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第1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看完之后我很感动,更多的联想到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的学生年纪都很小,大部分在读小学、初中,读高中的都很少,甚至辍学在家。他们身上美德的展现更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荆棘路上使他们最美绽放。平坦路上的孩子又怎样进行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呢?

说到家庭教育,我又想到女儿,每次听到女儿口中说出我说过的话的时候,都会使我感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身为教师的我,课上四十五分钟的为人师表还是可以做到的,在女儿面前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的正面作用相对来说就很难了。这证明了家庭教育难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位,学校教育水到渠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观念和方法不正确,使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各种问题。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条件优越,得到的爱多,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最美的孝心少年由于特定的家庭环境使他们过早地担负一切,懂得去爱别人。对于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家长怎样教孩子去爱和被爱呢?

一、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父母要学会倾听,和孩子交谈,他们的心里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内容,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

二、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这点在女儿身上我深有感触:女儿字迹潦草,我很生气,刚要说出的话一秒钟转变语气:“这次作业比上次好了一点点,但是和老师的要求还差一点点,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达到要求的。”结果使我验证:一次恰到好处的鼓励胜过几次的打骂教育。

我喜欢看法制频道的一些案例。里面有很多青少年的犯罪都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使我深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主要可以归结为不良影视、文学、和广告作品以及一些非法出版物、电子游戏及网络产品对青少年的危害。它不但败坏社会道德风尚,污染社会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成长,社会教育很重要,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怎样对孩子加以引导呢?

第2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一、“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技巧

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不仅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家校协同的教育网络,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密切家校的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和谐的教育机制不仅仅是一种课堂上的互动,还要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学校和当今的社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迈出一致的步伐。这就对我们学校、教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

现在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这种素质教育在有的地方到最后往往就只是一种口号,学校为孩子减负的同时,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又给孩子增加的更大更重的负担。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家长、社会与学校没有构建这种协同教育的观念,以至于不能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定期向家长开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学校设立开放日,安排家长来校参观,参加学校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每学年安排一次请家长来校进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学校还应该组织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提高。只有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制度,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容易收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的效果。“家校联系手册”,“家长学校通讯”等已成为家校联系的有效载体。

家校联系重在沟通,意在改进,把家校联系放在沟通信息、寻找教育良策之上,使学校教育同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还应落实家庭访问制度,确实做到对孩子深切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不同类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叫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把从家长那得来的,有关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从而得到更显著的教育效果。

二、“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技巧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监督是不够充分的,我们应该把教育的深度及广度放任于整个社会,社会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小学生社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根据现代大教育理论,国民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文化主体和设施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者。相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社会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社会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教育观和社会实践教育体验,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小学生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第一,是整合对青少年的社会影响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面临着太多的社会影响源。必须通过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来整合和主导这些影响源,使他们朝着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方向发展。第二,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需要。发展社会教育,有助于使青少年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激发道德学习兴趣,提高道德践行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社会教育担负着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和成长榜样等责任。第三,是改善学习的需要。过去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忽略了包括社会认知的学习、社会经验的学习、社会情感的学习等等社会学习。心理学家早就讲过,一个人如果没有社会兴趣,他是很庸俗的。第四,是弥补学校教育不足的需要。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脱节,学科之间的知识构不成联系,学生缺乏整合运用的机会等等,都需要由社会教育来配套和补充。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是一个关系青少年成长、造福民族未来的崇高事业。各级政府和社会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展的前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精神,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做出实效,做出影响,牵动全社会,进而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3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教育责任;三大教育

Abstract: The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bears the mission of the education, share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iability. The inevitable road of education is the three education coordination and harmony.

Key words: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S9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孩子成长的好坏与学校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面对当前出现的不少学生行为失当、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孩子道德品质差素质不达标这些问题,人们把矛头统一指向学校、指向学校教育,言必称我们的学校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学校在干什么?殊不知除了学校,家庭、社会也都在影响着、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

1、问题的提出

人们观念中只有学校才承担教育责任,所以谈教育直觉就是直指学校。其实我们的学校是苦的,教师是忙的,学生是累的,但是中小学教育还是没有把孩子们培养好,以至于大学教授们感慨:这些产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已经残废啦,晚啦。[[1] 主要借鉴浙江大学郑强教授以《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为题的报告,大意为中国的教育起点晚了、错了,到了大学阶段已经很难调整了。][1]怎么残废的?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校的原因,应该还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1.1虽然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到位,但毕业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以至于个别学生产生轻身的念头,最后做出失当行为,给家庭带来致命的一击,给学校造成很恐慌的一幕,这种现象虽然占极少数,但仍然应该引发全社会的反思。是学校教育造成的?是家庭氛围造成的?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1.2一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开学的时候学生很多,渐渐地学生会越来越少。那为什么学生越来越少呢?逃学在家就为了人丁农忙?民族地区受教育难道真不能上升到责任层面?

1.3“仪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精神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民族地区“仪式”多,不少人提出把“仪式”课程化进入课本走上讲台,如果民族风情只有课程化才能传承,学校承担了这个责任,那社会在教育方面的责任是什么?

面对以上三个看是不相干的几个事实,其实都反映出学校是否就是教育的唯一责任者这个核心问题。

2、教育责任的再认识

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并改变着个体,哪一方的作用都难以支撑起少年一代的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意义上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改变过去教育责任的混沌局面,建立起一个高度一体化的责权清晰并且勇于承担责任的新体系。

责任就是职责和任务,是分内应做的事与没做好分内事而应承担的过失。责任有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如果把责任看成是外部强加的,我们的孩子成长永远都是一个被动的问题,是三大教育之外的事情,教育也就没有自己的分内之事了,没有了主体性的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责任应该是教育的内在需要。这些问题引导着我们需要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思考,并加以陈清,做到权责明晰,而且是主动承担式的,社会分子责任式的和谐需要。

3、三大教育责任的重铸

责任是外部的期望结合内部的需要而激发起来的由内至外的主动性的施展过程。教育责任首先来自家庭教育,其次取决于学校教育,但是社会教育承担着最大教育影响,我们作为社会人都应该树立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以善的标准完成社会教育责任是第一步的。

3.1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责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家庭在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教育责任以家长责任为前提,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对个人、家庭、国家与社会形成递进式的认识。家长要以身作则 ,树立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榜样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应该注意家庭教育的方法。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 ,严而不厉。[[2] 刘英.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1,6.][2]

大学毕业生接受了学校教育,消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本应到了回报家庭与社会的时刻,但是一时的困难与压力铸成难以补救的错误,生命的噶然而止,人生意义也就断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这样的错误很难追究是谁的责任,其对一个家庭造成的伤害是最大的,所以笔者认为家长是最应该对此负责的。

3.2学校教育的责任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学校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教书,学生责任是从书本知识上让自己全面发展。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太高、太多、太杂,以至于人们认为孩子的吃穿住行、学习工作、生理心理、道德健康、为人做事、素质能力等等不计其数的育人责任都是学校的分内之事,导致学校糊涂得不知道该做什么是最应该的。学生成绩上不去、孩子道德水平低、素质不高能力不强都是学校的责任,是学校出了问题。社会认识的偏差给了学校教育难以承受之重,所以大家纷纷指责学校教育“只教书不育人”。其实笔者认为学校能够教好书才是最重要的责任,教书所蕴含的责任应该不比育人轻,教书的责任都没有完成谈何育人,以何育人?二是学校不是“只教书不育人”,而是不教书,一心想着育人,以至于偏废了教书,又没有育好人。

3.3社会教育的责任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交往与生产劳动过程中所蕴含的教育品性,社会教育责任具体地说就是除学校教书责任与家庭养育责任之外的所有责任,社会教育责任是隐形的,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其责任。“仪式”作为社会教育责任完成的形式,其主要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故而某些文化的传承不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学校教育无法承担传统文化、社会文化传承的责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的独立功能和作用 ,又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辉整体的合力作用”[[3] 应祥泰.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问题的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2001,2.

][3],总观,在这个功利性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只有走出功利才能真正引导社会向良性的道路发展,促成功利教育向责任教育的转型,而这种力量来自我们所有社会大众,绝非学校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教育责任应该从责任不明、学校责任模糊但负担却无限膨胀的实然状态,走向三方都主动承担积极为孩子成长服务的应然状态,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各尽其责、和谐共存,我们才能培养出今天教育所期待的“完人”。只有落实了学校教育责任,学校才不至于很茫然,不至于受各方面的指责与非议。只有深化了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才不至于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孩子是家庭的全部未来,对其生活的关照与心灵的呵护是基本的需要,除此之外家庭教育还应承担其它的责任。只有厘清了社会教育的责任,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才会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品行,依据各自的社会角色完成社会教育者的责任。

注释:

[1] 主要借鉴浙江大学郑强教授以《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为题的报告,大意为中国的教育起点晚了、错了,到了大学阶段已经很难调整了。

第4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中国教育的光明之路。素质教育可以使每个人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地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更好地去面对社会的挑战和矛盾。教育,小到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影响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因此,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从幼儿期、学龄期抓起。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要达到强、富、智、进步则需要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通过教育出的人才才可以给国家的生命里注入鲜活的血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教育二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对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完善一个人,即从幼稚走向成熟,乃至成功,都是需要教育来完成的。而在每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教育不可缺少,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只有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点,才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统一,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才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注重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更健康地实现。

长期以来,我们更强调学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谈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在国内,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如何创设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更是少有问津。特别是当下市场经济大潮带给我们的冲击,在农村造成上百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面临不同程度的亲情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事实上,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影响和熏陶,且这种影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也随之产生了。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一度成为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径。“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中的这句名典,便是对千百年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突出强调。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孩子。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讲明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影响。在很早以前,西方教育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概括。”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教给孩子道德上的培养和孩子基本素养的塑造。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对“礼义廉耻孝”看得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应培养孩子基本的正确的价值观,百善孝为先,要学会懂礼、重义、清廉、知耻。当孩子有了这些基本的观念后,这样才能形成“九流”:诚实、友爱、尊敬、适度、公正、服务、正直、忠诚,以及责任心。形成这九流后,就可以做到吃苦耐劳,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些有利于其为人处世,有利于下一阶段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能够尽量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和心理扭曲,从而也有利于全民素质的真正提高,健康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必须记住这样一个前提:只有学会怎样做人,方有可能去学习知识,到最终成才。如果家庭教育缺乏往往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人在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家长必须是孩子的心灵导师,孩子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社会上遇到诸多困惑和烦心事,这时家长可以是他们的朋友,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是家庭离异的父母则更应该多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不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理上形成阴影。在培养孩子时,有很多家庭是盲目跟风,为了孩子在开学或起跑线上优越于其他的孩子,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小提琴、二胡等,根本没有问过孩子是否喜欢。很多家庭教育者都认为上学一定要考一所名牌大学,然而,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就必须抛弃强加给孩子们的较高期望,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许多杰出的成功人士,他们甚至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最终却能成功,因为他们有恒心,有毅力,勇于拼搏,敢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家庭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道德修养,还要注意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不要强迫孩子们去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只有正确引导和发掘孩子的兴趣,才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也才能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应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兴趣和优点,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当你在猛烈批评和指责他时,你有可能就在扼杀一位天才,这就需要对孩子们多一份肯定,多一份赞扬,多一份鼓励,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最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1]学校教育作为由国家主导的系统化教育,在此教育时期,亦是人一生成长当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阶段,人的很多种品格都形成于此。因此,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就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要得到有效开展,就不能让学校教育过于行政化,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究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又不扼杀学生的天赋。在教育中有很多原则和方法,但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却显得很无奈,知道应该要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最后又回到单向的传统灌输法,对此,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拐杖,怎样同学生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按照学生的特点来发展学生,做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怎样才能摆脱“赵恬的纸上谈兵,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的境遇”,成了现今学校教育的一道难题。为什么国内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学习方面都优越于国外的学生,但到了大学后国外的学生就超过了国内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在起跑线上赢了,但却输在了过程之中,这就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了。尽管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多年,但人们仍然从现实功利性出发,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应试教育”没有丝毫减弱。因此,我国一定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分类考试、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

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丰富的知识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重视教后反思。教育工作者,一般都与学生有年龄或时代的代沟,只有有效地打破这一层隔膜,才会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通过和学生一起活动或交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通过这一层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能更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这里是他们求知的知识天堂,而不是地狱。

第5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 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开始和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通过剖析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义,提出了体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劳动教育功效和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期望通过该理念的灌输,使体育能够更加广泛的进入每个家庭,使得家长能够有意识的利用体育来教育和培养孩子,促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并以期对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体育 家庭教育 功效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亚运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崇尚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的呼声,继北京奥运会后在我国又掀起了一个。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广州、广东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亚运会为契机,在体育精神饱满人心的时刻,深入研究体育盛会洗礼下的家庭教育,笔者关注到亚运期间许多体育竞技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的竞技体育精神都是全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而这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古往今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及文献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庭教育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系列的子女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家庭教育普遍缺乏现代科学理性的指导;家长期望值偏高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当的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调现象等,因此如何减少或避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正确而科学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后天的习性是跟父母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的。近些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但还比较缺乏专门结合体育来培养孩子的家教丛书和文献,笔者尝试以体育为媒介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领受到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各种优良品质,为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释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1]。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一般指“学龄前家庭教育”,即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学前(0—7岁)这一段时间的家长对子女实施的影响教育;广义上是指子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全程陪伴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又称“终身家庭教育”。而本文所要诠释的正是这样一种终身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以体育为教育手段,全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塑造灵魂和品质的发源地。孩子在未来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和能力,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得到培养和训练的[2]。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相互交叉来培养的,而家庭教育占据着基础地位,夯实家庭教育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功效

(一)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即指强健的身体是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据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应主要侧重于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与培养。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有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骨骼肌的生长,促进长高;有助于全身动作协调,反应灵活敏捷;有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有助于形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及组织纪律观念等。

(二)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劳动教育功效

在人的各种品质中,“德”是重中之重的必须品质,一个人德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成就与贡献的大小。好的德行不但有助于学习和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也有所益处;而坏的德行不仅有损自我更有损他人及社会。正确的德育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这句话中就可看出道德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形成的,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受教育过程,它是受社会制约的比较稳定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模式的反映和表现。对于德育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体育来对孩子施加影响,例如: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小游戏,教导取得胜利的孩子要主动拥抱比赛失败的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尊重对手及他人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道德品质;通过设置专门的体育劳动小游戏,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倡导的劳动教育;合理而恰当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待人诚恳、正直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严格要求孩子,长此以往使孩子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劳动品质。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功效

中外许多教育家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动手操作物体、材料得以实现的,手“巧”会使心“灵”[3]。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良好的作用。早期的智力发展对孩子以后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一些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的体育小游戏,如:一些抓、拿、爬、拖、走、滚、转的小游戏来促进孩子运动智力的发展,从而为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功效

美有具体的、外在的,又有抽象的、内在的。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手摸到的美,即是具体的美又是外在的美;如:心灵之美、精神之美,即是抽象的美也是内在的美。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欣赏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亚运会上通过回顾体操运动员的精彩视频,可以让孩子领受体操运动员的肢体美、动作美;还可带领孩子参观体育建筑、雕塑来增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通过观看残运会及给孩子讲述残运会上的感人故事,让孩子感受坚强的生命之美、心灵之美。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宽泛的理解美的内涵,并注意增强孩子在“美与丑”面前的判断力,使其能够正确的判断美与丑,从而远离丑、摒弃丑,去积极的接近美、创造美。

(五)体育在家庭教育中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

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不变的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性格、风格即谓个性特点。个性特点与道德有差异也有联系之处,区别在于道德品质要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个性特点不受其制约;相通之处为两者都是在社会生活和长期受教育过程中形成并反复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刚毅、爽朗、乐观、吃苦耐劳、善于交际、待人诚恳、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一旦形成则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而消极的个性特点,如:沉默寡言、悲观忧郁、孤僻、谨小慎微、斤斤计较、不合群等,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前提下,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使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能够做到坚持锻炼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个性特点,并且坚持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孩子摆脱忧郁、孤僻、懦弱等消极的性格,从而形成乐观、开朗、坚强、自信等积极的个性特点。由此可见体育对孩子个性特点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建议与声明

(一)结论

21世纪的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其不断发展和健全,才能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系统阐述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劳动教育功效、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即: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个性特点的协调发展,给人们灌输了一种以体育为切入点,协同其他教育手段,来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在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促使孩子各种品质及能力的培养,以体育来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因子。

(二)建议

该理念要求家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自我培训工作,能够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并建立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或能力,以达到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声明

值得声明的是:本文只是一种以体育来协助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能够引起家长和家庭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使家长有意识的利用体育来教育和培养孩子,而不是一种培养孩子的方法和模式,它是家庭教育理论的话语拓展,是对该领域的丰富和发展。另外,体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功效并不是全面的,它不是对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抵触和忽视。我们期望广大家庭教育研究者,在本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使得体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效而深入的结合,以期能够有力的推动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完善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雁.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54.

第6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合力 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教育、人文关怀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内容。社会合力理论对我们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生活系统当中,存在着诸多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社会力量。在我国,由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支教育力量共同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些力量相互交织,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是由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的。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密切协作与配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及作用

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某个单独的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员,一方面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一方面接受所属团体(包括就读的学校、交往的朋友圈等)的教育与约束,同时还接受社会大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主要是父母及亲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们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表现方面对孩子的教育与要求,奠定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要基础;父母及亲友的处世态度、言行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长在家教过程中是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还是重智轻德,是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是包揽子女的一切事务,是重视与孩子的交流还是与孩子之间甚少沟通,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态度。相比较而言,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婚恋等方面要比正常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高。在家庭环境中,兄弟姐妹在青少年成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之间年龄差距小,心理距离近,这种影响更直接、更明显。

2.学校教育力量。学校教育力量主要是教师、干部和职工等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和自身综合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教育力量。学校是学生的求学场所,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平台。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们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向上、催人上进的优良风气能激发人的斗志,提升人的思想水平。相反,低迷消极的不良风气会让人沉沦,不思进取。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应该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要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关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时事政治、道德品行养成、规章制度、主题教育、文化素质培养、社会活动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不足,开展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个人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尽力做到因材施教。最后,高校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今后的生活就业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总的来说,学校里教师的教育行为、干部的管理行为和职工的服务行为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

3.社会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力量主要是相关社会主体运用社会教育、社会管理等有形因素以及社会风气、公平环境、价值取向等无形因素形成的教育力量。如党的宣传部门、政府文化部门、司法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共青团、工会、街道社区管理部门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教育。青年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获悉时事、经济行情、重要赛事、社会舆论、法制知识、社会事件报导、慈善捐助活动、青年励志文化节目等,社会主体教育依托的这些传媒正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此外,社会的司法公正、治安稳定、劳动保障、人文环境、廉政风气、公正公平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青少年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事件的正面内容中摄取前进努力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信念,同时也可能从一些负面内容的影响中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和人生的信念。

4.其他教育力量。其他教育力量是除以上三类教育力量之外,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的教育力量。如身边的同学、朋友、学生本人等。对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社交中结识的朋友是他们生活中新奇而特殊的群体,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沟通和相互熟识。家庭之外会有傲慢暴躁或亲近和睦的群体,有自私自利或乐于助人的群体,有慵懒无律或自立勤奋的群体,有一无是处或全面发展的群体……同学和朋友的言行举止时常能够改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学习生活群体的习惯和风气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年学生长期处于和谐、互助、向上的朋辈群体中,自身会变得积极主动、勤奋上进;相反,如果长期处于冲突、伤害、低迷的朋辈群体中,自身会变得消极低沉,具有攻击性。此外,学生本人对自己也能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一般情况,具有是非分辨能力,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且坚定不移,积极乐观,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群体有良好的自我思想教育能力。相对前面的三类教育力量,其他教育力量更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中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提升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全社会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结果。这种综合结果,并不是单方面力量、单个要素、单项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别于这些孤立教育因素的新的教育力量。一般情况下,它应该优于这些孤立力量之和,形成大于孤立力量之和的有效教育力。由于这些不同力量、不同因素、不同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指向、力量大小等存在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零效果、零合力,甚至负效果、负合力的情况。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协调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力量之间的交流互通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组织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思潮,如享乐主义、诚信危机、奢靡腐化之风等正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群体。西方敌对势力极力鼓吹西方民主制度与政党制度、标榜资产主义的民主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美国通过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人生哲学。因此,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有内容、分层次地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力地把握青少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主义性。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合理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将相关要素进行整合,科学配置资源并有序开展活动,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最大化。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教育目标、管理制度、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整合。教育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灵魂与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有指导和制约作用。管理制度整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制定相关政策、行政管理制度、工作纪律与工作规程等。教育人才整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各支力量中科学配置教育人才,培养和建设专门的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完成。第二,每支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内部的整合。比如社会教育力量内部,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教育主体,划分和整合各分支力量的教育责任内容;学校教育力量内部,要合理整合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分支力量,以提成教育合力。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协调。家庭教育建立于血缘关系和亲子之情上,每个家庭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差异较大,它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直起着关键作用的教育力量。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而言,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和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德育基地、提供实践场所、开展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他教育力量更多的具有随意性和偶发性,是在没有指导的状态下发挥作用。虽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教育重点与实施具体方式上各有不同,但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增强各种力量的有效协调。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推进各支力量相互配合,努力形成环环衔接、环环相补的“教育闭环”。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应该始终保持指导目标的一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序协调,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

第7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最近看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访谈,主持人谈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问题,并且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工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没有提到,甚至连政府、公安部门都这么认为。把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的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这包括学生安全、犯罪等问题。就连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务劳动等的教育都让学校负责,这样就无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学校教育。夸大和泛化了学校的功能,把过重的任务放在学校的身上,让它担负着本身的压力和越俎代庖的压力。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呢?笔者粗浅地谈谈个人看法。

一 要充分地重视家庭的基础教育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落地到幼儿上学前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最初步教育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早期教育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

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助手和补充。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哲理性很深,它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近年来家庭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按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和其他年长成员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人才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参照园、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以配合园、校教育,使之完满实现,使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有所作为。

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善于模仿、意识单纯、是非能力差,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等,会使人终生受益,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克服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应看成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工程。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包括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等方面,这样就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才成为名家、大家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态度,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学校教育是主体

青少年在上学这段期间,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应该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有着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德育《规程》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三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认为,人

[1] [2] 

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的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的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

第8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家庭教育 健康和谐 成长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一切都在表明教育的重要职责和职能。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

说起教育,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学校,仿佛学校就是教育的代名词。实际上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所处位置来分,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重视并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那么,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呢?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但是笔者认为,要使每一位家长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在我们农村。不是说我们农村的家长素质不高,而是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决定了他们只能用较少的业余时间来教育孩子――有的甚至没有业余时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地搞好家庭教育确实有一定困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走访了很多学生家庭,看到也了解了很多家庭教育方式,但真实的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作为一位农村孩子的家长――我的儿子在我的班级上课――我想结合自己的做法来谈一谈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我的做法就是给孩子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自由地成长。谈起这种方法,是有来历的,也经过了很长时间地探索,说起来很有意思的。下面就说一说,希望这点经验对大家有所帮助。我的父亲是一位退休的数学教师,我的爱人是一位中学英语教师,而我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说到这里,大部分人会认为:孩子生在教师堆里了,还能有个学不好吗!事实正相反,我们遇到了大部分家庭都遇不到的困难。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大的教学理论大家是一致的,而具体到实际情况,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人人尽不相同,这是“尽师皆知”的事情。尤其是像我们――年龄的差距、科目的不同……使我们的教育方法很难融合在一起,大家可以想象:爷爷疼孙子,爷爷的疼爱往往和溺爱很难区分,爷爷刚一下定决心――还有奶奶在那里呢,“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孙子,你真舍得,你算什么爷爷……”我的教育方法,爱人通不过,她的理念我觉得又不合适,等我们两个人勉强达成共识,在老爸那里又通不过了。

通过几年的磨合,孩子上小学了,我们也渐渐地达成共识,摸索出了适合我们家庭的教育方法――少言传而多身教,给孩子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自由地成长。在他能看到的任何地方,几乎都有书的存在,都有他可以看懂的书,拼音读本、连环画等;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妈妈在读书,爸爸在学习,爷爷在看书;当依偎在妈妈身边时,他会发现电脑上正在播放一些汉语字幕的原声外语电影;当他缠着爸爸玩时,爸爸会拿起乒乓球拍陪他打球,边打边讲一些乒乓球的小知识;当他跟爷爷玩的时候,爷爷会跟他下五子棋、象棋,偶尔假装看不见会让孩子赢的哦;当他跟奶奶一块玩的时候,奶奶就会给他讲,爸爸和姑姑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总之,家里没有具体教育形式的教育,但教育无处不在,没有太多言传,却注重身教,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到目前为止,孩子的成长还是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广泛的业余爱好。

第9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一、社会教育中对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一) 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造力

这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补充形式。其内容很丰富,着重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及学生技能或能力,以参观、访问、讲座、社会调查、实验等形式进行活动。

(二) 利用课外读物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在课余一般要阅读许多教学参考资料、科普文章,文学名著、报刊杂志等,这对学生创造力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离开了对已有的科技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创造,即使有什么创造性的想法,也无法变成现实。

(三)利用影视文化培养学生创造力

影视文化以娱乐的形式既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又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影视文化作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现代综合艺术,不但是“生活的教科书”,也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些能力正是创造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利用社会教育设施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种类繁多社会教育设施:如国防园、科技馆、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馆等,对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会思考能力入手。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如何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即活到老,学到老,形成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质疑。”可见,任何一个成果的发明创造,动是从质疑开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质疑,如见问生疑,概念生疑,矛盾生疑,比较生疑。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形成问题,从而印发学生兴趣,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思维要无阻畅通,外部环境一定要宽松,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无拘无束。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在学会运动的家庭和学校生活里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创新,积极参与小设计、小创作、小发明、小探索、小改革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

三、家庭教育中对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学生创造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可以采用学校教育的方法外,还有几种是家庭教育中所特有的方法。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呢?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

作为父母,我们认为一定要留心观察自己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写作、音乐或画画等,应该鼓励,切忌禁止、封杀,应正确引导。

(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特点之一,是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我们认为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能只是“堵”,而应该采取“疏”的教育方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解除孩子怕犯错误的恐惧心,使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三) 鼓励孩子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益处。

(四)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孩子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充分培养发展孩子的独立性,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前提条件。

(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自信的性格和交往能力。

我们认为:活泼开朗自信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利的。作为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交往、多观察、少干涉,让他在逐渐的交往中学会适应、积累经验、学会交往,从小就上好“社会”这门课程。

总而言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智力的开发,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右脑潜能,以提高大脑的总能力和总效应。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且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美兰主编 《学校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年 12-13

[2]、钱明辉、李跃、余明九 《研究性创新――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方法》北京出版社 2009年 04-01

[3]、王改丽主编 《教育日报》 2010年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