和新技术来设计新型学习环境的问题。

(二)创新性技术研究

这里的创新性技术研究是指面向教育需求探讨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对信息技术本身进行创新,包括硬件及软件技术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对现成技术的应用),以新技术发展推动教育技术的进步。这类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面向教育需求对技术应用方式或技术本身所进行的创新,正是这一点才使这类研究具有了基础性探索的特征,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软件开发不属于这一类研究,而应归属在应用性探索之列。创新性技术的研究集中体现信息科学的交叉渗透和影响,在整个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在教育应用层面上的技术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也集中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的学术贡献。在此方面的工作包括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所进行的关于智能辅导系统的研究,有关智能的研究,等等。当前所进行的关于泛在计算的研究也格外值得关注,即超越桌面计算机以及传统人机交互方式的局限,发展无所不在的、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技术工具。掌上电脑、无线联网以及新的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等均为此提供了条件,而这些技术创新将更好地支持学生在学校及家庭中更便利地使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跨时空的开放学习方式,并促进全体学生的平等使用,减少数字鸿沟。泛在计算也是美国“创新学习技术中心”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三)哲学文化研究

哲学与文化学取向的研究所关注的是技术发展应用对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与体制的深层影响及其应对方式,以此来指导新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变革。与前面两个研究方向不同,哲学文化研究首先需要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做批判性反思: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真的是必要的吗?这会对教育、对人的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怎样的挑战和深层影响(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这一研究方向集中体现了哲学(尤其是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等)、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影响,而这一领域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的深层问题也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当前,后现代哲学的技术观对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做了批判性反思,反对技术至上的观点,突出了理性方法的有限性、集权性和中心性。有关技术哲学的研究在重新审视技术的实质、发展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强调将技术放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之中,分析技术问题的文化根源。当前的教育哲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所有这些都会对教育技术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在教育领域中的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哲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数字化时代的人类生存方式,信息时代人的素质结构与教育的目标,对传统读、写、算能力的新解读,多媒体所带来的视觉文化,网上虚拟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以哲学为基础进行深入思索的问题。除上述研究外,教育技术中的文化学、社会学问题近年来也开始格外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研究者发现,任何一种教育技术产品都体现了它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的特征,白人文化中所形成的教育技术未必能适应黑人文化。另一方面,同一种技术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应用方式。在我国,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其发展早期即出现了习题库式课件的泛滥,而网校发展也首先以升学辅导为起点,这些不能不说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如何揭示出教育技术的社会文化性?应该如何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等等,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总之,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创新性技术和哲学文化研究构成了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三个主要的基础性探索方向,这是教育技术学研究发展的三大生长点(根基)。而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信息技术的创新会推动和支持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而新的学习环境设计又会对技术提出更新的需求;哲学文化研究对于前两者的发展及应用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学习环境设计的变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会对哲学文化研究提出新的挑战。这些基础性探索构成了应用性探索的共同基础。

四、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探索

在应用性探索层面上,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重要主题:面向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关于IT整合于学校教育的研究、面向企业培训所进行的绩效技术研究以及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研究。

(一)IT整合于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无疑是教育技术首要的应用领域,当前,研究者在此方面所关注的首要主题是如何在学校课程及教学中充分利用IT所提供的潜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日益看到,IT用于学校教育决不简单地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或一门课“添加”到传统学校之中,而是涉及到一系列深层变化。所以,如何将IT整合(或融合)到学校课程及教学之中,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深层变革,成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主题。在国内,我们更多将这一问题称为“教育信息化”。英国很早就在将IT整合于各科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工作,对数学、语文、科学等各学科在教学中所应使用的信息技术及应达到的效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并开展了追踪研究。伦敦大学的M.Cox等均在此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也提出了学科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标准。从各国的经验来看,IT在学校教育中的整合应用至少涉及到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硬件设施建设运行、内容资源设计开发、教师培训和制度文化改革,而决不仅是在学校中添置计算机设备。在这些方面,IT在各类课程中的整合应用模式、应用效果(包括短期及持久影响),基于IT的课程资源设计开发,IT应用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整合,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标准与模式,等等,都是最近国际教育技术界关注的问题。

(二)绩效技术与企业培训、终身学习

在学校教育之外,企业培训以及终身学习也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与偏重文化传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不同,企业培训具有更具体的目标指向性,更关注受培训者在特定领域中的绩效水平的提升,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具体途径。绩效技术就是主要针对企业等机构的培训而发展起来的,它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水平。⑤绩效支持系统的设计、实现及绩效评估等成了这一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这一领域近年来日益引起了研究者及企业界的关注。应该说,这一应用领域为教育技术提供了新的具有吸引力的发展空间,但研究上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有待大力推进。

(三)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

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最初是学校教育及企业培训等的拓展形式,用以使远离优势教育资源的人能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大大提高教育和培训的开放性。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与培训从广播电视教育过渡到了以网络教育为核心的阶段,当前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网络课程系统及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开发及远程学习的评估、管理等问题成了研究者探讨的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者开始更多用分布式学习而不是远程学习来描述基于网络的虚拟化学习方式。远程学习或远程教育所强调的是把教育资源传递给身处远方(可能是偏远地区)的往往有全职工作的学习者,为他们提供开放的教育机会。而分布式学习所强调的不是学习者身处远方,他们可能就在当地学校中,但他们在学习中会接触、利用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而不仅仅是眼前伸手可及的)资源。另外,分布式学习所适应的不仅是空间与时间的距离,而且要适应学生知识经验背景、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⑥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学校教育中的IT应用与远程教育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淡化,在校学生也往往在其课程学习中广泛采用网络学习方式,获取异地的学习资源,与身处其他地方的学习者、专家等进行跨时空的沟通、协作。所以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整合的趋势。同样,企业培训本身也大量采用了远程培训的方式。网络教育与培训近年来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对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的研究成为当前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热点领域。

五、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反思

本文在综述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个此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用以说明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分支领域及其相互关系。从这一架构来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可以看到,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在诸分支领域上整体上还比较薄弱,而且突出存在以下偏向。

1.重应用,轻基础,基础性探索相对还很薄弱。与当前蓬勃发展、广受关注的教育技术应用性探索领域相比,三大基础性探索领域均显得比较薄弱。教学设计研究未受到足够重视,且引进多,创新少,缺少系统深入研究,而且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这方面亟需加强对信息技术环境中认知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同时在学校情境中对学习环境设计问题进行更大规模的、设计精良的实证研究、行动研究,以充分的事实资料为基础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构和创新,而不只是停留在“空中楼阁”或直觉经验的层次上。技术问题在我国教育技术界受到了突出的关注,但更多处在技术应用水平上,教育技术学界自身在创新性技术的研究上相对还很不足。哲学文化取向的研究力量也相对还很薄弱,且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第4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教育的革命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将产生影响:

1、教学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打破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知识传授方式,提出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多种能力。

2、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的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育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学习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进行网络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宰,自由的、有目的、主动的学习。只有通过网络学习,学习者才可以与时代同步,保证自己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才能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4、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引起了教学媒体和学习媒体的创新。在教学方式上,形成了基于视听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语音实验室等视听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Internet及其它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初步实现了从“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向多媒体投影教学方式和交互式网络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媒体方面,形成了由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正步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这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为一体,使得教育技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二、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发展态势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三大趋势。

1、网络化:基于internet的远程、宽带、广域通讯网络技术革命改变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或者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的过程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多媒体化:“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是用来扩展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多种技术的综合。多媒体教学系统有着可实现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快、质量高、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如:高保真的声音、高质量图片、二维和三维动画等。

3、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既存在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又较多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并且不断的吸收新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

三、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演化发展的阶段即可看出不同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八十年代,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承担的主要任务还是制作幻灯投影、录音、摄像等比较简单的工作,教育技术工作者长期以来始终比较忽视对学科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过程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总认为这是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事,电教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结果使电教工作者降格为学校中的“设备维修工”和“仓库保管员”,甚至在学校编制上都进不了教师系列,只能算作“教辅人员”。产生这种专业悲剧的外在原因,是我国现代技术落后和由此导致的公众与决策者对教育技术价值和地位之忽视乃至漠视,内在原因则在于我国电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落后,尤其是电教工作者始终没能确立自身在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技术专业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

四、信息时代为教育技术工作赋予新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开发、应用和管理教学资源,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与科研过程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工作的中心任务。

远程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和跨地域性。采用远程网络教学,不仅可以集中最优秀的任课教员,提供最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到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了解到学科内知识的最新动态和相对各交叉学科的最新发展,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员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适应未来的超凡能力。因此,网络中心与电教中心的融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方向,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和开发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转变观念,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对教育明显的重视和投入,全国大规模开展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高效、生动、形象化的知识信息,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明显提高。不难发现,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时代已经到来。

教育技术正面临着迅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十分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要有紧迫感,要勇于开拓和创新,要加强自我建设,切实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专业技术储备;第三、教学服务人员培训。这样才能迎接新世纪教学改革的挑战,才能应用教育技术学科优势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和运用。才能配合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探索、实验、评估和推广,才能真正履行教育技术职能,在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发挥教育技术潜能,制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精炼实用、适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继续教育的优秀多媒体教材,促进教育技术的新发展。

第5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装备;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技术装备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该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才能一直对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呢?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阐述说明。

一、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

在现阶段,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前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特点就是教育技术装备的种类更多,功能更加齐全,能够满足所有学科教学的需求。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设备管理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装备的利用率获得极大提高。具体来说,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上已经开始全面的数字化、网络化。

2、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模型的大量应用,代替了传统的投影等硬件设备。

3、很多学校的仪器设备配备比较齐全,基本上能够满足每个学生都单独有一套设备来满足学习的需求。

4、人们对于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开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将这些装备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而是有效地将其整合到教学过程中。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影响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仅在小学阶段,从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到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以及中小学实验课的教学就已经向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方面进行了拓展。那么现在教育技术装备如何充分的为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发展服务呢?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条件性课程资源的教育技术装备也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开放创新,从而使教育技术装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合理利用教育技术装备,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耳闻目睹,学习轻松愉快,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利用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必将随之变化,这样就不断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新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利用教育技术装备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改变教学观念,提高了服务于教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首先,要建立一个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技术装备新理念。即,在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新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不仅要像以往的观念中,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的一种,还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探究能力为主线,有效利用教育技术装备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新课改打下基础。其次,设备要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相结合。再者,能与生活相联系,具有生活化、科学化的实用价值。第三,要在突出科学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科性质创造性的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

社会在不断发展,每个社会阶段都会产生了相应的教育技术装备。这种发展并不是线性的,即后者必然替代前者。每个阶段中,由于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技术装备在形式上被淘汰,被新装备所取代,如现在的幻灯机已和投影机、胶片机相结合,整合为功能更为强大的视频展示台,传统意义上的幻灯机和投影仪已逐步退出课堂。但是,这种替代只是同一阶段内某个装备的发展演化。就如视频展示台,完全替代另一个阶段的装备,并不因为视频展示台出现后,就不要书、不要黑板了。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因素。它的应用,将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技术上的发展。从技术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还将更加深入地发展,而移动技术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获得解决,仿真效果更好的虚拟现实技术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从技术上来看,教育技术装备具备了以下发展潜力。

(1)现有网络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所有装备的网络化链接,实现教室网、校园网、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同时实现完全的数字化,包括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化白板等技术的发展。

(2)移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主要表现在3G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这样将构建一个相当完善的地面计算机网络、空间移动通信网络、无线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等整体应用的系统。

(3)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虚拟现实技术,将会有更多的教学演示和实验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2、教学中的应用。从教学应用方面来看,今后教育技术装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会有明显的发展:

第6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日趋完善和进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具有传播语音、数据、视频多媒体信号功能的计算机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学校,更是首先敏锐地感到了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跟上时代的步伐,全军加快了军事训练信息网、院校校园网以及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这无疑为今后开展网上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许多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资源缺乏、教育应用软件扩充能力差、教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工作中去研究、探讨。

二、开展网上教学所具备的条件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是网上教学。实现网上教学的前提主要有两点: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支持;二是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观念的被认同和接受。从全军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以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军传输主干道,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宽带、具有较高的信息传输速率,可以实时传送动态的视频和音频网的建设,今后完全能满足网上教学的双向式信息传送的需求。可以说,进行网上教学的硬件设施以基本形成。

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的区别为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的不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手段,而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实现有效教学为目的。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核心的粉笔、黑板、教材的线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实现学科知识的传递为目的。教师在课堂上按即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中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在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中进行的,教学资源包括传统的教学资料和现代的教学信息库,如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等,以及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育资源的多渠道、多形式和多种信息刺激的学习模式,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学习变为以学生中心,以认识结构的迁移为效果的综合能力学习。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以知识的产生、传播、增值和应用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不断创新发展的经济时代。它的到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爆炸趋势发展,对人一次性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终身教育成为每一个社会和个人的必须。如何将不断发展更新的现代科技知识传授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何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层次,使他们跟上社会进步的潮流而不被淘汰。这一教育的重任,单靠传统学校的一次性封闭式教育显然是不能完成的,只有以网上教学为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才可以当之无愧地承当起来。

三、开展网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运用教育技术开展网上教学的认识还有一定距离

网上教学是一个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把握和认识还很不够。虽然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教员对多媒体教学软件有了浓厚的兴趣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也有一部分教员对多媒体课件直接运用教学认为是费工费时的工作,不如粉笔加黑板来得快。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超前的新技术发展观念,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自己学科领域的意识不强。这些都会影响到军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十分不利。

2.目前网上信息资源还相对缺乏,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

从目前全军教育训练信息网上的情况来看,用于网上教学的各种信息数量相当少,有一部分还是按传统教育的要求模式而提供的有限课程内容,用于网上教学的各类CAI课件还十分缺乏。由于信息资料的匮乏,真正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网上运行的几乎没有,这必然造成多媒体计算机信息网的功能不能充分利用与发挥。有些课件虽然上了网,却不愿意将教学信息公开在网上传送。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头脑中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对于什么是开放式教学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网上教学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搞教育的大多数教员对它的教学形式、课件设计要求等各方面还不十分了解,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员很少懂得如何设计课件,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其它专业课程也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开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还很不够。学校和教员在对于如何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如何使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适应网上教学的特点要求等问题上还没有深入研究,因此导致了网上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的现象。

3.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普及程度偏低

不论从地方、军队院校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员,对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都还偏低,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知识和技能,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获取信息,只用做打字甚至作为一种摆设。在当今时代,不会使用计算机,没有广泛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就谈不上网上教学与学习。

4.教学软件的开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育软件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要想开发出优秀的教育软件,首先主管教学的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有重点、有计划开发实用性较强的教育软件,制定出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教员制作课件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经费的支持等,目前教育软件开发机制还没有合理地建立起来,也没有在软件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形成有教育专家、第一线教师、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人员、学生和媒体技术人员组成的合作的教育软件开发队伍。5.网上教学的系统建设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网上教学,在全军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如何进行,网上教学的具体模式、与教学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如何运作等各方面的工作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指导,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如果我们不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搞盲目建设,就会事倍功半。

四、相应的对策

1.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教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的培训

纵观当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是最为活跃的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设计等是目前教育技术中最为活跃、也是最具有应用发展空间的领域。这就需要教员不断更新和扩充已有的知识,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培训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培养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力为突破口,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能;第二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基础上,使教员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材一体化设计,与技术人员一道制作CAI课件并指导学生使用软件;第三要逐步向网络化教学扩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获取有关信息,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应更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掌握、开发现代信息技术,并要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为教学与管理提供支持服务,推进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广泛开展网上教学打下基础。

2.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理论的研究

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研究的方向,既有教学模式的设计,也有课件的开发技术,还有远程教育体系的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等。目的是对现代远程教育进行有序的理性的指导,使之能健康顺利的壮大发展并不断满足现代国防人才需要对教育提出的各种需求。

3.加快教育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教学软件质量的关键是设计与开发问题。根据各院校的情况总部下达任务,也可以走校-校联合,制作出有较高水平的软件。这样作的好处一是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节省人力物力;二是加快了开发进程,提高利用率。软件的开发特别要在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软件开发上加大力度,开发的软件应具有开放的接口、良好的数据库管理、可靠的安全性,具有分析、记录学习者水平、自动调整教学策略、进度的能力。

4.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创造必要的开发条件

教育技术中心要承担起建设院校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系统的重任。要不断建立大量的、多种多样的资源库。为方便教员制作课件,学院应设立一个多媒体制作室,为教员提供有关的课件制作设备。制作室的主要特点是全面支持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的采集及全面支持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响、影像等素材的单项设计和集成设计。主要设备有: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扫描仪、录像机、非线性编辑机、刻录机、多媒体计算机、CD播放机、打印机、各种音响器材等,在这里教员可以把视频资料或声音进行采集,经过编辑整理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制作成光盘。

5.正确把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和网络技术一起,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等方式,同样也改变了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因此,只有正确理解多媒体,才能把握开发研制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应该明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而不在于为了形式上的使用。把开发、研究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开发、研究促进应用,反过来以应用促进开发、研究,使其形成互动机制,是保证多媒体教学软件发展的正确途径。

第7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一、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学的影响

进入信息教育技术时代之后,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并产生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变化的出现,使得数学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教学改革的任务也更艰巨。下面具体分析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带来的影响。

1.正确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关系。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学校开销,增加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教学效率,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加大投入,对学校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装备,并对老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训学习,构建了新型的多媒体教学体系,这样原本繁琐的工作环节有所简化,同时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导致旧事物的消失,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教育技术数学辅助教学工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体现在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其次在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更合理和科学。但是人们也不能够忽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毕竟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年来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总结和提炼我们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让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对新时期数学老师的新要求。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我们一些部门根据教学实际,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有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使老师具备新型的数学素质,并在专业技能方面做到训练有素,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通过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方法,使自己更适应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使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更好地整合。

3.新时期数学老师的自身素质培养。

在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逐渐脱离了传统单一化的工作模式,需要掌握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满足教学对于数学教师的新要求,在信息教育技术数学管理方面需要更重视。同时在职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优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二、做好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工作

针对以上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学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信息教育技术的特别和要求,制定更完善、科学的整合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分析如下。

1.具备和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技能是时代的需要

在新型数学教学模式出现的同时,整合方式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教学需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相应地要加大信息信息理论知识的培训,帮助数学老师更好地顺应教学需求。对于当今的数学教师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所要求的,同时是现代教学所必需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在教学中全面培养数学老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2.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数学老师对教学基础理论的全面掌握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具备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学校首先需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并积极运用到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打好坚实的基础知识。

3.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延伸教学范围,拓展教学深度。

我国信息教育技术发展至今,不同领域的各种信息每天都在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长。在数学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各种新理论不断出现,旧的理论不断创新。这对于学校来说压力很大,想要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吸收这些新知识,首先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就要进行突破与改变,通过这些方面的完善与改变,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及吸收知识的效率,延伸教学范围,拓展教学深度,在相同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8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改革;信息教育技术;学生主体

实验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超的实验技能对于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点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作用。那么,作为一名基层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尝试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分析与探索,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从而显著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高中实验教学应当合理借助信息教育技术

高中化学实验众多,涉及的实验用品不计其数,这其中自然包含一些危险性较强的实验用化学物品,教师若是不充分考虑这一点,一味地对教材所规定的实验照单全收,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学生都会带来极大的人身安全隐患。如此,针对部分危险化学用品实验,不少高中化学教师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积极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响应这一要求,将信息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到自身的实验教学之中。如“氟化氢”是一种具备强烈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在实验进行中稍有不慎便会对实验者的皮肤产生严重的灼伤。因此,在进行“氟化氢雕刻玻璃制品”这一实验中,笔者就借助信息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提前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氟化氢雕刻玻璃制品”的相关视频资料。

由于信息教育技术同时兼具信息含量大、呈现方式直观的特征,因此仅仅通过几分钟的视频播放,学生就得以对“氟化氢”的强烈腐蚀性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有效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人身伤害,如此就圆满地实现了借助信息教育技术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良好目的。

二、高中实验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多由教师牢牢把控,即采取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的模式,学生真正参与实验的机会少之又少。长此以往,不仅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日渐下降,而且他们的实验实践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如,在“食盐的提纯”这一实验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在明确食盐提纯化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来选取实验过程中具体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及化学药品,除此之外,更要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积累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此一来,就充分尊重了学生实验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很好地赋予了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的良好机遇。在此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实验参与积极性很高,纷纷投入到了实验设计、操作的过程之中,如下的一份学生小组实验操作步骤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溶解;

2.除去SO2-4和不溶杂质;

3.除去Ca2+、Mg2+、Ba2+、Fe2+等杂质离子;

4.中和过量的NaOH和Na2CO3;

5.蒸发结晶;

6.减压过滤;

7.干燥、称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充分尊重学生实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实现对化学探究实验的更深刻认识,有利于其自身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等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高中实验教学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学科教学应当充分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新课标上述“生活化教育模式”除了可以运用在知识点教学之中,还可以运用在实验教学之中,即将实验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形成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对于夯实与巩固学生的课堂理论所学、切实提升其实验操作水平与能力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笔者对此感受颇深。如,笔者曾指导学生利用家庭厨房中常见的蒜做了如下的趣味家庭小实验:取几瓣蒜将其拍碎,充分挤出其中的蒜汁,然后用毛笔蘸取蒜汁在空白的纸上写几个字,待到蒜汁干了之后,纸上再也看不出被写字的痕迹;随后,取一根蜡烛将其点燃,将白纸放在上面进行短时间的烘烤,这时,就会发现白纸上写的字又重新显示出来了。

如此一来,就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无限魅力的同时,使他们的化学实验参与兴趣有了更显著的提升,大大坚定了他们进行化学实验的信心与意念。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借助该家庭化的小实验,学生还对该实验背后蕴含有的化学原理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很好地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从而将开展生活化家庭化学实验的作用进行了最充分的发挥。

新课改的理念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方向。对此,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新课标的先进教育教学观点,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身的实验教学实践之中。这既是顺应新课改发展趋势的要求,更是切实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形成高超实验操作技能的要求。

第9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耦合;共振;周期;原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25―04

引言

教育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借助信息和能量的转化,通过超越时空局限实现对教育环境的全面优化,形成有效促进师生间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教育场。从教育场视野来研究教育技术,不仅符合信息时代教育资源存在的广延性,而且能更好地揭示特定教育信息环境中多层次、多侧面因素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树立教育与技术动态耦合,生成教育技术的观念,明确增强其共振效应的努力方向。

一 教育场:研究教育技术的独特视野

教育场视野有助于突出教育技术的学科特性。19世纪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提出的“场”概念,在解释以电磁波方式存在的教育场方面,具有针对其物理特性的独特适合性。迪尔凯姆(EmileDurldaeim,1858―1917)1895年所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提出,任何事物都须在一定的“场”中存在,而这种场就是社会的整体环境。最近有研究者提出“教育场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质和社会环境四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交换而形成的时空统一的、多维的、动态的教育整体存在形态。”这类关于“场”和教育场的阐释,与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在教育技术的多次定义中,把教育技术作为教育过程和资源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看到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格式塔心理学派先驱克勒(Kohler Wolfgang 1887―1967)提出的场模型,包含了“场效应”、“感知场”和“认知场”等概念,后来他的学生勒温(Kurt.Lewin 1890―1947)发展为心理场论。用心理场的观点来分析师生与教育技术形成的环境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有针对性。基于此,笔者于2003年提出“教育场是由多种能产生教育影响的资源,以动态能量、信息或物化状态方式交互作用,形成具有时空统一性的立体组合式的教育资源存在形式及其在认识主体中投射的心理状态和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表明(1)教育场是一种活动性存在,具有交互作用性,它能较好地解释教育与技术交互作用生成教育技术的实践状态;(2)具有主客体耦合产生教育影响的属性,有助于阐释教育技术作为环境与师生耦合的作用状态;(3)具有时空统一的结构性,这一特性在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有其针对性。

教育场视野能更好地解释教育技术学的核心问题。首先,能更好地解释教育技术定义的变化特性。从教育技术涵义的变化看,长期以来域内专家主要是在教育与技术关系问题上争论不休。无论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中的技术”,还是理解为“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都是“教育”和“技术”的交叉与整合,反映的是其耦合后生成的双重结构。如果仅从教育技术静态结构理解,则会因视角和立场不同而得出关于教育技术的不同界定。而从教育场耦合生成视角出发,则会根据当时文化背景、技术力量现状和教育实践条件,形成适合当时教育与技术耦合生成状态的定义。这正是AECT从1963年以来,根据教育与技术耦合生成的阶段特征,不断更新教育技术定义的根本原因。其次,有助于切合实际地解决教育技术学的价值取向问题。文化、教育、技术的三维结构性,导致在教育技术本质认识上,因研究主体立足点不同分为三种路向。即以海德格尔生存哲学为基础的文化研究路向;以教育学思维方式形成的研究路向;以技术为核心的研究路向。如果说文化研究路向直接受制于文化理论指导,那么教育学和技术研究路向的形成,则受到研究主体背景文化和经验的影响。因此,研究主体如果仅仅从自身文化背景和经验出发,来解读教育技术学的价值取向必然有失偏颇。由于教育技术的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技术人员,因此考察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和可能走向,符合实际的路向是以特定的哲理为参照,考察两类群体合力作用下教育与技术耦合的践行方式。最后,能更好地解释教育技术的实践生成问题。在教育技术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师生并不按理论家鼓吹的观点行事,理论研究者对此通常采取反驳和强硬的态度,认为是由师生素质低下而导致的。从教育场视野考察,教育技术理论尤其是立足于生存哲学和教育学演绎出的理论,只不过是指导师生将教育与技术耦合,生成真实状态的教育技术的精神因素。实践者的文化背景、经验、技术知识和教育现状,尤其是教育与技术相互需要的急迫性,才是直接影响其耦合生成教育技术的关键要素。实践者只有将理论指导与这些因素结合,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生成符合现实需要的教育技术。

二 耦合: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

耦合本指“连接两个电路,使信号从一个电路传递到另一个电路的过程。”在教育场中,耦合不仅指两个及以上事物之间、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以多种信息和能量交换、心理效应等形式发生作用。耦合概念便于解释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特征,深化人们对智慧型教育技术在师生心理作用中的认识。首先,有助于区分两类教育技术的不同作用方式。我们通常以主-客体思维方式来看待教育技术,把它看作创设教学环境的手段。对物质范畴的教育技术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就教学设计、“主导一主体”教学结构之类的教育技术而言,则是超越“主一客”关系而达成的主体间的耦合,其本身己是主体之间认知作用的一种方式而不只是中介。其次,便于进入心理层次对教育技术做出分析。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而任何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都要消耗认知资源,都有可能造成认知上的负荷”。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知识信息的重组,由文字表述向图形和直观表达方式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认知负荷。为此,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技术,更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技术。尤其是根据教育过程发展需要,从教育手段、教学设计、教育信息组织等多方面,围绕学生心理需要组成的全面耦合技术。

耦合性广泛地存在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之中。首先,教育技术理论创新是由教育理论与技术发展的耦合状态决定的。无论是技术革命还是教育理论创新,只要有一方或双方发生质的变化,就会向另一方提出新的要求,导致研究者对教育理论与技术认知所形成的耦合关系发生质变,形成具有新的教育价值取向或技术革新的教育技术理论。当技术处于直观教具和视听媒体阶段,传统教育理论与之耦合生成

的是电化教育理论;而当技术发展到计算机水平,当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之耦合生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其次,研究者建构教育理论中具有多元耦合的生成性。研究者总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民族文化会影响其思维方式,利益立场影响其价值取向,职业经历形成的认知经验直接对外在信息的建构发生作用。研究主体背景因素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耦合生成的教育技术理论不同。第三,在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中,广泛存在着耦合性。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耦合的中介作用,它把相隔上千里的师生耦合在一起,互动生成远程教学实践活动。混合学习理论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目的也是使教育技术在学习环境与学习主体耦合中,更好地发挥技术桥梁作用。第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彰显耦合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既改变了中国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结构,也克服了西方国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弊端,突出了教与学的双边耦合特性。最后,教育技术在文化生成中的耦合作用。“当技术被置放在教育、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之中”,“技术就成为一种海德格尔所言的‘集聚’,集聚了与教育有关的所有内涵。”这种集聚,在教育学人那里主要表现出的是对技术的教育理想设计。而在技术至上的人那里,则表现为技术世界对人的生命立法,确立的是理想“技术人”标准。总之,都是根据主体对教育与技术耦合取向的认识,利用技术手段来聚集相关的教育要素,耦合成其所需要的教育技术文化。

三 共振:耦合衍生的目的原理

教育技术中,耦合的目的除了增强相关要素的联系性外,就是为了使其产生叠加和协同效应,放大相互间所产生的作用。因为耦合效应主要是从数量上模糊地描述相互作用产生的效果,对产生条件及其能量辐射方向等未做深入研究。因此,笔者引入共振概念来说明耦合所产生的效用。共振是指“系统在周期性外力的作用下,当外力的频率和系统的固有频率接近时,系统的振幅急剧增大的现象”;“在某些微观过程中,常有在某一条件下,过程发生的几率比条件稍有不同时的几率急剧增大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共振”。根据共振的概念,“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信息场中的信息,都能对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场产生作用。”学习者的心理世界中有一种固有的知识结构图式,只有当教学信息场中的知识结构与接受者的心理图式相近时,以特定的教学设计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恰当耦合,才能激活并唤醒学习者的心理图式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育技术资源之间产生共振,这就是教育技术的共振原理。由此可见,耦合是共振的前提,共振是耦合的结果。

教育技术中的纵横共振效应。影响整个教育技术发展的主体不外研究者、技术开发者和运用者,其中理论研究者影响着教育技术发展方向,技术开发者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运用者则决定着教育技术的发挥状态。根据耦合原理,三者间必须相互学习、沟通,明确各自之间的相互需要,形成一致的耦合心向。但要形成共振,关键还要有外力驱动。因为共振的前提是具有相近的“心跳频率”,所以需要借助奖惩制度的外力推动,形成对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的技术知识培训,对技术研发者的教育理论培训,并让这两类人员深入教育技术实践第一线。对一线教师,则需加强教育理论和技术使用的培训。这样才能克服理论研究者过于浪漫轻视技术的作用;技术设计者无视师生需要盲目推崇技术至上;运用教育技术的教师我行我素的弊端。只有让三者找到价值取向上的共鸣点,才能形成三大主体间的纵向耦合、共振!在教育技术实施中,涉及到教师、学生、教育中介三大方面,教育中介又包括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要素。这些要素都能以教育技术为载体,形成师生耦合的环境和桥梁,促成师生心灵共振。尤其是教学设计,它是达成师生心理共振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西方要求围绕学习主体设计教育资源,营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技术环境;还是中国以“主导.主体”方式进行的技术信息与课程整合,都突出了以耦合方式产生共振放大效应的设计思想。这些共振效应的产生,最终都有赖于利益机制的驱动。因为共振以叠加和协调方式推进,而叠加需要过度强化,投入超常精力;协调需要多方共赢,所以没有强大的利益驱动,要实现各方面、各要素间的横向共振是艰难的。现实教学中,在升学获奖利益驱使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幻灯制作,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取舍和学习软件的选择,都是紧紧围绕考点引发共振效应,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 周期:耦合衍生的过程原理

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周期性,导致教育技术的周期性变化。有研究表明技术发展具有两大周期;在当代中国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强化一客体更新一主体更新一组织管理更新一强化……”这样一个周期性规律。当技术发生这样的周期性质变之时,必然要求教育者将新技术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同理,当教育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也会对技术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即使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其新要求,技术开发者也会设计出综合运用现有技术的新模式,实现教育与技术之间在不同水平和结构意义上的耦合与共振。从世界范围看,教育与-技术耦合生成的教育技术,也的确呈现出近似周期性的阶段发展特征。在直观教育技术阶段(17世纪中叶.19世纪末),技术只是作为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物化手段,形成了传统教育与传统技术媒体的结合。在媒体技术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视听教育技术,20世纪中期任务分析、行为分析、形成性评价等系列智慧技术方法,围绕学生中心实现了现代教育与现代技术的耦合。而系统技术阶段(20世纪70-90年代),将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以“教学设计”为代表的智慧型教育技术,实现了当代教育与当代技术的全程耦合,技术对教育产生了一定的预设性控制作用。在信息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媒体技术出现,由此进入了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教育技术不仅重视硬件和软件的使用,而且关注教育信息处理以及人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等,从而进入了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地渗透进师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实现了物质技术、主体心灵多方面的耦合与共振。在如此全面、全程的耦合情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此,中国“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欧美混合学习理论等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