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社会教育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教育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教育的作用

第1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 主阵地 家庭教育 不可忽视 社会教育 无处不在

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老师,从自己成长年代的教育到现如今的教育相比,感觉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如今面临的教育事业也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格局。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信息全球化,从国家的发展到个人的发展机遇都面临着挑战。人们都放眼未来,运筹帷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楚当前的教育形势。

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可以说是方向明确、方针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且外有压力,内有动力。为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打造“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精英团队来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之本”固然重要,但现如今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团队,与教育的方式日益增长。近几年来,觉得学校承担的教育压力越来越大,教育的责任越来越重,教育的形势越来越复杂。所以我们只有社会的大环境,家庭和学校的小环境,“三教合一”

一、教育的主导是学校,但家庭和社会教育也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从小到大他的成长,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是学生,在家中是孩子,在社会是小公民,他的成长受着各种环境的影响。

面对当今教育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承担的教育责任,因为,我们社会发展飞速,教育必须领先发展,我们要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学校教育占主导,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应齐头并进

(一)家是每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是对其终生发展影响至深的地方

“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与家庭的直接关系。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孩子说话的语气和动作与其父母很相近。这样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日久天长孩子的成长与家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那么父母如何来定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呢,我有这样两个比喻来供大家参考:

1.如果学校教育是工业流程,那么家庭教育就是田园农耕。学校拥有科学的课堂和教案,孩子学习起来效率更高。有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孩子能够体会到集体团队的凝聚力。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能够让孩子的阅历迅速地扩展。所以,紧张而有序的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呢,则是让孩子休息放松的地方,而不是学校的延伸。父母更多的应该关注那些无法用数字和标准来进行量化的东西,比如孩子是不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没有创新发明的动力?他对未知的世界有没有探索的欲望?他的朋友多不多,平时是怎么和伙伴们相处的?他是不是正直善良有责任感……这些品质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很重要。父母怎么引导孩子具备这些优点呢?就是靠平时相处中的言传身教中得来的,这些宝贵的经验是学校无法提供给孩子的。

2.如果学校教育是西医,那么家庭教育就是中医。学校里是照章办事,按照教学大纲的标准,把十八般武艺统统教给你了,至于你学得怎么样是自己的本事。一般的做法是,数学不好补数学,语文不好补语文,英语不好补英语,反正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其实说穿了,孩子的学习是一个整体,应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寻找和探索,让他形成这样的一套体系,而不是天天盯着课本和卷子不放。

对于一个孩子,究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个更重要?只有学校教育是否就是教育的完整性呢?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的古人其实就已经发现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基本分工。

“养”,属于家庭最基本的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但“养”肯定不是目的,孔子曰:犬马皆有养也。所以“教”才是核心内容。

后一个“教”字,是老师的具体工作,是干什么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就是这么些事情吧。所以,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分工是明确的。可现在呢?教育已经日趋产业化,教师日趋职业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教书多,育人少,不成人,何成才?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尤其重要,我们在努力,我们在利用现有的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河北移动校讯通”为我们老师与家长建立了交流平台,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和家长共同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对于某些孩子来讲恰倒好处的施展,我们及时交流与反馈信息。这要感家长与社会各界对教师工作的支持。

我们要有大水养鱼的理念,只有提供足够大的水池,才能让鱼儿在里面畅快地游动。家庭要成为一块肥沃的农田,秧苗们才能在里面茁壮地成长。如果我们有十分的精力,那么三分用来应付学校的功课,三分用来进行阅读英语和其他兴趣的培养,另外四分都放在习惯养成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上面。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弥补,才能把培养出一个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好孩子!

(二)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无处不在

第2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护生;心理素质

一、社会实践与护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项贯彻教育方针,是全面推进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胜任护理工作,进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指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时心理能力的综合及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情绪素质、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角色意识、协作能力等。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人的心理是按照知、情、意的过程发展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端,而社会实践则是把大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本科生毕业之前,须累计参加至少4周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全面审视并科学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护生心理发展,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实践对于培养护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认知能力

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病人各项生理指标、临床症状及指征、行为反应等的观察,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及变化。这种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通过社会实践,让护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从专业角度和实际生活出发,观察社会、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断真与假、好与坏、正确地认识他人、分析社会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够提高认知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在工作中,去随时观察病人的表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洞悉病人的需求。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健全护士的社会适应能力

护士始终处于护患关系的中心,是连接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纽带,职业属性要求护士应具备较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护生接触社会的桥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不同个性、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社会人群的联系,可以培养护士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使护生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寻找与社会期望角色的差距,并进行调整。今后在工作中,可以与不同年龄、层次、个性的患者交往,采取因人而异的沟通技巧。护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工作的艰难与成就,能够唤起强烈的内心共鸣,促进自己适应将来的社会角色。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护理工作繁忙、多变、琐碎,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个体的意志由脆弱到坚强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过程,在磨炼中的得以实现。坚强的意志虽然与先天的气质有关,但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锻炼,社会实践正好给护生提供了很好的磨炼机会。大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社会实践可以让护生在同服务对象的接触中,在工作的相互联系中,在待人处事过程中,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医科的发展,要求护生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适应为了信息化时代护理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为护生提供创造的对象,实践中所产生问题,则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动机;另一方面,护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够使创新思维的结果外化,学生在看到自己创新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社会实践有利于完善护生的角色意识

护生在就业前,社会角色比较单一,而一旦成为护士,就要面临的角色的转变,还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学会体恤各类患者的病痛。如面对儿童患者,要做一名爱护幼儿的长辈;面对老人,要做好敬老的晚辈;面对痛苦的患者,要做一名给予其劝导和宽慰的开导者。护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从社会的“旁观者”“观察者”变为“参与者”“主人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投入与不同的社会领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使他们从自我狭隘的天地里走向社会体系中,从而能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自己所处的位置,适应多种角色的转变。其次,护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生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还不稳定。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情感的体验,性格的养成需要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护生通过社会实践,将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个体内化的信息接收实践的检验,逐步确立良好的角色意识,理性地确立自己的社会坐标点。

(六)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协作精神

护理工作贯穿患者入院至康复出院的全过程,但是患者的康复,依靠任何单一学科不可能单独完成。因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围绕“病人为中心”这一目标,和医生、医技科室人员、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大学生在校内也存在着小范围的协作关系,但与社会协作相比大学内的协作要简单得多。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范围比大学校园内要广,接触的人员也比校园内复杂,这就促使大学生必须加强协作精神,相互合作才能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各项任务。从而学习如何与合作伙伴沟通、如何合作。

第3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社会带来极大地进步,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足了。但在发展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滋生了一些腐败分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困难等。这些问题让学生耳闻目睹,确让学校的德育教育有些尴尬。如当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等内容进行教育时,学生只知道一些官员贪污和腐化的存在;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学生只知道分配不公、就业困难等问题,个人理想都难以实现,怎谈得上共同理想。在这现实社会问题面前,我们的德育教育显得非常的无助。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学生,如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认识社会问题。

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状况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近年来,随着中职校入学门槛的降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中存在部分“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轻者只是没有学习愿望。没有个人目标和理想;较严重者表现养成习惯差,没有组织纪律性,没有公德心,没有行为规范;再严重表现为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扰乱教学秩序等。这些“问题学生”的存在确实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学校德育工作者,除用常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外,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教育学生知耻明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学会做人。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中职德育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些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2.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中职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必须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我们培养合格人才的底线。因此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引导教育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知荣明耻。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教育这是第二层面的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我们要以这两种精神为主旋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悲壮的历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能够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是第三层面的教育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中职生是否有这个共同理想,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素质,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实现。中职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时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要引导教育学生自觉认同这个共同理想,并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

2.4指导思想的教育这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当今世界各种思潮却在想法设法在我们青年学生中进行传播和渗透。如果我们不用思想占领学校的思想工作阵地,各种非思想甚至反思想就有可乘之机。所以我们要用思想引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措施

中职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措施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具体可运用以下方面的结合。

3.1德育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的结合

中职校德育课是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目前中职校的德育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可以融合在这些课程中。如在《哲学与人生》中可进行思想教育;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课程中可进行理想信念、民主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德育课教师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合在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使德育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德育课时的限制,德育课程无法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所以我们要另开途径,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对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我们可开设以中国历史及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多年辉煌的历史,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采取专题讲座形式解决德育课课时少,内容不全的矛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又一大途径。

3.2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途径都是通过理论教育的形式实现的。通过这些理论教育,学生掌握了体系内容的理论常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势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理论基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是进行理论教育,学生获得的仅是抽象的知识,不能理解和消化,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优良品格,外化为道德行动。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我们还将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街道、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总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好把理论教育获得的知识内化优良品格,外化为道德行动。

3.3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的结合

传统的德育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的教育;通过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知荣明耻,学会做人。这些以传统方式而开展的德育教育,在中职校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较好的德育效果,同时也适用在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在新的德育环境下,面对新的德育内容,我们不仅要用好的传统教育方式,还要拓展适合中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方式。如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这个途径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抢占信息网络这个德育新阵地;采用张贴标语,出好墙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营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接受教育。只有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全方位地做好教育工作。

3.4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

第4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社会领域;作用

社会领域概念的教学对幼儿这个年龄段来说,是过于抽象的。教学中,不可能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来对幼儿开展社会领域教育。

从幼儿的特征来说,幼儿的学习过程通常是以直接经验为抓手的,而直接经验的获得主要体现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

可见,游戏在幼儿学习生活中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游戏的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在针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学中,将游戏作为主导,使其在欢乐的情境中发展起对社会领域的认知。

一、游戏趣味性是对幼儿社会领域活动教学的基因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运用游戏开展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活动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来激发幼儿对社会领域活动的兴趣,吸引其对社会领域活动产生更多的关注。

因而,在对幼儿开展社会领域活动教学时,幼儿教师应充分把握幼儿喜欢参与游戏的特征,通过游戏来吸引他们对社会领域的注意力,调动幼儿参与游戏并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来。

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可根据所传授的社会领域活动内容,创编出一些符合幼儿特点、有趣的教学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教师设计的学习过程之中。

通过游戏形式的社会领域活动教学,使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都得到了充分挖掘。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参与游戏控制自发的行为,并通过服从游戏设计规则的过程来形成约束自己、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心态,强化其社会合作的意识。

二、游戏情境是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活动教学的平台

几乎每个游戏本身就带有独特的情境,幼儿游戏的设置原本就是一种情境的创设。幼儿游戏恰恰符合幼儿的特点及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游戏创设一个社会情境、一个社交场合或一个社会领域活动的氛围是不难的。这种游戏情境能使幼儿很快进入教师所需要的社会领域活动中。针对社会领域教学创设的游戏情境,是唤醒幼儿社会领域活动意识的一个平台。如,一个“我在乱丢垃圾”的游戏情境,幼儿通过兴趣高涨地完成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模拟游戏,其社会公德品质一下被激发出来,并且通过教师的鼓励体验出遵守社会规范所带来的快乐。这个游戏情境,是教师通过精心创设一个社会领域活动的模拟场景,将一个社会文明行为规范巧妙融入一个游戏当中,使幼儿因游戏而进入情境,整个活动中幼儿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从而达到了教师预想的教学状态。

在幼儿社会领域活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游戏环节和过程能在社会领域活动教学中有效提升幼儿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从而使社会游戏在幼儿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和教学功效。教师自己可以与幼儿一起参与游戏,这样的教学形式活泼、生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教师一起游戏的快乐。如此就能有效拉近教师与幼儿间的心理距离。有了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幼儿喜欢这样的教师,教师也就成了幼儿的好朋友。通过集体生活类的游戏活动,可让幼儿在情境中对社会领域的集体空间有初步的认知,幼儿对陌生环境、社会环境的恐惧心理会在游戏中逐步被阳光、开放的心态所替代。

三、游戏形式是对幼儿社会领域活动教W的抓手

幼儿教师在运用游戏进行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时,要注意将幼儿放在真正能成为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主体的位置。

在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游戏中,观察“社会”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教学过程,这个教学过程构成了教学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贯穿于社会领域活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观察,能有效促进幼儿对社会领域活动认知的全面发展。

因而,幼儿教师在社会领域活动游戏的设计中要将观察这个行为渗透进去。这样才能把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完整地游戏化,寓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于游戏之中,幼儿的游戏与幼儿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就是其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由于幼儿对游戏的兴趣高,反复不断的游戏则强化了社会领域活动教学的效果。幼儿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以及游戏的快乐。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交往体会到集体意识,体会到社会的人际关系,还能体会到遵守规则的重要、表白交流的重要。

总之,在游戏中,幼儿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逐渐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认知,主动采取一些社会性的行为,这足以证明,在幼儿园教学中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幼儿开展社会领域活动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第5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社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社会的好坏、事业成功与否或者生活中的满意度。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不仅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社会角色,形成和丰富个性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有些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虽然掌握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但当他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大多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社会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者不乏其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技能一般来说包括人际交往技能、适应社会环境技能、正确对待自我的技能、在困难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技能等。社会技能的研究是多年来西方教育研究的热点,我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我在多位专家文章启发下,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正确的自我评价

众所周知,体育比赛是一种公正、平等、道德的竞争。运动员的水平与能力在统一的、客观的标准面前得到公正的鉴别,并且这种鉴别能够得到社会的公认。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大多数家长(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优劣)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所以养成其以我为中心的毛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价或以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别人。这些孩子被困难一击便倒,永不敢战。

因此,当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在愉快、公正的体育情境下,通过亲身体验,容易使公正精神得到内化,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在评价别人时能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的原则。

二、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因而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而实际上学校体育却为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校际之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广阔天地。现代社会,可能没有一项活动,能象体育一样受到亿万民众如些关注,如此狂热的追求。也可能没有一种文化,能象体育一样如此不分国界、政体、民簇、肤色、信仰,在全球找到了共同语言。体育运动是一个社会互动的领域,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促成人事关系的和谐,即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可依赖性、信任感,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信息,还要不断接受同学之间的情感融通,并且后一种情感交流更为重要。由于体育的竞赛特点,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高效的人际交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使人际交往技能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竞争意识是指人对外界活动所做的积极的、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竞争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才会不断完善自我,进步提高。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游戏、体育比赛以及团队练习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竞争当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还能够避免竞争意识的无序发展,有效地杜绝了盲目地竞争给学生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将竞争意识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同时降低了竞争意识的负面作用,对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涵盖了日常的体能锻炼,也包括了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和紧张刺激的体育竞赛,这些活动大多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以团体协同对抗的形式展开的,因而要求学生在进行团队内部合作的同时,与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

体育竞争也是一种智慧的较量。任何一种比赛都要求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总结的优势,实质上就是一种竞争的技巧。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感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这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人对社会适应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是否适应身边的集体。如果一人能融入身边的集体,并在其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因此,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自学自练、自己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知不觉的、自动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隐学习。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一个典型的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此氛围中,学生在无意识中,可以自动、高效率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6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闲暇教育;和谐社会;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那么,怎样理解和谐社会呢?一是和谐的自我。和谐社会首先意味着和谐的自我,人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二是和谐的生活。和谐社会意味着和谐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人,人要生活,就必须通过劳动获得必要的物质,这使得我们的生活首先是工作,但是人还要有精神的追求,所以我们的生活又不能仅仅是工作,还应该有自由的时间来满足心灵的需求,和谐的生活应该是工作和闲暇的和谐统一。三是和谐的环境。和谐社会也意味着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谐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理想的关系、善的关系,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只有这种内心和外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我们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安详,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也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化最有效的途径,对一个社会的影响是基础的、关键的。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主体,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发展的人。怎样培养和谐的人?怎样指导人们拥有和谐的生活?怎样使人与自然“天人相融”持续发展?这都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闲暇教育的内涵

“闲暇”一词源自拉丁文,表示“许可”的意思,泛指在劳动之余进行活动的许可。马克思是历史上第一位对“闲暇”进行科学考察的伟大学者。他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角度把时间分为“自由时间”和“工作时间”两类。“自由时间”指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控制,完全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即“闲暇时间”。马克思认为闲暇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两者成正比关系,即社会越发达,个人和社会的闲暇时间越多。他非常注重闲暇时间的利用:“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关于闲暇,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加以界定,既可以从量的角度来定义,即闲暇时间,它是人们在履行社会责任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可从质的角度来界定,即闲暇活动,是指个体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所有的自由、自主和自决的活动。闲暇不只是一个时间范畴,也是一个活动的范畴,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现,是一种责任的选择。闲暇不仅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可以使个体身心得到休息和放松,帮助其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激发创造性、提升个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关注闲暇,针对闲暇加强教育,其实是对受教育者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思考,加强闲暇教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闲暇教育研究专家指出“闲暇教育就是一场使人明确自己闲暇生活价值观和休闲目的,自主地确立闲暇在生活中的位置,通过闲暇来改善生活质量并贯穿于终身的教育”。①闲暇教育是指“指导人们合理、有效、健康、科学地利用闲暇时间,造就占有自由时间的主体,以提高人们闲暇生活的质量,促使人们最终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活动”。②闲暇教育是完善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相关。闲暇教育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全面发展。闲暇教育的价值取向转向“闲暇发展”,闲暇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乐生型”技能方面。真正的闲暇以自由为本质,享受闲暇不是以“谋生”为目的,而是以“乐生”为目的。闲暇教育正由“在闲暇中受教育”向“在闲暇中享受生活”转变,闲暇教育的空间将扩展到生活的整个领域。今天,教育的职能不再为学校所专有,而是为社会所共有,对闲暇教育而言,尤其如此。

二、闲暇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闲暇生活是积极振奋,还是消极空虚,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还取决于其主体是否有能力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去创造丰富多彩、令人满意的和谐生活。闲暇需要有计划、需要获得某种技巧,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闲暇教育的功能就体现在它对人们闲暇生活的指导、促进和整合作用之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闲暇教育为发展个体和谐身心提供了有利空间

闲暇教育从内容的充实性、环境的真实性、手段的灵活性和情境性以及教育的自主性上,为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杜威曾指出: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经验,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这种活动不是自由的,因为人们没有自由地参与这种活动。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闲暇教育指向学习者个人的发展,使其成为适应变化、适应终身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人,从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个体可以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自主地选择其接受闲暇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尽可能地培养积极的闲暇生活态度,提升闲暇生活质量,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二)闲暇教育为创造和谐生活提供了有效指导

杜威在《民主主义和教育》中指出:工作和游戏都是一种活动,当有意识地把后果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时,这种活动变成了工作。当把后果作为一种目的,并且活动只是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时,工作变成恶劣强迫性劳动,而游戏的目的在于进行更多同类的活动。因此“当我们用目标、意义、直观价值、爱和信仰这些词来定义工作和休闲时,这两者就会被看成是十分相似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的工作可以像休闲那样自由乐趣,我们的休闲也能像工作那样有意义有价值,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追求的结果。如果能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和休闲,懂得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我们就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中去选择,可以在不同的选择中选择不同的重点并取得平衡,这样我们才能有所作为。而只有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可能把握这种选择,使得工作也好,休闲也好,在和谐统一中拥有意义,这正是闲暇教育的价值取向。

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时代性,当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开始关注一些其他指标,闲暇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时候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层次上,如何使自己的生活环境趋于优美,生活内容趋于丰富,生活情趣趋于高雅,生活技巧趋于艺术化,都可以通过闲暇教育得到高品位的指导。③

(三)闲暇教育为构建和谐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代大工业生产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失去远远大于所得,根源就是人类永无满足的欲望之壑。人类的贪婪使得我们走向自我毁灭。生态失衡必将伴随人类文明的衰落。沙漠风暴、酸雨、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等一连串的自然灾害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警钟,怎样从这种欲望中走出来,走向一种和谐文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挖掘闲暇教育的潜力,通过对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使其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欲望所牵引,停止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并与其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可能重新拥有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生态环境。

闲暇时间里我们是自由的,跟大自然的接触也多。闲暇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这使得人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也可能给自然带来人为的破坏。因此,培养人们和谐的闲暇意识和健康文明的闲暇道德是闲暇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发展闲暇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今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富足,如何发展闲暇教育,真正使闲暇时间充满意义,并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已成为当前教育乃至社会生活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发闲暇教育课程

闲暇教育作为学校课程设置并进行教学实践,早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关于闲暇教育在学校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流派:一是以理查德•克劳斯为代表的娱乐科目派,重点研究实施闲暇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着重研究学生的闲暇娱乐。因此,主张在学校中开展具体和丰富的娱乐科目和各种游戏、体育锻炼、户外旅游等活动,并通过组织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兴趣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派是以P•李伯曼、J•曼迪和奥杜姆为代表的闲暇教育过程派,主张通过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各科任课教师、校长、教辅人员等共同来实施闲暇教育,其途径包括娱乐性科目和课余活动,也包括教学等,希望建立一套统一的、综合的闲暇教育模式。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在学校中实施闲暇教育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上提供了许多借鉴。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应积极研发有利于人们闲暇发展的闲暇教育课程,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二)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社区居民为共同应付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自发、主动参与的学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是促进社区交往、整合社区力量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区交往,社区居民形成对于共同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感知和意识,继而形成对于社区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致力于提高社区认同,让社区居民对于其身处的生活共同体拥有归属感和身份感,从而达到社区居民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与整合。

在实施闲暇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充分发挥社区在智力、人力、信息、设备、场地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并将其辐射到全社会,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全体居民,通过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院”“十星级文明户”等竞赛评比活动,营造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并发动社区居民美化、绿化、净化楼院街巷,让居民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在净化社区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应提倡开展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如组织社区运动会、科普活动周、家庭文艺演唱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三)依靠成人教育力量

成人教育不应该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补偿性的回归教育,而应是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方式,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途径。闲暇视阈下的成人教育,就是要通过人们素质的养成,转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培养人们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意识,进而培养心智健全、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主体。成人教育的目标是既教人走进闲暇,也教人走出闲逸,教人追求并享用闲暇,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培养个体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意识,掌握参与公共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自由思考和自主行动的判断能力,形成普遍的核心价值观,维护自己的权利,承担公共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充分依靠成人教育力量,大力发展闲暇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借助大众媒介资源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因其传播范围广、受众面大、时效性强而成为实施闲暇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闲暇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传媒应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健康、有益和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让人们真正做到既要“学会生存”,也要“学会休闲”,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环境。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越来越多地拥有了过去人们不曾拥有的“财富”――闲暇,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样,以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为职责的教育便有了新的使命:闲暇教育。如何发展闲暇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是我们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第7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着巨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有助于和谐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减少、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文化认同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应在深化认识中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传统人才观、择业观、劳动观及分配收益等多因素的叠加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些地区还显得相对滞后,这就造成一边是大量高学历者找不到工作,而另一边缺乏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局面。反思这一现象,除受到传统观念及客观因素影响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及认识水平无疑也是关键因素,为此本文主要从职业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巨大作用,来进一步探讨以及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1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多年来也是人们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党的后,我们已从单一的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全面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及政治功能,同时根据“人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一观点,并积极借鉴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强调了“教育一劳动生产率一经济增长”这一链条中教育的经济价值。

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在各生产领域内广泛的运用,教育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更显突出、更为重要。但在彰显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时,在较长时期中人们较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而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强调不够、研究不深。实际上,我们对各种类型的教育进行比较就可看出:职业教育除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历时性功能一样外,还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共时性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转变为某一行业的专门劳动力,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现代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产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物质基础仍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便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正因如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将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作用定位为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职业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

职业教育具有一些重要的特质,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殊意义。其主要特质为:第一,职业教育是就业型教育。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就业问题在很长时期内是一个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对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因而职业教育在劳动就业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通过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不愿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学习掌握一至几门技术。致使就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其所占比重达就业市场的95.4%,机关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仅占1%,其他单位用人需求也只占3.6%,而且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高级工程师、高级工、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2.09、2.06、1.88。这说明企业用人是主体。因此,满足这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主力军。应主要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特色的职业教育。第二,职业教育是实用型教育。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是从职业教育特别是从劳动技术教育开始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为直接进入劳动领域而准备的教育,其实用型特质是异常鲜明的。第三,职业教育是服务型教育。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职业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面向民众特征最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服务于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工艺运用、劳动者收入增加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突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质,无论在促进劳动者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还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局丽。

3职业教育是缩小赞富差距的“调控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减少

教育作为一项对个体、家庭和社会收益都十分巨大的长期性投资,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环境等尚不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常常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文化素质、实际能力而改善其生存状况。职业教育因其就业、实用等特质,可有效帮助弱势人群获得一技之长而拥有工作和收入,从而改善其生活条件与生存质。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还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等特征,对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来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看,提高技能、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始终是近年来国家所关注、所要解决的一大现实问题。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l等多种方式,使农村劳动力及下岗人员能顺利就业和再就业。如中华职教社从1995年实施了以职业教育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温暖工程”,建立培训基地106个,累计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民460余万人次,帮助180余万人实现就业,资助4O余万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减少贫困人口、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重视收人分配、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并以职业教育对个体所具有较高经济收益的能动作用,使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逐步通过掌握技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富裕起来,进而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的差距。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应是通过教育公平而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因其对个体具有较高、较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实现社会公正中具有特殊价值。

4职业教育是科技成果推广运用的“传播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目日前正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发展期。这一时期,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及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大量转移。同时,因新产业体系中科技含增加,传统劳动力要被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所替代。JE是在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下,以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转岗培训为基本形式的职业教育,已得到并将继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同时,我困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新科技成果也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生产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递减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递增,这就要求进入这些领域的劳动者必须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广运用中的作用日益凸。现阶段,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出现因缺乏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而致使企业为人才问题而犯愁的现象,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而一些企业推行“首席技工”、“首席技师制度”以及媒体所称颂的“重奖技能大师”、“高级工人开始享受教授专家待遇”等个案报道,也从正面说明了高技能人才在科技运用、技术推广、效益提高中的巨大作用。

在科技进步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客观条件下,要求教育不断加强与经济、科技及社会实践的联系与结合。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企业及生产联系最紧密并与新技术、新工艺结合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就应以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有利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而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又有利于“人尽其才、财尽其用”的良好局面的建立与形成。

5职业教育是文化认同的“粘合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是职业的人,而职业的人又是职业文化中的人,同一职业的人易于形成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和谐,而文化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职业文化与文化的和谐,而文化的和谐又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职业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主要是由于:首先,职业教育对职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能动作用。一定的职业会形成一定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又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是职业文化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又作用于职业文化本身,并对培养对象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影响不仅在技术运用、技能掌握、知识提高上,而且还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工作热情等深层心理结构上。其次,职业教育对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选择性。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一功能性质,使其所作用于的职业文化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因而,职业教育作用下的职业文化不仅在承认各种文化的存在价值及相互问的平等、独立,而且在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及建立一种共生共荣的世界文化格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国际化不断增强的今天,以职业文化认同来促进文化认同,对推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再次,职业教育本身及其所传承、创造的职业文化极大地制约着某一职业、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在形成企业文化中除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职业教育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力量,因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国际趋势。最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职业歧视,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大学生就业难而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中,为何大部分人仍不愿上职业学校呢?原因是多样的,但“轻技术重理论、轻体力重脑力的”择业观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今后,我国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之一就在于这一落后的择业观。以职业教育发展来形成重技能、重劳动的观念进而摒弃轻视体力劳动、鄙视实际技能的陈腐观念,应是在教育领域中的一大任务。

第8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大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创造者,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且重要,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背离,高校虽然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模式单一,效果不佳。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了当今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政治信仰淡化、迷茫化。信仰指对某种信任、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将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榜样。一直以来,都是指引我党前进的路标和行动的指南,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各种社会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的政治信仰在他们当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生理上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在价值观认知上存在着很多困惑。他们一方面崇尚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传统美德,一方面注重现实,讲究个人实惠,他们憎恨却又放纵自己,随波逐流,使得他们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认同危机。

(二)价值选择上的多元性和趋利性。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全球化交往的深入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错综并存,使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特征。作为新时代、新观念的代表人物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其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其价值观取向日益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片面追求物质和生活上的富足,将满足自我需要作为前进和奋斗的目标,注重实用的人或事物,价值选择出现了明显的趋利性。

(三)道德行为上的示范性。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也是新时期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道德教育的核心标准,规定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主流[2]。纵观当前,对“八荣八耻”内容不完全清楚的大学生人数不在少数,由于对“八荣”的传统美德和对“八耻”的道德失范行为不理解或理解得不够透彻,出现了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藐视生命,对善恶、美丑淡化,是非不分等不道德行为。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使教育更加丰富和灵活。传统的教育地点通常在教室,是典型的“一对多”讲授式教育,拘泥于书本,内容较为枯燥,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广大学生走出教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事物的变迁和生活的艰辛,形式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一或一对一等。

(二)使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是执行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提升综合素质,这与国家当前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娱乐学习生活中接受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党总支、党支部、团学组织等组织形式多样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巩固稳定的、长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同学们带到工厂、企业、农村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知晓我党的奋斗史,创造史,明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学会热爱祖国,热爱党,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具有它的目的和意义,或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如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各种比赛、户外运动、小游戏等;或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观看红、参观红色景点、进行知识问答等;或培养同学们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真善美”的良好道德品质,如组织他们到敬老院、特殊学校、社区服务,进行“三下乡”和其他志愿者活动;或帮助同学们树立正义感、是非感等。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根据当前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让他们从“听中知”转变为“做中晓”。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灵活,同学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点设计或参与到活动中,一方面娱乐了身心,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会助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较传统教育印象更加深刻,教育效果更好。

社会实践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以人民为教师,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事件为教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明白我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大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9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社会情感策略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应用

一、社会情感策略的研究

语言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采用把影响学习的各种变量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分类。其中O’Malley和Chamot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理论将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o- affec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是大脑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的主要内容为重复、利用资源、利用肢体语言、翻译、归类、记笔记、演绎、重新组织、利用语境、利用关键词、迁移、推论和精加工等。元认知策略用于管理和监控认知策略,包括提前准备、集中注意、选择性注意、自我管理和监控及自我评价等。社会情感策略用以调控学习者的情感、动机和态度等,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学习者为促进某一语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自我调整就是运用社会情感策略的过程,具体策略包括合作学习,求解与澄清疑问,消除紧张不安,自我鼓励,控制学习情绪,背景文化了解,等等。社会情感策略对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情感策略与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可以说是大多数中国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广大师生所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要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加强语言输入,而且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技能。也就是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仅靠在课堂上写几篇习作和老师的点评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靠学生自己课后大量的练习并掌握写作技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有英文写作欲望,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写作的意识,是值得每位大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实际就是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社会情感策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信心及忧虑程度等各种因素,对写作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不会认为写作是老师布置的枯燥无味的任务;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习者克服写作中的困难。在英语写作课堂中,注重社会情感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使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激励系统,克服困难,愿意写作,爱上写作。

三、社会情感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写作前利用情感因素感染学生。

一个乐意写作、带着积极情感去写作的学生,肯定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写作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更加轻松,效果更好。因此,在写作前教师可利用情感因素感染学生,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意见可以发表。在选题时要考虑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热门话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讲课时,教师除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英文写作教学中可以运用挂图、影像、音响、新闻资料等一系列情境手段,让学生触景生情、受到感染,迸发创作灵感。例如教授Environment Protection的英文写作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先用图片展示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茂密的原始森林、广阔的蓝色海洋,奔腾不息的江河、一望无际的草原、辛勤劳作的人民、各种和睦相处的动植物,对着这些美丽的风景、和谐的家园,学生们热爱家园之感会油然而生。再给出另一组环境受到破坏的照片作为对比:工厂冒出滚滚浓烟,被砍伐的森林,海滩上死亡的动物,严重营养不良的非洲难民。这两组图片强烈的对比无疑会唤起学生爱护家园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因此,他们就会迫切地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议。

(二)教师反馈,情感鼓励。

可见,积极的情感对学习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对学生作文进行反馈时加强这种情感呢?教师在写英语作文评语时要善于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并加以评价,用真心、诚心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站在真正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摒弃传统的说教形式,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把英语作文评语作为增进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此外,作文的评语要尽量多用委婉、商量、探讨的词语,例如I’m expecting clearer/more beautiful hand-writing from you next time.要比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更好。最后,教师在写英语作文评价时要有针对性。教师反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采用符合他(她)的特点的语气和词语。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擅长英语作文的学生,要表扬中有指正;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并指出学生作文中使用不当的词汇、句型等,让学生自己更正;对于那些不擅长写英语作文的学生,要尽量从内容或者形式上,找出其闪光点,对几个准确的词语,几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型做出标识,并加以赞扬,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重视和尊重,从而受到激励,更加认真地对待写作。

(三)学生互评,情感交流。

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其目的就是进行思想交流。同伴互评作文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真实的读者,实现了思想交流的目的。来自同伴的肯定的评语和积极的中肯的修改意见会使被评阅者备受鼓舞,大大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和求胜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评阅他人的习作,或多或少能够从同伴的习作中吸取一些遣词造句方法和安排内容、结构方面的长处,而且印象深刻,从而有利于他本人写作水平的提高。另外,经常评价别人的写作有助于读者本人更加有批判性。由于同伴反馈,读者和作者可以进行高度的反馈和互动,双方也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协商。同时,也可以产生出一系列的交际行为及较为复杂的社会认知互动,例如争论、解释、澄清和辩解等。当学生认为同伴反馈有益时,就会取得鼓励参与者的热情的效果。

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的问题、掌握新知识。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新形式,克服了师生单向交流所造成的心理负担,而且提供了学生间互帮互学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习能力,培养了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语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写作就是用来进行思想交流的。写作过程是情感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没有情感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具有发展性和创造性,也不可能感染和激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教学中使用社会情感策略,不仅可以感染学生,增强写作动机,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培养写作兴趣。最重要的是情感策略在学习中的有意识使用,会使学生把合作看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使他们能从同学互评作文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最终成为能够自主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戴曼纯.情感因素及其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