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医学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东方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为当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育资源。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医学专业招生基本以理工科为主,造成医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相对较弱,人文素养有待加强。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补充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主义的文化,它以崇尚道德为最高价值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如“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尽管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其体现出的重德、务实、奉献、宽容、人道等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应该继续和发扬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医学文化,出现了像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一大批医学大家。“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的基本看法,也是中国传统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当今时代“,珍惜生命,关爱健康”仍然是对医学生的最低要求。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能够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3.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孟子•告子上》篇中有“: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荀子•荣辱》中讲:“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强调的是义的重要地位,启发和引导人们自觉远离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种义利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明辨义利的优秀思想,有利于医学生摆脱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干扰,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弘扬奉献精神。
4.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体现出的都是心系社稷的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牢记肩负的责任和重担,始终把报效国家、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作为终身的追求。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思考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医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除了传统媒体,以网络和手机为传播媒介的手机电视、IPTV、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获得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快、更广、更直接。新兴媒介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负面的信息传播不易控制等。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抢占新兴媒介阵地,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医学生媒介素养,让他们学会甄别、判断网络信息,不轻信,不盲从,理性思考,自觉抵制各种媒介中的非法、庸俗及暴力等低俗信息。同时,加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断完善精神和道德的修养。
2.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创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因此,要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多形式全方位地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在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加强校园广播、电视、论坛、讲座、图书、校报、校园网等载体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正确的舆论宣传主阵地,积极倡导附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的主流文化。加强学生会、青年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
3.加强教材建设,增强医学人文教育针对性。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因此,要开展医学人文知识相关教材研究,编写适合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教材,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要选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章,向深度拓展,挖掘人文精神闪光点来吸引、感召和引导青年医学生,让他们自觉践行高尚的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5―0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1. 重温文化精髓。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 汲取文化智慧。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 重拾民族自信。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艺术;传统工艺;民间美术;文化传承;美术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0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32
传统文化的渗透从小学教学实施中开始展露,在我们冀教版美术教材的编排中出现了年画、风筝、剪纸、泥塑、虎头鞋帽传统玩具等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课程。在这些课程编排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很有利的,那么如何开展好这些课程呢?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中得到发展呢?这些正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氛围
(一)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美
在学校的楼道、橱窗、围墙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上充分展示传统艺术的魅力,让这些空间做成“生成教育”的资源。如在我校的教学楼的楼道里每层展示了我们迁安市老艺人制作的各种形象的皮影人物和景物,在我校的橱窗里经常展示学生剪纸、蜡染、编制、篆刻,风筝等。在学校的小花园的石头上镌刻书法作品等,让校园环境每一处都沐浴在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气息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领略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我校每期校报上刊登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并附文字说明,如景泰蓝、元明青花瓷、漳州木偶、武强年画等。轮换刊登学生制作的传统工艺作品,如剪纸、荷包、绘画、毛猴等作品。每隔两期采访民族技艺“小能手”并附上小能手的工作照。这样在让学生在认识和欣赏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同时,还鼓舞了那些从小就喜欢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我校每周三下午第三节定为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的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中学生可以参加传统手工艺兴趣活动小组,近距离地接触到传统工艺,体会传统艺术的魅力,体验传统工艺学习的乐趣、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工艺的热情。 我校的兴趣活动小组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剪纸、北京毛猴制作、纸浆画、皮影制作等活动。尤其我校开展的北京毛猴制作活动不但深受学生的喜爱,还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做好传统艺术课的教学设计,提高传统艺术课的教学质量
(一)明确本课的中心任务
我在这里结合小学美术教材《年画》一课,谈些体会。从教学编排上看,本课安排在本册书将近结尾处,此时农历进入腊月,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接近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这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上和生活习俗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从学习内容上看,有对年画的欣赏和临摹任务,但很显然年画在造型上、线条处理上、结构的复杂程度上对于小学生来说描摹是很有难度的。这里明显地暗示了我们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年画的欣赏,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渗透。
(二)如何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认真思考教学过程,必须估计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阻碍和学习困难。从本课来说,欣赏年画《连年有余》一味的平铺直叙年画里的娃娃如何的生动传神,眼睛、鼻子、嘴画的如何好看,大鲤鱼如何的精神、色彩如何的艳丽,学生势必反感,自然不会安心听你“讲经”。如果转变思路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可提问:“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年画《连年有余》,在欣赏完后看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为什么这幅画叫《连年有余》?”学生开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三分钟后有学生回答:“画上有盛开的莲花,有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连年有余》是借了莲花和鲤鱼的谐音,所以这幅画叫《连年有余》。”教师:“你说得太好了,接下来我们观察下这个胖娃娃,看哪位同学能够认出是男孩还是女孩。”三分钟后学生发言,有的学生说是男孩,有的学生说是女孩。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个胖娃娃的发型,他的头上一边梳着翘辫儿,一边梳着冲天鬏,在我国古代,男孩和女孩的发型区别在,女孩梳小翘辫,男孩梳冲天鬏。”“年画家们用一边梳翘辫儿,一边梳冲天鬏的胖娃娃来代表男孩和女孩。”接下来,教师在造型上、色彩上、隐喻上对学生进行讲解年画。之后进入小组欣赏讨论,过渡到学生临摹,描画年画。
(三)在本课结尾处呈现
对一堂课的设计应努力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本课将结束时作为,这时把学生临摹的年画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四周墙面上,教师再把课前准备好的中国年元素也展示出来,如大红的灯笼、福字、对联、中国结、鞭炮等等。再加上《春节序曲》音乐,当音乐响起,顿时教室里有年的氛围。学生开始欣赏自己的作品。欣赏完后,教师再把自己收藏好的年画精品展示给学生。这时,学生被一幅幅精美的年画所吸引,再次进入过年的喜庆氛围里。可见,情绪高涨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
三、充分挖掘民间美术、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向美术课程转化
(一)认识民间美术、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色,是一个地方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劳动生活中的经验并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一位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的学者在总结中国传统工艺美学特点时,指出了中国工艺思想在这几个方面的特征:重己役物――即注重以人为主体,物为人用,这也是中国工艺美学思想的最重要基石;审曲面势,各随所宜――工艺制品的艺术形式适应生活的方式,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形式;巧法造化――强调人与自然地和谐,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追求一种自然朴素之美。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66-0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
1、诵读积累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重庆市国学经典诵读》,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目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朝读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时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能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激情。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魂归汨罗江的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匆匆》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流逝的时间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2、创设知识课堂教学情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小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走进传统民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文化典籍阅读;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地位。文化典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是提高个体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推动下,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不断高涨,但是,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人数始终是非常少,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现状引人深思。
1 高校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现状
1.1 阅读兴趣低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化典籍的地位非常高,古语有云:“读书当读典”,从中可见人们对文化典籍的认同度。21世纪的青少年虽然通过语文教育也能认识到文化典籍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在教育功利思想影响下,读典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这也使得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文化典籍阅读出现了认知错误,认为文化典籍阅读是一项看起来比较迂腐、做作的行为,许多人在典籍阅读时还会本着功利思想去选择阅读对象。如许多大学生都是在写论文时候、在考试前,才会找一些典籍来读。此外,在科技时代,手机和电脑高度普及,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电脑、手机上,加上许多文化典籍如《老子》、《易经》等时代久远,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很少有大学生会去阅读文化典籍。
1.2 阅读效果差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会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典籍阅读。但是,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是一项开放性的阅读活动,由于在考试中,学生阅读情况不是考试内容,所以许多学生都是按照教师要求将一些文化典籍浮光掠影般的翻了一下,根本不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去阅读文化典籍。一些汉语言文学、新闻专业的学生虽然有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意愿,并且在文化典籍阅读上做出了积极尝试,但是由于缺少阅读经验,缺少工具书,处理不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所以文化典籍阅读效果并不好。如在读《史记》时,可能要用到《新华字典》或《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但是,许多学生由于抱有马虎、应付的态度,在典籍阅读时根本不会准备一些参考书和工具书,也不会就一些不懂的问题去请教他人,这也导致其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效果非常差。
2 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建议
2.1 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十后,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为高校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指明了方向。中华文化典籍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积极的道德教化作用和人文价值,利用文化典籍来改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是时展的要求。鉴于此,高校要根据学校校情、学情,立足于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然后,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阵地,完善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管理和考核措施,要求各院系、班级定期开展一些以文化典籍阅读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要求大学生在期末时进行阅读总结、提交阅读报告,以提高大学生对文化典籍阅读的重视程度,促使大学生参与到文化典籍阅读中去。
2.2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兴趣、传统文化意识培养和阅读能力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高校必须坚持综合创新的教育方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然后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传统美德,用新理念去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观教育,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意义。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话题,讲述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导大学生成为自省自律、积极向上的人,以端正学生对于文化典籍的认识。此外,高校还要抓住校园信息化建设机会,利用校内网、校报、宣传栏来进行文化典籍和传统文化宣传,并尊重学生意愿,开展一些形式新颖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如汉服节、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等,以营造浓郁的文化典籍阅读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典籍阅读热情。
2.3 精心计划,提高阅读效率
大学时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好时期,也是培养个人习惯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拓宽自己的视野。阅读是大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大学生要摈弃功利化阅读思想,培养传统文化典籍阅读习惯,并做好阅读计划和阅读安排,积极寻找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确切来说,大学生要正视文化典籍的价值和作用,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网络,通过他人推荐,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然后,制定科学详细的阅读计划,理清阅读思路,分配好阅读时间,处理好精读与博览的关系,并在阅读中做好阅读笔记,定期进行阅读总结,同时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结合自己的见解提出一些问题,力求通过阅读思考理解文化典籍的中心思想和时代价值,以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卢玉亮.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6(03).
[2] 谌东飚.高校理工科学生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缺位的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视觉元素及艺术符号,这些文化瑰宝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发展传承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的生动写照,凝聚了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千百年来形成了睿智、包容、朴素而富于生活气息的特质,呈现出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的视觉样式,如京剧脸谱、水墨意蕴、书法篆刻、旗袍唐装、碧玉青花、园林民居等等,蔚为大观。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自成体系,个性分明,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领略华夏文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获得全面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它们不仅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更与东方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情结相吻合,它们虽然为中华民族所独创,却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愧为是中国的珍宝,世界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今天的人们应当保护珍惜、努力挖掘并创造性的应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将它们转变为现代艺术语言,运用于当今的生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含了众多独具魅力、引人入胜的设计意蕴,既表现在现实物质之上,又存在于民族精神之内,既是人们挖掘民族精髓的钥匙,更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媒介和窗口。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设计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元素和民族特质,融会贯通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意风格和设计理念,必将让中国民族风格在世界多元化的设计潮流中彰显出更为夺目的文化魅力。
2加强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方法论与认识观,在整个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导作用毋庸置疑,时代的进步和新媒介、新技法的不断涌现拓宽了设计基础的概念及内涵,促使传统的设计基础教育进一步的提升与更新。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概念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传统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被包豪斯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所主导,教学内容及形式长期缺少变化和更新,难免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设计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换言之,传统单一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需求,充实和和加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除了要有独特创意之外,也有明显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强调具有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在对外对传播信息的同时实现本土文化的广泛传播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有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便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平面设计教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未来设计师的重任,应当注重学生传统文化观念和本土意识的培养,让传统文化符合这个元素贯穿于其基础教学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用最纯真质朴的文化语言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有待于挖掘、整理和利用。所谓“符号”,即人类认识事物的载体,作为信息记忆和存储的工具,符号也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如德国符号美学家卡西尔所言:“艺术设计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每一个设计形象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符号标识。按照当今平面设计发展的趋势,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合与现代设计传承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将传统符号进行传承、变化与重构,由此派生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结合的平面设计风格。从传统元素切入,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实现中国传统图式、文字、色彩及其造型与现代视觉传达的有机整合。在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既有基础训练的强化,又有应用设计的延伸,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要力求从传统符号中引申出平面设计领域中最普遍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更多营养,为设计基础教育探寻新的可能。
3彰显传统文化特色,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
关键词:中小学生 书法教育
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现状,世界各国,只有中国,朝鲜,日本和部分越来南人是用毛笔写字的。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来临。毛笔写汉字不再重要,逐渐被边缘化。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独特艺术,我们炎黄子孙有责任成为它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为了保存并发扬这种民族优秀文化,书法教学势在必行。广大书法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搞好中小学书法教学。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当前中小学生书法教学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书法与传播,“书法”顾名思义为书写的方法,它是从汉字的书写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在先民们的生活中,书法首先是作为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信息传播工具而存在的,同时又为人的爱美本性所驱使,人们在书写汉字过程中日益讲究起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来,从而使书法具备了艺术的审美功能,最终演变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1.中小学书法课程安排和师资素质偏低的现实问题:
写字作为书法的基础,作为中小学生,尽管日常必不可少,但随着书写观念的转变,师生开始淡化。(1)小学生书法教学难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但在小学阶段,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很多家长还是热衷于给孩子业余报一些兴趣班,当然书法也成为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学好铅笔字、钢笔字等硬笔书法,能提高学生课堂、课外作业的书写质量;学习毛笔字,让孩子了解传统艺术,陶冶情操也必要。作为小学老师,也十分关注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水平,成为课程教学要求之一。一些条件好的小学,每周还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或特长班,绩效明显。(2)初中书法教学实施难度较大。进入初中阶段,随着功课的增多,学习压力加大,除了少数对书法确有兴趣坚持继续学习外,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无瑕去关注课程之外的兴趣学习。在他们看来,书法不作为中考科目,理所当然是功课之外的东西。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开设书法课程,即使课程表上安排了书法课,其实大部分变成了自习课,师生都在为中考打基础。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书法教学基本上属于空白。(3)高中书法教学成为艺术考生的又一门径。高中的学习压力很大,在学校开设专门的书法普及课在全国微乎其微。但在一批艺术考生中,开始出现学习书法的学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全国2012年下期中小学必须开设书法课,但许多学校尤其是高中未执行,虽然招收书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较多,这对过独木桥的艺术考生,是一个福音,成为跨入艺术殿堂、圆大学梦的又一途径。但许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学习书法就业难,反对学习书法。
2.师资配备及素质更是直接影响书法教学的质量问题
(1)书法专业教师紧缺与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对矛盾的矛盾。教育部门要求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教育界已开始重视书法的普及工作。书法的普及,任重道远,因为目前中小学书法师资的配备存在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各学校每年基本没有招收专职书法教师的计划;二是各大院校的书法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综合两方面的矛盾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出台配备专职书法教师的硬性政策?(2)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业余书法爱好者成为中小学书法教学的主力军。由于上述的一些客观原因,使得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书法课程为在校的语文、美术或其他老师兼任。在这支队伍中,有部分教师专业扎实,责任心强,方法得当,学生受益匪浅,但也有相当的教师处于书法业余水平甚至初学阶段,其教学的后果不言而喻。(3)职业书法家群落与专业书法教育培训机构的崛起。中小学书法课程的有限和师资的客观影响,使得一批书法专业的毕业生或书法专业工作者有了拓展空间,他们应广大家长和中小学生的要求,开办各种层次的书法培训班,如我县“巴黎公社书法院”,书法教师既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用于书法练习材料购置也是好事。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折射出一种文化现象,即书法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和职业书法家部落的生存可能。
二、中小学生书法教学的思考 。
1.书法在美术教材中属分类之一,书法教学应以中小学生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来定位:(1)将书法分成硬笔与毛笔两大类型来展开教学。书法从狭义上讲是指毛笔五体书,从广义上泛指硬笔、毛笔各书体和篆刻、刻字等,这些概念未必科学,但无论怎么界定书法,它终究是一门单独的艺术学科,这门学科怎样才能讲授给学生是关键问题。作为中小学书法,最好分硬笔、毛笔两大类来教学,前者偏重于实用性,后者偏重于艺术性。当然分开教学不是各自为政,它们可以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2)小学生书法以楷书作为教学普及重点,适当穿插其它书体。书法的种类繁杂,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书体至关重要。小学低年级对汉字初步接触,需从工具使用方法,从一点一画开始,应选择静态的书体,在正书中,篆书难以辨认、隶书强调波挑装饰,均不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实用书写要求,唯有楷书端庄、宜识、上手快、可操作性强。到了高年级,在巩固楷书的同时,可适当穿插一些篆隶、行楷的学习以拓展学生的书法视野。(3)中学生以行楷为教学普及重点,有针对性地穿插其它书体。中学作业训练量大,学生日常书写多,这就需要有一种快写的方式来满足,而单纯的楷书很难达到这种需求,行楷最为适宜,因为它在保持汉字普遍可识性的同时又能提高书写速度。在推行行楷书普及性教学的同时,根据部分书法特长生和高考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穿插其他各种书体及篆刻教学,章法教学等,做到有的放矢。
2.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思考:(1)艺术提倡个性,鼓励创新,但它有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生书法教学,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学校实际,可以自编教材。在一个大的标准教纲下,我们可灵活开展书法教学。(2)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以现在通行的印刷体楷书 ,毛笔书法教学以唐代欧阳询、颜真卿、虞世南等楷书体为根本。作为全面推行书法教学,应以普及为基本宗旨,针对小学生的硬笔书法教学,可参照现在通行的印刷体楷书 ,该体普遍应用于小学各年级的课本中,已成为一种标准楷体字流行,点画的处理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比市场上出售的各种硬笔字帖要规范得多。从实用性的硬笔书法教学角度是可行的。(3)中学生硬笔书法教学以现在通行的印刷体华文行楷为参照,毛笔书法教学以唐代褚遂良、隋僧智永、晋王羲之等行楷书体为根本。针对中学生的硬笔书法教学,可参照现在通行的华文行楷,该体为美术字范畴,普遍流行于各印刷品中。学生在学习时不必强求毛笔意味,取其形体为宜;毛笔书法教学艺术性居上,以唐代褚遂良、隋僧智永、晋王羲之等行楷书体为基本典范较好,因他们字体较为典雅、规整,是行楷书的成熟作品,相对来说容易把握些。 书法的传播教师很重要,教师要多加强自身修养,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使书法艺术在和谐盛世得到更快发展,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章剑华《重构书法传播生态体系诌议》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文化;互动;影响;作用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两者来说,其关系特别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互动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源头,儒学、道学、佛学三大文化从自身角度给中医学提供智慧,给中医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我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在深深的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中国传统哲学也为中医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了有利的指导。反之,中医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强大的实践基础,其作为自然科学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使其有效的载体。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成为一种互动关系。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置入中医学,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具深远影响,同时让中医学发展提供有利的方向,对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业十之八九近视,我也不例,这时我想到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古人的智慧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找到了中医学针灸,只针灸了几组穴位:阳白、太阳、翳明、臂膈、太冲等,明显减缓了我近视的加深,让我叹服于中医的神奇!中医爷爷轻描淡写的说:“疏肝明目,由字即意,疏通了肝脏的经络,眼部供血畅通,症状自然就缓解了。”
1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中國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儒学、道学、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历史不同时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1儒学、道学、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在儒,道,佛的共同指导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这三种思想共同确立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这种空间结构是: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医认识论,方法论,生活观和中医药的基本问题,儒学主要构建中医理论体系,解决话语权力问题,释家的思想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力补充。
儒家哲学己成为中医药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严密的中医药科学体系,成为中医药“话语权”的代表。释家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处方,保健等等这些对中医药的影响或多或少。然而,深厚的道家哲学和严谨的儒家哲学,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丰富性和深刻思想。严格的制度和深刻的思想使得把释家学说纳入中医理论体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用作辅助影响。
1.2历史不同时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1)春秋秦汉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孕育与奠基。在春秋秦汉时期,随着我国政治趋于稳定,我国传统文化也迎来了繁荣时期,此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雏形奠定了中医思想基础,尤其是在当时比较流行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可以说,春秋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我国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两晋至隋唐时期出现民族文化大融合一一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在两晋与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交融特点,此时西方的思想以及文化开始融入中原文化,并且成为我国此时的历史文化主要特色,此时的中医也开始呈现出这一特点;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我国中医与西医的思想开始出现碰撞,并且出现一些明显的两极分化,甚至一些西医思想的引进使得我国医学领域开始出现临床医学的雏形。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化交融是中医学分化以及临床医学发展的推动力。
(3)宋元明清时期出现理学思想争鸣一一中医学学术流派峰起。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呈现出多种思想流派,其中理学思想占据领导地位,也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现象,使得我国中医学领域也开始出现多种流派,譬如现在流行的养生学流派就是在明清时期兴起的,还有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也都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这为中西学领域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贯穿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线,是中医药进一步改进,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无论中医理论的建设还是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为中医理论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指导,同时也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依据。为中医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慧启示,不仅可以作为推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己经渗透到中医理论体系中,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医学的纲,它辨证的思想体系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只有在这个纲领的指导下,中医的实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为不断的经验积累来完善中医学理论。可以说,中医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临床疗效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明显体现。
2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古代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了解我国传统成语文化对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中国传统成语文化不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信息,还述说着根植于其中的深刻的中医内涵,如“沁人心脾”、“沁人肺腑”、“安内攘外”、“肝胆相照”等。
2.1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医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萌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为我国自然与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医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涵,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中医学不单纯是一门专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因此不应该从单纯的医学角度来看到中医学,而是应该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认识中医学,将中医学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来展开研究。