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移动支付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

第1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补助对象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

为发扬我县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部分抚恤补助对象“八一”建军节走访慰问活动,慰问金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详见附件)统筹拨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慰问对象:已享受抚恤补助的有工作单位残疾军人、无工作单位残疾军人、“三属”、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两参”人员和烈士子女。具体走访慰问对象名单通过OA系统发送。

二、慰问方式:有工作单位残疾军人的慰问金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直接汇到个人银行账号。其他的慰问对象由各乡镇(街道)组织走访慰问。

三、工作要求:

(一)确保时效。各乡镇(街道)须于8月1日前完成走访慰问工作,慰问结束后,将走访慰问情况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二)及时关爱。走访慰问中要对慰问对象的生活和身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三)专款专用。慰问金要专款专用,不准挪用、截留。如有违反,则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联系人:陈丐鹏,电话67222782,机关网676229)。

 

附件:2021年“八一”建军节慰问经费分配表

 

 

永嘉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7月2日

附件

2021年“八一”建军节慰问经费分配表

 

序号

单位

慰问人数(人)

慰问金额(元)

备注

1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218

109000

 

2

瓯北街道

85

42500

 

3

三江街道

47

23500

 

4

桥头镇

71

35500

 

5

桥下镇

79

39500

 

6

岩头镇

102

51000

 

7

沙头镇

67

33500

 

8

枫林镇

44

22000

 

9

岩坦镇

105

52500

 

10

大若岩镇

34

17000

 

11

碧莲镇

51

25500

 

12

巽宅镇

40

20000

 

13

鹤盛镇

52

26000

 

14

金溪镇

51

25500

 

15

东城街道

56

28000

 

16

南城街道

56

28000

 

17

北城街道

24

12000

 

18

乌牛街道

60

30000

 

19

黄田街道

28

14000

 

20

云岭乡

20

10000

 

21

茗岙乡

17

8500

 

22

溪下乡

8

4000

 

23

界坑乡

11

5500

 

 

总计

1326

663000

 

 

 

 

 

 

 

 

 

 

 

 

 

 

 

 

 

第2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指用户通过无线客户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大致分成两大类,移动远程支付和手机现场支付。所谓移动远程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网上银行、短信支付、手机银行等方式进行支付或者转账,这种方式因为可以由用户自行操作,因此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而现场支付是指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手机刷卡等通讯手段进行现场结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其应用相对少一些,尤其在偏远的乡村地区更为少见。

一、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

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利好,国家对于广大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提升。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2014年人均纯收入9892元,增幅达到9.2%,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仅有6.8%的增幅,农村收入增长态势发展迅猛。同时,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普及,广大农民群众可用于自己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对资金支付方式的种类、便利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无形中使得广大农村对于支付方式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农民强烈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移动支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网络和手机的日益普及激发移动支付市场潜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7.5%,规模达1.78亿,相比2013年增长188万人,已有47.9%的农村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农村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2014年净增5698万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农村地区成为移动支付巨大的潜在市场,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客户群基础。

(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长远发展

从数量来看,运营商不断加大农村地区3G业务的投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基本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其中,中国电信3G网络已覆盖全国90%的乡镇。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3年的81.05%提高到85.8%,农村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质量来看,目前的3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秒,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保护,手机已成为集通信、娱乐、销售终端、售票厅、住宅钥匙、交通卡、银行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操作简便的电子设备,为打开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提供了硬件支持。

(四)持续出台的惠农政策为提升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保障

近几年,人民银行非常重视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201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有关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农村移动支付模式,先后在全国20个省份展开了试点,力求拓宽农村支付的渠道,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及现状

人民银行随州中支近几年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生,普惠金融”的工作理念,对开拓农村支付市场的金融机构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手机支付业务作为突破口,面向偏远乡村,通过推行移动支付加快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进程,降低广大农民群众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一)随州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

1.长效宣传,培育非现金理念。连续三年,随州中支共举办随州市支付结算知识讲坛乡镇行活动12次,先后走进唐镇、随县、三里岗镇、校园、社区等不同受众群体的聚集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活动。2014年在吉祥寺村针对农民朋友及香菇商户集中开展了“普惠金融支农惠农”支付服务宣传活动,详细介绍银行卡支付、自助转账、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方式的优点及用法。发放支付工具宣传海报100余份、宣传折页3000余份,现场有9位客户有意愿签约手机支付业务。

2.统筹规划,金融设施不断完善。随州中支一直致力于加大村级金融硬件设施投入,在不断推动协调下,市农行于2013年在吉祥寺村设立了香菇交易自助结算中心,布设了6台自助服务终端,提供自助还款、转账、查询、缴费等多种自助服务。截止2014年10月,村组农民通过香菇交易自助终端完成交易16500笔,交易额达2.1亿元。2014年11月27日市农商行吉祥寺村自助服务网点正式开门营业,布设了可提供现金收付的存取款一体机和可跨行转账的银行自助终端,并根据香菇交易周期,增设相应人力资源投入,负责自助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香菇商户现场提供理财、信贷、电子银行、业务咨询等金融服务,切实打造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大平台”。

3.进村入户,打造“农村支付服务示范村”。随州中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在吉祥寺村香菇交易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大力推广转账电话、网上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探索出“惠农卡+网上银行+加工户”的新型模式。积极推广手机移动支付进村入户活动,联合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随州业务部成立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吉祥寺村对潜在商户进行业务宣传和现场培训,讲解手机支付方式的优越性、操作流程、安全管理注意事项,使商户进一步感受手机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对个人信用可靠、香菇交易量大的商户进行上门营销,扩大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延伸面。

(二)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尚处初级阶段,发展缓慢。截止2014年底,随州地区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和银联商务所辖162个农村网点共发展移动支付用户53.55万户,同比2013年增长5.23%,累计交易181.31万笔,交易金额达286780.09万元。主要应用于公共购物、缴费、等小额支付领域。

三、推动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难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向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一)农村居民传统的金融意识和现金交易习惯成为移动支付工具推广的阻力

多年以来,很多农村居民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少部分居民在交易时会采取刷卡方式,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移动支付概念显得很陌生,更甚者带有一种明显的排斥心理。而且由于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外流,留守的多半是老人或者小孩,受到教育程度和消费习惯的长期影响,这部分群体对于新生事物普遍接受能力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也比较少。即使有人勉强能够了解移动支付业务,也会对安全性等问题存在质疑。这些都将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

(二)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延伸

一是农村金融网点较少与农村人口众多存在矛盾。因为考虑到“三农”业务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部分银行不愿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工作人员配置和设备配置只能满足提供基本的存取款服务,难以分出力量推广移动支付。二是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与“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从生活方面来看,目前很多农村都已经实现了宽带光纤、自来水、天然气等到户,农民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缴纳水、电、气、网络、通讯等各种费用,传统金融业务已无法便利农民基本生活缴费需求。而从产业化发展来看,农业产业链中的农户、加工企业等多方参与者也需要一整套金融服务产品来满足资金回笼、货物订购、企业对账等经营需求,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尚无法与时俱进地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金融产品。

(三)支付风险抑制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深入发展

一是密码控制风险。登录密码、支付密码,口令卡、密码器、UKEY等认证措施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密码认证方式,在农民的意识形态里安全程度上远不如银行现场办理安全,加之农村地区用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担忧移动支付安全性不够,为了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对移动支付不容易接受。二是系统运行风险。用户使用山寨智能手机或在电脑上随意下载软件,加上盗版软件、钓鱼网站等不利因素影响,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会受到威胁,可能造成资金损失,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泄露。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移动支付推广宣传力度,普及广大农村居民金融知识

一是形式多样,营造氛围。利用目前最为常见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进行概念渗透,同时,印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挂历、年画、对联,将其发放到农民家中,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点进行详细介绍,明确告知移动支付的好处及老百姓多担心的诸如安全性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农村群众从心里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并意识到这种新业务模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二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所谓“点”就是将当地养种殖大户或者乡镇企业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大力普及移动支付便利性。同时,针对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新生实物接受程度较高的返乡青年群体展开宣传攻势,并通过他们来带动周围农民广泛参与。所谓“面”,指依托农村金融网点的营业场所及柜台进行宣传,通过电子显示屏、电视、横幅、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全方面宣传移动支付业务,为移动支付新业务的推广扫清思想障碍。

(二)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探索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一是建议人总行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进行财政补贴,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放力度,提高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实现农村地区电子网络信息化。二是持续引导和鼓励承担“三农”任务的银行机构探索移动支付业务模式,详细分析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农村生活消费行为,对现有金融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形成移动支付服务体系。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于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根据农村消费者心理、行业特点,推出更贴心、更安全、更方便的移动支付产品。四是将现行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超市、农资批发部等发展为移动支付特约商户,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三)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监管,保障资金安全

第3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关键字】第三方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产业链,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问题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研究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定义

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具有一般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功能, 而且重点强调用户的移动支付能力,即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使用者直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来完成支付业务. 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将第三方支付的思想运用到移动支付中,优化了原有的支付流程, 平台在整个支付过程中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能起到监管的作用,提高用户的体验.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1、发展历程

虽然我国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首家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单国内移动第三方支付最成功的企业支付宝,是于2009年才开启移动支付业务,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宝的单季移动支付规模已突破千亿,发展十分迅速,在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的全部交易规模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

2011年5月18日,央行颁发首批业务许可证,支付宝、拉卡拉、快钱、汇付天下等27家企业顺利获得支付牌照。2011年8月31日,央行颁发了第二批13张第三方移动支付牌照;2011年12月31日,央行再次颁发了61张第三方移动支付牌照。而在第三批获牌的61家企业中,业务类型覆盖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等5项业务。

2、行业分类

支付企业的发展路径日渐分化,目前支付企业正逐步分化为4类:一是以B2C业务为主,覆盖全行业;二是以C端为主的预付费企业;三是面向远程、移动支付的企业;四是面向行业和传统行业转型而提供资金流解决方案的企业。

3、用户规模

2012年12月26日消息,易观今日未来三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市场趋势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39200亿,互联网支付注册账户规模达到13.78亿,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

二、竞争与合作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的合作: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业务覆盖面来看,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提供的业务支付和银行存在很大层面上的重叠和相似,但比银行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并且还提供银行缺乏的担保和交易等待等服务。在银行和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之间,即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在当下的移动商务年代,银行迫切的需要打开移动市场,第三方移动支付便成了银行拓展自身业务覆盖,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平台。两者取长补短,共同盈利,促进着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腾飞。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的竞争:

第一,第三方移动支付所提供的主要支付服务就是对银行的业务竞争。用户对水电费缴纳,网络购物的需求可以不通过网银而直接通过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资金的流转路线发生改变,影响着银行的流动资金控制能力。

第二,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不仅仅只是一个支付平台,近几年的发展中更衍生出相仿与银行的账户结算系统。而该系统的出现即意味着凭借其线下的收单和医保支付等业务对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产生威胁。

第三,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信贷业务的竞争。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对于银行最大的优势既是能掌握用户发生交易时的上下游的交易记录。而根据此记录便能更根据各类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信贷业务。特别对于中小型企业,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信贷更符合它们所需求的“小额”,“短期”,“迅捷”的特性。由此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间的竞争问题不容小觑。

三、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构建。移动支付产业链可以定义为: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的需求,由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支付应用服务商,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收单机构等多个产业环节共同组成,实现相关资源从上游到下游的不断转移并达到消费者的链条.

(二)产业链分析。移动支付产业链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决定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由于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的独立性,且各个部门提供支持服务内容不尽相同, 使得改产业链业务覆盖范围广、牵涉行业多,行业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行业壁垒都会影响自身部门发展. 移动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和商家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只有彼此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才能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各个环节的共赢.

(三)产业链部门分析

1、移动运营商

移动运营商在产业链中主要任务即使为移动支付搭建基础通信平台,是移动支付最为基础的硬件系统提供者。移动运营商是用户手机号的唯一管理者,在开展移动支付上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而在基于目前的通信技术来看,移动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方式包括语音,短信,WAP等.在移动支付领域中,移动运营商主要为所有移动支付业务提供基础的通信支持以及对不同级别的支付业务提供安全服务. 由于一切的移动支付服务都建立在移动运营商的通信技术上,且通信技术是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移动运营商能通过加固自身技术提高支付效率,减少用户缓冲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且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群体加大移动支付业务覆盖度,增加用户数量,从而促进行业发展.

2、商业银行

银行是用户账户的管理者,在产业链中任务主要是为用户和其账户提供完整的支付结算通道且对该用户的信用信息记录。

商业银行作为用户账户的直接管理者,同时也是移动支付产业中用户资金的最终清算机构.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盈利并非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主要原因,由于传统支付业务的便携性不强,商业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主要是对传统支付业务的完善和补充,使其固有的支付不被便携性较强的移动支付取代.且多样化的支付手段也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从而影响着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商业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等传统支付系统作为其移动支付基础和支撑.其全面的用户信用管理系统更是减少了移动支付安全风险性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其他部门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

3、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

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是作为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枢纽环节,多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信誉担保,减少支付安全风险.而独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具有整合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等各方面资源并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使用户可以在不同银行卡之间实现转换.能为需求用户提供丰富的移动支付业务服务,吸引用户为应用支付各种费用.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优势相较于其他部门的优势主要在于其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对互联网用户的购买心理和用户需求加了解,拥有更全面的互联网市场分析.

四、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环境分析

(一)越来越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截止到2013年,国内目前达61601.7万户的移动手机用户和达到7934.8万户的宽带接入用户,巨大的用户基础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传统电子商务的转型,行业细分度也越来越高,市场规模增速也将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越来越多的用户节点代表着越来越多用户群体和市场覆盖率.由于传统移动支付的信誉缺乏性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三方移动支付也将逐渐在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中迅猛发展。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硬件体系构建逐渐完善

3G移动网络的普及伴随着个人手机为应用平台的新型移动应用业务将逐步形成.移动电子商务也将在此平台上得到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通信技术的加强对移动支付行业来说,不仅从基础上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安全级别,同时也能打消消费者的消费顾虑使其进入市场,从而扩大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而随着移动营运商对通信业务领域的加强加固,通信服务对移动支付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基于SOA,RFID等技术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体系结构被提了出来.越来越完善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结构一方面增加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方面扩宽了业务市场,且基于完善支付结构的支付流程,其越来越精简的步骤和越来越高的效率也标志着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进步与潜力.

五、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问题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统一技术标准体系仍未构建完成。从近几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情势来看,第三方移动移动支付作为3G时代的热点应用,发展迅速,市场宽广,但标准问题尚未确立和统一.标准上的不统一,产生很多难以解决的麻烦。

例如,移动运营商采用的2.4G标准支付手段,这是建立在通信技术完善,通信设备齐全的基础上,并且它还拥有最多的移动端口用户.而如果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也想通过2.4G标准支付手段,都会导致建设成本过高而利润降低.目前,两种标准都在被采用,这样无形中形成了支付设备兼容的壁垒,因为平台的转换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效率.这些不便的积淀对今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推广及盈利,用户使用过程中便捷性和效率都带来较大阻碍.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信用缺乏。信用缺乏问题不止存在于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从拥有当前最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的商业银行来看, 每年我国有大量的信用卡导致的信用问题。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用户都是把手机号同银行账号以及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三重绑定在一起,实现一种快捷支付.平日生活中,由于使用环境的变化及使用频率的增多,消费者的移动终端面对丢失,不需知道账户信息就能对账户资金进行窃取。因此,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信用卡.而商业银行把所有风险都转嫁给第三方移动支付消费者的做法,使得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目前依旧以小额支付为主,严重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而且,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自身信誉度没有评级标准,消费者同样也不能辨识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的信誉等级,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一些拥有大量资金的图谋不轨的人甚至可以通过开办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进行洗钱或者是非法集资.恶劣的信用环境,加上移动终端并没有实现完全实名制系统,都是阻挡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的绊脚石.

六、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一)开发新兴商业模式。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内包含部门众多,如果各个部门呈离散状态,彼此互不关联,那么这种无合作的商业模式从外国经验来看显然是失败的。但是如果想建立统一的合作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建议以某一部门为主导,其他部门为协助的商业模式。从第三方移动支付角度看,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都因为有各自用户基础及其独占优势,因此想平等的达成合作肯定会比较困难而且协同成本高昂。第三方移动支付处于这两部门的中间,作为没有庞大用户基础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想要从其他两边抢夺用户,占领市场无疑困难重重。这也是机遇。因为只有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作为主导者和协同者时,才能更有效配置各方资源,使产业链的获利能力达到最大。因此,以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为主导,其余两部门为协助的商业模式对整个市场和产业链来说最为合理。原因有三点,第一:第三方移动支付是相对于其他两部门独立的机构,不像其他两部门有用户基础。第二: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由于没有用户基础,协同各部门协作的成本自然较低。不会像已经建立庞大用户基础的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一样利用用户打压对方利益。因此,建立如此的新型商业模式一方面是最大化提升了该行业的运行效率,一方面是协同的跨部门交易对消费者来说也提升了便捷性和可接受性。

(二)确定金融边际,明确监管部门。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相当迅速,业务交易量与日俱增,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金融边际和业务性质依旧没有得到充分界定。从第三方移动机构的办理业务种类和市场认可度来看,第三方移动支付更像是一种虚拟银行,承担着目前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功能。因此,有很大必要首先先确定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的金融边际和性质。一方面模糊的金融边际容易引起市场对该行业的业务功能的误解,导致消费者对其定位不准确,不敢贸然相信不确定性质机构,最终使得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业务的市场认可度减少,不利于该行业的未来发展。而另一方面,模糊的金融边际使得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无限制的增大业务覆盖率,容易引起同商业银行以及移动运营商的利益纠纷,导致产业链内合作主导的商业模式破裂,使得该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参考文献:

[1]崔媛媛.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07

[2]张萌.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预测[J].2011

[3]郑旋.移动第三方支付需要金融监管创新支持[N].2011

[4]王纯.基于SOA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设计[R].自然科学.2009

[5]任倩.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研究[D].2009

第4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近日,移动支付热点不断。先是年初苹果推出Apple Pay;随即2月24日,小米了新款小米手机5,支持NFC支付(近场支付);同一天,Samsung Pay也开放了公测;接着Google也紧跟步伐,推出支付应用“Hands Free”。只不过,Google测试的是全新的“语音支付”功能。

用户只需在在收银台说出“I’ll pay with Google”就可以完成付款了,相较于手机支付,“Hands Free”听起来确实很方便。

一时间,随着国内外移动支付新进入者的逐步增多,移动支付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尤其是NFC阵营重整旗鼓。

国内卖方分析师纷纷看好NFC支付前景,建议投资者可以关注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NFC支付重整旗鼓

Apple Pay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种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凭借独特的NFC技术,Apple Pay能够实现快捷方便支付,用户只需将iPhone靠近支持银联闪付的刷卡机,就可轻松完成支付。

与苹果支付相比,三星支付的使用范围要更为广泛,除了可用于NFC终端POS机,也可用于没有NFC功能的磁卡式POS机,能够在绝大部分有POS机的线下商家中使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银联早在2012年就已经推出NFC产品,但由于NFC支付对硬件设备要求严格,产业链很长,需要具有NFC功能的手机、POS机以及商户,拓展成本很高,因此之前一直未能大规模普及开来。

而随着此次中国银联与苹果支付、三星支付的合作,近场支付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面对移动支付的巨大前景,国产手机厂商也自然不甘落后,包括华为、小米在内的国内手机厂商的NFC支付方案都在备战中。随着越来越多手机的加入,支付场景会更加推广到公交、地铁等高频、高黏性应用,2016年移动支付主题投资可持续。

短期难撼动支付宝、财付通

咨询顾问公司Ovum近日在其最新的移动支付行业报告预测,到2019年全球将会有接近10.9亿人使用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其中将有9.391亿是通过NFC支付来完成。而移动支付的总交易额(无论是NFC支付还是非NFC支付)将会在这一段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由47.7亿美元增长至1412.1亿美元。

不过也要承认的是,尽管手机巨头纷纷选择近场支付,但短期来说,以APPLE pay为代表的NFC支付难以撼动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二维码占据的主流现行移动支付格局。

比达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到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7.3%,其中支付宝以72.9%的份额居首,财付通以17.4%位居第二,前两家市场份额在90%以上。

除了需要面对强大竞争对手的挤压,NFC支付推进也并不容易。

兴业证券分析师吴畏说,Apple pay的使用需要相对应支付NFC技术的POS机,也就是支持闪付的POS机,可国内目前支持闪付的POS机占比不到三成,POS机升级与铺设是闪付支付的首个拦路虎。Apple pay 进入内地是通过银联合作,目前仅支付十几家银行,而且线上和线下场景目前都很有限,如何切入更多线上线下场景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推广。另外一方面,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绑定优惠码以此来吸引客户,Apple pay应对此竞争难度很大。

关注相关产业链投资价值

这两年,阿里、腾讯在移动支付市场跑马圈地,随着手机巨头加入战局,2016年的NFC支付推广应该会重新塑造新的移动支付生态,只不过还需要时间。

NFC支付功能由于具有扫描速度快、便捷、耗电低、无需网络等天然优势,必然成为未来手机的标配。长期来看,Apple pay的引入必将带入NFC 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IHS Technology的数据,配备NFC功能的智能手机2013年出货量为2.75亿台,2018年出货量将达到11.7亿台。随着更多企业用产品投票,有机构预计,2016年NFC将成为旗舰智能手机标配,产业链各方重拾信心,NFC环境将得到加速改善,这也将反哺产业链的加速成熟。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关注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东兴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从产业链来看,移动端的NFC设备、刷卡端的POS机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将有较大的受益。

第5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技术保障

移动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产业,移动支付就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利用手机进行消费。移动支付的优势就在于方便,快捷。由于目前的移动支付环境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对移动支付安全性进行分析与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一、移动支付的相关概念

移动支付也叫手机支付,即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一般是手机)进行购物以及完成支付的全过程。使用者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等方式向银行机构发送支付指令,然后银行进行相应的处理,实现支付指令。

移动支付方式分类:(1)SMS,即短消息业务;(2)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3)NFC,即短距离通讯业务;(4)WAP,即无线应用通讯业务。

二、目前移动支付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身份识别问题。对于参与移动支付交易的双方来说,身份识别是尤为重要的。移动支付过程中确认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身份是厄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移动支付的特殊性,商家、银行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资金的往来相对频繁,因此,对于移动支付中涉及到的身份认证问题,必须得到移动支付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2、手机问题可能给移动支付带来重大影响。智能手机的发展,带动了移动智能事业的发展,很多用户为了使用方便,手机号码常常与银行卡绑定。但是,部分用户并没有进行手机加密处理,在支付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信息泄露现象。同时,若是出现用户丢失手机的情况,就可能出现不法份子使用手机进行冒名支付,造成用户的经济损失。

3、移动支付用户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在移动支付中,部分小额支付业务的交易可以通过扣除手机话费的方式进行,这就可能导致手机话费透支、拖欠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我国在手机号码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手机用户没有实名认证,在透支现象发生后,找不到责任人,以至于恶性循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处理措施

1、作为消费者应该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部分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消费中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对于网络上传播的一些内容不假思索,往往就导致了上当受骗事故的发生。所以,消费者在进行移动支付时,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认真思考。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手机要进行必要的加密,同时,对于运营商来说,更应该规范自身问题,加强站内信息真实性的建设,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

2、加强对于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方面的要求。消费者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最先考虑到的问题都是安全性。安全问题涉及到参与交易双方的各项资料,对于客户来说,资料的泄露轻则引起不必要的烦恼,重则会引起经济的重大损失。相关单位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电子认证、数字签名和SET标准等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对于这些出台的解决措施,相关部门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交易的合法性,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法律保障。

3、相关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安全保护机制。对于移动支付管理方面的相关部门来说,应该加大对于安全方面的资金、人才的投入,积极学习引进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建立安全的手机支付体系,确保手机支付使用环境的安全。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移动支付进行法律约束,确保其运行过程中的合法性,避免客户的经济损失。

四、结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用户使用手机来完成支付变得更加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进行购物,还可以进行日常消费的处理以及银行的财务管理,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相关部门对于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应该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的网上支付体系以及统一的一定制服实施标准规范,确保交易的各个环节运行安全,这样,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张锋,赵壮,肖媛. 移动支付应用和发展研究(续) .中国金融电脑. 2006,(2):63-70

第6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传统支付领域的巨头中国银联坐不住了。在错失互联网支付良机之后,中国银联开始瞄准移动支付领域,积极布局。

4月11日,2013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将一部装有英特尔芯片的手机在自动售货机上轻轻一滑,一瓶可乐随之取出,随后他将可乐转交给英特尔高层,成功完成了移动支付演示。此次峰会上,中国银联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将整合各自的科研力量和服务资源,通过在智能支付、安全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等领域开展创新合作,将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带给用户。

这当然不是中国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的首次尝试。早在2010年,中国银联就联合商业银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等产业链各方,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共同建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支付标准规范和业务模式。

不过,运营商与中国银联关于移动支付标准的理解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当时并不是所有的运营商都加入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

在当时,中国银联联合银行、手机厂商、智能卡厂商推出了信号频率为13.56MHz的手机支付标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采用了此标准。

与产业相关设计公司倡导的2.4G技术相比,中国银联所主导的13.56MHz技术应用兼容性更强,被绝大多数应用组织及相关厂商接受。并且由于2.4GHz技术的更换成本和推行难度较小,也受到产业相关设计公司追捧。

在移动支付标准问题上各自推进了三年后,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终于达成了共识。

2012年6月21日,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签署了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此次“握手”被业界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移动支付标准统一时代即将到来。

“用中移动奚国华董事长的话来说,这是伟大的妥协产生伟大的合作。”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常务副总编李强强专访时说。在他看来,移动支付必将在未来支付市场扮演重要的角色,下一轮的信息技术发展空间很大,中国银联将联合运营商一起开拓移动支付领域,把移动支付这块蛋糕继续做大,引导支付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全方位布局

作为中国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在传统银行卡支付领域具有良好基础。而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市场已然成为产业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银联看来,移动支付业务本质上是传统金融服务向手机端的延伸,金融机构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在产品研发、服务持卡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完善产品体系、深化服务内容。

“整个服务业的变化,从宏观上讲,可以用‘大、平、云、移’概括,即大数据、平台经济、云计算和移动支付;从微观上讲,就是基于移动终端的‘身、手、钥、钱’,即身份证、手机、钥匙、钱。‘身、手、钥、钱’都可以用相应的移动终端来进行解决。”柴洪峰说,下一代金融服务将随着技术演变产生变化,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银联等产业各方将努力把握移动支付市场机遇。

2010年,中国银联通过联合商业银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倡导建立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并专利共享,并配合主管部门进行国标、行标的研制工作。目前,金融行业标准已于2012年12月初,明确了移动近场支付的频率为13.56MHz,与金融IC卡统一。

为了给广大客户提供跨行业一站式的服务体验,中国银联从2010年开始全面调研国际上一些地区的TSM试点和实践,开展TSM技术和业务预研工作。TSM是基于移动支付的远程发卡和应用管理平台,被业内人士看作是连接通信、金融两大行业的重要桥梁。

在中国银联看来,在移动支付领域,只有建立一个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商圈系统,才能够实现移动支付的跨界发展,让用户享受“一机在手,走遍神州”的目标体验。

2010年,中国银联建立了一个统一商圈平台的产品雏形,经过三年的发展,商圈服务已经基本成熟,目前已经和航空、公路、铁路售票等关系民生的行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也开通了水、电、煤缴费等民生服务。此外,中国银联还与京东、一号店、大众点评、腾讯等第三方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在线商城与银联商圈的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中国银联联合产业各方在全国进行的非接触式支付受理终端改造进展迅速,国内已有120万台POS机可接受NFC手机或金融IC卡“闪付”。

机遇与发展

尽管移动支付近两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产业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用户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市场参与方资源共享仍然有限等。

“当前移动支付的难点主要在于要找到一个培育市场的突破点,并深入地把它挖掘出来,通过试点、示范之后,再推广普及就相对快得多。”柴洪峰说,整个产业的成熟需要一定时间。

实际上,移动支付的技术模式还有另外两个方面,一是终端模式,二是P to P新应用模式;现在的支付环境条件尚不具备。此外,移动支付还要与基于位置的服务、社交网络等结合起来。柴洪峰认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有一个周期,是持续完善的过程,但也会迅速地有亮点出来。

在银联、商业银行、运营商等各方主导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同时,第三方平台也是产业重要的参与方,近年来为产业发展和创新做出了一些尝试。

对此,柴洪峰表示,与第三方平台基于虚拟账户的支付方式不同,银联的支付标准基于金融标准、银行账户。从今后的市场演变看,双方可以找到合作的空间。“目前国内的移动支付格局还在演变,远远没有成熟。”柴洪峰说。

在中国银联看来,在市场发展初期,单凭某一方的力量是不足以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移动支付产业链上各方的参与者本着共赢的态度来加强整个产业链的合作,避免价格战或重复投资对产业造成伤害,通过整合资源把移动支付产业做大。

李强强:在你看来,移动支付对整个支付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怎么判断移动支付的机遇和挑战?

柴洪峰:移动支付的发展对于整个支付产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一方面,移动支付业务本质上是传统金融服务向手机端的延伸,金融机构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在产品研发、服务持卡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可以通过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完善产品体系、深化服务内容。

另一方面,银行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着挑战。一是提出了新的发卡模式,银行可以通过将账户信息加载至安全芯片的方式,提升持卡人账户的安全性,消除持卡人在手机上绑定的个人资料、账户信息被入侵所产生的风险。二是需要通过各种中间业务满足持卡人多种多样的支付需求,如持卡人通过手机客户端即可开展网上购物、公共事业缴费、电影票订购、火车票购买等远程支付应用。

李强强:信息技术对传统支付产业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改良还是颠覆?

柴洪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和变迁,催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今后银行卡介质形态可能会更加多元化。相信银行卡产业能够与移动通信融合发展,互为补充,推动银行卡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革新,由原先“跑马圈地”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向更加精细化发展与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转变。

李强强:你所提到的“大数据”,应如何理解?

柴洪峰:大数据首先是数据规模大,其次是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再次是内部数据和外部资源数据,特别是通过社交网络数据的结合计算出新的数据。

现在有这样一个说法,根据社交网络的数据推算出你下一步可能要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为93%,也有人说可以达到50%到60%。即使是50%到60%,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如何将大数据应用与移动支付做到有效衔接,是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

李强强:在大数据应用上向来有一个争论,就是效率和隐私保护或信息安全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应怎么去考量这个度?

柴洪峰:大数据的组成,是将不同种类型的数据、不同角度分析的数据收集到一起。

举个例子,现在都说看病难,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所有的身体检查资料、健康资料都信息化以后,就可以通过远程挂号、远程支付,将检查结果传输给主治医生,完成远程诊断。这种方式提供了便捷,但由于远程传输数据,也增加信息泄露的安全风险,这是一个矛盾点。

不过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安全要素将逐渐能够固化到相应的环境中。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相对的安全就又会遭到破坏,但此后又会不断提高安全性与便捷性的结合级别。等到了新的环境下,又会有不安全因素出现,又会面临新的问题。在效率越来越高的前提下,要找到保障安全的基本条件,此后不断根据环境变化提高安全等级。

所以,效率和安全是交互提升的。

另外,这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在技术层面上来解决。

李强强:你如何评价中国在信息安全立法方面的进程?

柴洪峰:从银行卡产业的角度讲,我们国家的立法、执法环境都是比较好的。

对于推进信息安全,第一要找到防范信息犯罪的基础环境,第二要找到相应的法律约束,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完全依靠当代技术去解决信息安全犯罪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和规范。

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是跟着世界级水平在进步的,我们的立法机构、执法机构、专业人士很活跃,都在讨论和促进这个事情。

李强强:有一些观点说中国的移动支付的发展比国外晚很多年,你同意吗?

柴洪峰:中国是全球移动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在移动互联、电子商务被广泛看好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家非常重视经济转型的情况下,我们有望在某些应用推广上走在世界前面。我们希望不仅自己能够研究出来,还要引导这个行业往前走。原来我们是在追、学、赶,现在是能不能超的问题,在某些关键领域,我们有机会能够弯道超车。

李强强:所以你有这个信心在这方面超越?

柴洪峰:对,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和三大运营商,2011年在成都签署了成都宣言,共同来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此外,银联通过产业联盟,通过和中国移动合作,做了很多标准化的工作,也就是“伟大的妥协产生伟大的合作”。

李强强:要推动这个事情往前走,光靠自己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很多的合作伙伴来打造这个生态圈。中国银联在选择合作伙伴上有什么样的标准或者是策略?

柴洪峰:首先,我所理解的银联的合作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在符合基本标准和商业模式规范的基础上,只要在任何一点上能产生共赢,只要是对产业发展有利,就可以产生共识,就可以进行合作。银联的合作面非常广,在金融IC卡方面有一个产业联盟,在移动支付方面也有一个产业联盟,各方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李强强:你认为五年以后的支付会是一个什么形式?电子货币和现金钞票的比例各自会占到多少?

柴洪峰:五年以后,人们还是会到ATM取款。在银联成立的时候,100元中有2元是通过卡支付;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到2012年底,100元中有43元是通过卡支付。我个人预测,中国大陆在2030年,90%以上的支付都将是电子货币的形式。在电子货币主导的形态下,到2030年,ATM机可能被当做应急设备来使用,当支付所使用的相应电子设备突然坏掉时,才通过ATM机获取新的电子货币通行载体应急。目前这样的技术可能在实验室实现,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首先,产业各方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继续推进产品资源、客户资源、商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为全社会提供具有统一使用体验的产品和服务。其次,产业各方积极开展商业创新与实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和业务模式。再次是通信行业与金融行业将开展跨行业、多层次合作。

李强强:对于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你有何建议?

柴洪峰:我认为,首先要倡导对移动支付国标、行标的宣传贯彻,建议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非金融支付机构、通信运营商在开展业务时遵守相关标准,规范化、标准化地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保障持卡人权益和支付安全。

其次,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导向上能保护好、引导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方向,切实做好标准执行、业务准入、规范经营等监管工作。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相关部委应联合起来,协同为产业各方提供支持,制定公共服务业准入政策,让移动支付能真正有条件成为多应用、多行业合作的典范。

提倡产业各方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和利益诉求,在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时各自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建议产业各方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发展,共同参与TSM等基础设施开发;提倡商圈共享、资源共享,达到社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第7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手机支付;RFID

1 手机支付的概念

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是指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是将RFID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案,以更好地实现移动支付业务。

2 基于RFID的手机支付三大主流技术

2.1 NFC技术

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十厘米内)交换数据。其工作频率在13.65M。NFC设备可以用作非接触式智能卡、智能卡的读写器终端以及设备对设备的数据传输链路。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有:无接触支付、交通运输、医疗健康、方便易用、智能目标、社交媒体。

2.2 SIMPASS技术

SIMpass技术融合了DI卡技术和SIM卡技术,或者称为双界面SIM卡,其工作频率在13.65M。SIMpass卡非接触面可以支持非接触移动支付、电子存折、PBOC借记/贷记以及其他各种非电信应用。接触界面可实现电信应用,完成手机卡的正常功能。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有:公共交通、电子入场券等城市一卡通应用、小额支付、安全控制(身份认证、门禁等)。

2.3 RF-SIM技术

RF是无线射频技术,把RF与普通SIM相结合组成的卡,就是RFSIM卡。使用RFSIM卡,无需更换手机,其工作频率在2.4G。RF-SIM卡的用户能够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实时更新手机中的应用程序或者给帐户充值,从而使手机真正成为随用随充的智能化电子钱包。RFSIM既具备手机的全部功能,又可以应用在门禁识别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广告信息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电子票务系统,以及酒店预订系统等等领域均可应用。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主要有:校园一卡通、企业一卡通、社区一卡通、消费一卡通等。

2.4三大主流技术优劣势对比

NFC优势:技术成熟、功能全面、有商用案例是其最大的优势。

NFC劣势:需要定制手机终端,SIM/UIM卡不能控制业务逻辑,对于运营商控制产业链十分不利。NFC的专利掌握在国外厂商的手中。

SIM-Pass优势:工作在13.56MHz下,将应用信息和RFID模块都集成到SIM/UIM卡中,对运营商十分有利,用户也无需更换手机终端。

SIM-Pass劣势:不同手机终端SIM/UIM卡的放置位置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适配,目前,手机适配率只能达到20%左右。

RF-SIM优势:一种新型的RFID产品,采用了2.4GHz的通信频率。用户只需要更换UIM卡即可使用,从手机成本、业务控制角度来说是运营商的最佳选择。

RF-SIM劣势:工作频点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因此重心布放POS终端,需要大量的成本。

3 手机支付的商业模式分析

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未来会有四种商业模式存在: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模式以及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

(1)以运营商为主导,电信运营商拥有靠近手机用户的优势。

(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银行拥有靠近银行卡用户的优势。

(3)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导,这种模式是指独立于银行和移动电信运营商的第三方运营商,利用移动电信的通信网络资源和金融组织的各种支付卡,进行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

(4)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能整合移动及银行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强联手之势。

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模式多元化趋势明显,目前还各类厂商的主导地位还未形成。长期发展来看,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将呈现三个阶段。

快速发展期:由于手机支付市场前景得到业界普遍认同,电信运营商、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厂商通过在细分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将逐渐取得差异化市场的领先地位,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平台整合期:多样化支付平台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整合,在移动互联网整体开放的趋势下,具备较强用户服务能力的电信运营商、一体化支付服务提供商在品牌效应和终端支持下逐渐占据市场主动。

商业融合期。跨平台融合后,产业界限被打破,手机支付环境完全开放,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更多的力量涌入移动支付市场,合作模式趋于成熟,各类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进入全面产业链协作竞争时代。

4 结论

2011年8月31日,央行公布了第二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13家企业名单,国内三大运营商均不在列。移动运营商想要单独发展手机支付业务,显然不能成为上策。手机支付业务产业链主体涉及多个环节,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利益平衡。其目前的竞争关系主要存在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几方巨头都想获得主导权,这导致我国手机支付这块“蛋糕”还在发展初期就被混乱瓜分,各推各的。手机支付产业这些年一直在带着镣铐摸索,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开放不够,合作不多,是过去没出现成功案例的重要原因。故提出以下两点发展建议。

(1)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手机支付产业链需要各环节的配合,每一家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

(2)立足消费者,为消费提供了一个新的、便捷的、省时的、及时的支付渠道必定是手机支付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国内手机支付标准不统一的现状,是否可以考虑13.56M与2.4G并存发展,手机支付与一卡通充分融合。13.56M与2.4G有各自的优劣,移动支付需要两种标准互补。

参考文献:

[1]陈晓勤等.移动支付改变生活: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探索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5

[2]何培源.移动支付产业在中国及世界的发展前景.E-BUSINESS, 2008(10)

[3]丁蕾.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 E-BUSINESS, 2009 (07)

第8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移动支付 移动网络 手机网民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45-01

一、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发展到今天为止一共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1.第一个阶段就是用手机的短信息与我们的银行账户捆绑在一起,进行支付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将用户的手机号码与用户的银行账号建立连接捆绑在一起,这样来完成用户的支付过程。

2.第二个阶段就是利用了移动网络WAP和JAVA的支付模式。这种方式既可以在支付过程中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直接登录,也可以采用将客户信息与银行账号捆绑的方式进行支付。

3.第三阶段是一种新型的,与以往的移动支付截然不同的,比较成熟的一种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模式。

二、移动支付的必然性分析

1.移动网络发展的结果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移动网络也慢慢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中来了。首先,由于3G时代的到来,人们运用手机上网不再受到网速的制约,这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移动网络的发展使得网民人数的大幅度提高,这为移动支付奠定了市场份额。最后,移动网络的发展到时它必然与金融事业相结合,使得移动支付变得安全可靠,这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安全保障。

2.手机智能化的结果

目前手机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现在我们几乎都是人手一个智能机,主要是因为,他的功能已经跟电脑同步了,就相当于一个掌上电脑,再加上移动网络的发展,使得智能机的运用更加广泛普及,人们的手机是不离身的,每天上下班的时间手机就成为了他们的移动电脑,在上面进行阅读新闻、购物、聊天交友等。据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6月起人们利用手机支付在手机网络应用中占了17.1%,所以手机智能化,也是导致移动支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3.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成熟,手机网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据32次中国互联网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手机在线支付网民规模达到7911万,使用率提升至17.1%,与2012年12月底相比提升3.9个百分点;手机购物网民规模达到7636万,使用率为16.5%,较2012年12月底提升3.3个百分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移动生活也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移动支付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

移动支付在日本韩国和许多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大力发展甚至步入成熟期,主要是因为本国有着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支撑。而在我国,移动支付规模之所以这么少,并且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是由于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和保障移动支付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国家政策支撑力度不大,这就导致了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2.目前NCF手机在我国的推广受限

NCF手机是指带有NFC模块的手机。带有NFC模块的手机可以做很多相应的应用。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也就是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真正的手机支付。

NCF手机之所以推广受限,首先是因为技术上不能支撑,因为NCF的支付会受到手机金属外壳的影响而导致支付不成功。其次,在当前移动支付业务运作中主要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以银行为运营主体和以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三种模式。而这种模式还没有与NFC技术相结合。最后移动通讯厂商和金融业主之间的合作没能实现广泛的推广,在我国推广NCF手机的只有HTC一家手机厂商这一系列原因就导致移动产业链不能协调发展。

3.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而移动支付的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原因之一。

首先是因为,移动支付就是将手机变成了"手机卡+信用卡",使得使用移动支付的环境变得多变和使用频繁,丢失、泄密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移动支付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信用卡。其次,银行将所有风险转嫁给移动支付用户的做法,使得移动支付只能应用于小额支付范围,严重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四、个人建议

1.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在现代这样一个法制社会中,都需要法律来维持社会的治安和稳定,才能是社会健全的发展,而移动支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保障移动支付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2.硬件设施的开发与普及

NCF的推广和应用必须简历在硬件设施足够支撑的前提下。所以,优化硬件设施也是完善移动支付必不可少的途径。移动开发商除了要完善手机本身的功能以外,也不能忽视了它在移动支付这部分的价值。所以运用NCF技术,大力推广移动支付。

3.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

移动支付的前提就是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只有他们相互合作共赢,这样才能促进移动支付的大力发展。目前市场与移动终端合作比较多的就是招商银行的移动支付端。银行客户端在手机上面的使用应该能受到保障,同时实现手机实名制,这样不仅是对移动支付安全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于个人人生财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编著《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2012年6月出版

第9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近距离移动支付 感知价值 网络外部性 消费者用户 接受行为

[分类号]F713.55 F224.7

目前,我国的移动商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应用相继出现,让人目不暇接,如移动互联网、移动即时通讯、移动银行以及移动支付等。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为8.59亿,稳居世界第一,而各种增值服务业务给电信企业带来1 947亿元的年收入,同比增长19.O%,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1.66%,其所占主营业务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移动商务给移动网络运营商及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然而,移动商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安全、高效的支付业务的支撑,移动支付是顺利完成移动商务交易的关键。移动支付指交易双方为了买卖某种商品或服务而通过移动设备交换金融价值的过程,这里的移动设备可以是手机、PDA等终端设备,一般即指利用手机完成的支付活动。我国移动支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各运营商、主要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方案,但标准尚未统一。如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业务;中国联通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的手机支付、手机银行业务;中国电信与付费通合作的手机缴费业务;中国银联推出的CUPMobile支付业务;支付宝的移动支付服务等。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移动支付的应用带来难得的机遇,移动支付的市场潜力巨大。

移动支付根据支付的金额可以分为微支付、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根据支付账户分为手机账户支付、手机绑定银行卡支付、第三方账户(如支付宝账户)支付等;根据支付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远程支付和近距离支付,远程支付不受地理位置限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者移动互联网进行传输信息进行支付,而近距离非接触移动支付指通过安全的近距离通信技术,使用移动通信终端,实现货币支付或资金转移功能的支付方式。消费者只需将内置近距离通信芯片的手机靠近专用终端,输入密码或者利用指纹识别技术授权即可完成支付,可以广泛用于商场、酒店、便利店、停车场等场所。这种支付模式对消费者而言相当便利、时尚,对商户而言则可以提高支付处理效率,增加交易额。随着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近距离非接触移动支付将成为主要的移动支付手段。目前,移动网络运营商在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发展该支付模式的试点,但用户接受情况却不容乐观。相比移动支付服务提供方的热情,消费者显得犹豫,这严重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因此,研究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接受行为迫在眉睫。

1 文献回顾

用户接受(acceptance)行为指用户对某新型的产品或服务从认识到使用的行为过程,也称为用户采纳(adoption)行为。用户接受理论主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早期主要理论及模型有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0f planned behavior,TPB)、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网络外部性理论(network externality,NE)等。上述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Davis提出的TAM,其局限性在于仅对组织内部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且仅涉及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两个外部变量。为了克服单一模型的弱点,近期研究多倾向于将上述模型整合,以解释不同环境下的用户对于新型技术、商务模式、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行为。例如,Taylor和Todd将TAM与TPB的组合模型decomposed theory ofplanned behavior(DTPB),用于解释信息技术的使用。Venkatesh、Morris和Davis在对主流模型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之后提出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统一模型(uni―fl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0f technology,UTA―UT),并验证了其优越性。Nicolas、Castillo和Bouw―man将TAM与IDT结合用于解释移动服务的接受,其中验证了感知柔性(flexibility)对感知有用性的积极影响。Kuo和Yen在TAM基础上增加个人创新意识作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前因变量,并同时考虑感知成本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此模型对移动增值服务的接受进行了研究。

Dahlberg、Mallat和Ondrus 指出移动支付的相关文献中,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移动支付用户接受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上;实证研究主要基于TAM和IDT理论,影响其接受的主要积极因素有易用性、有用性、信任、便利性、兼容性、安全、社会影响、交易速度等,消极因素主要有成本、风险、对技术的忧虑等。Shintt2j在TAM基础上加入信任与感知安全等变量对手机钱包的消费者接受行为进行了研究。Kim、Mirusmonov和Lee L131对TAM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移动支付环境下的前因变量进行了研究,证实创新意识、消费者知识、移动性、可按人性、便利性是显著的外生变量。Schierz、Schilke和Wirtz基于TAM,加入感知兼容性、移动性、主管规范等变量对移动支付消费者用户接受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曹媛媛、李琪基于UTAUT,加入成本因素对移动支付消费者用户使用行为进行了研究。TAM最初用于解释组织内部员工对技术的接受行为,而利用TAM及其相关模型解释移动支付接受行为有许多不当之处。组织内员工对某项技术的采用是以工作为目的的,多数为强制使用,使用成本由组织承担,而消费者的接受行为则是以个人使用为目的,是自愿的,使用成本及一切可能的后果,包括不利的后果均由个人承担。因此从消费者角度,而不是从新技术使用者角度重新构建移动支付接受模型极为必要。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在用户接受行为研究方面:①基于TAM及其相关模型的消费者接受行为研究较多,而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的接受行为研究较少,然而,对个体消费者来讲,需求、价值、成本和

风险等因素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基于这些理论的研究可能对解释消费者接受行为更有帮助;②对笼统的移动支付接受研究较多,而针对某一具体移动支付应用模式的用户接受行为研究几乎没有,由于不同移动支付应用模式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研究某具体支付模式的用户使用行为更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及网络外部性理论,对近距离移动支付模式的消费者用户接受行为进行研究,旨在证实影响消费者用户接受近距离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及行为过程,从而提出促进消费者接受的策略,为我国移动支付业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2 理论与假设

需求是引发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动机,而价值最大化则是进行决策的基本原则。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顾客通常不能客观或精确地判断产品的客观价值,而是基于感知价值进行购买决策。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网络外部性理论,并考虑消费者需求程度、服务兼容性和消费者创新意识对接受意向的影响,构建了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消费者用户接受模型,如图1所示:

2.1 感知价值

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的关系模型最先由Dodds和Monroe提出,该模型将价格和感知质量作为感知价值的前因变量,后来,Wood和Scheer在此基础上加入感知风险变量,形成了基于感知价值消费者购买的基本模型。感知价值是顾客对某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和为获得该产品和服务所需的付出进行综合评价,是对得与失的平衡。本研究中,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利益主要包括实际用途、便利性、效率的提高等,而消费者所需的付出,即感知利失,则包括使用成本和相应的风险。由于消费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消费者对相同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不尽相同,感知价值高的消费者其接受意向也相对较强,因此提出假设H1。

H1: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对其接受意向具有积极影响。

2.2 感知利益

感知利益既包括现实利益,如某实际用途或享受,也包括潜在利益,如便利、效率的提高等。对于消费者来讲,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主要功能在于安全高效地完成支付业务,因此提出感知有用性和便利性两个概念。

感知有用性是TAM的核心变量之一,指用户认为使用某技术可提高工作绩效的程度。从消费者角度看,有用性是产品质量的外在表现,而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完成某项功能或实现某种用途方面的能力。既有研究已经证明产品质量对感知价值具有积极的影响,因而感知有用性也可对感知价值有相似的作用。此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感知有用性对技术接受或采纳意向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对移动增值服务采纳方面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果。本研究中,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方便快捷地完成支付功能,那么用户根据自己处理支付业务的实际情况,感知到该服务对其越是有用,其对该服务的感知价值和使用意向也就越强,因此,提出假设H2a和H2b。

H2a: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对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

H2b: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对接受意向有积极影响。

近距离移动支付相比传统支付方式,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性,如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不必携带现金及零钱等,用户只需将手机一刷就可以完成交易。便利性正是移动支付的独特优势之一,对追求时尚消费体验的顾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研究表明,便利性是用户对移动支付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前因变量之一,笔者认为便利性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其有用性的增加,却可以加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价值感知。此外,有学者指出移动性(mobility)或无所不在性(ubiquity)对移动支付的用户感知有用性或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而此特性正是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所在。因此,提出假设H3。

H3:近距离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

服务交互性是指用户与移动支付系统之间信息沟通的能力。近距离移动支付与银行卡支付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其强大的交互性,即用户随时可以进行查询交易信息,充值、转账等业务,而银行卡的即时交互性极为有限,须借助在线系统方可完成相关的业务。Dahlberg和OOrni。认为,支付及交易信息的可得性是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移动支付的这一特性即为服务交互性的具体体现。那么,移动支付的交互性越强,其功能也越大,感知价值也越大,因此,提出假设H4。

H4:服务交互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

2.3 感知成本和风险

为了得到近距离移动支付便捷的服务,用户也须承担相应的付出,主要由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组成,前者如手机硬件升级和其他相关费用等,而后者主要指各种由此产生的风险。

经济成本是用户为了接受该服务而需考虑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使用成本的看法差异较大,有的认为难以承受,而有些为了享受高科技的服务则愿意承受较高的成本,为了检验不同消费者的成本承受力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提出感知成本这一变量。感知成本指相对于所得期望收益来讲,用户对货币支出的评判。显然,用户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成本越高,感知价值则越低,因此,提出假设H5。

H5:消费者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有消极影响。

非经济成本往往被用户所忽视,本研究中主要指因使用该服务而给用户带来的各种潜在的损失,即使用风险。只有当这些风险被用户所感知,形成感知风险,方可对其行为产生影响。Bauer将消费者感知风险定义为被消费者感知到的由其行为引发的各种可能的负面结果。相关研究表明感知风险是个多维变量,包括各种类别的风险,如可能的经济损失、产品功能可能的缺陷、可能的负面社会评价等。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感知风险作为一个组合型的变量,其测量指标分别由各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和消费者采纳或接受行为意向有负面影响,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下,感知风险对其结果变量影响的作用并不相同。为了检验感知风险在近距离移动支付环境下的作用,特提出假设H6a、H6b。

H6a:消费者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有消极作用。

H6b:消费者感知风险对其接受意向有消极作用。

2.4 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指某种产品的价值随着使用该产品或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的特性。相关文献已经证实在移动商务环境下网络外部性对感知有用性、用户使用行为的积极作用。对于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消费者用户来讲,只有当广泛的商户终端网络建立起来以及消费者用户的迅速增加才可能对广大的手机用户形成吸引力。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7a和H7b。

H7a: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积极影响。

H7b: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接受意向具有积极影响。

2.5 消费者创新意识

消费者创新意识指消费者对创新性的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程度。由于消费者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创新意识差别较大。现有研究认为个人创新意

识直接影响其对新兴产品或服务的接受意向,创新意识越强的消费者,接受意向也越强。那么,对于移动支付来讲,创新意识强的用户对于试用这种高科技服务的意愿可能会很强烈,有时候甚至不会考虑其真正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兴奋的体验。因此,提出假设H8。

H8:消费者创新意识对其接受意向有积极影响。

2.6 服务兼容性

消费者使用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时,将会考虑该服务与已有的银行账户、移动通信账户、支付宝账户等的兼容性。如果移动支付系统与已有账户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则会增加用户使用的可能性。本研究中的服务兼容性指该移动支付服务系统与消费者已有的金融账户系统整合的程度。移动支付系统较好的兼容性可以为消费者及时处理账户之间的现金流提供条件。据此,提出假设H9。

H9:服务兼容性对移动支付接受意向具有积极影响。

2.7 消费者需求

需求是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动机,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需求是其接受行为的重要引发因素,因此本研究将消费者需求纳入模型中。在以往TAM相关模型中,着重从技术角度研究用户行为,并未考虑需求因素,而本文重点从个体消费者角度研究其接受行为,消费者对该服务的需求程度将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者对该服务需求越强,其接受意愿也越强,因此,提出假设H10。

H10: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需求对其接受意向具有积极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测量

大部分变量的测量指标来自于现有文献,并稍作修改以适应本研究的环境。感知价值和感知经济成本的测量指标来自于文献[18],感知有用性、便利性和接受意向的测量指标来自于文献[4]和[13],消费者创新意识的测量变量来自于文献[32],服务兼容性的测量来自于参考文献[33],网络外部性的测量来自于文献[29]。此外,将感知风险作为组合型变量,其测度项来自于文献[34],服务交互性与消费者需求程度系新编变量。

3.2 数据收集

采用Likert 7级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问卷编制后,先对20名本专业的部分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预测试,根据他们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正,使各问项更加清晰和便于理解。本问卷的样本主要选自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采用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到有效问卷312份。样本信息统计显示,男性用户占54%,女性占46%;本科学历以上的用户占85%;52%的用户曾有过使用其他类型的移动支付服务的经历,但少有使用近距离移动支付经历的用户,这主要与该服务普及程度过低有关。统计信息表明该样本数据适合本研究。

3.3 数据分析

利用SPSS 13.0软件通过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首先,样本的适当性检验系数KMO的值为0.902,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比较显著,表明本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对除了感知风险这一组合型变量测量指标之外的其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析出10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方差解释率为87.982%,结构清晰,各指标在其相关因子上的负载均大于0.5,而交叉负载均小于0.5。

采用SmartPLS 2.0对测量模型进行分析,通过composite reliability(CR)和Cronbach’sα的值检验量表信度,利用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测量量表的聚合效度,通过比较AVE的平方根与因子间相关系数检验差别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因子的CR值均大于0.8,Cronbach’sα值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AVE均大于0.5,其平方根均大于所在列的因子间相关系数,表明测量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差别效度均可接受,如表2所示:

最后,利用SmartPLS 2.0对结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除H5和H9之外的其他假设均得到支持,消费者感知价值和接受意向的方差解释率分别达到49.1%和69.8%,如图2所示:

3.4 结果讨论

首先,模型中大部分假设得到支持,因变量的方差解释率也较高,表明模型可以有效解释消费者用户对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接受行为。其次,从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前因变量来看,感知利益中的有用性和便利性对其影响较大,其次是交互性,而消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风险,此外,网络外部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也较显著。消费者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影响并不显著,表明消费者对使用该服务的经济成本并不在意,而且似乎也在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内。再次,从消费者接受意向的影响因素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消费者对该服务的需求程度,其次是创新意识、感知风险、感知价值和网络外部性,而消费者对服务兼容性考虑得较少。这表明对于创新型服务来讲,需求绝对是引发消费者接受该服务的重要因素,而用户创新意识亦可直接影响其使用行为。可以发现,消费者用户之所以接受缓慢,主要因为缺乏对需求的引导和挖掘,另外用户对其中风险的担忧也阻碍了其接受意向。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近距离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支付模式的分析,对消费者用户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影响其接受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便利性、服务交互性和网络外部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而感知风险则对用户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消费者需求程度、创新意识、感知价值对用户接受意向影响较大,而感知风险则对用户接受意向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从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消费者和技术使用者的双重视角对消费者用户的接受行为进行了研究,将消费者需求程度、网络外部性、消费者创新意识等变量与感知价值理论模型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该服务的特点,有效解释了用户的行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