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

第1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战;国际法规则;塔林手册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交换和获取日益便利,随之而来的的网络攻击和其他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多,这对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和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中国紧跟时代步伐,在2014年2月27日,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开始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面对网络空间争夺的日益激烈,北约组织2013年推出了《塔林网络战国际法手册》,2017年又推出了2.0版本。《塔林手册》可以说是当代世界对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体系化、权威性论述,对我国维护网络空间和安全,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有着重要解决意义

一、《塔林手册》的前世今生

(一)《塔林手册》出台的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战”的概念从提出起就引起了学界的热议。随着多起网络攻击事件的发生,人们开始认为网络战争已经从概念走向实际。被广泛认为接近国际法意义上的“网络战争”的标志事件是2007年在爱沙尼亚、2008年在格鲁吉亚、2010年在伊朗和2014年在乌克兰发生的网络攻击[6]。2007年4月,爱沙尼亚连续三周受到了来源不明的大规模网络攻击,导致其总统府、议会、几乎全部政府部门、主要媒体和商业机构都因网站陷入瘫痪状态而无法正常运转[7]。2010年9月,一种名为“震网”(Stuxnet)的病毒攻击了伊朗纳坦斯离心浓缩厂,导致上千台离心机报废,刚封顶的布什尔核电站被迫延期启动,伊朗的核项目倒退数年。外界普遍认为,美国和以色列军方机构主导了这一次“震网”病毒的开发。这被不少专家认为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战争”[8]。

为了争夺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使现有国际法律适用于网络战,在北约卓越合作网络防御中心(NATO CCD COE)支持下,由总编辑迈克尔・施米特等47位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的法律学者、法律实务专家和技术专家组成国际专家组和编写组,其中,总编辑1人,编委会成员5人,法律组主持专家2人,法律专家9人,技术专家2人,观察员5人,同行评议专家13人,项目协调1人,项目经理1人,书记员2人,法律研究人员6人。编写小组历时3年,在2013年完成了《塔林网络战国际法手册》的编写[9]。

(二)《塔林手册》1.0版

《塔林手册》国际专家组许多专家具有学界和军方的双重背景,而且不少编委会成员、法律专家、同行评议专家以及全部的技术专家、书记员和项目协调、项目经理都来自于北约或各国军方。此外,专家组的5位观察员分别来自美国网络指挥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北约最高盟军统帅部总部。因此,从发起机构和国际专家组的人员构成以及编纂过程可以推断,《塔林手册》兼有学术、政治和军事的多重背景。更多的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诉求。《塔林手册》是西方学界对网络战的规则研究集大成的非约束性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回答了现有的国际法规则适用于网络战及网络空间。其基于国际法的法理的基础上,针对于武力使用、战时法、中立法、人道主义保护等武装冲突法中的核心问题等,做了适用现行际法的努力。《塔林手册》的第一章认为,一国有权对其领土范围内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行为加以管理和控制,对其领土内的参加网络活动的个人、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国际法规定的治外法权地享有司法管辖权,对归属于其的网络行动负有国际法责任,从而确定了国家与网络空间的国际法关系,解决网络空间涉及的管辖和控制、国家责任问题。第二章则是关于“使用武力”的规定。网络战争是否能构成使用武力?该章从“禁止使用武力”、“自卫权”等概念出发,探讨了网络上构成“使用武力”的要件以及自卫权的行使问题。《塔林手册》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是关于武装冲突法和战时中立法在网络战争中的适用。“在武装冲突中实施网络行动应遵守武装冲突法”,成为这一部分的基本出发点。对参加武装冲突、战俘、报复、人道援助等基本行为都作出了规定。

(三)《塔林手册》2.0版

为了进一步解决和平时期网络空间的国际法适用问题,国际专家组经过了三年多的精心准备,在2017年正式出版了《塔林手册》2.0版。相对于《塔林手册》1.0版,2.0版更侧重于和平时期的网络空间国际法适用,于此同时,2.0版的专家组成员更为广泛,除去北约国家专家之外,还有来自白俄罗斯、泰国、日本和中国的专家。并且在海牙的政府咨询会中,听取了五十多个国家政府代表的意见。

在内容上,《塔林手册》2.0版与1.0版一脉相承,都以概念作为基础,认为网络空间对国际法的适用正是源于国家对网络空间拥有,在国际法层次上体现为国家的独立自主,在国内法上体现为对领土范围内的个人、网络基础设施拥有管辖权。相比1.0版,2.0版扩展了内容的适用范围,将各国时常经历的、低于使用武力或者武装冲突阈值的常见性网络事件纳入研究范围,涵盖了网络空间从战时到和平时代的一系列国际法适用规则,力图增进其实用性。

第2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中没有硝烟的战争越来越多地威胁到国家安全。如果互联网完全脱离管辖,不承认网络主权,国家网络安全自然无法保障。如今军事上的网络攻击日益猖獗,例如斯诺登曝光的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不仅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盟友也是受害者。

 

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中国于2014年2月17日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尽管在“棱镜门”事发后,中国政府在实现互联网基础设施“国产化”方面不断努力,但仍然受到美国种种牵制,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捍卫网络主权的决心,这一点在立法上有所体现,北约主导制定的《塔林手册》也定义和分析了网络主权。

 

一、网络主权与国际法——以《塔林手册》为中心

 

(一)《塔林手册》中网络主权的含义

 

《塔林手册》全称《网络战适用于国际法塔林手册》,研究和分析《塔林手册》中网络主权的含义,就不能离开编写《塔林手册》的国际专家组和编写时的背景。直到现在,没有直接针对网络空间领域的国际法规则。在北约卓越合作网络防御中心支持下,研究网络问题的国际法专家和通信技术专家共约20名,组成独立国际专家组,根据当今国际法规则,研究国际社会上的网络攻击,历时3年编篡出《手册》。《塔林手册》体现西方国家关于网络攻击的国际法适用问题的主流观点,是研究网络主权问题的重要依据。

 

《塔林手册》规则1就是主权,虽然没有直接提网络主权,但本手册全书都是与网络战相关的,可以推出这里的主权特指网络主权。网络主权的概念主要与第一章第一节有关。第一章第一节是“主权、管辖权和管制”。规则1明确网络主权是指“国家对该国领土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活动可以施加控制。”这个定义非常明确,易于理解。规则2针对的是管辖权的范围,包括领土上个人网络活动,基础设施和依据国际法的治外法权地。这就对网络主权的管辖范围进行了限定,同时任何国家不能对网络空间本身享有主权。将规则1和规则2综合起来,网络主权即国家对该国领土及治外法权地上的网络活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管辖权。

 

(二)《塔林手册》对网络主权的规制

 

各国在行使网络主权时,必须受到现行国际法规则的规制。《塔林手册》对网络主权的规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首先,是关于“使用武力”的规定。《塔林手册》根据《联合国》关于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侵犯他国,政治独立的第2条第4款,在规则10明确规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侵犯其他任何国家的或政治独立,以及其他任何不符合联合国目标的网络行动,是非法的。”同时在规则11明确定义“使用武力”:“网络行动从规模和影响上达到了非网络行动构成使用武力的程度时,即构成使用武力。”其中有8个具体标准来判断:严重性、紧急性、直接性、侵略性、效果估计性、军事性质、国家参与程度、推定合法性。但这样的标准更具学理性,而不是操作性,能否客观地“评价规模和影响”有待考验。但关于禁止使用武力的规定,无疑是对网络主权的重要规制。

 

其次,是关于“自卫权”的规定。《塔林手册》规则13规定了“针对武力的自卫”,规则14谈到了自卫权的“必要性和适度性”,规则15指出自卫需满足“迫切性和即时性”。也就是涉及到自卫权的限度问题。限度是指自卫权要遵循军事必要原则和比例原则(与规则14相对应)与即时性原则(与规则15相对应)。军事必要原则在于“应尽可能利用其他方法阻止武装攻击,只有当受攻击的国家除了求助于武力外,已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武力攻击,方可诉诸武力。”遭遇攻击受害国首先要确定攻击者身份,但攻击者往往隐藏身份,追踪难度较大,可以考虑采取防御手段防止损失。对于比例原则,即要求自卫的武力在规模和影响上要与攻击者的武力程度相称。当然,如何评估双方攻击的规模和影响,技术难度较大,如果受害者技术水平若低于攻击方,相称的反击也是个难题。即时性原则也需要特别强调,网络攻击瞬间即可产生破坏效果,受害者很难短期内确认攻击者身份、攻击方式和损失,很难马上进行自卫行动。当受害者网络瘫痪,难以修复,是无法反击的。当攻击者利用带有逻辑炸弹和时间炸弹的植入程序,使实际破坏与植入程序的网络攻击时间间隔较长,受害者因此无法反击。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自卫权的即时性原则面临严峻挑战。

 

最后,是《塔林手册》中的人道主义保护规则。人道主义保护主要涉及对平民和民用目标的保护与特殊人员和特殊目标的保护,这种保护意味着区分原则适用于网络战,《塔林手册》规定了区分原则。《塔林手册》规则32和规则34分别规定禁止攻击平民和禁止攻击民用目标。对于特定人员和特殊目标的保护,包括医疗人员及医疗设施的保护(规则70-73),对联合国人员、物资的保护(规则74),对危险力量设施的保护(规则80),对被拘者的保护(规则75-77)等等。《塔林手册》除了根据人道主义的原则规定禁止攻击的目标外,同时在规则34规定了合法攻击的目标,包括武装团体成员,政府武装的成员,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平民以及在国际武装冲突中非占领区参加网络攻击的人员。

 

二、《塔林手册》对保护我国网络主权的利弊分析

 

《塔林手册》对我国保护网络主权有利有弊,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接下来笔者将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塔林手册》对保护我国网络主权的有利影响

 

首先,从网络主权的角度来说,《塔林手册》明确规定国家拥有网络主权,其中包括管辖权。这与中国主张对内实行互联网的管理职能和对外的网络主权有相似之处。同时,明确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的网络行动,无疑制约了奉行网络进攻型战略的国家。同时,《塔林手册》虽然包含了人道主义原则,但并没有以人道主义或以人权的名义在网络空间对他国可以使用武力的条款,这使得西方国家长期盛行的霸权主义有所收敛,这对于我国保护网络主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从网络攻击的角度来说,《塔林手册》对网络攻击的概念进行了限定,防止国际社会滥用网络攻击的概念指责我国。其中规则30规定了只有造成人员伤亡或物质损坏的预期结果才能被定义为网络攻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无端指责中国企业窃取商业机密,但窃取商业机密不属于《塔林手册》中关于网络攻击的范畴,因此,不能作为网络攻击的借口。同时,《塔林手册》明确规定网络行动经过某国的基础设施不是网络行动归因于该国的有效证据,这让西方国家依据IP地址为位于中国,就认为中国发起了网络攻击的理论不攻自破。

 

最后,从自卫权的角度来说,《塔林手册》明确了国家面对网络攻击的自卫权,这对中国面对外来网络威胁进行自卫反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以针对部分非国家行为行使自卫权,《塔林手册》规则6将国家指定的非国家行为视为国家行为,这种解释对中国行使自卫权当然是有利的。

 

(二)《塔林手册》对保护我国网络主权的不利影响

 

首先,从网络主权的角度来说,尽管《塔林手册》承认网络主权的独立,但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网络主权的独立却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有13台根服务器,10台分布在美国,而中国没有根服务器。美国通过根服务器很容易封锁中国互联网。《塔林手册》并没有对拥有核心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的国家进行限制,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塔林手册》认为只有造成物理性损坏才被视为侵犯网络主权,这种狭窄的界定显然对于保护我国网络主权是不利的。

 

其次,从网络攻击的角度来说,《塔林手册》规则8第5条、第6条中的含糊的国家责任规定对中国非常不利。第5条提到国家不能“明知并许可”网络攻击。网络攻击的8个衡量标准之一就是国家参与程度。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由国家主导,会承担更多国际法责任。

 

最后,从自卫权的角度来说,自卫权界定过于狭窄。《塔林手册》规则13要求针对造成人员死伤或财产损害的网络行动才能行使自卫权,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塔林手册》规则15允许预先自卫,规定:“如果网络攻击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可以使用武力。”对于自卫权界定的根据是《联合国》第51条,该条没有规定国家拥有预先自卫权,这种预先自卫权容易导致奉行网络进攻型战略的霸权主义国家滥用自卫权,对我国的网络主权构成威胁。

 

三、《塔林手册》对我国关于网络主权立法的启示

 

《塔林手册》作为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学术成果,利用网络战国际立法的空白并变相制定规则,限制对手。这启示我国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主权相关的国内立法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二者缺一不可。

 

(一)制定并完善国内网络主权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通过立法推动国家和企业研究信息化核心技术,鼓励技术创新,逐步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可控。通过立法要求政府在采购涉及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时,应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研发生产的产品,奖励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进而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为实现我国网络主权的独立奠定技术基础。

 

第二,通过立法加强政府对网络空间安全的监督,进而落实网络主权中的管辖权,为对外维护网络主权奠定基础。我国应当立法规定政府有权对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过程中的网络安全进行全面监管,要求网络运营者遭到网络攻击时应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并履行网络安全的管理义务,为保护我国网络主权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通过立法明确网络主权,并为维护网络主权提供法律基础。其一,要明确规定国家的网络自卫权,同时要坚决抵制《塔林手册》中关于允许预先自卫的有关条款,反对滥用武力的“先发制人”的所谓自卫权。其二,区分国家和私人公司的法定权利和责任,避免由于国家控制基础设施而承担不必要的国际法责任。

 

(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第一,要积极参与网络战的国际规则制定,必须要大力培养国际法人才尤其是国际法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支持相关方面的创新研究。这样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对网络战的看法和基本立场,为参与网络战相关的国际法规则制定打下人才和理论基础。

 

第二,针对网络战国际立法空白且短期内不会有相关法律出台的情况,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双边协议和多边公约的制定。通过双边协议和多边公约,加强网络安全合作,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使规则更有利于保护我国的网络主权。

 

第三,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国际立法,表明我国在网络战问题的立场,反对网络霸权主义。其一,要坚决反对网络空间预先自卫的权利。其二,限制某些西方国家对互联网和软件核心技术和设施的垄断。总之,我国应当积极推动网络空间“非军事化”以保护我国的网络主权。

 

四、结语

 

研究《塔林手册》,能够推动我国对网络战的国际法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来说,无论是国内立法,还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我国应当积极研究网络战的国际法问题,参与制定网络战的国际法规则,为有效维护我国网络主权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3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网络经济给现代商业带来了多样化的形式,人们可以在网上签订商贸合同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谈判,可以呆在家里“逛超市”而免受车马劳累之苦,还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或修改图纸,进而可以自行设计自己需要、符合自己口味的产品,可以对生产厂家、商业公司提供样品加以修改。这些使得传统观念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区别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产消者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这种产消合一的兴起,开始改变市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①互联网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人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网上的信息资源正逐渐替代传统稀缺的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富国、穷国共同享有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谓国际公平……。然而,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网络经济的这些非凡成就时,切不可忽视这种技术型经济所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道德问题。

(一)个人隐私问题

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它运行系统的开放和符号的通用,强调言论自由与人际的虚拟沟通,鼓励对“真实”与“个性”的追求与张扬,这种网络文化造成的后果有可能是个人隐私的被剥夺,私人生活的价值流失。一般说来,通过网络侵犯人们隐私权的行为要有:①电脑黑客的入侵。电脑黑客们出于好奇或其它目的,利用其高超的电脑技术,自由地出入于网络世界,各种安全措施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②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消费者在利用因特网购买某些产品和服务时往往要提供一定数据的个人资料,如家庭人员构成、住址、经济收入以及电话号码等,这些资料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常常很容易被收集、整理、出售,用于商业目的,这就很可能造成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侵犯。在一项有关消费者隐私的调查问卷中,89%的人认为计算机使某些人更容易获得有关个人机密的私人信息。 ③侵犯员工的隐私权。在网络会,一些公司利用电脑网络对员工进行监视,以了解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效率,从而可能侵犯员工的隐私权。“网络神探”是指一种新开发的“监工”软件,把它安装在办公室的电脑里,能将每个员工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所做、所为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企业负责人只要打开浏览器便一目了然。使用了该软件,就如同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可私自打开别人的办公桌抽屉。③许多公司认为员工的电子邮件跟其他商业通信没什么两样,属于本公司所拥有的资源,自己(指公司方)有权决定如何利用它。这种未经许可便私自调阅员工电子邮件的做法在用户和研究隐私问题的专家看来实际上是对员工隐私权的侵犯。④合理的隐私权在当今世界各国已得到公认。一方面,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更为基础,隐私权是一种天赋权利,尊重他人的隐私是自明的义务。保护隐私是对人性自由和尊严的尊重,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伦理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网络经济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之一便是个人隐私危机。在电子信息网络发达的国家,个人隐私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已成为网络经济主体普遍性的忧虑。

(二)知识产权问题

在网络经济时代,侵犯知识产权已经成了裸的强盗行径。互联网上的侵权形式则是各种各样。许多网民将他人享有版权的软件作为礼物送与自己的网友,或是放在网络社会里任人使用。这种侵权行径通过高速、快捷的互联网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不言喻的了。⑤由于网络知识产权背后涉及到裸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它的保护问题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面对形形的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现象,世人关注得较多的是从技术和法律方面着手来加强对侵权现象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对于由技术筑起的保护壁垒,往往是很容易被新的技术所攻克的。技术本身的性质也就意味着它终将被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所取代。如此,对于侵犯知识产权深恶痛绝的人们自然便想到了另一强有力的手段――法律。由于法律在本质上是反应性的,只能对已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而通常反应的方式又是极其缓慢的,技术和法律这两道防线并不能很好地阻止互联网中的侵权问题。第三道防线――道德篱笆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道德问题。首先论述的一个问题逻辑是:如果人们在网络上非法复制、使用有知识产权的软件是一种不道德行为,那么当某种社会性的、公开性的知识由于个人垄断而导致妨碍社会进步是否同样是一种不公平、不道德的行为呢?这里不仅涉及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公开合理利用的关系,而且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道德问题,即信息产品开发者的财产权是否有道德基础以及这种道德基础的限度如何?缘于此,复杂的道德问题出现了。从道德角度看,什么是开发者拥有的财产权?其实也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再进一步具体化,我们就会提出诸如下述问题:信息产品开发者从其创造中获益的权利该大到什么程度?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应扩展到计算机界面?区分剽窃原始思想、基于其新思想而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的界限是什么?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尽快对知识产权做出符合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的操作规范。

(三)信息安全问题

伴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早已从物理空间蔓延到网络空间。如何界定信息健全的行为规范,又如何追究信息安全的主体责任?首先确保系统安全是不是每一个网络经济主体都应该承担的义务?如果信息泄露且被非法使用,受害的是与信息相关的主体不是泄露方,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安全责任和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负担?其次,如果认定网络经济主体有义务保护信息,那么应在多大程度上对系统和数据加以安全保护?再说,破坏信息安全的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思考:“黑客”未授权访问的危害有多大?假如是非恶意的应如何对待?“黑客”行为的善恶及其后果又该如何看待?如对于1988年11月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研究生莫里还有,如果在没有破坏原始数据的情况下,未经授权的复制行为应该怎样界定其性质?信息是财产吗?如果是,那么某人盗窃或未经许可复制了信息中是否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呢?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信息安全的挑战,同时也涉及到个人隐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四)信息垄断问题

在以网络为骨架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谁能更有效地搜集信息、掌握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谁就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从社会共同进步、缩小国家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环境来看,信息应当共享,也就是说,信息共享是道德的。但是,从信息的生产来看,信息生产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和智力投入,一些大的信息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往往是惊人的。信息生产者有权利要求占有其信息产品的所有权,通过销售信息产品来补偿投入并赚取利润。从信息的传播来看,它需要大量的软硬件产品的支持,这些网络产品的生产也需要大量的投资,必须在网络使用者身上得到必要的回报。进一步说,由于经济条件不同,个人能力不同,所在地区和国家不同,掌握语言不同,不同的人享受信息的条件是不同的,从而造成多种形式的对信息共享的背离,其极端就是信息垄断。信息垄断不仅是增长其竞争优势的经济行为,也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行为。首先涉及的是控制敏感信息的程度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控制就走向了其极端――“信息垄断”?其次,社会能容忍“信息垄断”吗?这种垄断是不是与其它形式的垄断一样有害和反竞争?这些问题使我们难以对公平的界限达成一致意见。

网络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高度自由的系统,网络社会的成员十分复杂,网络管理十分艰难,网络经济带来的伦理问题对网络社会各成员行为的道德约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由于网络和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是一种新鲜事物,目前尚无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于是一些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网络空间视为道德真空。似乎在这里,有的只是能力的高低,而没有道德上的善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网络行为缺乏经验,对网络行为的可能后果常常做出错误的估计,造成许多人在行为上并无恶意,事实上却酿成恶果。因此,必须对人们特别是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提高他们估计、认识自己网络行为后果能力。

2、建立和健全对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对网络行为和网络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的、可查的一一对应关系。这跟尊重隐私应该并不矛盾。其次,政府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要建立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网上警察”队伍,对一些不健康的、对社会危害大的信息进行堵截、删除,查找制造这些信息人,并追究他们的责任。

3、加强对网络的立法执法工作。网络空间必须是一个道德空间,同时还必须是一个法治空间,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仅靠良心和社会舆论,是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的。而且,由于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常常并不知道网络行为背后的行为者,社会舆论就很难发挥它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作用。因此,法治在网络空间比在物理空间更加重要。当前,我国在网络的立法和执法方面还不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第4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我们亲眼见证,作为20世纪科技文明的结晶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设施。人类的传播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获得了空前的突破,地球村已经成为一个现实。我们同样共同经历,网络管理和安全问题日益超出国界并演变成一个国际性问题。世界各国面对的是网络世界“看不见的敌人”:全球化互联网络的构建,出现了许多全新的危及国家安全的形式,防范的难度增大,国家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和扩展。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安全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重点,冷战时代,国家安全就经历了由军事安全为主向经济安全为主的转变。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现代社会对互联网的依赖逐步加深,改变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安全基础。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并逐步成为国家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国家安全系于一网

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是指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得到可靠的保护,不致受到来自外界非法的干扰、破坏、修改等行为的影响,不论这些行为是否出于恶意,这些部分不仅包括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也包括在其中储存和传播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等,从而保证整个系统能够正常安全运行。由于信息技术使整个社会结构体系趋于一体化,并呈现高度关联性,网络安全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正常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家安全系于一网,各国应该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

新世纪以来,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基础设施。放眼世界,尤其是在日本和欧美国家,无论是其电力、金融、能源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还是卫星、飞机、航天等军事技术,以及教育、商业、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日益依赖网络系统而进行。“当超过100亿美元的网络经济建立在上世纪70年代的网络基础上时,人们有理由严肃地质疑其安全性。”

网络安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一个与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联系在一起的、非常现实并日益增长的电脑网络空间已然形成。2006年12月,电脑病毒和海底地震敲响了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的警钟。“熊猫烧香”病毒肆虐,中国广大网民不胜其扰:键盘被监控,电脑被植入木马,网络银行账号、游戏账号、QQ号等信息被盗取。紧随其后,台湾地震打破了网络神话,海底光缆断裂,牵一发而动全身演变成亚太地区的通讯灾难,显示出连接全球各地网络的脆弱。网络安全以一种别样的角色进入到大众视野:庞大信息网络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互联网美国中心结构”的忧虑

互联网的“美国中心”结构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域名解析两个方面。从内容角度来看,全球互联网用户需要的大部分信息在美国,亚洲通过太平洋海底光缆获得信息;从域名解析角度来看,人们每次登录网站和使用电子邮件时都要用到域名(俗称网址),而解析域名的服务器中处于最核心位置的是“根服务器”。

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中枢神经”,谁控制了根服务器谁就控制了整个互联网。目前全球只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10台在美国(2台由美军使用、1台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使用),其余3台在日本等发达国家。13台根服务器的内容全部由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来管理。ICANN,1998年由美国商务部设立,是全球互联网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互联网顶级域名的分配。美国不仅拥有网络域名的专控权和否决权,而且还拥有世界互联网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任何国家和地区支干线间的通信都要经过美国的主线。从安全角度来看,在紧急情况下,美国可以控制任何支干线的“交通”,理论上可以拒绝任何人访问互联网。

由于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各应用软件的标准和核心技术被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垄断,大部分国家的网络技术的软硬件产品,完全建立在网络技术垄断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核心技术之上,存在严重依赖性。去年台湾海域地震,震断的海底通信光缆传递的数据信息量占到亚太地区至太平洋彼岸信息流量的四分之三。大部分信息流量仍然来自因特网的诞生地美国,“亚洲一些互联网专家哀叹,亚洲提供的信息太少了,虽然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万维网用户日益增多帮助亚洲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还没有达到大大降低亚洲对美国服务器依赖程度的地步。”亚太地区的人们在登录大部分COM、NET等结尾的网站或发电子邮件时,数据都要到这些国家绕一圈才能找到目的地,也正因为这一点,一旦直接和美国相连的光缆断裂,数据不得不绕道而行,导致网络变慢甚至无法访问,并殃及全球范围的网络安全。

推动多语种域名的发展,打破美国的对互联网的垄断,增加本土服务器的使用,分散亚太地区与外界的网络连接通道,对于推动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经历海底光缆断裂时间之痛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07年3月启动,CN域名腾飞计划,短短4个月内即有突破性进展。2007年7月9日,在CNNIC举办的NICWORLD大会上,中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七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IC),就推动多语种域名发展达成共识,力推多语种域名的发展,对英文在互联网领域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

网络空间战的威胁

在信息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的概念不再只是维护国家与,更在于网络能够渗透和融合到的所有一切领域。互联网空间的技术结构和运作模式引起了新的授权过程,使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赋权武器,国家安全面临着网络空间战的威胁。网络安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网络对阵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

今年爱沙尼亚遭受大规模网络袭击事件表明,互联网正与国家安全紧密的联结在~起。因搬迁苏军解放塔林纪念碑而导致与俄罗斯关系紧张,今年4月底到5月中旬,爱沙尼亚连续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政府部门、主要政党、媒体、银行和各大公司的网站都陷入瘫痪。爱沙尼亚人口仅有140万,却是网络化最彻底的欧洲国家,和网络办公发展最迅猛的欧洲国家。然而即使拥有了如此发达网络,在密集的攻击之下爱沙尼亚却显得不堪一击。

第5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学生反抗;网络世界;学校规训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32-03

学校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眼中就是一个“巨大的监狱”,学校是规训个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发挥“塑造”“监督”的功能。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便可以“有规可循”,学校还雇佣一批基层规训工作者,并且层级监督,从校长到年级主任再到各班教师。学校在物理空间上已经成为巨大的“鸟笼”,在心理空间又给学生戴上无数条“规章制度”的枷锁,学生在学校内“无处可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学生在被权力控制的同时也反作用于权力,反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种种要求。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抗不再局限于学校场域,而是延伸到学校场域之外。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它成为学生反抗学校与教师的又一“阵地”,并且有区别于学校场内反抗的特征。

一、网络世界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联通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与社会关系被纳入网络体系。学生对新奇的新事物有着快速接受的能力,因此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甚重。

(一)开放性

网络世界没有设置过高的门槛,只要掌握基本简单的操作即可进入网络世界。网络世界信息丰富,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都汇集在网络世界中,而且信息的流通速度之快,就如人体的血液一样不断流淌。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更丰富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阶层性在此变得模糊,网络世界向任何人开放,只要你愿意便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

(二)匿名性

网络世界不像现实世界那般强调身份的认证,网络世界具有隐秘性和匿名性。在网络世界中,个体可能根本不知道所接触的是何人,“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1],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出现“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秘性和神秘性”[1]。现实世界更像是“前台”,而网络世界则是“后台”,而且在这个“后台”中“充满了背后议论、流言飞语、言语攻击和匿名的暗中嘲讽,以及对公共仪式秩序的否认”[2]。

(三)自由性

在网络世界中,个体直接受到的是技术和法制的限制,除此之外个体在网络中拥有很高的自由度。网络世界的进入没有严格的设置,个体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自由地发表言论,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参与网络世界关于现实世界的讨论,这些都没有严格的壁垒,在这个层次上,网络中的个体相比现实中的个体更具有“自由人”的特征。

正是因为网络世界的这些特征吸引着中学生选择网络世界作为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场域。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用何种符号表征对学校与教师反抗,这些反抗又有哪些特征呢?

二、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对学校与教师的反抗

学生个体在学校内的角色只有一个――学生,而在学校之外时学生的角色就被个体自我弱化。学生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虽仍能感到学校的管制气息,但身体不在学校场域内,心理自然也就比较放松。学生把自己对学校和教师的不满发泄到了安全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这个“后台”里,学生可以主宰自己的空间,发表各种言论而又不用担心被老师限制和责罚,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发泄的出口。

“人与人的交往正如舞台上的演员一般,不断依据当时情境的定义来调整自己的演出,使得行为举止能符合情境的规范与观众的要求。”[3]学生在学校内尽可能地让自己看起来符合学校的规范,尽量避免与教师发生强烈的冲突,远离学校与教师的处罚。但学生在自己的“后台”环境中,又勇于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是调侃,或是愤怒。“在‘台前’权力负载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遵从,在相对安全的‘幕后’私密空间中发生了逆转。”[2]

网络世界给学生提供了宣泄的出口,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不会担心处处被教师监视,教师和学校被学生排除在网络之外,这样学生便可在网络上宣泄内心的不满。学生在网络中发的帖子常常都是针对学校与教师的,在学生的自在天地里,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抗处处可见。这些状态有些是学生的有感而发,更多的是转发他人的经典帖子,从而去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学生所关注的主题一般有两个:学校与教师、懵懂的异性情感。

(一)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批判

学生抨击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这种调侃和愤怒相结合的网络空间文字状态会在学生之间互相转发,这可能是某一个同学的“原创”,但会得到大多数同学的“一致认可”。学生会转发他所认可的符号意义,会对他方所表达的符号意义给予评论和支持。笔者在对某中学一个班级的调查中学生的QQ空间内容大致如下:

上课就像南孚电池,一节更比六节长!

老师每次都以为自己很“牛”,教了十几年课什么学生没见过,就从来没想过我们当了十几年的学生什么老师没见过。如果没有一个老师能教授全部科目,那为什么要一个学生学全部科目?

班主任,你给我听好了:您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您却是暴风雨。铃声就是命令,铃声响了,您该走了。您滔滔不绝够了吧?我的忍耐是有限的,OK?

当开学的时候,老师会对你说:“学校是你家。”当你在上课睡觉的时候,老师却说:“你以为学校是你家啊!”当打扫卫生的时候,老师会对你说:“学校是你家。”当你不穿校服的时候,老师却说:“你以为学校是你家啊!”

学校又不是殡仪馆,查什么遗容遗表啊!还穿什么孝衣孝裤啊!

家长会和小三的性质都是一样的,旨在破坏家庭和谐!

(二)学生对学校的调侃

学生群体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阶级的亚文化特征,拥有内部成员才懂的“摩斯密码”,学生可以运用“转化、借用、肢解、恶搞”来对相关符码进行“解码”。 学生对过多课业的反感,对考试的焦虑,对学校的无奈通过调侃的方式释放出来:

是谁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是学生!是谁没有劳动保障法整天加班加点?是学生!是谁没有自由只有压迫和规章制度?是学生!是谁没有发言权、地位、反抗的权利而只能服从?是学生!是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拼尽全力换来的只是一纸单薄的写着会遭到鄙视、责骂内容的成绩单?是学生!

用了12年青春、至少四五十万的学费,我们养活了晨光厂、真彩厂、机读卡厂、无数造纸厂、无数印刷厂、翰林书店、新华书店、城市的交通行业、学校周边的饭馆以及所有老师、校长的车、体育馆,高考是国家支柱型民营企业!这就是我们的功劳!

2012年大型灾难片将要上映:《开学》!教育部最新出品!无数学生含泪倾情出演!暑假要被灭了,同学们,我们的末日也不远了!即将开学的童鞋们转发吧,不转发的开学肯定悲剧!

到现在为止,还没写过国庆期间作业的同学一定会成就大事的,因为他们比一般人都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心如止水!

如果你亲眼看着一棵棵大树变成一本本作业本时,你还忍心写作业吗?要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了保护大自然,为了下一代,我们拒绝写作业!

短暂的探家时间将要结束,准备入狱!

去你妹的考试!

(三)学生懵懂情感的抒发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上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异性懵懂的情感开始萌发,但这些在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制度中是不能忍受的,班主任就成了“思想上的警察”,凡是有此类情况的学生,那肯定会受到教师的“干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被定义为“早恋”后没有现实的渠道抒发内心的不满,网络空间显然成为一个可以抒感和不满的自由场所。

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

这是一段不被祝福的爱情。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总是忍不住去看对方的空间,即使什么动态都没有。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会看对方的最近访客和留言,然后又胡思乱想,揣测不安 。

我们都太年轻,不够资格说爱。喜欢的人,默默地看就好。不奢望可以在一起,你在回忆里陪着我就好。

开学啦,我想去一所爱情学校。情侣入校:学费减半,考试全免。

专家说的:孩子“早恋”是好事!学校你还管什么管啊!

往往,心中最爱的那个人,最后却离自己最远。我们距离好像真的远了!

等与不等,我都等了。在与不在乎,我都已在乎了。

想和你在一起!我不想离你很远。

浩:你怎么咳嗽了?牧童人:呵呵,这说的不会是那谁吧?

爱情不会永远,只希望你一直在我身边。

三、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反抗的特征

(一)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单向性

网络空间是学生群体的自在空间,在形式上学生通过相关设置可以把学校、教师、家长完全排除在自在世界之外;在内容上,学生发表的言论很多都是指向以上对象的。学生在网络中的反抗具有单向性,因为反抗对象被排除在可感知可回应的范围之外,学生在此的反抗是一种指向性的发泄,而不是互动式的冲突。虽然是单向的指向性,但在学生的心理上这是两种力量的对抗,在学校中教师的压制性地位高高在上,可是在自在空间中,学生夺取了两者之间关系的指挥权。

(二)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激烈性

网络的隐秘性给予了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可以自由地发表任何言论,这样学生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反抗就可以“为所欲为”。学生甚至在网络空间中咒骂学校的规章制度、咒骂教师的种种管束,这种“潇洒”是在学校中没有办法施展的,而在此便可以尽情发挥。这种针对学校与教师的激烈言语在学校里是要受到处罚的,学生因此在学校中都尽力避免,但是在学校中的“乖巧”形象在自在空间里就完全变了样。

(三)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多样性

这里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学生在网络空间内除了指向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不人道待遇”的反抗外,更多的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懵懂情感,也就是学校经常命令申明禁止的“早恋”。学校的规章制度里总有看似隐晦实质强硬的“同学之间正常交往”这一条,虽然没有明确注明“禁止早恋”,但通过教师补充声明,学生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学校剥夺了学生说“喜欢”的权利,学生便转移了“阵地”。笔者在对一个班的学生QQ空间的观察中发现,不少学生的空间都少不了情感这个主题。有的比较隐晦,有的比较直白,总之这是学校里没有的丰富性。“在这个更知识的‘虚拟世界’中,现实人在现实世界中一切规避掉的情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真实的表达,或者换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现实世界中文明对‘本我’的压抑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舒展。”[4]

参考文献:

[1] 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2]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1,29.

[3] 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1.

[4] 宋丰田.网络时代的90后[J].社会学家茶座,2012(3). 学校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眼中就是一个“巨大的监狱”,学校是规训个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发挥“塑造”“监督”的功能。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便可以“有规可循”,学校还雇佣一批基层规训工作者,并且层级监督,从校长到年级主任再到各班教师。学校在物理空间上已经成为巨大的“鸟笼”,在心理空间又给学生戴上无数条“规章制度”的枷锁,学生在学校内“无处可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学生在被权力控制的同时也反作用于权力,反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种种要求。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抗不再局限于学校场域,而是延伸到学校场域之外。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它成为学生反抗学校与教师的又一“阵地”,并且有区别于学校场内反抗的特征。

一、网络世界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联通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与社会关系被纳入网络体系。学生对新奇的新事物有着快速接受的能力,因此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甚重。

(一)开放性

网络世界没有设置过高的门槛,只要掌握基本简单的操作即可进入网络世界。网络世界信息丰富,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都汇集在网络世界中,而且信息的流通速度之快,就如人体的血液一样不断流淌。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更丰富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阶层性在此变得模糊,网络世界向任何人开放,只要你愿意便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

(二)匿名性

网络世界不像现实世界那般强调身份的认证,网络世界具有隐秘性和匿名性。在网络世界中,个体可能根本不知道所接触的是何人,“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1],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出现“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秘性和神秘性”[1]。现实世界更像是“前台”,而网络世界则是“后台”,而且在这个“后台”中“充满了背后议论、流言飞语、言语攻击和匿名的暗中嘲讽,以及对公共仪式秩序的否认”[2]。

(三)自由性

在网络世界中,个体直接受到的是技术和法制的限制,除此之外个体在网络中拥有很高的自由度。网络世界的进入没有严格的设置,个体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自由地发表言论,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参与网络世界关于现实世界的讨论,这些都没有严格的壁垒,在这个层次上,网络中的个体相比现实中的个体更具有“自由人”的特征。

正是因为网络世界的这些特征吸引着中学生选择网络世界作为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场域。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用何种符号表征对学校与教师反抗,这些反抗又有哪些特征呢?

二、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对学校与教师的反抗

学生个体在学校内的角色只有一个――学生,而在学校之外时学生的角色就被个体自我弱化。学生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虽仍能感到学校的管制气息,但身体不在学校场域内,心理自然也就比较放松。学生把自己对学校和教师的不满发泄到了安全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这个“后台”里,学生可以主宰自己的空间,发表各种言论而又不用担心被老师限制和责罚,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发泄的出口。

“人与人的交往正如舞台上的演员一般,不断依据当时情境的定义来调整自己的演出,使得行为举止能符合情境的规范与观众的要求。”[3]学生在学校内尽可能地让自己看起来符合学校的规范,尽量避免与教师发生强烈的冲突,远离学校与教师的处罚。但学生在自己的“后台”环境中,又勇于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是调侃,或是愤怒。“在‘台前’权力负载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遵从,在相对安全的‘幕后’私密空间中发生了逆转。”[2]

网络世界给学生提供了宣泄的出口,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不会担心处处被教师监视,教师和学校被学生排除在网络之外,这样学生便可在网络上宣泄内心的不满。学生在网络中发的帖子常常都是针对学校与教师的,在学生的自在天地里,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抗处处可见。这些状态有些是学生的有感而发,更多的是转发他人的经典帖子,从而去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学生所关注的主题一般有两个:学校与教师、懵懂的异性情感。

(一)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批判

学生抨击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这种调侃和愤怒相结合的网络空间文字状态会在学生之间互相转发,这可能是某一个同学的“原创”,但会得到大多数同学的“一致认可”。学生会转发他所认可的符号意义,会对他方所表达的符号意义给予评论和支持。笔者在对某中学一个班级的调查中学生的QQ空间内容大致如下:

上课就像南孚电池,一节更比六节长!

老师每次都以为自己很“牛”,教了十几年课什么学生没见过,就从来没想过我们当了十几年的学生什么老师没见过。如果没有一个老师能教授全部科目,那为什么要一个学生学全部科目?

班主任,你给我听好了:您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您却是暴风雨。铃声就是命令,铃声响了,您该走了。您滔滔不绝够了吧?我的忍耐是有限的,OK?

当开学的时候,老师会对你说:“学校是你家。”当你在上课睡觉的时候,老师却说:“你以为学校是你家啊!”当打扫卫生的时候,老师会对你说:“学校是你家。”当你不穿校服的时候,老师却说:“你以为学校是你家啊!”

学校又不是殡仪馆,查什么遗容遗表啊!还穿什么孝衣孝裤啊!

家长会和小三的性质都是一样的,旨在破坏家庭和谐!

(二)学生对学校的调侃

学生群体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阶级的亚文化特征,拥有内部成员才懂的“摩斯密码”,学生可以运用“转化、借用、肢解、恶搞”来对相关符码进行“解码”。 学生对过多课业的反感,对考试的焦虑,对学校的无奈通过调侃的方式释放出来:

是谁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是学生!是谁没有劳动保障法整天加班加点?是学生!是谁没有自由只有压迫和规章制度?是学生!是谁没有发言权、地位、反抗的权利而只能服从?是学生!是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拼尽全力换来的只是一纸单薄的写着会遭到鄙视、责骂内容的成绩单?是学生!

用了12年青春、至少四五十万的学费,我们养活了晨光厂、真彩厂、机读卡厂、无数造纸厂、无数印刷厂、翰林书店、新华书店、城市的交通行业、学校周边的饭馆以及所有老师、校长的车、体育馆,高考是国家支柱型民营企业!这就是我们的功劳!

2012年大型灾难片将要上映:《开学》!教育部最新出品!无数学生含泪倾情出演!暑假要被灭了,同学们,我们的末日也不远了!即将开学的童鞋们转发吧,不转发的开学肯定悲剧!

到现在为止,还没写过国庆期间作业的同学一定会成就大事的,因为他们比一般人都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心如止水!

如果你亲眼看着一棵棵大树变成一本本作业本时,你还忍心写作业吗?要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了保护大自然,为了下一代,我们拒绝写作业!

短暂的探家时间将要结束,准备入狱!

去你妹的考试!

(三)学生懵懂情感的抒发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上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异性懵懂的情感开始萌发,但这些在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制度中是不能忍受的,班主任就成了“思想上的警察”,凡是有此类情况的学生,那肯定会受到教师的“干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被定义为“早恋”后没有现实的渠道抒发内心的不满,网络空间显然成为一个可以抒感和不满的自由场所。

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

这是一段不被祝福的爱情。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总是忍不住去看对方的空间,即使什么动态都没有。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会看对方的最近访客和留言,然后又胡思乱想,揣测不安 。

我们都太年轻,不够资格说爱。喜欢的人,默默地看就好。不奢望可以在一起,你在回忆里陪着我就好。

开学啦,我想去一所爱情学校。情侣入校:学费减半,考试全免。

专家说的:孩子“早恋”是好事!学校你还管什么管啊!

往往,心中最爱的那个人,最后却离自己最远。我们距离好像真的远了!

等与不等,我都等了。在与不在乎,我都已在乎了。

想和你在一起!我不想离你很远。

浩:你怎么咳嗽了?牧童人:呵呵,这说的不会是那谁吧?

爱情不会永远,只希望你一直在我身边。

三、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反抗的特征

(一)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单向性

网络空间是学生群体的自在空间,在形式上学生通过相关设置可以把学校、教师、家长完全排除在自在世界之外;在内容上,学生发表的言论很多都是指向以上对象的。学生在网络中的反抗具有单向性,因为反抗对象被排除在可感知可回应的范围之外,学生在此的反抗是一种指向性的发泄,而不是互动式的冲突。虽然是单向的指向性,但在学生的心理上这是两种力量的对抗,在学校中教师的压制性地位高高在上,可是在自在空间中,学生夺取了两者之间关系的指挥权。

(二)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激烈性

网络的隐秘性给予了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可以自由地发表任何言论,这样学生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反抗就可以“为所欲为”。学生甚至在网络空间中咒骂学校的规章制度、咒骂教师的种种管束,这种“潇洒”是在学校中没有办法施展的,而在此便可以尽情发挥。这种针对学校与教师的激烈言语在学校里是要受到处罚的,学生因此在学校中都尽力避免,但是在学校中的“乖巧”形象在自在空间里就完全变了样。

(三)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多样性

这里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学生在网络空间内除了指向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不人道待遇”的反抗外,更多的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懵懂情感,也就是学校经常命令申明禁止的“早恋”。学校的规章制度里总有看似隐晦实质强硬的“同学之间正常交往”这一条,虽然没有明确注明“禁止早恋”,但通过教师补充声明,学生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学校剥夺了学生说“喜欢”的权利,学生便转移了“阵地”。笔者在对一个班的学生QQ空间的观察中发现,不少学生的空间都少不了情感这个主题。有的比较隐晦,有的比较直白,总之这是学校里没有的丰富性。“在这个更知识的‘虚拟世界’中,现实人在现实世界中一切规避掉的情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真实的表达,或者换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现实世界中文明对‘本我’的压抑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舒展。”[4]

参考文献:

[1] 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2]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1,29.

第6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57-02

1 前言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有些较难的数学过程,学生并不能很清晰地理解。而网络给现今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网络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网络教学的意义也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利用网络完成自主学习,达到主动动脑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强调数学观念的自主养成,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切合当前的教育特点,本身又不断开发和创新。对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教学,笔者给出几点策略和方法。

2 网络空间学习,激发求知欲

有时教师的提问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激疑才能激趣,教师的提问没有激起学生的疑惑感,提问也怕是浪费时间。因此,提问要合乎情理、引人思考。再者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要比教师的提问更能引起学生重视,学习兴趣也会更浓烈。网络空间学习渗入教学课堂中去,通过简单的动画模式或者关卡模式,学生通过观看某一章节的内容,自己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学生学会思考方式,对课程掌握,教师也算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相对容易得多。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播放动画,讲述的是一只小企鹅去买文具,买了几支笔和几块橡皮,老板要10块两毛,小企鹅被难住了,但又不想求助老板,于是求助小朋友应该怎么给老板钱呢?这时学生内心产生不同的想法,有的说给老板102角钱,有的说给老板10个一块的再加2个一角钱,还有的说给老板11块钱让老板找零……视频继续播放,小企鹅想出来最便捷的方式,开心地买回文具。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教师通过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去,就充分认识了元角分。

3 网络空间学习,扩展知识面

计算机教学的使用能够给教学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不局限于只从教师学习到课本知识,也能从网络中学习到课外知识,网络学习会全面剖析课本中遇到的难题,拓展新知识。网络资源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给学生带来不同体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比如教学小学圆的周长时,给出圆周长的公式:圆周长=2πr。其中π的大小规定为3.14。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个公式的由来,π到底到多少位才算截止?为什么用π规定圆周率?这时网络正好是一个恰当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引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询学习中的难题,最好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本子,记录学习中的问题以及通过网络查询得来的答案,大家可以共同学习和交流。

低年级学生对网络上的大部分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而有些高年级的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以学习为理由开小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和难点制作教学网站,使学生有方向地探索学习内容。在网站中可以设计:疑问模块,每节课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在网站上,网站可以匿名写,但每个学生都有登录时长的记录,教师根据学生留有的疑问进行答疑;练习模块,学生可以对平常所学知识进行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模拟模块,每到一个单元末,学生可以参加模拟试题,根据模拟试题的错误点进行查漏补缺,发现本单元学习的不足;课外模块,既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又包括对旧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索新知识;最后一个则是意见模块,学生对教师所讲的课留下自己的意见、建议和心得体会,教师通过观看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课堂质量。学生在每个模块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可以依照自己的计划选择性地进入模块,提升知识水平,挖掘自身长处。

教师建立网站,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激起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网上作业优化学习内容,把学习课本与运用网络相连接,有计划地完成任务,获得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增强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

4 网络空间学习,培养全面性

丰富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习的求知欲。网站的信息量庞大,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的满足。教师指定学生浏览的网站,通过观察学生的兴趣热门点来找出学生喜爱的教学视频和图片。比如学习路程类型的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入龟兔赛跑的小故事,同样的故事主角,但不同的是故事型。教师播放自己做好的视频:这次兔子发奋图强,要雪耻,约乌龟再次赛跑,决不能像上回那样骄

傲;一个环形跑道长400米,兔子每分钟跑55米,乌龟每分钟爬25米,两只动物同时、同地、同方向出发,问经过多长时间,两只动物首次相遇?兔子和乌龟跑完一圈下来,谁能赢得比赛?这个故事的原型本身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学生可以从视频中看到要想兔子和乌龟相遇,那必然是兔子已经领先乌龟一圈,便很轻松地得出答案。还有的学生通过网络中的说法,联想到要是兔子让乌龟先跑,结果是怎么样?这样一道题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兴趣[1]。

学生使用网络学习,可以实现资源展示和资源共享。当学到几何体这一课时,不少学生不能清晰地知道一些复杂的几何呈像,导致学习过程中断。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己动手绘制数学模型,通过体会模型中的长宽高以及重心位置,更加确切地了解模型本身。不少学生不会画,可以通过观察网络中的图片来了解几何体,画得好的学生的作品也可以上传到教师的计算机中,分享给大家欣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其他学生优秀作品上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借鉴。

网络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学生不必拘泥于想象事物,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发现和理解事物。学生依照自己的选择去搜索相应的数学知识点,更愿意投身到学习中去,并不会感到厌烦。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的效率,自觉学习要比被动学习更加高效。学生在学习货币的认识时,可以自己上网浏览各种货币的价值面额,悉心记录下来本节课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把自己看到的货币种类与同学交流分享,课堂也就不会显得严肃,学习氛围轻松,他们也会乐于学习[2]。

5 结语

网络资源学习利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如果教师过多地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只会耽误课堂正常课时,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不能把传统教学方式完全摒弃,网络课堂应该注意使用时间,一来使用计算机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视力健康,容易带来视觉疲劳;二来计算机的过度使用使学生无心听课,其结果适得其反。教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监督学生不浏览有害身心健康的网站,积极引导学生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网络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因此要根据课堂发生的不同状况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排除上课干扰因素,给学生创建一个智能课堂。网络平台学习要注意心得体会的交流,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网络运用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相关热搜:国际法  国际法学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似乎再度变得紧张而微妙,“一超多强”也在努力维系着他们之间局势微妙的平衡。而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也在不断努力寻求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这也就决定了在当今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中国必然面临外交中的多方挑战。

一、绿色外交

2010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坎昆会议),标志着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全球性气候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安全与发展进步。

但同时,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全球性气候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更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平衡的问题。以2008年11月欧盟委员会通过的从2012年1月1日起将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例。表面上看,欧盟征收碳关税的行为是为了促使各大航空公司采用清洁能源,淘汰老式高碳排飞机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然而事实上,欧盟这个表面单纯的所谓“环保行为”其实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因素考量。

有人说,高额碳关税可以减轻欧洲债务危机的压力;有人说,碳关税是欧洲意欲以此主导碳排放市场;有人说,欧盟碳税的征收也是为了从某一方面削弱发展中国家航空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欧盟的航空碳税征收问题在各国的共同抵制下变得尴尬而又无奈。

因此,如何在承担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责任的同时,又要保护好本国的利益,成为中国“绿色外交”的头等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已经高度发达,采取各种清洁能源、清洁技术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现今经济实力还不够成熟,有许多工业的确存在污染现象,这也就为发展中国家所诟病,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承担与他们同等、甚至更高的责任,这是极为荒谬的。

我们应当看到,现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就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达到了95%;而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仍然高达70%以上。因此,发展中国家完全没有理由为发达国家的污染行为买单,《京都议定书》的原则也必须得到遵从。

其次,中国应积极寻求“发达国家应当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的实现。

最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应当积极为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一方面,中国应坚持自愿减排的行为;另一方面,中国应积极联合发展中国家,多方斡旋,发挥带头作用。

二、蓝色外交

中国的蓝色外交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海洋问题,二是南北极问题。

(一)海洋问题

中国的海洋问题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面积大。中国的海洋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由黄海、东海、渤海、南海组成,其中,除了渤海是内海不存在争议之外,其余的三个海区都需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其它国家进行权属划分。这也就造就了大量的海洋问题。

第二,问题多。中国的海洋外交面临着大量问题——岛礁主权、油气开发、渔业资源、以及海域主权等。

第三,干扰多。海洋问题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布局,海洋里丰富的油气、渔业资源也能给各国带来巨大收益。因此,中国的海洋问题的处理受到了来自美、日、印等多国的干扰窥伺,特别是美国自推行“重返太平洋”战略后,中国的海洋问题就变得更为严峻和紧张。如何处理好海洋外交,可能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

(二)南、北极问题

南北极因为蕴藏大量而丰富的各种资源、能源,似乎开始成为了各国能源大战的磨刀霍霍所向之地。其中,北极的油气资源与航道开发对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借助北极航道的开发,中国可降低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

在北极资源的开发争夺中,位于北极圈的国家似乎占有得天独厚的位置。然而根据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范围延伸至北极,北极一带仍应属于公海范围。因此,北极问题不是个别国家的问题,而应该是共同的国际事务问题。中国在北极的开发中,不应落后于人。

三、数字外交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不断升级,网络空间的国际法逐渐成为迫切需要。而令黑客们倍感欣慰的是,国际上关于网络安全的此类合作目前还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国目前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太过片面和狭隘,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本国国内的网络安全,而忽视了国际空间范围内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也就给许多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目前全球有大约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使用互联网,这也就使网络犯罪的威胁变得更加严峻。而在追踪跨界犯罪中,警察首先要找出犯罪分子所在,而由于他们往往使用境外的服务器,这就使得追踪者罪犯变得十分困难。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MichaelChertoff在会上表示,“我们必须尽快构想出一项与传统海陆空法律平级的国际策略,以应对网络攻击。”

据统计,中国的网民人数超过5亿。也许,震惊世界的“维基解密”应当给我们提个醒,网络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或许好处多多,或许贻害无穷。应此,在具有如此众多网民的中国,寻求网络空间的国际立法就变得十分迫切而必要。中国应通过外交努力,积极寻求网络的国际合作。

四、红色外交

当今中国的还面临红色外交的问题,即——国际刑事合作。随着国际犯罪、跨国犯罪以及犯罪分子向境外逃窜等问题的不断增多,为了维护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安全,国际刑事合作显得意义重大。各国应积极寻求刑事司法合作,编制全球法网,追逃,追赃。

对中国来说,要做好红色外交,首先应当在完善中美、中加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我们可以从李东哲案、曾翰林案、赖昌星的遣返等案件中看到,中美、中加合作机制在打击罪犯、维护社会刑事司法正义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因此,中国应寻求与更多国家的刑事合作机制,让犯罪分子感觉到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真正对犯罪起到威慑作用,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治安的稳定。

第8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网络; 安全; 战略; 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22-03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security strategy involves many factors. Among them, the computer and the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is the most core facto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ages of security technology, it cau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that is not satisfac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network security development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trie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factors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network security from the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 strategy; technology

0 引言

人们日益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发出更多更新的安全工具, 许多国家政府正在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各种情况[1-2]。尽管在过去十余年间人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旧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同时新的安全问题正不断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实质上变得比以往越来越不安全。其原因在于,现今网络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交织是如此广泛和深入,任何一种单一的解决途经都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多样的网络安全问题。换言之,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需要综合的措施,包括技术、管理、意识等方方面面因素在内的综合手段。为此,需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来有机整合各种资源,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持久努力,以此作为网络安全的解决之道[3-5]。

虽然网络安全的发展与完善基于综合性、系统性的设计与建设,但其核心在于技术的解决。其他方面如管理、政策、法规等手段,都是切合网络技术的过程,以及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和走向进行引导干涉。

本文着重从技术的角度,理解网络安全发展的问题,从而洞悉网络安全的本质,明确网络安全的战略发展方向,把握有效构建网络安全的措施。

1 从技术角度理解网络安全战略

有效建立面向复杂态势的网络安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如何在不损害网络使用与性能的前提下,保持足够的安全性。鉴于现代网络是如此复杂而其天然上又对攻击十分脆弱,要实现上述理想的网络安全保护状态,是极其困难的。诸多因素需要妥善考虑,而这些因素又彼此深度关联与影响着。因此,必须有一个简要明确的主线作为网络安全发展战略所遵循的基准,否则在网络安全战略制定与发展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左右,从而出于这样或那样的折衷与妥协而偏离最初设定的目标。

因此,在建立与发展网络安全战略之前,必须确定一条主线或明确首要考虑的因素。网络是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结果,网络安全问题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要素的缺失或不充分和自相矛盾等原因所造成的。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本质内因,这可以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1 根本原因:脆弱的底层基础结构

作为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底层基础结构,在技术上欠缺足够的安全能力,是造成网络安全问题的最本质原因[6-8]。运行于欠缺安全基础之上的现代网络系统,就如构筑于沙地之上的高楼广厦。现代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底层基础在安全性方面都十分薄弱,很容易遭受各种攻击行为的破坏。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设计与制造的主要目标在于追求计算的高性能,而很少关注安全性问题。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有效的安全机制,都是与性能相抵触的,因而几乎没有什么专门的安全机制被部署于底层结构上。缺乏安全能力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乃至于整个信息系统所固有的问题,可以视为最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安全基础结构,尤其是底层硬件缺乏安全支撑功能,许多安全相关的功能在计算机系统中难以部署应用。例如,加密是一种很好的安全手段,能够可靠地保护敏感信息的安全。但是,由于大多数加密任务不得不在软件层运行,所导致的低效率与高代价使之难以普遍地采用。结果就是大量的信息,包括大量的敏感信息,都以明文的形态存在于网络世界中,可以很轻易地被攻击者获取与理解。还可以举出更多类似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计算机系统底层基础结构在安全能力方面的缺乏,是造成当前计算机网络漏洞频出、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

1.2 当前态势:非对称发展的攻击与保护技术

同样是由于计算机底层基础结构缺乏安全支撑能力的原因,现有大多数保护措施实质上都是在现有脆弱基础上的某种堆砌与补救。这使得安全相关的程序与功能变得越来越庞杂,貌似更加强大,实际上却由于其庞大与复杂而变得越来越难以验证,从而等效于将更多可能的攻击机会暴露给攻击者。只要有足够的技巧、信心和时间,攻击者总能从中挖掘出安全上的漏洞并加以利用。现状已经清楚地表明,即使人们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漏洞与缺陷的数量与危害随着修补不是变得减少了,而是变得更严重――涉及面更广、危害更甚。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安全的”安全软件中的未知漏洞,更具有危害性,例如近期在SSL功能中发现的漏洞“心血(heart bleed)”。作为最基础的网络安全功能,SSL一直被视为安全、成熟、可信赖的。即使如此,也排除不掉存在致命漏洞的可能,更不要说那些未经广泛、严格验证的安全程序。这些例子说明了构建于脆弱底层基础之上的安全功能,是不可信赖的,从而使得攻击技术胜出于防护技术。

可以说,不改变现有计算机和网络底层基础结构,不从本质上提升底层基础,尤其是硬件基础层的安全能力,存在于攻击与防护之间的技术性差异就不会弥合,只会日益扩大。无论是沿着现有的安全软件与功能的路径继续发展,还是强化管理性措施,都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系统的安全性。

1.3 未来趋势:更激烈的安全技术竞争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信息系统,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更广泛的网络安全问题。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而现有安全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需求。例如,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保护海量存储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又同时能够有效合法地利用这些敏感信息,对数据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9]。再例如,随着移动数据设备和无线接入设备的普遍应用,数据呈现日益分散变化的状态,从而要求数据保护技术能够更好适应这种多变的状态。新的安全需求必将促使新的安全技术不断涌现,从而引发矛与盾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已经深深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很大程度上替代许多人类活动,影响到金融、服务、交通、电信等重要领域。这使得人类社会对计算机与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大,也意味着攻击安全漏洞得手后的获益率越来越大,从而吸引着攻击者更加持久深入的投入。更进一步地,当前,世界各国纷纷确立各自的网络战略。现在,几乎所有主要国家都将网络作为国家竞争、甚至是军事竞争的重要领域。这种状态,意味着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中,引入以国家为推动力的发展力量。这一方面意味着信息安全技术将在国家力量的支撑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攻击者将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因为攻击者也能获得来自于国家力量的支持。因为,在可预计的将来,信息安全领域中攻击与防护的斗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2 建立网络安全战略的技术观点

既然技术因素是造成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技术也应当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首要途经。考虑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广泛与深度复杂性,技术因素亦是多方面的有机综合[10-11]。为此,建立和发展网络安全战略,从技术角度应当采取如下的举措。

2.1 构建底层安全技术

如前所述,计算机底层对安全支撑能力的缺失是造成当前严峻的网络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全面提升计算机与网络的安全性,也应首先从增强底层安全入手,改变底层安全基础极度脆弱的状态。底层安全技术涉及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广泛的内容,牵涉到处理器、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厂商的广泛协作配合,也需要整个产业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认可,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顺利地推进。所以,底层基础的安全增强,必须首先要与技术水平和产业能力、全社会对安全需求的期望与认知等良好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具体优化实施,从而才具有实际可行性。

尽管通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突破底层基础结构的种种限制是困难的,但在某些特殊定制的情况下,增强底层安全能力从而全面改善系统安全性,则是现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计算设备的日益普及、多样,很多工作是运行于各种各样的移动或嵌入式设备上的。改造这些设备的底层结构,不但在技术上完全可行,也由于局限于一定范围内,更可能为相关群体所接受。对于国家、军队等重要领域中所使用的计算与网络设备,更应着手从底层基础结构的改造上增强全系统的安全性,从而有效形成与外部“技术隔离”的屏障,减少受外部攻击的可能性。

2.2 协调发展核心技术与一般性技术

不管是先进的核心性技术,例如高性能多核处理器,还是普通的一般性技术,例如某个移动电话上的小应用,都对于维持整个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木桶原理形象地说明了安全技术中“大”与“小”的作用关系。即使是配置最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也可能由于某个小节点上的某种小缺陷导致整个系统变得不安全。所以,每一种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障安全,没有哪种技术是可以忽视的。

在构建网络安全的过程中,顶层设计者应综合技术、经济、教育、未来趋势等各方面因素,提炼出对于所要构建的网络安全的能力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予以强有力的资金和人员支持,从而达到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目标。与此同时,应广泛运用政策、市场等手段,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其他技术领域的优化发展,从而避免在任何技术方面出现可能会威胁网络整体安全的短板。只有这样,种类丰富的计算机、通信、硬件、软件等各种相关技术才能有机结合、良好匹配,从而为构建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奠定全面的技术基础。

2.3 注重技术的实际效果

在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建设”与“效果评估”必须得到同样的重视,并有机结合。网络安全问题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接的问题,而现实世界是不断纷繁变化的。建设的目的在于,使得网络安全技术更加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评估的目的在于,对技术的发展建设形成良性的反馈。换言之,评估有益于不断遴选技术建设的重点、及时调整技术发展的方向。评估应着重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综合性地评价某一技术的发展是否确实符合现实需要,是否对提高安全性行之有效,是否符合成本代价等的考量。只有这样,才能良好把握网络安全的真实技术需要,避免在网络安全技术发展中,过度追逐热点、概念而忽视实际需要,减少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建设的弯路,提高建设成效。

2.4 提高使用者的技术素养

当前的网络时代,计算机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用工具,而演变为日常人人都需要使用的普遍工具。尽管绝大多数使用者并不需要掌握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就可以在日常使用计算机,但提高使用者的技术素养,会明显提高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性。诸多示例表明,一些简单的错误会导致入侵的发生。例如使用过于简单的口令,再例如打开不明邮件中包含的附件,等等。假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就能极大地降低入侵可能性。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途经,有效提高计算机使用者的技术素养。通过这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懂得安全”的局面,从而形成维护网络安全的广泛意识和力量。

3 结束语

网络安全对于信息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造成目前网络安全局面的因素中,技术因素是最为本质的原因。由于底层安全支撑技术的缺失,使得网络系统对攻击难以防范。在缺乏技术支撑的前提下,其他各种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攻击的防范问题,从而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在未来将变得更为复杂严峻。为此,网络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要紧密把握网络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以发展网络安全底层与核心技术为网络安全发展战略的主线。依据网络和计算机的现实发展状况,从强化底层、突破重点、全面协调、注重实效、提高人员素养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从而使得网络安全技术产生本质性的改善。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努力,有效建设安全的网络世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文彬.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探究[J].软件导刊,

2015.14(5):155-156

[2] 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

馆学报,2015.41(2):74-86

[3] 沈逸.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实践[J].美国研究,

2013.28(3):7-8,32-52

[4] 魏翔,刘悦.全球网络安全战略态势及我国应对思考[J].现代

电信科技,2014.45(10):18-21

[5] 李婧,刘洪梅,刘阳子.国外主要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综述[J].中

国信息安全,2012.5(7):36-39

[6] William A. Arbaugh. Security: Technical, Social, and Legal

Challenges[J].IEEE Computer, 2002.35(2):109-111

[7] 侯方勇,周进,王志英等.可信计算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21(12):1-4

[8] Butler W. Lampson. Computer Security in the Real

World[OL].http:///en-us/um/people/blampson/64-SecurityInRealWorld/Acrobat.pdf,2015/5/22.

[9] 孟威.大数据下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博弈[J].当代世界,

2014.33(8):68-71

[10] 李千目.网络部队与军方安全战略研究[J].电力信息化,

2013.10(1):18-19

第9篇:网络空间安全的意义范文

安恒信息曾先后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连续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重大活动提供网络安全保障服务。“但G20杭州峰会不一样,意义更重大,对我们的考验更严苛。”范渊说。

这里有创新的DNA

2007年春天,杭州高新区(滨江)江南大道上,一辆黑色小车一路飞驰。车里坐的正是刚刚回国的范渊和他的两个朋友。在飞驰的汽车上,道路两边一幢幢簇新的高新企业大楼快速向车窗两边退去。这个从硅谷出走的年轻人,感觉置身另一个硅谷。只一眼,范渊和滨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和硅谷很像,就这里了。”范渊对朋友们说。当天,3个年轻人就兴冲冲地跑进滨江区高新软件园管委会办公室,登记承租了两间紧挨着的90平方米办公室。这两间小小的办公室,是安恒信息安全事业起步的地方。

创业之路筚路蓝缕。范渊奔跑的动力,除了光明的产业前景,还因为杭州良好的创新DNA――推崇创新,宽容失败。

2009年,安恒信息遭遇了最艰难的一年。当时,公司账户只有不到100万元,仅够维持一两个月的运转。范渊为此卖掉自己在杭州唯一的住房,也只能为公司维持10个月的开销。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获悉安恒信息窘境的滨江区组织部人才办很快找上门来。“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我们签下了一个创投项目。”范渊说,这笔创投资金对当时的安恒信息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此外,滨江区政府还为他们提供了中财大厦一层楼3年的免费使用权。范渊不会忘记这份情意。“企业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氛围,我很享受在杭州跟我的团队一起实现创业梦想。”范渊说。

推崇核心技术创新

“回国创业,面对的是一片技术创新的蓝海。”范渊对此信心十足。

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

与很多技术出身的企业创始人一样,范渊也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正如他对“安恒”二字的诠释――安于责任,恒于创新。“我始终认为,坚持核心技术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发展最持久。”范渊说。

范渊坚持每年将公司销售收入的35%至40%用于研发,确保每年推出一款完全自主创新的产品。从2008年安恒信息推出第一款产品――Web应用弱点扫描器,到今年非常热门的大数据态势感知技术,安恒信息在国内信息安全领域独树一帜。9年多时间过去了,安恒信息拥有发明专利近40项,员工700余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70%。

企业走上正轨,再成功上市,是当下很多企业创业成功的“标准路径”。但当上市与企业创新发生冲突时,再三权衡过后,范渊选择不忘初心,一切以创新为 先。

比如,着眼于未来的技术突破,公司每年都有大笔研发投入,而这些投入不会短期内出成果,因为有的研发是为未来两三年,甚至三五年做储备。这样一来,公司财务报表就不十分好看。虽然安恒信息的上市计划一推再推,但范渊认为,这样坚持走创新之路,心里踏实。

随着智慧城市和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安全将直接延伸到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范渊说:“我的下一个梦想,就是让更多政府部门、企业,以及金融客户,更快、更安全地拥抱云计算和大数据,并参与到中国智慧城市和‘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建设中去。”

甘当人才贴心保姆

“网络空间安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范渊说,网络安全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人才本身就少,安恒信息十分注重对人才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